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技能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离职教育中的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一直就是薄弱环节,要解次谊问题?瞩确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体系十分必要?同时也娄确立正确的国际贸易专业各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相关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注意将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考核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强调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培养方法应多元化,以及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师贵队伍建设的重要幔。
目前在高职教育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将专业培养目标订得过高,这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面向地方或行业经济的特征,明确高职教育就是为学生从业服务的,就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为主要教学目的。由此,我们认为,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技能,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及对外经贸管理工作。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得出结论,突出国际贸易技能教学是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技能教学,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离职教育中国际斑易专业技能体系
三年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要完成sa多门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哪些课程与技能教学有关呢?这还要从什么是技能谈起。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涵盖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的必播的一切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把专业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工作中去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含岗位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演讲与口才;英语听、说、读、写、译;中英文录人;计算机应用;公关礼仪。专业技能包括四个方面:谈判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国际市场调研、与国外客户建立贸易关系;交易磋商与合同的签订阶段:包括成本核算预报价、商务洽谈、外贸合同的拟定;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单证业务、储运保险、报关报验、国际仲裁;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训练。
二、国际贸易专业各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相关的苍础课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对有关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专业将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 岗位拥有专业技能,胜任基本工作打好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兰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下列基本技 能课程的训练。(见表)
基本技能训练必须有组织与考进行,最后还要考核。应由专职教师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教学、实训,实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模拟操作、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最终达到考核要求。考核方法可通过现场操作和综合打分等形式进行,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能熟练攀握计算机办公室自动化软件及其他外贸应用软件,并达到浙江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英语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达到CET--4或英语应用能力A级,三校生英语应达到应用能力A级或CET-3 。
(二)专业技能训练。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是围绕进出口业务的开展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谈判前的准备阶段。这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国际市场调研。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该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广大学生掌握如何在国际市场商搜集商品信息和做好商品定位、市场细分等国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其次是与国际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该项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寻找海外客户的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客户关系外贸英文函电的处理,寻找海外客户的各种途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英文函电”、“进出口业务”、“国际经贸地理”等。
第二阶段:交易的磋商与合同期签订阶段。包括:(1)成本核算与报价: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产品的成本核算,外贸商品报价技能,不同的贸易术语(主要是FOB.CFR,CIF)的报价转换,不同报价货币的报价转换,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2)国
际商务谈判。这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组织能力,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基本礼仪,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英语听说”、“公关礼仪”、“国际商务洽谈”、“国际商法”、“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3)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包括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等合同条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对外贸易合同中各条款拟定应注意的间题。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商法”,"WTO概论”等。 的培养。 第三阶段: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1)单证业务技能训练。单证业务包括开证、审证训练和单据制作和修改等方面。通过单证业务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的业务流程(模拟进口商)掌握进口业务开证的相关技能,通过单据的制作的修改训练,使学生拳握发票、汇票BlL等专业单据的制作,具备单证员的业务能力,相关专业课程有“单证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2)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训练,使学生掌握货物储存、运输、保险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胜任货代员的工作。相关的课程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业务”、“外贸商品学”等 (3)报关报脸技能训练。该项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商品报关、商品检验、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胜任报关员、报检员的工作,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4)国际仲裁训练。这是使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中出现纠纷后进行国际仲裁应具备的应对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国际商法”、"WTO概论”、“进出口业务”等。
第四阶段: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实训。该阶段的技能训练是通过完成一笔进口(或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掌综合外贸业务能力,并具备一般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单证业务”等。
三、专业技能教学应该特别注惫的若干问题
1、技能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专业技能的考核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有的技能课程的考核可采取在实训或课程结束时,单独设立实训项目考核,由任课教师负资,单独列人学生外贸综合技能成绩群中,成绩可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条件具备的技能训练课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方法,以推动社会劳动准人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拿到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证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加现有的适合高职教育的有关资格证书考试,还要积极参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工作,如果能将这些标准与教学计划有机结合,可以使技能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
