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意义汇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意义汇总

第1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分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1分层教学的意义

有利于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依据与理论基础便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通过分层分组的方式可以对兴趣或是能力相近的学生使用同一种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更能够提升学生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有利于知识接收。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将认知能力相近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教学模块中来,可以通过学生间的有效沟通、积极互动以及彼此间的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有利于全面发展。通过分层分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设计实践不同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彼此间的熟悉程度,增加师生间的了解互动,有利于学生通过与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不仅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得了合作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激发潜能。较早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两种发展程度,一种是表现出来的已有的水平与能力,一种是隐藏的潜在能力。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学生能够在群体中得到认可,能够建立起自信以及学习的兴趣,有利于现有水平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2可选用的分层模式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的理论萌芽较早,发展到今天,分层教育理论已经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具体的分层方法也不一而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概况进行选择也可以自己创新分组标准。

行政班的分层模式。由于这种分层方法不打破自然班的建制,只是在行政班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能力的高中低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差异化的目标设定以及适应性教学方式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力,是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分层方法。

动态走班的分层模式。这种方法也没有打破行政班的建制,只是依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文化课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到自己的组别上课的教室学习基本的文化课,是一种动态的、大范围的分层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一些学生扩大知识面的要求,也可以通过学习的互动过程建立起一些学生的自信心。

核心技能的分层模式。这种分层方式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需要学生提供自己的长处以及擅长的技能,之后根据技能的汇总结果,设置不同的教学班级,让学生依据长处以及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实验教学结果根据学期末的成绩考核进行评定,以此来决定下一学期的教学班级设置。

3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3.1依据差异进行分层

分层的最基本依据便是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所以在分层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摸底,了解学生间的兴趣重点以及特长能力,了解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比较偏爱的课堂模式,并根据调研的汇总结果对学生进行层次的划分,大体来讲可以分为三层,分别为:

基础好、兴趣高、能力强以及成绩稳定的一组,这组学生的今后教学重点便是着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中间的一组便是那些兴趣一般、成绩中等以及能力表现也并不突出的一些学生,教师对这类学生教学重点应该为着重提高学生的成绩,提高解题的灵活性以及思维的发散性。

最后一组便是那些兴趣全无、成绩下等以及成绩常常不及格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对这组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以及基础知识的扎实,提高他们对于物理的敏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

3.2确定目标,科学教学

根据每一组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力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为每一组的学生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依据教学目标,安排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计划与设计一步步的提高。

为了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就要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依据大纲的要求制定出详细具体、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严格按照目标与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教学,由浅入深的提问,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理解水平;通过课后作业或是小组讨论课题的预留来督促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促使学生在课下对知识进行自主的探究,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便是对学生的点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努力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要只根据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能力,保证学生继续努力的热情。

4实验论证

为了验证分层教学的效果,本文对其结果进行了一次实际应用的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解读,论证分层教学的实用价值。

4.1实验过程

本文选择了实验开始前成绩相当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以及对照班,对学生依据问卷结果以及教师建议分成了三层,分层采取透明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清楚自己的组别以及层次,当然在此之前需要让学生明白层级与组别是依据个人兴趣以及能力进行划分的,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以及排斥感。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严格依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教授,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在黑板上写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向学生解释每一个组别或是层次的学生应该达到的程度;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够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班级上课,于是如何照顾到所有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程度变成了教学中的难题,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就要依据学生的水平选择适应的案例,课堂教学的时候由浅入深的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以及试卷的内容都是具有层次性的,适应了组别或是层级内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并且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适当的评价,不仅要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还要让学生能够愿意继续挑战,为此,认知、情感以及兴趣等内容都可以纳入到评价考核的系统中来,全面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对于学生有着关键性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尽量要不吝赞美的评价学生的长处,对其不足之处也要适应个性特点,婉转适当的指出;同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横向对比,也要对学生进行纵向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进而愿意继续努力。

4.2实验结果

通过对学生问卷结果的整理与汇总,我们得出的结论包括:经过一学期的分层教学,物理学习兴趣显著提升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83%;能够比以前更具有学习动力以及主动性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88%左右;在各种能力方面看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78%左右;在自信心、价值观以及交流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70%左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认为分层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成绩、完善学生素质方面有着明显的作用。

5结语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培养的是学生观察自然、探索知识以及自主实验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表象探查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求学态度,为今后的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忽视了学生在兴趣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难有成果,这就需要引入分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虽然分层教学方法得到了实践的证明,但是在推广普及方面仍存在着障碍,需要相关学者教师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齐更新.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第2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一、重视观察和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因些,要积极做实验,不仅课堂上做,课前课后还要反复地做,用“vcm仿真实验”,多做几遍实验,牢牢掌握每个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现象、结果,加深理解和记忆,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观察,才能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学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观察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生动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重视实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实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弯曲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实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二、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三、重视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学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单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单(即分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四、学会“两头堵”的分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点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学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主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领会和掌握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应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帮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愿你结合自己的特点 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但这是走向成功必由之路。

六 物理过程。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

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

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

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

其二

一、学习物理概念,力求做到"五会"

初中将学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控制,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精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会利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略的断定、推理和盘算。

二、器重画图和识图

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都是重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知识的条理化,剖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所以,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而且对今落后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里,同窗们会学到力的图示、简略的机械图、电路图和光路图。"大纲"要求的画图重要分两部分:一部分画图属于作图类型题,比方说,作光路图、作力的图示、作力臂图以及画电路图等等;另一部分,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所谓识图是指要注意结合条件看图,不仅要学会把复杂的图形看简略(即剖析图形),更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盘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剖析出来是串联、并联或是混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色,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器重察看和试验

物理是一门以察看、试验为基础的学科,察看和试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讨方法。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察看,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出身于细心的察看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器重对现象的细心察看。因为只有通过对观象的察看,才干对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活泼、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细心、认真的察看,才干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学习运动的相对性,老师讲到参照物时,许多同窗都会联想到:坐在火车上的人,会察看到铁路两旁的电杆、树木都向车尾飞奔而去。这个活泼的实例使我们对运动的相对性有了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器重试验,注意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其中也包含与物理试验现象的结合,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中学生,要认真察看老师的演示试验,并独立完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试验。

