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信息技术的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的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的创新

第1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激发兴趣;激励创新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下,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但是,目前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出现了理论较多、实践较少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过于以本为本,教学模式落后以及缺少创新等等;还有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或者是缺乏探究学习意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最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虽然早在十多年前信息技术就已经进入高中教学中,但是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高考制度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以及学生对其认识不够彻底。

(一)高考制度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都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变而改变的,这样就在无形中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因为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认为这在高考中不考,若在这种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就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所以,他们就不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从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在我国高中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教师

高中的教师中有很多都是相当有经验的,他们在一线上已经教了许久,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应试的教学模式已经相当熟悉了,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突然之间让他们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去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他们很难接受,并且也不愿意改变自己已有的教学方式。所以,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就尽量不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难以有效、快速地进行。

二、高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

为了更好地利用高中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顺应时展的需求等等。

(一)激发学生兴趣

创新性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倘若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的方面就谈不上创新,只有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迸发出对学习的热情,才会有进一步的创新的思维。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的信息化的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有让学生感到亲近可信,就会在极大程度上接受教师的教学,才会让学生热爱这门课程,也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激励学生创新

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对于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就会刨根问底。所以,教师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1.表扬激励

教师应该及时地、充分地表扬学生的发光点,这是激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的一种良好方法。

2.表现激励

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特长,这样对学生的创新性起到了无形的推动作用。

3.参与激励

实践出真知,教师应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实践,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

(三)创新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教学

在创新教学的同时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将学生做主体,让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探讨,很多教学实践结果都表明,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是高一学生的学科,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经过学习将已学知识升华、整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在一些教学章节中谈及的软件多数都是学生熟悉、经常使用的软件,比如说PowerPoint、Excel、Word等,因此,在讲解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不要简单地复述学生以前所学功能,这样会减弱学生兴趣,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取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决定性,所以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创新:(1)把注意

力从学生外在的变化转变为学生内在的变化;(2)把强调结果转

变为强调过程。因为现代信息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知识型转变为能力型;(3)把单纯的教师教转变为师生一起活动。若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以及技能,就需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各种活动。

第2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设计;创新构思;全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8-4581-02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呈现的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我们可以就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进行有效的分析,使得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方式活动中充分的发挥本身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优化改革。

1 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模式的体现

1) 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内容有效的展示出来时,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确定,同时根据教学的设计方法,将教学内容、目标等制作适合多媒体播放的教学课件,从而有效的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增加了教学传播的多样性。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接收信息时,其多媒体教学模式呈现的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特点。但是,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了一定的缺陷,这种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而学生依然被动的进行信息接收。

2)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为了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另外,学生在遇到难题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但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有着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能够自觉的确定学习的目标,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较大的学习效果。

3) 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以校园网络以及校园资源为支持条件,教师从而在校园网上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够有效的在网上实施教学活动,同时也方便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或者是通过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一对多的学习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有效的评价。学生在通过校园网进行学习时,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效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是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探索能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但是建立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校需要损耗大量的资金,同时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使得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信息资源比较贫乏,而在教学中也没有将现代的信息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其中。

2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创新的构思

1) 在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创新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同时能够进行积极的问题探索,并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到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将信息技术这些优势有效的融合到教学的课程中,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时,要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选择和组合,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

2)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的环境。目前,许多高等学校都配备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但是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人才,同时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充足的认识,从而使得这些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发挥出其本身所具备的优点功能,出现极大的硬件资源浪费。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和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

3) 信息技术对教学整个过程进行的创新改变。首先是教学形式发生的创新改变,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了分组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而学生也可以充分的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进行学习讨论。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创新改变。通过信息技术,使得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并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互相协作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再次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成为多媒体教学内容,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得学生在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也掌握了除课本以外更多的知识。最后就是教师作用的创新改变。在利用信息技术后,教师不再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授工作,而是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重点突出开放性。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方式,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学习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上的相关软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从而使得学生在培养自身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思维能力。

3 总结

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基于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时,首先要构建一个以现代网络信息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的运用到教学模式中,从而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基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创新,必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其次要对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的效率,最后就是要将信息技术的开放性进行重点的突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国华.浅析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11,25(8):56-58.

