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处境与现状;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学的地位与处境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并发展,高校教育制度的改变导致此行业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严重脱节,使本专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广播电视学的艰难处境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其就业形势的严峻,这让部分学生在选择此专业的时候产生犹豫,要让此专业更好的发展下去,需要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一些专家学者也不断开始着手分析广播电视学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探索,试图通过研究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新闻学
广播电视学要坚持其发展道路,需要人们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高校广播电视学的设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是传播文化与消息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设立广播电视专业正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人们群众对广播电视的需要。新闻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文化,不仅传播了西方文化,又将祖国的文化发扬传承,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广播电视学有效的解决新闻传播的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就需要新闻学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与传播,为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传送相关消息,扩大事件的影响,引起人民的关注,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二、新闻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优秀中坚师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广播电视学的教师从数量上明显较少,师资力量匮乏;从专业知识上说,这些教师中大部分为普通讲师,教授级别很少,教师年龄较为年轻,缺少相关的教学经验,造成教学过程中出现阅历不足的情况。
2.缺少实践机会
高效教学一般较为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此专业所要求的实践性。学校没有给予学生实践较多的机会,造成实践与学习知识相脱节,专业人才较少,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高校教育制度在不断地前进,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依然十分陈旧。在现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出的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学生无法适应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而且枯燥的教学课程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4.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影响学习者的选择
学生在面临专业选择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均将专业的未来就业趋势纳入考量,而新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目前并不乐观,这使很多具有此方面天分的人才放弃了对本专业的选择。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本专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三、关于新闻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究
广播电视学的发展受到其问题与困难的阻碍,若想获得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其障碍,使问题得以解决,使新闻学走上正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形成良性循环。
1.扩充教师力量,重视实践教育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导力量。对于广播电视学也具有此作用,因此,无论从学校角度还是从政府角度,应当注重增强教师的师资力量,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学校要多给教师实践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多掌握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技巧,将更多的、更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实践,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对资金与实践设施进行投资,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出自己全面的能力。
2.使用具有特色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高校中的陈旧教育思想以及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应该得到变革,使其适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学校及政府除了提高教师的能力与质量外,还应开发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促进教师思维的开拓,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与热情,不断追求创新的方式方法,掌握最新的前言知识,进行最新最有用的实践知识学习,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地革新与进步。
3.出台相关政策对广播电视学进行保护
为了促进传媒事业更好的发展,为了保证更好的向传媒领域输送更好更多的人才,在广播电视学的发展上政府的力量不可低估,对新闻学的发展,也必须给予帮助,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离不开新闻学的发展,只有坚持新闻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让社会的经济与文化长久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语
我们的社会需要全面的发展,针对传媒领域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及时解决,使文化的媒体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符合社会主义的方向。针对广播电视学出现的尴尬处境,必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消除问题,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刘薇娜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
湘西自治州属于亚热带山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垂直分布差异十分显著,生态旅游资源多种多样,有庞大的植物生态资源和动物资源,整个湘西州可以说是一个初开和尚待开发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库。
一、湘西旅游资源状况
(一)自然风光优美
湘西旅游资源独特秀美,境内奇峰独立,山中有山,融秀美与雄奇为一体,这里岩溶地貌分布广泛,石林,石峰拔地而起,如猛洞河、南华山、不二门、坐龙峡、红石林等,光地下溶洞如凤凰的奇良洞、龙山火岩乡,就有地下溶洞200多座,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游览后曾绘画作诗“龙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魅不可知”,对地下溶洞作出高度评价。
(二)自然资源丰富
湘西自治州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近4000种,经济林、用材林、药材林、果木林等树种达100余种。仅乔木就有300多种,比整个欧洲的总数还多一倍,裸子植物占世界总量的一半左右。永顺小溪有13公顷的原始次森林,林中保存有大量的古第三纪植物种类,是一座古生物基因库。这些古老珍稀植物是湘西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三)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湘西地区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都使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
1.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湘西是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苗族织锦、蜡染、民族服饰、金银饰品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丰富遗产。
2.湘西历史文物古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芙蓉镇”的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王村古镇。有千年古都老司城,及湘鄂川黔根据地旧址塔卧纪念馆。
