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视觉艺术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轴心,在视觉艺术课程中占据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承接了基础课程即设计素描、色彩、构成课程的设计构成方法,另一方面开启了视觉艺术设计的大门,是今后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石,为提高版式设计实用技能并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课程转型改革是关键。
1 教学方法改革
我所致力于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引导学生观察作品并设计出能够引导受众以设计师思维为导向观察设计作品,从而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且独具匠心的作品,其改革方法细述如下:
1.1 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机制
由于国际政治形势愈发多变,国内经济压力日趋加大,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持续走高,如何改善学生就业的问题,成为各专业竞相争论的热点,针对视觉艺术的就业形势,职业规划准入课堂是减缓就业压力持续走高的方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若从进入大学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毕业工作几率较大,相应专业能力则会较强。
1.2 “工作室”教学辅导模式
为了能够推行“教、学、做”的教学模式,提高艺术设计学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复习并制作艺术作品应配合工作室教学辅导,这样以小规模,小团队的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教师零距离接触学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解决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1.3 自我评述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步入社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自我表述能力,无论是就业招聘时的自我介绍亦或是工作中完成任务与上下级部门的汇报与沟通,自我表述能力衡量着一个人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加入对自己设计作品的介绍、评述、讲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艺术评论鉴赏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课程体系研究
版式设计课程的意义更是总结了人类观看的视觉流程的规律,教会学生如何设计作品,引导受众按视觉流程走向观看设计作品。纵观整个版式设计课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
2.1 第一阶段:观察――从生活到社会文化
“设计知识和设计的产物,通常是某一特定时代和环境条件下的最佳选择项目和累积成果。”[1]在正式学习设计作品之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会在生活中累积设计素材,观察作品的形式、颜色与结构。因此版式设计的第一个阶段课程可设置为对报纸、杂志案例的裁剪拼贴,让学生初步了解报纸杂志排版中骨骼的分布形式、字号的大小、颜色的搭配等设计元素。
2.2 第二阶段:分析――从设计无序到设计有序
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当我们在第一阶段让学生初步了解设计作品版式形式原则后,不同的版式原则会在其头脑中产生感性概念,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能够按照所观看的作品进行复制排版行为,但若让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作品还需要培养其理性的认知思维,通过对版式基本原则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设计,进而从无序设计渐入有序设计。
2.3 第三阶段:创造――从复制到创新
优秀的设计不仅在于符合设计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其独创性及创新意识,第三阶段则打破一二阶段传统的复制设计作品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创造,通过“联想”及“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活跃个人思维,让学生思维处于被激发的状态,从而初步完成主题创作,形成独立的设计思维。
2.4 第四阶段:模拟――从错误中探寻设计的原则
模拟法是借助某种事物或过程来在线原型或模式的表象、性质、规律、特征,利用异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进行设计的学科类比方法。[1]将模拟法应用在版式设计课堂中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设计的原则,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纠错,模拟设计师及受众双方心理,让学生对版式设计原则、视觉的流程等设计方法理解更为透彻。
2.5 第五阶段:评价――从自身的喜好到用户的体验
用户是设计的体验者,若设计人员的思维是设计的灵魂,那么用户的体验便是设计的躯体,第五个阶段对学生反馈体验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评论自身的设计与其他同学的设计,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让自己思维灵活转变在设计师与受众之间,学会用多重思维多重角度看问题。
2.6 第六阶段:系统――从零散观察到整体设计
通过以上五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独立完成设计作品,但版式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将其渗透应用在视觉传达艺术的具体学科,最后一个阶段通过对不同学科应用的案例的赏析让学生独立完成不同类别作品,形成整体设计思维,达到系统的、整体的、机构化的设计。
3 考核考评机制创新
考核考评机制的创新能够督促学生进步,培养其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提前培养学生步入设计工作的状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
3.1 末位淘汰考核机制
末位淘汰其重点在于要有末位,通过对班级同学作品优劣的排序,考核学生的听课状态及学习效率,做到堂堂考核,通过奖惩措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督促其学习进步,培养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工作室辅导机制作为辅助措施,辅导末位学生,提高其设计水平。
3.2 学生互评模式
为保证学生的上课质量,提高学生鉴赏品评作品的能力,课堂开展学生互评环节,通过学生互相评价课堂表现、设计作品,提高学生荣誉意识,让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设计能力,使学生在评价中充满干劲,积极进取。
视觉艺术设计是创造、是发明、是革新,作为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授者我们更应该在教授中引领一条新的教育道路,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探寻潜藏于日新月异的视觉艺术设计背后的秘密,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的能力,这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任务。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课件 视听艺术设计
进入21 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成熟和快速普及,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 提高教学效率, 讲究教育绩效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真正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多数都致力于所讲授课程的内容, 而忽视了对多媒体材料的审美规划, 这种内容与形式、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不统一,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一、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艺术性
(一)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艺术性
课件的艺术性是指多媒体课件的画面美观、重点突出, 图像清晰稳定,声音悦耳动听, 各种媒体搭配恰当等, 使学习者在一种轻松、艺术化的氛围中学习,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件的艺术性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的关系
教育性是指课件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课件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没有教育目标的课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科学性是指课件所表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无误的。