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试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来断定自己设计的试验计划在实践中是否可行。例如,可以自己设计试验测量学校绿地中一条曲折小径的长度;可以通过试验测量上学途中骑车的平均速度;还可以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试验。这些都需要同窗们自己独立思考、摸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察看、断定、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剖析、解决问题会更全面。

四、学会"两头堵"的剖析方法

物理知识的特色是由简到难,逐步深入,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许多同窗都感到物理题不好做。这重要是思考的方法不对头的缘故。

拿到一道题后,一般有两条思路:一是从结论入手,看结论想需知,逐步向已知靠拢;二是要"发展"已知,从已知想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当两个思路"接通"时,便得到解题的通路。这种剖析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两头堵"的方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真正懂得和控制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同窗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地体会并加以利用。

五、注意适当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体系化

当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图去辅助记忆和理解。

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剖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疏散的概念体系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体系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体系,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一是由于农村地区教师了解信息渠道的单一和不畅通,还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的了解不够。二是部分教师还不太习惯或者适应新课程所提倡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三是不少教师在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日常教学中,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答疑。四是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完善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五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客观的限制。六是新课程改革接下来所要面临的是成果的巩固问题。

二、课题意义

作为西北贫困县农村九年制学校,我校实施新课改工作已整整七年,我们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但陈富老师指出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所以我们申报“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对学校教研活动进行优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助于优化学校教研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师服务意识,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 最终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能促进农村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行为的革新,走出一条适应农村教学条件的教改之路;二是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拓宽农村学生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利用一些学习策略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课改带来的实惠。

四、研究内容

1.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服务意识、帮助学生的任务驱动研究。

五、研究原则

1.人文性原则。2.普遍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4.教学相长原则。

六、课题思路

以全县中小学开展“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活动为契机,探索如何在农村中小学有效实施新课程,建立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形成有助于农村教师自主发展取向专业成长新模式。

七、研究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行动研究,同时辅以比较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观察法等。

八、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12.4―2012.6)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2.学习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新课程标准修订版;调查分析,总结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3.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拟订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2.6―2012.12)课题启动阶段

1.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抽样调查多所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新课程实施存在的困惑、所在的学校教学所需配套的硬件设施等状况。2.收集研究资料、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作比较性研究,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3.通过案例研究、课堂实录、合作交流等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升。

第三阶段:(2013.1-2013.4)实验成果总结推广阶段

1.课题组成员登记发表的论文。2.总结推广研究经验。3.汇总课题研究,形成终结研究报告,申请课题鉴定。

第4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广大物理老师越来越重视物理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但是学生探究的问题来源于何处?这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的反映。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问题是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人们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探究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只有将学生置于这样的学习中,他们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物理探究问题的来源

最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往往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怎样的问题容易为学生发现,怎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指导老师首先弄清楚的。事实上,物理问题的发现往往源于生活。不管是光的反射定律,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内部压强规律……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当然,这里的生活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学习也包含于生活之中,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探究问题。还有教师要建立题库,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1.从学生的物理学习中提出问题

这是学生在学习与思考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选择自己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问题,以进行深入探究过程。物理基础知识学习是学生最基本的工作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只掌握物理学科中的概念、定义公式等基本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能将物理学习与生活结合,或对某个疑点进行深入的探究,那么这样的学习将更有意义。因为这样的研究对培养与发展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都有许多帮助。在此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营造一个“对话的课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是很幼稚或者是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他们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学生。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的气氛,这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新的问题。一次我和学生在探究“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吸引”这一规律时,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一次把磁铁摔断了,想用胶水把它粘好,但怎样也不能按照原来的裂痕粘好它,这是为什么?”。我首先表扬了他,然后学生讨论。课后我让他跟我一起查找资料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我们要从初中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以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愉快地走向物理探索世界。如在讲授“电流热效应”时,教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电的电炉,然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的问题。又如在探究“液化要放热”这一问题之前,先让学生到自家的越冬虾棚里去体现一下现象。学生提出“虾棚里的温度为什么会比外面高得多?”,、“虾棚里的薄膜上的倒汗是怎样来得?”的问题。

三是深化物理学习,探究物理学习中的疑点。这就是师生共同对物理学中的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例如阿基米德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现有10N的水,能否让他产生20N的浮力呢?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想排开一定的液体,容器中应有更多的液体等待着要排。要想产生20N的浮力,就得排开20N的水,容器中的水应该大于20N。10N的水是不能产生20N的浮力的。实际是否这样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

找大小两支使试管,使大试管恰好能套小试管,在大试管中放入0.1N的水,在小试管中放入0.15N的水,小试管自身重为0.25N,与里面的水总重为0.40N,把小试管慢慢放入大试管中,可以看到,小试管沉到一定程度时,就悬在大试管中的某一位置,是大试管中0.1N的水把小试管及里面的水(0.40N)给托起来了。因此,对阿基米德原理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直观解释就是“物体在液体以下的部分”体积的大小。那么学生很可能会提出“用1牛的水能否浮起几十、几百、几千牛的物体?”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怎样才能达到这样效果。(如果把两个容器吻合程度很高,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浮力)

转贴于 2.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

生活是知识之源、智慧之源。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来自生活。学生通过把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物理现象相结合,体味到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未知的世界的喜悦,从而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地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因此在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过程中,指导老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种生活信息,引导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了解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生活在学校环境中,对生活了解不多,教师有必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更多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生活。

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做:首先推进课室一辆自行车,介绍自行车是一种简单的、无污染的交通工具,看一看它的结构,想一想,使用过程中,提出一些与物理有关的问题。也许学生会提出:“自行车的轮胎上为什么有花纹?尾灯为什么看起来很亮?车铃为什么会发声?刹车时为什么要用力捏车闸?刹车时,刹前闸,还是刹后闸好?车座是面积大好,还是面积小好?……”等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3.从物理题库中选取探究问题

“课题库”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课题组成的集合体。物理课题库就是由许多物理问题组成的集合体。物理课题库中有许多物理问题。这些问题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适合初中学生的探究。因此指导老师应该善于建立适合初中学生探究的物理课题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1)资料收集法。即指导老师自己通过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到目前为止,与自己的课程相关的领域中,有哪些可研究的问题。它们可以是被以前的学生研究过,也可以是未曾研究的。被人研究过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也许会提出另一些不同的问题。而未曾研究过的问题,学生可以作些尝试。

