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会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重要性原则
现如今的会计工作能够大规模地运用到信息技术使原本复杂繁琐的一系列会计工作能够简便快捷地进行,提高运行效率,并且能够有效使会计信息经济的成本最大化地降低。针对一些原本存在需求,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未能得以考虑的信息事项,可以重新进行考虑,如此地进行核算,原本没有太过关注的一些事项就会变得相当重要,对于一些信息就有必要重新进行核算计量和确认。会计信息对各种事项的处理能力由于信息技术逐步增强,从而可以发展越来越多的事项能够符合重要性地条件。因此,选择的范围能够广泛扩大,对于一些重点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2.真实性原则
互联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遍布全世界,而且深入人心,当下网络迅猛发展,人们在网络上以虚拟的身份自由发表言论,因此网络上也存在大量的真真假假的信息。作为一个专业的会计人员,对于信息的真假性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做出判断,大量的丰富杂乱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也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单纯地依靠自己主观的判断和认知把一系列的信息与会计工作相融合,引发会计信息的真实度降低。
二、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冲击
1.一贯性原则
在企业运行时,首先要树立起正确地经营理念,使市场份额得到扩大,尽早地发展“走出去”,走向广阔的国际经营市场,从而与激烈的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但是就这样的形式来讲,对于财务经营必然会增大一定的风险。国内外相关的风险在企业中为了能够使能力增强,应该时刻关注国际市场的需要,进行有效地并更坏账损失准备,准确计量固定资产后续累计折旧。在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经济的发展特征也逐渐走向全球化,也更加朝着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更重要的是颠覆了传统的会计核算,改变了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会计的基本原则能够在修改上达到及时性,最大化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2.相关性原则
在会计工作中,准确的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在某个项目中的信息系统的操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严格的确认标准的制定,出现的项目仅仅符合其中的某个标准但是不符合全部标准,对于此类的项目不能被纳入会计系统。但是有些项目对信息的使用者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却没能考虑到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会降低。关于相关性地含义,就是说它提供的信息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使用者的需要能够得到有效且及时地满足。此外,它还被称为充分披露的原则,对于企业当下所公布的一些财务报表、补充报表以及附注等。对于企业各方面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以及企业的经营成果等在反映时都要真实且全面,不能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财务数据上面进行任何的纂改,也不能故意无视忽略。当下变幻莫测的社会经济环境,愈加复杂,经济风险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也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危险性,甚至还会发生扩散的现象,投资者们在操作时也越来越小心谨慎,理性地处理突发事件,所有的一系列变化都能够整体地表现出披露会计信息的重要性。
三、结语
(一)负债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1.借入款项余额分析:(1)金融机构借入:期限1年内含1年的借记“短期借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期限1年以上的借记“长期借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2)从非金融机构借入:期限1年内含1年的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期限1年以上的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2.应交税费:借记“应交税费”科目,贷记“应缴税费”科目。3.应缴国库款。新账启用即2014年1月1日开始使用。4.应缴财政专户款:借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贷记“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5.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1)三科目余额,借记“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原制度三科目代码未统一规定),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2)其中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借记“应付工资”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6.应付及暂存款余额分析:(1)属新制度规定应付账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2)属新制度规定预收账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预收账款”科目。(3)属于新制度规定长期应付款的,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长期应付款”科目。(4)应付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余额: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5)剩余部分:借记“应付及暂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7.应付票据:借记“应付票据”科目,贷记“应付票据”科目。8.代管款项:借记“代管款项”科目,贷记“代管款项”科目。
(二)净资产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1.事业基金———一般基金。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明细科目余额(扣除已转入新账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后)的余额分析:(1)属新制度财政补助基本支出结转的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基本支出结转”科目;(2)属新制度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的,借记“事业基金———一般事业基金”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3)剩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短期投资对应的基金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长期投资对应的基金余额: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3.固定基金。原账固定基金余额扣除转为存货的固定资产对应的固定基金数和冲销的固定基金数额后的余额: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科目。4.专用基金明细账分析:(1)原账修购基金余额,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2)原账职工福利基金,借记“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科目;(3)学生奖贷、勤工助学基金,借记“专用基金———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学生奖助基金”科目;(4)其他专用基金,借记“专用基金———其他专用基金”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5.事业结余。原账无余额,直接启用新科目。6.经营结余。原账中有借方余额:借记“经营结余”科目,贷记“经营结余”科目。7.结余分配:原账无余额。
(三)收入类新旧会计科目转换会计分录1.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对教育、科研、其他三类拨款进行余额分析:(1)属同级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科目;(2)属同级财政补助项目支出结余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余”科目;(3)属非同级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4)剩余额:借记“教育经费拨款(或科研经费、其他经费拨款)”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2.教育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对教育、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进行余额分析。(1)属非财政补助结转的余额借记“教育事业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非财政补助结转”科目;(2)剩余额借记“教育事业收入(或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事业基金”科目。3.附属单位缴款。对附属单位补助余额,停止使用此科目。4.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无余额,停止使用此科目。5.其余收入类科目无余额按新制度科目及编码直接启用。