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跳摆手舞的摆手堂、土家族婚嫁、土家族原始舞蹈毛谷斯舞、打镏子、梯玛神歌、咚咚喹、哭嫁歌等土家族音乐、民间传说和故事、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工艺织锦、刺绣、挑花、竹藤编织、石木雕刻等。泸溪古老的盘瓠文化、目连戏、花垣苗族的傩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有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文化,苗族风情浓郁古朴。
4.民族民俗风情:苗族村寨如国家级民俗文化景区吉首德夯苗族民俗村、凤凰山江苗族民俗村、还有凤凰的石板寨、勾良苗寨等。这些民族村寨体现了民族的居住、建筑风格,风俗、生活、服饰、饮食、礼仪等,是湘西最有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湘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等旅游资源,如何有效的保护这些资源,并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我们应该大力研究的问题,主要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注意合理有序的开发旅游资源,以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中心,编制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自然环境的特征入手,组织各部门结构人员做好旅游资源的全面调查,进行科学论证,制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与保护的总体战略规划。
学习发达地区的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先进理念,切忌盲目开发与扩大规模。各旅游开发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外的旅游先进的开发地,学习自然资源保护的先进理念,多批次,全面的考察学习,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环境保护的某一个细节,而应该注重其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的整体关系层面。
成立旅游环境监测第三方机构,独立于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之外,这样才不会受到旅游开发企业部门的利益驱动,才能够保持旅游环境监测的客观性、公正性,做到严格监督旅游资源开发的各个环境,建立健全快速的旅游信息网络,一旦出现旅游环境监测问题,以四级标志给相应的部门反馈旅游环境告警信息,提供给旅游开发部门和政府部门决策,旅游环境监测机构有权利对反馈的结果给予考核,如果反馈不及时,不充分的,按照相应的地方旅游环境监测条例给予处罚。
(二)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为了保证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首先充分理解和掌握市场经济的内涵和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特点。市场经济这个概念是为不同社会制度服务的。它首先表现为国家可利用经济的、政治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其次,使市场竞争对价格、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并且产权关系的界限特别明显;再次,各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根据的湘西地区市场经济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我们应当有效地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实质上就是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合理确定环境和资源的价格,从影响成本和价格,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行为选择,促进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如何合理的利用环境和资源,那么资源环境和服务就会同其他要素一样.在市场上受到同等对待,并因此确保丁要素配置的经济有效性。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作法,要“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他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旅游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创汇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湘西地区是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旅游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缺乏资金。为了解决资金不足,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项目资金和国债的支持。二是组建旅游股份公司,实行资本运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快旅游企业上市的步伐,利用上市增强融资功能,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湘西名副其实的优势支柱产业。三是从现有的旅游收入中提出一定的比例,建立旅游资源开发基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
这是因为不可持续消费方式会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引起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玻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可持续消费方式。大量事实证明,中国不能重复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绝对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重污染为代价。来换取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消费资源的高消费。
湘西州本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之一。地区消费方式应坚持可持续方式,同时也应注意对到湘西旅游的旅游者传播这种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观念。鼓励旅游者注意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鼓励健康的消费方式。
(五)提高旅游人才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湘西要发展旅游业,人才是关键,要提高人才素质,必须培养大量的旅游人才。必须加入更多的旅游投入,建立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建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
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同时对现有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升旅游体验的满意度,提高湘西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
三、结语
旅游业是依托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进行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目的是促进旅游地经济发展,提高旅游地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旅游资源开发既要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为后代人保持和增加发展的机会,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开发和环境污染,又要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分析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各种关系,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旅游产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湘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坤民.可持续发展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会计理论构建
一、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会计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含三个子系统,即生态持续观、经济持续观、社会持续观,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可持续发展对会计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生态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内容,由此产生了环境会计;经济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尽量减少成本和费用,这是现行会计体系的主要工作;社会持续观要求会计核算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有关内容,由此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可持续发展会计是由环境会计、企业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组合而成的多元化信息系统。在借鉴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环境和社会责任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反映,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二、可持续发展观与现行会计体系不相适应
