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档案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目前来看,笔者认为,编写上岗教材较易出现三个问题:其一,内容过多,编著者想要面面俱到。比如,编著者试图通过一本教材涵盖各门类档案,以及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二,学理性的知识点过多,教材的实务性不够明显。比如,利用相当的篇幅介绍公文写作、格式排版和档案发展历史。其三,章节逻辑不够明确,章节前后内容有所重复。比如,在声像档案章节中已经介绍了照片档案的利用环节,而在后面的档案利用章节又有所涉及。
二、编写原则
参照上述上岗教材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上岗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简约而不简单上岗教材应更多地突出实用性,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减少理论部分的编写,缩小涉猎范围,突出档案如何整理、如何组卷这些重点,做到教材内容简约而不简单。
(二)章节有效衔接不重复狭义的档案工作包含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而按档案的内容来看,又通常将其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同时,还包括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声像档案”、“电子档案”。这些内容大多相互交叉。所以在教材编写时,我们要合理安排体系框架,设定好章节先后次序,不要出现重复编写、交叉编写、逻辑不清等问题。如遇到不同档案类型的公共性问题,可单设章节统一讲授。
(三)章节名称明确且合理一个章节的名称要能涵盖本章内容主旨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教材在编写“文书档案管理”和“科技档案管理”前,介绍“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知识是必要的,且“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档案人员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故在此章节编写中,加入“文书文件”和“科技文件”的基础知识部分会更好,其名称也可定为“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而不应是“文书档案管理”或“科技档案管理”。相反,就“会计档案”和“人事档案”而言,由于“会计文件”和“人事文件”档案人员几乎不接触,故教材章节不用将其列入,标题则可直接定为“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
(四)针对性选取档案门类就教材而言,档案门类显然不能全部涉及,要挑选普遍的档案类型编写。例如,仅就专门档案来说,其内容包含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商标档案、诉讼档案等。因此,应挑选“会计档案”、“人事档案”,或本地区、本系统常见的档案类型编入其中,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教材体系。
(五)合理组成教材体系第一,从整体到局部。比如,第一部分设定为综合概述,有利于学员宏观把握档案行业的基本常识,为之后三个部分打好基础。第二,逻辑明确。比如,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为“纸质档案管理”和“非纸质档案管理”,从逻辑上合理涵盖了全部的档案类别。其中,在“纸质档案管理”章节,按档案内容的标准,再次进行划分为“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这种划分在档案分类上也是符合逻辑的。第三,分和有序。比如,“会计档案”、“人事档案”、“电子档案”、“声像档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故这四个门类的档案管理章节一次性编写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相反,“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环节各有特色,故在教材中分别编写,而在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环节有较强的共通性,故在教材中作整合编写,以此避免重复。
三、档案专业在职上岗教材的体系组成
根据上述五个基本原则,笔者认为,一本档案专业在职教育上岗教材的体系应由如下方面组成:
(一)第一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一部分称之为“综合概述”,由“第一章:档案概述”和“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述”组成。其中,在第一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的基本概念、特点、种类与划分依据、价值与性质等内容;在第二章里,教材应基本涵盖档案工作的构成、内容、特点、性质、基本原则、注意事项、相关专业术语、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及档案法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职教材偏重于实操性的特点,第一部分作为综合概论,不要过多涉及档案的理论内容,如“档案”一词的词源解释、从古至今的档案发展史等内容。
(二)第二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二部分称之为“纸质档案管理”,由“第三章:文书文件与文书档案管理”、“第四章:科技文件与科技档案管理”,以及“第五章:专门档案管理”组成。具体为:在第三章里,教材应细化为三个小节。首先是“文书文件基础知识”,即涵盖档案前期(处于文件阶段时)的相关内容;其次,依照文件级、案卷级的整理方法分别划分为“以件为单位的档案管理”、“以卷为单位的档案管理”,并涵盖其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而“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由于其与科技档案有共通性,故放在第四部分特别讲授。在第四章里,教材应分为“科技文件基础知识”、“科技档案管理”两节内容。其中,由于前者不是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向学员简单介绍为主;后者为档案人员的主要工作,故应作详细讲授,内容涵盖收集、整理、鉴定等内容,“保管与保护”、“统计与利用”环节,与文书档案在第四部分同讲。在第五章里,教材应选取专门档案中常用的两个门类开设章节,即“会计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与第三章、第四章不同的是,由于专门档案各门类间共通性不大,故本章一次性讲授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内容。其中,由于“人事档案”不属于档案部门直接的业务内容,故可以作适当说明或简要介绍。
(三)第三部分的内容组成教材体系第三部分称之为“非纸质档案管理”,由“第六章:声像档案管理”、“第七章:电子档案管理”组成。与第五章类似,由于这两种门类的档案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故这两章内容依然从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与保护、利用六个环节讲授。
引言
档案管理不仅能够起到保护档案的作用,更能够延长档案的使用寿命,进而使档案存在价值得到发挥。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管理和使用。高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高等人才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已成为最为宝贵的资源,人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和财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毕业生档案是人才选用的重要参考。但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毕业生档案数量和信息量越来越大,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面临挑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现状并不理想,各方面都有待完善。
一、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送工作的意义
