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煜的诗范文

李煜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煜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李煜的诗范文

【关键词】情感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161-02

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那些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则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不仅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所有的课程资源中最为特殊的是教师,因为教师既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本身又是最为丰富、最具情感性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与期望的目光聚焦到教师身上。在这种形势下,教师不仅要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而且对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要求也要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由于情感伴随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的创造性运用显得很重要。语文教师应将语文教材的思想情感灵活多样地转化给学生。语文教材相比其他科目的教材来说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并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世界。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钻研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从而在自身情感世界得到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将这种丰富的情感灵活地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情感。“情感是纽带,它能把教师和学生连接在一起,它能把学生和课文的作者连接在一起,它能把学生和他人连接在一起。情感是催化剂,它能催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新一代的职教语文教师也应充分调动和利用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在激昂的感情和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传递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产生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等各种情感,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以情引情”,运用情感促进职教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教师如何利用情感因素,以情取胜呢?

一 以读现情

一定的情感是由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为了使学生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读的方法,侧重让学生自己读。高万祥先生曾说过:“我们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方法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简单,再简单。”笔者认为,最简单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是读。特级教师洪镇涛说过:“……采用朗读的办法,让学生比较、推敲、品味语言使用的妙处,形成语感。”让学生自己读,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自得,这里“感”是基础,“悟”是升华和沉淀的结果。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由“感”入“悟”,这才是创新,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课堂活动中的读有多种形式。

1.齐读

即全班一起读。这种方式能集中每位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造成声势。气势磅礴的诗歌多采用这种方式,如的《沁园春•雪》。白雪茫茫的北国风光在齐读的气势下显得更加壮观。这样的文章还有《沁园春•长沙》《赤壁赋》等。

2.指名读

这种朗读方式,可以让其他学生在听的同时思考是自己读得对还是别人读得对,这就能在发现问题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还能“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学习抒情性的文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读这类文章的语调、语气是把握住作者情感的关键。学生通过朗读会更容易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3.范读

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范读时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准确生动地将情再现出来。教师范读时要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调整语音的强度和声调的高度,欢快时如“两只黄鹂鸣翠柳”,悲伤时如“万马齐喑究可哀”,最好能配以一定的手势,便于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教师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教师的说话观点和意图。同时,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语速快慢适中,疾徐有致。读到紧张之处要快,仿佛一泻千里;读到忧伤之处要慢,一字一顿,如泣如诉。总之,范读要读出情味、情趣和情调,读出作者的情感流向。

由上可见,通过读可以有力地体现出语言文字独特的感染力。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使文学作品的文义显现出来,还能使思想情感体现出来。此外,诵读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二 以讲传情

课文中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文章的思想意义是紧密联系的,学生不了解语意就不能领情。所以,教师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讲课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所讲课文的感情基调。每篇文章在感情上都有一个基本格调,如《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等。课堂教学只有在理解感情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学生才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感情。其次教师要沉浸到对字、词、句、篇的分析中去,引导学生透过字字句句,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感情。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蓊蓊郁郁”“淡淡的”这几个重叠词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夜色荷塘的幽深与平淡。教学时抓住这些关键词,就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对句子的把握,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握住这句话,有利于学生发掘出作者意图通过本词所要传达出的感情――无尽的愁绪,从而更进一步把握这愁思的具体内涵。在学习古文时,针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来讲解文章是最常用的方法。

三 设境入情

文学作品离不开情和境。所谓“境”,“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可以看出,情境和情景意思相同。由于“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特定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布设相关情景来设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使学生触景生情。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对于情境的创设,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着手。

就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及音乐等对氛围加以渲染。例如,在《石缝间的生命》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几种顽强生长在石缝间的生物的图片,使学生们犹如亲眼所见,心中涌出无限感动,从而加深对其意义的理解。

就学生而言,表演课堂以学生为主。一些课文,如小说、话剧、戏剧等可以让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用肢体或语言再现人物形象。如孙犁的《荷花淀》中的人物对话,的《雷雨》等,这可以使学生如同演员入戏一样,立刻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及体态语,熏陶感染观看的学生。这种可听可感的情境,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表达出学生自己对人物独特的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 以歌动情

