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环境设计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设计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设计教育

第1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承;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学科被称为室内艺术设计,主要是指建筑物内部的陈设、布置和装修,以塑造一个美观且适宜人居住、生活、工作的空间为目的,随着学科的发展,其概念已不能适应发展的实际需要,因为设计领域已不再局限于室内空间,而是已扩大到室外空间的整体设计、大型的单元环境设计、一个地区或城市环境的整体设计等多方面内容。

一、环境设计教育及现状

环境设计,从90年大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在中国发展了二十余年。2012年更名为“环境设计”。作为大学设计学科的重要专业之一,它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其内涵和外延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它见证了中国过去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得益于国人不断提高的对生产和生活环境质量水平的要求。今天,中国有一千余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类课程,其中环境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专业。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加速变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环境设计的人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有更高的期待。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的深化,环境设计也面临如何界定本专业的创新发展特色、如何更新知识体系、跟上时展的需求。针对这一新的命题,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也正在进行的不同途径的探讨和尝试。

二、创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艺设计教育的必要性

1.地域文化是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石

具有浓厚色彩的地域文化对大多数群体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特定的地域文化可以满足特定的地区人们的艺术设计方面的文化需求和感情需求。在世界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史中,德国在战后由萧条衰败的经济走向复苏就是因为艺术设计教育在这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批有实业精神的艺术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形成了“乌尔姆哲学”,拯救了德国经济同时也促进了德国的总体设计水平。再如日本曾一度抄袭西方,但在发掘到本民族特色文化之后,设计家们立刻创作了属于本民族的设计品牌,在艺术设计的教育中也采用“双轨制”和“和魂洋才”的设计主张,形成属于自己民族的艺术创造特色,也体现出东方文化的浓浓韵味。

2.地域文化丰富了环境设计教育的课程资源

地域文化不但是环境设计的创意源泉,也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当地域文化传承融入环境设计教学中时,使环艺设计教育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更加激发出学生和老师的学习热情和艺术创作的激情。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有浓厚地域色彩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或者学习,通过艺术的媒介将地域文化进行解读、分析和传播,是地域文化具有生命力,也赋予环境创造更大张力与活力。地域文化从一定程度而言是地域的代言人和信仰方向,既丰富多彩又独一无二,是环境设计专业中珍贵的课程资源。

3.地域文化特色教学体系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创新产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而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是孕育创新的摇篮,因此,利用地域文化的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创造创新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途径,并通过这个途径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产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当下各个地区都在积极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在地区与地区的竞争中力争上游。与此同时,高校也肩负这环艺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重任。此外,创建地域文化传承的环艺设计教育体系更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使学生直面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迁,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热爱和掌握力,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

三、创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艺设计教育策略

1.开设地域特色课程

要创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艺设计教学体系,不同地域应当开设不同的地域文化课程,利用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国五千年文化和各个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有各自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四川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建立了“地域文化与环境设计工作室”,专设与山地城市环境设计相关的特色课程,培养具有山地环境设计经验的环境设计精英人才。此外,北方辉煌的宫廷建筑、南方温婉的小桥流水,豫剧、川剧各有不同又各自大放异彩。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各地淳朴民风,到地域最浓重的地方采风,将艺术创作融入地域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进行再传承再创造。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艺术设计和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和人文素养,一个设计师的文化底蕴越为深厚,他所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也就更加深厚,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也是环艺设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创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艺设计教育体系也应设置更多的地域文化课程和人文课程,可以邀请一些具备地域文化知识的老师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通过对地域文化历史背景的认识,能够使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更为立体,从而把地域文化融入设计时也更加的得心应手。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富有地域文化的艺术更具有生命力,通过创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艺设计教学体系,激活学生和设计师们对地域文化和对设计创作的热情,最后将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向往通过环艺创作作品表达出来,不但满足的市场的需求,更多的是造就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周玮.地域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思考[J].艺海,2016,12:117-118.

[2]尹丽.基于传承地域文化的环境设计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7,03:112-113.

[3]廖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探究——以河南地域文化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2,15:132-133.

[4]石钧,赵晓彦.对高校创建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84-87.

[5]巩妍斐.优秀文化历史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复兴[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108-109.

