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艺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情感趋势
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生活的工作人员,他们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些压力需要得到适当的派遣,负责会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损害。大多数人希望在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的时候能够有个释放压力的环境,希望能够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调节紧张的心情。生态型的环境技术设计,就是在人们的这种希望下生成的。由于生态型环境艺术设计是人性化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在这种环境中不良情绪得到释放,所以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是遵循社会潮流的。
(二)艺术趋势
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是指最原始和最本质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生活。生态性艺术设计可以最大的还原生活本质,这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
(三)社会趋势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而且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求,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现在的城市俨然就是一副钢筋水凝的世界,我们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这种生活方式,人类对自然也从改造发展到了保护。生态型环境艺术满足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发展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本特性环境艺术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即外部环境设计和空间环境设计。在外部环境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将外部环境与人们生活能够相互融合,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要保证人们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必备的生活设施可以正常使用,资源能够合理的利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有:高效性、持续性、多样性和可循环性。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高效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非再生资源做到使用率最大化,减少浪费,并且实现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收益;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布局以及使用的材料能够满足人们的长期使用;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的多样化上,以满足不同消费的需求,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循环性,主要体现在对使用的材料的循环利用上,在设计中使用的材料可以通过一些物理或化学方法分解再利用,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策略
(一)社会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性设计策略,是指设计人员在作品设计中,要遵从社会性和生态性,不要盲目地追求艺术化。目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考虑到当前的环境情况,设计者在设计作品使更多的应该从目前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这个层面出发,创造符合环境情况的能够满足人们现实需要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艺术拿环境作为牺牲品。现代社会中,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对环境状况置之不顾,虽然作品的艺术效果让人们钦佩,但是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弥补的。设计者追求艺术性无可厚非,但是不顾环境的盲目追求艺术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现在社会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人们更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艺术形式,而且从长远来看,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的艺术不仅能够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而且对环境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能够将设计融入于环境当中,那么这种设计比起以牺牲环境为前提的设计,将更能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一些企业或电台在举办活动时为了追求活动效果,使用大量彩灯作秀,漂亮的灯光效果是得到了人们的赞叹,但是对电力资源的浪费是不能忽视的。
(二)安全性设计策略
生态性环境艺术设计的安全性设计策略,需要设计者考虑到人的安全和自然安全这两方面的内容。人的安全这方面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在设计时,人的安全要放在第一位,如果设计中有安全漏洞,那么这种作品不能成为一件合格的作品。例如,在对喷泉等水景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安全,在喷泉的旁边应该设置有护栏和警示牌,防止孩子由于贪玩而落水。同时喷泉等水景的深度不易过深,以防有人不幸落水被淹。自然安全这方面来说,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周围环境适当造型,而且还应该考虑到材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周围环境的建筑材料。造型方面在融入环境的前提下,适当造型以牢固为主;在材料选择时应该使用方便回收和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区环境设计中,由于空间限制,一些景观设计与车辆停靠场所有所重叠,这样很容易对在景观处玩耍的小朋友的安全造成威胁。还有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情况遗留下安全隐患。设计者不仅肩负设计的责任还肩负观赏者的安全的这份责任,所以在设计作品之处就应该考虑到作品的安全性。
(三)舒适性设计策略
