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忠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是的,教育需要忠诚。因为它是一种最需要实事求是的事业,是一种需要叩问良心的事业,是一种承诺,是一种赋予,并往往是一种甘于寂寞的坚忍不拔。一个小小的联想是,你在某个地方漫步,不小心把一张纸头掉到了地面,你会把它捡起来,因为这样的思考已成习惯:即使迟早会离开这个小空间,但仍然要保护这个小空间的环境,你不在这个环境了,这个环境却仍将记录和反映着你的存在,你同样要负责。而同样,基础教育的成果是滞后的,无形的,你今天为官一任,很有可能看不到你今天的工作所产生效果的呈现,然而,你要为教育事业负责,为未来负责,这就需要忠诚。人们都看得到,人们会评论说,拥有这样忠诚的人,是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人,这就是最大的善有善报。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为了酿造眼前的一点展示性成绩而有意无意地损害未来,并为此兴高采烈的时候,别人的眼里总有某种轻轻的不安,而当你总是想到全体孩子们的未来的时候,所有的心都在深深地感激呢。
事实上,管理者所要做的毫不虚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政府需要依法办学,但同时也要用科学发展观去适时应势。下面的例子或有启发。笔者家乡盛产沙田抽,有一年,人们早早抢市,提前竞争,袖子还不成熟、又苦又涩就成批成批往外地卖,结果品牌砸了,袖子没有人买了,公路旁袖子堆得像小山一样。对此,当地政府明智地做出禁令,禁止袖子在某月某日之前上市。这样,第二年袖子成熟度就高了,味道鲜美,市场也就销售畅旺了。在这里,政府针对现状,发挥着调节的功能,防止了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病。我们想,这就是政府应当起到的作用,是一种对于时局的匡正和制衡,是领导者智慧的体现。那么今天,在基础教育管理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因应时事的领导智慧和政府职能呢?我们想,如能做好如下之事,或许就是今天基础教育管理的“至善”了。
一、要坚决地抑制频考而不是带头实施频考。频考指的是除了中考、高考或小学毕业考试之外的区域性统考或变相统考(如所谓“抽考”,频考不包含学术性的、临近高考中考的模拟考试)。基础教育最终需要高考和中考,高考和中考是一种学段终端的竞争方式。但由此附会出来的一种错误的逻辑是,要赢得最终竞争的胜利,必须在早期和日常就频繁地展开竞争。而事情就像上述卖袖子的例子一样,如果早期竞争和日常的竞争不至于破坏抽子市场最终的竞争,功利一些来说,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但是显然早期和日常的不熟就摘的竞争阻断了袖子的生长。与此类似,早期的、日常的教育作为人格和智慧的一种生长过程,更需要远离尘嚣,远离外力的干扰,而决定性地需要的是学生和教师在第一线的蓬勃的活力。在基础教育中,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变形为恶性竞争而阻断了第一线的活力。一种对教育过程和规律的无知或偏见在弥漫着,而其根源就在于由某些地区教育管理者策动的早期和平时的统考。这种统考以甄断和督促为由,推动了早期和日常的人际、班际、校际及区域的激烈竞争,由于层层不断加码,目前有许多学校的竞争形式已发展到天天比较,月月考试,期期排名,甚至运用所谓现代手段于这种竞争之中,如有的地区要求用网络实时地第一时间内向上级报告最新的学校排名情况,学生在平时考试后就可网上查找自己实时地处于何种名次,可以考上何种学校等,更有甚者,开家长会时,家长的座位按学生考试名次排座次。到此,教育已经变味变质,已经不能正常地发挥其文化普及和提高的功能。高考的指挥棒是抽象的,容许给儿童很长的生长时间的,频考的指挥棒则是具体的,它大大缩短了儿童自己自主生长人格和智慧的时间,让他们陷入时刻应考之中,正常的学习过程没有了,教育的性质被改变了,高考中考的成绩在极度辛苦之中反而难以取得。厌学、“差生”、辍学现象大量涌现。“有花堪摘直须摘”的结果,到头来却是“莫待无花空摘枝”。
我们认为,教育管理者之所以要策动频考,主要有如下的误区:一是认为要考好高考中考,就应当进行频繁的统一考试(其实并非如此,决定地需要的是以学养考而不是以早期的、日常的考养终端的考);二是对行政权力和考试直接结合的强大威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严重性估计不足;三是对教育的本质、基本过程缺少深入的了解;四是缺少对学生素质隐私的保护意识,即教育的人道和民主意识。那么,应当如何办?解决的办法是坚决抑制早期的日常的恶性竞争,政府首先应跳出圈外,去除浮躁,回归行政,不再组织早期的、日常的任何统一考试或以调控为名的抽考,反过来要肃清多年来频考的影响,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的宏观管理方面,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活力,推动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激扬学生的生命,用生命自身的力量去取得教育的丰花硕果,包括人的良好素质和优良的终端考试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儿童的和社会家长、国家未来的根本利益。
二、要主动地推动教育均衡而不是带头制造
教育不均衡。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不同,它是面向全体孩子的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在这个时期,重要是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必要的教育。我国广裹的土地,承载了最大的人力资源,只要使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均衡,亿万年发展的生命力量,就会同良好的启蒙结合,产生巨大的文化发展的能量,而人才辈出,才者遍地。古往今来都有许多才俊起于草莽,大风发自青萍的故事。教育改变命运。教育是社会的最基本的、最强大的均衡器,它是振兴家运的最重要的希望所在。这正如当年梅州一带许多不识字的客家妇女,不辞艰辛到江西挑盐担来供儿女读书的动力。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乃是未来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但是,教育均衡与眼前的可展示的绩效又是矛盾的。巨额的教育经费花在哪里?实在是对教育忠诚的极大考验。对基础教育来说,豪华的超量的校舍设备不会产生教学质量,学校哪怕是比大宾馆还要富丽堂皇,拥有超高级的设备,也无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这是教育的常识。由于种种原因,一种自然倾向总是趋向于教育的可展示的部分,而其结果,总会是使教育趋向不均衡,作为政府的职能,就不应是对这种倾向推波助澜,而应是反其道而行,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抑制不均衡,促进均衡之上。例如,要坚决地执行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定,抑止各种等级评估、“示范”评比、成绩排名,把注意力放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的问题上,使基础教育雨露均沾;要慎提优质学位、优质学校,强调合格学位,合格学校(不是不要创建优质学位、优质学校,而是这些让学校本身去努力形成,不要由政府再去着意加码);义务教育阶段要取消重点学校,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
三、要教育社会尊重知识尊重教师而不要贬损学校和教师。国将兴,必尊师而重教。学校和教师是强者,是因为它拥有真善美并用真善美教育学生;但学校和教师又是弱者,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它要“带孩子”,不容他顾。全社会都爱孩子,希望孩子成才。然而犹如西谚所说,如果一个父亲爱自己孩子,就应当爱孩子的妈妈。我们说,社会要爱孩子的话,就要珍爱学校和尊重孩子的老师。教育和学校、教师是神圣的、很大的概念。教育不是“外强中干”而是“外干中强”。一所学校、某个教师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动不动就以整个教育如何如何,教师如何如何来加以炒作。基础教育之重大及凝重在于承担祖国的未来。如果你爱祖国,你就不应贬损教育。不要恶语相向。、不要动辄向学校教育开刀。在任何政策调整中,要关注学校和教师的利益,不要损害教师和学校的利益,否则就会最终损害孩子们的利益。保护农民利益,就要更加爱护农民孩子的学校和教师,因为它背负他们未来的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读好书,不过是最普通的识字或不识字的母亲的普通愿望。
