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语文高考 参考试卷 高考试卷 备考策略
通过多年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提高高考语文的复习效率,优化高考语文的复习效果,应重点探究两个问题:一是高考“考什么”;二是“怎么备考”。前一个问题容易解决,依据《考试说明》逐点明晰即可。而后一个问题,往往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依循考点,做系统的诠释、真题演练、巩固提高,这是极其必要的,而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备考策略的深悟、践行,也是极有助力的。
笔者从“2012、2013语文参考卷、高考卷的信息比对、认同、辨异”、“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2014高考语文备考策略”三个方面,谈谈对2014语文备考的意见,祈方家批评指正。
一、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之认同与辨异
1.认同。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相同:
(1)识记字音。题干设置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或“没有错误”)的一项是”,考查多音字、形声字、误读字、形近音异字等。涉及词语16个,课内、课外兼顾考查。
(2)使用词语。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考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理解。
(3)辨析语病。题干设置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病句类型。
(4)小现代文阅读。客观题注重考查辨别、筛选信息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主观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大现代文阅读。设主观题5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语言、形象、结构、内涵(主旨)等的赏析能力。
(6)文言文阅读。客观题考题分别为:实词题、虚词题、内容赏析题。加点实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辨析、推断词义的能力;加点虚词考查考生将选文例句与课文所学例句进行比较,把握不同句子中同一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内容赏析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及对文章构思特点、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主观题考题为断句题和翻译题。断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翻译题设题2小题,注重考查考生对文言文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等的理解能力。
(7)古诗文默写。题干设置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题目基本出自《古诗文背诵参考篇目》(第(5)句主要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背诵篇目)。
2.辨异。
2013语文高考卷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在以下考点设题略有变化:
(1)识记字形。2013年高考卷创设语境考查“登录”的辨识,“录”设误为“陆”。到底是“登陆”,还是“登录”?考查近义词语语境中的辨识,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相比,提升了字形辨识题的难度。
(2)语用题。2013年高考卷5、6、7三题分别设题为衔接题(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概括寓意题和仿句题,完全不按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套路出题。
(3)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卷第21题设题考查理解与迁移,有别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第22题要求考生“赏析诗歌对比艺术的特色”,命题直言答题指向,较以往易把握。
(4)《论语》阅读。2013年高考卷第23题,要求补出材料中的空缺部分,对考生理解并识记经典提出了更高要求。
(5)作文。尽管同样是材料作文,但2013年高考卷审题较2012年高考卷、2013年参考卷难,对考生的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从与2013语文参考卷、2012语文高考卷的比较看2013语文高考卷的启示意义
1.试卷结构与类型。
结构上,试卷分为四部分并先后设题没有变。这四部分分别是:(1)语言文字运用(24分);(2)现代文阅读(29分);(3)古代诗文阅读(37分);(4)作文(60分)。总题量为26题。
类型上,与2013年参考卷、2012年高考卷相比,2013年高考卷几无变化,形式为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只是诗歌鉴赏填空题、论语填空题(23题)由原先的注重考查文本内容整合能力转变为注重考查理解与迁移能力,体现出了新意。
2.试卷命制与试题特征。
2013年高考卷,在选材、立意、考点分布、试题内容、命题思路、难易度区分等方面,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考生实际,贴近课改理念,坚持立人为本,关怀生命成长,体现了“稳中有进、实中有活”的特点,既保持了浙江卷的特色,又体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
语言基础试题取材新颖,直面生活。打开试卷,你会看到诸如城镇化建设、“中国情结”绘画大奖赛、倒金字塔形的“421”家庭结构、重建家园的芦山、第六代导演的青春片、3D打印技术等关键词,极富时代气息,凸显新课程“大语文观”,寓意“语文学习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
语言运用试题,情境鲜活,设题精巧。衔接题取材于清代文学家张潮的作品《幽梦影》,寓意概括题取材于著名语言教育家、作家刘征的杂文诗《刺和花》,仿句题语料出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年的《青龙峡的夜》,创设鲜活情境考查考生的内蕴与思辨能力。
阅读材料选材典范,如实用类文本《社会建筑》、文学类文本《牛铃叮当》、文言文《送丁琰序》、诗歌鉴赏《秦中吟·歌舞》等材料均出自大家手笔,人文蕴含丰厚,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作文题进一步加大了对考生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的考查力度,深化了新课程理念。试题材料文字简洁,导向性、可写性、防套性原则贯彻自然无痕。讨论“童真早泯”,话题重大,却举重若轻,尤胜于往年。
3.重点把握如下关键词。
(1)同义词辨析。同义词辨析是浙江卷传统考点,自2007年以后不再单独设题。2013年高考卷字形题“登录”设误为“登陆”、词语使用题“热忱”设误为“热诚”,可谓从多种语境隐性、动态考查同义词辨析能力,应引起注意。
(2)语言运用题。与2013参考卷、2012高考卷相比,2013高考卷语言运用题全被更新,它们分别是第5题衔接题、第6题寓意概括题和第7题仿句题。需要注意的信息是,这并非简单的考点轮换,而是对语文套题、猜题或题海战术的一次修正,比如,“对今年的考生来说,第5题可能从未模拟;第6题或偶有涉猎;第7题即使大量模拟也于事无补,该题仿写示例由青天、芭蕉叶、月亮、露珠等意象构成一个有诗意的整体,这为形象思维能力强、语言表现力丰富的考生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仿得好就是一首诗。假如只会机械模仿句子形式,充其量可得基本分。”(湖州中学特级教师羊刚《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3)填空题。2013年高考卷,“古诗鉴赏与《论语》解读,均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内容理解与知识迁移能力,看似平常,却见匠心。这一形式激活了‘静止’的语文知识,实现了能力互通。尽管这种‘填空’的结果呈现仍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恶衣恶食’等样式,但命题着陆点并非识记,而是理解和迁移,跟通常的‘背诵默写’形似实非。此类题型,对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命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周红阳《2013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三、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1.研读2013、2014《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认真研读2013《考试说明》,吃透高考语文的精神实质,明确备考的方向,尤其是2014《考试说明》出台后,要认真比较两者的异同,把握变化点。唯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2.研习2013高考卷,探究“变”与“不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比较才有鉴别。2013高考卷与2012高考卷、2013参考卷相比,尽管作了局部调整,但科学性更强,针对性更高,语文味更足,考查范围、考查方向更明确。我们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2013高考卷,挖掘各考题的潜在内涵,从容应对“变”与“不变”,依纲备考。譬如,字音、字形考点,把握“常用”二字及高考试题潜藏的信息:考题不会考繁、难、偏、怪字。这两个考点的复习,我们只需重点整理高中课本(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与相关读本中的字词读音、字形和日常生活中易误读误写的字,关注以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基本语素构成的词语,加强训练即可。
