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轴对称图形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轴对称图形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轴对称图形教案

第1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维 训练 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6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最重要学科,所以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思维由于有无穷的威力才拥有无上的魅力。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获得数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强化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认知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教材、教师、教法、环境等外部诱因,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而教师是各种外部诱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利用教材、教具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导入时创设了“我爱我家比比看”活动情境,让学生比比住房总面积、比比卧室大小、比比自己的床铺大小。学生听说要比一比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自然是热情倍增,很多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听老爸说,我们家房子是160平米的,在我们这个区是最大的。有的学生说:我的卧室是14平米,可宽敞了,放得下床铺、书桌、钢琴。

很显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最熟知的,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学生思维很快被激发出来。通过比较,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有了更直观更直接的认知;学生对“平米”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二、精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拔节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摆脱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精讲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准确找到引导点拨的方位角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前瞻性的认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教师不妨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梳理好数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数学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将这些数学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思维认知。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这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反映不好懂。为了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设计了一道实践操作题:在我们身上找小数。我让学生以直尺为测量工具,在自己身上找小数的存在。我首先做出示范:我的食指为12.3厘米,鞋子为42.5厘米。学生很快就找到操作要领,用直尺在身上到处测量,并记录下小数值。课堂展示时,有学生居然能够量出自己眼睛、鼻子的长度,虽然其准确度较差,但其对小数的认知却更加深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点拨非常简单,但学生却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有比较到位的认识。教师带头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长短”,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训练。

三、优化案例分析,助推学生思维成长

数学教学案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客体,教材文本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筛选出来的,而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的运用,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过多关注。学生学习充其量就是模仿秀,思维得不到有效促进。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列举“反例”,从反面进行思维突破,这对学生思维开发有重要作用。

教学案例并非要照搬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设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中的案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学生也都能顺利解答。我又给出新问题:找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刚开始时,学生表情都很轻松(大概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在话下),可真正找起来却并不顺利,因为我们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实在是太少了。学生苦苦寻找,终于找到几个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如鞋子、笤帚、抹布、半截橡皮。

在这个反例寻找中,学生可谓是煞费苦心,连半截橡皮都找出来了,这说明学生真的是开动了脑筋。试想一下,如果让学生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一大堆来,这样还有什么训练价值呢?教师来个逆向思维,让学生找反例,这就是出奇制胜,给学生思维成长增加了催化剂。

第2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一、“意外”中的生成性资源――乘机提取,点石成金

每一堂课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事件。巧妙地利用这些意外,不仅能很好地化解教师的尴尬,课堂教学也会因此闪现出人性的光芒。

如教“时、分、秒”一课时:

上课铃声响完。突然,一名学生要上厕所。全班骚动。

“你去吧”。刚说完,我有了好主意:“小朋友,请你们看着墙上的钟表算一算,他浪费了我们多少时间?”

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汇报他所用的时间,结果不统一。

师:“你们是怎样看时间的呢?你们想交流吗?”

在学生交流中相机教学新知……

再如在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知识巩固时,学生兴高采烈地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突然,前排一名学生举起双手,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全班哄堂大笑。

笑声中,我灵机一动:“你们为什么笑啊?”

生:他伸懒腰,违反纪律。

师:哦!你觉得他伸懒腰的姿势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动作不美呢?

学生跟着感觉走,无法言表。

教师对称地高举双手,又平举双手:“老师的这些造型美吗?”

学生有所领悟:比他的美多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你的动作是对称的。

师:你是说,老师的这些姿势,如果拍成照片,就是轴对称图形?

生:是的。

师:如果老师为你们拍照,你们会做一个动作,使拍出的照片也是轴对称图形吗?

