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审计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计算机审计存在的风险
(一)具体审计目标扩展带来的风险。计算机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各种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的认定,就必然包含对其电子数据的载体(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的安全性、可靠性的认定。具体审计目标扩展了,审计内容更加宽泛复杂,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放性、易被攻击性及网络活动的无痕型、网络交易的虚拟性,都使得计算机审计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加大。
(二)审计对象增加、范围扩大带来的审计风险。计算机审计增加了现行信息系统的审计和电子数据的审计,已突破传统财务审计的范围。以报表评价为主要目标的财务报表审计,因实时网络的存在,往往同业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密不可分。包罗万象的大审计,使审计风险来源增加。被审计单位网络、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应用软件的不稳定性,电子数据的易被改变、被复制和被消除性,以及信息系统目前难以实现直接查阅源程序等,必然带来新的审计风险要素。
(三)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运作、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与方法。能够面对海量的数据,寻找到审计线索突破口:随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接口特征,选择满足需要的数据采集软件类型,编制各种审计模块: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和分析,快速准确地找到并验证各种审计疑点。而现阶段,要使审计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开展计算机审计,倘若人员没有足够的技能,将无从下手:仓促上机,无疑会带来检查风险的增加。
(四)审计准则缺失带来的审计风险。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以出具的纸质资料为依据,还必须对其生成的信息系统及数据库和财务软件的可靠性、电子数据的准确性等进行鉴证,否则,就会形成假数真审。所以非常需要制定新的审计准则,有针对性对计算机审计工作做出全面系统的补充。而眼下。用现行审计准则中界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来指导计算机审计就显得比较狭窄,无法涵盖全部待审内容,包括与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广泛应用不相协调的内部控制,也就无法用其分析审计风险的确切来源。审计准则的缺失会使审计工作失去权威标准,审计风险自然加大。
转贴于
二、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掌握被审计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控制情况,制订完整、详细、合理的审计方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部分就是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可以接受审计风险的评估。计算机审计尤其要通过检查、查询、观察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运行状况、内部控制进行调查。除了了解常规审计中被审计单位业务性质、组织结构、管理者的内部控制、管理措施、以前年度审计情况等外,重点通过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业务、计算机及管理人员座谈,交流沟通,索取和分析文档资料,对其计算机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经营管理工作、战略需求与规划等进行审计调查,了解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确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层和电子数据层的重要性水平,分析和初步评价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执行阶段的风险控制责任的落实,编写能够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的、全面的审计方案,并分解好审计工作,使各个审计岗位职责明确。
(二)抓住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根源,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性、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审计实施中,要着眼于控制源头,深入分析系统运行、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要素规模,确定可接受检查风险的大小、计算机审计的重点与范围,符合性测试,需要手工测试与计算机测试相结合。运用询问调查、实地考察方法,检查被审计单位软件文档、程序流程图、编码、运行记录与结果,软件系统中存在那些控制、在哪里控制、如何控制;以信息系统输入程序流程为重心,追踪检查若干业务处理全过程,验证系统关键控制功能在实际执行程序中是否恰当、有效。测试硬件系统设施、与其相连的外部网络之间设施是否安全,确保提供的信息不被泄露;计算机机房等外部设施是否能够保障硬件设备不受损害,足够支撑会计信息系统有效运转,以及移动存储介质是否安全、存放适宜。检测组织管理制度是否做到不相容职责相分离、实现获得安全的信息,针对不同系统故障或灾难是否各有应急处理措施和软硬件更新维护制度,能有效避免因技术落后带来的安全隐患,系统文档管理是否合理、规范、安全。要运用计算机测试软件系统,是否能够提供完整、正确,高效的电子数据,财务信息系统是否有缺陷、实际观察相关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正常。经过符合性测试,若系统安全性好、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可以减少实质性审查的范围和数量;反之,应扩大之。
一、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
引发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因素是众多的,但具体可概括为3个方面: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和审计环境方面的原因。
1、审计主体方面的原因。(1)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计算机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审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只依靠审计人员过去的知识和技能是难以胜任的。此时,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审计、会计、财务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会计软件、信息处理技术及网络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审计人员不同时具备这些知识,则在审计取证的过程中,在进行人机对话时,很可能出现审计人员所得与所想的会计信息存在偏差,而这当中也可能隐藏了重要的审计线索,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与传统手工审计相比,计算机系统下的审计风险的内容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集中表现在计算机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等特点上。审计人员必须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仅仅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而不考虑审计风险内容及其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审计质量不高或降低审计效率,从而无法客观、公正的评价被审计单位审计期间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公允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客体方面的原因。(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传统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通常表现为手工控制,这种控制形式责任明确也便于审计人员的调查和作出客观评价。