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备课;高效课堂;生命教育
五年前,张文质老师在我校进行的一场质朴而生动的演讲,拉开了学校生命化教育的序幕。五年的时间我们对“生命化教育”从陌生到熟悉,从探索到构筑起“生命化高效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一名“生命化高效课堂”的探索者、实践者,我想从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备课,来谈谈我对“生命化高效课堂”的一点看法。
我们都知道,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窦桂梅老师曾说过――“精彩的课堂设计,就是精彩的人生设计;课堂设计得精彩,就是人生设计得精彩。”把教育当成自己的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教学、对待课堂,这正是生命化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在“生命化高效课堂”的探索过程中,我从自己或同事的很多课例中总结发现:只有在备课的过程中贯彻生命化教育的理念,并用心地、认真地备课,课堂的实施才可能是高效的,才可能是充满生命的、灵动的。反之,很多课堂上的无效或低效其实是源于备课的无效。要真正实现生命化高效课堂,要课上得精彩,必须课前刻苦。
一、因材施教――备学生
特级教师邓彤说:“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而最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其特点确定适当的学习方案:此之谓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因材施教’。”他又说:“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现状为起点,同时又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点。为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案将是最有价值最为科学的方案。”简而言之,备课不能是自己想当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特点、接受能力。例如,在备《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考虑到我班上的学生大多远离家乡,跟随父母来到城市,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很少,我这样设计自己的教学:让孩子先跟自己的父母或祖辈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并收集家乡春节时特色的食品带到学校来,和同学分享,并介绍相关习俗。在备《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居理夫人的了解较少,为了丰富居里夫人在学生心目中的象,更好地理解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我在设计教学中想到要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阅读居里夫人的小故事,居里夫人的名言。事实证明,这样的备课让学生学得充实、轻松,让课堂更加高效。
二、有的放矢――备目标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可以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而现实中,很多时候老师只是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抄在教案上,并没有认真解读、推敲。我认为,在设置教学目标方面,主要应该思考两个问题:(1)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来备教学目标。每节课都不是孤立的,必须从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度来理解每节课,思考:本单元在教材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这部分内容与前后的知识体系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怎样,会存在哪些难点。(2)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中希望学生能学到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及人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
三、智者问得巧――备课堂提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智者问得巧”正点出了课堂提问的要点。纵观现在的课堂,问声一片,但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更为普遍。有一节课提几十个问题的“满堂问”,有一口气提五六个问题的“轰炸式”提问,有一个接一个地让学生站着坐不下的“苦苦追问”,有学生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头禅式”提问,这样的提问均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备课时我们应当认真思考:这堂课要设计哪几个问题来贯穿这节课的教学,如何提问最巧妙。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课堂则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或低效。
四、分层设计――备作业
作业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提高,纵观教学现状态,不难发现我们老师乐于、勤于布置作业,却只重视量的积累,不注重质的提高。存在布置作业随意化,临时想到什么布置什么和让学生购买众多练习,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让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批改得辛苦,却终是得个心安而已,这样的作业注定是低效的。容易导致学有余力的学生做起来觉得容易因而丧失兴趣,学得吃力的学生做起来难度大根本不会做,同样丧失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分层次布置作业: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从而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得到提高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备课时认真设计作业,杜绝作业布置的随意性。
关键词:农村学校;名师教学视频;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2-0007-02
名师精品教学视频,凭着校园网络教学的推广和广泛应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与学的格局,有效地拉近了农村与城市教与学的差距,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极利于提高农村学校课堂的实效。
那么,怎样才能最大效应地发挥名师精品教学视频的作用呢?
一、精心钻研教材,正确取舍视频资源
(一)多看教学视频,了解设计意图
要将名师通过网络请进我们的课堂,首先要反复地观摩、研究名师教学视频,看懂视频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看懂其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及其所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看懂其所选择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看懂其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理解……总之必须准确、清楚地把握其教学细节,理解其教学方略,明白其教学原理。
(二)识记教学线索,熟悉教学环节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一般有40分钟,而一节精品教学视频虽然包含了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主要环节,却只有大约15-20分种,不能满足40分钟的课堂教学的全程需要;其余20分钟教学课时需要使用的教师现场去填充,教学任务最终要靠自己完成。而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不间断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全面而完整地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又要熟记视频教学的设计思路、各个环节及其内容、任务,以对教学全程胸有成竹,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任务与之衔接、互动、落实;尤其要自然、自主、恰当、准确地控制好教学进程中视频与实际课堂的衔接及停顿,以提高课时效率,优质地用好远程教育优势资源,取得预期成效。
二、改进课堂教学,合理使用视频资源
现代优质视频教学资源,不仅凝聚了各地先进教育、教学的精华,而且做到了农村与城市的教学资源共享,使农村的孩子得到了与城里孩子接受同等教育的机会,开阔了农村师生的眼界。但有些名师教学视频与使用教师所用教材版本不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的具体需求和角度出发,灵活使用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又不受它的束缚。
在使用视频教学的过程中,应做到五点。
(一)正确选择教学视频
正确选择教学视频内容是借鉴名师经验的前提。首先要结合教学,认真观察课堂教学中需使用的教学视频,了解、熟悉视频的教学内容,感知教育发达地区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标”精神的效果,学习、借鉴其先进教法、学法,从而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对自己的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做好准备。远程教育项目提供的教学视频资源呈现的是先进的发达地区的教学状况,与我们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实际存在差异。为此,教师要提高教学安排的自主性,就要依据自己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条件两个方面的实际状态对项目提供的教学视频内容进行合理取舍,选择切合需要的内容进行合理加工,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无痕地融和在一起。
(二)精细安排补充解说的内容和时间
使用名师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其教学过程进行补充解说,其难点是解说与画面的恰当配合。一方面,教师的解说必须且只能是画面的必要补充,画面上一目了然的内容,不应重复;另一方面,教师的必须与画面保持同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仔细思考每一段解说词,精细地为必要的详细解说安排画面暂停的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设计好解说语,要准确、简洁、明了、生动、通俗、口语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说。例如,在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因我们农村的孩子大都没去过北京,更不知道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因此,当视频中的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先回忆回忆平常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时,现场教师就应先按下暂停键,再说:“我们是怎样过春节的,那位同学来说说?”
