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教育系统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新入学要求每届学生上台进行自我介绍。有的学生很大方、得体地跟学生作自我介绍,甚至妙趣横生,表达得很流利;而有的学生上了台则是憋红了脸,一头雾水,语无伦次,不知从何说起。这明显是由于心理障碍影响造成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做到:不断鼓励,消除学生的畏惧感。通常给予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在交流中可以避免这种怯场的现象。中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心理辅导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控制好学生的情绪,不断进行自我暗示,提升自信心,让紧张的思想松弛下来,平静之后,整理自己的思绪然后大胆说话。在鼓励中,消除学生的畏惧感;营造宽松的交流环境。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思维空间,才能大胆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合作和探究中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2设置专门的口语训练项目,增强口语交际的途径
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从课堂的训练中增进学生的交流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说”的机会,另外在课外,延伸教学,设置更多的活动,总之,教师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将课堂内外相互结合。具体做到:第一,在阅读部分,设置口语训练。语文教学中,遇到深层次、艺术性较强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默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意思,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在默读中让学生思考、理解,培养学生提升口语的中心意思以及逻辑感。另一种方式是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语序、停顿以及读文章的感情。还可以采用演讲、辩论的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说话机会,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第二,在作文部分,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作文的方式可以采用口头作文叙述,也可以采用相互探究想法的方式。在口头作文中,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随意阐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以及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发表自己的感受,这样为提高作文储备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在探究作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组讨论,根据事先设置好的题目,自己去寻找切入点,将各自的想法相互讨论,形成可行的素材,在整理后形成书面作文。教师批改了作文之后,可以选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大家欣赏作者的思维,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在提升学生思维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创造性能力,在口语表达中改善了交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第三,提供丰富的教学模式,注重课外教学活动。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教学水平,加强其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教师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手段,注重课外教学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或者是辩论会等形式,教师在课外活动中,带领学生做好活动规划,积极引导、认真点评,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会对语文进行深敲,增强对文字的斟酌和取舍。在恰当的词句组合中,加强了对语文学习的语感培养,深层次地改善了语文口语交际能力。
3注重方法、让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
教师在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口语技巧,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规范口语交际的技巧。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训练,另一方面要做好点评。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抱有严谨教学态度,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精辟总结,及时纠正,从多个角度分析,做好交际内容、表达方式、情感投入等技巧性的指导,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不断受益。
4总结
综合性学习虽然强调学生的重要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与开展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该项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们充分理解综合性学习的意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充当综合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实施者、引导者,充分认识师生之间的协作关系,使初中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工作顺利开展。具体来讲,对教师的要求如下:首先,教师应具有广阔的知识面与渊博的学识,所掌握知识应涵盖哲学、自然及人文科学、艺术、管理等很多方面,不仅具有新时代教师开放、包容的特点还应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不仅能教授学生们基本的知识,还要引导其在书本领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在广博的知识中摘取自己所需内容的能力。其次,教师们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善于设置及利用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们拓展自己的思维角度,善于从不同的方面看待同一件事情,教师们还应积极指出学生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并指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不包庇、不纵容,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能力。此外,综合性学习还要求教师们对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为主,学生交流几乎不存在的现象及学生们只重视解决问题却不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现状进行反思,并采取措施主动走到学生中去,积极展开师生交流,两个群体一起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为综合性学习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效率的几点意见
1.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其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意识,而上述多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依靠同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因此要注意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即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其他学科的文章也应用到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在拓宽学生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其能力,又如对于平时的作业训练答案,可多采用主观答题的方式,不确定具体答案,以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
2.丰富课堂资源,开拓学习领域
语文是我国学生们必须要学好的母语,因此,教师们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效利用书本资源,还应充分发掘课外资源,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充分整合,努力实施最优的教学方案。比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程进行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话题供学生们讨论,以便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资源,丰富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们积极实践,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魅力;课堂掌控;能力
新形势下,我们不断对学生有新的要求,同时我们也该对教师自身有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如何发挥个人的能力和才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接受我们所讲授的内容,也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内省和思考是必要和迫切的。
今天,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坚定地意识到我们目前的教育改变,是迥异于今日的教育之貌的。在这样一个过渡阶段,我们尝试着从各个方面颠覆旧有的教学模式,索性也扯出一角来反应我们教师本身。在课堂上,我们又该怎样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呢?
