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运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独立的基本经济组织,企业是资本的载体,企业是市场的经营主体,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向社会提品和服务的以营利为目的经济组织。企业直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营利是企业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更重要的一点是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它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享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地承担经济责任。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和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划分,国际上企业业分为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三种基本形式,企业制度是对企业微观构造及其运作机制所作的规范,包括企业的产权制度、法人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逐步进行了改革。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基本上是沿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扩大经营自、改革经营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搞活国有企业的思路向前推进的。一大批企业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改制为公司制企业,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具备筹资优势,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所有权转让方便,有规范而严密的组织结构,发展较为稳定,已逐步成为我国企业的主要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公司制企业的发展,为我国企业的资本运营创造了体制环境和实践空间。
二、资本运营对企业调整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
企业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通过运用资本杠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成本实现快速扩张。企业资本运营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资本运营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因为要进行资本运营企业本身要有明晰的产权及法人财产权,否则,企业无法支配自己的资源,也就无法开展资本运营活动。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不少弊病,企业经营管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阻碍了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是企业产权关系模糊,政企不分,企业经营管理者无法真正自主经营,企业的资源配置无法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进行有效配置,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企业经营困难重重。因此,资本运营能够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使企业真正能独立自主地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资源配置,更好地实施经营及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
2、资本运营可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建国以来,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而且投资增量一旦形成,存量就凝固呆滞,难以流动和重组,企业一旦成立便不能淘汰,不能转让,即使负债累累也能在某种“保护下”继续经营下去,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企业亏损。通过资本运营活动,可以把存量与增量联动起来,在用好投资增量的同时,大力推进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这样促使资本合理流动,盘话存量资本,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资本运营可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及竞争力。通过企业重组、兼并、借壳买壳上市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使企业获得大量的资金、资产,可以使企业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成大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4、资本运营可以使企业获得先进的管理及生产技术。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在管理及生产技术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而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并生产技术上有所提高,被兼并企业还可以借助优秀企业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无形资产,使自己的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获得较好的商机和市场占有率。
三、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及防范
(一)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企业资本运营主要存在着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是企业资本运营特点所决定的。
(1)市场风险。企业资本运营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一些市场因素的不确定性也给企业的资本运营带来了各种风险。①市场行情的变动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方面将会影响到资本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来源,导致收购或重组爱阻;另一方面还可以影响到企业收购的成本及目标公司的选择。②由于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不足,加上市场信息本身就具有不充分或不对称的特点,也是造成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2)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资本运营中,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以及资源共享互补等效果,甚至使自己投入的资源也变成了不良资产,企业陷入了经营困境。企业搞资本经营,首先要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充分考虑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要素与本企业生产要素的协同性。要考虑被兼并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缩短领导层的磨合期。还要考虑被兼并企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如果被兼并企业产品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将面临很大风险。在经营风险体现为生产要素质量不同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方面。尤其是当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进入较为生疏领域的时候,更需要把管理能力能否适应新领域的要求放在重要的地位。否则的话,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借以分散风险的目的非但不能达到,弄不好反受管理风险之累。在企业财务方面,企业负债结构的合理与否也是资本经营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风险。一般来讲,企业不可能通过自有资产来完成一项巨大的兼并收购工程,许多企业是通过债务杠杆来完成兼并收购,但这样做财务风险很大,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发生巨变以及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情况下,以高负债进行资本经营,其财务风险则更大。
