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医学论文范文

发医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医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医学论文

第1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儿科医学中,该48例患儿均因下肢疼痛入院就诊,既往诊断为生长痛,同时没有做过其他相关检查,其中有13例患儿曾口服钙剂,6例患儿曾不规则口服维生素D剂。对患儿进行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发现其除了存在外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下肢外伤、感染以及占位性病变以外,并没有慢性肝脏、肾脏疾病史。在48例患儿中有28例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年龄为5~14岁,其中有28例患儿为5~7岁,10例患儿为8~10岁,10例患儿为11~14岁,病程为3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7个月。

1.2临床表现

48例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为间歇性下肢疼痛。冬春季发病次数居多,其中有33例患儿发作时间为傍晚及夜间,8例患儿在白天发作,7例患儿在白天及夜间均有发作。并发作时间都没有规律性,有5例患儿疼痛部位为大腿,17例患儿为双膝关节,17例患儿为双膝关节及小腿,4例患儿为双小腿及足踝,2例患儿为双踝关节,2例患儿为足跟,1例患儿叙述部位不清楚。并40例患儿述疼痛为轻、中度疼痛,8例患儿是剧烈疼痛。经按摩多数患儿症状可得到缓解,少数患儿需要经过热敷才可缓解,极个别患儿则需要服用止痛剂才可使症状缓解。

1.3检查方法

1.3.1实验室检查

48例患儿均查血钙、血磷、ALP。其中有7例患儿查血钙下降,41例患儿查血磷下降,43例患儿查ALP升高。

1.3.2X线检查

48例患儿均进行左腕关节摄片,32例患儿显示钙化带模糊,9例患儿显示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增宽,7例患儿属于正常。

1.3.3骨密度检查

7例经X线检查正常的患儿对其使用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测定发现其非用力侧桡骨中远1/3处的骨密度均比正常值降低。

1.4治疗

48例患儿均肌注维生素D320万U1次,同时给予口服盖天力3片/天(含钙为150mg/片)。经1个月的治疗,对其进行复查,37例患儿疼痛完全消失,15例患儿ALP恢复正常。但仍有11例患儿存在疼痛,给予其第二次肌肉注射维生素D320万U,继续给予口服盖天力,同时每日给予疼痛消失者预防量的维生素D及盖天力,1个月再次进行复查,所有患儿疼痛症状均消失,并没有患儿症状反复,ALP均恢复正常。

2结果

经相关检查本组48例患儿均确诊为儿童晚发性佝偻病,间歇性下肢疼痛为其主要发病症状为。经对其进行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所有患儿疼痛症状均消失,并没有患儿症状反复,ALP均恢复正常。

3讨论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其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引发机体钙、磷代谢紊乱,从而致使机体为代偿钙、磷代谢失调而发生骨骼病变。疲劳、乏力、下肢疼痛、关节痛等是儿童晚发性佝偻病多见的临床症状,其不同于婴幼儿佝偻病症状。婴幼儿佝偻病多见症状为易惊、多汗烦躁等,而后才出现骨骼畸形。因此晚发性佝偻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常被忽视或误诊,由此耽误诊断治疗时间,诱发骨骼发生病变。近来研究发现佝偻病可引发呼吸道反复发生感染,使哮喘症状加重。

第2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根据调查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

    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 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 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再寻找主题;③ 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第3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1]: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1]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2,3]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转贴于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参考文献

1,强亦忠,范裕华,主编.医学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6-37,50-52.