文字可以传情,歌同样可以传情。古时的文人如柳永、李煜、苏轼等常常喜欢将自己的作品配曲唱出来,从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我们所学的诗词中,就有很多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清照的《一剪梅》和李煜的《虞美人》等。在学习这些词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听听、唱唱这些歌,切身感受歌词中的感情。如果学生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这首词就达到了使学生动情的目的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更有兴趣,也会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印象也更深刻,对作者的情怀会有更长久的体会。

此外一些思想健康的流行歌曲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比如《白桦林》,单看歌词,它是一首歌颂坚贞爱情的诗歌,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而配上低沉的曲调,则将这一故事演绎得更加完美。还有一些校园民谣的歌词也同样具有文学性。与其禁止学生唱流行歌曲,不如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唱,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总之,任何成功的语文教学都是离不开情感教育的。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因。语文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情感作为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对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运用情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引导情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意志培养意志。因此,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情感因素,对扩宽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本亚.语文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2篇:李煜的诗范文

关键词:礼;礼仪;理

一谈到“礼”,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礼仪,无论是书店里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上的各种商务活动,几乎都被打上了西方礼仪的标签。而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盛极一时的“中华之礼”却一度被人们忽略和淡忘。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主要不是指物质的东西,而是指礼仪制度和行为规范,如礼节、礼仪、礼貌等,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教师队伍中对礼的认识可以说五花八门,我校教师认识乱,是从当年校长请来当时所谓的教育理论权威来作了报告之后开始的,他说有的学生斜着听课效果更好,等等。这次以后有个别教师真的不去管学生怎样坐,坐哪里,任其自然,真认为这样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到底教师教育了没有呢?摸着良心讲,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教育,只是收效甚微而已,要知道和尚面对的是木雕啊。

我讲授《讲话和说话》时,就讲到了说话要适时适度,要注意对象,要注意场合。这时我可是拍着桌子、板着脸非常严肃地给同学们指出:有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上课时乱说话,不管是粗话还是脏话,也不管上面站的是谁,把课堂当做什么了――看牛坪还是自由市场?对说脏话严重的同学也个别谈心,可是呢他们还是我行我素。有一次一个男生在说一些有辱女性的话,我当面指出,你说这话时想没想到你妈是女的,你的姐妹是女的,这是不是同样是对她们的侮辱呢?这是我教育里最有效果的一次,上课时很少再听他说这类脏话了。

现在有的学生上课睡觉,能说这样的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吗?能说他懂“有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道理吗?更谈不上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了。这些学生什么都不想,不愿去想,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长远的思考,没有危机意识。实则这是不懂礼、不讲理的危害。

在两个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教我们的学生学礼、讲礼尤其重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礼仪是职校育人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是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进一步说,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

第3篇:李煜的诗范文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遗留的手稿中有大量笔记,这些笔记跟他的哲学大部头并没有直接关系。撰写散记时,他似饶有兴致,音乐、宗教、建筑……信手拈来,亦深亦浅。读之vv有味,能见作者的悠然和慧黠。我把这些断章零褚看作他在哲学大道疾奔时遗落的思维碎片,虽不成体系,然自有深邃氛围。

在极少数语句里,他提到了教育,引起我莫大的兴趣――在非教育类书籍邂逅“教育”,总能获致特别的视角。他说,“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学生那里收到好的、甚至是惊人的效果,但这不是一位好教师;因为事实可能是,当他的学生直接受到他的影响时,他把他们拔到一个不自然的高度上,却没有培养他们在这个水平上工作的能力,所以老师一离开教室,他们又退步了”。真是细腻敏锐的发现!这情形我们自然遭遇过,也困惑过,遗憾的是徒增教学的失望感,却没有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经验。想想多少次,明明见学生们点头受教,可隔天测评却纷纷挂彩。有老师说过,公开课上,见一学生始终凝神听讲,不时有会意神情,提问环节便叫起他,谁料到他嗫嚅良久,无法作答,事后问及,答曰“你在讲时我确实听懂了,做题就懵了”。这常让我们很纠结,而一贯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多布置作业,以期加强学生记忆。问题是,家庭作业的弊病中,有一条不正是,枯燥的呆板的练习只会引发厌学情绪?而且并没有数据支持,机械的抄写、背诵能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力。