(二)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防范。企业资本运营进行资本筹资、投资、控股扩张的同时,实际上也是企业风险的扩张。与商品经营相比,资本运营要复杂的多。为了使企业的资本运营达到预先设定的效果,必须高度重视对资本运营工作本身风险的防范。企业本身必须具备技术、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长处和优势,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经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格局、市场变动趋势、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的详尽了解和把握,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发展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采取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扩股筹资、兼并收购、项目融资、联合协作等资本经营方式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1)要正确进行筹资决策。一方面要准确确定企业经营对资本的需要量。资本过少不利于经营的顺利进行,过多会造成资本的闲置、浪费,另一方面要正确选择筹资来源渠道、筹资方式和筹资时机,测算筹资成本,衡量筹资风险。要选择和g1人符合条件的资本运营主体。一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具有控股和资产置换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其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二是资金运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自身和被控制对象的长远发展;三是企业本身已形成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具有有组织、财务、人力资本、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整合能力。
[关键词]资本运营 战略决策
民营企业是一种为民所有、为民经营的经济组织。新世纪以来,民营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截止2008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643.28万户,注册资金达到11.26万亿元。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超过65%,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仅通过简单扩大再生产已难以使民营企业在与中外竞争者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要更好地适应转型期,就必须实现由单纯的生产经营向生产、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通过流动,优化配置等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对于企业来说,资本运营可以采取收购或兼并方式,也可以通过控股或参股进入某一企业,还可以通过出售部分产权来盘活存量资产,调整资本结构。中小企业如果能使资本运营达到有效率的水平,就可以实现短期迅速长大的目标。
一、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制约企业资本经营成效的问题。它们主要有两个方面:
1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现代企业理论强调,企业资本运营切忌随意支配资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在资本运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机构超大化发展,忽略企业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忽视生产要素的整合优化等不当做法,其结果往往是企业陷入困境,一蹶不振。究其原因,内部管理混乱往往起到很大作用。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家长式的管理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一旦企业超大化发展,寻租、权钱交易等有损企业整体利益的现象便会纷至沓来。例如,作为民营企业翘楚的太子奶曾经在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占据龙头地位。2005年太子奶乳品销售收入约18亿元,然而,根据中国乳业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年其销售收入只有11.757亿元,下降约34%。2010年7月,株洲市委宣传部通报太子奶破产重整。据一位曾在太子奶任重要岗位的人透露,太子奶的员工大多是湖南人,关系复杂,老板李途纯将一些亲友分别安排在会计、出纳、采购等重要岗位,这使得企业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体系都很粗糙。太子奶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体系化的经营模式造成的。
2政府不当干预导致低效率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政府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经常直接或间接干预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有些地方普遍存在的“扶贫帮困”、“强制兼并”等活动,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人为设置行业壁垒无疑也给民营企业资本运作套上了一层沉重的枷锁。据有关部门调查,2009年,民营资本投资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着进入壁垒。尽管政府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强调要逐步放宽投资领域,使民间投资与外商投资等享有同等待遇,但原有的无形牢笼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打破,行业垄断和歧视性的准人政策仍然存在,如证券、保险、通信、石化、电力等行业,民营企业仍是可望而不可即。有些领域虽然允许民间资本涉足,但体制导致明显的不公平竞争。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相比,民营经济在投资、生产和经营方面,面临更多的审批程序,手续杂、关卡多、效率低。
二、改善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对策
总结多年来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的经验教训,我们得出,必须脚踏实地稳步进取才能实现资本运营的良性发展。新时期,民营企业在现有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基础上,应该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本运营效率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有机结合的发展目标。为此,有关部门应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作出努力:
1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科学管理