第2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在整个教学中、理论必须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要改变单一死板的理论教学模式,多多实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论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根据主讲的知识内容,带学生们参观游览相关的环境设计作品,比如说一些新的知识点现场讲解讨论,只有对实际设计作品的考察研究,才可能更加具象的使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安排实际作品案例进行分析及讲解。例如,大型商场灯具布置采光的合理性、幼儿园色彩搭配是否得当,园艺布局是不合理,舞台表演灯光效果是否绚烂,让学生根据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加深知识点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在实验课堂中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中重要的动手课程,是理论的基础上的专业能力训练,是学生对环艺设计理解程度的检验。同学们在实验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且教师可以及时补充帮助学生们消化,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激发出学生们动手实践能力,挖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课堂上,提倡学生们自主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例如颜色搭配知识,适用的场合人群相关信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图书馆网站自主查询学习。在查询得到的知识中,学生们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了解到环艺设计的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会提升自我专业的自豪感,从中获得知识认知快乐。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其次,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作品,从构想到最终成型。例如,幼儿园颜色搭配的设计,利用以教授的相关环艺设计软件,以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去设计完成绘图实践。

3实践教学在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第3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空间环境;教育功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5—0017—04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2XJRT001);西南石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的环境及社会机制研究”(2012RW015)

作者简介:张华春(1980—),男,湖南溆浦人,西南石油大学政治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哲学和理论研究。

大学校园是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是教育主体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场所。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场所,它是一个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更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校园环境设计是指针对校园格调的特色性和环境氛围的文化性,通过校园建筑、景观等具体形式、造型、色彩、质感、线条、符号和图案等表达思想,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一般的环境设计不同,大学校园环境的设计在于“通过校园环境艺术的创设,以达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的目的”。

一、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塑造教育空间环境

1.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

教育空间环境的布局,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整个校园环境在教育表达上的把握与分配,这里包括整个建筑体的思想内涵指向。从狭义上看,是指建筑之外连接各建筑之间、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的空间环境布局。狭义的教育空间环境在设计实践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和教育人文景物的设计。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应该遵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时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首先,教育空间环境布局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设计时应该围绕一个统一的思想进行,所有的空间环境布局都应该体现这一点,由此使置身其中的学子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其思想内涵。其次,还应考虑空间的连续性,教育的精神内涵在空间环境的布局上应该是连贯的,不可能单独存在一种其他的教育精神,也不可能在整个校园里只有一个地方(如教室)体现教育精神内涵,应该在校园的其他空间环境中延续这种教育精神内涵,可以是一个秩序井然又安全温馨的学生宿舍、一个充满奋斗精神的中心广场,甚至是一条宽敞、洁净的步行道、一湖清澈幽静促人冥思的湖水。

2.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

教育自然地景是大学进行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自然地景是在校园环境原有自然地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校园环境进行的设计。它包括校园绿化、水体、长廊、庭院、广场甚至是一块石头、一座小山丘等地景的布局。教育自然地景的设计首先应该尊重自然,将其通过校园自然地景物化出来,成为一本无言的教科书,使学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自觉自愿地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其次,在布局时要坚持“以人为本”,而这里的“人”指的是环境的使用者——教育主体。试想一个忽视人文需求,脱离教育主体文化立场的空间环境,如何发挥促进教育主体与环境、教育主体之间良好互动和愉快交流的作用?一个充分考虑使用者需求的环境,才能给予使用者以充分的被尊重感,从而感受并接受环境蕴含的深厚内涵。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同时也是环境认识的主体,因此教育自然地景设计必须考虑其个性成长需求,使教育自然地景与学生产生良好互动,将教育信息自然地传达给学生。

3.教育人文景物的建造

“校园人文精神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与精神取向,是校园环境的内涵、品质与特色,决定着校园环境的功能、形式、内容和发展。校园人文是校园环境中最具盛名力、最具感染力、最能打动人心的内质,是校园环境得以发挥其熏陶、凝聚作用的根本原因。”[1](P94)大学校园人文景观本身就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打造:

第4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一、幼儿园室内环境的教育价值浅析

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孩童的世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多数时间都会在幼儿园度过。因此,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便是孩子除了家庭环境之外接触最多的一个环境。幼儿在接受启蒙教育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设计从很大程度上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经过精心设计的幼儿园室内环境,不仅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幼儿的智力。

二、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幼儿园室内环境对具体的教学所发挥的教育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就现阶段幼儿园室内环境的设计来看,有的并没有将其功能进行有效发挥和利用。就目前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设计随意。绝大多数幼儿园重视室内环境的设计,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但也有个别民营机构或者个人,有时将幼儿园作为一种纯粹的盈利企业来经营。在这类幼儿园,有的园长关心的重点多是利润问题。他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量减少相应的成本,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在室内环境这一环节,往往草草了事。

(2)设计过于盲目。这一情况,与上文所述情况恰恰相反。上文中提到的情况,是幼儿园管理者对室内环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节省成本对设计草草了事。而设计过于盲目这一情况实际上正好与前者相反,有的园长或者管理者认识到了室内环境的重要性及其不可多得的教育价值,想要从室内环境这一环节着手,提高办学水平,打造其知名度。这一做法从出发点来说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的打造过程中有所偏差。有的幼儿园,不惜重金聘请知名设计师进行设计,迫切地想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却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幼儿。所谓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地从设计师或者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确认。因此,在耗费重金进行室内环境打造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园反而忘记了初衷,不仅没有发挥出室内环境的教育功能,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可谓得不偿失。