维特根斯坦说:“假如我想达到的那个地方得借助梯子才行,那我就放弃这种打算。因为,我要到达的地方是我现在已经站立的地方。”也许可以借此理解,课堂上,我们成为了学生的梯子,短暂时间里能使其增高,但他们并没能那么快在撤梯后独自到达高处。我们不单要做梯子,而且要示明梯子的思维路径,如竹子成长,一步步做小结,而非长距离的直击结果的大跳跃。学生理解力冒泡沫处正是教学的生成点――对知识本身进行分析当然很有必要,而更大的精力应该放在,观照学生目前思维水平对知识理解的情况,是人与知识的互动、校对和调整,而不是知识单方的僵硬投递。而且,旧知识作为培土,在新知识引入时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为思维而教,为人而教,才能破解学生理解力忽高忽低的迷思。

思维之外,生动的情感的投入将使知识吸收时更加深入和富有弹性。除此,没有捷径,人尽皆知的――多次用心的讲解一定会有所补救。维特根斯坦也说过,“我发现,重复很有必要”。

正如在哲学家那里,技术承载着真,道德承载着善,学生真实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方法和耐性的锤炼,从而使教学有希望成为美的承载。

第4篇:李煜的诗范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德育为先”作为三大战略主题(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之首,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方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及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带来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使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挑战。宁洱县直属小学积极加强德育队伍的管理,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予以推广,并深入研究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另一方面,学校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健康向上、和谐进取”的办学理念及“秉承百年老校文明,创设六年影响一生的环境,构建健康和谐发展空间”的办学目标,将“立世德为首,立德育当先”的育人思想落实到素质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法制教育为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为辅助,以德教处和少先队活动为抓手,不断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工作实践,都是学校加强德育的有效探索。

教育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教育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育人工作不容有失。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河中,德是中华文明之基,德是民族精神之魂,德是人立足社会之根。德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知与行有机结合的起点。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如何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德支撑教育,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让学生从中感受和体验成长中的快乐,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5篇:李煜的诗范文

[关键词]德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

一、德育主体性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教育方式视野下德育的主体性

从教育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中国是有着深厚且悠长的历史的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封建社会制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从封建时期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奠定了教育者主体不可撼动的主导性和主体性地位。几千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者成为社会认同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育者具有教育信息的优势,在施教过程中对信息劣势的客体进行补充,突显了施教者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在文化上进一步坚定了教育者的地位和权威性。

(二)德育教育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当今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现实的世情与国情形成了开放的现实环境,同样也是高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计算机的应用和广泛普及,互联网的建设与丰满,提供给广大学生更多更全更新的信息。进行德育教学时,教育者却仍用老一套进行新形势下的德育教学,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教育学生。由于当前大学生接受了更多西方民主和自由思想,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不断增强,要求更多的平等和权利。继续套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加重心理上的失衡。二是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和网络这种新事物的掌握能力较强,运用计算机获取的信息更全面、时效性更强,部分课程内容甚至超过了教育者所占有的信息量。教育者的信息量不及受教育者,占有的消息更新程度低于受教育者,即使专业理论知识比受教育者深厚扎实,也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势,不少学者进行了思考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呈现主体向多元主体、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获得统一的认知。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参加交往的机会平等,在交往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对象主体在情感、观点、思想等方面通过对象的形式进行相互交流和启发。简单来说,德育主体间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 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通过以语言、内容、情感等为中介, 辅助各种方法和手段将受教育者的主体潜力挖掘出来, 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 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好地进行。

二、德育的理想模式——交往式德育

(一)交往式德育的内涵

交往式德育的目标是提高德育的实效,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我们发现在这个活动中,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在进行德育过程当中,两者最显著的是差异性。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仅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还有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意识互动。交往式德育不只强调教育者的主体性,同样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平等性的地位是交往式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交往式德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平等性的交往,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间的信任、理解和沟通,在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形成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的积极运动,以对话的形式提高彼此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双方思想品德的共同发展。