(2)专家法。就是把相关的名教师集中起来,然后让他们短暂的时间内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们可以集中有关的物理老师,让他们在短暂的时间内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然后分类进行汇总,形成题库。或集中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选择。

二、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探究型课程的教学目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是学习的性质,问题是载体,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生活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倒是其次的。如“光对我们身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不同的灯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等这些问题早已解决。但这些问题对初中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需要体验收集资料、需要体验调查访问、需要体验深于教材的学习。

2.尊重学生

教师让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思想的火花往往在开放的环境中产生。学生才可以放开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青少年是活泼好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好奇天真的个性,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不以高高的姿态站在讲台上频频发问,而是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深入学生中间,有时还成为讨论小组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寻求知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切忌泼冷水;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错误的,教师在进行纠正的同时也应充分肯定其主动性,保护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教师要诚恳,敢说“不知道”,对于自己的错误要敢于承认。这样才能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学生才能敢于提问。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有耐心,做学生欣赏者。

3.建立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造成学生不爱提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师的,有来自学生自己的,也有来自环境因素的。

(1)学生自身原因:

(a)胆子太小,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没有自信心,害怕说错,怕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b)认为自己有问题不明白是不聪明的表现。担心自己的问题没有新意,没有探讨的价值。(c)缺乏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不知从哪儿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d)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

(2)老师自身原因:

(a)课堂气氛紧张,老师比较严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予以积极的鼓励。(b)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c)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只好随大流。

(3)环境因素:

第5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物理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简介:董月华(1975-),女,江苏射阳,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也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正确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指出:在新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1].基于这种思路,“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它通过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他们进行团队合作,来打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物理课堂.

1 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的优势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灌输教材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缺乏学习兴趣.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得到了提高,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可以对物理现象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索,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中发现物理知识的美,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2 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而高效率的课堂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通常只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因此其积极性也相对较差,注意力也无法保证长时间集中.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模式,由于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因此不管是基础的好或差,积极性高与低的学生,同伴之间互相影响,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无形间便提高了很多,其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课堂教学效率也就随之得到了提高.

1.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通常是接受学习的个体,不论是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复习,极少有需要进行团体合作的环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即使将课程内容掌握地很好,取得了比较高的考分,但其团队合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而当今社会是分工精细化的社会,团队合作必不可少,学生将来走入职场之后,如果缺乏应有的团队合作能力,会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既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展示自己的思路,又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同他人进行相得益彰的配合,共同为实现相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1.4 有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中,还要积极地通过开辟第二课堂,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认知大自然、认知社会的能力,寻找出物理知识点同大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而第二课堂教学必须要靠团体的力量来完成.比如,探究汽车上十几个灯之间的串并联关系,至少五人以上的合作团队,有的控制开关,有的观察现象,有的笔头记录,通过最后汇总才能找出规律,真正发现生活中的物理是很奇妙的.这些都必须有分工有合作,依靠团队来齐心合力地完成.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1.5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新课标对我们的教学活动的又一要求.而创造力是以“众人拾柴火焰高”为基础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要调动起多人的智慧,来共同构建出独创性的方案.所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就可以通过小组为载体,将不同学生具有独创性的思S进行融合,比如科技小创作,用现有学生用的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制作调光台灯,每个小组展示,让大家取长补短,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2 现阶段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弊端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逐渐得到普及,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高,这是需要改进的.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合作学习沦为走形式

现实中,一些教师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案,但传统的教学思维仍然在其脑海中根深蒂固,在教学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顶多只是偶尔安排一下合作学习的环节来作为“点缀”,导致合作学习并没有发挥出实质性的作用,沦为走形式.

2.2 轻视自主探究过程

按照新课标的理念,物理理论学习同物理自主探究应当是并重的.理论学习为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自主探究反过来对理论学习进行巩固,使学生对物理学理论掌握地更加透彻,并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物理学思维.比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中的运动学中“速度”这个概念,物理意义是表示物理运动的快慢程度.笔者在教学活动中组织了一个小游戏,“传气球”.让一组同学合作完成,用最短的时间把气球从第一个学生手里传到最后一个学生的手里,体会气球运动的快慢,合作式自主探究.公式V=s/t,这个公式表示的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一种方式,即单位时间比较路程.时间相同,路程越大,表示运动越快.这种比较快慢的方式符合人们的常规思维.其实比较物体的快慢也可以用公式V=t/s,即比较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路程,时间越长,表示运动的越慢.这种方式相比较没有第一种方法直观.所以物理学上采取了第一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但却没能让学生去探究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会导致了学生尽管掌握了物理学的理论知识,但却没能很好地建立起物理学的思维体系,其物理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提高.

2.3 轻视实验教学过程

关于物理学的概念、公式和定理,几乎都是通过千百次的反复实验才得出的.正因为如此,实验教学成为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我们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来了解物理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强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滑轮组教学中,学生四人一组,给足器材,铁架台,细线,勾码若干,滑轮三到五个.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讨论,积极参与连线滑轮.教师不断给各小组提要求,比如,组装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一动一定的滑轮组,再组装一定两动的滑轮组,两定一动的滑轮组,最后要求组装两定两动的滑轮组.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逐渐找到规律,发现原理.合作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争执、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对物理学的现象、概念、公式和定理的来龙去脉进行深究,最终使他们对物理学知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些都是求知路上的宝贵财富,是老师一个人的能力所不能达到的教和学的境界.如果轻视了实验过程的合作过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真的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2.4 忽视了对学习的评价环节

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教师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才能够合理地评估教学效果,并寻找出教学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为合作学习的后续开展总结经验.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环节,尤其是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时,忽视了以集体为基础的评价.这无形中给了一些“滥竽充数”者以可乘之机,导致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5 忽视了以先进带后进

在进行小组搭配时,我们并不是简单地以教室的座位排列为依据,而是要注重将学生进行合理组合,遵行“先进带后进”的做法,来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获.在同一小组中,安排那些物理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和骨干,再搭配一些相对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再通过那些较上进的学生来带动他们一起成长,共同在原有的基础上共同提高.但是,一些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点,在分组搭配方面显得缺乏层次感,使“先进带后进”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也导致了不同小组间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缺乏均衡性.