第3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重视和加强我国青少年一代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而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和时代共同搏动的新兴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普及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核心目标是: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现就结合教学实践粗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正确认识创新。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

(二)酿造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二、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依托科技发展,完善中小学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前提和基础。明确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明确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是完善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样的目标出发,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

三、创造自由思考的环境,唤起创新意识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从而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好奇地问,自信地想和说,尽情地体验。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和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以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来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平道路。

四、激发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往往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无意识地学习。在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要求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而其中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则占据主要地位。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作为该课程的主要任务,而动手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

六、体验创新的快乐,培养创新情感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新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

我们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各种更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要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新思维与个性特色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七、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4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本科;研究性;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58-02

一、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当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由此引发了教育工作者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它要求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常是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自我实践来获得经验,养成较好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专题研究,以培养自身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一种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他们紧紧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研究过程,包括内容确定和方法选择,以及最终解决问题,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提供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环境,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可轻松获得更多知识和学习体验,它促进大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了学生学习范围。

二、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主要强调“怎么学”。自18世纪以来。它经过三次大规模地发展。第一,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主要是欧洲,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倍尔等人,其目的是使人祛除蒙昧、迷信和盲从,强调理性;第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主要是美国,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康茨和拉格等,其目的是培养人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第三,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主要是美欧等国,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和费尼克斯,他们论证了“研究性学习”的合理性,目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精英。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国内相关教育工作者已对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和人才培养展开了大量的培养和研究,并得出开展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国内部分知名大学已经建成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试点。国内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实行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2)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双导制教学模式;(3)制订卓越型人才培养目标;(4)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注重思维活动,重视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随着国力的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高等院校相关硬软件的相关投入,通过改变和提升相应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也将更有效促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它将会改变传统大学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将会给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学习模式带来崭新的变化,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便利和更宽广的知识视野,将会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1.大学网络的普及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基础,丰富的学习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材料,教师可通过设置不同问题情景,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意识。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发展,其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计算机网络具有自身优势,如:交互性、发散性及开放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学生便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听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的课程,还可以在网上与之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直到熟练掌握为止。借助于信息技术,大学校园中具有成熟的在线学习支持系统,如:现代化的实验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科技馆和学生公寓,通过网络学生可随时获取知识并可得到教师的指导,从而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而是尽可能提供一个问题情景,要求学生从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思考和判断,进而去解决问题。这使每个学生获得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

2.利用制作的课件和建立的资源网站,学生可进行自主听读,教师可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教师可将课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对课件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课件难易程度不同,确定听读的时间长短和次数,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则采取多次和长时间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除此之外,教师可建立自己的学习网站,将一些学习资料投入到网站中,也可要学生收集资料来充实网站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和完善,网站中会有大量的学习资料,师生可以进行网上资料搜索,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这给师生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和交流的网络空间。以上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对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形式不拘一格,借助网络传播平台,学校教师可通过多种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评价应遵循肯定性、鼓励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教师应该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精神、科学精神培养和能力培养。所以评价时应注重过程、注重应用、注重体验、注重全员参与;评价的标准应有灵活性、开放性、多样性,最终是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可以被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它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及科学的新的课程,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变革。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作用亦愈来越明显。同时,鉴于信息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国家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利于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发展,有效促进本科生研究性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夷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复合型人才[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l,(2).

第5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企业组织结构 管理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在电子信息技术影响下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方式日益走向整体化、复杂化。网络技术推动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它在改造经济产业特征、竞争状况等企业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从企业经营战略、组织结构规模、管理层次与幅度等多方面深刻影响了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构成企业组织优化创新的重要动因。

1.从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特征分析企业运行环境的变化

(1)复杂性提高。反映环境复杂性的指标有三个:数目、多样性和相互依赖性。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实体的实际数目正逐步增加,另外,通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显著提高,使单个企业能够发现和利用各种各样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机会,因此,出现了日益增多的社会专业化和多样化。同时,专业化也将进一步引起企业之间相互依赖性的提高。

(2)变动性提高。网络环境变动性提高主要表现在单个事件速度的提高,知识进步产生的新技术大大缩短了单个事件的时间周期。例如产品研究开发技术,广告技术和运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提高,使得企业新的产品周期和市场周期都大大缩短了。

2.网络和电子信息环境对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压力

(1)战略制约下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结构设计要服从战略,由于网络环境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市场进一步细分,个性化需求与服务要求提高。企业战略将在两方面呈现出“此消彼长”:一方面,竞争范围的扩展,即国际国内市场由于互联网作用完全融合,所有企业都面向国际市场,中小企业也要面向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产品线的缩减,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要采取更加集聚的战略。要保持在此战略下的生存空间,必须寻求更多的创新,并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变革。

