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素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第1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要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的能力可分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就是进行实效性教学和进行实用性教研的能力。1、提升“实效性教学”的能力。所谓实效性教学,就是要追求有实际效果的教学。实效性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但又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和考试等教学工作全程中。(1)要提高备课能力。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不应放在加班加点上,而应放在精心备课上。备课要做到既备教材,更备学生和教法。(2)要提高上课能力。一个教师的真功夫主要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课堂,主要体现在选择和组合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一堂课的“亮点”,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因人制宜、因科制宜、因时制宜选择好教学方法。(3)要提高听课能力。能帮助教师提高最快的方式就是听课。听课,关键在听,但又不仅仅是听,同时还要看、想、记。“听”,应重在听授课教师如何去明确和实施教学目标,如何去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对学生进行教学点拨与引导。“看”,应重在看师生如何进行双边互动,看学生讨论的问题有无价值,尤其要注重看教师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和看教师如何去指导学生选择学法。“想”,应重在去品悟人家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绝活”,看人家有何教学特色;品悟学生通过这节课,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他们发展的能力;品悟在这堂课中师生在教与学中有哪些创新和失误;品悟人家有那些经验对自己有用。“记”,应重在用自己的语言记要点、记体会,尤其是记别人的教学“亮点”和自己的不同意见。(4)怎样提高评课能力。评课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评课目的。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这节课上得好或上得差,更不能放在专找人家的短处,把授课教师当“靶子”打。对于授课教师在讲课中出现的问题,应就事不就人地当成一个大家在教学中容易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对此进行议论,让评课变成议课,让大家在议论中,去交流教学经验。其次,要找准评课的主体。评课的主体到底是教师还是学生?现在一般只评教师,而不评学生。这是一种有欠缺的评课投向。评课不仅要评教师教得怎么样,更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也就是说评课应从重评教向评学转变。再次,要注意评课的方式。现在评课的方式一般是座谈。事实表明,这种方式并不好,不少教师都是搞“假评课”,也就是不说真话或不说话。2、提升“实用性教研”的能力。“苦干有余、巧干不足”,是当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工作常态。要改变这种工作常态,可行办法就是要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善于结合实际去进行实用性教研。所谓实用性教研,就是我们应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意义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校本研究。

要搞好心理调节

种种调查情况表明:如今教师已越来越成为了心理障碍的高发行业和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心理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5%取决于心理素质,15%取决于智力水平。”这就告诫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保健意识,更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康复能力。1、要经常给自己的心理“减负”。一个教师怎样去转移和宣泄自己的苦恼和不良情绪呢?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比如,可用语言宣泄。所谓用语言进行宣泄,就是找好朋友面对面进行倾诉,或上网通过网友聊天形式进行倾诉。也可用汗水宣泄。所谓用汗水进行宣泄,就是通过参与一些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以转移和放松自己的内心压力。2、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英国有一句谚语:“同一件事,想得开是天堂,想不开是地狱。”所以,我们要经常告诫自己:遇事要想得开。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人生就是找乐子。”一个人若能天天保持一种阳光心态,见什么都高兴,那就等于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第2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目前,我国正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工程任务重,时间紧张,道桥建设者一般工作在野外,工作环境艰苦,同时由于工程要求质量高,这些都需要道桥建设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包括必备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具有高度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熟知施工岗位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耐劳、敢于奉献的精神。

随着公路及城市道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将需求大量从事工程测量、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试验、工程核算、工程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为道桥建设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熟练掌握道桥工程技术理论知识,能够完成道桥工程的各类工作,具备从事一线道桥建设与管理所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

虽然现在的施工机械自动化程度很高,但是,道桥工程的施工地点一般都在野外,工作条件很艰苦。建设者一方面要克服工程方面地上、地下的复杂施工环境,一方面要克服艰苦的生活环境,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相对于其它行业,道桥施工是恨艰苦的,同时要随着工程的进展不断专场,因此,要立志干好道桥专业就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去战胜艰苦的工作环境。

道桥行业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要把道路桥梁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设为在校技能训练项目,并对施工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工程测量技能、道路建筑材料实验检测技术、CAD制图软件操作技能等作为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职业道德培养上,要从道桥建设行业介绍入手,让学生了解该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到投身道桥建设行业、实现自我价值是值得自豪的。在职业精神培养上,要把对本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程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理念深深地植入学生心中。”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

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精神培养和学习兴趣培养三个方面。道桥专业教师要按照道路桥梁工程各施工岗位的技能要求及教学安排设计主要的施工技能训练项目,带领并指导学生完成训练项目。必须进行的技能训练项目有:道路桥梁施工中的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建筑材料实验操作、CAD制图软件操作和道桥工程施工概预算软件操作等。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原则

