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日主要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儿童 气象科普 天气绘本
一、天气绘本研制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而少年儿童又是防御自然灾害最薄弱的群体之一。在我国,0—1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占到全部总人口数的20%左右,其中6到14岁学龄儿童占到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部分人群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及成年人,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不强,如果再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一旦灾害发生,就容易惊慌失措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群体规模和年龄特点,让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不能忽视这部分群体,因此,如何研制出适合这部分人群接受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产品,是气象服务的当务之急。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是中国气象局“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其中做好气象科普工作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式。巧合的是根据2011年央视索福瑞调查显示,在气象节目附加信息方面,观众对“气象科普知识”提及率也较高,达到39.26%。
以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和参与者的少儿气象科普产品,将会成为气象科普知识在校园中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推进中小学的重要平台。中国气象防灾减灾亟须积累和建立一整套少儿气象防灾的宣传体系和互动模式,与学校、社会科普基地相结合,形成良性、科学的少儿防灾减灾氛围。当灾害发生时,有知识可以依据、有模式可以参考、有标准可以防范。
在国外,日本、智利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把防灾减灾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非常重视对少年儿童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普及、宣传和培训。例如日本注重经常性的教育训练,编有《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在美国,从小学就开设专门应对突发灾害培训的课程教育,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
少年儿童的视角区别于成人,在对于气象防灾减灾产品的理解上,逻辑性强、结构缜密的气象防灾产品无法引得大多数少年儿童的兴趣,气象服务需要从儿童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阅读在儿童中的重要影响力来判断,研发趣味性强、可读性强、具有美感的系列产品。
二、天气绘本研制与开发的基本定位
在由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所构筑的科技世界中,孩子与书本的距离愈来愈远。近年来,世界各国所推动的教育改革,几乎都把推广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重点,甚至识字率或阅读能力在全球名列前茅的英国、日本、芬兰等国,都纷纷发起全国阅读年的活动,希望举全国之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绘本”这个词来自于日文,与英文对应的是“picture book”。从一般意义上讲,绘本或图画书所指的对象是相同的,即那些图文紧密结合的图书。在世界范围比较通行的理解是“为儿童”创作的图书。
“画”是绘本的生命线。儿童凭借图画来读懂故事的脉络或者理解图画提供的知识、信息。通过视觉来吸引孩子,绘本中的绘画可以作为独立的绘画作品来欣赏,但它不仅仅是通过线条和色彩的配合或对于构图和形式审美而引起孩子的愉悦,儿童与绘本中绘画的关系,首先是在画上看出故事或知识、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绘本也是孩子了解知识、进入阅读、提升阅读兴趣最早的途径。鉴于此,作为气象科普产品的研发,完全可以借鉴绘本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可视性,让绘本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有气象科普读物中,图解方式的气象科普读物所占比例小,研发空间大;研发手绘版气象科普读物在国内尚属首次。目前关于气象科普的读物共有90余册(查阅范围包括中国气象科普网和当当网的主流科普图书)。检索统计结果显示,通过文字方式介绍气象科普内容的读物占到了93.4%,另有通过实验方式介绍气象科普内容的读物2本,而通图解形式的科普读物只有4本,占全部气象科普读物的4.4%,无手绘版气象科普读物。
手绘形式、有趣且富有美感的气象科普传播符合受众接受心理,产品期待度高。资料显示,公众对气象科普趣味性的满意度远低于气象科普的可读性,趣味性和美感性不足是当前气象科普传播的一大瓶颈。从受众接受心理层次,手绘读本具有返璞归真的童趣,在增加阅读的趣味性、戏剧性和故事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回归自然、简约清新格调的心理期待。
气象科普绘本通过图形加简单文字的方式,来营造灾害发生时的场景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间接将面对灾害时的各种情绪与生活切面的经验告知孩子,让孩子借此认识及诠释人类的种种行为与思考模式,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我们每个人的经验和触角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预知每一个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无法将所有灾害提前预知并告诉孩子如何防范每一种灾害,我们只能通过书本传播这种经验,无疑绘本是气象科普与孩子之间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天气绘本的基本形式
在一本绘本里往往是知识性与文学性兼具。美国凯迪克奖把绘本是否具有儿童性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提出来:“评审团必须以儿童的理解力为前提考虑该书是否有杰出的表现”。
作为体现气象科普的绘本,内容编辑、图形绘制的一切出发点是“孩子的理解力”。在围绕孩子理解力的同时,气象科普绘本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
气象科普知识如何简单化、情节化?绘图如何在兼具观赏性的同时兼具知识性?如何通过阅读气象科普绘本图书提供给孩子各种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以协助孩子了解人类的行为与思考,并具备面对与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
首先,在选题策划上,气象科普的知识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孩子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不会做过多的知识延展,例如,关于雷雨天气的安全防范,只要告诉他们什么情况下怎么防范,因为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基于积累的知识有限,他们对于信息点扩展会比较少;关于海陆风的变化,可以营造一次海边的篝火活动,通过火焰的变化来告诉读者风向的变化。
其次,气象科普信息以结论性的知识点为主,不求大而全。例如,“为什么凡草木花皆五出,独雪花六出?”“为什么下雪之后特别安静?”等等。
再次,绘本中使用的语言需要浅显凝练,将科普信息融入一定的故事情节中,以符合少年儿童阅读习惯和接受习惯。儿童的思维基本是线形的形象思维,缺乏对于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能力,对于气象知识的把握,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将其带入一定的情境中去,然后顺理成章地接受气象科普知识。例如,户外防雷的安全知识,如果知识罗列出1、2、3点,那么读者的接受思路会是1、2、3点,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形成的记忆也是割裂和分散的,而如果是将1、2、3点融入儿童的郊游情节中,那么这些割裂的知识点便有了相互存在、相互依赖的条件,儿童记忆起来因为有了情境关联,因而也就更容易。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绘本图形需要明快,在强调色调、线条清新明快的同时,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绘本氛围。松居直说:“好的图画书作者会以历历在目的方式来叙述,将要说的主题传达给孩子,同时将插画的细部与整体结合,以图文一致的形态表现整个故事。这种图画书能使孩子确实把握主题,相信作者的描述并产生共鸣。”①
科普绘本在对于绘画的把握上更是要求细节和整体的配合和一致。如果细节过多,孩子缺乏整体的把握,如果整体过多,那对于科普的知识点的掌握又无法达到准确的目的。
例如,关于鹅毛大雪的科普。文字内容:“我们在形容雪花的时候,往往会说到鹅毛般的降雪,不过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鹅毛一样大的雪花吗?其实,所谓的鹅毛大雪,并不是单个的雪花,我们见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几乎微不可见。不过雪花从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长,多个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这种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经过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鹅毛大雪。最大的直径可达15毫米左右,当然和鹅毛相比还是小了很多,我们更在意的是那一份雪花悠然飘落的意境。”其中“我们见到的从天而降的单个雪花晶体的直径一般为0.5至3毫米,几乎微不可见”,通过图形中放大镜的“细节”展现出来,生动而有趣。
结语
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作是中国气象科普的重要工作目标。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创造良好的教育体制环境,同时亟须推出一批适合少儿接受心理的气象科普产品。本文所提出的创作天气科普绘本的构想已在中国气象局气象影视类节目中投入实践,并已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重要传播形式。
注释:
一、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镇地质灾害史分析,*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08年降雨786.3毫米,较2007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08年,*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07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08年7月11日23时,*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08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08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镇2008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08年*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08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08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08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08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08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镇2008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08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
同志们: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省、市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县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表彰20xx年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xx年工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政府向给予防震减灾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各部门和辛勤工作在防震减灾一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获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为什么今年选择在五祖镇召开会议?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让大家接受教育。湖北省地震局黄梅地震台是省级台站,仪器先进,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多次被评为先进台站,也是我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有必要让大家来切身感受一下,现场接受防震减灾知识教育。二是让大家看到变化。近年来,五祖镇因地制宜,主动作为,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成效显著,五祖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在20xx年成功入选中国地震局“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立项项目,并于去年通过省级验收;五祖镇一天门社区去年被省地震局评为“湖北省防震减灾示范社区”,这不仅是五祖镇防震减灾工作的缩影和见证,也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标杆和典范,更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希望和方向。这些变化,也有必要让大家实地看一看。三是让大家思想触动。通过看亮点、听经验、学典型,让各乡镇、部门分管同志思想有触动,工作有压力,进一步找准差距,明确方向,鼓劲加压,推进工作。下面,就全县防震减灾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统一思想,把握防震减灾新形势 20xx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十六字”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被省地震局评为“20xx年综合工作先进单位”和“20xx年地震应急工作先进单位”,五祖镇一天门社区被省地震局评为“湖北省防震减灾示范社区”。
一是工作有氛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财政经费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强力支持。各乡镇都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了乡镇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全县防震减灾会议召开后,独山、新开、刘佐、五祖等9个乡镇,迅速在党委、政府会议上传达会议精神;大河、刘佐、停前、杉木等4个乡镇在镇、村级干部大会上传达会议精神;大河镇3次在全镇村级干部大会上部署、督办村级防震工作。独山、濯港、刘佐等7个乡镇签订了村级防震减灾年度目标考核责任状。
二是联动有力度。发改、住建、地震等部门不断强化对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先后对20多个高大建筑群进行了抗震设防的行政审批。财政局在防震减灾专项资金预算和拨付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教育局坚持把防震疏散演练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地震局先后争取3个省级项目,获得项目资金131.5万元。人社、民政、安监、卫计、国土、科协、团县委、电视台等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能力有提升。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不断健全,地震灾情收集与信息报送系统初步建立,地震应急信息平台正式运行,地震应急终端全面配备。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成立了首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深入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期间,全县各部门共举行地震应急演练30多场次,停前镇、大河镇、分路镇等乡镇均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应急演练,五祖镇、杉木乡把应急演练延伸到幼儿园。
四是宣传有成效。利用“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全省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等特定节日,深入开展文化广场宣传、发放知识读本、送科普电影进校园等活动,在东禅公园建立了地震科普文化宣传橱窗。小池、独山、五祖、濯港、分路、停前等乡镇,创新形式,多次开展宣传活动;刘佐、大河、孔垄、苦竹等乡镇开展多次村组干部、联络员专题培训或以会代训,濯港镇举行了70多人的专题培训。全年在国家、省市级网站、报刊发表防震减灾信息文章20多篇,有力地提升了我县防震减灾工作显示度与影响力。 虽然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小部门实现了大作为,但与组织要求相比,与群众期盼相比,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防震减灾意识有待提高,个别单位领导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和麻痹思想;
二是防震减灾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监测设施、避难场所建设等难以满足防震减灾需求;
三是防震减灾工作经费投入有待加大,特别是乡镇经费难以保障。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我县地质构造复杂,是 “湖北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多次发生有感地震并受临近地区地震影响,地震态势依然严峻。而我县当前正处于适应新常态,谋求新作为,建设“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减灾能力。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的责任更加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站在讲政治和讲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负责、对发展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进一步认清当前防震减灾面临的严峻形势,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当前的大事抓紧抓好,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二、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开创防震减灾新局面
20xx年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省市防震减灾会议精神,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要重点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要坚持监测为主,完善预报体系。
一是要加快台站建设。要继续加大黄梅县地下流体观测站的建设力度,确保台站新钻水井观测仪器安装到位并尽快投入运行,力争把县地下流体观测站建设成国家和湖北省地下流体综合观测台站。要提升台站监测资料质量,力争观测资料评比达到全省综合第一要争取将台站改造纳入20xx年武汉城市圈项目,对台站环境进一步整治,使之成为环境优美、手段齐全的综合台站,成为科普教育宣传基地。
二是要加强平台管理。要以地震应急信息平台为依托,切实加强防震减灾信息的报送工作,确保信息传送及时准确,实现与省地震局的信息共享。县地震局既要加强与省、市地震局的沟通衔接,争取上级支持,又要加强与省地震局黄梅地震台的沟通交流,配合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三是要健全群防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群测群防体系,继续推进地震客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各乡镇要至少完善以动物或水井观测为主的地震宏观观测点1个,配备兼职地震宏观观测员1人,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要切实加强对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社区)防震减灾联络员、地震宏观观测点测报员的管理和服务。在这里,我特别强调,当出现可能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要第一时间上报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及时向地震局报告,以便领导和专家对相关现象及时作出分析与判断。
