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第1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语言;载体;英语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流,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而学习语言时不可忽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流;而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交流。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应该了解英语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行为和价值准则、风俗习惯、等。学生只有学习语言和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才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因此,跨文化导人很早就进入了我国英语教学者目光,近年来,我国许多语言学家,如赵贤洲、陈光磊、胡文仲、束定芳等纷纷著述论说,强调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文化语言学家Betty allace在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theirLanguages一书中写到“The more we know about a particularsociety,themore effectivelywe can communicate in it”(我们越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就越能更高效地进行交流)。她还说:“如果不能直接在一个社会中学习其语言,那么,老师则必须提供必要的文化点”。因此说学外语仅靠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内涵。

英语语言文化有两个主要源头――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英语的词汇从神话故事中吸取精髓,将神话故事中的词汇、神名、传说故事演化,由此大大丰富了英语语言。希腊神话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丰富的故事情节流传于世。古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的想象力丰富多彩,激发了人们探求古希腊文明的欲望和热情。

希腊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和习语方面,主要形式有直接引用、转义借用、派生新词和词根化。这方面的例子有:Flora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花神。她嫁给了西风之神Zephyr,婚后她的丈夫送给她一座满是奇花异草的花园。Flom和z印hyr生活幸福,感情甜蜜,每当他们一起在花园散步时,沿途的百花都会竞相开放。Flora在现代英语里指代“植物。,衍生词有flower,flour,flourish,floral,florist等;神话中人间的王子那喀索斯(narcissus)是个长相英俊的美少年,经常喜欢独自一人在森林中漫步,他脱俗的外表和气质吸引了森林女神艾蔻(echo)的注意,渐渐的她爱上了这个王子,每天都跟随在王子的身后,但是却无法表白,因为她遭到了天后赫拉的诅咒终生只能重复别人话语的后三个字,那喀索斯忍不住问艾蔻“你是谁呀?”,艾蔻只能不断的重复“是谁呀,是谁呀……”而遭到那喀索斯的讨厌,最后艾蔻抑郁而终,死后变成了山谷中的“回声”,而那喀索斯也被赫拉施以诅咒,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而变成了一株“水仙花”,后来的他的名字还引申为“自恋,自我陶醉”的意思;著名运动品牌耐克的商标也来源于希腊神话故事,耐克(Nike)是神话中的胜利女神,这一品牌正是源于女神名字的引申含义。

第2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身世传说;外部形象;内在个性;承继

发展

古希腊神话中神与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区别仅在于掌握特殊的力量和享有永生的权利。而古罗马早期的神灵没有个性人形,崇拜仪式简单机械,缺少思想内容,在希腊人的影响下,罗马人也开始赋予神以人形,出现了罗马神和希腊神的混同过程。在这一混同过程中,罗马神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阿佛洛狄忒在希腊神话中代表着爱情、美丽与,在她在罗马与当地象征丰产植物的女神维纳斯合并后,成为丰收和爱情女神。罗马承继了希腊神话,同时它根据当时罗马政治、经济以及生活需要将一些神的地位和功能作了调整。融入了阿芙洛狄忒因子的维纳斯成为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改写的民族史诗《埃涅阿斯纪》主人公、罗马城建立者埃涅阿斯的母亲,故被视为尤里乌斯皇祖的女始祖,由此名声大震。从阿芙洛狄忒到维纳斯,从她的身世传说到与人神的交往,由外在形象至内在品质,现存文本中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种种表现指引笔者通过细致比较找寻希腊与罗马人民女神崇拜背后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

一、身世传说比较:完整神谱,部分承继

在女神出世的传说部分,古希腊神话对阿芙洛狄忒的身世提供了详尽的解释:赫西奥德在《神谱》中称,阿芙洛狄忒源自乌拉诺斯被割下抛入海中的生殖器,在海浪的泡沫中出生,所以神明们这样称呼她,意为“浪花里出生的”。她出生后,起初向库特拉岛靠近,因此被称为“库特拉的”,后来她由那里去到四面环海的库普罗斯岛(今塞浦路斯),在那里成为一个庄重可爱的女神,称为“库普罗格尼娅”,意为“库普罗斯出生的”。她一出世,便有爱神埃罗斯和欲望女神陪伴她。她满面甜蜜的微笑,善于窃窃私语,惯于欺骗。美神阿芙洛狄忒在《神谱》中是从上生长出来的,其实这已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古希腊人的一种观念:爱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美的根源所在。

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阿芙洛狄忒是宙斯和狄奥涅的女儿。在特洛伊战争中,她支持特洛亚人,是金苹果裁判中有恩于她的特洛亚王子帕里斯的保护人,她为了保护帕里斯,在战场上被希腊将领狄奥墨得斯刺伤后,忍痛返回奥林波斯,“倒在她母亲狄奥涅的膝头上”。关于她的母亲,一说狄奥涅是乌拉诺斯和盖娅的女儿,因此也是提坦神;一说狄奥涅是提坦神奥克阿诺斯和特梯斯的女儿,因此与宙斯是同辈,阿芙洛狄忒便属于新一辈神。

古希腊神话关于阿芙洛狄忒神世传说的详细解释体现了古希腊神话完整的神谱体系。而古罗马神话中,这位女神海洋出世和众神迎接的故事被大致保留了下来,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欧伊珀的女儿与文艺女神竞赛唱歌之时,提到“爱神维纳斯变了一条鱼”。这无疑与维纳斯的海洋出世传说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维纳斯奇特的诞生历程在古罗马文学作品中甚少被详细描述。而相比之下,古希腊人不厌其烦地描述阿芙洛狄忒诞生和她被众神所接纳的神话。

另外,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与父亲宙斯有着频繁的交流,但她的母亲狄奥涅却难觅踪迹。这位在《伊利亚特》中“用手抹去女儿臂上的灵液,平愈了手腕上的伤口”的母亲在古罗马神话中几乎没有踪影。这表明与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相比,古罗马神话简单朴素,并不重视血脉家族的传承。古罗马作家斯维托尼乌斯谈到古罗马早期文化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时说,古代罗马人一直忙于战争和扩张,对那些事情无暇顾及。因此古罗马人只是部分承继了希腊神话。且古罗马的神起初并非拟人,而是带有万物有灵和拜物教的特点,因此维纳斯作为女儿的人性部分没有得到重视,也体现了古罗马神话的自身的特点。

二、外部形象比较:恒久之美,细化之权

在希腊神话中,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之神,代表了希腊时代的审美价值。她在神界引众神追求,在人间因美貌闻名。在罗马神话承继希腊神话的过程中,阿芙洛狄忒身上的意味被维纳斯完整继承。例如阿芙洛狄忒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样貌,她的臀部曲线尤其完美,以至于希腊人特地为此建了一个叫做“爱神美臀”的寺庙。与之呼应的是,罗马神话那句赞美“不可言说的维纳斯”,指的也是她美丽的臀部。不论是阿芙洛狄忒还是维纳斯,对于神界与人界的异性都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她虽为神o但从外貌中更加凸显人性一面,她不会用清冷皎洁的神性之光维持自己的矜持与骄傲,而是用美妙可人的青春气息动人心肠,轻而易举就获得希腊和罗马人普世审美观上的认可与欣赏。