2.6 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样也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定位之一,合作学习中交流是发展创造力的有力途径.但是,有些教师受制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对这一点认识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中,不敢多言,不敢多思,其思路受到书本和老师束缚,没能摆脱“唯书,唯上”的桎梏,创造力没能得到发挥.这是明显同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的.

2.7 不注重开辟第二课堂

有的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物理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因此忽略了对第二课堂的开辟.这导致了学生的物理学习的过程受到局限,其认知大自然、认知社会的能力并没能得到实质提高,因而不懂得物理学知识与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无法将物理学知识活学活用.

3 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案

这里我们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的《光的折射》这一章槔.光的折射现象是同日常生活联系地较为紧密的,比如海市蜃楼,彩虹等自然现象,因此我们在开展教学时,可以采取将实验教学同理论教学一体化的方式.

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每组安排四人,准备的实验器材有玻璃砖,烧杯,水,激光笔,半圆形玻璃砖,白纸等等,任命其中一名物理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学习.通过实验来观察折射现象,全组成员思考交流讨论,共同探究折射规律.在整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注意巡回观察每个小组的课堂表现,并且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方向的进行探究,比如怎样记录折射的光线?同时老师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要求,比如光线从一种物质垂直入射另一种物质,光线怎样传播?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折射光线怎样折?反之如果光从玻璃砖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又怎样折射?并且引导各小组研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在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不见了.也就是发生了全反射.接着,让学生继续探究全反射的条件.这样既深化了课堂,也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时刻用实验为他们答疑解惑.最后学生填写实验结果,并根据实验结果来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推荐代表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分享本组的学习心得,然后由教师对每组的学习心得进行适当的点评,并作出综合总结.

另外,要带领学生进入第二课堂环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留心身边的折射现象,并且能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图解,做一些读书笔记,或者做一些小报,全班进行交流,把物理的学习深入生活,把生活带进物理课堂.

总之,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完善,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对初中物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可以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积极尝试“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关键词:微粒观;化学观;spss统计分析;回归模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75-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9

一、问题的提出

1. 文献综述

“微粒观”是初中生必须建构的核心化学观。很多研究者的研究发现:学生对物质变化微观认识水平总体较低,而且发展速度小于化学知识增长速度[1]。因此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初中生微粒观形成的策略,如实验法,类比法,并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2]。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较多,基于实证的定量研究较少。因此从评价的视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了解目前阶段学生微粒观的形成现状,反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2. 某市十年关于微粒的考查

课程标准关于“微粒观”的内容标准和认知水平分解为以下四个核心考点。

考点一:理解物质构成的微粒性;

考点二:知道分子、原子基本特征;

考点三: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物理、化学现象;

考点四:了解微粒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粒变化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用表格形式的通用矩阵对该部分内容及标准进行分解,见表1。

选择某市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考查物质微粒性的试题,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将考点和考查水平进行双向分类,结果见表2。

从表2来看,该市近十年的测试内容主要分布在考点三上,频数几乎达50%,能力水平考查主要是识记层次,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一般1~2分。表1、表2显示,该市在此部分的考查与课程标准存在较大不一致。

二、调查与研究

1. 研究方法

采用标准化的命题流程,利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地了解学生微粒观形成现状,分析影响形成因素及发展程度。

2. 命题的指导思想

试题内容要求包含四个考点,在水平目标上不低于课程标准的最高要求。考查点相对独立,随机分布。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考查,也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3. 试题设计及施测方法

(1)测验题的设计

为保证样本内容的代表性,内容和认知层次相对权重,设计如表3的双向细目表,见表3。

(2)命制测试题

试题为单选题,经过一位初中学业评价小组老师修订,删去表述不明确的词语2处,删去1个不能达成测试目标的选项。

试题:下图是水在三种不同状态下,水分子的微观排列图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状态1到状态2的变化过程中,由于水分子数目减少,所以主要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B.升高温度,一定能使水由状态1变化成状态3

C.任何物质由状态2变成状态3,都必须经过状态1

D.从状态2可知,该状态时,当分子数目确定时,物质的体积主要由分子间的间距决定

试题内容结构分析,见表4。

(3)施测方法

为保证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完成测试,将该道作为第11题编入“2014年某区化学调研考试”试卷中。试卷共五道大道,28道小题,总分50分,选择题为单选题,每题1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由区统一安排,学校组织,每考场30人,1~2名监考教师。统一阅卷,统一进行分数登记。全区成绩统计见表5。

4. 抽样及数据分析

抽样选取该市某中学73名同学试卷进行分析。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编码:所选选项用1表示,未选选项用0表示,如某同学该题答案为D,则相应的编码为:0,0,0,1。另外登记学生化学总分,将数据输入到spss 19。

按照下表将得分情况重新编码为不同变量,变量名为level,变量标签为等级。见表6。

(1)抽样描述性分析

对抽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见表7。

选项以二分值进行了编码,选项的难度为答对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公式为:P=

P为难度值,N为被试人数,K为答对该题的人数。

本案中,选项采用“1,0”编码,所以难度值即该题选项D的均值。根据表7可知,该题的难度为0.62。该题难度比本次测试试卷总难度值略低(全区P=0.63,该中学P==0.66)。

区分度用点双列相关系数(rpbi)表示,公式为:

rpbi=

p-q分别表示答对该题和未答对该题的学生平均分,p、q分别表示答对该题和未答对该题的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St为全体学生总分的标准差。相关统计量见表8。

代入上表数据,得该题的区分度为0.819。该值在自主度为72(df=N-1)时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该题具有积极的区分作用。

(2) 回归分析

将选项A(A)、选项B(B)、选项C(C)、总分(total)、等级(level)做为自变量,11题得分(df_11)为因变量,利用CRT树模型进行自变量筛选。分析结果见图1。