高校毕业生档案属于既要文件,记录了学生主要经历、政治面貌、社会关系、学历职称、个人信息、工作履历表等信息,具有法律效益,是毕业生社会活动的重要依据。毕业生档案由学籍档案转换而来,由学校交转递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管理,若无就业单位则由学校免费保存两年。毕业生档案转递需要按照《就业协议书》签发《报到证》,完成转递档案[1]。若就业单位是国有企业或企业事业单位那么档案转递到工作单位。如果是非公有企业,那么档案转递到人才交流机构。若离校未就业,则转递到户籍所在地。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论考研、出国、就业都需要用到档案,如档案丢失便无法办理相关证明。对于企业来说,通过毕业生档案,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是用人的重要依据。可见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高校毕业档案特殊性的重视
高校毕业生档案与其他档案不同具有一定特殊性,有着流转速度快、流动性强等特点,管理复杂性要远远大于传统档案。通常情况下毕业生档案多保存在生源地、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但近些年,我国毕业生跳槽率明显增大,档案管理、转递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2]。但当前我国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方面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毕业生档案的特殊性,工作开中存在着不重视、敷衍应付等现象,管理方式粗放,一些时候甚至不能保障毕业生档案完整性。
(二)不规范
虽然我国已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但仍没有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规定,当前我国在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方面,管理体制十分混乱,并且缺少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档案管理的系统培训,并不具备专业档案管理技能和知识,这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中时常造成学生档案的遗失、损坏。
(三)管理方式落后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档案信息量越来越大,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复杂性也随之提高。但当前大多机构在高校毕业生管理中仍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当前不仅学生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且管理中也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运用[3]。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日益复杂的档案管理工作需求,传统人工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也较容易出现纰漏。
三、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改进思路
(一)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
想要提高我国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质量,就必须正确认识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特殊性,提高对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重视,积极改革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为其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现代化管理工作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毕业生档案信息化。信息化管理不仅管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且更加方便、可备份,不易丢失。
(二)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体制混乱,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效性差和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有着直接关系。想要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水平,就是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符合毕业生档案管理特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顺利展开,利用制度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提高工作有效性。制度不仅能够为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更能够有效协调各相关部门工作,使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三)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是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和前提基础。如果管理人员自身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便很难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质量,必须要从工作人员抓起,工作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管理效果和管理有效性。所以必须要先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素质,通过多种学习方式,使其熟练掌握毕业生档案管理技能和知识,保障毕业生档案管理、转递工作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科研论文 档案 收集 管理
我院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科研,如何收集好、管理好医学科研论文,使其能够为提高医院的科技实力和医疗工作水平服务[2],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问题。
一、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收集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主要是收集在国内外正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医务人员外投科研论文,须经科主任签字,由科教科审核登记同意后,出具推荐证明信,证明无一稿二投现象,方可投寄。后,要将论文复印件一式两份报送科教科,科教科将有关数据输入到科研论文档案简易数据库, 并将一份论文复印件存入论文合订本,另一份放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中[3]。为了方便广大医务工作者检索利用已有科研论文档案,建立了医学论文档案题录卡,包括标题、作者、科室、刊名、出版日期、主题词等。并且建立相应的检索目录。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收集分为平时收集、定期收集、年终总汇,科教科平时多与临床医护人员交流,了解他们的研究动向及研究进展,督促他们早日将研究成果发表、出版、归档,对平时收集不及时的,根据医护人员的研究进度,定期收集资料进行归纳汇总,联系杂志社,协助他们。此外,可以利用年终绩效考核将论文进行集中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确保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资料完整、齐全。
二、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科研论文档案管理制度。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虽然很重要, 但是由于缺乏单位的足够重视。
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视制度建设,建立科研奖励制度,并将与个人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相挂钩,运用行政手段和方法对医学科研论文进行搜集、管理。提高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的职能,对医学科研论文档案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搜集、管理与利用[4]。
