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校企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企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企文化论文

第1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1.在职业素质的性质方面,职业素质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如果将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比喻成一座冰山:冰山只有1/8露在水面,代表一个人的形象、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质;而冰山7/8隐藏在水面之下,代表一个人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质。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质是隐性的,隐性职业素质决定显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是隐性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但是,显性职业素质的养成,不能由某几科课程完成,也不能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具有职业性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贴近市场和行业企业的需求。据相关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不断更新的高要求,造成供求的错位;或者入职企业后,对企业文化不熟悉,很难融入企业氛围,职业发展受阻。因此,需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尤其是通过校企文化融合的文化育人方式,使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行为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取向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需求,弥合校企双方在人才供应与需求的缝隙。

3.在高职生个人职业素质养成方面,仅仅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无法形成,只有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在职业性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具备在企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自身职业素质全面塑成。

二、校企文化融合下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分析

1.通过优秀企业精神的引领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言,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应将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元素内化为高职生的职业精神。因为职业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决定自身的知、情、意、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学校应借鉴和吸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感、荣誉感等企业精神文化,并将其渗透到学校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去,形成以当下社会和企业需要为参照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2.通过企业化物质环境氛围的营造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而言,物质文化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高职院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条件,建设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营造企业文化所要求的职业环境,为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创设良好的物质基础。校园楼宇、道路、实训基地、桥梁等硬件设计风格要吸纳企业文化,彰显职业精神;楼、广场、道路等命名要使用杰出企业家、优秀校友名字,体现职业特性。此外,文化软环境设计中要引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文化理念,校园橱窗、展板、广播、刊物、校园网可专题宣传名企名家或知名校友事迹、优秀企业工作理念,教室和楼道张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学生置身于企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领悟职业人的素质要求。

3.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制度文化的层面而言,制度文化主要是对主体行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表现为各种规章以及主体应遵循的理念。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可以吸纳采用优秀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将企业管理方法引入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矫正和规范,使企业文化真正贯穿到学生的理念和行为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领悟企业管理的精髓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养成良好职业习惯。例如,在班级管理中,结合专业特点,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制定班规,吸收企业先进团队的管理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集体凝聚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文体活动时,按照企业项目管理方式,对活动方案设计进行招、投标;在实训室推行5S现场管理方法等。

4.通过职业性文化活动载体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从活动文化的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素质至关重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要尽量融入企业文化,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教育性、职业性的原则,以技能大赛为主线,社团活动为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弘扬崇尚实践、精进、诚信合作、创新奉献等职业精神气质,营造职业素质培养的文化氛围。

第2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一)加快人才培养,提高营销策划整体水平

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应该起到引导、扶持的作用,我国政府可以出资开展一系列的中小企业营销策划论坛,加大在营销策划方面的课题研究经费等活动,吸引中小企业家、营销专家的参与,提高重视。现阶段的营销策划领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应该及时的进行内部规范化的管理控制,对于不具备策划能力的人员实行吊销上岗证书的处理,而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的策划部门的设置也应该进行调整治理,保证它能在商业盈利的目的下切实制定出符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策划方案,这对于营销策划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十分有利。

(二)积极研究创新型营销策划方法

在营销策划方法的研究中,行业专家应该结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力量,比如教练式营销策划与逆向式营销策划都是值得借鉴的营销策划方法,前者是在企业内部进行员工的选拔组成策划部门,在整体领导之下自主的去完成营销策划工作,这一方法能达到传播营销知识,培养策划能力,实现资源共享的效果,对于中小企业的文化积累以及人才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后者就是营销策划的有下至上的逆向的制定,也就是要先找到在局部市场实践中的有效战术,再从局部向整体扩展,最后用战略使策划战术得以实现。在进行营销策划方法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呆板借鉴,应该积极开发寻求新的策划手段,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三)加强营销策划的情感注入

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不具有规模和资金优势,在这个方面中小企业很难与大企业抗衡。在其中的商品组成、价格以及促销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程度的竞争,在当前市场运行逐渐完善的情况下,信息的流通更加顺畅,企业之间进行效仿和借鉴的能力和速度得到提高,这种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变的不那么明显,但是企业品牌信誉的想成则可以有效的赢得顾客的信赖,在与企业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从内在体制到外在的形象再到品牌的信任,这一过程中信任能够发挥主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的营销策划竞争将越来越倾向于文化情感方面的竞争,在营销策划中加入更多的感情因素,实行情感营销,将是今后营销策划工作的发展趋势。

二、结束语

第3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安全文化建设在中小企业起步较晚,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前期的建设与推进之中,缺少可参考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借鉴。安全文化著作理论的参考也因为企业的经营模式、执行人员的知识素质等因素限制短期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通过前面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向进行推进:

2.1中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决策层决策层的安全素质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起着倡导和强化作用。他们的安全思想观念,决定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效。当前针对企业决策层的安全生产资格证制度还不能满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企业的决策层更多的是把这种培训当成一种应试培训,取证培训,培训效果不佳。要提高企业决策层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建立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对决策层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

2.2安全人才的配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专业的安全人才。企业决策层安全素质的提高是安全意识层面的,他能够确保企业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与推进者,企业需要配备专业的安全人才。使他们利用系统的安全理论、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丰富的安全管理经验来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规划、组织与推进。专业安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与现状,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组织各个层级进行必要的内部培训,建立安全管理机构或组建安全文化建设推进小组,在企业内部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标准化建设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安全标准化管理作为一套安全管理体系,涉及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标准化的完善过程也是安全文化的推进过程。

2.3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的中坚力量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是安全文化建设推进的中坚力量,企业的所有安全管理工作都需要中层管理人员的参与与支持。安全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企业的决策层、安全管理机构通过与中层管理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安全目标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其安全职责。并加强监督与考核,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执行力,确保各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2.4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力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强有力的执行力是企业完成各项工作目标的保障。企业在整个安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时刻关注各环节、各目标任务的执行情况,一个执行力强的企业能够按既定的安全文化建设方向推进。

2.5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在安全文化的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全培训工作是个系统性的工作,从基层的培训到决策层的培训,从普及性基础知识培训到特别工序的安全技能培训,从理论培训到实际操作等都需要合理的计划与组织,进行必要的考核并记录存档。企业不仅要重视培训的内容,更要重视培训的方式。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才能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安全素质。