三、室内环境设计的有效措施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幼儿园的室内环境所发挥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化装饰效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有效的室内环境,不仅能辅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单独发挥相应的教育价值,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社会技能。从现阶段幼儿教育机构室内环境设计的具体情况来看,状况似乎不容乐观。那么,有效的室内环境设计,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有哪些好的方法呢?笔者就多年的实践经验,结合许多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经济基础之上儿童乐趣的最大化。将这一条放在首位,是希望能帮助幼儿园的管理者或者决策者避免设计上的盲目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条不管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定理。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幼儿园可以在设计的定位上稍微高一个档次,尽量多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争取利用资金方面的优势,将幼儿园打造成为一个高水准的教育机构;而资金实力不够雄厚的幼儿园也不应气馁,这恰好是发挥中等资金水平其他优势的良好机会。就现在我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来说,处于中等经济实力的机构较多。因此,着重就这一部分幼儿教育机构室内环境的有效设计进行重点说明。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从事设计的人员一定要明确一点:这是为小朋友设计的,所有的特色以及色彩的处理都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其次,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最大限度发挥色彩的搭配作用,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对色彩进行最有效的组合。最后,应着重注意的一点,就是教室与教室之间、教室与其他活动区域之间的衔接问题。在进行具体的实施之前,一定要经过周密布置。

(2)主题设计的融入,尽量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结合一些办学质量较高的幼儿园室内设计的经验来看,他们更多地采用的是主题设计方式,较为典型的代表有如下几种:①田园自然风格。这一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清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想为孩子们提供一种较为轻松自然的学习生活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品格,并且受田园自然风格的影响,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极易养成平易近人的良好品德。②科技创新风格。幼儿园室内环境中的科技创新风格与成人观念里的科技创新概念有所不同,成人世界里的科技创新种类繁多且规格复杂,而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科技创新只是成人世界的缩小版。除了复杂性的降低之外,还会更多地融入想象力的因素。这一风格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创新空间,激发儿童的发掘乐趣。③童话风格。不管是哪一代人,受童话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童话就是孩子世界里最初的社会形态。这一设计风格最大的作用是让孩子们享受他们的世界,在慢慢成长的道路上,仍保留一颗赤子之心。

第5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和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的发展,既有社会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又有西方特定设计学派的具体规范和引导。可以说,这是一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学科。与工业设计相区别的是,环境艺术设计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对人的身心有更为隐秘、更为直接的影响。我国艺术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艺术设计课程,面对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培养新一代艺术设计人才。

1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环境艺术这个概念很广泛,不仅包括环境与设施的计划、空间的装饰、造型的构造与表现等艺术设计手段,也包括理论性知识如采光量的计算和心理学的感知。环境艺术是审美功能与使用功能的体现,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二战后突然兴起的,随着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成为了市场动力,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保障。狭义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新艺术运动的后期体现,但是关于艺术设计的概念,实际上在古代就已经很丰富了。

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人类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的。每一个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所表现的内容,还是为适应其内容而运用的形式,都根源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在不同的地区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人类进行磨制石器,制作工具,在岩壁上作画记事的过程中,实现了最基本的艺术创造。这一阶段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原始人类的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农业社会的艺术创造,大多与宗教活动分不开的。贵族们追求金壁辉煌的形式、贫民们追求朴素的形式,而各宗教则喜好高大威严的形式。农业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巨大的,似是由于当时的背景所决定,在环境艺术设计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并不太多。工业社会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设计理论,从此艺术设计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艺术运动,包括工业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青年风格运动,分离派运动等等。导致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也是多样的。二战后,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理论逐渐形成,即与传统的建筑、家具设计、工艺美术相区别,又在大范围上包含其中的内涵,随着新技术新材料与设计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出现,环境艺术设计也出现了较大的改观。

环境艺术设计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首先,独立性和容纳性更强,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其次,适应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趋向于多层次、多风格。即艺术设计由于使用对象的不同、建筑功能和投资标准的差异,明显地呈现出多层次、多风格的发展趋势。第三,专业设计进一步深化和规范化的同时,大众参与的势头也将有所加强。第四,设计、施工、材料、设施、设备之间的协调和配套关系加强,在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普遍具备“绿色设计”理念。

2 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2.1 综合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

2.2 独立性

环境艺术设计细分的话,有室内环境设计、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切入点是不一样的。建筑专业大多是工科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在进行建筑时,会更多的从技术和理化性质方面考虑问题。工艺美术专业大多是艺术学科培训体系培养出来的,在进行相关工作时,会更多的从感性方面考虑问题。总体来说,针对不同的设计领域,有独立性的设计特点。

2.3 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环境艺术设计有创造性的特点,设计者的独创性思维为是设计果实的源泉。

2.4 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3 如何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是高校广泛开展的热门课程,培养的设计人才也是社会上紧缺的。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培训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概括如下:

首先,盲目扩张,学校招生后却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师资与硬件教学设备。造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管理放松,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学效果差。

