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

第1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一、激发兴趣

要想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要立足课堂,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我们讲解文本内容时,可以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吸引学生,点亮某些问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在新课之前,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前进行交流,同时又是调节气氛,算是一种“热身运用”吧。如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到位。她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时,将原著《西游记》引入了课堂,与课文《三打白骨精》相结合,通过小说中对“环境”的描写,来渲染《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小说中对“情节”的研究,探寻《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通过小说中对“人物”的评价,引导《西游记》中的意义主题。教学中,窦老师咬文嚼字地引导学生结合原著理解,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被激发。而这种兴趣又将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促使学生课后主动阅读大量的书籍,达到课内外阅读有机地融合的目的,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品尝到阅读的乐趣,读书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了。

二、精讲多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必然对教师无休止的讲解有着逆反心理,常此以往,他们对阅读越来越淡漠。阅读教学时教师的精讲多读很关键,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主观意识,我们要传授的是方法,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如,笔者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分析教材发现体会青年忘我的品质是本课的重点,那么对“他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这一重点句如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笔者三思后还是采用了朗读这一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扎实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看到青年画技高超,人们不禁赞叹起来,老人、妇女、红领巾会怎么说?然后追问那位青年是怎样的表现?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认真作画,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这时,笔者相机指导“融为一体”这一意蕴。此时学生对青年为什么如此忘我已经了然于胸了。因此,朴实无华的课堂,应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静心地朗读,边读边引导学生思考,读山便有山之巍峨,读海便有海之深邃。学生读透了文本,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自然就能大大提高。

三、厚积薄发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要将阅读量适当地增加,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厚积才能薄发。让他们摒弃“课本是世界”的意识,打开“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使得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代表性强的课外读物融入他们的课外生活,在不断积累中,探析读书的方法,借鉴名人的写作技巧。如笔者就为学生制订了五年的学习计划,选读经典。古籍方面,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文心雕龙》、《诗经》、《史记》等,要求学生有条件的可全读,没条件的可选读。再读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时选时读,常用常新。此外,还建议学生多读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只是匆匆过目,留下的有益的东西会很少,一定要坚持做摘抄,只要这样坚持数年,就定能出成效。

四、注重练笔

第2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一、提升素养,积淀“语文味”

语文教学呼唤诗意的情怀,呼唤浓浓的语文味,要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去触摸语言,拥抱语言,提升素质,我觉得教师首先得拥有浓浓的语文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老师要有一张语文的嘴,这张嘴,能言善辩,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教师的头脑中要有足够的信息存储量,课堂上,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使学生如临其境,陶醉其中。总体上达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行云流水的境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品词赏句,品出“语文味”

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引导潜心体悟、细细玩味,让词语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鲜活地展示出来。方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如《小镇的早晨》中有一句话:“不时有一叶叶小舟从半月形的桥洞中悄悄地钻出来,又在河上轻轻飘过。”其中的‘飘’字独到,传神,一位特级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味——

师:明明是小舟在水上“漂”,为什么作者用“飘”呢?

生:这句话写小镇早晨的恬静,用“飘”更体现恬静的氛围。

师:来,读出那份恬静。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用上“飘”,感觉小舟经过时,像纸片在微风中轻轻飘落一样无声无息。

师:听了你的描述,我的眼前出现了小舟经过的情景,无声无息。

生:我还感觉到小舟的悄无声息,在河面上不留一丝波痕。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这一个“飘”字极其传神地写出了小舟的悄无声息,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教师通过反复地嚼词析句,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三、潜心品读,读出“语文味”

“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用心体会,在教师教的基础上,自己领悟、体验出来。而这领悟、体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要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就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朗读是品味语文,上出语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一定要“读”占鳌头,要充分地读,多样地读,逐层深入地读。这样的读书过程,不仅辅助了学生阅读理解,更重要的是帮助了学生学习语言,是“合二为一”的过程。下面是《走月亮》教学片断:

师:还没读过书的请举手。请你读。

生: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挺好!谁还想读?

