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P4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40-02
暴雨山洪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的诸多方面,是各学科间综合性研究的重要应用。基于GIS的量化研究已成为主流研究方向[1-2]。根据灾害学研究,一般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敏感性和承灾体易损性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致灾因子是指山洪灾害影响的强度和频次,一般用暴雨强度和频次来代替[3]。孕灾环境重点考虑地形、水系、植被等因子对山洪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4-5]。承灾体主要通过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量化分析。
1 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1.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正蓝旗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带,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年降雨量为365.1 mm,而且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正蓝旗及周边地区暴雨多集中在7—8月,1981—2009年的28年中发生了大小26次(大约1年1次)山洪灾害。对上都镇单站1959—2011年逐日雨量资料进行分析,正蓝旗日降雨量大于50 mm的暴雨每4年一遇。日降雨量大于100 mm的大暴雨百年一遇。
根据暴雨强度分级,发生频率,利用 ArcGIS软件,进行空间spline差值运算,单位化处理,得到致灾因子栅格图层。
1.2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正蓝旗南部、中部地区地表起伏大,暴雨诱发易引起山洪灾害。而且正蓝旗南部、中部地区受天气系统影响,局地暴雨频繁发生。
利用100 m分辨率DEM,河网密度提取,坡度运算,分别单位化后,通过栅格运算器积运算,获得孕灾环境敏感性区划图,如图1所示。
1.3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正蓝旗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草地、林地、旱田、城镇及工矿用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赛音呼都嘎苏木和桑根达来镇,哈毕日嘎镇大部分地区以旱田为主,黑城子示范区和五一种畜场部分地区有旱田,其余大部分地区以草地为主,其中那日图苏木、宝绍代苏木、五一种畜场提供者优质的畜牧用草及用地,为牧业产业支柱地区。城镇发展以上都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型发展。社会经济易损性影响度分布如图2所示,反映出正蓝旗中部、南部地区是洪灾危险程度最高的地区。
1.4 暴雨山洪灾害风险综合区划
利用ArcGIS系统的地图代数功能,将各因子图进行积运算,得到综合区划图,从而得到如图正蓝旗暴雨山洪风险区划,如图3所示。
1.5 高风险区成因分析
如图3所示,正蓝旗南部地区洪水危险性明显较北部高,这与南部地区降雨量大、地形多起伏变化,农田、工矿密集等因素密切相关。桑根达来、五一种畜场、哈毕日嘎、上都镇、黑城子示范区均属高风险区,各地具体成因如下。
1.5.1 哈毕日嘎镇。哈毕日嘎镇是正蓝旗暴雨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其地势起伏变化大,中小型河流密集。暴雨引发山洪后,从东、北、西方向向低洼地区流泻,较容易形成山洪灾害,主要原因:一是山脉贯穿南北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地势条件,雨水容易形成汇集区,对下游地区构成山洪威胁。二是哈毕日嘎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民生产、生活处所位于山脚下,沿河岸等易受洪水侵害的区域。
1.5.2 黑城子。黑城子地势平坦,位于两片山脉包夹的低洼地带,是上都高勒主要流经地。山洪主要由西面太仆寺旗骆驼山冲淹第二居委会,从东面多伦县大北沟向西冲淹第一、三、四、五居委会。主要原因:一是黑城子恰好位于多伦县、太仆寺旗多山地区间的低洼地带,是两处山脉间地表径流的汇流处。二是上都高勒流经处是黑城子居民集中居住区,为南部耕地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但同时也为山洪灾留有很大的隐患。
1.5.3 五一牧场。五一牧场中部地势较高,其余地区比桑根达来、上都镇的地势低,山洪经常由北、西、东向南部低洼地区倾泻,造成林场、元上都遗址等地受灾。主要原因是地势较低的南部分布着耕地和林地,特别是元上都遗址也处在低洼地带,暴雨过后多方泄流雨水汇集于中部、南部形成洪灾。
1.5.4 上都镇。上都镇北面、南面都分布着较高的山脉,上都高勒流经南部地区,山洪一般从南、西向北、东倾流,形成镇内洪涝成灾。上都镇洪涝集中在中部、北部交通沿线,是因为城镇用地集中在上都镇中部,北部山区和南部山区的泄流主要通往中部,与上都高勒共同作用造成城镇地区洪涝。
1.5.5 桑根达来镇。桑根达来南部地势较高,北部较低,主要泄流方向是自南向北。其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北部,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和城镇用地都处于低洼地带,是洪灾来袭的脆弱地带。
2 讨论
该文所建立的暴雨山洪灾害风险指数主要是用来为正蓝旗政府机构制定资源分配、制定高级防御管理计划决策、提高公众对洪灾成因和控制方法的认识等提供帮助[6]。它是用一种对于任何可能的使用者来说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综合处理和概括了大量正蓝旗洪涝灾害风险数量和本质性的信息,但由于资料有限,难免有考虑不足之处。
3 参考文献
[1] 马兰艳.基于GIS的多尺度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2] 唐余学,廖向花,李晶,等.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J].气象科技,2011,39(4):423-428.