技术性是指课件中所采用的技巧手段的完美特性,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技巧手段, 能够把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达清楚, 让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由此可见,教育性是课件的最基础的原则;科学性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完成教育性的保障;技术性则由多媒体自身的特性决定,多媒体教学手段具备着优越于传统教学手段的特性;而艺术性则是多媒体课件产生的根本价值所在。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无非是想以另一种模式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希望用一种美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效率得以提高,艺术创作是多媒体教学中课件设计及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研究课件艺术设计理论的必要性
首先,我国在课件艺术设计理论研究上仍属空白。我国课件设计及应用从业人员缺乏艺术设计过程的理论指导,该行业急需能够给予课件视听艺术设计实践指导的一般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对课件设计应用及过程提出指导性建议,以及对课件的教学效果或预期效果作出合理性解释和预测,为工作在教育领域及课件设计及应用领域的一线教师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再者,从当前的多媒体教学现状来看,虽然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数量上呈海量级发展,但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书本的模式,基本上是印刷版直接改成了电子版,虽然增加了图形、声音、动画等艺术效果,但由于没有理论基础的充实,艺术效果的配备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堂氛围的作用。课件的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迫在眉睫,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完成需要艺术设计理论来指导。
二、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视听艺术规律及其艺术设计
视听艺术无疑是多媒体课件设计及应用过程中必须注重的元素之一,它的运用可以使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样式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忽略课件制作的根本目的,即以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另一种教育模式,更加生动、高效地完成教育过程。因此,在实现课件艺术性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好视听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及出现的时机,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享受生动有趣的教学过程的同时,高效的吸收所学知识。
(一)把握视听艺术因素出现时机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课件,比如自始至终地播放背景音乐,或每一次内容的切换都伴有很长的声音效果,或界面上反复出现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精美小动画等,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注意学到了什么知识了吗?虽然寓教于乐是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它不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乏味,同时又能以伴有声音的画面传播着知识,但过分追求声音效果和视觉效果的情况却使高效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奢求。那些有趣的背景音乐和小动画中人物或动物奇怪的动作和声音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所以,对视听因素出现时机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它建立在课件制作者对教育学及视听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深刻掌握的基础上。
(二)利用视听艺术规律更好的传播教学内容
在实现课件艺术性的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把握视听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和出现时机,从而来优化教学过程呢?
在视觉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上,我们主要应该把握视觉的均衡,为此可采用“三三黄金律”(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交汇的四点,是视觉中心)、“四分法”(版面作纵三横四分割,几个相邻矩形组合一起,形成美丽的匀称和平衡)、“黄金分割”理论(长宽之比为1∶0.618 ,以此设定字号的大小、线条的粗细、围框的大小、点线面组合的比例)等可实现版面视觉均衡的好办法。色彩的使用上要以突出重点为准则,一般应以暗色衬托亮色来突出主题,同时要注意视觉上的和谐感。而在听觉艺术因素的刺激强度上,我们要把握好声音的频率和速度,一般人耳在1000-3000Hz频率范围内听觉最灵敏,语速在200-300/分钟之间就可以了。
(三)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视听艺术设计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及应用过程中,需遵循视听艺术本身规律的特性。下面就阐述一下视听艺术设计规律在课件制作及应用中是如何渗透的:
对于视觉元素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页面设计和动画小品设计上。课件页面设计应主题突出,色彩柔和,字幕清晰,画面优美。构图在页面的设计中要布局匀称,更要力求变化。各构图元素的位置安排要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既相互独立又整体统一。图案内容和风格应体现课件的主题内容,具有典型的特点,标题字幕可做适当的修饰,以引起学习者的关注。色彩设计是对色彩基调、布局、对比、风格等作协调安排。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搭配合理,课件视觉元素运用的另一个特点是,安插适量的FLASH动画小品,形象地表现一些过程、场景、人物等效果,使课件显得生动有趣,极富视觉表现力。
生动的小动画,可以出现在章节间,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一直紧张着的大脑得以放松一下;还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疲劳的时间段,这样便会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刺激作用,使意识变得更加清醒,使注意力变得更加集中。背景音乐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一般适用背景音乐的科目包括艺术类、文学类、语言类等,一般不宜整节课播放,同时要注意调节好背景音乐的声音,以不影响教师的正常授课及学生的正常听课为准则。如果课件中的文字有声音解读的话,则要把握好音量的大小,一般应在重点内容上提高音量、加重语气,以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作为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制作者和应用者,若想完成优秀的课件,不仅要对教学内容熟悉,对素材编辑软件熟练使用,还要对视听艺术规律有深刻的认识。若想在课件制作中充分、准确、适当地利用好视听因素,则应系统地把握视觉生理学、视觉心理学及听觉生理学、听觉心理学这四门学科的内容及内涵,这是多媒体教学中课件设计的艺术设计的核心。随着我国在多媒体教学中课件艺术设计方面理论的充实,学生们能欣赏到高质量的课件,我国多媒体教学质量也会随之相对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效民:多媒体课件创作的认识误区,教育技术资讯2006年第5期。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视觉符号通过图形语言的传播,控制课程相关的信息,把视觉符号的各个因素按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进行有机合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令聋人学生敏感的视觉感官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充分弥补了在听觉上的缺陷。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他在上字体设计、宣传册设计、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这些专业课程时,可以把在自己的课件中多放一些相关的视觉符号来索引本门课程,在案例分析时把其中的视觉符号让聋人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而这时教师会发现在聋人学生所设计的宣传册中亮眼的视觉符号带领观者进行观看。在字体设计中的创意自己联想,视觉符号让他们思路活跃和记忆深刻。很显然,视觉符号对于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视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艺术创造,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恰当地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主动探求能力和方法。