其次,过分强调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对艺术感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重在对人营造美的氛围,过分的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是舍本逐末的行为。过分强调市场效应,一味的跟着市场走,对学生的创新性培养不足,把设计当成一种纯粹的商业利益。过分的强调学生的就业率,从而促使教学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第三,依赖性较强,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突出表现为过分对计算机的依赖,这打破了环境艺术设计原有的特性,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创新突破。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从事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好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而完全忽略了设计的创意

最后,设计作品表现力差,突出表现为对别人作品的模仿与借鉴,华丽的效果掩饰不了内容的贫乏,创新性极差,作品只是商业快餐,毫无生命力。

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的设计人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转变设计观念,加强导论教育。学校应该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专业导论教育。现在很多高校都是2+2模式,先经过2年的基础课学习,再经过2年的专业方向分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要求,学生进校后,校方即有责任给他们划出一幅专业“导游图”。告诉学生学习环境艺术专业需要三套思维方式,“艺术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态度,企业家的头脑”,让他们知道“喜欢彩虹就不能怕雨”的基本道理。

其次,加强艺术修养训练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艺术的特征在于其创新性和审美性;科学则在于它的不间断性、无穷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除学习建筑装饰材料、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美学和艺术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越是具有个性和创新的设计作品,则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和人们的喜爱。

最后,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环境艺术设计课题的确立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企业结合用实际项目进行设计教学,校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由于结合真实设计项目,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 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是给人带来美,让人们享受美的一门学科。它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人类劳动中来的,并在工业化社会中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近年来受到新材料新技术的支持,环境艺术设计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成果。本文同时分析了我国高校对于设计人员培训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我国能够及时的培养出适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l]李泉涛.施国盘.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第6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一、模式语言思想简评

模式语言思想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结构中心的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该理论的哲学基础源于对20世纪60年代功能主义设计思潮的反思,更是对科技至上、精英主义设计、物质环境决定论的反驳。在其出版的一系列学术论著中,不但闪烁着人本主义、原始质朴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渗透出作者早年研习数学所具有的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一种模式语言》作为亚历山大众多著作的核心成果,与其它著作相互关联、互为印证,共同构成了20世纪颇具颠覆性的模式语言理论,对后世影响甚大,其理论主张可概括为:

(一)结构主义的思想基础亚氏认为,真实的环境世界本身是复杂和多样化的,但复杂混沌背后的空间组织方式又是有章可循的,局部环境之所以能够恰如其分地存在于特定的时空中,与其所在的整体环境的组织关系密切。虽然环境由众多层级和不同尺度的要素构成,但当我们提炼出要素“原子”和“分子”的组织经验时,曾经发生在不同尺度中的美好环境才有可能再度出现。历经多年,在基于大量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后,亚力山大在《一种模式语言》一书中提出了从城镇、社区、邻里、建筑直至细部构造的253条模式,这些模式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伴,代表着有活力的、自下而上的、适度合理的环境单元,并用通俗易通的图解和文字加以表达[2]。同时,每一模式也可看作构成环境语言系统中的语汇,语汇之间可以依据设计条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每一模式在尺度上都有助于完善它前面的“较大的”模式,同时也为后面“较小的”模式所补充,从而有助于设计者利用这些模式及其组织关系,在模式语言的语构网络中重构美好环境,实现建筑的“永恒之道”。不过,相比亚历山大早期的《形式综合论》和《环境结构的原子》等偏重数理分析的论著而言,模式语言理论除了延续结构主义思想外,也重视从现象学的真实体验中把握环境的意义,以达到“结构—人文”合一的理想研究范式。

(二)重视临场体验、回归质朴本真作为模式语言思想的基础,《建筑的永恒之道》不但在源头上奠定了《一种模式语言》及其后来学术论著的思想基础,更重要地是指出了人们认知和践行“精神家园”的思考方式,那就是重拾曾经淡忘的现场感受、地方建造过程以及根植于场地和内心的历史情怀。在亚历山大看来,工业文明之前的城市环境似乎具有更多的“精神特质”,人们自发地、循序渐进地、相互协作地建造着他们的家园,为物质环境注入归属感和亲和力。而现代主义则倡导设计分工、图纸替代现场、技术精英主宰设计,导致设计者与使用者、环境与用户、物质环境与精神家园割裂。亚氏也在其所著《住宅制造》一书中揭示了现代主义生产体系下产生这些隔阂的必然性,并认为,只有对现行生产方式进行根本变革,才能重归自古以来便存在的设计“永恒之道”。之后,亚历山大强调设计应始终立足于现场感悟,分析及日常建造经验的积累,摈弃学院派的抽象说教和功能主义的金科玉律。虽说这些理念在当下看似乌托邦,但其间蕴含的人性关怀,对环境存在本真意义的追求都是难能可贵的。