然而正是这样的普通人,普通愿望,在祖国最广大的范围内延续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血脉。我们只要不论何时何地,记起自己母亲的教导,就可以找到珍爱学校和尊重教师,坚持教育均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今天未必要像古代“天地君亲师”那样地强调教师的地位,但是要由政府出面来保证学校和教师的特殊的地位。比如,校长和教师都具有教育的专业水平,这种专业性得来不易,不要把他们同普通工作者一样一般对待,要努力保证他们的工作的稳定性。
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忠诚本色。自觉讲忠诚、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越界、越轨。把好权力关、金钱关,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一些利益上不打个人圈子,严格要求自己,把理念与信念坚持下去,在理念上不动摇、在原则上不偏离,在取得上不滑坡、在形式上不挂空档。
要正确对待名利,把握关键环节。很多事实表明和证实,不能遵守纪律和规矩的党员,必将失去民心,也必将走上坎坷的历程。基层卫生监督员在防腐防变的过程中,要把握关键环节和时刻,从司空见惯的小事和小节上做起,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人民警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受党培养的卫生监督员,就要时刻牢记铁的纪律具有严肃性、权威性、不可挑战性。我们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把各种条令、禁令、条例、制度、规定要刻在脑中、留在心中,经常提醒警示自己。
要自身作则、严以律己。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就自己,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加强学习教育活动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迅速地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上级的决策部署上来,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本职工作为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通过严格执法办事、文明执法和热情服务践行从警誓言。以主题教育为推动力,促进卫生监督工作上台阶。
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日,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公安机关面临着各类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适应新挑战,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提高素质,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才能完成时代赋予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责任与使命。
关键词:诚信教育目标;价值观;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3-0085-01
一 中外主流价值观与诚信教育目标
1.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与中国大学的诚信教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包括“坚持荣辱观、以人为本、弘扬爱国主义、发扬集体主义”。八荣八耻中把诚实守信单列出来,用“八荣八耻”来做为每个大学生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以人为本”体现出中国大学的诚信教育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身心协调的人.“爱国主义”体现出大学生必须培养对祖国的一种由衷热爱和强烈责任感,这也是一种对祖国的诚信,对民族的诚信。我国大学的诚信教育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基本原则,把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作为最基本的目标,对国家忠诚,对他人守信。
二 西方哲学价值观与西方大学的诚信教育目标
西方大学的诚信教育伴随着诚信在哲学观念上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变化,经院哲学的诚信观念依附于基督教思想,诚信是一个人面对上帝所必须尽的义务,是对上帝的忠诚与笃定,而不是弘扬知识与理性的光辉,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相比之下,古典哲学大师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所阐述的诚信观念就人性得多。康德所推崇的道德行为原则有四个:必须符合“自然”的“职责”;必须没有逻辑矛盾;必须出于个人的意愿;必须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这同样也是诚信观念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也就是他所谓的“定言命令”。兴起于二战后的存在主义哲学试图解决上帝死后人类的道德价值问题,对诚信问题做出了道德上的判断。因为对于道德意义的选择而言,诚信除了对行为者本身的价值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忠诚的人其行为最大的意义就是他本身具有追求诚信的动力。
三 价值观视阈下的中外大学诚信教育目标比较
中国封建时代有“仁、义、礼、智、信”等,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有自由、平等、博爱等。发展到现在,中国在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方也围绕着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价值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二者之间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
1.同质性比较
(1)诚信教育目标伦理政治化色彩浓厚。 中外大学的“诚信”道德教育都与政治紧密联系,都有着浓厚的伦理政治化色彩。 在中国古代,“诚信”是围绕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展开的。孔子强调诚信的目的在于“明人伦”。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达到“克己复礼”。在西方,诚信教育的目标也带有明显等级性,柏拉图《理想国》明确阐述智慧是统治者、哲学家的道德,勇敢是武士的道德,节制是自由民的道德,公正就是各阶级的人各司其职,不得超越规定的等级名分,否则“三种阶级相互干涉和相互替代对国家来说是有很大害处的。”[1]
(2)诚信教育目标在于实现个人美德与社会伦理、政治的双贯通。中西古代在处理个人美德和社会价值关系上具体表现出“内圣外王”的方式。先秦荀子具体论述了“诚信 ”由己而外的原则,“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2];《大学》完整地总结出通过道德修养“修齐治平”八步骤实现“内圣外王”的途径。古代西方,亚里斯多德则通过个体德性概念外推,将个体美德扩展为公民善德。实现了个体美德与社会伦理、道德与政治双贯通。
(3)诚信教育的目标都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格。 中西古典规范普遍认同“诚信 ”道德品质后天可塑,道德教育要坚持“中道”或“中庸”,道德修养贵在践行。孔子提出“与命与仁”[3]思想,在承认客观必然性前提下肯定人的道德能动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重在通过“四教”学而致其道;古希腊哲学光耀着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知的普遍精神。亚里斯多德认为德性包含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理智德性由教育生长;伦理德性是行为中按中道的要求进行选择的习性,伦理德性通过理性控制情感与欲望而表现出来。
2.差异性比较