(三)在恰当的视频时段进行必要提示
在名师教学视频的播放中,教师对学生的提示和指导,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与视听的有机结合,促进概念的形成。视频的内容往往以直观、具体的声像为主,而教师的语言提示可以使学生把从视频中获得的抽象经验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观看《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片段,当视频跳转到一组新图片的时候,教师的“注意这种民居的特色”一句提示,就能迅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提示也须选择恰当时间,一般应安排在没有解说词的部分,必要时也可采用暂停,以使学生清晰地听到教师的补充内容。但教师提示务必及时、必要,既能提示视频内容及其优势,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又切合本班教学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四)以视频中的学生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学生
我们都知道,农村的孩子一般不善于回答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也不如城市孩子。视频里的大多数学生普通话标准,发言精彩,勤于思考,对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反应敏捷,他们自然是农村孩子的学习榜样。为了避免视频里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表现压抑了自己学生的表现欲望,应先暂停播放,待自己的学生充分思考、回答之后,再引导他们观摩视频里小伙伴的讨论、回答状况,鼓励他们学习视频里小伙伴的长处,提高对自己的发展信心。
(五)多种媒体资源综合使用,
为了追求最佳教学效果,运用名师教学视频的时候,应将电教媒体、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使用,这样可以取长补短,既能充分展现视频中名师的教学特点和魅力,又能高效发挥多种媒体的各自优势。
在名师视频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的电教、传统媒体都要安排好固定的位置,以便同时使用,诸如在黑板、麦克风、投影仪、DVD中,不能因DVD及其播放的教学视频,而忽略了其他媒体,而应使各种媒体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取得最佳整体教学效果。
三、使用视频教学,更要注意合理板书
多媒体课件,具有书写、作图便捷、文字图形清晰、设计美观大方、图示形象逼真等优点,但不能较长时间保留,不利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与概括,特别是教学视频上的名师板书更是转眼即逝。而这恰恰是传统黑板板书的优势:能够整板显示、长时间连续保留文字、图形,能够呈现课堂知识的整体结构和脉络,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和概括、总结学习内容。因此,绝不能因用多媒体播放了名师教学视频,而偏废了传统板书,而要将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板书务必适当,能帮助学生理清课程思路和总结学习要点即可,切勿耽误课时,影响教学。
四、媒体视频教学,也要体态语言引导
进行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教师往往会忽略体态语的表达和发挥。因为视频课多用鼠标操作视频,切换课件,教师往往多站在电脑前,手握鼠标,直视电脑,关注屏幕,表情呆板,动作单一,这必然会给学生一种机械、呆板的感觉。因此,在视频课上,教师除运用巧妙、智慧的言语引导、点拔视频教学内容之外,还应该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对教学情景进行必要的补充、配合、修饰,使教学情景呈现得更加准确、丰富,使名师教学与现实课堂浑然一体。例如,教师亲切的目光、期待的眼神、真情的微笑,得体的举止等,都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有效缩短视频内外师生的感情距离,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五、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改进视频资源使用
2012年1月10日,一大早我就来到办公室,今天要做北京数字学校(BDS)初中语文学科录课教师的培训动员,我打开电脑检查培训用的材料,材料是我起草的《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没一会儿工夫,我们中学语文教研室的主任刘宇新老师来了,他和我重新推敲了那三份材料,又做了点补充和改动。刚过8点,能容60人的会议室差不多坐满了,几乎都是熟面孔,是来自9个区县的市(区)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会议一开始,刘宇新老师打趣道:“北京市初中语文教师中的‘名流’差不多都来了。咱这可是一屋子‘名人’啊!”在座的老师们禁不住笑了。刘老师接着讲了这项工作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接下来,主要由我和老师们一起学习《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我首先向各位老师解释了我们基教研中心中语室为什么编制《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因为这次录课不是名师们各自为战,拿出“拼盘”,而是共同做一份课程“大餐”,为北京市的初中学生提供系统的、优质的语文课程。各位名师当然也应该教出自己的特色,但作为“集团作战”,还要遵循必要的秩序和规则,也就是基于《备课指要》《课型体例》和《录课规程》开展录课工作。近4个小时的培训会结束了,不少区县的老师们并没有散去,而是就地讨论起录课分工和流程。老师们很兴奋,但也感慨:这个春节可有的干了,龙年春节注定是个沉甸甸的春节!
