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计算能力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能力的培养

第1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互化;运算定律;审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118―01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抄错题、不进行验算等原因导致出现错误,使得计算效率低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五、有序归类,选择合适的算法

遇到一道计算题后,要训练学生养成先观察题目特征,然后准确归类的能力,最后判断用什么样的算法进行计算。《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问题理解算理,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个性化地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算法多样化。

六、认真审题,细心检验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至关重要。看清运算符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出现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计算前要求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弄清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认真演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躁、冷静思考、细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细心,不能草率行事。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

第2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1. 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第3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1.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2.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好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可是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尽量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并注意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三、抓好计算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口算、心算和笔算能力训练

计算基本功包括:20以内加法、减法的口算,表内乘除法,能凑成整十或整百数的加减法,判断积和商的位数的方法等。这些基本功只有坚持天天练,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也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为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扫除障碍。

第4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我是一名乡镇小学教师,我校生源大都来自周边村屯,因为家长忙于农活和家务,疏于对幼儿的文化知识方面的引导,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学生上小学时,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多少计算能力。多年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思索,不断实践,有了一些心得。

1.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随时改进教学方法

孔子云:"因材施教"。学生个体差异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同。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性格特点很有必要,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尽力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教学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大致以2000年为分水岭,这之前的小学生,家境大多一般,能吃苦耐劳,虽然几乎都不曾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但是听老师的话,学习很努力,课上课下注意力集中,认真完成作业,当教师的工作就比较简单,指导方法,多做练习,大部分的学生计算能力都不错。2000年以后的学生,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开始做父母等原因,学生越来越娇气,注意力、耐力、控制力都让人头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改进教育方法,努力采用多种方法、形式,以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激发兴趣是永远的工作

低年级的学生有学具配合时,学生很乐意计算,但接触到应用题时,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厌倦的心理。为了防止学生产生这种不利于学习的心理。我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的学生对孙悟空猪八戒感兴趣,我就自编问题,"孙悟空摘了10个桃子,猪八戒偷吃了2个,还剩几个?"学生非常愉悦,很快就能计算出结果。我继续说:"孙悟空又去摘了很多个桃子,路上不小心丢了一些,它还有多少?"学生一起大叫道:"老师你也没说数啊,我们怎么算。"看到学生的计算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我及时鼓励学生自己编题,请同学计算,一节课下来,教学目标能很好的完成,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现在的学生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我就把它们"请"进课堂,学生爱吃的零食,爱做的游戏,爱看的电视剧,我都常常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计算能力。

我还模仿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的形式,在数学课上进行三分钟口算的训练。为了保持学生的兴趣,尽量采用多种形式。有时两个学生站在讲台前,一个出题一个答题,看谁的准确率高,有时或者一组同学从排头到排尾,快速回答问题,有时让学生向自己的对手发出挑战,对方答对多少道题就算挑战失败。其实学生自己就能想出很多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的。总之,作为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永远的工作,要不断求新、求变。

3.明白算理才能打好基础

第5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项目贯穿;循序渐进;计算机程序设计

在《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8》中,提出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三大要求: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1]。操作使用能力主要在第一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实现,后两种能力则主要体现在第二门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上。CFC 2008将学习目标确定成:1)学习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2)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具体实现算法的,即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编程。

在大部分高校中,C语言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根据CFC 2008精神,其目标首先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能够用C 语言编写程序并具备一定的程序调试能力;第二是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乃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2010年“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中,陈国良院士指出,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2]。陈国良院士同时还指出,人类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三种思维方式,即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2]。

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1计算思维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J.M.Wing)教授在计算机权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指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维活动[3]。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而不是机器的思维;是概念化的思维,而不是程序化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种产品;应当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而不是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计算思维概念,与董荣胜、古天龙等教授2002年提出的计算机方法论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计算思维是从学科思维这个层面直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与学科的思维方式,而计算机方法论则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学科形态[4]。

2010年,李国杰院士进一步指出,今天的信息世界已经是一个物理世界、信息世界、人类社会组成的三元世界,是一种新的信息世界观,与以往一人一机组成的、分工明确的人机共生系统完全不同。这种改变,使信息科学应当成为研究人机物社会中的信息处理过程[5]。