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企业实现自身历史跨越的必然选择。我国民营企业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应该按照相关公司法律的要求规范运作。具体而言,应根据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股份制上市,实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现代公司体制的改造。同时,规范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立制度及运行机制,真正形成企业决策、监督和经营三权各司其职、互有监督、共同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此外,民营企业也应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民营企业的资本运营通常具有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等多种风险,要使民营企业在险象环生的资本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企业管理层必须通过设计科学的制度,充分实现企业自上而下经营决策的科学化,从而为企业的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2 完善相关法规,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壁垒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防止民营企业利益被不公正侵占的重要手段。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不断推进《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和完善,加快《投资法》等法规的立法工作。同时,政府应重新定位其自身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工作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部门在实践中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加大立法,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社会保障、企业担保等制度,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信息支持和信贷支持,从而使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后劲十足”。此外,行政部门也应尽量降低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打破所有制、部门以及地区隔绝封锁的局面,使民营企业充分获得与外商、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并且在民营企业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融通资金方面放宽民营企业的人门条件,真正体现平等的竞争原则。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时间竞争;企业;运营管理策略
一、基于时间竞争的企业运营管理策略
(一)基于时间竞争的企业组织结构上的策略。传统的组织结构已不适用当今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间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新型核心竞争力。企业基于时间竞争必须缩短新产品的开发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新产品投入市场,另外还要缩短产品传递给顾客的时间,从而让顾客的个人需求能得到满足。对此,首先使顾客的价值实现最大。企业必须建立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现代化的全新运营理念,代替以产品为中心的战略策略,以便更加快速、准确地掌握顾客的实际需求以及潜在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给顾客附加价值,进而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其次,企业运营全过程实现高效运作。对一个企业来说,将运营中的生产、人事、财务、管理等各个部门组织内部以及相关作业活动进行系统化、流程化管理,规范企业的每一运作行为,实现企业流程最优以及配置资源最大化,使企业各项运营工作无障碍顺畅进行,尽可能的减少时间的浪费,以此大大地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最后,学会更快地学习。目前,时间已是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使得企业的运营和未来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快速的学习,才能更加适应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
(二)基于时间竞争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市场中,企业只注重优化其内部资源还不足以适应基于时间竞争的需要,企业还须充分提升供应链竞争优势。1.供应链时间压缩策略。供应链是从企业材料供应到实现顾客价值的一整条价值增值链。对供应链时间进行压缩就是企业通过对时间实行有效管理,使供应链的非增值时间减少,从而实现供应链增值目标。2.供应链时间延迟策略。供应链时间延迟策略能使企业决策者在这一段延迟时间内进一步获得更为准确的市场相关信息。当企业获得了较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息或顾客具体的产品诉求后,企业能快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响应,从中获取效益;当从市场信息的反应中出现对供应链投资不利的时候,企业延迟投资,等对企业有利时再进行投资。其延迟策略可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企业的信息流是否能顺畅传递对生产、供应、分销等环节能否高效实现衔接有着直接影响。比如订单接收,延期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使信息因过时而失效,进而影响企业对供应链上的供需的预测产生较大的误差,导致无法快速响应顾客,渐渐使得企业在多变、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其竞争优势所保持的时间急剧降低。因此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一个企业信息共享机制。
(三)基于时间竞争的企业生产设计制造策略。企业通过将原本串行的运营活动改变成并行的运营活动,企业有关团队将新产品研发周期进行合理压缩,从而加快其上市速度。同时,企业的销售部、设计部、制造部等部门共同协作,从而进一步确定顾客的实际需求,以此确定新产品的特色,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另外,企业可在已成型的产品或以往零件的原型基础之上设计产品的模型,根据当前市场的变化以及顾客的需求,以及对原有产品存在的不足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对已有产品进行深化和再设计,如此可有效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快速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快速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结语
企业运营管理要在基于时间竞争下获取竞争优势,需有效提高其运营效率,缩短新产品的开发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新产品投入市场;同时缩短产品传递给顾客的时间,从而让顾客的个人需求能得到满足;采取压缩时间策略使企业供应链增值;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延迟策略降低供应链风险;压缩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周期,从而赢得更多优质的顾客。
参考文献
[1]巴特西•哈帕斯.企业运营管理战略选择及时间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5.
1.预算精度低
企业的成本是否能进行有效地控制,和成本预算的精确度密切相关。这个也是决定企业运营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内容。在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中,需要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筹考虑,但这方面的预算工作数据庞大,很难进行精确管理。可能会导致实际数据和预算管理数据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额,因而无法利用预算对企业的成本费用进行控制,使得考核兑现的力度无法深入。
2.全员控制成本的协作性差
企业运营过程需要大量的员工参与管理,但这些聘用人员的能力差别较大,而且管理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水平也较大。这种情况下,导致在成本控制中人员之间的协调性差,很难达到管理的预期效应。例如:往往只有经理人员更为关注成本控制的数据,而其他人员对成本控制数据关注度不够,管理的角度不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也就不相同,因此,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难以发挥合力。这种全员工作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得企业成本控制往往变成了部分人的事情,而其他人处于被动的成本控制,难以发挥全员成本控制的主动性。