美貌如斯,在神话故事中对她产生爱情幻想的神o数不胜数,所以她惯用他们的力量达成心愿,也会因为美貌而任情纵性地追逐爱情。维纳斯与阿芙洛狄忒在这一点上相似,她们的美貌都引起了父亲的疼爱,神o的追求和丈夫对于她的愤怒。相

反,就同性神o而言,她确实引起了她们的嫉妒和憎恨。《变形记》中的林仙波摩娜直接道出:“至于维纳斯,她丝毫没有把这位女神放在心上。”而她的美并非只是引起异性的追逐和同性的嫉妒,在罗马神话中,这样的美感上升到了高洁典雅的母亲形象的程度。在《埃涅阿斯纪》中,她全心全意帮助儿子埃涅阿斯逃出困境,走出烦恼。虽为人类的母亲,她身上高洁的神性却愈加浓厚,现身与离去之时都神秘委婉。在古罗马神话中,神与人有着分明的界限,对于神灵,罗马人始终保持敬畏的态度。扮演母亲角色的维纳斯形象圣洁高远是包含着古罗马人民根深蒂固的敬神观念和宗教观念。

女神有许多种类不同的圣物来象征自己的爱与美。鸽子、麻雀、天鹅、山羊、猞猁和海豚都是阿佛洛狄忒的圣物。而关于她举世闻名象征爱情魔力的腰带的描述在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不同的是,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最初是一位丰收女神,奥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为爱情、及美的女神。作为女海神,她的祭品是海豚;作为丰收女神,她的祭品是麻雀、鸽子和兔子;她最宠爱的圣鸟是鸽子,在维吉尔的《变形记》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一章,提到了爱神的鸽子。从圣物处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的一致之处。罗马神话对于这些圣物的划分体现着维纳斯本身职能的细分、身份的转换、丰收女神的角色定位,也体现着古罗马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内在个性比较:温和或威严,皆因爱与美

在女神充满魅力的外表之下,是她因为爱与美呈现出的复杂个性。她有点燃战争的谋略,却没有奔赴战场的实力。在众神中她有驱怂爱情的力量,但常常因为其他神力的不足而显得少女般软弱,引来众神的怜爱和打击。

在荷马史诗中,阿芙洛狄忒为了捍卫特洛亚的荣誉表现出敢爱敢恨、勇敢立威、果决处事的性格特点。她与赫拉等支持希腊人的神o屡屡发生争执,甚至因为受伤遭到众神嘲笑,虽不善战但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而不怕战争的威胁,果断处理海伦与帕里斯的矛盾,都证明了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并不仅仅是一位单薄纯美的女神。她在特洛伊战争中与赫拉和雅典娜有着较为激烈的冲突,但是当赫拉有求于她,向她借充满魔力的腰带,请求给予和欲盼时,她非常理智地选择了同意。通过她与神o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弥补她不足勇力的是她美丽的外表下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

在古罗马神话中,她敢爱敢恨、敏锐果决的性格没有改变,更是会为祭祀仪式的不当而愤怒惩罚凡人。在《变形记》中,阿玛托斯的居民用被屠杀的客人的血来祭祀朱庇特,而“好生恶死的维纳斯见了这种渎犯神明的祭法,心中大怒,准备放弃她在塞浦路斯的城池和原野,但是她说道:‘这些美好的山河和城市犯了什么过错呢?它们有什么不是呢?我不如把这些不敬神明的人处死或流放,或者给他们一种介乎死亡和流放之间的刑罚。’”因此她就只把他们的身体变成凶恶的雄牛,在这一惩罚背后,我们固然可以看到维纳斯的果决和威严,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正义主张和对美好自然的依恋,她最后的惩罚也留有余地,“好生恶死”,体现了她仁善的一面。从这一部分来看,属于阿芙洛狄忒的性格并没有被大范围改写,而是细致入微,具体完备。她的处世哲学加入宗教祭祀的因素,更进一步强化了阿芙洛狄忒性格中能够体现罗马人英勇果决、充满智慧的民族性格的一面。

爱与美之神内在性格的温和与勇敢在与她的儿子埃涅阿斯相处之时最为突出。在荷马史诗中,阿芙洛狄忒飞身挽救埃涅阿斯并因此被刺伤,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在《埃涅阿斯纪》中被无限放大,她的母亲身份实际包含了整个民族。在《埃涅阿斯纪》中,特洛伊人战败后,正是因为她的保护,埃涅阿斯才得以出逃特洛伊,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祖国,这就是维纳斯为什么成为罗马的特殊保护神的原因。从希腊神话到罗马神话,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故事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罗马人母亲”的叙述。阿芙洛狄忒负责的是女神维护特洛亚城的努力和作为埃涅阿斯母亲的身份说明,而维纳斯则延续并充实了整个故事的过程。

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神o的个性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饱满,因此阿芙洛狄忒的个性比起维纳斯更加复杂,经过古罗马神话的简单化、民族化的承继方式,阿芙洛狄忒的某些性格品质被格外放大,例如她捍卫特洛亚时表现出的勇敢和理智,作为伟大的女性神的高贵与矜持。她的神性扩大,人性缩小,而回到古希腊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更具人情味道的爱与美之神。

四、结语

从阿芙洛狄忒到维纳斯,本文着重研究了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关于爱与美女神的故事细节表现出的她的面貌、行为、品质的异同。本文从女神身世传说中分析出古罗马神话对于神谱体系的部分承继,立足女神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品质,可自然挖掘出女神的人性与神性,得出两个民族之间思维方式、整体性格和社会形态的异同。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不同引发的是关于两个民族神话的深入思考。罗马神话实际承继并发展了希腊神话,将加入了罗马元素的文化艺术传向了世界。而爱与美之神在这股浪潮中,以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世代人民走进她的世界,她是希腊人的阿芙洛狄忒,更是世界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奥维德.变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荷马.伊利亚特[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15.

5.斯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第3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希腊神话;英美文学;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4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 :翻译;神话;意象;神话意象

Abstract:Lots of ancient Greek and Rome mythological images were cited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partin Shakespearean dramas. The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reasonable way of translation for these mythological images by contrasting and analyzing the thre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istinguished translators, i.e., Mr. ZHU Sheng-hao, LIANG Shi-qiu and FANG Ping.