……

上述案例中的意外事件,是教学中的“不和谐音”,但教师并没责怪,而是别具匠心地过滤其消极影响,提炼其有用的成分,借题发挥,转化为一首美妙的“插曲”。

二、“错误”中的生成性资源――见风使舵,峰回路转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错误。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在观察、倾听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困惑,理解的偏差。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教师的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不仅能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而且也能令课堂峰回路转。

三、“差异”中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天然的差异。我们要重视这种差异,让它成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为我们的数学所用。

比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我设计的教案是: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我一下愣住了。但马上我就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我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哪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挈机说:“还有这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身边的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这下学生由“学数学”成为“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到极点。

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合作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经验更加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3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注重有效性

一、做好上课前的“有效”的准备工作,注重模式探究的有效性

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熟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只是要知道本节课要教什么,还要全面了解《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以及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材的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定位。这样在备课的时候才能驾轻就熟,才能把本节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才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数学活动。其次,要吃透我们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我们既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预设他们在学习中会出现怎样的困难。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整合,写出适合自己本班学情的行之有效的教案。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这个内容时,教材上的内容包括轴对称图案的欣赏、画对称轴、了解轴对称的特征和画轴对称图形等环节。而我在备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在班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得知他们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剪轴对称图形等知识掌握的很好,有些学生甚至现场做演示。于是,我调整了之前的教学思路,把教学中的前两个环节放在课前,通过课前操作预热的形式,并采取小组评比优秀作品的激励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这样的调整,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解轴对称的特征”、“画轴对称图形”等内容上,这恰恰也是学生存在问题最多、需要花费精力研究的地方。

同时,作为一线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值得探究和学习的。而我们所热捧的国外的教学模式,多是从成熟的教育理论中演绎出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理论性。它们的优势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十分有益,但教育成绩不甚理想。有些教学模式甚至过分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模式,但是一定要让模式“本土化”。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模式背后的理念,学会尊重学生,学会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敢于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我们需要在打破模式――建构模式――创造模式的过程中让自己不断成熟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争当一名高效的教师。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常规教学活动中。每一节课,如果没有华丽的课件,似乎就不够完美。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当美丽、富有动感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因为给了他们太多的感官刺激,孩子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少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我们知道,有时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的。比如在讲《分一分》这一课时,我先后采取过课件演示动态分、拿一个苹果直接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学生在第一种方法中,没有亲身感受,只是知道了大概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方法中,学生亲自分一分,直观地感受了“分一分”的过程,对于平均分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我们也要注重学习形式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表信息,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质内容。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合作活动的探究一定要有必要性,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研究正方形的面积时,如果再安排学生操作,这样操作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因为这个操作的过程中“创造”的成分很少,达不到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

三、关注课堂评价,注重评价激励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要注意教师的有效表扬。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太过宽泛。比如一个学困生在列竖式计算时,虽然计算过程有些慢,但是计算很准确,书写更是认真。那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评价呢?如果只是说“你很棒”,我想孩子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反应。如果我们说“你真是太厉害了,你不仅算得很准确,你的书写也值得同学们学习。”这句针对性很强的评价,突出了孩子的优点,激励的效果会更明显。表扬也要有引领性,一句激励的话,如果能够激发更多的孩子,就可以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也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加热爱我们的课堂。

其次,艺术地批评孩子也是一种激励。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如果只是问,你怎么又犯这样的错误了,我不是提醒过你了吗?孩子的心理会有很大的负担,对我们的课堂会很排斥。如果我们艺术性地批评,比如,你这个小马虎,又把小数点搞丢了。再如,你快点把“认真”这个好朋友找回来吧!这样的批评,孩子们听起来亲切,也让孩子从此树立一种信念,那就是“我错了,我改了,从此一切就晴空万里”。

在有效课堂的口号越喊越响亮的时候,在我们对它的渴求更加迫切的时候,我们老师更要注重发挥有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发挥得当,不仅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总之,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我们教师就要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细节,做一位教学的“有心人”。

参考文献:

第4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错误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71-2

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错误资源

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其价值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开发错误,更要善于利用错误,让错误发挥最大的价值。那么,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合理利用错误呢?

1.设计陷阱――巧借错误

案例1:在一次《量的计量》复习课上,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

出示莫愁湖图。提问:你能看出这是什么地方?