第4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和研究过程在文字上的一种科学的表述和再提高,是撰写者在实际过程中知识广度

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结晶。医学论文的撰写一般分为资料

的准备、构思、拟定提纲、拟写草稿、修改等过程。

㈠、资料的准备

首先是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和研究资料,虽然在课题研究或临床观察之前,已对

有关资料和学术动态进行了搜集和分析,但是在撰写科研论文时仍要查阅大量有关

文献,以作为对已掌握的文献的补充、有人作过统计,国内外多数科学工作者查阅

文献的时间约占整个科研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没有这些最新的参考文献,要想使

论文达到新颖和独创性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查阅搜集文献在整个科研和写作过

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撰写论文开拓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因此在搜集资料时

,应根据论文的需要,把与科研课题有密切关系并要引用的资料做好卡片,注明文

献的出处、作者、题目、杂志名称、卷、期、页数、年代等,漏一不可。否则等到

文章写好后,注明参考文献时才发现缺少项目,又得重新查找,白白浪费时间。

一般搜集资料分三步法:①根据研究课题选择检索工具;②确定检索方法;③

查阅原始文献。搜集论文需要的文献资料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在方法

上沿用前人的,或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②在理论认识上支持本文观点的;

③前人研究的结论与自己文章所述不同,需要加以说明的;④前人对本文所研究的

问题存在争议和正在探讨的。将这些资料搜集好后,编好序号,以备撰写文章时使

用。

其次是对研究材料的准备工作,它包括对材料的取舍和整理,对实验观察数据

资料的分析处理,合理选用适当的图、表和照片等等。这部分工作有时在试验结果

分析时已经完成。

第三是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以后,要根据有

关文献资料和实验观察所得的资料,重新核对试验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运用辨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设计中哪些观点在理论上成立,而在试验中得到证实;

哪些观点在试验中没有得到证实或未完全证实,需要修改;哪些现象和指标超出原

来设想,而且可能有新的启示,需要进行新的分析。通过对试验材料的分析,提炼

出试验材料能说明的观点和能得到的结果,提出结论,使试验材料和理论认识充分

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的准备工作,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充分的统一,从而提高论文的水平。

㈡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文章的布局、顺序、层次、段落、内容、观点、材料、怎样开头

和结尾的思维,构思是写文章不可缺少的准备过程,构思时文章的主题中心要明确

,用以表现的材料要充分、典型、新颖,结构上要严谨、环环相扣,只有潜心构思

,才能思路流畅,写好提纲和文章。

㈢拟定提纲

撰写论文之前,应先拟定提纲作为全文的骨架,使其形成结构,疏通思路的作

用。拟定提纲,一方面可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明确层次和重点,文章才写得有条

理,结构严谨。另一方面,通过提纲把作者的构思、观点用文字固定下来,做到目

标明确,主次分明,随思路的进一步深化,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方法和新观点的发

现,使原来的构思得到修改和补充完善。

提纲是论文的轮廓,应尽量写得详细一些,提纲的拟写多采用标题式和提要式

两种。

标题式提纲,以简明的标题形式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用最简明的词语标示

出某部分或某段落的主要内容,这样既简明扼要,又便与记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

常用的写作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型论文提纲通常用以下结构:

题目:……

1、课题对象:

①课题的提出;

②研究的目的。

2、材料与方法:

①实验目的、原理、条件、仪器和试剂;

②实验方法:分组情况,观察指标,记录方法;

③操作过程;

④出现问题和采取的对策。

3、结果与分析:

①结果;

②统计学处理;

③结果的可信度;

④再现性。

4、讨论(结论)。

5、参考文献

提要式提纲,是在标题式提纲的基础上较具体较明确提要式地概括出各个层次

的基本内容,实际是文章的缩写。

以上两种提纲形式,可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选用,无论选择那一种,其目的在

于启发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应做到既有纲可循,但又

不拘泥于提纲,尽可能地拓宽思路,才能写出好的论文。

㈣、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就是根据提纲,把要写的内容依次连接起来,把实验数据和资料进行