(二)要坚持“防”字为重,提升预防能力。
要坚持“宁可百年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的原则,做到“防”字当头,把震灾预防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在灾害发生之前。
一是要加强抗震设防监管。有这样一个事例,20xx年3月20日,墨西哥南部里氏7.4级强震,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强震,仅2人死亡。一个并不是很发达的国家,为何能做到遇强震而无重大伤亡?根本就在于该国政府未雨绸缪,执行非常严格的防震抗震标准,在首都墨西哥城,建筑物的标准为可以抵御里氏8.5级地震。许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而我们国家每次发生地震,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建筑工程抗震不达标是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湖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梅政办发〔20xx〕103号”文件的规定,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从源头上杜绝地震安全隐患。特别是新建、扩建、改建的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照评价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教育部门要切实实施好校舍安全工程。规划、住建、发改、地震等部门要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把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关。
二是要全面推进民居安全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村建造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住宅和设施。住建、地震及各乡镇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地震安全民居抗震设防技术培训,提高建筑工匠和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县地震局要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以濯港镇洪湾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等工程为重点,积极申报“武汉城市圈防震减灾平安计划”项目,争取省级项目支持。
三是要科学编制防震减灾规划。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科学制定防震减灾“十三五”专项规划。地震局要加强与发改局的衔接,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工作,争取将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纳入政府单项规划中,实行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三同步”。
(三)要坚持实战为要,增强应急能力。
一是要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据了解,各乡镇和大多数部门都完成了应急预案的制定,希望各部门不断完善预案,并上报到县地震局。后段,要推动地震应急预案向企业、学校、医院、商场、社区延伸,形成完善的预案体系。地震局要统一协调,并做好各类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的指导检查。
二是要加强地震应急演练。要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真正做到有备无患,临震不乱。教育、卫生、住建、安监、地震等部门要着重指导、督促机关团体、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教育局、地震局要联合发文,将5月作为地震应急演练月,并重点督促指导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全县中小学校每学年都组织一次以上地震应急疏散和救援演练。
三是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按照“一队多用、专兼结合”的原则,加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装备保障,提高机动能力。去年,我县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志愿队,各乡镇也成立了应急救援队伍。组建了队伍,这只是第一步,今后要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与水平。县应急办要出台文件,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管理,对队伍、人员、装备、设备等进行统一登记、统一备案、统一管理。
四是要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城市人口的明显增多,城市建筑密度显著提升,应急避难场所越来越少,城区仅有的几处避难场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住建、规划、发改、教育、地震等部门要按照防震减灾要求,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完善应急避难设施,统筹安排应急避难所需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设置应急避难标志牌,并规划设置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栏。今年城区要新增避难场所2处以上,每个乡镇要新增避难场所1处以上。
(四)要坚持宣传为先,提高防灾意识。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要强化宣传。在20xx年,四川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距离较远的重庆也造成多人受伤,其中一男子因恐慌从三楼跳下,脑部重伤,另一男子从四楼跳下身亡,成都大学5名学生,也在地震时跳楼致伤,其中一人重伤。淡薄的防震意识,匮乏的防震知识,愚昧的逃生手段,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必须坚持“防震减灾,宣传先行”的指导方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要把防震减灾知识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5.12”、“7.28”等特定纪念日为重点,充分利用会议、讲座、宣传栏、媒体等各种形式,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实现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常态化、全面化、多样化、重点化。教育部门要发挥主体作用,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县党校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公共安全教学体系,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水平。各乡镇和文化部门要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村级文化长廊内容。电视台、黄梅在线、黄梅防震减灾信息网等媒体网站要发挥阵地作用,大力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县地震局要充分履行职责,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做好专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谋求防震减灾新作为 防震减灾是一项多领域、跨部门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主动担当作为,形成工作合力。
(一)要加强领导。防震减灾工作会议每年都召开,文件也印发了很多文件,今天又签订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状,应该说各地各部门的职责都很明确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究竟有没有引起重视,有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有没有制定明确的工作措施,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各级各部门能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构,做到有领导分管,有具体人员负责防震减灾工作。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主动向乡镇党政主职汇报,争取党委政府的关注与支持,特别是要争取资金支持,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保障。
(二)要形成合力。防震减灾工作不是地震部门的事,也不是单靠地震部门就能做好的,需要各级各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各级各部门既要强化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又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合资源,大力支持。发改、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民政、交通、水利、卫生、通信、电力等部门要加强本行业抗震设防和救灾应急准备工作;新闻宣传等部门要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三)要担当作为。今天各乡镇和相关部门都签订了责任书,年终要结总帐,通报考评结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考核只是手段,推进工作,重在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有岗位就要有责任,要想出彩就必须出力。就我了解,有些乡镇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主动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推动了防震减灾事业长足发展;而有些乡镇安于现状、逃避问题,甚至不推不动、推而不动,防震减灾工作毫无起色。希望各级各部门能主动担当作为,推动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发展。
关键词: 台湾地区;防灾;科技计划