这种变化,对人们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并提高其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进行思维、表达,从而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以便把其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科学研究和生产中,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面临的问题

李未院士讲到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吴文虎教授也谈到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经验,凡是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都知道,这门课程比较难于教授,尤其是为非计算机专业讲授这门课程。在基础教学中,这门课程难于讲授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师用“专业”眼光去看待非专业的学生。

2) 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时不足,对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够。

3) 例题多而散,学习后,学生不能得到一个比较综合的训练。

4)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关注不够。

5) 课程特有的属性决定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结构一般都是零散的,学生难于相互关联、总结,采用的案例也是比较零散、短小的、关联不大。学生经常是学会了全部的语法知识,但仍然不知道这门语言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6) 学生精力投入不足或学习方法不当,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又不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没有必要学习程序设计课程。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CFC 2008精神,我们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了“项目贯穿、循序渐进、思维训练”的指导思想,以改变传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侧重向学生介绍语法结构的做法。

3教学方法改革及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3.1项目驱动教学

在理论教学环节上,本着一个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思想。我们用“猜数游戏”为主、常见问题为辅进行各个章节的讲授。具体做法如表1所示。

3.2循序渐进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模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步。通过模仿,孩子不仅能够复制行为,而且也能对模仿的行为进行加工,有所创新。人们经常把模仿描述成“学习的捷径”。在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如此。让学生通过模仿现有示例,逐步掌握C语言中的各种语法要求、控制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我们将实验内容按照“验证―调试―设计”的顺序进行设计。

1) 验证:安排学生对学习过的内容利用现有的简单程序进行验证。

2) 调试示例:编写简单的程序作为调试示例,在其中设置学生经常遇到的各种小错误(包括语法错误、逻辑错误),让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中的讲解,逐步找到各个错误。

3) 调试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的调试示例,修改类似程序的错误,并进行总结。

4) 编程示例:针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讲解、编程,让学生学习问题分析方法和程序设计方法。

5) 编程练习:根据编程示例,将题目进行略微调整或与前面的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进行编程解决。

通过上述实践步骤,学生可以逐渐掌握编写程序的语法规范及思维技巧。

在理论教学环节,同样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问题讲解。例如,在讲授九九表输出问题时,按照如下的顺序设计问题并编程,逐步实现九九表的输出。

1) 输出1到9这几个数字。

2) 输出9行1到9。

3) 修改九九表中各行数值的个数,将输出的9行数字转化成九九表格式。

4) 最后研究数字的变化规律,实现真正九九表的输出。

3.3多角度思维训练

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计算思维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培养上。如何在课程讲述过程中,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讲授这门课程的全体教师的责任。我校除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按照“一个项目贯穿课程”的指导思想进行授课、在实践环节上按照“验证―调试―设计”的顺序进行设计,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上机实验流程规范化。要求学生对于实验内容,要按照“课前预习―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上机调试”的顺序依次进行,使他们养成一个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逐步训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答疑指导引导化。在学生有疑问时,不直接为学生指出其问题,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自己找到问题所在。例如,学生的程序代码为:

学生提出要输出两个数的乘积,怎么输出结果不对呢?可以依次提出问题:应该输出什么信息呢?计算机屏幕上的显示和预期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情况可以造成这种不同呢?printf函数的一般格式是什么,每部分什么含义?你所写的printf函数与一般格式一致吗?这样,通过依次设置问题,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程序中的错误所在,又训练并逐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趣味化。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性是激起学习兴趣的一个可行手段。那么,如何利用趣味化的问题讲解程序设计中的各种控制结构?这需要从案例设计入手。例如:用出租车的计费方式和if结构结合、用所得税的计算方式和switch结构结合、让学生把一天的行程用基本控制结构进行描述等。

4) 提倡算法的多样性。程序设计课程的价值之一在于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如果学生都按照教师的逻辑思维习惯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所以,在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倡导算法的多样性,培养、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问题求解能力。例如,有些同学数学基础很好,有一些问题,他们总会用数学的方式先进行初步解决,再结合计算机进行编程。对于这些同学,一定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并介绍他们的做法,使之感到编程的成就感。

