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内社会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内社会实践总结

第1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68-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不仅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都是不可取的。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还要解决大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一、实践教学对“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

1.实践教学是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内化和外化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实践,作为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也是人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之根本。通过实践教学,一是可以将理论知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基本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信念,二是可以使受教育者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并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而不见诸行动,很可能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那么修养就失去了意义,也不会产生任何效果。

2.实践教学是实现教育者课程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德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德育课程的设置正是力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实现塑造人良好品行的教学目的,这与德育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对于教育者来说,保证课程教学目的的充分实现即是保证德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如果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但使课程教学成为纯粹的理论说教,而且使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检验,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的了。

二、“基础”课实践教学应采取的模式

要想使实践教学的目的得以实现,必须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实践、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层次的有机组合。

1.课堂实践。课堂教学是理论灌输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教学中也应当强调实践教学,以使外在灌输与内在接受达到统一。课堂实践的具体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例如,教师根据教学所涉及的内容,举出典型的案例,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小组集体意见,并推荐代表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小组交流看法。然后由教师予以引导或总结。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交案例分析材料。

2.校内实践。校园生活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实践教学最直接的教育资源。校内实践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校内调研活动两种。社团活动主要是通过开展社团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报告、读书活动、论文评选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品格。校内调研活动则应从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调查的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校内调查研究,使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生活,引发思考。

3.社会实践。实践教学在层次上必须从课堂、校园延伸到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搭建知行统一的桥梁。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具体的形式主要有:“以参观考察为主要形式的感受型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的践行型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为主的行为体验性实践活动。”[1] 如我们近年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到九一八纪念馆、儿童福利院、省博物馆参观、到敬老院、动物收容所进行服务、到社会上进行法律宣传、暑期进行社会调查等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2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财经商贸类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很多都要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初级专门人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囿于条件限制,很多中职学校都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与此同时,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意愿不强,知识转移能力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些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的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活动。

1多途径完善课程资源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学

通过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习题、试卷、图片、表格、Flas、电子课件、视频、网站微博、实践操作视频等资源,把各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操作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使以前比较单调的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中一笔业务从洽谈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和相关机构,海关、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商检机构和银行等,这就要求老师收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资料,包括各种单证、图片、工作场景等,丰富教学模块的内容,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轻松、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而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进行了解,缩短从学习到就业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

2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构建情境教学环境

中职商贸类教学中比较常用案例教学,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使用恰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借鉴实践经验,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选择数量多、典型性较欠缺或者真实性差,不能准确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对案例的选取应多从生活中进行选取,由易到难,通过对身边案例的解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引导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实现知识迁移,对于涉及的知识点多的案例,按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将案例收集在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考虑选取此案例时学生的认知情况,及分析此案例时所需的知识储备,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学生提前查找、阅读、小组讨论相关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共同解读,最后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加强模拟操作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结合模拟情景和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模拟不同业务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配合的同时对相关业务流程有一个相对详细的认知,进而对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能够进行熟练操作。模拟操作完成后,可在教学安排中,使用实体单证,构建贸易工作场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学生在以前模拟学习中对流程有整体认识,强化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模块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工作场景填制单证、报关等练习,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以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丰富校内实训形式,邀请外贸业务相关专员、操作员等来校进行专题介绍讲演,为师生介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和新的进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代接轨,并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师生展示自己的业务案例,结合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动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形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并且对学习业务知识产生较强的动力,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无缝链接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校内实训的空白进行填充,作为校内实训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知识的再检验。通过校外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对其在校内总结和发现关于该专业相关实际操作的领悟进行再整理,同时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校外实训教学给以客观评价。教学的相关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业务,在完成校内实训教学任务的学生能否达到实训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是对校内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而结合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反馈及企业的反应是对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各方面设置的最佳依据。加强校企合作联系,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教学实习,进行部分外贸业务环节的实践操作,既可以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又可以让学生早一点参与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实践,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5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发掘学生潜力

将学生的课余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余兼职)纳入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从而实现其技能的逐渐完善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兴趣,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校、老师与企业(社区)负责人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专业以及实践课程的选择,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学校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为学生创设环境安全、实践有效、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收集学生实践与企业(社区)反馈信息,进行校企交流实践总结,讨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能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实践完成好、企业反馈好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外贸操作人才为宗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把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素质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脑深思在不同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作者:李佳欣 单位:福建化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葛锦林.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35.