(一)现行会计目标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会计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提供什么产品或劳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资本投入是否能得到所期望的经济回报。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则以产品为中心决定取舍,无使用价值或无价值的物质均作为废料,废弃于环境之中,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和分解,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目标。
(二)现行会计确认和计量规则与可持续发展的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目前主要采用货币单位确认那些用价格计量以及用价格交换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忽视了本应作为会计对象基本要素之一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根据现行会计体系产生的会计公式,不计算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不仅导致了虚夸的税收,也忽略了经济活动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三)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可持续发展不适应
现行会计体系不能正确评价企业的绩效,进行环境保护投资的企业低估了其绩效,而没有进行环境保护投资和考虑生态环境的企业高估了其绩效。
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会计理论结构体系
(一)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目标处于可持续发展会计系统的最高层次。利润最大化不再是经济治理的唯一目标,还应包括加强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使用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调整投资方向,加快科技开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产生新的环境消费观念。
(二)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独立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会计主体应突破企业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如何核算、反映企业活动给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和有利影响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重要任务。
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时间观。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核算以企业的持续性经营为前提,持续经营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必不可少的假设。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假设是可持续发展会计得以建立的基本前提。
(三)可持续发展会计的核算对象
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要宽广的多。按照与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内容划分:为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与社会事项和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是指那些已包含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中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实际不构成企业微观经济效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研究和开发的重点,有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会计确认与计量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永恒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不同性质资源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体现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永恒资源是社会资源,企业使用时不计入企业的成本费用,而应按照其所替代的其他两种资源所隐含的价值,即其“机会成本”,计入企业的潜在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同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增加。
对于人力资源
采用人力资源相关方法处理。由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间的公平,在确认收益和利润时不能使用历史成本原则。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由于各类自然资源可再生性、价值增值性等方面的差异,在确认其公允价值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如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等。
(五)可持续发展会计的账务处理
对于企业会计已经实际核算的环境和人力资源事项,可按照现有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进行核算。在账户设置方面,可在现有会计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来反映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事项。如企业购入的排污设备,可在“固定资产—环保设备”中核算;与环境有关的或有负债,可在“或有负债一环境”中反映;环境治理费用可在“治理费用一环境治理费用”中核算;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处理,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方法进行,并在表附注中说明;对于没有实际核算的事项,要增加一些科目,如环境成本、环境受益、社会成本、社会收益等。
(六)可持续发展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
为了形成全面的指标体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除了日常的核算指标外,还应加入一些新的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反映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以及反映发展权公平状态的指标、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指标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
>> 省级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探讨 关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模式的思考 浅谈图书馆联盟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关于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浅谈新世纪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立法保障 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与可持续发展 多元合作与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浅论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分析 韩国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 如何提升中西部城市街道、社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共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中的功能设计方案研究 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6 ] 杨洋.微博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26.
[ 7 ] “重庆微政务”扩容升级 新增31个官博入驻新浪发
布厅[EB/OL].(2012-05-31)[2013-08-19]..
[ 8 ] 吴飞翔.基于微博的图书馆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2):48-50.
[ 9 ] 伍庆.如何做好企业微博营销[J].新闻世界,2012(9):163-164.