从上图可知,11得分与选项C、选项A之间存在交互项。选项C作为对预测结果改进最大的自变量首先用于拆分节点,其中未选择C的同学共56人,其中有11人未选择D。从节点2中可知,未选择C,也未选择A的同学共48人,其中有3人未选择D。该模型进行预测的准确性的测量见表9。

从表9可以看出,在大约有4.1%的学生可能会在该模型中被错分。

按照CRT模型进行预测,总计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5.9%,这说明该模型具有相当准确的预测程度,见表10。

当前树模型构建过程中计算出各候选自变量的重要性,见表11。

从上表可以看出来,重要性排在前三位的是选项C、选项A,以及等级,总分的相对重要性只占9.3%,基本上可以忽略。

经过自变量筛选,得到含选项C、选项A、等级3个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方程。

对步骤、模块、模型进行模型系数综合性检验,当df=3,p=0.05时,卡方临界值为7.915,我们计算卡方值为83.167,大于临界值,且Sig.值小于0.05。模型系数综合检验表见表12。

模型汇总输出了Logistic回归模型的似然比值和两个伪决定系数,见表13。

伪决定系数较大,说明当前模型中自变量解释的因变量的变异占因变量总变异的比例较大。

将筛选自变量重新拟合,根据该回归模型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14。

比较表10和表13,发现Logistic模型预测的总计准确率与按照CRT模型预测的总计百分比相同。

根据表15,最终可以给出回归方程如下:

Logit()=-2.961-26.304 ×选项C-25.763×选项A+2.409×等级

5. 结论

用分类树模型进行变量筛选,并用Logistic模型进行拟合,得到如下结论:

(1) 由于回归系数小于0,所以正确认识物质三态的变化是学生选择D选项的主要因素,它有较强的干扰作用。

(2) 物质的三态变化、微粒变化与物质变化之间存在协同性的正向交互作用,回归系数均小于0,所以都对正确选择有干扰作用,但正确理解“微粒变化与物质变化的关系”干扰作用小。

(3) 微粒观的形成相比于化学其它知识发展要慢。

(4) 影响微粒观形成的因素发展不一致。

三、教学建议

1.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

要做到教学、学习、评价三位一体,就要求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准确、完整。

准确是指深入文本了解其知识价值。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经验”,“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谈的是教学的起点,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和水平目标是终点,教学应注重学习的效益。在本例的分析中,物质三态的变化学生都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课标能力要求也不高,但却成了学生正确答题的主要干扰项。这种现象说明微粒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观,是上位知识,学生从熟悉的经验和现象、实验入手,经过同化、顺应,概括具有上位性质的概念,这充分说明微粒观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机械学习过程。

完整是指要读懂、读透。物质的三态变化、微粒变化与物质变化的关系均在本例中影响学生答题的准确性,而对知识和能力水平较高的“用微粒观解释常见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却未成为干扰因素。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进行大量的操练有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

2. 化学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化学观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化学观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广泛的育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多种符合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另外,微粒观是一个定义性概念,模糊的下位概念对微粒观的形成具有干扰作用,就如选项C和选项A的作用一样。

使用微粒观释释常见现象,是内容重心由事实性知识向技能和方法的转变,方法重心由记忆向理解、迁移转变。化学观一定建立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3],能力的提高和化学观的形成是协同发生的。

3. 做好试题分析,找出主要问题,减少重复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

分析表明学生在用微粒观解释现象上表现了较高的水平。如果教师没有看清这一点,仍然进行大量反复训练,显然失去了意义。有针对性地训练将节约时间和精力,有助于学生将精力和时间放到掌握不牢、含糊不清的知识和方法上,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

四、反思

1. 克服“考试导向”的不良现象,关注核心概念的学习

对该市近十年中考试题的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考试命题普遍存在的问题,即:

(1)过分重视陈述性知识的识记,牺牲了对较高认知水平的考查;

(2)关注了学生已有经验的考查,忽视了对学习结果的测试,即测量的是学生的起点,而不是学习的增益。

在这种以考试为指挥棒的应试背景下,教学目标与课程标准和教材渐行渐远。教师以考试题目为纲指导教学活动设计,思想上轻视学习过程,忽视学生化学观的形成,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学业发展。

转变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倾向,转变以事实性知识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的课堂行为改革是不够的。建立高质量的考试评价质量分析指标体系,从宏观指标、微观指标综合评价试题质量,注重试题基础性、目的性、综合性、具体性,既考虑试题的区分度、信度、效度,也通过试题诱发老师、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4]。只有这样,测试与评价才能科学有效地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2.考试数据分析由经验型向科学分析型转变,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教与学的规律

大数据的触角正伸向教学测量与评价领域。处理数量巨大的教育数据,不仅消耗教师的脑力,也包括体力。这要求数据分析既高效、保真,也能高效率。显然经验是远远不足于满足以上的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工具。充分利用统计学模型和计算机辅助技术,才能真正做到把评价由“对学生进行评价”向“为学习进行评价”转变。

通过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法,能构建学习者学习行为相关模型,并进行预测、聚类、关系挖掘等过程[5]。预测有利于教师迅速找到影响教育因变量的自变量,促进改进教学;聚类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关系挖掘有利于教师找到各种教育现象的因果关系。总之,数据挖掘为教师提供了未来有效分析教育现象的科学依据。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科学、高效地数据分析,才能找到真正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也才能“对症下药”。

参考文献

[1] 黄琼.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物质微粒观的培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2] 李翠华.例谈帮助初中生形成微粒观的策略[J].化学教学,2012,(12):38-40

[3] 江合佩,傅兴春.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化学观的构建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1,32(6):7-9

第7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关键词]六环图示教学 初中科学

一、问题提出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习惯数字运算,缺少图解意识,不会图解思考或不懂得何时需要图解、画什么样的图形来求解,这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科学的障碍之一,也为高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图解的魅力在于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用线条将科学的概念、现象、原理表现得有形、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本人在近几年来的实践中,就概念的引入、小结、重、难点突破、课后练习的讲解等方面尝试采纳图解方式教学,成效明显。