1全过程评价: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每年或者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都要做准确客观的评价,从专业技能、基本素养等各个方面全面、动态的评价。

2核心重点评价: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一般有很多项目,教师在平时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几个核心重点来随时评价,比如说职业技能方面,包括专业课的理解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实习表现。基本素养方面,包括品德、团队精神、适应能力等核心方面进行动态评价。

3评价具有可实施性:教师在制定评价体系时,一定要注意评价体系要具有可实施性,教师能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打分,同时又能真实客观的反应学生职业素养的真实状况。

4评价具有反馈性“:制定评价体系要具有反馈性,每个学期或者每年评价完,能向学生及时的反馈相关信息,学生能够准确地明白自己欠缺的地方,以便及时改正,达到评价的目的。”

高职院校道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1测评点的全方位性:评价要包括学生在校的所有日常行为,包括宿舍、教室、食堂、校园活动四个评价点测评;课堂表现环节,包括所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素养相关课程三个方面测评;实习训练环节,包括课程实训、工地实习、校园劳动、军训、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测评。

2测评的全过程性: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职业素养评价,都需要从开始到结束全过程的评价,例如:这个学期的工地实习培训,从学生到工地、参与到工地的施工全过程、工地生活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紧急事务处理能力等各个详细方面都要评价。只有这样详尽的评价,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才能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评促养”的效果。

3测评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每个测评点设优、良、中、及格、差五个核心指标,其目的在于抓住问题的实质,便于测评主体对测评对象进行评价打分,把学生真实的一面测评出来。

4测评主体的多元性。对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不能仅是教师一个主体,而应包括班长、生活委员、宿舍长、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职业基本素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师傅、顶岗实习单位领导、班主任、军训教官、劳动管理员等多个评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素养表现。

第3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班级管理 人文素质

一、我国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迫切性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气质风度等。

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人成长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奠基期、关键期,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科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浸润。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普遍注重功利性而轻人文性,造成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在当前我国教育落实新课改、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共建和谐文明社会之际,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全面提升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已刻不容缓。

1.由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决定。

目前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远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国人中出现许多不良倾向,其中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青少年学生身上。如:“读书无用论”泛滥,进取心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追求物质享受,缺乏求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由散漫,得过且过,意志力差,缺乏挫折意识和抗诱惑能力;自我意识膨胀,功利心强,缺少互助合作意识,缺乏责任感和荣誉感;冷漠麻木,缺乏爱心,不尊重信任别人,公德意识差;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当前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此缺失人文精神,何谈成才成人,又怎能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由基础教育的特点决定。

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与全面性特点,它担负着为国民人生奠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人文素质的奠基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生成长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其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源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又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智育和德育发展,而且围绕生命与尊严、自由与责任、理解与宽容、情感与意志等核心,使学生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文关怀,具有全面适应现实的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全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十分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全面强化人才素质,以适应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如美国在现代人才素质观中,提出了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是个人品质,即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自重自信,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确定“学会生存”为主题,80年代又确定“学会关心”为主题,要求青年一代面对挑战有责任感、自信心及意志和能力,正反映了人类教育观念从适应自然与社会到关心自然与社会的转变,强调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自然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顺应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下一代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层承担者和实施者,班级管理者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奠基?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要具有人文性。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无意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品德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教育理念正确,教育行为才更坚实有力。班级管理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文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尽可能从各方面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拥有牢固的人文科学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修养,涵养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生需要奠定坚实的生命基石。

2.提高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班级管理者自身必须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值得推崇的模范。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思想学识、个性风度、生活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方面良好的人文素养,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学生。所以班级管理者既要掌握渊博的人文知识,又要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以良好的人文风貌展现在学生面前。

3.营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促使学生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是一个有力的育人场,它体现为整肃的班容、严谨的班风、求实的学风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生活,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互敬互爱、团结协作、民主和谐的生动局面,而且可以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大课堂。

班级管理者应注重与学生一起精心打造良好的班级人文环境,如张挂富于哲理启迪的班训、名人名言、伟人画像,定期举办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黑板报、班级日报或班刊,等等。学生置身于这既充满着浓郁人文气息又整洁雅致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会自然而生愉悦向上的情感,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引导主体体验。

人文素质的培养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还应运用活动育人,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让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社、主办班级日报、参加“志愿者”活动等,使他们找到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针对学生成长期的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及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定期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活动;开设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利用人类几千年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参观访问,思考体验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探究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意志力和责任感,激发其家乡情、报国志,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

5.制定人文化的管理目标,加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其目的是服务于人,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告诉我们暗含期待能够产生良好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想要受教育者朝着教育者设想的目标发展,不应一味批评,而应本着仁爱精神,身怀人文关怀,加强正面激励。因此,教育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人本意识,坚持爱心教育、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运用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节、激发、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思考、比较、判断,权衡利弊得失,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个个争先进取的氛围。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师生的赏识和关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最终通过目标导向,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6.善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管理者要善于挖掘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素材,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在民主和谐的教学中润物细无声,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第4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在分析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变革影响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阐述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教师素质决定着教育质量,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要求教师应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本文通过对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其培养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些许参考。