1月19日:海淀备课会
培训会上给相关区县下达了根据《课型体例》为十二种课型编写教学设计样张的任务,其中海淀区分到了两项任务:一是“阅读新授课”,一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前天与海淀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褚群生老师通电话,她说分配给他们区的两个样张已经编出了初稿,希望市里的教研员给把把关。1月19日上午,我和刘宇新老师、王彤彦老师来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海淀区录课团队一起进行备课研讨。负责编写阅读新授课样张的是101中学的北京市骨干教师王金玉,她备的是《散步》一课。金玉老师快人快语。她说她一直以来比较喜欢纲领性的备课,因为这样会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自己、给学生更广阔的现场生成的空间,但是这一次不同,下面没有学生,只有三台摄像机。她说她这次备课是前所未有的细,细到每一句话的设计和每个词语的选用,细到每一个环节的转化和勾连。她说她按照《备课指要》的思路,给《散步》一课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文章的开头写“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的母亲”是我的长辈,为什么不放在最前面写,以示尊重呢?她说她没有采用一长段的抒情话语来导入课堂,而是以这个疑难问题来驱动课堂,采用“问题驱动——问题解决——梳理总结——拓展迁移”的授课思路。大家对金玉老师的样张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样设计看似讨论的是一个问题,实则研读了全文,问题既激起学生的疑惑和探究的兴致,又指向该单元的核心阅读能力“如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因此这是一个好问题,一个“真”问题。但同时也给她提出改进建议,备课备精细没错,但真正讲课却要疏密有致,要留出“空白”和“疏阔”之处,比如可以抛给学生不同的答案思路,请他们判断,让他们剖析,给他们的思维以呼吸和舒展的空间和时间。讨论到尾声时,我们一起攒了两句话,一句是“虚拟的课堂,真实的交流”,一句是“眼前是镜头,心中有学生”。
1月21日:电话煲
今天,人在山东老家的我,接到了3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先是门头沟区教研员李玉兰老师,她想让我们中语室在正月十五前去和他们备一次课。而后是刘宇新老师的电话,他亲自写了两个样张:《中国石拱桥》和《古代英雄的石像》。第三个电话是海淀的褚群生老师打来的,她说19号的备课会之后,他们又进行了讨论,已经把海淀两个样张的修改稿发到我邮箱了。接电话的同时,我还收到了石景山区张菁老师、房山区刘桂兰老师的手机短信,短信内容当然是祝福,但也不忘附一句:“我们区编写的样张已发到您邮箱了。”仔细读完四个样张后,我为每个样张都写了“样张解读”,连同样张一起发到了我们的公共邮箱。其中一段解读意见是这样写的:“这份样张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一是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问题瞄准的是学生的阅读困惑、偏差或盲区,瞄准的是童话阅读的核心能力。二是问题的解决有针对性,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不是教师径自得出结论,而是为学生提供几种可能的思维模型,通过剖析这几种思维模型,提示思路,给出方法。这样的问题解决就不是‘空对空’,是落地的实打实的解决。建议每位老师在确立问题、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教学的针对性。”一天就这样在接电话、收短信、读样张、写意见中过去,明天就是除夕了,会不会还响起长途电话的铃声呢?
2月3日:门头沟备课会
今天是正月十二,我和刘宇新老师前往京西的门头沟教师进修学校与门头沟区的老师们集体备课。门头沟区这次有5位教师承担录课任务,共录22节课,这些课有“阅读新授课”“单元复习课”“语言运用课”“名著导读课”等8种课型,占了12种课型的一多半。我们这次备课研讨就主要围绕“课型”展开。五位教师中,孟爱华老师年龄最长,55岁了,她是北京市特级教师,现在还教着两个毕业班的语文,并兼任班主任和语文教研组组长工作。工作了33年的老教师,教学早已游刃有余,按说不必再和老师们讨论什么课型,完全可以想怎么上就怎么上,但孟老师依然很认真地准备“综合性学习课”“口语交际课”“复习课”。这些可都是不好啃的“硬骨头”。孟老师说,她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拿自己的课做“靶子”,愿意和大家交流和分享。她还说,这次录课推出12种课型,很有必要。只有录课教师把各种课型钻研透了,想清楚每种课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干什么,录出的课学生看了才会真正受益。孟老师说得多好啊!12种课型是对语文学习诸领域的全覆盖,开发好12种课型,就是为学生提供12种语文学习的思维导图,就能促进学生会读、会说、会写、会复习、会活动……
2月14日:试录
今天王金玉老师要去东城教育信息中心试录《散步》。昨天晚上我跟金玉老师通话了半个多小时。她说她有点紧张。我再三对他说,没事的,要放松,要找回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的感觉。试录时,我们中语室几位老师因临时有其他任务没有去成,我基教研中心的朱立祥副主任和海淀的楮群生老师一直在试录现场。下午两点,我收到了楮老师的短信。她说试录很成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晚上9点,我又给王金玉挂通了电话。她打开话头就收不住了,她说,试录那天,下面坐满了人,这倒没什么。害怕的是对一切程序都不熟悉,没有学生撑台,3个摄像机齐刷刷地对着,还要用眼睛找哪个摄像机的红灯亮着……心里说不出的紧张,顾了这边,忘了那边,刚讲5分钟,就被叫停了。紧接着,又来新的要求,让重新设计上课程序,并加上板书。老师们在那边等着,现场要重做课件,急没有用,躲到讲台边上的角落里,但依然是心神不宁。好不容易修改好了,又觉得刚才那5分钟录课时情感不够投入,角色拿捏得不好。但是,老师们已经重新入座了,只能豁出去了。录完后,监听的老师和现场的老师都说还不错。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当时自己像是在说评书;儿子看到录像后,觉得像是在主持节目。但是自己知道,那不是在主持,也不是在说评书,但到底是什么角色呢?忽然自己也说不清楚了。我跟金玉老师说,能否辛苦一下把这些细节和感受趁着热乎劲写下来,我准备把它放在咱们的公共邮箱里让老师们参考。她一口应允。
3月24日:再培训
3月21日下午一点,我和刘宇新老师、王彤彦老师来到九十四中,九十四中和八十中是我们中学语文的录课点,今天我们要和两个录课点的技术人员一起对录课教师进行正式录课前的培训,培训现场就是九十四中录课间。50多位录课教师已经坐满录课间,时隔两个多月,这些面庞更加熟悉了。70多天时间里一起摸爬滚打,让我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愈来愈熟;这些面庞又是那么可亲可敬,每位“名师”在完成学校正常工作量的同时还承担繁重的录课任务,从无一句怨言。最令人感动的是金玉老师,她又一次毫无怨言地充当起研讨的“靶子”,走上试录的讲台。可以看得出,这么多同行带着期待的眼神坐在咫尺之距的录课间盯着她,她有点紧张了。每逢一处停顿或者口误,哪怕细小到难以察觉,她都主动停下来再重录,录课进程并不顺畅。刘宇新老师说,金玉老师对自己很苛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从金玉老师这里感受到了现场录课的氛围,获得了很多启发,至于细微之处,我们再去改进。我接过话茬说,金玉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面对着这么多同行,她想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至于一个很小很小的停顿她都极不满意,停下来重录。半天的培训结束了,人群还没散去,各个区县的教研员把两个录课点的负责老师围在了中间,他们在忙着和两个老师预约自己区试录的时间。
7月10日:录课
今天是上学期录课的最后一天,50多位老师都已相继登场,有的激情澎湃,有的平实亲切;有的录得快一些,有的录得慢一点,但大家有一点是共同的——一丝不苟的态度。我“泡”在八十中录课监听室的时间更长一些,监听室座椅旁边一本《新华字典》,也不知谁放在那儿的,后来不知谁又带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这两本工具书成了我监听的好帮手。即便录课前无数次审读过老师的课件和脚本,但真正录起来,监听者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监听室的屏幕,耳朵始终支着,只要发现“疑点”,就查工具书,上因特网,以最快速度核实正误,及时决定是否叫停。金玉老师在九十四中早已录完自己所有的课,她给我讲了录课期间发生的两个细节。一次正讲得眉飞色舞,忽听田老师在监听室那边大叫:“停!”是哪句话说错了吗?闪回一下,好像没有啊。纳闷间,田老师、褚老师从监听室冲了过来,指着我的头发说:“你讲得太投入了,头发都甩得支起来了。”还有一次,刚开始录课,刚刚写完课文题目,那边两个教研员就叫停了,一个说第一笔是“撇”,一个说第一笔是“捺”,求证了半天,才纠正过来。今天轮到我要录课了,我会不会也被叫停呢?我专门请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刘燕老师监听我录课,她还真是丝毫不含糊,两节课各叫停了一次,纠正了两个标点符号。录完课后,她对我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说,谢谢你,让我这个总是叫停别人的人也体验了一把被叫停的滋味。录完最后一节课,我给九十四中那边打了个电话,最后收尾的孟爱华老师也已全部录完。孟老师他们备课在最冷的寒假,讲课在最热的暑假前夕,从春到夏,一路苦辛,我能想象得出他们录完最后一课会是怎样地庆祝!
9月3日:观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美术课程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民间美术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继承和弘扬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小学美术教学作为学生美术教育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如此,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情趣,更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并了解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的重任。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小学美术中灵活运用民间美术资源进行粗浅探讨。