[3] 杨丰政.基于GIS的徐水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4] 李辉.基于GIS的潍坊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和《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
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市属气象灾害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数达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数达9天,冰雹日数达28天,大风天数达29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受伤、火灾、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气象灾害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依法管理,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必须在项目动工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雷电、暴雨、洪涝、干旱、风灾、连阴雨、高温、寒潮、霜冻、冰冻、雪灾、雹灾、雾灾。评估的具体范围是: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煤矿、供电、化工企业,贮存燃油、燃气、火工等易燃易爆场所;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乡、重点领域、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结构调整区划;
(五)其他依法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上述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气象行政许可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第六章第条的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程序
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各级建设、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项目审核与竣工验收许可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与事后审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凡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办理气象行政许可申报;
(二)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或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具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资质的法定机构签订有关合同。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应在签订有关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估结论;
(四)建设单位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市、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气象、发改委、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二)靠实部门职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监督和管理,建立并落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上级物价部门核准的技术收费标准和市政府规定的有关项目减免收费政策,确保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发改部门在审批重点建设项目、易燃易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条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申请报告中未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核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格作为前置条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督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到位。
引言
农业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 但通过深入探究,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监测预警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灾害损失。
一、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研究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农业产量以及农作物产量最大的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因此对此项所造成伤害进行了农业气象灾害评估。
(一)作物模型评估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进行了有效结合,而且在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建立了作物模型进行定量评估。进行作物模型评估的好处是直观的看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发育时期各个阶段的温度变化、对土壤进行分析以及降水量,而且还可以对天气进行实时监管,从这些优势中显现出其较强的机理性。
(二)综合模型评估方法
综合模型评估方法就是综合受灾的程度、受灾的范围、抵抗能力、作物对灾害的敏感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评估,然后依据其建立灾害评估指标机制。在构建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的综合模型评估进行定量、定性评估时,可以结合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灰色聚类分析以及BP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定。一些学者在实际建立综合模型评估中采用了逐步筛选聚类分析法和产量逐级分离模拟的方法,以便于其建立受灾等级查询和受灾程度分析。
(三)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实施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对已存在的危险因子在一定年限内的可发生性以及危险程度进行预测,这样就可以预知其危险程度、危害性的大小以及社会承受灾害的能力。在对农业气象灾害进行灾害风险评估的同时还要实施灾害风险管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对以预测到的灾害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降低到最小化,保证其在社会的承受范围之内。
二、现状分析
当前,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危的影响评估的根据往往是农业气象灾害体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技术越来越先进,在20世纪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以大田实践为前提,对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且以相关的研究成果作为根基,构建了多种数学模型用于评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当前我国对于气象灾害的评估主要运用了3种评估模式,分别是综合模型评估、作物模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下面对这3种评估模式进行简要分析:
①综合模型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往往放在气象灾害的危害级别、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农作物的抵御能力、当前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等等,在对这些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成功建立一个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众多的数学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等。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评估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气象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是采用综合模型进行定量评估的依据。相关的单位对于粮食损失的计算考虑的因素往往是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受灾面积3种。
②作物模型评估,我国主要采用的是CCSODS模型,这种模型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与机理性,并且非常实用,目前普遍运用于我国一些基层的农业管理者身上,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改进方案。
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的着力点是气象灾害的具体要素,例如灾害的危险程度、对其的预测与减灾,这些要素往往具有变动性,考虑的因素众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此技术进行运用,发展到现在,对此技术的运用更着重于灾害影响评估的风险性,并且运用了中队的数量化技术方法。
三、加强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气象部门要根据近几年来农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的情况,农行生产布局变化对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要求的变化,建立起区域性的观测网络。针对气象不能为小区域农业减灾防灾服务的现状,要建立起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和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检测网络,对相关的气象资料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测,提高气象检测的能力。