3.熟悉考点,掌握方法,锤炼技巧。
高考就是应试,应试就有技巧。高三,学生会做很多专题和综合训练题,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总结技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道题,通一类题。应该说,考试说明规定的每一个考点都是有方法可循的。如字形的辨认,可综合运用音辨法、形辨法、义辨法、结构分析法、语境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语段的压缩,可采用合并同类并举异义、摘中心句打叶削枝、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去粗取精舍末逐本等方法。文言文断句可综合运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或通文意、抓标志、察对话、懂常识、知语法、依总分、明修辞、辨句式等方法。文言文翻译要领为“一大原则四项注意”:(1)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2)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3)注意特殊句式,(4)注意词类活用,(5)注意译文通顺流畅。顺序为:(1)先分解(按句子成分解剖,找出动词);(2)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3)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一般要直译,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诗歌鉴赏依凭“整体感知,主旨先行”、“找准通道,准确切入”、“熟悉术语,点面结合”的策略,等等。
4.加强思维和语言训练,提高写作水平。
2014年高考语文,很大程度上,仍将是材料作文的考试样式。为此,加强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极其重要。笔者认为,审题方面考生应注意培养三种能力,即筛选提炼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联想感悟能力。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大量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要加强不同文体的写作训练,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切实提高写作水平,从而写出构思新颖、材料新鲜、用词贴切有表现力、见解独特的好作文。
平时作文训练,应注意片段和整体相结合,把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训练和整篇文章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做到各个突破,又做到整体提高。
特级教师羊刚老师有句话说得极好:“开阔胸襟视野,唤醒切身体验,思考精神成长,着力于此,作文应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明确了备考方向,认识了自我实际,增加了语言积累,锤炼了答题技巧,提高了写作水平,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高考中以实力争胜。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从全国2005年高考语文的题目上看,每个版本都注重激发考生“能力点”,对“能力点”的考查首先是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再者就是考查考生对人生、事物的一种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北京市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高级教师、北京新干线学校教学校长张继革认为,今年的15个版本的高考作文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命题式:北京《说“安”》;北京高职《期待》;天津《留给明天》;重庆《自嘲》;山东《双赢的智慧》;辽宁《今年的花比去年红》;江西《脸》。15个版本中有七个是属于这一类的,但就是命题式的作文也稍有不同。1、有直接命题的如:天津《留给明天》;重庆《自嘲》;北京高职《期待》;辽宁《今年的花比去年红》,这类命题内容上涵盖面广,考生在立意上较为自由。2、还有就是给出一则小材料引出题目的如北京卷《说“安”》,江西卷《脸》。3、再有就是给出一则较大的材料,然后再引出题目的如山东卷《双赢的智慧》,这样的命题考生就要根据材料所提示的内容进行选材、立意。
二、给材料、自拟题目式全国、上海、湖北、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福建,15个版本中有八个是属于此类。给材料作文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考生要从材料出发,仔细阅读所给材料,从中提炼出中心论点或中心思想。这就要求考生先要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方能动手写作。同是给材料的作文,也不尽相同。1、上海卷是给出三组不同角度的材料,考生可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2、湖北卷、浙江卷、广东卷、江苏卷、湖南卷则是分别给出了一句话或几句话或生活中的一则事例;3、给出一则哲理性的小文,如福建卷,这要求考生要充分发挥想象。从今年高考15个版本的作文题目上看,内容涵盖非常广泛,具有时代的气息。另外,高考作文也是对考生的知识底蕴、文化底蕴的一种考查,还希望考生在加强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这样考生才能在高考中一展才华。
一、近五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总结
综观近五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谓是守正出新、稳中有变,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大体表现为如下六点:
1.题型稳定,“新材料作文”唱主角。
2.关注生活感知与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积极地深入生活,正确地认识生活,及时地总结生活体验,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以期将来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高中生在社会生活中或亲历,或目睹,或耳闻,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认知。所以,近年来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考作文题在生活感知、关注情感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3.富有时代气息。
4.弘扬社会正能量。
高考作文命题总体上体现出高考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材料立意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5.思辨色彩浓厚。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理性认识、思辨能力的考查是作文命题的一个重要目标。如,2011年上海卷的文题,直接给出两句看似完全对立的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在这种对立中,需要考生思考“都会过去”的是什么,“都不会过去”的又是什么,为什么“都会过去”又“都不会过去”。在这种对立思考中,考生的认识深度与思辨能力得以更充分地展现。
6.文题具有启发性。
近年高考作文题,多选取了富有暗示性与启发性、较为弹性的材料,既为考生预留了较为宽广的空间,便于考生多角度打开思路和多样化立意,又能让高者得其高、低者得其低,使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出各自应有水平,从而很好地体现高考的区分和选拔功能。
二、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展望
在前文对高考作文命题总结的基础上,我们简略地对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做一梳理:
1.材料作文依然会占上风。
材料作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完善,人们对这种命题形式特点和功能的认识逐步深入,其考查效果获得一致认同,因此,越来越多的考区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同时,材料作文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增加材料与生活的联系点,引发更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便于做更广泛的关于社会生活的逻辑引申,同时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使考生的立意能力得到更好的考查。因而,在材料作文命题探索不断取得积极进展的情况下,这一命题趋势短时期内不会被逆转。