(二)交往模式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1. 培养、提高教育对象在德育中的主体意识

在高校德育中,教育者也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对象就是高校里的学生。高校德育的主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多元化学习,但是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主体意识越强,越有利于德育的自我学习与升华。在德育的过程中,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知识、政治知识、心理知识等方面的汲取,不再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这种情况下,能更好地保证德育任务的流畅与和谐。在培养教育对象——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遵行两个原则。一是强化尊重意识,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在意识形态上面以思想理论为主导外,还应当重视教育对象的具体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重视和了解学生在学习期间哪些方面需要补充,哪些方面需要引导,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解决学生的困惑。《师说》中反映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传道解惑”。此外,还应当让学生在思想上尊重个人,不仅仅关注自身的主性地位的实现,还应该尊重教育者的劳动。在和谐社会里,应该对学生的伦理道德作出更严谨的规范。尊重是互相的,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二是树立学生服务意识,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分析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最高的一层才是个人价值与社会成就的肯定。大多数人是从最低的生理需求慢慢发展达到更高层次。当代的大学生是先进的群体,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成长于社会之中,社会对于个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强调只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才是个人价值的真正实现等理念。大学生应该具有更高的觉悟和责任感,树立志愿服务的观念,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2. 重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掌握教育的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交往模式的创新性在于提升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但这样会在实践活动中,平等地交流思想可能会导致内容的日常化、理论内容的传导停留在表面文字的堆砌上。因为当前大学生对于逻辑思维、辩证思考还没有完全地形成稳定,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还比较肤浅,即使拥有大量的信息量也不能很好地做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杨建义认为,在多元表达、多样主体的环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在互动上的序差。简单来说就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但不拥有力量的影响对称性和目的的一致性。必须寻找序差互动的有效方式, 增强说服力、引导力, 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主体互动中实现主导。一方面要提升教育者的魅力, 增强教育互动中的角色威信。教育者在序差中的主导地位, 既要制度赋予, 更要在教育过程中的生成。教育者要用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既充分展示理论的恒久魅力, 又反映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力、透彻分析力和有效说服力, 通过教学过程中个人魅力的释放,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不断发展自身,加强对于德育理论的研究学习,掌握德育活动中的话语权。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活到老、学到老”。这些不仅适用于学生,同样适用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掌握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实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话语权。教育者理论研究和实践升华才能更好地变机械的文字成拥有自己灵魂和思想的人文系统,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在学术方面的能力提升,更好地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内容和课堂活动实践引发过程的主导性。而且,一名教师的终身学习态度会形成一种特殊的人性光环,充满着知识与魄力的魅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互动更能吸引学生心灵上的贴近融合,主导德育的课程教学。

3. 做到教育者主导性与教育对象主体性的统一

德育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两者是相互作用、辨证统一的。要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统一起来必须要建立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平等、双向互动的良好关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相理解和尊重。同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交往还应该渗透自己的情感,情感是打开心灵的钥匙。启发了情感的开关,才能将教育者的主导性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谐统一起来。

(三)交往式德育的细化——对话式德育

“‘对话’(dialogue),是指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它绝非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是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1)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超越,突破了以往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参与德育活动的实际偏离,强调教育对象同样是参与的主体和作为参与者的不可或缺性。对话式德育向过去德育过程中,将重心放在知识的灌输和回馈上转向为在精神上建立交流回应的和谐互动。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达到德育理论上的知识水平与实践中促进理论飞跃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的能力水平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但是往往由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德育活动过程中,没有进行良好地沟通交流。思想和心灵没有相遇和碰撞,形成了教育对象被动的困窘局面。对话式德育给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新的学习思路,当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参与时,不再是传统的利用物主体,而是将全部情感和思想都投放其中。对话式德育呈现一种生命的活力与温暖,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浪漫温彩。