1多途径地开发民间美术资源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多元化的人文资源使我国民间美术呈现出精彩纷呈争奇斗艳的艺术形态。以广西为例,壮锦、绣球、民族头饰、蜡染花布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也为美术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原生态教学资源。当前,国家对民间文化越来越重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民间美术比例也相应拓宽,如人教版的三年级《美术》就编入了“民间玩具”这一内容,详细介绍了江苏无锡泥塑大阿福、陕西千阳布公鸡、北京沙燕风筝等民间玩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美术教学效果。但另一方面,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仍较少,因此,还需要教师做好“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发更多更有效的民间美术资源,对教材进行补充,让学生欣赏到更能多更丰富的民间美术,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效果。对此,一是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优选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并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资源,以做到《美术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的“以中小学生发展为本”,如一些比较简单的竹编、草编、剪纸等;二是从课程性质出发,优选能促进学生艺术美感及民族自豪感等培养的较深层次的民间美术资源,以做到《美术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青少年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如年画、泥塑、刺绣、兜肚、挑花头巾等;三是从地域特色出发,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民间美术资源,做到《美术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的“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应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老师和学生的需要”,以广西为例,绣球、蜡染花布、民族头饰等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是很不错的辅助教材。
2营造学习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调查表明,小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主要与感情需要的内驱力有关”,是为了“从学习的本身获得一种内在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间美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娱乐性,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民间美术资源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题材样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态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教师可通过营造学习情境提升教学效果。以剪纸为例,民间剪纸艺术蕴含着实浓郁的人文知识,且趣味性强,对于辅助教学有积极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剪好的图片(如十二生肖)导入本课教学,利用剪纸所蕴含的吉祥寓意、美好祝愿以及民俗习惯等激发学生为长辈、为教师、为朋友设计剪纸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感教育主线的氛围中,既认识到剪纸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掌握了剪纸技能增强了动手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
3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专家米海峰老师说过:“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弘扬独特的人文精神,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教育的一个热点。对于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人文资源开展美术活动,便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们烟台地区初中美术教材是五四制鲁教版,新课程设为四大学习领域。第一领域:造型・表现。强调学生自主表达主观的情感和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第二领域:设计・应用。强调学生了解学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去积极改善和改进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能力;第三领域:欣赏・评述;进行文化引导和心理建构,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表达能力。第四领域:综合・探索。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可以说这四大领域内容全面合理,充分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教科书的编写非常讲究学科内容组织,但是在实际教学使用时仍然给教师留下了空间,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我们如何发掘教材的资源空间?如何做到“活学活用”教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方式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作为美术教育者不再“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在“用”教材之余,应跨出教材,因地制宜。米海峰老师也提出,在教材使用上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掘自然和人文资源,开设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根据本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适合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以家乡自然资源为材料,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既可以就地取材,节约美术材料上的开支,又可以培养学生有效开发、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同时还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
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手工教学活动种类相当多,可以在初中教学多多挖掘开发一些新材料新工艺,以丰富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镇办中学,其各方条件与城区中学有一定差距,但处于有着悠久文化的胶东半岛,有着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无法完成的内容被我改换成学生自身能做到小手工,小制作,开发出适合学生并受到他们欢迎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本地特色文化及资源的利用
1、面塑
烟台,有着千年面塑的历史,逢年过节,婚嫁建房,都有做面塑的习俗。烟台有:"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和"做春燕,捏龙凤,描花画叶欢吉庆"的习俗传统,春节的枣馍、圣虫、清明的面燕、面鱼,七夕的巧果,中秋的面月,正月十五的面灯,寿诞婚丧的花馍馍,种类繁多,形态百变,色彩艳丽,而且所以工具材料极少,只需要面团即可,也可少备一点豆类或者大枣。面团和好后,全靠自己用手揉捏,揉,搓,压,捻,如圆形,椭圆形,长条形,塑出基本模样。然后再剪出具体形态,可以用剪刀,梳子,牙签等等,例如面燕的翅膀和尾巴要剪得长,有力度。刺猬的刺要多而密,上翘。最后用豆子装饰面塑的眼睛,用大枣(切片)塑造出嘴巴。最后根据需要涂上色彩。由于大家经常接触面塑,还有的学生以前在家里帮忙做过,所以这节课学生兴趣很高,很投入,气氛活跃,作品量多质量也高。
2、植物拼贴画
农村山间田野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花草,各种各样的树叶是拼贴画的好材料,学生随处可采,既经济又实惠。美术课前引导学生采集各种形状、颜色的花草树叶、树皮芦苇等,准备好剪刀、胶水或者双面胶等工具,然后课堂上指导学生在画纸上设计好草图,再选用合适的花草树叶修剪后组合拼摆后粘贴成房屋、动物、美丽的风景画。
3、种子装饰画
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各种植物种子,豆子(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玉米,大米黄米,五颜六色,形态各异。学生也可以像拼贴植物画一样,发挥想象力,创意制作装饰画。
4、变废为宝,废旧材料小制作
废纸盒、易拉罐、旧报纸、旧电线、旧挂历、沙土、鹅卵石等等都是可用的资源,经过学生的手都可以变成美丽的装饰品或者可用的物品。将劳动教育、环保教育、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和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5、书法进课堂
福山区,有着“中国的书法之乡”称号。古属齐鲁之邦,历史悠久,曾孕育出数不胜数的历史文化名人。福山书法艺术文化积淀厚重,源远流长,且人才荟萃,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让书法走进课堂,开展开展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汉字的书写也日趋规范。如今,福山书法艺术扎根民间,勤学书法、收藏书法蔚然成风,各类书法展览、书法交流活动精彩纷呈。
6、参观博物馆,了解历史古迹、古代建筑
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家纪念馆等艺术品、历史文物陈列场馆,是我们美术学习的第二课堂。福山县衙“亲民堂”:旧址始建于1131年。该县衙现由区政府使用建筑群面积为767.98平方米。坐北向南,现仅存有“亲民堂”(大堂),正宅(二堂),东厢房(师爷房)共21间。1996年被烟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山字会旧址 :福山字会旧址位于福山区城里街143号。该建筑群为三进院落,1928年(民国17年)春,成立福山字会(总会在北京)。1989年10月辟为王懿荣纪念馆。1999年6月王懿荣纪念馆迁至大成栈旧址,字会旧址现为权希军艺术馆。学生通过对当地博物馆等艺术场馆的实地参观活动,了解我国古今艺术发展的历程和灿烂的美术文化成就,开阔艺术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培育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
二、举办展览,开展校园文化节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训练;语文本身;生活资源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内容等都独立地蕴含在课文中,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满足和提升精神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小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以及情感的熏陶、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总是过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新课标主张课堂上教师不要过多地教授,要采用谈话形式,但现在课堂上更多的是问答的形式,教师说上半句,学生说下半句,简单的问题学生回答,难的问题教师阐述,一味地通过一问一答、自问自答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问题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提问方式单一,往往采用“是不是”“对不对”的判断型和“是什么”的叙述型,而很少用“为什么”的分析型和“你有没有其他想法”的拓展型进行提问,以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为主,基本没有开放答案、鼓励学生阐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应用性、综合性问题。课堂充满了这样的问答,学生没有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很难起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作用。