Key words:translation; myth; image; mythological image

1 引言

“神话”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很多神话都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这样,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霜雨雪都成了神,能够祸福人类,因而人们也不得不对神敬畏崇拜。由此看来,神话一般泛指有关神或其他超自然物的故事,当然,有时也包括被神化了的人。弗洛伊德(Freud) 在《作家和白日梦》(Creative Writers and Day-Dreaming) 中曾说过,神话是一个民族“幻想”的残留物,只是形式上经过了变化①。马克思曾说过,神话是“在人民的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②。这就是说,一种文化或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从一个侧面讲述了该文化或该民族的历史。所以民族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是她永远追寻的自我意义[1]。

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古希腊、古罗马人创造的众多神话则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瑰宝,这些神话不仅直接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神的“拟人化”,也就是神都被赋予了完整的人的性格,如女神维纳斯(Venus)是最完美的女性。

对文学家来说,神话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以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来源的意象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尤其是莎士比亚,更是对古希腊罗马神话大加引用,作为其创作的源泉之一。

2 神话意象的翻译

2.1 神话意象

对于“意象”的含义,古今中外的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要给“意象”下一个标准的定义并非易事。简言之,如柴梅萍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一文中指出:“物象(Physical Image)与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意义。意象的功能即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③。吴文安在《意象的传译》一文中指出,意象的作用就在于“能诉诸读者感官,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带来身心的愉悦”,而“一旦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读者没有适当的前见和期待,不能形成某些事物的意象,文学的交际过程就会中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这些论述都有力地证明:脱离了意象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背景,人们就难以准确把握、领会意象所传递的美感。

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是莎剧中大量出现的、以古希腊罗马神话原型为基础的意象,这些神话意象无疑有着很深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性,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因此,中国读者要获得对莎剧文本中神话意象的审美求解,必须依赖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虽然当今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但文化的差异性是永远无法完全消除的,并且这些神话意象背后的文化是很久以前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这对中国读者来说,无疑是感到相对较为陌生的一个领域。因此,这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对译者采用何种方式来翻译莎剧文本中的神话意象产生了重大影响。

2.2 神话意象的翻译

神话意象的传递在莎剧汉译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读者能否从汉译本中获得类似于源语读者的审美感应,这除了莎剧原有的魅力和读者的先入之见以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这些神话意象的传递方式。因为这些神话意象从源语到目的语的传递,依赖的主要就是翻译主体,即译者的审美介入;而翻译主体在审美介入,亦即翻译的过程中对意象的接受和表达与莎士比亚当时创作这些神话意象的主观愿望往往难以完全叠合。因此,在不同的翻译主体接受和重新表达这些神话意象的环节当中,就会出现相对于原作者的不同分化,从而产生这些神话意象汉译的不同类型和结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莎剧中的这些意象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所译意象的具体情况,并要认真考虑中国读者对该意象的了解和熟悉程度,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关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传递该意象的文化底蕴。

2.2.1 仅音译——观象取意

仅音译就是译者仅仅音译莎剧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不加任何解释或注解。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么可能是完全信任目的语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认为他们能够顺利地“观象取意”;要么可能是源语意象的审美信息和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已广为人知;也有可能就是译者有意识地要为目的语读者营造一种和源语读者一样的“寻象观意”的模式。不过笔者浅见认为,对于莎剧中广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神话意象可直接采取这种翻译方式,反之,最好另寻它法。如《皆大欢喜》第四幕第一场45-46行有这样一个神话意象①:

…, it may be said of him that Cupid hath clapped

him o’ the shoulder, but I’ll warrant him heart-whole.

莎剧中神话意象的翻译[DM)]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KG9*2]2008年第4期[KG11*2]第21卷第4期

朱生豪:……,这种人人家也许会说邱必特曾经拍过他的肩膀,可是我敢说他的心是不曾中过爱神之箭的。

梁实秋:……,也许有人说他是曾经被爱神捉住过的,但我敢担保他的心上是没有爱神的箭伤。

方平:……,那么最多也只能算他是给小爱神丘比特在他肩膀上拍了一下,可我敢担保,他那颗心一点儿没事儿,不曾中了小爱神的金箭。

Cupid,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小爱神,蒙着眼睛,手执小弓箭,凡被他射中者即坠入情网。对于可爱的小爱神丘比特,汉语语境下的读者还是比较了解的,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像朱生豪先生那样采取仅音译的方式,这样这一意象的审美信息和文化信息就完全能为中国读者所理解和领会。完全没有必要像梁实秋先生那样“舍象取意”。当然,方平先生译为“小爱神丘比特”更保险,更能让读者观一目而了然于心,即保全了“象”,又传达了“意”,不过于形神兼似方面有些不够完美,而且也让中国读者失去了自发“求解”的冲动和机会。

但这些神话意象蕴含的毕竟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信息,所以广为中国读者所熟知,能仅音译的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相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可仅音译的神话意象会越来越多。

2.2.2 音译加释义——意、象同现

音译加释义,即在译文中直接将意象的“象”和“意”同时传递,保留“象”的同时也将“意”和盘托出,即“意”和“象”同时出现在译文中(如上例中方平先生对Cupid的翻译)。这一做法无疑从某种角度上简化了目的语读者“观象取意”的过程,但是也让读者少了一些自发“求解”的冲动。《皆大欢喜》第五幕第四场111-112行有这样一个神话意象:

Hymen from heaven brought her,

Yea, brought her hither, …

朱生豪:亥门一路带着伊,远从天上来;……

梁实秋:海门带她从天上来;是,带到这里来,……

方平:喜神引领她从天宇来人间和你团聚。

Hymen这个意象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婚姻之神。对于这位专司婚姻的神,相信多数中国读者就不一定很清楚。朱、梁两位先生仅音译为“亥门”和“海门”,可能是完全信任中国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认为他们能够顺利地“观象取意”,也有可能是有意识地要为中国读者营造一种和源语读者一样的“寻象观意”的模式,这里不必妄加推测。总之,这样做“象”是留住了,但相信很多中国读者观“象”却难取“意”,翻译目的难以实现。方平先生舍“象”取“意”,意译为“喜神”,技高一筹,更容易让这一“意象”在中国读者的审美意识中产生意义上的共鸣,但有失“象”之缺憾。

转贴于

由此,笔者认为,这一“意象”最好采取音译加释义的方法,译为“喜神海门”。这样既保留了“象”,又传递了“意”,虽简化了读者观象取意的过程,但毕竟同时保留了“意”和“象”,应该说是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最佳方法。

2.2.3 音译加注——观象猜意

音译加注就是音译源语之“象”并在文后加注解,详细说明“象”之“意”、 “象”之渊源。这种文后加注的译法与前面提到的音译加释义的译法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处,即由译者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个顺利、快速地对源语意象进行求解的途径。但这两种模式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音译加注的意象似乎要比音译加释义的意象更需要译者倾注大量的文字对之加以说明,因此,这样的意象在文中直接释义会让译文显得冗长,必须在文后另辟地方对意象的“象”、“意”和文化渊源进行详尽的注解,这可以看做是它的缺点和不足;其次,音译加释义是让读者直接在阅读译文的同时就将源语之“象”和“意”都尽收眼底,而音译并在文后加注的译法则是先让目的语读者有一个试图自己“观象取意”的心理,因为在阅读译文时读者直接面对的依然只是“象”,而对于“象”外之“意”,读者必然会在审美意识中展开搜寻,当这种自发的“观象取意”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读者肯定又会去翻看文后的注解,从而获得对自己审美感应的一种求证。《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一场251-254行有这么两个神话意象:

Now pile your dust upon the quick and dead,

Till of this flat a mountain you have made

T’ o’ertop old Pelion or the skyish head

Of blue Olympus.