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的过程。简单说来,我们与外国人的交往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师教授外国学生汉语的过程同样也是跨文化交际。我们知道,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是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必须克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中常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造成交际误解,也即产生语用失误。一般来说,言语交际中一个语法错误、语音错误、词汇错误,不会触怒对方。然而语言使用规则上出现的错误,却可能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触怒对方。例如,询问对方年龄或工资会被当做侵犯别人的隐私。非语言交际同样也会造成类似的误解,比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的手势,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义,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
对外汉语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对外汉语教师可能接触到具有完全迥异的文化背景的人,甚至可能这些人在同一个班上学习汉语。那么怎么处理与他们进行无误的沟通,怎么样处理班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可能产生的冲突,例如宗教上的冲突、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误解,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从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具体的策略谈谈本科院校应如何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提高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高一虹在分析比较了多个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局限后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以文化意识的培养为中心。跨文化意识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正确的思想指导实践,对实践起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一)从认识上提高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人们大致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我们期望对方与自己一样,但是发现他们与自己并不相同,然后,文化冲突出现,我们会感到愤怒、恐惧,从而使得我们向后退缩。认为别人与我们一样的想法十分自然,但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却是有害的。所以,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不断提醒他们人们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迥异的习俗。必须学会观察异国文化,善于与自己的文化对比,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
(二)理性认识对外国人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认为美国人随便,德国人严格等,这些就是一些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一定是有害的,但从某种程度讲,刻板印象是我们重视某类人或群体的共同之处,忽视个体区别。因而导致我们在与某个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将对于他所属的文化的刻板印象附属在这个人身上。在观察某种文化时候,不要只注意该文化与自己的刻板印象吻合的现象,而忽略其他。在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时,应该在教学中贯彻这样的意识: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外族的文化都是不对的,应该平等看待各族文化,在教学时更多地依附中国文化。
(三)保持的意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严格说来,每个人的文化背景都不会完全相同。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对方,我们可以“和而不同”。培养对外汉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指导他们保持的意识,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以理性的态度介绍汉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仅依靠一两门课程的理论学习,要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体验,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来说,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三、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开设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课程。大多数本科院校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开设了一些课程。我们认为,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开设这样一些课程:《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化差异》《中西文化精神》等,甚至可以让外教全程或部分地进行授课,这样会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另外,也可以经常举办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讲座。
(二)大力开掘隐形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涉及到教科书中的、教学活动中的和教学活动之外三个层面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学校要精心选择教材,最好教材中能涉及他族文化的文化要素,让学生能从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除了开设显性课程外,还有必要大力挖掘语言类课程的隐性部分,特别是挖掘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另外,将上面谈到的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也是隐性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之外,应让学生多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从中获得体验和感悟。例如,可以组织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联谊、晚会。
(三)提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见习和实践机会。学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听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可以丰富自己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发面的知识,提高教学技能与水平,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课堂上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的行为,得到一些直观的知识,这有助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该国家学生上课时的习惯,为自己以后的教学实习积累经验。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有机会一对一、一对多地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具体来说,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这样的实践计划,制定选拔、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办法。
(四)选派学生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后,最好在大三或者大四期间赴海外进行教学实习,这对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十分有帮助。学校有条件的话可以多与国外的学校进行联系,互相派遣留学生或实习人员。另外,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考取国家汉办志愿者赴海外的孔子学院实习。
赴海外实习的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文化休克”。文化休克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沮丧期、恢复调整期和适应期。如何克服文化休克?这实际就回到了本文讨论的内容。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目的也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休克。从意识上提高对异文化的敏感度,从实践上进行跨文化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在海外实习中应对各种情况,不至于发生某些严重的后果。
四、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意识上,要能从认知的水平上感到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最好是从感情上感觉异文化是可以接受的。惟其如此,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或将来成为对外汉语教师之后,才能够沉着应对各种现象,有利于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更长远地说,培养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国家汉语推广事业的发展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周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对汉语教学的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
[3]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周毅,包镭.汉语国际传播时代对外汉语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2).
