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

第1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实验;知识;能力;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实验就是结合生活实际,与其他课程相整合,它与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实验是不太一样的,语文课程中的实验都是比较简单,易操作的,不会出现什么复杂的,操作难度很高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堂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利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实验任务,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实验就是一个培养学习兴趣很好的方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首先要为学生设立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很多时候不需要老师去问,学生自己就会相反设法的寻找答案,获取知识。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13课《动手做做看》,可以提一个跟朗志万一样的问题,让学生说说是不是这样?为什么?学生对一件新奇的事情就会感到好奇,就会开始思考,然后进行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也可以利用一些实验做游戏,学生还是孩子,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教师如果能在教导学生的时让学生快乐的获得知识,相信学生对知识点一定能够轻松的掌握。例如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学期14课的《邮票齿孔的故事》,在课前做一个撕纸的实验,不借助小刀,剪刀,尺子,只有一枚别针,如何完整的撕下一张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很多实验如果光光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做的效果往往不强,学生无法直观的感受实验。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近距离的看到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过程,就能大大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感官。例如二年级上册的13课《坐井观天》,三年级上册15课《玩出了名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往往能够自己发现掌握要求的知识,学生自己做过,自己发现的知识点往往学生自己记忆的更加深刻,而且预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想象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利用课堂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获得知识

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往往理解的不够深刻、透彻,往往知道一点,但又没有完全理解,导致做题目的时候常常犹豫不决,这时教师就可以用实验来帮助学生记住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些知识点学生记得不是很牢,但有的时候或许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实验就可以让学生记得很牢。

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就有学生提出质疑: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水位真的能升高吗?此时做一做实验的话,学生能直观的了解水位是不是真的会升高。想一想,做一做,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瓶了里的水?

譬如三年级上册的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不做一做这个实验的话,学生就无法直观的了解这个现象,理解不了这个实验为什么很难成功,课文中为什么用了“终于”,实验成功了教育家为什么激动?更加理解不了女孩精神的宝贵。教师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年级上册21课《称象》,实验有些复杂,可以老师来演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教会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好不好,好在哪里?按照曹冲的称象的办法真的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你觉得他的方法哪一步最关键,最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理解的,教学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问:“老师他为什么要把大象赶到船上?”“为什么要画这么一条线?”老师可重复做几个称不同重量的物体的实验,让学生理解透。

三、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等方面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能力仅仅靠教师的指导和讲授是得不来的,需要靠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能很好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生写生字数笔画时,可以让每个学生拿细铁丝或电线来折一折一年级上册的书的最后一页的《汉字笔画名称表》中的那些笔画,感受到什么叫一画,知道那些笔画都是一笔写成的,不能分开写,数笔画时,它也只能算一笔。

实验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带有目性的心理活动,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获得学习信息、积累感性的材料。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的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良好的观察力是学生学习实验的前提。

例如二年级上册的13课《坐井观天》,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用尝试把语文书卷成长圆筒,一只眼睛闭着,用另一只眼睛透过长圆筒看周围的事物,井动不了,学生也不能移动头或长圆筒,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现阶段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永恒的主题,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科学实验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实验存在很大的灵活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对创新有一定的理解,同时自己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是个不断学习敢于创新的教师,可以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开展思维,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更加自由自主的进行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如三年级上册15课《玩出了名堂》,在完成这类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观察,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实验的原因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逻辑思维分析的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要尽量多的给学生总结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总结,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一点点的将结果进行完成,这样既巩固了知识,也训练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我们需要具备拥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积极的合作精神,在实验中往往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同时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实验思维、方案设计等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三年级上册的30课《一次成功的实验》就需要学生们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危急关头要临危不惧,先人后己。二年级下册30课《爱迪生救妈妈》也是需要学生合作的实验。

第2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识字方法

小学识字教学为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联系学生口语与书面语言的纽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做出了这样的界定:“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因此,识字教学对于学生各种语文技能的形成至关重要。在一、二年级两年的时间里,学生需要认识大约2000字,要想顺利地完成识字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识字方法至关重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

