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建筑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对几位中国建筑历史学科的前辈学人的专题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如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温玉清,刘江峰等在学位论文中,就以相当的篇幅涉及到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这是可喜的现象。如果说,这些论文有什么缺憾的话,其中之一是研究者们都痛感到征集,甄别相关史料的困难。因此,我很希望这册《未完成的测绘图》能对今后的建筑史学研究有较大的补充和帮助。然而,我读后多少有些失望。现将我的感受简述如下:
(1)此书首次发表了期间中国营造学社对云南、四川两省约53个县市的重要古建筑的未完成测绘图稿200余张,涉及寺庙,民居、陵墓,桥坝等门类,并配有大量的历史照片,无疑是一份弥足珍贵的中国营造学社史料。这批图纸侥幸躲过了抗战、等历史劫难,在尘封了60年后终于重见天日,真是建筑史界的幸事,在此,我们应对林洙老人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的辛勤工作致以敬意和感谢!
(2)不过,可能是林洙先生年事已高而助手们并不熟悉史料的缘故吧,出版之际却未能对这批资料作更详细的甄别工作,致使读者只知道参加绘图的大致有梁思成、刘敦桢、刘致平,莫宗江,陈明达等人,却不知具体图稿的绘制者究竟是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假如我们能参照过去已可确认的这几位前辈的绘图手法、笔迹和中国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报告、日记等文献,以及他们的治学方向,无论是否署名,虽不能完全查实,但这200余张图稿的具体作者至少有2/3是可以搞清楚的。
(3)所谓“未完成的测绘图”,实际上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图稿在后来是有完成稿的,如刘敦桢先生绘制的云南马鞍山民居图稿,陈明达先生绘制的汉阙,崖墓图稿等,不仅后来完成了而且收录在梁思成先生撰《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Architecture),刘敦桢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等著作中正武发表过了。对此此书是应该注明的。
(4)此书署名为“梁思成等著”而不提其他人,这似乎不妥。可能编者的理由是书中配有梁思成先生《西南建筑图说》一文为文字说明可以认定梁先生是主要作者。但是,既然书名是《未完成的测绘图》,则书的主角自然是图而非文字,目前来看很可能这200多张图稿中恰恰是梁先生绘制的最少;而且,《西南建筑图说》一文的写作在当初并不是为这批图稿作说明的,放在这里未必妥当,如果一定要为这部分图稿选配说明文字,我以为从刘敦桢,刘致平,陈明达等的相关文章(如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中摘选可能更为恰当。因此,此书似以署名“中国营造学社”为最妥当。
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中国营造学社史料的整理工作,以我之浅见,似可为此书做几点补充说明,
(1)该书第1~35页“云南寺庙”部分。这部分涉及1938年10月10日至1939年1月25日之间
中国营造学社的两次云南古建筑考察,都是刘敦桢先生主持,主要率莫宗江、陈明达二人完成的。其中梁思成,刘致平二人可能参加了昆明附近的考察,而其余楚雄、丽江、宾川、姚安、安宁等地的考察均未参加。
(2)该书第37~61页“四川寺庙”部分。这部分图稿主要涉及1939年9月至1940年2月的四川考察,由梁思成,刘敦桢先生共同主持,而由于梁思成先生身体方面的原因,以刘敦桢先生为主要负责人的时间更多一些。考察后的绘图主力是莫宗江和陈明达二人,卢绳、王世襄、罗哲文等人可能也参加了少部分考察,如南溪县李庄旋螺殿等。
(3)该书63~71页“会馆”部分。这部分图稿主要出自刘致平先生手笔。
(4)该书第73~95页“民居”部分。这部分图稿涉及云南,四川两省的民居类建筑,其中“马鞍山民居”图稿可确认是刘敦桢先生所绘,“西南地区民居做法”等图稿可确认是刘致平先生所绘。
(5)该书第97~109页“塔幢”部分。这部分图稿不多,似分别出自粱、刘、莫三人手笔,而以莫宗江先生为主。
(6)该书第111~197页“陵墓”部分。这部分图稿甚多,除有1939~194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四川考察成果外,还涉及到当时由中央博物院主持,邀请学社陈明达莫宗江参加的东汉彭山崖墓、前蜀王建墓的考察其中四川汉阚、崖墓约30张图稿均为陈明达先生绘制,王建墓57张图均为莫宗江先生绘制。
(7)该书第199~207页“桥坝”部分。这部分图稿不多,只涉及昆明龙华乡松花坝和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安澜桥两处,虽无署名从治学方向分析,有可能分别出自刘敦桢,陈明达二人手笔。
(8)该书第209~219页山西永济县永乐镇永乐宫
部分。这部分图稿由王世仁,杨鸿勋二人绘于20世纪50年代,虽亦属珍贵却不属于营造学社范围,似乎应另行出版而不该在此书中出现。
笔者在此直言我对此书的看法,并不是想为梁思成先生以外的刘敦桢、刘致平。陈明达,莫宗江等人争取名分――这些学界前辈的在天之灵也肯定是不介意区区署名之权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后学晚辈而言,梳理清楚他们的在那个时期的具体工作,至少可以明了几件事
(1)在期间的中国营造学社中,中国营造学社云南,四川两省古建筑考察主要是由刘敦桢先生主持的。
(2)结合其他文献可知:梁思成先生虽因身体和社会事务等原因缺席了几次田野考察,但他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orial History ofChinese Architecture)等研究著述,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或者,据此可以推测在期间,梁思成先生已把他的工作重点由实地考察转向潜心著述了。