朱生豪:现在把你们的泥土倒下来,把死和活的一起掩埋了吧;让这块平地上堆起一座高山,那古老的丕利恩和苍秀插天的俄林波斯都要俯伏在它的足下。

梁实秋:现在你们把死人活人一齐埋了吧,直把平地堆成一座山,比古代的拍龙山或奥林帕斯山的耸天绝顶还要高。(拍龙山[Pelion],奥林帕斯[Olympus],均希腊高山。巨人与天神争斗时,曾拟以欧萨山[Ossa]及奥林帕斯堆积于拍龙山上,或以拍龙山及欧萨山堆积于奥林帕斯之上,以为爬上天庭之阶梯。)

方平:现在,把泥沙盖下来,把活的死的一起埋了吧!让平地堆起了高山,超过了古代的佩里翁,或是奥林匹斯插入云霄的青峰。([希腊神话]巨人族与天上诸神 抗争,堆起佩里翁[Pelion]山,高与诸神所居的奥林匹斯山峰相齐。)

这里出现的两个神话意象是Pelion和Olympus。前者是指希腊神话中巨人们(the Titans)堆起的高山之一;后者指希腊神话中众神所居的高山。朱生豪先生都采用了仅音译的方法,或许在形式上是可以为中国读者营造一种类似于源语读者的审美求解模式,但这两个意象进入汉语语境后,中国读者很可能难于直接从源语之“象”观得意象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审美信息。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后来的梁译本和方译本中,两位先生都采用了文后加注的手法,以期为中国读者提供一些“观象取意”的帮助形式。

2.2.4意译——去象留意

意译一般表现为得“意”忘“象”,去“象”留“意”,即在目的语中仅保留意象之“意”,

而源语中用来表意的重要手段——“象”,在译文中完全被舍弃。《威尼斯商人》第一幕第二场104-106行有这样一例,鲍西娅受亡父的遗命要用选择匣子的方法来决定丈夫的人选,她对侍女聂莉莎(Nerissa)说道:

If I live to be as old as Sibylla, I will die as chaste

as Diana, unless I be obtained by the manner of my

father’s will.

朱生豪:要是没有人愿意照我父亲的遗命把我娶去,那么即使我活到一千岁,也只好终身不嫁。

梁实秋:如其我活到西逼拉那样老,我也愿是贞洁如黛安娜而死,除非是按照父亲遗嘱的方法出嫁。(西逼拉,老态龙钟的女预言家。)

方平: 谁想要得到我这个人,就得遵照先父的规定;否则,哪怕我活到西比拉老婆婆那一把年纪,我临死,也还是像月亮里的戴安娜那样,一个童女的身子。(西比拉,阿波罗神庙中善作预言的女祭司的称呼。阿波罗爱上了意大利南部克米地方的“西比拉”,答应让她活上跟握在她手里的沙泥粒子一样多的岁数。可是她忘了要求永久的青春,因此后来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丑怪婆。见奥维德《变形记》第15卷。)

这里出现了Sibylla(西比拉)和Diana(戴安娜)两个神话意象。朱生豪先生采用意译法,舍弃了源语之“象”,仅保留了“年老”和“贞洁”的象外之“意”;梁实秋先生对Sibylla这一意象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对Diana采用仅音译的方法,可能认为这一意象已广为人知;方平先生对前者采用音译加释义并加注的方法,对后者采用音译加释义的方法。

据罗马神话,Diana是月亮女神,她在林中狩猎,机智地拒绝一切爱情,保持贞洁。笔者认为,对于这两个意象,要么像朱生豪先生那样直接意译,去“象”留“意”;要么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既给读者留下审美求解的想象空间,又让他们能够先观“象”而后取“意”。两种翻译方式各有利弊,意译法简洁明了,但失去了源语之“象”,“损失”过大;音译加注法能满足目的语读者先观“象”而后取“意”的审美要求,但过分冗长,显得有些拖泥带水,不适合舞台演出。

3 结束语

综上,笔者通过比较分析朱生豪、梁实秋、方平三位方家对莎剧中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的汉译,浅显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翻译观点和方法。认为在汉译这些神话意象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兼顾到源语意象和中国读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汉译。能直接音译的,理所当然首选仅音译的方法;不能则退而求其次,采用音译加释义或音译加注亦或意译的方法。总的原则就是:既不要拘泥于仅音译的方法而无法自拔,也不要一味的完全意译而走向极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式,不断提高翻译水平和译文质量,让读者既能观“象”,又能取“意”;既能保持原有的文化传统,又能在这一传统之中去领略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参考文献]

第5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1.1从风俗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而不同的风俗文化使文学作品的翻译之间造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红”在汉语中有着吉祥庆祝、幸福美好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红”只是一种颜色,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而“老”这个词在汉语中不仅表示“陈旧”“落后”,还可以表示对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仅仅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由于中西之间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文字代表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译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词语进行单纯的翻译,容易使文章出现歧义,影响作品的翻译水平。

1.2从思维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依据。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领域中,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细微的思维差异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异,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影响不容忽视。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逻辑思维,着重于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其进行反复验证强调。然后中国文化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中庸之道,提倡万物皆有可取之处,属于一种中性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已经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响着该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带着浓浓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造成中西文学作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即代表个人对某种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并作出心理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但在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的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对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的巨大差异都会引起价值观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是造成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个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认为个人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奋斗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个人逞英雄的唯我主义,是受到人们摒弃和排斥的。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应该具有大局意识,个体必须服从集体,只有团结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化传统,中国人极其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提倡集体创造价值。因此,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褒贬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来,在价值观存在差异的不同国家中,同一个词语的含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部分歧义。为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在翻译时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中西文化发展。

2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作为西方历史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同样对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在西方国家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所以基督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同样影响着西方的文化。

