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北京的春节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北京的春节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北京的春节课文

第1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

1.网络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导入环节对保证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在充分考虑课文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设计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情境导入,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情感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性为主,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相对复杂的情感时,往往会使学生迷茫,最终使情感教学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难点。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够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相结合的手段,形象展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为学生的深化理解创造条件。

3.能够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化和拓展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拓展学生思维能够促使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字表述展开想象和联想,深入理解文中语言,进而在头脑中构建典型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课堂的构建策略

1.引进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形式的特色和优势,图文兼备,声情并茂的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提升教学有效性。例如讲授《月光》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适当选取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导入教学内容,在舒缓的旋律中向学生展示月光之下平静的大海,以及大海随着音乐不断变换的场景。在欣赏完视频后,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月光》钢琴曲与画面、课文的关系,进而分析贝多芬在《月光》上表现出的创作思想。这样,利用网络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丰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2.拓展课外内容,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整合

课内外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都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学生在保证课内知识点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集与课内教学相关的知识点,最终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对相关语文思想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解《北京春节》一课时,教师在可在在课前可以将学生随机分成两个组别,要求一组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北京春节相关的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以及诗词歌赋等;另一组学生则搜集本省春节较为典型的风俗习惯、诗词歌赋等,并要求将自己搜集到的内容抄写下来,在课堂上讲解,再组织学生讨论本省与北京市春节风俗的异同,最终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把握《北京的春节》思想内涵,完成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利用网络技术拓展课外学习内容,还丰富了自身知识储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精品视频教学课件,提升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网络精品视频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在同样的课程教学中被重复使用,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通过师生之间的课件共享,为学生创造反复学习的机会,进而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重复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例如,一位教师针对《藏戏》一课设计了精品教学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校其他教师在对这一课文进行讲解过程中,就可以适当的借鉴该教师的教学课件,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也促使其他教师学习该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学思想,为其执教能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而教师将这一精品课件与学生分享,也能够让课堂听课效果不理想的学生在课后时间段内重复课程学习,逐步提升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三、总结

第2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现就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整组教材为例来谈谈我是怎样确定这一单元整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找准单元教材中的读写训练点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

一、正确把握单元整组教材,确立好单元习作的主题

这一单元包含三篇课文,一则习作和练习。三篇课文分别是《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以及《庐山的云雾》。纵观这几篇课文,我们就能发现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秀丽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创造这些美景和奇迹的勤劳智慧的人们激情讴歌,从而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激发孩子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在练习“学用字词句”部分呈现的“省、市、自治区简称歌”与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起相似块,一幅中国地图就完全可以将其与课文教学融为一体。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则能够与《庐山的云雾》一文紧密结合。课文描述的是我国的地理风貌,口语交际“聊聊春节”表达的是我国的风俗人情,其实这不都是对祖国深厚文化的解读吗?只是方式不一样罢了。如果我们从统一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的阅读习作主题定位为“祖国在我心中”,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特点,迁移总分结构的三种形式(分总、总分、总分总)的段的写法。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熏陶。

鉴于我对这组教材的理解,我把学生习作训练的重点定为:选准单元整组教材中的训练点,运用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深度挖掘单元整组教材,找准单元教材中的训练点

在《长城和运河》中我挖掘了两处,找到了这课中的训练点。

第一个训练点是:仿照课文,请你来为京广铁路写一首赞美诗。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起_________,南到_________,

京广铁路谱写了______________。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聪慧勤劳的中国人民!

第二个训练点是: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用总分的句式写一段话(课文后的第四题)。指导学生时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长城和运河的资料灵活运用,如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防御,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伟大工程之一。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京杭大运河,我国的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造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约2700千米。通过这两处的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美丽的南沙群岛》中通过研读教材,我选准了两个训练点。第一个训练点是:结合课外搜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请学生以总分的句式说说。

南沙群岛拥有难以计数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有( ),有( ),有( )。

南沙群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有 ( ),有( ),有( )。

南沙群岛贮存了用之不竭的海洋动力,有 ( ), 有( ),有( )。

通过这处训练,学生就更加体会到了南沙群岛物产的富饶。

第二个训练点是:学习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的写法,结合自己的课间生活,以“课间的校园真热闹呀!”为中心句写一写。

在《庐山的云雾》中我精读三、四小节课文,找到了三处训练点。

第一个训练点是:把第三节末尾的句号改为省略号,结合《庐山的云雾》的录像,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写其他姿态的云雾,再补充一个分述句。

第二个训练点是:第三节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让学生说写庐山云雾其他姿态的瞬息变化,再补充一个分述句。

通过训练,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就更为了解了。

第三个训练点是:学习课文第二或者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傍晚天边千姿百态的云彩。

在习作1看图写文《爱护公物》的指导中,我们同样要求学生在文章的主要段落中能用上总分的句式来写图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把内容写具体。