5) 注重算法的简化和优化[6]。我们不能只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研究,逐步达到简化并优化算法的目标。例如我们常用的“百鸡百钱”问题,很多学生按照公鸡、母鸡、小鸡的顺序用三重循环进行实现。我们就提出“是否可以用二重循环实现呢”,学生仔细一想,确实可以改成二重循环进行实现。再比较两次的实现方法,发现循环次数由100*100*100=1000000降到了100*100=10000,降幅达到了99%。一个简单的改进,让学生看到了算法改进的魅力。这也让部分同学想到“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进一步简化呢”,再进行分析,发现公鸡的数量不可能大于32,从而可以将算法中公鸡数量上限从100改到32,母鸡数量上限也改成98,循环次数降到了32*98=3136,比二重循环又减少了近70%。这一系列的简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语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讲授中,通过采用项目贯穿、循序渐进及多角度的思维训练方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也有部分同学因无法保证前后知识的连贯性,造成后期难以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出现掉队现象。如何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分散语法结构相互关联起来,利用好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8[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 陈国良.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R]. 济南: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10.

[3] J.M.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5.

[4] 董荣胜,古天龙.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J]. 计算机科学,2009(1):1-4.

[5] 李国杰.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J]. 中国科学,2010(40):128-138.

[6] 陈杰华. 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训练的实践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20):84-85.

Cultivation of Capacity for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rough Computer Programming

YU Xiaoqiang, ZHAO Xiuyan, YAN Pit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第6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摘 要 当前各高校计算机专业都十分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不突出或者较薄弱。为了提高应用

>> 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 基于“四能力”创新型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 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与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 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计算机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产学研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7-01-22.

② 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③ 何丽,华斌,刘军.计算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教育,2014(2):5-9.

④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20.

第7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要想在计算机教育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是前提条件,只有教育理念创新了,教学模式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观念的转变包括教育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能只喊空口号,而是将其落实到实处。首先,要明确素质教育的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任务,在计算机教育中积极采用创新教育方式,并将其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其次,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计算机教育服务,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创新精神。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环境做保障,有了创新的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前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然后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操作,学生跟着练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培养创新能力的,长时间下来,也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降低学习效果。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互动可以让老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提问的频率,推行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将学习的内容放到问题中,问题的方式要开放,内容要丰富多变,通过问题的提出,将学生引入到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个人或是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研究问题中隐含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或是在课堂引入疑问式的教学手段,疑问的教学形式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能够发现课本中隐藏的教育因素,然后设计教学方案,尽可能的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大胆的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老师要积极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表现,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于创新。

2.2活跃课堂氛围,开展情境教学

计算机的教学内容相比较其他学科更加的枯燥,理论性极强,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堂的氛围就尤为重要,为了营造课堂的氛围,应该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情境教学,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应该在讲解理论知识之前,找好素材在课堂上播放,例如,关于WORD的学习,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优秀的WORD编辑作品,如精致、美观的报纸、期刊,或每一版面上的文字和图片的安排都是不同的,形式变化多端;通过短片的观赏,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大部分的同学肯定会想要自己制作一个精美的版面,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理论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同时也开启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培养了创新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只有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作为计算机老师应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敏捷的、独立的思维模式,锻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于开放性的问题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的深度研究教材,选择一些能够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的知识点,这样能拓宽学生的思路,进行多维度的思考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安排竞赛,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在讨论中启发彼此的思路,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用计算机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档案,完善成绩的考核工作等,这样不但巩固了已学的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4结束语

第8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学生;数学;计算;教师

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小学生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也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影响。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讲清算理,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感,增强他们对运算的理解。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理清算理,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算,怎样进行计算等。2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是以后高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比如,在讲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一定要讲清算理,要有耐心,让小学生掌握“十进一”的算理。以8+4为例,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8和2凑成10,所以把4分成2和2,8加2得10,再加2就得12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出“十进一”的规律:“把大数分成小数,再凑成十,最后计算。”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思考的整个过程,多联系实物,然后让学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路。这样,学生就会举一反三,看见类似的题目也能很快得出结果,如果一味地让小学生摆小棒计算,结果虽然能够计算出来,但非常机械,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比如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等,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看题、抄题,因为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在抄对题的前提下,确定正确的算理或运算步骤。低年级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忘了进位和退位,因此,在算理确定下来后,要认真计算,做到“慢中求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每一步,还要要求他们对结果进行检验。要想让学生算得又准又快,就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检验的习惯,让他们经常用验算的方法来检查结果,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另外,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小学生有耐性地进行计算。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把学生的抵触情绪换成积极情绪,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小学生日常生活的经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数学就是平常的生活,产生亲切感。教师在讲解计算题时,要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低年级学生还有个特点就是喜欢玩、喜欢参加游戏,同时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时,要积极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运用游戏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设计闯关夺红旗的游戏,只有答对了题,才能进入下一关,最快闯关成功的人获胜,并能得到教师的小奖励,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不是枯燥的。