师:读得有点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样的?谁能读出来?(先后两个学生读,体会不够。)听我读——(师读)知道“柔和”是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学生明显读得轻柔了。)

四、能说会道,说出“语文味”

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领悟,对情感的体验释放出来,引导学生关心文本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情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与人交流,学生就可以把自己对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情和体验表达同来。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让学生往瓶子里放小石子后提问:“瓶子里的水是怎样长高的?小乌鸦为什么可以喝着水了呢?”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小乌鸦喝着水了,你想对它说什么呢?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课本的语言重新整合,不仅让学生学会用“渐渐”说话,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将语言训练和与文本对语联系起来,使语文味的细涓潺潺流动。

五、随堂练笔,写出“语文味”

写话是语文综合素养十分重要的一项基础功,在语文课堂如何把读和写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呢?笔者认为,随堂小练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第3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书写真情,张扬个性,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和热情。而创设情境,营造放飞空间就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情的好方法。对新鲜事物好奇与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作文教学可以利用生活、实物、图画、音乐、语言、表演等途径,创设丰富的、形象生动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对情境进行细致观察。这样,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感受。充满情趣的活动情境,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活动过程中。教学中,我利用“打电话”、“传口令”、“猜谜语”等游戏或开展说说“我的生日”、“我的名字”、“我家的喜事”等语言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对说话、写话产生兴趣。同时,积极探究教学情境。如,新年快到了,让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拿压岁钱、贴春联、穿新衣、放鞭炮、舞龙舞狮……然后产生一个个小课题,如: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你知道哪些春联?新年拿压岁钱、穿新衣有什么寓意?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调查探究,用日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调查过程和结果。另外,还可以创设想象情境,让学生放飞想象,在想象中快乐地作文。

传统的教学范文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有可取之处,可以当作学生写作的典范。在评析课文时,要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的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不起良好的基础。

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在写作上得到运用,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即学以致用。要善于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思维训练与知识性训练相结合,作文教学要写实作文与想象作文相结合,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相结合,片断作文与整体作文相结合。阅读水平是思维、认识、心理、语言、表达等的综合反映,课外阅读就是将课堂之外的语言揽括在人的大脑从而形成自已的个性语言。,例如,世界名箸古今中为的作品,现代当代的作品它比课堂阅读丰富得多,课外阅读是课外生活的折射,要善于引导学生丰富课外生活,扩大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新的思维意识,让他们在新的思维中去创造新的世界。

第4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1.读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结合课文内容,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a.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b.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c.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

1.先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2.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

妈妈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a.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b.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3.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把自己分别想象成小彼得和母亲,在看到对方的账单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妈妈:真没想到,我的小彼得会给我开出一张账单来。他懂得了要劳有所获,但是他还不明白什么叫爱的奉献,世间有些情感是金钱所无法衡量的。批评他吗?教育他吗?不,我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让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

(彼得:啊,我得到钱了,真是太高兴了!怎么,妈妈也给我开了账单?“十年的幸福生活”“十年的吃喝”这该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数字呀;还有妈妈在生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一直那样的慈爱,她付出了多少辛劳,这是我一生都无法回报的,可妈妈只写了“0芬尼”。妈妈,我明白了,亲情是无价的,是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妈妈,我错了,我要把钱还给您,您还会像原来一样爱自己的儿子吗)

讨论深化

1.课文为什么以《妈妈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2.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第5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课外阅读 习惯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24

一、读思结合的习惯模式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像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做“毫不松懈”的斗争。要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边读边思,多方质疑,养成读书必“三问”的阅读习惯,即问: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是阅读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应该层层深入,层层递进,不能孤立开来。

弄清楚写的是什么?这是阅读的基本要义。当你第一次发出这样的疑问的时候,就基本进入了读书的状态,这是进入角色的第一步。这一步,将引领你朝着更深的阅读层次迈进。因此,拿到一本书,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应该是知道:“写的是什么?”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种习惯来养成。

在明白了书的内容的基础上,思考的层次应该更进一步,即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这不是内容上的探究,而是写作技巧和方法上的一种学习。无论是什么样的书,总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果你每读一本书,都对作者的写作技巧、构思等做一番探究,并把别人的经验付诸于自己的实践,久而久之,你也会成为写作行家里的能手。这是一个模仿与运用层面的习惯,这个习惯对于正处于吸纳期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宝贵。

第三问便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个对话了,“为什么要这么写?”这是读者心里的一个独白,表面上看并没有回应,但实际上,答案在你的思考与阅读的内容之中。这是一个更为深入的阅读层次,这个层次让你与书,你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当你反复地问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超越了书本,更或许你已经超越了作者了。这样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会受益终身。