二、缺乏加强读写的训练
整个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虽然也会有一些朗读训练,但是只就课文强调精读,没有重视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写的训练更是少之又少,除非课文后面有练笔要求,教师对于练笔缺乏指导,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写的训练。
三、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继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体的同时,特别加强了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专业素养的提高方面的具体明确表述:“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例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可以利用多媒体观看关于火星和地球的科普片,让学生对地球和火星有个初步的了解,随后以“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统领全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相应的自学要求。这篇课文中,“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问题直指课文中心,统领全篇,是一个很好的供学生探究的题目。也是贯穿全文的关键所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分步骤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师生双方在课堂中都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小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既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还要给他们规定目标、提出要求,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可以明确要求:“老舍先生在这篇课文里写了哪些重要日子,这些日子有什么特点?”如此,学生能够在快速浏览课文后有意识地写出这些日子特点的词语,如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也会对“赶、到处、都穿起、贴上”这些词语有深刻的感受,从而理解除夕喜庆、热烈的特点。《美丽的西沙群岛》的训练点就是体会文章结构的精妙之处。怎么美丽?特点:岛屿、物产、海水。除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还要抓住课文的写作特点指导学生练笔,写自己的家乡,写美丽的校园等,但都要围绕所写事物的特点进行创作。《二泉映月》一课,教师既可按行文的思路进行教学,也可以从课文的结尾切入,甚至可以从“饱经风霜”这个词入手。在教学设计中,可加入口语交际,如:“阿炳,我想对你说……”
五、让广博的生活资源活化在语文阅读的世界中
课前让学生多渠道地搜集和阅读背景资料,获得相关知识;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获得深切感受。学生有了切身感受,在课堂上阅读到有关内容时,便会自然地联系起来。这些间接的知识和直接的感受会使学生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课前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输入,为学生的表达积累了所需的语言。例如,《七律・》只有56个字,生动地描绘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但离小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没有体验,仅从字面上是很难体会到这首诗所表达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和阅读介绍的音像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为学生领悟诗句的意思和情感提供广阔的心理背景,使诗句语言和精神内涵在学生心理上构建更大的同构体,使学生理解诗句有了丰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利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0).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除课堂授课外,还要实验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实践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呢?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早期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论”,后来是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国内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做”三者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教育先人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好动与好奇心是进步的第一需要。”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共同点。区别在于环境,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等的不同。共同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了解关注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室外的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县是林业生态县,也是我省的旅游强县,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蕴含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却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大型菌类种植场、笋竹种植、乌鬃鹅、鸡、鸸鹋场,这些都是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分别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很多场所都给我们课题小组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课题《对本县初中生物教学资源调查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中,参加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进行的教学探究。由于安全、经费的原因,我们选了二十个自愿报名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课题的研究。
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进行每一次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团结合作、友好相处;还要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美国一位有名的教育学家统计过后提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其专业知识智商方面只占3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方面却占了70%。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是在成材之前,首先要成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人文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在参观鸸鹋养殖场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制作鸸鹋的鸟巢模型,模型里有鸟卵和育雏的雄鸟,鸟巢的形状及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在观赏太和洞的禾雀花时,让学生将采集回来的禾雀花分别制作成浸制标本和干制标本。把禾雀花的浸制标本与实验室鸟类浸制标本放在一起,虽然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但是它们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奇妙,也让学生们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我们还要求学生将禾雀花每一部分解剖开来与课本上桃花的每一部分对应上,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将课本要求掌握知识得到扩充。
在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它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可以编成话剧,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扮演人类的同学坐在中间,其它同学将他抬起来。人类破坏环境的某一因素如:排污,废弃物等引起了水污染,水污染会导致其它污染,当说到污染会使食物链的某一成分无法生存时,扮演这一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将一个一个地离开,被抬着的扮演人类的同学会越来越孤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非常担心自己会掉下来。通过这个话剧的表演,让同学亲自体会到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自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3、培养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年春节前县城都有花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春节前逛花市时,把所见所闻写成科普小记,看谁观察得多、观察得仔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的名称、学名、习性、结构及生理特点……甚至经济、实用、观赏价值等,以及一些寓于其中的故事和象征。遇到不懂的可以询问卖花者,在同学们上交的科普小记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生物知识,例如“猪笼草”有吃蚊子的功能,也有“猪笼入水”的寓意。