第3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实践环节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会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在2007年暑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团总支以会计专业为主线,针对已经毕业的02级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研和走访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期一个月,时间比以往仓促一些。参加调研的同学走访了我校157名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通过基本的问卷了解外,还同时运用了走访和平信的方式进行联络。运用第一手的真实数据分析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对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我校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共四个方面的问题。

毕业生对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评价中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帮助这一部分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1中×轴上1表示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对实践操作能力非常有帮助,2表示有所帮助,3表示说不清,4表示帮助不大,5表示毫无帮助。很明显,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还是有所帮助的。在学校每学期期末进行的校内外实习,让同学们能够对整个会计环节了解并且进行操作,对整个知识系统进行梳理,能够对书本知识有所巩固。把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我校的毕业生在踏上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能够比较好地、比较容易地进入岗位。实践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会计这个专业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单单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需要的是“理论联系实践”。我校学生通过在校内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给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方便。可见,学校的实践教育对学生就业后的操作能力是有帮助的,通过实践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使我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在个人竞争力方面有了很大优势。

二、会计实践教学的组成

会计实践教学系统是由各个教学环节要素组成的,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可知,实践教学环节要素包括实验课、校内实习、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

(一)实验课

会计实验课是在讲授会计专业主课程以后,按照会计实验课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的会计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际会计工作的操作。会计实验教学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要求,自行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根据账簿资料和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以及会计资料装订和归档等。在操作方式上。既要进行手工操作,又要进行计算机操作。

(二)校内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到一定阶段或学习结束后,到学校的校办企业和有关职能部门(如财务处、审计处)进行实地操作练习。会计实习是对会计教学的总结和检验。会计实习可分为校外实习与校内实习,根据学校的条件,选择校内实习或校外实习。选择校内会计实习时,因校内实习单位对学校会计教学实习的内容与要求比较熟悉,有利于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能够较好地完成会计实习任务。应该指出,在学校进行会计实习,不是在学校的会计实验室进行会计实验,这是两种实践形式,不能混为一谈。

(三)校外实习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到学校外部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在学校有校外会计实习的条件下,一般在会计专业课(如会计原理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审计)的课堂学习结束后,按照会计实习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了解和熟悉企业和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从中进一步学习会计理论与方法。

(四)社会实践

按照会计专业课的内容和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服务和社会兼职的实践活动。如:在假期,组织学生到某个地区或部门进行宣传、咨询服务,或协助工作;或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兼职工作,如兼职记账工作、收款工作,或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会如何做人,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社会调查

这是根据教学与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采用一定形式对社会进行调查的实践活动。调查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有关会计教学和会计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另一方面是按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相关的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的形式有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让学生到某个地区、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采访、蹲点、座谈、参观等形式。深入实际进行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实地观察,了解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等实际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人员配备与素质、工作环境、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了解社会经济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拓宽视野,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揭示本质,加深对理论与方法的再认识,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增长实践知识,锻炼社交活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由于其具有社会调查内容单一、时间较短、方式简便、联系面广、耗费较少和收获较大等优点,是会计实践教学中一种较好的形式。

(六)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根据会计教学计划安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为综合检查知识水平和考核科学研究初步能力。由学生按照专业选题而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要事前选好与专业相关的论题,题目要有实践性(与现实相关)、理论性(与综合认识相关)和创新性(与探讨新问题相关)。撰写毕业论文要拟定写作步骤,包括:选定论文题目、拟定论文大纲、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通过毕业论文的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如何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

在以上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从稳定性、保证性和效果性而言,最重要的是校内实践环节;而在校内实践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实验课环节。在制定会计实践教学计划时,要正确处理各实践环节的关系,发挥各个实践环节应有的作用。

(一)校内会计实验与校外会计实习的关系

在已建立会计实验室,可以组织校内会计实验的条件下,校外会计学习是不是就不需要了?答案是否定的。校外会计实习仍有其重要作用。在新的环境下,为克服会计实习的困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稳定的符合条件的会计实习基地,或根据实习内容选择实习单位,建立实习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组织校外会计实习。

第4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高职院校学生的体验式社会实践内容根据社会实践的不同时间,结合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年级设计适宜的社会实践项目,构建体验式社会实践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能力(见图1)。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举例

现在以第一学年寒假社会实践为例说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情感育人”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因为“情感育人”文化品牌是该院的首个文化品牌。

活动主题、目的、内容、纪律活动主题:关爱父母、感受亲情。实践目的:了解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多做些事,懂得感恩父母,回报家庭,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提高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让自己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以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内容:要求全系学生选择一个家庭或社会角色,学做一项家务或工作,为父母减一分辛劳,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或其他角色,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如跟随父母或其他家人,体验他们在单位所做的工作或一起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以是一起干农活,或买年货,并记账,或炒菜,招待客人,或记录家庭一年的收入和支出,包括你的收支。本次实践活动以个人实践为主,开展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将关爱、服务实践活动延伸到所居住的社区、街道或村,开展志愿奉献服务活动实践纪律:社会实践中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讲文明、懂礼貌,展现我院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和形象;注意安全,严禁到危险场所活动。

活动方式、成果、指导和考核活动方式:学生要选择一个家庭或社会角色,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及其他事务或工作。也可以就近就便,在学生家庭所在地社区等地开展服务活动,担任并体验该角色“工作”1周。活动成果:每位同学需提交《社会实践心得》一份、《全家福》照片一张、《社会实践照片》若干张或相关视频影音资料若干。新学期开学后,将进行评比、展示。活动指导和考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并确定指导老师。各指导老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收集所负责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并且评定成绩。