(三)“彻底”的公众参与从制度上改良现行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便是引入公众参与,《俄勒冈实验》和《林滋小吃店》等成果试图从实践上论证公众参与对塑造有活力环境的重要性,影响了“社区建筑学”和“社区设计”理念的推广,形成了“使用优先”的设计方法和以建立设计导则为目标的“任务书设计”模式。而亚历山大提出的253种模式正是以其通俗易懂的图解语言,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帮助民众参与设计和建造。因此,以用户和使用优先为准则的参与机制不只停留在调研、分析和设计阶段,更在于实地的建造阶段,公众参与的彻底性也并非排斥设计师的指导,而是强调公众参与建造的全程性。唯有此,才有可能协调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和用户的多方利益,才有可能保证模式语言思想付诸实施。

(四)具有应变性的模式模式语言不是一些学者所理解的那样,是僵化封闭的[3]。253种模式在亚历山大看来只是迈向“永恒之道”的开始,人们只是在开始时以设计导则的方式套用该模式,然后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并内化为结构关联、临场经验和公众参与等思想,模式语言指导下的“永恒之道”才能真正实现。此外,使用模式的系统就像使用语言一样, 有些语言根生于民间,即使是一般的公众也可以运用自如,能否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在于人们掌握现有语言的多少和熟练程度,更在于是否能因地制宜地根据既有模式进行完善和变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人们讲出来可以千变万化, 这样每个人运用这些模式都不一样, 可以产生无数不同的形式, 就如同人类语言可以用来创造无穷无尽的句子一样。一旦人们从初学语法的限制中走出来,根植于现实建造经验的既有模式便赋予了新的意义,如此随反复,模式语言的适应性得到了延续。

二、模式语言的教学启示

(一)结构主义思想促进教学内容整合

面对环境设计的理性与感性、结构与人文、宏观与微观的专业特点,除了从上述某个侧面建构各个院校的环境设计教育特色外,整体的、基础性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内容仍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然而,整体性的过程是要将上述分立的专业特性统一在一定的结构框架内,以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另外,学生习得的知识经验最终还要用于实践,而企业(公司)的设计项目一般均具有整体性,各类知识被统一到一个完整的项目下运作。这样,与学校按课程分解传授知识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造成了企业项目运作的整体性与学校课程知识分解性的博弈,对以项目制合作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影响较大。而在《一种模式语言》中,结构化的设计思想使作者十分看重规划、建筑(含室内)、园林乃至细部构造等不同空间层次的整合问题,并借由结构化的理论模型融合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从学科专业的发展现实来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来的跨界与融合已催生出专业发展的包容性,如果将模式语言的设计方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学内容将有自然获得模式语言结构化“基因”的可能。概括起来,在学期项目制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分为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课程内部知识模块的整合。以居住区环境设计为例,授课内容的编排可与模式语言的空间组织层级相对应(图1),课程从小区详细规划开始,经由园林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再到细部构造设计,我们称这种一般框架为教学的“基本模型”,是描述和指导学期项目教学的基本结构。然而,基本模型结构并不意味着设计及教学过程时序的固化,相反,由于项目设计的整体性,不同空间层级的设计内容是相互渗透和彼此制约的,完全分段式的教学安排显然不能胜任。例如,设计流程末端的细部构造设计会影响甚至推翻原有的方案设计,园林设计未能与住宅内部需要优质景观的房间相对应,均会导致上下游设计过程中出现负反馈的情况,而且,现实项目的运作过程可能比教学时的情况更为复杂、多变。因此,除遵循常规教学管理的 “自上而下”的“基本模型”外,仍需补充“自下而上”的“修正模型”予以完善,修正模型的意义在于其自由度和灵活性,将来自各个课程的不同知识模块(模式语言)进行跨时段组合,以灵活介入的方式适时“插入”基本模型之中,由学期项目教学总负责人组织调配,这对以往按部就班的教学管理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二)从模式借用到自主创造

设计创新更多是立足于既有成果的继承、重组和模仿,并在长期的借鉴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考方式和知识技能。模式语言为初学者提供了便于模仿的环境单元,这与大多数初学者经由模仿再到创造的学习过程相似。因此,依照模式语言思想,教学的第一阶段可强调借鉴和模仿,学生只需借用既有模式语言或对其稍加改动,便有可能设计出具有活力的环境场所;第二阶段应突出学生思辨和重组各类模式语言的能力,以模式语言的评析和反思为主导,逐步替代第一阶段的模仿,为创造性地改良既有模式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形成设计思想的认识论阶段,除了帮助学生运用模式语言理论组织环境系统外,形成模式语言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应比掌握既有的模式语言本身更为重要,这种观察和思考方式就是重视临场体验,从真实的自然条件、社会文脉和行为事件中检验和创新原有模式语言。因此,经过由模仿上升到设计方法论的过程,不仅是模式语言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与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相吻合,理论研习与教学实践的联姻可藉此形成。