(1)中国大学的诚信教育目标在于巩固氏族血缘关系,而西方大学的诚信教育则在于巩固社会经济结构。“诚信”道德规范在中国主要是内省式约定俗成的道德自律,只能产生先生所说的社会化较低的“乡土社会信用”。价值取向上以家族为本位。道德教育重楷模塑造与教化,体现一种人伦亲情的家族关切。而在西方,诚信道德规范主要是作为外在形式化的制度他律。它孕育出一种普遍主义的社会信用。价值取向上以个体为本位。道德教育注重法律与制度的约束与惩戒。
(2)中国大学的诚信教育目标是内求的个人美德,西方大学的诚信教育在于培养社会美德。孔子认为“诚信”是“君子求诸己”;孟子也谈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他把信作为内求于己的一种善的品格,孟子还认为“诚信”作为个人美德有道德修养境界的层次差别,“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4]诚信道德规范主要是调节平等的人伦关系的,诚信教育的目标就是达到君子之仁。而在西方诚信教育普遍反对道德灌输,重视微观研究,力求为实践提供具体的操作模式。如美国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就以尊重和责任作为公共道德的核心把诚实、责任、公平作为普遍性的道德价值予以认同,并详细介绍了价值观和品格教育学校十二大方略和各种实践的可行手段。另一方面,由于膨胀的工具理性只是实现人生幸福目的的手段,西方思想家视“诚信”为实现人类福祉的社会资本或文化制度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原著选读 155
[2]《荀子.不苟篇》
关键词:诚信教育;德育工作;民族精神
诚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即忠诚老实,守信即遵守自己的信约。诚实和守信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显特征。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生的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诚实守信的美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因而必须从小培养,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一个班集体,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树立诚实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从小立志做讲诚信的人。
一、用诚信人格影响学生
班主任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用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形成榜样的力量。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熏陶学生、推动学生,使学生深化诚信道德体验,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作为班主任,我一贯坚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比如,在学校的班级流动红旗的评比中,我对自己班级发生的违纪行为不掩着藏着,而是正确地引导学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针对学生的认识分歧,我让大家开展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学校对班级和学生的扣分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让大家遵守学校的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为了不扣分而错上加错。通过反复的讨论,学生想通了,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
二、上好家庭、社会的诚信课
我们离家到学校求学,不在父母跟前,我们要怎样才能对父母的信任有所交代呢?拿回家的成绩单不让家长签字,自己偷偷签上父母的名字、有的父母给的午饭钱用来去网吧、打游戏,这怎么叫诚信在家庭呢?我原来的邻居张阿姨就是一个诚信的人。她是一名菜农,每天种菜、卖菜。注重科学的方法,她种出的菜又好看,又干净,又好吃。晚上张阿姨把菜洗干净,扎得整整齐齐的,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拿去卖。可是有的菜农就做不到这样。个别人为了赚钱,把烂菜叶和野草夹在中间,把菜撒上水,以便增加重量,有的还缺斤少两。作为家庭社区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向他们宣传“诚信知识”。摆脱固守在思想中的以营利为目的,赚着昧心钱,我们应让诚信之花开遍广阔的农村大地。
三、采取的教学策略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始终坚持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其实建立小组的目的是“沟通”,为了使他们有个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助长一部分学生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会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地转化工作难度反而加强了。班主任只要有一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如,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笔者也是在发展性教育的引领下成长的,从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到教育科研的研究者,历经十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就是发展教师的“专业品格、专业品位、专业品牌”。因此,我把专业发展的教师称作“三品”教师。
具有专业品格的教师:是真爱每一个学生的教师;是把教学当成乐趣;心中装着全体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是心态平和、宁静淡泊的教师;是对事业尽职尽责、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具有专业品位的教师:是有思想、有精神、有责任感的教师;是有学习和思考习惯的教师;是能够让学生把对学习的爱慢慢根植在心里,让学生幸福学习的教师;是理解、宽容和尊重学生的教师;是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心态阳光、心理健康的教师。
具有专业品牌的教师:是具有品格和品位的教师;是拥有个人教育品牌的教师;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精益求精、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教师。
教师的“三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品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品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品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境界,三者不可分割,它们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与精髓。
一、在发展性教育中塑造教师的专业品格
发展性教育强调:教师要有奉献、敬业、创新、爱生、求真的专业品质,还要有严谨治学、坦诚磊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平公正等专业人格。教师的专业品质和专业人格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所展现出来的就是教师的专业品格。在发展性教育中塑造教师的专业品格,就是要求教师做到“三有”:
(一)具有专业情结
“三品”教师的专业情结,首先表现在教师能用心体会到师生间那种纯真的感情,能把做教师当作一项幸福的事业来做。
爱是教师专业情结的核心。心存爱学生的火,才能发出爱学生的光。爱学生,就是爱事业。陶行知说:“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对学生充满丰富的情感,对与学生在一起学习充满炽热的激情,对学生的成长充满必胜的信心,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真爱的滋润下,活跃童心,培养童趣,饱含童情。”爱——这种圣洁的情感,正是“三品”教师打动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离开了教师对学生爱的情结,“三品”教师便无从谈起,“三品”教师也无从做起。