一、 台湾推动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台湾属亚热带地区,台风频繁,每年平均约有3.6次侵台,近年台湾的台风灾害损失,平均每年约为200亿元(台币,下同)。同时,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界之处,属世界上有感地震最频发的地区之一。世界银行2005年曾有报告指出,台湾地区有73%土地及人口曝露于地震、洪水及旱灾等或其它自然灾害,在世界上属于易受自然灾害伤害的地区之一[1]。根据台湾有关方面的统计,从1958年起,台湾几乎每一年都有自然灾害的伤亡及损失。其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为1999年发生的“921”大地震,有2,415人死亡;其次为1959年发生的“八七水灾”,造成667人死亡;第三为2009年8月的“莫拉克”台风,共有643人死亡 [2]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也给台湾社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例如,1959年8月7号受台风“艾伦”影响,在台湾引发了“八七水灾”,官方统计损失高达35亿元以上,约占当时“国民”所得的11%[3]。1999年的“921”大地震是近100年来台湾西部发生的最强烈地震,有关方面预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将高达数百亿美元[4]。
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台湾“国科会”曾于1982年推动了五年一期、共计三期的大型防灾研究计划,为台湾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救工作建立了一定的基础,也培育及凝聚了防灾科技人才。但由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快速变迁,对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要求逐渐增高,当局也认识到必须尽快研究制订出更加具体有效的防灾救灾对策,并加强将防灾科技研究成果落实于防灾业务。1996年召开的台湾第5次“科技会议”,形成了“加强防灾科技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特别是跨领域任务导向的整合研究,以‘国家型’计划推动”的建议。在1997年台湾首次设立的四项“国家型”科技计划中就包括了防灾科技计划。
二、 防灾科技计划的设立和终止
防灾科技计划是台湾的第一个“国家型”科技计划。台湾“国科会”在1997年正式设立防灾科技计划,并将1998年定为计划的预备年。防灾科技计划作为跨部门、跨领域的整合型计划,由“国科会”与防救灾业务相关行政部门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防灾减灾有关的上、中、下游的科研工作,并对研究成果加以整合,落实应用于防救灾业务上,以期提升台湾整体的灾害防救科技效能。
该计划分别于1999~2001年、2002~2006年执行了第一期和第二期,计划投入的总经费约34.1亿元(第一期计划7.5亿元、第二期计划26.6亿元)。参加该计划执行的台湾行政部门有“国科会”等十多个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下属机构,设立有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管理整个计划的实施工作,开展的研究项目总数超过1,200个。台湾“行政院”于2003年在防灾“国家型”科技计划办公室的基础上宣布设立“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负责该计划的运作管理。此后,由于防救灾科技研究与落实应用导入常态运作,防灾科技计划在执行两期后于2007年终止执行。该计划结束后,由“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负责全台灾害防救研发力量的整合与强化,协助政府拟订有效的防救灾对策,提升社会的整体抗灾能力。台湾有关部门还共同研拟了“强化灾害防救科技研发与落实运作方案”和“灾害防救应用科技方案”,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看作是防灾科技计划的后续计划。台湾防灾研究工作推展历程如下图所示。
三、各期防灾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
防灾科技计划第一期实施的时间为3年,自1999年至2001年止。总经费约10.4亿元(含预备年2.9亿),由台湾“内政部”、“交通部”、“经济部”、“财政部”、“农委会”、“教育部”、“卫生署”、“环保署”、“公共工程委员会”、“国科会”等10个行政部门的13个单位共同推动。主要目的是结合相关部门,有系统地推动上、中、下游科技研发工作,整合研发成果,使其转化成可落实应用于防灾业务的技术。
计划第一期的工作以对台湾地区威胁性最高的台风、暴雨、地震等灾害为研究对象,分为防台(含气象、防洪、泥石流)、防震、防灾体系(含防灾体制、防灾资讯系统)等3组。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防救灾研究与实务所需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数据库;
(2)研发灾害潜势的评估方法,并据以进行全台灾害潜势分析;
(3)选择示范区进行危险度评估及灾害情况模拟,以确立灾害危险度评估与灾害情况模拟的方法,作为今后划分危险区的依据;
(4)以潜势分析与情况模拟成果为基础,建立一套决策支持与展示系统,供相关行政机关与民间机构应用;
(5)研拟示范区的防救灾计划,为相关单位提供执行防救灾业务的依据,并对防救灾业务单位依计划的实际操作结果进行验证,以确立作业模式;
(6)针对现行的防救灾体系及其运作、防救灾相关法规等进行评估、检讨,并参考前述危险度评估、情况模拟等结果,提出现阶段的改善建议,作为今后继续改进防救灾工作的指引。
第二期防灾科技计划为期5年,于2002~2006年期间执行。第二期计划延续并强化第一期计划的工作内容,一方面持续推动防灾科技的研发,另一方面促进研发成果与防救灾实务的结合,以加速台湾灾害防救水平的提升。第二期总经费约为26.6亿元,由台湾“国科会”、“灾害防救委员会”、“农委会”、“公共工程委员会”、“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住民族委员会”、“卫生署”、“环保署”、“内政部”、“经济部”、“交通部”、“教育部”等12个行政部门的18个单位共同推动,涉及的行政主管部门较计划第一期有所调整。此外,第二期计划还将“921”大地震的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纳入,补充当时灾害防救的缺失并希望能有助于灾后重建工作的推动。
第二期计划规划的研究内容基本上保持了第一期计划的规划思路,即分为防台(含气象、防洪及坡地等3个研究群)、防震(含地震及地震工程等2个研究群)及体系(含防救灾体制、社会经济及防救灾信息等3个研究群)等3组8个研究群。第二期计划的课题架构将包括7项课题主轴,其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1)应用落实课题。第二期计划通过检讨第一期计划及其成果,就其中完成度较高且可运用的研发成果,研拟转移、应用到各县市政府防救灾实务的课题,并进一步研议相关配合作业使地方政府能主动参与和投入适当人力与资源,以建立防灾科技研发成果往下扎根的移转模式,落实第一期计划的研发成果。
(2)加强扩充课题。第二期计划以第一期研究成果为基础,规划了待强化或扩充的研发课题,在既有的研发成果上再力求精进,以增加其成效。其次,由第一期计划的推动及“921”大地震的经验发现和社会经济相关课题的研究,在灾害防救计划的研拟与相关工作的推动十分重要,故第二期计划将扩充此领域的研究范围。
(3)“921”震灾课题。就“921”大地震以及灾后重建工作所面临的诸多课题进行检讨,选择其中有助于强化台湾地区灾害防救水平及灾后重建顺利进行的课题,拟订相关计划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将着重其时效性与优先级。
在1999~2006年期间,防灾科技计划的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表1 1999~2006年台湾防灾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统计表
年度 经费(亿元) 人力(人年)
1999年 2.129 534
2000年 3.049 550
2001年 2.330 558
2002年 4.952 1528
2003年 5.355 1632
2004年 5.558 1839
2005年 5.189 1530
2006年 5.498 1625
数据来源:台湾《科学技术年鉴》
四、防灾科技计划成果简介
通过两期防灾科技计划的执行,已获得若干具体研发成果,并落实应用于相关防救灾工作,主要体现在:开展灾害趋势与危害度分析、建立防灾救灾资料库与决策支持系统、重大灾害勘察与评估、强化灾害防救体系、强化灾害应变作业效能、协助地方政府强化灾害防救作业能力、推动社区防灾工作、加强和推动防灾教育等方面。防灾科技计划第一期获得的成果主要包括:
(1)防台方面
完成无人飞机台风观测远距离遥控模式操作测试,有助于提升台风观测与降雨预报的正确性,以及拟定台风侵台前紧急应变的措施。完成台南县市、嘉义县市、高雄县市、台北县市、新竹县市、云林县、桃园县、基隆市、台中县市、南投县、苗栗县、彰化县、宜兰县及屏东县等地区的盐水潜势模拟分析,并依《灾害潜势资料公开作业要点》进行审议。完成神木地区出水溪流域泥石流灾害及治理评估报告,建立全台崩塌地资料库及地理资讯系统架构,泥石流危险溪流潜势分级、陈有兰溪(泥石流示范区)自然环境资料库及情况模拟方法等。
(2)防震方面
有效掌握台湾地理特性的资料,包括活断层位置分布图、场址土壤分类图、地下水位及山崩潜态图。建置完成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HAZ-Taiwan),配合进行地震灾害的损失评估与情况模拟。
(3)防灾方面
完成救灾基本资料库的建立,有效整合防救灾资料库、模式库与灾情资讯。详细记录“921”大地震协助国外紧急搜救队至灾区进行抢救工作的作业方式,利用HAZ-Taiwan系统进行地震震度范围的模拟分析,并建立“921”大地震灾情资料库。为使研发成果落实应用,2000年5月台北市政府与“国科会”签订合作协议,将淹水潜势资料、泥石流危险溪流与坡地灾害防治、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及决策支持系统与灾害管理决策志愿系统等成果与技术转移至台北市政府相关业务单位,并协助台北市政府规划建立地区防灾计划与防救灾组织。
第二期防灾科技计划共有9个研究群,包括气象、防洪、坡地、地震、地震工程、人为灾害、社会经济、防救灾体制与防救灾信息等,其中人为灾害研究群成立较晚(2003年8月成立),其余8个研究群在第二期计划中执行项目工作的重要成果具体如下:
(1)气象研究群
进行台风降雨气候统计模型的建立、更新、验证与改进工作;协助推动Aerosonde台风观测任务,并于2005年10月成功穿越龙王台风抵达台风眼,创台风研究的世界记录。
(2)防洪研究群
完成台湾地区22县市淹水潜势资料,并进一步针对水灾近况演练需要,重新检讨与制作高精度的淹水潜势数据,以支持水灾情况演练以及相关工作推动并落实应用于灾害防救相关单位。
(3)坡地研究群
初步探讨示范区崩塌降雨特性分析并且将潜势资料初步落实于坡地灾害小区避难规划。
(4)地震研究群
以“921”大地震系列强震资料来研究台湾中部场址土壤非线性反应;以气象局强地动观测网所搜集的强震资料来研究高屏地区场址效应,此项研究成果可提供快速发展中的高雄都会区未来建设时的基础防震参考。
(5)地震工程研究群
台北示范区工址特性的研究,根据地表运动资料及仿真地震数据建立台北盆地显著周期分布图和台北盆地的工址设计反应谱;台北示范区维生管网系统的危害度分析与评估,进行台北市示范区机率地震的模拟分析并初步建立台北市示范区土壤液化潜能评估方法和台北市示范区地下自来水管、道路之网络系统SSP(series system in parallel) 。