环境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方面设计中的采光,照明等要高于日常的生活质量;在精神需求的满足方面,能够使人们的心情得到放松,情趣得到陶冶,并能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世界上很多生态村的成立正验证着以上观点。例如位于苏格兰最北边的芬德霍恩生态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环境和舒适生活相融合。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上多使用玻璃等,保证无能光照充足,屋顶上有太阳能发电装置。在房屋的建筑材料上使用的是完全无毒的材料。在屋顶和墙壁上采取加厚处理的方式,这样在夏天由于室内可以储存冷气而不至于过渡使用空调等,在冬季保暖的同时又可以节约煤炭等资源。同时还建立了风力发电的装置,在设计上不仅满足人们的艺术追求而且最大限度的满足对资源的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居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生活舒适的度的要求,还能最大的保护环境,将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融合起来。
三、总结
1.空间体验具有亲身性
在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要求参与主体要亲自进行体验,以自身的意愿积极主动进行参与,通过将自己的感官与生活体验的结合来实现空间体验的具体化及可实施化,并且在体验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可以保证感受最具真实性,最有实施价值。
2.空间体验具有主观能动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体验环节是体验者的个体感受,因为每个体验者都是具有不同观念的主体,其自身的想象及感受是根据个人经历、阅历、学识和参与程度等诸多因素体现出来的。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由于个体自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体验者对空间环境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3.空间体验具有综合性
空间体验不单单是视觉上的简单感受,它的体验结果来源于各个器官的结合作用,并且要综合个人的情感体验,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界空间环境刺激相结合的综合体验。
4.空间体验具有延展性
当体验者在有限的空间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虽然可提供的空间环境是有局限性的,但在体验的过程中,体验者所感受到的交流范围是无限的,它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想象及生活记忆等等。
二.空间体验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
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等等。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们不断地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灵感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再者,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2.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得整个设计环节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在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三.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在除去书本教材的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之中去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之上,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并且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
2.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一种有效的设计途径
第一、营造空间结构关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空间体验的设计途径,是将人与建筑、环境、场所及它所承载的生活情节相关联,从而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在空间布局上应用相关知识进行理念设计。这种方法在营造空间结构关系上,不局限于日常建筑结构,使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使空间结构布局不再单一、重复,而是从生活体验中创作出更具特色及观赏价值的建筑设计。第二、建立场所感。在进行空间体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深入的延伸可以将整个过程建立出场所感。这种场所感的建立是空间体验的升华,人们可以结合自身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对周边空间承载的生活情节及个人的回忆、憧憬等等来感受空间体验所带来的意义。环境艺术设计具有了场所感是现代人们对空间体验的一种更高效果的要求,在通过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功能要素、历史文脉等来营造良好的建筑环境艺术空间,在此基础上将空间结构秩序建立场所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有效的设计途径。
四.结论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2]要求学生既具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装修及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相关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要具有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能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室内外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其教学的特殊性,尤其不了解高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现况,机械照搬本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培养的学生不仅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而且实际操作能力又欠缺,根本无法满足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缺乏系统性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基础课学习,专业课深化,综合设计课程实践。虽然这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重点也很突出,但是它们之间缺乏系统的联系,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基础课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过于抽象和空洞,不能很好地结合案例进行解说,使得学生无法领会其实质和内涵。而专业课学习又过于局限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上,使得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在综合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提不出有创新的想法,也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知从何处着手解决问题。这就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基础课学习的理论和方法难以运用到专业课中去,专业课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创新和灵感。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学业结束之时往往觉得自己什么都接触过可又什么都不精通。