3.缺乏必要的风险成本计算
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无法对未来各种事项进行较为准确地预知。而企业运营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相关的成本事件,这些不同的成本事件可能有不同的成本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企业缺乏必要的成本量化措施,风险管理主要是依靠人为的估计,难以对风险进行系统性地计量,也缺乏风险管理的科学控制。风险管理不到位,风险量化水平不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风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考虑,导致企业无法全面衡量其风险成本
二、改善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思考
1.前馈控制
企业运行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消耗,这也是企业成本的构成要素。企业成本包括了人财物的消耗,而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有效地将资源进行规划,尽量地进行资源的合理安排,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在这其中,人的作用显得更为明显,人是企业成本运营中的关键,人不仅仅是人力成本的主要构成内容,也是其他成本执行的重要动因。因此,需要从人的角度来发掘成本降低的动因,提高人在运营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应提高全员成本意识,牢固的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最根本的立足点。消除和打破“成本下限及刚性”的错误思想,将降低成本意识作为企业整体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规范内部市场,完善竞争机制,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等措施,将成本压力层层分解,传递到每位企业员工,调动全员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大物料的管理,通过对采购管理的控制,严格把控原材料采购的采购环节,不合格的机械设备和物料绝对不能入库;控制物料的“出”。供应部门也要根据预算料单按需发料,定期进行物料费用的核算,核算出和预期物料费用的偏差,找到原因进行调整。加大对成本控制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得各环节的成本费用也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真正达到了控制重点、改善全局的目的。
2.运营控制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企业全过程成本控制模式,需要通过不断地优化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进而提高成本控制的科学化水平。在制度方面,要求根据各个岗位的特点要求,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将各项制度落实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在制度约束方面,要提高组织的保障水平,确保各个岗位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实施。企业全过程成本管理能够实现,重点是看个各个岗位目标能否实现。由于企业运营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岗位各部门进行密切地配合,确保相互工作的协调一致。除了要建立专门的岗位进行利益协调以外,还要防止部门之间的冲突而导致成本次优化行为的发生。这种规范可以从建立冲突规范制度、岗位协作以及灵活处理等多种手段来进行解决,确保企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得以落实。其次,企业的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获取信息采集和信息的汇总,而是要及时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上报,特别是对于经济情报信息要注重收集,并加以有效地利用。企业要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平台的使用来获得信息的畅通。再次,依据指标的设计,可以结合各个部门和各个责任人的工作特点进行考核,对节约较为明显的进行必要地奖励,对没有完成指标的进行惩罚。通过责任制度的建立,可以将实际成本控制情况和个人的利益相互挂钩,利用激励措施来对个人控制情况进行调节,来达到成本控制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控制过程中,要防止个人或部门在本位主义的驱使下,进行成本信息的造假,这就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审计来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后馈控制
20*年,亨达前瞻性地甩开了国内竞争对手的贴牌战与低价战,勇敢地率先走出国门与法国国际品牌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亨达深刻地感受到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广告,更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及早牵手法国国际品牌集团这样专业从事皮鞋等服饰类商品研发、设计、品牌运营及生产经营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一流的国际人力资源、市场渠道资源、品牌差异化资源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乃至全球化优势资源才是亨达所仰重的。彼时,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以色列、日本和中国香港的世界顶级设计师百余人云集其麾下,亨达形成了“世界顶级决策、设计、研发的‘大脑’与‘心脏’”。
通过兼容并蓄、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亨达数年来不仅成功运营了“阿迪丽娜”、“动力足”等叫得响的国际品牌,同时,借力法国国际品牌集团在全球的市场、渠道资源,发挥“世界顶级决策、设计、研发‘大脑’与‘心脏’”的优势,整合并集成来自全球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最终成功地将自主品牌——“亨达皮鞋”也推到了世界市场的前台。
如果说一次合作还不能证明亨达“站在月球看地球”的开阔视野,那么建立“亨达国际营销网络”则堪称中国企业国际化竞争的经典案例。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单靠传统的融资渠道及自身资本的积累是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实际的资金需求的,这就需要企业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土地置换、存量资产出让、股权出让等渠道进行资金的筹措,也可以应用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在资本市场上实施直接融资,在企业资本运作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专业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便于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在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对投资决策的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予以明确,以便于形成快捷、良好、有效的决策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其健全的资本运营决策机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对决策权限予以明确划分,对于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决策权,应当将其仅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所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主体之间重组或者变更时做出的明确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予以明确,以便于构建良好的资本运营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国有控股资产运营决策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并要积极提升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积极降低资本的运营风险。