(2)管理规模与管理层次的缩减。网络环境催生了众多数量的企业,但企业规模却有缩减的趋势,这是降低企业内部成本的必然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正为其提供了可行性。在更加专业化的分工要求下,企业战略重点是强化核心竞争能力,而将非核心业务放弃,转而利用各种各样的合作形式。另一方面许多中间的管理层次因职能的弱化而被取消压缩,严格的层级概念退化,而各单位每个人都成为一个与其他单位或个人保持信息沟通的节点。在此,网络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技术对人力资源结构的影响。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变革对员工提出了知识上、能力上的新要求,涉及职位分类,工作设计与评价,低效考核,人事管理方式,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设计,薪酬结构,人力资源的设置和配置等方面,从而对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出了新的要求。

3.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结构创新的经济学机理

(1)交易费用的解释: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动因在于节约交易费用,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历程就是企业通过减少“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的影响,逐步减少交易费用的过程。企业由于有限理性的压力,逐步采取了分权发展;而为了克服分权过程中由于机会主义(缺少监督)可能造成的损失,又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两种需求的不同结合就造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外部交易成本常常低于组织规模扩大而产生的内部管理成本,组织结构不得不变。

(2)mintabery理论:企业存在承担不同职能的人员如战略顶层人才,技术操作人员,中层人员等,他们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差别决定了组织结构的采用。例如在传统环境中,操作者为重,结构偏重于专业官僚制;而在网络环境中,协同人员是关键,企业应偏重于专家控制结构。

(3)基于能力理论和组织资本理论的解释:企业竞争的基础在于企业的能力特别是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组织资本和企业能力在竞争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组织结构创新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这二者的释放。

二、从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看企业组织结构的局限性

1.流行的几种企业组织模式和结构

(1)H型结构。H型结构是一种控股公司型组织结构。较多的出现在由横向合并而形成的企业中,这种结构使合并后的子公司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在较为普遍存在的功能性控股公司中,其子公司执行不同的经济结构功能而总公司则通过各种委员会和职能部门来协调和控制子公司的目标和行为。

(2)U型结构。U型结构是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组织结构(一元组织结构)。他是一种中央集权式的企业组织结构,将企业按职能划分为若干部门,各部门的独立性较小,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其重要缺陷是高层经理们由于陷入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做好长期性的资源配置工作。同时,由于高层经理人员总是从他们的专业和所处部门的立场来评价公司的政策,结果,政策的制定和计划的编制,通常是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协商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全盘需要而做出的反应。

(3)M型组织。M型组织结构是一种多单位组织结构,它是一种分权式的层机制组织结构,其分支结构拥有较多自而成为利润中心。事业部在组织内部类似一个个独立的企业,有着自身的任务和目标。企业的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两项职能实现了分离。

2.网络和电子信息条件下现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挑战

(1)直线职能制企业组织结构局限: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地管理职能部门,分别从事专门职能管理工作。职能部门拟定的计划、方案以及有关指令,由生产行政领导者批准下达,职能部门对下级领导者和下级机构无权直接下达命令或进行指挥,只起业务指导作用。如图:

直线职能制组织适应企业职能复杂化的情景,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新的设计和改进,它吸取了职能制组织发挥专业管理作用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组织管理的效率,为发挥生产行政指挥系统的作用提供了组织保证。但随着信息化要求的提高,组织环境的复杂性与交易性程度明显提高,对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网络环境下,直线职能制组织容易产生部门间的脱节,导致信息失真,决策失误,它的不适应性完全暴露出来了。

(2)事业部制组织(部门化结构)局限:事业部是在企业统一领导下,根据产品、地区或市场而划分的,统一进行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事业部是企业控制下的利润中心,具有利润生产,利润核算和利润管理的职能,有自己的产品责任单位或市场责任单位,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立的市场。如图:

其优点是便于灵活的根据市场做出相应的决策,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有利于企业最高管理者专心致力于公司的战略决策和长期规划,有利于调动部门积极性,提升人才,进行业绩核算。

(3)模拟性分散管理结构局限:它是一种类似于事业部制的组织形式,并非真正的分权结构而是人为的把组织分为若干“组织单位”,实行模拟分散管理。它适用于生产过程连续强和业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组织,其优劣与事业部组织类似,不加赘述。

(4)矩阵制组织(规划―目标组织)局限:它是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是同一名职能成员既同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产品或项目小组的工作。项目小组的成员都受到双重领导。如图:

矩阵制结构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性领导关系,它可以使企业组织管理中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较好地结合起来,加强了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激发了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技术水平,并且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但正因为这种突破容易在组织内部产生工作矛盾,除非对职权和指责关系有着明确规定和理解,否则这种类型的结构会给管理者带来问题并对作业效率带来牺牲,同样离网络环境的要求有一定距离。

三、网络和电子信息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创新的战略与对策

1.再造战略引导下的企业横向性组织结构转变

(1)再造战略是一种业务流程彻底再设计的跨职能的创新,它着眼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采用全新的方式,摒弃所有有关现在如何工作的概念,消除工作流程中的死角和时滞,围绕关键目标和核心竞争能力来组织设计流程。

(2)审查跨职能边界工作流程的再造工程势必引起企业组织结构的横向转变,这种转变摆脱了过去上层负担过多的职能结构与陈旧的部门边界。

(3)关于团队。自我管理型团队,是新型横向性组织的基本类型,一般由5到30名员工组成,各自拥有不同的技能并经常转换工作,生产整个产品或提供整个服务。具有以下要素:①被授权可以获得完成整个任务所需的资源;②团队包括各种技能的员工并且优势互补;③团队被赋予决策权与自。

由以上可知,横向性组织结构创新对网络环境的可适应性;短暂的反应时间和快速的决策意味着更高的顾客满意度;部门间的壁垒被减弱或拆除;团队对管理的取代既提高了士气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就内部而言,每个团队能享受充分的激励,团员成员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而且由于相互间的充分信息交流与合作,团队的重新结合往往能完成许多以前不能解决的难题,并且这种组合的管理成本被降低到最低;这在根本上与网络环境相适应。当然这需要重新设计信息系统,以提供团队成员组织内外的信息,这可能导致更长的协调时间。

2.动态虚拟性环境设计

这种设计方案是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灵活性要求与规模限制的矛盾而产生的。动态虚拟设计不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商业战略,而是以相互合作为原则,关注企业之间维持交换和合作的共同标准,所以在资源交换价值不容易测定的条件下更为适应,降低了企业内外部风险,提高其在网络环境下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网络组织中企业的交易并非即期的与一次性的,所以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克服信息资源的垄断性和不对称性给交易带来的困难。同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作为物质保障,使信息在网络组织中自由流动且可充分共享,并使得这种以合作为基础的网络组织,成为合作企业获得信息资源的最佳组织形式。

总之,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应与整个企业的变革协调一致,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除非在理念上赶上网络时代的要求,仓促的套用任何一项创新都是一种守旧。组织结构是企业的骨架,其优化和创新要服从于战略并受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企业创新根本目标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其动力来自于顾客的需求与内部的不适,它不应被视为一种潮流。

参考文献:

[1]孙 平:《现代企业组织论》.西南财大出版社,1997

[2]Joseph M Putt等:《管理学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

[3]1999年版倪义芳等:“IT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经济管理》,2002.4

[4]陈之敏:“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机构变化和新型竞争战略”.《经济管理》,2002.6

[5]Richard L.Daft:《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6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课堂的有效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这是社会发展趋势。而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能力,一直是人们探讨的话题。

曾经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正在专心致志的画画。一个人觉得这个小女孩这么认真便很好奇,于是走过去问小女孩:“你画的是什么呀?”“我画的是上帝”,小女孩平静地答道。这个人疑惑道:“你从来没见过上帝,怎么知道他长什么样啊?”小女孩答道:“等我画好你就知道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也是从侧面说明,孩子们愿意去尝试未知的事物,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学习能力。而且创新学习能力人们天生便具备,只不过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