一、教师个人魅力的表现
教师的魅力当然不会因为他们职业的相同就会达为一类,恰恰相反,他们的魅力都带有个人色彩,幽默的、风趣地、委婉的、有哲思的、有逻辑性的,如果你不是一位教师,你不必在意你要吸引哪一部分人,而作为一名教师,你可要明白,不管你的魅力有什么样的特色,都必须要具有普遍接受性,因为你要面对的全部是在教室听你课的学生。
1.师德魅力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严格地说,应该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就笔者个人看来,就是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工作,对待课堂上几十名学生的一个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甚至每一天的工作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坐在你面前的都是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了,他们已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是非判断的能力,你的态度是积极的,他们就是亢奋的;你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们就是茫然的,又何谈对你所讲的内容有什么强烈的兴趣呢?尊重是双方面的,你要尊重学生,但更要让学生尊重你。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教师就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那么你的态度是向上的,你的情绪是高亢的,你是正直的,你是他们眼中美的正确的判断,那么你的魅力就是闪耀的。
2.语言表达的魅力
如果说笔者上面所说的师德魅力是对所有教师而言的话,那么,笔者现在说的就是具体我们英语这一科目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说,有它必然的弊端,没有语言环境,听,说,读,写的能力差,提高速度缓慢。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的时候,笔者总结了五个字,应该“短、慢、易、畅、准”。句子拣短的说,缓慢的表达,甚至多变重复,要拣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句子来讲解或举例,那最后无论如何要流畅,准确自是不必说了。为什么要这样呢?笔者听过有些教师自顾自地表达,痛快淋漓,台下的学生却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昏昏欲睡了。讲台不是演讲台,更不是你表现你口语有多流畅的地方,台下不是评委,而是你的学生,他们的水平你要清楚和明白,当然这个过程也要随着你对学生能力的把握来调整它的速度和内容。
3.肢体语言的表达
如果说中国英语教师前两项做的会很不错,我们都不否认,可是这一项就和国外的教师有很大的距离了。这是受各种条件所限制的,一是受先天条件决定。中国人较含蓄,对这种比较夸张的表现形式本就不擅长。二是中国英语教师可以用本土语言快速解释,不必使用肢体语言,费力也未必能表达清楚。可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忽视了肢体语言,你不仅限制了你自己的表达方式,也忽视了这种方法的趣味性。
笔者听过一位外国教师的课,他讲到蚊子一词时,几乎所有的学生一时都没反应过来,于是他一边嘴里模仿着蚊子的“哼哼”声,手指还在空中比划着蚊子上下乱舞的情形,接着啪一声假装着把它拍死在墙上,学生当然一看就明白了,而且觉得外教表达的非常细腻准确,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外语课要区别与其他课程的讲解方式和特点,笔者认为肢体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二、教师课堂控制能力的体现
教师课堂控制能力就是指教师在一节课的讲授过程当中,能够做到注意把握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变化,对课堂氛围收放自如,能够平衡优中差学生的学习需求。
1.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自如收放课堂氛围
每个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也许都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你如果喋喋不休、语调没有抑扬的说上十分钟,就会有很多学生伏倒而睡了。所以说,知识内容如何传达给学生们还需要教师精心的安排和即时的控制和调整。譬如,要讲BritainIsles,你可以让学习画地图;要讲FreedomFighters,你可以让学生讨论;要讲GreatWomen,你可以让男女生辩论;讲Poem,可以让他们竞赛写出一些也未必是诗的句子等等。
2.平衡优中差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名合格的教师的眼里,不该存在对学生优中差的分类,然而这种区分必然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优中差学生的知识需求方面要有一定的区别和过度,英语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容易进行的。比如我们在讲分词做状语的时候,可以先讲一个一般的状语从句,Whenthebuildingisseenfromthemountain,thebuildingisbeautiful.接着讲分词做状语Seenfromthemountain,thebuildingisbeautiful.最后讲分词加关系词做状语Whenseenfromthemountain,thebuildingisbeautiful.这样讲的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过渡的认识,都会感到自己有所收获的,尽量避免了差生觉的难,程度好的学生觉的太容易的局面。
三、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现
教师魅力的最终所在,应该是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来完成每一节课大纲中所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当然,现代教育在课程的讲授中必然离不开现代技术多媒体教学的辅助。
1.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不管你使用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最终让学生评价的还是你这节课讲授了多少内容,让学生们掌握了多少内容。不能说高高兴兴的一节课过去了,什么也没有学到,所以井然有序是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如笔者讲《Bodylanguage》时,利用图片演示,问题导入及师生互动,引入正文,接着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学生讨论复述所阅读的内容,最后完成课后练习,加强巩固。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有步骤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内容都像《Bodylanguage》这篇文章一样生动有趣,但也可以通过辩论、对学、群学的方式等等,来达到学习的目标。
2.多媒体教学的辅助运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分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法律素质及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有思想情感、思想认识、思想方法三方面,政治素质有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立场三方面。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及政治观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以及运用所学所能将个人目标或任务付诸实践的能力。法律素质是其所具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行为的综合体现。道德素质是其做人及行为实践过程中对其自身起规范作用的心理品质。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提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进,但实际情况不近人意,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难入人心,。在这个价值观高度多样化的时代,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和相关课程内容差异大,施教者难以有效输入新的思想政治认知。
2.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深化,现行人文素质教育只达到人文知识教授层面,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人文思想、法掌握人文方法,更无法遵循人文精神。
3.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原动力,普遍只想顺利完成学业并获得工作,缺乏高层次追求。4.大学生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缺乏维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道德素质存在道德评价失准、道德价值取向混乱问题。
三、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们,我们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知识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形成,解决高校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其一,用皮亚杰的建构学说中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建构认知结构的方式的理论来指导思政素质教育。思政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施教者所教授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加强和丰富原有的结构,只是这一同化过程学生会过滤和改造施教者给予的外界刺激。也就是说,学生已有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如果和施教者所授结构不一致,那么他们就可能不接受甚至排斥。这正是目前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虽然思政教育在同化过程中受挫,但是我们可以在顺应过程中找到改变这一现状的希望。因为受教者的认知无法适应客体要求时,就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适应环境需要,这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政素质教育如果能把握好学生在同化和顺应过程的中认知结构变化的节奏、时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度,那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就可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建构起大学生全新的思想政治认知结构。