2.6全员参与安全文化的形成建立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之上。在前期的文化建设中,员工需要靠管理人员的管理与督促才能确保安全生产,但随着安全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一方面安全管理制度成为约束员工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道德规范的约束,创造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工作中互相提醒、相互发现不安全因素,共同保障安全的和睦气氛,形成凝聚力和信任力。使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2.7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安全宣传是传播安全知识、增强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有效方式。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安全宣传,在厂区形成强大的安全宣传氛围,员工在任何状态下都能提醒自己安全的重要性,做到时时想安全,处处见安全。

3.结束语

第4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一)关系、观念与营销

1.关系的逻辑演进关系是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在社会学上,关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社会成员为了征服自然,获得生存而保持一定的协调相互关系。其特点是关系被无意识运用,来调整相互之间的利益分配;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之间的种种联系是由于利益而更加持久;随着人们交往活动的增加,关系呈网络状地迅速扩散,使得人类关系平均持续时间下降。

2.营销观念的动态发展菲利普·科特勒总结了营销观念的五阶段发展过程:(1)生产观念:营销的重心在于大量生产,力求产品标准化,降低制造和分销成本来吸引消费者。(2)产品观念:产品导向注重于产品完善和质量的改进。(3)推销观念:营销的重点是如何使用各种推销及推销手段来刺激顾客的购买和消费,而不管是否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4)营销观念:不仅要求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要考虑消费者和社会的长期利益。“大营销”观念80年代,科特勒提出了该观点,目的在于研究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上进行营销问题。

3.营销重心的阶段转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消费者市场营销、产业市场营销、非赢利组织市场营销和服务业市场营销。关系营销是在“社会学时代”的大背景下,于9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营理念的发展而产生的。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并发展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关系营销的性质是“公共的”,是组织与个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不同于个人交往关系。具体表现在:前者是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常务,后者是私有制的附带产品;前者是为了建立一种兼顾双方利益,稳定的合作关系,后者是追求个人私利的短期行为;前者能减少交易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后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滋长社会的腐败之风。所以,关系营销是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新型营销观念,其产生是营销理论的又一个里程碑。

(二)横断学科的理论借鉴

1.系统论----综合哲学系统论是由L.贝塔朗菲创立的一种新的学科方法论,是20世纪各门学科方法论的结晶,它通过用整体的、非线性的思考方法对某一特定系统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正在被广泛的运用于研究企业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2.协同学----役使原理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n)创立了协同学(Synergetics),协同学认为,系统性质改变是由于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一个系统瓦解的原因是各要素之间的无序运动;系统走向有序的原因是子系统间协调、合作运动。

3.传播学----交换理论传播是关系双方借以交换信息的符号传递过程。其目的是使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认识趋于一致。传统营销主要使用大众传播,而人际传播是关系营销的主要工具。在现代营销当中,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双向传播是传播的最高境界。

(三)核心理念的拓展应用

1.市场营销学的延伸----平面与网络市场营销学从传统的单个企业研究已经发展到了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企业联盟的研究。根据企业网络形成的基础可以将其分为:(1)人际核心型:是指基于地缘、血缘等特殊的人际关系而自然形成的网络体系。是网络关系发展的初级阶段;(2)产品核心型:是以产品生产为纽带形成的纵向一体化网络体系。(3)顾客核心型: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共同目标而建立和发展的网络体系。(4)地域核心型:某些企业因在同一区域开展业务而产生某些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特定网络。(5)活动核心型:有关企业为价值链中某一价值活动,如市场定价、销售区域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所形成的联合关系。(6)企业网络的基本特点是:交往平等、关系稳定和优势互补。

2.社会心理学的涉入----理智与情感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理智即消费者给予产品实际效用(如产品品质、送货时间等)的权重,二是情感即消费者对产品心理效用(如产品形象、企业评价等)的衡量。事实上,没有完全的理智型或情感型消费者,所以企业必须担负起营销功能,判别顾客类型以求更广泛的生存空间。

3.产业经济学的应用----竞争与合作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能是竞争推动的,也可能是合作的结果。竞争能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当企业组织相互依赖的事实得到认可后,合作替代竞争将成为趋势。生产者之间大致存在以下的合作方式:战略联盟、联合协议和合作竞争。

(四)信息技术的浪潮驱动信息技术革命为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表现为:电脑的应用使企业可以迅速反应顾客需求;企业通过数据库保存顾客信息,更好为顾客提供服务并与顾客建立感情纽带;计算,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机网络将生产者、供销商、客户联系在一起,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二、关系营销的理性思辨

(一)关系营销的内涵分析

1.交换的两种最基本的类型: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经济交换的特点:

(1)经济交换涉及两人之间明确义务和交换形式;

(2)经济交换的对象是容许讨价还价的;

(3)经济交换受到法律的约束;

(4)经济交换中交换的比值是固定的。

2.交易:权力交易和市场交易交易是交换的基本组成单位,可分为:买卖的交易、管理的交易和配额的交易。买卖的交易即市场交易,是在平等的人或组织关系基础上的自愿交换;另两种交易可归纳为权利交易,是通过制度的保障交易形式。营销是以市场交易为主要对象,但不可忽视权利交易。

3.顾客:关系营销的立足之本:关系营销不仅将注意力集中于和顾客的关系,而且扩大了营销的视野。所涉及的关系包含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发生的所有关系。

交易营销与关系营销的比较:

交易营销关系营销关注一次易关注保持顾客较少强调顾客服务高度重视顾客服务有限的顾客承诺高度的顾客承诺适度的顾客联系高度的顾客联系质量是生产部门所关心的质量是所有部门所关心的

(二)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

关系营销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协同为基础的战略过程;是关系双方以互利互惠为目标的营销活动;利用控制反馈的手段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的管理系统。

(三)关系营销的流程系统

1.市场营销系统的基本程式:交换是营销管理的核心概念。因此作为一项基本的营销活动,存在如下的交换关系:(1)卖方给向买方的信息沟通和商品或服务;(2)买方给向卖方的货币或其它替代物和信息反馈。

事实上,现代市场营销系统中的主要元素更为复杂。虽然营销过程的焦点是顾客,但必须拓展视野,把营销的研究扩大到与分销者、供应商、竞争对手、公共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员工等各种交换关系。

2.市场结构的系统分析

扩大的市场营销应包括下面六个子市场模型:

(1)供应商市场:企业在该市场上寻求物质、人力、信息等生产过程所须的各种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内部市场:内部营销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员工协作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

(3)竞争者市场:在该市场的营销活动是为了寻求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分销商市场:在该市场上,零售商和批发商的支持对产品的成功至关重要;

(5)顾客市场: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取顾客资源的竞争;