在练习1的口语交际《聊聊春节》中也是如此,要求学生用上总分的句式来说说春节的有关习俗,并重点介绍一个习俗。

三、注重单元整组习作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一)评价要因人而异。

一个班中学生的习作水平肯定会参差不齐,我们不能把优生与差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一概而论。给予他们的标准可以是不同的,我在单元习作讲评中实行分层评价,如一个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也没有,段的基本概念模糊的学生,他要是在接下来的练笔、习作中能达到基本的要求,就给他优。给优生的佳作可额外加星,鼓励其有更大的进步。这样差异评价只为树立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提高习作的积极性,体验习作的乐趣。

(二)评价要及时有效。

学生写好练笔、习作,最期待看到老师的评语,我们应该趁热打铁,写的练笔、习作都要及时地评价。像我们班每次写的小练笔,每周一上交,等我改好放在讲台上,已经有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地偷偷去翻阅了。如果我在周三还没改好,肯定有学生来问:“老师,我们的小练笔改好了吗?”我看到了学生期待的眼神,对小练笔的热衷。而老师优美的评语会如春风般温暖学生的心房。

第3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创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摆正位置,下放权力,把自己变成学生的朋友、合作者、引导者。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不会紧张,不会被束缚,才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课的目标内容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感受体验。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是有信心有能力学习的,要宽容,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才会想学、敢学,乐学,课堂才是和谐的、有效的。

有效学习的关键是能否自觉主动,能否边学习边思考,能否多活动多总结。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有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思考。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情,当学生遇到难懂的问题时要鼓励,要引导。总之,学生学习活动有时间,有指导,有方法,有自主合作,有交流评价,学习才有效果。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桃花心木》时,我让学生读题质疑:桃花心木有什么特点?它是怎么生长的?与别的树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感受内容。读文时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人浇水为什么没有规律?“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中的“不确定”是指什么?学生在读文时会产生一些疑问,这些就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在学生读文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联系文本,联系生活,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人也要像桃花心木一样,生活中有许多挫折和坎坷,只要不畏困难,学会挑战,学会独立生存,就能生活好发展好。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都是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学习活动。

二、围绕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活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方向,目标的制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文本的实际,既要准确又要明确。学生该学习什么?该掌握到的程度,该掌握的内容及能力层次要清楚。如:在为《北京的春节》制定第一课时目标时可以这样设计:(1)通读全文,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2)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课文是按怎样顺序写的?哪些写详细,哪些写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目标的制定要尊重学生主体,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出发,贴近学生,展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想学、乐学,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探求的欲望才会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的内容精心设计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荷花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喜欢。”“那你看见过荷花是什么样的?”大家迫不及待地说起来,有的说是粉红色的,有的说是白色的,有的说我家的荷花开花的时候特别美,荷花全开了,里面还有一个小莲蓬,有的说那天看到的荷花还没开,只是花骨朵,有几颗露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还有一个男生抢着说: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用荷叶蒸馒头,又香又甜,太好吃了。因为荷花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交流起来特别顺畅。我自然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公园里的荷花,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出来的。”因为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缩短了课文与生活的距离,学生有感受,自然学得有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

四、关注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提高教学有效性,要关注过程,讲究细节。

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2.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对知识进行改组改造,进行重新建构。因此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很重要,能为学生有效学习降低坡度,使学生学习有序有效。

3.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只要在学习认知与实践中能够解决问题,获得体验,知识就能得到建构,情感就能得到积淀,也就能使学生对新的文本或生活截面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学习与实践。

第4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一、“伪开放”

1.情感上,不真实 开放课堂师生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仁厚而近伪”。比如:“大家允许老师说说我的看法吗?”言下之意就是要谈自己的想法,但为了显示自身对学生的尊重,说出这样虚伪的话语。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有毒的。不真实的情感,谈何尊重。情感是感性的,但是也不能缺乏理性。语文课堂的开放,要尊重孩子,但是尊重是要让他们自信,有所得,无论是学问上还是心理上。以此为出发点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开放。戴建荣老师所教授的《揠苗助长》这节课中,他的提问充满挑战,甚至是调侃,但学生乐此不疲,这正是尊重的魅力,这才是课堂的开放。

2.组织上,低效高耗 开放课堂的另一特征就是合作探究,每次开放课堂都要讲求学生小组讨论。从效果来看,学生回答的问题并没有太多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的效果在哪里?这种形式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提高效率就要讲究方法。为了保证每个孩子在集体讨论能够表达,在讨论前就要定下规定:小组每个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都要积极思考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硬性规定发言的顺序。为了保证每个成员在合作探究有所得,教师要请个别学生说出他所在小组的综合意见。这里,一改“放羊式”的探究为“圈养”,对学生有所控制。开放并不是不需要控制,教师控制的是秩序,而不是学生的思想。以此为“开放”和“控制”寻找到“隔离墙”和“平衡点”,以后在课堂中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教师角色定位,下文将综合阐述。总的来看以上两个“伪开放”的问题,出现“伪”,是因为不知道为谁而开放。为学生!为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二、“滥开放”