2.1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许多古罗马古希腊的传说中或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是说明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有很深的内涵。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中应用了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充分体现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同时使文学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增加读者的审美兴趣。在许多我们熟知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乏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例如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以古希腊罗马题材进行创作的,还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等,雪莱的《潘之歌》以及《阿波罗颂》表达了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的赞美之情,此外慈济、尤金奥尼尔等作家、诗人、戏剧家都通过借助神话作为题材或从中寻找自身的创作灵感。可见古希腊罗马文化渗透在了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如果对这些神话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那些与之相关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其内涵和思想,翻译也就难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实现从作者的角度去品味书中的情感,充分感受原文中的美,在翻译的过程中展现其文化价值。例如在翻译西方的俚语“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如果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希腊神话很难将它正确地翻译出来。在一个希腊神话中,Achilles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出生之后,他母亲抓着他的脚踝让他在冥河中浸洗以使他变得强大,果然他被浸洗过的地方可以禁得住任何兵器的防御,唯独被母亲抓着的脚踝没有被浸洗到,自然也就不能防御兵器,在被对手知道他的脚踝就是他的弱点之后,敌人将箭射在了他的脚踝处,使他丢掉了性命。所以在俚语中Achilles’heel指的是一个人的弱点,如果不知道这个神话故事是很难正确地理解他的意思的,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害羞是她的一个致命弱点。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就要对其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2《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巨著,对西方人的道德准则有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发展。它包含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题材来自多个方面,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有戏曲、诗歌等多种题材,抒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虔诚,是西方人的一笔精神财富。许多文学著作都从《圣经》中取材,来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借鉴了《圣经》中的情节,再加上自己的构思,使作品在语言上较为丰富,结构清晰,提高读者的审美兴趣。在应用《圣经》的同时展现了古老文化的美,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经久不衰的文化之美。英籍诗人弥尔顿以及浪漫诗人拜伦在他们优秀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经》中的内容,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拜伦的作品《该隐》都取自《圣经》中《创世纪》。《圣经》中的犹大之吻、撒旦、所罗门等在英语中广泛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难把握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所以《圣经》对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翻译者应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确保能够翻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3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作为世界语言,英语在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学也随之成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作品具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化领域的代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实质上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传递,对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目的是反映出作品中要表达的内涵,使读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意境,使读者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翻译人员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不能充分的理解,对西方文化的特点没有重视,造成翻译时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现出文学的内在含义。大部分翻译人员只是对单个字或词语进行简单翻译,没有对词语进行详细的意境描述,使读者不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意境,导致文章没有生气,文字枯燥,没有将文章中带有的感彩表现出来,从而使翻译的质量大幅下降,使文章缺失了文学气息,严重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使读者降低了对文章的认识。英美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式。分别代表了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发展和进步。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意译和直译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合理运用意译和直译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力求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真实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可以通过译文了解到文学作品本身的意境,将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真切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避免作品在经过翻译后降低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4结语

第6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联想记忆法;神话故事;词根词缀;音形义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can be conveyed”.可见,词汇是非常重要的。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处理好单词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水平。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词汇越大,其阅读正确率就会越高,听力和写作水平也就越高。所以对于学生来讲,掌握记住单词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将结合例句介绍一下目前比较成熟的几种教学法。它们分别是以下几类。

一、联想记忆法:运用语音和词形来联想

人的大脑具有强大的联想功能,根据单词读音,与其意义产生联想,比如谐音、象形等。虽然不科学,但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只要联想直接就容易记住。

比如pregnant adj 怀孕的 ‘扑来个男的’。比如pest 害虫,其发音近似于“拍死它”。由此产生联想:遇到苍蝇等害虫时,第一反应就是想到拍死它。再比如说reluctant adj 不情愿的,“驴拉坦克”就是不情愿的。umbrella俺不来了(下雨)雨伞;ambulance俺不能死救护车;envelope安慰老婆(写信)信封;hermit何处觅他隐士;asthma阿诗玛(哮喘)气管炎。还有一些单词,如coffee,sofa,只要能发准它的音就能想到其意了,故谐音法算是一种比较适用和有趣的方法。只要能发准音,稍加想象,重新定义,就能产生许许多多有趣的联系,使学习词汇者不再苦恼,这种记忆法既能加强记忆,又有助于终身学习。

二、神话故事讲解:用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等等派生单词

希腊罗马神话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很多方面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英语语言和文学的影响是巨大广泛的,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从古至今无数作家和艺术家都从希腊罗马神话中吸取营养。希腊罗马神话就像神话故事中的灵泉,滋养着英语的词汇,产生了许许多多美妙动人的词汇故事,增强了英语的生命力。比如:

chaos(混乱):来源于最原始的天神Chaos(卡厄斯),又称为“混沌之神”。是他创造了天地,就和开天辟地差不多[2]。

Muses(缪斯):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诸神。共九位,分别是历史、抒情诗、喜剧(牧歌、田园诗)、悲剧、歌舞、爱情诗、颂歌、天文、史诗。Muses的艺术衍生出单词music,Muses收藏艺术品的地方就是museum。艺术带来的快乐便是a-muse,amusement。[3]

总之,在英语词汇约80%的外来词汇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占了很大的比例,为英语词汇贡献了许多词根词缀。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英语词汇更是俯拾皆是。因此,同学们除了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学知识外,还应对希腊罗马神话有所了解。这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渊源,无疑是大有帮助的。而且学生们对这些神话很感兴趣,大大的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神话故事和圣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根据词根词缀派生单词,这是最普遍的教学法

词根是英文单词的主要构成部分,词根的理解及记忆是英文单词理解、记忆的重要基础。词根表示词汇的基本意义,前缀一般对基本词义补充和修改,后缀一般改变词汇的词性。所以记住了词根,前缀,后缀后就可以派生大量的词汇。

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这是针对中国文字来说,反应在英语上,音形两者常常是统一的,含义就要靠像中文的偏旁部首一样的词根词缀来联系了。例如scrib这个词根表示“写”。describe vt描写 description n描写 prescribe v开处方 prescription n处方。学生们对单词的词根词缀很感兴趣,也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单词量。老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们进行总结。

四、教会学生“音,形、义”记忆单词法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发现通过记忆单词的“音,形、义”来记忆单词效果非常好,非常实用,在我所教的班中,英语单词的记忆始终是引以为豪的快乐的事。充分体现在学中乐,在乐中学的现在教育理念。如果只记住单词的中文意思,形成的联系是微弱的。会导致记不住,应该从语言的三要素:“音,形、义”多方面接触单词,不断强化。通过音、形、义学习单词的三个步骤是:

(一)根据音节拼读单词

刚开始要默读或朗读单词,通过发音理解和强化,表音语言尤为重要,读单词尽量不要看音标,像读拼音一样直接拼读,如果不放心,可以根据录音模仿,这样才会逐渐形成音节的读音规律,达到看到任何一个词都会读,听到不认识的词能写出来的效果。也就是扔掉音标这个拐杖之后发现没有拐杖是可以走路的,倘若总依赖音标就会拄着拐杖走一辈子。

(二)观察单词的前后缀

这一步是观察单词里是否包含自己认识的部分,用认识的部分去联系整个词。前后缀的通用性明显比词根强很多,派生的词非常多,所有词根只学会常见的就够了,而每一个前后缀都值得理解和总结。

(三)分词性记单词,用词组,例句反复强化

结合句子记忆单词,句子是由词组成的。学生记忆单词就是为了更好的使用句子,实践证明,孤立的记忆单词容易遗忘,必须把单词放在句子里,根据上下文了解其意义和用法,这样记忆的单词才能记得快,记得牢,才算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个单词,以句子为单位记忆单词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单词的用法和不同的形式,发展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孤立的记单词徒劳无益。如果学生把单词的学习和语境联系起来,记的不是单个单词而是整个句子,通过上下文甚至是整篇文章在一起,有利于推动知识的内化和吸收[1]。