归类分析。它是对论文内容和形式的再创造过程,也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阶段。

草稿的拟写方法有多种,实验研究论文的撰写多采用顺序写作法,即按照医学

论文的规范体例或提纲顺序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验数据。也可采用分段写作法

,此种写作法多是作者对论文的中心论点已经明确,或提纲已形成,但对某一层次

的内容没有把握或没有考虑成熟,而暂放一下,可先写好已经成熟的段落内容,待

内容成熟或进一步实验后再写作,这样不受顺序的先后限制,采取分段写作,最后

依次组合而形成初稿。完成全文后,需进行前后对照检查,使全文风格一致,层次

清楚,衔接紧凑,这种写法最好每次完成一个完整的部分。

㈤、修改

修改是论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工作。无论是初写者还是经验丰富的作者,在初

稿完成后都要经过一番审读、推敲、修改才能定稿。有人认为完成初稿只是完成写

作的一半工作。作者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

事情搞科研费心事,写作费心事,修改更费心事。修改是对初稿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和提高,对文字进一步加工和润色,对观点进一步订正。

修改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文题是否相符;论点是否鲜明;论

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严密;布局是否合理;结论是否科学客观;用词是否符合医

学术语;文稿是否符合医学论文写作规范或稿约要求;标点符号应用是否正确;有

无错别字等等。有时,由于作者自己的思路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对文章的某些问

第5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较早提出“大语文观”概念并以此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张孝纯认为中学语文课必须冲破当前“狭的笼”,而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大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完整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主体,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语文学习环境是“两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丝毫不滞后于教师,甚至多于教师,以往教师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如果语文教学仍然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只会与当今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大语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冲破“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的牢笼,要以课堂为基地,并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即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2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2.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2.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

(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

(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小结

第6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尊重;差异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及自我效能感的问题十分关注。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在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都在为解决因学生存在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又看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灵与秉赋,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性出发,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知人善教,进行差异教学。在实施差异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然后将学生分层,通过设立多层次教学目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来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使每位学生得到个性上的充分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差异教学法提出的背景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观点。但事实上,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都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不尽相同,各有侧重。而重视学生的特性和培养具有个性的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进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

从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连续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就应该有针对性采取一些方法,尽可能的平衡每一个同学。而差异教学就是在班级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

二、差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差异教学法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知人善教。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致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各有特色。“差异教学法”是一种人性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优势,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呈现出殊途同归的特殊效果,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差异教学法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就会兴趣高涨,不知疲倦地学习;如果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实行差异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运用差异教学法必须做到

第一,承认差异、认清差异。

英国教育大臣在评价中国的教育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式的教育,的确使平民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失去了千千万万个丘吉尔。”总之,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避免失去千万个丘吉尔。只有正视学生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国际人才竞争,才能使我国真正成为人才济济、垒面发展、充满活力的国家。

任何两个个体之间总是会有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进行差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们的“差异”所在,也就是确定不同学生在学习面前的主要障碍都有哪些。有的学生可能是基础差或者知识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学习状况不理想,有的可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总是事倍功半;还有的可能是因为自身的兴趣不足、学习情绪消极、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导致学习起来困难重重;甚至有些学生是因为人际关系等其他客观因素对其心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学习成绩。

教师需认清学生的“差异”,以学生的差异为基础,制定差异的目标,实施差异的计划,通过差异的教学程序实现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整体学习问题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整体提升的共性目标。

第二,尊重差异、发挥个性。

1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对待同一现实,学生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性格差异。对于不同的评价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的差异。在数学领域,这种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评价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性格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数学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

2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激发其兴趣,发挥其潜力,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比如对于爱唱爱跳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场演唱会,或演奏会,或歌舞表演等等。喜爱服饰的学生,可组织服装模特表演比赛。喜好书法绘画的学生,可组织他们开展书法或绘画作品展出。喜欢旅游的同学,可组织他们进行乡土历史的调查,摸清家乡有多少值得保护的古桥、古庙、古塔、古墓、古居的情况。爱辩论的学生,可组织辩论赛。总之把各种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培养、选后,还应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现代社会注重互相学习和团结协作,这种优秀品质应在学生时代就逐步养成。