(二)提高对灾害的预测和预防能力
灾害的预测和预防体系是气象部门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重要环节,只有对灾害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才能对灾害做出及时的预警和采取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因此气象部门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灾害预警工作。在做好对常规天气预测准确、及时的同时,也要重点做好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针对当地的农业特色,做好防旱、防洪、防涝以及防冻等农业气象的灾害预防措施。除此以外,气象部门还要适当增加适合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与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要求,对农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三)完善农村气象体系建设
气象科技服务是为农民服务的一项工作,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地区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板块开发出适用的农业气象服务。让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出去,明确气象部门主动传递信息的责任,及时更新和气象信息。健全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制度,让专职的气象员在农村收集气象信息,并通过电视、广播或者黑板等载体,及时告知当地农民天气情况。同时,还可以加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公共媒体,为农民及时传达气象信息,让农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气象的变化。除此以外,利用短信信息、短信专题等渠道,也可以为农民及时的传递气象信息。为了提高农民自己识别气象的能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加强对气象科技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也了解和掌握到相关的气象知识。
(四)农业生产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
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在综合监测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综合应变决策服务系统,针对不同的灾种需要采取不同的防御技术或几种防御技术组合使用才能达到防御的目的。
(1)农业干旱、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 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机理, 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
(2)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 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霜技术体系。
(3)不利气候环境的长期宏观调控
从降低风险、趋利避害的角度研究农业生产主要气候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和风险, 为防灾减灾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制根据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和短期气候预测结果主动防御不利气候环境的宏观调控技术。
四、未来发展方向
由于所处国情的限制,我国对于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存在一定缺陷不足为奇,总的来说,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评估,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定的势头表现。
首先,将会越来越重视对作物模型的应用,大家都知道,作物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农作物具体的生理步骤,能够更好地探析农作物与外部环境、外部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将农作物整个生长的过程都全面的展现出来,作物模型的应用意义重大,在以后对此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而模型的设计也会面向客户,紧紧围绕简单、精准的准则。其次,健全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引入其中,依据对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深入地探究灾害形成存在的危险性、预防、承受灾害能力等。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估标准。最后,综合评估技术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往往无法估量,以往对灾害损失的计量只是关注直接性的经济损失,对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却忽略了,因此,在今后对于综合评估技术的研究也会走向多样化。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普及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作为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1000多亿,灾害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6%左右。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重要意义
1、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我国气象灾害性天气很多,据统计,2008年东北、华北等出现严重冬春连旱;2009年北方遭受严重秋冬连旱,秋季至下年3月下旬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特大干旱;2011年华北、黄淮出现近40年来最严重的秋冬干旱,2011年1-5月长江中下游流域发生罕见冬春连旱,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出现夏秋连旱。常年持续的气象灾害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重大影响,所以必须有效进行普及和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损失。
2、帮助公众了解我国气候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复杂,地理特征的差异也使我国的气候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复杂的气候特征使得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变得十分必要,所以必须采取措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力度。帮助公众了解我国气候,特别是公众在面对特殊性的气象灾害如何进行防灾减灾,有助于公众在掌握更多气象常识的基础上科学安排遇到灾害时的生产生活。
3、强调服务公众的理念
随着我国服务于公众的理念的有效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从传统的信息转变为详细介绍广泛的气象知识。按照公众的需要,大幅度进行包括各类气象知识的普及和介绍,用以进一步强化公从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关注度,使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知识能够深入人心,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服务公众的水平。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现状
1、普及工作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从常规的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再到手机,公众随时都能够便捷地了解自身需要的一些天气情况及相关的气象信息。但这不能说明我国的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就做得很到位,恰恰相反,我国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尤其是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还处于起步时期。
2、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效果较好
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主要针对农村和城镇居民开展,与农村相比,我国城镇的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相对较有成效,一些省市和自治区都学会充分利用本地的气象科普馆和一些媒体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而每年定期举办一些针对“气象日”的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3、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有待加强
但在农村,广大农民得到气象知识的渠道则相对匮乏,特别是一些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农村,连每村的广播都无法清晰地传到每一家,电视收到的频道也极为有限,互联网和报纸之类更是无从谈起。但广大农民普遍认为,能够掌握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对于防御灾害性天气十分重要。
4、宣传手法单一
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是个系统工作,但我国目前的宣传手法和普及传形式相对单一,即没有形成关于气象知识的宣传体系,也未能连续地开展宣传和普及活动,这样的局面使得大部分的公众对于气象知识的认知和掌握没有连贯性,造成气象科普宣传效果不好。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的几点建议