实施步骤2012年寒假社会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准备和动员阶段。2012年1月,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信息系从整体上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布置和安排,积极动员广大学生投身于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宣传教育。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该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是该系“情感育人”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第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各社会实践个人要按照要求,积极争取家庭成员或社会的支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务实创新,出成果出效益,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的新闻报道,宣传该系社会实践活动和我系学生表现出的奋发进取的时代风采以及文明奉献的精神风貌。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及实际效果、社会反响和主题征文、学生心得等。要保障安全,认真做好安全教育,落实好安全措施,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考核总结阶段。2012年3月初,根据实践成果,由指导教师评定成绩,并将其纳入实践教学成绩。同时,将优秀《社会实践心得》和《社会实践照片》报系团总支,系部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优势

有助于完善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常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校内课堂教学期间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顶岗实习,而对于长达6个月的假期社会实践时间是忽略的。同时,学生校内实习主要是专业技能实习,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一般管理能力的培养。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科学规划假期社会实践,从而弥补了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缺陷,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主要是在学校情境当中。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通过体验社会角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服务意识。体验社会角色就是让同学们体验校园之外的社会环境,模拟承担他们未来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促进他们主动去了解社会,在角色体验中学会沟通和交往,增加社会阅历,提高了自身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向企业岗位的零距离过渡。

有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学生的管理工作能力工程管理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智慧和人格魅力。体验式社会实践模式,通过让学生到管理工作岗位上进行体验,亲身接触管理工作第一现场,有助于学生开阔管理视野,掌握管理工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保障初步设想

人身安全方面高职院校学生体验式社会实践应该像在校一样,由学生购买或学校或政府提供人身保险,以防不测。这样,能解决学生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资金供给方面政府教育部门要制定政策,从资金上保障高职生体验式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如能否给提供社会实践的单位进行一定的补助,给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一定的补贴。

第5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一.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

b)摘要正文;

c)关键词;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包括介绍实践活动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

要能够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有新观点、新思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和借鉴作用,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报告内容观点鲜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文字通畅、精炼。

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以内。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

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第6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一、特色工作——重视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嘉定一中认真落实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内化道德情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具体做法、措施及成效:

1、各项准备工作有序到位

年初,利用班主任工作年会,讨论学习《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发展规划》、《上海市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教育指导大纲》的有关精神,并征集班主任关于学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意见及建议。

在4月的班主任会议上,学校分管领导作了《嘉定一中社会实践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培训,并布置了有关工作要求。

5月出台了《嘉定一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结合《上海市中学生社会实践鉴定表》设计了嘉定一中的《学生社会实践手册》。

6月底,具体落实“一班一基地”有关工作。

9月,布置新高一“一班一基地”工作。并于10月,对各班开展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指导意见。

9月,成立《南京社会实践校本教材》的课题开发小组,10月校本教材完成。

此外,在暑期中整理了原有的社会实践的资料,整理编写了《青年党校》、《校园讲解员》、《学生检查队》等社会实践校本教材。

2、校内实践可操作性好,达成度高

(1)高一的始业教育与军训、与校内教育有机结合。内容包括校史教育、学校精神教育(分别由校长、校友主讲)、行为规范教育、学习方法指导等五大内容。

(2)落实“班级岗位责任制”、“寝室岗位责任制”、“班级、寝室值周制度”“学生检查队检查制度”、“清校检查制度”等,一刻钟劳动排入课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岗位并落实相关的责任。做到班级、寝室事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以“完成承诺”,“自我尽责”作为行规教育起步教育,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3)保证每一位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社团,学生还可选择参加市、区、校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如接待新西兰的外宾来访时,进行校园讲解;运动会上作为志愿者,维持运动会场的秩序,打扫运动会场的卫生;青年党校、新疆班志愿者、高三入党积极分子分别承包了校内的空教室的卫生;校内的优秀学生还报名参加了学生检查队、国旗班的选拔。

校内社会实践课程实施,已经形成了一套有序的、高效的、评价明确的操作体系。

3、校外实践三大课程板块同时推进,学生参与率高、成效显着

(1)校外实践的必修部分包含了高一军训、高二学农劳动、高三的社会实践,一年两次为期4天的素质教育活动,学校都有明确的实施计划,对学生有要求,活动有总结。特别是高三的南京考察,我校通过研究将此活动课程化,纳入了我校“知识应用 问题解决 尝试研究”的研究型课程体系中。学生将带着课题上南京,以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开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重视实践体验,课程由班主任指导学生实施。并且南京社会考察我校已经编写了校本教材,并发到了每一个班级中付之实施。针对高二的劳动,我校也有类似的想法,想结合今年的劳动,开发出校本教材。

(2)校外选修部分中,青年党校的走访优秀党员、孔庙的义务讲解员等活动,每班的志愿者服务队落实“一班一基地”,已经形成了“校区、社区、城区”三区联动机制,达到了“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活动”的活动规模。