二、读写结合的习惯模式

读写结合也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

读前,笔和笔记本与读物同时到位,要准备一读书笔记本,这个本子专门用来摘录好词好句;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画,该抄的抄,该记的记。小学生读书也要求勤查工具书,边读边圈圈、点点、划划、写写、作摘记或读书笔记等,也就是做到“手到”,认读阶段,可以圈画生字词、注拼音、写词解,略读阶段,圈点关键词句,标示段落,编写段意;精读阶段,划出关键句子,批注课文大意与中心;熟读阶段,摘记形象词句,精彩片断,提出疑问;运用阶段,批注课外阅读的有关篇目和日常生活的有关内容,认真做读书笔记。另外,勤查工具书也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凡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读后,要检查写笔记的情况,未写的要补上。同时要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把读书后的感受和启发及时记下了,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自然形成。

三、读书迁移的习惯模式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迁移就是运用。在课外阅读中,应该养成迁移的习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尔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读”;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读再多的课外书不会运用,没有养成迁移的习惯,也等于白读。

首先,要养成类文阅读迁移的习惯。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要学会对阅读书籍进行分类,例如:童话类、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等。学生阅读了《海的女儿》,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再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学生读了《三国演义》就希望再读读《水浒传》《西游记》……这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的辅导中,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只有养成了类文阅读迁移的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越来越高。

其次,要养成由读到写的迁移习惯。

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从小的方面说,根据看过的文章或作品中,进行片断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所看文章的意思概括一下等等的“小练笔”也是写的迁移。如果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对他自身写中的提高很有裨益。

四、精读与略读的习惯模式

学生具有了认真阅读的习惯,按阅读步骤完成整个阅读过程,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这就是精读。一般来说,经典文章、文化精髓之类的文章我们要精读,要按部就班地完成阅读过程。如果是名著,我们就应该选择精华部分仔细阅读。细细品位词语、句子以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而略读是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习惯,它能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选择内容健康的书来读,训练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的同时,应逐步培养其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掌握默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的快速阅读。

总之,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摸索和探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我还将进一步拓宽思路,为学生寻找到一些更好、更适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第6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一、以读为本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凭借的是“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很多精髓,需要我们去理解,而“有体验的读”恰好又是完成理解的佳径。

有体验的读,就是指导小学生在阅读时能感受体验到阅读过程带来的愉悦和乐趣,通过观察语言现象,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情感。有体验的读,就是引向自“悟”,发展个性;就是摈弃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如《在花山》一课,课文通过描写在花山与人民群众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几件往事,突出表现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感情的基调,特别是人物的语言,有感情地加以朗读,以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悟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

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象,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这种“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传情达意的阅读体验才能获得。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传情达意的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如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或低声读,细吟慢读,领会所读作品的内容,在低诵中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读,通过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蕴意;或模仿角色读,即在阅读人物对话的课文时,引导学生模仿文中人物的角色,揣摩各种人物的语气、语调、心态和神情,使自己进入角色,高声、反复朗诵台词,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只有通过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阅读课上,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阅读“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

二、读中悟情

读书不能死读,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以读促情,声情并茂,学生的感悟才更加深刻,课堂才更充满活力和生机。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生命的过程,如果说理解性阅读是给生命提供养料的话,那么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应该巧辟蹊径,指导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质量,领略生命之巅的秀丽风光。

阅读课入题时,教师应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去以大观小、由小窥大,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进而掌握“文章”精髓,领略“文章”的美妙。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质疑:谁草船借箭?他为什么要借箭?怎么借?结果又怎样?学生通过看、听、读、思、议,学得积极主动,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提出不同见解,展开激烈讨论,思维异常活跃。这样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进行悟,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三、以读导写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其中尤以语言的积累最为关键。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要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是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积累丰富的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至关重要。

第7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在封闭的课堂里,固定的模式里已变得不会作文,甚至讨厌作文,老师们面对如今的作文教学现状也无所适从。因此,不少学校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老师不会教,学生不想写,无人愿意改”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谈谈我的做法。

一、迁移――架起阅读与作文的桥梁

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念与应用》一书中写道,发展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经验是:作文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写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

我们语文教师常苦于学生想写却无从下手,或是短短几句话,作文就结束了。那么,在作文训练中,加强读写结合,利用“读”和“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的规律,在完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读”来促“写”。将小练笔挤进课堂,适时安排续写、扩写、改写、写感受、尤其是仿写等形式,不失为一良策。