2、提高归档意识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医学科研论文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研究成果,许多医务人员认为这是自己私有的东西,所以收集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平时应当加强对《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意识到及时将自己的论文归档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使档案管理人员意识到将科研论文收集整理好、利用好是自己的职责,提高归档意识和档案管理意识。
为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势在必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应努力参加档案局组织的培训,学习档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增强自身业务能力,加强计算机的学习,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相关软件的应用,使自己符合时展的要求。
3、加强医学科研论文档案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依靠手工收集、检索、查阅等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传统方式信息量少,查找速度缓慢,不利于档案的利用[5]。现在的论文写作通常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这为科研论文的归档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利用已有的EXCEL表格及图书管理软件,对科研论文进行收集管理,将论文基本信息录入EXCEL表格,再将表格与图书管理软件进行数据转换,加以修订与校对,就可以完成论文档案库的建立,使用者只需输入检索字段就可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文章,这大大缩减了医学论文的检索及查阅时间。
医学科研论文档案的建立,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参与配合,科研论文档案能直接反映医院的科研学术水平, 还能为医务人员晋升职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邵兵.科研论文档案归档管理的可行性与要求[J].兰台世界,2006(11)
2. 葛淑苑. 科技论文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8)
3. 钱农等. 浅谈医学学术论文档案的收集和计算机管理[J] .浙江临床医学2004 (9)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根据《浙江省档案局关于2013年度档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关事项的通知》(浙档〔2013〕24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现就做好2013年度档案专业技术资格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从2013年起,档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实行以考代评,考试相关规定按甬人专〔2013〕60号文件执行。
二、档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工作及有关事项
(一)申报范围和对象
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资历计算到2013年12月底,在此期限内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不列入推荐评审范围(除已按规定批准办理延长退休手续外)。
(二)申报条件
1、申报高级职务(副研究馆员)的基本条件:
(1)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档案学有较深的研究,并有一定水平的论著。具有比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指导档案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学术研究,解决业务中的疑难问题,工作成就显著。
(2)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担任馆员职务满5年以上;
(4)职称英语B级合格或符合免试条件;(5)计算机四个模块合格或符合免试条件;
(6)任现职以来的著作、论文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及会上发表或交流2篇以上。
2、破格申报:对虽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但在本职岗位上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高,能力强,业绩突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拔尖档案专业人才,符合相关破格条件,均可破格申报。
破格申报高一级档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如无特殊原因,其任职年限的提前最多不能超过1年。
既不具备规定学历,又不符合任职年限要求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得提前申报高一级档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破格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按浙职改办〔1992〕23号文件执行。
3、职称外语要求。根据浙人专〔2007〕80号文件规定,年龄在40周岁以下推荐评审高级档案专业职务的档案专业人员,须通过职称外语相应等级的考试。年龄在40周岁以上人员申报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职称外语成绩不作为必备条件,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
4、计算机要求。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须获得4个科目(模块)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合格证书。根据浙人发〔2008〕99号文件最新规定,凡年满45周岁人员在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要求。计算机免试条件按浙人专〔2006〕351号文件规定执行。
5、年度考核按甬人职〔1996〕14号文件规定执行。
6、继续教育参照甬政办发〔2002〕150号文件规定执行。
7、对所有申报高级资格人员均实行公示,具体要求按甬人专〔2004〕32号文件执行。
(三)推荐评审报送高级材料
1、材料清单、目录(打印)2份,其中1份贴在档案袋上;
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一式4份;
3、《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用A3纸一式30份,必须加盖红印章;
4、《推荐评审档案高级技术资格著作、论文同行专家鉴定表》,填写单位、姓名、推荐评审档案专业职务、著作论文题目栏一式2份,待专家鉴定后再复印25份;
5、二寸证件照片1张(近期白底免冠彩色照片,背上写姓名、身份证号码,放入一信封内);
上述5项材料不要装订。
6、评审对象身份证、学历、学位证书,现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聘书、档案业务培训、继续教育、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7、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合格证书或成绩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原件、复印件各1份,如属免试人员需填报《外语免试审核表》或《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
8、从事档案工作资历证明、单位性质证明;
9、近三年任期考核材料1套;
10、任现职以来的个人专业工作总结一式3份;
11、宁波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材料公示确认表1份;