(三)重拾临场体验的设计研究方法

设计研究方法除了基于实证主义、人文社会科学的调查、统计分析方法外,个人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体验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模式语言理论看来,基于个体经验和理解的现象学方法在强调身体作为环境感知中介的同时,也强调了身体作为设计和建造中介的重要性,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环境设计教育所日渐缺失的内容。设计中介(工具)在适应现代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简化或弱化我们观察、设计及建造的本能,完全借助图纸或其它新媒介,设计和建造成了纯粹的“人—图”关系或“人—机”对话,潜藏于土地、空气、山林、雨露和世俗生活的场所情态正被时髦的“设计理论”和工具所替代,最终可能导致作品远离现实生活,仅存留其作为躯壳的外表形式。因此,从模式语言思想感悟设计教学的真谛在于重拾临场体验的设计方法,在适当借用现代设计中介(工具)的同时,在身体与场地、身体与材料、身体与现实建构的过程中回归环境设计的“永恒之道”。

三、结语

《一种模式语言》曾作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堪萨斯州立大学等知名设计院校的教材,以其环境综合设计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深刻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设计人,充分证实了好的设计理论同时也是优秀的教学思想源泉和工具 [4]。但客观地讲,亚氏所挑选的253种模式是基于其本人的价值认定和主观假设,并不一定都具有客观中立的“科学属性”,这也为实践教学导入美学所倡导的公众参与提供了讨论平台。此外,亚氏卓越成就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学术层面,如何使模式语言理论及其教学实践迎合市场需求,至今仍是包括亚历山大本人在内的众多学者深感困惑的问题,也许,这一超越理论自身“缺陷”的议题,仍需借助全社会设计伦理意识的觉醒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来加以解决。参考文献:

第7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最早是在20世纪中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起来,随后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国艺术类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但其教学方法大多都是生搬硬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缺乏自主创新。而我国的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类大学也纷纷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建立了硕士、博士等学位形式。这些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它是以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为基础的。从广义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几乎包括所有的艺术和设计;从狭义上来讲,环境艺术设计则主要以建筑的内外空间来划分,包括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和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两部分。从专业角度来看,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又叫做室内设计,外部环境艺术设计又叫景观设计,这两个方向是当今环境艺术设计中发展最快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是时间和空间在艺术领域的结合,其设计对象包括自然环境也人文环境的多种领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现有高校中大多都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是教学水平却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现代教育理念的缺乏: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是从“欧洲的古典体系”演化而来的,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思想于其中。这种传统的教学体系,主要集中于对具象的描摹,其知识结构大多都停留在手工艺时代,是一种概念性模式。这种农耕时期的艺术形态一直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主导形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2. 课程设置受到市场影响:多数高等院校基本都已经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在整体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往往名不副实,其课程内容只有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即室内设计。究其原因是由于当前市场环境对高校的课程设置产生了严重影响。从理论上来讲,高校作为科研机构应当对市场具有指导作用,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主导着高校的课程开设。这种业界支配学校的现象正随着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严重。

3. 学生素质带来的教学困难:目前,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面向艺术类学生进行招生,这就导致了该专业的生源素质较复杂,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与目前国内对艺术生的普遍认知相一致,高校内的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程相对匮乏,文化素质偏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科目,虽然是一门边缘学科,但是它在要求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应当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目前艺术类学生所不具备的素质。

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随着目前高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如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成为相关专家和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方法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1.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在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是遵循“课堂教学――理论传授――课外作业――专项辅导”的固定模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设计思路受到较多限制,设计视野也变得较为狭窄。很显然,这种模式违背了设计类课程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基本原则,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增长,将其融入环境艺术设计课堂势在必行。利用网络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补充,不仅有利于开展互动式教学,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得学生在日后进行设计时能够获得更多的素材。通过网络进行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也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将市场项目引入课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联系,从而培养出具有高水平的设计人员是目前高校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目标。环境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设计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设计变为现实的操作能力。根据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将市场中的项目引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将企业在市场中承接到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带入课堂,将该项目转化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与客户进行沟通,进行实际的设计操作。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更可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吸收全新的设计思维、设计理念,甚至可以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熟悉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操作流程。

3. 市场调查和科研项目的开展: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之外,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专业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进行市场调查和参与科研项目。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一些公共场所,如酒店、宾馆、饭店、写字楼进行实地调查,利用拍摄、速写等方法搜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然后进行分析,总结这些设计的优缺点,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设计元素。当教师在开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科研项目时,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又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国内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和专业领域的先进成果。

总 结

第8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 交互环境 交互环境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终身化口号的提出和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网络学习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学习是指在网络环境中通过与教师、学习伙伴、学习资源和课程情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完成当前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在网络课程的制作开发过程中,交互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一、网络课程的交互环境设计研究概述