(6)影响者市场:企业在影响者市场上的竞争,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企业的无形资源。

3.营销活动的基本关系

企业与社会各部分有着密切联系,重要有五种基本关系:企业内部关系、企业与竞争者关系、企业与顾客关系、企业与供销者关系和企业与影响者关系。

三、关系营销的基本模式

(一)关系营销的中心----顾客忠诚在关系营销中,怎样才能获得顾客忠诚呢?发现正当需求----满足需求并保证顾客满意----营造顾客忠诚,构成了关系营销中的三部曲:1.企业要分析顾客需求、顾客需求满足与否的衡量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满意的顾客会对企业带来有形的好处(如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和无形产品(如宣传企业形象)。有营销学者提出了导致顾客全面满意的七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欲望、感知绩效、期望、欲望一致、期望一致、属性满意、信息满意;欲望和感知绩效生成欲望一致,期望和感知绩效生成期望一致,然后生成属性满意和信息满意,最后导致全面满意。2.从模式中可以看出,期望和欲望与感知绩效的差异程度是产生满意感的来源,所以,企业可采取下面的方法来取得顾客满意: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附加利益;提供信息通道。3.顾客维系: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顾客资源,维系原有顾客,减少顾客的叛离,要比争取新顾客更为有效。维系顾客不仅仅需要维持顾客的满意程度,还必须分析顾客产生满意程感的最终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维系顾客。

(二)关系营销的构成----梯度推进贝瑞和帕拉苏拉曼归纳了三种建立顾客价值的方法:一级关系营销(频繁市场营销或频率营销):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利用价格刺激对目标公众增加财务利益;二级关系营销:在建立关系方面优于价格刺激,增加社会利益,同时也附加财务利益,主要形式是建立顾客组织,包括顾客档案,和正式的、非正式的俱乐部以及顾客协会等;三级关系营销:增加结构纽带,同时附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与客户建立结构性关系,它对关系客户有价值,但不能通过其它来源得到,可以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收益。

(三)关系营销的模式----作用方程企业不仅面临着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威胁,而且在外部环境中还有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威胁,以及供应商和顾客的讨价还价的较量。企业营销的最终目标是使本企业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抗击或改变这五种作用力。作用力是指决策的权利和行为的力量。双方的影响能力可用下列三个作用方程表示:“营销方的作用力”小于“被营销方的作用力”“营销方的作用力”等于“被营销方的作用力”“营销方的作用力”大于“被营销方的作用力”引起作用力不等的原因是市场结构状态的不同和占有信息量的不对称。在竞争中,营销作用力强的一方起着主导作用,当双方力量势均力敌时,往往采取谈判方式来影响、改变关系双方作用力的大小,从而使交易得以顺利进行。

四、关系营销的价值测定

(一)附加利益----让渡价值消费者在购买选择是围绕两种利益展开的,一是产品本身的核心利益,二是购买时间、地点、数量及品牌所带来的附加利益。整体顾客价值包括顾客在购买及消费过程中得到的全部利益。整体顾客成本除了顾客所支出的货币成本,还包括购买者的预期时间、体力和精神成本。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liveredvalue)从数学意义上说,即是整体顾客价值和整体顾客成本之差。关系营销可增加顾客让渡价值。改善对价值的感知大多数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互补产品的影响。所谓互补产品是指顾客配合企业产品一起使用的产品。这使得企业应该考虑:控制互补产品是否获利。

(二)成本测定----顾客分析1.顾客盈利能力:关系营销涉及吸引、发展并保持同顾客的关系,其中心原则是创造“真正的顾客”。这些顾客不但自己愿意与企业建立持续、长期的关系,而且对企业进行义务宣传。企业的顾客群体可能在产品的使用方式、购买数量、作用重要性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顾客素质进行分析:相对于公司能力的购买需求、顾客的增长潜力,顾客固有侃价实力,顾客的价格敏感性等。只要有可能挑选,公司就应向最可能盈利的顾客推销产品。2.顾客维系成本:科特勒对维系顾客成本进行研究,提出下面四个步骤来测定:测定顾客的维系率即发生重复购买的顾客比率;识别各种造成顾客损失的原因,计算流失顾客的比率;估算由于不必要的顾客流失,企业将损失的利润;企业维系顾客的成本只要小于损失的利润,企业就应当支付降低顾客损失率的费用。3.丹尼尔·查密考尔这样分析“漏桶”原理:在环境宽松时,企业不注意维系顾客,使得顾客就象漏桶里的水一样流走,这样,当买方市场形成时,企业就会受到惩罚。进攻性营销的成本大于防守营销成本,因此,最成功的公司应修补桶上的洞,以减少顾客流失。

(三)评价标准----顾客份额1.关系营销水平:科特勒区分可与顾客之间的五种不同程度的关系水平:(1)基本型,销售人员把产品销售出去就不再与顾客接触;(2)被动型,销售人员鼓动顾客在遇到问题或有意见是与公司联系;(3)负责型,销售人员在产品售出后,主动征求顾客意见(4)能动型,销售人员不断向顾客询问改进产品用途的建议或者关于有用新产品的信息;(5)伙伴型,公司与顾客共同努力,寻求顾客合理开支方法,或者帮助顾客更好地进行购买。2.唐·佩珀和玛沙·罗杰斯针对市场份额提出了顾客份额的概念,认为顾客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是关系营销或“一对一”营销这一新营销范式的本质。市场份额与顾客份额的比较:(1)时点与事段:以往对销售效果的测量,是“以特定时期内某一选定市场上发生交易的多少”作为标准;而今天则以“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区域内所获得的顾客份额的多少”来衡量。(2)静态与动态:销售收入=使用人的数量×每个人的使用量=(新顾客+原有顾客×顾客维系率)×每人的使用量顾客维系率是一个动态概念,说明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顾客变化。关系营销的绩效体现在维持原有的顾客,而不是靠吸引新顾客来增加顾客数量。(3)现状与预期:希望提高顾客份额的企业首先应了解顾客有可能产生的潜在需求。关系营销是以顾客份额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来衡量企业的成败,这一变化始于信息技术在企业营销计划与活动中的广泛运用。

五、内部市场关系营销

(一)内部市场细分企业内部营销的第一步,是系统、充分地认识企业内部关系的结构和特点。企业内部关系是指企业组织机构内部各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由企业与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构成的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企业内部结构可分为三个层面:从事企业基本活动的核心层、提供相关支持的辅助层、由股东构成的影响层。每层的活动如何取决于企业的顾客需要,并将决定一个企业相对竞争能力的高低。