3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十分显著。如在学生中不难找到“五音不全”者与原唱音乐创造者。数学神童与语音不全者等等。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若过分强调劣势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的兴趣与热情消耗殆尽。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实行分组教学把能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分配到能力较强的小组中,每个小组成员不但要自己要学好,还要帮助其他同学学习,让他们知道只有垒组成员都成功,自己才算成功。在学生分组实践中,对每个学生,教师都要以爱动其心,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只有对每个学生都有诚挚的爱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使差异教学成功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第7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大部分专家对骨骼、椎间盘、神经在疼痛学中的作用清晰明了,但往往忽略肌肉,忽略肌筋膜的MTrP。对慢性疼痛的重新审视,转变对疼痛诊断的思维,是浮针疗法对疼痛医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浮针疗法借用了MTrP的概念和诊断,却没有采用西方的疗法。自从20世纪30年代,借助当时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以及X线摄片和椎管造影等检查技术,在客观上证实了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物的存在,神经根受机械性压迫引起疼痛的理论引起国际上的普遍重视,并处于独尊的地位,且被写入医学教科书。于是,对于慢性疼痛,骨科医生、疼痛科医生、伤科医生唯影像学资料为尊,认为增生的骨质、变形的关节、突出的髓核等是疼痛问题的关键。在机械压迫学的理论指导下,目前治疗慢性疼痛多采取越来越精确定位的神经阻滞、各种各样的开放性手术方式和不同方式的微创介入疗法等,可是,事实上对付慢性疼痛还是力不从心。且不说术后并发症,也不说术后失败综合征,术后疼痛依旧复发已足以让我们这些唯影像学马首是瞻的学者和专家们困惑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宣蛰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的提出,人们开始重视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病变在疼痛中的作用。宣蛰人认为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是疼痛的主角,并提出软组织病变遵循“疼痛-痉挛-疼痛”恶性循环的理论[5]。在此理论的基础上,出现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密集型银质针、痛点加强刺激按摩、小针刀等,另外,局部封闭也是基于无菌性炎性反应理论。虽然,以上方法均有疗效,且也是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保守治疗方法,但是除考虑它们的风险因素外,其疗效也很局限,仍然回避不了复发的问题。不能说治疗方法的有效就可以断言方法所基于的理论是正确的。宣蛰人的“疼痛-痉挛-疼痛”在理论上缺少实验的支持,也违反生理学的观点:肌肉的疼痛是倾向于抑制而不是促进相同肌肉的收缩活动[6]。所以说宣蛰人的治疗方法有效,但其理论尚值得推敲。

2皮下进针扫散可疏松结缔组织

明确MTrP后,用一次性浮针,针尖对准MTrP,在MTrP周围进针(根据情况可近可远,大范围、多痛点的宜远,小范围的宜近),在皮下组织左右摆动针体,即进行扫散动作,这就是浮针最基本的操作。浮针的进针和扫散仅局限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和针体扫散运动所产生的机械力(机械负荷)的耦合(coupling),在浮针疗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7]。2001年美国Vermont大学Langevin等[8]通过对传统针灸针刺手法后各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的研究,发现针刺后改变最大的不是表皮、真皮,也不是肌层,而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浮针疗法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基质在生命期间处于一种胆甾相的状态[9],胆甾相液晶体的晶体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液晶也许是唯一仅用很小的、多种物理方式的刺激即可引起它相应的物理状态改变的物质[10]。当浮针扫散运动时,机械力可导致液晶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改变,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疏松结缔组织同时具有良好的半导体导电性能,能够高效率地传导生物电。当生物电传达到病变组织时,产生反压电效应,改变细胞的离子通道,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从而迅速缓解病痛[11]。结缔组织传递机械讯号以音速传输,约等于720mph/1100kph的速度(时速1100km/h),比神经系统快3倍。因此与一般认知相反,结缔组织传导讯息的速度较神经系统更快[12]。“事实上,所有的治疗形式———针刺、对抗疗法、按摩脊柱法、整骨术、外科疗法、健身等,在治疗中都是通过结缔组织来实现”[13]。