论文格式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2.一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即每一章节的标题如第一章)
3.二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四号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即每一章节的下一级标题如:1.1)
4.三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小四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二级标题下的小标题如1.1.1)
5.中文“摘要”两个字应该是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6.中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为宋体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7.英文摘要(abstract)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三号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8.英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字号为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9.“关键词”三个字应该是黑体小四,其后为关键词(宋体小四),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要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10.“目录”两个字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11.文章正文应该是宋体小四
12.文章正文段落行间距应该是1.5倍行间距或是20磅,首行要空两格。
13.文章正文段落格式应该设置为两端对齐
14.文章中出现的图片,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图片下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图片及其中英文说明文字应该位于同一页。
15.文章中出现的表格,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表格上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且文中表格的风格要保持一致,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设置要统一。表格的宽度不应该超过正文的宽度。表格如果转页的话,在随后的页面上应表明如:表一(续)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随着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度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重点难题。特别是计算机行业,近年来的计算机领域快速发展,各高校向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人才也日渐提升,同时也加大了就业竞争力度。所以,学生掌握一种制约芯片的电路设计,并且熟练使用一种编程语言,不仅能够提高竞争实力,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本文中通过面向技能抽考的单片机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能抽考单片机教学多元化单片机
单片机是一种微型计算机的分支,以体积小、功能全、性价比高等特点著称,被运用到工业制约、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电器等诸多领域。单片机技术在整个课程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电子信息、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学科必备技术,也是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保障。
一、单片机教学目前状况
单片机教学中,教师以汇编语言版本和C语言版本为编程工具的单片机为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单片机指令系统的操作,也可以对单片机软、硬结合的特点做深一步的单片机原理理解[1]。
“单片机”是一门专业课程,基于电工学、电子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学、接口原理及汇编语言学基础上的一门课程。以上课程是单片机课程的基础,对单片机的学习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单独的学习单片机课程,没有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因素影响,将会很难入门[2]。
二、单片机教学的理由
2.1单片机教学的实验设备单一
教学中使用的实验设备通常是学校为学生准备好的包含十几种实验内容的实验包,学生对实验包里的设备进行试验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通过这种实验包学习产生的理由是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动手实验,实验包里的实验项目硬件已经连接完毕,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连线就可以使用,导致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少,线路已经固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转变线路,在实验中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2.2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
学校的教学策略中,基本以理论为主,造成设计效率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理论性过强、语句不易理解等理由,另外由于编程的代码结构复杂,学生对硬件结构的依赖性比较大,不能够完全在不同种类之间相互移植。
三、技能抽考在单片机教学中的作用
3.1技能抽考的理论
技能抽考是根据教育学的要求,依照专业特点对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标准化的考核,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具体做法分为三种:制定统一的抽考标准;制作抽考标准的试题库;根据专业学习的人数,采取随机筹钱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抽考。
这种技能上的抽考相当于一种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相比职业技能竞赛的方面更为广阔、参与的学生也比较多、比赛的内容全面,抵制了一直以来的“重技能轻综合”的不足[5]。
3.2技能抽考在单片机教学中的作用
技能抽考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能够重新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使学习中实现车间与教室、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业与产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水平的发展。
3.3技能抽考重建教学模式
技能抽考是以学生的综合实力为评价标准,在学习范围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对专业能力的衡量,对能力、策略等进行务实、高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从原有的教学方式转向行动教学方式,让课堂从理论性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以“教学工厂”为实训教学模式,使车间和教室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结论
单片机原理和教学中的自主研发、开放性和创新性,比较容易符合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符合高校的教育规律。在教学中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注重创新、提高素质为教学中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和动手能里为教学目标,将教学层次加深,全面展开单片机教学的最新模式,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大批量专业知识强又掌握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牛骁.单片机和C语言的教学探讨[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04:136-138
[2]陈华珍,夏国清.基于单片机系统开发的C程序设计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1,03(09):143-144
[3]张金果,宁亚媛,姜睐.基于Proteus和Keil的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章,2013,12(23):263+366