三、交往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丰富完善交往式德育课堂活动程序

课堂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还是主要的学习场所,在高校德育活动进行中要坚持部委所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主体地位,坚持社会主流正确思想政治价值观的主体地位,确保以正确的理论塑造人,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不偏离正轨。但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思想上不再以教育者一个人的想法为主导的决定力量,让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也参与到主题的确定和策划中。将德育活动穿插民主、活泼的主题,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多主体参与活动也增加了课程活动的吸引力和创新力。通过主题的确定,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搜集材料,预习课本理论,变被动倾听为主动汲取,为学生的学习注入了积极的动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进行了理论上与思想上的相遇与碰撞。学生在之前独立准备当中的疑惑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疏获得更深刻地理解。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共同学习、一起思考,在相互尊重相互的理解的和谐环境中增加了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完成了课堂的教学活动后,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在课堂外的时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思想上的飞跃。对于课后作业的评价应该设置科学的评价机制,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取得实效。教师要把自己学生完成的作业给其他班级的学生评价,力求屏蔽掉主观偏见与情感干预,达到无立场、无偏颇的公正性。最后将二者的评价以一定量化的标准方式进行换算,形成每份作业的最终得分。在交换式互评评价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客观地给出评价意见,同时可以集思广益,从他人独特性的见解中获得启发。既发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谐。

(二)搭建多元化交往平台,保证德育实效性

在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的眼界逐渐开阔,接触到社会的机会增多。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地确立起来。这时候就需要学校辅导员加深对学生思想的了解和引导,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思想引导和人文关怀。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多多交流,给大学生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大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实践者。然后,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的学生社团在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它是充分利用学生之间较强的交互性、资源丰富、内容多样的特点,将主导的政治理论和政治文化以轻松、活泼、趣味性强的互动形式传导给学生,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环境里无意识地进行学习与自我教育。再次,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搭建家庭德育平台。家庭教育具有情感性、亲和性和补充性的特点。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使家庭与学校经常交换政治思想状况及政治表现,保持政治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性。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好社会上的有益资源,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社会教育具有多样性、实效性和支撑性的特点。在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有效地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思想和能力上的提高。

注释:

(1)卢彪.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教育导刊,2011(1)。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9.

[2]李广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体意识[J].黑河学刊,2011(3).

[3]李守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交往模式的建构[J].前沿,2011(6).

[4]卢彪.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纠偏[J].教育导刊,2011(1).

第6篇:李煜的诗范文

【关键词】 货币性薪酬; 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058-04

一、引言

盈余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有目的的、不是完全中立的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行为,其本质是对财务报告的一种“披露管理”(Schipper,1989)。已有研究发现,薪酬契约是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基于委托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所有者慢慢地发现自身越来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经营企业,于是他们寻求职业经理人来代替他们行使管理企业的职能,这样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相分离。但是,公司实际持有人和人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持有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希望公司的股价能够持续走高,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报酬;而人则更多地考虑自身是否能够获取最大的报酬。近年来,许多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的负相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怀疑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高管报酬契约是否行之有效。公司管理者为了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粉饰真实的财务数据,以期获得最大的报酬。于是如何制定管理者激励机制逐渐成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管薪酬制定和盈余管理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也成为公司财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管理层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薪酬激励制度的改进和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高管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联系的研究。美国学者Paul. M. Healy早在1985年就已经证实管理层的奖金实施方案与会计决策之间存在着联系。他发现在奖金方案与会计盈余上下限之间挂钩的前提下,管理层在实际收益高于盈余上限的当年将会适当地调减利润,其意图是在保证本期奖金的基础上,最大化以后年度的奖金;而在实际收益低于盈余管理的下限时,管理层将会大幅度地调减利润,增加以后年度获取奖金的可能性。Steven Balsam(1998)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将会影响管理者的报酬,管理者通常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方法来调整利润,以增加薪酬。Ferdinand A. Gul等(2003)以1993年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48家企业为样本,验证了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报酬契约会促使公司高管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另外,部分外国学者也研究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Warfield(1995)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呈反向关系。Kadan(2005)发现公司实行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的政策会激发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Bergstresser等人(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高管持有的股票期权数额越大时,公司越有可能出现盈余管理的现象。