案例一。学习了《天安门广场》,学生不仅感受了它外在的宽广与壮观,而且感受了它内在的庄严与神圣,并由此产生了民族自豪感。课后,我安排了描述学校的维新广场的训练,学生不仅能按方位顺序描述它周围的建筑,而且学会了通过描写升旗时,重大活动时或节日时的场面,表达出对学校的赞美。

与其让学生无话可说,不妨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读写迁移”“以读促写”形式的小练笔。学生在课堂练笔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后,再大胆放手,学生必然能做到不拘形式,收放自如,作文自然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激趣――挖掘富有情趣的活动载体

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内在活力,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在作文中,兴趣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仍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努力在作文教学中多开辟一些活动阵地,尝试为学生搭建一个富有情趣的平台,始终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参与欲望,使其在活动中快乐,在快乐中作文。这样在学生眼中听、说、读、写不再是苦不堪言的差事,而是一种激发人踊跃参与的“游戏”。

案例。活动《找硬币》。导入:咱们班上有一位同学有特异功能。(生惊讶状,有人摇头)不信,咱们测一测。(初始准备的工具:三个小碗和一簇树叶。)过程:请预先接受过暗示的那名同学出场。游戏一共三轮,让被试者通过看、听、闻的方式从盖着的三个小碗中判断出硬币在哪个碗里。教师的暗示动作只有“特异功能者”知道而又不能被其他学生看出。

游戏的过程一步一个环节紧紧扣住观众的心,“特异功能者”成了学生心驰神往的“抓手”,观众的心理与反应很有趣,课堂上学生跃跃欲试,迭起。找硬币的活动其实就是为学生再造了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其中、快乐其中,活动的内容就是写作的内容,同时将写作作为延续和分享活动的方式。我想这样的作文课,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作为教者应更多地提供这样富有情趣的载体。

三、动情――诱导学生倾吐的催化剂

作文教学首先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只要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内心世界的表白,我们都要给予鼓励。我们要和学生共同发现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灵感,为学生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不要追求所谓的写作的立意深刻、结构完整等。古人说“情动而辞发”,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从激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

案例。《我的老师》。师:知道明天是什么节日吗?生:教师节。师:那谁来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表达一下对老师的尊敬感激和热爱?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师:现在让我们欣赏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闭上眼睛,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从迈进校园的第一天到今天,曾经教过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句句关爱的话语,哪一位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生:……

这节课上,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课前资料的搜集,课上音乐的设置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加上节日前社会校园尊师风的兴起等一系列的情境渲染,激发了学生倾吐的愿望,始终贯穿的是一个“情”字,由于感情的驱动,学生急切地想写,而他们的笔端始终流淌着“我爱老师,老师爱我”这股暖流。所以这节课将作文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四、评改――提升作文水平的加油站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还来源于写作合作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评改与评改中的合作。所以,作文的评改过程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评改的主人,学生才能真正从作文的评改中提升、获益。

我们平常的作文评讲课被称之为作文分享,初稿完成后要求在班级展示并每人至少读五份同学的作文,上课选择自己还想读的作文仔细阅读,学习他人作文中的优点,提出修改意见。课上做到人人参评,同时因为有了粗略的印象,老师和同学发表见解时就能激起共鸣或提出异议,同时为自己作文的最后修改提供了依据。因此,学生在整个作文的评赏过程中无一不是兴味盎然地参与阅读、讨论和修改。

第8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三年级知识学习广泛了,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主要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知识,拼音、生字、词语读几遍抄几遍,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记,一般不成问题,但是,现在可就有点不同了,因为现在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以外,作业本上有更多比较“活”的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最标准的答案,可以是一题多解,不像学生字、拼音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还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内容增加了,并开始练习写作文,如果基础方面不扎实,写作也就困难了,因为写作文必须要有事实的语言,如果积累少了,写作文时就没话说,这就要辛苦我们各位家长,要辅导孩子进入中年级,顺利过渡到高年级。因此,有一些学生因为不想学,为了逃避写作业在家长面前说:今天老师没布置作业,或者说:“在校已经做好了。”这就要我们家长检查一下是否已经完成,为什么有的孩子越来越想学,成绩越来越好,而有的孩子越来越差,除了孩子的主观原因以外,相应的还要我们家长多抽点时间看看孩子的作业,辅导一下他们的学习,让他们把成绩搞上去。