(四)支出类会计科目按新制度科目及编码直接启用
二、会计核算流程的重构
《新制度》的六大变化,带来了财务部门组织机构和内部分工的变化,财务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公务卡结算,使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复杂化,单独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嵌入”在原会计核算基础之上,使高校资金在“企业网银”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两条渠道上并行运转,构成现行高校会计核算运行机制。新旧会计核算流程变化如上页图1、图2所示。
三、会计报表体系的重构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是继1993年会计改革后又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计改革,标志着中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构成。其中,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领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做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新会计准则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提高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会计准则更具趋同性,减少了中国投资人了解境外上市公司以及境外投资人了解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消除了相互之间理解会计政策与会计信息的隔阂,必将促进国际间的贸易与投资活动。具体反映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准则方面的变化
(一)对基本会计准则适用范围及财务报告目标的修改。首先是对适用范围的修改,原基本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企业,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应当按照本准则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财务报告”,其适用范围包括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投资企业,新准则调整为“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其次是对于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原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对基本会计准则依据会计基本原则的修改。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公允价值应用是新会计准则修改的重点。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有两点: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有效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等众多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
二、具体准则方面的变化
(一)《存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中,取消了存货流转的“后进先出”法,主要考虑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同时新准则规定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也就是某些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
(二)《资产减值》准则的调整。按照新准则,“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和“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一些以前年度通过计提跌价准备来操纵利润的公司,以及迫切需要通过转回跌价准备来达到某些经济指标的公司,很可能会在新旧准则交替的一年空白期内,集中于2005年、2006年转回部分资产减值准备。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
(三)《债务重组》准则的调整。新的《债务重组》准则重新界定了债务重组的定义,定义中强调了“让步”的概念,新准则明确了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的前提条件,才可以对获得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债务重组的结果计入当期损益,原《债务重组》准则规定对债务重组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而债务重组收益则计入资本公积,而新准则改变了这种做法,将债务重组收益和损失均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而原准则规定采用企业以非现金资产方式清偿债务时,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四)《所得税》准则的调整。目前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方法只有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但是,新准则将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将改变所有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并导致净利润的改变。
新准则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原来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或负债的时候,除了在会计上根据付出价值确认资产的入账价值之外,还需要同时确认该项资产的计税基础,并将差额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然后每个会计期末,根据资产或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来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再根据当期应交所得税来确认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五)无形资产准则的调整。新准则修订了准则的适用范围,修正了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不再区分可否辨认,也排除了商誉。取消了原准则中第10条的“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规定。对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进行修订,对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进行费用化处理,但是对于开发阶段发生的费用,在符合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允许资本化。增加了有关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
三、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一)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调整。新准则中明确了企业合并的概念,对企业合并进行了分类,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大类,规范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对企业合并过程中发生的与合并相关的费用的处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企业合并的披露进行了规范。目前我国的企业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一定是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完全出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合并对价也不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代表公允价值,因此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以避免利润操纵。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可以有双方的讨价还价,是双方自愿交易的结果,因此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并可确认购买商誉。
(二)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调整。与《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相比,新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将产生较大影响。
资产核算方面
1.货币资金中的“其他货币资金”的明细科目取消了“在途货币资金”,增加了“信用卡存款”、“信用保证金存款”、“存出投资款”。
2.应收项目核算
(l)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不同。新制度规定企业发生的购销活动产生的应收账款和非购销活动产生的应收债权(例如各种赔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都可以提取坏账准备。
(2)计提比例不同。新制度规定企业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应当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合理估计,没有原制度的3‰-5‰比例限制,但是下列情况不得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当年发生的应收账款;计划对应收款项重组;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款项;其他已逾期,但无确凿证据表明不能收回的应收款项。