本文所述即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培养学生图解分析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图解在解决科学问题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板图能使学生认知心理产生激励效应,及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很快进入对知识信息产生积极探索的良好精神状态。学生在从容宽松的气氛中学习科学概念,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盎然,思维积极,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脑接收信息,80%-90%靠眼睛,只有10%-20%靠耳朵。更有趣的是,如果我们输入信息的形象越鲜明,就越容易引起注意,使瞬时记忆变为短时记忆,就越不容易遗忘。笔者在进行能量转化的量度的教学做了如下尝试:板画了两图形要求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方面进行分析,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指出科学规定当某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称此力对物体做功。

教学中板画了学生放学回家的情形,分阶段让学生分析分析是否做功。学生一目了然,比起文字更有直观性,课后学生议论简笔画让人感觉很新颖而且加深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二)有利于迁移知识,突破难点

物理、化学习题的求解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达到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能够善于利用图像,将会使过程变得直观、形象,有益于习题的解答,从而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形成解题思路。图解辅助教学,使看不见的重点、难点转化为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图像,形成直观简捷、方便易用的教学感知,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一节时,有些同学对导体长度、粗细对电阻的影响分不清,我就想到了画水管a、b,学生马上联想到长的水管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比短的水管大。细的水管对水流的阻碍作用比粗水管大。另外,被污物所阻塞的水管比干净水管对水流的阻碍作用大。

水流通过短而粗的水管容易,同样,电子更容易通过短而粗的导线,从而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长导线的电阻比短导线电阻大,细导线的电阻比粗导线电阻大。通过这样的图解,有助于学生突破重点。

三、学生图解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图解既然是如此重要,那我们的学生相应能力到底如何呢?为了彻底了解学生的已有的图解能力,笔者对从教的学校九年级做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放发263份问卷,回收259份,无效4份。汇总情况如下:

调查中发现学生图解意识淡薄,不会主动用图帮助思考,图解能力弱,普遍缺乏习惯,思维范式单一,缺乏发散性。在初中科学各类问题中,学生往往出现课堂听得懂,课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却无从下手,关键在于学生没有画图意识或者不会画图。

那么造成学生图解能力差原因有哪些呢?

(一) 教师不够重视学生图解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能够较规范的画示意图和概念图等等,但总是自己先出图,讲解问题,或用PPT课件中的图示来代替板画,并且在课堂中不经常讲解图的画法、技巧之类的常识,留给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空间不够,学生没有了模仿机会。从而学生就没有画图意识。这些都说明教师本身没有正确认识到图形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讲解方法,而不是作为一种新的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途径来对待。

如:某教师执教《认识简单机械---杠杆》时,板画撬棍撬石块的草图,按照杠杆的五要素逐一讲解。可是他画力臂却不用三角板,随便画了直角就说是动力臂、阻力臂,造成课堂的部分学生不会画力臂。这就是典型的教师画图不规范。

(二)学生主观意识比较强,存在凭生活经验或感觉胡乱猜测

由于他们还未进行过系统的思维的训练, 习惯从生活经验出发,其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一些问题和现象形成有一点点基本看法,因而一旦遇到信息量多个的问题, 思维就会紊乱,导致先入为主想当然的推理错误。如:人通过定滑轮拉住重为98 牛顿的物体, 当人拉绳子从A 点慢慢移动到B 点时, 人对绳子的拉力和拉力所做功?

错解:W=FS=98牛×3米=294J;但若能进行画图分析就可以减少错误。画图后可以看出物体被举高是5米-4米=1米,=FS=98牛×1米=98J。

(三)学生解题过程中,只注重公式,画图分析少

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像对科学问题的解决比较有帮助,并且比较可靠,但喜欢用这种方式的并不多,不足调查人数的一半。练习时,解题只想套用公式,得出最后答案,没有画图帮助解题意识,草稿纸基本是数字运算。

四、六环图示教学提高学生图解能力的策略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提高学生图解能力提出“六环图示教学”策略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示范教学,培养习惯 重视构建,图解训练 互动交流,合作提高 加强实验,丰富素材 图示梳理,完善知识。

(一)环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物理离不开图形,比如力学中的受力分析、电学中的电路图、光学的光路图、复习课的框图等等,通过画图可以使问题直观化。教师要正确认识图形的意义和价值,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都要提倡学生使用这种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己意识画图重要性,逐步增强画图意识。笔者就引导学生---知道画,在新课讲授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案例 :尿液的形成。笔者在黑板边讲边画,加深学生的记忆 。此教学重点若预先画图或直接给出详图,学生看不到是如何一步一步画图流程,所以在理解尿液形成过程时没有很深的印象,基本是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的。而且因为没有了模仿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兴趣,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图解能力。重视画图,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效果。

案例:科学教学中,浮力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知识点。笔者曾听过很多次浮力讲授课,讲学形式多样,可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关键还是: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定律的正确运用。而把握关键的因素还是力的初步认识以及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图解于是我作了如下的浮力教学设计:

实验导入:剪掉绑在学生椅子的气球、放手让水中的瓶子自由移动。板图如上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结果?

生:气球飘了,瓶子上浮了。

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气球和饼子说明他们的运动状态改变了,说明?

生:它们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

师:施力物体?

生:空气、水

师板书: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了液体或气体给的向上的力,称浮力。

方向:向上。

作用点:浮心。(受力物体上)

大小:通过板图受力分析所示可知浮力大小的基本计算。

举例问某物件或某位同学浸没在水中的浮力。此方法简单,易于掌握,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二)环二:示范教学、培养习惯

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图形的意义和价值,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都要提倡学生使用这种方法。而且教师本人要作图规范、准确,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做到美观,对学生不规范的画法及时指出并纠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也就是说,在学习中,数和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在初中科学的解答中,图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识图解题和构图解题。笔者就教学中遇到的习题分析做一定尝试:

如:现有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钡、碳酸钠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编号为A、B、C、D.每次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下表中(“-”表示无明显现象;“”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气体生成).