一、要选好才
在选择兼职体育教师之前,要对教师的性格、爱好和特长进行了解,学校领导千万不能有“不能教文化课的去教体育”的思想。“知其脾,方能用其长”,如果教师是被动式的为完成任务而接受,那在平时的工作中,其焕发的热情是有限的,动力是不足的。体育教师的一个特性就是对身体素质和技能要求比较高,如果在身体素质和技能上没有特长的话,是很难胜任体育教学工作的,即使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学习,提高的速度也是很慢的。个人示范做不了、动作讲解不清晰,那就极易限入“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上课模式了。
二、配好师傅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入门,没有一位好师傅的引领,那是很困难的。应该给兼职体育教师配备思想和专业双过硬的体育专业教师做师傅,实行“师徒结对活动”,对师傅和徒弟应该听多少节课、集体备课多少次、专业技能练习多少次等具体工作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们区部分学校还规定了徒弟获奖、师傅一起受奖的政策。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体育学科知识包罗万象,即使是专业出身的体育教师也不能对所有内容都得心应手,还得不断去学习,对于中途转行的兼职体育教师来说要想上好体育课,那就更加困难了。作为师傅要能及时跟进对徒弟的辅导和引领,要能通过平时的交流去影响徒弟,及时发现徒弟的误区、及时指出,给徒弟推荐一些实用的专业书籍、专业网站,让他们能自学成才。当徒弟出现一些挫折时,师傅和学校领导要能及时给予鼓励,为他解忧。我区一位兼职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有名学生发生了伤害事故,结果家长闹到学校,但这位兼职教师体育课常规执行得很规范,这时学校领导和他师傅都给予他很大的支持,鼓励并明确表示体育教师没有任何责任,帮助其把事情解决了。现在这位兼职体育教师已是该校体育教师中的中坚力量。
三、搭好平台
不论专职还是兼职教师,个人成长都离不开一些平台。我区体育教研活动都积极欢迎兼职体育教师参加,定期开展的体育教师技能大练兵活动也要求兼职体育教师都能积极参与。这一系列活动让兼职体育教师通过看、听、说,快速地提高自己的体育专业素养。我区体育教师赛课活动,都要求兼职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在以往的比赛中,许多兼职体育教师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区还不定期组织兼职体育教师专项培训活动,组织区内骨干教师送教到校,对学校兼职体育教师上课进行点评,将体育课的基本常识、基本规范详细地向兼职体育教师进行阐述。我们还要求所有学校在安排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时,也要考虑到兼职体育教师,一些大型活动或比赛,也让兼职体育教师参与组织和裁判工作,以此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区教研室为促进兼职体育教师快速成长,专门开展兼职体育教师评优课活动,以赛促练,对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兼职体育教师宣传表扬,增加他们专业自豪感。区教研室鼓励兼职体育教师积极撰写体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我区一位兼职体育教师就取得了市体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定期督促、考核
有压力才有动力,由于中途转行,兼职体育教师肯定缺乏很多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教师在向学生授课的同时,要不断的自我充电才能适应教学要求。区教研室和学校应该给兼职体育教师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相关部门要定期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测试,通过考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兼职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是一朝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磨练。我们要求各校体育教研组长平时定期督促兼职体育教师督促进行专业技能练习,把锻炼计划上报给区教研室,教研室利用技能大练兵活动的契机,对兼职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检测,长期如此磨练,就会有明显的进步。当然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要考虑到转行因素,难易度适中,要从最基本的入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让兼职体育教师先了解什么是体育课、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规范是什么、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有哪些、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应该有哪些,再逐步提升到如何上好体育课的高度。教研室要求所有学校选配兼职体育教师的时候要考虑到这支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这样便于兼职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系统化,促进其专业业务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加强人文关怀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技能训练;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027-01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项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边做边学,有分工、有协作地完成整个项目。
二、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1、确定项目。我校的农学专业是根据当地实际,以种养业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将学生专业技能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养殖适用技能;二是种植方面的适用技术。每个模块再细分多个技能训练项目。
2、制定计划。明确项目任务后,还需确定各同学所承担的项目任务、工作步骤和分工合作情况,明确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明确最终需完成哪些技能操作,使每个学生都熟悉训练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中的各项技能。
3、实施计划。制定好计划后,每个成员按照项目计划书的分工承担自己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按照既定工作步骤开展训练。
4、项目展示和评价。项目训练结束后,采取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竞赛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对项目的完成及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包括:一是对项目活动成果评价,是否达到了项目的要求;二是对学生项目训练活动中表现情况评价,如学生对已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新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大小,是否听取成员和教师的意见等方面;三是项目完成后,再进行一次竞赛,通过竞赛一方面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起总结和巩固作用。四是让学生参加技能等级鉴定,进行最后评价。
三、项目教学法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具体应用的成效
1、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是把技能和具体的任务融合起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使教学与实践零距离,将项目任务作为学习的载体和中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与种、养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吻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你追我赶好学上进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技能的效率。