一、根据规律,归类学习生字

刚入学的学生认知水平较偏低,汉字积累较少。在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部首、偏旁学起,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汉字结构来识字。比如,通过提手旁来归类总结“打、拉、扫、提”等;通过足字旁来对“踢、跑、跳、蹬”等进行归类,这些字虽然有着同样的偏旁,但是字音与字义却是各不相同,这样分类进行归纳辨识,学生识字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字音、字义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二、观察字形,运用联想识字

最古老的汉字就是象形文字,汉字从最初图形的模式不断演变到今天简约的笔画,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汉字大多具有形象、表义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字形之美,运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如,杨树的 “杨”、柳树的“柳”、椅子的“椅”、树枝的“枝”,这些都与“木头”有关系,因此偏旁都是木字旁。通过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学习生字,有些笔画较多、难于记忆的字也变得简单易学。

三、利用插图,学会看图识字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颜色鲜艳、图文并茂,插图中就含有大量的信息。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之后,可以让学生看图说几句话。如,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二》中就包含了很多课余活动的图片,在教学时我就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图上有几组小朋友?他们分别在干什么?这些活动你会哪些?哪些又是你特别喜欢的活动?学生先认真看图,然后根据教师的提示说出几个完整的句子。这样反复练习,既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为学生顺利读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远比简单教给学生知识重要得多,教会学生识字方法是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练习重点。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学会了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识字的能力和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识字教学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兆虎,冯为民.小学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02(22):137-140.

第3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小学语文;古代哲理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笔者发现古诗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据一定的比重———58首古诗,其中哲理诗约占13首,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1]这样的观点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哲理诗的学习,学生要发挥自主发现的魅力,使学习的成果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哲理诗的教学思路。

一、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一:反复诵读、加深体会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地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读的学科”,不论时代如何变更,教学方法如何层出不穷,“读”仍然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方法。对于内涵丰富的哲理诗,熟练的朗读有利于对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诵读,以求烂熟于心。总体而言,可以从三方面做到熟读而诵。

(一)扫除字词障碍,贯通朗读语气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短小精辟的古诗时,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词汇上标注拼音,认识每一个词的读音。如在《春雪》(二年级下册)[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根据“四声”读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根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的划分,学生可以先知道此诗“平声”有7个字,“上声”有5个字,“去声”有3个字,“入声”有5个字。如在《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四声”读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学生可以在标音的基础上了解此诗“平声”有4个字,“上声”有7个字“,去声”有2个字“,入声”有7个字。这样熟悉字词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体诵读,容易达到流畅自然。

(二)分清诗词层次,注意反复吟诵

诗歌的阅读中,不仅要有声调美,还要有节奏美。在诗歌的层次划分中,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级下册)为例,便是“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以《春雪》(二年级下册)而言,便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熟知了诗歌的节奏韵律后,教师可以采取带头有感情朗读的方式传递诗歌的主观情感,使学生在个人默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时候,抑扬顿挫,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音律美,还可以体会诗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诗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识,加强诵读效果

平仄的读法是基于“四声”的划分产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诗歌中“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均为仄。而平仄的构成能体现诗歌的格律美。以《登鹳雀楼》(二年级上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它的平仄划分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根据“平”长“仄”短,句末的“平”读音适当拉长的原则,读出韵味,使哲理诗意蕴更深,体现了建构主义者倡导的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稳步提升

建构主义者认为,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应注重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开展交流与讨论。杜威曾明确提出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经验脱离的教学模式,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发现。[3]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的过程。[4]这是建构主义传达出来的学习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探究法进行了归类:

(一)师生问答,交流探讨

问答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和认识,以获得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的方法。它可分为启发式问答和再现式问答。启发式问答常用于传授新知识,启发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联系思考,回答问题,教师补充答案。再现式问答常用于巩固旧知识。通过问答,使学生再现学过的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这两种问答都是通过对于新旧知识间的某种联系,获得知识的过程。以《观书有感》(六年级下册)为例,诗的三四句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可以一步步提问:师:“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生:“(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师“: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生:“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师“: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导的作用(即启发式的问答),为之后哲理的阐述和巩固(再现式回答)埋下伏笔。