二、语文学习方面的年级特点以及家长如何配合

1、关于写钢笔字。

本学期开学初各个班的老师就已经布置学生准备了钢笔,这就是本学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项——写好钢笔字。学生由写铅笔字过渡到写钢笔字,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执笔方法不对、写字姿势不正确、笔顺写错、出现错误很难修改和无法保持作业本整洁等。钢笔的正确执笔方法应该是食指与拇指执住笔杆,用中指抵住笔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却是将食指弯曲,让食指的指甲背压住笔杆,再用大拇指紧紧包住,握紧了拳头写字。用这种执笔方法写字,不仅样子难看,而且费力,速度慢,还阻挡视线,写字累且慢了。此外,少数学生执笔时,手腕向外翻出,手心向内,其状如同画素描中的线条一样,力不在指上、掌上、而在向外翻出的腕上。这样写出来的字,特别难看。这种情况必须及时纠正。另外,写错了字,该怎样去修改订正呢?通常情况下,我们推荐学生选择的是用橡皮擦或是用透明胶带粘这两种方法,而不推荐使用修正液和涂改液。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都会在作业上留下痕迹,影响作业本的美观,因此在我们要叫他们先动脑筋想好了再下笔,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写一个字看不合适了再擦掉重写。

2、关于语文作业方面的要求

从我们发下去的作业本,家长们可以看出,三年级不但课程增加了,作业本也增多了。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每学完一课,需要完成的作业就有:《补充练习》、《习字册》、《练习与测试》以及内容包括抄写生字词语、造句、抄写段落、小练笔等多种形式的《笔记》,除此之外,学生们每两个星期要完成一片精心写就的作文,还有我们例行的周末练习。其中,《练习与测试》和《笔记》是家庭作业。这些作业我们也有统一的格式要求,即:所有作业开始用钢笔完成,这就需要家长们在作业的整洁度上多下功夫;《笔记》本的书写要按照各班老师要求的格式,尽可能做到整齐美观,写完后再后面画上记分格;写作文要先打草稿,草稿经反复修改后才可以誊写到作文本上;所有的课堂作业不可以带回家,这一点还要请家长们特别注意。

(一)关于阅读:

有些家长一些苦恼孩子的作文写的不好,想尽了一切办法为孩子找补习班等,结果还是见不到效果,其实,孩子头脑中空空的,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让孩子写出好的作文,就要增加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对于一些重要的经典的语句,要让孩子们朗读背诵。这样,学生就可以从读中学写,增长知识,丰富语言。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

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孩子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例如,孩子每天临睡前留出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进行读书,天天如此,最后形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在这当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兴趣、个性,要给孩子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空间,循序渐进,慢慢进入正轨。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将有极大的帮助。

2、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我们要经常强调阅读的卫生习惯: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提醒孩子千万不要躺在床上读书;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养成边读书边做小动作的陋习,如挖耳挠腮,摆弄小玩意儿,吃零食,东张西望等。因为孩子本身的身心特点发展有过程,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动、自主性差,所以这一点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监督措施和奖惩措施,从而更好地强化这一习惯的养成。

3、培养专心阅读的习惯。

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要养成这一习惯,必须做到:姿势要端正;环境要安静;作息要定时;学习地点要固定;养成默读的习惯。

4、培养读书动笔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

5、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孩子们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孩子阅读思考的习惯,纠正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习惯,指导孩子读书时常问“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问自己“为什么”,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思索;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培养逆向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

6、培养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

我们要着重培养孩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孩子们在学完汉语拼音后,就能够利用工具书进行阅读。我们要适当地加以指导,并且身体力行,常常和孩子一起带上工具书,多创造机会强调带工具书阅读的好处,使孩子们谨记在心。

7、培养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的习惯。

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以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以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以搜集资料为目的,可以跳读等。

8、培养有序阅读的习惯。

有序阅读指阅读要有计划性,阅读时不能见异思迁,半途而废。阅读的行为要有条不紊:书放在什么位置,笔记和笔放在哪里,暂时不读时怎么做记号等。教师在课堂上要边说边示范,并让学生做,逐渐习惯成自然。

关键一点,我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逐步培养,由小积大,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量增加了,有的家长又有新的烦恼了:我的孩子看了很多书,家里也有很多书,怎么见他的阅读能力、作文水平提高呢?我想,阅读和作文都不是一步登天、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曲折的历程。

(二)关于写作:

这是我要重点讲的第二点。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正式开始起步,这是小学生从口头语言转而发展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尤其是三年级,作为作文时代的开端,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作文和语文水平发展。要写出好文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从平时做起,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善于积累等等。

