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家风家教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家校合力;学校教育;家庭德育
《三字经》中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古人早就明白学校和家庭的同一性和重要性。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教育合力体系,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教育机制是很有价值的。
一、家庭教育及其意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和学校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使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鲁迅先生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大多数时间是同家长一起生活的,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的、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为人处世、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熏陶作用,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模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家校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完善的家校教育合力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实践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并不完美,多数家长对家校教育合力的认识是到位的,主观上也愿意积极配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不统一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观念上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如,学校的教育宗旨最根本的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到学校就是读书,升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其他的概不参与。其实,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孩子读好书,更要让孩子做好人。而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协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2.教育沟通不及时
家长与学校沟通不及时。家长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及相关情况,也就不能及时开展有效的补救和教育,家校沟通不及时,往往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3.教育时间不衔接
家校在时间衔接上产生脱节。例如,学校放学后、节假日期间,家长没有约束好、管教好,放任自流,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对学生有效监控的时空上产生了空档,一些学生正是在这空档里发生情况,产生问题。
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能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能更健康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家校合力及其作用
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对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所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合力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极其重要的条件。
1.家校合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连续不断地努力。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渠道,学校严格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孩子的品质、性格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是潜意识学习和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在家庭生活中树立起的权威性,都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种有力的榜样作用。
2.家校合力有利于学校、家庭信息交流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的形式,让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日常一些活动有大致的了解,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也可能把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环境等告诉教师,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校讯通等加强联系,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遇到问题和困难,可以设法和学校一起去沟通、解决,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能力各方面都比家长更胜一筹。
3.家校合力有利于优化教育方法
学校是集体教育,主要在学习知识这一方面起导向作用,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四、家校合力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家访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要求教师在初中阶段每年对学生家访一次,班主任每学期对学生要家访一次,家访过程中要做好家访记录,要求家长签字。在家访时,要求教师做到:家访不告状,不指责家长和学生,要有针对性;要主动、及时与家长联系;要与家长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教师通过家访活动充分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2.召开家长会
家长会是争取家长配合的有效途径。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两次,期初一次,期中一次。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对于家长会活动,学校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情况、在家表现及学习情况,并做好家长会会议记录。对家长会的要求是:有签到;有会议提纲;班主任有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的汇报材料;有会议流程记录;有家长反馈意见记录。
3.成立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的合作伙伴。选择有一定专长和生活阅历丰富的家长组成家委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礼仪、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家委会搭建起家校教育合力的平台,畅通了沟通渠道,使家庭和学校关系密切了,家庭教育水平提高了,学校教育更有效率了。
4.利用好通讯设备
姐妹们要如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力?从而活得更自信、更潇洒、更有滋有味呢?
第一部分:随机采访――你眼中“有文化力”的女人
巧巧:我感觉“有文化”跟“有文化力”很不一样。前者是学历高、读书多,后者更接地气,是女人充满活力、终身学习的状态。
周阳义:文化力是有涵养、有品味、有生活情趣,我感觉跟这样的女性相处不累,适合天长地久。
Anne:明星胡歌曾在母亲安排下跟女博士相过亲,据说他家的家规是“最好找个女科学家,至少要女博士”。这种对配偶的要求,蛮激励咱小姑娘们“干得好、学得好,才能嫁得好”!
小@猫:“网红”跟“明星”的区别也就在此吧,前者靠的是PS、整容,后者靠的是修养、努力!