国内学者从高管薪酬视角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晚,李延喜等人(2007)最早开始了这方面关系的研究。他们通过使用多元回归的实证方法发现:管理层有以实现自身报酬最大化为动机来增加公司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应用LISREL模型,王克敏(2007)采用2001―2004年我国沪深两市1 914家公司的样本数据,对高管的年度报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CEO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但相关性并不显著。朱星文等(2008)将盈余管理作为虚拟变量,对管理层报酬敏感性、盈余管理和董事会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为了达到增加报酬的目的,通过向上的盈余管理来调增会计收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就管理层激励机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基本上是从CEO的报酬方面来研究的,并且大多存在数据较为陈旧等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特定研究背景,以2010―2013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三方面)激励机制的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我国上市公司基于管理层薪酬激励视角的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由于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这种情况下,股东通常会通过设计一个以公司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制度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以减少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然而,已有研究证明管理层的收入与公司长期绩效关系不大,而与短期绩效联系较紧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短期绩效,最终增加自己的收入。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高管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在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方式中,除了货币性薪酬的激励,还有一种方式是股权激励。高管持股的收益与股价密切相关,而股价又与公司的业绩密切相关,这使得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的报酬会采取利己的会计方法与程序来增加盈余,使得股价上涨,以期在行权时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高管的持股比例为零。在高管持有公司股份的情况下,高管实行盈余管理时会兼顾公司的利益,会在自身利益与企业之间权衡,使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高管持股时,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的相关程度比高管零持股时低。

四、实证分析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

企业的净利润一般由应计利润(TA)和经营现金流量(CFO)两部分组成。因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无关而与公司的收款活动相关,所以经营现金流量很难控。应计利润可分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和操控性应计利润(DA)。一般来说,管理层都是通过操纵公司应计利润来改变盈余,因此选择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表示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拟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度量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由于应收账款常被认为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销售收入的变化减去了应收账款的变化额。修正的Jones模型如下:

其中,TA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I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净利润,CFO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Ai,t-1表示公司i第t-1年的总资产,?驻REVi,t表示公司i第t年相比第t-1年营业收入的变动额,?驻RECi,t表示公司i第t年相比第t-1年应收账款的变动额,PPEi,t表示公司i第t年固定资产的原值。NDAi,t表示公司i第t年非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表示公司i第t年操控性应计利润。?琢1,?琢2,?琢3的估计值使用各年度的数据,通过公式(2)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求得,?着i,t为残差项。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部分指标需要前一年的数据为基准,所以选取了2009―201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保证准确性和完备性,剔除了以下样本:(1)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样本;(2)期间被ST、*ST、PT等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3)期间新上市的公司样本;(4)所需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等。最终得到可用样本4 350个,其中2010年977个,2011年1 089个,2012年1 125个,2013年1 159个。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RESSET数据库,数据处理运用EXCEL和SPSS 21.0完成。

(三)模型与变量说明

表1为模型变量说明。

为了检验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建立了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进行了向上或者向下的盈余管理。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说明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行的都是向上的盈余管理。从管理层激励变量来看,高管报酬对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额约为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的差距较大。高管持股比例普遍较低,中位数仅为0.00021,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企业高管零持股,这和我国对高管持股的政策有关。高管人员几乎只有在公司初次发行、增发新股和配送股时可以获得公司的股票,并且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买卖公司股票的限制也非常严苛,这些都导致了上市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不高。从控制变量来看,资产净利润率的均值为4.84%,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良好;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43.9%,说明企业债务水平良好,但最大值达到411%,说明部分企业的负债仍然过高;虽然股权集中度的均值仅为36%,但最大值却达到了99%,说明“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独立董量的中位数仅为33.33%,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2.相关性分析

由表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解释变量SALARY、STOCK与被解释变量DA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关性系数均为正,表明高管货币性薪酬、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均呈正相关关系,初步证实了本文的假设。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与DA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的债务水平越高,越能抑制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资产净利润率、资产规模、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均与DA呈正相关关系。另外,从总体上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不高,可预测模型不会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管理层薪酬的替代变量SALARY与盈余管理DA的估计系数为0.007,符号为正,并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证明了假设1:高管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公司管理层有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股权激励的替代变量STOCK与盈余管理DA估计系数为0.057,二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也说明高管为了获得更多的股权,有动机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这同时也证明了假设2。