詹 洁 重庆图书馆助理馆员。重庆,400037。
本论文首先对基本的组织行为理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海尔集团和日本的松下公司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最后对中国企业如何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组织行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人”,它着眼的基本点是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利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可以有效地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基础,组织行为理论与方法是催化剂和助燃剂;二者的合理搭配与波动均衡,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但要懂得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而且还要懂得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全员参与、因势利导、以人为本,是海尔集团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劳资同权、人力资源核心论、尊重人性,是松下公司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推动企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中日企业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从应用组织行为理论来管理企业的总体效果而言,目前日本企业暂时胜中国企业一筹。
(4)在企业管理中、组织行为理论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关;应用的效果和效益,与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关;组织行为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存在跨时空的飞跃。
(5)目前,组织行为理论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有着广阔的需求市场。我们应当根据我国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的实际情况,积极引进西方的组织行为理论,并结合我国有关的儒家文化思想,创新出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用以推动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联性;福建省大田县
一、引言
当前我国有1500多个县(不含县级市)。这些县的土地面积占我国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县域人口的数量也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0%以上,工农业的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以上种种数据表明县域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我国国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以大田县为例进行分析。大田县的县域经济属于资源禀赋型,这种类型在我国的县域经济中十分典型且分布极为广泛。因此,以大田县为例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二、研究区概述
林业资源一直是我国自然资源中十分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越来越深入到各个领域之中。林业的发展领域也在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某些时候是相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为了得到更好地发展会违背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论文研究的样本福建大田县地处福建省的中部,位于三明市的东南面,地理坐标117°28′58″-118°03′13″E,25°28′53″-26°09′42″N。全县横贯东西宽57km,纵贯南北长75km,地形南北走势,土地面积22.94万hm2,含18个乡镇。截止到2009年末人口数达367184,县域经济国民生产总值66亿元,其中人均20401元。
三、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资料主要来自2005年―2009年间福建省大田县的国民经济统计年鉴、大田县林业现状统计资料和林地征占用使用情况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是结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进行研究。其一,对县域经济和林业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依据林业资源的变化指标和国民经济指标做为样本,对这两组样本中的各个数据两两一组进行对比分析,将数据记录成关系数矩阵,并分别置于SPSS(统计产品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用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数据集合之间的线性关系。当一组变量显示为正态分布,且二者呈现线性关系时,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总体上是简单相关。其二,要建立县域国民经济预判模型。通过对两组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将县域的国民经济与林业的各项指标分别以因变量与自变量表示,利用多元的线性回归方程构建县域国民经济的预判模型。假定自变量县域国民经济和因变量林业各项指标之间呈线性关系并进行分析验证。
在数据信息的处理方面,主要使用Excel2010和SPSS17.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结果分析
经过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最终就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归纳总结。
首先,在县域国民经济和林业资源经济方面,通过对大田县的林业资源经济的量化分析,选取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分析两者的变化规律指标,借以反映林业资源经济在县域国民经济的不同时期所起作用与关联性关系。通过整合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林业资源经济与县域国民经济在总体上具有极强的关联性。林业资源经济的发展和县域经济呈现正相关的趋势:一方面林业资源经济的发展与其自身规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另一方面林业资源经济也与相应时期的国家政策相联系,随政策的变化而有所波动。总体上来看,林业资源经济与县域国民生产总值呈现线性关系,林业资源经济是县域国民经济的自变量,对县域国民经济的产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其次,从林业的保护与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来看,结合大田县从2005年―2009年的林地征占用情况可以看出,大田县资源禀赋型的经济生产模式必然会因资源的开发而大量征占用林地。县域国民经济和征占用林地的上升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3]。
再次,从林业中的各个因素都与县域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林业方面包括:林业总产值、有林地面积、林地保有量、林分蓄积、征占用林地面积和征占用林地数量等因素;县域国民经济方面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工业总产值以及农林牧渔总产值等。两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两方面因素呈正相关的几率很高。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林业的各项因素与县域国民经济呈现正相关趋势,可以建立线性回归的县域国民经济预期模型。经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定性分析预定量分析,结合实地调查和各种文献数据,建立的关于大田县县域国民经济最优预期模型为:
Y=18570000+5.136X1-149.837X2+13.123X3+0.153X4
在模型中,因变量Y为县域国民经济,自变量X1为林业总产值、自变量X2为有林地面积、自量X3为林地保有量、自变量X4为林分蓄积。
五、结束语
对县域经济与林业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分析能更好地认识林业发展。经过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通过本篇论文的分析可以选择最优方案实现县域国民经济预判,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同时提高人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林业发展成为以实现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新型林业。
参考文献:
[1]苏迎平.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演变内在机理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
[2]黄贤松.县域经济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关联性分析――以福建省大田县为例[J].林业勘察设计,2013,01:17-20.