其二,高校若能重视和提高学生的认知驱力,那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实现由现目前学生仅仅是机械接受人文知识的层度到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转变。认知驱力是奥苏贝尔三大成就动机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一项,此外还有自我增强驱力和附属驱力。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动机就是对求知的需要。人文教育无法深化的原因在于对实利的追求。而奥苏贝尔对认知驱力的重视本质是对认知和理解的价值的追求,这种追求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心理倾向契合。所以只要高校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认知驱力,就能转变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没有现实意义的想法。
其三,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介绍给大学生,并引导学生追求较高层次的人生需求,帮助他们找到创新意识的原动力。文献显示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的人生需求模糊,甚至是缺失,尤其缺乏对自我实现需求的追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由低到高层次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可尽力引导大学生追求马斯洛理论的高层次需求,鼓励他们将自我实现作为自己的终身人生目标。
其四,高校可在法律道德教育的课程中引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以唤起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以及对责任感的考虑。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六个阶段,而我们要重点引荐给学生的是第六个阶段,即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确立起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他们懂得德性的本质、以尊重人为目的而非手段为前提。执此道德观的人是推动社会道德发展的力量。具体可选用科尔伯格的“海因茨难题”这一经典道德两难问题作为课堂开放式讨论话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而后,为其讲解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基本法律知识以激发和普及大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
(一)审计专业学科定位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空间需要拓展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及其专业教育遇到像审计这种“尴尬”的局面。这种“尴尬”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专业设置上,把审计放在会计学的从属地位,把审计当做会计的一个分支。尽管“审计不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并且从实践来看,从审计的隶属关系,到审计机构的设置,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几乎都找不到审计从属于会计的痕迹。但是,在大学的专业教育方面,审计专业仅仅是“大会计”下的“专业方向”。在“大会计”观念的影响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专业发展空间都受到严重的制约,由此导致目前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专业素质上与审计实践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而且在人才培养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公认的。良好的专业教育是保障实务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基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审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曲折和磨难”。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使得审计专业的学科地位长期存在疑问,由此导致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审计专业教育的综合改革,重塑审计专业学科地位十分必要。
(二)审计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严重不足,审计专业教育困境突出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审计专业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实际工作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当前的审计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受现行体制的制约,审计专业教师中很少有经历过审计实践锻炼和培训的,教师的审计实践知识大多来自研读有限的审计案例和参与有限的审计实践活动,根本谈不上具有审计实践经验,对专业课程的讲授多是“勉为其难”。(2)现行的审计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编写,受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专业教材大多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不少教材都是“准则(制度)加解释”,少有的一些案例基本都是“抄编”而来。(3)受政务公开和保护公司“商业秘密”的限制,除了上市公司披露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信息之外,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案例材料十分缺乏,案例教学素材严重不足。(4)受大学投入和审计实务工作特点的限制,现行的专业实践实习(毕业实习)很多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习指导严重不足,而在毕业季学生也大多忙于找工作,难以安心实习(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只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改革,才能改变上述困境。
(三)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明显,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偏误目前,国内高校的审计类专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名为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主要在综合性大学和重点财经大学设置;第二种名为审计学专业,主要在一般财经类高校设置;第三种为专门针对某种职业资格而设立的审计专业,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等。有的学校同时兼设上述多类审计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在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下开办ACCA班或CGA班。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开始西方化。许多高校开设的ACCA、CGA班,其专业课设置主要按照ACCA、CGA的考试科目设置,全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英文(或双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ACCA或CGA考试。上述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的审计专业教育中,既有本土化的教育,也有国际化(西方化)的教育。不少大学之所以热衷于审计专业的国际化教育,除了招生的宣传之外,其中的经济利益起了重要作用。课程设置的西方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考取国外专业资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大学倡导“全英教学”或“双语教学”的需要。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并存的积极意义不可否定,但是,对目前情况下所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际化教育中过度的逐利性;二是“全英教学”或“双语教学”中的盲目性;三是受“逐利性”和“盲目性”的影响。不少大学在审计专业的本土化教育中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本土化教育困境更加突出。要解决上述冲突,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专业教育的综合改革。
二、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
