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抗美援朝精神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

第1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赏析能力;策略

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如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赏析课文的能力是实现这一要务的重要途径。

一、产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W生刚上学时还喜欢语文课,慢慢时间长了就感觉枯燥无味,越来越不喜欢语文课了,甚至还有的学生不爱阅读,不喜欢读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发现学生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哪怕是一个极微小的优点,给予表扬或奖励,学生都会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就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从而爱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确立赏析角度,适当合理点拨,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新课标对小学高段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即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虽然课标提倡以渗透为主,但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赏析角度更能达成目标。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仔细阅读课文后,笔者发现有几处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等具体细节的描写非常精彩,于是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赏析“文章怎样具体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父爱多么伟大。

例1:就在他们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他便埋头接着挖……“你是不是来帮我?”……“你是不是来帮我?”……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读一读,从父亲的神态和语言中,你读出了什么?从父亲与其他家长的不同做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例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教师:从这些数字和外貌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父亲当时内心是怎么想的?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有一个明确的赏析角度,阅读感悟也就有了落脚点。

三、灵活渗透背景,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内容因为地域不同、民族风俗的差异、时代变迁、历史沿革等原因,造成学生在阅读赏析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因文而异,灵活渗透文章背景,帮助学生赏析课文,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50多年,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赏析课文时体悟不深。备课时笔者考虑到这一点,于是搜集了一些资料。导入课题后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在赏析课文时播放抗美援朝的战斗场面。通过观看相关的视频,学生对文中表现出的中朝两国军民的深厚情谊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把握表达方法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许多作者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他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教学时,学生正确把握表达方法的特点,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赏析能力。

例如,《丰碑》一文教学时,作者的选材角度很奇特。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通过刻画的这个人物形象表现坚不可摧、勇于献身的精神。但作者对这个主要人物着墨极少。文章开头对狂风和大雨的描写,为交待战胜艰险做了铺垫,而且将这种恶劣天气与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为军需处长被冻死作了铺垫。文中的将军是贯穿人物,而推动的人物却是军需处长,这个点题人物的死亡掀起了事情的,在弄清楚冻死的战士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肃然起敬从侧面衬托出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赏析这些表达方法,明确这些表达方法刻画人物的作用,学生便更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和以军需处长为代表的精神的伟大。

五、多个文本对比,提高赏析能力

第2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钱老是一位参加过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戎马生涯大半生。退下来后,他从县城搬到郊区居住。从此,他便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田野绿

离钱老住的地方不远处便是一望无垠的田野。没事时,钱老就拎着一个小马扎,慢慢地在田间小路上行走,闻一闻作物的气息,看一看即将放蕊的玉米花、高粱花。累了就打开马扎,坐在地头的树荫下静静地听小麦拔节的声音。每遇心情烦躁的时候,钱老就到地头转转,一看到那些长势喜人的作物,心中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钱老说,很多人进入老年后情绪急躁而易怒,多接触一下绿色植物,可以使人的心情平静下来,这对养生大有裨益。

蔬菜绿

前些年,钱老的老伴生病住院半年多,家中只有他一人生活。渐渐地,家人发现老人变得不爱言谈,整天坐在电视机前长吁短叹。后来家人有意识地让钱老种菜,结果几周后,钱老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陡然精神起来,爱说爱笑,脸上也有了光泽。钱老说,蔬菜也有灵性,在浇水锄草的过程中,心灵会得到净化,心绪会得到梳理。在亲近农事的过程中,钱老用心感悟着生命的博大与坚强,体味着晚年生活的乐趣,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花草绿

钱老和老伴在家中养了很多花草,坛坛罐罐的摆满了窗台,就连篱笆边也种上宿根花。钱老每天都像幼儿园的老师一样,一丝不苟地为这些花草浇水、松土、掸尘,每一个动作都细致入微,仿佛在触摸自己年轻时的梦。钱老说,人到老年,很容易精神颓唐、萎靡不振,而养花可以让人精神振奋、心有寄托。钱老认为,“赏花乃雅事,悦心又增寿”,淡雅的茉莉花香使人神志安宁,浓郁的栀子花香使人清神怡心,幽香的兰花能唤醒对往昔的美好回忆。

家居绿

第3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中国公布60年前参加朝鲜战争阵亡的中方官兵迄今为止确认共183108人。中国官方媒体称这个数字来自辽宁省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馆”的统计。统计数字包括阵亡者和负伤后病故的志愿军军人。

他们来自除以外中国大陆的30个省区市――相信这条消息给了很多人不同的感觉,毕竟那场战争给我们以及世界都留下了很深的痕迹。这个痕迹到现在还在起作用。

战争的起因与谁是胜利者固然是历史应该追讨的问题,但在这些历史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比如说那些战死的普通军人以及不幸身亡的平民。

记录下他们的一点一滴,对于已经走入现代的社会来说,可能是最终对于人们记住战争的残酷、从而最终减少战争,哪怕是减少战争的残酷性也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一来,人们所回忆的战争就不再是那种充满着英雄主义的宏大场面,而是会想到每个因此而死的人都是与我们相同的,他们也有家庭、父母、孩子,意识到这一点,民众的力量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反对某些战争的进行。

在这方面美国确实做得很好。很多人都知道作为建筑学范例的美国“越战纪念碑”。这是一座以黑色花岗岩为碑体的作品,上面密密麻麻刻着美军在越战当中阵亡将士的名字,据说是没有遗漏的。