三、建立起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主营业务及主导产品的规模,以便于企业商品的生产经营能够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所以企业资本的运营对于企业非经营生产的剥离及资本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将商品经营成果转换成为资本经营成果,对于商品经营效率及资本运营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资本运营应该尽量的减少无关联合企业的兼并,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开展,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形成良好的企业竞争状态,将资本的运营与商品生产经营的实际密切结合,防止在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对资本运营轨道予以合理的规划。
四、建立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
在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与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与融资渠道的拓宽工作,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以便于对投资运营与投资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予以约束,对于降低资本运营风险具有积极地作用,主要表现为:(1)建立起完善的投资运营可行性论证责任制,可行性论证的工作质量与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会影响到整个投资项目的风险性与效益性,在实际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采取单元论证与联合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议通常由投资管理部门或者是业务部门提出,经过投资建议部门的单元初步论证之后,报送企业管委会实施申请立项,经过企管委审核同意之后,批准立项,然后由投资管理部门组织联合论证,联合论证部门主要有基建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共同组成,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还需要邀请资源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参与论证工作中,以便于提升可行性方案的科学性(;2)建立完善的投资运营约束机制,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在对投资目标及投资主体予以明确之后,落实各个投资决策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并要积极强化资本的审查监督力度,降低由于投资运营不善所导致的资不抵债的风险,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五、结束语
【关键词】医药销售企业 运营资金 管理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我国企业间的竞争愈加剧烈,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位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运营资金的有效管理将会成为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点。在我国,运营资金管理无论是从观念还是理论方法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家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营就必须有适量的运营资金,运营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现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营运能力较差、缺乏资金,这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甚至是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企业必须转变观念,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研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二、运营资金管理概述
理解营运资金管理首先需要理解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常用二者的差额来反映一家企业的偿债能力。运营资金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好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筹措。其中,资金的运用指的是企业该投多少资金在流动资产上,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的管理。资金筹措指的是企业该用什么方式来进行流动资产融资,包括短期借款和商业信用的管理。企业持有运营资金的风险与收益是成反比的关系,因此,企业要严格控制好运营资金的持有量,既要保证日常需求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又要注意不能过多持有降低收益,即通常所说的稳健型或激进型运营资金管理。
三、我国医药销售企业运营资金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存货资金占用的不合理性
目前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其购销并未真正的完全实现现代化,也就不能进行有效地管理,科学合理的安排相关药品的存储购销。在医药企业这个特殊行业中,销售的好坏与相关政策、季节及产品特点有效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采购前不能详细掌握库存市场状况,加之企业缺少必要的宏微观调节,导致无效的采购存货不必要的占用了过多的运营资金,同时部分药品又未及时采购而失去销售机会。存货资金过多不合理的占用是目前我国医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应该重视并有效避免其发生。
(二)信用政策的不合理性
面对日益激烈的医药竞争市场,大多数企业为巩固现有的市场,进一步挖掘潜在客户都会不约而同的采取放宽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的措施,不断增加的应收账款不断吞噬着企业的运营资金持有量。呆账坏账的风险不断加大,这只是会带来短期表面上企业的盈收和繁荣,长久下去必将成为其失败的导火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企业的运营资金有限,急于销售以换取市场占有率以及期望快速将产品转化为现金,缺乏对赊购方基本的信用调查,给予信用不达标的企业赊销权;一是企业的收账政策不积极,对赊销方即便是到期了也不敢过于频繁催促。同时,部分赊销方已无力还款。
(三)费用无预算或其执行不力
基于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的实际,现在大部分的企业还未拥有完善的费用预算系统。所以,医药销售企业现普遍存在着无费用预算或预算执行不严的情况。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是对进货的费用缺乏应有的预算。事前没有对相关产品的价格进行市场调查比较和有效的控制;二是对日常费用支出缺乏应有的预算。医药销售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许多无效费用支出的情况,如采购中的舍近求远、采购价格较高的产品等。目前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并未将这些无效的费用支出进行有效地预算,长久发展必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三是对重大支出缺乏应有的预算。通常所说的事前科学预测、事中有效控制执行、事后严格监督评价,这整套的体系在医药销售企业的重大支出的并未看到,由此造成了企业资金不必要的严重浪费;四是资金管理机制的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体制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力,目前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普遍缺乏。
(四)缺乏融资渠道