1、针对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必须在我国受到重视并尽快开展,必须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性,改进评估工作决策和方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总结过程,经由对评估的目标、执行、效益、作用开展系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可使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决策者和实施者更科学提升决策和实施水平,提高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工作水平。
2、在农村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讲座
可以针对信息获取渠道匮乏地区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农村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村民面对气象灾害时的自救和防御知识讲座,气象知识普及工作人员要认真讲解,使广大农民了解到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当面对气象灾害时要如何应对。如发生泥石流时怎么自救、遇到雷电灾害时的防雷方法等等;还可以印发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气象知识的小册子、宣传单作为进行更进一步宣传。
天气预报部门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有些气象信息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关于本地的天气和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并尽可能在不同的气象灾害到来之前经由各种措施向广大公众发出预警,如可以在电视、广播反复进行气象灾害来临预报或是经由群发手机短信等对策,使公众在灾害发生前就可以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因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4、多渠道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
各省市的气象机构及其管理部门可以对外开放气象科普馆向公众,选取视频、图像和文字等有机结合的方式介绍和普及天气和气象预报制作、气象知识、气象现象、气象变化、防灾减灾、气象与环保、农业等相关知识内容;与所在电视台合作,设立气象科普栏目,定期播放气象科普;利用手机终端群发气象知识,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升气象短信的互动;和所在地学校、报纸等合作,定期开展气象科讲座,并就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开展答疑解惑;气象部门必须建立起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网站,使得大家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气象科普知识有天气和气候的动态变化。
结语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一定要以人为本,在开展普及工作要始终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一定要科学宣传防御,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论作为科学防灾减灾的决策参考;一定要客观公正、切实有效地提升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范围和普及力度。
参考文献:
[1] 叶帮苹、刘晨雨、毛天韵、刘志红、王宝鉴、程瑛.暴雨洪涝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J]. 2012,(08)
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电网设备气象安全管理,并开展实践创新,演绎形成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论,提升了监测预警电网气象灾害的水平,为提高电网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效率,加强电网的安全供电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保障。
关键词
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精细化气象信息
电网设备作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生产、电能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健康运行对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尤为重要。由于人类长期盲目开发环境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自身调整和防御能力,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密度和烈度均有所增加,进而导致灾害性天气对长期暴露在外的电网设备影响越来越大[1]。2009—2013年,全球范围内因气象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中,影响超过10万人的达28次,占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总量的56%。随着目前现代化“坚强智能电网”的初具规模、电网业务形态的日益提高,在电网安全风险管理中计及气象因素,进而提高电网的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2]。电力企业必须根据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依靠及时、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指导电网设备风险管理决策,从而迅速展开行动,将电网设备气象灾害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电网设备气象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精细化气象信息
气象因素与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密切相关,掌握的气象信息愈多,应对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就会愈主动。但是,目前电力企业掌握的气象信息大多较粗放,在时间、空间精细度方面远无法满足电网实际需求;再者,目前获取的气象信息多局限在表现气象内容上,没有与电网信息关联融合,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预警。显然,精细化气象信息不仅是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提升,同时还须与电网信息关联,真正为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数据。
1.1电网设备风险管理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的需求不同气象灾害事件影响电网的机理方式、时间长短、作用范围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电力气象灾害预警对气象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并不一致,见表1。
1.2气象信息-电网信息关联对应管理为促使气象信息更迅捷地到位应用、方便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跨专业”的高效管理,笔者围绕电力作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分析及气象信息对电力作业的应用价值,提出如图1所示的气象信息-电网信息关联对应管理方案。(1)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电网设备信息进行关联管理,从内容上保证气象信息与电网设备的融合关联。本文提出“网格化”的关联管理思想:首先对所在省(市)按经纬度和精度要求进行区域网格划分,然后根据GIS信息填充网格内的电网设备信息,进而依靠地理逻辑关系实现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关联,突破信息孤立困扰,提高工作敏捷度。(2)对不同时效气象信息-电网工作进行对应管理,从时效应用上保证与电网工作的一一对应。气象信息按时效可分为实时、短临、短期、中期、长期气象预报信息5种,将它们与不同的电网工作进行对应管理,便于回溯追踪,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2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电网设备风险管理
2.1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意义电网设备气象致灾问题是目前电网实际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为了应对日趋频繁的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影响,提高电网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在电网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中引入气象因素,将分散的电力、气象资源进行集中整合,进而形成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方法,这既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延伸和拓展,又是对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规范和指导电力企业高效地实施气象风险管理工作,更好地预防气象灾害事故,从而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电力企业运营效益。
2.2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念由于电力企业对气象信息价值认知不足,导致电力部门在应对气象风险时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和配套的管理方法,降低了管理效率[6]。本文以先进的工作流技术为主要抓手,以“风险准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统一理论框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指标,利用相互关联的精细化电力气象预报数据,快速识别电网设备气象灾害,并结合故障概率预警模型,评估设备级和系统级风险,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办法,逐步形成纵向贯通的流程化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念,如图2所示。
2.3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流程