12、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1份;
上述7(6—12)项材料需按顺序装订成册、编制目录。
13、选择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2篇,各复印3份(需复印出杂志或著作封面、刊号、目录、所写文章),并提供原件1套,经同行具有高级技术资格的专家评价、鉴定。
(四)报送材料注意事项
1、报送的材料需真实填写,书写清楚、完整,具体反映申报对象的学术水平、专业技术、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把资格审查关,有关证明材料需提供原件,提供复印件的需由经办人员和人事主管部门签字、盖章。县(市)、区单位申报人员的材料须经当地人事部门审核,市属单位申报人员的材料须经主管部门审核。申报对象要对本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并在《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上签字。对在申报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人员,从评审次年起3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已参加评审取得资格的取消其评审结果。
2、破格申报者,需在《综合表》“单位推荐意见”一栏中写明“破格推荐”,并注明所符合的破格条件。
3、《综合表》“论文论著(译著)”一栏需写明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刊号及刊期、作者排名,备注可根据需要而填。
4、专业工作总结,重点写明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专业工作总结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5、报送材料由本人或呈报单位自留底稿,除《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外,其他材料一般不退。
(五)材料报送时间、地点
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3年8月15日,逾期不予受理。报送地点为宁波市档案局办公室,地址:解放北路91号,市政府北大院市档案馆大楼4楼。
(六)推荐评审相关费用
科技学术期刊是的主要载体,其学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所发论文的学术水平。为了规范对稿件质量和编辑工作的管理,期刊编辑部一般都会对稿件建立发表前的档案,内容包括作者原稿、修改稿、专家审稿意见、编辑和主编审稿意见、稿件和作者的基本信息等;但很少有编辑部对发表后的论文进行学术跟踪,收集整理有关论文学术影响及读者评价等信息,建立发文后档案。其原因主要是少数学术期刊管理者和编辑存在畏难情绪,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建立发文后档案的目的意义认识不足。完整建立发文档案,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重要部分,是对论文出版过程的总结和延伸。本文就学术期刊建立发文后档案的意义和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供同人参考。
1建立发文后档案的意义
组稿是学术期刊保证质量的重要举措,优质稿件主要来源于以下3条途径:与知名专家约稿;组织相关学术会议的论文;在自由投稿中遴选。这些稿件虽然通过学科编辑初审、专家复审及主编(或编委会)终审,有些甚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发表后的学术影响差别较大,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对发表后的论文进行学术影响跟踪,在某一段时间内统计每篇论文的文摘量、下载率、被引用频次、所获奖项或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对表现比较好的优秀论文加以分析,就能找出少数优秀作者以及某些学科的研究方向。这些作者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方向就是学术期刊编辑下一步组稿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组稿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大大提高组稿效率。1.2有利于编辑的绩效考核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辛勤劳动。为了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期刊编辑部考核编辑的主要内容是编辑在德、勤、能、绩几个方面的表现及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重点考核编辑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2]。由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贯穿于论文出版过程的始终,其成果主要是发表后的论文(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责任编辑的署名)。建立发文后档案,跟踪评价编辑所组发论文的学术影响,能够反映出编辑本身的学术水平、工作努力程度和责任心,也体现学术编辑所做出的业绩和贡献。专家审稿环节是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保证,快速、准确地选择审稿专家对论文进行客观评价是学术期刊提高论文质量的必要举措。期刊界早已对选择审稿专家的重要性、选择标准、选择途径以及管理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有些期刊建立了动态的审稿专家库[3]。公认的合适审稿专家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是正在从事所属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工作;二是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其评价结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三是在其研究领域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4]。但前的专家审稿只是一种定性评价,而且其评价结果的准确度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学术跟踪,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档案,基本可以验证专家审稿结论的可靠程度。评价意见与论文实际学术影响经常相左的审稿专家,可以给予适当的提醒甚至清出审稿专家库。期刊编辑部还可以从论文学术影响较大的少数优秀作者中遴选合适的审稿人。现代传播理论认为,信源和信宿是一个双向传播过程,信宿可以产生巨大的反馈作用[5]。学术期刊传播的对象是读者,学术论文的评价离不开读者的反馈。学术期刊应收集后一定时段内的相关资料,如论文的下载率、读者的评论、读者群的详细信息等,列入单篇论文的评价档案,可以帮助期刊编辑部了解读者需求,提高发行量。此外,前虽然经过了相关专家评审和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检测,但仍可能会有遗漏。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对学术不端论文进行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有利于论文的传播和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论文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正确评价论文可以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科学成果的有效传播,促进科技事业的进步与繁荣。目前的论文评价体系中,主要依据有专家意见、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即年指标及其文摘反响情况等。这方面存在以下弊端:1)数据受到统计源的影响,不够全面;2)不同学科的数据差别很大,即使属于同一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论文也差别明显,不具可比性;3)对部分应用类研究论文评价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如许多工科类论文可以通过技术转让产生较大经济效益,这些论文的学术价值往往在目前的评价中难以体现[6]。如果学术期刊编辑部要全面了解所刊发论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学术跟踪,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档案和适合本刊的论文评价体系[7]。部分单篇论文的评价指标如文摘信息、获奖情况和其他重大应用价值等,只能靠期刊编辑部配合作者及相关部门来完成。