纪念碑下面,经常有这些阵亡者后人或者还记得那场战争的人过来献上鲜花。整个碑体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这些名字在默默注视着来访者。美国华裔作家、学者丁林夫妇曾撰文说起过,这座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一个20岁出头的、中文名字叫做林璎的建筑系学生,是著名建筑师粱思成夫人、才女林徽因的亲戚。

这个纪念碑之所以成为建筑学上的案例与经典,就是那种深入到人文精神的本质。曾经有人不失幽默地说过,大炮其实是一种测量国境线的工具,但那种前现代的战争本质,在现代社会里早就已经被对生命的尊重所摒弃。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观念的进步并不能马上带动实际政治上的进步,现在用来划定势力范围的有可能已经是导弹,可是,我们要承认,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一场长达数十年的冷战之后,人类的理性让我们离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越来越远了。现在可能很少有人会以为还会有第三次那样规模的战争爆发。

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让他们的名字留下来的价值观深入人心,相信是除了相互威胁而形成“核均衡”之外最大的原因。尊重一个人是要从名字做起的,因为没有哪种尊重是没有主语的,没有主语谁知道你在对谁说呢?只用一个不具名的纪念碑,无论建得多么堂皇以及上面的话多么感人,那种对于生命本身的感悟其实是在缺位当中。

当然,也有与之相反的例子。日本的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他们历次对外战争中死亡的军人,每一个也是有名字的。只是在那个军国主义癫狂的时代,那种名字的记录是激励他们更加疯狂的手段。

第4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就擅长在课题上做文章,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篇篇课题饱含深情,在教学中起到了深入感悟的作用。我们可从一些教学片段中探寻王老师是如何“借题发挥”的,从而找到以课文题目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些策略。

一、问课题,突出教学重点

让学生依据课文题目提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和读书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能追寻解读全文的支点,在教学中能统领全文的作用。我们借题发问,就是为了生发一个可能性以统领全文的话题或问题,支撑起整堂课的教学,为整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在王崧舟执教的《慈母情深》中,他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把课题读一遍。

(齐读,后指名读)

师评价:你把“深”字读得很好,你把“深”字读得很重,你把“深”字读得很长。

师:读到这里,你脑海里自然会冒出哪些问题?

生:慈母的情为什么会这么深?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读课题后,他的评价强调了本文要注意“深”字,这不仅是一种朗读指导,而且为学生的提问作了一种思想上的导向,防止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学生的问题正是本课要探讨的问题,解读课文的突破口由此形成。

二、写课题,了解课文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写字教学必不可少,可将写字教学融入课文导入,少见吧!王老师在《圆明园的毁灭》中,就是用指导学生书写课题来导入的。看似平实,实则奇巧。

师:(深情地)同学们,请拿出你写字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圆明园的毁灭》。(边写边说)圆,圆满无缺的圆;明,光明普照的明;园,皇家园林的园。就这样,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毁灭了。(板书:的毁灭。)请大家来读课题,再读课题。

没有先声夺人的精彩,没有巧设悬念的精巧,没有故事导入的吸引,有的,只是平实地指导书写的语文活动,但就那么淡淡几句话,却字字撞击心灵,把在座各位带入一种惋惜、悲愤的感情基调中,技巧何在?“完美无缺”、“光明普照”是多么美丽璀璨!皇家园林是多么豪华高贵!却被“毁灭”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由于运用对比,形成接受者的心理落差,追究根源,不禁让人饱含着满腔的悲愤。对课题的一写一读,学生们神情严肃,心情沉重。导入平淡有力,耐人寻味,让学生把握了课文内容梗概。

三、读课题,定下感情基调

许多老师都很注重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而且在朗读时注意了朗读的情感导向。但对于短短的题目,有时却忽视了要进行情感朗读。王老师在一次导入中就让学生用多种感情读课题,为课堂活动定下了感情基调。

生:老师好。(弯腰鞠躬)

师:同学们真精神。

师:看老师写课题。(我的战友)

师: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斗中,有无数的先烈长眠在朝鲜的国土上,在这些烈士中就有这么一位,请同学们深情地来呼唤他。(指黑板)

生:我的战友。

师:请再自豪地喊一声。

生:我的战友。

师:文章写做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不准的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王老师让学生两次读课题,却无重复之感。第一次是让学生深情地呼唤“我的战友”,在读中呼唤出了战友间的挚爱,第二遍是让学生自豪地喊一声“我的战友”,在喊中洋溢着革命英雄豪情,而对的爱和对他的赞也是本文的两条感情线索,这样的读起到了感情基调导向作用。

四、咏课题,点明课文中心

在结课时,自己结合课文内容写诗。让课堂在诗情画意中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这是不少名师在上公开课时用到的方法。王崧舟也有写诗作结的时候,可他是抓住课题来写诗的。我们看他最满意的那课《长相思》的结束片段: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第5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诗歌带来的苦难和安慰

回顾写作生涯的起点,李瑛的思绪回到了中学时代。那时,正值日本发动,人们生活在屈辱和悲愤之中。在唐山读中学的李瑛,心中有很多的疑惑和迷惘,于是就从图书馆借书来读,想从中找到对未来的答案。由此,他深入地阅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尝试写诗。可没想到,校方认为他思想太激进,把他开除了。他跑到天津,在那里准备考大学。幸运的是,李瑛第二年就顺利地考入北京大学。那时候的北大名师云集。李瑛说,那些德高望重的先生的教导,以及系统的文学阅读,让他的生命和诗歌写作一起得到了成长。