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控制的方式由手工控制变为手工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相结合。手工控制主要通过设置不同人员的权限来实现,由于现行会计软件多为商品化软件,被审计单位对程序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参与认识,这样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被审计单位在人员权限设置上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计算机控制又受到程序设计的影响,程序审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机控制的效果。不法分子也可能通过篡改程序或嵌入非法程序来影响计算机控制的效果。再有,被审计单位的组织形式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同程度地调整,在手工会计系统中,被审计单位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轻易地实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修改与完善;而在计算机系统环境下,就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2)被审计单位故意隐瞒审计所需信息。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依据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进行鉴证的过程,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必须取得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实现审计目标。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如果被审计单位不积极提供充分的资料或隐瞒一些重要的变更事项,如会计程序的变更、人员权限的变更等,势必会影响到审计人员所取得审计证据及其对审计证据评价的客观性,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3、审计环境方面的原因。(1)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扩大。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手工审计环境的内容,还包括对会计软件运行的评估和审核及对程序中安全控制措施的审查,如人员权限的设置等。审计内容和范围的扩大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审计线索隐蔽化。在传统手工审计环境下,审计线索都是以纸质形式存储的,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是可见的,需要时取得也较为便捷。而在计算机审计环境下,会计信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存储在磁性介质中的,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需要时必须通过人机对话,从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调出所需会计信息,才能加以阅读。会计信息存储的隐蔽性导致信息取得的复杂性,必然会加大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3)会计软件的多样化。市场中会计软件的品牌、版本众多,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熟练地操作所有的会计软件。同时会计软件的升级,也会影响审计人员对历史数据的提取。软件公司基于保密的考虑,一般也不会轻易地向审计或其他外部人员透露其软件设计程序。这又势必会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生成与传递及内部控制的评估。
二、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
在审计工作中,针对上述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发生与表现,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具体对策如下:
1、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应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准则的实施和执行。不断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的审计环境下,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2、强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降低计算机审计风险。审计机构要在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要大力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证据的取得。完善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强化风险意识,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
3、注重计算机审计的事前与事中审计,强化对内部控制的了解。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可以加强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会计信息的产生与传递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完善与否有一个充分、深刻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作出合理的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将计算机审计风险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先审计所必须审查的大量书面资料都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在计算机内运行,所需的审计线索除少数部分打印出来以外,绝大部分是审计人员不能直接看见的。虽然,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出发,仍然保留一部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但这些有限的审计线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和手工系统情况下有很大不同。另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极易被销毁或修改,但又无明显痕迹,使审计发现错误的机会减少,难度增大。
2、审计内容、范围的广泛性
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除了手工审计的内容外,还必须兼顾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两个方面,包括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审查、系统应用程序的审查,如审查系统应用程序的处理功能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财经法纪的规定、能否正确完成各项业务的处理、程序控制是否恰当有效等。另外,除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进行事后审计、监督其合法性和正确性外,还提倡在系统的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的开发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审计内容、范围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而现有很多审计人员并不具备,计算机审计风险也不可避免。