那么我们也许会由此而想到,为什么中国国内至今没有一位在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呢?为什么计算机技术中最为复杂和重要的中央处理器至今还只是掌握在欧美日等少数发达国家呢?为什么小到汽车大到舰船、飞机的引擎许多都要依赖进口呢?谈起这些,也许大家可能会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教育的偏失,以至于社会上竟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这确实是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造成这一状况,究竟是制度的问题,教材的问题,还是老师教法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如何让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提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自身的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从自身的教学理念上多做提高,从对教材的处理上灵活改变,让我们的课堂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环境吧!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一种信息技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果仅仅是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使用一些简单软件的话,那似乎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我们能不能在课程的设计上多下下功夫,在教学环节上引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案例呢。我们认为这是完全可行并且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平台,赋予学生创新能力的翅膀,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综合性强、设计创新性强、操作实践性强等特点,所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特级信息技术教师李冬梅也曾经提出,要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有一个情境,要有内容让他们观察,有空间让他们想象,有吸引力让他们创造。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本着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指导,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这样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首先,可以将自主学习作为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状态下的自主能动学习过程和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更适合于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人机交互模式,师生交互模式,生生交互模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构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模式理论强调学生独立和自主性,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其次,可以开展适合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功训练。对这些学生进行常规的软件应用能力和网络环境下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培训时间安排上可以使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平时信息技术课内时间、层次高的同学带动层次低的同学或利用课余时间,由信息技术任课教师负责组织培训。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能力竞赛,如录入速度、信息技术知识竞赛、基本办公软件应用竞赛、电脑绘画、网站制作等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运用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再次,可以借助网络这个“百科全书”平台学习。这种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在课前和课堂进行预习和学习。这样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能有的放矢,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讨论、研究的兴趣,既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又增强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这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学习习惯。

第7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让孩子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接触相关的美术活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大都是以图画、教科书等局限的方式向同学们传递相关信息,把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课程整合之后,老师可利用电脑资源把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做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电脑网络等向学生传递学习资源信息,丰富课堂教学,使之更趋于完善,促进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也会不断促进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式学习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得以利用,可营造出优化的互助式的学习环境,也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因此可使不同认知风格及水平的学生得到满足,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也可通过互助式学习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加以分析比较,通过集思广益,加深对学习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在对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同学们可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传递学习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也可加强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教学难点、重点得以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老师在授课的准备过程中煞费苦心,尤其是对教具的选择上,老师要准备很多的图片等,同时还要在有限的课上四十分钟内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点,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与练习的时间微乎其微,因此在课时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教学的质量很难达到理想要求,通过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使知识的重点难点变为更易理解与掌握,授课的老师也从原来的“满堂灌”讲课中“解脱”出来,使计算机功能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使技能限制得到突破。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作品会有非常棒的设想与创意,因为技能得到了限制,作品在最后还是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而且在平时绘画方面技能差些的学生会越来越没有了自信心。在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之后,创新逐渐取代了传统绘画技能的主导地位。这样也就使同学之间的差异相对缩小,使他们能够大显身手、尽情发挥。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使因材施教得以真正地实现。在我们的教学课程中,信息技术有其先进性,其交互性是明显强于其他任何教学媒体的突出特征,因此也就能够实时地对信息做出反馈,真正使师生之间做到双向交流,加强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同时也能增强互助式学习氛围,因此可以使不同认知水平及风格的学生得到学习知识的满足,真正使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性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美术课程进行改革突破的难点和重点,使素质教育在美术学科教学中真正得以实施和体现,综合性既是体现了美术与其他学习范畴的互相融合,也是与其他学科的互相联系结合。而且是学习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及现实联系起来,美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使学习的内容得到扩展,丰富了教学,同时又使学习途径得到了开阔,使美术学科教学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例如设计、绘画、动画制作等内容。

在美术教学备课过程中,老师可依据美术课程教学的内容,精心制作设计一些教学课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元化的美术教学。老师也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简单的电脑设计、绘画等,注重学生的认知理解与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美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打破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局限性,让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例如结合语文、音乐、英语,进行歌曲配图画、插图等。此外也可利用一些材料制作综合手工,比如小面具、小装饰,并进行表演等。同时多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做到主动向他人进行请教,并积极与老师、同学或家长进行合作设计制作。平时要注重收集网上相关有用的学习信息资料,例如:民间的艺术作品、国内外一些著名雕塑作品、世界著名建筑介绍等。对它们分类建立档案,形成资料库,不断地进行探索性的学习研究。

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很融洽地、多角度地、立体地展示了美术教学的内在魅力与规律,使美术教学更形象、更直观、更生动,有机地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相互影响,实现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完美组合,使美术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乐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美术教学达到了新的突破。而且教学变得更直观形象,教学的难度也相应变得容易了。同时学生通过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外部刺激,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认知的途径。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强了教学知识的掌握密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使同学们视野得以开阔,并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感观认识,加强记忆,拓展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智力更好地发展。

信息科技与美术课程的整合,是教学要素及资源的有机的集合,是运用正确的方法,在相关教育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使教学系统工程中的老师、学生得到完美的协调,教育教学相关的诸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源,挖掘其可发挥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及高效率的教学。

第8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并将信息资源定义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核心,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信息化的推广与发展以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为基础,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相加”,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