(3)坏账损失的处理方法不同。原会计制度使用的直接转销法有修于权责发生制,新会计制度一律采用备抵法。
(4)为了解决计提坏账准备的随意性问题,新会计制度规定不得提取秘密准备。秘密准备是指超过资产实际损失多提取的资产减值准备。
3.存货核算
(1)期末存货的计价不再仅仅是原始成本,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
(2)接受捐赠的存货计价方式不同。新制度要求分不同情况处理:捐赠方提供凭据的;捐赠存货存在活跃市场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
(3)债务重组和非货币交易取得的存货,按会计准则处理。
(4)按估计价值入账的盘盈存货,改按市场价格计价。
(5)旧会计制度对盘盈、盘亏的存货进行挂账待处理,然后转批;新制度规定本经股东大会批准的,可以先处理,如果其后批准处理的金额与已处理的金额不一致的,应按其差额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6)期末存货市价低于存货历史成本的差额,新制度规定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年末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反映。旧会计制度是计入“存货跌价损失”科目,年末在利润表反映。
4.固定资产核算
(l)对外商企业购买国产设备退还的增值税款冲减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2)投资人投入的固定资产,原来按投资方投出资产的评估价值入账;新制度规定按各方确认价值入账。
(3)融资租赁,旧会计制度规定按协议支出数入账,新会计制度改变为按租赁开始回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为入账价值。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小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入账价值。
(4)对捐赠固定资产,旧会计制度规定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新制度规定按捐赠人提供的凭据入账,没有凭据的按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入账,没有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的按其可带来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入账。
(5)对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价值,旧会计制度按调出单位的原值入账,新制度改为按调入单位净值加运杂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以后折旧按尚可使用年限计提。
(6)通过债务重组、非货币易换入固定资产的处理,执行会计准则规定。
(7)盘盈的固定资产,旧会计制度规定按重置成本入账;新制度改为按同类市场价值减去按新旧程度估定的折耗价值后的净值入账。
(8)对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如果已经达到使用状态,但未办理竣工手续的,按估计价值转入固定资产账户计提折旧。
(9)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使用方法,旧会计制度按净残值率3%-5%,外资企业为10%;新制度规定由企业自行决定,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别、特点、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10)对于接受捐赠的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应当根据调整后的预计价值和预计尚可使用年限和净残值率,及选用的折旧方法进行处理。
(11)新增“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核算企业在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中,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12)盘盈的固定资产与盘盈存货处理相同,年末不得挂账。
(13)新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未按单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5.无形资产核算
(l)新制度对无形资产核算定义为:为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2)增加了非货币易无形资产的处理。
(3)无形资产后续发生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4)出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出租无形资产的收益,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5)增加“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单项计提减值准备,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6.新增“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减值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7.取消“递延资产”科目,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计入“长期待摊费用”,自开始生产经营当月起一次计入损益,计入管理费用。8.投资核算
(l)投资成本划分为初始成本与新的投资成本。
(2)以非现金资产投资视为非货币易。
(3)增加“委托贷款”科目,下设“本金”、“利息”、减值准备三个明细科目,核算企业按规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委托贷款利息按期计提,确认收益,但逾期未收回的,要冲回利息收入,在备查账上登记、催收。收回后再调增收益。老本金可收回额低于原计成本,要计提减值准备。
负债核算
1.流动负债科目增加2个:“待转资产价值”和“预计负债”;报表项目增加五个:“预计负债”。长期负债包括的内容增加了“专项应付款”,取消了“住房周转金”。
2.对于受托代销商品需确认为一项负债“代销商品款”。
3.统一分配给股东的胜利和利润,列为“应付股利”,原制度仅包括现金股利,不含应付利润。
4.对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或有负债,应该确认为现实的负债
5.单独核算的专项拨款,计入“专项应付款”,待项目完工后,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转入“资本公积”。
6.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原来计入营业外收入,新制度规定计入资本公积。
7.借款费用核算单独设立准则。
所有者权益核算
1.接受现金和非现金捐赠分开核算。
2.新设“资本公积——拨款转入”,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计本科目。
3.新设“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一直到企业投资转让后,减去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金额入账资本公积;准备是不允许直接转增资本的,只有待实际价值实现时才转。
4.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计入“资本公积”。
5.新制度允许盈余公积用于分配现金股利或利润。
收入、成本、费用及利润分配
1.收入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处置无形资产的净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3.处置无形资产的净损失、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都计入营业外支出。
4.存货跌价损失计入“管理费用”。
5.进一步明确所得税费用的核算原则和方法。
6.利润分配明细科目新增7个,分别是:提取储备基金(外资)、提取企业发展基金、提取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利润归还投资、单项留用的利润、补充流动资金、归还借款的利润。加上未变的8个,总共15个。
财务会计报告变动
1.增加的报表和内容:
(l)增加了“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2)较详细的规定了附注的内容及编制要求。
2.会计报表的变动:将原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分为分布报表(地区报表)和分部报表(业务分部)。
3.新制度规定报表9种,附表6种(资产负债表附表3种,利润表附表3种)。
4.资产负债表变动情况:
(l)各项资产均按净值反映(固定资产除外)。委托贷款准备分别反映在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项目中。
(2)表内不再有“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还存在,年末要处理,不许挂账。
(3)负债类增加“预计负债”项目。
5.利润表的变动情况:
(l)将“营业费用”挪到“其他业务利润”下。
(2)取消“存货跌价损失”项目,转入管理费用核算,不再作为利润表的一个项目。
6.现金流量表变动情况:
(l)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不再将增值税价税分离。
(2)项目内容进行适当合并,简化了项目分类(详见《企业会计制度》)。
从本次会计制度改革来看,主要体现了以下3个内容:
1.贯彻谨慎性原则,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根据会计稳健原则的要求,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规定企业对不实资产必须提取减值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从会计制度规范的角度,努力解决企业的盈亏不实、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促使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2.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的做法。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相分离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要根据会计制度计算财务成果,按照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应税利润。比如,现行的会计制度规定股份公司提取吕项准备,提取比例由企业自行确定,这就必然出现会计制度与国家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按照会计制度核算,在计算所得税时进行纳税调整。如果不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无法贯彻。