1、信息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变革影响

1. 1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 在工业文明中产生的传统教育观念己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必然会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观念变革包括2层含义:一是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接纳,主要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单纯是手段的更新,更主要的是由认识时代特征而产生的观念上的认可;二是教育指导思想的变革,由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交流,要求每个人都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在大量信息之中分析、挑选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

1.2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革新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对“读、写、算”这一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产生巨大冲击,使阅读方式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多媒体和高效检索式阅读,使写作从单纯的文本和手工写作转变为多媒体写作和各种自动化输入方式,使计算从纯数学计算扩展为多媒体信息的综合处理。

1.3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无限丰富的内容。管理内容的丰富性、价值标准的多元性、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信息质和量的变动性等,要求教育管理变得更具有专业性、灵敏性和技术性。另外,由于信息的流动性急剧增强,使得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保密工作,另一方面又得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产品来传播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这也必然要求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改变自己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方式。

2、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2. 1现代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如何教,而是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社会型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作出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 2教学研究与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偏重实践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尝试创造性地运用理论,总结规律,进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教师来讲,终身学习能力是指教师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不断地学习各种最新的教育理论,保证自己职业能力的适应性。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 3信息技术环境下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 相对于传统的教师备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有着更加广泛而新鲜的内涵。首先,从设计的观念和方向上,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一切教学的安排从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只重视“教”而忽视“学”,造成学习者被动接受、缺乏原创精神的现象。其次,从设计的策略上,强调运用系统观和整合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对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协调的、整体的把握。同时强调设计中的问题解决策略,强调设计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其三,从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强调师生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强调信息技术和教学过程的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与方法在学习者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 4信息素养 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个体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信息素养,即传统的信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教师必须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打印机以及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处理学生考试成绩、编写测验试题等。

2)多媒体素养。信息时代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媒体。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教育对象,围绕教学目标、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媒体。

3)网络素养。网络时代的教师应具有网络基本知识和素养。教师应该掌握电脑网络的一般原理,学会利用网络搜索数据、传输文件和开展网络交互式教学,能利用电子邮件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利用电子公告牌或自己制作的网站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和遵守网络道德。

4)课程整合素养。教师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具备把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 5教育信息资源获取及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因而教师必须具备获取教育信息资源并能够有效应用于教学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要求教师要非常明确地意识到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应该具备较强的对相关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能够创造性地策划、处理和加工所获资源(如设计撰写课件脚本、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建设专题学习网站)以应用于教学,并能从实际出发,考虑利用资源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运用常规电教媒体或传统媒体,也能体现崭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信息时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

3. 1职前培训 职前培训主要是培训在校师范生,具体方法是开设选修课、指导毕业论文和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等。

1)开设选修课。开设实用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兴趣自由选择。课上师生一起分析、讨论课程内容及其反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鼓励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2)指导毕业生论文。这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机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注意将毕业论文与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科研题目结合起来,以锻炼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3)组织课外活动小组。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都是对此有兴趣的自愿者,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关专业的创作;课下组织学生到外面参观,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3. 2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是终身教育中备受推崇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教师队伍中所有成员提高其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3种方式。

1)学位进修。此方式主要指教师为了获得相应学位而参加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本科学位的自考与函授及信息技术教育、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学习等。

2)短期培训。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第5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22

教师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职业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在“文明病”不断滋生的现代社会,中学体育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研究通过对河南省24所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其结构与内容,分析对策,从而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准,使其能够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河南省8个县(原阳县、淇县、襄城县、唐河县、孟津县、新安县、开封县、夏邑县)初高中各1所,共计16所中学的68名体育教师(表1)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法

通过CNKI期刊、硕博论文库收集有关我国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文献资料、书籍等,在这些文献资料基础上学习、借鉴专家、学者关于职业规范和职业修养的研究成果。

1.2.2问卷调查法

研究将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结构分为职业仪表言行、职业道德法规、业务工作能力与职业协作配合4个方面,根据这4个方面的内容制定问卷,向32所中学学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6份,有效回收率为91.5%。

1.2.3逻辑分析法

从逻辑角度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仪表言行方面

仪表言行是教师要在各方面以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出表率。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们在仪表言行的某些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尤其在着装方面。学生反映个别体育教师不注重外在形象:身上有异味;上着西服外套下着运动裤;还有的身着运动服,脚穿皮鞋等现象存在,体育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有待注意和提升。从调查中显示,75%的体育教师教学中不使用普通话,而且语言粗鲁,有不文明行为,这些教师需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改进职业言行。