(课件出示)莫愁湖湖面呈三角形,平均水深为1左右,湖的周长为5,公园内南京标志性景点之一莫愁女塑像高为2。公园现有面积为47,其中水面面积为33。湖内可蓄水500000。

这时全班孩子都笑了,所有的听课老师也笑了,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烟消云散,班上一下子炸开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这时老师接着问:你们为什么笑?你们觉得应该加上什么单位呢?

(课件演示)莫愁湖湖面呈三角形,平均水深为1()左右,湖的周长为5(),公园内南京标志性景点之一莫愁女塑像高为2()。公园现有面积为47(),其中水面面积为33()。湖内可蓄水500000()。

学生试着填空,课件一一出示答案(如出现错误,可板书出不同意见,如填“平方千米、升”,先板书出来,老师再请学生一一举例)。

这节课老师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了教案,使教学产生了波折,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正因为是学生的错误,聚焦了学生的关注点,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了升华。一节枯燥的复习课,由于老师巧借错误,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十2=5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由此可见,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让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2.优化教材,暴露错误

案例2:在教学《面积的含义》一课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哪一个面积大,要求是不能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在小组活动中,有的小组用统一的方格纸去测量,有的小组用相同的条形纸去测量,但唯有一个学生用的是不同形状的纸条去填充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看到这里,教师向全班学生提问:能不能用不同形状的学具填充这两个图形?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纷纷提出质疑:如果用不同形状的学具填充来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那么填充的图形又如何来比较他们的大小呢?在面红耳赤的争辩中,方法也就越辩越明了。最后学生达到统一认识:要用相同的纸去量面积的大小。

在学生动手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将个别学生的不当操作暴露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很多新想法。学生们在讨论问题时不知不觉对教材中的多种方法进行了优化,观察法和重叠法都有其局限性,确定了用相同的纸条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它不但易于操作,而且对后面学习面积单位有积极的影响,也使这节课真正做到了课堂因错误而精彩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实现了学生的创新,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3.沉着冷静,应对错误

案例3:在《轴对称图形》一课中,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学完了新课知识后,完成了一组判断题,其中一题是“所有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由于前面学习中遇到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认为这道题是正确的,而笔者也不假思考地点点头。这时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不对,菱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话音刚落,笔者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笔者也立刻认识到了这是一个生成性的资源。于是,笔者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最终发现并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老师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对待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应该是善待错误而不是放纵错误,要通过教学机智把错误的事实转变为探究问题的情境,打破课前的预定目标,促使具有鲜活的个性的探究发现在课堂中创造生成。如在本节课中,当孩子提出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时,以此来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踢给学生,迅速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亲身经历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并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这样的处理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二、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纠正错误

1.顺水推舟

案例4:潘小明老师在《认识圆》的“画圆”教学中,先让学生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等学生画好后,潘老师选择几幅典型的作品: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的;将弧线画得粗细不等,形状不一的;把“圆”画成了椭圆形状的等等。看到这些作品,学生们笑的前仰后俯,笔者正为潘老师捏了一把汗,没想到他镇定自若,笑着问学生“你们在笑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

“这些都不是圆形,画错了!”听到孩子们的回答,潘老师立刻让他们思考问题的原因。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一个一个找出原因,有的说圆心没有固定好,有的说用力不均匀,圆规使用的方法不正确也会出现这些问题……潘老师话锋一转问:“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接下来学生顺利地总结出画圆的方法,然后又让学生再一次画圆,结果全班学生画的全部正确。

由于老师善待学生的错误,利用错误轻松点出画圆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对错误的思维作出修正,其作用不仅在于改正思维中的错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学习方法。教师这种对错误宽容而不纵容的态度、开放而严谨的治学精神影响着学生,保护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给课堂画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在特级教师潘小明的课堂上,让我们不仅领略了大师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重要的是他关注学生的错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所有听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将错就错

案例5:观察右边的黑板报,思考

《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生1:《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12。

生2:不对,是13。

师:那么《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呢?