3.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会计惯例,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我国会计制度对收入的确认做出如下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
(l)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润能够流入企业;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相比,主要在记账基础、科目设置和资产核算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以往的高校会计记账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会计核算中只涉及收支管理,涉及不到收支分配以及成本核算等问题。而新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其次,旧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中科目使用的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这一分类与现在适用的科目存在不一致现象,进而会产生一种核算上的脱节现象。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科目要求按照功能和经济支出进行明细核算,更能准确的核算会计业务。再次,在对资产的处理方面,旧的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样会使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其实际价值。而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在其预计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这样能够在报表中真实反应资产的价值,不会出现虚增资产的情况,从而完善了高校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核算环节存在问题
高校中的资产一般都属于国有资产,能否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问题。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资产来源于财政投入,并没有对资产进行详细的细分和定义,将其统一划分为固定资产,并制定和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核算体系,然而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准确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可能导致高校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浪费现象。二是对很多高校来说,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尚未实现一体化的业务、财务管理体系,可能导致资产的不及时入账等情况,进而导致报表上反应的资产项目价值不准确。三是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这就增加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的难度,要求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对、盘点等。但是,高校资产核算的会计人员可能还对新的核算制度不熟悉,就会存在计提折旧不正确,或者没有按时计提折旧等情况的出现。
(二)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对于高校会计核算人员,其一项重要的职责是对全体师生提供报销业务服务,然而大部分高校执行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核算服务,有的时候会出现报销人员过多而导致的环境噪杂,核算人员工作压力大等现象,同时,对于核算人员,常年都在干同样的报账工作,枯燥乏味,势必会产生厌恶感,加上工资、福利待遇又不高,就会使人员流失严重。新增加的核算人员又不熟悉业务,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校的会计网络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对核算人员的创新和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税务等和财务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的整天素质水平还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更不用说能和国际经济接轨的人才,更是少的又少。所以说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没有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三)会计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不强,把重点放在业务核算上面,而对会计监督不够。首先,高校会计核算中不重视基础工作管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过程中,由于前来报销的教职工相比会计核算人员而言,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就会导致会计人员难以辨别凭证的真伪。不合格的凭证屡见不鲜,报销人员提供不正确的信息导致原始凭证上的业务内容和实际发生的情况不相符,虚造原始凭证内容、虚造原始凭证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场所和时间等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就势必会影响高校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导致高校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不准确。其次,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非常普遍,更多的高校业务会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为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与学校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薄弱的相关经济腐败案件频繁发生,说明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自己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不相容职位相互不分离现象严重。比如:某职业技术学校中就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不分离情况,由同一会计人员既负责会计原始数据的录入,又负责对该数据进行审核,这种职责不明确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使得内部的审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财务预算不精确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快财政体制的改革,高校使用国家财政资金,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相应的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在执行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但是,问题在于会计核算部门的相关人员不直接参加高校相关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等,并不清楚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以及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报账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项目经费的预算和财务系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因此,会计核算人员不能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由此,会造成会计核算中的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不够精细等现象。
三、完善我国高校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工作
自2014年1月1日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开始,需要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月进行计提折旧,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肯定不可能执行像企业一样的折旧方法,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作为一种成本,进入高校的成本核算系统。其次,为了加强资产的管理,高校的财务部门需要经常和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制定一体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对资产的购进、使用、保管等环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监督会计核算处和资产管理处的实时对账,进而保障资产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管理。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监控。