2.2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法规方面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教师们工作作风朴实、职业感与责任感强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违反国家体育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竞赛规则,遵守职业制度。较其他三个方面,体育教师在职业道德法规遵守方面做得最好。从调查中得知:中学体育教师工作辛苦,任劳任怨。主要表现在85%以上的中学都有早操,大课间活动,部分学校还有训练、比赛任务,因此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复杂、多样、繁重。中学体育教师值得关注和钦佩。

2.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业务工作能力方面

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它不仅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紧密结合,而且工作对象多,活动空间广。因此,对体育教师业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训练能力与科研能力,这些可以直接反映教师业务素质水平。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针对体育教师业务能力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教师们都做得较好,但科研方面完成得不够理想。中学体育教师除了评职称作科学研究工作外,很少再继续深入研究,还有很多学生不清楚自己老师有没有做科研。由于中学学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50%的学校课外活动课较少,因此,不利于教师组织、指导工作的开展。40%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习、思考和实践反思活动,教师的教学思考、创新、改革能力较差。

2.4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协作配合方面

职业协作配合指教师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任务而联合起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是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2]从表5看到,虽然体育教师们协助同事,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及其他任务完成情况排最后,但是数据能够显示他们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不错,在这个方面年轻教师表现尤为积极。只有具备较高的协作配合度,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每个体育教师的优势,从而推动整个中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3结论与建议

3.1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中的言行仪表方面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农村体育教师的言行仪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针对普通话教学方面,学校首先应加强思想教育,使体育教师们了解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让其充分认识、体会到语言规范、举止得体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加强教师们的言行仪表培训工作。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直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尤其是正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模仿、攀比、盲从等情绪都会出现。因此,作为为人师表的体育工作者不能将自己阳光帅气、朝气蓬勃、英姿飒爽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实在可惜。最后,希望所有的体育教师们都能以身作则,以身为范,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2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激发

教师业务素质水平除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运动能力,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训练能力与科研能力)直接反映外,还有其他能力。例如: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交际能力、学习反思能力以及对场地器材规划管理能力等。因此,对农村中学教师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应该继续加强培养与激发。虽然调查显示体育教师的运动能力不错,教学中讲解示范、技术动作到位、准确,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技术动作示范错误,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加强体育教师“技艺类”学习不能放松。体育教师应具备全面的运动能力,要熟练、正确地掌握各运动项目、各种身体练习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并在“多能”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即“多能一专”。[3]此外,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缺失对其自身职业修养的提升不利。体育教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紧密结合,教师徒有一身专业技能本事,却缺乏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支持,事倍功半。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科学、高效的体育锻炼方式;更好地从事体育教学和指导课外运动训练、体育锻炼工作。

3.3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体育新知识、新理论也在不断更新,而农村中学教师自身的教育智慧和专业服务的本领有限,将直接影响自身业务素质水平的发展,也就是说,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会影响到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更需要注重农村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培养问题。自学是体育教师进修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其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专题讨论、观摩教学等)相互学习、进修,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短期培训、函授以及科学研究会议等方式,拓展视野,经验交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4结束语

当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在现行教育活动中,针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不足,同时带有偏见的社会意识和职业等级观念使其提升职业素养的动力也不足。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越来越普遍的重视,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努力改善影响其职业素养发展的内外环境,消除制约的各种障碍,激发其参与职业活动的内在动力,才能科学、有效地推进我国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蓉生.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0.

[2]蒋菠,赵婉如,易连云.重庆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35):254.

[3]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6.

第6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幸福是人之为人意义的实现,幸福感是人根本的总体需要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共生于教育过程中,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职业道德在帮助教师追寻真正的人生目的、获得幸福人生所必须的创造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 

幸福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而产生的精神愉悦状态。教师的幸福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艰辛的创造性劳动,把学生培养成才之后,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感受到的职业乐趣和人生欢愉,这是其他任何职业所无法享受到的幸福。 

职业道德是对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实现这些道德要求是从事这一职业的最基本的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对整个教师群体,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属于教师团体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教师幸福感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共生关系 

许多哲学家都研究过道德与幸福的内在联系,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是合于德性的生活,即恒久地实践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康德认为,道德是“如何使我们配享幸福的学说”。 教师幸福感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情感基础。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获得教育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必然前提。 

1、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动力 

教育幸福是教师的执着追求,也是教师提升道德品性的动力。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精神力量和重要前提。因为,没有教育幸福感的教师,他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帮助学生。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教育工作的。因此,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是实现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 

教师是具有社会性的职业,偏离了社会的价值取向,离开了道德的轨迹,所有的幸福都只是空中楼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手段和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的价值取向,总是体现为某种一般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原则。同时,教师职业道德为幸福的获得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它通过协调人际关系,避免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幸福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幸福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追求 