1949年初,他大学毕业,跟随部队南下做军事报道,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其间,他写出了诗集《野战诗集》。没多久,抗美援朝开始,他被派去朝鲜战场采访。在冰天雪地和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李瑛写出了诗集《战场上的节日》。回到祖国,他过上了渴望已久的稳定生活,却很快遭遇了政治上的阵阵风雨。因为诗歌的缘故,他三次被审查、下放。李瑛说:“在那个特殊年代,诗歌带给我的苦难远远超过带给我的欢乐。”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在被下放的日子里,积极去了解战士们的生活和思想。《静静的哨所》、《红花满山》等几部诗集都与这些经历相关。

漫长的军旅生活,让李瑛能在细腻清新的诗风中融入金戈之声。他善于以鲜丽的形象寄托雄阔的情思o以柔婉的抒情凸显刚健的思想力量。因此,李瑛被 认为是当代军旅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此,李瑛说:“因为我写过大量军旅题材的诗歌,而且长期在部队工作,所以称我为‘军旅诗人’,那是很自然的。这 是个光荣的称谓。但进入新时期,我的写作视野拓宽了,很多的作品都与部队生活没有太大关系。若从我全部诗作的总量看,部队内容的诗只是占了大概三分之 一。”的确,除了军旅诗歌,他在新时期之后还写了大量的西部题材、国际题材作品,后期则转入对生命的沉思。

从大地滋生的写作灵感

李瑛很少在诗歌中表达个人的小痛苦、小感伤,而是试图融入广阔的社会内容。他于1977年发表的《一月的哀思》,表达了人民在逝世后的悲痛心情。李瑛说:“在这首诗中,我把诗的抒情性质和政论的逻辑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形象的描绘和激情的抒发,纳入深远广阔的政治背景之中,试图用诗歌的 艺术力量来呈现时代风貌。”

为了获得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切认知,李瑛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祖国的大地。李瑛说,他早年曾经系统地读过唐代的边塞诗,对边疆地区充满向往。1950年代,他第一次去新疆,看到了那片浩瀚无际的土地,内心有一种震惊之感。他那时除了感到边疆的辽阔苍凉之外,就是深觉人民生活的艰辛、大自然的雄奇严酷,并感受到了一种悲壮的原生之美。他想对那里的自然、历史、哲学、宗教和生命作更深入的思考,并尽可能写点什么。但“”浩劫,一过就是10年,他没有这样的机会,直到新时期,这一切才变得有可能。在此后的十多年里,他陆续深入到西部地区的多个省份,作了大量采访笔记,先后写出了《戈壁海》《雅鲁藏布江上的霞光》、《祁连山寻梦》、《青海的地平线》、《贺兰山谷的回声》等大型组诗。其中,《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逆风飞行的鸟》等作品为广大读者所喜欢。

“我总觉得文艺界讨论的一些问题,好像是不该存在的问题。比如‘文艺要不要反映生活?’当然要反映生活,文学不反映生活,那还写什么呢?当前的诗歌,有些就是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李瑛说,“我始终执著于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置身于现实火热的生活和广袤的世界中,我总是心怀谦恭和敬畏,因为我知道我的作品都是来自于它们,是它们的馈赠。把对社会生活的观察、理解、生命的直觉,融进心灵之中,经过艺术的酿制,诗便会从血管里流出来,有温度、有气息、有个性、有痛感。”

因为走得多了,有了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写的诗也就多了。李瑛谈到,对于一个严肃、认真的诗人来说,写得多或者写得少,和其作品的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写得少,不一定就写得好;写得多,也不见得都是坏的。如果写得多,质量又好,那是最好的了。就他个人来说,因为看到了太多值得抒写的人和事,所以内心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但在艺术处理上会严格要求自己。

从诗歌中寻找精神力量

“诗歌可以作用于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它的力量甚至是无限的。”李瑛举例说,“二战”中的莫斯科保卫战,法西斯军队包围了莫斯科,城里缺乏粮食、药品、弹药,但莫斯科人在那里坚守,拉死尸的汽车呼啸着穿过大街。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莫斯科人说,即便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还有诗歌,还有普希金。

李瑛谈到,诗人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诗歌写作来陶冶人的情操,引人向上。因此,诗人必须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生活中,去感受和表现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对真的肯定、对善的弘扬、对美的追求。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诗人要自觉坚持高贵的诗歌理想、诗歌精神,恪守诗歌的神圣品格,使自己的诗歌写作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第6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一、深入发掘教材之美