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材料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远程教育专家穆尔按照其交互分类理论于1989年区分了远程教育中的三种交互类型:学生―内容交互、学生―教师交互、学生―学生交互,布尔曼于1994年提出第四种交互:学生―界面交互。其中学生与内容的交互是最基本的,四种交互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不是孤立进行的;从交互的对象来看,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际间的交互,即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另一种是人机交互,即学习者与操作界面之间,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等,人机交互的方法和手段是灵活多变的,可创造性非常强,它的质量和设计者的创意与技术功底密不可分。

二、《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交互环境设计遵循的原则

为了给学习者营造一个灵活、适宜的交互学习环境,强化学习者的网络学习效果,《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在进行交互环境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内容交互与人际交互相结合的原则。

学生―教师交互和学生―学生交互属于网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其主要任务是保证认知活动的持续进行和有效结果,而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则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教学的重心,在《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中不仅包括文字性的内容知识,还涵盖网络课程所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远程教学的内容交互是基于学习资源的认知过程,是达到学习目标的直接途径。

(二)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相结合的原则。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思想、信息交流的重要性日益被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在设计课程中加以注意。由于师生处于时空分离状态,只能借助网上同步或异步交流工具缩短距离,使交流更顺畅更及时。

(三)教师控制与学习者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在设计时应赋予学习主体尽可能多的控制机会,学习者可根据不同需要和学习习惯选择学习内容,决定学习顺序,从而自行控制学习时间和步调,并控制内容间的自由跳转。教师可以根据反馈情况对学习者提出的意见和常遇见的问题集中解释说明,使课程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交互环境设计与制作

《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中交互环境设计涵盖了操作界面、导航系统、课程内容的设计,看似独立的几部分,内部却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综合考虑、合理设计,才能构建一个适宜的交互环境,体现教学的交互性。

(一)设计网络课程的界面,优化交互性。

界面设计的水平影响网络课程的“形象”,操作界面是网络课程与用户的直接接口,良好的界面设计对调动学习者使用网络课程的积极性和有效地进行交互学习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的界面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手段。《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在设计界面时主要从版面布局设计、颜色搭配设计、字体形象设计等内容方面入手,这样做不是为了好看的“包装”,更主要是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倡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的设计,目的是营造学习氛围,以区别于传统书本教材的单调性。

(二)设计网络课程的导航,增强交互性。

合理利用导航系统是实现高效交互的一个必要手段。《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中大量的超媒体链接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控制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信息资源组织的非线性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在各页面间自由跳转。

(三)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强化交互性。

《三维动画制作》课程的特点是教学信息量大、实践性强。3dsmax软件本身的功能强大,菜单繁多、内容庞杂,如果只注重课程本身的体系结构和语言的科学准确,术语连篇,就会让学生感觉高深莫测,这种做法实际上忽略了人的认知规律即人的学习应该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讲解以具体的实例,带动各个知识点,和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关联,在内容的先后顺序上层次分明。

四、《三维动画制作》网络课程交互环境设计与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互动环境应灵活多样,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学习是在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有效交互中进行的,优质的网络课程应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互动学习环境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创设,必须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其认知主体的作用。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与学习资源方便的交互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远程学习中师生时空分离,因此网络课程应该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也就是应设计交互性的讨论交流系统。

(二)人机交互界面要友好、易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友好的交互界面应该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版式布局匀称协调,色彩配置鲜明新颖,而且适当美化界面能给学习者带来愉悦的感受和体会。

(三)导航策略要统一、易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导航设计是网络课程的重要部分,良好的导航可方便学习者学习,减少其他信息的干扰,提高学习效率。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多种导航方式。

此外,网络课程设计时还应该提供学习者如搜索引擎、资源站点链接等导航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五、结语

在网络教学中师生的时空分离,造成了教学交互与传统课堂上面对面的交互有本质不同,学习者网络化学习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网络课程的交互水平。我们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制作时,不仅要对网络教学中的教学交互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而且在实际的交互设计中要力求探索交互规律,创造灵活多样的网络课程交互环境。

参考文献:

[1]戴心来,陈齐荣.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其设计探究[J].电化教育与研究,2005,(9):69-72.

[2]郭利周,郭晓萍.网络课程的可交互性设计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7):63-65.

[3]陈丽.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中国远程教育,2004,(3上):24-28.

[4]陈丽.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3-20.

[5]胡欣,刘惠芬.交互式网络教学特性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65-67.

[6]梁勇,李元.试论网络课程中的教学交互[J].教育与职业,2005,(12下):142-143.

[7]陈丽.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2上):12-16.

[8]冯乃光.从交互的重要性谈网络课程的后台管理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上):65-68.

[9]舒存叶,张雷,赵蔚.网络课程交互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70-72.