生1:13

生2:12

生3:14

师: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标有这张图片的纸,折一折,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们很快折好了,举起手中的纸,兴奋地说,老师我们知道了。

这道题目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刚接触几分之一,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几分之一之间的区别,这时老师让学生折一折,深刻体验了的几分之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巩固了新知,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中,笔者们何不“将错就错”。你也许会问:在严谨的数学课堂中,哪能知道错了还让它错下去?其实这里的“将错就错”指的是:在数学课堂中,碰到了有错的、有误的题目或回答,老师不要马上就更正或否定,而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灵活地处理这些内容,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错误,并共同解决,把这些“错误”变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素材。

3.欲擒故纵

案例6: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如何比较?

第5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一、精心预设 引导生成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高质量的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使教学有序地开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我思我说”,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及思维特征等,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则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二、教学机智 精彩生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逝。 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地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当很多同学正确认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后,我问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都为轴对称图形?很多同学认为“是”。理由是“折叠后可以互相重合”,我说:“平行四边形折叠后不会重合。”很多同学不以为然,立即议论纷纷。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呢?这时,我忽然发现一个学生没有在议论而在做“小动作”,仔细一看,这个学生在玩弄平行四边形的小纸片,并转来转去,看是否重合。这情景给了我一个极大的启发:何不让学生折叠平行四边形纸片来验证。于是,等学生议论一番后,我说:“同学们不知平行四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可以用小纸片先做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对折或撕去一半,看两部分是否重合。这时学生忙碌开了,一会儿,做“小动作”那位同学发言:“我把撕成的纸片反转后,两片纸重合了。”接着有几个同学也这样发言,到此课堂暂时僵持。我说:“同学们看一下课本上对轴对称图形意义描述的一段话。”同学们看后豁然开朗,轴对称图形是“对折”不是“翻转”,至此,同学们完全知道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了。学习这个概念时,做小动作学生的意外信息,给了我灵感,致使课堂精彩生成。这个生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搭建平台 激励生成

作为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中,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变预设中对未知的探索为对猜想的验证,反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教师应给予积极鼓励。否则,如果教师给他的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学生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就算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也应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

2、激发自主的生成意识。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学生能支配学习活动,能自觉地进行调节、控制,促使活动持久而有效。可以这样认为自主创新的意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学生自主创新个性形成的催化剂。

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教学时,学生对于认识不同位置的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很容易出错,于是老师便让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在纸上画全等三角形。学生画出了很多,也很零乱,老师问:“你们商量一下如何给自己所画的三角形分类,更利于找出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学生又在思考和讨论,过了一些时间,有些小组已经有了眉目,学生把所画的三角形分成好几类:有一边重合的,有一角重合的,绕一个顶点旋转的,有平移的,有轴对称的,同时我让小组代表上黑板画各类全等三角形,再说出他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四、捕捉亮点 促进生成

马卡连柯说:“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时此刻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真实的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对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和“”,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和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活的教育资源,努力创造条件去扶植它,栽培它,并让它擦出的火花燃烧起来。

例如:在一堂《二次函数的应用》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继续探究抛物线与x轴(横轴)交点个数时。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抛物线与x轴(横轴)交点个数有好几种情况,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交点的个数和什么有关系”。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女学生回答:“与函数表达式中的系数a、b、c有关系”。老师再问:“请你讲得更明确点,好吗?”她想了一下说:“与式子b2-4ac有关系。”说得多好啊,正当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男同学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与式子b2-4ac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是啊,这不是本节课要讲的一个重要内容吗,老师有点担心她讲不出来。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说明自己的能力,她马上说道:“当b2-4ac=0,说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o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把这个根 代入抛物线的关系式y=ax2+bx+c时,有ax2+bx+c=o,说明抛物线经过这一点,这一点恰是抛物线的顶点,也是与横轴的唯一交点( ,0)”。说得多好,这说明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数形结合有了相当的认识。男生还有点不服气,接着问:“那么另外的几种情况又是如何呢?”教室静了下来,大家都在思考这一问题,这一女生思考了一下接着又说出了另两种情况,这时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的这种穷追不舍的追问鼓掌!