2建立发文后档案的内容
学术论文在正式发表前要经过编辑初审、专家复审、作者修改、主编或编委会终审,以及稿件编排、校对和印刷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重要文件和材料构成了发文前档案的内容。包括论文的原稿、编辑初审意见、专家审稿结论、修改稿及修改说明、终审结论、编辑和作者的校对稿以及论文的相关信息,等等。后通过不同媒介传递给读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反响。学术期刊发文后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文摘信息;2)引文信息;3)读者反馈信息;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内容具有时间滞后性和零散性等特点,需要期刊编辑部派专人收集和整理,并需要作者、读者和相关编辑、机构协作完成。文摘信息文摘信息指后被国内外各类文摘刊物或数据库摘录的情况。如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EBSCOhost全文数据库、《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PK),德国《数学文摘》(ZbMATH),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物理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等,分题录、摘要和全文摘录3种情形。目前国内外文摘刊物或数据库数量很多,考虑到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力、物力及掌握的资源有限,只收集影响较大、比较权威的文摘刊物或数据库。引文信息引文信息指后被其他文献资料的引用情况。目前国内统计引文数据的评价体系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JIF)等[8]。由于各自的统计源不一样,这些评价体系提供的引文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别。《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全面、系统分析我国学术期刊文献出版和引文分布特点为基础,打破了国际上传统的期刊引文分布“二八法则”及核心区概念,考虑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文献引证的差异,弃除了严重疑似学术不端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采用了高精度的数据统计标准,并计入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的引用,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学术期刊计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提供了可信的数据。读者反馈信息读者反馈信息包括下载量、读者对论文的各种评价(包括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是否有涉及学术不端现象等。通过互联网检索、下载学术论文和研究资料已成为科研人员和机构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些检索下载活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论文的关注和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及重庆维普数据库等都可以提供论文下载量数据。传统的纸质期刊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主要通过设置相关栏目以及往来的电话、函件等。进入数字出版以后,高度互动的互联网媒体将作者、编者、读者置于同一平面上,为读者快速、准确反馈信息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读者对的反馈意见及各种评价,既是对专家评审环节的检验,也是对论文评审过程的重要补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包括后获得的各种奖励、形成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咨询报告、获得的专利及技术转让带来的经济效益等。学术论文凝结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心血,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许多学术论文的结论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或调查研究后总结得出的,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读性等特点。后,在一定时段内能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技术类和应用类论文,能够解决一些生产实践或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技术问题,直接转化为读者的劳动技能而产生经济效益。期刊编辑部应与作者、读者以及科技管理部门保持联系,及时获取论文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信息。
关键词:档案的作用,档案管理,改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是指学校从事党务、行政管理以及教育、教学、科研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包括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财务档案、学生档案等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它具有原始性、客观真实性、信息性和知识存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1.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包括以下几点
1.1学校档案工作是指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学校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它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反映和维护学校历史真实面貌、为教学服务、为学校经济建设服务、为学校管理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学校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日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等。档案管理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即档案基础工作和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档案基础工作为提供利用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利用工作则反映了档案基础工作的成果,同时也向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等职业学校档案的作用
档案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它不仅记录了历史活动的事实经过,还记录了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的思想发展、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成果。
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充分有效地开展档案工作,无论在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掌握教育工作规律方面,还是在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合法权益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档案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计划和管理依据,有利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档案可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查考的依据,有利于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利用档案为学校历史、理论研究和科技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教学科研事业服务;另外,在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档案在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争创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发展、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论文参考网。