(三)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紧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且是多个学科的复合。既要有艺术的修为,又要有软件操作基础,还要有教学技能,我国尚没有此类完善的师资培养体系。因此,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都是从计算机、美术等专业转变过来,难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在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加强,教师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创新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市场是检验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企业所需人才为培养方向,积极调整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拓展教学内容、改进办学条件。建立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动力和灵感。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就业竞争力。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因而在教学内容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既要合理安排好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又要解决基础课和专业课联系不紧密的现状。要改变以往孤立死板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基础设计原理应用到各个专业设计课题中去,增加设计原理学习的趣味性,强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灵活合作的方式,采取模块式教学或者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既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又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总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突出知识的前沿性和探索性,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和实践观念,要瞄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院校的办学水平,需要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学校要完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改变环艺专业存在的师资学历不高、学术成果不多的现状;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鼓励年轻教师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应加强对专业和跨专业知识的学习。要树立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组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不是只在纸面上设计就能够实现的,还要通过不同的施工工艺才能完成。而没有一点实践经验,不了解各种施工的特点与衔接关系,是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和效果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要面向社会,要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对各种装修施工工艺及具体运作要领有所掌握,较好地协调处理设计艺术效果与施工工艺的关系,正确地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提高艺术效果。
三、总结
环境艺术又被称为环境设计,关于它的学科对象研究和设计的理论范畴以及工作范围,包括定义的界定都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和说法。按照生活层次的组织关系,环境设计逐渐分化,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建筑、园林、城市……这种现代学科研究的分类是人们的认识由混沌走向明晰的演变结果,也是环境设计不断深化过程的表现。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该定义指出,环境艺术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特征,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特征。在多伯定义的基础上,我将环境艺术的定义概括为:环境艺术是人与周围的人类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艺术。“环境艺术是一种场所艺术、关系艺术、对话艺术和生态艺术。”实际上,“环境艺术”有着其自身的内涵,它是依据环境而存在的艺术形式,作品强调与环境的依存、融合关系,强调作者艺术观念的表达,以材质肌理、空间体型、光影色彩、比例尺度等造型西言的表现,使作品融于环境的氛围之中。作品形式包括环境雕塑、壁画、装置、大地艺术等。
如果说“环境艺术”是艺术家更多地依托具体环境并通过其作品表达他们的理想和观念的艺术形式,那么“环境艺术设计”则赋予设计师更多的社会责任,其表现形式除具有艺术审美和精神需求之外,具体的功能、技术、经济等因京也制约着设计与创作,事实上它已是跨越艺术与科学之间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的设计分支学科,具有多种专业内涵和属性。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俱、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的十多年中,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将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但从历史,世界上最早出现有意识进行绿地经营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当时经营绿地的意识非常浅显。人们在一些自然条件能满足居住要求,但缺乏与自然山水有更亲密接触的地区,通常利用绿地经营来调节与自然接触的心理需求,获取情感安宁和审美的满足。这是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的初始阶段。也发展到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设计形式,主要是“唯美主义”形式。文人、艺术家、设计师们史诗般的意境创作,给大地织上了无比美丽的锦绣地毯。