由此可见,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活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师生的思想情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再现的是师生真实而自然的生活情景。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真正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 叶澜

第6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许多教师认为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 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以预设促互动,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低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预设的重点. 深挖教材,充分预设,既能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如在预设“百分数的意义”时,结合最近的教育现代化创建这样的情境:① 播放校园典型景点,引出校园的绿色信息:2008年我校的绿化占学校总面积的49%;自教育现代化创建以来,我校目前绿化面积达到了学校总面积的56%. ②学生读取信息并引出百分数. 师:“教育现代化创建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通过这两个百分数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对于百分数想了解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百分数. 以校园新貌引入课题,让学生倍感熟悉贴切;让学生说说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创设一个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场”,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内趋力,为下面自主建构百分数意义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预设不是被教材所束缚,而是要将教材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开发课程资源,既能帮助学生整理好要掌握的知识,又能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要尽量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既随心所欲,又学有所得.

三、预设弹性方案,适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富有弹性、留有空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从而给生成留足空间. 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拿着硬纸板剪成的圆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片的周长?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说出“绕一绕”和“滚一滚”的方法,并选用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去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但在课堂中,学生不仅提到了这两种方法,还提出用计算的方法,即把圆周率乘直径. 还好,教师在课前已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点,设计了两种预案:一是对圆周率的探究;二 是对同学提出方法的验证. 教师灵活地选择了第二种预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生成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1. 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2. 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第7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浅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数学课堂;创新教育;质疑;探究

作者简介:段光剑,任教于云南省施甸县仁和中学。

数学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重新认识新教材,进行重新探索的开端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只有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培养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阶梯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即“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质疑问难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轴对称”时,笔者首先展示教科书章前图以及图12.1-1和学生自带的有关轴对称的图片,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一个初步印象,再让他们阅读课本材料,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对定义了解充分后,笔者问学生:“当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你的同学?”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争先恐后地问他同学。让他们不断猜想、不断提问后,笔者找出几组提出了比较好的问题的学生进行演示。如:甲问:“圆的对称轴是什么?”乙答:“圆的对称轴是经过圆的圆心的直线”,接着甲追问“那么这样的直线会有几条呢?”乙正在思考时,丙大声回答:“无数条”……“为什么要说所在的直线?”……整节课下来,由于学生的勇于质疑,轴对称这一概念很轻松地就掌握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质疑欲望,并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表明学生在认真思考。作为教师,应认真对待,平等交流,积极鼓励,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更有信心敢想、敢做、敢大胆质疑,而不能压制和批评。特别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要特别加倍爱护和培养。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教师首先要明白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参与,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随时提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后再和其他学生共同探讨。

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大胆打破常规,寻求新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向独特性方面发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更具有代表性,能包容大部分所学知识点,不能过于复杂(难),但也不能流于简单。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过于简单学生没有兴趣,这一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很重要。