3.中等职业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
从思想认识方面看,一部分同志对档案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重教学、轻档案”的意识还存在,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中专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不到档案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总认为学校档案管理没必要要求得那么严格,甚至有人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有部分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也不够重视,对档案工作不理不问,将一些责任心不强、年龄偏大的人员安排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上述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的思想认识,导致档案归档意识不强、档案证据不足,许多资料已经丢失,或者一时找不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最终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3.2档案管理方法陈旧落后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方法陈旧落后。文件立卷归档后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加工、调整与编目。这样的管理模式,致使档案管理人员无暇顾及对某些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而且因管理方式落后,导致在查阅档案时候速度慢、准确率低。同时,很多中等专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多是进行基本的材料收集、整理与保管,没有形成主动对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编研,以便有效地提供利用服务的意识,操作上也都是传统的、低效率的手工方式,极少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工作上也只是“你查我调”,还处于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状态,这些都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及利用价值。中等专业学校档案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料,更是一种信息资源。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中等专业学校工作发展的关键。
3.3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
档案立卷工作不规范主要表现在:领导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相关内容不齐,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利用和管理体系,比如: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基础数据汇编、专题概要等。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录人不规范。对本单位自制档案资料的收集不齐,整理不规范,电子文档的挂接不全,特别是对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录入有些学校还未进行整理。
3.4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近几年,学校档案人员的学历、职称虽然都有明显提高,但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档案技术人员却相当匮乏。学校档案人员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培训力度不够。档案人员参加档案部门组织的档案培训,尤其是档案保管技术专题的培训相当有限。这些原因都明显的制约了档案管理的专业性。
4.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档案工作建设的途径
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主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切不可等闲视之。论文参考网。搞好中专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件有利于科学育人。有利于科学管理,有利于后人且造福后代的大事,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等专业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档案管理机制。
强化档案管理意识 ,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加大中专学校档案管理的检查与考核力度,配置专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岗位培训。各中专学校要有专门的档案室或档案橱,学校也要把档案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责任负责制。
同时,确实提高和增强中专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先决条件。论文参考网。要认真学习国家《档案法》,在广大教职工中深入进行档案法律知识的普及学习与宣传,使学校领导干部和全体师教职工都普遍认识到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扎扎实实搞好档案工作,建立严密的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档案法》的要求规范各类档案的分类、归档和管理,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学术论文写作与批判性思维培养 论英语议论文写作与思辨能力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论英语学术论文标题的写作 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性原则 公安院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 英语写作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管窥 论文写作中的思辨能力培养 思维模式差异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教育课题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作者邀请 浅论在读体育硕士生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 中医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与翻译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研究 英语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词汇探讨 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解析 学术论文“结果与讨论”写作规范 浅谈学术论文摘要写作 编辑视野下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城建档案学术论文写作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2/8.
[2] Dewey, John. How We Think[M]. New York: D. C. Heath and Company, 1933.