十六世纪以后,人类逐渐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发展,文学艺术思维不断进步,环境艺术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一样,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们要结合它的科学性,以科学美为前提,表现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完善科学美,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环境艺术实用功能与科学审美功能达到统一。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有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与自然的谐调关系却逐渐产生恶化。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城市,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被禁锢在我们自己建造的机械的环境中。在现代都市这样复杂的生活空间里,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审视人类最本能最深层的需要-----。所以环境艺术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状况早些年就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他认为“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来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学科的精髓融合为一体”。⑴这无疑是对经典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科的整合,明晰了环境设计的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涉及环境设计各学科之间交融,以及建筑师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整合的基础上才能使可见的物质环境体现不可见的设计意向,进而达到美化、净化人们生活空间的目的。此外,在一些具体施工的环境设计项目中,往往以盲目选择高档装修材料来掩盖设计的缺陷,甚至为弥补规划失误,而随便添加离题太远的雕塑作品乃至水体,绿化等。这种表面的装点办法,绝非正确之道,只能带来不良的后果。倘若设计没有着眼于或没有体现其整体空间构思意境内在联系的话,则会导致东拼西凑、杂乱无章、乱贴材料等毫无章法的肤浅效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哲理是颇能点破这个因果依存关系的。论及环境空间的创造,就不能不关系到人的参与,弄清人与空间的关系,对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强烈要求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环境艺术,已必然成为当今设计的主要趋势。因此我们不仅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科技,而且能创造性地组织实际操作,变美好的蓝图为现实的人居环境”。
总之,环境的艺术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来实现。为打破传统上生活与艺术相隔离的状态,需要创造出一种能使观众有如置身其中的艺术环境。这也对现代环境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同城市园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园林艺术的发展一样,环境设计以及大地景观规划等学科的进展,都从不同的方面促进了环境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环境艺术与人的生活空间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功能使用上我们要结合它的科学性,以科学美为前提,表现功能美,以功能美为基础来完善科学美,以创造出某种艺术氛围或艺术境界,从而使环境艺术实用功能与科学审美功能达到统一。可以说随着审美主体欣赏角度和视点的变化,在静态和动态的发展关系中,环境艺术就会表现出多样变化的形式和形象,但总是以人为中心,以创造空间形态美为目的,将各种要素和艺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
注释:参考文献
马国馨,建筑师和艺术家共同创造美好的环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周干峙,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城市规划。
沈蔚等,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屈德印/李慧玲,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扫描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
1.题目不贴近实际
知识更新速度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典型的旧题目,这些典型内容很快就被当代设计取代,距离实际也就越来越远。优秀的学生往往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很多潜力无法在这样的题目中被激发出来,往往对这些题目不感兴趣。因此,题目往往决定学生能否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只有新题目才能和时代贴近,学生也才会更有兴趣学习。
2.课堂气氛不活跃
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这样的课堂启发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思维丰富的积极因素。启发与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能够保证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设计作业,但创新性较少,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呆板,最终作业的质量不高。
3.设计与技术之间存在脱节
问题近些年,环境雕塑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强化设计性,很多技术问题让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措手不及。公共艺术观念引入课程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技术问题,公共艺术要求环境构筑物能够让人们参与进来,这在拉近人们与设计的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安全等细节问题。学生大多没有实际的雕塑工程经验,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严格要求学生,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活力、学生天生的创造力与这种严肃的教学氛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方法