医药销售企业在采购产品和开拓市场等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股本是我国的医药销售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就是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国家的宏观政策发生调整,企业的资金就不可避免的出现问题,企业过分依赖于单一的银行贷款承担高额的利息费用。同时,企业过分利用了应付账款进行融资也是问题之一。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越短,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大,应付账款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利息增加收益,但增加企业应付账款的周转天数会降低企业的信用度。因此,应该适当地运用此方法提高收益。
(五)现金管理比较混乱
最强的流动性、最低的获利能力是现金的最大特点。过多或是不足的现金储备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现在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其财务管理机构及措施不健全,没有指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意愿和能力,缺乏有效地现金持有量的预算和现金收支的管理。这种随意性的现金管理机制,导致企业较常出现现金过剩或不足,无法达到最优的成本效益。这也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应充分重视的问题之一。
四、运营资金有效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库存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库存管理已经得到了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零库存的理念及适时管理机制正得到迅速的推广,被认为是现有的节约存货流动资金较有效的方法。但在我国现有的环境条件下,还较难实现零库存的管理目标。但可以吸取其中的基本理念和做法应用于企业实际中,企业的存货流动资金也将会得到有效地利用,资金紧张情况也将得到较大地缓解。因此,企业应采取的措施应是加强对产品采购的预测性和计划性,充分考虑市场、政策等相关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注意采购的数量和时机,尽可能的缩短其中的时间差,节约存货的资金占用,实现库存的有效管理。
(二)合理利用商业信用
赊销作为企业应对越发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得不采取的营销手段之一,其在销售总额中的比例也是不断的上升。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做法,尽快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将应收账款的控制重心由财务方面转向商务方面。具体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一是理清管理责任。绝大多数的企业都认为是由财务部门来负责货款的催收,无销售部门的责任。但事实上,若是由销售部门负责账款的收回工作,且将其列为考核指标之一的话,那么销售部门在面对赊销问题时,就会更加谨慎认真地对待,这样就可以避免为业绩而随意赊销的情况发生,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有着更加直接有效地促进作用。二是权衡比较因赊销带来的收益及成本费用,科学合理地预测赊销的最佳规模,控制应收账款的金额。三是科学的确定赊销的对象。企业应实时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在提供赊销方案之前,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评估相应的风险等级。通过实时收集的信用资料,对客户进行等级设置,相应地对不同等级的客户实施不同的信用政策,以减少呆账坏账的损失风险,有效回收账款。四是对信用期严格控制。以合同的形式来严格规定信用期限。五是充分利用信用折扣吸引客户及时还款。六是尽量减少挂账现象,加大票据的使用,以便获取索债凭证。七是科学建立坏账准备制度,减轻企业呆账坏账负担。
(三)加强预算管理
及时掌握企业的现实状况,加强预算的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控及考评。整个预算的过程要按控制流程严格办事,以事实为依据,及时分析原因调整政策。做到大小事务了然于心,对各种状况都有较好的应对措施。
(四)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有限的融资渠道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阻碍之一。因此,要努力建立企业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例如加大吸引国外资本的投入、建立有偿使用资金的多种形式等。
(五)借鉴国外管理经验
我国传统的运营资金管理模式属于内向型的管理,强调节约资金的占用,强化管理责任制。而西方的管理模式是内外结合型的管理,强调优化资金的结构,进行定量控制。因此,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任务是注意开展对运营资金的定量分析,注意内外结合优化资金结构。
五、结论
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受企业日常财务控制水平高低的影响程度较大,特别是企业运营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运营资金的有效管理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分析企业运营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建立有效的运营资金管理体系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郭丽珍.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与控制[J].现代商业.2008(6)
【关键词】煤炭物流;企业运营;能力构建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消耗能源,在我国日常的经济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煤炭资源非常的不均衡,北方的煤炭资源往往要比南方丰富很多。为了满足不同地域的市场需求,就需要把煤炭物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同时在科学技术不断的前进、竞争力不断增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的煤炭物流模式俨然成为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对煤炭物流企业运营能力的构建进行分析研究。
1、实际案例
某港区总面积90KM2,共有泊位270个,规划岸总长度我70KM,港区整体条件非常的不错,港区的水位非常的深,河岸地势较陡,没有发生过结冰和泥沙淤积现象,具有全年运营的优点。港区整体交通条件非常的好,周围有几大铁路贯穿连通,另还有各大高速公路在港口的附近,且是我国煤炭运输重要的港口通道,是沿海地区居民用煤的重要运输通道。经过详细的规划,港区的运煤能力由原来设计的2.5亿吨调整为3.6亿吨。
2、当前国内煤炭物流的情况
2.1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
(1)根据有关数据发现,我国煤炭的使用率已经越来越高,据2012年相关数据显示,年煤炭消耗量为32亿吨。在煤炭资源储存量方面,我国是今次与俄罗斯、美国第三个煤炭储存大国。煤炭是现在以及以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我国煤炭行业具有下面几个特点,具体为:(1)虽然我国整体煤炭储存量比较大,但是因为我国人口数量较大,导致煤炭人均数量非常的低;(2)国内的煤矿数量非常的多,但是普遍煤矿规模不大;(3)在国内除下一些大型煤矿外,其他中小煤矿生产技术不高、生产设备差、生产效率不高;(4)煤矿分布比较散落,安全生产水平不高,在预防煤矿灾难方面整体能力不高。
2.2国内煤炭物流行业的现状
只有对国内煤炭行业物流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人生,才可以构建出合理的企业运营模式。通常我国煤炭物流现状,具有下面几个特征:(1)主要使用散货运输模式。我国目前煤炭物流运输主要使用大宗散货的运输模式,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和规模的大小,对运送利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运输路线杂乱,距离长。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匀,煤炭在运输的过程中,往往要运行较长的距离,同时还要使用各种不同的运输工具进行运输。(3)铁路运输是一种比较快捷、方便的煤炭运输方式,但是国内铁路建设力度不够,公路运输成本比较大,损坏也比较大。(4)在国内煤炭的主要运输途径是通过煤炭运输公司来承接运行的。(5)通常煤炭从生产到销售主要是通过以下的运输途径(如图1所示)。因为火车运送能力不足,汽车运输仍然是当前煤炭运输的重要工具,铁路的运力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运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要首先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3、案例物流的营运状况