“三品”教师的专业情结还表现在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成与败,才有可能做个好老师,才有可能取得心灵上的进步和事业上的成功。
(二)拥有专业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使人们无法抗拒,不自觉地去效仿。“三品”教师心中要拥有自己喜爱的教育家,要有自己崇拜的榜样。因为教育家的思想和行动,会对“三品”教师产生极强的震撼作用,会让“三品”教师在灵魂深处去效仿,去追随。比如苏霍姆林斯基,我们要拜读他的著作;感受他真诚的人文关怀、富有魅力的教育思想和充满韵味的教育语言;体会他执着的教育追求;学习他伟大的教育品格和崇高的教育品质。
“三品”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榜样还表现在要有专业信念,要为自己设计座右铭,并且能够“自觉地用座右铭来教育自己,约束自己,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此外,还要多读一些教育家传记。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魏书生、李镇西……都可以成为“三品”教师崇拜的偶像。尽管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穷其一生都很难达到教育家的境界,但以教育家的言行为典范,指导自己的言行,显然更有利于我们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这本身也是一种人生幸福。
(三)拥有专业学识
“三品”教师要深谙教育理论、拥有专业学识,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更要以平常心对待教育教学,注重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细节。越是日常的、普通的小细节,越接近教育教学的真谛;越是平常的,点滴的积累,越能提高教育教学长远的效益。正如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细微之处见功底,教学经验的丰满和完善都是从细节和细微之处日积月累而铸就的,任何所谓的小事也会因教师的不慎或不在意而致使教学的风景有所缺憾,只有从宏观之上着眼,从细微之处入手,坚持不懈,才能拥有真正的远见与卓识。
二、在发展性教育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品位
提升教师的专业品位,要求“三品”教师要“养成三个专业习惯、培养三个专业特长、形成自己的专业风格”。
(一)养成三个专业习惯
一是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是生命的精神支柱,“三品”教师必须多读书,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发展性教育理论,学习教书育人的先进经验,阅读教育大家的著作等等,不断丰富自我成长的文化底蕴和教书育人的智慧。
二是养成思考的习惯。思考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冷静、细致的反思过程,是提升自己专业品位的有效方法。“三品”教师要思考自己是否不断理解了发展性教育理念,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思考自己在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时,是否恰当地运用了学到的新经验、先进理念等等。“三品”教师还特别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失误,“人无完人”,谁都难免出错,包括教师。面对失误,选择逃避、避重就轻、敷衍塞责,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正确看待教学失误,善于转化失误,汲取经验教训,学会变“教学失误”为“教学财富”,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
三是养成动笔的习惯。一要坚持记好读书笔记,把书中最有意义的东西记下来,以备用时之需;二要有坚持写作的习惯。通过日常写作把自己的教育足迹、思想历程记录下来,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读书、思考、动笔三个习惯要紧密结合,不能读、写、思分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思是结合;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总会有感动、共鸣或联想,应养成及时拿起笔,把这些灵光一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的好习惯。
(二)培养三个专业特长
一是专业精深、功底过硬。具有专业品位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科领域的“专家”。 他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如果见识狭窄,会很难应付工作中各种复杂的挑战;他要能掌握学科精髓,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并且还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践行精彩专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善于培养、乐于引领。发展性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学得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同时也是难点。
具有专业品位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教师要能够化呆板为生动,变腐朽为神奇,营造师生互助的和谐氛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三品”教师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及时进行点拨、引导和反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时刻关注每一名学生,适时调整教与学的节奏,使自己的教学方式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三是勤于专研、精于科研。具有专业品位的教师要勤于专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没有研究的教学,充其量只是一种机械的劳动时间久了,教学双方都会感到乏味。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所以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实际工作中,一线教师总觉得教育科研太深奥,面对课题研究会觉得束手无策。其实,教学科研活动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随时都会遇到各类棘手问题,时时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性、人性化地解决这些问题。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在动态中去研究学生的主体发展,获取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留心处处是学问。鲁班之所以能成为木匠的祖师,正源于此。
(三)具有专业品位的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淀逐步形成。它是教师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教学风格的本质特点在于它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独特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风度和教学机智等。
具有专业品位的教师要竭尽所能,采用多种方法教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日积月累中,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如魏书生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重视科学与民主,创造出了“六步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