2、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困难时,常常通过开展互相讨论、互相帮助的形式来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学会接纳和反思,通过合作和沟通,学生逐步会体会到小组合作的乐趣与收获,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的形成。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在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后,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完成一个技能项目,学生纷纷表露出一种很自信的成就感。对学生完成的技能操作,教师评价时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主。合理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自从开展项目教学法以来,这些班级的学风、班风都得到很大改善,
4、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农学专业技能训练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相应的项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整个技能教学活动中,把种、养业中真实业务贯穿于课程教学的任务中,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来完成种、养业技能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和指导为辅,通过大量的训练达到巩固和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更能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5、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每完成一个技能项目,通过竞赛的方式评价学生,激励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竞争意识。
6、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技能训练项目。通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农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基本形成了养殖和种植两大项目模块。
7、建立了较合理的学生技能学习评价机制。建立了学生本人、小组、教师、竞赛和鉴定的一套技能学习评价机制。
8、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1)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项目教学中出现的一个个教学问题。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才能更好的完成项目教学,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2)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多重身份的,既是传授者,又是辅导者;既是观察员,又是协调员。项目教学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教科书规定的内容,教师仅凭教科书上的那些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为此,教师必须利用业余时间获取与项目任务相关的信息。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应变能力。(3)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注重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示范课、观摩课,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撰写教学心得。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参加研究的教师在各自教育教学岗位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多次获县教学奖,多篇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
参考文献:
一、分段贯通培养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一)分段贯通培养旨在打通职业学校学生生涯发展成长的通道
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创举,实现了大专职业教育到应用本科的贯通培养。一方面“3+2”分段培养的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可以提升学生的学历空间;另一方面是多数学生选取了应用性技能型人才需求专业学科,符合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到扎实的应用技术和技能。 可以说今后“3+2”分段培养模式的发展重点将转向内涵建设。
(二)分段贯通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层次化是决定性因素
“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实施以来,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在两阶段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上课程内容重复和缺失并存,导致了教学资源浪费,学生学习时间无效占用;二是课程考核标准要求和考核方式不能有机衔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不能连续提升,使“3+2”贯通分段培养模式优势难以体现。其原因在于在强调贯通的同时,忽视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的差异,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层次化课程体系,因而忽视了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贯通培养对人才层次的不同,使两个阶段存在分隔式的培养状态,导致了课程体系衔接遇阻。
二、“3+2” 分段贯通培养的关键是培养模式贯通
(一)“3+2” 分段贯通培养的意义
高职“3+2”职业教育模式属于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它应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职业标准为纽带,高职与本科共同根据职业人才岗位需求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在分别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及时交流对接各自学段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经验教训,及时总结修正教学实施方案,共同完成特定专业的高端技能型职业人才培养工作。 分段贯通培养的意义在于打破了过去职教只能到高职、专科,不能直通本科的瓶颈,建立了上下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路径,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模式。
(二)“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的特征是人才培养层次化
“3+2”模式破除高职专科人才分层受阻的缺陷,让更多有能力、有个性的高职毕业生直升本科院校进一步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使其成为更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实现了高端职业人才层次化。因此,层次化培养是“3+2”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要求,不仅需要课程体系,还必须通过人才层次化培养措施反映出来。
“3+2”职业教育模式其职业要求具有相通性。人才层次化培养的本质是要能够区分两个不同要求阶段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职业发展标准等的不同,不仅要使两阶段课程体系有机衔接,也要使两阶段培养模式有机衔接,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化的特征,以此引导教师深刻认识“3+2”人才层次化的不同要求,使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施得到保障。
三、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的保障是评价体系融合
(一)制定“3+2”不同阶段相衔接的人才评价标准
人才评价体系是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培养目标出发,衡量人才培养效率的主要依据。在“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人才评价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课程评价,要分别建立高职与本科的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标准是人才评价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必须通过课程标准评价途径保证“3+2”职业教育模式人才层次化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评价体系是课程标准教学的指南,人才评价体系能对教师的课程进行引导,保证两阶段衔接的课程体系得到落实。因此,只有建立起两阶段既有不同要求又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才能保障“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同时,要严格教学质量监控,建立高职专科与本科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监督组织,制定专门的监控制度。 (二)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评价标准的递增、层次和贯通性