3、内部控制的巨大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一大特征就是以测试被审单位的内容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和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摘要:一是从组织形式上按财务部门经济业务的性质分为几个不同的职能组,并且各职能组的人员只负责某一特定的业务领域,也就是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职责分离,各职能组之间互相牵制,不易出现错误和舞弊;二是在会计帐务处理组织程序上,除了要保证凭证、帐簿、报表按一定程序分由不同人员记录、编制外,还要做到帐帐核对,帐证核对、帐实核对、帐表核对,并保证其一致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经济业务处理的合理性、合法性。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处理工具、信息载体、会计组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手工会计系统中原有的很多控制办法都已失去意义。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相比,内部控制环境更复杂,甚至有些环境因素超过制度的有效控制能力;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的成本要高得多;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更为困难。内部控制的更大局限性使计算机舞弊有机可乘,增加了计算机审计风险。4、会计软件的大理想性
我国会计软件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处理到集成业务处理、从会计核算走向会计管理,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不足,非凡是针对审计,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摘要:一是很多会计软件不具备双向查询功能。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中,会计软件应答应审计人员按照凭证一明细帐(日记帐)一总帐一报表的顺序进行双向查询,同时还应答应分别对日记帐、明细帐、总帐的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进行双向查询。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会计软件的查询设计都是单向的,可以实现如由总帐查询明细帐,由明细帐查询凭证等过程,但当需要反问查询时往往很困难。二是会计软件不预留审计测试通道。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为证实业务处理的实际过程。方法,往往需要进行测试,既虚拟一笔业务输入会计软件,检查其结果和预期结果是否相符。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验证核算过程是否和设计一致。但是假如审计人员不能及时消除这些测试的影响,就可能导致会计软件系统数据的混乱。恰当的解决方法是在软件设计时为以后的审计测试留下通道,既方便审计人员的随时测试,也不会造成对整个系统数据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会计软件都没为审计测试预留通道。会计软件的欠理想性加大了计算机审计风险。
5、审计取证的动态性
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天天都要结算成本和利润,进行生产动态分析,以供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参考。系统假如停止运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审计,往往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动态取证。审计人员一方面要及时完成审计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不防碍和干扰被审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给审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增加了计算机审计风险。
6、审计技术的复杂性
一、计算机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
根据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SAS47),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x控制风险CRx检查风险DR。
审计风险可能因客户的会计系统使用计算机和内部控制电脑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审计师就应重新规划审计程序,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辅助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1.固有风险的特征。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化会计数据存在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纸质介质上的信息易于辨认、追溯。而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帐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千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师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
(3)原始数据的录入存在错漏的可能性。计算机系统下,大量的记帐凭证仍靠人工录入,表面上机制帐、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
2.控制风险的特征。控制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
(2)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有便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机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慎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的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和一致性还不尽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中还是不少。
(3)会计软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缺乏实时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企业内部发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多数软件是通过人工填制记帐凭证,从帐各系统人口录入到电脑,部分软件虽通过出纳系统实时地录入,但可能与凭证数据不同步;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不仅数据难以实时同步,而且存在双方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的特征。检查风险是指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
(1)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文件难以提取的可能性。对帐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的历史数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帐套里提取这些历史数据,迫使审计师不得不从浩如烟海的文档申收集整理历史数据。这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检查风险。
(2)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汇于软件之中,肉眼无法觉察,这就要求审计师有必要设计一些正常有效的业务数据和一些例外业务数据(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来检查测试软件的控制能力。由于多数审计师不是电脑专家,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设计面面俱到的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为此,笔者认为对软件本身的审计检查可纳人软件开发或评审之中,审计师在审计实务中,重点是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操作权限的分配和情况;
根据以上讨论,计算机系统下审计风险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新的风险。然而审计环境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仍应保持应有的执业谨慎,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二、降低审计风险的对策