[3]刘维纳.福建省县域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
论文摘要:进化、适应和选择贯穿在任何一个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这是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固有的运动规律在生物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体现。只有准确地把握进化、适应和选择3者的内涵,以生物进化为主线,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把人类对环境的主动适应和自然、社会对生物物种的方向性选择结合起来,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生物的进化和在生物进化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坚持真正的达尔文主义和现代进化观及当代可持续发展观。
从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至今,由于对进化论的理解不深,因而出现了2种极端现象:一是生物进化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即忽视社会选择的巨大作用,仅仅将生物进化归结为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二是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过分夸大社会选择的作用,而低估了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目前,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我们必须把大尺度上的生物进化和小尺度上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到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保证人类的各种行为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人类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笔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探索生物的进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旨在为生物进化大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1 生物进化与生物的适应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明了生命是进化的产物,现代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给神创论以巨大打击,使生物学摆脱了神学的羁绊…。达尔文认为由于随机变异的产生和自然选择的作用,适应的变异被保留了下来,而不适应的变异则被淘汰。因此,自然选择的过程,就是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
进化论及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多细胞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结构复杂的生命体总是源于结构简单的生命体。据此,部分学者认为进化就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过程。生物的进化就是生物体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发展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性,这和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解是相背的,这是人类中心说的判定标准在生物进化论中的体现。即使现代的进化观也并未认为“进化就是革命性的进步”,而把“进化”定义为“进化是生物适应性的改变和生物群体多样性的变化”,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致,在进化理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是达尔文整个进化理论体系和现代进化观的奠基石。
适应是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生物的进化是生物物种的趋异化过程,是生物的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是对随机的多种变异的选择,大自然为选择者,而随机的各种变异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被大自然最终所选择的那种变异就得以保存下来,而同一物种中的其他变异就被淘汰,得以保存的变异就是适应大自然的。可见,生物物种产生的各种变异,无论是变异的程度上、方向上,还是变异范围的大小、数目的多少上,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而大自然的选择相对于物种的变异来看,却是有一定方向的。自然选择的方向性和物种变异的随机性,客观上就决定了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是一种被动的过程,生物体在结构、功能上对自然的适应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对自然的适应性总是滞后于自然对生物物种的选择性,也就是说,生物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而不适应才是绝对的、永恒的。这就从根本上澄清了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和现代进化论所基于的客观事实,在进化论中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划清了进化论和神创论的界限。
2 自然选择与社会选择
生存斗争及适者生存的过程就是自然选择的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另外1种选择——社会选择也与生物的进化密切相关。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文明的开始,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日新月异,市场经济和资源环境私有制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加上当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物界的改造力度越来越大,表现在一些物种逐渐消失;一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成为濒危物种;一些物种地理分布区域大幅度缩小;一些物种生活习性及部分性状发生改变;不时有新品种出现等现象,表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物物种的演化具有不可低估的选择作用,这种选择称为社会选择。社会选择是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表现和手段,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好地适应自然的一种必然。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活动等都是人类自主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生产以及科学实践活动等人类行为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等各个方面都属于社会选择的范畴。
事实证明,现在人类社会选择的力量的确是越来越强大,无论是对自然的改造力还是对自然的破坏力都超过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人类、人类社会本身以及社会选择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挥效能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选择是人类社会对自然选择作用的一种应答和反映,可以看作是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典型。但社会选择一经发生后,便有其独立作用的一面,可以和自然选择作用一道共同作用于生物的进化过程。
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的辩证关系表现在:一方面,当二者一致时,社会选择对自然选择起到了促进和加速的正向作用,使自然选择的力度、范围、时效得以加强,而自然选择使社会选择的目标得以快速实现,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加速生物物种的演化。另一方面,当二者不一致时,有3种情况:①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大于社会选择时,生物物种的演化由自然选择所控制,社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被抑制,自然选择成为了社会选择的阻力。这种现象在人类的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②当二者力量近于相等时,自然选择和社会选择都在自己一定的范围内作用,社会选择的目标停留在研究成果阶段,无法有效推广和应用,而自然选择也以其自身的作用规律对生物进行着选择。③当自然选择的力量小于社会选择时,社会选择的结果在自然界中得以快速体现,自然所固有的一些平衡体系被打破,自然选择的方向被改变,社会选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控制着生物的演化。