(二)内部市场关系营销理念1.新契约关系:在企业和员工新的契约关系中,企业不能奢望员工永远忠于企业,要给员工以就业选择的自由。2.企业文化:不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而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连接感情与行为的纽带,决定着员工工作的内在动力,是现代高效企业管理原则的决定因素。3.企业伦理:指企业处理内外部各种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一方面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伦理;另一方面,为了与外部环境和睦相处,需要所有企业对一些基本行为规范达成公识并努力遵守。

(三)内部市场关系营销管理企业内部关系是指企业与其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企业内部市场关系营销的目的是协调和促进企业内部所有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股东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内部市场关系营销管理主要包括部门关系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和股东关系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良好员工关系:树立明确事业发展道路;重视双向沟通;关心员工利益,从物质、精神层面对员工进行激励;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机会;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股东关系管理的三项目标:一是稳定现有的股东构成;二是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投资气氛;三是增加股东对企业的关心程度和支持程度。

六、竞争者市场关系营销

(一)竞争者市场细分凡是提供与本企业产品功能相近的产品的生产企业都是竞争者,按照波特的分析框架,将竞争者市场分为:(1)现有竞争者:指已进入市场,生产与企业相似或同类的产品,并拥有一定顾客和市场份额的竞争者。(2)潜在竞争者:新竞争者的加入,有可能对行业内已有企业构成威胁。威胁程度的大小取决于该行业的进入壁垒和现有企业的反应程度。(3)替代品竞争者:当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另一种产品或服务时,从现有产品中夺取的份额,从而对被替代品生产企业带来很大的威胁。

(二)竞争者市场关系营销哲学竞争对手的确可以给企业带来威胁,但合适的对手能够加强而不是削弱企业的竞争地位。合适的竞争对手带来的好处可以归为四个方面:增加竞争优势,改善当前产业结构,协助市场开发,遏止其他企业的进入。激烈的竞争,把竞争对手赶向绝境可能招致严重后果。反之,接受“协同”竞争的思维方式,企业与竞争对手寻求共同利益,就可能达到双方的“互惠互利”。

(三)竞争者市场关系营销策略1.博弈方略:超越竞争与合作太过简单的概念,利用该理论可以解释竞争与合作的结合,从而实现“协同竞争”的理想。分为三种类型:零和博弈、常和博弈、变和博弈。2.合纵战略:经济领域内的合纵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组成的网络式的联合体。组建联盟克服了完全独立企业之间协调的困难。从而达到合作开发、价格同盟和优势互补的目的。联盟实施步骤: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理关系和加强沟通。3.竞争者关系协调:协调过程中,应遵循公平竞争、相互学习和彼此沟通的原则。

七、顾客市场关系营销

(一)顾客市场细分顾客是企业的上帝,关系营销的目的不仅是争取顾客,更重要的是保持原有顾客。顾客市场细分,是营销前的必要准备。由于顾客之间存在着不同利益需要和差异性,因而根据规模、性别、年龄等划分不同的顾客关系类型,这也是营销中市场细分的基础。对于复杂多样的顾客关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实施:(1)消费者市场:决定消费者细分市场的顾客差异的典型分类包括:人口分布、心理状态或生活方式、语言、决策单元或采购过程和采购意图。(2)产业市场:产业市场由所有购买商品和劳务并将其进一步用于生产其它产品和劳务的企业组成。代表区分工业和商业顾客各细分市场的结构和价值差异的因素:顾客所在产业、顾客战略、技术尖端性、纵向整合、决策单元或采购过程、规模、所有权和财务力量。(3)组织市场:组织市场是由学校、医院等为公众提供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组成。由于其顾客购买目的不是赢利性质的,所以组织市场的顾客购买行为与消费者市场和产业市场有很大不同。

(二)顾客市场关系营销哲学1.顾客价值:关系营销的首要原则是充分满足顾客需要。企业应当把满足顾客价值期望的良好努力定量化。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活动向顾客提供价值。2.真正的顾客导向:在传统的市场供求中,没有充分的信息传递、没有融洽的情感沟通、商品交换关系难以建立和持久。顾客化经营可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三)顾客市场关系营销策略1.频繁市场营销理论:奖励经常来光顾的顾客是增加他们的忠诚度的好办法。增加顾客购买频率,推动销售会带来很大的竞争优势。2.顾客忠诚计划:最好的忠诚计划是努力获得更大的顾客份额,允许通过创造交互的环境发展关系。忠诚计划的五个关键因素是:将忠诚项目溶入企业文化中;使用已有顾客信息和知识,去了解顾客,以获得更大的顾客份额;在适当时候,将具体和适当信息传递给适当的顾客;树立可获得目标;计划衡量所有的结果。3.后营销理论:保留现有的顾客要胜于用大量的广告预算或间接的市场调查去争取新的顾客。4.接触计划:企业通过与顾客的接触,巩固与顾客的联系。5.关系管理:增加顾客的转移成本是维系顾客的间接手段。对于影响企业未来的主要顾客,必须制定直接、有效的关系管理计划。具体措施:选择关系营销客户、优质的产品、完善的服务和及时的双向信息交流。

八、流通市场关系营销

(一)流通市场细分流通市场包括供应商、销售渠道、市场中介组织。供应商是指向生产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原材料、能源、机器设备、零部件、工具、技术和劳动服务的公司和部门。采购活动对企业的全面成本和差别化经营有很大的影响。分销商是介于制造商和顾客之间的中间环节,比企业更直接面对顾客。市场中介组织包括一些向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其所有成员都可能对购买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和贡献,得到他们的支持将会给产品和企业树立一定的可信形象。

(二)流通市场关系营销哲学企业与供销商之间的关系应遵循求实为本、互惠互利、,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讲究信用、相互理解、以诚相待的原则,着眼于建立长远关系和发展前景。与供销商保持良好关系可以使企业产生某种综合优势和无形的利益。当价值链中的活动互相联系时,改变其中一项活动的实施方式可以影响企业的综合效益。企业与供销商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了解对方的经营状况和未来规划,树立长期合作的信念。建立企业与供销商之间的良好关系,必须以诚相待,共同解决供应与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共同发展。(三)流通市场关系营销策略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建立、维护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包括: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和推行供应商关系的政策;采购部门的升级;与供应商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制造商在处理其与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时,通常采取三种方式:合作、合伙与分销规划。有效协调和发展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为经销商提供满意的产品;为经销商提供全面的服务;与经销商进行信息沟通。