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强化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特质的高级审计人才,实现审计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和内生性发展。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的具体目标定位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高校,无论是国家211重点大学、一般财经院校,还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蓬勃发展,审计专业教育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既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核算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有跨国公司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文化专业背景的高端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立足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模式,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避免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同质化。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特质的高级审计人才,并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着专业教育的成败。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审计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根据审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培养和引进优秀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要抓好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着重师资队伍的内生性发展。打牢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尤其是要针对师资队伍中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短板,加大培养力度。特别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创造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到实务部门锻炼,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市场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中青年教师。通过不断努力,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双师型”(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如既是教师又是审计师、会计师)审计专业师资队伍。
(三)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决定专业人才的素质。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三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十分突出,当前都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供不应求,既表现在人才培养数量的不足,又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和结构的不合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在增加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是当前审计专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专业教育方向的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结构,专业教育方案的设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从国内审计专业教育的情况看,本土化教育中,目前各财经大学现有的审计专业多数以注册会计师(CPA)专门化培养为主要特色(也有少数以政府审计等为主要特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各高校在审计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做到:在着眼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发展和重点突破,由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围绕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定位,必须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多元化”就是要做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功能化”就是要做到,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各组成部分(模块)既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目标。
(四)开发和应用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行体制下,由审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在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审计专业课程教学可以说是“最难的教学”之一。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审计专业教育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意义。前已述及,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中普遍欠缺的实践经验及现行教材的先天不足,再加之审计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判断和“逆向思维”特点,尽管授课中不乏老师的艰苦努力,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和教材方面的提升与改革之外,还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当前审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应当着重开发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审计教学方式、方法。“互动”就是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和老师走出课堂,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五)制定一套“质量为本”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度就是保障。要保证审计专业综合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保证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有效实施。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质量为本”的要求。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围绕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做到规范合理、切实可行。
三、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为专业综合改革指明方向1.立足“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教育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是审计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定位;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专业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创新和优化,为专业综合改革指明方向,也为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根据审计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特质的高级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人才的评价和反馈情况,不断对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和实施进行优化。围绕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定位,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2.以全面发展审计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某一专业方向为突破口。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在全面发展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教育,拓展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方案,“强化专业方向教育”。各高校应当结合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在不同时段可以选择诸如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以满足实际工作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3.制定“多元功能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专业人才。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体现“多元功能化”的要求,形成模块结构,做到既能体现各专业方向的实质差异,又能体现各专业方向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选课和学习,又便于教学和管理。在可控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形成以下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模块结构(功能):(1)专业方向模块:政府审计方向,内部审计方向,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3)课程模块交叉与沟通:专业方向通修课,专业方向特色课。各专业方向及专业课程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又相互交叉、相互沟通,既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达到培养“一专多能”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创新能力,为专业改革奠定人才基础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既有专业突出型的,也有专业综合型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表明,培养“管理型”的会计、审计人才需要综合的专业知识,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审计。因此,在现有的以会计、审计为主要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进一步适度扩充具有法律、金融、管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背景和博士学位的师资力量,尽快培育具有跨专业知识能力的师资团队。