1.更新课堂课题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教学在课程选题上应当突破陈规,广泛采用当下最为新颖的题目,采用从互联网上征集的实际题目最为妥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公共艺术语言的环境雕塑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设计施工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多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这就给教师更新课堂设计题目提供了最好的依据。这些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革新教学的基本程序
教师要改革课堂的基本教学程序,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采用圆桌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讨论的组织者,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设计实践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征求学生意见,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包含学生自主的创造,也带有学校教育的痕迹,具有很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将原有的“讲授—课题安排—辅导—收作业”的基本模式改变为“讲授课题—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方案”。这就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民主讨论的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技术之间的问题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
三、结语
新时期的环境设计体系里面,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通过简单、精致的符号或者各种形态等方法进行展现,并结合大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使植物景观包含了更多的文化与思想,从而展示出人们的创新思维和蓬勃的生命力。植物景观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层次的共同作为让观赏者形成一定的感知。植物景观中的植物以及其形态代表了其中的物质层次。环境设计体系里面的植物景观让设计者和观赏者的思想、情感、思维活动以及感受结合在一起,代表其中的精神层次。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和其他的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同时也是人们的客观体验。设计者们经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颜色、层次、气味等方面进行加工处理,能够表现出其独有的特性与设计者创造出的拟人化性格,能够让静止的植物变得活灵活现,让观赏者更直接而生动的感受到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者在进行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设计时,会把自身的思想意识与作品结合起来,给观赏者建立了与植物景观感情沟通的渠道,能够让观赏者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感受到设计师所融入的意识与情感。
二、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一)通过形态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能够使用的植物种类很多,可以说对于不同的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所有的植物种类都可能被用上。不同的植物类型,其形态也各具一格。不但可以根据不同植物所属的大类来进行划分,还可以带有一些特殊生长环境的生态性差异。通过对不同植物的形态展示,能够让观赏者体验到非常美的视觉冲击,把类别各异的植物合理的设计安排,就能够让观赏者感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感与韵律,加上设计者对形态的艺术化设计,可以为观赏者提供一个非常浓厚的艺术意蕴。
(二)通过视觉质感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滑状况,同时植物的叶片形状、大小、光泽也不尽相同,植物枝条的分布与纹理也各异。环境设计中,植物的视觉质感能够直接的改变植物景观整体的基调、美感以及蕴意。对于植物景观来说,视觉质感对植物景观的观赏性有着关键的影响,符合整体环境已经的观赏质感能够加强植物景观的艺术性,从心灵深处触动观赏者的情感。将同一视觉质感的植物进行大量的栽培,可以产生庞大的气势,让观赏者得到视觉的满足。质感同一的植物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柔和多变的环境,让人们有一种舒适、柔和的心理体验。采用多样的视觉质感植物,则可以使环境更加的灵动,能够更好的显现出主体。如果采用视觉质感有差异的植物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必须合理的安排不同质感植物的分布与比例,不宜采用过多的质感差异的植物。只有合理的设计质感各异的植物分布与比例,才可以增强植物景观的质感协调性,改善整体的视觉感受。在对不同质感植物使用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的枝条、叶与花的形状、颜色等,使各个要素都能更好的协调,共同衬托出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通过色彩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就如同是对环境进行人工的装饰,色彩则是通过植物这种载体来展现出来的。大自然中自身就存在者五彩缤纷的颜色,这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色彩美。对于植物景观设计也是一样的,植物的色彩能够更好的呈现景观的整体美感。而不同颜色之间有着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左右我们的意识与情绪。对于观赏者来说,色彩是影响感官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只有在色彩上打动观赏者,才能让人们去关注所设计的景观艺术,才能让人们去体会其中的艺术蕴意。
(四)通过感官来表达植物景观的艺术语言
观赏者在对植物景观惊醒观赏的时候,其情感体验不仅仅会受到视觉上的影响,观赏者也会通过其他感官的感受与视觉感受结合,这些感官感受包括嗅觉、听觉、触觉等,共同的作用于观赏者的心理,形成不同的观赏情感。对于环境设计来说,嗅觉的作用基本上是出自于植物自身的所发出的气味。某些植物的芳香气味能偶让观赏者产生更多的美好意象,从而提升植物景观的审美境界。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植物的感官功能,为观赏者设计一个芳香扑鼻、气味宜人的舒适环境,让人们有更为美好的体验与感受。另外,设计者们还可以利用潺潺的流水声、淅沥沥的小雨声等声音感官来提升植物景观的意蕴,更深层次的触动人们的情感。