1.降低固有风险的对策。可以通过加强内外部安全机制、完善软件功能、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审计固有风险。
(1)加强内外部安全控制机制,降低会计数据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首先是配备可靠的硬件设备,如增加防火墙设备,增加数据加密及路由加密设备,增加备份硬盘等;其次,获取后续支持软件,如会计软件版本更新的支持、加密算法更新的支持等;再次,建立安全的运行环境,为会计系统建立一个相对开放且安全级别较高的专用局域网,合理设置多层加密关口和防火墙;最后是完善管理制度。
(2)完善软件的设计,降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一是完善操作日记的设计,只有打印存档后才允许删除;二是设置强制备份,如跨期操作必须做备份;三是取消反过帐、反结帐功能,设计报表与帐套数据的关联,并记录报表已打印的次数;四是非经授权不可擅自修改报表的取数公式。
(3)改进数据录入技术,降低数据录入错误的可能性。一是设计磁性单据,尽量采取扫描录入;二是对重要的原始凭证,利用多媒体技术扫描压缩存盘,便于事后谰阅;三是尽旦使用自动转帐功能,保持数据的工确完整。
2.降低控制风险的对策。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包括制度控制和程序控制,这里主要就权限密码、降低数据异常锗误和联网传输,谈一些具体措施。
(1)分配设置责任中心和操作权限密码,降低约束机制失效可能性。首先是系统管理员为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和口令;其次是经授权后的各用户应定期修改自己的密码;最后是严格控制跨责任中心设置操作权限。
(2)提高通信效率和效果,降低软件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一是选取性能优良的网络操作平台和网络传输配套设备;二是选择基于优良数据库开发平台的会计软件;三是提高软件使用者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建立企此与银行之间的网络连接,降低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对企业内部的收付业务借助磁性单据扫描录入,依靠软件的智能化同步自动生成记帐凭证;对与银行间的业务,建立广域网连接,实时传送,保证数据同步和一致。
3.降低检查风险的对策。从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看,应主动与审计师沟通,统一历史文件的存贮格式;从审计者的角度看,面对新的审计环境,应采取更有效的审计程序和审计。
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会计电算化逐步进入审计行业的视野,得到普遍应用,会计电算化不仅使得审计人员减少了工作量,工作效率也得到大大提升,新技术也随之带来一些新问题。由于审计工作自身的审计风险原因,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软件和网络的应用,使得其风险种类和模式也多有增加。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次研究了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分类,再次给出了针对性的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最后进行了全文总结。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审计员核实财务报表,最后认证之前对其的判定,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结论使得审计员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的风险,这就是审计风险。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风险,指的是审计员基于计算机辅助软件,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输入数据后计算机做出了错误判断,而审计人员未能察觉,这一错误判断得到了审计员认可,导致其得出错误论断的风险。有效预防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需要探寻到风险产生的原因,仔细分析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内容,做出针对性的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应对策略,以此有效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会计电算化革新了传统审计工作模式与方案,需要审计人员操作计算机完成。但是,该模式下的审计工作缺乏对非数据资料的审核,这也导致了审计风险的产生。在信息时代下,软件企业还是更加重视工作软件的研发,一些企业或个人以追求利益为导向,忽略了自身的职业操守,进行软件编译时,加入可以使得数据被盗取的程序,如此以获得商业信息来获得巨额利润。这也是现在的企业,会愿意出高额费用聘用审计人员,但是不愿意花费高价购买审计软件的其中一个原因。与传统审计工具——纸进行比较,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磁盘存储数据的模式更容易被潮湿、带电等环境破坏,另外,操作员的操作不当也会导致磁盘被损坏。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分类
(一)财务数据风险
磁盘上存储的数据由于各类不同的原因,使得这些数据与真实数据之间存在差异,这就是财务数据风险。传统模式下,财务工作者逐个收集与整理财务数据,制作财务报表,在变更时也做好了记录,之后审查时可以探寻到更改记录。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由计算机存储相关数据,审计工作的变更线索被抹去,提升了跟踪与探寻问题的难度,以此难以找到恶意篡改数据的路径所在。
(二)职务监督风险
职务监督风险也可以叫做内部控制风险,存在这一风险的原因是由于职务间的相对独立性。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模式被完全转变,原本清晰可查的监管链条,变成了计算机内传输的文件与数据程序,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职务之间相对独立,单个环节的数据由特定环节的人员管理,提升了数据失真率,也导致审计错误率提升。
(三)软件系统错误
现阶段,计算机软件也层出不穷,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种类丰富的软件产品中有很多是不尽完善,漏洞百出的产品,软件自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再加上操作者自身硬件设施保养意识有待提升,使得硬件设备一直处于恶劣的高温、多灰尘、高湿度的环境中,再加上人员的非法操作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软件产品,影响了其使用。(四)操作风险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实施需要有审计人员、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由此,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技术环境下,拓展了审计对象范围,使得信息错综复杂,提升了操作者的操作难度。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审计工作者,若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或方法掌握欠缺完善与熟练,也会因为难以适应审计工作模式,而提升审计工作难度,导致更高风险的审计问题产生。
三、会计电算化下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更完善的审计标准
会计电算化属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后产生的新事物,在新事物产生以后,与之相关的事物都需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此才能降低风险和错误率。应对会计电算化风险,需要首先更新审计理念与方法,将传统模式中不符合新事物的部分摒弃,提升审计工作的精确度。重点涵盖审计证书的审批标准更新,计算机系统的内控监管、审计发展方向的规范等,使得审计理念、工作方式与监管策略等与国际先进水平靠近,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使得风险趋于零。
(二)开发性能完善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指的是帮助完成审计工作的归类不同的软件,能够同时审核多个数据报表,但是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的层出不穷,很多审计软件还未能尽善尽美,很多软件技术不够成熟,表现为审计程序衔接不紧密、审计程序不完善、审计安全性不高等特点。审计软件的不完善提升了审计风险,而数据采集靠审计软件来完成,若审计软件出现很多漏洞,必然会导致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程序干扰等问题,由此,需要在开发审计软件时,实施独立开发数据采集软件的方案,以此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运用多种电算化审计方法
