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械创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实用性非常强[1]。然而,《机械创新设计》的教学内容一直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理论的教学。授课方法以讲课为主,过于简单、实践环节少。与高职教育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特点相差甚远,不符合中国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要求[2]。本文探讨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改革中的使用,研究内容涵盖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创新能力。
1教材改革与创新
1.1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CDIO理念是近几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默斯技术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3]。其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并且建立在真实环境背景下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工程教育模式[4]。现行《机械创新设计》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机械创新方法[5]。课程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机械创新方法,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形成创新能力。这样的教材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用。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顺序。
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是构思,其主要内容是获得创新主题思想。主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科技进步、生产发展来定。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主题,如历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主题,或其他与学生紧密相关的身边主题。团队成员可以使用头脑风暴法、提问法、集思广益法、类比发明法确定一个新颖的主题。一旦课题确定了,每个小组都可以使用各种新颖的方法进行创新活动。
第二部分是设计。学生可以运用各种新颖的设计方法来进行所提出的“构思”设计。创新技术有多种,如方案创新设计、机构创新设计、结构创新设计、建模(造型)创新设计和逆向设计等。然后每个小组讨论创新活动的结果,并记录下报告、修改和完善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实施。该方案被细化,然后产生创新产品、原型或模型。这部分的课程是开放式教学,大部分的工作需要课堂后完成,主要依托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中心之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广东省数控技术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教师工作室和各类开放实训室。这些地方为创新设计实践提供了场所和实验。团队成员协作完成创新产品的生产,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任务,这也是在训练团队成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产品生产完成后,编写说明书,必要时对部分产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撰写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
第四部分是运行。这一部分包括报告、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团队成员向同学们展示创新作品,并汇报工作计划、工作原理、设计理念、工作流程等。其他团队成员可以在报告过程中提问,并表达他们的意见和问题,报告组成员将解释这些问题。每个小组选出一名队员作为评委,根据报告和问题的解释进行评分。最后,教师评语。展示创新的作品和报告,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技巧、表达技巧和书面沟通,并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申请专利。
1.2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作品充实教材案例
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的大多数教学案例都是成熟的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都是技术水平较高,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恐惧、难以企及,感到很难做这样的创新。被誉为TRIZ之父的G.S.Altshuler统计表明:最小的发明、小发明和中型发明三种发明占了人类总发明的95%[6]。这些发明是利用人类现有的多学科知识体系而实现的。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的一些作品被选为教材案例可以使学生感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些案例都是既有创新性又有可行性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的信心:“其他人可以做的我也能同样做到,并且我可以再做得好一点”。
另外,还需提高知识产权的培训。现有的《机械创新设计》教程没有介绍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但创新产品设计需要保护。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知识、行使知识产权的能力和专利撰写技能,知识产权作为补充的知识在《机械创新设计》教材中也应要有所增加。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机械创新方法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较少。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性创造性的发挥。即使学生掌握了创新设计方法的理论,也很难转化为创新创作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處于被动地位,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是压抑和有限度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乐趣也下降了。所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本文探讨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可以改变这种现象。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构思”部分,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团队班子成员利用团队的各种技术、群策群力来选择创新的主题;在“设计”部分,可以采用项目式驱动的教学法;在“运行”部分,采用开放式教学法,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学生可以自主完成自己的项目。
3阶段性的实际成果
本课程教学改革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个公选课班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上进行了测试体验,学生的创新作品参加了各类各级比赛。知识产权保护和学生科技项目创新设计已初见成效。近一年来这两个班学生学习《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后的主要成果有:①参赛作品获奖:1件作品参加“挑战杯”广东省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荣获高职组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2件作品参加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分别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一等奖和二等奖;②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在教师的指导下,3项实用新型专利得到授权;③项目立项资助:2个项目在深圳市科创委个人创客项目申报中获得了共计10万元的立项资助。
4结语
20世纪90年代至今,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一是实验。实验教学的作用不仅在于验证理论知识,巩固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解释现象、分析原因、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实训。实训的本质在于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职业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专业技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三是实习。实习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手段,是在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上进行的现实演练。学生在实习教师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生产、服务或管理现实中来,在实际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巩固和提高生产技能,积累知识和经验,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磨练职业心理品格。
2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在梳理了我国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历程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多种途径,对我国部分高校文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进行了归纳:
(1)课堂实践教学方面
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文科课程的教学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一成不变的在讲台上讲,学生机械的在下面听,一堂课下来教师的姿态甚至语音语调都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学生往往就是睡觉的睡觉,逃课的逃课,玩手机的在玩手机,老师与学生之间很少有互动,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文科课程在大学里面被学生称为是最枯燥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当然有部分课程会采取“模拟演练”、“演讲比赛”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真正得到锻炼。
(2)实习实践教学方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我国高校都会安排毕业生参加实习工作。实习不单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前高校的实习却与毕业相联系,作为必修课,但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实习往往是应付流程,收不到好的效果。毕业论文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科论文的选题往往是老师指派,围绕理论谈理论,缺乏创新。
(3)课外实践方面
文科课程内容相对于理工科内容来说容易理解,文科生只需要提前预习就可以轻松掌握课程内容,所以文科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和多余精力,这也给文科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大部分的文科生都有课外兼职,比如做家教、做礼仪、做销售等等,却都是已赚钱为目的,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并无多大关联,很少有学生愿意去做那种报酬少但却真正可以得到锻炼的兼职工作。
3结语
关键词:电子类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0 引言
在工业化中引入信息化,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及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保持高等工科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經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目前工科专业毕业生工程技术能力不强,达不到企业用工需求从而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和“企业的用工荒”同时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本文尝试从电子类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角度入手,探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就业能力。
1 工科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工科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灌输的补充形式,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等同重要的位置。
1.2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用工要求脱节
部分学校将实践教学等同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事先提供实验指导书,规定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细节,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要求在实验箱、试验台上,进行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接触不到专业内新器材、新技术,不了解工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种“被动参与”的模式使学生手脚被束缚,动手应用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与企业招来能上手、能创效益的用工需要有较大差距。
1.3实践教学师资存在不足
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优秀的师资总是承担大量的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也有较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承担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被重视,很难接触到最新的器件、新技术。师资也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水平不高、待遇较差的状态。另外随着近年来的持续扩招,实验教师工作量也激增,致使师资存在较大缺口。
1.4实践教学的管理与考核不够规范
很多学校还将实践教学等同于以往的实验教学,没有构建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仍然沿袭实验教学的管理。每位教师需要带多轮次、多个实验项目,无暇顾及到学生的实验过程,更多的是依照提交的书面报告和作品来评判。造成学生只要参加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就能过关,取得相应学分,使得实践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
1.5实践教学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理论教学的工作量统计比较规范,而且还有相应的课程系数、班级规模系数,有一定的授课酬金。实践教学有其特殊性:实验需要分组,每个实验教师需要带多组,持续时间较长,还需要經常性地个别指导,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工作量上体现不够明显。部分教师耗费大量精力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全国性的科技赛事并获奖,在工作量和职称评定上也得不到体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稳,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一直得不到根本的转变。
2 电子类工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2.1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部门及其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树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践是工科专业人才成功之本”的教育理念。我校在2009版的人才方案中提出了工科教学过程中通识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占三分之一的改革思路,将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2.2改进实践教学内容
抛弃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在安排必要的电子实训的基础上,要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密切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有丰富工程实践和理论素养的教师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大量引进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3构建全程化教学实践模式
以课程设计为主线,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认知程度,从低年级开始,依次开设电子基础实训(包括电子产品装接操作安全、简单钳工操作技能、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实训准备工序、手工焊接技能、简单电子电路工艺识图及装配等)、电子设计实训(包括Protel99原理图编辑设计系统、电路仿真、PCB图设计系统、信号完整性分析等)、51单片机实训(单片机软硬件操作、接口技术、综合应用实验等),最后可开设AVR单片机实训、DSP/ARM实训等课程,在综合性实验中都以常用成熟产品为目标,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在四年级,可以安排一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具备企业就业的能力。
2.4改革实训成绩评定体系
学生成绩评定是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关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所以成绩评定等必须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它既要参考学生实训的成果,又要关注实践教学的过程。为此,我们从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创新成绩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理论成绩包括实训项目的工作原理、检查方法、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技能操作成绩包括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项目完成速度和质量等情况:创新成绩则需要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又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完成综合性的设计开发,制作出有一定应用价值又有创新的项目。