三、在发展性教育中树立教师的专业品牌
什么是教师的品牌效应?简言之,教师的影响力就是教师的品牌效应,名牌教师的“品格”高尚、“品位”高雅、“品牌”响亮,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那么,如何树立教师的专业品牌呢?我觉得“五子登科”是树立教师专业品牌的有效途径。
“五子登科”:即打底子、结对子、压担子、登台子、创路子。在发展性教育中,我市通过“五子登科”培养了一大批名师,目前许多名师已成为推动辽源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是打底子。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成功没有快车道”,树立教师的专业品牌也没有高速路,品牌要的是货真价实,具有专业品牌的教师都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树立教师专业品牌的基础。要想成为品牌教师必须“耐得住寂寞、付得起辛苦、坐得住板凳”潜心修炼。
二是结对子。向名师学习,拜名师为师,是树立教师专业品牌的有效途径。通过拜师,不仅可以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名牌教师的许多优秀品质,诸如独立思考的能力、鲜明的教学个性、坚定的人生信念、矢志不渝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等精神。
三是压担子。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通过尝试与经历,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才能成功地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品牌,尤其是要承担重点科研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品牌理念。
四是登台子。许多名师的成长都得益于教师基本功大赛、说课大赛、评优课大赛、自制教具大赛等等这些的平台,这不仅是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是他们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在一次次教学新秀、能手、骨干的评选中,能够技压群雄、脱颖而出的就是品牌教师。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 忠诚度 缺失
以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要在21世纪激烈的高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培养教师对学校忠诚,与学校共创辉煌是学校成功的关键。密歇根大学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Dave Ulrich认为,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取决于员工能力和员工投入程度两方面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而投入程度是由忠诚度决定的。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因此,如何培养教师忠诚,提高教师的奉献精神是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现状
“忠诚”两字,出自儒家学说,经过长期历史的磨砺和熏陶,剔除其封建“忠君”意识的糟粕,“忠诚”的观念体现一种中华民族群体特有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较稳定的民族心理特质与人格品质,渗透于中国人民的心底深层。教师忠诚是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竭尽全力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在意识上和学校价值观及政策等保持一致;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学校做贡献,时刻维护学校集体的利益。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不尽如人意。教师不忠诚于学校,“脚踏两只船”;不忠诚于教学,工作例行公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教师队伍流动性越来越频繁,频率远远大于公办学校。从全国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的招聘资讯就不难发现,民办院校招聘师资人才的广告屡屡出现,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事业有了大的发展而教师数量不够;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学校现有教师不能信守职业承诺毁约跳槽导致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难以为继,而不得不经常招兵买马。教师不忠诚,限制了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两点尤为值得一提。
其一,造成学校管理成本空前加大。教师不忠诚使学校某些工作出现瘫痪而且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增加教师流失的置换成本。从用人成本的角度分析,学校引进一位教师要花费不少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优秀教师的流失会使学校付出更大成本。据美国管理学会(AMA)的报告,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对于紧缺的岗位,此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15倍甚至更多。这对于以“生利”为出发点的民办高校来说是一种难以承受之痛。
其二,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师是学校的核心员工,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不忠诚不仅导致学校的学术氛围难以形成,教学研究薄弱,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不遵循职业操守,动不动毁约跳槽,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负作用。新老教师更替过于频繁,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致使学生对教师、对教学产生不适应,甚至怀疑和不信任。这些不良心理倾向既损害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又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之所以不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问题,也有教师自身观念问题。
第一,教育体制不完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造成教师不愿意长期奉献在民办高校。具体表现为:一是民办高校的教师缺乏政策保障和社会保障,无法消除后顾之忧,总有一种不稳定和不踏实的感觉。二是民办高校教师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套适用的理想的职称评审和资格评定方案,民办高校教师很难取得同公办学校教师相同的地位。三是民办高校的教师很少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民办普通高校教师普遍感到自己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辛勤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研究表明,当教师长期处在担心生存状态或被忽视情境下,工作不可能愉快,也不可能长久,一有机会就选择离开,置忠诚于不顾。
第二,学校对教师不忠诚。忠诚是相互的,教师不忠诚学校,很大原因在于学校管理体制不妥当,没有对教师真诚负责,亦即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忠诚。许多学校都宣称要“以人为本”,要对教师真诚负责,但他们实际考虑和贯彻的都往往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利益为依托,对学校忠诚负责。尽管有的学校给教师相当诱人的待遇,也试图通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促进教师发展,但由于始终摆脱不了“我出钱,你干活”的狭隘思想,摆脱不了“以学校为本”的宗旨,从而不能真正把教师放在与学校平等的位置上,公平合理地与教师分享利益与成果,不能为教师的未来忠诚负责,因而必然会造成教师与学校的隔阂甚至对立,教师对学校的忠诚也无从谈起。