2.3.1落实风险管理准备,识别电网气象灾害风险准备工作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工作保障措施。国网河南电力为落实“清明节”期间电网山火防范工作,了“输电线路山火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省公司、电科院、各市公司各方职责,初步建立山火信息、响应、反馈机制;还针对运行维护编制完成了“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及处置实施方案”,规范了电网设备气象预测、预警的流程,为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气象风险预警指标是识别电网设备气象灾害的切入点,为此,笔者深入分析气象因素对电网灾害的影响机理和统计规律,提出了反映电网运行状态演变的风险预警指标集(图3所示),为气象灾害预警向电网设备故障预警过渡做好铺垫。
2.3.2预警设备故障概率,评估电网气象风险国网河南电力秉着“提早预防、及早控制”的安全理念,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河南电力气象系统”,为电网设备气象致灾故障概率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和信息化辅助平台。“迎峰度夏”期间,利用“基于多普勒雷达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对未来0~2h内强对流(大风、雷暴、冰雹、强降水)出现的地点、等级和可能受影响的线路进行预警。图3电网设备气象风险预警指标集“迎峰度冬”期间,利用“输电线路舞动防治技术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以精细化气象预报为基础,提供覆冰、舞动预测周报和月报,确定未来7天内,可能发生覆冰的区域和线路;同时也能给出重点线路的实时覆冰信息,并结合当地的相关气象因素,线路舞动概率预测信息。在春秋季节,利用“输电线路山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自动识别着火点附近一定范围内的主要输电线路,并计算着火点与输电线路间距离,进而判断线路山火风险等级,将判断信息发送至相关人员指导生产。
2.3.3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处置设备气象风险针对不同等级的设备气象风险预警事件,应按照相应的气象风险处置基本办法作出合理的调度管理响应。如对I级预警,应提前通知变电运行人员进驻预警区域变电站—及时调整运行方式,转供部分负荷,尽量确保预警线路跳闸重合不成功后无负荷损失—暂停预警区域线路相关工作,恢复线路重合闸,保证全接线运行—向涉及预警线路的大用户告警,要求其做好应急准备,争取以受控的主动停电代替系统失稳后不受控的大范围停电。另外,为保障与气象部门的稳定合作,纵深气象风险防御与内部协同管理,河南电力公司中长期对外实行与省气象局“视频会商”机制,对内安质部会同运检部、调控中心在电科院“电网监测中心”定期会商。短期每周五下午形成常态化的“气象分析周报”;遇重要天气过程形成“天气过程分析”,度冬期间形成“舞动预测周报”发送至公司运维部、调控中心、安监部等相关人员。短临利用“河南电力气象系统”实现河南电网未来1h,1km×1km范围内强对流天气及山火的预警,并将预警短信实时发送至公司及现场相关人员手机,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促进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3案例分析
在河南电力公司近两年的应用过程中,本文所述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方法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监测预警电网设备气象灾害的能力。下面以2013年3月9日河南发生的山火为例对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流程做简要介绍。(1)风险准备建立了考虑着火点与线路距离、线路走向、当地地表特征、风速、风向等因素的线路山火风险指数,可自动推算着火点与杆塔的距离和方位信息。(2)风险识别通过电力气象系统监测到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共有7起山火,其中1起可能影响到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3)风险评估电力气象系统自动计算得到某输电线路山火风险指数为0.72,为较高风险等级。同时,与济源供电公司线路专责联系跟踪现场火势情况,依据国网公司《输电线路山火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此次山火可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4)风险控制通知现场人员“可进行灭火处理”,并汇报调度采取相关措施,密切关注该线路,保持事故预想。该线路于2h后跳闸,由于预警提前、措施得当,重合闸成功,有效避免了山火对电网造成更大的影响。另外,为研究电网在气象条件急剧变化和台风天气条件下,各气象因子与电网运行状态的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台风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电网故障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气象条件造成电网运行状态变化的原因、条件、程度及发展规律,为气象风险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数据积累和理论基础。
4结语
本文以精细化电力气象预报技术研究为基础,以电力安全生产为导向,梳理融合电力和气象两个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借鉴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总结形成了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理论并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进行了应用实践。相关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风险管理理论提高了监测预警电网气象灾害的能力,使电网设备因气象原因故障率呈逐年降低趋势,起到了优良的防灾减灾作用;并通过减少电网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损失和节约计划外支出应急检修费用的方式,为电网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向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输送安全、可靠的电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姗姗,鲁顺清,徐小贤.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57-59.
[2]吴濡生.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向纵深推进[J].国家电网,2007(7):41-42.
[3]许永莉,孙建,刘念.风险管理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2):50-52.
[4]李学明,郭尚坤,王剑柯,等.新的集成预报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33(12):119-126.
[5]方丽华,熊小伏,方嵩,等.基于电网故障与气象因果关联分析的系统风险控制决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7):113-119.
[关键词]气象;保险;专业气象服务;合作
中图分类号:F8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29-01
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风险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已成为城市专业气象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气象部门为应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风险,以及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逐渐拓宽了专业气象服务领域,其中保险业以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天然优势,在预防与减化城市气候气象灾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国务院于2014年8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将保险机制纳入国家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并将开发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型专业气象服务提上日程。充分发挥气象部门与保险业在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深化气象与保险的多模式合作,是推动专业气象服务深度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深化气象保险合作的可行性
1、保险业在气象保险方面的理念转变
纵观我国保险业与气象服务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保险业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商业化竞争和“夺盘”上,对现代气象信息在防减风险方面的运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现象远远不能满足越来越频发的气象灾害对我国气象保险服务方面的需求。近年来,我国保险业逐渐转变理念,不断寻求与气象服务等方面的深层合作。一方面,我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逐渐扩大,外资保险公司的引入,不但带来了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理念和经营理念,也迫使我国保险业积极寻求与专业气象服务等合作,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气象保险服务方面的需求增加,促使保险也在气象防灾技术服务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气象信息技术与专业服务在保证保险市场有序竞争、防减可能遇到的风险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正是意识到这种作用的重要性,使保险业与气象服务的深化合作大有可为。
2、具备开展气象保险深化合作的现实基础