1.思想上火花不亮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对学生的开放,致使语文课堂呈现学生毫无指向的“一言堂”现象,浮于表面。下面笔者拿自身的课堂实录片段做个剖析。

人教版第十一册的《北京的春节》

师:同学们,我们将易错的句子读准确了,会读了,但老师要告诉你,会读书不仅仅如此,有所发现,才是真正的会读书。刚才的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生2:我发现文章中顿号特别多。

师:因为老舍是北京人啊。

生3:我发现文章中写小孩的句子很多。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有很多发现,标点、句子、段落。不过老师要好好表扬刚才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她读文章时不仅局限于一点,还能够纵观全文,发现文章的顺序。

这个片段,看似开放,其实是“滥开放”的现象。教师能够基于文本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但细想:顿号多说明北京春节的东西多,儿化音是老舍语言的特点,描写孩子的句子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节的热闹,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文本。学生的发现只要老师的一番引导就能直指文本的核心。但是教师没有重视学生的发现,没有发现这些发现背后的价值。不禁身后一阵冷汗:以往教学中,有多少孩子有价值的发现被我这糊涂老师忽视。他们挖了很多浅浅的井,但教师觉得下面没有甘泉,而点到为止。这正是在课堂中没有思想火花碰撞的原因。

课堂上学生要能够发现,教师也要能够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就是思想的火花,而教师要发现“火花”,并将其放大、放亮。当然,这要求教师要能够有较深的文学素养。

2.文字的感悟不足 开放课堂还要求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中,使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五彩缤纷的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就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作“制胜法宝”,动辄就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殊不知,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上两个例子,我们看出,文字受到冷落。学生主动地探究语言,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这是语文课堂不可少的,根本的,以上的手段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要与文字打交道,运用自己的经历理解问题,并且感悟文字背后的东西,才是语文课堂应该做的事情,而其他只是为达到这一目的的辅助工具,主次分明方能上出“语文味”。

总的来看以上两个“滥开放”的问题,出现“滥”,是因为只知开放学生,却忘记了语文也需要开放!

第5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 课外作业 内容要求 有效价值 多样化

课外作业内容源于教材但不应拘泥于教材,在现实教学中,可能有不少英语老师总是布置一些机械性的作业,如抄单词、抄课文、做练习题、背课文等。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们也厌烦,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学生不做课外作业,这样就失去了课外作业的实效性。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英语课外作业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我谈谈对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几点认识。

一、明确课外作业的内容要求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课外作业的功能就是使每个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外作业的内容必须清楚而具体,最好是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例如平时在黑板上专门留出一个固定位置,将每天的作业的内容要求写在上面,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遗忘,又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误解,而且教师还应该注意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布置作业,如果在下课铃快要响的时候才匆忙布置作业,则学生很少会认真对待,因为他们一心想着下课,没有心思仔细地听老师在说什么。我认为可以把课外作业的布置穿插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随之记下作业的内容要求,最后以书面的形式再一次提醒学生,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记住课外作业的内容要求。

二、明确课外作业的有效价值

为了使课外作业更有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如何布置课外作业,明确布置课外作业有没有价值,也就是要考虑到布置这项课外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同时还应确信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是值得他们去做的。我认为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例如让不爱积累单词的学生多做一些单词方面的题目,让不爱读书的学生多读一读对话……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布置课外作业是绝对必要的。此外,教师要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一些相对应的课外作业,以保证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小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多样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英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设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应该将课程有机地整合,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课外作业多样化”,我想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一)演一演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交际性原则,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过程要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此表演情景剧最能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为了表演得更好,他们会模仿录音、老师的样子,精心地设计表演内容。如学了5B Unit 2 “A Telephone Call”一文以后,学生掌握了电话用语:“Hello!May I Speak to...This is...speaking.”我就布置这样一项课外作业:用英语给老师打一次电话,并鼓励他们经常用这种形式和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自愿组成一个个学习小组,对学过的课文或对话内容进行扩充、改编并表演,来展示自己的英语才华。“演一演”的作业体现了你帮我、我帮你的团结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二)做一做

小学生活泼好动,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强。动手“做一做”的作业充满了趣味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I can do it in English.”的乐趣。平时每学完一个单元我就会布置这样一项课外作业:编写英语手抄报。让学生3―4人一组,自由组合,围绕某个单元或某个话题制作一份英语手抄报,然后小组之间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写的英语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引导学生整理、总结、归纳了知识,收到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教学儿童节、教师节、万圣节、圣诞节、中秋节、春节等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英语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人,贺卡上写一些祝福语,如“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Happy teachers’ day!”等。