2.思辨色彩依然不会减弱。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作文“发展等级”中对“深刻”这一项的陈述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这一说明其实也就是强调了写作文要有思辨色彩。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五年高考作文的“常态”。如2015年,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湖北卷的“蓄积与喷涌”,浙江卷的“‘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像这种或体现思辨性,或为二元对立型的作文题目,将依然会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如此文题,需要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辨方式与辩证思维能力。
3.主流文化导向依然是风向标。
考生所写的作文,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主流文化导向,这不仅是考纲作出的要求,更是社会对每一个健康成长的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哪些内容能体现出主流文化的导向呢?比如,传递正能量的时代热点、道德模范人物、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等,都有可能会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风向标。
4.注重体验依然是基调。
高考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接地气”,要能够“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而,注重体验、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将依然会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调。
三、高考作文备考方略
1.两个关注。
一要关注生活,二要关注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可以使他们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出情感的珍贵,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可以使他们发现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使其明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关注生活与社会,也是学生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要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感悟社会,激发写作欲望,这样才能写出自我风采。
2.三个提升。
一要提升观照力。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在高考作文中,观照力主要指审视文题的眼光和眼界。有眼光,才有审视的长度;有眼界,才有审视的宽度。
二要提升开掘力。角度决定观念,“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在高考中,开掘力主要指开掘的角度和深度。展开多角度开掘,才能整体把握,从片面走向全面;展开深度开掘,才能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三要提升思辨力。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视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力主要指统筹考虑、辩证分析的能力。只有统筹考虑,才能把握事物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只有辩证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3.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审题意识。高考作文的第一个要求是“符合题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须符合规定。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审题,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关键的。
高考季节说高考,《作文通讯》说作文。
王旭明,前任教育部发言人,以敢于直言著称。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各地作文题目仍在热议之中,除少数专家大而全的不着边际的评述外,绝大部分不错。这,至少说明人们对现实还是清醒的,对未来还抱有希望,是好事。
2009年高考结束后,我写了博文《高考作文,能否离现实再近些?》,呼吁命题者能不能站得更高些,角度更新些,其命题能不能和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近些、再接近些。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大部分依然如故地在堆积陈旧甚至无聊无趣的材料,离现实火热的生活没有近,而是更远了。那好,我们就换个角度,高考作文离现实远,能不能离思想近些呢?
什么是思想?思想就是人的所思所想,是一个正常人的思维过程,我说过这样的话:作文乃写文也,文乃形也,魂在思想,思想乃分析判断推理结论之过程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情感,丰富思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我以为这段话将语文的思想性含蓄而深刻地囊括了,关键是如何理解。著名的语文专家孙绍振先生和语文老师韩军都将训练、考察学生思想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和灵魂,我以为是非常准确的。因此,我说任何引发学生深刻思想的作文题目和素材都是好的,反之,弱化甚至负化学生思想的作文题目和素材皆为劣。
以今年高考材料作文为例。大家知道材料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开拓文路、启发智慧和挖掘思想的重要形式。今年材料作文中我最喜欢湖北省的题目:讨论科技利与弊,书信可不可以代替?是改变还是不改变?寥寥数语看出题目设计者站在时代前沿对未来的思考。如今的学生最缺思想,从作文开始锻炼、考察、评价学生思想,好!还有上海的作文题目。材料作文要引发学生深刻思想已很难,再有点儿情趣就更难了。不得不说,上海人在作文题目的设计上再次表现出海派的聪明和会玩儿,玩儿出小资情调,妙!这题目大意是人在成长中会有灵光闪现却被丢弃,日后在其他天才身上发现。对此当然可以见仁见智,只要言之有理,思维符合逻辑。这题目有味道,味在思想可深可浅,感觉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或前沿,或身边,都可考察学生的思想力,且是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有着活跃和丰富思想内涵的。
思想性差的作文题目大多主题鲜明、单一,学生思维角度受限且指向性强。如北京的高考作文,虽材料来源于真实的新闻报道,但内涵过浅,没有任何的思辨性。题目讲的是铁路巡视员老计的故事。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应该说材料本身很好,但不适合高考作文题,不利于高三学生的思维锻炼。作文不只是考查考生写文章的水平,还应考查考生的思想和思维过程。根据这个素材我想了半天,恐怕只有、也只能肯定这位巡路员这样一个维度,也就是歌颂其高尚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主题指向性很明显,考生容易写出主题突出的空洞文章,不易思辨。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又看不出高三学生应有的思辨能力。这样的作文题目给小学生或初一初二的学生做课堂练习合适,但用于高考作文明显不够厚重。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无病式作文设计,空泛、浅薄且让人发笑。比如《你想生活的时代》,有网友说是让学生“玩穿越”,称“感谢你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回避现实”,汤因比期待穿越到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那时候的生活是否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优雅,不得而知。而今天的中国在走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诚信、道德等一系列危机,现在的学生却无法回避。贵州、云南等八省区的挑秧苗材料太低智了,让学生点出放下顾虑的主题,这是高考吗?如此考语文不考出一批小学生才怪!还有考一个音乐家朴素衣着登台的材料,音乐家表演可素可华,无关深刻,更无关思想。何必装?浙江卷考的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题目本身虽好,但我感觉太遗感了。谁不说吴斌都情有可原,浙江却不能被原谅,尽管时间紧,尽管卷子可能已印刷完,但临时改并非完全不能。吴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个值得分析和思考的真正大写的人,他平凡的快乐、他知足的常乐、他对父母的孝道和他在关键时刻的镇定等等,都值得分析。如我拟题:我看吴斌或吴斌现象面面观,答案要点为:1.吴的职业精神;2.吴的心理素质;3.吴的淡定气质;4.吴的幸福快乐;5.吴的家庭责任观。多好啊,可惜,可惜啦!