(二)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小组讨论法是将一组人选集中在一起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优点在于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氛围。联系上面的《观书有感》,老师可以提出疑问供学生讨论:“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经过探讨,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做相应的提示:“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在不断的探讨中,学生得出“更加聪明”的结论。最后老师可以总结一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滞不前,不继续学习,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在大家不断讨论中,意义建构更加深入,学生的认知记忆也会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讨论,资源共享

同桌讨论法顾名思义就是和同桌进行问题的探讨,一般是针对一些小问题。同桌之间的沟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这样的讨论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课堂讨论的组织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级下册)而言,让同桌两人讨论,从“墙角”、“凌寒”、“独自”中体会梅花的特点。“墙角”二字点明地点,“数枝梅”写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开放的时间;“独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没有开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写的是梅花的“神”,从而告诉我们要像梅花一样,拥有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现,在相互协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对于哲理诗进行完整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哲理诗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

三、古代哲理诗教学思路之三:情境教学,体验感悟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和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得到一定发展的教学方法[5]。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于情境的联想、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6]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领略我国灿烂悠久文化神韵。这一层也是哲理诗学习的较高目的所在,前两层都在为其做铺垫。

(一)直观手段的描述

直观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以及表演体会情境。这些直观情境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理解哲理诗的内涵,从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只有最直观的接触和感受才会使抽象的诗词变成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对于哲理的阐述更能了然于心。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的演示、图画再现(PPT、投影幻灯)、音乐渲染等方式增强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郑燮的《竹石》(三年级上册)而言,它是一首题画诗,教师可以先把诗人的《竹石图》放映出来并配上古琴乐,让学生先感知图画,描述一下画中的竹子给人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的竹子融入课堂,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顽强,从而知道人的品格就应该像竹子的意志一样,坚强不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借助生活展现、表演体会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涵。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农作的艰辛,粮食的宝贵都是需要学生们深刻体会的。如果单纯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使学生扮演角色,让他们在讲台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农民劳作的场景,给他们播放一些视频教案,看看现实中的农民伯伯是怎样劳作的,这样,他们更能体会哲理内涵。当然,感悟若是能在实践中产生就更好了,无锡安镇小学的校本课程就是稻草节,学生们在长达一个月的自我劳动中不断认识、成长,最终了解到原来从地里的庄稼到能够食用的大米是经过了这么长久的过程,使学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粮食的观念也更加深刻。哲理价值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现实的价值。

(二)语言描述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述会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的鲜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的建构,会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识趣。以《锄禾》(一年级下册)而言,教师可以在直观的感受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引导学生:“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时你身处于插画中,你会有什么感觉?”“你们一直生活在温室中,衣食无忧,能够体会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吗?”“当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级学生大都比较喜欢写想象出来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地提示、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在写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许多人不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把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费了,假如这让农民伯伯看见了那该多伤心啊!我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可见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理解了这首诗中的哲理。情境教学就是将直观的感知与语言的描述相结合,不断深层挖掘诗意以求达到理解哲理。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鉴赏哲理诗时,读者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又可以赋予诗以新的哲理。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诗便是这样,虽然内涵丰富,但是学生们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学内涵也是不现实的,应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诗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人品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学园,2014(11).

[4]杜晓辉.浅谈探究式语文教学[J].神州(下旬刊),2012(3)

[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3).

第4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激发;兴趣;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37-1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数学课的导入很重要,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进行导入,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有认真听下去的欲望,对新知的学习会投入很多,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认识时分》这一课时,就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分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请学生猜测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数学课堂一开始出现一个谜语,学生觉得很有趣,在猜测过程中都很兴奋,举着小手争着答,大部分学生能猜出是“钟表”,然后通过表扬猜对的学生,激发起学生兴趣。引出所要认识的钟表,通过介绍钟表上时针、分针,从而一步一步来认识今天要学习的《认识时分》。这样在教学新课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了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一下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学生乐于去学习有关钟表上的一些知识。