(三)搜一搜

为落实《英语课程标准》“让英语走进学生的生活”的理念,使英语学习生活化,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设计“搜一搜”的作业。例如在学习字母时,课后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的字母,如摩托车上的苏WP,厕所门口墙上的WC,食品说明书上的OTC等;让学生留意收集和摘抄生活中的英语。又如学习了6A “Public Signs”公共标志类的一些单词后,我布置了这样一项课外作业:在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公共标志,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同学之间互相交流。通过这一项作业,学生为自己能发现并学到这么多身边的课外英语而感到十分欣喜,如果随时记录并长期积累,就能逐渐养成自觉地到生活中寻找英语的好习惯。

总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既要顾及课外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巧妙设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学生动脑动手,发展学生思维、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让学生愿意完成课外作业,喜欢完成课外作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一、读后活动设计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

读后活动的设计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让每位同学都有所参与、有所获得,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偏向于应试的阅读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没有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案例一】

《新标准》二年级上册M6 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1.如果进球了,我们该怎么说?

2.Where do you have Class?

A. At school. B. At the cinema.

3.如果想邀请别人一起踢足球,该怎么说?

A. Let’s play football. B. I play football.

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以练习的形式考察了学生是否理解语篇内容,由于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英语课,这样的读后活动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听、说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解决策略】

T:Let’s relax. Let’s play a game. I have a football here. Let’s say “goal” together. If you answer it correctly,you can get some stars.

1.如果进球了,我们该怎么说?

2.Where do you have Class?

A. At school. B. At the cinema.

3.如果想邀请别人一起踢足球,该怎么说?

A. Let’s play football. B. I play football.、

教师增加了两个问题:

4.What do you do on Sundays?

5.Please make a new dialogue. You can us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这样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读后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对话,培养其听、说、读和再编课文的能力。并通过拓展,了解语篇文化,实现语言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学生在游戏的同时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拓展。

【案例二】

《g林》四年级上册U8 My dolls讲述故事为 :学生介绍自己的玩具,使用句型:I have... Her... His ...I like it very much . 这些句型都是本课的重点句型,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操练句型的读后活动,给予学生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去描述。

本节课中,学生其实已经掌握了一些读与说的能力,设计这样单一的机械练习很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而且在试教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难点句型His...Her...掌握得不好。

【解决策略】

教师在第二次执教时,设计了一个跳蚤市场的读后活动,让学生争做小小销售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介绍自己的玩具,可以用一句话,也可以用多句话,最终选出最佳销售员。这样的场景设计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都能参与课堂。

二、读后活动设计忽视了以生为本

读后活动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根据读后内容进行各种思维活动,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和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联系起来;二是学习语言和知识,并将阅读技能和其他语言技能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语言能力训练。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任务,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复述大意、采访活动、对话练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内化语言。

【案例三】

《译林》三年级上册U7 Would you like a pie?

执教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仅仅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各种物品进行单一的练习,其练习句型有:Would you like a...? How about...? Here you are. 等等。

读后活动的设计应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有机会训练刚学的知识,而该执教教师认为完成了教学内容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知识的理解到掌握需要一个过程,仅仅像这位教师这样设计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是没有效果的。

【解决策略】

T: Choose one shop to buy some for Helen. You can choose the sentence on the screen. You also can add new sentences.

学生补充:What color? How much? What would you like?

改进后的读后活动,执教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两个场景,都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并没有完全放任学生而是让学生分成两组,这样既做到了全员参与,又体现了以生为本。

【案例四】

《新标准》M4 Goldilocks

T:Goldilocks is afraid.There are three bears in front of her.Can you make an ending to the story

教师让学生为这篇课文设计一个故事结局来作为这节课的读后活动,学生很想参与设计结尾,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学生能参与外,大多数学生无法参与,这样的设计很显然没有照顾到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

【解决策略】

在改进后的教学中,该执教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让学生给文本设计两个结尾,一个是Happy ending,另外一个是Sad ending。并且给学生提供给一些句型,这样的改进使班级里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作为一个阅读课教学的设计,这是在文本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而且教师关注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提升了文本的人文内涵。

三、读后活动设计忽视真实有效的场景

笔者认为,在设计读后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通过适当的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其设计的读后活动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而且活动的设计应该真实有效且不脱离生活实际。有些教师设计的读后活动看似丰富,实则无效,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

【案例五】

《译林》一年级下册 I can sing.

T: I have some letters. You can choose and say. What can you do ?