(6)防救灾体制研究群
协助完成灾害防救基本计划的制订并推动小区防救灾活动。
(7)社会经济研究群
推动自然灾害保险机制的运作与研究,并规划台湾天灾风险社会、经济与心理基本调查内容与主题。
(8)防救灾信息研究群
规划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及系统架构并建立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数据库。
除此之外,第二期计划还在防灾科技研发推动机制方面、重大灾害勘查与检讨评估方面、建立防救灾数据库与决策支持系统方面、学术研究方面、提升灾害防救作业效能方面以及协助“地方政府”强化灾害防救能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五、简评
防灾科技计划开始实施以后就一直强调防灾科技成果的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实际防灾运用技术,以期望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损失。有评估指出,虽然该计划执行两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尚不足以应付台湾未来多变化的艰巨挑战。
从计划的投入情况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第一期的7.5亿元跃升到26.6亿元,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二期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这主要是因为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防灾运用技术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推广促进,这其中也包括计划第一期执行期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有关抗震救灾的研究需要和课题大量增加,从而刺激了计划第二期的投入增长。从产出来看,第一期主要是防灾相关的一些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比如建立防救灾研究与实务所需的数据库、研发灾害评估方法、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等;第二期在沿袭第一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是推动研发成果落实应用于灾害防救相关单位。该计划在学术研究上也有一定的产出,例如该计划的有关研究工作在2006年一年就发表学术论文338篇,召开国际防灾学术研讨会16次(其他年份的数据未公布)。
至于防灾科技计划为何在执行了两期以后宣布结束,“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国家灾害防救科技中心”成立后,防灾减灾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转入了日常运作,不再需要以“国家型”科技计划方式予以推动和投入资源。其实,这与防灾科技计划设立后的执行过程和效果与当局最初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的宗旨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不无关系。从“国科会”1996年拟定的《“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就可看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必须有长期而明确的目标、能开发出创新技术,具有国际性、前瞻性,能够整合产业的上中下游以及官产学研资源,促进产业投资等[5]。显然,防灾科技计划的性质和特点并未与上述要求充分契合,而且其研究成果能发挥促进产业投资的功效甚微,该计划的终止就顺理成章了,这从 “国家型”科技计划后期推出的多个计划均为与台湾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也可以看出倪端。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年鉴》[M].台北:国家实验研究院,2008.
[2]张修武,谢明昌.台湾的灾变天气[A].中国气象局.2011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气象局:2011:3.
[3]戴宝村.台湾历史上的八七水灾[N].Taiwan News,20010806(台湾之窗专栏)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烤烟生产田间管理工作紧急会议,是针对目前我县烤烟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半年来我县烤烟生产工作情况,安排当前烤烟田间管理、优化烟叶结构、烤房及配套电力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刚才,县政府办肖仕文副主任通报了前期烤烟移栽和当前田间管理工作情况,后坪、客田、洪渡等三个乡镇作了交流发言,晓景、中界、板场等三个乡镇作了表态发言,县政府兑现了烤烟生产第二阶段量化考核工作奖励,县烟草局杨秀海局长对下步工作安排作了会议发言,以上同志的发言我都赞同。希望会后各乡镇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当前烤烟生产形势 上半年烤烟生产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烟叶生产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主动引导烟农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积极探索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种植面积的落实,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二是超前安排烤烟生产工作,各乡镇认真总结往年的经验教训,严把烤烟育苗关,壮苗培育充足确保了大田移栽需要。当前,烤烟田间长势喜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三是狠抓督促检查。为确保标准化移栽工作顺利完成,按照亩栽1200株的生产要求,各乡镇组织烤烟移栽督查组进行自查,县烟办、烟草局对全县18个种烟乡镇进行巡回督促检查,并抽派技术骨干,深入基层站点进行督查,做到了移栽不结束,人员不撤走,确保标准化生产措施指导到位和井窖式移栽技术落实到位。四是移栽合同面积足,移栽时间较集中。全县紧紧围绕标准化移栽要求,栽足栽实面积,做到了烟农合同面积与移栽面积相符,任务完成较好,保证了在4月30日前全面移栽结束,从5月7日至12日检查考核情况看,各乡镇移栽规范化程度普遍好于往年。五是各乡镇按烤烟生产技术要求组织烟农及时开展了大田前期管理等相关工作,田管工作好于往年。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烤烟生产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今年政策不同于往年,主要体现在上等烟达60%以上,上中等烟达100%的等级质量要求,对我们的烤烟生产大田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优化烟叶结构面临巨大压力。尽管今年采取了有效措施,但常态化的自然灾害仍然会产生较多的低等级烟叶,烟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是烟叶生产水平差距较大。村组之间、乡镇之间、南北片区之间工作不平衡仍较为突出,北部乡镇普遍好于南部乡镇。四是个别乡镇主要领导及班子成员对烤烟生产发展缺乏周密安排部署,措施不力,作风漂浮,深入实际工作不够,有的标准化生产执行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计划任务的完成和烤烟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整体提升。五是有的乡镇重栽轻管现象突出,没有及时催促烟农进行第二次大田管理,导致弱苗、铁杆苗不同程度存在,如果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就会延误烟叶最佳旺长期。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及时查漏补缺,切实加以解决,如果这个阶段的工作不及时抓好抓实,今年的目标任务就完全有可能前功尽弃,同时收购期间带来的社会矛盾将会越来越大。
二、下步工作重点及要求 (一)切实抓好大田管理工作。今年的烤烟生产要实现上等烟达60%以上,上中等烟达100%的质量指标,必须通过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实现。一是揭膜培土,清除杂草。抓好地膜烟的揭膜培土是地膜烟生产的关键技术措施,是提质增效的有效方法,各乡镇一定要把地膜烟的揭膜培土,清除杂草作为当前中耕管理的硬性措施来抓,要根据不同海拔气候,烟叶长势确定地膜烟的揭膜培土,做到烟株清秀,整齐一致,确保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烟叶生产目标。特别是黄土基地单元内的乡镇,一定要精心指导,搞好田间管理,自觉接受川渝中烟集团的跟踪检查,树好黄土基地单元“娇子”品牌形象。同时要将地膜进行集中处理使之不产生社会污染。二是因地制宜,适时追肥。烟叶技术员要作好技术指导,认真把握当前烤烟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根据烟叶长势指导农户科学施肥,及时提供营养,确保烟株早生快发,长势整齐。三是加强田间管理,严防病虫害发生。目前,个别地方已经发生病虫害烟叶技术员要抓住有利的天气时机,加强田间地块的检查和监测,对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对症下药,防止病虫害的传染和蔓延,最大限度地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保护烟农的最大利益。四是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克服重栽轻管,松懈思想,紧紧围绕今年全县烤烟生产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烤烟生产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服务到位。要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意识,把“密切关注天气信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一条重要措施来抓,超前做好预防冰雹、突发性暴雨、洪水袭击的抗灾、救灾、减灾工作,将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确保今年烤烟生产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认真做好烟煤调运、烤房及配套电力设施建设工作。一是加快烟煤调运和供应工作。截止到目前烟煤还没有调运结束的乡镇,一定要认真引导烟农调运,决不能因为缺煤影响烟叶烘烤现象发生。在县内调运的乡镇必须按照县政府安排的供应时间在6月28日前调运结束;对烤烟煤储备仍然有缺口的乡镇,一方面要合理安排,相互调剂,不误烘烤;另一方面又要多方筹集,积极组织烟煤调运,为烤烟烘烤提供足够的燃料。二是抓紧新建烤房建设进度,为配套电力实施和烤房设备安装赢得最佳时间。县烟草公司要抓紧对接新、旧烤房设备的运输工作,务必在6月10日前全面完成设备安装、更换和调试任务。确保按时投烤。三是县供电部门要组织施工队伍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一鼓作气,力争烤房配电与烤房主体完工同步 实施,确保不影响烟农的正常烘烤用电。