二、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相对于语文、英语等学科是比较枯燥的,若教师单纯地讲解题思路,学生不免学起来觉得无趣,容易开小差,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活动来教学数学知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习积极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多运用数学游戏这种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数学游戏为教学带来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时,我就和学生做了这样的互动游戏:我说一个数字如11,请学生回答11里面有()个十()个一。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一个学生说1120里面任一个数字,一个学生答它由()个十()个一组成。同桌间活动后再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对问和答说的又好又快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激发学生想表现的欲望,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既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个十()个一,又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通过比比谁说的快说的好,增强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学习,而且学得轻松又愉快,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多种形式练习,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为15到20分钟,而数学课堂中巩固练习都在后半节课时间完成,此时学生注意力就难集中了,开始坐不住。单纯的让低年级学生做练习,学生极易产生厌恶情绪,不认真思考,很独立完成,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然而如果在练习中运用多种形式,比如竞赛、开火车,争做小老师、上台演示等活动,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从而增强了练习的效果,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后,在巩固练习时,我采用师生互对口诀,我说口诀前半部分,学生说口诀后半部分,在师生互对后再同桌互对,学生兴趣高涨,对起口诀来比较带劲。利用口诀解决问题部分,男女生各派代表上黑板解题,进行比赛,学生们都希望自己的代表获得胜利,在下面指手划脚,低语,恨不得自己上去解答。这样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感觉比较新颖,也使全班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四、丰富总结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第5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言环境;生活;评比;活动;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86-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一二年级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也就是说,50%以上的识字任务要在一二年级完成。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提高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一直是我们一二年级语文教师孜孜不倦探讨的课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用好教材,突出语言环境中识字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规律。学生学习汉字要注重语言环境,尤其是随文识字,生字要注意从文中来,再回到文中去。如学习新课文,一般在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先让学生读课文,圈画生字,结合拼音认读生字,然后再反复读课文,把生字放到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整体感知字、词、句。

二、抓住生活,提倡生活小事中识字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校内、校外,大街上、商场里……汉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小到商品的包装袋,大到马路标识牌、广告牌。我们先带领学生认识班级牌、校牌、校内标语、指示牌等,然后让学生课下发现、搜集“文字资源”,并争取家长的帮助――带领孩子外出时,帮助孩子认识商店、单位牌,认识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公交站牌、广告字幕等。一段时间过去,学生认识了大量常见字。只要有汉字出现,就给孩子识字的机会。

三、学会积累,激发展示评比中识字

我们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任务――剪下认识的字(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也可以是商品包装上的,还可以是广告宣传单上的,不限范围),收藏起来。每个月末让学生把自己的“珍藏品”粘贴到一张大纸上,然后我们把这些作品张贴到教室墙上(一米五以下的位置,便于学生阅读)。我常常看见,几个小伙伴在板报前,你教我,我教你,偶尔也会因为一个字的读音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只有教师及时出现纠正字音,才能平息“争吵”。办报,一方面可以展示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得到满足――通过比一比、评一评的活动,使学生更加喜欢认识汉字。另一方面便于学生交流,“互通有无”――学习别人认识而“我”不认识的字,促进识字量的增长。

四、开展活动,调动动脑参与中识字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活动。我们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学生快乐学、主动学。这些活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猜谜识字。小学生普遍喜欢猜谜语。在复习已经学过的汉字时,教师可以编一些谜语让学生猜。如:一只狗有两张嘴(哭);大羊没尾巴(美);俩人上土堆(坐);一个人本姓王,兜里装着两块糖(金),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字谜、编字谜,同学间互相猜,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巩固了汉字,而且还培养了识字兴趣。

2.找朋友游戏。在教学中也可以进行“大朋友找小朋友”的游戏。在学生初识生字时,还不能准确记牢生字的字形。先由老师出示大的生字卡片,让学生迅速在自己的小一点卡片中找到这个字。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快速熟悉并牢记生字字形。

3.看图识字。一年级识字经常会遇到一些象形字、会意字,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第二课《口耳目》一课的生字,从图片到甲骨文及楷书的生字,学生发现了象形文字的规律和趣味,识字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样,教学“伞、朵、牛、果、手、看”等字,就可以通过简笔画建立联系,是学生抓住生字特征,准确识字。