3浮针产生的再灌注活动可改善血液循环

再灌注活动是在多年的浮针疗法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概念。在大量的浮针疗法临床实践中发现,如果单纯进行右手的扫散手法,浮针疗法虽然常常有效,但如果在右手行扫散手法的同时,用左手配合患者局部肢体的活动,可以提高浮针的疗效。这种现象的发现使得浮针发明人符仲华博士提出了“再灌注活动”这一新概念[11]。再灌注活动是根据血液再灌注的观念提出来的,指通过采用和缓、有针对性的外力或者患者自己的力量,持续地重复地舒张和收缩局部肌肉或者相关联的肌肉,使得局部肌肉或者相关关节的血液充盈,改善微循环,帮助身体缺血的组织恢复到正常状态。黄龙祥教授通过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疼痛诊疗的针灸文献的分析,将所有治疗疼痛的新兴疗法进行比较,总结出两条规律:一是皮下浅刺、多向透刺;二是患者的主动被动运动[15]。可见治疗中主动和被动运动的疗效已被大量临床实践所证实。医学英文中,与这些运动最相近的提法是牵拉(streching)。在西方MTrP的治疗中,牵拉是个重要组成部分。牵拉拉长了MTrP的收缩结节中缩短的肌小节,使肌动蛋白与肌凝蛋白之间的重叠部分逐渐地减少,并使所需消耗的能量降低。当肌小节达到完全牵拉的长度时,重叠部分达到最小,且能量消耗也大幅度地下降,从而打破了MTrP能量危机之恶性循环的主要连接部[2]。Zohn等[15]强调在MTrP注射治疗之后,如果未予牵拉,意味着治疗的失败。再灌注活动理论是在MTrP治疗中牵拉运动理论上的延伸和完善。再灌注活动不仅仅是肌肉的牵拉、重叠的肌小节的拉长,而且同时通过肌肉的舒缩,使MTrP周围的血液重新灌入本来缺血的MTrP,加速了MTrP的缓解。再灌注活动已经是浮针疗法提高疗效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对MTrP的病理、生理的进一步理解。

4重视MTrP的持续因子

浮针疗法另一特点是重视MTrP的持续因子。MTrP是人类慢性疼痛的重要因素,那么,对于MTrP的持续因子必须重新认识。当我们面对一顽固性慢性疼痛,用尽中西医治疗方法,不管是针灸、针刀、神经阻滞、微创介入,还是外科手术治疗,都依旧不能解决疼痛的时候,我们需要重视MTrP的持续因子。MTrP的持续因子很多,通常会被忽略,对MTrP的持续因子的重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预计治疗的效果,能够客观地面对疾病和治疗方法本身。持续因子包括机械性因素(不良姿势、重复性动作)和系统性因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甲状腺功能减退、贫血和糖尿病、高血尿酸、慢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异常)。人们宁可反复检查影像学,也不愿抽血检验。当临床医生遇到失败病例时,首先怀疑的是治疗方法本身,宁愿去更换另一种方法来替代,也不会花过多的精力去查找疼痛背后的持续因子。MTrP的消除与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密切相关,所以,对疼痛的治疗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整体观。

5结论

第8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1、查缺补漏、安排个人具体实习计划高职医学检验学生由于生源的特殊性,普遍文化课理论基础较差,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都不尽如人意。加之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比较枯燥和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仅仅是学到了专业课程的一点皮毛。实习前,学校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协助学生寻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的薄弱环节,可以具体到理论课本的某一个章节、某一类型实验、某一个步骤等,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将问题环节记录下来,针对不足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实习过程中,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可有目的的进行实习任务计划的安排。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优势互补,学校里面掌握得好的知识实习期间巩固就可,不太理想的技能可以在实习阶段重点加强。由此可以避免学生初到实习环境,茫然不知所措,使其尽快的适应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技能的过渡。