2.1视觉符号的应用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聋人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解到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在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多采用视觉符号来引导聋人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聋人学生对于此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实的情境能激发聋人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来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每个人对图形、色彩以及对美的不同感知能力进行教学,课堂上,PPT展示图片,让聋人学生看好,并记住,然后闭上双眼,教师关掉投影仪,让聋人学生通过刚才看到的图片进行联想并在纸上描绘此图形。让聋人学生画好的图形或图像到讲台前面来展示给同学们,同学对此作品进行讨论,加强班级凝聚力以及感知力。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视觉符号是最直接的外部刺激,对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人类获取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获取知识甚至高于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此可见视觉的重要性。而视觉对于聋人学生来说,是他们获取艺术设计知识的唯一途径。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不仅有利于聋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创造性。
3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学美术;新课改;教师角色;挑战;对策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直接参与者,美术新课改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成功转变角色密切相关。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适应新课改带来的种种挑战。本文试图就中学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1 从教育理念看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本质基础理解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信念。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起着重要作用。正如《走进新课程》指出的:“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起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变,教育改革无从谈起。”[1]就美术学科来说,教育理念的转变也成为了新课改的重要抓手。诸如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等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成为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依据。譬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把“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2]作为美术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分别体现了多元智能和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由此可见,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但是目前的情况却令人忧虑: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有一些美术教师坚持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主导课堂教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采取的对策:其一,要明确中学美术的教学目标。应当充分认识到,现代美育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的整体审美素质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大化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其二,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正确地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一方面,要看到教师不但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更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学生已不但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理解者、加工者乃至创造者。因此,这要求美术教师应该改变课堂教学“教师中心论”思想,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四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单一模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2 从知识结构看
所谓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各类知识及其整合搭配形式。一般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三大类。”[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美术教师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应该具备美术专业和教育科学素养,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然而,每一位美术教师由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其他各种原因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存在的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无法适应教材内容的变化和选修课的设置。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不合理。尤其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找不到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工作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不令人质疑。
采取的对策: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构建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美术专业知识。中学美术教师必须通晓美术学科各门类的特点、样式, 通晓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的各种造型表现的风格、手段和设计应用的方法、理念,有较扎实的绘画功底和一定品味的设计创意能力;对中外美术的各种风格流派的样式、特点能作出较恰当的品评,有较高水准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第二,教育学知识。中学美术教师应该对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特别是与美术文化知识的结合和运用,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第三,与美术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美术教师还应当对其他美术门类和文、理、工科诸多方面知识涉猎、研究,形成一定的修养,这既是画外功夫的修炼,也是教外功夫的追求。[4]
3 从研究能力看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活动给教师带来乐趣,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就中学阶段来说,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研究学生和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的研究大多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展开的。因此,是否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既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是判断其基本素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多数中学美术教师把吃透教材和大纲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不从事研究活动。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采取的对策:在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转变被动的“教书匠”的角色,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具体地说,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探讨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把总结出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从而形成自己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的特色。