近年作文题目思想内涵之苍白、之浅薄、之无力,恰恰是当下语文教学和学校教育的真实折射和写照。试想,一所学校,比如国旗下不念讲稿说心里话被学校宽容,在这样的学校,让学生思想、创新,怎么可能?再试想下,刚刚考完,邢台某中学校长就奖励培养出状元的老师,这样的校长你让他培养学生的思想,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我听过的许多语文课中,我以为教师最缺乏的就是思想。说思想可能太文了,说得俗一点儿就是动脑子,不少老师给学生结论张口就说,分析课文信马由缰,主题提炼满嘴不着调,如此教学能培养出有思想的新一代才怪!
编者按: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高分,其方法和策略是多种多样的。曾有老师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为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加强作文训练,我们特组织了这一组文章,希望能让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2006年18份高考试卷,作文可以说进入了战国时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命题形式的多样性:话题作文渐行渐远,命题作文异军突起,材料作文已露峥嵘,复合作文浮出水面
2006年高考作文题异彩纷呈,彻底打破话题作文一统江山的局面,命题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其中话题作文7道,分是重庆、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卷。命题作文6道,分别是北京、上海、江苏、天津、湖南、辽宁卷;材料作文5道,分别是全国卷Ⅱ、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山东卷、湖北卷。话题作文所占比例大大缩小,由2004年之前的几乎所有省市都采用(除北京卷),到2005年的一多半,再到2006年的三分之一,话题作文可谓渐行渐远。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还有3份特别的高考作文卷,分别是重庆卷的一大一小的复合型作文题和浙江卷的二选一及福建卷的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预计今后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还会延续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考生只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方能适应。
二、文体的限制性:文体不限仍受热捧,限制文体渐成趋势
2006年高考作文,一改过去对文体不作限制的做法,文体的限制性大大加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确规定文体,如湖南卷和天津卷就明确规定只能写议论文;二是明确限制不得采用某种文体。2006年高考有7份作文卷对文体进行了限制,其中诗歌备受冷落,共有辽宁、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卷和全国卷1116份作文卷限制写诗歌,而山东卷则限制写散文。文体受限和不限文体的试卷平分秋色,预计今后的高考作文,会进一步强化文体色彩。
三、内容的丰富性:凸显思辨能力,强调文化底蕴,注重情感抒发,呈现地域色彩
1.凸显思辨能力
2006年高考作文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思考,大部分题都具有哲理性,如安徽的“读”,四川的“问”,江苏的“人与路”,重庆的“走与停”,江西的“燕子减肥”等,考生在行文时,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文章才会深刻,切忌只停留在话题的表层意义上就事论事。
2.强调文化底蕴
2006年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素养和底蕴,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修养。全国卷Ⅱ的“读书”,江苏卷的“人与路”,天津卷的“愿景”,湖北卷的“与三有关的词语或事物”,浙江卷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都有较深的文化韵味和较厚的文化底蕴。
3.注重情感抒发
尽量让考生能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辽宁卷的“肩膀”,亲情、友情、爱情,都可蕴涵其中,正反两面都可来谈,考场之中,尽可发挥。又如上海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中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
4.呈现地域色彩
最典型的是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此题极富地方特色。要解读北京的“符号”,需抓住一点去写,要写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中学课本人选的《胡同文化》可以说是解读北京“符号”的典范文章。话题材料,其实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写作思路。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发展前景、生活意识等都可以人文,可以写实在的东西也可以写精神的东西。预计作文题目的地域特色在今后的高考中将会有所加强。
四、启示与商榷
1.阅读是基础,思考是灵魂
启示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综观2006年高考18道作文试题,无不是以阅读为基础,尤其是浙江卷,如果不认真阅读,恐怕连题意都弄不明白。还有诸如山东卷的寓言故事,全国卷I和广东卷的提示材料等,无不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阅读水平。
启示二: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综观18道试题,其中很多与哲学(如重庆卷的“走与停”)、艺术(广东卷的“雕刻心中的天使”)、文学(福建卷的“戈多来了”)、人生(安徽卷的“读”、四川卷的“问”)有关,既考查思维,又考查思想。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多思考,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2.观照现实不够,文体限制太死,题目难以理解,作文难度较大,话题陈旧落俗
商榷一:观照现实不够。提倡中学生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当然是好事。但是,综观18道试题,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则太少太少,而强调思考的似乎多了些,毕竟考生不是哲学家。
商榷二:文体限制太死。强化文体固然不错,但明确规定写议论文,是不是限制了考生的水平发挥,对不擅长议论文的考生是否公平,值得探讨。另外,限制写散文,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商榷三:题目难以理解。个别作文题目有点玩文字游戏,如天津的“愿景”、湖南的“意气”,似有故意为难考生之嫌。