(二)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保障高校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不仅指的是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能够对计算机能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应变能力。为了解决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中的人才流失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业务娴熟、工作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高校在进行相应的校内转岗或者晋升时可优先考虑。同时高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高校需要根据每个月的考核情况,定期公布一下每个人的考核情况,对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并加大提拔的力度,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想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必须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因为会计核算人员在整个高校的财务运行中起到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执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到会计核算人员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熟悉程度,同时要考虑会计人员是否具备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其胜任能力,高校可以举行相应的新会计制度的业务培训活动,让全体会计人员领会新会计制度的意旨。比如:当有新的会计政策出现的时候,高校可邀请专家在学校开展讲座,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强制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参与。其次,为了保证高校会计人员认真执行新会计制度准则,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不正确的核算方法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业务,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严把原始凭证的审核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为了健全会计核算中的基础工作,首先就要从原始凭证入手,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将这项简单的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会计核算人员首先责任心要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技能,还必须熟悉国家对于相关票据的具体规定,了解相关的财会法规,对高校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票据审核人员严格把关,做好凭证的审核工作,确保高校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的准确性。对高校的会计核算的监督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工作。同时,高校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进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所以,高校会计核算中的监督职能是保障高校健康有序运行的不可或缺部分。
(四)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工作
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衔接方面,高校应该将项目经费管理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做到资源共享。在会计核算中心明确高校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预算对各部门的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尽可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不断的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师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报销错误。
四、总结
与其他供奉碧霞元君的圣地相比,妙峰山上的碧霞元君以“灵验”闻名。“灵验”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核心概念。神灵的灵验通常与信众的许愿相关。“许愿就是在神灵面前表达愿望乞求帮助,如果愿望实现了,许愿者就会再次进香并供奉祭品。还愿是愿望实现后向神表达感恩之情,无论是病愈还是家财兴旺,或是生育男孩等,人们都不会食言,一定会来还愿。”如愿意味着神灵灵验,诚如王斯福所言,灵验是一个神灵信仰在地方社区兴起的基础条件,并成为信众笃信神灵的关键。神灵的灵验与信众的仪式实践之间形成一种互惠的关系。对于灵验的乞求,使得中国民间信仰并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神灵体系,而是更多体现出以灵验为本位、以情境为取向的特征。如前所述,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灵验是信众个人宗教经验的起点。然而,信众对于神灵的灵验却有着完全个人化的感知。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的会头刘鑫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拜神并不是说你拜多少就给多少,灵不灵是有她自己的打量。你心里有娘娘,跟娘娘亲,娘娘自然跟你也亲,你心里没有娘娘,庙会的时候,花得再多,也没用,娘娘不灵。①在刘鑫看来,尽管人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惠关系,但作为神灵庇佑的灵验并非平等地面向所有的信众,而是呈现出一定等级的差序。这种灵验的差序并非仅是建立在信众在仪式现场上的表现,而是根植于日常生活,取决于人神关系的亲密程度。简言之,在朝顶进香的信众们看来,作为神灵回报的灵验是建立在人神关系亲疏远近的基础上,是基于彼此关系而呈现出阶序等级的差序的灵验。神灵的灵验不仅取决于人神关系的亲疏远近,两者之间更是具有相互建构和转化的可能。
狮子会会头郑伟的经历颇具典型性。2005年,由于父母双亲身患重疾,加上自己身患糖尿病,郑伟家里捉襟见肘。万般无奈之下,他前往妙峰山进香。在身体好转之后,他将此归因于娘娘的灵验。他在家里为碧霞元君设坛供驾,碧霞元君成为“他们家的老娘娘”。此后,村里赶上拆迁,得到补偿款后,郑伟家庭的危机迅速解决。他越发地认为,家里状况改善的根源在于“我们家的老娘娘”对他的庇佑。对家里的老娘娘,他越发恭敬。每逢初一、十五,他都在家里上香供奉。狮子会出局时,他更是提前在神案面前向娘娘汇报。在他看来,灵验的娘娘就如同他的家人一般。正因为如此,娘娘才能灵验地庇佑着一家的平安。信众们对于神灵的不同信仰取决于神灵的个性以及他们对神灵的个人体验。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个人的万神”和“有意义的神集”两组概念。个人的万神是指个体的信仰者所了解的神的集合,有意义的神集指的是在个人的万神中处于核心位置的神灵,它包含那些对于信仰者而言有着特殊含义的神灵,对于个人有着个人的意义和突出的特点。在妙峰山香会的个案中,个人的万神及其基础上的有意义的神集是建立在人神之间的差序关系及其差序灵验的基础之上。会头们对于神灵灵验的说法反映出他们的神灵观,在他们看来,尽管人神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惠关系,但是人神之间的互惠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等价交换,作为回报的神灵的灵验是基于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呈现等级差别的差序的灵验。信众们的这一神灵观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仪式实践。
二、仪式实践:与神灵建立亲属关系的表征
信众们对于灵验的认知形塑了他们的仪式实践。这一形塑首先表现在对妙峰山主祭神碧霞元君的称呼上。尽管妙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的名号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笔记中,但在顾颉刚的调查中,前去进香的民众均称碧霞元君为“老娘娘”。如今,“老娘娘”仍然是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的信众们对碧霞元君的唯一指称。每逢香会进香,在会头们向碧霞元君呈起表文、宣告来到的时候,他们口口声声地向着这位“老娘娘”表虔心。在介绍碧霞元君灵验的故事时,“老娘娘”亦是他们对待碧霞元君的唯一指称。称呼碧霞元君为“老娘娘”,显然是与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女性神的神格特征有关。在对碧霞元君神灵演变过程的分析中,彭慕兰发现从泰山神中诞生、并获得神灵特征的碧霞元君最初是作为繁育神的角色出现。信众们称呼其为“老娘娘”,一方面是出于对碧霞元君的尊重,突出碧霞元君在神灵众多的妙峰山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老娘娘”意味着子孙繁盛,是信众对其超凡生育能力的肯定。此外,信众们使用“老娘娘”这一拟亲属称谓指称碧霞元君,无疑拉近了人神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具生活化特征。事实上,即便至今,在碧霞元君信仰兴起的山东地区,信众们仍然执着地称呼碧霞元君为“老奶奶”。京郊的怀柔农村也是如此,按照只走一股香道的规矩,怀柔区的信众一般前往东山的丫髻山进香朝拜碧霞元君,“东山奶奶”是他们对丫髻山上碧霞元君唯一的称谓。与“老奶奶”相比,“老娘娘”的称谓在表达亲属意味的同时多了一层皇权等级的色彩。这种政治隐喻的叠加是与清廷对妙峰山庙会的参与有关。尽管如此,却依然不能掩盖“老娘娘”这一称谓背后亲属关系的含蕴。信众们不仅亲切地称呼碧霞元君为“老娘娘”,他们更是用多样的仪式实践“伺候老娘娘”。朝顶进香是妙峰山香会最为重要的仪式实践。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的香会分为文会和武会两种。文会是指在庙会期间搭棚设驾,为香客、碧霞元君服务的会档。谈及文会朝顶进香的意义时,会头赵凤岭说到:文会就是吃喝拉撒睡,什么会都有。吃饭有馒头会,喝水有茶会,给娘娘扫灰有掸尘会,给娘娘献花有白纸献花会,这些都是伺候娘娘的。还有些修道会、缝绽会、燃灯会,这些会是让香客上山好走道,给过往香客服务的,虽然这些会不是直接服务于娘娘的,但也是为了给娘娘催香火,也是给娘娘服务的。①