如高二(4)班班主任刘丽华老师和她的班级干部一起,在今年设计了“与世博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包含了地铁志愿者、路口协管员、社区老人的英语教师、城市美容师、超市“孤儿”收集者、义务导游讲解员、参观嘉定工业区的沈阳远大集团等系列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参与量大,收获多。班主任在小结中写道:同学们学会了团结信任、理解包容,懂得奉献,学会感恩,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主题活动”这一做法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提高了,班主任要有设计活动的能力,要利用好班级资源,当然更是要求班主任辛勤的付出。从活动的结果来看,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有效度,避免了类似暑期结束,居委敲章,算是参加了暑期的社区活动来混学分的做法。对于学校,则将设计社区活动手册,以及提供定点的联系活动场所,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资源。

根据本学年社会实践实施情况来看,能完成社会实践所规定高一高二学生学年30天、高三15天的要求。

二、落实“两纲”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整合校园和社会各项资源,开展常规化和长效性的“两纲”教育的课内外活动;进一步探索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有机融合。

具体做法、措施及成效:

(1)“两纲进课堂”----所有学科,全面推进。一方面,各学科教师都能注意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两纲”,另一方面,在班会课活动中,注意开展“两纲”的主题班会及主题教育课。上半年结合世博,组织了“我们与世博”的主题班会校级展示课,下半年结合新生的始业教育,组织了“生活的准则”主题班会的校级展示课。各班每一学期至少有一节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主题教育课。精心组织XX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的相关活动。语文组吴晓燕老师设计的“世博一课”《一起去发现世博之美——作文的思维训练》,该课的活动设计已获得上海市三等奖,并将在区二纲研修联片范围内进行教学展示。

(2)丰富载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常规内容,我们已经形成通过国旗下演讲、主题班会、学科渗透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汉族与新疆班学生结对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一套常规做法。平时抓住各种契机,加强爱国主义宣传和教育活动。

a、外聘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华侨等来校做讲座,如学校在9月17日邀请了交大刘西拉教授作了《21世纪的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报告,刘西拉教授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难忘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他的言语间流露着对祖国的爱与自豪,让学生了解到了刘教授那一代人的精神品质: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无私地默默奉献一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年轻人指明前进的方向。李忭荪先生在颁发怀德奖学金时、 赵小兰女士来访时都做了类似性质的报告。

b、抓住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庆日,抓住法制宣传周、水日、国防教育日、艾滋病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向祖国拜年”、“我的世博,我的教师节祝福语”网上寄语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了“文明观世博 热情迎亚运 和谐迎国庆 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从寄语中反映出了学生的爱国心、公德心,折射出了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开展“爱粮节粮”、“爱水护水节水”、“‘绿箱子’环保公益活动”、“找寻身边的文物古迹”、“反宣传”等征文、摄影等活动。开展了“祖国颂”、 “庆祝教师节”、“祖国的未来 我的责任”等主题活动。

c、利用区里提供的各种展板、“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46个学生社团,“悼念玉树遇难同胞”、“世博会”等国家大事这些活动载体,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引导学生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爱国之行,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

d、围绕“世博”资源进行教育引导。把握“迎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分享世博”的各种契机,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世博实践活动。重点开展世博文化行动、世博文明行动、世博志愿者行动、世博创意行动等“世博十八项”活动。组织了“世博风尚好少年活动”、“世博风尚好家庭”的评选,参加区、市各级组织的各项世博活动成绩突出。

e、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道德实践等主题活动,“成长·成才”18岁成人仪式、“嘉懿之星系列评比活动”、“德尚风采人物”的评选活动、“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竞赛和“嘉言懿行、我行我秀”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秋季运动会”、“一二.九”歌会等,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了空间。

(3)重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开展汉族班与新疆班结对活动,在汉族班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活动。学校每个党员与新疆班学生结对活动,高三学生的成人仪式,每一位结对的党员教师给新疆班的学生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成人寄语,留下了殷切的希望。学校专门设立了课题《民族团结教育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

(4)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工作,如心理咨询、协助班级开展心理主题班会等等。成立“心灵驿站”心理社团;师生开设心理放松室,并聘请兼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b、每班设立晨检员和知心委员,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班主任老师及心理老师。构建起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c、组织开展心理、交通安全、防范意识等讲座或宣传,提高师生的识险、避险、自护意识和能力。如XX年3月29日邀请华东师范大学耿文秀教授为我校高一、高二女生开展“青春的激荡与呐喊”专题心理讲座;XX年04月29日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沈烈敏教授为高三学生开展考前心理疏导讲座。

d、组织开展各种心理活动。如“家化杯——我当小小心理辅导员”演讲比赛,获得了优秀组织奖和学生个人作品二等奖和三等奖。

三、温馨教室建设——注重深入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莲~山 课件>

具体做法、措施及成效:

1、围绕基础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管理,抓实常规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加强岗位落实制度,强化责任意识。重视对学生仪表、自行车排放、迟到、班级内务、保洁区、眼保健操、课间跑、黑板报制作、寝室卫生和纪律等检查管理;对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考核;周五清校例行检查;对一刻钟劳动检查等,各项考核均纳入到温馨教室的评比之中。各班开展了文明自律的承诺活动。

2、营造特色班级文化氛围。在原有的班级口号、宣传橱窗、绿化角等基础上,为展现学生青春风采、蓬勃活力,全面展示各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培养广大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展示同学们的创新精神和设计能力,组织开展了班徽活动,作为温馨教室建设的一个项目。该项活动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支持,参与的面广量大,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班级集体意识,获得很好的效果。在秋季运动会上,各班亮出了自己班级的班徽,喊出了班级口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3、注重团队活动,培养班级凝聚力。运动会、“一二.九”歌会、社会实践活动、课间跑操、紧急疏散等活动,需要组织纪律,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共同努力,由此从中体现出了每个班级的独特文化风格。

4、树立标兵,重视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各类奖学金的获得者、各类先进的表彰、班级干部的竞选等活动,为班级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第7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社会实践是指高等学校依据其培养目标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借助社会力量完成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作为一个子系统,隶属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大系统。研究生社会实践大部分属于高智力的服务型的实践形式,即研究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这就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本科生社会实践最大的区别所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是指研究生在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社会、参与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是由基本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社会实践能力构成的能力体系。基本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相关能力。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从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备更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研究生培养应更多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生通过自觉深入的社会实践,锤炼精神品格、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实践让研究生自主参与到开放的应用性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主动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对所知理论进行深层次探究,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其专业需求及事业发展需要。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引导研究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出动提高修养,锤炼品格,培养能适应和驾驭新环境的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能力靠单纯的课堂学习得不到,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摸索和锻炼才能获得。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机制体制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出台了不少针对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指导性文件,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其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机制体制。这就导致全面开展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渠道不畅通,对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失,有的甚至对研究生教育带来不利因素甚至负面影响。

(一)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理论认识一是目前高校的培养体系没有将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思想上不重视,进而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二是一些专业教师片面地认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与自己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大;三是研究生本身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往往只是被动地参加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看成是走过场和完成任务,因此不愿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四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教师和研究生从经济效益方面片面考虑社会实践,歪曲了社会实践的本质,给研究生社会实践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整个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没有良好的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受到极大的阻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政府、用人单位对于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主动利用高校研究生智力资源的意识、缺乏人才培养的全员意识,因此缺少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资金上不愿意有效投入;二是社会对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不够;三是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对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缺乏有规划的设计,存在社会实践基地数量普遍不足、软硬件条件较差、层次上缺乏梯度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

(三)研究生社会实践运行模式单调、陈旧从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提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以来,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陈旧。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绝大多数研究生社会实践一直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形式,如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扫盲,而在社会实践的深度、厚度方面缺乏改革与创新,生机和活力不够;二是内容陈旧、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与研究生的专业特点紧密结合,不能使研究生做到学以致用,更没有结合社会实际和研究生个人实际,尤其是研究生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没有把研究生的专业智力优势发挥出来;三是研究生社会实践仍旧存在宣传多,实际活动开展少,往往只是假期临时响应号召,而平时主动做得少等问题。

三、构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到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研究生四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本系统中,高校和研究生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内部环境系统,政府和用人单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外部环境系统。研究生社会实践强调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研究生四方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和共同受益。只有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内外环境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才能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综合效能。政府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应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并制定导向性的政策文件,支持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鼓励、引导用人单位主动参与到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中;用人单位应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与高校合作,提高参与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积极性;高校要充分发挥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主体、核心作用,主动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应改变重陈述性知识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加大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并设置社会实践创新学分;研究生应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强化自我培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只有构建“四位一体”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操作系统,发挥其整体功能,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高校要科学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是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体,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1.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加大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全员重视、全员支持、全员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为研究生构建宽广的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参与、在参与中做贡献。第一,充分认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切实把社会实践纳入到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中。第二,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并引导研究生投入到社会实践。第三,学校应该提供更好的社会实践服务,促进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得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推进成果产业化。目前不少高校通过主动与地方和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面向社会的不同关注点,建立各类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针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需求,在用人单位建立博士生工作站,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了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

2.建立科学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培养方案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要求高校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位教育的全过程,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推动其制度化、规范化。第一,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内容纳入研究生整体教学计划,将社会实践设立为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严格规定学时、学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开展。第二,在改革教学过程中,尽量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化水平,要彻底改变教育教学中由老师单向向研究生灌输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研讨课的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和探索式的学习。第三,为调动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根据研究生的学科特点和个性特点,结合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地设计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最后,为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应逐步制定并完善社会实践激励考核制度。定期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督促、总结和表彰,保证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能与正常的教学、科研充分结合,进而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教育部提出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争取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整个硕士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以上,按照这一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有一个学期以上在用人单位学习实践,这就为社会实践建立学分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目前不少高校已经为此作出了教育教学改革。