三、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建议
(一)设计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的设计是为了让人进行观赏,人观赏植物景观必须处于一定的环境当中,因此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的环境中,植物景观所展示内容会发生变化,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植物景观的认知也会变化。因此,要求设计者设计植物景观时,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审美趋势,让植物景观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更好的发挥观赏魅力,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盛宴。植物景观的语言艺术应当在以往的经验中不断创新、探索,形成具有丰富色彩、主题鲜明的景观作品。不能对于以往的优秀设计一味的临摹,生搬硬套。要设计具有独立艺术语言的植物景观,设计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二)回归植物景观的本质
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也在世界上大放异彩,中国书法也开始了国际化的发展路线。书法作品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心灵上出现了焦虑。人们希望在自己的住所内远离都市的喧嚣,能够静静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对自己私密的生活空间中的设计要求提高。休息空间、生活空间和娱乐空间在自然化、人性化方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主人生活空间中反映着他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涵养,书法元素的运用,体现出一种古典雅致的感觉。可以寄托居室主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同时传统与现代结合,达到在书法情趣和生活艺术化的结合。在线条的流动特色内,室内的电视墙、书房、玄关都浑然一体融入到整个艺术设计中。传统的书法艺术元素和现代感的潮流相结合。整个居室风格传统的典雅和现代的简洁珠壁交辉,展现出设计师超人的艺术品位和大胆的设计理念。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得到灵活运用,室内装饰效果增强。
(一)从书法作品角度设计从书法作品角度进行书法元素的设计首先要考虑书法的种类。书法的种类也要考虑到居室主人的爱好,还要考虑到居室内墙壁的设置和居室内的墙体颜色。要与总体的装饰风格一致,在简洁明快的格调中,书法的风格要清新明丽。最好选择行书或者隶书来做为装饰元素。在装饰风格要求比较传统的时候,要注意采用艺术感比较强的篆书和章草等字体。在居室的窗帘、沙发、茶几等地点,用现代工艺进行装饰的时候,要设计出高雅、别致的艺术风格。在书房室内设计中要注意一些豪情奔放和积极向上的素材选取。书法内容的不同对于整体要反映的设计效果也有所不同。书法作品一般置于主人经常互动的区域,能出现在主人身后或者身边。这样观赏起来,才能有一种蒙太奇的效果,客人不自主地把装饰元素和主人个性联系起来。烘托出和谐融洽的室内书法气氛。书法元素运用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在整个设计中体现和谐及雅致的氛围,反映出主人的艺术品位。在书法作品的选择中要与实际的居室风格统一,避免跳跃感的出现。首先,特殊书法艺术作品区别于普通的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感上具有更加成熟的视觉冲击力,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书法元素的魅力。碑帖书法匀速的运用,将会展现出一个诗情画意的艺术空间。但是在室内设计中,书法艺术作品不能直接展现在室内,因为这样直接的表达会破坏主人文化修养的表达效果,不能体现出书法作品中传达的艺术美感。这种设计元素,结合了汉字的简单的字体结构格式,穿整体的室内设计中去。汉代的有木简和竹简,这些装修材料简单易得,又经济环保,容易加工。在设计效果上又能体现一种线条中自然洒脱之感。天真烂漫的情趣和现代的室内环境设计浑然天成,富有艺术气息,又将主人的高尚文化品味反映到大众的脑海中。其次,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随着人们在设计私密性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变化中转变,将设计重点转移到娱乐空间、休息空间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对于古典字画和器皿的设置,使装饰风格比较古典朴素,要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的道德修养。书法作品特殊的艺术美感,可以让人得到精神放松和身心上的享受。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如何选择合适的书法素材成为设计的关键。
(二)从空间特点角度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效果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来进行烘托。在一些商业性的场所,要考虑到企业所要表达的企业理念等。对于书法艺术作品的采用,我们从书法作品应用的空间入手,对采用的装饰手法进行分析。书法作品在室内的应用作为一个装饰的构建,在不同的角度又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在墙体上进行书法书写的时候,百分之三十的空间可以采用黑色重彩的墨水,淡彩也可以,但是字体的要求要尽量大些。这样装饰的效果在于突出在不同角度书法作品与白色墙体之间的效果,与图案的装饰交相辉映。同时在室内其它地方悬挂一些同书法作品一致,能反映书法作品内容的行书和楷书的内容,这种穿插的设计手法在书房的设计中效果是非常出人意料的。
二、结语
一、民俗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布局的指引
纵观中华大地的建筑、环境设计,若隐若现中都能找到它们的中轴线,以这条中轴线为基准对环境进行设计、安排。两边对称排布构建,形成对望,颔首有情的人性化环境设计。在环境中物语相通而显得生机盎然。小到一木一草的栽种都体现了人们对环境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应用。北京城的建筑就是一条以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为基准的原则设计。这些环境的改造设计受到各自本地的风俗文化影响,体现的是那个地方的风情,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构造适合那个地方的、符合居住者心理情感需求的环境。居住环境设计关于背山面水以求藏风纳气是民俗信仰中重要的环境设计原则,环境设计布局是人们为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角色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物化成心理视觉和心理信息传递、承建应用的结果。此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的一种高层次心理反映,它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作为统一考虑融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传统民俗文化体系理论中的道家上层审美境界就是对环境设计的手法,说道:“有长林可风,有空亭可月。”就是植树可以招来风,造亭台挖空蓄水可以有月。以奴风月来左右游人,就是对当今所提生态环境美化极高层面的认识形态。布局设计得当、安排合理对于创造一个舒适快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古人就已注意到这点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探索整体环境设计的理论非常丰富。