(三)建设和优化专业课程资源,为专业改革提供资源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对专业方向的设置及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为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实施“课程设置评估”机制,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组成由教学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专业课程改进论证团队;构建课程全方位评估机制,从课程的导入、实施和课程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审计专业的特性和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考虑开设《监督学》和《绩效审计》等课程。根据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培养模式和发展重点的定位,审计专业课程(专业课)的建设,以“内部审计专业方向”为例,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包括以下6门:(1)《监督学》。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2《)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3)《审计学基础》。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4)《绩效审计》。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5《)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内部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6)《内部审计与管理咨询案例》。内部审计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
(四)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为专业改革提供方法指导基于开发和应用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建立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常态化教学模式。鼓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实务调研等;开辟第二课堂,采取专家讲课、专题研讨等方式,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加强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组和讨论教学,可以增强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之后,建立模拟教学工作室,开辟老师与学生在网上交流、互动和答疑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五)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改革提供条件保障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审计思想方法是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高端审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容,主要应当包括实验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导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专业实践和实习的必备条件,对于培养合格的专业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有关高校的情况来看,适应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考虑到今后审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实习基地数量,二是优化实习基地结构,三是强化实习基地功能。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联合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强化实习基地的功能建设。在优化实习基地现有的学生毕业实习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建设实习基地的协同育人功能、协同创新功能;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优质资源,增强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等。
版画是一种在版上进行创作的艺术,这种创作需要作者首先进行构思,然后创作画稿,最后进行制版、印刷。版画的教育功能和其他艺术形式比如油画、水墨画是不同的,制作版画过程中的每一步对小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版画,特别是纸版画,有着灵活的构图、朴实的造型、大胆的用色等艺术特色,与小学生天真纯朴的特点特别吻合,它以天真、烂漫、稚嫩、别开生面而又富于幻想的美术语言,反映出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小学版画教学更易唤起孩子的绘画灵感,发挥孩子的个性,让他们进行大胆的构思,可以激发他们的绘画创造力和绘画表现力;而且版画教学过程富有趣味,更能满足小学生的爱玩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边动脑一边动手的良好习惯,并且一幅完整的版画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的意志力和条理性,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因此,小学版画教学应该加强。
二、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小学美术的版画教育发展有着不平衡的特点。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版画课已经成为了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必修课之一,由此可见,版画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已经得到了肯定,很多地区的小学已经将综合版画作为小学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版画教育的发展,还组织学生进行版画作品的交流等等,有着显著的教学成果。但是,由于受到家长对版画的不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材料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学校的综合版画教育并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仅仅是草草带过甚至是忽略不讲,这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三、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策略
1.因地制宜,注意材料准备的多样性、灵活性。准备材料困难是难以推进版画教学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油墨、滚筒等材料往往比较缺乏,学校可采用相似品替代、个人自制、集体购置等方法解决,以避免材料缺乏。比如油印中滚筒可由小布锤取而代之,摩拓用具可用学生的钢笔壳或圆珠笔壳代替,油墨需要由老师统一准备,吹塑版画用纸需要集体购置,硬纸板则可以从废纸盒中选取。
2.因材施教,突出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承前启后,避免版画的制作难度突然大幅加大,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比如,某小学由于低年级的美术课程中没有进行版画教学,进入高年级开始学习《油印纸版画》时,版画让学生感到突然,并且认为版画人物是丑八怪,对版画的用色也不理解,影响了教师版画教学的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由单色向彩色再向套色的过渡,由剪贴彩纸画向剪贴纸版画底版的过渡,做到循序渐进。横向联系时注意结合过去的教材、学生学习过的内容鼓励学生将学过的内容用版画形式表现,加强版画实际操作。
【关键词】英语教学;综合能力;文化传播
引言
在许多大学生眼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甚至于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更加深远影响的科目。大学英语教育涉及的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学习周期最长。[1]近些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硬件设施不断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根据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2]对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我国的大学英语在教学水平、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队伍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也存在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需要。”这其中,“大学英语教师的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全国英语师资短缺。据统计,我国讲授大学英语课的教师人数为5.5万人,与所教学生的人数之比为1:130。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学历层次偏低,进修和培训机会偏少。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大学英语教育需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