在控制变量中,净资产利润率、债务水平、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分别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净资产利润率为企业评价业绩的指标之一,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利用正向盈余管理的手段来调增净利润。资产负债率与可操纵应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印证了债务契约假说,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债务水平越高,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增加收入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公司规模变量与盈余管理的估计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所以笔者认为盈余管理与公司规模仅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这基本上符合了政治成本假说,即规模大的公司更易受到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公司内部控制也更为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产生。股权集中度变量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表明大股东控制越紧密的企业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独立董事作为监督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经营决策行为、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重要机制,在理论上应该起到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但回归结果却显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1)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虽未在公司任职,但其与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联系都较为紧密,很难作出独立的判断,监督作用也不强;(2)从之前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为36%,仅略高于我国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的最低要求,这说明我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监督的职能。

由表5可以看出,两组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但在高管持股时,相关性并不显著,证明此时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并无显著联系。可以得出结论:高管持有公司股票时,其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利润的动机较高管未持股的公司小,假设3成立。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委托理论,应用Jones模型,以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高管货币性薪酬和股权激励两个方面探讨了管理层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管理层货币性薪酬和持股比例均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为获取高额报酬而进行了盈余管理。通过进一步将样本分为高管持股组和高管零持股组发现:相比高管持股比例为零的上市公司,高管持有公司股票时,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较低。这说明,在高管的报酬契约中采取以货币性薪酬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层以增加报酬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胜蓝,卢锐.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J].管理评论,2011(7):155-162.

[2] 戴云,刘益平.高管薪酬诱发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1):146-150.

[3] 付琳琳,李延喜,冯宝军.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1(8):113-117.

[4] 李延喜,包世泽,高锐,等.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6):55-61.

[5] 冯莉.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探讨[J].会计之友,2014(34):45-59.

[6] 谭军良.国企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盈余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86-91.

[7]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8] 袁知柱,郝文瀚,王泽.管理层激励对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10):181-196.

[9] 周晖,马瑞,朱久华.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4):48-52.

[10] 朱星文,蔡吉甫,谢盛纹.公司治理、盈余质量与经理报酬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8(2):28-33.

[11] Brad a.Badertscher. Overvaluation and the Choice of Altern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Mechanism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5):1491-1518.

[12] Gaver J J., Gaver K M., Austin J R. Additional Evidence on Bonus Plans and Incom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19(1):3-28.

[13] Healy P M.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85-107.

第7篇:李煜的诗范文

 

关键词:语音 训练 英语听力能力 效果 

    对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语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语音是英语使用者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东西, 一旦语音有了变化,交流者之间就会产生信息错误,造成语言交际中的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尤其是对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来说,由于长期受到本地区方言的深刻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并具有其自身的特征,而这种差异和特征也给英语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听力能力,仍然是目前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针对上述问题,作为英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通过单音、节奏、语调、语感的系统训练来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学生语音现状 

影响英语听力理解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指的就是构成一个人语言能力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熟练程度。但在实际听力训练时,多数学生忽视了语音知识的学习。他们把很多时间花在提高听力上,每天盲目地为听而听,结果事倍功半。一般高校多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音课,非英语专业只是在精读课本中点到为止。虽然英语专业学生专门学语音知识,不少学生的听力提高仍然很慢。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语音知识的学习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将其合理有效地结合听力训练来教学并将其运用到听力教学中。 

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本身都存在着语音方面的障碍,母语或者方言的影响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语言环境对英语语音的学习和教学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多数情况下方言语言环境与规范的英语语音的学习和教学呈负相关影响。另外,由于不懂音变规律和语调变化,即当音素和音素、单词和单词相加时,有的音消失了,有的音变化了,也有的两者结合而成为另一个音;在说话或朗读时,同一个句子往往因为说话者的态度和感情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语调,学生就辨别不清说话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也由于以前很少接触英语口语,许多学生对一些英语发音,尤其是那些汉语里没有的音感到特别陌生,因此,一旦这些音在听力材料里出现,他们就会困惑不解。此外,随着美国在国际上影响的扩大,美国英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现在所采用的英语听力教材录音材料中也大多是美语读音。而以前一直是学英音的学生对美音很不熟悉,这就给他们在听音中增加了困难。 