在钻研教材时,语文老师应带着审美的情感,审美的目光,把每篇教材看成是一幅幅五彩缤纷、斑斓夺目的画卷。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里许多课文对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描写,其用语利索,情感织烈,绚丽多彩。如《趵突泉》一文,描写了大泉喷涌的姿态,又加以恰当的联想:“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的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永远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既把握形的描摹,又增其气势,大自然无究的生命力便显现于眼前。由此可见,只有教师发掘了教材内在美,才能向学生揭示教材美的所在,从而激发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借助媒体展现文采美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精心设计的描绘的段,质美利落的临摹语言,把学生领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爱美情趣。课本中许多课文都是运用色彩来喻示人物的性格、气质、特征,烘托环境 垢典雅、艳丽、和谐。如第十册《海上日出》,以流光溢彩的文字,技艺精湛的表现手法,把辽阔蔚蓝的天空,浩瀚碧蓝的大海,乌白相间的云霞,冲海腾升的太阳,写得至善至美,构成一幅色彩交织的日出奇观图。这咱文里嵌画,画中寓意的写法,确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学生回忆观察日出的情景,再仔细观察CAL课时描摹的海上日出的动画过程,对照课文内容,定能收到身临其境的共赏之效。语文课本中反映自然美的课文还有很多,诸如《第一场雪》、《桂林山水》等。由于小学生受生活阅历和审美经验的限制,要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就得让学生能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从而在其间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如讲授课《桂林山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通过对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抄练的老方法。创设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播放一组桂林山水画于学生机上,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该段,又把情境延续下去,屏幕上点击动画部分:“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屏幕上两个孩子登上小船,“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跟着这两位小向导,‘去荡舟漓江’吧!”学生们盯着画面,小船在划动,这时又从耳机里飘出轻轻地哼。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直至曲终画尽,课堂里还一片宁静。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仍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三、读出语言美

文章是读懂的。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音律美,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既加速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又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审美情趣,因此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没有读,将不成其为语文课。有人认为四结合试验课中,计算机容易阻隔师生的交流,容易因重视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的读书。但只要我们把握读的时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读的形式很多,感情朗读又最能表达出语言美,制作课件时,如能加以恰如其分,感情真挚的朗读和配乐,更能为语文课中的读境添几分色彩。

读中抒情,以声活景,能使听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目连心醉,神往不已,因此培养学生的“美读”-表情朗读非常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美读”?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1)播放光碟录音。(2)教师范读。(3)学生仿读。仿读前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以宏亮的声音读出喜悦、激昂、愤怒、刚毅;以低沉的声音读出忧伤、消沉、思别、缅怀;以轻柔的声音读出爱慕、甜蜜、绵情、羞愧;以速度的快慢变化,体现出短暂、急切、悠长、舒缓。只有掌握如此朗读规律,学生才能读有所仿,读有所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好的软件还能弥补教师朗读的缺陷,让学生在媒体和帮助者的介入中发现、体验、畅想,从训练中形成读的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四、“写”出创造美

大自然的风光是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是美的,改革开放的社会现象是美的。怎样使这些美的人、事、景、物让学生体会到呢?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在黑板上“写”出美。如欣赏课外阅读《一个苹果》之后,黑板上留下了这样一个“苹果”,将文章中人人让苹果,最后传了一圈,一个苹果吃剩下大半个的情节,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友间最真挚的感情-关情。

第7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关键词:音乐;音乐欣赏;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已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它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美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唤起更多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自古以来,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方面就有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音乐欣赏课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了它所具有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即德育功能。尤其是在倡导”以德治理国”的今天,德育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体现显得犹为重要。

何为德育?德育指道德教育,它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司马光说“德是才之源”,高尚的人格是成材的基石,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再有才的人也不能称为人才。德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人们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意味着德育必须把道德的先导性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德育才能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本质需要,才能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2]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的栋梁,国家建设的成败取决于一代人才的成长,能否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关键在于今天的教育事业。大学作为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基地,关系国家的未来,德育任重道远。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用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要的道德、精神及人们的心理情感中具有很强的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国际歌》在鼓舞人的斗志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我国、、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优秀的歌曲,鼓舞人们投入斗争洪流,去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96年,在全国第六次文代会上演唱了一曲《夕歌》:“光阴似流水,不一会儿,课毕放学归。我们仔细想一回,今天功课明白未?老师讲的话,可曾有违背?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将来治国平天下,全靠吾辈。大家努力吧!同学们明天再会。”这是主席在扬州市东关中心小学就读时的校歌。五四前后,这样的“学堂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曾给予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曾激励了无数老一辈革命家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心,立志发奋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和人民。这支有着近80年历史的老歌,今天听起来依然富有时代气息、催人奋进。

音乐是一种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美的艺术。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它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激起心灵的浪花,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荀子说:“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慧,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这就是说音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力量。据资料介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悉尼铁路局对少数人在火车站随意涂抹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屡禁不止,他们采用了种种防范措施,成效不大,每年铁路局要花大约一千到一千五百万澳元进行修复。在无可奈何中,铁路局决定试验一个听上去让人发笑的新方法,就是在火车站播放古典音乐。连续六周中,铁路局在五个站点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莫扎特的歌剧《魔笛》选段,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古典音乐。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些站点中破坏公物的行为大大减少,有两个车站完全消灭了此种现象,优雅的古典音乐战胜了破坏性。这五个火车站的维修费用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四分之三。这表明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可以对他的道德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3]

音乐作品作为人类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要让人在对其欣赏中发挥德育作用,必须通过有效的实施途径。音乐欣赏课无疑为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平台。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堂欣赏的形式,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辐射到学生当中,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知善恶、识美丑,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