(3)如果将这些图稿的作者与其日后的研究相参照可以看到:在期间,中国营造学社的主要成员除继续集体合作进行田野考察外,每个人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梁思成先生开始写作中国建筑通史;刘致平先生在民居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在清真寺建筑研究方面取得成果:莫宗江先生在实践中形成逻辑谨严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治学方法,陈明达先生将汉代石阙、崖墓考察与中国木结构建筑发展史相联系,潜伏着他治学的独到之处……而刘敦桢先生呢?刘先生一生在建筑通史、民居,园林等领域均有开创性的贡献,其中以“马鞍山民居”图稿为标志,他对民居建筑的关注正起始于期间。
上述浅见,写于刘敦桢先生忌辰40周年之际,抛砖引玉,希望日后不断有人做更细致的史料钩沉,使梁思成、刘敦桢等留下的学术遗产得以更具体地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主观能动性;教学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然而,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却发现,过去很多已经毕业的以及现在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回想以前的课程学习,绝大部分学生都说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很无聊。有部分学生说这门课就象导游词讲解,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没有什么好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应该怎样来改进?
一、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教材方面。①教材版本很多。现在市面上的关于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非常多,包括本科用的以及高职高专用的等,琳琅满目。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层次较多,所以市面上出现了所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出版的不同的教科书。教科书版本过多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在选择书目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哪类的教科书会更好。②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的重合度很高。比如冯琼兰等(2008)就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继续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旅游地理的教材内容会与很多其他课程相重合。比如: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文化、旅游美学等。这样的教材重合容易导致学生重复学习同样的东西,这样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厌倦,没有新鲜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同样的老师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中国旅游地理这门专业课,同时也在学院公选课上开设了此课程。结果却发现,全院公选课上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认真度明显高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且教学效果也会好过专业学生。③教材内容过于枯燥。现在绝大多数教科书的板书全部都是文字,而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类实践性非常高的科目来说,全部是文字介绍的东西提不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很多教科书除了全是文字介绍之外,大部分的章节中关于旅游景点的介绍都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特别吸引人的趣味知识点。其次,教科书中的相关理论介绍并不详细、具体,都是走马观花式的简单介绍,尤其是涉及到中国各个省份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地理环境时,都没有带图片介绍,学生在开学拿到书翻开时就觉得这个书很没有吸引力。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很受学生的喜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图片很多,介绍有趣味性,不是只一味的介绍资源等级有多高、被列入遗产名录等。
2.关于教师方面。①自身知识素养有待提高。大多数旅游管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但是却发现很少有人能够完完全全掌握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正如前面提到过的,首先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多,对于一个旅游管理毕业的研究生来说都是有难度的。如上所述的每个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相对应的专业,可想而知,作为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懂得非常多的其他学科的东西才能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挥洒自如。旅游管理专业流行一句话: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是一个杂家,不是专家,什么都要懂得一些,但什么又都不专。