第9篇:环境设计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习环境设计;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人类活动的地理空间范围极大拓展,不同空间区域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和频繁,使得空间移动的频率与日俱增,身处这个时代的人们迫切需要提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为此,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育将更多指向着为适应未来美好生活的挑战。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内涵有密切关系的概念有三个:胜任力、空间思维能力和视觉空间智能。从上述三个视角来剖析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则有助于对其概念内涵进行准确定位,并从中探寻到培育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有效路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空间概念、空间表征工具进行地理空间推理从而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胜任力和智能特征。因此,培育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就需要关注空间概念的建立,空间表征工具的优化和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地理空间问题。但是,培育带有核心素养特质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不仅需要从地理空间思维结构和特征上进行剖析,也需要培育者能够真正以学习为基点,在现代学习科学发展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架构,并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近年来兴起的学习环境设计正为培育地理空间思维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问题解决框架。

一、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育现状

学习环境设计是学习科学发展下的产物,体现着从以“教”为中心的设计向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学习基点的转型,也就是重新认识学习与知识的复杂性。学习环境设计强调三个中心:以构建可迁移的结构化知识为中心、以关注学习者先验经验的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理解的形成性评价为中心。第一,知识中心环境设计:系统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空间概念体系。学习科学认为,专家能够思维和解决问题,在于他们有组织很好的结构化知识。知识中心的环境设计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形成结构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迁移能力,逐渐从运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新手”转变为“专家”。为此,在培育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首先要系统构建地理空间知识体系,培养对地理空间思维的整体理解。空间位置、空间分布和空间关系是西方地理学家凯特提出的地理知识体系的三个概念基础,此观点得到了地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因此,从地理空间知识的三个子概念入手,将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一番系统梳理,就可以建构中学阶段的地理空间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来组织教学内容。揭示地理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运用地理空间思维来解决地理问题的优势。比方说,解决“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如何形成和演变”这一问题,就需要首先建立城市内部功能区这一空间概念,然后研究各功能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并运用图示来构建各个功能区之间的空间关系,继而运用逻辑推理来探究功能区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商业、住宅和工业等经济活动通过付租能力的竞争,导致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某一空间上的集聚,从而形成各类功能区及其空间结构关系,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和模式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者中心环境设计:运用GE(GoogleEarth)构建可视化地理空间表征工具。学习者中心环境设计,强调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先验经验,重视学生在真实的探究中学习。在培育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借助于地理学者常用的地理空间表征工具GoogleEarth,既可以了解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空间想象力,又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使用可视化工具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类似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在各种地理信息辅助工具中,GE(GoogleEarth)可以提供功能更加强大的空间表征工具,因此在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育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GE可以显示地理事象的时空特质。其次GE既可以显示平面形象也可以显示立体模式。同时,GE所显示区域具有全球性特征,以及在海量数据支持下的搜索功能,可以更好地揭示地理空间关系。

二、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育路径

1.运用GE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形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存在于人类想象的深处,GE可以通过呈现各种学生仅凭经验而难以想象的空间表征,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图景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例如:可以通过GE帮助建立经纬网的空间概念。

2.运用GE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帮助学生建立各种尺度的地理事物空间表象。很多地理事象,如大尺度的地理空间过程、空间关系和地理景观等等,往往难以直接感知,可以利用GE形成的直观、真实、模拟、二维、三维的影像来帮助学生建立鲜明和正确的地理表象。

3.运用GE展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提升学生空间推理能力。在培养中学生地理空间推理能力过程中,GE可以提供一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图表和现象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推理能力,例如:从局部到整体,从已知到未知,从而预测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状态。评价中心环境设计: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地理空间问题的能力。评价中心环境设计力图持续评价学生,而不是仅仅在学习终了给予学生评价,同时为学生提供通过评价来自我管理学习的机会。

与此同时,地理学所解决的问题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复杂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因此将强调情境、重视“实作”与“表现”,并与教学紧密结合的表现性评价应用在对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评价中是必要和有效的。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有自身的技术规范和开发流程:基于标准设计评价目标,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基于任务中产生的作品或者活动来设计评分规则。

1.基于课程标准设计评价目标。例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一条内容标准: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这条内容标准主要体现空间关系。因此,从关注空间关系的视角将此内容标准分解叙写为如下评价目标:①观察某城市规划图,识别与交通运输方式相关的符号表达,推理地理符号所表达的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判断码头等交通运输点选址的位置,推理其形成的原因。②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综合解决码头等交通运输点的选址问题,并能够推理和判断选址建设之后对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

2.基于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规戴维•拉齐尔在《多元智能与量规评价》中指出,教学必须与评价相匹配,并设计了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评价空间智能的任务和量规。空间智能评价要求学生运用积极的想象力,形成精神图像,认识空间中各个对象间的关系,设想处理过程,从各种角度准确感知事物。学生必须能够运用语言、工具、视觉载体(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视觉)和空间关系来证明他们被评价概念的学习和掌握程度。综上所述,在以胜任力、空间思维和空间智能三个理论视角来审视和定位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概念的基础上,以体现学习科学新进展的学习环境设计为框架,从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评价中心三个维度上,探讨了基于课程标准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体系,运用GE(GoogleEarth)构建可视化地理空间表征工具,把表现性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手段,构建出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提升的多样化培育路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