在选择作品时,应侧重具有较高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优秀作品,在具体赏析作品时,教师应适当侧重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的教化内容。通过对作品背景资料的介绍,思想主张的讲述,逐步阐释德育。在边听边赏析中进行。讲述中,教师要融入感情,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带学生进入思考。同时不能忽略对作品意境的鉴赏,不能为德育而说教,要强调渗透作用,整个欣赏过程在循序渐进中完成。这个阶段教师的讲解引导占主导地位,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状态,整个欣赏过程在不自觉中进行,不能让学生有抵触情绪。这样由作品展开联想,然后联系实际,说明它所蕴涵的德育意境。如:在欣赏古曲《高山流水》时,首先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倾听美妙的琴音:琮声响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听完后趁学生还沉静在高山流水的美妙意境中时,即时分析作品的内涵:作品通过对高山、流水各种动态的描绘,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然后再进一步引出“俞伯牙摔琴祭知音”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感悟对友谊的珍视。

道德不象法律具有强制的约束力,更多的来自个人的内心体验。音乐欣赏课的德育作用不一定立竿见影,但确是潜移默化的。艺术体验与道德体验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善与美的统一。表现为一种共同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通过欣赏、体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引起他们对人生、对爱、对奉献的理性思考,促使道德内化[5]。

音乐欣赏课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赏析,将德育贯穿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心田,确实能起到意料之外的作用。可以使一批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音乐作品通过欣赏课的形式将被动的道德认识转化为一种自觉参与的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吸纳”并从中受益,从而确立了音乐欣赏课与德育的互动关系。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鼓舞,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不知不觉中便传达给了学生。

音乐作品所承载的道德知识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授课时,与通常的德育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德育不是音乐欣赏课的终极目标,但可以为德育承载一些内容,但不可能是全部。因此,教学过程中把握一个“度”非常重要,既不可照本宣科地说教德育,无寓无乐,也不能置德育于不顾,要将德育贯穿在音乐欣赏课中,适可而止,相得益彰。

总之,音乐作品所承载的道德知识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欣赏课的道德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其独特的授课方式,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使道德知识上升为情感体验。从“入境”到“入心”,最终使道德内化为心灵的自律。它的德育功能应该得到普遍重视,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6]。

参考文献:

[1] 王玄武等著:《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2] 卢世林。《从道德的本原看德育的本质(观点)》 人民日报,2005-08-12

[4] 王巧玲。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第8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一部《金婚风雨情》,网罗了所有近年来的家庭情感剧所要折射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婚姻观念的情感变迁,都融入在剧中几对家庭中。全剧视角平实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生存和生活的本源是什么?而这答案也就是它的现实意义:让观者相信爱情、婚姻的力量。

一起回忆吧

时代很大,荧屏很小。《金婚风雨情》中,时代的印记是沉重的,但爱情被衬托得荡气回肠。从最初人物设计上就规避了《金婚》中纯粹的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一个英雄和美人的爱情故事,多少都更有浪漫的传奇色彩。但不是所有打着时代印记的情感剧,都是同等货色。这取决于导演对时代描述的力度、情感的经营及全剧节奏的把控,这是一种创作态度。

跨越五十年的婚姻历程,足以勾起几代人的记忆。在《金婚风雨情》的最后一集,已是古稀的耿直和舒曼,看着家里电视机里的佟志和文丽,回忆着过去的五十年。而此时,一起回忆的还有走过那些时代的观众,彷佛也看到剧中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年青一代,也被汇入时代的爱情所感怀。记忆总会褪色,而时代的力量、爱的力量通过影像来感染观者内心,这不就是电视作品的意义吗?

婚姻白皮书谁都不许后悔

1958年,抗美援朝刚结束的中国,刮起大范围崇拜和敬仰英雄的情怀风,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精神的力量却无限大。特殊的年代赋予了人物浪漫色彩:做医生的舒曼不断写给朝鲜战场上优秀的作战军官耿直的信,一直是耿直精神上最大的支撑。于是美女崇拜英雄,英雄爱美女,像讲故事似的走在了一起。为了和资本家出身的舒曼结婚,耿直决然放弃自己在部队的锦绣前程,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耿直与舒曼在“为你脱下军装我不后悔”和“永远都别让我看出你后悔”中让观众一点点为之动容。比起佟志和文丽,他们不吵不闹的婚姻怎么看都有些不那么真实。可是故事和生活一点点在延续,耿直转业到卫生局机关单位,整天拿着工具组织灭四害,他热情的模样在舒曼看来依然是英雄。导演对青年时期的舒曼和耿直,无论是在镜头还是画面上都极力表达二人的浪漫和信念,耿直的英雄气魄和舒曼的青涩美好,像一张张泛黄的美丽的旧相片。时代的悲凉被强化在“”时期,在这一阶段,人物的性格被放大,内容紧凑。舒曼退缩、无助时,耿直的担当和牺牲令人动容,时代越艰难,爱情越无畏,将时代和人物结合,其中投射出的无奈、荒诞,不需要特写,足以看出创作者的情绪和态度。在这一段非常岁月,耿直和舒曼,也完成了自己、婚姻转而成熟的蜕变。