二、传统文化对环境选择设计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是利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法对居住环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国人“人性化”的心理需求的活动。同时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是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核心思想。古人概括出来的民俗文化积淀是对宅基地的选址指导理论,是从气候、地质、地貌纹理、水文、生态、风向、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角度出发,和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民俗禁忌的总概括。不但已经对环境设计有所思考,而且已经对人心理活动及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细致的考究,也即是现代人所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在早几千年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即有体现。如民俗信仰中的“煞”,有建筑不能正对着尖刀形的建筑或者是物体,这就中了“煞”,需要化煞。而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解释,当人每天或是经常面对一尖形突兀的棱角,会对心理发展形成一种阴暗、受压迫之感,进而引发实体即心理和生理产生疾病等健康事件。所以民俗文化重视选择环境规划,重新设计以达到“顺应天命”。即使选址避免不了也有办法化煞,显然应对方法已经找到。这凸显出中华民族对环境设计的渊源留长和深厚功底,告诉我们学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地处北纬,所以阳光从南往北照射,民俗文化对住宅的朝向要求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接受光照,吸收光能量有利于一切自然动植物的生长和良好发育,坐北朝南就是引用自这条原理。这对我们的环境设计指导是一步非常大的进步而且经得住现代文明科学的考验。
三、民俗文化对大环境设计的指引
所谓的大环境,即指一个村落、一个小镇、一座城市即使现代文明定义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规划建设和布局上都遵循着或多或少的各家民俗文化信仰理论的参考。中国很多村落现今成为一座整体的旅游胜地,众多的游客感叹这些自然村落的美。这些美跟古人民俗文化的审美角度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计、布局上就已经考虑了美学原理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尽可能的贴切自然,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构造自然景观,也是我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从现代遗留下来的很多城市选址和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根植于民众深处的民俗文化管理着小环境同时也经营着大环境。如晋代郭璞的一个选址建设温州城的例子:初谋城于江北(今新城),他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等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见数峰错位,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其父曰:若城绕山外,当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斗可保长安逸。固城于山,号斗城。现代勘察地质环境证明温州城由于江北。有“山如北斗,城如锁”之美称。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温州城如今的繁华与富有。众水所聚,气汇。这是民俗文化中说的难得的“聚水格”,此地筑城当富甲一方,如今的上海正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些是民俗文化对大环境经营的例证,此种依据民俗文化进行城市环境布局设计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环境艺术设计在关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加入这些中华历史文化的元素,可以使现代环境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且符合天道自然原理。
四、结语
生态文明观是一个新概念,随着人们发展生态活动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科学领域大都认为生态文明观是一种理论体系,它是由多个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生态理论观念所构成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发展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收获;生态文明是以促进人、自然、社会互利共生、全面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状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全力保护和积极建造舒适、美好环境所得到的物质结果和精神结果的叠加,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一系列过程的贯穿。人类为了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站稳脚跟,就要发展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理念和实践总结的结论,它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生态环境这个层次达成一致,并且要抨击那些对自然进行破坏的错误思想,提倡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在人类的生活实践中将生态建设落实。
二、探讨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环境艺术的灵魂包括“景”和“情”,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是“景”的体现形式。环境艺术基本都是以美术为框架,使用建筑这一载体进行表现。环境艺术设计要尽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原则,设计师遵循这一原则,便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在本质上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由此而知,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三、现代生态文明的室内设计艺术
1.根据生态建筑基本模型