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方法:一是制度审计。在会计电算化实施后,内部控制制度依旧是审计工作的基础,需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基于计算机的使用,而创新审计制度与方法,从职权制审查、硬软件及环境的审查与控制、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情况、人员综合素质、程序修改方式及保密措施等多个方面予以审查。 二是技术审计。若在制度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需要对计算机系统和程序进行实际测试,那么就需要实施技术审计。采取抽查的方式,选用计算机专业人才与审计人员共同展开审计。分析原系统设计用途范围,检查数据共享过程中的传输路线与分配形式,之后分析程序、变更情况以及程序流程图等相关内容。三是数据审计。对会计报表和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审计,审计其合法性与真实性。可以实施人工审查,对利润分配、费用分摊等问题进行抽查,分析其是否一致。抽查也可能出现错误,利用计算机的工具性,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其存储、计算与判断的一些功能,缩小审计范围与对象,及时有效的发现与分析问题。另外,会计电算化模式下,还可以实施重点审计的方法。
(四)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时代的进步与审计工作措施的更新换代,对于审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需要重视对审计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为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奠定基础。审计人员需要重视自身操作素养的培养,包括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以及应用审计软件的技术等。解决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产生的风险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审计人员或应用人员的操作技术,使得他们掌握纯熟的技术与知识,控制和降低风险。积极培育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计算机审计系统开发人员,综合了解计算机知识、审计知识,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他们成为审计专业人才,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时代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现代化技术手段逐渐更新了人们的工作模式。会计电算化是技术发展下的新事物,减少了审计工作量与难度,能够快速、准确、及时的掌握数据信息。随之而来的是带来了各类不同种类的审计风险,为避免风险的产生,需要做好应对措施。审计工作中,要保障其独立性,加深管理者对其的认知,加强内部审核作用的实施,提升企业内部监管力度,有效降低和减少会计电算化模式下的审计风险。另外,还需要重视审计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人才基础,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民.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风险与对策[J].财会研究,2012(19).
[2]孙绪.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企业审计风险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16).
传统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专业人员接受委托,对被审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公允性、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监督、评价和鉴证的活动。电算化审计是审计人员针对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的电子凭证、账簿、报表和内部控制制度等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判断会计电算化数据公允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信息与规定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会计电算化系统在企业会计方面极大地提高会计活动的高效性、及时性,实现会计记录电子化、信息传递数据化、支付手段现代化;在独立审计方面也带来了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风险、审计信息的存储介质、审计方法、审计技术等重大变化,因而产生了一系列新审计风险,充分认识这些会计电算化下产生的新审计风险将成为审计人员面对克服其的关键。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四大审计风险
(一)财务数据风险
传统手工会计方式下的审计线索主要为纸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的相关数据信息,审计线索是明显清晰可见的,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这些书面记录进行审计。但是,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存储由纸质介质变为磁性介质,使得审计的可视线索消失,减少了审计过程中发现错误的机会,同时,存储在磁盘上的会计信息非常容易被破坏和篡改或者对其进行隐蔽的非法操作,对会计数据和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等,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公允性审计的难度增大。
(二)内部控制风险
传统手工会计方式下,内部控制主要表现为职责分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牵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审计人员利用纸质信息进行手工检查核对,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由于内部控制措施以程序文件的形式建立在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系统中,实行权限管理,即根据不相容职责分离原则规定每个不同角色的制单权、审核权和查询、修改权等,因此计算机财务软件系统内部控制功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系统输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内控制度的固有局限性也会增加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错误与弊端的风险。
(三)软件系统风险
目前,市场上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繁多,功能上各有差异,更新换代、版本升级速度快,具有保密性强,因此软件的设计不完善或数据存储故障,使增加会计数据异常错误的可能性。另外,由于一些管理人员疏于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硬件的管理,使得电算化系统受到外部一些物理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故障,如:高温,潮湿,人为破坏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增加审计风险。
(四)人员操作风险
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比手工处理的信息系统更为复杂、技术性要求更高,使得审计对象、内容和范围也更为广泛和复杂。在传统审计环境下掌握了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专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知识全面系统的学习,缺少将计算机技能与会计和审计知识有机的结合,使得部分审计师在面对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审计时,对以磁性介质存放的会计信息不适应,难以开展有效的电算化审计,从而使得得出的审计结论有可能偏离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实际情况,造成审计风险。