收集各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开始,从心理生理方面他(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太多的东西想知道、要交流、在师长的帮助下去学习有用的知识。例如:有学生讲到他们生理、甚至心理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她们学习和生活。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们讲解有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家庭也是生物知识应用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学习营养物质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本中国营养学会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合理的配餐,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们的家居环境是否对健康又影响,这也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装修、绿化、家私等会带来污染吗?家居的污染有哪些呢?除了我们课本上讲的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室外的噪音、光污染、灰尘、有毒废气等等,并作相关的调查。这些无处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让学生培养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在活动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学生习惯了看到周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学生的学习力,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四、课外实践活动对教师有更高的提升
生物科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打破课室局限的范围,延伸到大自然中,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当,会出现只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外实践活动回来,有的学生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是写我们这次外出是如何好玩……,写成游记了,一点生物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完全忘记了外出前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这就忽视了我们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收到效果,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师生的配合默契,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主导的作用。开始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控制好的,虽然,我们选出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相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彼此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基础知识、体力方面、对不同生物的兴趣不一样,是否都能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完成,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要求,及时、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活动后,师生们都要总结,总结的核心是我们是否完成了这次实践任务?我们学到了那些生物知识,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出一些有关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讨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常态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开展多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对老师的成长也是一种推动力。每年中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物课堂。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既寓教于乐,在提高生物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有多次的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一个成长环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从学生长远目标看,我们应该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七、八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高效;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运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交流与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所在。
一、融入新理念,教师角色新定位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主要形式。基于儿童喜欢游戏的特点及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启发、引领、鼓励儿童参与课堂活动。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有新的定位。
(一)师生互动的设计者
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把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并运用恰当的手段组织好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捕捉活动主题,延展教材。同时,结合儿童天真活泼、思维活跃、敢说真话、积极性易于被调动等特点,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有层次、环环相连的多项课堂活动。一些具体活动留给学生自主设计,以研究型为主,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有创意地活动。
辽海版一年级《神奇的种子》一课,可设计成大地丰收的景象,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可设计几项活动环节:种子的生长、认识各类种子、找水果种子、探究无籽水果等的来历(科学探索)、完成自己的发现(汇报展示)等各项活动,教学顺利完成活动目标。
(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融入活动。教师以适当的角色参与其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增加情感,体现师生间的平等,而且活动中教师的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对儿童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的微笑、鼓励的话语,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师生一起分享感受、一起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如辽师大版一年级《请跟我来》一课,教师和学生互相打招呼这一环节,可设计上学见到老师、校园见到老师、放学与老师分别、校外见到老师等几个不同的情景。师生共同在台上表演,通过学生评价,梳理出正确的行为标准。《邻里之间》一课,以师生间角色扮演的形式,设计串门、遇见、邻居有困难等几个情景,引导学生挖掘已有的生活认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明白应该尊重长辈、懂礼貌、互相帮助,做邻里和谐的使者。
(三)活动进程的调控者
教师不仅仅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更是活动的导演和调控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顺其自然,但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学生的课前准备到学生制作、交流、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应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班级公约》时,学生分组活动后,教师了解各组活动情况:活动的规定、活动的效果、活动的体会、你觉得活动应该怎么做等。活动不到位时再重新活动。这样,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汇报,领悟到游戏的规则,最后大家集体梳理延伸,达成共识后形成“班级公约”,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集体中要有规则。
二、强化体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决定品德与生活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经验等实际出发,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会学习。
(一)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品德、自然、社会、劳动和生活等学科高度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儿童对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体会大多来自于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品德生活课高效的教学重要保障。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可以按照教师的指导,也可以立观察或小组观察。应重点指导观察方法,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观察的习惯: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么观察?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得到的体会等。如在《冬去春来》《收获的季节》两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给学生下发观察表或布置农民访谈,引导学生课上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并指导学生归纳春秋季节的特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春天的美、收获的惬意等,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的创意和思路,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互学互鉴,提高学生的认知、感悟、辨别能力。