[3] Facione O’,P. 1990.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 [ M] .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4] Geertsen, H. Reed, Rethinking thinking about higher-level thinking [J]. Teaching Sociology, 2003(1).
[5] Hughes,A.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6] 陈亚平,刘枫.英语学院2008级新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 [J] .北外英文学刊,2010(1) .
[7]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其莘,黄源深,秦秀白,陈建平.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6).
[9]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0] 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6).
[11]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中国外语,2010(1).
[12] 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8).
[13]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14] 罗仕国,秦艳,黄宗杰,梁叶丽,孙莉莉.关于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与讨论[J].广西教育,2009(3).
[15]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2001(5).
[16]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8).
[17] 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关键词]地方高校;区域经济;人才档案;信息整合
1. 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已经步入社会的中心,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高校通过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来展示其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同时地方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就业也严重依赖并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整合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可以使高校与地方人才供求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既提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也缓解了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难的困境,帮助用人单位节约了背景调查的成本,规避了用人风险。因此,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的整合,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
2.1 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助力量
当前,由于各区域经济体的不平衡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等种种因素,使得许多相对落后的区域难以吸引和留住外来的高等级人才,因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这些地方区域经济体获取人才的主要来源。相对于河北省来说,其发展速度与实力强于一些中西部地区,但其核心竞争力相较于沿海发达区域经济体还显得比较弱小。从这个意义上说,其高级人才的获得途径仍然以河北省地方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流。与此相应,地方高校大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立校之本,大量输送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发展水平相近的其他地区,由于毕业生联系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便利,大学生在学校驻地就业的概率大大高于外地。近年来,驻张家口高校平均每年为社会输送逾万名各类学科人才,其中大部分留在了张家口或河北省其他地方,为区域经济建设注入了大批优质的人才资源。
2.2 办学及就业压力迫使高校关注人才供求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将逐步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中,高校面临着极大的办学及学生就业压力。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可以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提出更高的人才要求,从而促进地方高校的结构调整、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乃至规模的扩大,缓解地方高校的生存压力。因此,地方高校必须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充分了解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密切关注人才供求趋势,从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形成有效的教育产品供给,实现教育的供求平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3. 整合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的必要性
3.1 高校人才信息供给现状
目前,用人单位获取高校培养人才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查阅毕业生档案。高校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大学生个人综合信息的记录,是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拔、聘用人才的主要参考和重要依据。
3.1.1 人才信息供给渠道不畅。由于档案管理机制、网络技术、档案信息的私密性等原因,高校学生档案的利用仍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档案信息不流通,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用人单位都不可能轻易接触到,造成查询困难。
3.1.2 高校学生档案内容单一。高校学生档案形成周期较长,变动性很大,加上材料比较分散,很容易造成材料不齐全;高校学生档案的归档内容仅涉及“高校招生录取材料”、“学籍成绩”、“党团材料”、“奖惩”、“政治表现”等僵化单一的内容,不能完全或如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3.2 高校人才信息供给不足导致的问题
3.2.1 高校学生档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加上现代企业用人观念的变革,使人、档分离,造成了档案管理部门对于学生工作的疏忽和大学生档案意识的淡薄,不少毕业生主动或被迫成为了“弃档族”。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积压了大量无人领取的毕业生档案,很多毕业生工作几年了仍没有转走其个人档案,直到因为出国留学、移民、退休等不得不提供档案信息的时候,才想到来学校寻找或补全其个人档案。另一方面,学生档案造假现象日益严重,有的假造成绩单,有的假造教育背景。由于没有可靠的人才信息来源,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为了规避用人风险,需要付出高额成本对求职者进行背景调查,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要解决这对矛盾,就需要我们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进行整合,建立高校培养人才信息查询平台,为人才供求双方提供更周到、细致的服务。
3.2.2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一方面,长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校缺乏对所培养人才的市场调查、行业分析与就业前景预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使用、教学实训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一致,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对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需求实施持续跟踪,地方高校的教育成果与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使得行业、企业缺乏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地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为打破这一僵局,就需要我们整合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收集齐全、丰富的高层次人才供求信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4. 进行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整合的内容构架