2.5引进与培养并举,优化实践教学队伍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配备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师承担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要向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倾斜,有丰富实践經验工程技术开发人才可以打破学历、资质等框框。鉴于工科专业的性质,要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多年工作經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我校自2009年开展了“卓越工程师进课堂”活动,依托洛阳雄厚的工业基础,每学期邀请6到8名企业、设计研究院高工来学校结合专题给学生搞讲座,与教师座谈,加深师生们对工程实践的认知:同时利用寒暑假委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研究所进行短期交流,了解企业用人需要和技术特点,便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同时还将实践教学的教师与课堂教学的教师同等对待,改进评价体系,把实践教学同样要计人教学工作量,与课堂教学一样给予授课酬金。
2.6以重大赛事为平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为加强大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育部、团中央等国家部委推出了“全国大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大量”、“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公开赛”、“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项赛事活动,这些比赛涉及到人工智能、控制、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绝佳平台。目前,我校依托国家级重大赛事,成立了6个专业性学生社团,连续三年参加了相关比赛,成效显著,学生积极性高。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创新型社团为例,介绍了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理念,阐述了校企合作联办社团、“项目驱动式”“大赛参与型”“志愿服务型”等社团组织建设模式,相关经验值得借鉴和再创新。学习创新型社团组织模式校企合作在当前这个技术进步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人的寿命延长的新时代中,大学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做好终生学习、终生调整的准备,而终生适应能力常常来自课堂外的训练――包括社团活动。当前,高校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已是形势所趋,学习创新型社团作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正广泛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学习创新型社团是指一群具有共同专业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织而成的以“学习与发展”为目的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在长期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发现在学生中存在着认为“学习驱动力是个体间竞争,学习过程是听课过程,学习结果评价是考试”几种普遍性误解以及在参加各类竞赛过程中“为比赛而比赛”的被动参赛现象,于是孕育、培养出了一大批学习创新型社团,并对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大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开辟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个性发展的氛围下接受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一、大学生社团的运营理念学生社团坚持“目标管理”和“自主管理”双重经营模式。所谓目标管理,就是要求学生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在既定目标下制订工作计划并逐步实施。在目标管理的驱动下,学习创新型社团就应该主动实现:(1)有目标。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依托,如依托学生大赛、依托校企合作项目等,树立起社团的目标和方向。(2)有计划。社团每年开学初应向指导老师汇报工作计划,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工作内容;(3)有培训。社团要坚持“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工作,将日常培训工作常规化,帮助新入会员“超前”学习专业知识。(4)有结果。社团成员参加大赛要出成绩,参与研究要出成果,参与创新制作要完成最终作品。学生社团自主管理,意味着是否设立社团以及设立怎样的社团,完全由学生决定;意味着由谁来负责社团的运营,完全由学生决定;意味着在符合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前提下,社团要举办什么样的活动以及怎样去举办,完全由学生决定;意味着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如何去募集资金以及募集到的资金如何去使用,完全由学生决定;意味着社团是否要解散,完全由学生决定,等等。二、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企合作联办社团模式当前,承担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高等教育,每年都不得不面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而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面临的压力更加不言而喻。据有关评估报告披露,目前2101所全国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的教育模式让很多学生感到“用的没学,学的没用”困惑,如何破解“用的没学,学的没用”的难题,成了很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哥德巴赫猜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由学校与企业订立合作协议共建社团,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让大学生在社团里就接受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的培训与熏陶,让同学们在社团里能够接触真实项目,真实模拟企业产品开发完整的工作流程,在产品创新设计制作过程中融合机械、电子、自控、新能源等多学科,在了解企业、了解工作岗位的同时使自己成为一名“熟手”,有利于学生成长、学校就业、企业用人。以我校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三设计院联合举办的空调工程技术协会为例,校企合作共建开始于2009年,在2年多的时间里,设计院共接收吸纳了50多名会员参与了企业项目,会员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研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最终,协会的12名成员顺利签约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三设计院。2.“项目驱动式”社团建设模式“项目驱动式”社团建设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重点,改变以往以教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满足知识“够用”的前提下,从应用需求出发来探究所需的科学原理。通常,教师会事先帮助学生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必要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以我校机电学院学生自行创新设计的“电磁调速高楼火灾逃生装置”为例,该项目就是机电学院14个学习创新型社团之一的机械创新设计协会的学生在去年孵化出来的,并获得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全国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学生们根据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方向,自由组队,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参与创新产品的研制,将发明创造由创意转变为有形的创新成果,并最终获得市场的青睐。目前,该项目已取得2项国家专利,多家企业前来洽谈购买或者合作研发、生产。3.“大赛参与型”社团建设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到各类科技竞赛中来,如“挑战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但在各类竞赛中我们发现,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学生参加竞赛的自主性不高,经常出现“为比赛而比赛”的现象。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参赛的局面,我校孕育、培养出了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服务教学、提高技能、为大赛输送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大赛参与型”社团。通过目标驱动过程,在社团的组织建设中注重培训的常规化和技能提升,注重培优、选优的过程。以数控技术协会为例,协会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奋斗目标。在没有接到大赛通知之前,协会将邀请专业教师或者具有相关技能特长的高年级同学为低年级同学进行日常培训和辅导,让会员选修专业技能提高课,以帮助会员将后面要学习的知识“超前”学习;当比赛通知下达后,协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内部竞赛选拔参赛队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训练方案开展训练,并充分专业教师、发挥社会资源等提升社团会员的竞赛水平。回顾“大赛参与型”的社团组织建设过程,促使学生形成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模式。4.“志愿服务型”社团建设模式志愿服务最近几年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在我国,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志愿者迅猛发展并活跃在社会各个方面,他们充满活力,服务到位,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这样的重大活动将越来越频繁。依托专业技能开展志愿服务是一种很好的社团建设模式。学生社团应在学校的指导下,主动与热心公益事业的行业、企业建立志愿伙伴关系,探索生产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三基合一”;发挥学习创新型社团的专业优势,推进产学研用结合,组建如食品义工、护理义工等专业化志愿者队伍,引导会员志愿者运用食品检测医疗保健等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三、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成效