九、影响者市场关系营销

(一)影响者市场细分企业的影响者包括本国和东道国政府、企业所在的社区及其他一些公众团体。政府关系是企业与政府各级行政机构极其官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政府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可以限制和影响某些产业的发;对跨国企业而言,与东道国政府的沟通和协调,是企业顺利进行经营活动的首要途径。社区关系是以地缘为纽带而连接和聚集的若干社会群体或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于社区的公众是企业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社区是企业的经营保障、社区的文化影响着企业的文化,所以,社区关系是企业重要的外部关系之一。除此,工商职业团体、宗教团体、社会名流、媒介关系和医疗保健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二)影响者市场关系营销理念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正确处理与政府、社区以及其它公众之间的关系协调,对市场关系营销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影响者市场关系营销策略1.企业形象塑造(CorporateIdentity)。通过对企业的精神特征、行为表现、外显识别等把企业的整体形象推向社会,并努力使公众认识、认可企业的整体形象。2.了解沟通政府。它是企业建立和发展与政府关系的主要方法。最终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向沟通。包括了解政府、熟悉政策、沟通信息和扩大影响。3.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需要了解社区,积极参与社区的建设和活动。

十、关系营销的具体措施

(一)关系营销的组织设计为了对内协调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对外向公众消息、处理意见等,通过有效的关系营销活动,使得企业目标能顺利实现,企业必须根据正规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效益性原则建立企业关系管理机构。该机构除协调内外部关系外,还将担负着收集信息资料、参与企业的决策预谋的责任。

第5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一、明确调查目标

进行市场调查;首先要明确市场调查的目标,按照企业的不同需要,市场调查的目标有所不同,企业$使经营战略时,必须调查宏观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要调查所处行业未来的发展状况;企业制度市场营销策略时,要调查市场需求状况,市场竞争状况,消费者购买行为和营销要素情况;当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了问题,这时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进行市场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一个完善的市场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调查自的要求

根据市场调查目标,在调查方案中列出本次市场调查的具体目的要求。例如,本次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某产品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和消费偏好情况等。

2.调查对象

市场调查的对象一般为消费者、零售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批发商为经销调查产品的商家,消费者一般为使用该产品的消费群体。在以消费者为调查对象时,要注意到有时某一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不一致,如对婴儿食品的调查,其调查对象应为孩子的母亲。此外还应注意到一些产品的消费对象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消费群体或侧重于某一消费群体,这时调查对象应注意选择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如对于化妆品,调查对象主要选择女性;对于酒类产品,其调查对象主要为男性。

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收集资料的依据,是为实现调查目标服务的,可根据市场调查的目的确定具体的调查内容。如调查消费者行为时,可按消费者购买、使用,使用后评价三个方面列出调查的具体内容项目。调查内容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条理清晰、简练,避免面面俱到,内容过多,过于繁琐,避免把与调查自的无关的内容列入其中。

4.调查表

调查表是市场调查的基本工具,调查表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市场调查的质量。设计调查表要注意以下几点(1)调查表的设计要与调查主题密切相关,重点突出,避免可有可无的问题;(2)调查表中的问题要容易让被调查者接受,避免出现被调查者不愿回答、或令被调查者难堪的问题;(3)调查表中的问题次序要条理清楚,顺理成章,符合逻辑顺序,一般可遵循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前面,较难回答的问题放在中间,敏感性问题放在最后;封闭式问题在前,开放式问题在后;(4)调查表的内容要简明、尽量使用简单、直接、天偏见的词汇,保证被调查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调查表。

5.调查地区范围

调查地区范围应与企业产品销售范围相一致,当在某一城市做市场调查时,调查范围应为整个城市;但由于调查样本数量有限,调查范围不可能遍及城市的每一个地方,一般可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主要考虑人日特征中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在城市中划定若干个小范围调查区域,划分原则是使各区域内的综合情况与城市的总体情况分布一致,将总样本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实施访问调查。这样可相对缩小调查范围,减少实地访问工作量,提高调查工作效率,减少费用。

6.样本的抽取

调查样本要在调查对象中抽取,由于调查对象分布范围较广,应制定一个抽样方案,以保证抽取的样本能反映总体情况。样本的抽取数量可根据市场调查的准确程度的要求确定,市场调查结果准确度要求愈高,抽取样本数量应愈多,但调查费用也愈高,一般可根据市场调查结果的用途情况确定适宜的样本数量。实际市场调查中,在一个中等以上规模城市进行市场调查的样本数量,按调查项目的要求不同,可选择200~1000个样本,样本的抽取可采用统计学中的抽样方法。具体抽样时,要注意对抽取样本的人口特征因素的控制,以保证抽取样本的人口特征分布与调查对象总体的人口特征分布相一致。

7.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和实验法,一般来说,前一种方法适宜于描述性研究,后两种方法适宜于探测性研究。企业做市场调查时,采用调查法较为普遍,调查法又可分为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邮寄法。留置法等。这几种调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调查场合,企业可根据实际调研项目的要求来选择。资料的整理方法一般可采用统计学中的方法,利用Excel工作表格,可以很方便地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处理,获得大量的统计数据。

三、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1.组织领导及人员配备

建立市场调查项目的组织领导机构,可由企业的市场部、或企划部来负责调查项目的组织领导工作,针对调查项日成立市场调查小组,负责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访问员的招聘及培训

访问人员可从高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中招聘,根据调查项目中完成全部问卷实地访问的时间来确定每个访问员1天可完成的问卷数量,核定儒招聘访问员的人数。对访问员须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访

问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调查产品的基本情况;(3)实地调查的工作计划;(4)调查的要求及要注意的事项。

3.工作进度

将市场调查项目整个进行过程安排一个时间表,确定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所需时间。市场调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调查工作的准备阶级,包括调查表的设计、抽取样本、访问员的招聘及培训等;(2)实地调查阶段;(3)问卷的统计处理。分析阶段;(4)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4.费用预算

市场调查的费用预算主要有调查表设计印刷费;访问员培训费;访问员劳务费礼品费;调查表统计处理费用等。企业应核定市场调查过程中将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合理确定市场调查总的费用预算。

四、组织实地调查

市场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开始进行问卷的实地调查工作,组织实地调查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1.做好实地调查的组织领导工作

实地调查是一项较为复杂繁琐的工作。要按照事先划定的调查区域确定每个区域调查样本的数量,访问员的人数,每位访问员应访问样本的数量及访问路线,每个调查区域配备一名督导人员;明确调查人员及访问人员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做到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工作目标。责任明确。当需要对调查样本某些特征进行控制时,要分解到每个访问员,例如,某调查项目,调查样本地1000入,要求调查男性600人,女性400人,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为3:2,则要求每个访问员所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都应控制为3:2,从而保证对总样本中男、女比例的控制。