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托,聚合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将分散的大学生实体档案、电子档案和离散信息等资源进行融合,多渠道、多层次采集信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齐全完整、高效利用和社会共享的目标,从而达成高校、地方与用人单位的“三赢”,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1 建立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信息数据库
4.1.1 创新学生档案管理机制
(1)抓好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和评估。高校要把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当做一项重要任务,制定相关制度,积极主动地收集、归档和利用,对学生档案施行动态管理,定期进行评估;(2)培养学生建立档案的意识。从新生入学开始,向学生宣传个人档案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档案意识的培养;(3)转变档案服务的模式。高校学生档案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档案,有效利用才是高校学生档案的价值所在。把传统的信息不流通的档案服务模式转变成开放利用、高效能利用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4.1.2 丰富高校学生档案内容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不重视学生档案的原因之一是它能提供的信息过于单一,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多渠道、多层次采集高等教育人才信息,丰富学生档案的内容,要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和个人综合素质。
(1)增加学生专业学习方面的内容,包括课堂笔记、作业、考试试卷、论文、获得的奖学金等;(2)增加学生科学研究方面的内容,包括实验报告、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及科研成果;(3)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包括参加社团、社会服务、实习实践、组织策划活动和校内外兼职等情况及评价;(4)增加学生个人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劳动能力、文字能力、个人特长、各类证书和表彰奖励等内容;(5)增加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内容,包括健康体检卡、体育课情况、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心理测试和职业测评结果等;(6)增加学生诚信方面的内容,包括违纪情况、助学贷款偿还情况等。
4.1.3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档案信息库
目前的高效学生档案只是单纯归档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材料,缺乏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跟踪反馈材料信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档案信息库,通过联合社会力量,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持续跟踪毕业生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和社会评价情况,使地方高校了解其所培养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从而提高培养人才的针对性,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输送更多“适销对路”的高层次人才。
毕业生跟踪反馈档案可以包括如下内容:
(1)就业率。包括一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2)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反映学生就业实际情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就业环境,就业单位规模、实力,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3)供需比。指社会的需求数与学校提供的专业对口毕业生数的比例,可以反映出社会对学校的认可程度和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适用性;(4)就业结构。主要包括重点单位和企业对口就业,自主创业,继续深造和一般就业及待业情况。(5)社会评价材料。指毕业一年后用人单位反馈的评价信息,包括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诚信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4.1.4 建立高级人才信息库。与社会及用人单位合作,每隔3-5年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追踪调查,选取有代表性和高等级的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级人才信息库。
4.2 建立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信息共享平台
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借助互联网络,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功能强大的高校培养人才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信息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最大化信息平台的作用和效率。
4.2.1 完善基础功能。这一网络共享平台应该具有如下基础功能:(1)有储存提取和及时更新人才与职业需求信息的功能;(2)后台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身份设定访问权限,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学生本人可以实名制登陆,查询个人所有信息;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学生本人或学校的授权查询相应信息等。
4.2.2 拓展延伸功能。(1)人才信息专项检索服务。根据重大项目人才、企业应用人才、基层实用人才等不同需求,开展人才信息专项检索服务;(2)实现学生档案的转移接收功能。可以根据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通过网络把学生档案转移到用人单位或人才市场,方便快捷;(3)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的综合统计分析和分类统计分析,为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参考。
5. 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整合的条件保障
5.1从领导层面(包括地方和高校两方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大对人才档案信息管理的宣传和保障力度,协调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
5.2建立功能强大、便捷、高效的计算机管理平台是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硬件基础。
5.3建立存储数据量宏大的人才电子档案信息是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软件基础。
5.4培养高素质的专门档案管理人才是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人才基础。
5.5实现地方高校培养人才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需要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积极配合,主动及时提供及更新信息。
参考文献:
[1]吴白莉.试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期刊论文].档案与建设,2009(09).
[2]田东.如何做好新时期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期刊论文].黑龙江档案,2011(1).
[3]吴卫.从“弃档”现象谈人事档案管理[期刊论文].黑龙江档案,2008(4).
[4]文小琼.普通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2009(5).
[5]王兆峰,段锦.民族地区高校产学研合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研究[期刊论文].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6]邬立昆.浅析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期刊论文].高教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