第三,教师诚信观念缺失。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讲诚信的重要性。来民办高校择业的教师初期往往能够信守职业承诺,对工作富有责任心、使命感,为学校尽忠尽智、同甘共苦。但时间一久,当个人的心理期望与实际存在差距时,往往不能继续坚持为学校目标而奋斗。特别当学校有困难时,不是采取积极救助行为,愿意与学校共创未来,与学校共度风险、困境与难关,而是随时准备甩手离开,另谋高就,暴露其个性中不诚、不负责的一面。这虽说是个别教师,但给教师行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另外,在民办高校中还存在一些缺乏进取心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他们除了要求学校为之提供较好的工作待遇和稳定的工作以外,极少关心学校的发展。这些教师虽说仍留在学校,表面看上看对学校忠诚,实际上,非但不能给学校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可能给其他教师带来负面的示范效应,增加了学校人力资本管理的风险。
第四,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20多年,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人”的情结依然存在,“吃皇粮”、“求稳定”的观念仍然根植于国人的心中。所以,尽管不少教师能够在民办高校中发挥所长,独当一面,但情况很不稳定,一旦有更适合的公办高校或其他工作岗位,就“择良木而栖”。这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而造成的,短期内不可能根除。
三、几点建议
上述几个基本原因,除了学校因素外,其他因素对学校来讲几乎是不可控的。因此,要想培养教师忠诚,管理者不妨从自身找对策,提高教师忠诚度。
第一,实行民主管理,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一是要选好人,即在招聘时除了考察教师的业务能力,更要重视其责任心、事业心。二是要引导人,民办学校毕竟和公办高校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教师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要引导教师转变心态,坚信民办教育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通过学校的聘用工作,和优秀教师签订长期聘用合同或给其提前转正,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以此来引导教师积极投身学校工作,忠诚奉献于民办教育事业。三是要善于授权,对教师有效授权,让教师在获得自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而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四是要建立健全教代会、工会组织,把涉及学校发展、内部改革等重大问题在决策前交由他们讨论并征求意见,从而保证教师适当地参与学校决策,发挥当家作主的作用。教师只有真正感觉到了在学校的主人翁地位,忠诚度才会提高。
第二,建立有认同感的校园文化,培养教师的认同意识。具有认同感的校园文化,折射出的是更多的现代人文精神――平等、公平、自尊自立与相互尊重。一个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很大程度取决于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建设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内化到教师个体中,并实现学校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对培养教师忠诚至关重要。
教师加盟一所学校,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并形成统一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顺从认同同化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校鲜明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从招聘开始就要加强对应聘教师的筛选,即要优先选择认同学校校园文化的教师;入校后还要在培训、评估等人力资源管理中进一步采取措施使教师认同这种文化。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注意及时沟通,促进教师对学校运行机制的了解,从而不断同化,最终达到学校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形成学校的凝聚力和整合力。
第三,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培养教师的归属感。教师若感到学校是归属,就会表现出一种高度责任心,自觉将学校利益与个人利益同视,忘我地为学校付出智慧和体力,诚信地不顾私利而维护学校利益,心甘情愿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最佳水平以促成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表现出高层次的忠诚。
首先,加强沟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中的障碍,80%来源于沟通不畅。学校管理者应重视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使教师心情舒畅,得到尊重和关爱,能够与管理者毫无阻隔地实现情感交流的氛围。
其次,相互信任,彼此尊重。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要相互信任,彼此尊重,营造一种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的宽松环境,让教师在学校发展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家庭式”的学校氛围。
作为民办高校的管理者要给自己正确定位,切不可摆出“老板”的架式,否则就会把教师置于打工者的境地。因为民办学校教师的忠诚与其说指向学校,不如说指向管理者,管理者的言行态度以及对教师的评价就代表着学校。因此,作为管理者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这样才可能赢得教师的忠诚和信任。
最后,要关心教师的福利待遇。大力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的待遇,为教师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如在工资、奖金、住房等方面建立规范的分配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既来之,则安之”,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安全感、依附感和归属感。
第四,提供教师自我实现的平台,培养教师的成就感。教师忠诚度不高,与教师的成就感不强息息相关。因为到民办院校工作的教师,无一不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获得自我成就感。因此,学校应该坚持“用养结合”的方针,为教师提供定期培训机会,各种荣誉奖励措施等,使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以增加教师的成就感。如果学校“只用不养”,只会把教师推向工具的地位,加剧教师的不稳定感,促使教师“身在曹营,心在汉”,从而降低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
总之,倡导民主管理,与教师真诚沟通;建立有认同感的校园文化,为教师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未来发展真诚负责是培养教师忠诚的有效措施,是解决中国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缺失的基本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6-4-29.
[2]孔繁正.民办院校人才频繁流动的原因及思考[J].前沿,2004.5.
[3]杨帆等.“员工忠诚”内涵的五个层次的解析[J].HR论坛,2005.6.