气象服务的高速发展态势,使开展气象与保险的深化合作具备现实基础。以应用较为广泛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例,目前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已发展了一百多个种类,对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象服务的高速发展还表现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天气指数保险以及气象衍生品服务等方面的成熟经验,我国在气象技术、银保模式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各种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的今天,气象服务的高速发展为其与保险业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专业气象服务所提供的精确天气信息与预测技术,能够与保险业在探索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方面深化合作。另一方面,先进的气象科技是保险业与气象服务相结合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已建立起以气象科技为主的高科技队伍,为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气象服务的不断深化需要与保险合作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不断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会引起生态环境、生产布局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生产以及所需资源长期稳定的获得和利用有着严重威胁,也给社会经济与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有效的天气风险管理能减少天气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弱或消除社会所面临的天气风险。这就需要气象服务与保险业不断深化合作,以形成更加有效的气候风险应对与管理机制。这种探索不仅能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也能开拓专业气象服务新领域,提高保险业与专业气象服务的凝聚力和发展“合力”,形成专业气象服务与保险业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共赢局面。
二、从气象与保险的合作促进专业气象服务的发展
1、建立保险专业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保险专业气象服务体系,是深化保险业与气象服务的合作,促进专业气象服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黄冈市为例,逐步建立包括风险评估、事故调查、防灾培训、灾损分析等各个方面在内的专业气象服务体系。一是风险评估。保险公司在承担保险项目之前,需要在专业气象服务的配合下进行风险评估,初步估算损失率。二是事故调查。立足“早”“查”“防”的气象灾害事故防治理念,形成有气象部门与保险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小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并确定保险责任。三是防灾培训。黄冈市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科学减灾,依法应对”等防灾培训活动,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防灾培训时,加入了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知识运用等的技能培训。四是灾损分析。气象与保险相结合下,保险公司的财产损失、事故原因等可通过气象部门积累的统计信息予以分析,并提供减免风险的相应对策。
2、以气象指数保险为合作重点
目前专业气象服务与保险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得到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以气象指数保险为合作重点,有利于提高市场影响力,为专业气象服务与保险业的深度合作积累经验。例如黄冈市气象服务中心针对梅雨、雷暴、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积极探索气象保险指数为重点的多部门深化合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农业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气象与保险的深度合作,形成新型的气象保险产品,从长远看,其涉及领域可以从重大工程建设到普通商家的经营,从户内活动到户外活动。随着条件的成熟,通过建立专门的“气象保险产品研发中心”,在进一步深化气象服务与保险业结合的情况下,达到防减气候风险的目的。
3、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巨灾保险模式
一方面,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巨灾保险模式,需要气象部门与保险部门联合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探究包括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功能在内的完善的巨灾保险模式。黄冈市气象服务中心将与保险业联合开展针对风雪灾害、冰冻灾害、强降雨等气象灾害的课题研究,探索适合黄冈市的巨灾保险路径,为居民的财产和安全提供更多的保障和补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通过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将先进理念转化为技术支持,在巨灾保险模式中,要融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全面、深入的促进保险服务与专业气象服务的有机结合,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供有益经验。
4、强化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强化专业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就要逐步实现气象服务与保险业信息共建与共享。例如黄冈市在农业保险的预防与减损过程中,将专业气象服务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与农业保险在这方面的服务信息系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对农业气象灾害多方面、多角度的预防与减损,从而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性、针对性与科学性。黄冈市气象服务中心借鉴先进经验,积极开发格点化要素预报系统,提高精细化气象预报能力,通过气象服务与保险业合作,共同参与
社区管理,强化专业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政府的气候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智能化水平。
三、结语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深化气象保险合作,促进专业气象服务的深入发展,已经在我国上海等一些城市取得到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并得到了市场和政府的认可。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颁行,对保险业与气象服务的深度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加强与保险监管部门的合作,深化气象事业改革,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促发展,在气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方面做出更多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振林.推动气象与保险的深度融合[J].中国保险报,2014(12):1-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提高农业趋利避害水平。组织开展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跨部门监测,建设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提升观测资料的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能力。强化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完善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和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强化监测预报。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加强灾害发生、发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海洋等区域气象灾害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缩短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做好滚动预报,特别是要做好短时临近过程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完善省、市、县三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报。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的监测,建立火险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和森林火险信息交换平台,及时高火险天气预报预警。
(三)开展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查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完成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省发展改革等部门要牵头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政策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和技术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气象局等部门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定期执法督导。
三、加强预警信息