由此推断4瓶溶液中的溶质的化学式分别为:

笔者基本都在九年级任教,但每次在未介绍方法之前,大部分学生不会解题,或者思路混乱。而后经过表格运用,就都恍然大悟了。解答此推断题最佳方法就是图解表格。

方法如下:

将所给物质按表格形式列表,并分析两两混合现象。

如: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天平调节平衡后,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片和铁片,则反应开始到金属完全反应的过程中,天平指针指向的变化?执教教师就随手黑板画天平、烧杯,然后就说开始时锌比铁活泼,先跑出气体,指针先向右;金属完全反应后根据两者铁放出的H2更多,从而左边重,指针偏左。整个过程没有更详细的图解,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如走马观花。但若能用图解析此类问题,将会事半功倍。

分析:反应开始时,左边锌粒先产生H2,所以指针向右偏;反应结束时,由于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铁产生的H2更多,所以指针向左偏。学生可以直观了解方法,边画边讲,学生基本掌握此方法。后来遇见类似考题,笔者所教的班级44人,正确31人、会画图但分析错误7人、没掌握方法的6人。

(三)环三:重视构建、图解训练

良好作图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演示规范外,还可以在作业和考试中提出一些专门的要求。平时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习题某空白画图,当作解题标准,在批改或讲评时即使纠正,不断训练,鼓励学生将文字图形化,锻炼其画图分析能力。

教师要特别注重展示给学生图像的构建过程,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真正动脑、动手。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己画出示意图,体验思维的过程,然后再画相对标准的图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注意指导图像的画法和技巧等,起初最好强制训练。学生审题时除了熟悉问题的整体背景外要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语”展开画出草图,图能把头脑里的东西形象地表达出来,刺激了视觉及思维活动,能提高思维的效率,使思考更有条理性。

如:20℃时,将不饱和溶液分成等质量两份,恒温将一份蒸发掉10g水析出晶体4g,另一份蒸发掉20g水析出晶体10g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

分析:可以将另一份蒸发掉20克水析出10克晶体可以看成先蒸发10克水析出4克晶体变成饱和溶液后,继续蒸发10克析出6克晶体如图所示。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6×100/10=60g

如:前几年的某次月考中,以下习题学生正确率只有14%,原因是太多的杂质先后混乱,所以笔者用流程法进行教学。(先示范与整理的结合,后来是学生自己的模仿与总结)

为了除去粗盐中混有的少量钙盐、镁盐、硫酸盐和泥沙,得到精制食盐水,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①

C. ⑤②④①③ D. ③⑤①②④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问题中有哪些已知量?

生:有氯化钠、钙离子、镁离子、硫酸根离子、沙子。

师(引导):这些离子有何特点?要将此离子除去,最好转化成?

生:沉淀!

生:钙离子-----碳酸根离子、镁离子-----氢氧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钡离子!

师(板画流程):学生思考逐一回答。

氯化钠

钙盐 过量的氢氧化钠 沉淀:沙子、Mg(OH)2

镁盐 溶质: 钙盐、、 过量BaCl2 沉淀:沙子、Mg(OH)2、BaSO4

硫酸盐 NaCl、NaOH 硫酸盐 溶质:钙盐、NaOH、 过量的Na2CO3

沙子 NaCl 、BaCl2

沉淀:沙子、Mg(OH)2、BaSO4、CaCO3、BaCO3

溶质:NaOH 、Na2CO3、 NaCl、 过滤后往滤液中加稀盐酸 溶质:NaCl

师:很好!大家已经基本了解此流程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思考后在练习本完成其他的加入顺序。

生(学生练习),笔者视情况指导、讲解,让两名同学进行板画。

……。

师:进行对照后指出:为了除尽杂质,均用过量的试剂。其中NaOH和 Na2CO3过量可用适量盐酸除去,而BaCl2 过量不易除去,所以,在加入试剂的顺序中,BaCl2 一定要在NaCO3之前;在上述沉淀中,除了生成的BaSO4不溶于酸外,其余的如 Mg(OH)2、CaCO3、BaCO3等均溶于酸,因此,加入适量盐酸必须在过滤之后。答案可以是⑤②④①③或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

如:2009年湖州市科学中考试题压轴--

如图所示,均匀杆AB长为L,可以绕转轴A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在A点正上方距离L处固定一个小定滑轮,细绳通过定滑轮与杆的另一端B相连,并将杆从水平位置缓慢向上拉起.已知杆水平时,细绳的拉力为T1,杆与水平面夹角为30°时,细绳的拉力为T2,则T1:T2是( )

分析: 当均匀杆AB处在水平时,可画出杠杆示意图A,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列出T1与G的关系式,同理当均匀杆与水平的夹角为30度时,画出杠杆示意图B,并列出T2与G的关系式,然后解得T1:T2的值。

由图A可得:T1× L=G× L

由图B可得:T2× L=G× L

则 = = :1

师总结:解题可由题意做出杠杆示意图,找出各力相应的力臂,然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求解。可是当时班里学生看到此题就慌张了,用他们的话就是空白,通过点拨从认识它----杠杆----杠杆平衡条件----基本图示,最后有了上述小结。整个构建的过程很清晰,相信有关杠杆类的题型,他们已经掌握了办法。

(四)环四:互动交流、合作提高

生生交流不仅是学生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更像是各种观点的分析、比较、整合的过程。课堂中可加强集体讨论,提出有多种方案,然后让学生学会发散、辨析、表达。如笔者讲授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若只提供安培表或伏特表两者之一,其他器材不变,如何设计电路图呢?结果他们交流的结果是6种电路图,比我想的多了好多,可见交流的有效性。学生构思如下:

(五)环五:加强实验、丰富素材

笔者曾阅读某本杂志得到一个新的启示:图像可以在实验课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学生面对多种仪器,就有了初步的印象,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实验前学生设计实验图,就要考验其观察鉴别和空间想象能力;其次,应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能简明、直观、形象地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图法能有效地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而且,能够较方便地获得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笔者就浙教版八年级一个重要的实验《伏安法测导体电阻》,做了试验,想测试出初中学生能否在亲身体会中,对学习有所帮助。平时我们都是直接告诉学生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须重复做三次实验,然后取电阻的三次平均值。受了新启示后,我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寻求两个变量即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先设计实验,得出、记录数据,然后运用数学的坐标系画出相应的图像。坐标系构建成功后,学生看到自己的纸上出现坐标点大致呈现某直线的周围,由此学生可以很清楚掌握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不随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改变而改变。

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操作实验过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找变量之间的规律,但是这个过程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才能有所体会,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方式。正由于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实验探究的意义。