一、英语语言的教学能力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多年来存在的一些老问题,如英语教师仍主要采用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教材+黑板+录音机”的模式,以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非但没有淡化应试教学的色彩,反而有朝着"考研是目标,四、六级是关键,60分是硬道理"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了英语教学僵化,英语教师成了应试教学的工具。英语语言教学没能达到应用的目的;英语教学所花的多学时与实际效果极不相称。为了培养大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把握英语教学的主动性。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大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转变把通过各种级别的外语考试看作是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把考试通过率视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尺子的错误的观念与认识。课堂教授的内容必须从英语语言特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英语交流使用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教师应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者变为同时具备实际语言使用能力的指导者和使用效果的监控者。
比如在词汇的掌握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必须熟练掌握足够的英语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积极词汇。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生如果要自如地使用英语语言,需要掌握《大学英语词表》中的6800个左右的单词和2600多个词组。其中的3200个左右为积极词汇。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以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为中心;教学应在字词的基础上由句子水平转变到语段水平,由单纯重视语言运用的精确性转变为既重视精确又重视流利和通顺。教师在英语语言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过程中,一定要着重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基础词汇、积极词汇和语段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前者要在夯实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综合使用英语语言的水平,后者则强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要把握好培养英语语言认知能力和培养英语语言使用能力的互动关系。
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应该通过把英文译为汉语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应该多挖掘内心深处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通往英语最精深的领域,去消化和吸收欧美语言的精髓,去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对我们自身的启迪作用。
学一门外语就应该去读这门语言中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多朗读英语美文。众所周知,作家没有激情,写不出优美的文章;教师没有激情,也读不出课文的原汁原味。读,要动脑子、动口、饱含感情,进入“角色”,正确理解文中蕴涵的情和意。读的人能读得荡气回肠,学的人感情思想才能收到碰撞。
(2)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
一个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墨守陈规,一成不变。他总是能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对教材的艺术处理,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智慧与求知欲;相反,一个平庸的大学英语教师,只知按常规办事,教学表面看面面俱到,四平八稳,生怕遗漏掉什么,什么都要讲,但又什么都没有讲透,陷入“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泥塘,效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现代的英语教学流行“任务型活动”,但实际上,任务是多种多样的,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创造的。当然,如何活跃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激情,都要靠教师的创新、探索。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语使用技能,英语交际能力等。大学英语教师要善于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培养起来,并最终把学生的英语语言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必须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各种英语课程的设计。英语教学是一项综合工程,覆盖了大学各阶段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如果没有课程设计的经验,就不容易掌握构筑完整英语知识结构的各个环节,不利于有重点,分步骤地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另外,一线教师有直接接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学生的便利,他们必须能够总结归纳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不断通过课程建设改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做到能听,会改和善实施。
不过,课程教学的创新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任何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建立在授课教师能够驾驭课堂节奏和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的。如果过分的迎合学生以至于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反而会起到不好的效果。同时应该注意的就是,生动的语言应该幽默有度,如果灌输的成分太多太频,反而有失偏颇,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这样一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勤恳度和求知欲望下降,对英语教学来说这是非常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二、英语文化的传播能力
英语语言的传授过程离不开英语文化的传播。语言是构筑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格拉德斯通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了精要的概括:“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和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的媒介。”[3]英语在世界许多国家中使用,但却代表着以英美为主流的文化传统。
食品环境学课堂讨论教学效果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大学的教学思想、制度和方法基本还是沿袭原有的传统运行机制,教学过程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助长了坐在课堂只是为了得到“高出勤率”的不良风气。以学生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强迫一些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用心学习,更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和对本专业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食品安全关注度越来越高,食品环境学课程教学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根源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途径。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食品环境学教学中,采用讨论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食品安全领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自觉地将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证理解,为更好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奠定基础。
一、讨论式教学在食品环境学中的应用
(一)讨论主题
兴趣是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在食品环境学教学中,采取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新欲望。对发生在身边的食品安全案例和重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能力。
要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教学,就必须先要提出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食品安全和环境关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教师需要先对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危害食品安全的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大纲要求,将重点内容列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所查资料回答,最后在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所查找资料就得到互补,从而得到更大的信息量。例如,谈到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将目前主要影响食品安全的金属物质都有哪些、这些污染物主要来源是什么、污染途径主要有哪些、导致的危害涉及哪些方面、危害的结果是什么、可能的预防措施都有哪些等问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等学生通过讨论将不同意见总结起来基本就能涉及课程要求的全部,由于回答问题不仅需要具有相关的知识,还需要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思维条理化能力,使学生对食品与环境问题的理论和概念关注程度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