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是作为旅游管理从业人员,那么可以只是杂家;但是如果你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那么在杂家的基础之上还得更进一步,不能单单停留在杂家水平,对相关知识需要更进一步的透彻了解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这对于中国旅游地理教师来说,自身素养的提高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难度,毕竟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学科太多了,对一个老师来说将所有学科都了解清楚会很有难度。不管怎样,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②教学方法要丰富化。已经有很多教师都曾提到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比如多用图片、视频,多让学生参与授课,用模拟导游方式、组织实地考察教学、多开展课堂活动以及对比教学法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很多教师都已经意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但是中国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你教我记”的方式还是占主流。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室中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都考虑将一些趣闻、传说、神话故事等穿插在讲解中,但其实这种方式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东西会占去很大的时间,从而使得授课内容讲不完。实地考察教学在很多学校都是不可行的,这是因为校方不同意将学生带出学校以免发生安全问题。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方法的确需要丰富多彩,需要图片展示,更需要趣味性故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对于相关方式“度”的把握。怎样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才是最好的方式。再次,关于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方面,学生普遍对中国旅游地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地理学的分支,觉得自己的方向不跟这个相关,甚至与自己将来的工作技能无关,于是对此不予重视。甚至部分高校是实行开卷考试,很多学生都对开卷考试的课程很不重视。再者,因为中国旅游地理的内容非常的多并且很零散,于是在授课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这样会让学生非常困扰,就会认为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很散的课程,觉得抓不住重点,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兴趣。最后,学校对于实践课程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虽然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在部分高校中会出现校方为了安全问题而禁止学生被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的学习方式。这对于部分学科来说不会有影响,但是,对于旅游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特别是中国旅游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其影响是非常大的,这就好比是学生永远都是对着书本说中国的山山水水、古建筑,看到实体的东西对于学生了解与理解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际教学知道,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形状、布局等特点是非常感兴趣的,但是如果只是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可能只是当下感兴趣,等课程结束之后,该忘记的还是忘记了,除非不断强化记忆。但是如果能够将学生带到古建筑实体前面,对照实体跟学生讲解,那么学生的遗忘可能性会小很多,兴趣会更加浓厚。再如,很多学生目前对于很多少数民族的民俗提不起兴趣,觉得别人的生活习惯有什么意思,但是若能实地去考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亲自体验当地的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整体上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热情。此外,考试方面,中国旅游地理有两种主要的考试方式:闭卷与开卷,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考试,大部分中国旅游地理都会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简答题等形式出现,论述题的形式很少出现,绝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都认为中国旅游地理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这样的考试方式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教学时会明显刻意地直接灌输,弱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二也会让学生觉得这是门只需要强记背诵的课程,于是在上课过程中不太重视,并且提不起兴趣,所以很多教师都尝试提出用其他方式考试。
二、对于相关问题的建议
1.规范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应该丰富,注重趣味性与视觉感官的享受性,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应该尽量避免与其他学科重复,出现重复的地方应该予以说明。