第二部分: 百姓故事――“文化力”,润物细无声
线下读书会,架起温情的桥梁
(建云 34岁 英语教师)
作为业余的翻译者,我关注互联网翻译平台上的读书会,定期参加“线下读书”活动。这不但提高我的专业水平,还帮我理解我妈的心理状态,改换与她互动的方式。
我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语文教师。3年前我爸去世之后,她越活越不招人待见。带孙子时用IPAD做保姆;后院花草不得善终;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屡将自己锁在门外,将钱全被骗掉,将孙子忘在幼儿园……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买健身器材、带她找玩伴、催她跳广场舞……一切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体检结果正常,她却放纵自己的情绪与智商,一路往痴呆的终点狂奔……我跟丈夫对她沟通、嗔怪、娇宠、激励……各种方法用尽,这个“老小孩”都毫无改变。
一日,我们在咖啡馆里阅读英文原著――阿尔诺.盖格尔写的《流放的老国王》。
讨论中,组织者感慨说:“作者描写到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他将罹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流放的国王。熟悉的家庭环境对他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仿佛身处异乡。他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蹿……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品质与个性一滴滴漏掉…… ”
有人感慨:“过了70岁,我爸越来越傻……其实,我未从老人的角度看待过他的心绪、挣扎与无奈。”
有人说:“我90多岁的奶奶,像个小孩一样,天天要哄,要买礼物,要对她说赞美的话……其实想来,老人挺可怜,他们的存在感就只在家人的理解、包容和关爱上了。”
还有人说:“看着我妈,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她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一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友们,逐一离去,儿孙们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
……
想到我妈的情况,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她的打击,只会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原来,我的“书友们”也有类似的经历与纠结。
那天回家时,我妈又在看电视。像往常一样,她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什么毫无意义,她要有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我悄悄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几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犯错的小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是怕我唠叨她,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了,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她的背影,很像巩俐在《归来》里扮演的那位失忆妇人。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我想起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来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却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我走进厨房,默默打开她忘记的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
吃好晚饭,我陪她看那些已翻破的旧相册。当我妈絮絮叨叨地忆苦思甜时,我不再打断她,也不再玩手机。“全家福”中那位知性、典雅、美丽的妇人,是我妈。那位牵着她手的男人,是我爸。
看好了,我妈问起读书会的事情。我告诉她我最近在读米兰.昆德拉的一本书。有句话我刚刚读懂:
“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
泪水从我妈眼中流出来,我发现其实她的智力并没有衰退,她完全明白我所引用的名著。
我想: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我不该再要求她强装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处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我要告诉老公和儿子,尽量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去尊重她怀念过去的生活方式。
点评:名著震撼心灵、跨越鸿沟、剖开人性的力量,不容小看!网络平台让现代女性的阅读更具多向化、窗口化、实用化的特征。与文化紧密结合的“线下活动”,能教我们理解与包容,搭建对家人们正向沟通的桥梁。
公众时代的“健身文化”
(刘柯珂 25岁 杂志美编)
我这个“活蹦乱跳”的小丫头大学毕业来到编辑部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淑女绅士们几乎都不爱动。倒口水喝,也是坐在带滑轮的椅子上溜过去,屁股都不抬一下。
一日的午餐话题,聊到微信。一晒“公众号”,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昭然若揭。
作为健身达人,我习惯性地将其与个人的身体状态联系起来。说来有趣:关注股票的人大都有颈椎病和肩周炎;关注八卦的人大都有小肚腩和大象腿;关注文艺的人大都需要吃胃药;关注教育的人大都因“猴孩子”折腾出更年期综合征……
大家让我晒一晒我们“90后”的公众号。我的公众号围绕两个兴趣点――吃饭与健身。
我赞同“单身也要好好吃饭”的理念,学人家做“一人食”,学人家“一个人的时候,坐在南窗,晒着太阳,衣裙飘飘地细嚼慢咽……”我每次带到单位的健康午餐都博得喝彩,好好吃饭的态度也让叔叔阿姨们非常欣赏。
至于健身,我每天提早来单位半小时,在楼下的小花园里跑步、跳绳、练习柔力球,同事们被我公众号里图文并茂的健身内容吸引了。健身达人们晒自己由胖变瘦的照片、晒健身前后的病历报告、晒对付小肚腩的办公室操……
同事们都是手机阅读的忠诚粉丝,不少人也关注了我的订阅号。
……
几周后的一个清早,我在小花园里练柔力球,隔壁办公室的编辑姐姐上前来聊天。一早来单位加班的她眺望楼下,瞥到我飞舞着球拍的英姿,她怎么都想不通这个小球怎会紧紧黏牢在球拍上。
我教她试了一试,她决定也去买一副球拍,跟我一起玩。她说自己那天在健身之后变得文思泉涌,提前完成任务。
从此,我有了伴儿,两个人练球总比一个人快乐得多。我们的笑声感染了许多人,有些年长的同事们也站在窗口看着我们练球。当他们每天追看健身的文字、图片与视频,难免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部门领导问我:“小刘啊,你玩的东西太难了,有没有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运动啊?”