以我校机电学院为例,机电学院自2008年开始探索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共与12家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起了联办社团的合作关系,社团会员累计完成科技作品286件,参加各类义工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达8600小时,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9项。表1直观地显示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热情和所取得的成绩。
实践证明,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效果显著。本文系200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09CZ036)和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12年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GDGZ12Z012)成果之一。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行业发展;创新
作者简介:俞林(1979-),男,江苏姜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教育管理。许敏(1980-),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教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15-04
高职教育必须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在目前国家财政投入和宏观激励政策都很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赢得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总结我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校企合作的经验,结合企业发展新趋势,学院本着“服务、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理念,细分合作市场、建立合作平台,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校企互动、双赢,有力推进了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了办学水平。
一、结合自身特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我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借鉴国(境)外职教成功经验,创建了集教学、实训、培训与技术服务于一体,体现产学合作理念的工业中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外拓展,先后与众多大中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训基地,通过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方式,推进校企合作工作跨上新台阶。学院以“建立利益共同体”为基础,与合作企业一起探索能够实现共生发展、校企双赢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确立了“五个共建”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使校企合作向纵深推进,促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一)共建“队伍”
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及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具备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潜质的中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二)共建“基地”
按照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互动,建设一批融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践实训基地,满足基本的校内实践教学。有效地利用企业捐赠的设备,使实训室车间化、工厂化。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的作用,聘请各类素质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共建“计划”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领导和专家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工作,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校企合作委员会商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上,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在技能训练和实践环节中,以企业车间、实验室、研发中心、教学工厂为基地;在顶岗实习、就业安置过程中,以合作企业为主体。这种校企密切合作、企业全过程参与的人才培养计划,为职业院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共建“课程”
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学院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以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为平台,聘请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参与课程改革。同时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确保了课程建设的质量。
(五)共建“课堂”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而大多数的职业能力只有在真实的环境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一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并由企业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管理精英担任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形成校企合作共建课堂、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机制。
二、兼顾四方利益,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尚无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学生实践教学难以按计划付诸实施,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目前社会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长效机制。
(一)利益机制:驱动校企进行通力合作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我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五・一”、“十・一”、春节长假期间是商品销售旺季,商店迫切需要增加销售及与之相关的人员,我院组织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一方面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业务越繁忙,越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是适应企业生产流程需要,实行弹性学制。现代化流水线生产是连续不间断的,学生顶岗操作客观存在一个由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如果学生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为满足企业需要,我院将物流管理、电工电子等专业实践教学时间进行综合,每次连续安排时间不少于3个月,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如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和企业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学院毕业生优先让合作企业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最大收益者还是学校,因为它帮助学校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二)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全面开展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企业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企业副职或有关车间(部门)副职。三是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四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五是制订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宣传报道。六是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工作,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七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的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