4 从教学资源看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美术教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武装。计算机运用于美术教学将大大拓展中学美术教师的思维与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扩大,美术教师不但可以从网上调入有关新颖独特的美术课件,充实自己的教学,而且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入世界各大博物馆,将一件件艺术珍品展现在学生眼前,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在网上展示他们的作品,进行广泛的交流。不过,现实却是由于硬件条件方面的限制,教材仍然是偏远农村美术教师手中唯一的教学资源。即使是在条件较为优越的县城中学,许多美术教师依然采取“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采取的对策:一方面,在具备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学校,美术教师应该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教学之中,克服“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旧模式,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在那些硬件设施短缺的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美术教学,做到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这不仅体现了新课标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要求,也克服了设备短缺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走进新课程[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卡塞尔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综合性
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综合”就是从整体角度看问题,而所谓看到“整体”,就是看到组成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所具有的含义。作为当代设计教育培养出来的设计师,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智慧的、具有创造性的。智慧与创造性不同于普通的知识。知识仅仅是获得智慧与创造性的一个前提。如果仅仅是把各种知识硬塞进学生头脑,每一种知识在头脑中各占一格,互不联系,那么知识塞得越多,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想象”的领地就越小。当心灵完全被塞满时,“自我”就被完全排斥了。任何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特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和依托的。而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交织着艺术、技术、工艺、市场、心理等一系列相关的科学的综合学科体系。
视觉传达专业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专业。与纯艺术不同,设计不是个人的艺术更不是自我欣赏而是综合的、大众的、当代的、甚至走在时代前沿的、引领潮流趋势的前沿视觉表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可缺少的应该是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积累一定的市场基础和一个开放的创意环境。中国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步伐想当的快速,特别是视觉传达专业,不断加强了课程的开放化和自由化,教育的内容不再以传达单一的、独立的讯息为使命,面对这个纷繁而复杂的时代,视觉传达的课程内容已将本是扮演一个统一课程后的知识的复诵者的教师,逐渐由被动的局面转为主动的积极的思考学习内容对学生之个别性和全面性的启发者和引导者,而这样的转变正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认可。
以德国的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为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大学,走在校园中随时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个融会了世界各地学生的课堂是怎样的呢?与我国的现存的一部分教育模式,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太一样,没有“用这个颜色视觉冲击力更强”、“一般都是用的这种字体和字号”、“这样排列更有创意”。教师不但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或风格要求学生改变他自己的创意,而且还鼓励学生怀疑、否定、批判书本上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不断地去创新创造。他们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引用了工作室制度,一个工作室中什么年级的都有,层次也是参差不齐,在一个小的环境中互相学习,在保留自己个性同时也会激发出新的创意。他们的教学形式除了教授工作室教学方式外,学校还配备了技术车间,如绘画技术、木工、金属、版画印刷、纺织面料、摄影和计算机等。学生在上课后就可以立即到技术车间去实践他的设计,很好的将工艺与设计相结合起来。学习设计需要激情和想象力,但同时也必须要理性思考选择和处理,这些都是视觉传达设计的重要特征。艺术与科学,感性和理性,相互交织互动,自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在课程内容方面也非常的灵活,多变,在第一次课课堂上,教授非常细心的考虑到我们的德语情况,在征求了班上其他同学的意见后,决定在我们上课期间用英文授课,在课堂中还特别增加了一个小练习,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东西方不同职业的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练习,由于图形语言的通用性使我们很快和班上其他同学熟悉起来,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了解到了许多用语言无法代替的生动的、直观的充满创意的信息。后来回到国内后也在图形创意课中加入了这个元素。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有了尝试的兴趣,但在创作过程中也发现想要准确并且简单的图形来表达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此在这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自主思考、独立判断、还要敢于创新。在创作的时候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上碰撞,对图形的理念、模式、表现手法、材质上有了新的探索与尝试,还充分运用了1年级的基础课的知识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形成了知识的整合、课程的延续,避免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
在德国每年的5~7月德国的各大艺术院校都要进行每年一度的作品展(RUNDGANG),这样的展览会持续5天,类似于国内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作品展,但他又不同于国内的毕业作品展。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上,除了毕业生可以参加外,任何不同年级的学生作品在教授的指导下都可以参加这样盛大的设计展览。这个展览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开放性,是一个多元的、国际化的展览,学校所有的工作室、教室都会在展览期间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参观这个展览,无论是艺术家、设计师还是一般的老百姓,可以说在设计与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由于展览是全校性的,所以早在半年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开幕当天有鸡尾酒会,知名的设计师、导演、艺术家会到场和学生一起交流,把最前沿的资讯带给学生。虽然卡塞尔艺术学院并不大,但在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和展览的海报的指示下,运用简单具有各专业特色的图形来标示每个专业,在整个艺术学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示作用,让许多第一次来的观众不会找不着北。一般来说一个班有1~2个主要展览房间,一个是平时教授上课的工作室,一个是大家聚会放桌椅板凳做东西的地方。还有一些走廊和小房间可以用,作品在进行展示前教授会要求学生将平时工作室所有的桌椅板凳沙发冰箱都放到储藏间里面去了,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然后由学生决定展示墙的颜色,又用了一天时间刷墙,包括外墙和悬挂作品的走廊。根据这种空间展示方式,教师在上课时也加入了一些小的联系,尝试在一张纸上进行不同大小的图片组合,有一门专门的小课和相应的作业,虽然很多同学在上的时候觉得有些无聊和简单,但是在展场布置得时候就能看出效果,由此学生也得出光凭脑袋想而没有实际接触很难想出诸多花样的。在展场的布置上也有专业人士来指导,艺术学院每学期会以教授的名义专门写邮件告诉你墙体的材料有石棉瓦,会在钻眼打洞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粉尘,必须做好防护。合理的展示场所的运用往往让学生的作品诞生了新的创意。在进行多媒体互动展示时也会在之前的课程中学习到一些多媒体的技术,这些都是根据学生们自己的需要选修的一些相关课程。总之RUNDGANG带给你的所有的感觉就是学生只用找到自己的地盘,做好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然后其他的事情就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大家各斯其责。学校不仅仅提供的是展示环境,还提供了设计的氛围、创意的空间。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自己作品的表现和设计上,而是将自己作品衍生到整个展览现场,由单个的空间向多个空间的转换,这些都是他们综合设计素质的一种体现。