(二)实践中提升体验能力
游戏、实践是小学低年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实践中学。儿童在适合的空间活动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应该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如一年级课程中《玩的规则》一课,就应该为学生开放活动空间,到室外真正实践。在游戏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做才开心快乐?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规则和规则的重要性。一年级《突况怎么办》一课,可以设计实践,实践一:馒头、花生米、火腿肠等异物卡在喉咙里怎么办?实践二:体育课上怎么保护自己?摔破了、骨折了怎么办?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来演示和实践,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体验。以《神奇的种子》一课为例,可以设计活动,活动一:首先观察大豆种子,了解发芽程度不同的种子的结构。活动二:学生观察后,教师运用动画方式演示大豆的成长过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和大豆的来历。
(三)交流中提升感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联想和发现,才会使学生有高层次的、深刻的领悟。教师应该因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课前收集信息的习惯,或带着问题思考,或分组活动、交流体会,倾听他人感悟。
如二年级《我看我自己》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上学一年多来,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进步和提高,成长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教师可以随机安排比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而《欢欢喜喜过个年》一课,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收集春节的相关信息,可以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教师以“万事通”的身份去解答学生相关的知识提问。喜欢提问是一种好习惯,提问的过程是最重要的,问题的质量在其次。提问是创造思维的开端,应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三、因“材”施教,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空间的开放和学习资源的开放。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展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要在课程资源开发上下一番功夫,让教材内容更加丰富,让课堂更加充实。
(一)优化现实生活资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道德教育内容,源于生活的实际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感悟。从学生以往的经历、经验和体会中去挖掘和提炼活动方式。如《锻炼身体》一课,就可以把身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童作为例证,学生现身说法锻炼的意义和好处及体会。《快乐的我》一课,就要从快乐入手,寻找本人快乐的事情,包括助人为乐、孝亲敬长、成长进步、学习进步等事例。
(二)发掘本地课程资源
置换教材中不适合教学现实的场景和事例,更有利于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进行收集、访问、制作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环境中的课程资源。相信小学生的创意和智慧,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孩子感悟的过程,也在丰富和提升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不仅会使教学设计更加有的放矢,也会启发设计灵感。如《可爱的家乡》一课,课前可以布置家长陪孩子拍摄家乡的照片,如美丽的村庄、山水田园、绿树掩映的院落、街道、公园、小区、学校等景致,再收集旧照片进行对比,还可以查找家乡的历史资料等。
(三)查找媒体信息资源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例或场景的应用,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能听、能看、能思、能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师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如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城乡变化,特色产品、名人事迹、风土人情等。既增加儿童的兴趣,又能丰富儿童经验,提升道德感悟。如《祖国大家庭》一课,可以让学生从电脑、电视、图书、报刊中收集著名景点图片和信息介绍。像这样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收集相关资料,教学活动才会有丰富的内容。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活动才会充实,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学生才会有更多印象和感悟,教学效果才会更好。教师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扬弃教材、超越教材,在拓展课程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选择、思考、创造,才会有所创新。
四、直观高效,多媒体为教学助力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可或缺。多媒w的优势在于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化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儿童喜欢动画、故事的特点,根据实际播放录像,制作PPT、动画片、配音故事,或运用实物投影演示、展示学生作品等,既形象直观,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学习兴趣。如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切入新课,感染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索氛围;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鉴别对、错、美、丑等。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当场收集信息,并演示、交流和说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高效课堂源自教师对课程、对学生的认识,源自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品德与生活课也正逐步更新成道德与法治课,建设品德生活课高效课堂之路还需更有效地探索实践。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论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涤尽过后的中华文明留给了人们太多美好的东西,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面对着科技文明来临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和外国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传统文化似乎也在当代文明中渐行渐远。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并逐渐接受传统文化对国人来说确实十分重要,因此,传统文化又重新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传统文化的现状并没有人们预期的那么乐观。语文作为一种人文社会学科的存在,它的作用不仅停留在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涵养,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所以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下的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索语文教学新思路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状
(一)传统艺术濒临失传。近年来,大工业生产时代的到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导致人们的心态也越来越浮躁,很多传统手工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甚至面临几近失传的状态,如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另外还有很多传统戏剧也面临失传的状态,如白局(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等。传统节日的氛围再也没有往日的浓烈,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传统节日的吸引力甚至不如西方的一些节日,甚至中国人最在意的春节如今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热闹。传统艺术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汗水,现在却面临失传的困境,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所有国人注意的问题,甚至是让人们感到无比担心的一个问题。所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势在必行。(二)道德的缺失。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但是在现有经济市场背景下,人们都在忙着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却忽视了对道德的追求,社会上各种负能量的事件层出不穷,如地沟油、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等。人们甚至一度陷入了道德信任危机,如老人倒了不敢扶。更有甚者,如药家鑫事件等。纷繁复杂的社会给了学生相对多元的导向,但是也让学生受到了很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在整个社会都面临道德危机的时候,传统道德中的仁、义、信地提出就显得十分重要。(三)民族自信力低。一个国家的公民只有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才能够热爱自己的国家,才愿意以自己国家的文化为准则来要求自己,才能拥有更高的民族自尊和自信。但是在这样一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大的地球村,文化的交流也更加的频繁和便利。面对西方文化如洪水般涌入,很多人变得不知所措。在国内,很多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尤其是他们在口头语言使用上更是深受其影响。他们说“hold”那是时髦,讲成语却说“太酸”。另外,很多学生深受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误认为那是个性解放,甚至认为先辈奉行的艰苦奋斗精神是可笑的。还有很多学生在外出深造以后都选择了留在国外,在如今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丧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必要性