此物流公司是国家投资建设的物流公司,公司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国家煤炭运输的需要,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些物流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1)此港口的地理条件非常的好。航道不长、冬天不会结冰、河道没有淤泥,可以全年无休的进行运营,而且水的深度足够满足所有煤炭货运船的运行。(2)港口有非常好的存卸货能力。其中起步工程车每年可以卸货6500万吨,装备的三部四翻式翻车机,每日可卸车3000辆,每天的煤炭卸货数量为30万吨,在全国来说是卸货效率最高的港口。港口建设了9个煤炭堆放点,设计堆存煤炭400万吨,设计建设了6个停泊口,其中12万吨级泊位两个,7万吨级的两个,5万吨级的2个,每年的煤炭通过数量为5500万吨,并且配备了5个装船机,每日煤炭可装船25万吨。(3)各大煤炭运输的铁路主要干线已相继开通,切实保障了煤炭集港运输的能力。(4)建立了信息化系统,对实时信息可以进行详细的了解。
3.1案例企业的物流管理
(1)煤炭企业结构和机制不合理是大多数煤炭公司都存在的问题,多数的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程序紊乱,各种繁琐程序比较多,工作效率不高,不能实时的根据市场调整公司的运营节奏,缺乏各种监督机构。这一方面,案例公司做的比较好,在设备管理方面非常严格,各个关键点、细节点都认真把控,运营设备的完好率高达97%,把职工培养作为管理重点。曾经创造了单月卸车510吨和装船520吨的良好记录。(2)物流管理系统部细致也是大多数煤矿物流企业在营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还造成了非常大的浪费,对库存的管理也缺乏实时性。案例公司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运营过程中个各个环节都可以详细的了解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库存也可以进行实时的管理。(3)对于物流信息程度不高的问题,因为案例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公司运营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4)环境污染也是大多数煤炭物流企业不重视的一个问题,案例公司制定了节能、安全、环保的环境管理理念,公司在起步工程建设过程中投入资金2.5亿人民币用来建设堆场除尘系统,同时还投入了1.5亿元建设了全国最长的防风抑尘网,从而把所有的堆场完全封闭起来,起到了非常好的煤尘抑制效果。2012年万吨吞吐量单位能耗2.5吨标煤,比同期降低了12.1%。
3.2案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1)加大铁路建设和运力。通过加大建设煤炭物流的铁路建设和运送能力,案例企业通过对铁路线的扩展和改造后,运能大大的提高,2012年煤炭运输量定位4.8亿吨,相对于2011年增加了2000万吨。(2)计划设计建造出年运输能力为2.1亿吨,整条铁路长度为1100KM的煤炭运输铁路,进而来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沟通。然而,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海外运营的中资企业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全球竞争,成为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看,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具体见表1。
(2)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特点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社会责任实践区域广泛、情况复杂。全球化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业务已经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中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区域也随之扩大,既要面对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要面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法律、宗教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和要求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已经成为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特色。
第二,社会责任实践内容丰富,尊重人权和环境保护等是重点领域。在海外运营中,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法律等具体情况,消除歧视、注重性别平等、开展人权教育、关注弱势人员、注意避免强制劳动和使用童工,是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关注点。同时,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已经成为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第三,社会责任实践形式上,注重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参与。海外中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探讨社会责任实践的方向、议题和重点内容,鼓励和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社会责任实践中,共同推动当地发展。
2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贡献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包容性的、绿色的,在得到合理投资回报的同时,又给当地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第一,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带动产业升级。在东道国,海外中资企业参与大量的政府援建项目,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制造、轻纺工业、食品加工等领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质优价廉的产品,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提升了生活品质。通过技术革新提供新型产品的同时改良当地技术,带动当地产业升级,为当地产品创新、技术改良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案例:
中国石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以企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过12年的发展,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已成为阿克纠宾州重要的油气生产企业。不仅在油气生产上实现了突破,而且每年按时足额向当地政府上缴各种税费,支持了该州财政收入的70%,解决就业人口数量占阿克纠宾市人口的15%,成为该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2002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华时称赞中油阿克纠宾油气股份公司是“中哈合作的典范”。2007年,中哈石油合作十周年之际,阿克纠宾州税务局给发来贺信,感谢公司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资源来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哈萨克斯坦)可持续发展报告
第二,创造就业机会。在海外运营过程中,中资企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2006年至2010年雇用当地居民的数量以28%的速度增长。2010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雇佣了近100万名员工,其中71%为当地居民。华为、中石油、工商银行等公司在海外的雇员有60%以上是本地人,中兴通讯的2011年CSR报告显示,其海外市场本地化雇员超过65%。2011年,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海外员工本地化率达到91%。海外中资企业关注本土员工的成长,制定适宜的培训体系和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当地员工骨干提供理论培训。