四、加强计算练习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走神,易产生疲劳感,会对计算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时,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灵活多变,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计算练习,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计算练习课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口算练习,调动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口算练习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开火车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看哪组先到站,也就是看哪组回答问题又快又对。在这些预备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进行笔算练习,笔算练习也可以采用限时答题的方式,让学生的精力更加集中,防止疲倦情绪的产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会提高。

五、将计算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教学问题,将演绎与归纳统一起来、科学与技术统一起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课、练习课、巩固课、作业讲解课、拓展课等的讲解,尽快将学生拉入课堂情境中,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讲2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9+1=10,之后可以呈现9+2,9+3,9+4,9+5,9+6等等,让学生自己推导、总结、整理。

总之,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及时抓住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计算出错的原因,找出策略,坚持不懈地加强计算练习,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佟印清.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9(17).

第9篇: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

一、小学计算课程教学的学生学习现状

1. 对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心理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征,加之大多数计算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导致了小学生对计算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敷衍了事。如看错计算符号、看错数字、书写不规范导致的计算错误等屡屡出现,屡禁不止。

2. 算理不明,不能有效掌握计算方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算理的掌握往往会有一定的难度,无法形成正确的算理意识,比如将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相同数位对齐错误地理解为末位对齐,导致了小数加减法的错误计算,或者在乘法计算中搞不清0的处理、不会列竖式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算理不明,不能有效掌握计算方法的表现。

3. 基础计算不熟练,计算错误时常出现

100以内进退位加减法、乘法口诀等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由于基础计算不熟练,造成计算错误也特别多。如在计算42×96时,我班一名学生在笔算2×6时结果是18,在纠错课上我问他2×6时他却能一口答出正确的积来,这完全是基础计算不熟练造成的错误。

二、小学生计算能力不理想的影响因素

1. 错误运用情境教学,喧宾夺主

情境教学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对情境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使得一些不需要情境教学的课程在情境设置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一些教师对情境的设置敷衍了事,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影响教学。

2. 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本末倒置

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式之一,但是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往往会导致本末倒置,影响教学。如有些数学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片面强调数量,不注重质量,在教学和学生的联系中,要求计算方法面面俱到,却不及时优化,这就导致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过分关注和学习计算方法,忽略了计算结果的正确和计算过程的优化,甚至有的学生一味地求新,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掌握。可以说,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

3. 缺乏课堂练习,影响技能训练

受课时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影响,以及对《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求降低的片面认识,一些教师已不再给学生安排课堂练习或很少安排课堂练习。这样,教师单纯一味地讲算理,不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 忽视计算基础,缺乏口算训练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口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少安排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导致学生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严重下降。要知道,口算是小学低年级计算的基础,教师忽视计算基础教学,缺乏必要的口算训练,势必会影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

1. 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运用和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玩具,每件玩具都标出相应的价格,并以好朋友过生日为引子,要求同学们只拿40元钱给好朋友买生日礼物,问他们还剩多少钱或还差多少钱?

2. 注重算法算理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算理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逐步演变过程,通过自身的探索来加深理解,从而促进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注意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统一,在交流多种算法时,要认真分析,认清实质,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思路,及时寻求快速、简捷、容易的方法。因此,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归宿,优化才是数学的本质。

3. 优化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有的学生头脑灵活,却在计算时还是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好的计算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应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给学生规定“三要”和“三不要”:“三要”即数字要看清,计算要细心,验算要真心;“三不要”即不要忘记方法,不要草草了事,不要写错得数。

4. 扎实计算练习,培养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因此,教师只有通过适当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