第一次发现自己老了

耿直和舒曼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中年危机。舒曼和耿直事业的不顺心成为两人矛盾的导火线。疲惫、苍白、没有激情的婚姻,看似没有什么理由能够继续,但是创作者很聪明地将转机交给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为舒曼死在地震中,耿直在废墟中不断哭喊挖石砺,被在旁边救护的舒曼听到,两人猛然醒悟,对于他们来说,双方都是支撑生命的力量。这是全剧重要的转折,一直到相濡以沫的晚年,两人再也没有试图分开。“第一次发现自己老了”,这是能够引起多少人共鸣的心境。结婚第21年,耿直自己走在雨中,想着让自己精神百倍的小桃花,他很落寞很纠结,这是耿直第一次动了心。敲开好朋友楚河的门,他厌恶地说自己有很强的犯罪感,也第一次发现自己老了。结婚第26年,弗兰克的出现,一支玫瑰花,芭蕾舞票,一口一个“舒小姐”,让舒曼把自己锁在洗手间,独自在镜前看着泛白的鬓角,想起结婚前一句“你后悔了吗?”而失声痛哭。“我多喜欢看《天鹅湖》啊!全世界最棒的芭蕾,可是你却胡乱地把我打发给一个陌生人,没意思,一点都没意思。”舒曼从洗手间出来,走过耿直面前,脚踩过玫瑰花。这段情节很闪光,立意含蓄,非常人性化,不流于俗,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两地书,一世缘

舒曼半夜独坐窗前,说好日子还没过就老了。而婚后34年,耿直59岁,他深感孤独和无助。伴随着儿女成长及情感、事业坎坷不断。进入暮年,他们又经历亲人、朋友的离去……两人越发彼此关爱,相互扶助,支撑他们度过人生黑暗岁月,最终牵手走进金婚。在金婚典礼前,舒曼用手缝着耿直年轻时脱下的军装,而耿直用文字和旧相片做成了一本书,名字叫:

“两地书,一世缘”。书中夹了两张芭蕾舞票。故事在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谢幕中缓缓结束,耿直靠在舒曼的肩头熟睡着。耿直一辈子让着这个他心目中最美的女人,而舒曼一生都用最信任的目光看着耿直,有多少言语都比不过这一刻的宁静。时代变了,他们老了,一段故事一段爱情,时时刻刻地讲述着一些熟悉的记忆,在观者心中长存。这样一部电视作品,与其说它是在钩沉美好的爱情,不如说是在影像的带动下,让大家一起走过一段段和爱有关的岁月。

朋友,就是一辈子的事

季诚,这个耿直眼中的冤家,从他知道耿直是舒曼一直爱着的人时,就开始郁郁寡欢。一个性格内向的南方男人,虽然是医院的业务尖子,却实在不懂女人的心。他不是没有表白过,他拦住耿直的车子质问耿直你这么粗鄙的人怎么能和舒曼在一起,可是在他认为豁出去的这次行动,却被耿直像哄小鸡似的一笔带过,甚至连个回想都没有。从此,小鸡、小老鼠成了季诚在耿直口中的称呼。季诚爱舒曼,因为舒曼,在任何一个阶段,季诚与耿直之间都是表面敌人,内心兄弟的关系。这种微妙的感觉一直存在,为全剧增添了不少看点。

楚建是耿直在战场上和少校时的指导员,耿直脱下军装时楚建最不理解。耿直的婚礼上,姜文饰演的军长来给自己最爱的兵贺喜,却独独在楚建面前整理了一下他的军帽,拍了拍他肩膀。这个举动成为一个关键的铺垫:我把耿直交给你了。或许楚建并不认为帮助耿直是一个任务,作为老战友和朋友,在后来的四十多年里,他的确一直在耿直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他。时代变迁赋予两人一生的兄弟情义令人感动,但是导演的表现手法是喜感的,包括耿直一碰到季诚,就像变了个人,有悲有喜,让全剧节奏达到平衡。

独家专访郑晓龙

中国影视市场日益繁荣,创作者们在不断寻找和想要把握观众的口味,但事实上,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剧集并不多,就像郑晓龙说的,好的作品必须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正因如此,他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都有着对现实的批判,对于流于形式的歌功颂德郑晓龙显然没有太大兴趣,从《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和《北京人在纽约》

中都能看得出。包括《金婚风雨情》,时代特征突出了,创作依然落地。《金婚》播出后,有数据显示中国的离婚率都有所下降;而之前《北京人在纽约》不仅创了当年收视纪录,还给出国热潮降了温。郑晓龙相信,文艺作品能够部分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并非没有根据。

电视指南:尽管是《金婚2》,除了同是编年体,表现形式其实有很大不同,对此你最初的立意是什么?

郑晓龙:对,真的不能和《金婚1》一样,一开始做不做这个剧我一直都在犹豫,很多人都说《金婚1》效果那么好,可以接着拍。加上《金婚》里有些话意犹未尽。《金婚1》越成功,《金婚2》就得越谨慎,最怕重复,所以在这方面动脑子比较多。因为这两部的剧本和大的故事框架都是我出的,包括剧本怎么写,首先人物不同,出身、家庭背景、经历不一样,那么这个故事就会不一样,这样才敢弄《金婚2》。

电视指南:相比《金婚》,这一部时代特征更加明显,你是刻意这样处理吗?

郑晓龙:有人说《金婚》我们在有意回避与时代的结合。的确是这样,因为第一部立意主要是在家庭方面,放在柴米油盐的两个人的二人世界里,和外面的世界结合不是那么紧,还有意地回避了,其实还有些担心,如果弄不好会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审查什么的,但关于这一点也有人说我们做得很聪明。《金婚2》我一开始就希望能和时代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而人物的身份和出身也必须让他们和时代结合,情感的浓度更加强了,起落就更大。

电视指南:尤其“”那一段似乎能看到创作者的情绪,这么说你认同吗?