(三)认真做好不适应鲜叶处理工作。一是及时清除不适用等级鲜烟叶。在正常留叶数的前提下,要打掉2—3片在烘烤中可能产生下低等烟的脚叶;要细化烟叶生产技术措施,严格掌握打顶时间,留足烟株的合理叶片数,南江3号、毕纳1号等品种必须留足20—22片,云烟87、k326必须留足20片以上;移栽后65天,要统一清除烟株基部,至少清除2片因干旱、积水、光照不足、发育不良、烘烤后品质较差等不适用鲜烟叶的脚叶烟。不采僵硬顶叶,要适当推迟上部烟叶的采烤时间,提高上部烟叶的成熟度。不采烤不开片、叶片短小、过厚、僵硬、难烘烤、易挂灰的2—3片顶叶。一次性砍烤时,要将僵硬顶叶清除以后再上炕烘烤。要及时清除因病害、冰雹、积水等灾害造成病残叶或破损面积达35%以上的烟叶,对黑暴叶、老黄叶在中耕培土和采摘时要予以清除,禁止绑杆、禁止上炕烘烤。根据不同区域、品种、田烟和土烟等实际情况,每亩处理鲜烟叶在40公斤左右,尽最大努力做到不收购的烟叶不生产,真正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烟农效益。二是严格把关,降低劳动成本。技术指导:在采收脚叶和上部叶时,由烟草部门包片技术人员到田间现场指导烟农掌握不适用烟叶的判断标准。田间清除:烟农要根据技术员的指导要求,及时主动清除不适用烟叶并集中到指定地点处理。三是统一不适用鲜烟叶处理方式。按照不污染环境,有利田间卫生和方便、经济、有效的要求,对不适用等级的鲜烟叶采取定点、定时统一处理,原则上以集中连片烟地为单元,覆盖半径为2公里左右,在荒山、荒坡、空闲地采取挖坑掩埋和捂入稻田、山林等方式集中销毁不适用鲜烟叶。四是及时兑付不适用鲜烟叶补助资金。各烟叶中心站要严格按照县烟草部门的兑现条件,补贴标准,补贴时间和补贴要求,全部采用电子结算方式将优化烟叶结构补贴兑付到位,从而促进后期田间管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提高烟农中后期田间管理的积极性。
(四)及时做好烘烤准备工作。按4月15日开始移栽计算,在6月10号左右我县的个别烟区就将进入烘烤,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务求抓好抓实烟叶烘烤各项准备工作。一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就是成熟采收的问题。烟叶成熟度是烟叶品质的核心,代表着一个地方烤烟生产水平的高低。农谚说得好:“采烟的是师傅,烘烤的是徒弟”“烟叶采不好,神仙难烤好”。充分说明了烟叶采收成熟度的好坏,不仅影响烟叶的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而且还决定着烘烤工作的成败。美国著名烟草专家左天觉博士曾经指出:烟叶质量的形成,栽培(包括品种)、成熟度、烘烤各占三分之一。生产实践也证明,在品种和栽培条件相同情况下,成熟度好的烟叶,香气与吃味都较理想。由此可见,烟叶成熟度是生产优质烟的中心因素,是烤好烟叶的先决条件。培训好职业烟农,成立采摘专业服务队。二是要明确一个“目标”。即____年全县收购烟叶13万担,上等烟比例60%以上,力争达65%,上中等烟比例100%,等级合格率达80%以上的目标,各乡镇要超前谋划,盘清家底,提前做好烘烤技术培训,充分调动烟农积极性。三是要形成一个“合力”。各乡镇、县烟草部门抓烟干部职工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共同形成发展合力。要多花心思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烟叶的生长发育过程,正确认识烟叶成熟特征,适时采收,科学烘烤,有效提高田间鲜烟叶和烟叶烘烤质量,促进烟农增产增收。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烟叶发展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对烟叶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导,把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住烟草行业大幅投资水源性工程、土地整理项目、机耕路建设等大好机遇,积极探索“政府引导,村民自主实施”的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新模式。有建设任务的乡镇要及时处理好烟叶基础设施项目的占地和工程建设纠纷,严格执行《____土家族自治县烟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护办法》(沿府发〔____〕18号),认真落实已建烟叶基础设施的管护和使用工作。县烟办、县烟草局要监督检查烟叶基础设施的管护使用情况,管好用好烟叶基础设施管护资金,确保烟叶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长期发挥效益。
(六)围绕“一基四化”,加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____年,我们要紧紧围绕“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和“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主线,继续完善黄土国家级特色烟叶基地单元建设的争取工作,实施好谯家省级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编制上报新景省级基地单元,力争11月份获得批复实施,实现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目标。各乡镇要抢抓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机遇,加快推进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大力推广烟叶生产机械化作业,减少用工量。要进一步加强和引导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扩大服务面积,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劳动效率,真正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的环节中解放出来,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使烤烟生产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三、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
(一)强化责任,确保政令畅通。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把上级要求和我县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县政府每次安排的工作任务,要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高质量完成,真正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揭膜上厢和不适用鲜烟叶处理工作,要在落实措施和工作力量上予以重点加强,决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真抓实干,推进工作落实。各乡镇主要领导在对烤烟工作做决策时要胸怀全局,着眼长远,要跳出一时一地的荣辱利害,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只有这样,才能在处理当前工作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而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为今后的跨越发展掌握更好的主动权。对当前的工作安排,各乡镇要认真对照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城镇布局,科学论证重建项目,率先开展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重点支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灾后重建规划要按照统一部署、分工负责,安全第一、民生优先,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相互衔接、上下协调,规范有序、依法推进的原则,确保尽快完成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任务。规划范围在灾害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限确定为两年。
二、灾后重建规划主要内容
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城乡住房建设标准、规模,学校、医院、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重建资金安排,各项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
三、组织机构及其主要任务
为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甘肃省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小组(组成人员见附件,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小组”),全面组织协调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小组下设5个工作组,具体任务及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一)灾害损失评估组。由省民政厅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临夏州、县政府对灾害范围及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受损情况进行全面系统评估。
(二)土地利用、地质灾害评价及防治规划组。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组织对县城的地质灾害、次生灾害和隐患点等进行排查评价,提出地质灾害评价意见,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三)城镇建设规划组。由省建设厅负责,组织对房屋及建筑物受损程度进行鉴定,编制灾后重建城镇建设规划,制定有关建设技术标准。
(四)政策资金组。由省财政厅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向国家有关部委衔接汇报争取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政策,提出灾后重建资金解决方案和主要政策建议。
(五)规划编制组。省政府委托中科院兰州分院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价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临夏州、县政府进行全面调研、科学评估,充分听取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组织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在灾损评估、地质灾害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灾后重建城镇建设规划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县特大滑坡地质灾害灾后重建规划》。