[4]李涛等.员工忠诚度――企业至胜的关键[J].企业研究,2005.6.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课 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本人依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现就语文课中德育教育的作用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翠翠(沈从文《边城》中的主人公,普高教材语文必修5中节选)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是湘西美景和淳朴民风雕琢出的小家碧玉,眉清目秀,天真活泼,聪慧温柔。湘西茶峒兄弟俩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天保得知翠翠爱的是傩送,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外出闯滩而死,傩送内心歉疚而远走他乡,留下翠翠孑然一身独守渡船,等待傩送归来。翠翠遥遥无期的等待令人叹惋,湘西小伙子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美德令人感喟。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却有许多人为爱所伤,有许多家庭走向解体,有许多孩子由此背起了心灵的包袱。学习此文,教师应把湘西翠翠的故事和今天的家庭悲剧结合起来,跳出语文课堂,发掘审美教育的潜能,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爱情观,让孩子们在湘西小伙子们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美德中受到陶冶。要让学生懂得:爱是责任,不仅仅是权利;爱是付出,不仅仅是索取;爱是无私的,不仅仅是自私的;爱一个人就是给他幸福、给他自由。处于青春期的一些高中生已经有朦朦胧胧的恋爱冲动,有些已经有早恋的迹象,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良好的审美情趣会终生受益。新课程教材中像这样能够挖掘德育教育素材的篇幅比较多,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
二、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
塑造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教育的重要使命,蕴含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对构建学生健全人格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追求民主平等、弘扬公平正义、勇于直面担当、敢于怀疑批判的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见的人。 普高教材语文必修(5)节选了《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描写的是林冲被迫上梁山的经过。这一段细致地刻画了林冲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平阳虎”形象。多数学生阅读这段后都为林冲的委曲求全而愤懑,为小说中李逵的快意恩仇而叫好。但是在民主法制社会中,谁更值得肯定呢?很显然是林冲,而不是李逵。李逵只是“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草莽英雄,只有匹夫之勇,只呈个人之能,目无王法与军纪,任意而为;而林冲遇事谨慎,三思而后行,落草之前为了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差事,为了富贵安逸的生活任人欺凌、甘受屈辱,落草之后救弱济贫、果断机智、侠义忠诚,他是有别于李逵的一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他有苟安的一面,有狭义的一面,有勇武的一面,也有大局的一面……他才是真英雄。他之所以能成为有血有肉、富于魅力的人物,关键在于他的性格。正是这种健全的性格,才使他比李逵等人更有历史生命力。反观今天,社会需要的是林冲而不是李逵,需要的是法制而不是个人义气,需要的是必要的服从而不是无原则的叛逆。学习这类文章,教师要大幅拓展升华,结合中学生遇事不理智、易偏执、易冲动、思想叛逆、行为乖张、“鼻子不钻一点烟”的年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遇事三思,冷静处之,学会忍耐,学会宽容,教育他们顾大局、识大体,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而“风风火火闯九州”,要把自己的行为纳入道德、制度、法律的范畴内,从而形成比较成熟的思想和健全的性格,这有助于学生以后更全面地发展。
三、构建学生的精神家园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作品无不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呼唤、对生命的珍爱、对纯洁爱情的张扬。《背影》中父亲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紫藤萝瀑布》中对生命的理性思考、《热爱生命》中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麦琪的礼物》中所诠释的凄美的爱情等等,对教者、对学生都是精神的沐浴、灵魂的洗礼。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找到审美的共鸣、精神的共振,要细心品尝课本中这些丰富的精神大餐。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城市化;教育观;学生观;教育对策
“城市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响彻云霄的号角,从此,中国的大中小城市都在不断地扩大。加快推进城市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城市居民经济的好转,发展中城市的教育问题也就异常的凸显出来了,即教育者育与被教育者的沟通难度进一步加大,教育者认为教育的成效总不尽人意。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人员结构更为复杂。教育就从纯农村和纯城市二元结构的教育对象变成复合型的教育对象,从而使得我们的教育者坚守的教育常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越来越难教,教师感到越来越困惑,对过去单一的教育教学对象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一个挑战大有愈演愈烈的强劲势头。这是我们教育者始料未及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
我们的教育对象生在九十年代初,长在二十一世纪,这一个时段是我们国家经济腾飞的时期,更是城市发展的快速期。大量的人口的涌入,城市之间的居民也在大量的流动。本城市居民收入大大地增加,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里人的脚步也变得越来越快,随着城市经济的波动,城里人的心也在不断地躁动,关心小孩成长的心思也大大削弱,小孩带着好奇的目光和天生对事物的敏感特性,快速地接受着各种新鲜的事物。如游戏机、网络、电视、录像、手机等各种传媒。不断推陈出新的奇奇怪怪的、形形式式的东西迅速地被孩子们接受,并武装了他们的大脑。良莠不齐的信息快速地通过我们小孩的没有过滤也无法过滤的大脑,并迅速形成为孩子生活的共识。总而言之,小孩的生命过程中接受东西的途径多,不再单一,教师的说教只是他们接受事物的众多途径之一,然而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年接受事物的途径和事物的数量,都远远比不上这些孩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维就会禁锢在一个过去的认识当中,总想着我们的过去是如何如何的,现在的孩子就是比不上我们――听话、懂事、勤奋、能吃苦耐劳。埋怨成为我们工作不协调、不和谐的旋律,请问我们的工作如何能做得开心和顺手?长期处于不开心不顺手状态的教育工作者,又怎能培养出阳光的孩子,又怎能给孩子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呢?