2.好实地调查的协调、控制工作

调查组织人员要及时掌握实地调查的工作进度完成情况,协调好各个访问员间的工作进度;要及时了解访问员在访问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对于调查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提出统一的解决办、法。要做到每天访问调查结束后,访问员首先对填写的问卷进行自查,然后由督导员对问卷进行检查,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在后面的调查中及时改进。

五、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实地调查结束后,即进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好已填写的调查表后,由调查人员对调查表进行逐份检查,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统一编号,以便于调查数据的统计。调查数据的统计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经Excel软件运行后,即可获得已列成表格的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统计结果,就可以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针对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

第6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一)企业计划管理的特征

从计划管理的本质就是通过精确的制定计划来实施管理,从而便于企业管理者决策,便于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便于组织绩效考核。因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严肃性。计划管理的意义在于要求企业上下依据计划来实施管理,避免出现随意性问题。也就要求在计划确定之后,必须严格执行,围绕计划来实施管理。二是目标性。计划的本质在于树立目标。通过目标来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而一旦计划管理的目标确立不科学、不准确,那必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可以说,计划管理的本质就是目标管理,用目标来调整、纠正企业行为。三是实效性。计划管理既要确保计划的实用性,使计划的执行者能够有能力来完成计划,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计划应当如何来制定,导致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计划管理变成了一纸空文。四是关联性。计划管理不可能单独存在,而是需要与其他的管理手段相互协调,来达到管理企业的目标。因此,从计划的制订、执行、评估等等环节都需要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统一协调,才能完成管理目标。

(二)企业计划管理的意义

计划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约束企业行为,降低控制企业成本,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确立标准。计划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各个环节确立了目标,用目标为标准来衡量员工行为,从而将标准量化,进而更好的来审核、评价员工行为,促进企业管理效益。二是风险控制。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渠道匮乏、市场信息反馈速度慢等问题都给其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计划管理工作能够通过预测市场波动,分析供求关系来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三是监督管理。监督的依据是有法可依,而计划管理工作能够全面的为企业制定详细的指标,使监管能够有明确详实的指标来对监管对象进行衡量,从而及时发现、纠正存在的问题。四是组织协调。通过计划管理,指导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岗位的人员,围绕一个总目标,协调配合、步调一致,秩序井然地去实现各自的分目标。

二、当前中小企业计划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误区,对计划严肃性认识不足

中小企业多从家族式企业发展而来,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其对于计划管理工作的认知尚有偏差。中小企业多以人治为主,依靠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这种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越来越难以面面俱到。但一些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认为计划管理就是对自身管理随机性的约束,难以体现管理的灵活性。计划执行有效性的基础是计划的严密性,而这种严密性使企业员工都能够参与到计划的制定以及执行之中,从而督促和落实计划。但计划管理对于员工和业务部门而言,往往还停留在表面计划管理的实现应当以制度为保障。但在不少中小企业中计划管理在制度层面上还有不少问题。一是计划制定不科学。在计划制定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存在着重短期、轻上、文字上,计划制定中参与度不够,执行过程中缺乏监管,都导致计划管理流于形式。

(二)制度缺失,对计划管理落实不严格

不少企业管理者片面的认为市场变化的剧烈性,使得计划管理毫无意义,因此制定长期计划意义不大。如在一些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认真进行分析,甚至照搬以往的数据。在执行过程中,随意改变计划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一些企业的决策者,都不能有效遵循计划管理的要求,导致计划管理落实不到位。在计划管理后期的评估环节,由于企业计划的覆盖性不强、执行力度不大等原因都使得其难以有效进行评估,加剧了之后计划管理工作的停滞不前。

(三)模式单一,计划管理中缺乏创新性

一是信息技术运用不熟练。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计划管理工作开拓的新的平台,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但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比较滞后,没有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二是计划管理体系不系统。计划管理内容多样,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才能建立一整套完备、科学的多维精细管理体系,而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意识不足,保障制度缺失导致计划管理难以落实。另一方面,企业在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制定方面难以有效兼顾,往往看重短期计划,忽视中长期计划。三是计划监管机制不完善。在计划管理控制监督方面,检测项目不全面、检测时间不科学、评价标准不严格、奖惩措施难落实等问题以及成为了中小企业计划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导致企业计划管理成为了摆设。

三、中小企业计划管理体系构建与开发的重难点问题

针对当前中小企业计划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企业计划管理质量,就必须要立足于企业自身,建立完善的管理责任机制,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计划管理的创新性、提高计划管理监督效能,从而有效提高计划管理质量。

(一)提高认识,增强计划管理的配合意识

企业上下要充分认识到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必须要有计划,从而真正在企业中营造计划管理的氛围。一是管理者要能够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的随意性管理的观念,加强计划管理的执行力,自身要做好模范作用,确保依法依规管理。二是对于企业相关部门而言,要认真做好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工作,能够自觉地结合工作实践,详细、准确的制定相关计划方案,便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三是对于普通员工而言,则要增强按计划操作的执行力,能够遵照现有的职责来落实责任制,严格遵照计划的要求进行落实,调整自身工作进度,完成计划的各项要求。

(二)完善机制,落实计划管理的责任制度

一是重视计划管理的时间节点。中小企业要克服短视弊端,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科学制定自身的中长期计划,充分考虑市场的波动和企业发展战略,将长期计划的方向性与短期计划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促进计划管理的实现。二是重视计划管理的层级机构。企业各个部门也要主动作为,克服事不关己的思想,特别是要把投资指标、利润指标、成本指标、人力指标、财务指标等要素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详细制定相关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实现计划管理切实可行。三是重视计划管理的评估体系。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应当将计划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纳入考核管理的要素之中,特别是在评估过程中注意计划的跟进和后续管理,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创新方法,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势

第7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19-03

文化是所有学校的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构建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内容,而校企文化互动则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要实现校企文化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必须首先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

什么是校企文化互动

校企文化即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合称。

(一)高职院校文化

高职院校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积淀和外部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反映高职院校群体价值取向、精神追求、行为规范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高职院校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广大师生的精神纽带。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文化在结构上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行为文化是外在表现,制度文化是保障,精神文化是核心。