教师让学生选一选并且做出相应动作,比如: I can sing. I can dance…

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操练句型:I can …选择了选一选、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机器人。笔者认为,其实可以利用学生的真实情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操练句型:I can…进而老师可以追问:Run,please. Sing, please. 这样的场景是真实的。教师应该把身边的事物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所读的内容形成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解决策略】

T: Look at this robot. It can do many things. What can you do?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完后去找他的好朋友,问问他能做什么?并且在介绍完自己的喜好后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T: Can you dance?

S: Yes, I can .

T: Dance , please.

学生开始在n堂上跳舞,大家都很开心的笑了。

这样改进后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句型操练句型,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自然理解了dance, sing等动词的含义。

【案例六】

《译林》6A Happy New Year.

Consolidation and practice

Please talk about your Chinese New Year like this: Before Chinese New Year, I’m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 I’m going to...On Chinese New Year’s Day, I’m going to... On 2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I’m going to...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Chinese New Year. 在听该执教教师授课后,我们发现还有改进的空间,可以模拟一个真实的春节景象。于是有了以下的改进:

【解决策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每位回答出色的学生准备了红包,笔者本来以为这个红包就是一个奖励措施,但是改执教教师在读后活动中再次用到了这个独特的红包,让学生根据红包中的时间点去设计一个新的对话,这个对话以微信的形式展现。这样的场景是与教学目标匹配的,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有效的练习应是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设计读后活动时应考虑如何将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有机结合起来。读后活动不仅是课后学习的延伸,还应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阅读语篇的过程进行反思,生成新的对话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让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不能孤立地训练某一个方面,读后活动应该“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连瑞.英语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2]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7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关键词:导入 艺术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39-02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培养人的高超艺术,教学与艺术的同构关系,犹如一股潜在的引导力量,影响着师生的行为,追踪着高效的足迹,讲究艺术的课堂教学无疑是真实、独创、情感的交融,最耐人寻味,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注重每一堂课的导入艺术,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能在短时间里使学生情绪高涨,心智振作,成为推动学习的最好动力。

1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

这是直接用新课题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概念设置矛盾,建立联系、阐明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力的导入方法,教师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是直接导入成功的关键。如:“我国的河流——黄河”一课的引入:“黄河,她恬静,她深沉,她似一只飞手在抚摸着华夏大地,给沿途带来勃勃生机;同时,她急躁,她怒吼,她又是一条飞龙穿山越岭,滚滚的浊流能吞噬大地。究竟黄河的真面目如何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撩开她的面纱吧﹗”我当即在中国轮廓图上准确地勾勒出黄河的位置,一条“几”字形的黄河干流映入学生的眼帘,把学生带进课堂的角色,给学生以情的感染,形成欢愉的课堂气氛,直接揭示新课的主题,清晰简明,学生一目了然。

2 温故引新,承上启下

教材有它本身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后面的知识则是前面知识的扩展和深化,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不仅使教学任务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而且从已知入手去寻求未知,既减少了难度,又容易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如:“秦岭——淮河分南北”这一内容的引入:“前面我们学了季风的影响,现在请同学们看 ‘两季推进示意图’,简要叙述一下季风活动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学生回答略)接着又问:“在我国东部地区,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影响如何?在秦岭——淮河一线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的南北气温、降水和热量等气候条件各不相同,对南北两侧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既复习巩固了讲授过的知识,又对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3 诗文引导,创设情景

地理教学的内容,在空间上往往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学生不能直观其地理现象的本身。书本上的东西总带有抽象性。“诗文引导,创设情景”的导入方法就是在课前朗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优美诗文,创造出一种情景、一种气氛,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我国北方冬季气候特点时,笔者先让学生齐声背诵《沁园春·雪》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通过诗词让学生充分想象冬季北国的风光,续而分析北方冬季气候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又如在讲授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限时,笔者先引用了王涣之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引出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4 设置疑问,启迪思考

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从现象中引出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学习“经纬网”时,笔者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坦泰尼克号在漫无边际的海面上航行,突然碰上了冰山,船体进水而慢慢下沉,这艘遇难的船只通过无线电发出呼救。请同学们想一想,报务员如何向对方报告自己确切的位置?”顿时激起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氛十分活跃。这种先设疑,后解惑的新课导入,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教师的指导,问题的答案马上可以找到。学生感觉到老师教的知识有用,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萌生了要好好听下去的激情。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续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提高了讲课的效率。

5 巧用故事,激发兴趣

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讲“日界线”一课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双胞胎的故事,一般情况下,先出生的姐姐比后出生的妹妹要大,“这里我要告诉大家有这样一对孪生姐妹,妹妹的年龄比姐姐大一岁。”这时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妹妹怎会比姐姐大一岁呢?接着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直观演示,增强感知