三、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对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用ERP系统整合对企业信息流,现金流,物流的管理,ERP系统在财务方面使原本手工方式下的会计职责、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加上审计电算化发展的滞后于会计电算化,于是有了新的审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一方面是从源头上防止违法、舞弊,降低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
1.职权分离控制检查
从被审计单位管理获取书面的内部控制制度手册,检查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各种人员的职责与权限、联系与牵制有效性,查看各种人员的职责与权限是否与规定一致。
2.硬件环境控制检查
从被审计单位获取硬件保护的有关文件,检查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对硬件进行维护以及对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环境进行评估,来保证计算机硬件的可靠性。
3.系统运行情况检查
对计算机在输入、处理、输出等过程中的运行情况检查,根据上机操作记录、科目编码,发现有无错误记录,有无未审核会计科目的编码。
4.操作人员情况检查
对电算化系统操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素质是否合格,是否按系统规程操作,人员之间工作有无错误或者舞弊,有无定时人员定时轮岗制度以及对制度定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二)加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审计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电算化自身的特点,使得储在磁盘上的会计信息非常容易被破坏和篡改或者对其进行隐蔽的非法操作,对会计数据和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等,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难度增大,因此应加强对数据的审计工作,保证会计报表及会计业务处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会计数据进行审计:
1.对数据输入进行审计
检查输入凭证的完整性、正确性,是否具有凭证的试算平衡控制,凭证的编号是否按顺序设置,有无重复号码,凭证的借方贷方金额是否相等,对输入错误计算机是否发现错误并予以提示,操作人员改正错误后重新提交是否成功以及系统是否作好了错误记录等。
2.对数据处理进行审计
检查是否只有经过授权批准的人员才能执行操作、复核、结账等会计处理操作,如:职责分离(SegregationofDuty),角色设置(RoleSetting);系统是否具有防止或及时发现数据出错的措施,如:警告信息(WarningMessage)、错误信息(ErrorMessage);对非正常中断是否具有恢复功能,如:杀毒软件安装(EstablishmentofAnti-virusSoftware),智能备份系统(SmartBackupSystem)、恢复系统(RecoverySystem),系统是否具有防止非法篡改会计数据的功能,如:个人识别号码(PersonalIdentificationNumber),密码设置(Password),指纹识别(FingerprintIdentification)等。
3.对数据输出进行审计
对生成的账簿、账表进行输出,检查凭证有无操作员、复核员、主管会计等姓名,明细账、总账、报表中的余额数字是否平衡,格式是否正确。未经授权批准的人不能接触输出资料,打印输出的资料必须进行登记,并经有关人员检查后签章才能使用。
4.对应用程序进行审计要求对应用程序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维护和评估,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和正确性。
(三)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专业测评
目前,我国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品种较多,有通过有关部门认证的,如:国外有SAP、甲骨文(Oracle),国内有用友(nc/u8),金蝶(k3)、博科等,也有企业委托软件开发公司根据公司特点开发的ERP软件,其软件质量、内部控制水平差别很大,企业使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是否符合有关部门的要求以及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程度高低,将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和审计工作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预审的时候就应该对企业所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的进行基本专业测评,依据测评结果来判断进一步审计程序、范围和方法。
(四)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电算化审计准则是对电算化审计的标准化,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手工会计系统下审计标准和准则中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下的审计。因此,必须及时地制定和改进标准和准则才能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在制定具体准则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审计现状,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理论。电算化审计准则应重视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电算化审计过程、可运用的审计技术以及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做出规范。只有规范了电算化审计,才能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五)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高效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可以直接访问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方便了审计人员从不同介质、不同编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会计数据的采集和特定项目的复核,有效地执行大量数据的计算、重分类及汇总等工作,并能按审计人员指定的标准查找记录并且可以详细检查数据文件的内容,提高审计人员对数据复合、数据采集的质量和效率。
(六)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素质
只有在审计人员掌握了丰富会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的同时,还对计算机知识有着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将计算机技能与会计和审计知识有机的结合,才能很好的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为了使审计人员的电算化素质提高,要求加强审计人员进行CDE(ContinuingDevelopmentEducation)如:信息技术的培训等,将审计知识培训与计算机知识教育相结合,在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辅助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一大批具有丰富审计经验又能熟练操纵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复合型人才。
四、总结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对有重大财务问题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核实,最后认证之前对其的判定,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结论导致发表的审计意见错误的风险。
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为主,计算机为辅的审计工作中,计算机对工作人员输入的数据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的到了审计员的认可,以至于其发表了错误论断的风险。
2导致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原因