3.重视校内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需求,结合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升,对校内社会实践基地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和平台,一方面是专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是综合能力提升平台。高校应积极与相关用人单位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采取和用人单位联合办实践基地以及采取借、租、赁的方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聘请相关用人单位专业人员给研究生指导社会实践,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人才培养效益。校企间实践性的合作有利于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课题,使研究生服务于公司、用人单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级人才,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用人单位快速发展。

4.设置社会实践创新学分,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从事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相关部门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将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创新学分实施方案。将创新学分记入研究生成绩档案[7],作为衡量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评价办法,从而有机地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对培养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不利。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高校亟待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教师的修养和能力、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素质、具备业界工作的经验和技能的一种复合型人才,是教师与业界上岗资质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应具有扎实过硬的实践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操作,还是科研的主持人、参与者。高校要提高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高校刚招聘的年轻教师在正式走上教学岗位前,先在学校实践基地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经鉴定合格后聘为正式教师;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教师在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三是有计划地选派两类教师到社会各级政府机关及科研院所顶岗培训、挂职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使教师掌握本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四是鼓励教师与用人单位联合攻关,共同进行理论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素质和教学指导能力,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二)充分发挥政府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高校有效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为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沟通搭建平台,即政府搭台,高校和用人单位唱戏。为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要鼓励用人单位参与培养,政府可以采取多项措施,其中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就是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杠杆调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宏观调控。明确规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在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的职责权利,同时充分考虑用人单位的经济利益,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上向积极参与培养的用人单位有所倾斜,调动用人单位参与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在沿海的发达县市已经充分认识到研究生智力资源的重要性,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如常熟、张家港、温州、佛山等地,都是由政府牵头,带领用人单位主动走入校园,通过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有的提供土地供学校建实践基地使用,有的甚至直接提供办公大楼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让用人单位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获得智力资源,并通过实践基地与高校建立沟通平台,优先开发高校的创新成果。真正形成了政府搭台,用人单位和高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三)联合社会资源搭建研究生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健全和完善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推动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了给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提供长期稳定的活动场所,必须建立一批规范、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以确保研究生社会实践持续有效开展。高校应发挥自身学科和专业的优势,主动与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合作关系、能够为研究生社会实践提供长期岗位的实践基地。高校和用人单位在教育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等方面各自发挥优势,即高校把知识优势、科研优势与用人单位的技术力量优势、资金优势有机地结合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以实践基地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以产学研活动推动实践基地发展,以达到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科技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双赢”。社会实践基地合作项目必须建立健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认真地评价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施过程及成果,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效益和质量。

2.重视校外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社会实践的目的、内容,一方面从用人单位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符合研究生导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研究生合作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实行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教育部对硕士研究生结构的调整,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而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且需要大量选拨优秀的校外兼职导师;另一方面选拔一些道德高尚、综合能力强,有育人热情的管理人员作为研究生社会实践兼职指导老师。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有利于形成高校良好的实践教学氛围。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指导,有利于研究生拓宽知识面,尤其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导师水平的提升,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保障研究生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组织实施,用人单位在年初经费预算中应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明确经费的使用范围及用途,并根据社会实践实施进程定期拨付,以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研究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和评价,并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建立社会实践领导组织机构,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成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通过学校拨款、用人单位提供赞助、实践活动创收以及合作老师提供经费支持等多渠道筹措社会实践的活动经费,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四)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自我培养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最终要从潜移默化的被动提升转变为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研究生只有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使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一是强化自我培养意识。研究生应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知程度,充分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不断激发自我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动机,提高自我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激励自我成才的内在心理机制,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使自己将来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二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研究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个性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研究生要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并通过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对国情、社会的了解,使研究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社会的需要结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正确定位,用奉献社会衡量和体现个人价值。

五.小结

第8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李同果,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副教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C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148-03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共青团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活动之一,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十分有意义。具体地说,今后若干年内,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将会呈现六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实践目标科学化

所谓科学化,指在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实践自身规律基础上,立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实际,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总体要求和设计原则等方面全面体现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要求,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科学的培养目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目标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即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2003年,教育部启动并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实践正是培养学生这些精神和能力的有效形式。

(二)科学的总体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科学的设计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积极坚持五大原则: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坚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健康发展;坚持整合资源,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局面。

二、实践活动社会化

所谓社会化,一方面指大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及特定社会的规范、准则,以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组织以社会需要和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把大学生培养成高度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目的。

(一)实践对象社会化。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青年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是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化。

(二)服务机构社会化。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必须不断强化服务职能,由单一的高校为主向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负责方向发展。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高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高校要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安全教育,制定安全预案,确保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安全。

(三)实践活动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已经从开始时的领导意愿转变为学生的内在要求,成为促进学生个体多样化发展,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见习行动、就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尝试,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化的一个信号,学生就业时就更易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实践内容课程化

所谓课程化,指在社会实践中。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社会实践内容,划分为若干活动项目,并将活动项目都视作“课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和管理。这种“课程化”使大学生实践既克服随意性与盲目性,又与其他理论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具有课程的规定性,能提高实践活动的实效。