2、明确目的、树立为患者服务意识学生离开学校到临床第一线去实习,必然会有各种情况的不适应。要在实习前教育中,提倡学生端正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实习目的。大多数三甲医院或者较好的二乙及县级中心医院的实习住宿环境较差,教育学生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恶劣住宿环境或者餐饮环境不要有畏难退缩情绪;医院里的主体服务对象是患者,如何与其交流沟通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实习期间要参与到科室的值班、加班、下乡查体等具体工作中去,教育学生树立一定的吃苦精神,树立为患者服务的职业意识。

二、完成实习过程中的各项学习任务、为成为合格毕业生打下基础

1、认真对待入院后岗位强化教育、快速适应新环境实习生离开学校进入到医院学习,开始必然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如对课本理论知识的遗忘或模糊不清、实践技能的生疏、面对病人茫然不知所措、陌生的各科室医护人员不知如何交流等等问题。实习教学医院最好是在实习期的第一周进行学生的岗位强化训练安排。具体做法如下:(1)带学生参观医院全貌、从门诊挂号、收费、以及临床科室及医技科室区域分布、图书馆位置、医院生活服务设施如澡堂、饭堂、商店等等的分布情况逐一给学生介绍。除了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之外,也给学生多些人文关怀,使其消除心理的抵触感和陌生感。(2)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教育,树立服务意识。学生离开学校进入到临床一线实习,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学校教育,学生要具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认真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习生管理规定、尊重各级管理人员,尽快树立在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3)对实习生进行专题院史教育展览或汇报,让学生了解医院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介绍院内著名的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等,使学生有油然而生的敬佩感,理解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从而使他们树立立足岗位、爱岗敬业意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强化技能学习,争做实习过程中的优秀生检验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与理论高度结合的学科,带教老师一般都是工作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的临床一线人员。学生进入临床科室学习后,跟着带教老师上下班、一起面对患者、跑腿送检查报告单等,时间长了觉得只能给老师打打下手,觉得工作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带教老师要多鼓励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心态,结合自己的实习计划,查缺补漏;实习中要认真了解科室工作的流程、部门之间的交流环节、实践操作的规范、注意事项等;学生要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多思考多动手练习,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要谦虚谨慎对待;发现问题及时向带教老师请教,总结教训和经验,及时记录实习日志;课余时间要多去院内图书馆学习医学相关书籍,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重视医院举办的各项专题讲座,做好读书笔记,扩大自己的知识容量。通过扎实细致的学习和锻炼,学生才能较好的掌握基本技能,逐步成为优秀的实习生。

3、正确应对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为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1)医院是个形形的小社会,学生从单一的学校进入医院,要听从带教老师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工作指导和安排、相互信任和理解、和谐相处,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2)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严守为患者服务的医德规范,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与患者相处时,要态度和蔼、语言温柔亲切、举止要恰如其分、尊重患者隐私权等。在工作繁忙时,要做到礼貌对待患者。(3)实习过程中要学会处理与其他社会人员的关系,比如其他院校的实习生、进修生、患者家属等。要通过良好的人际沟通增长自己的世面,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结交不了解的朋友。

三、加强实习后期的就业分析,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高职检验的学生增强了基本技能、巩固了理论知识,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已经可以较好的独立完成科室的各项工作任务。实习的最终目的,是要顺利的就业。

1、结合学校实习前的就业指导安排,全面合理的对自己进行就业分析,正确认识自身状况积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意识的选择就业目标和方向。加强与实习单位就业挂钩、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去锻炼工作、提倡学生到检验医学相关单位就业;如血站、疾控中心等。

2、鼓励及引导部分学生做好专科升本科的准备工作,教育学生处理好实习与复习备考之间的冲突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增强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能一味的备战考试,而忽视了实习期间的技能学习。