四、工作制度
(一)联系制度。规划编制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主管领导参与重建规划编制及规划前期工作,各单位联络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日常联系。规划编制小组要形成省、州、县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及时了解规划编制中需要协调的重大问题。
(二)会议制度。规划编制小组会议主要协调规划编制的有关政策和重大事项,研究部署工作。会议由规划编制小组组长或副组长主持或委托相关负责人主持召开。
五、工作要求
关键词:地下空间 规划 人防工程
中图分类号: G32 文献标识码: A
地下建筑是一部分城市功能在地下空间的具体体现和重要的补充,它在城市建设总量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按照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规划,在城市地下空间中有计划地建设适度规模和较高质量的地下建筑,对于节省城市用地,节约能源,改善城市交通,减轻环境污染,城市防灾减灾,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都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城市的高度现代化,以至未来的城市建设,都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束昱教授说过:城市地图应该有两张,一张是地上的,一张是地 下的。我国已经是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大国,发展速度快、增量大,但是规划的协调性和前瞻性不足,与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了解,国外在规划地铁线路时,基本上都会先做好地上地下协同开发的综合规划,通过统筹考虑,把地铁与周边地区地下空间成片连网,把公共系统与非公共系统,公共用地与非公共用地都衔接好,并为近期和远期的建设做好预留保护。
地上的建筑可以拆了重新再盖,但是地下建筑造价很高,而且它的开发是不可逆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综合考虑,科学开发地下空间资源。
一,三维空间式的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地上与地下空间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膨胀和其他要素的集聚,地面上建筑、设施日趋饱和,城市上下水、暖通、电气、煤气、通讯等管线和地铁、公路等交通设施已向地下发展,大型地下街、地下停车场也建在地下,节省了大量的地面土地资源。城市的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其作用日益突出,空间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地下空间开发几乎囊括了地下空间的各种类型,包括:原有地下空间的连通及功能置换、原有地下通道的亮化及整治、城市公园广场以下的地下停车及基础设施建设、轨道站点周边的物业开发、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地下空间挖潜、以及道路以下远期发展空间的预留等。因此,地下空间开发的目标应该围绕地区振兴,立足长远,制定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系统框架,力求引导地区地下空间的分阶段、分层次高效开发;着眼近期,结合轨道建设和城市更新,发掘地下空间在地区空间资源整合过程中的价值,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构建交通便捷、功能丰富、环境舒适、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质量的地下空间。在城市功能规划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的联动。
二,城市功能空间地下化,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积极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地下化,将有条件放入地下的尽量放入地下。
具体来讲,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它可以用于供水、能源供应、地下生活垃圾处理、地下综合管线廊道铺设等用途,在城市公共生活方面,它可以是大型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大型实验室等地下文化体育教育设施的聚集地。将有条件放入地下的尽量放入地下,如利用地下空间的一些物理特征,如恒温恒湿,布置冷库、能源仓库、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库等仓储设施;发展地下交通设施,包括地下铁路、地下快车道、地下步行道、地下停车场还有地源热泵、变电站,污水处理,雨水回收系统等。
充分利用公共设施如广场、绿地等地下空间,特别是在地上建筑已经规划竣工的情况下,更应优先考虑。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地下空间,又解决了城市景观的问题,实现广场、绿地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像是医院、学校、工厂人员密集的一类建筑,可以在设计时考虑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一次热源,为餐厅以及淋浴间提供生活热水;对操场及球场进行雨水收集利用,雨水经渗排管收集之后进入雨水排水沟,最后流入雨水集水池储存,雨水收集处理后用于水景补水、道路浇洒、绿地灌溉等。对于一些缺水型城市和雨水充沛型城市,也可以建设大型的雨水储水池,这样有两个益处:第一,把短时间内大量的雨水收集起来,不至于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及时解决城市排水系统的燃眉之急;第二,收集的雨水可以再利用,这也是城市主动防灾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对于一些资源型缺水城市,相当于雪中送炭。
如果设计了活动室、图书馆、 篮球馆、餐厅,可以把这种大空间设计在地下,在其上方设计天窗采光,良好的天然采光环境不仅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办公和学习环境,而且可以大幅降低照明和空调能耗。这样以来有效地利用了地下空间,做到节能、减排。
市政基础设施(上下水、电、煤气、暧通、通讯等),属于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基本都移至地下,但仍分头管理、各自为政,又由于调整、更新或发展的需要,反复开挖路面,既影响城市形象,又给社会带来不便,也造成经济上浪费。根据国外摸索出的经验,建设共同沟(又称功能沟),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尽管一次性建设投资较大,但维护使用方便、成本低。特别是,若共同沟考虑必要的防护,就能保证平战两用,效益更著。
三,把地下空间建设规划好,尽量少留遗憾。
现阶段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水平不高,缺乏规划,特别是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城市建设互相脱节,步调不一致,布局不合理,利用水平不高,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与今后的发展,造成了地下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强力推动下,以城市地下交通建设和人防建设为主导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式,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避免地下空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亟需进行统筹规划,尤其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保证。假如一个城市的规划一旦发生失误或不周,就是败笔,后遗症久远。如果前序规划成为后序规划的障碍,成了约束因素,对于没有完成历史使命的已建建筑物,不是挥泪摧毁就是无奈迁就,前者是一种浪费,后者是一种制约。尤其是对于地下空间,如果规划不周或开发不当,其处理、改造的难度远大于地面建筑,造成的损失也会更大,更不用说无序的开发或滥用。因此画好城市的第二张(地下)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人防建设要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
人防工程建设主要是对城市而言,因为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人动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必然是敌方战争空袭的主要目标,因此是空袭和反空袭(防护)的主要发生地。人防建设主要是保护城市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要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防空地下室是一个城市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人防工程,是构成人防工程的主体部分。防空地下室跟着地面建筑走,是与城市建设结合最紧密的部分,不仅充分体现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的特点,还体现人员能就近掩蔽、人防工程与城市人口分布均衡、协调的特点。人防公共工程的建设则起着合理调整和优化人防工程布局和结构的作用。其他类型如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专业队工程和配套工程等人防工程建设,也要充分体现与城市功能布局、人口分布、重要目标分布相协调的特点。这些要求和特点在人防工程规划中加以整合并得到体现。人防工程建设要以人防工程规划为依据,人防工程规划以《城市规划法》、《人民防空法》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为依据,按照国家对不同城市实行分类防护的要求及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分布现状和发展规划,确定人防工程的总体规模布局和各项工程的防护等级。
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尽量形成体系、平战结合,以充分发挥人防工程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做到地上地下相结合,平时使用与战时防护功能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战备效益相结合,功能形态相协调,建设与控制相结合,城市防护与城市防灾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保证城市地上地下以及各种地下空间设施之间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充分说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项重大的历史变革和历史任务。
一、高职教育发展规模