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综合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艺艺相惜”,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设计整体与生活、文化、情感、科学联系起来。设计专业的学生们总是充满无限可能,但如果学生们不能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开拓眼界、提高综合能力,那么大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视觉传达教育,要面向教学双方,更要提高教育的综合能力,要作为重新发掘学生个性的起点,并且大学还必须成为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基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角色改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据此可见,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教师应由管理者变成组织者,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由传授者变成合作者。那么,在数学课程中怎样才能体现教师角色的改变呢?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正确、全新的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始终要意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建立完全平等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独立的人、是生活中的人,需要平等与尊重,需要理解与宽容,需要严格管理。
2、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正确的育人观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学生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地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有从心底里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着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正确接受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上的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也应有所更新,要把教学过程当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富有蓬勃生机,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最终目标。
二、教师应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变管理者为组织者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的权利应归还于学生本人。要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滴和学习中的得失,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放有扶,且放多于扶,组织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2、变主导者为引导者
《标准》中的理念强调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教师要善于有层次性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数学思想、形成教学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顺序,它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换,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系统。教师有必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要素,使学生的探索具有层次性。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本质,而且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变传授者为合作者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人格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选择灵活的交流风格,最大限度地去接触学生、改变学生、推动学生、鼓励学生,并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三、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新课程在内容上大大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这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提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入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使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因此,教师也必须转变自己传统的角色,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书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中华不振是立志的根本原因。感受少年的博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中华不振是立志的根本原因。感受少年的博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理解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具:
卡片、教学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质疑
1、师:指课题,请学生读题中的 生词“崛起”
生:读一读。
2、师:知道“崛起”的意思吗?
生:回答。
3、师:说课题意思。
生:说一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所在,读题和理解很有必要。而学要贵在有疑。问题意识是学习 的起点。)
4、师:请生质疑。
生:带着理解再次读题。提出疑问。。
5、师:提炼梳理出主要问题作为这节课的主要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目后自己提出疑问,并带着疑问自己进入学习,激发学生的 内在动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课文。
2、师: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难读词语的读音。
生:自由独文。
(读准字音,留足时间让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深入探究的前提。在这已环节,给予了学生充分读文的时间。重点攻破难读词语,为阅读扫清障碍。同时了解文章层次脉络,是整体把握文章的有效手段。)
3、师: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课文分成立志原因和表明立志两部分。
生:浏览全文,理清文章层次。
(设计给文章划分层次,有利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 写作顺序。)
(三、)感受中华不振,体会中华不振是立志的根本原因。
1、师:请生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找答案,回答问题。
2、师: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中华不振,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
生:说感受。并带着感情读“中华不振”
3、师:请找出文中带有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生:默读,划相关句子,写批注。
(多读,多与文本对话有助于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深入体会人物感情。因而这节课“以读为本”设计多种形式的 读:让学生默读、带着感情读、想象读、层层深入地读,还有教师泛读、引读,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4、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其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与同桌交流感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入图片音乐媒体资源。)
(1)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3)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不大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 大多是 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生:自主探究文本、找相关句子、写批注、自主交流、汇报感受。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学生带着“哪里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这个大问题进入文本,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
与同桌交流、与教师碰撞,一次比一次更深入地进入人物的的内心,体会到任务的思想感情。)
(4)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的洋人则洋洋得意地站在一旁。
(5)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 丈夫被这个洋人的 骑车给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
(6)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 妇女。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发生事情的 年代比较陌生,老师创设情境,悲愤而沉痛的诉说着,呈现着一幅幅反应着百年中国屈辱史、辛酸史的画面,给学生的 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引发了与“立志要振兴中华”这种情感的共鸣。)
5、师小结:为什么可怜的妇女只能哭泣?为什么犯了罪的洋人竟还敢得意洋洋?为什么紧握着拳头的 中国人却不敢怎么样?