(一)实践内容项目化。对社会实践进行项目化管理,是研究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也是规范管理社会实践的措施、注重社会实践实效的体现和标志。首先,把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优化整合,实行项目罗列;其次,制定项目化的具体方案,如项目申报书、项目指导教师、项目评审办法等;再次,进行项目招标、投标和运作;最后是总结成果,表彰先进。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既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有价值、可行性强,又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责任。

(二)活动项目课程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所以,在课程设计上按学生所在不同年级侧重相应的教育内容开展活动,即一年级学生着重理想信念教育;二年级强调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应把服务社会和培养成才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三)发展方向专业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开展,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在新形势下,高校社会实践能否以专业化为中心展开,是衡量其发展水平与深度的一个重要标准。高校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

四、实践基地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指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多种类型实践基地,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一)实践基地多样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的、经常性的活动,所以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显得很重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二)实践基地阵地化。社会实践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校内和校外的结合,必须加强阵地建设,特别注重实践基地建设,要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部队、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学校、学生、教师和当地(企业)多方共赢,实现社会实践由短期化、分散化向长期化、阵地化转变。

(三)实践基地专业化。实践证明,实践基地专业化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高校,在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上,应着重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建立一批融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基地,为学生创造优良的社会课堂;其次,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建立一批能够延伸学生专业的实践基地,可以按照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最后,结合实践单位特点,实现多方共赢。实践单位要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把建立实践基地,优化实践环境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

五、实践制度法制化

所谓法制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将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主要环节、工作程序及其督促检查等内容及时加以总结归纳,融入有关法律和具体制度中,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内容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用法律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逐步使社会实践走向法制化。

(一)常规管理制度化。目前高校学生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在组织领导上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学校整体投入欠缺,经费不足。造成了此类活动有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目的明确,组织得力,重视程度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保障机制。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方向国际化。从多年来我国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发展方向来看,各级政府、各高校在社会实践法制化建设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应逐步借鉴国外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实践”的全社会网络化运作,政府十分重视以法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些值得我们借鉴。

(三)规章制度法制化。立法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志愿服务项目来看,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欧美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及至墨西哥、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了志愿服务的专门法律。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从我国地方立法的实践来看,目前已有广东、湖北、江苏、宁夏、北京等23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实践证明,通过法律形式为志愿服务确立合法的社会地位和相对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以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良性发展,这是志愿服务事业在法治社会中得以深入推进的必由之路。

六、实践评价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指社会实践的评价应该改变单一的标准,严格按照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和实践单位综合评定的民主的、开放的、网状结构的评价体系,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多元系统,反映在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式等环节的多样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是社会实践评价的主体。对于学生评价而言,学生自我、教师、家长、同学、校内外实践单位负责同志都可以成为评价者。同时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更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评价的定向诊断、反馈激励、发展、管理等多种功能。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时,一方面要考虑不同评价主体的特点,依据学生、同行专家、领导管理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分设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评价内容的设计应具有概括性,尽可能量化。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后的评价,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难点,也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社会实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决定了考核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上应全面运用定量、定性评价,以做到取长补短、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第9篇:校内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带薪实习;意义;问题;对策

带薪实习,也称之为“合作教育”,是指高校与用人单位经协商后,安排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假期)参与用人单位某些岗位的工作实习,以拓宽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简单讲,带薪实习就是大学生取得劳动报酬的学业实习,与大学通常教学安排的义务的课程实习是有区别的。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目的是提供给他们各种形式的实践场景,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带薪实习是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现实意义

1.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价值系统,它内涵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思想。大学生在带薪实习过程中逐渐提高的认知事物的能力、领悟到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员工爱岗敬业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劳动光荣等思想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蕴。大学生带着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机关、工厂、企业、餐饮行业体验劳动,运用知识,与人相处,了解他人与社会等行为本身就是在塑造科学的价值观。这一方面避免一味在课堂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来,让大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感染与认同。同时,大学生与单位员工零距离的接触,分享“老板”“管理者”“师傅”等的人生阅历与感悟,从而把书本的深奥的理论通过“工作对话”的方式融入到实践教育过程当中。通过数个寒暑假的带薪实习的磨练,持之以恒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会指引大学生成才与进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所需的人才。

2. 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渐进的过程。目前一些大学生的共同弱点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综合能力不高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活动,可以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克服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这是因为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的实践过程中涉及到与实习单位各种人、各种事情打交道,他们在与人相处,做各种事情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到沟通能力、书面表达、电脑操作、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能力的锻炼与提升。例如,实学生向车间师傅学习操作技能的过程,向党政干部学习公文写作的过程既是沟通能力的锻炼又是操作技能、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再如,安排到办公室从事秘书工作既是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各种事务能力的锻炼,又是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动手能的提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也会让学生逐渐明白:做好平凡之事并非易事,它需要投入心智,做好简单的平凡的事情意义重大,这是为将来做好大事、重要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见,大学生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意义深远,是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理想路径。