从1998到2004年底,在校生人数从117万猛增至596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53.1%和在校生人数的44%;至2004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有104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872所,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60.5%。
根据今年(2012年)七月国家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文统称“纲要”),在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当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2009年在校生达到1280万人,2015年的目标为1390万人,2020年达到1480万人。
二、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从这些数据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而且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点已经由前期的追求规模逐渐转变为更加实际的追求质量上来。例如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包括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和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四个方面。另一方面,纲要中提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纲要中数次将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在序言中明确提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纲要第六章对职业教育的专题论述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高职教育发展关键
1.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水利、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信息业、海洋经济、循环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政法、文化产业、医药卫生、防灾减灾、公共管理)
2.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高职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大量类似于职业培训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所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扩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左右。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学科专业建设。对高职教育院校来说,需要完善专业教室、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技术技能训练流程。“纲要”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达标率达到80%。再有,优化师资结构,鼓励从企业和科研院所聘请专兼职教师。改进招生办法,社会经验和实际技能要求比较强的学科专业,逐步增加面向基层和一线工作者招生的比例,这些也都是扩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关键点。
3.建立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调整机制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人才需求预测与机制。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决定的,即高职教育的内涵是动态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迅速调整的。政府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整合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建立分区域、分类别、分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人才需求调查和信息制度。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就业信息服务和指导机构建设,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计划,可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调整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整合专业面过窄的学科专业,改造落伍陈旧学科专业。加强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建设。对不适应学科调整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高职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
一、新课改的理念
1、在目标定位上,新课改的根本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是倡导全人教育的思想。二是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内容选择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淡化每门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在结构调整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明确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4、在教学策略上,新课改的根本理念是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版教材主要选取了洪涝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教师可以增加地方性自然灾害的介绍。如江苏省东部沿海居民每年深受台风之害,因此课堂上就将“洪涝灾害”替换为“台风”,并探究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面对台风江苏江及沿海居民的防灾、减灾活动。
二、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转变
1、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价值观上,以人为本的教育注重人自身的存在、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不以工具性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价值;在培养目标上,它要培养的是发展自我和具有自主理性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每一个学生都应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得到全面的培养,获得全面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以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为本。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教育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主体来看待、来尊重,以发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己任,以培养主体性素质为主要目标。在教育中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破除传统的以听话和服从为基本价值追求的观念和做法,培养有独立个性创新能力的个体,造就负责任的公民;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价值选择,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3、注重实践性。主张实践性或活动性课程应当成为道德教育课程的主导性课程;实践性教育观还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律道德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应始终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选择、决策、行动的主体,当作活动、教育的参与者和责任主体来看待。鼓励学生利用课本资源走出课堂,依靠学校已有的条件参与实践活动。
4、教学更贴近生活。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中选取熟悉的素材,提供学习的情境。要以生活的逻辑设计、建构新课程,课堂内容要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主题的呈现要反映生活的现实。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三、处理好课文、图象与练习的关系
课文、图象和练习三系统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系统主要以文字形式传递知识内容,新教材除应保留以往教材科学性强,语言简洁等优点外,提高了可读性、生动性,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力求突出重点、要点,设置难点、疑点,探求关键、特征,从多方面强化这一系统的功能作用。例如,课文系统可以设正文、提示注释、阅读材料、选学内容等部分,其中提示部分可有预习提示、自学预习和课后提示等,注重启发,培养学习能力。图象系统侧重以图示形成传递知识信息,新教材借鉴发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和国外优秀地理教材的可取之处,在图象比重、图象内容选择、图象类型、图象组合、图文配合、图象安排等方面有所突破,以充分发挥以图释文,以图引文,以图析文,以图代文的作用。例如,增设组合图,增强其表现力,插图内容的难度也应逐步加大。练习系统是供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部分,设计上一要容量适当,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二要题型多样化,增加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题目,给实验以应有的地位;三要主次分明,具有层次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