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就是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了解其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了解时代给孩子打上的烙印、也只有充分的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想当然的教育,是教条的教育,也是我们应当遗弃的传统的糟粕了。
二、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
认识我们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教育我们今天的教育对象。过去的我们和今天的他们,有什么样的区别,有什么样的不同,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他们和我们相比,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我们都要研究,一定要认识到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我们的教育的观念也要随着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今天的教育。
记得我们在小时候学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已经变化的教育的对象,仍然按照我们过去已有的经验去看待我们的学生,要求我们的学生,我们当然感到无比的纳闷、彷徨和不满,甚至于萌生出我真的不想教育他们了。事物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要有斗转星移变化的观念,才能更好的与我们的教育对象对接。改变我们的教育的观念,改变我们对现在孩子的看法,改变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孩子的心,我们的教育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我们的行为才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接受。否则,我们只能是与孩子的鸿沟越拉越大。
让孩子理解我们的爱。我们很爱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常常很尴尬的遇到孩子对我们的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于集体对抗我们的教育。我们倾注了千百倍的爱,起早贪黑的对他们的爱也就变成了单相思,多么的无奈啊。这就是我们没有转变,我们对爱的观念的理解,或者说我们的爱没有爱到点子上,不被理解,更不被接受,于是我们艰难的度日。走进孩子的心灵,跟孩子交朋友,与孩子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我们所有的付出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理解和接受。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荀况云:“学不可以已。”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变化,我们必须践行终身学习的观念。中国古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终身教育”一词是英国成人教育学者耶克斯(B・A・Yeaxlee)在他1923年出版的《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的。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三届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保罗・朗格郎(Paul・Lengrand)在其所提交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一词。国际成人教育委员会肯定了这一提法,并请教科文组织及联合国予以支持。此后,终身教育的思想便逐渐成为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指导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1995年7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多种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知识,不断地把我们的思维靠近历史发展的脚步,加强素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强大的文化魅力,以及一颗永远年轻的灵魂。否则,我们教育工作者仍然抱着过去我们只有教师才有的教辅书时代的心态,我们必然是学生的老夫子。
三、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
今天我们城市的学生也很调皮,很多会以捉弄教师而自豪,给教师出难堪而兴奋,以标新立异为光荣。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心理,用好奇的思维去思考学生出现的一切不合规矩的现象,千万不要一出现问题,就给学生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或打上不可教也的结论。只有让我们的好奇去研究学生、思考学生,不断地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带着一份对教育无限的爱,以能转变学生的不良倾向和思想为乐趣,我们的工作才有快乐的生长点,我们的生活才有乐趣,我们才有勇气坚守我们的教育家园。我们不要期盼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我们三言两语的教育下就会变得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去思考学生,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是不能成正比的,我们要用淡定的心态学会等待成长,多认同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肯定他们闪光的地方,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在我们的理解和认同当中学会尊重,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处事的方式。一定要坚持我们的教育信念和不断的探究的工作精神。
今天城市的学生随着城市的烦躁而烦躁,随着性子去做任何事情都认为是对的,他们不再把教师看的那样神圣,因为知识不单是从教师那里才可以学到;不再把学校看得那么不可亵渎,因为他们知道学校只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一个场所之一。他们更看重个性的自由和张扬,就像城市不再掩饰它的雄伟,街道不再隐藏的它的繁华。这都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的派生浅薄和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去其糟粕,去其精华的过程,而不是城市发展的结果。我们的孩子会随着城市的成熟而逐渐成熟。
破旧的校舍,简陋的办公室,让满怀热情的我开始沉默,六百多元的工资,繁重的教学任务,既让我心灰意冷,又变得怨天尤人。在那一段时间,我深刻体会了鲁迅的“怨妇”,杨修的“鸡肋”。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中,我如行尸走肉,无聊而又无奈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有一天,上作文课《我的理想》,有个清秀的女孩子站起来:“我的理想就是像谢老师一样,当一名优秀的老师……”我着急了:干嘛要当老师?工资不高,又累人,学生还不听话……“老师,我觉得你站在讲台上好神气!”“对,老师是教室里最大的官!”“老师是最有学问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
我哑然了,原来在他们心目中,当老师有这么好。同时我也被震撼了,我想起了他们答不出问题时,我抛出的冷眼、大声的呵斥,想起了他们爬墙出去上网时被我抓回来让他们围操场跑十圈,跑得他们流汗又流泪。
想起了……
我以为他们会对我又恨又怕。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他们的偶像!我对他么的简单、粗暴、不耐烦,在他们眼里都是爱呀!是啊,单纯年少的他们又怎会理解那种“寒窗苦读终有成,原来还是求经人”的尴尬与痛苦。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是那样美好……我开始内疚。同时我也开始注意自己在孩子们前的形象,包括言行举止、工作表现,我感觉,我身后有几十双眼睛在关注我。他们纯洁可爱、鲜活透亮,他们期待我的热情、我的呵护。我也细心观察他们的反应、变化,揣摩他们的想法。他们跟我也越来越熟悉,他们无拘无束,不加掩饰地展现自己的个性,让我很快掌握了他们的心理特征,让我在教学中如鱼得水、一路顺畅。春风得意的我曾在日记本上写道“当老师的最高境界就是你有一碗水,能给学生引来一桶水!”唉,现在想来,真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