4.编故事识字。有些生字学生认读较为困难,可以通过讲个简短的故事帮助识字。例如,“过”这个字,学生识记困难。我在教学生认识了“辶”偏旁后,给学生们讲故事。“辶”就是一条船,上面坐着一寸长的小人,划呀划呀过河去。学生感觉生动有趣,这个字就记住了。还比如:门外有人捉迷藏,闪电一样跑过去(闪);“爸”上下结构,就像小时候,爸爸经常让孩子骑在肩膀上,“妈”左右结构,就像妈妈和我手拉手,教我们学走路。这样的故事不仅教会学生识字,也教会学生感恩父母。

5.总结方法识字。教学中,经常和学生一起总结识记生字的方法。比如:借助拼音拼读法、组词法、数笔画(一般用于笔画较少的独体字)、加一加减一减(早、排、秋、鸭等合体字)、换一换、找熟字等。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越多,识字越容易,记忆也越牢固。

6.举行比赛。识字比赛也是课内课外经常开展的,课上的小组识字检查、开火车比赛读、同桌合作读,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样的比赛,促进小组内、同桌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还要开展全班性的识字比赛,通过形式多样的比赛,评出识字进步奖、识字明星、识字大王。学生积极性增强,识字量增加,何乐而不为。

第6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43―01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更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写字的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素质教育活动。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语文课堂上改变传统的写字教学方式,在新理念指导下,发挥学生主动习字的主动性,使学生喜爱写字,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生写字的整体水平。

一、注重自学,重点释疑

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自主学习,在小组内充分交流,质疑难记、难写的字,然后教师进行重点释疑和指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节约时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自学是有条件、有准备的。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如在班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构建,因此让学生依据这样的要求进行小组学习生字,先自己学习生字,会认读、会组词,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然后在小组内质疑、提问题。最后组长抽查生字。

其次,教师要深入小组指导学生学习,获得第一手材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对小组学习的分工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及时反馈,为后面教师的点拨指导做准备。

再次,教师要进行重点指导,方法引领。教师引领学生解决疑难点时,要有侧重点,要有识字方法的指引,要激励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

二、加强比较,举一反三

中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多,对于形近字的区分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难以区分的形近字进行指导比较。如在二年级上册识字二中的“州”字有些同学经常和“洲”字混淆。在课上我重点针对这两个字引导孩子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字的区别,记住“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二年级上册识字3中的“彩”字,我重点引导学生与表示动作的“采”进行区别,让孩子知道“采”字是会意字,上面的“爪”字表示手,指人用手在树木上采集,而“彩”字通过让孩子们组词总结出和颜色有关。做完这样的比较区分后学生在以后的运用上就很少出错了。而且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进一步掌握识字方法,大大提高学习汉字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识字量。

三、观察示范,练评结合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将识字和写字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读准字、理解字义,掌握字形,而且还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出来。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指导书写这一环节。

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先对所要写的生字进行观察。从字的整体结构、偏旁部首到字的笔画、笔顺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样教师既可以相机指导,又可以对其他学生有一个写前提示。

其次,就是教师的示范书写,这一环节非常重要。低年级的学生,还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教师一定要进行汉字的示范书写,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姿式和书写方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对怎样起笔、怎样收笔,哪里轻、哪里重等都一目了然,不仅使学生对写字逐渐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书写技法。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利用投影仪或微机设计汉字拆拼练习,把汉字分成部件,学生自由拼摆,比一比谁拼摆得最匀称、最美观。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笔画及整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匀称。

第7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一、渗透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唱读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问题的症结是低年级学生没有很好掌握相关的朗读方法技巧。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低,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教师指导时,必须要求学生读词句要连贯,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看准字、词、连字、词成句读通,读顺。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汉语拼音”,每课都设计了儿歌。教学有意识地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拿出铅笔试着划出词,再进行朗读,读时要求不拖腔拉调,语速略快,其后逐渐过渡到目及词与词进行朗读,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训练时要避免矫枉过正,造成读破、读断句子的情况。