(一)加快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省、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依托中国气象频道建立我省综合防灾减灾频道,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插播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在省内各级电视台和广播中的快速插播。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公共安全监管范围,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二)加强预警信息规范管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完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建立重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具有实时传播能力的广播电视台站、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及政府门户网站,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5分钟内,要采取增播、插播、增加播报频次和滚动字幕等形式准确播发。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信息。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接到干旱、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道路结冰、高温等时效性较长的预警信息后,要在显著位置予以刊载。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各级政府要把气象预警信息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工程范围,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渔港、渔船出海口,以及学校、医院、社区、林区等气象灾害敏感区域配备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备。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自建电子显示屏共建共享机制,将部门自建的预警电子显示屏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地方经费。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县、乡、村和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各类灾害防御责任人包干到户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纳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各级气象部门要与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教育、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事、通信、电力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中的重要事项。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为军队参加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适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实现与气象预警信息的有效联动。对矿山、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水库坝区和重要交通、输油(气)、输电、通信线路等重点区域,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的强制性标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要在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组织建立气象灾害联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应用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预警、信息播发等专用设施的保护,按照法定标准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我省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衔接,视财力情况安排配套资金。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建设任务和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并着力落实资金投入。省金融办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与推动中,要注重发挥气象部门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为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努力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损失。
关键词玉米产量;风险;区划;内蒙古通辽
中图分类号S423;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24-01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是我国北方多种自然地理过渡带。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霜冻、低温冷害,其次是洪涝、冰雹、大风等,均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1]。不同区域造成玉米单产下降的主要致灾因子有所不同,不同致灾因子在玉米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其影响程度也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玉米产量气象灾害风险水平也不同。风险区划是通过风险分析的手段,给出某一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后果[2]。现针对通辽市历年玉米单产的变化,评估气象灾害对玉米单产的影响风险,为制订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1玉米产量资料来源及处理
1.1资料选取
玉米产量采用通辽市近40年(1971―2010年)7个旗、县、区粮食单产资料,资料来源于通辽市统计部门,产量资料具有系统性和相对可靠性,个别时段缺1年,则采用前后2年平均值代替。
1.2玉米单产分解
影响玉米单产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2类,农业技术水平提升等因素引起玉米单产趋势增长,气象条件的变化引起玉米单产的波动。笔者将玉米实际单产分为以下公式中的三部分:
y=yt+yw+ε(1)
式(1)中,y为玉米实际单产;yt称为社会趋势产量,反映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长周期分量;yw称为气象产量,反映受气象要素为主的短周期变化因素影响的产量分量,周期为1年;ε称为随机噪声,由于所占比例很小,实际计算时可忽略不计。
1.3相对波动产量
气象产量y亦称波动产量,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消除地区间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的影响,用波动产量除以趋势产量,得到相对波动产量yr,计算公式如下:
yr=yw/yt(2)
式(2)中,yr亦称为相对气象产量,其物理意义表明玉米产量波动的幅值,具有可比性。由式(1)、式(2)计算出通辽市各旗县玉米的y、yt、yw、yr值。
2灾年的界定
随着生产力发展及科技进步,通辽市玉米产量总的趋势是呈波动上升。同样的气候条件下,玉米单产相差很多,因此用产量绝对值确定某一年丰歉,显然不客观。所谓灾年,是指农业生产中受到了自然灾害影响,其灾害强度最终反映的结果是粮食产量的减产乃至绝收。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对灾年的界定采用相对气象产量作为界定要素,规定yr在-10.0%~ -0.1%为歉年,-30.0%~-10.0%为灾年,<-30.0%为大灾年。
3玉米产量风险评估指标
3.1减产率指标
相对气象产量是一个相对值,表示实际单产偏离趋势产量的波动幅值;减产率是指实际单产低于当时趋势产量的百分率。依据某一相对气象产量序列{yr},定义历年平均减产率d,歉年平均减产率dg,灾年平均减产率de,大灾年平均减产率dv。公式为:
d=Σyr/n(3)
式(3)中,n为总样本数;yr为<0序列。
dg=Σyr/m(4)
式(4)中,m为歉年总样本数;yr为<0序列。
de=Σyr/k(5)
式(5)中,k为灾年总样本数;yr为<-10.0序列。
dv=Σyr/l (6)
式(6)中,l为大灾年总样本数;yr为<-30.0序列。
3.2变异系数指标
变异系数,亦称稳定系数,是表示样本波动程度的量,是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公式为:
Cv=δ/y (7)
当y=d、n=n时,得到历年减产变异系数Cv;当y=dg、n=m时,得到歉年减产变异系数Cvg;当y=de、n=k时得到灾年减产变异系数Cv e;当y=dv、n=l时得到大灾年减产变异系数Cvv。
3.3减产率概率指标的界定
当yr<0时,表明作物已经因遭受自然灾害而减产,相对波动产量小于某一灾害年型界限值出现的年份概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条件的优劣[3]。即:f1 =(yr)<-10.0%出现年份的概率;f2 =(yr)<-20.0%出现年份的概率;f3 =(yr)<-30.0%出现年份的概率。
3.4综合风险指数计算
综合风险指数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指标,通过加权
(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4页)
平均法而成的综合风险程度的客观标准。选取相对波动产量小于-10%的概率指标、历年平均减产率d、历年平均减产变异系数Cv,分别按1.0、0.5、0.5的权重系数加权平均得到综合风险指数P,即:
按式(8)计算方法,计算得通辽市玉米单产风险指数结果见表1。
4玉米产量风险区划
玉米产量风险区划主要遵循体现农业风险水平和灾情差异的原则,其目的是为指导农业生产趋利避害、防灾减灾服务[4]。因上述玉米产量风险评估中,综合风险指数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指标,通过加权平均法而成的综合风险程度的客观标准[5]。它可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区间作物产量的稳定程度和农业风险的大小。故选择综合风险指数作为风险区划的主要因子,利用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建立玉米单产综合风险指数的小网格推算模型:
P玉米=-9.186 5+0.062 λ+0.038 7 φ+0.000 9 h(R=0.622 2)(9)
式(9)中,λ为经度;φ为纬度;h为海拔高度。
将模型代入地理信息系统计算,可将全市范围内玉米单产划分为等级不同的风险区。具体分布见图1。由图1可知,通辽市玉米单产低风险区包括开鲁县、科尔沁区、扎鲁特旗南部、奈曼旗和库伦旗北部、科左中旗和科左后旗大部;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扎鲁特旗中部、北部;其他地区为中风险区。
通辽市各地可参考玉米单产的农业风险区划结果,适当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以达到趋利避害、稳产高产的目的。
5参考文献
[1] 李世奎.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122-125.