商榷四:作文难度较大。大小结合的模式,在过去曾经很流行,但在最近的几年被摒弃。重庆卷采用这种模式,似乎难度大了些,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完成阅读理解,还要写两篇作文,难度可想而知。另外,600字的大作文,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只能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谈了,很难做到深刻和透彻。而浙江卷和福建卷的二选一或三选一的选择性作文题,虽然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是给阅卷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也给评卷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困难,其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尚有待观察。
【中图分类号】G623.24
2012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考作文,是高考中分值最高也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大题,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乃至整个高考中,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分析高考作文,对今后复习备考的同学来说,当然更有诸多现实意义。综观今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笔者认为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格局:材料作文包打天下
前几年,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类型的多种命题格局并存;近两三年话题作文逐渐淡出,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半分天下;今年材料作文几乎成为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的不二选择。在一统天下的材料作文中,除了江苏是“材料+命题”这种格局外,其他几乎都是自拟题目。这里应给今后考生一个提醒,拟题能力是必须提高的。题目对于作者来说,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读者来说,是文章的中心,所以说,它是很重要的。
既然是材料作文,读懂材料当然是应有之义。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方法,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在17则材料中,有14则为单则材料,所以对单则材料的审读能力培养好了,对多则材料的审读自然也不在话下。材料作文,将会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今年的作文材料几乎都是形象的、具体的,命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读懂材料,揭示材料中包含的道理、意义。这显然没有理性思维能力是不行的。尤其考“关系”的题,像“忧与爱”,“人与音乐”,“生命的长度与高度”,“拥有与没有”,“传统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改革发展与责任、信心、困难、成功”,“希望与失去”,“救人与被救”等等。都是需要理性思辨,因此,要求今后的考生,特别要加强理论学习,懂得一些哲学知识、辩证常识、逻辑知识。材料是形象的,隐含的意义是抽象理性的,要把作文写的"深刻",必须理性思考,特别是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一般说,只有讨论"关系"的作文,才可能是一流的作文。
3、作文材料:直击现实生活,体现核心价值观
2012高考作文题中,直接选取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居多,在17个题中,有8个题是这样的。新课标倡导“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大多数作文题在主题内容上体现了新课标要求。调研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常考的角度如下:如冷热、远近、曲直等;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道德法律,如功德、反腐倡廉、平等等等;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心理健康,如自卑、孤独、承受力等;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为人处事,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这些主题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
表现核心价值观,倡导高尚品行,正成为主旋律。无论是叙事性材料,还是言论性材料、文艺性材料,无不直指人生三观,只不过或明或暗罢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家事国事,事事关心,实现选材的现实性。以往那种靠投机取巧式的背诵几个经典的例子、名人名言,套用一下,已经没有"市场"了。
关心生活,关心时事,写出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文章,已成为高考作文的鲜明要求。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4、命题立意角度:立意开放多角度,大多取消提示语
材料作文大多可以多角度作文。立意的开放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对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思辨能力,这种能力差一些的考生,立意就一般化;种能力强一些的考生,立意就深刻些。立意高下不同,得分就不同。
如,北京题,可从“敬礼”与“回声”的角度立意。课标题,可从漆工和船主综合角度立意。浙江题,可从“丙“的角度立意。辽宁题,从“人与音乐的关系”立意。还可以从“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的角度立意。
除了材料作文本身可以多角度解读外,有些作文命题还含有比喻象征意义,这里比喻象征的事物、事理是什么,也是考生可以有不同角度立意的突破点。今年考题有8家包括大纲题、天津题、上海题、辽宁题、福建题、安徽题、浙江题、四川题等等命题中都有这种比喻象征意义。这就要求考生既要在整体上读懂材料,又要准确理解把握“喻体”的意义。
如上海题,“微光”象征什么?一切关乎人类真善美的事物都可以视为"微光"。"微光"有什么特点?细小微弱而不易察觉,稍纵即逝而难以把握。把这些弄清楚了弄明白了,才立意,才作文。
作文命题的提示语,历来是受争议的产物,一方面它对思维能力、写作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是一个导引和提示,沿着一条类似的轨迹展开,让作文不至于“跑偏”,但它也使得考生思维与表达受到严重束缚,考生求稳避险的心理只敢在提示语规定的圈圈内写僵化作文,创新性思维、个性化表达难于实现。或许是基于以上考虑,今年作文几乎都没有"写作提示语"。包括新课标题、大纲题、上海题、江苏题、安徽题、福建题、湖南题、山东题、重庆题、四川题等等都没有提示语。而2011年,课标题、北京题、江苏题、湖南题、天津题等等都有明显的写作提示。
二、备考策略
1、加强习得训练