教师的教育幸福感往往来自教学中的成就,当看到自己以智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用知识和德性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学校、家长、社会对自己的教育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时,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也将会获得强化,并能促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蕴和教师职业的价值,进一步增强教育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理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并有意识地完善自己的个性。教师越能理解职业道德的内涵,就越能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领悟和感受教育幸福,并在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坚定道德信念的同时获得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幸福感提升的价值 

柏拉图认为“公正的灵魂和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好,而不公正的人就生活得坏……要承认生活得好的人拥有安宁和幸福,而生活得坏的人恰恰相反”,他由此得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的结论,由此可见,道德对人自身的幸福影响深远。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必然也会拥有强烈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幸福体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教师幸福感提升意义重大。 

1、在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 

幸福的体验存在于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离开了创造性活动,幸福则无从谈起。因此,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超越道德知识,从知识世界走向充满智慧的生活世界,直面人的幸福生活主题,培养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人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自我确证、拥有自由和幸福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且还在于创造人的需要自身,这是一个创造需要及其满足手段的无限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创造力发挥、潜能实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趋于完满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过程,而是培养道德智慧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本相与现实境遇揭示出来,使教师生理解工作生活的意义,积极思考关于幸福人生的本质。 

2、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幸福感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培养和习得,并影响着教育幸福的生成。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伦理德性是自然生成的”,“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而是自然地接受了它们,通过习惯而达到完满”。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深入理解教育专业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活动,在一种个人自觉的状态下形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也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伴随的道德品性,既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使教师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深地领悟教育的意义,增强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增进对教育与生命的理解,感受教育幸福。享受教育幸福是每个教师的理想追寻。教师职业道德既是教师作为专业发展人员的必要素养,也是教师追求教育幸福的基石。教师职业道德不是对教师的强制规约,而是促进教师提高教育生活质量、感受教育幸福的有效手段。教师德性的拥有,意味着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而教师要获得教育生活的幸福,就必须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在专业活动中长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当教师职业道德渗透在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道德行为成为专业生活的必须时,才能产生教师的教育幸福。 

总之,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教师个人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幸福感:师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和目标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2003,(10):79-81 

第7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92-02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消极影响

职业倦怠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1974年研究职业压力时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工作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其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衰减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常见的表现是:对教学失去热情、甚至厌恶、恐惧教育工作;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对学生的期望和信心降低,对学生不配合教学等问题不是积极寻找原因,而是放弃努力,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仅会危害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专业素质提高和个人的发展,而且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师而言,会导致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容易诱发其他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激化人际矛盾,降低生活质量;对教学而言,教师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无可奈何的情绪,教学上无心投入、敷衍了事、创造性降低;同时,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直接导致教学品质的低劣化。对学校而言,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职业道德缺乏、教学人员流失等不良后果,影响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不良心理势必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难以获得全面发展。

二、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而且复杂多样。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传统的教师角色无形地高抬了教师,造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值,教师倦怠心理油然而生。二是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教书育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稍有不慎,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是不理解,教师常常有种“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忙”的失落感。三是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仍不成正比。四是由于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又要以言行感召学生,而获得的心理报偿却又相对渐少,导致教师倦怠心理的产生。

(二)学校的因素。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与教育管理是诱发职业倦怠的环境因素。一方面,有的学校的组织管理手段简单、机械,教师个人的合理要求和心理需要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学校对教师只重视使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忽视教育培养,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实行聘任制、竞争上岗、学生择师评教等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师的生存压力,从而出现情绪低落、对现状不满、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

(三)学生因素。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地方高校在校生数量大幅上升,带来了班级人数的膨胀及学生素质的降低,学生问题行为也随之增多。教师教育效果不佳,这让教师难以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四)职业因素。教师职业和其它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没有8小时工作制。据调查,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平均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主要是做实验、备课、查看资料、读书、写论文、报课题,所接触的是图书馆、资料室或者是打开的电脑。[2]教师由于工作对象――学生,正经历着成长发育的过程,身心发展尚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需要教师因材施教,精心培育,因而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由于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劳动效益是潜在的,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这使教师必然要面对成就需要与成功可能性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出现职业倦怠。另外地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条件苛刻:在职称评定中,衡量地方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是以承担和完成多少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为标准,使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压力过重。

(五)个人因素。所谓个人因素,指的是教师个体方面的因素。有关的研究表明,就教龄而言,青年教师刚走上规章岗位,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工作充满激情,工作虽然处于适应阶段,尚不会出现职业倦怠;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的教育成果不断积累,成就感会不断增加,但去个性化和情绪耗竭就会凸显出来;当教师的教学进入成熟阶段,由于教学经验丰富而工作比较轻松,又没有及时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标,工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锐气,心理和生理就会产生倦怠。[3]