[2] 朱才,栾晓燕.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J].中国粮油学报,1994,9(3):14-17.
[3] 姚彝孙.玉米综合利用[M].2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21-48.
[4] 张琪,张继权,佟志军,等.干旱对辽宁省玉米产量影响及风险区划[J].灾害学,2010,25(2):87-91.
关键词:气象 为农 服务 工作思考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为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江永县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发展,气象工作者需要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和防灾减灾为农业服务的建设。气象为农服务的建设包括: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能力等。当前的农业气象服务尚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作为基层气象站,为了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必须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技术,才能把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踏实做好。
二、江永县基本情况
江永县坐落于于湖南省西南部。全县辖6镇5乡,共有人口23.8万,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江永县周围被都庞岭和萌渚岭环绕,中部区域地势比较平坦。我县是典型的南岭山脉中的山地丘陵地区,山间盆地相连,是喀斯特地形,大体为“七山半水二分半田”。江永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形特殊,山高坡陡,农田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不佳,很容易受到恶劣气象灾害的影响。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小县。 江永县稻谷播种面积21.15万亩;优质稻面积10.96万亩;蔬菜面积为9.85万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三、气象为农工作思考
1.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为了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总体工作水平,满足农业对气象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的要求,需要大力加强气象服务能力的建设。以期能够随时让农民了解气候变化,以及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首先结合江永县农业的实际情况,做好气象服务能力上的建设,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方面的特长的基础上,努力把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水平提高上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为了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以及减轻气象灾害导致的农业损失,必须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以及监测等信息的服务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农业对气象灾害影响的抵抗能力;②为产业布局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分析评估业务。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可以尽量将气象灾害的隐患在初始阶段消灭;而对于那些已经投入使用的项目来说,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同样具有积极的工作意义。③落实好气象为农服务的基本保障措施,对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大户进行及时的气象信息跟踪服务。④做好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在保证高效、科学的前提下帮助农业生产需要。⑤我县气象局需要与多部门配合工作,从多角度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宣传版等手段进行宣传教育,也在村镇办公场所及学校发生宣传手册等,以期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此外,还要做好我县气象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⑥为各级各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还要加强农业抗旱土壤墒情监测。
2.转变观念,增强气象信息服务质量以及强烈的责任感
农业是江永县的基础产业,所以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上,一定要十分重视。气象部门要坚持用现代化技术对农业进行服务。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要立足于先保证农业生产可以有序的进行,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做好气象信息服务,不能因为经济效益问题就轻视农业问题,一定要让基层气象工作人员树立为农服务的责任感,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结合气象灾害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的特点,做好农业生产中应对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对策。在服务中为切实保证做到实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及时提出为了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产业气候调控的相关建议。很多农作物一年种植两季,或是季节不同,种植条件也不同,所以,气象部门要根据农作物生存的临界条件和适合生长的气象条件,及时对各生产基地调节大棚气候提供可行性建议。②对农业小气候进行监测,研究的内容包括: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大棚设施的小气候规律、病虫害指标等,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更好的开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气象监测和研究。③在充分掌握和利用我县气象信息的基础上,需要强化现代化高效农业产品营销气象服务质量,帮助农民做好农业产品的运输、储藏、销售、市场确定等步骤,有效降低农民的经济成本,合理调节目标市场,提高农民的收入。
3.实现气象信息资源共享,组建基层气象信息队伍。
气象为农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当发生重大气象自然灾害时,时间就是一切。而构建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就是为了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根据气象局自身特点,建立好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农情、雨情、灾情及作物病虫害、农业气象条件评价等信息的实时共享。
根据农业相关部门联合互动,利用当今的电子科技技术,整理搜集并完善结合我县自身需求的农业气象材料,建立农业气象数据库。这样可以及时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的服务平台:农业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作物发育期预报、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预报、土壤墒情预报等、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等。为了能够更好对基层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实际效益,有必要组建并扩大乡镇等基层气象信息服务队伍。以村镇气象农情应急联系人、志愿者为主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及农情信息队伍,承担信息上传下达的任务,以及气象农情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将各种气象服务信息传达到生产前线。此外,基层气象信息队伍,还能将我县各个基层的农情信息、气象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时反馈给气象部门,构成双向互动的气象信息服务链。
四、结束语
帮助农民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是我县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所在。一方面,要充分搞好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服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一定要站在从气象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必须稳定我县的农业基础地位,满足农民生产的最根本的需求,不断强化气象信息服务的质量。江永县气象局承担气象观测、预报、预警、减灾等任务。多渠道、立体化、广覆盖的气象信息传播方式,可以确保党政领导、广大群众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气象预警信息。总之,气象为农服务,就是帮助农民趋利避害,既要做好防灾减灾,又要保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当然,气象服务为农也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发展我县农业经济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参考文献:
[1]吉振旭. 加强气象为农服务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N]. 盘锦日报, 2011, (2011-01-19).
[2]程向红.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涉农部门合作机制探讨[J].农技服务,2009,(08).
[3]文霞.全省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会在庆阳召开[J].甘肃农业,2010,(05).
[4]卢保英.如何正确撰写地面月、年报表中的天气气候概况[J].科技资讯,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