递增性是指两个阶段教育对同一种技术技能或者同一专业学科知识掌握具有高低和多少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高职阶段的要求稍低,而本科阶段的要求较高;层次性是指高职三年与本科二年两阶段培养目标应该体现不同层次的人才规格和要求,也就是说高职阶段体现为中高端技能人才的层次规格和要求,而本科阶段则应体现更高层次高端技术应用与技能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规格和要求;贯通性是指某专业培养目标以专科为起点,达到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培养目标。只有充分体现“3+2&r dquo;两阶段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递增性、层次性和连贯性,才能建构高职科与应用本科贯通衔接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建立升学选拔机制,“3+2”高职学生直升本科阶段,为确保教育质量,对“3+2”高职学生升入本科阶段必须建立考核选拔机制,通过考核升入本科继续完成后两年学业。
(三)高职“3+2”分段贯通培养更需要深化校企合作
“3+2”分段贯通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时间较长,为实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实践教学时间,校企合作不是仅仅让学生到企业实训、顶岗实习,而是通过校企合作推进教企融合,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统一建立一个行业、企业平台。通过省级政府机构协调组织,主要是支持行业和企业与院校建立现代职业教育集团、专业教学联盟、产学研技术中心等多种校企合作机构组织,指导和支持高职院校、应用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培训“双师”素质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和技术能手任教,培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养“3+2”企业冠名班等,使企业真正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同时,学校也应关注企业生产,将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标准引进课堂,把员工要求和标准直接纳入课程中,使学校和企业成为育人共同体,校企共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建立高职、本科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有利于优化办学资源和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3+2”高职突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在功能上满足相应的技能训练、生产顶岗实习和研发性实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谢肖力.“3+2”高职教育两段式衔接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09:42.
一、抓好校本研究工作,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本学期,教科室组织全镇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校本研究,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校本教研:
具体做法: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读书自悟、集中学习与教学沙龙相结合、请进来走出去、随堂听课、专题研讨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教学反思、经验交流、教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各种活动都收到很好的教研效果。中心校每月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开课日活动,供全镇教师学习研讨,并于11月份请青口中心小学的六位优秀教师为全镇教师开课。
(二)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利用双周日下午的时间,把课标解读、教材疏通和专业技能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培训活动,进一步完善了以会代训、以课代训、以研代训、以评代训、以考代训的“五训”机制,积极探索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培训,基本使45岁以下的教师初步达到“五能”要求(即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上出有益的课、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能进行课件制作、能搞好课题研究)。使老年教师初步达到“四能”要求(即能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上出有益的课、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能搞好课题研究)。
二、坚持课改科研结合,探索教学改革新路
学期初,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做了具体布置,要求各课题组要坚持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努力提高科研与教学的互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使课堂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从教学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束。各课题组都能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讨活动,围绕问题各抒己见,积极探求问题的答案。认真地探讨和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教科室注重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检查,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他们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组,督促他们整理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指导课题主持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认真做好结题工作。
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深化课题研究的关键,我校学期初有10个县级课尚未结题,XX年是“十五”课题研究的最后一年,这10个课题能否在“十五”期间顺利结题,管理过程则显得非常重要。于是在本学期初,学校进一步要求:课题研究管理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做好课题结题最后阶段的工作。为及时总结交流课题研究经验,于9月10日,召开了“十五”课题研究汇报总结会和尚未结题10位课题主持人的专题会议,会上,每位课题主持人分别汇报了本课题组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打算。最后,教科室对本学期课题研究情况作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激活了沉闷的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局面,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反观我镇小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式的接受教学为主,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高成绩,至于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更谈不了。针对这种现状及有效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学期,我镇小学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生观,确立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确立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论。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与学。 四、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做好评选推荐工作
关键词:农类;专业实践课;效果评价