三、预防和缓解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充分考虑教师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建立良性的支援机制。 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举措。具体地说,营造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和氛围应包括以下几点:给予教师更为从容的课前准备时间,缩减班级规模以减轻教师的负荷,倡导教师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教师间的合作,营造学校组织的和谐气氛,设计更为充实有效的专业发展活动,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肯定教师的成就,明晰教师的自我期许,明确教师的职责等。

(二)教师要坚持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

首先,地方高校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信心。要正确对待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所面临的困难,认识到地方高校教育中的矛盾和问题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困难和矛盾都会逐步得到解决。同时,地方高校教师要注意加强理论学习,增强信心,提高自己教育理论水平和素养,排除干扰、顶住压力。对自己从事的地方高校教育事业满怀希望、充满信心,从而在职业工作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热情,防止悲观、疑惑心理的产生。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作为地方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不是一般性的职业,而是关系到地方政治经济发展、民族精神的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的事业,认识到党和人民寄予自己的殷切厚望,从而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自己的职业工作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与一代新人的成长联系起来。这样才会在职业工作中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才会在职业工作中充满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勇于在实践中牺牲自我;才能在平凡的职业工作中感受生活的充实和收获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从而有效地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前进,地方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学会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和尊重学生,才能为学生所爱戴,才能真正从中体验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从而保证正确的职业动机。第二,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实现知识更新,消除思想困惑。第三,要大胆革新,积极探索适合地方高校课程特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学生实际状况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职业工作的创造性,增强地方高校教育的实效性,以获得职业工作的成就感、满足感。第四,重视科研,加强对前沿问题的研究,增加教学信息的先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提高职业工作的美誉度,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才能做到工作中游刃有余,从而避免心理上的紧张、焦虑、郁闷、力不从心等消极情绪。

(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我人格完善

地方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完善,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教师的人格特征缺陷是职业倦怠发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那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缺乏交流与合作能力,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且攻击性强,喜怒无常且易焦虑、紧张的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4]因此,教师个人要努力加强个性修养,注意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征,增强理智感、自制力和自信心,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和健康、平衡的心态,培养坚强、豁达等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从而强化对职业倦怠的自身免役力。

(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地方高校教师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职业压力,因而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在工作中遇到压力时,要善于对压力进行准确定位,并调整对压力的认知,用乐观的态度对待压力,怨天尤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同时,地方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丰富生活,学会放松自己,劳逸结合,重视人际交往,多与同事分享经验与快乐,以化解压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发生。

职业倦怠不仅造成个体职业的和社会功能的损害、降低个体生命质量,而且给组织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认识、评估、干预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保障地方高校教师人群的健康幸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人才的培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忠明,林炊利编著.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94.

第8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一、职业规划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职业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对同化,相互发展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说是相对同化的过程。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自身因素的发展与外界因素的制约是一对矛盾体,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成长,相辅相成。正是这种矛盾促進了教师专业的发展。”[1]从我们调阅的《幼儿园教师个人专业规划表》以及对教师近十年获奖统计分析中可以清晰看出,有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的实验组甲组,经过努力,大部分慢慢实现自己的规划目标。而乙组教师职业规划不够明确,获奖率也比较低(获奖类别为教学基本功、教具玩具制作、科研论文、读书心得体会、其他社会活动五大类)。我们从获奖类别、参与积极性、获奖等效果分析看得出,具备职业目标的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从而加快了教师职业也规划与专业发展的同化过程。 

(二)职业规划让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是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2]。职业生涯规划让教师清晰地认知自己,规划自身职业发展,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教师对自我的学历、能力、家庭情况、个性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整个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工作中爱幼儿,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技能。除此外,职业规划要求教师进行终身学习,这也是教师职业素养之一。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幼儿教师学历普遍不高,这就使得很多专任教师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但通过相关部门引导和监督幼儿教师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幼儿教师更加清楚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相关技能,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三)职业规划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形成 

专业的教师会用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经验来判断和处理幼儿的日常事件,更多地从其行为对幼儿的发展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细心而谨慎地选择与幼儿互动的策略,引导幼儿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地发展[3]。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先驱金斯伯格首先论述了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发展变化过程。他认为,就职业心理发展来看,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个体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4]。幼儿教师职业规划,属于现实期,他们制定职业规划中的内容,和自身专业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教师们通过基本功提升、教案设计、教玩具制作、教学科研等提升自身专业发展能力,专业自我形成,并用专业教师的处事方式对待职业生涯中面临的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经过系统的职业规划培训的教师在学历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遥遥领先,因此,职业规划有助于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目标形成,这种目标意识又不断地促使幼儿教师提高能力,积淀专业素养。 