尽管武会是“练技术之会”,但会头们认为,与文会一样,旧时京城的十三档武会,也都是“伺候老娘娘”的。与文会不同的是,武会的伺候有着多层次的含义。首先,行香走会的武会通过朝顶进香,给老娘娘催香火,这是最为直接的伺候。此外,武会还要在娘娘驾前献档表演,为娘娘献艺。最为重要的是,旧时京城十三档武会都有着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他们通过营造一个象征的庙宇空间,伺候着位于正中的碧霞元君。开路(会)打先锋,五虎(棍会)紧跟行。门前摆设侠客木(高跷会),中幡(会)抖威风。狮子(会)蹲门分左右,双石(会)门下行。掷子石锁(会)把门挡,杠子(会)把门横。花坛(会)盛美酒,吵子(会)响连声。扛箱(会)来进贡,天平(会)称一称。神胆(大鼓会)来蹲底,幡鼓齐动响太平。在这十三档香会中,“狮子”象征庙门前的石狮,所以有守驾的责任,行香时狮子守驾,各会由狮子前经过,狮子殿后起行。“中幡”像庙前旗杆,所以先行(以下略按次第),“自行车”会像五路催讨钱粮使者,“开路”像神驾前开路使者,所以练杖,“打路”、“五虎棍”、“少林棍”皆为引路使者。“天平”(什不闲)像称神钱者。“挎鼓”像神乐。“杠箱”像贮神钱粮者,所以更有杠箱官。以外“秧歌”(俗称高跷会)、“小车”像逛庙游人。“双石”、“杠子”、“花坛”……等,既像神前执事,又像赶庙玩意档子。民国年间,当踏车会、小车会和旱船会想要加入到进香武会的行列时,新增的踏车会声称自己是为娘娘催讨钱粮,为各会档跑腿送信的,小车会说自己是为老娘娘从陆地运送钱粮的,旱船会则称自己是为老娘娘从水路运送钱粮的。因为只有是“伺候老娘娘”的,才能加入朝顶进香的香会名录。除了朝顶进香外,不少会首会员家中更是供奉着碧霞元君的神案,他们将自己供奉神案的行为也称为“伺候老娘娘”。供奉茶案的亲友同乐清茶圣会的会首老卢每逢初一、十五,都会给娘娘上香。家里有了什么新鲜的水果,也会及时给娘娘驾前上供。茶会出局朝顶前,老卢也会给娘娘上香,请求得到老娘娘的庇佑。在他的眼中,他天天伺候的老娘娘更像是他的长辈,庇佑着全家的安康。与老卢一样,前述聚义同善天缘狮会的会首郑伟也在家中“伺候老娘娘”。娘娘驾所在的客厅是家里的圣地,在这里的一言一行都有着一定的讲究。每天早上,郑伟先要给娘娘请安,初一、十五要给娘娘上香上供。每逢狮子会出局,郑伟更是早起叩拜娘娘,心里默念,祈求得到娘娘的保佑。前往妙峰山朝顶进香之前,郑亦要要率领会众,在娘娘驾前磕头叩拜。
朝顶进香、燃香供奉,这些颇具象征意义的宗教实践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最为常见的仪式活动。但在香会群体的陈述中,他们并不关注仪式本身的象征属性,而是关注仪式活动具有表达与建构人神关系的属性,强调宗教实践作为“伺候老娘娘”的方式。信众们用“伺候老娘娘”来指称自己的仪式活动,用晚辈对长辈的孝敬来比拟自己的仪式实践进而强调宗教实践义务性的特征,其实质是用亲属之间的交往来比拟宗教实践并试图以此与碧霞元君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用亲属称谓指称神灵、用亲属交往比拟宗教实践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碧霞元君信仰兴起的山东,女性香客们认为自己前往泰山碧霞元君祠进香是“回娘家”。如同出嫁的女子,进香的妇女们要自己制作食物为义务,对娘家的老奶奶做出贡献。在河北赵县范庄,每年农历二月二龙牌会,信众们认为自己是在“伺候龙牌老人家”;在河北宁晋,信众们平时在家中“伺候三皇姑奶奶”,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到十五的苍岩山庙会,信众们更是不远数百里,前去苍岩山“探望三皇姑奶奶”。在对马来西亚一个华人社区民间信仰活动的调查中,白晋(JeanDeBernardi)也发现中国人更倾向于用父母与子女而非政治等级来隐喻人神之间的关系,信众们如同对待长辈一样对待着神灵,对其毕恭毕敬。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仪式实践表达着信众们对于人神关系的理解与建构。他们试图通过对亲属交往的比拟,将神灵纳入亲属关系的序列中,进而与神灵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信众的宗教实践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神灵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前所述,中国民间信仰是以灵验为本位,作为神灵回报的灵验是建立在人神关系的基础之上,是依据彼此亲疏远近呈现出效力差别的“差序的灵验”。想要确保神灵的灵验,信众们必须与神灵建立起各自的联系。因此,信众才会通过对神灵的拟亲属称谓以及用亲属交往比拟仪式实践,与神灵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进而用亲属交往的道德确保着作为回报的神灵的灵验。四、差序格局的宗教图景无论是信众们关于神灵灵验的差序认知,抑或是他们试图与神灵建立亲属关系的仪式实践,信众的宗教实践鲜明地体现出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深刻影响。费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本质上是在强调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中国社会的组织形态。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它的基本起点是自我,是自我由己外推、与他人建立多重关系的过程,不同的关系存在着一种“有等差的次序”。在这一社会中,个体的行为方式亦是服从于彼此等差次序基础上的差序人伦。费先生对差序格局在道德领域内的运作做了分析。在道德领域内,社会道德与私人关系发生了联系。“传统的道德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附着标准不能脱离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同样,在人际交往的互惠中,彼此的收益也是服从于相互之间差序关系而呈现出大小的差别,这便是“差序的互惠”。诚如涂尔干所言,社会构成了个体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型,而个体的经验就是在社会的模型中得以形塑的。个人所熟知的世界必然是社会的世界,恰恰不是社会反映世界,而是世界就在社会之中。涂尔干的分析强调着作为文化范型的社会对个体实践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点与布迪厄对于场域与惯习的认知是不谋而合的。对于个体的人而言,作为社会存在的事实是外在于个体,并通过支配人类的实践从而在人类中获得了主导的地位。这也意味着,人类的实践作为历时性存在的社会事实,是依赖于既有的文化范式。涂尔干与布迪厄的论述在对中国民间信仰信众实践逻辑的分析中得到了深刻的验证。正是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形塑了中国民间信仰完全不同于西方宗教的神灵观与仪式实践,并支配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实践逻辑。如同人际关系中“有等差的次序”一样,在信众眼中,人神关系并非是平等的、均质的,神灵的庇佑是依据彼此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呈现出效力大小的差别。因此,他们通过对神灵的拟亲属称谓以及用亲属交往来比拟仪式实践,试图与神灵建立拟亲属的关系,进而用附着在亲属关系上的道德约束并维系着作为神灵回报的灵验。对于信众们而言,亲属关系的道德属性不仅从根源上确保了神灵的灵验,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神交往的功利性。这也意味着,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尽管人神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互惠关系,但简单地运用商品交易的原理对人神之间的关系做出功利性的评价,实际上并没有注意到人神之间互惠关系背后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隐喻。信众的实践逻辑反映出原生性的差序格局的重要影响力。在乡土中国,人们通常是遵循着血缘关系的亲疏确定交往的取向与模式,这种按照血缘关系表征的差序格局即为原生的差序。尽管在现代化的当下,原生性的差序格局面临着基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利益格局的冲击,但其仍然在当下的社会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并成为影响和决定人们行为方式的重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即便在利益关系冲击的今天,信众们仍然会通过多样化的、在地化的仪式实践试图与神灵之间建立起拟亲属的关系,其根源则在于儒家思想主导下原生性差序格局在当前社会中仍然起着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
在传统社会,差序格局支配着的中国民间信仰实践逻辑对于信众们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乡土中国的大多数信众们而言,神灵灵验的回报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在缺乏社会资源的背景下可供诉求的唯一资源,是在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支撑他们维系生活的重要源泉。信众们通过仪式实践与神灵攀交情、拉关系,进而用亲属关系的道德约束并保障着作为回报的神灵的灵验。信众们仪式行为的实质是为自己不确定的生活加上了一份保险,并为他们在经历苦难时提供精神支柱,成为他们安身立命的主要支撑。正因为如此,朝山进香、日常供奉,这些民间信仰的实践已经内化为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如同亲戚之间的走动一样,他们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仪式,并且每一次仪式实践都充满着期望。杨庆堃对于中国宗教的分析,本质上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下,以西方宗教为参照,从外在形式化的特征中把握中国民间信仰不同于制度性宗教的特征。诚如杨念群所言,杨庆堃的这一分析范式并没有注意到东西方宗教的比较分析并非是一个功能结构的问题,其本质是观念的问题。进言之,这种东西方宗教观念差异的核心则在于社会结构的差异,其表征便在于根植于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的神灵观及其基础上的仪式实践。包括杨庆堃在内的诸多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与西方宗教外在特征的对比中,做出了中国宗教弥散性、功利性的判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这一判断本身隐喻着东西方宗教之间的阶序等级。然而,无视社会结构的差异,单纯地在与西方宗教形制的对比中把握中国宗教的外在特征,显然只是一种文化偏见。