人类的思想在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以往的建筑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的室内设计所需,同时也落后于现在的生态文明思想。所以,要想建立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师就要根据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需求建立适应的生态模型。首先,要考察建筑地点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将建筑学和生态学的原理相结合,通过最新的科技方法,对建筑的内部和周围所有影响建筑的因素都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将建筑与周边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尽量使建筑的内部条件具有可调节能力,以此让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得到满足。如,可以应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可应用新型的砖墙防止热量和声音的穿透。其次,在现在的艺术设计中,可以通过利用非黏土砖减少对土壤的破坏程度,有效地应用生态建设模型,以此保持良好的室内环境,并提供更多的条件满足室内装修需求,即在保证打造尽可能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基础上简化室内装修程序,减少装修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
2.应用自然环境和生态材料建造舒适生态空间
如今设计室内环境,要合理应用空气环境、天然光线等营造良好的室内生态空间。在装修过程中可以应用环保材料,一定要保证其对于环境空间是健康的。在进行实际的室内设计时,可以充分、合理地应用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可以使空气得到净化,使空间的气息变得更加自然。将自然光线通过透明玻璃窗与建筑的自身朝向面引进室内,尽量让室内空气流通顺畅,将室内废气及时排出。同时,在现今室内装修中,应禁止使用环保系数低、不合格的油漆或人造板等装饰材料,多使用一些纯天然的材料,如竹、藤以及一些可循环的产品和材料,尽可能选择合适的供热物品和照明物件,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废弃材料带来的污染。
3.简洁的造型和舒适的环境
以往的室内设计和装修经常利用材料堆砌的形式,室内环境空间被设计得繁琐和复杂。然而,以往大多数设计方案与人们所追求的简单、大方、得体的审美观不相符合。在以往的一些装修设计中,一方面浪费了相当多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所使用的油漆和胶合板中会挥发一些有毒气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具有简单、大方、得体的设计风格,合理地处理材料,注重设计细节,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环保观念。
四、现代生态文明的室外设计艺术
1.对景观形式进行合理规划
现在,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最重要的是景观设计。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合理规划景观的形式,避免成本预算太大、能源消耗太多、体积重量较大等问题。如,设计喷泉时不应使用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喷泉设计,要依据不同地方的人流量、所占面积等多方面因素合理设计喷泉,使水电、土地等资源都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减少资源浪费。
2.合理规划利用土地
在进行室外设计时,应对土地、自然环境等进行合理设计。城市环境离不开“肺”——绿地。绿地可以更自然地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空间,对周围的气候、环境都会产生微小的调节。因此,设计师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应合理应用建筑周边多余的空间,建造出更好的绿地环境。设计师在进行具体的景观空间设计时,应更好地运用山水、植物等,从而使景观组成形式更加美观和实用,表现出设计的自然、生态元素,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亲近自然。
3.重视环境的自然属性和植物的生态功能
设计师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一定不要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不应损坏周围环境的原有特点,应充分应用现有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大规模改造,尽可能地在原有的自然资源基础上进行设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对其植被、土壤地形等自然生态加以保护,避免破坏当地的微气候和生物链。在生态环境设计中,要以生态平衡作为重点,结合当地的自然因素实施改造,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破坏自然景观。同时,要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多种植绿色植被,增加绿化面积。
五、生态文明环境艺术设计应有的理念与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要跟得上生态文明观的发展步伐,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回归自然
如今,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尽情享受着由现代化带来的优越的生活环境,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严重失衡已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来。同时,也很难避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产生的生态危害。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想法更加强烈。因此,环境艺术设计师要在促使人们回归自然方面努力,应用一些设计方法让人们从身体到精神都回归自然。
2.对文化精神生态化加以重视
设计师的情感隐藏在作品设计中,所以我们能从某些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感受到设计师爱护环境、爱护人文的感情。但是,部分设计师过分重视环境艺术的形式表达,而忽略了生态文化精神,部分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出现了创新不够、特色欠缺等问题。设计师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精神文化生态,增加对美学等的学习和了解,提高自身的审美观,要用多样化的思想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文化精神,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使自己的作品符合受众的要求和工业化的设计思想。要让不同的社会精神应用不同空间环境表现,使环境艺术设计的美感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众人都能体会到真、善、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