3. 大学生参与带薪实习有利于缓解经济压力,丰富大学生活

当前,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寒暑假兼职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想法。而给他们提供带薪实习机会便满足了这个要求。既锻炼又能赚钱。一方面在工作体验中享受到劳动创造价值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通过获取报酬认可自己劳动的付出与收获。这种方式促进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特别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更是难得的机会。贫困家庭的学生则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既为自己解决生活费、甚至部分学费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提供了机会,同时又是利用假期,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运用于实践,增知识,长才干,丰富了大学生活。可以说,带薪实习是一些大学生喜欢选择的一种实践学习方式。

二、大学生在参与带薪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带薪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笔者在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对什么是社会实践?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什么又是带薪实习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头脑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认识模糊不清。认识不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主观随意性比较大,认为可有可无,可不参加也可参加。当然,学生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混乱,这跟学校的教育、教师的引导有一定的关系,亦或与用人单位在对学生安排的实习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反过来想想一些学生对实习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如:“实习啥?毕业后再说!”“高考整得我太累了,又去受罪,不干!”“那是学校没事给我们找的活儿。”“上网打游戏安逸,实习的事情与我无关!”“单位尽安排低贱的活儿让我做,丢人!”等等。看看这些学生消极的对待社会实践的态度,说明他们对社会实践及带薪实习就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艰苦创业精神的学习、学会做人做事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认识不够,目标不清,因而行动懈怠。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们的学校、社会要肩负起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偏差的责任中来。

2.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存在差距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大学生,他们身上虽具备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信息量大、主动展现自我等优点,但是,在现实的生活里,他们往往又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首先考虑自己,大局意识缺乏;他们生活阅历浅薄,判断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一些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学,吃苦的经历少,心理抗挫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些特征,在他们参与带薪实习的过程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在我们与实习单位交流的过程中,常常都会收到实习单位反馈的一些信息。他们说,有些实习生在家可能太过宠爱,不能吃苦,不会做事,单位安排的简单的事情,一怕吃苦二怕做不来;有些实习生在工作期间,不遵守单位上下班规章制度,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行我素,且上班期间不是认真做事而是无止境地上网、电话聊天,豪不顾及周围同事的影响,……等等这些情况都说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对策探析

1.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每年学生参与寒暑假的带薪实习活动中,我们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一些同学参与此项活动的热情是高涨的,积极的,主动的,但也一些同学思想观念未发生根本转变,认识不到参与社会实践对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文章前面也相应提及了在一些同学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不知晓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认识模糊不清,动机各异,导致他们参与带薪实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躲避,亦或中途“逃跑”等现象发生。作为学校有必要在学生参与带薪实习前利用校园广播、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媒体对大学生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实践观,围绕时代的主旋律,教育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实践途径收获真知、增长才干。学校教师、辅导员利用课堂教学、周末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现实重要意义的教育与引导,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带薪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交流与总结,在全校、各学院展示一批优秀的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参观、欣赏与学习,潜移默化影响他们、感染他们,激发他们参与带薪实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就业,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努力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除了自身自觉加强学习与提高之外,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开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提高。从高校教学来讲,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减少实用性不强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增加更多的实践教学任务;从学生管理工作来讲,认真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学校利用寝室管理、活动、讲座、竞赛、带薪实习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真正明白,校内锻炼不是走过场,带薪实习、“三下乡”锻炼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实实在锻炼和提高。包括带薪实习在内的社会实践锻炼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对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锻炼做好充分培训与准备,在锻炼中,在实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加强实践本领和为人处事艺术的指导,才能确保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大学生在学中做,座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水平。

3.以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的实习动态

大学生在校外单位实习时,接触到的是陌生的环境,遇到的是陌生的人和事,实习之初,可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学校的指导教师或辅导老师就应多关注在外实习的同学,随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况,通过走访、电话、网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关心指导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随时沟通与交流,对他们遇到的难题及时疏通与指导。同时提醒学生在带薪实习的过程中要多动脑筋,要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及时解决问题。对不懂的问题,不熟悉的业务,放下面子,多向同事、师傅学习请教,力争让每个学生学有说获,学有所用。

4.引导学生做好带薪实习的总结与理论研究,使实践育人实效最大化

经验是富贵的财富。善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少弯路,少摔跟头,还可以大大缩短成功的进程,并且为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带薪实习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总结带薪实习经验,必要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一是可以提高学生总结事物、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总结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让低年级或以后进校的学生有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不走甚至少走弯路,在带薪实习中获取更大的收益。如此循环坚持下去,带薪实习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让我们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无疑会逐渐深化师生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如此反复,会让带薪实习活动形成规律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大学生在这项工程里不断进步与成长,是实践育人实效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代征,汪露.大学生带薪实习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2]张勇.论大学生带薪实习及其权益保障[J]. 高教探索,2008(2).

[3] 孙楚航.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一种尝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