值得注意的是三个步骤顺序不重要,先用哪个都行,但重要的是边读边想,利用三种感官反复强化。

让学生记单词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每个词只看30秒,重点关注发音、词性、释义、例句,其中中文意思看的快,例句看的慢。如果这个单词是前些天看过几遍的词,10秒即可看完,记住是看而不是背。平均一小时看几十个。然后第二天继续看,新旧单词的比例自行把握,循环往复,一个单词看十遍左右就记住了。再次强调,传统的一次性花两分钟背一个单词毫无作用[1]。

综上所述,形式多种多样的词汇记忆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哪种目标语言,词汇在所有语言的教学中都是重要因素。因此,重视词汇教学,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引导学生学习、记忆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词汇的能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益。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词汇教学是很漫长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妙用语境,突出词汇教学的整体性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都正在这条道路上探索。相信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们能更加愉快的学习单词。

参考文献:

[1]《四级词汇连句记词》 卢根编著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

第7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最佳关联性 诗歌《唐璜》汉译 异化原则 归化原则

1.引言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诗歌是最难的,那么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到底是应该以原语文化为标准还是应该以目的语文化为标准呢?这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可以有效地解释人类交际,翻译也是一种交际,是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在翻译过程中,根据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试图用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最佳关联性对诗歌《唐璜》汉译进行解释。

2.《唐璜》汉译异化原则与最佳关联性

关联原则设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其本身都具有最佳关联性。[1]最佳关联性也就是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恰当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性是以人类交际为取向的。[2]译者和译语读者理解原语和译语就是将其相关语境假设(储存在其大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百科知识)和输入的新信息(原语和译语)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演绎推理来寻找原语和译语语句的命题和激活的相关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用最佳关联原则去解释翻译就能有效地说明某些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语篇的逻辑和结构合格性。[3]

下面以拜伦的诗歌《唐璜》和查良铮的汉译本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

To add a story to the Tower of Babel.给巴别的通天塔又加高一层。

该诗选自《唐璜》献辞的第四小节。初看到中译本,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对巴别的通天塔难以理解,中国读者要想更好地理解译文,必须做出如下的处理努力:a.巴别塔是《圣经》之《旧约・创世纪》第11章中所描述的一座通天塔,由挪亚(Noah)的后代示拿(Shinnar)所建。b.了解巴别塔的起源和含义。传说古时候,天下人都说同一种语言。为了显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他们商量决定修建一座塔,塔顶则直达天庭。塔很快就造了起来,并且越建越高。c.对《圣经》中的相关人物和故事有所了解。耶和华是《圣经》中的天主。天下的人类皆为一个民族,如果都说一种语言,那么他们就可以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人类凝聚下的力量将可以创造任何奇迹,人类最后将脱离神的统治。于是耶和华便把人类语言变乱,使他们无法沟通,他们再也不能建造那座塔。译文读者把文化的相关背景知识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文本身作为当前语境假设,即小前提,那么译文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从而推出合理的结论,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这样译文读者就不会认为译文不知所云,相反还能让译文读者付出有效的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这种译法更能激发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扩大译文读者的知识面的同时,也能在读译文的同时获得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Her zone to Venus,or his bow to Cupid.或如维纳斯有腰带,爱神有弓。

该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五十五小节。虽然译文读者可能不明白维纳斯、丘比特等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但结合当前上下文的语境,能知道此处是在描写女人的美与爱情。译文读者要想理解该小节译文,就必须做出如下的处理努力,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即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a.维纳斯(Venus)是古罗马神话故事中的女神,相对应于古希腊神话的阿弗洛狄忒(Aphrodite),是爱情、及美的女神。小爱神丘比特(Cupid)是她的儿子。b.据说维纳斯出生于海洋,以美丽著称。c.阿弗洛狄忒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身段和相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d.阿弗洛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之神。拉丁语的“金星”和“星期五”都来源于她的罗马名字。e.阿弗洛狄忒(维纳斯)在古希腊罗马艺术作品中被塑造成绝色美女,最著名的雕像是在米洛斯岛出土的“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f.阿弗洛狄忒(维纳斯)作为爱情女神,她有一条神奇的宝腰带,古希腊女子在结婚时,要把自己织成的腰带献给她。读者读到此小节诗时,把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文作为当前的语境假设也就是小前提,即可得出结论,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异化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原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也给译文读者理解文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能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异国的文化传统习惯。

Each in their turn like Banquo’s monarchs stalk,Followers of fame, “nine farrow” of that sow.啊,这群声誉的奴仆,那“母猪的崽仔”,都曾昂首阔步,像班柯的帝王之影。

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二小节。译文读者读到引号中的译语:不免产生疑惑,不知所云,译语读者要想理解“母猪的崽仔”该中文译文,就必须付出如下处理努力:a.引号中的话语其实是出自一个典故。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第四幕第一场第六十五行的一处诗词如下:猪九子食其豚,血浇火上焰生腥;杀人恶犯上刑场,汗脂投火发凶光。b.理解这则典故的大致涵义。c.理解拜伦在此处之所以引用莎士比亚的典故,主要是意指本小节起始处提到的那些英雄人物。译文读者要理解像班柯的帝王之影,还要付出如下处理努力:a.了解班柯系莎士比亚《麦克白》一剧中的人物。b.班柯被麦克白杀害,但是他的子孙取得了王位。译文读者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当做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文也就是相关的语境假设当做理解译本的小前提,那么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得出相关结论。虽然译文读者在刚读到译本会发现有少许困难,但是通过有效地处理努力之后,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译本,而且能为文化的传递和沟通起桥梁作用,这种异化翻译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体现其最佳关联性。

3.《唐璜》汉译归化原则与最佳关联性

以译语为中心的归化原则在翻译中也是可行的,这同样可以用最佳关联性来解释。但有些学者认为,最佳关联性不能解释以译语为中心翻译活动,而这只能用最大关联性来解释。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最大关联性是以认知为取向的,其本身并不能解释交际翻活动。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的关系应该这样来理解:最大关联性以认知为取向,而最佳关联性以交际为取向,最佳关联性不是最大关联性,但是最佳关联性却蕴含了最大关联性。这样我们可以从交际的角度去解释在某些异类社会文化语境中语篇的逻辑和结构合格性。[3]

And no man should ever give her heart the least sensation.她面对一切男人都该心如古井。

该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七十七小节,译文中的“心如古井”,属于归化翻译特征,套用了汉语的成语,使得译文更接近汉语习惯,更流畅易懂。译文读者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因为译语读者看到“心如古井”这个词汇,马上会激活大脑中的相关语境假设和相关百科项,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终得出结论。“心如古井”是一个比喻性词汇,译者选用此成语并非仅仅为了达到语言的通顺和简洁效果,实际上是某种戏拟性的词汇运用手法,与下文的Julia假装的麻木冷淡形成讽刺性的对照。[4]归化翻译实现了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是以交际为取向的,最大关联性是以认知为取向的,而翻译本身就是交际的下义范畴,归化翻译虽然是使译语读者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看似只能用最大关联性来解释,但是在解释交际过程中,涉及社会规约性时,最佳关联性是等同于最大关联性的,[3]所以说归化翻译也可以用最佳关联性得以很好地解释。