二、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规划策略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从事职业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评价,通过对自己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展趋势,从自己的职业倾向来确定人生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具体实施步骤的计划[5]。农村幼儿教师,其专业发展的情况,直接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因此,在农村幼儿教师中开展全面的、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掌握自身优缺点,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做好职业思想、知识技能、学历提升等准备工作,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我认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从关注外部激励专项提升内在需求上,即以教师的自我认知为专业发展的基点,从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维度、职业生涯即达成等视角来分析教师的自我认知,才能有针对性地整合内、外之力,实现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6]。近年来,有关职业生涯的研究中,生涯自我效能是常被探讨的因素之一,我们从一些专家的著作和作品中可以领悟到,生涯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其生涯选择和适应有关行为效能的判断,也即个人对自己生涯能力的自我评估。笔者认为全面地了解和评价自己是认识自我的表现。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己”。农村幼儿教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剖析自己,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从自身的性格、专长、兴趣、知识水平、思维方式、道德素养和自身所处的环境等来全面的剖析自己。这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成功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关键。 

(二)确定目标 

美国的戴维·坎贝尔说过:“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卢梭也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7]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定职业目标有助于帮助幼儿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他们成长成才。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在职幼儿教师树立现实的、科学的职业目标,也是促进他们取得职业生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提升职业认同度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从心里认可和接受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而且能对职业的各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评价[8]。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本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他们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又是幼儿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幼儿教师职业社会认同度偏低,既有幼儿教师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问题,在全球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瓶颈,职业规划是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作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在职幼儿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搜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信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加强专业化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凸显职业的社会价值。作为幼儿教师职业,提升社会认同度的根本出路只能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教育的质量,以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认可。 

(四)职业匹配 

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不同的,不同的职业队人格的要求也不同,只有当职业和人的人格相匹配,人工作时才心情愉快、干劲足、效率高[9]。每位教师同样需要关注人格与职业匹配。人格与职业匹配对于个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事业成就和家庭幸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专家研究表明,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征与职业的匹配程度。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在确定职业时除了需要有专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更需要个人的人格与之匹配。当个人人格与职业匹配时,工作得心应手,态度积极,富有成就感,不仅所学得到了充分发挥,而且还会感到轻松愉快,产生很高的满意度。 

三、基于职业规划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凭现有的学历和知识技能,远远不能达到幼儿园教师的标准,因此在学校阶段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的职业规划,在学生进入幼儿教师岗位后,其职业规划的作用才慢慢体现,并与教师专业共同发展。 

(一)在校期间,落实职业规划教育各项内容 

1.切实落实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 

早期职业规划教育重点落在对专业认知和专业发展的介绍上,首先在招生宣传上,就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宣传,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日后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专业发展的流程都应向家长和学生进行充分宣传,避免一拥而上、随波逐流式的专业选择,造成学生日后因发现自身不适合这个行业而放弃对于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努力。 

中期职业规划教育,应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在日常课程中专门开辟职业规划课程,从心理辅导、个别分析、意愿引导三个方向,建立职业规划,实施职业规划,修改职业规划这样的流程,让学生在离校前就有一个明确的奋斗方向,一步一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对于中期的职业规划教育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来确保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性。 

晚期职业规划教育,应将其理解为学生真正以幼儿园实习教师的身份或者幼儿园正式教师的身份进入幼儿园后的职业规划,真正的职业规划不是仅仅停停在学生在校期间的,而是应该伴随着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生命周期的,始终按照先规划再执行的模式一步一步实现专业发展。 

2.拓展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的途径。 

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程介入、专题辅导和教学渗透,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新生入学教育相结合。应向新生介绍专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结合职业指导课或开设选修课,在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理想与目标的知识教学与方法指导。三是与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过技能训练,进一步增强职业意识,明确学习努力方向。四是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可以就职业理想与目标的具体内容,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社会实践等主题教育活动。

3.打破常规教学机制,引进生本教学体系,激励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和热情。 

生本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充分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给学生以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而这正是职业高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传统的应试式和师本式教学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失败者,如果在职业高中的各种教学中还是要延续这种教育和教学方式,学生继续成为失败者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尝试激发学生自我学习活力,变传统的“教为主”为“学为主”,改“好教”为“好学”,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专业发展让农村幼儿教师成为幼教专家 