(反复读题,与少年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反复读题,加深体会
师:引读题目
生: 反复读题,唤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呼声。
(五)课堂作业
师:读课文。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为
中 外国租界地:
华 灯红酒绿
之 热闹非凡
崛 耀武扬威
起 外国人:
得意洋洋
而
努 中华不振
中国妇女:衣衫褴褛 哭诉 丈夫被轧死
围观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安慰不幸的妇女
力
读
书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的博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
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学逻辑的角度出发,依托大数据提供的众多优势,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的创新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6-03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各行各业,一定程度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亟需变革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教学逻辑与教学实践方可培育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刚升本的本科院校,更是需要在教学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型。
二、基本概念介绍
(一)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在近几年才刚刚提出便以飞快的速度席卷而来。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我们可将大数据理解为:运用全新的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处理手段,对高速增长和实时变化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决策、处理及优化后形成的庞大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正在多个领域充当颠覆者,即使颠覆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平面设计。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形式均是通过人眼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特性的符号,即视觉符号,来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理解为:是设计者借助可视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来实现信息传播目的的各种方式的总称。经研究发现,如能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将试图宣教或传播给观众的影像辅助以文字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将会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三)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主要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开设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其创意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平面设计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门课程。
(四)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一种应用性的逻辑,所反映的是教学主体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思考后发现的一些客观规律,最终形成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及某种固化的形式结果。由此可见,教学逻辑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可将教学逻辑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来区分,教学逻辑可分为:课程的教学逻辑,学段的教学逻辑,单元的教学逻辑,课堂的教学逻辑;而从教学逻辑的结构上讲,又可分为:基本逻辑,辅助逻辑,子逻辑,同时又有逻辑的主线和副线之分;如果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教学逻辑则可以分为:强概括的逻辑,中概括的逻辑,弱概括的逻辑,这些内容将成为理念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逻辑,不大重视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培养。例如,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堂上,如果老师要求“要讲究人物的五官比例,画面布局,线条不能乱等等”,然后提供“范例”,那么学生通常会交出一份和“范例”几乎无二的绘画作品。这令许多老师感到十分无奈,“真不知道该不该给学生提供‘范例’。如果不提供,学生就会抱怨不知道画什么好;而提供了‘范例’,班里的很多学生就会‘照抄’,个性化的绘画实在是太少了……当然,这仅仅是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幕而已。经过总结发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见表1)。
四、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创新思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笔者通过互联网海量案例的分析调研,结合长期从事视觉传达教学经验,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如图1),具体展开如下。
(一)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类一般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几个环节。而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在经过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之后升华实现的。思维的形式,不外乎就是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这三种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应当注意多给学生讲授一些有效的思维[1]方式,如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移植思维、分解思维、质疑思维等等;其次,可以补充一些实用的思维方式,如:增值思维、立体思维、极限思维、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互动思维等;再次,应该倡导学生熟悉和探索各种创意思维的方式,如可借助大数据时代海量资讯和案例等各方面的有利l件,通过思维方式的培养开阔学生思路。
(二)增加创意思维案例的讲解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那么就意味着实践技能将日益被强调。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背景发掘更多的案例,用数据案例去引导学生开发和锻炼创新思维。对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截取了若干优秀的创意设计(见表2)。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创意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将技术的教学从课堂转移到课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更多更好的创意案例,摒弃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讲解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photoshop的课堂,老师通常情况下是带着学生做一个例子,在此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给出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引伸出大量的相关数据,也更容易获取数据、图片、文字和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广告课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个游戏,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狗”这个单词。接着让大家轮流上来写下尽可能多的跟狗有关联的词,最后再让每个人选出几个关键词来编故事。很神奇的是无数狗粮的广告就出来了。这样发散思维比对着屏幕生硬的想狗粮广告要容易很多。这就是发现思维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的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力,你能想出多少种设计方案?
2.多向思维,淡化标准答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3.打破常规,你能想出别人没想到的吗?