2.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管是教中国旅游地理还是别的专业课都必须使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加,在以前的基础上快速提升,至少要做到半个专家。对于教师来说,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以及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既然市场上的中国旅游地理教科书与其他学科的书目重合度很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学生的教学计划,避免重复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以更丰富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多种方式教学,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增加学生的自主思考。
3.提高学生对于本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其他课程中的教学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强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开始教这门课程时,就应该跟学生强调并解释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聘请知名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来对学生进行重要性的强化。
4.学校对于该门课程的相关教学要求应该予以支持。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学校相关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旅游地理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来说,更应该得到学校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5.丰富考试方式。很多学校规定考试方式只能有哪几种,但是象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比如可以以分组做报告的方式考试;或者要求学生实地考察与调研并交考察报告的方式,要求考察报告中涉及到所讲到的课程知识;甚至可以以模拟介绍的方式作为考试方式。总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的考试方式,这个需要学校的允许批准以及教师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宗彪.高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4):175.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开发 课程管理 教学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是一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扮演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没有文本教材、有待于师生在活动中开发的创生性课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郭元祥教授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动态构建者、课程生成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理念呼吁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生成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不仅仅局限在教室、校内的活动场所及学校有限的图书资源,这就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要研究、开发、重组,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带领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以便开发和利用好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创生取向”理念还提示指导教师要时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生活领域中各种有意义的背景,对预设的课程内容进行一系列的或变更、或充实、或替换、或增删,或拓展、或提炼。
2.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决定了这些主体还不成熟,他们的思维、判断、决策有一定的随意性,活动过程中还需要指导教师的呵护与扶植、引导与帮助。另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老师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才能在这种广阔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主题、课题、安排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条件,组织并指导学生选题,合理地制订活动方案,并在活动过程中有效管理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地实施。
指导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需对活动有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指导老师事先对整个活动的各种因素有所预见,进行预设性的组织管理,从活动组织、人员安排到过程指导、成果形式等一一做好安排,才能使活动得以顺利实施。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新情况随时调整应对策略。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时空的开放性,安全保障是活动实施中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培养自我保护能力,合理规划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预先制订好严谨的安全预案,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安全。