初一社会课中的某些抽象概念,深奥的原理,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在讲课时通过课堂上的直观演示,才能化抽象为形象,变教师呆板地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有助于学生增强感知,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讲解“澳大利亚与北半球相反的季节”时,为了让学生弄懂原理,新课一开始,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当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时,这时北半球是什么季节?它的白昼最长日是什么时候(说出节气)?这时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太阳直射演示仪”(地球仪改制而成)的动态演示,笔者将发光的小灯泡(太阳)从赤道上徐徐向北回归线靠近,这时北半球随“太阳”的北移明显亮了起来,而南半球渐渐黯淡下来。于是,笔者把小灯泡移动到北回归线上。并把地球仪由西向东旋转一周(即24小时),这时北极圈内全天通明,即极昼现象。然而,再将小灯泡慢慢地向南回归线上移动……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自己去探索其规律,悟出其中的道理。从而他们对课文中“澳大利亚7月为一年中气温最低的冬季,而1月为夏季。澳大利亚房屋的大门多向北开。这是因为……”这段内容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7 投影显图,以图引文

初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常常有赖于生动形象的事物。在初一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声情并茂多媒体教学起到传统教具无法比拟的作用,它可以将数千里以外的地理事物呈现在眼前,可以将庞大无比的山川森林、原野缩小到影屏中,使地理事物既能得到直观演示,产生化虚为实的效果,又能简洁、生动、形象地把课文中的插图呈现在学生面前,置身于情景之中。如“我国的四大高原”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播放歌曲“珠穆朗玛”,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来,那连绵的山峰,林立的高山,广布的冰川,稠密的湖泊……青藏高原上的自然景观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生动形象的歌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燃起学生思想情感的火花,激发起学生情感和兴趣。紧接着在屏幕上出现“四大高原示意图”,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课文。这种“以图引文”的方法,避免了教师平铺直叙的解说,使原来死的“哑图”变成会说话的“活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动觉记忆,使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语言表达和影片的更替愈来愈集中,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8 趣味联想,引入主题

趣味联想法,就是在教学中添加一些有趣的佐料,讲授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生动有趣的知识,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解我国气候一节时,笔者先从两则趣事入手:“有一个东北小朋友,春节去他姑妈那里过,他姑妈在广州,他给自己准备了很多衣服:羽绒服、毛衣、毛裤,行李特别重,可他父母在他临走前只让他带了几件羊毛衫,为什么?”“有一个浙江人,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批发了很多雨伞,千里迢迢从浙江运到新疆贩卖,结果,没赚到钱反而亏了一大笔,为什么?”这两则趣事说明了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利用两则趣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引入了主题。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不管采用的方法如何,新课的引入要突出新课的主题,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新课讲授的顺利进行,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只要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就一定能够弹奏出《社会》课堂动听的“序曲”。

参考文献:

第8篇:北京的春节课文范文

从地图上,搜索了好久才在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找到独龙江,U型,上游发源于的察隅县,蜿蜒至最下游的马库村,然后一路向西,延伸入缅甸境内,与恩梅开江环抱在一起。

进独龙江的路并不好走,从东至西,耸立着高黎贡山以及不定时出现的塌方和泥石流,为冠以“与世隔绝”、“最难以到达”的独龙江筑起令人心颤的屏障,更何况还有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大雪封山期。长达半年封山,让生活在峡谷深处的独龙族人无法与外界联系。

只是,去独龙江沿路的风景用藏族小伙扎旺的话说“美得惊心,再累也值得”。

从贡山县出来,雨季的普拉河湍急而浑浊,灰白色的浪头催促着翻滚的河水,急急地涌向前方。路况渐次差了起来,颠簸感越来越明显,坐在后座,一直抓着扶手才勉强稳住身形。公路(也就算是条毛石路)挂在悬崖边上,窄得只能单辆车行驶。驾车的司机李师傅说:“这些坑洼还是好的,遇上落石才叫惊险。修路炸山的时候,车都过不去,从谷里出来进去只能走小路(人马驿道,一条徒步线路)。”朝车窗外看,半山上起了云雾,绕着绿色的阔叶林子随风缓动。瀑布当然也是路上极美的风景,悬在山口上的白练,优美洁净,到独龙江徒步的“铁镐”(资深驴友)曾开玩笑地说它们像“练霓裳的长发”。瀑布旁边清澈的小溪,是独龙族人捕鱼的好去处。水浅,鱼肥,味道鲜美,他们常常能在浅溪附近捕到一两斤重的大鱼(山上的溪水水性寒凉,鱼儿生长的很慢,两斤左右已经算是大鱼)。

半年的封山期太漫长了,为了缩短封山期,在高黎贡山比黑普布洛雪山垭口更低的地方也开始打隧道了。也许过不了多久,被高山阻挡的独龙江畔不再神秘和闭塞,也变得透明起来。当这样的绝境不再是绝境,对独龙江人来说,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雄当是独龙江上游的一个小村子,从贡山县城到这里要走七八天,雨水足,悬崖深,蚂蟥和毒蛇也爱来凑热闹,村子里的人一年也不会出去几次。在独龙族的文化里“当”是平地的意思,独龙乡许多村子的后面都会有一个当字,意为在平地建起的寨子。