Say very often to myself,‘Alas!All things that have been born were born to die.我常说:“呜呼!生如白驹过隙,此身乃是草芥,任死神随意收割。”

该句诗选自《唐璜》第一章第二百二十小节,原诗“青草?―干草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译文插入古雅体”: “呜呼!生如白驹过隙,此身乃是草芥,任死神随意收割。”从整个诗节来看,查译前三行的仿古雅体表现了叙述人一本正经、故作深沉的学究和说教语气,与最后两句的诙谐通俗语体形成鲜明的对比。[4]中国读者看到此类古雅体语言,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古雅体语言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应该十分熟悉,理解起来也丝毫不费力气。译语读者看到译本中的古雅语言便会激活相关认知图式,也就是激活相关语境假设和相关百科项,获得语境效果,更好地理解译文。这种归化译法也实现了蕴含最大关联性的最佳关联性。再现了原语篇的表现功能,灵活变通地运用文化功能转换策略,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和潜力。

4.《唐璜》汉译的对比分析

本文选择《唐璜》的两个汉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一个是查良铮的译本,一个是朱维基的译本,两个译本各有千秋,由于篇幅有限,仅举出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唐璜》第三章第九十九小节:And Pegasus runs restive in his “Waggon”, Could he not beg the loan of Charles’s Wain?查译为:而嫌彼加沙驮着他不够平安,他何不借用一下“理查的战车”?[5]朱译为:而“飞马”又拉着他的“车子”勉强奔驰,难道他不能告借一下“北斗七星”?[6]我认为把Pegasus译为彼加沙就比译为“飞马”好,而把Charles’s Wain译为“北斗七星”就比“理查的战车”要好。译文读者要理解彼加沙需要付出如下处理努力:a.彼加沙源自于古希腊神话。b.是希腊神话中有翼的马,象征诗的灵感。译文读者把相关古希腊神话故事作为理解译文的大前提,把译本作为理解译文的小前提,最后获得语境效果,从而很好地理解译文。而此处若翻译成“飞马”不仅文化意象有所改变,甚至歪曲了原语的意思。Charles’s Wain,朱译为“北斗七星”就稍胜一筹,查译为“查理的战车”译文读者看了定会百思不得其解,不禁会产生疑问:此处是否和战争有关?也没有传递任何文化特性,读者花费很大的处理努力也未必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很好地理解译文,而朱译为“北斗七星”就一目了然,简洁恰当,让译语读者付出最小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很大的语境效果,“北斗七星”也是明显的归化翻译法,符合读者的认知环境。

5.结语

用最佳关联性来解释诗歌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某一个单一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实际上,归化原则和异化原则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从诗歌《唐璜》来看,查良铮的译本和朱维基的译本也并不是从始至终贯穿一个原则,而是两者并用。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会根据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去选择合适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译语读者也能从译者用不同策略翻译出的译本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译本。

参考文献: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何自然,冉水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3]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27-31.

[4]商瑞芹.诗魂的再生――查良铮英诗汉译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

第8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英语文学作品;文化融合;典故;形象阐释

一、引言

英语文学是指基于英语语言创作的诗歌、散文、戏剧、寓言、小说等体裁的文作品,创作者并不局限于英美国籍,文学创作世界性、民族性的趋势产生了大量优异的非英语文化背景的作家与作品。在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背景下,从本土性出发对英语文学中的典故进行解读,从外来性入手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进行定位,才能为英语表达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更多素材,帮助对英语文学的有效理解。

二、英语典故的本土文化渊源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许多表现词汇都具有丰富的典故背景,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有时寥寥几笔更胜千言万语。典故的影响早已深入渗透到英语语言文化的血液之中,其所蕴含的深邃寓意,在对现代英语表达体系的滋养和优化方面功不可没。英语文学中的典故的历史可分为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历史事件和寓言四大渊源。

(一)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由古希腊、古罗马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瑰宝,经过各国文化艺术家的加工、创作,滋养衍生出许多精彩神秘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体系完整,情节完善,占据了西方神话体系的半壁江山,成为优秀的典故素材。如英国作家济慈在其代表作《夜莺颂》中曾引用古希腊神话中忘川河的典故;美国小说家爱伦坡在其作品《失窃的信》中应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曾受到古希腊神话中的诸多影响。典故因其深远的历史背景使得文学创作更加灵活生动、内涵深刻、回味悠长。

(二)著名历史事件

回顾西方历史,曾发生过许多传诵至今的历史著名事件以及历史著名人物故事。类似于我国的成语,西方文化中也有后代人使用简洁的成语故事描述历史内容,因此从西方早期文明开始就遗留了大量的约定俗成的用语[1]。由于这类用语具有文字简洁,表达凝练,语义明了的优点,很受文学创作者的青睐。例如,根据公元前4世纪狄奥尼修斯惩戒达摩克里斯的故事,就衍生出“SwordofDamocle”这一英语成语,义为达摩克里斯的宝剑,用于表示当前面临的危险、危及的时机,类似于中文中的千钧一发。

(三)寓言、童话

寓言惯于运用夸张的比喻为人们阐述道理,富有教育意义。其短小、精炼的篇幅却往往有着引人深思的用意。著名的《伊索寓言》以古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描述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塑造了个性鲜活的人物角色,对个人的生存经验做出总结,因而成为了英语文化作品中典故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文学作品当中得以广泛运用。众所周知的有“披着羊皮的狼”,“吃不着的酸葡萄”等。童话故事则擅长以生动易懂的方式铺设幻想,创设情境,反映生活状态,也是英美及多数国家作为英语文化作品的典故源泉。

三、立于民族性对人物形象的阐释

(一)人物形象分析的意义概述

人物形象塑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成败,而把握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揣摩作者所表达的主题,也离不开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每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外形外貌、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构成,更重要的是文中人物所折射出的各个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状况。因而,读者们能够通过归纳、分析,透过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感知整部文学中的时代环境。分析英语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为人们打开一个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窗口,以便读者能更深刻的体会英语文学背后的创作理念[2]。

(二)人物形象中人性的普遍意义

文学形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这就是说,每部作品的人物一经形成,他就不再受作者个人的意志支配,读者的理解和想象力的再创造使得文学形象获得了这种独立。在一些经典作品中,读者们会发现,生动可感的角色形象们身上会存在若隐若现的人性的普遍意义,超越国籍疆界,使不同民族的人们从心理上产生普遍的审美愉悦和人生教诲。实际上,正是这种具有人性上的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使得语言文字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文化载体的功能,这也是布鲁姆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世界经典的中心的原因。

(三)人物形象创造中的相互借鉴

英语文学世界性的传播,使得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日益繁盛,其人物形象的阐释涉及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等特征。按照丹麦学者S拉森的说法,形象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的。的确,文学形象的传播是“形”和“意”二者结合的传播[3]。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象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必然有所区分,因而通过对不同民族身份的人物进行借鉴能够创造具有强烈民族特征的语言表述和一种“新的气氛”。美国诗人庞德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唯美哲学的中国形象的借鉴,开创了美国的“意象派”诗歌流派。人物形象创造中的借鉴正是利用人的感知规律,实现审美创造的过程。