郑晓龙:批判现实主义是我的作品里一贯都能呈现的东西,不是对哪一阶段一定要批判,对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至少是要有的吧。电视指南:但是这样反而年轻人更喜欢看了。郑晓龙:是好事,我想象中是这样。比如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坚持,那种从一而终的愿望,不管什么年龄层面的应该都是一致的。80后、90后也好,不管什么年纪的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个真正爱的人。耿直这个人物,很多人都觉得他简直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话了,他也有缺点,但是他忠诚这方面是无可挑剔的,为了一个女人能把军装脱了,那个年代脱军装是多伟大的事;他遇到的四个女人,不同类型的,他都坚决地拒绝了,而且还有很强的自我批判精神,已经到了苟刻的程度,他连产生这样的念头都觉得可耻。女人都会喜欢这样的人。

电视指南:你曾说《金婚1》不是拍出来的,是演出来的。那这一部呢?你能评价一下胡军和周韵的表演吗?

郑晓龙:这部片子拍了五个多月,你看制作比《金婚1》精良了很多,演员演得也不错,我觉得拍和演都需要。周韵一开始稍微有一点没进入,青年的时候,在湖边跟胡军说分手的那场戏我们拍了4个小时,一开始真的很费劲。不过越往后越好,她只要一爆发,气场就很厉害,一旦她到了那个状态就演疯了,别人都没法比,我经常拿她来鼓励胡军,我说你看人家周韵演得多棒啊。胡军我一开始很担心他老年的表演,后来我发现他演得不错,就是因为他抓住了耿直老年的一个特点:老小孩。他演老小孩那个状态特别好,这样别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那个点。他的这个表演给了我一个惊喜。

电视指南:相比其他形式,编年体的片子拍起来有什么不同?

郑晓龙:比一般的连续剧拍起来要难很多,因为每一集都要有个起承转合,每个故事要新的内容,人物的变化要每一年一点点地变化,你总是发现,今年和去年没什么区别,明年和今年还是没什么变化,但过了五年以后你就看到有变化了,一点点的变化是这个片子最难的地方,演员的表演也是如此,要细雨润无声,难度在这里。它不像连续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话我得这么长,无话我也得这么长。

电视指南:这么难你还是要把它当做一个品牌拍下去?

郑晓龙:对,虽然有难度,但是有个好处就是没人跟你抢,哈哈。因为难拍,有些创作者就望而却步。

电视指南:看你的作品都会在心里留下点东西,在你看来什么样的剧才是好剧?

郑晓龙:其实成为好的文学作品、经典,其中一个前提就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凡是这样经过大浪淘沙,历史遗留下来的作品就是精品,在我看来这是唯一标准。我们在总结片子的话那它一定是有对时代有认识价值的,比如说好片子要有批判精神,是有突出个性的人物,又有与众不同的情节等等,当然也有个普遍顾虑,我们做片子想要做好,首先要从根本上去追求才可以,比如时代认识价值和生活中的认识价值,就是引起人们思考的。

电视指南:《金婚风雨情》中也能看到这些,你的作品都是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创作的吗?

郑晓龙:对啊,这样重播率就高,寿命就长,比如以前的《编辑部的故事》和《北京人在纽约》,到现在还在播,仍然有收视。那样你会觉得它是有价值的,对时代是有反映的。

耿直:悠悠岁月,你是我的大英雄

当耿直在那个年月为了和一个女人结婚宁可脱了军装的时候,你就已经被这个男人折服了。脱下军装的耿直成了普通人,面对曾经因为身为军人崇拜进而爱慕自己的舒曼,他花了一生的时间来不让她后悔。军装于他,是一种情怀,却从不在她面前表现出来,他从不遗憾,因为相濡以沫的五十年,才是他最踏实和向往的人生。胡军细腻地演绎出了在琐碎和平淡生活中的一个完美男人,看完全剧,你自然而然想问他的问题就是怎样看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电视指南:你会看《金婚风雨情》全集吗?为什么?

胡军:我现在正在看。里面的故事情节有很多都是特别有时代烙印的,记得在南京做宣传的时候,有一个大爷就说这部戏里的人物跟他很像,他的历史就跟舒曼一样,父亲跑到台湾,带走了哥哥,他留下来,他当时的生活就完全是舒曼那样。所以他说很感谢我,耿直让他非常感动,他对舒曼的好在那个年代非常不容易。

电视指南:你出演这部剧有着怎样的缘分?

胡军:导演开始跟我说时,我是拒绝的,因为《金婚》在那,我再去演重复的,觉得没太大意义。但导演说先看看剧本再说。看了是另外一个故事,而且可能是我从小生长在部队大院的缘故,耿直身上的魅力非常吸引我。看完剧本就决定要演了,能遇到这么好的剧本为什么不演?而且年龄跨度大,这也是我以前没有演过的,所以决定试试。

电视指南:耿直是佟志的升华版,你同意吗?耿直有些小毛病,但都因为“爱老婆”而被淡化,你是怎样理解耿直这个人物的?

胡军:他对家庭的关爱和对妻子的忠诚跟佟志完全不一样,佟志有好多无奈,所以才会有红颜知己,可以说是感情背叛。但耿直没有,他事事都为舒曼着想,在家里也保护老婆免受婆婆的刁难,在感情上从未有过任何背叛,五十年如一日,所以耿直是一个绝好好男人形象。导演把自己曾经拥有过的梦想,以及在《金婚》中遗憾未能如愿的事情都加到耿直身上了,他把耿直塑造成一个完美男人:帅气、有责任心、爱惜家庭、好打抱不平,内心纯净而坚定,感情专一而执著。

电视指南:耿直身上的大情怀是在后来的生活中一点点被磨灭的,你怎

样看待耿直这个人物的变化?