中等职业学校农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农业生产一线所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劳动技能转化为生产力,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因此,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繁荣,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农类专业需不断提高专业实践课的效果。
一、提高专业实践课效果的实施措施
(一)制定农类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专业实践课的内容必须结合生产实际和农事农时,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应注重实用性、可行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实践课进行的场所和时间安排。首先,专业实践课进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场所,即实习基地,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施。其次,要保证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数,为提高专业实践课的效果,真正使学生学到实用技术,必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实践,多次操作,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因此,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数不应低于专业课教学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此外,可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组织“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咨询服务,如果树修剪,病虫防治,肥料施用,食用菌生产等多种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实习基地。
学校首先要建设好校内实习基地,充实有关基地实施,专人负责并制定管理目标,做到生产、实习两结合,既要保证学生实践实习的需要,又要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使基地发展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其次,学校可与农村的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及国有农场、养殖场取得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农村学生也可在自己家中建立实验实习基地,这样不仅拓展了实习基地的范围,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尽快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技能,以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严格专业技能考评标准。
学校设立专业技能考评领导小组,并会同相关教师制定出系统的考核标准,每学年按考评标准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严格考评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学生以鼓励为主,督促学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使学生毕业后真正拥有一技之长,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并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振兴。就教师而言,实行目标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达不到目标考核的教师予以一定的惩罚,并督促其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目标考核中成绩突出的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以进一步达到奖优惩劣的目的。
二、专业实践课开展的效果评价
自1998年我们学校开展专业实践课的尝试工作以来,实践证明,专业实践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素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了家长对职业学校的认识,树立了专业课教师的良好形象,普遍地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对于推动地方经济振兴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一)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开设专业实践课,使学生主动去接触农民,接触专业户,拜访有关的专家,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和对书本理论的学习而得以融汇贯通,书本理论中不解的问题,在专业实践中逐渐得以认识和掌握。另外,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农民或专业户之间,及学生与专家或专业课教师间的沟通、讨论、交流,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得以解决,社会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明显改善。
(二)专业实践课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学生正值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的阶段,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动手操作,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可按自己的思维去学习或实践,并在有关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使自己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既掌握了专业技能,又提高了理论水平,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逐年上升,就业率,升学率也逐年提高,近几年来,我校农类专业多次受到校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并对我们的经验进行采纳、宣传和推广。
(三)扩大了社会影响,改变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学校和农类专业的认识。
专业实践课开设前,我们没有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进行理论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的事情时有发生,家长们怨声载道,学生生源渐趋匮乏。大多数初中毕业生不愿意到职高就读,即使有到职业学校来的,也是学习成绩较差,家庭经济条件又差的学生。即便如此,选专业时也不愿意报农类专业。在我们开设专业实践课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普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有些学生自觉、自发地组成各种“科技兴趣”小组,主动到周边农村传授技术,为农民排忧解难,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通过帮助附近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果树嫁接、食用菌栽培等方面技术的服务和帮助,使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受到了周边农民的认可和称赞,同时也使“科技兴趣”小组的队伍不断壮大。此外,由于学生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在当前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大多数家长也不再支持自己的孩子走“进普高考重点”这个独木桥,反而引导孩子进职高学实用技术,因此使学生生源得到空前增加,使农类专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就我校而言:2000年,我校农类专业学生不足10人,到2005年农类专业人数上升到200多人,目前我校农类专业学生人数达近500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初步显示了专业实践课开设的效果。
(四)专业课教师的业务能力显著提高。
关键词:网络 教学特点 改革 高职计算机 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3.4.3 改革总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期末笔试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查,这部分可占总成绩的20%,平时考核成绩占30%,平时上机操作占总成绩的50%。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