揣摩作家时文和学生佳作,写出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主要通过研习作家优秀千字文去提高作文水平,而不是简单套用往年满分作文,此所谓“取法乎上”。但要注意模仿与创新的结合。
2、读写结合,观察、感悟与写作结合
拓宽阅读和作文的文化视野,体现社会人的视野和学识,杜绝“低龄化”或“幼稚话”思想或言论。关注生活,阅读和思考生活,体验和思考人生;将阅读训练与写作素材积累和写作技巧结合起来,适当读一些中外名著,也很有必要回归教材。在进行现代文学作品分类阅读时,可以适时进行写作角度思考和分类写作训练。
3、强化能力训练
进行严密而简明的序列化能力分项训练,如审题训练、构思立意训练、文体训练、书写和写作速度训练及行文思路训练等。特别要注意辩证思维能力的锻炼。辩证思维能力在高考作文中普遍运用到的无外乎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4、强化整篇训练
加强发展等级能力训练,力求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加强作文讲评。
一、能力与生活立意走向明晰,实用性和人文性取向兼顾
1 字音、字形、成语等基础题“很基础”,客观题题量越来越“精干”。
最常见题型仍是以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病句、衔接、文学常识等为主。偏重识记的字音、字形、成语等题目难度不大,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吻合的。拼音是以常见形近字和多音字为主,江苏卷除了“软着陆、处方药、复辟”等多音字稍微容易混淆外,其他都不难。江苏卷今年没有考字形和病句,这与江苏语基客观题的轮流考查、缩减题量的理念是一致的。字形仍以双音节词、成语为主。北京卷的字形题中没有出现一个生僻字词,安徽卷和山东卷的“摄像机、节骨眼、终身制、元宵节”等三字词语,也都是生活中常用的词语。江苏卷的成语题涉及“移花接木、改名换姓、如雷贯耳、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成语,题型略有新意,分组式的选择使难度明显降低。福建卷通过选择恰当的成语解读一幅漫画的寓意,题型很新颖。新课标卷的“芝三玉树”(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可以用排除法比较辨析。重庆卷和福建卷对病句的考查回归到修改语病的形式,更能考查出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以选择题命题的字音、字形、词语辨析、成语、病句、衔接、文学常识等内容越来越少。江苏卷的“语基”选择题只有宇音和成语两道题共6分。16套试题中,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上述7项内容的题目刚刚过半,客观题的题量也越来越“精干”。语言运用表达题闪亮登场,占据大半江山。
2 语言运用题的题型新颖、选材鲜活,实用性和人文性比翼齐飞。
语用题的素材和题型都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江苏卷第3题,园艺师一段话深层含意的解读和第4题对漫画的解读,像作文题“忧与爱”一样蕴涵着优雅的人文气息。福建省的文学名著与文化经典阅读、湖北省的读书月宣传语和用对偶句表述宝黛初会的情景等题目,体现了浓浓的文学味。北京卷文学常识的命题摈弃了作家朝代、国籍和代表作品等纯识记性的选择题考查,而是要求考生对作品内容、文字风格和写作手法的描述进行判断,有利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感悟文学作品。
语用题的选材越来越鲜活。例如广东卷的“招聘启事”和“摄影展前言”,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福建卷“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的看法”和浙江卷中对“离父母很远的看法”等,体现了浓郁的生活味和人文味。鲜活的素材不仅使试题具有浓厚的时代和生活气息,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用性和人文性特点。这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真谛很有帮助。“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样的命题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和语文学习现状的。当下学生不会说话、不能规范使用母语、不会主动思考的现象比较普遍。在高考语言运用题上多搞一些创新,有利于更客观地检测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答题强化三种意识,字斟句酌提高正确率
语文学习的材料越来越融入现实生活,这给语文学习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如果只是埋头于题海,而不关注社会生活,就会与语文学习的本意渐行渐远。语用题相对独立性强,学生答题的分值差异也很大,如果认真揣摩,做到字斟句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考生答题的角度看,需要培养三种意识:
1 要有二次审题意识。考生在语用题答题过程中常常犯审题不清的错误。审题有两个层次,不仅要理解题目明确的要求和提示,还要理解文字素材背后的能力考查点。例如湖北卷的用对偶句表达《红楼梦》宝黛初会的情景,“宝黛初会”的素材已经提供,用对偶句表达也不难,但是如何从文字中寻找对偶的切入点,比接下来的对偶语言组织更重要:“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如果不从黛玉和宝玉这两个角度考虑,而从贾母等角度来思考,就难以解答了。江苏卷第四题是“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写出合适的一句话”并不是答题的明确提示,要从“是非”角度看漫画,才能读出漫画的寓意来,从而理解“形象地提醒人们”的含义:“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审题贯穿答题始终,多一次审题就可能多一分收获。
2 要有二次答题意识。很多考生在做语用题时没有看明白题目的意图就匆忙答题,结果大而化之,或者犯方向性错误,或者会而不能全对,留下遗憾。比如江苏卷“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字”。审准题之后先初步组织答案,然后针对要求和题目内容对答案进行重组,核查信息点是否与要求对应、是否有遗漏等,还要注意答题的字数要合适。
3 要具有文化理解意识。语言运用题的素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以湖北卷第20题为例:
2012年4月9日,湖北省“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全民阅读月正式启动,为配合这次读书月活动,请从《楚辞》和《史记》两本书中任选一本,写一则阅读宣传语。要求:联系概述内容,表达简明得体,字数不超过40字。
这道题本身就充满着文化意蕴。如果对屈原及其经历没有一定的理解,对对联等宣传语的样式没有一定的积累,就难以写出“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之类的答案。这是仅靠死记硬背文学常识的考生无法回答的。从另外的角度说,这类语言表达题又是可遇不可求、不可复制的,关键是理解它的精髓:文化理解下的语言表达。
三、从容面对:与其陷入茫茫题海不能自拔,不如拓宽阅读视野畅游书海