四、结语

第9篇:发医学论文范文

随着组学技术渗透至检验领域,使得检验医学朝向分子化、标准化、网络信息化发展,也使得检验医学要跨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间的屏障,并与之紧密交叉配合,从而产生转化检验医学这一崭新的理念。通过各种先进的转化检验方法,可发现个体的差异(如个体基因差异),从而进行个体化医疗。可见转化检验医学和个体化医疗均是转化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转化检验医学相对传统检验医学有以下特点:①传统检验医学主要功能是参与诊断疾病,而转化检验医学除了参与诊断疾病之外还能指导临床用药和治疗。比如,转化检验医学可依据个体基因差异,解决该个体用何种药或多少药、何时换药或停药等问题。②转化检验医学能评估患病风险。这种基于个体基因差异而进行的疾病预测和评估,就使得对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更有针对性。

2加强转化检验医学人才的培养

转化医学理念要求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树立转化医学理念,积极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新知识,具备“基础-检验-临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与转化应用并进,推动转化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转化检验医学人才迫在眉睫。应以患者为中心,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依据科室技术梯队的建设需求,积极培养高素质的转化检验医学人才。

2.1做好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与重点做好长远规划,建设好培养复合转化型人才的坚实平台,逐渐建成人才梯队[6],规划好各级人员的培养重点。①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人才,实行双向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鼓励他们以转化医学理念为指导,积极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新技术和新项目的攻关;②对高级职称的人员,发挥其技术和经验的优势,面向转化医学方向,开展新项目和科研课题,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③对中、初级职称的人员,重点进行专业知识和转化医学的培训。

2.2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检验医学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转化检验医学指导对疾病的用药、评估与预防,直接服务于患者与临床。因此,检验人员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强烈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服务精神,并时刻以医学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通过加强医德规范和学习先进事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2.3加强培养质量控制意识之前医学检验质量只要求满足临床需求,为患者和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和可靠的检测结果。而转化医学模式下更强调对疾病样本库、标志物、预测和个性化医疗等的研究,对医学检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为基础和临床间的相互转化提供质量保证,才能为疾病的及早预测和个性化诊治提供质量保证,这也是转化医学的具体要求之一,没有高质量的医学检验就谈不上高效率的医学转化。因此,必须加强对疾病样本库、标志物和检测数据库的研究,对检验前、中、后的全过程,包括从医师开检验单到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标本分析及结果处理,直至签发报告与反馈,都要进行高效的质量控制,认真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持续提高检验质量[8]。加强医院实验室与各相关科室的相互沟通与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检验医学的质量保证。全面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以提高检验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更高的检验质量满足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需求。

2.4加强转化医学理念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检验人员要积极参与转化医学的理论培训和平台建设,持续提高专业素质和多学科知识学习,这是转化理念发展的基石。不仅要有过硬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更要有严格作风、严谨态度和严密组织。重视继续医学教育,鼓励各种在职培训和学历学习,鼓励多学科知识、转化理论的学习,开展多科室间专题讲座,参加医院内外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外出进修学习,建立转化医学教育考核制度和档案,以满足医院发展和医教研工作的要求,更好地适应转化模式下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2.5加强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随着基础医学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检验医学领域中的新技术也不断增多,化学发光技术、电化学发光技术、流式细胞术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床旁检验技术等不断应用于临床,作为检验人员要适应检验医学的发展,接受新技术,不断学习掌握最新技术,并积极将其转化与应用到临床中去,为丰富转化检验医学作出努力。

2.6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创新才有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转化医学基本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作,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疾病预防与诊疗技术,使基础研究实现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转化过程。学会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立科学假设和科研题目,并进行实验设计和科学论证,最后得出科研成果和经验。转化医学的实现需要有综合性团队共同完成,实验成果转化研究的关键是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构建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转化平台,加强学科整合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合作。在转化医学模式下检验人员应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的科研工作,不断促进双方技术的提高与转化,通过合作加深与临床协作,提高检验人员科研意识和水平,更好地完成科研工作。

2.7重视信息化管理,促进信息的交流与转化医院信息化可加强医院各科室间的有效、快速连接与转化,提高医疗、科研、教学、后勤等管理水平。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院的其他应用系统实现无缝衔接,使检验信息真正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检验数据与临床病例紧密连接与转化,利于统计分析与科研转化,更好地为转化检验医学服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