三、结语
阻碍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提高并不单单是其本身因素引起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包括以下影响因素:第一,作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是会计制度,因此,会计制度的不健全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比较落后,会计制度并不规范,这就导致在具体财务会计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可靠性问题。我国的会计信息的相关制度与准则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在统一进程范围之内,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制度建立,相关制度还不够甚至没有,当具体工作在落实时,如果出现相关问题,就无从下手,此外,对与不同的会计信息,其核算方式也不尽相同,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又没有相应的制度章程作为其保障,这就严重的阻碍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给人以可趁之机,可以利用人工方式对会计信息的主体内容进行操作。因此,应该在传统会计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加快建立健全相应的会计制度,尤其是会计准则,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应的问题,并可以对未来会计信息的发展提出可靠依据,保证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备性与规范性。第二,在会计信息体系当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委托关系。所谓委托关系是在企业法人、经营者以及企业内部系统之间所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委托关系,这种关系会导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难以避免的成本。此外,企业法人希望企业资本可以保值或增值,但是企业的经营者则追求更多的利润,二者在对目标的追求上出现了差异,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有效真实性,正是因企业内部出现了不同层级与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称。企业经营者会为了自身目标的内部会计信息进行操作,严重阻碍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三,相关的监督机制并不健全,也没有根据相应的实际情况建立监督机制。虽然我国颁布了《会计法》,制定了单位内部、国家以及社会为一体的会计监督系统,企业所提供的相关参考信息并不一致,从而导致企业内、外以及不同部门所获得的信息有一定差异。目前企业内部存在较多的独立性部门存在,导致许多财务计算结果并不能被控制,这就导致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
2新时期保障可靠性的思考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第一,对会计信息的思考应以一种动态性的思维去理解。会计行业的最基本职能是反映,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反映客观变化中所伴随的复杂性,即使在反映过程中,会计人员并没有掺杂主观评价,但是也很难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把握。因此,对该信息的深入理解,应该以一种动态性的思维去理解,会计信息并不是唯一的存在,其中包含着众多因素,此外因为社会发展程度具有差异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第二,应该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与方式,来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程度与适应强度。利用对不同的经济事件采用不同的计量手段与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对某些模糊的会计信息理论区域,应该采用哪个分段式进行计算,即划分出核心业务区与非核心业务区,用来分别表示会计信息的原始数据与加工数据,增加会计信息的有效描述程度,与真实可靠性。第三,在现实条件下,应该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处理,在我国,会计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真实,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的系统所限制,这也因某些会计人员的素质不够,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向,此外它还受到外在系统的影响,应该从综合因素方面来考量,对会计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第四,以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法制体系,并要严格进行,对会计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某些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为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利用外在条件的约束力,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水准,实现更加真实、可靠的记录相关的会计信息,以此来降低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某些会计信息危机问题。第五,应该建立相应新型的监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实现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记录与反映。随着社会复杂程度与开放性加深,社会内部,尤其是财务领域出现了众多诈骗以及由人为欲望所引起的某些违法行为,严重的导致了会计信息安全性与可靠性,尤其是某些大型公司内部的财务信息,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全程控制与管理,可能引起不可估量的严重性后果。
3结论
一. 引言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属于全面风险系统重的,能够对企业的各种活动起到良好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会计信息的质量则是会计的相关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的需要能力的各种特征的总和。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内部控制起着对数据和账目进行监督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对于企业的决策具有引导作用,高质量的质量信息为企业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证。在市场经济体制深入运行的社会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稳定,严重的话还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和倒闭。因此,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来提高和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有序的经营。
二.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涵义及关系分析
1. 内部控制的涵义
所谓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的相关部门为了保证资产的完全和可靠而采取的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的经营中,内部控制是企业的自我检查与调节,从实践中来检验运行系统是否正常,以保证他们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涵义
会计信息质量就是相关的数据和报表来表明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的实际情况的程度。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根据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于财务报表的不同需要,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3.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统一目标都是为了使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内部控制能够突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显示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它的提高加强了会计核算的透明度和真实性,它们相互作用促进会计核算的质量的改善。
三. 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
1. 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成为上市企业,但是股市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无法达到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相互制约的良好有效地治理结构,高层控制着股票,导致无法在市面上自由流通,也就是说监事会无法发挥较好的作用,即使出现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制约。