1 关注社会生活,培养反思意识,善于从日常的语言素材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锤炼理解和认识能力。对处于紧张复习阶段的高三学生来说,应该有一点时间安排阅读报章,关注和思考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在日常的语言运用中学会积累和表达。浙江卷中对“离父母很远”的看法和福建卷“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的看法,都是源于生活实际的认识与评价,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
“语基”复习不在于做多少题目,而在于明晰类型,训练到位。在字音、字形、成语等基础知识上的复习不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只要抓好常见常用的字词就可以了。“经典”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平庸”,与其对所谓的“经典”复习资料全盘照搬,不如根据学生的需求大胆取舍,自编素材和讲义,也没有必要对模拟试卷亦步亦趋。“语基”复习与其陷入茫茫题海不能自拔,不如拓宽阅读视野畅游书海。从日常的生活和阅读素材中发掘有价值的信息,也许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下面,介绍一些设置亮点的方法:
一、文体―――万紫千红总是春
高考作文“文体自选”,思维活跃、创意新奇的考生要尽显自己的文体优势,只要是表达内容的有效载体,只要能淋漓尽致地展示个性,都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例如,2004年高考中,河南一考生写的小说《爹和亲家公的生意》、河北一考生写的诗歌《舟的思索》、重庆一考生写的散文《诗人・明月・黄花》、云南一考生写的书信《父亲,我爱你!》、浙江一考生写的新编故事《上帝的账单》、江苏一考生写的谈话录《西安、南京:山与水的对话》,都是发挥文体优势的典范。
二、标题―――一枝红杏出墙来
考生首先应在拟题上展现才智,使文章“眉清目秀”,为文章增添绚丽的色彩和无穷的魅力。好的题目应体现以下几种美学特征:(1)动态美,在标题中嵌入恰当的动词,使之具有动感,如《高扬两面风帆》《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带上自信上路》《找回失落的家园》等;(2)力度美,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抓住要害,达到一种无可辩驳的力度,如《沟通,勿轻视语言》《自信,但不能盲目》《遭遇挫折,笑对痛苦》等;(3)含蓄美,将丰富的内容以含而不露的形式表现出来,留下回味的余地,如《宽容是阳光》《生命是一朵常开的花》《没有翅膀的飞翔》《飘香的时节》等;(4)古典美,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或是恰如其分地对一些经典词句进行改造,表意精当,含义深远,给人一种庄重深邃之感。如《矮纸斜行闲作草》《任是无情也动人》《此时有声胜无声》等。(示例都是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的标题)
三、开头―――未成曲调先有情
浔阳江边的琵琶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的是“先声夺人”之法,一开始就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与个性,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写文章也应学习这种手法,精心刻画好“凤头”,收到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效果。
例如,“词,犹如一江春水,闪着粼粼波光,淙淙地流淌着。曾经爱极了它的委婉、缠绵与多情。跟着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跟着易安笑看那海棠花‘绿肥红瘦’,跟着辛弃疾忧国忧民,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词的春水里,多情的词人带着我流过一块又一块芳草地,仿佛梦的活水荡得我的心暖暖的。”(2004年高考江苏一考生《山水韵・诗词情》)
考生以新奇的比喻开篇,将静态的、抽象的古典诗词比喻为流动的、形象的春水,出语新奇又切合“委婉、缠绵”的特点。接着引入宋代词人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句,展示文化底蕴,打造文章亮点,显示了考生开篇造势的本领。
四、立意―――听唱新翻杨柳枝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作文要“见解新颖”,这是为发展等级作文在主题思想方面定下的一个标准,它要求考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事物,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次电视模特大赛中,5位选手脱颖而出,角逐冠军。在比分非常接近的情况下,最后一道题的回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问题是:“在聪明、富有、美丽三者之中,你选择哪一样?”四位选手选择了“聪明”―――这应该是大多数人会做出的选择,但选手龙蕾却选择了“富有”。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引起了评委浓厚的兴趣。龙蕾解释道,她所选择的“富有”,不仅指物质上的富有,还有精神的富有、感情的富有等等。这样的“富有”,能使她拥有聪明、美丽,也能使她更好地付出真情、回报社会。这一回答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龙蕾由此击败其余选手,夺得了桂冠。
龙蕾的胜利源于她对“富有”一词含义的深入挖掘,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文章主题蕴涵在具体的材料里,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分析,才能提炼出深刻、独到的见解。如以“路”为话题作文,宜挖掘出生活之路、成长之路、心灵之路等,若只写我们脚下实实在在的路则较易落入俗套。再如以“有家真好”为话题作文,就可以把“家”理解为集体、社会、祖国等。
五、语言―――大珠小珠落玉盘
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要求语言讲究文采,如珍珠美玉,既有闪亮的文采,又有丰厚的内蕴。例如,散文《猛虎与蔷薇》中写道: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愉人耳;涛走云散,潮涌星移,可启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斑斓绚丽的事物,给了我们最直观的认知。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我们知己的情怀;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我们情爱的感动;合家欢喜,天伦之乐,给我们人间的温暖。这何尝不是情感的体现?”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蝉吟虫唱,风声雨声”,“涛走云散,潮涌星移”,“珍器古玩,诗文书画”等斑斓多彩的事物,层现迭出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使人浮想联翩……“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等千古流传的故事,彪炳史册的人物,令人应接不暇,让人真情涌动……排比中暗含引用,景物中暗喻人事,画面生动,内涵丰厚,语言鲜活,文笔流畅,丰富多彩的事物对人思想、情感的不同影响,揭示了“情感与理智”之间复杂的关系。
六、结尾―――回眸一笑百媚生