3.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伯乐
实践活动以主题、项目或课题开展学习活动,其主题、项目或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学习材料需在实践中寻找,活动方式、时间长短、空间范围需要学生选择,包括活动结果分析、成果的认定,哪一环都不能缺少学生的独立判断,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感悟、提升。激情是创造的灵感,兴趣是探索的良师。活动中指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需求、兴趣与爱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善于引导学生发展,敏感地捕捉学生身上的亮点,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
例如我校结合福州乡土地理,在社会实践中安排了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三坊七巷的考察与探究,三坊七巷作为中国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区,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实地考察之后,学生撰写了内容丰富、观点各异、角度多样的活动报告。指导老师从中发现许多立意新颖的成果,有的针对三坊七巷里垃圾箱、座椅的调查统计及合理设置;有的探究三坊七巷里福州传统小吃与外来品牌的竞争……黄子婷同学在她的考察报告中探究了三坊七巷建筑群的现状考察与保护,对当前城市的旧城改造与历史文物保护的对立统一问题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学校老师鼓励并指导她以三坊七巷、烟台山、上下杭等更多福州老建筑群为研究对象,继续深入考察与探究福州城区中轴线不同时期建筑群的现状,了解与其相关的建筑形式、历史背景、民俗文化等,尝试提出相关创新点与可保护开发对策。该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走访调查、查阅文献、采访地方志编辑专家及老建筑住民等,并在家长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意大利、法国,综合分析参考了这两个以老建筑闻名于世的国家独特的保护方法及我国曾经的失败案例,提出了一些以乡土文化为背景的可行性保护措施。我校推荐该作品参加第30届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优异成绩并推送省赛,获得福建省一等奖。该项目经过层层遴选,入围全国集训项目参加2016中国科协青少年国际科技交流项目遴选培训,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代表中国队参加第28届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的三位中国选手之一。
4.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协调者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超越教室和学校,融入现实生活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中学习、调查、参观、访问、考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劳动等,综合实践活动比任何一个学科更需要社会及其成员的参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会有关部门、机构与学生活动等诸多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果活动中有多方人员参与指导,教师应注意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社会力量参与指导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活动指导能力。许多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个人经历、专业了解方面都远远强于学校老师,他们就是一本活教材。例如,在笔者参与的跨校课题“走近闽江口湿地,培养中学生地理综合实践能力的研究”的实地考察环节,我们通过家长资源邀请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检测中心的余希主任做了专题讲座和闽江河口湿地观鸟指导,弥补了地理指导教师专业上的知识盲点。专家还为学生的观鸟活动和湿地考察提供了专业的高倍望远镜和拍摄仪器等设备,大大增强了实地考察效果。
指导教师在保障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安全事宜时,也时常需要协调好学校与家长、社会资源等关系,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帮助。譬如我校在进行闽江河口湿地观鸟活动前,充分与学生家长协调沟通,鼓励学生家长参与活动,保障学生的安全,同时解决部分的交通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郭元祥,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关键词】泗水县;安山寺;考察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08月06日
调查地点:泗水县张庄镇安山寺
调查人:李晓
调查对象:安山寺僧人、寺庙老人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访问咨询
调查目的:进一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文物古迹