2. 企业内部制度缺乏必要的执行力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上也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有些企业的管理层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对货币资金进行有效地管控,导致对信息系统缺乏总体的制约,不重视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有的虽然在制度上有相关的介绍和说明,但是没有进行具体的实施,缺乏执行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难以使内部控制发挥有效的作用。
3. 审计监督系统不太完善
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进行审计,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进行,能够对企业的各项活动和工作效率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对这方面的政策规定,致使有些企业无法开展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因为缺乏独立性,就容易在审计者和被审计者之间出现问题,从而无法对各部门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 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对内部控制有着很大影响,它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实施的条件和基础。为了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需要建设良好的企业董事会制度,发挥监事会的功能,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的综合管控。在企业中,建立独立于第三方的审计委员会,发挥有效的监督,确保执行力,从而促进企业内审的有效开展。
2. 实施科学有效的会计控制体系
为了提高企业会计的信息质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建立预防为主、查处为辅的方针政策,抓好对关键内容的监督和控制,并设立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企业的部门设立上应该将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离,让各种权利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牵制,在制度上规避徇私舞弊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实施。
3.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与监督机制
企业的内部审计实际是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的再控制,以便更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各项活动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评价,控制企业的相应风险。从每种意义来说,企业的监督机制主要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 结语
1.1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出现与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会计电算化已经不足以满足各企业的具体需求。
(1)功能单一。
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企业的某些数据进行计算、核算或统计。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开始要求会计通过完成自己的工作来实现对企业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实现统筹管理以及会计计算,以此来最大程度节约资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电算化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任务的。
(2)缺乏预先定位能力。
会计电算化属于一种事后的核算工作或者是计算工作,它无法做到将会计工作与企业各个部门主要工作相联系,进行具体的规划工作以及预先定位,这也是会计电算化逐渐被企业淘汰、企业会计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安全性及保密性。
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安全性及保密性等方面有所欠缺,无论是数据更新、数据复制等都没有相关记录,缺乏对于数据安全最基本的保障。
1.2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相比有着很大优势,这对于企业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会计电算化逐渐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保障企业对财务进行高效管理。
会计信息化对于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它可以通过转变财务职能,使企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在财务职能转变过程中,网络这一平台节省了记录时间,使企业财务管理更加高效。
(2)保障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
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系统与企业的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之上,管理技术以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使得会计也有机会成为一名管理者,可以参与决策,这有利于企业在市场中立足,以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
2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其实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会计这一信息系统的升级,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更为精准的核算。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途径有很多,本文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2.1转变企业管理阶层的观念
企业管理阶层对于会计信息化的重视与支持对于会计信息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转变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理念是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措施有很多,首先通过加强管理阶层对于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使其逐渐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自己的管理观念,在作出决策时或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会计信息化给予肯定和支持。其次,在会计信息化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培养出一批会计信息化的新型人才,为企业谋求长远的发展。
2.2更新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软件
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化软件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首先企业要购置与自己需求相符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软件,并且进行更新。其次要对软件进行必要的加密工作,以确保其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窃取或者是丢失。软件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平台,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2.3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具备专业技术以及较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是会计电算化逐渐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尽快实现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需要从不同方面以不同方式开展,比如在某些高校设置一些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的专业,以培养一批定向专业人才;在企业内部进行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知识。总而言之,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2.4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
某些企业盲目的推进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化进程,并没有顾及其他相关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财务信息的共享受阻,信息也缺乏时效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实现财务业务两者的一体化,以避免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和损失。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