结尾处追求诗的语言、诗的形象感、诗的丰富内涵,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例如,“微风轻吟,抚慰这崖壁上的紫色灵魂,山川泼墨,记下这崖壁上的真情承诺。山谷里静静地孕育着真善美的种子,花开花落,谷底洋溢着真善美的芳香,鸟儿为之歌唱,婉转的歌声越过重山,掠过原野,把‘真’的音符、‘美’的旋律、‘善’的乐章送进人的心房。”(刘琨《微风过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我的屋子里有三把椅子,独坐时用一把,交友时用两把,社交时用三把。如果还有其他的椅子,就显得多余了。”梭罗的需要就这么简单。
居里夫人的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简朴的椅子。这两把椅子让居里夫人有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伴侣。没有多余的椅子,使他们远离了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熏染,终于攀上科学的顶峰,阅尽另一种瑰丽的人生景观。居里夫人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缘由
从考题形式上看,综合分析2010年至2012年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可以发现两个现象。其一,材料作文题的比重越来越大。2010年有10道,2011年有9道,2012年除江苏卷是材料加命题作文外,其余的高考作文题都是材料作文。其二,一种题型在一个省份内一般会保持2到3年左右。
从考题内容上看,为引导考生关注自我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价值引领,尤其是关注思辨能力,试题多有辩证色彩。以201 2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新课标卷作文题体现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浙江卷作文题中的“鼓掌者”和“奔跑者”是一对具有辩证关系的概念,广东卷作文题第二则材料中居里夫人提到的“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与其他三个人物的态度构成了对比关系,这些都体现了当地高考作文命题的思辨性。除此以外,江苏卷、安徽卷、辽宁卷等的作文题也都具有明显的思辨色彩。
总之,从试题形式看,材料作文是2012年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也是今后几年命题的一种趋势:从试题内容看,命题材料趋向理性,考查考生们的思辨能力,也是今后几年命题的一种价值取向。
鉴于上述考虑,本题目命制成材料作文,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直面现实,不局限于宏观上的“放眼世界”,包含着对自身的审视,对自身生命、情感、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思索。这道题能引领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评判,彰显文化精神涵养,磨砺学生的辩证思维,凸显命题的育人功能。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拥有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题。这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无论材料是同向还是异向,首先要找出它们反映事理的共同点,以此立意,才能选好最佳的写作角度。这类题目表面上看每个材料都是独立的,实际上有一条暗线把材料串联起来,这条暗线就是几则材料的共I生。而这个共性,命题者并没有明确地交代,而是让考生自己去挖掘。如本题的作文材料,第一段是说美国哲学家梭罗对生活需要的简单:只需要够用的三把椅子,多余的椅子一概不要。第二段说的是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对生活需要的简单:只有一张餐桌和两把椅子。两位名人的共同点是去掉“多余的椅子”(指名利),追求“简单的生活”(指生活俭朴,较少追求物质享受,远离名利私欲,保持心情的宁静和快乐)。可见,这两段材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因简朴而丰富多彩,心灵因无旁骛而纯净清明。
写作时,可以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人生事业与名利、物欲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或谈鄙薄功名利禄,轻视物质享受,全身心追求事业的;或谈面对滚滚社会红尘、滔滔物欲白浪,能平心静气,拒绝诱惑,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或谈利欲熏心,过度追受物质享受与社会虚名,而导致自己事业止步不前或崩溃的……
佳作展评
简单
山如事业,不登不知高;水如名利,纵挽总东流。若慕山,不付千日不进一步;若恋水,则付千日难得一斛。人人都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大多数人碌碌半生,终是无为。他们缺少的,正是偏执一心的简单。
是啊,简单让生命没有负担,简单给梦想插上翅膀,简单更让灵魂得以净化。简单就如那出淤泥而不染的清莲,不蔓不枝。欣赏简单是一种品质,而学会简单,则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爱因斯坦一度在荷兰莱顿大学执教,他对学校的要求是:有牛奶、饼干、水果,再加上一把小提琴、一张床、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当学校满足了他的全部“奢求”后,他高兴地喊道:“有了这些东西,我还需要什么呢?”1955年4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爱因斯坦仍不改初衷,固守简单。他的遗言是:不发讣告、不搞葬礼、不建坟墓、不立纪念碑……
卓然如爱因斯坦,依然恪守简单的执着,没有浮夸地追求物质,没有浮躁地炫耀功名,而是怀有一颗纯净清明的心,尽心雕铸着科学事业。他的要求很简单,但正是这“箪食瓢饮”般的朴素纯简,使其赫然独立于世俗,成为了超越时代的伟大科学家。
而在中国,也有着一批优秀的人们。他们不为功名所累,永怀赤子之心,坚守自己纯粹的追求。袁隆平说:“我就是爱在田野里,晒晒阳光,闻闻稻香,因为这让我身体健康。”他的生活朴实简单。因为单纯的爱,所以分外用心,所以心无旁骛,所以卓有成绩。他摒弃急功近利,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一步一步地改良品种。他的成功,不在于对名利渴望,而是怀着近乎与农民无异的渴望,为中国、为世界分担粮食之忧。
相反,不甘于简单,追求那虚无缥缈的权势与名利,让人变得俗气,永远也无法抵达成功的彼岸。
泰戈尔说:“翅膀上挂着沉甸甸的黄金是飞不高的。”同样,带着名誉地位枷锁的心灵也是走不远的。为什么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得奖之后就很难再有突破?为什么有的演员一旦成名,高质量的电视剧、电影则难以问世?因为他们一旦成名,就难以摆脱人事的侵扰和功名的熏染。凡尘俗世慢慢剥下了他们灵魂的外衣,露出其内在的腐朽,纯洁的心灵已不在,何谈突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现代社会里,灯红酒绿充斥着人们的瞳孔,高楼大厦闭塞了我们的耳目。只有在一片喧嚣中独守一份宁静,在纷繁绚丽中留存一份简单,守护心灵的一片净土,才能活出生命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