五、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哪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笔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笔者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的。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笔者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笔者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字:多媒体 初中数学 整合 体会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听觉获得,视觉方面获取仅限于书本、黑板等静态的内容,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化的手段是初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使多媒体与初中数学教学实现有效整合,每个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产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数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八年级上册《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的图形,如国旗、蝴蝶、枫叶、建筑物、飞机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多媒体图片,一下子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轴对称现象,由此对轴对称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做”数学,由过去被动地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改变成像“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例如,在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的教学时,借助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应用几何画板的强大功能,采用了体验教学方式,无论线段垂直平分线哪一个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都相等,学生通过鼠标拖动立即得到线段的长度。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学生人手一机。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拖动鼠标改变距离,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永远会记得结论,从而突破本节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发现中获得,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使学生自始至终感悟、体验、尝试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获得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再如,在《利用变换设计图案》和《平面图形的密铺》这两节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制基本图案,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复制、粘贴等基本功能设计美丽的图案并向全班同学展示,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多媒体有助于揭示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学生思考和操作活动,学生更容易揭示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例如,在讲授“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时,运用几何画板将角平分线的性质用动态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展示出来,先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一个角的角平分线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和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的长度,随后拖动角的一边上的动点,让学生观察角在改变了大小的同时,其所分成的两个角的度数大小和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的长度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学生容易总结规律,验证结论。再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中,过去只能凭借固定的图形和语言的描述来让学生产生想象,用几何证明的方法教给学生结论,让学生通过记忆来完成练习,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难免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现在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或Z+Z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变化,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加强了知识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四、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现如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信息,优化教学内容,这些参考的内容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完成,这样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例如,“初中数学网”、“初中数学资源网”、“中国教育资源网”等查找有关教学方面的信息,我把下载的课件和教学设计结合自己实际,进行修改、补充,很快就会成为自己教学的教案和课件,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课堂、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教学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因此,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为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再好的多媒体,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将功败垂成。所以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现有知识的程度、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计算能力等多方面考虑,这样才有效果。

第9篇:轴对称图形教案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数学;兴趣;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成为必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一个学生崇拜的好老师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首先就得让学生喜欢你。

我们数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以应对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专业知识要过硬,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懂。以博学的知识增加我们数学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爱上数学。

我们要用自己对待数学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以自己的数学老师为豪。一个能让学生有自豪感、崇拜感的数学老师,是最有可能培养出主动学习数学的学生的。

数学学习中我们对待学生要宽严有度,既要“严”字当头,说话掷地有声,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上是师生,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课后要尽可能多地和学生相处,和学生多谈心,多交流,不体罚学生,不辱骂侮辱学生,多鼓励,少批评,真心地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受到除了父母,老师就是他们最亲的人。

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大纲和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反复地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变得生动,学生才有兴趣,课堂才能活跃,课上得好,学生才能喜欢数学,喜欢老师。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谁不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呢?我们若是主动地去做某事,一定是对做这件事的某方面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能被动地听课,完成作业就很不错了,又如何要求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取得优异成绩更只能是一种奢望。因而,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用求新、求活的课堂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上课时就让学生先预习,并带一些轴对称的图形,让他们观察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把它们沿某条线对折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2)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地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数学本来比较枯燥,要想让课堂变得活跃,上课内容变得生动,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现在基本上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用起来很方便。

2.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1)注重数学概念的学习,比如说同类项,学生只要记住两个相同,即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就很容易判断两个单项式是不是同类项了,所以学好数学一定要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2)上课专心听讲,每天的学习内容必须要学好,没听懂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直到搞懂为止,千万不能吃“夹生饭”。

(3)认真做好笔记。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而又比较典型的例题,还有时候老师会教一些口诀,如果不做笔记,也许当时能记住,时间久了还会有一些遗忘。

(4)课后及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对于数学而言,除了把每天的知识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要适当地做一些练习。

(5)准备一个笔记本,把做错的题目记下来,抽空可以多琢磨,想想到底是哪儿出错了,现在能不能做好了。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展数学第二课堂,成立数学学习兴趣小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活动。如学过有理数后,让学生用扑克牌算二十四点游戏。

另外,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质疑的形式、列举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形式引入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气氛热烈的导课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

还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抓好数学学习的督促检查。最好制定一个表格,既有学生的自查,又有家长的督查。也可以先是定期,然后逐渐变为不定期地对每天、每周、每月的所学数学内容进行签字检查,检查的频率先强,后逐渐减弱,直至形成每天能主动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一训练过程家长应被告知并安排学生怎么学习数学,开始检查时要到位,要严格、力度要大)(2)开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不要太高,可一步一步来,对每一步都要监督到位,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3)做好总结。每周、每月均要及时总结,最好一星期进行一次总结,可以因学生执行计划时表现的好坏,以奖励的方式满足他的一些需要,以激励他执行下一星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