2 语音与听力的内在关系 

语音知识是外语学习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语音与听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一般来说,发音基本正确是听懂英语的前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发音的好坏是评价一个人整体英语水平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语音语调是否过关,将直接影响日后其在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提高。 

学习者自身语音知识和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对听力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从听开始,培养听音、辨音和发音的正确习惯是学习英语语音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听力的基础。正确的英语读音、熟练的语音基本功、达意的语调习惯是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得体地进行口头交际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然而,语音的训练又几乎都是在听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只有先通过听大脑才能获得一定的信息,然后存储在大脑中经过大量的时间经过反复强化最后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最终再通过说和写输出大脑。也可以说需要利用听力练习进行语音模仿训练。因此语音和听力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8篇:李煜的诗范文

成汤祈雨:

《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篇》记载有成汤以身为民祈雨的故事,其文曰:”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墨子》、《荀子》、《国语》、《说苑》等书中均有记载,内容也基本相同。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用以说明成汤以宽治民的政策。

苏轼雨中作诗骂朝廷,引发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李煜的诗范文

在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受宏观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小,随着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农民工将成为拉动内需的主力军,推动中国下一阶段的重大经济演变。

但是,农民工的保障还十分不完善,对于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担忧是农民工消费的最大掣肘。这些方面若不解决好,农民工消费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短期内还不会太明显。

农民工消费市场潜能巨大

中国经济结构正逐步调整与转型,扩大内需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农民工受宏观经济风险影响较小、日益增长的购买力以及更为积极的消费观等因素,决定了这个正不断扩容的农民工群体,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随着6月“钱荒”的逐渐平息,“克强经济学”思路却愈发明晰,调结构、去杠杆、不出台刺激政策,中国经济正处于用短痛换取长期益处的改革中。而农民工群体由于劳动力因素在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却能远离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这场风险。

农民工群体自1996年起持续高速增长,2012年农民工总量达2.63亿人,“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晰。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经济增速由2007年的14.2%下降到了9.6%,但农民工就业却较为稳定。

尽管由于总人口增速减缓和农村人口结构恶化,流入城市人口长期放缓的趋势很难发生逆转。但在城镇化的驱动下,农民工群体仍将持续增加。

近年来,农民工收入的增速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2012年,农民工收入增加12%,达到每个月2995元。而过去10年中,城市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9.3%。

农民工消费力大大提升,消费观念和方式也正悄然转变,农民工消费市场正逐步扩大。调查显示,2012年,农民工群体总共消费了4.2万亿元的商品和服务。

农民工群体保障不足,消费释放缓慢

在中国经济增长由出口转内需的背景下,消费社会将全面到来。农民工群体是否真的能支撑起中国的消费市场呢?目前来看,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教育、养老、医疗是农民工群体最大的忧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以储蓄的方式来保障自己的未来。如果这些后顾之忧得不到保障,高收入、高储蓄率将是农民工长期存在的消费模式,农民工成为中国消费的主力也还是天方夜谭。

按照目前的户籍制度,农民工属于介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边缘化群体。由于没有城镇户籍,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

工作环境艰苦、强度大,工作一天挣一天的钱,农民工的健康状况堪忧,但他们不少人却没有劳动合同,也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福利保障。

某证券公司去年底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41.9%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28%,商业保险参比率更是仅3.3%。

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是农民工众多利益诉求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项,由于学校教育中的户籍限制政策,特别是高考户籍限制政策,使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收费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长期存在。

物价的不断攀升也给农民工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今年上半年,全国CPI同比上涨2.4%。其中,食品、居住等涨幅遥遥领先与总体物价涨幅。

改变“打工型”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80%以上。目前,中国正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虽然截至2012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2.57%,但却存在很多问题。

不久前美国网站的一份“中国鬼城”报告,暴露出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问题,只有土地的扩大,没有人口的扩大。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