阶段教师没有把握好朗读训练关按词停顿。再如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变化。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初步掌握声调的高低快慢、逻辑重音、停顿等;并能根据标点符号,人物的不同身份和不同心情读出适当的语气、感情。当学生读得不准确,语气、声调、重音、停顿、感情不适当时,教师要示范指导,并要求他们反复练习。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一般情况下,表现高兴、夸耀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表现悲痛、灰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些。描写突然发生变化或着急的句子,则要读得快些、急促些。具体怎么读还应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样,学生在参与朗读训练中,得到了相关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懂得运用有关的朗读方法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创设课文朗读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的触发往往要凭借具体直观的事物,他们情感的引发往往具有情境性。教学实践表明,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应当针对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努力创设相关的课文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朗读情境中声情并茂地投入到朗读训练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我按照如下步骤创设朗读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①出示课件:一幅幅从山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呈现在学生面前,潺潺的流水声传入学生的中……②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朗读导入语: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站在气势磅礴的瀑布前,你自然而然会在心中产生赞美瀑布之情吧,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吧。又如在引导学生朗读“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个诗句时,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几位学生踊跃朗读,我则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并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这样,指导朗读时用简单的话语巧加点拨,学生的朗读则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从而达到身临其境、情感共鸣的功效。

三、实施分层朗读指导,全面达成朗读目标

对老师来说,在一个班里培养几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要不断提高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一个班里总会有几个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也会有一些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有差异的朗读教学目标――达标性目标与提高性目标,实施不同的朗读策略,使全班每个学生在朗读方面均能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能力高的学生,我在教学中经常会不断地向他们提出较高要求,使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些学生的带动下不断地提高;而对于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则进行个别指导。不过最关注的还是朗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因为他们是全班的大多数,他们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全班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因此,全班每个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哪个学生敢开口读,哪些学生还不敢读;哪些学生善于朗读,哪些学生容易重读或口齿不清,哪些学生理解得快等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情况,区别要求,分别指导。每节课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应该比他们原有的朗读水平更高些,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从而会更加认真、努力地朗读以获得不断提高,这样的训练才算到位,才算是扎实的朗读训练。

四、抓好朗读评价环节,引导运用评价方法

第8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一、游蚓神视野下的小学拼音教学

一般来讲,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是构建学生语文知识基础的关键因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拼音游戏教学方式,将重点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增强学习效果。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韵母”拼音的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学习了单韵母之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知识基础,分别制作24张纸牌并分别写上各单韵母的4种发音,即ī、í、ǐ、ì等,之后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各小组成员轮流按照“ī-í-ǐ-ì”的出牌顺序玩纸牌游戏,且当学生出牌时需说出纸牌上的具体内容,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记忆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主观引导,鼓励其积极参与纸牌游戏,使其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体验、探索、发现和创新新知识,以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且通过纸牌游戏,还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拼音知识,并体会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主动性较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游戏精神视野下的小学识字教学

对于初次接触汉字的小学生来讲,学习难度较大,且当其接触的汉字越多,理解起来就越容易混淆,所以教师需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汉字识字教学中合理应用游戏教学法,在课堂游戏中融入汉字的识记要点,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设计游戏,如在黑板上画一片长满蘑菇的草地或利用多媒体呈现这幅画面,并在每个蘑菇上写上本节课中刚学的生字,同时将班级内学生进行分组,给各小组中的学生一人发放一张标注汉字拼音的纸牌,指导学生采用小组接力的形式去采与自己手中所持汉字拼音相对应的蘑菇,观察哪一小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摘完且准确率高。利用此种游戏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巩固其所学知识,使其能够正确区分容易混淆的汉字,而且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与课堂氛围,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快速识记汉字,教学效率较高。

三、游戏精神视野下的小学阅读教学

游戏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除了上述的拼音与识字教学之外,还突出表现在小学文本阅读教学中。在小学语文文本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将文本中的具体故事展示出来,通过游戏教学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增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乌鸦与狐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自行预习课文,同时将2名学生组成一组,要求各小组中的一名学生饰演“狐狸”,另一名学生饰演“乌鸦”,在课堂中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如此一来可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阅读课文内容并积极思考课文情节及具体对话。同时,待学生在课堂中表演完后,教师可指导其他学生对其表演过程和表演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增强班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且此种表演游戏法还能够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促使其快速吸收教学内容,整体教学效果显著。