四、英语文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为主,传统的英语文学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极其具有艺术价值的。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能够体会到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和含蓄性的特点。其中独特的审美意蕴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英语文学作品的意向性和形象性特征,展现出英语文学极具魅力的特色。

(一)葛朗台式的守财奴形象

在英语文学作品之中,极其深刻地刻画和描绘出以葛朗台为典型的吝啬鬼人物形象,他将吝啬表现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害怕自己的私人财产被他人所盗走,还要求仆人管理好空酒瓶,以便在客人的酒中掺水,以控制客人的酒量。同时,他还将吝啬表现于对待自己的儿女之中,他对自己的儿女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潜在的防备心理,对自己的儿女显露出极其不信任的态度,其不折不扣的吝啬鬼嘴脸可谓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典型的欧洲的文学对葛朗台式的吝啬鬼、守财奴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读者可以在作品淋漓尽致的描绘中体会到葛朗台老头对自己、对仆人、对妻女的吝啬。

(二)哈姆雷特式的正义复仇形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形象,在英语文学作品人物塑造中具有极其典型的代表意义。哈姆雷特经过一系列的变故磨砺,温软优柔的性格变的刚正果敢。类似的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也是在一番曲折后产生了内心的极大变化,怀抱着坚决的态度,面目一新,复仇归来。解读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类角色,读者可以看到故事背后相联系的社会背景,解到人物甚至作者所处的社会状况。

(三)桑提亚哥式的硬汉形象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在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人物形象,虽然只是一个已经连续好多天没打到鱼,年迈体衰的老渔夫,但在生猛有力的对手面前,伤痕累累却坚持斗争。联系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不难看出桑提亚哥所代表的坚强勇敢、不屈服于命运的人物性格折射出作者自身的个人经历,是在迷惘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作者本人硬汉特征的真实写照。

五、结语

第9篇: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范文

《佛说阿弥陀经》:“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花……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具作,闻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3][P357]

《妙法莲华经》卷6:“山川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4][P47]

这些经籍记载的迦陵频伽与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迦陵频伽的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无论以何方式出现,皆表示“法音宣流”,均以其美妙声音和优美舞姿娱悦佛,供养佛。

关于迦陵频伽的起源问题,中外学者说法各异,或认为源自印度,或认为源自希腊,或认为源于中原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至今尚未统一。笔者亦就此问题,对迦陵频伽的产生、演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迦陵频伽来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它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翼神祗——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征,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印度是个重视神话传说而不重视历史的民族。公元前10世纪产生的婆罗门教已吸收了民间神话中的有关神zhǐ@①来充当其神圣的角色——“天”。原始佛教(约前6世纪)产生又吸收了古典神话中的神和婆罗门教的“天”,然后再加以改造,便纳入佛教的神zhǐ@①队伍。迦陵频伽亦来自印度神话,人们称其为美音鸟,印度人视其为乐神、音乐之祖师,这与印度音乐的起源传说有很大的关系。

印度音乐历史悠久,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印度音乐的起源有这样一种说法:

在高加索山(按:即佛经和文献中所指的雪山,亦即喜玛拉雅山)上栖息着一只神异的鸟,名叫Musikar(英语Music音乐一词的谐音)或叫Dipak-Lata,它的嘴上有七个音孔,通过每个音孔,能发出不同的单音,随着季节变化,它便吹奏不同的曲调。美妙动听,抑扬顿挫。它寿命一千岁,临近死亡时进入狂喜状态,在四周堆集易燃物,然后绕圈在极乐状态中跳舞,吹奏各种乐曲;当吹奏Rag Dipak乐曲时,周围立刻燃烧起来,它便从容地投入火中,然后变为Sati(一种状态)。不久,在温暖的灰烬中孕育出一个蛋,时机一到,便孵出一只名叫Dipak-Lata的鸟。从此,一只鸟又诞生了,继续以往的奇异生活,然后又燃为灰烬,再度轮回。[5][P28]

这个美丽而又富于幻想的故事代代相传,在印度家喻户晓。推想这只会唱歌的鸟或许就是迦陵频伽鸟的前身,因为人类歌舞艺术的创作或灵感,与动物界鸟兽的鸣叫及欢娱游戏活动不无相似之处。在史前人类舞蹈创意的素材中,无疑摄取了飞鸟走兽游戏活动中生动、活泼的节奏和律动。无独有偶,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神话中亦有类似的神鸟出现了,即福尼克斯(Phoenix)——凤凰鸟,据古代传说,福尼克斯到年老时就燃火自焚,然后又从火中再生,即所谓“凤凰涅pán@②。古人说福尼克斯形象如鹰,长着火红色和金黄色的美丽羽毛。

希腊神话中有半人半鸟的自然女神西壬诸海妖(Sirenes译作美人鸟)。荷马描述的西壬海妖有两个,稍后的作者说有三个[6][P267]。根据《奥德赛》中的描写,她们居住在客耳刻岛(Circe)和斯库拉岛(Scylla)之间,以其美妙的歌声引诱航海者,使他们迷而忘返。

印度神鸟与希望的人首鸟均来自神话,他们不仅在形象上有相同之处——鸟,而且职能亦存在相同之处——唱歌。迦陵频伽是佛教将人头鸟直接移植,还是拿来主义,是值得分析与研究的一个问题,从最初形成到定型,应有一个清晰的脉胳。这应当从中西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播过程等去寻找答案。

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在中亚开始推行希腊化政策,古希腊文明随之进入了巴克特里亚、印度和中亚地区,正是在这种希腊文明与该地区本土文明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希腊人一方面将希腊神传入中亚,另一方面又接受中亚本土的,将中亚本土神与希腊神合二为一”[7][P150]。

佛教兴盛初期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前3~前1世纪),普托勒米·索忒尔在亚历山大修建的缪斯神庙,对传播希腊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印度仿波斯的有翼神像,在犍陀罗艺术兴起时,在北印度仍未失其装饰作用。犍陀罗艺术的早期作品,是希腊罗马式雕刻和绘画在佛教寺院的移植,塔克西拉克寺院中的罗马雕刻和米兰壁画中的有翼天使就是最好的证明。到了贵霜时代(1~3世纪),贵霜王朝与罗马之间兴旺的贸易,将罗马帝国东部的文化艺术带到了印度。

希腊罗马不仅促进了古代东方建筑、雕塑艺术,而且大大丰富了室内的雕饰艺术。植物类荷花以及各种草与动物混合、混合、兽兽混合等,往往同希腊神话中的预言神、酒神等以及神的象征物一起构织成画面。佛教徒在对佛陀崇拜的同时,吸取了希腊罗马有关神的形象和特征,与古印度神话传说中某些神的形象特征共同构成了形象完美且法力无边的印度佛教的天神。

人鸟结合的现象在神话故事中具有普遍性,在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其形象在不断变化,永远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基本形象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