会计电算化的审计工作正常进行需要审计员与计算机共同完成,完全颠覆了传统审计工作的流程。不仅如此,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工作还减少了对其他非数据资料的审核,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一个理由。
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软件制造商将目光转向了工作软件的制造和研发。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总会有一些人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弃个人的职业操守。在对软件编译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可以盗取数据信息的程序,然后盗取商业信息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是一些商家,宁愿以高价工资聘请审计员,也不愿意使用高效便捷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原因。与纸作比较,会计电算化的磁盘存储更容易遭到破坏,潮湿的环境、带电的环境都会给储存磁盘带来一定的损害。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会造成磁盘的损害。
3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3.1报表上的财务数据风险
所谓的财务数据风险指的是:磁盘储存的数据因为某些原因与实际数据存在着差异。传统的数据报表是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个一个收集记录的,人为更改在审查时是有迹可循的,而对于会计电算化下的数据直接通过计算机存到磁性存储器中,抹去了审计工作中的可见线索,加大了发现问题的难度,与此同时也会方便那些想要无声无息改动数据的非法人员。
3.2职务监督的危险
职务监督危险又称作内部控制危险,这一危险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以及职务独立。在会计电算化下内部控制的形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方式,将原本外在可见的监督链条,转化成了内在的文件程序传输,这种模式就使得每个环节的数据对其他环节的管理人员是不可见的,这样使数据失真的几率就会增加,审计结果的错误率也会相应的提高。
3.3软件系统错误
现今软件市场,玲琅满目的商品,大多是有待完善的,这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而且很多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的基础硬件设施的保养的观念不强,设备长期处于潮湿、高温、非法操作等,导致其内部软件自身受损。
3.4操作风险
会计电算化不是独立工作的个体,它需要计算机和操作人员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所以工作时,就会相对复杂,高技术要求扩大了审计对象的范围,是信息相互交错,这就增加了操作人员对其使用的难度。即便是有较高资历的专业审计人员,如果对其使用方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精通,不适应其工作的模式就会增加审计难度,导致更高的审计风险。
4如何应对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风险
4.1制定更完善的审计标准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与其相关的一切都要随之提高到一个符合新事物的高度,这样才能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所以面对审计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方法,其得出结论的标准一定要从其传统标准中摒弃与现今不符合的部分,添加能够让审计结果更加精确的规范。侧重于审计人员的相关证书的审批标准、计算机的系统内部控制的监管、规范其发展的方向,使之向国际水平靠拢,让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无限的接近零。
4.2完善开发性能更高的审计软件
审计软件是审计工作的检查官,它可以直接对计算机系统内的储存的多个数据报表进行同时审核,但是现在市场销售的审计软件有的是低效而技术成熟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其内在的程序衔接不够紧密而且针对一些审计环节的程序没有添加进去,是软件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使用新技术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然而这些不够完美的软件是跟不上时代节奏的。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数据采集软件依附于审计软件的,这是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会收到其他程序的干扰只是数据采集错误,所以在软件开发的工作中要特别的将数据采集软件独立分离,保证审计工作的正确的基础。
4.3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知识以及其应用技术是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设备在不断升级更新,对操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数据处理、系统管理、审计软件的应用技术等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如果说,计算机和软件自身问题解决需要时间,那么对于应用者掌握的知识与技术不够纯熟而导致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关键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一、引言
我国的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开展,对财政预算的执行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下,人们对财政职能的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就能有助于实际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风险和风险控制重要性分析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风险分析
财政预算执行设计的风险发生有着其客观性,这也是审计工作的特征决定的,并且在审计的风险方面也有着其复杂性,造成的审计风险和损失也会比较严重。从具体的审计风险问题层面来看,也是体现在多个层面,其中在审计体制的影响下,造成了审计角色的定位不清晰,还有是在审计公告的制度上没有得到完善化等。另外,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构的职能地位相对比较低,并且存在着双层领导的制度,在审计的独立性方面没有体现。还有就是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也比较缺乏,以及在审计经费的独立性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方面的风险问题,对财政预算的良好发展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这些风险问题的出现,要能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重要性分析
财政预算的执行审计对财政工作的良好进行有着积极作用,而不科学的预算执行设计结果,就会对国家的宏观决策等造成很大的影响,对政府的稳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等,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就比较有利。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出现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对这一类型的风险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比较重要。财政预算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广泛,在财政预算工作上没有得到完善,就必然会影响到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这就需要能够在财政预算的执行审计风险的控制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只有如此才能有利于财政预算工作的良好发展。
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原则和优化策略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原则分析