二、在信息技术平台中寻求教育创新

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创新总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几乎不存在无知识的所谓创新,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的能力。就知识与能力来讲,两者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由于信息技术知识体现了知识经济时展的特征——突破和融合,具有全新的知识系统和全新的知识结构,所以说信息技术知识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信息技术知识特有的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它的综合性、程序性和先进性等方面。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性为学习者提供多方面的知识。近年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更宽广的前景。这种不同观念的结合、不同概念的联合,是教育创新产生的火花,它既可以减少知识定势的影响,也容易产生新的概念,并能适应个体不同的潜能发挥,为创新提供素材。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所有学科中最现代化的一门学科,知识的先进性克服了原有可能形成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很少阻碍一个人认识那些新颖性的意义。

三、体验式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效果等)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因此,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实际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将有助于加强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据研究发现,很多同学对文字形式的认识兴趣和吸收远远小于图形、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知识载体,当计算机的图形结构展现在他们面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很快地产生很多疑问,他们会带着问题进行探求。此时此刻,对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强烈的内心需要,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活动,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教师课堂上的创新

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充分享有共用资源,任意使用现有的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趣,加大课堂容量,让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也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变得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见多识广,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五、信息技术对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个体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中。信息技术学科在学习目标、方式、环境等与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有着明显不同,它为教育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集思广益,积累经验,发挥出创造的潜能。信息技术为开放性学习评价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整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新的学习方法提供技术支撑。普及信息技术,将会从资源上为教育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六、信息技术的德育功能

在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专家的创新精神,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毅力、能忍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坚忍的性格。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会贯通,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软件创新的范例,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创新性的信息技术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养成勤思考的习惯,碰到问题要问一个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经验,这是学生掌握更多的创新性信息技术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创新活动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教师要创新性地教,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激扬创新意识,迸发创新思维,鼓励创新发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教育创新是一项新的课题,只有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教育创新。

七、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方法的改变正是常规教学中最活跃的成分。由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转变,由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由积累性向创新性教学的转变,是新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的需要。在教育创新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利于各种需要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姜炜.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2]尹富磊.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教学环节分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12)

第9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逻辑思维;教学模式

1.引言

作为小学阶段性教学中的基础课程,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数学的抽象性较强,对于智力发展尚不健全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说教授课形式,教师将理论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反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了一大发展趋势,它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文本、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不仅能直观的理解数学问题,还在潜移默化中引发探究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凭借多媒体化、教学资源丰富化、形象具体化等特点,带给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进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路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并不广泛和深入,这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产生了较大的阻碍,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进行阐述。

2.1教学模式陈旧单一

据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习惯采用讲授法授课,偶尔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小组式学习以及数学竞赛等活动则几乎没有,这使原本就有难度的数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其次,数学教师的效率意识有待提高,很多教师认为给学生布置足够多的课后作业,使其将大量时间用于数学练习上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其实这是教师时间观念上的一个误区,教学的有效性不是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达到的,如果教师树立正确的效率观念,就不会占用学生额外的课后时间,而是让学生自觉的进行自主学习。

2.2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据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认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大势所趋,但他们之中仍有很多人不爱使用多媒体,认为小学数学本身就不涉及过于复杂的问题,使用多媒体反而浪费时间,不如直接板书。其次,一些数学教学软件,如思维导图、几何画板等,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都不会操作,甚至没有听说过,信息的闭塞以及固步自封、满足现状的教学态度也是阻碍数学教学的一大障碍。同时,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一些教师也持保守态度,认为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对于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小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利大于弊。但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全面抵制网络教学,而是全面地看待这一新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将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3.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就以下几方面对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路径进行阐述和分析。

3.1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年纪,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有趣的数学情景,如制作逼真的动画、视频,模拟实验或电子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既让学生觉得好玩、乐趣无穷,又能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抽象的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思维导图是应用于数学教学的新工具,形象地模拟了人脑的神经放射结构,凭借形象化、具体化的图示展示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后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心智图”。凭借图形并重的特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图形与数据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思维导图软件的应用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建立图库,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的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3.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体验

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为数学教学提供立体感和生动性,如利用Flas学习几何图形知识,使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立体。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如方型的糖果,菱形的提拉米苏蛋糕,圆形的蛋挞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给学生分发剪纸和小刀,让他们自己模仿图片制作自己喜爱的图形,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会大大加深,也使学习体验得到更好的优化。

4.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能为其提供多元的教学素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年8期

[2]陈丽萍.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以《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为例.《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