作家曾哲亲切地把雄当叫作“我们村”,他曾在那儿住过半年,跟村里的乡亲们同吃同住,通过乡政府和村民的帮助,还用稿费建了一所俊玉小学并担任代课老师。曾哲是个真性情的漂泊者,当年他带着大量的药材和蔬菜种子飞到云南,一头扎进独龙江畔的雄当村,让心在这里安安稳稳地流浪。

村里人都叫他“北京崩”,崩是老大的意思。他是第一个到雄当住下来的北京人,新学校建好那天,他第一节课给学生讲的课文是《爱》,“我心里非常清楚,这节课不仅是孩子们上的,也是给我自己上的。这是我在讲台上、在孩子面前,在自己的心里,再一次重复做人的信条和准绳。”

曾哲走过独龙江畔每一个村寨,趟水过河,溜索过江,是必须会遇到的情况。在独龙江做项目考察的马兰也告诉我,在独龙江过峡谷,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溜索,独龙江人用竹篾拧成溜索,过江时用手脚攀住,慢慢爬过去;或者是钢丝绳做成的溜索,在两岸固定,各自倾斜,出行都背着特制的滑板或溜索,然后迅速地滑过去。还有一种方法是吊桥,桥极为简陋,三两根细竹捆起来,用藤篾或钢丝把这些竹桥凌空吊在钢索上。曾哲在《代课独龙江》中曾这样描述过自己过吊桥时的感受,“走到桥中,左右摇摆,晃晃悠悠,战战兢兢,看一眼下边,浪涛翻白,就会绿山倾斜天旋地转,就会后悔不迭,后悔上了这魔鬼之桥。”

从雄当徒步到龙元期间,遇到了钢丝溜索,几个人都不敢试,老乡索性自己溜了个来回。细致地绑好绳索,安置妥当滑轮,他眉头都不皱一下,嗖的一声已经到了对岸,看得大伙心惊肉跳。不过,溜索已经不算是独龙族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许多时候是作为游客的体验活动存在的(体验溜索一次10元或20元)。它实在太危险,藤篾或钢丝也不算结实,悬在湍急的独龙江上令人胆寒。生活艰苦的一面,总是能激发出人类莫大的勇气和智慧。

从人马驿道传来的马蹄声

选择走人马驿道去独龙江,是为了体验马帮当时的艰辛。记得纪录片《最后的马帮》里描述过,中国最后一支国营马帮穿行在高黎贡山,为独龙乡运输物资的时候,常遇见恶劣的天气。那时,马蹄声回响在崎岖难行的古道上,他们穿着胶鞋,一步一步带领着驮运粮食、药品、书本的马匹,不辞辛苦地走着。

贡山县城还有租赁马匹进峡谷的赶马人,赶马人可以做向导,一匹马一天70-80块钱。跟着向导,带上在贡山县已经准备完毕的绑腿、帐篷、气炉、食物等,上午七点一行人开始朝其期出发。

山上的温度有些凉,向导大叔介绍,“越朝前走风景越好,但从贡山到南磨王垭口都是上坡的路,不太好走”。好在有“木黑”和“兰扎”(马的名字)跟着,空山回荡着马踏石块的哒哒声,不由想起消失在社会进步中的一队队马帮。

早雾,迷蒙的白纱将透绿的峰峦缠绕,湿度大得很。独龙族人从前也走这条路回谷里,背着竹篾编制的背篓,篓里放着政府发放的物资,落雨时就披着塑料布,在崎岖难行的小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回走。

一队人走了六个小时,脚底已经磨出了血泡,向导看看天色和地形,才说:“晚上就在这里休息,可以搭帐篷了。”他将木黑和兰扎背上的装备卸下来,然后赶它们到旁边吃草休整。木黑的毛漆黑油亮,四肢健壮有力,特别沉默,一路都走在队伍前面。兰扎要比木黑小一圈,棕色的毛,软软的,特别爱动,总是跑来跑去。向导大叔总爱拍着它的头,教训它“不准乱跑,听话,听话!”