2种选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人类社会诞生起,2种选择过程都直接或间接地贯穿在每一个具体的物种的演化过程当中。但是,社会选择的对象、原始材料和最终归宿都统一在自然界当中,社会选择无论多么强大。都必须以自然选择为基础。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在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选择对生物和环境的再创造作用,同时利用社会选择来抑制或从根本上扭转对人类或自然界(如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等)都不利的自然选择,或减缓各种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毁灭性打击的自然灾害等,降低灾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 社会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选择,是一种非常理智的自主性选择,同时也是人类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机制,是一种实现长期自我演化的策略和手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人类的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化农业以及现代科学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了正确的方向,把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主动适应都有机地统一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框架下,使人类的社会选择和主动适应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的道路,从而实现了人类在自己的演化历史上第一次按自己所设计的演化模式去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质上转化为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大自然的自然选择二者间的关系问题,但这种相互关系无论是从时间、空间维度还是二者间力量强弱的对比情况来看,都是不对称的。从生物进化的时空尺度上来看,人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所特有的主动适应力来确保社会选择在最大时空尺度上与大自然的自然选择相适应,人类才可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长期的自主演化。
从纯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自然和自然选择都不会支持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内发展水平的全方位提高,因为这意味着人类作为一个生物学种群,将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和能量,因而会剥夺其他物种生存和演化的机会,这与生物界的演化趋势相背离。因此,在生物进化的大背景下,人类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全人类长期的艰苦努力,还必须同时处理好进化、适应和选择等重大问题,只有这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生物的进化、适应和大自然的选择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统一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进化是生物适应自然的结果,适应是选择的结果,而选择是自然界所固有的属性。换句话说,进化、适应和选择都是自然界所固有的运动规律在生物物种演化过程中的体现,是物种演化过程中3个最重要的环节。人类的社会选择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前提,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为人类造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课程建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82-02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1]。西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可持续发展导论》一课,该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以期达到以下目标:(1)使同学们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2)使同学们认识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3)综合掌握可持续发展含义,领会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
1 开展《可持续发展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一种新发展观的诞生。报告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它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保护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了确保人类的持续存在和持续发展。这份文件1987年在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其中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40个领域的问题,提出了120个实施项目。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走向实践的一个转折点[1]。1993年,中国政府为落实联合国大会决议,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1996年3月,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
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可持续发展课程教育是一种必然性,它可以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何为可持续发展,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应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 《可持续发展导论》公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2.1 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
基础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而公共选修课所面对的主体为不同专业德尔在校大学生,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把握基础性原则,所涉及内容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研究性原则:本课程能够和“21世纪议程”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体会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深刻理解人类社会要得到永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外,别无选择。
交叉性原则: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
实践性原则:在我们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本学科的课程特点,应该注意教与学的相互协调,加强同学们课堂思维与课下锻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创造,进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2 主要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选取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绪论——重点介绍为什么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念的革命;第一章——全球《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重点讲解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时所采取的一些列措施以及中国的一些做法;第二章——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介绍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进展状况及深远意义;第三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全球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复苏前进;第四章——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社会如何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中,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第五章——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如何加以解决;第六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农业面临的处境;第七章一生物与环境,重点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第八章——未来能源,重点介绍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人类将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等;第九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介绍在可持续发展实施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