在大学里,我选修了两年的太极拳派上了用场。在午饭后的休息时间,我欢喜地当起教练。我把教学的碟片借给想健身的年长同事们看,推荐了几个相关的太极文化的公众号。
领导的感召力真大,不知不觉中,很多同事早早来到单位健身。
小公园里也安装了新的健身器材,大家好像迷上了运动似的,每天盼着健身时刻的到来,互相交流健身的心得。
大家收获的不仅是开心和放松,更是身体的健康与健美。今年,冬春之交流感盛行,我们办公室却无一人生病。
体育运动也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我们的工作还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赏呢。如今,健康正向的体育文化,成为我们办公室的特色。“健身一刻钟”变成“健身半小时”,大家琢磨着成立一支太极拳活动队,参加系统工会组织的运动会呢。
点评:先进的文化定能辐射他人、影响环境。年轻的姐妹们,不妨涵养某方面的特长,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渊源,用正向、积极、优秀的文化来武装自己,影响职场风气。
让专注成为家庭文化
(蕲芳 43岁 公司会计)
每天晚饭后,我和爱人都歪在沙发上看手机。高二的儿子在一旁写作业。罹患严重“手机上瘾症”的他,经常有事没事地解锁一下桌上的手机,在屏幕上乱画一通,再默默锁屏。
我看在眼里,问:“你用手机干嘛呢?”
他说:“看时间。”
我指指桌上的闹钟,威胁他再不专心就没收手机。他将手机锁入抽屉,右手做作业,左手下意识地摩挲着抽屉的锁头。
……
当我与闺蜜交流孩子的情况时,她介绍了“全家一起培养品格”的讲座。
闺蜜说:“请家教,或像盯贼一样督促孩子,都不如培养他的专注力。只要专注,孩子在校的听课有效率,比啥都强!我儿子能考上心仪的大学,与全家一起培养专注的品格很有关系!”
闺蜜发一些培养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APP给我,我自己先在工作的时候尝试了一下。
比如:某一个程序在运行之后,使用者可以播种一颗种子。种子在30分钟后会长成一棵大树,前提是在此期间不能解锁手机。无论种子是否成活,都会记录在一块土地上,你还能标注自己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我发现这些程序很管用,就推荐给儿子。他开始不屑一顾,后来却在成就感和同情心的驱使下对“种树”上了瘾。
在做作业时间,他老老实实地把手机“束之高阁”。他学习的激情与效率均被提升,将程序中“种树”的时间从30分钟,默默拉长为40分钟、50分钟!随着成绩提高,他深深体会专注的力量――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学习一小时,然后尽情地玩20分钟手机,远比“一边玩手机一边学两小时”效率更高。
看到良好效果,我突发奇想:“我和老公能用其来好好交流吗?”
通常在睡前,我俩各玩各的手机和Ipad,即使交流也停留在肤浅、琐碎的层面,多是有问才有答的敷衍。
沟通之后,我俩约法三章:“每天睡前播一颗种子,聊天10分钟。”
别小看这10分钟,没有电子产品的插足,我们渐渐找到心灵相契合的感觉。沟通的思路、眼界、深度都不一样了!怪不得人家说,手机是亲密关系的最大杀手。过去在“碎片化”的浏览中一点点蒸发掉的激情与共鸣,如今都重新找回啦!
身为设计师的爱人,过去常说“自己的注意力一点都集中不起来,总忍不住去滑动手机屏幕,浪费很多时间,也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但是,他的“屏幕依赖症”竟因为几个小应用程序而治好了!他的设计越来越出彩!
如今,在“禁手机”的晚餐时间,我家的共同话题经常围绕“种树为什么失败”、“我要如何更专心致志”等。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进步、互相鼓励,每个人都会拥有一片专心致志、郁郁葱葱、不断繁盛的森林!
点评:家庭文化的载体变得越来越小巧、易得、精致。很多培养好习惯、好品格的APP,不知不觉中进入千家万户。就像“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一个小小的工具可以营造出一种家庭文化!
第三部分: 新词库――“文化力”的一些元素
文化孵化力:利用最先进、正向的文化来创造财富、孵化梦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实现。
文化微调力: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用“微调”的方式,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蜕变。
文化和合力:优秀的文化,带给人归属感与安全感。女性要成为“使人和睦的人”,就要与时俱进,保持自我更新。
文化潜移力:文化对环境和个人的影响,总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女性要修炼“内功”,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影响力。
第四部分:本刊观点――让文化力更接地气
姐妹们,要让“文化”更接地气,其实很简单。
你先找准目前你最困扰的问题,将其当做一个项目来对待。你利用线上线下的各种平台,集思广益,了解“达人”、“过来人”、“成功女性”在经历同样问题时的心路历程,摸索出对症下药的思路和窍门儿,然后制定计划,逐一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