4.跳跃思维。大胆质疑。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给出发散思维的培养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无限创意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丰沛、获取途径便捷,我们在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把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去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无限创意。
1.提供创新的沃土――构建宽松平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象丰富;相反,学生思路阻塞,心灵闭塞,就无创意可言。如果一位老教授面带微笑授课,讲话幽默风趣,及时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
2.汇集创新的活泉――敢于质疑,拓宽视野。在创意课堂,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动脑筋小组[2]或团队,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意。让动脑筋小组在相同时间内对同一问题做创意方案,然后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首先让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接着由组内和组间对方案互相评议,要求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被评议的人员只能记下缺点,不能解释和申辩。随后设计方案的修改要遵循“没有提到的不动,提到的地方必须修改”的基本原则进行。如此几轮之后便能形成好几套设计方案。这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更具深度和成效,在课堂逻辑上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创意与视野。
五、创意课堂要注重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
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核心和亮点。我们除了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在创意思想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设计专题理论讲授,既涉及平面设计常见领域,如招贴设计、字体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等,也包括平面设计专业领域,如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专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设计知识将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效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观点和偏好客观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某位教师单独看完学生设计作业后,最好能由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辅助进行评判;如有机会,还可以找几名优秀的学生来发表观点,协助评判。其次,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安排风格不同的专题讲座,讲授诸如简约风格、传统文化风格等不同风格的源流、特点和设计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分析并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此,笔者总结出实现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八点要求:(1)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才会生动;(2)把联系引入课堂,教材才会鲜活;(3)把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才会碰撞;(4)把比较引入课堂,理解才会深刻;(5)把体验引入课堂,情感才会共鸣;(6)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7)把用心引入课堂,领悟才会生成;(8)把自由引入课堂,学习才会自觉。
六、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堂教学中来[3]。只要能理清教学逻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就能让平面设计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逻辑的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方向:(1)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解经典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创新思维。(2)大量运用各类平面设计创意思维案例以拓展学生思维。(3)注重并加强学生设计发散思维的训练。(4)充分利用课堂去激发学生创意。(5)关注并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互动。
总之,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必须加紧改革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时代特色与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将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精英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春宇.激发中职学生平面设计课堂创意思维的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22):22.
[2]易娇.《平面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5):166.
[3]何婷.论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5.
收稿日期:2016-11-25
数学像抽象的交响乐一样有一定的生命力,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生存和呼吸。向学生传递“有生命的数学”是教学信念,“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快乐的数学―学增长智慧的数学”是每次接手新班级定的四个层进目标。学生只有觉得数学简单了才会不怕数学,他才会爱学;觉得数学有趣,才会乐学;学快乐的数学,数学的思维才会积淀为智慧。
【摘要】本研究用“视点结构教学”,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案例,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心理状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视点结构”的教学方法,高效地讲解知识,使知识形成结构,利于减轻学生解题时的畏惧心理,对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学科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解题自信心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视点结构教学 解决问题 学习心理
教学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保证教学的基本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的, 学生因素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特征,二是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小学数学具系统性、形象性以及抽象性等特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知水平基本上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在心理机制上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与意义识记相适应的认知结构,对抽象的新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思维是处于具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当然也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程目标,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特别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笔者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视点结构教学”理论和模式,抓住“核心”,建立模型,形成结构,连成系统。用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吸引学生学习、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点结构教学”理论由赵伶俐教授提出,“确立一个清晰的点(知识点、技能点、问题焦点、重心点、中心点或其他点),从此点沿着一定逻辑联系轨道(定义及关键词)展开而形成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教学结构,亦即认知模式、思维模式、知识网络、教学技术系统等”。通过“视点”,沿着视点关键词的逻辑延展,可以逻辑地连接学科内部的所有知识,连接学科外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系统,就是“结构”。只要抓住了事物的基本元素及其构成的逻辑脉络,就可化繁为简,提高教学效率。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这些常识是可靠的,不像某些物理现象会把人引入歧途”。“常R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凝聚成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在高一层里又成为常识,再一次被提炼、组织……如此不断地螺旋上升,以至于无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实现数学知识理解的重要标志是让学生在一定的知识系统中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整个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系统整理成一个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系统上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全面观察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解题的效果就特别好。
下面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心理状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心理检测后,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策略中存在的方法和心理特征,采用“视点结构”的教学模式,在清晰准确地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使知识形成结构,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其过程和结果如下:
对表2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解决问题主要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处于低级抽象阶段。在解题方式的运用上,44.4%的学生采用列式,27.8%用示意图,16.7%用文字表示数量关系,用方程的仅占2.8%。这特别符合六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快速发展阶段,抽象思维逐步代替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
27.9%的学生会主动探究,82.3%的学生能正确写出解答(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至少能模仿算法),但对这类问题最关键的策略思想还不明白。机械地“模仿算法”而不是理性分析,科学的推理意识薄弱。
近半数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不是真正的“数学建模”。在解题中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已经有82.3%的学生“会做题”了,如何在后面的教学中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如何让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针对以上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方式中学生的学习思维、意志和情感特征,运用“视点结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问题点导入
出示题组
1.720mL果汁平均倒入9个小杯,每杯多少?