需要指出的是,多年来,部分学者一直把“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混用,其实,这两者是有一定差异的。从词义上看,“校园”是指一种空间维度内的区域或者说是一种场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封闭性;而“学校”更多的是指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的组织机构,所以,在许多时候“学校文化”又称为“学校组织文化”,突出的是其组织特征。学校是整体概念,校园是学校的一个部分或一个方面。学校是开放的,校园则是内向的。学校文化涵盖学校的一切文化,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整体;校园文化是侧重于校园环境和师生在校园内部活动的文化,学校文化包含校园文化。因此,使用“学校文化”这个概念,更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开拓。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培育高效能的企业经营团队,以实现价值共守、精神共通、情感共流和命运共担。

(三)校企文化互动

“互动”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物理学中,用以解释物体或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哲学层面上,“互动”被理解为“交往”或“合作”。 简言之,互动即相互作用,指个人(或组织)为了一定的目标,因彼此交往而引起双方或多方变化的过程。互动的最主要特点是交互作用性,即双方都会因对方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校企文化互动,简单地讲,就是指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彼此融合共生的趋势。校企文化互动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企业,校企文化互动需要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文化自觉和共同努力;互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高职院校吸收、认同、效仿企业优秀文化以及企业规范和制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文化可以也应当被渗透和融合到企业文化之中。校企文化互动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新取向,同时又是校企合作朝着纵深方向不断推进的新抓手。校企文化互动不仅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

校企文化为什么要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是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促进内涵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从规模上看,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随着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高职教育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职教育发展进程中,众多的高职院校把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目标,过于追求硬件建设,或者片面理解能力本位思想,带来了我国高职院校学校文化的特色、个性、魅力的淡化和缺失,“有高楼没有文化”的现象成为制约和困扰各高职院校深层次发展、内涵建设的瓶颈问题。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启动的100所国家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是高职院校转向内涵质量提升、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开放合作、特色创新”成为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文化建设路径的共同心声。为此,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特点和规律,从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道路,从而以特色文化立校、兴校,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目前,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 200多所,可谓院校林立。各高职院校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引入企业的“品牌”观念,强化特色,错位竞争,创立自己的院校品牌并形成品牌效应。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保证。高职院校文化特色是该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氛围。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对高职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创建自己的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本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必将起到重大和长久的推动作用。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伊始就从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并在实践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四双”育人模式,即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有力推动了学院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2007年我院在全国首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2011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建设单位。

(二)校企文化互动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高职教育既是一个办学层次,更是一种办学类型;在办学定位上既要突出一个“高”字,更要突出一个“职”字。高职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对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高职院校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就必须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强化实训、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着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现代课程论认为,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和有意识设计的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必然要通过“校企文化互动”来创设新的高职教育环境。在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既有过硬的技能,又有对企业文化环境的适应性,还有个体自由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转岗能力。校企文化互动教育模式既纠正了当前职业教育本科式办学模式的偏颇,又防止“工具人”的错误倾向,能够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三三模式”。“三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及主干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辅助专业或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对接;“三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融合,专业素质与创新素质融合;“三平台”: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这做到了专业对接市场,课程对接岗位,理论融合实践,教、学、练、做合一,实现了培养目标与用人目标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毕业生以其“为人诚实、专业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心态平实”的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校企文化为什么能够互动

(一)校企文化互动的理论支撑

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这两种文化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见表1)。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矛盾是对立的统一。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校企文化在结构、终极价值取向、基本功能、存在状态上的相同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衔接点;而二者在建设主体、建设目标、建设途径、本质特征上存在的差异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切入点。正因为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可能。

文化的主体是人。高职院校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毫不例外地指向“人”这一主体,都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互动提供了融合点。现代企业对员工要求培育企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而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学生,必然也要适合企业需求,培育学生的企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等,但又不能脱离学校实际。因此,必然要综合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优秀成分,以校企文化互动来营造一种教育环境,缩短高职毕业生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二)校企文化互动的实践支撑

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不可或缺的条件,是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种普遍形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是校企文化互动的一个成功典范。它较好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形成了在校园中创设企业环境与学院教学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战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有力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对师生的工作态度、学习态度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做法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海洋.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4(23):24.

[2]林凌斌.“校企文化互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结构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5.

[3]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47.

[4]张林龙,王春模.现代纺织业高职人才培养“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3):107-108.

[5].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启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第8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组织文化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往往被视为利用文化手段构建全新的文化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比传统的经济手段、硬性技术措施有更好的管理效果,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组织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引导成员走向共同目标,在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组织文化作为组织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全新应用,有其独特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学校本身就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地方,学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织,其区别于另一个学校的重要特征即是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其次,在学校的管理中,人们日益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而不再是单纯接受科层的等级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时一种强劲的组织文化就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软渗透作用。

最后,学校组织文化在塑造学校形象,内化学校管理,无形操控学校实务的同时,也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感染每一个处于这个学校组织中的管理者,教师及至学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贯穿于学校组织的各各方面。

2学校组织文化的出现

在西方,最初的组织文化等同于公司文化或企业文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组织文化被用于指称一切社会组织中的文化。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组织文化”概念正式纳入教育研究领域,试图借用组织文化研究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学校组织的特性等,从而掀起了学校组织文化研究的热潮。

什么是组织文化呢?对组织文化的界定向来是各说纷纭,莫衷一是。组织文化由共享的信仰、种种期望、价值观以及组织成员行为的规范所组成。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非正式的文化与正式的文化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控制着组织系统对“这里的行事方式”形成总体上的清晰认识。组织甚至强于科层制,它是把人们凝聚在一起的胶合剂,并像屏幕一样,通过它可以观察世界。

就像其他组织一样,教育系统必定是在来自外部的、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状况的以及立法机关的强有力的影响下运行的。种种来自学校内部的造成不确定程度的力量也发挥着它们的作用。这些来自内部的力量是强有力的。拥有一系列兴趣和能力、由抽象的目标所指引、运用不确定的教学技术的教师和学生需要某种东西把学校各项零星杂碎的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种东西通常就是学校组织文化。

3塑造强劲的学校组织文化提高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组织文化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构建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就成为整个问题的核心,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3.1组织机构与学校组织文化

不同的教育科层结构是否会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影响学校的组织文化进而影响有效的学校管理呢,答案是肯定的。合理、科学地设置组织机构,是构建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的基础,是保证教育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教育组织机构建设既要体现现代科学管理的一般原则,又要体现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则:

(1)目标一致原则:在设置各种组织机构时,各机构的目标必须与系统目标相一致,使系统目标的实现有保证,子系统目标的实施有方向。学校组织文化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体现,确立共同的目标是塑造组织文化的第一步。