提高习作水平除阅读之外,最重要的还要写好“两记”:读书笔记和日记。写读书笔记就是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它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所以要让孩子们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写日记也是一项有效的训练措施。日记形式灵活,内容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浅,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

另外,我始终坚信: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在孩子们作文刚刚开始起步阶段就应培养他们自主修改习作的习惯。

三、送给各位家长朋友的几点温馨提示。

1、每天请检查孩子的学习情况、家庭作业,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坚持不懈。检查完后作业本上请签名。

2、必须掌握字词句部分。

3、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每天与孩子进行亲切交流,和他们谈谈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哪篇新课文,知道哪些道理,今后打算怎样做,交谈时,要有耐心,不能简单粗暴。

4、定期与教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优点、不好的习惯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疑惑,可以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共同寻找最好的教育方法。

5、经常带孩子们接触社会、研究社会的各种现象,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双休日、假期交好朋友、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做小实验、搞小发明、编手抄报、编作文集等,使孩子们全面发展。)

6、让学生多读书,家长给孩子舍得买有关学习和课本上有关的作家的书籍。多读作文选。

7、多让学生写观察或纪实日记,指导孩子的习作,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8、教育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上学习,做好笔记,课下有选择的做阅读练习,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9、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必须辅导,把知识补上。

10、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做好每一次考试的分析和改进措施。

总之,我将和各位家长一道共同教育好你的子女,我的学生。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们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我们的理想,我们必须一起努力,实现这个理想,而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即使苦累,我也会感到欣慰。

第9篇:为什么而读书小练笔范文

通过做抚摸、拉着、指等贴合课文内容的动作,让学生看动作说动词,引入放飞的情境中,通过“放飞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开始这一课的学习。此处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期待。

都说会提问题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因此在引出课题后我就引导孩子针对课题自主质疑,根据孩子提出的不同的问题,给予总结归纳。与学生共同找出三个关键问题:谁捉了蜻蜓?谁放了蜻蜓?为什么放?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还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在把握这一层次的基础上,相机学习“陶”。考虑到“陶”在本课是出现在姓氏中,学生组词有困难,我出示:陶醉、陶冶、陶瓷、乐陶陶等词语,丰富孩子的词汇积累。

二、多元识字,授之以渔,顺学而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开始学习默读。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想办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我巡视检查,进行个别交流。我将需要掌握的字词根据课文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精心的编排,逐行出示:

第一行都是体现陶行知和蔼可亲的态度的,在教学时除了教会生字“慈”、通过近义词理解“慈爱、商量”、联系上下文理解“口吻”以外,我让学生带着词串找句子,通过朗读带有词串的句子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和对孩子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读词串,孩子们就能读出理解、读出感情。此处设计不留痕迹地为学生体会、感悟陶行知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第二行是反应孩子不同表现的,通过创设情境现场演绎,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其中“舌、抢”是生字。

第三四行都是关于蜻蜓的,其中“蝇、蚊、握”是生字。此处我用一个“读读第三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内容上形式上找出这组词串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这行词语都是写关 于蜻蜓尾巴的作用的,并且结构是相同的。第四行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孑孓”的意思,意在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勤查字典的习惯。

这四组词串的精心安排,不仅扎实有效地学习了生字词,还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习惯,并且把本文的重点――人物的形象特点、蜻蜓的特征,清晰简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角色品读,入境悟情,拓展练笔

学完词串后,我将孩子们由第四组词串直接带入品读课文2-6自然段的环节中,让孩子们在这部分中找出第四组词串所在的自然段,接着让孩子分角色朗读陶行知与孩子们的对话,让学生读懂对话,了解蜻蜓是吃害虫的,是人类的朋友。针对这一部分对话内容通俗易懂,提示语中包含着许多生动的动词的特点,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学生进行人物对话的表演。在学生评价讨论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抓住关键词把文本与学生的表演相对照,通过可感可知的动作语气体会陶行知的和蔼可亲、循循善诱,以及孩子们的不同个性――翠贞的严谨、其他孩子的天真、迫不及待。最后通过齐读2-6自然段,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阅读教学中,重视读写结合,不急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平时积少成多,才能为今后写作打下基础。为了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我选择了陶行知教育小故事中的一段对话,让孩子们进行填写提示语的小练笔,在模仿练习中,学会用具体生动的词语表现人物的形象。

四、自主读帖,引导观察,指导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