几个人有条不紊地扎好帐篷,向导已经支起气炉开始做饭。从四周捡了些木柴,围在火堆旁取暖吃饭。夜慢慢靠近,白天高黎贡山的景色成了我们晚饭时的谈资,天蓝得透亮,也变得迅速。山石密布,走到垭口的时候,更是层层叠叠地铺了一地。吃过饭,我们躺在帐篷里休息,为第二天的行程储蓄体力。

人马驿道的徒步之旅苦不堪言。除了体力和精神的考验,蚂蟥也是路上的一大敌人,被称为“吸血鬼”。绑腿和预防蚂蟥的药一定要准备好,不然会被咬得血流不止(蚂蟥吸盘上会分泌一种类似麻醉的液体,吸血时人不会觉得疼,同时伤口还不易愈合止血)。不过海拔一旦超过2200m,它就渐渐消失了。

当然,也会遇到好的风景,过了巴坡到钦郎当,月亮瀑布周围的美景让人不得不拍手称赞。瀑布两侧的岩石,宛若刀削斧凿,平整光滑。岩石层上附着青苔,瀑布扯破山的阻碍,义无反顾地冲下来。走进瀑布,纷扰远去,视线片刻都不能转移,又生怕打扰了这份安宁。据说,月圆之夜,月亮会出现在瀑布之上,非常美,可惜我们欣赏不到了,不过白天的景色已经足够让人回味。

后来,我们在龙元村遇到了独龙族纹面女。她已经七十一岁,披着七彩的独龙毯,坐在屋檐下晒太阳。记得许久之前,我在天津海河园区,曾采访过一个参加少数民族会展的独龙族女校长和她三位族人。二十几坪的展区被他们收拾的满满当当,一架看起来复古又实用的织布机;几个花布做的蒲团;挂在隔板上的小布包,充满独龙族风情,竖纹五彩,还绣着些蝴蝶、花朵等图案,非常精美。

老人身上披着“约多”(也叫独龙毯),那是她自己织的,这种披毯白天是衣服,晚上当被盖,是独龙文化的代表之一。老人说,独龙族女人在小时候就要学习织布,10多岁开始自己织独龙毯,过去是用山上的植物汁液把麻线染成七种颜色,所以织出的毯子也叫七彩毯。织一条独龙毯要10多天,不论男女都穿独龙毯,穿的方法也特别,把独龙毯斜围在身上,露出一只胳膊,在肩部用别针别上加以固定。

说起纹面,那是独龙族妇女一个古老的习俗。关于缘由,官方和民间的解释颇多,最具可信度的是少女们为了躲避土司的强掠,故意在脸上纹上图案。在独龙族的传统里,少女纹面时,由老年有经验的妇女用竹签蘸上锅烟子调成的“墨汁”,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再用削尖的竹针刺出图案,由下而上将图案刺完后,将血水拭干,用锅烟子水或药草捣成汁反复在脸上搓揉,直到汁液渗透进皮肤里。

老人说,纹面的传统已经快要消失了,女孩子都爱美,谁会想着在脸上纹上青色的图案呢?正如电影《独龙纹面女》里,那个令我现在还印象深刻的画面一样,美丽的独龙族少女阿南被父母和族人逼迫纹面,那时她眼中带泪,跪在独龙江前不愿纹面。阿南哀求父母的样子那样令人心疼!我想这也许就是进步,时间让这种凌驾在自主意识之上的传统慢慢消亡,即便会觉得遗憾,但我们理应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聚会与枯燥的下雨天

两路人终于会合,我们在下游的巴坡停了下来。村里的小孩都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闯入者”,掏出随身带的巧克力和糖果分给他们,都笑嘻嘻地接过,然后飞快地跑了。有的也回头看我们一眼,羞涩地笑笑,然后躲到柱子后面,非常可爱。

山里的雨说来就来,一下雨好多人就聚集在屋檐下聊天、下棋,村里的娱乐活动少,手机在这里时常没有信号。村庄渐渐被雨幕遮住,雨水顺着茅草滴答滴答打在石板上,原木围拢的墙壁角落散发出一股霉味。

作为外来的临时游客,面对漫长的雨季可能会觉得好奇,但世代生长在江畔的独龙江人,对雨季的情感有些复杂。潮湿、粘腻、昏暗(雨过大的时候会停电),周围都湿答答的,让人提不起精神。再遇上什么也做不了的封山期,烤火喝酒(酒有助于祛湿)就成了雨季独龙族人消磨时间的唯一娱乐。

封山期在独龙乡很难捱。每年到这个时候,乡里的领导都带头领着驻防官兵到家里做客(怕他们孤单)。屋里炉膛里升着火,从山上捡来的干树枝噼里啪啦地响。桌上搁着丰盛的晚餐,独龙牛肉、烤洋芋、手抓饭……吃着吃着,一切都热闹起来。独龙族人有串门喝酒的习惯,封山期在家是猫不住的,村民就通过喝酒走动把人情关系再梳理起来,彼此“酒后吐真言”,乐乐呵呵地唱歌跳舞。“那里的人特别淳朴,家家户户几乎不锁门,老乡家门口都贴着的挂像。春节去的时候,他们还会围在一起唱歌跳舞,有自己的语言,虽然不懂但你不会觉得别扭。”回来后“铁镐”在博客里这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