(2)任务归一原则:指同类性质的活动与任务归到同一组织机构中,避免踢皮球、推卸责任、无人承担任务的情况。使各机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人文基础。(3)分层管理原则:在强调统一指挥的前提下,还要实行分层管理,下放给各管理层相应的自和自治权。

(4)机构精简原则:指为完成管理任务所设置的组织机构要精简。精简的组织机构使整个组织看上去整洁、干炼、人员适当,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

(5)渠道畅通原则:决策和指令要能准确、迅速地下达,执行情况和效果及师生意见、建议要能及时反映上去,都需要建设畅通的传达渠道。这是使组织文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贯穿整个组织的必备条件,也是保证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3.2组织制度与学校组织文化

要塑造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仅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加以约束和指导。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和平共处的非正式的不干预“契约”或“协议”,常常作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而表现出来。

在复杂的教育系统中,教育个体需求的满足与追求的实现,离不开各种规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组织制度。教育制度引导着教育个体的行为方式,规范着整个学校组织的教学管理秩序,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基本走向。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都是由教育制度塑造的,尽管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与价值取向,都是当下教育制度的代言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学校的组织文化也是这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塑造和代言,制度的影响与人的行为规范这本身就在无形中塑造了一种组织文化,因此,一个学校组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这个学校的组织文化。

3.3组织环境与学校组织文化

环境是组织的社会层面,几乎包括组织及其成员有关的任何事物,学校组织环境包含了许多聚合在一起的力量,将会影响学校组织文化进而影响学校组织管理绩效。要理解组织环境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就不能脱离环境的情境特征。

3.4组织沟通与学校组织文化

顺畅的学校组织沟通是传递学校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在学校组织文化中,沟通的目的和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沟通使组织成员表现出组织者所期望的行为,以形成共同的学校文化;

(2)激励:有效的沟通可以强化组织成员的既成的为组织文化所认同的行为并加以鼓励;

(3)情感表达:情感也是维系组织文化的重要方面,通过沟通增加组织成员彼此了解、交融情谊、加强良好的团体关系,从而形成期望的学校组织文化。

有效的沟通都会增加成员的生产力与向心力。在学校中透过沟通可以达成观念上的共识,透过协调可以取得行动的的一致性。故沟通协调是组织达到目标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塑造学校组织文化的关键。

由此可见,要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不是单单哪一个方面可以决定的,它需要组织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需要组织成员的团结协作。塑造一种强劲、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必定为现代学校管理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摘要:教育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绝不只是约束和规范,更不是居高临下的控制和干预,而是应该而且必须有更重要的内涵。这就是组织文化的渗透。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其对学校管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管理

参考文献

[1](美)汉森著;冯大鸣译.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2).

[2]周三多等.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6).

第9篇:校企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知识和人才成为了当前经济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发展因素,它是企业发展的软实力,也是企业创新发展、持续前进的必然支撑。在当前一些中小企业的发展现象中,无论是在价值理念还是文化层次上,都存在着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中小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组织中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这一国际词汇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这一词汇的渗透和推广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动力。企业文化的形式、塑造、创新是构成企业良性循环的发展支点。

著名经济学家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企业员工在内心所形成的价值感和目标感,决定了对产品的热爱和品质服务的愿望。我国经济学者刘光明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内部共同形成的价值观念,包括具体的行为准则和意识形态及物质形态。笔者认为,企业文化能够加深企业建设的发展步伐,成为了决定企业建设情况的重要标志。

二、当前中小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常见问题

当前形势下,尽管企业文化的建设作用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的构建上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企业文化的形成停留在一个较为传统的阶段,具体分析如下:

1.企业领导决策独断化

在中小企业的人事人员构成上,大多数都属于家族性产业。领导阶级之间多为亲戚关系,因此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属于个人决策、群体服从的现象。由于确定协调的管控机制,所以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运行中,做不到科学和民主,企业领导层在中小企业具体责任、企业决策上,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缺乏科学的选聘机制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缺乏对企业人事制度的调配。很多企业管理者为了将人力成本控制在最低线上,选取了一些知识水平低、劳动成本低的工作人员。在招聘企业职工的时候,很多中小企业都难以通过企业文化的良好宣传来吸引求职者,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形象。

3.企业内部资源流失严重

很多中小企业受到发展环境的限制,所以无论是在产品成本、材料资源、劳动力上,都呈现出了极大的流失性。一方面,很多企业职工由于薪资水平不够合理,所以中小企业员工的忠实程度并不高。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销售、利润等问题不能和员工利益直接挂钩,导致企业各项资源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

三、如何增进中小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应用

1.建立企业的核心发展观念

在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塑造上,企业管理者本着“按劳分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调整企业的管理模式、确立企业经营观念。首先,企业管理者要多和企业员工沟通、交流,逐渐形成企业内部统一协调的文化思想。企业管理者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向企业职工传递核心价值观念,树立服务、沟通、全面的企业文化意识。其次,企业管理者要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薪酬福利制度等方面,为企业员工树立归属感,要改变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的发展现象,保持“平等公正”的利益机制,使企业价值观念能够融合在企业员工的内心深处,增加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合作力和向心力。

2.建设科学的企业文化体系

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的设置是有针对性的。因此,管理者需要针对本企业的行业特点,从企业产品经营内容、文化组织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解读。例如,海尔集团的企业文化理念是低碳、节约、智能。这是因为这三项特点趋同于海尔集团企业内部的产品诉求和价值观念,同样,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也是如此。中小企业管理者要从文化瓶颈中突破出来,使员工和企业能够建立一个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道德观念、价值行为,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和产品经营、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统一。此外,中小企业还应该把组织、管理人员作为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实现共同参与、广泛参与的民主意见征求,使员工能够从自己的劳动中获得价值,进一步提炼企业文化的价值和深度。

3.创新企业文化推进策略

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实施过程。因此,为了让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中小企业管理者应该改变自身的认识局限,从企业民主管理策略、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人事薪资调整制度等等,加深对企业文化创新制度的调整和培养。要让员工能够以积极饱满的姿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而加深中小企业组织、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要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加强对企业制度建设的文化创新。要汲取一批有创意、有想象力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到企业建设中,从而有效推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获得全体员工的认识和赞同。

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建设对企业管理来说意义重大,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成为了“企业文化”广受管理者支持的重要原因。广大企业管理者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强化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把握企业文化的动态性和多元性,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一个有特色、有深度、有发展的文化定位。

参考文献:

[1]王玉峰.体育课上的高效武器“激励”[J].才智,2010(0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