1.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多种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对农村幼儿教师发展阶段提出了重新定位的要求。要根据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整合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高校资源,完善幼儿教师的资格和培训制度,以此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10]。高校、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三者各有其优势,是互补的关系:高校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力资源优势,但是缺乏实践性,而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需要共享高校人力资源与先进教育信息,同时也是是高校教育理念的优质实践场地。此外,城市幼儿园具备一定的区域示范性,可以为农村幼儿园提供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组织、家园联系、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为农村幼儿园提供帮助。农村幼儿园也为城市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提供教育教学技能展示的平台。因此,高校、城市幼儿园、农村幼儿园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基于职业规划,建立多维度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通过对“幼儿园教师个人专业规划表”的研究,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是有层次的,个人目标上,有的教师想成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有的教师只要过得去就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学历不达标,教育教学能力弱面临转岗或辞职的边缘。因此,实施教师分层培训,制定基础型教师、经验型教师、骨干教师分层培训计划和措施,依托课题研究和园本培训平台,积极争取并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进修,着力构建点、线、面和谐发展的立体式师资培训体系,真正实现面向全体教师,有效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制度和经费的保障。职业规划属于理论意识形态,只有真正落实到教师专业发展上,职业规划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促进作用。为此,建立有效的组织、制度、经费保障体系,是基于职业规划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将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纳入到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上。 

总之,职业规划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加快教师成长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村幼儿教师增进对职业的认识,明确目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 

[本文为“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农村幼儿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一般课题“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规划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YJ20140615] 

参考文献 

[1]李黎波,纪国和,李国佳.浅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08):104 

[2]古蓬勃.刍议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教师成长,2010,(12):75 

[3]刘占兰.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的幼儿教师[J].学前教育研究.2007,(08):85 

[4]杨晓萍,李传英.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管窥当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8,(12):18 

[5]李浩.中职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6):85 

[6]殷凤.自我认知,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26 

[7]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8:18 

[8]高晓敏.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8):44 

第9篇:教师职业素养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苏北地区徐、淮、盐、连、宿五市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总体发展健康,但认识偏离者为数不少;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稳定意向差,愿献身体育教育事业者人数寥然;青年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执著追求,注重个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造成青年体育教师此种职业价值观的原因复杂。

1,前言

随着21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以及学校体育功能的不断扩大,我们必须认识到: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都把振兴教育作为跨世纪的基本国策,我们国家也同样提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些新的动向都预示着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随着我国《体育法》的颁布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成功体育”等各种体育教育思想以及各种新的体育教育模式的出现,都将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要求和冲击。而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体育教师。在苏北地区青年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9.02%(据2001年统计资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推论便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秀的青年体育教师队伍;青年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职业价值观念、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一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因此,中学青年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应该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焦点。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也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其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规定性、规范性和示范性,教师明确的角色意识和适当的角色行为,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造成教师角色行为失当的主要原因是角色认知偏差。所以,具有正确的教师职业信念与态度,是做好教师职业的重要条件。本文试图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的核心问题一一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了解本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这种职业的认识和评价,并由此表现出的价值取向。

2调查的基本情况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苏北地区(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的青年体育教师为对象,年龄为23岁至犯岁,一年至五年体育教学工作经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有效回收问卷237份。样本中男性1%人,女性41人,本科毕业生(包括函授)102名,其它均为专科毕业生。取样时兼顾了五个城市及城乡中学教师的比例。

2.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形式。问卷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为: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认同问题;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的评价与态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意向;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原因等。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苏北青年体育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评价总体上呈现健康态势,但态度偏离者为数不少;职业稳定性意向差,愿献身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者人数不多;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对个人发展的目标执著追求,注重个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造成青年体育教师这种职业价值观的原因复杂。

3.1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总体上呈健康态势,但态度偏离者为数不少。本次调查中二在对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职业评价上,76.4%的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很光荣”;49.8%的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较高”;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能发挥其潜能和特长的有74% ; 77.2%的被调查者准备继续深造。这一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观念总体上发展健康,体现了本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角色意识较强,职业态度较端正。与此同时,调查呈现的另一面结果却是一些青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偏离了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调查中有25.6%的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师职业与其它行业一样无非是付出劳动换取报酬;67%的人否认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是其职业的最佳选择;26%的人认为这一职业不能发挥其特长和潜能;有28%的人因“目前对我无更好的职业”而选择了中学体育教师职业。

3.2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职业稳定性意向差,愿献身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者为数寥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3%的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一辈子,而抱着“试试看”和“做一段时间再说”态度的人数为49.8%,还有22.9%的人坦言“有条件好的新职业就走”。进一步对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不稳定的原因进行探究调查,发现导致他们职业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但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①社会地位偏低,工资待遇不高;②个人潜能难以实现;③工作条件太差。

3.3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对个人发展的目标执著追求,注重个人潜能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本次调查显示,苏北地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选择此职业的动因较复杂,但排在前三位的动因依次是:①职业稳定;②工作方式适合于自己;③重视体育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在回答“如果有一天你将离开学校放弃体育教师这一职业,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原因为:①个人潜能难以实现;②工资待遇太低;③无成就感。这一结果说明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上主体意识强,重视内在价值,他们对个人发展的目标执著追求,调查中78.2%的人准备继续深造。调查中还发现青年体育教师职业价值追求上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和低层次的保障需求(如工资待遇、职业稳定)并存,而对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状况及职业的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关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