第三,推动节能环保工作。海外中资企业注重在东道国的节能环保工作,提供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产业链,提高节能环保绩效,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节约当地能源和资源消耗,带来良好的声誉和新的市场机会。另外,参与社区的节能环保宣传,支持社区节能降耗工作,改善社区环境,建立公益基金支持环保持续发展。
第四,参与社区慈善和公益事业。海外中资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签署社区慈善和公益事业协议,建立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基金。中资企业注重与当地社区、教育机构等合作,建立助学基金、学校、培训中心等促进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当地卫生医疗条件实际情况,改善医院、诊所等医疗卫生设施周边的基础设施环境,建立医院并捐助先进的医疗卫生设备,针对性培训当地医疗卫生人员。走进社区,免费为当地居民治疗各种疾病,组织专家向当地居民普及疾病防治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疾病防治意识。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 守法合规方面的挑战
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复杂、立法标准不同,中资企业跨国经营时间普遍不长、经验缺乏,守法合规成为海外中资企业运营的重大挑战。一是对当地法律法规不熟悉。对于经营管理、人权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不熟悉,无意识违反当地法规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守法意识不强。部分企业商业诚信缺失,缺乏契约精神,不履行合约,或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漠视当地法律,并因此受到惩罚,给海外中资企业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2 文化方面的挑战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文化方面的巨大挑战。从宏观层面来看,运营地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巨大的差异,法律、商业惯例和不成文但为社会公众认可的规则等因素都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挑战。比如,当地员工与中国外派员工的价值观、信仰、习惯乃至生活方式都不同,这些文化背景差异极可能演变为文化冲突和矛盾,造成内部跨文化管理的困难,降低中资企业对海外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加大沟通协调难度,增加运营成本,甚至使经营陷入困境。
3 管理方面的挑战
(1)劳资关系
海外中资企业的外派员工多数担任技术、管理职位,而矿工、建筑工、搬运工等基层岗位几乎全部是当地人,两者界限分明,加上语言能力有限,遇到问题无法有效沟通,导致劳资关系紧张。部分中资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为节省生产成本而降低用工标准,给当地工人支付过低的工资,引起了工人与工会的不满和抱怨,甚至引发罢工。
(2)职业健康安全
海外中资企业在建筑、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涉足较多,安全生产责任重大。但部分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础管理薄弱,安全用具设施不健全,事故时有发生,职业病的隐患增加。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已经成为中资企业海外运营的重要挑战之一。
(5)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海外中资企业的部分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达不到相关标准,一定程度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由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技术水平的差别,海外中资企业与当地的供应商之间易产生沟通障碍,互信度不高,无法建立持续的伙伴关系,难以了解双方的真实需求与存在问题,难以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不利于推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4)资源和环境保护
部分海外中资企业在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缺乏完整、规范、严格的监督管理程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难免受到当地的警告、甚至处罚。随着全球资源日益短缺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东道国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中资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方面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提升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绩效
1 积极提升守法合规运营意识和水平
中资企业在海外运营中获得国际社会和东道国提供的社会、经济、环境支持的同时,也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制约。积极学习当地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提升合规意识,有助于提高中资企业合规运营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
在经济方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开展政治参与、公平竞争,反对偷税走私、圈钱逃债和商业贿赂。在社会方面,学习当地人权、劳资、消费者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尽责审查、评估人权风险状况,避免同谋、反对歧视,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工作中的基本权利。在环境方面,学习践行当地与防止环境污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栖息地恢复等相关法律法规。
海外中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2012年9月28日,中国商务部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社会责任指引》。这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首部自愿性社会责任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海外经营行为,指导中资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重要依据。
2 主动融入当地社会
海外中资企业融入当地社会,需要企业与当地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同行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方不断沟通,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3 提升社会责任属地化管理水平
一是积极将社会责任融入当地的战略和日常运营中。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研发、设计、投资、采购、生产、销售等日常经营环节及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运营实际明确社会责任核心议题,集中优势资源在当地开展社会责任专项实践。
二是建立适合属地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社会责任工作部署、报告、沟通等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和社会责任日常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中资海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实践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