2.720mL果汁平均倒入3个大杯,每杯多少?
3.720mL果汁倒入6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与前两道题相比,第三题的变化是什么?(未知量变为2个)怎样就能像前两道用除法直接计算(把两种量变为一种,或大小一样)。
问题点揭示
就这样一想,就是在做假设(视点),目的就是化二为一、化繁为简。(板书:假设、化二为一、化繁为简)
建构方法
(通过学生分析题目,增添关系,尝试解决,形成如下解题经验、建构题型结构)收集学生的解题方法,从画图、算式、方程这些不同类的解决方法中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的“关键点”,都用到了“假设”,共同的目的“化二为一”。
本环节训练学生对“数学结构”的敏感性,能依据“数学结构”的分析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一种分析和理解的习惯、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侧重。所以,尽可能地让学生“说题”,教师做出引导即可。
视点检测
采用过关测试,分层递进。
1.依据关系可以互相替换达成假设的
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32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椅子和桌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依据关系转化为其中之一比较方便的
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2700元,椅子的单价是桌子的■,椅子和桌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3.非倍数关系的
买1张桌子和4把椅子共3300元,桌子的单价比椅子贵800元,椅子和桌子的单价各是多元?
视点延伸
下面的题目与刚刚学过的这类题目又有什么变化,能否也用假设策略进行解决?
1.在1个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大盒里装了多少个球?小盒呢?
2.鸡和兔共8只,脚共26只,问鸡、兔各几只?
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吗?
问题点回归
静静地看板书,我们发现,知道两种量的和与它们的关系,求各自是多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假设策略,化二为一进行解决。
效果检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发展情况,使用以下工具尝试依据一定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分析。
有效问题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观测(一)
此表主要观察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理答。能够看出,有效问题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能触境生情、触境生问、触境生思;有效问题应利于学生论疑辩难,应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关键处提问。
目标学生“问题解决”学习活动观测(二)
随机抽取异质分组的“四人小组”,进行小样本的追踪观察分析
本观测单,主要是进行小样本的一个观察分析,印证其他小组的一些分析结果,随机抽取异质分组的四人,进行全程的追踪观察,包括课后访谈。从学生初遇问题的状态,心理观察分析,初始策略的选择,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状态描述,到再遇问题的策略使用,试图对学生做出一个比较科学、比较全面的观测分析。
学生“问题解决”发展现象观测(三)
从表三中,我们能够看出学生用示意图、文字表述的为0,使用线段图的有2.8%,列式法的已经由44.4%上升到83.3%,方程法的由2.8%上升到13.9%。抽象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从上述条形统计图对学生解题思维做出的分析可以看到,形象思维由34.78%减少到4.30%,半抽象思维由30.43%减为0,抽象思维由34.78%上升为95.71%。学生使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了明显提升。
这些观察工具从老师方面、四人小组的小样本、全班所有学生的策略选择变化、课后质量检测、通过不同维度观察分析,以期分析的结论更有效。
做了课前调研后,为了呈现原始的思维,选用非调研学生上课做观察,把例1作为前测,得出正确率79.8%。后测第1题(基础性)正确率100%,第2题正确率98.3%,第三题正确率91.7%。第二观测组课后访谈学生。生1:学会了假设的策略;生2:以后见到这种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关系,求各自的问题可以用假设策略解决;生3:学会了方法就不怕题目了……
结论
1.数学问题解决表现有最大正面影响的是问题的结构,“视点结构”教学更倾向于从结构出发去探究事物的数学特征,进而建立新的联系、发现新的因素,逐渐形成特定的数学思维模型,使得问题解决变得简单,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利于消除解题畏惧心理。
2.教师创设能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的情境,在思维的转折点、生长点提出具有方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冒险、去体验成功与失败、去相互提问,能引发积极的学科心理情感,利于学生发展抽象、推理、概括的能力。
3.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习题的分层设计、课堂提问的层次性、生生的有效互动、特别的关注与等待,都是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升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获得心理成就感,更愿意去主动探究与解题。
4.问题解决是以思维为关键的活动,关注学生信息加工的方式,在交流、比较、总结中引导学生形成抽象、建模等方面的发展是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视点结构教学原理及其技术系统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2]赵伶俐.视点结构教学技术原理 [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3]顾泠沅,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4][法]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