(六)环六:图示梳理、完善知识

复习知识的方法很多,一单元学完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概念图、流程图、甚至是简笔画对知识进行梳理,学生得到清晰的知识网络图,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教学过程中以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制作各类流程图可以令他们自己对科学概念、规律等等了然于胸。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学生绘制的网络图如下:

如:产生CO2的

如能量转化的概念图

五、实践与反思

笔者几年来,试着用“六环图示教学”培养学生的图解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及更好的理解科学概念,突破难点、重点,提高了教学质量。笔者也阅读了心理学等方面的部分知识,可由于原有的理论知识贫乏、个人悟性不高等,导致本文缺少合适的理论框架,还停留在实践层面。图解分析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图示教学固然好,但并不是灵丹妙药,应根据合适内容,合适的运用。比如浅显的教学内容就不需要为了用图而画图,当然更不能完全代替文字,如何将直观的和抽象的概念很好结合的讲授呢?

其次,教师是教育的实施的主体,只有教师深刻认识图示的重要,才能有效。教师除应主动改变教学模式、坚持渗透图示教学等,还应该丰富教学理论,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并重从而促进图示教学,真正地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可如何使教师坚持渗透图示教学呢?

再次、图解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好能实行大循环即初中三年都是某一名教师执教,那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里特点、思维方式进行指导。可对于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学任务的安排能如愿吗?

最后,笔者的六环图示教学实践中具体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参考文献:

[1]毛邦庭.模型是促进学生思维上进的阶梯[J].中学物理

第8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一)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小组合作教学法强调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心准备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员就特定问题各抒己见,进行合作讨论,最终完成教学目标,以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地位和意义

传统教学方式下,每堂课几乎都是老师的独角戏。现代教育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其中“讨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主要途径。小组合作教学法已成为很多学校正在使用的一种非常有益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教师作为引领者,主导者,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引导、组织、归纳、启发的作用;同时,学生在教师的主导组织下,进行主动的具有启发性的讨论、思考、交流、互补。在整个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动态,即“提出问题—积极思考—探索讨论—得出解答—印证答案—寻找多解”的积极状态。学生在过程中积极讨论,开拓思维,积极交流,接纳不同知识信息,发展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讨论中因为各自成长的环境、知识面、思维习惯的不同,讨论时能够产生小组内部的思维碰撞,相互促进,彼此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从而最终产生积极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目前,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来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已经广泛用于实际教学。在讨论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其中的发散性思维方式、热烈的讨论氛围、默契的团队合作和勇于表达、善于总结的能力,都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三)小组合作教学法的步骤

小组合作教学的步骤包含: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思维碰撞、得出结论、寻求多解。

(四)小组合作教学法的作用

首先,小组合作教学法一般由各个小组分别进行。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人一组,每个组都有一个负责这一科的小组长,一般是擅长本科的同学。由这位同学负责布置任务,组织讨论,安排组员讲解,汇总信息。其次,小组合作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小组合作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旧式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思维不再被动接受,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不主动思考,而是自由自在驰骋。在讨论中,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也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准备材料,进行思考。再次,小组合作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自我独立学习以及预习整合的能力。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脑海中搜寻出相关知识并迅速整合,这就需要学生提前就讨论主题阅读参考大量材料,从中甄选出有效材料并有机整合材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自我独立学习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同时,小组合作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和精神。在讨论中,是不同思维、不同知识、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的观点得以清楚表达,然后被赞成或质疑,接着深入交流或者错误反思,整个讨论过程充满论点的交流以及驳斥,这就需要学生有强烈的敢于表达的欲望,以及善于表达的能力。最后,小组合作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以及合作精神。小组合作教学,顾名思义,需要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在讨论当中的交流、合作、驳斥、探索,都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精神,也有利于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育中的实践运用

(一)高中学生的特点

首先,英语基础不均衡。现在的学生由于从小学开始已经接触英语,又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不同的基础。到了高中,有的同学英语能达到一百二三十分,而基础差的同学仅仅能考七八十分,甚至更差。其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不恰当。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反正考不上大学,以后的生活中英语也没什么用。不像物理,数学,语文等科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一定的用处。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对这一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产生英语成绩的两极分化,导致这种新型的“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的实际运行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学生性格心理特点。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经验和能力,而且心理非常脆弱,难以承受批评和挫折。所以对于这些学生,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哪怕是有一点点亮点在他们身上,老师也要及时发现,表扬,争取让小的亮点发扬光大,在实际教学中,这种多鼓励多表扬的做法效果非常显著。

(二)小组合作教学在高中的应用要点

针对高中学生的各项特点,以及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教师在英语的小组合作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具体细节:首先是讨论任务的设置。讨论的任务应多为难度适宜的题目,做到让学生有资料可查。如果是超出学生水平的任务,学生也无处可查,无法准备,那么势必会导致学生放弃,连尝试的想法都消失。这样的话,小组合作就无法进行,这种教学方法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次是讨论题目布置的时间点。讨论题目应该课前布置,还是课堂上随堂提出?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也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最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讨论形式。每个小组的组员都根据这一科的成绩分出A、B、C、D、E、F的等级,也有负责本科的小组长。每次老师布置任务以后,由小组长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每个组员的英语水平进行分工。这样就使得每个学生都分配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任务。

三、结语

第9篇:初中物理意义汇总范文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完整、有效的治理体制。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仍会是学校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另外,职业学校面对更多的是专业课教学。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可以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比如计算机课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面向就业教学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同了。而计算机课已是职业高中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极其重大意义。

本人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

一、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实行任务驱动。例如在教学Word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的。首先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的只有文字的黑白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有色彩的一张。然后在出示用计算机制作的一份,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纸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纸。教师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份这样的纸呢?”

同时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小吧。”布置一份个性小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效率。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时,假如单单用语言来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我就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flas,把计算机拟人化,通过计算机到医院看病的经过,来讲解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计算机通过其语言(文字和声音)和医生(用户)交流的过程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出色地讲解、立体地演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一个出色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学生也把握本节课的内容,其结果是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实施情感教学,挖掘非智力因素

职业高中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五、关爱学生融洽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