安山寺位于泗水县城东15公里处,S44省道右侧,处于安山、马山、红顶山群山怀抱之中。周围群山巍峨、松柏吐绿、四野清香,被列为泗水十景之一,曰:“安山春秀”。明代有位叫张祚的泗水县令曾题诗一首,即《安山春秀》:“凫峄龟蒙鲁望存,安山春秀势相吞。春深列岫堪图画,还似群贤萃孔门。”
一、安山寺的历史
安山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安山涌泉寺,后改为安山寺,是一座著名的古刹。明清时期三次重修,乃东鲁佛教圣地。原寺院规模宏大,僧侣数百,佛事频繁,香火旺盛,宗教音律不绝于耳;后经战乱,寺院旧址破坏殆尽。
据说,唐代,安山寺称为安山涌泉寺。因寺东有涌珠泉而得名,此泉久旱不枯、夏凉冬暖,泉水从山间激涌而出,似无数颗珍珠泛起,四季不断,滋养着安山芸芸众生。
唐代,安山涌泉寺规模宏大,气派非凡,寺院门口有两座石狮子威慑一方,寺院围墙高大,殿宇巍然,僧伽众多,佛事不断,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虔诚信徒顶礼膜拜,香火不断,烟雾袅袅,宗教音律靡靡流淌。
明清之际,安山寺三次复修,即为东鲁佛教圣地,建有大殿、禅房二十余间,历代碑帖六块;特别是大雄宝殿及其配殿,规模宏大,佛事频繁,香火极胜,不亚于唐代。但是,在明清之末,安山寺是否有过辉煌和兴盛,无从得知;孙益才在其“安山寺散记”之中记载:“从颓败倾圮的遗迹、寒酸低矮的碎石围墙,以及围墙圈起的不大的院落,可以看出安山寺大概自明清以来,并没有过富丽堂皇”。在此,也只是孙益才先生的一家之言,至于明清之后安山寺的真实情况仍有待考证。安山寺命运多舛,期间,安山寺更是遭受了灭顶之灾,直到改革开放后,安山寺得以重修,并聘请妙明法师任住持,中断多年的宗教佛事、禅房香火又重新燃起,如今的安山寺已不再寒怆,体现了一个盛世的面貌。
二、安山寺的现状
今日之安山寺乃重修后的寺院,有莲花池、放生池、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寮房等。现任主持为妙明法师。修复后的安山寺与罗汉洞联袂成景,即“安山春秀”。
安山寺坐落于山谷地带,寺院门口两侧有放生池、莲花池,西侧还有石碑一块,上刻安山寺的兴衰及近年修葺状况。左边放生池内,鱼游鹅泳,自由自在;右边莲花池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据说,莲花乃佛教圣花,象征着佛法无边,放生则为佛教普度众生的体现。
走进安山寺大门口,一巨石映入眼帘,上雕刻一个硕大红色“佛”字,约一人高;入寺,念经诵佛之音缓缓入耳,浓浓松香弥漫全身,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博爱的宗教气息。
门内第一进院落中,左右各植银杏树一棵,一雄一雌,均为参天古树,且富有灵气;当地称其为许愿树,视其为许愿纳福、寻觅良缘之地;其中,西边雄株树尤为粗壮,需七八个人手牵手方能合围,雄树树龄约2500年,为山东省银杏树树龄之最,相传为孔子周游列国时所植,树高28.6米,树冠冠幅面积约428平方米。雌树树龄约600年,树高约23.8米,树冠冠幅约260平方米;每棵银杏树都悬挂红绸,透射出吉祥喜庆;树周围铁链相绕,链上挂满了同心锁。关于两棵银杏树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玉皇大帝驾前有一对执扇的金童玉女,他们心心相印、冷暖相知,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私下商议偷下凡间,降临在山清水秀的安山寺并化作两棵雌雄银杏树,朝夕相伴,不离不弃。玉帝闻知大怒,认为他们违反了天条。于是电击雄树,焚烧雌树,并把玉女抓回天宫软禁,拆散了这一美好姻缘。金童、玉女彼此身处逆境,仍痴情不移,时隔千年,玉女金童的感情有增无减。仁厚慈祥的太白金星深受感动,私自救出玉女并密送她回安山寺。玉帝虽知此事,但也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不再追究此事。玉女、金童重新团聚,容颜重新焕发,枯枝又绿新枝。金童处处呵护玉女,用巨大的身躯玉女遮风挡雨。他们相依相伴、并排而立,共揽安山春秀。
门内第二进院落里,左边是伽蓝殿,供奉着忠义之神关羽,右边是祖师殿,供奉着古印度高僧达摩祖师。
后面是大雄宝殿,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两侧有东西配殿、寮房等,据妙明法师介绍,安山寺大雄宝殿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为二层仿古建筑。预算资金2600万,工期约180天,由山东泗水九源房地产开发公司承建。2010年5月2日,泗水县安山寺隆重举行了大雄宝殿奠基庆典法会。建成后的大雄宝殿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重要场所,各种佛事在此举行。
安山寺之南阳崖处,五洞并列,均为天然山洞;其中最大的洞内塑有十八罗汉像,名为“罗汉洞”,洞高约4米,宽约5米,十八罗汉像形态各异,或怒目圆瞪,或和蔼可亲,或严肃,或调侃,或顽皮,手中握有棍棒刀叉剑矶等十八种武器,他们维护着天庭的尊严正义、震慑着人间的妖魔邪恶。在罗汉洞两侧的悬崖上分别有观世音洞、玉皇大帝洞、三仙洞、王母娘娘洞;其中观音洞昭示着:只有受尽人间苦难方能成神成仙;玉皇大帝洞供奉着我国道教最高天神,他派儿子掌管人间政事,即为天子,意为“代天之意统治天下众生”;三仙洞供奉的是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号称“三仙”,它昭示着儒释道的和谐共处。有人曾为悬崖上的五大仙洞题诗:十八罗汉个个猛,维护正义是非明。玉皇大帝镇天庭,王母娘娘理后宫。观音菩萨莲上坐,历尽苦难终成功。心诚敬意来朝拜,送子送孙传世宗。老子孔子释迦佛,三教融合世称颂。明春偶来赏桃花,沐浴桃园花海情。
三、安山寺的影响和价值
(一)安山寺的影响
安山寺对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安山民俗。1泉水净身习俗:每年的初春,安山寺周围人民便到寺东涌珠泉中浣洗衣物并将泉水带回家洗澡净身,当地称涌珠泉的泉水为“圣水”,可去病消灾,净化身心。2、初一扫地习俗:每月初一,安山寺寺庙内都进行彻底的清扫,在僧侣看来扫地不只为扫尘埃、更为扫去烦恼杂念、静心修佛,因而,扫的不是地而是心。3、树下锁姻缘习俗:每月的初一、十五,有大量情侣、恋人携手银杏树下,将求得的同心锁一起锁在树下的铁链之上,并将钥匙永远的扔掉,让锁永远打不开。寓意锁住对方一生一世;离开时解下树上的红丝带每人一条,系在彼此的手腕上,寓意“永结同心”。4、请神习俗:当地人信奉神灵,每当心情不佳、惶惶不安时,便到罗汉洞里施舍香火钱,请回一尊罗汉,回家镇邪避祸;更有请观音的,请回后把香灰撒在床头,勤心侍奉观音以求子求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