胡军:耿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当生活变得琐碎或者微不足道,耿直反而更值得人敬佩和感怀。一个大人物惊天地泣鬼神,这个我在别的戏里都演过,但唯独耿直让我更感动,他在每天的生活中对妻子的关爱,对家庭的承担,对朋友、对不平事的态度,都反映了耿直的伟大之处,在我的心里耿直依然是一个英雄,更能够让人感动,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

电视指南:剧中很多感人和喜感的情节出现在耿直和季诚和楚建之间,你怎样理解和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胡军:塑造耿直的时候,我在里面加进了一些幽默的东西,也和我个性有关。耿直和楚建是战友,也是亲密兄弟,楚建比较圆滑,而耿直有典型的军人风范,所以好多事情楚建都会在旁边指点他,但他却从来没有改变。而且因为吴军本身是个很有喜感的演员,所以他把楚建演得非常幽默、好玩。季诚是一个知识分子,倔强,生活中祖峰也不爱说话,戏里依然是这样,我们处理的时候都尽量带点喜感,不让它太落俗套。

电视指南:楚建去世,耿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那场戏很感人,你是怎样把握老年的耿直的那种垂暮感的?有难度吗?

胡军:我们有一个月每天都在拍老年戏,那个时候对老年有一种恐惧,面对那种老年的状态,突然感觉这么老了的话,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做完,会有太多的遗憾。拍楚建去世那场戏之前,我父亲得了一场重病,我天天都守在他的病床前。我当时就有一种感觉:恐惧。不敢想之后的事情,唯一的办法就是天天看着他,等父亲度过了危险期,心里才踏实了。所以拍摄那场戏时,就像是一种情绪自然的流露。

电视指南:和周韵的对手戏是最多的,她的表演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胡军:周韵虽然演戏不多,但表演能力不容置疑。周韵也非常敬业,当时拍摄的时候,她孩子还小,但她不管多累多晚都会回家,这就是男演员和女演员的不同之处,感觉她付出的就要比我们都多。

电视指南:演完耿直这个角色,你是否更加对婚姻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了更深的感悟?

胡军:是,我觉得两个人一辈子,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当感情变成亲情的时候,这个家庭就是一个整体,谁也缺不了。

舒曼:你开启我人生的诗歌

舒曼小资了一辈子,耿直不小资,就陪着她,体谅,照顾了她一辈子,舒曼浑身上下充满了爱:关爱,爱情,母爱。只要她出现的地方,都是温暖,这个懂事了五十年的女人,一次失控就让丈夫把芭蕾舞票记在了心里,并在最有意义的时候陪着她一起去看。其实舒曼已经不在意了,因为丈夫用五十年给了她一台最精彩的舞剧,那就是一个女人幸福的婚姻。

电视指南:曾经看过《金婚》吗?对于里面吵吵闹闹、油盐酱醋的婚姻生活有什么个人看法?

周韵:我不太喜欢太多吵闹的戏,我会感到很累。但生活中没有吵闹、油盐酱醋是不可能的,但真的别太多。《金婚风雨情》里把握得很好,而且舒曼的设计挺好,我觉得有点我自己的反照成分,非常喜欢。

电视指南:就你个人而言,会被这个剧的里哪些东西感动?

周韵:耿直对舒曼的爱,一辈子的关系和爱护,舒曼在事业和生活方面的抉择都是让我感动的地方。

电视指南:你演得最过瘾的是哪一个阶段?

周韵:中年部分吧,中年的戏份是戏里最长的一部分,包括工作、生活、家庭,还有孩子,还有经历的那个年代,演这段戏的时候是最过瘾的。

电视指南:在剧中,舒曼对于耿直身边出现的女性表现得很信任,但这恰恰在《金婚1》中是双方矛盾的导火索。你怎样看这样的设计?

周韵:这就是舒曼吸引我的地方,她没有吵闹,因为她看问题比较有包容心,这也是她的知识层面决定的。她内心还是信任自己的丈夫,他们走到一起很不容易,不能因为生活中遇到几个女性就大吵大闹,舒曼会这样分析问题,她会换位思考,会为对方考虑问题。所以舒曼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比较有涵养。我非常喜欢舒曼处理问题的方式,这对我在生活中也起到了一个启发的作用。

电视指南:还记得最难演的是哪一场戏吗?

周韵:还是老年的戏,因为老年离我太遥远,而我的父母也没有那么老,所以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

电视指南:和姜文在医院的一场戏,拍得顺利吗?听说你会笑场?

周韵:还是挺顺利的,但我就是一看到姜老师,就想笑,因为跟他太熟了,突然在一起演戏,觉得很好笑。不过后来没有笑了,因为那天太冷了,我都冻僵了,根本就笑不出来。

电视指南:舒曼对于孩子的戏份也很感染人,是否和你身为人母有关系?

周韵:对,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就是把对我孩子的感情那样去表演的。

电视指南:拍完这部戏,对婚姻是否多了一种更深的体会?对“金婚”怎样看?

周韵:我的婚姻生活刚刚开始,拍完这部戏,我学会了如果在婚姻生活中有了问题,怎样去面对,怎样去处理。而且也对金婚有了些许的期待,但那离我太远了,我还不敢想,只要过好每一天,也是为将来金婚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