(一)文化政策的影响。主席提出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把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航标。另外,一些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法律也开始出台,因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十分重要的任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表明:“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十分必要,这是语文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牢记的理念。(二)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的需要。如果想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应该关注这个国家的青少年,因为未来是属于他们的。我们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也取决于他们。因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非旦关系到他们个人的道德建设,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传统文化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内涵,以本民族文化为自豪,而且还能够唤起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民族振兴的巨大责任。当他们愿意以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行事做人标准的时候,他们就能塑造出更加健康的完善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当他们能够认同自己文化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拥有更强的民族自信。当他们行走在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世界上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昂首挺胸。
三、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功利浮躁的社会环境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大多数人关心的是如何以最快的时间求得最大的利益,而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相当宏大的并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所以很少人愿意做这种前期成本投入太大,见效却十分缓慢的事情。另外,高考是我国目前相对而言最公平也是最便捷的一种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方式,因此在短时间内,高考制度无法得到改变。这种评价方式的单一,造成了各种考试的泛滥,而学生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这根独木桥,很容易陷入为了考试而学习的误区,成为只会做题而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机器。学生去学校学习的不是知识,反而是为了学习答题的技巧。即使是学习文言文,但是学习的功利性也让他们无法安下心来去欣赏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无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二)教师缺少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面对高考,老师也承受着升学率带来的压力。很多老师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怎样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他们在忙着钻研答题技巧,钻研高考真题。老师追求和关注的不是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是考试功能。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老师无暇顾及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甚至都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结构。即使有些文本涉及到传统文化,老师也只是把它当成一个范例去对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或者只是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教师忽略了他本可以用比较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三)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同不够。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都不能持一种比较端正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过时的文化,距离人们太过遥远,无法适应当今这个知识信息飞速更新的时代,对于他们而言变成了一种没有太多意义和价值的存在,甚至认为坚守古人的东西是一种迂腐的做法,因此,很多学生无法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除此之外,有部分学生缺乏社会感,对中华文化式微的事实表现出冷漠的姿态,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防线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对“糖衣炮弹式”的西方强势文化媒体的入侵,免疫力极低,缺乏辨伪存真的能力,没有强烈的文化安全意识。
四、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措施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为了考试而教,把学生当成考试的机器,而应该意识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存在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关于如何能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的技巧,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系统的传统文化的理论和知识,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蕴含的那种美和韵味。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感熏陶和疏导,使学生正确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思想共鸣,教育学生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准则和信念。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如在讲《陈情表》中的孝道时,可以让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等。(二)转换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第一,教师在进行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独立的思考,进而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导,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第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更相近、更有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入课堂,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以加入关于重阳节的一些知识,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第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鉴赏一些经典篇目,还可以提高学生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应用,如应用到写作中。第四,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兴趣小组拓展传统文化学习的途径。第五,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一些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等让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三)教学内容上挖掘传统文化的因子。教师在讲解文本时,不能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文本上,还应该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子。在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时,能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进行知人论世。教师应当将教材中一些传统文化的观点与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价值要给与重点介绍。如在学习琵琶行时,不仅应该知道这是当时作者被贬谪,仕途失意之所作,还应该从商人重利轻别离中意识到当时商人的身份地位极其低下,这是与当时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学生应该勇于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和富民强国之路一样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够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必要性,不断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黄秋生.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实施教育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5
[5]王晓红.论高中语文课对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6
[6]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