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要能遵循相应的原则,要将人本思想在审计工作中充分的体现,加强对人的素质以及观念的及时性转变。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充分重视,才能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要能注重通过制度来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加以控制,从制度层面进行着手,才能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优化策略
第一,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措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注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审计风险控制当中能加以融入。审计人员作为财政预算执行的关键人物,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的高低,就必然会对预算的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过程中,就必须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融入,同时要能在控制制度方面能得以加强和完善。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要注重对财政预算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审计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及树立审计工作统一化的思想,在风险意识方面能够得以强化。第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要注重对审计方法的科学化应用。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要能够将审计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优化改善等,对审计方法的灵活运用要能得到加强,还要能够综合性的加以应用,在专业判断方面要不断加强。注重对审计程序的严格化执行,将检查风险能够降到最低。从实际的发展来看,就要能够注重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将审计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提升。第三,为能保障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注重法律体系的完善化。要能在财政预算以及会计审计的法规建设层面进行完善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规范审计工作,在风险上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从法律的环境上进行优化,对财政预算能得以不断的强化,要能充分的注重会计以及审计法规的建设,将当前的审计法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要能结合实际进行完善化。并要能和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充分的结合,将相关的法律内容能得以细化。只有从这些层面得到了完善化强化,才能真正保障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第四,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控制,要注重全过程的控制。由于财政预算需要多个层面的内容控制,这就要从开始到结束能够实现全面的风险控制。要将审计前的准备工作能够得以完善化,对被审计的单位情况以及行业的发展特征等都要详细的了解。然后结合实际对审计方案的编制工作能得以完善化,要将审计工作实施的规范性得以充分的体现。还要能对审计证据的基础性工作得以充分重视,并要能对设计复核的相关制度严格的加以执行。只有在这些层面得到了完善才能有助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第五,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要能够对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度方面加以实施。要能充分注重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将岗位轮换制要加以实施,要能够在每到三到五年人员的任职岗位进行一次轮换,这对审计风险的降低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能够对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公开制度保障能够得以完善化。只有从这些基础性的内容上得到了完善,才能真正的有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全面改革发展背景下,只有充分注重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措施实施,才能真正的促进财政预算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此次主要从多方面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进行了探究,对财政预算审计的风险问题以及审计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重点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措施实施有了详细的探究,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的发展。
作者:刘希敏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吴雪恒.关于新形势下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7)
[2]连杉.持续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09)
[3]杨世艳.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08)
案例一:黄先生家的两套住房都不在市区,为了方便即将读初中的孩子择校,他打算在市中心买一套房。由于当地“限购令”允许一个家庭只能拥有两套住房,他打算先将其中一套住房转移到母亲名下,然后再购买一套房子。
律师点评:父母不会贪图儿女的钱财。但如果黄先生不是独子,父母一旦过世就可能产生继承纠纷。广州的王女士跟黄先生情形类似,为防纠纷,她让父母立下遗嘱确定房产的继承人,可父母难以接受生前立遗嘱的方式,两代人因此产生不快。
案例二:同样有两套住房的张女士,考虑到哥哥短期内无力购买新房,想借哥哥的名义再购住房。张女士打算在购房同时,与哥哥签订一个借款协议,以确保资产安全,待“限购”政策松动后,再将房子过户到自己名下。
律师点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规定,在我国,不动产的取得必须以登记为生效要件。房屋属于不动产,因此,其所有权归属就应以房产证上的登记权利人为准。以张女士为例,她以哥哥的名义买房,从法律意义上说,她哥哥就是该房屋的所有人。一旦哥哥产生不良企图,提出房屋是自己购买的,或者是张女士赠与他的,如果张女士不能证明双方之间的委托关系和支付购房款的事实,想取得房屋产权或收回购房款就很困难。即使双方签订了借款协议,但公证处一般是不会为规避政策而签订的协议进行公证的。
即便哥哥不会这样做,也存在巨大法律风险。因为从被借名的亲属领取房产证之后,到房屋产权过户给出资人之前,如果这名亲属欠了债,到期不能清偿,或存在侵权、离婚纠纷等,该房产很可能会被法院查封或拍卖,或被离婚的对方要求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出资人可能只有要求返还房价款、违约金,而不能取得房屋的所有权。如被借名的亲属不幸发生意外身亡,还可能发生继承纠纷。
案例三:广州的李某和妻子为购第三套房,决定假离婚。等买完房后,两人再复婚。
律师点评: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可以操作的。但要注意的是,因为并不是真离婚,双方往往不会将夫妻共同财产进行详细分割。如果离婚后,夫妻之间感情发生变化,或者一方突然起意,独自将共同财产吞掉,另一方将损失巨大,且难以讨回。而当事人在“离婚”后单方面出卖其名下的财产也不受限制。因为“离婚”时双方签订的财产分割协议是有法律效应的。
案例四:来自澳门的霍先生在北京工作两年,正欲购房,“限购令”出台了。他想起家中搞清洁的赵媛家住北京郊区,一直未婚。霍先生灵机一动,决定给赵媛一点报酬,双方“假结婚”,在购房成功后再离婚。
律师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房产,归夫妻双方所有。即使购房前约定该房产归霍先生所有,倘若赵媛负有外债,该房产仍有可能被法院查封或拍卖。除非霍先生或赵媛能够举证证明,债权人知道有关房产的产权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