第9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把“喜欢学习汉字”作为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目标的第一条。为此,新课标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但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由于超大量的识字任务(新课程一年级上册要求认400个字,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认550个字,写250个字;二年级上册要求认450个字,写350个字;二年级下册要求认400个字,写300个字。)加上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以及课时非常紧张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为了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汉字,提高识字效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教学规范是必要的。

在拼音教学完毕之后的集中识字课堂选择这种教学模式,其实质是主张课中多次复现生字,以期提高识字的成效,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汉字”。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

一、初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第一次见面要能留下印象。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请学生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对生字有了音、形、义的初步印象。切不可过早脱离语言环境,去面对一个个干巴巴的字符。那样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毫无兴趣可言的,又怎么会留下印象,没有印象又怎么喜欢得起来呢?

完成这一任务,有两个基本要求:

第一,学生读时对照课后生字栏里的生字,圈出本课生字。

请学生读时圈出生字,以明确学习对象,对字形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如:碰到不认识的字或者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教学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教师揭题引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1-2遍,读中对照课后生字表圈出本课生字。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进而试着读通句子、读通全文。这个任务在5-7分钟之间完成。这样操作,学生对字音、字形有了初步的感知,在课文语境中对字义也有了初步的感知,增加学生对生字的亲切感。

二、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人们在接触外界时,知觉整体性经常在发挥作用。知觉整体性是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一年级学生入学前与大量的常用词汇接触过,如:聪明、活泼、蝴蝶、眼睛、暖和等。听过的,说过的,在脑海中留下了音与义的印象。

学生对一年级课本中的大部分词语似曾相识。让生字在词语中出现,学生认读起来会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在词语这个语境中,生字也变得具体可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如“玩耍”这个词,学生一拼读,脑海中自然会出现玩耍的画面,不用教师多做解释,而单单出示“耍”字请学生读,非常抽象,学生甚至不知“耍”是怎样的,字形又那么复杂,学生看着就犯难,读的兴趣自然就不浓,主动性也就不明显了。可是换成出示“玩耍”这个词,将生字“耍”用其他颜色突现出来,学生一读,心中也许忍不住会说:哦,原来“玩耍”的“耍”就是这样呀!看,学生已经开始主动识记生字了。

三、识记独立的生字

当学生对生字产生了具体形象的印象,有了感觉之后,就可以单独出现生字请学生认读了。因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识字。

小学生的记忆往往偏向于具体机械识记,一个字在固定的位置上,他们能认出来,换个地方或许就不会认了。因此,调换顺序,打破机械认读,让学生在任何位置、任何环境都能正确认读。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在识记过程中,我们以多次复现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认识生字。

崔峦老师说:“认字和认人是同一个道理。认人不必记住五官特征,穿着打扮,认一个轮廓即可,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了。”俗话也说,一回生,二回熟。经常见面,通过各种形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能使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记住字形。

第二,对那些结构特殊的合体字,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与识记能力如:蜘和蛛、蚯和蚓,筷和雷等,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等,提高识字能力。

有句话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当学生体会到了生字包含着的情感,认读起来可以感觉到它的温度,再加上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正面强化学生对生字的印象,让学生的识记过程轻松扎实有效。

四、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尽管学生识记生字时产生了强烈的印象,但是学习生字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不及时巩固,很快就会遗忘,造成生字回生现象。而且学生学到了后半堂课,身心已经感到疲倦,注意力不大能集中起来,如果这时不能有效地巩固生字,回生现象会更加严重。

所以在这个环节要注意:

第一,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生字。

我们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玩乐方式,如:摘苹果、眼明手快、邮差送信等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巩固生字,保持记忆。

第二,多复现难记字。

突破难点是一堂课的基本要求。难记字一般都难以进行字形的分析,只有多与学生见面,比其他字出现频率高些,见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实现这个环节,通常可分三步走:

1. 创设情境,如“摘苹果”游戏,可以这样进行情境创设:树上的苹果又大又红,只要你能读准大苹果的名字,它就归你啦!

2. 游戏识字。有意识地多安排难点字的出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