在讲解食品原料与环境关系时,按照食品原料的性质,将它们分为农产品(分为大田作物、蔬菜、水果等)、畜产品(肉、蛋和奶)和水产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基础知识选择一对关系自由发挥。这样每个人都会有发生在身边的故事,根据自己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注角度提出见解。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都不尽相同,使得对待相同问题的态度和出发点也不同。答案在积极思考和争议中形成、被接受被完善,最终就能将食品原料与环境关系中所涉及的问题各个层面显露出来,使学生很容易了解到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各种环境要素。教师只需要将一些概念进行区分,将重要的理论加以阐述,将大家的讨论结果总结并条理化,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看上去比较费时间,但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非常好。
(二)讨论形式
由于需要学生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学生在上课前有所准备。准备什么、准备多少内容则根据具体内容而定。主要方式有以下三种:
1.即时讨论。就是教师边上课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不需要学生提前做功课。例如,对于环境科学基础等学生重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教师需要一边讲授新概念,一边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程度。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已经知道的环境学知识有了体系化的概念,同时又对一些新概念和理论有了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
2.课前制作PPT。对跟其他课程重复部分、以前已经有所接触的内容,则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前制作PPT,上课以学生为主进行讲述和讨论。例如,危害食品安全的重金属主要有哪些、对人体的危害是什么、微生物污染状况、食品中主要微生物污染等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述,对于一个人不能完善的地方,则可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有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简单讨论,由教师最终给予最后结论。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既能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又能锻炼他们利用专业知识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全面考虑问题、抓问题重点起到一定的锻炼。
3.课堂讨论。对于新旧知识都涉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或者很难形成定论的问题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将需要讨论的内容提前一周以问题的形式告诉学生,以便学生查阅资料。上课时,将学生按照大致内容相同的原则进行分组,具有相同论点的同学互相补充完善本组的论述,对双方有争论的地方进行讨论。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协调和引导作用,在必要的地方提醒学生,以更好的理解、思考和解答问题。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考虑问题不是很全面,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来彻底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将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影响告诉学生,以便于更好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例如,在讨论食品中各种农药和抗生素在农畜产品中的残留污染问题时,学生讨论结果普遍是利用国家法律限值超标产品进入市场,这个方案看是合理可行,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就成为问题焦点,高额的检测费用谁负责、国家需要投入多少人力和物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受到相邻污染严重地域的影响而导致的矛盾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那么这个结论还可行吗?很多时候问题还暂时解决不了,但学生在查找资料和讨论过程中能够了解和接受很多相关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全面性和理论知识的条理化能力都会得到提升,这有助于他们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
二、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讨论教学就是将教学重点内容与食品安全主要问题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提出问题并让学生思考、总结、讨论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有一些环节还需要注意和把握。
(一)问题讨论形式的选择
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食品环境学内容包括环境学、食品原材料作物的栽培、畜禽的养殖等较多非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来讲很多内容和概念接受起来也不太容易。对哪些问题需要进行讨论,涉及的专业知识会有哪些,是设定课堂讨论的前期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本课程所涉及的专业课知识熟悉,对涉及的边缘学科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教育对象有正确的认识,能够了解学生在本课程以前的所学相关专业课内容、深浅和学生基本的掌握程度。使所提的问题让学生凭所学到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和翻阅资料都能形成自己的答案,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学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尽可能地将安全问题的实例给大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明白很多的边缘知识跟本专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休戚相关。对那些内容实用哪种讨论形式,教师必须有一个统筹安排,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
(二)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所阐述的内容而展开,提出或者要讨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问题主题突出。需要探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有答案,太易和太难都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问题太难,学生不易解答,就会降低积极探索的愿望和兴趣,问题过于简单,无需思考就能作答,学生就会感到没意思,削弱学习的愿望、兴趣。需要讨论的问题要以授课内容为中心且主题突出,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或者论述见解,能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条理化能力,在讨论中能发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见解,增强接受程度。对于不同的答案或者见解,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和有价值的探索,然后因势利导的解释错误原因。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帮助他们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三)时间的把握
对于讨论式教学,教师应在时间和内容上有所把握,以便按期完成教学任务。对每一次的讨论都预先安排好时间计划,如即时讨论时确定好讲解和问题讨论的时间比例;对制作PPT则要规定好学生发言人数和时间,将不同答案和见解都展现出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课堂讨论问题一定要有中心内容,不能随着问题的深入漫无目的的进行链式接力。教师应对讨论时间适当限制,到计划时间后就对答案进行条理化和最后的总结。在讨论过程中即可以调动学习兴趣,又有比较清楚的条理化答案,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或复习中记忆和回顾。食品安全性跟各种环境要素有着必然联系,而环境要素又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备课时提炼关键元素和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关于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的知识。
三、结论
将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食品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每个人不同程度的参与和发言,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上课只是为了“高出勤率”、“混个脸熟”等不良现象,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条列化能力,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打下良好基础。讨论式教学不仅适用于食品环境学课程,在其它的很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课学习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教学方式可以很大程度激发学生能动性,促进学习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伊长生.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2).
\[2\]赵海波.高校毕业班“空巢”现象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关键词]媒介;语文课程;教学策略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它旨在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通过这种教育,公民能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监察和改善传媒,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教育实践,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有着深远的影响。多数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与母语课程整合,既推进了母语课程的改革,也实现了媒介素养教育本身的目标,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但在国内,将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做法还不多,语文教学中即使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教学重心也主要落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参照西方国家及台湾地区的理论与实践,笔者首先对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充分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学阶段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策略。
一、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语文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华东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指出:新的课程观应该是生成的、整合的、实践的课程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各门学科已不再是完全给定的和制度化的,而是动态的和可再创造的;它也不是单一的、分化的内容体系,而是强调多学科的整合,强调跨文化的交流;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包含: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等联系起来,和实际的社会联系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感受紧密结合,由生活、社会到书本,再由书本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社会。
事实上,如果要使学生具备在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工作中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就不能回避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性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媒介讯息的能力,这些正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课程如果故步自封,忽略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就不可能弥补传统语文教育在学生现实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的缺失。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整合能使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着力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彰显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二)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语文素养内涵的应有之义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概念,可看作是媒介素养这个总体概念在语文课程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当代西方语文课程中的“读写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会读文识字、口头交流,语文课程中的“文本”也已超越了书面语言范畴,如何解读视像符号,分析、评判媒介文本,如何针对特定受众、通过媒介文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图,这也成为语文课程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表现在语文课程中,是指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态度进行识读(具体表现为获取、分析以及评价印刷或电子媒体)和交流(具体表现为制作并印刷或电子媒体)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看,目前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倾向于从如下6个维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表达形式语文基本能力、口头语言、聆听能力、说话能力、书面语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视像语言、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能力、换而言之,一个具有现代语文素养的人,不仅要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还要会看,会制作。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策略
(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的主阵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设计、选择课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虽在学科框架内开展,但它常常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中、从书本中引出问题并生发开去,让学生从知识世界(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进而在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之间自由徜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探究、表达”为单位组织课程编制模式,媒体素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理念、教学方法不谋而合。媒体素养教育以媒体议题为切入点,教师培养学生对媒体的敏感度,并融入教学的思考策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主动的省思和认知,尊重学生的个别经验与阐释,在平等的论证过程中,澄清价值。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科关联的角度设计媒介议题,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开展多个专题的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方法国外几十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媒介素养的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借鉴。
1.基本理念:质疑与批判。媒介素养教育强调,要在媒介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能够区分各种形式的媒介,并了解如何对其进行最基本的询问。随着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同时向公众报道国际事件的趋势日盛,人们需要知道如何查证信息,如何核实信息来源,并比较和对照同一信息的不同版本,从中发现偏见或政治控制的痕迹。对任何媒介信息我们都可以询问以下五个基本问题:
(1)谁制造了这个信息?为什么要制造这个信息?
(2)它用了什么技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3)它代表了什么生活方式、价值和观点?
(4)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
(5)什么样的信息被剔除了?
如果将这一理念置于语文课程中,我们将会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比如新闻体裁作品的教学,我们将不再停留在“标题、导语、主体、结语”等知识的灌输上,而是要让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质疑这“构建的真实”。学生用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是否就意味着它是纯客观的?新闻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不同主题类别的新闻,是否对应着一些特别的“读法”?同一事实,往往有不同的报道,它们之间的差异何在,原因何在?新闻的价值和舆论导向体现在哪些方面,又通过哪些策略实现呢?此外,如何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报刊中快速、准确地提取与处理有用的信息?如果让学生自己来一则新闻,其目标受众是哪类人,又将提取哪些事实,运用何种结构形态,表达什么观点,达到什么目的?
2.教学方法(1)近距离分析。所谓近距离分析就是组织学生在反复多次阅读一个媒介文本(印刷或视听)的过程中,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深入剖析一种特定类型的媒介文本,师生共享“阅读”过程的公开化。近距离分析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媒介体验面前停下来,看清媒介信息是怎样被建构的。任何媒介信息都可以用来近距离分析,但商业信息如新闻报道、广告、照片、电影镜头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简短,有强有力的语言和图片、音乐和声音进行了合适包装。
比如围绕“广告的意义是如何形成的”这一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视角”切入,让学生近距离地分析文本。首先在播放这则电视广告,让学生意识到广告图像是通过镜头设置的一个特定的视角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在通过“镜头”观看。然后再将画面逐一分割,重新观看这个影像叙事,以试着了解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在画面的逐一解构中,让学生明白:在一个图像(或影像)的再现过程中,包括了:角色观看,中介者(摄影机)观看,观众观看。观众的观看是透过中介者进行的。中介者提供观众观看的视点(距离,角度)。视点决定了观看者的权力,欲望,认同。视点影响了我们对意义的想象和建构。
(2)媒介制作。媒介制作是指运用电影、电视、网络等信息技术和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编写报纸杂志、制作影片、电视节目或网页、多媒体课件、录制广播等来叙述、表达、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比如让学生尝试影评创作并发送至个人博客;让学生根据时报上的新闻题材创作政治漫画;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创作广告词。也可以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媒介产品修改、调换或加上讽刺和批判的解说词。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伟.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