(三)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而是双方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比如,学校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人去企业顶岗实习多长时间,企业已将此内容纳入生产计划,如果到时学校不能履约,导致企业生产损失,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安全保障由企业负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企业必须按照协议赔偿解决。没有符合法律要求的协议约束,就没有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在法律约束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一员,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按企业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职责。任何把自己置身于企业之外,或把自己当成实习生而游离于企业,都会给企业带来损失,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经常看到,有学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工作马虎、行为随便、不遵守职业道德,结果既损害了学校形象,也损害了学生形象,导致校企合作意愿丧失。
(四)情感机制:奠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始终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特别是企业在人才培养缺乏法律规定和政策优惠条件下,推动校企间合作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的情感。某企业领导者与学校领导是同乡、同学、战友、朋友,可以带来两者亲密无间和友好合作。情感永远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源和剂。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交流和沟通。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动等信息及时向企业,使企业感到学校对他的重视;同时,关注企业发展变化,并及时给予信息回应,如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学校及时予以祝贺;企业遇到困难,积极帮助解决。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学校经常走访校企合作的相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节日上门慰问,特别是教师节,让专家委员会成员、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享受与本校老师一样的待遇。三是经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劳动,关心其疾苦,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一员。一旦企业相关人员对学校及校企合作工作产生了感情,校企合作就有了稳固的基础和较高的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强化校企合作,推进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进步
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在为企业创造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拓展了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渠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一)依据需求提供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效益
近几年,学校共完成企业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等60多项。如数控技术中心为中小企业解决了产品制造工艺编制、设备采购的技术参数和市场价格咨询等问题;模具工作室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发了高难度模具,参与新产品的试验工作;汽车电控技术工作室帮助企业完成了新电子控制技术产品开发的试验分析等前期工作;信息工程系为多家单位建设网络、开发管理程序等等。这些项目不仅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还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学校每年都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为合作企业录用,并成为业务骨干或管理骨干。学校还依托产学合作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主动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承担了11个工种初、中、高级技术等级鉴定和5个工种的技师培训。近年来,学校共为企业培训员工达6500多人次,为社会培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达1530多人次,深受企业的欢迎。
(二)促进了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竞争实力
一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如信息工程系利用华为3COM和港湾网络公司提供的网络设备,精心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并推广项目教学法;制冷专业利用海尔服务中心实现课堂、车间一体化,开展现场教学等。2002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连续3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最近又被教育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二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聘请合作企业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共同指导学生,既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又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加强了“双师”队伍建设。在2003年江苏省高校创新制作大赛中我校作为省内唯一参加的高职高专院校代表队获一等奖;近两届毕业生获得高级工证书的人数达800余人,并有9人获省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一、二、三等奖;学生科技兴趣小组在产学基地开展科技创新制作活动,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机器人科技小组制作的机器人参加2002~2006年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大学生CCTV机器人大赛”中,学院作为唯一连续五届参赛的高职高专院校代表队,两次进入十六强,两次获最佳风格奖等;学生科技制作兴趣小组发明的正弦信号发生器、悬挂控制系统两个项目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大学生数学建模项目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江苏赛区二等奖;下肢减重康复机械手项目获第一届江苏省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三是促进了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提高了教科研水平。我们通过与企业合作,已建成2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6门国家精品课程、10门江苏省优秀课程、2本江苏省高校精品教材和2本省级精品重点立项教材。2003年以来,学院教师编写各类教材108本,其中专著2本、主编38本、主审9本、自编校本教材35本。“十五”期间完成省部级及以上课题研究10多项、院级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2项分别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师生自己动手开发了25套高级教具,其中“产学结合型柔性制造系统”经江苏省专利委鉴定,确认为填补了国内空白。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时间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关键词:嵌入式 实践教学模式 ERP沙盘模拟 实训
前,企业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除了会计理论知识外,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在企业越来越注重毕业生实践经验和综合能力的形势下,要使会计专业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改进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会计“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 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尽管也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课程设置上也安排了诸多实训,但这些实训存在以下弊端,致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效果欠佳。
(一)校内实验室实训的综合性不强
1.实验内容以单一的会计核算为主。目前会计模拟实验室多以工业企业一个月的会计事项为蓝本,要求学生练习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的一整套会计核算处理方法,很少涉及会计预测决策、会计控制、会计检查等会计管理的内容,同时,会计核算类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系统性。
2.实训项目缺乏有机结合。多数高校开设有会计手工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但是这两种实训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实训采用的教材也不尽相同,导致两种实训方法没有有机结合,学生无法认识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训之间的关系。
3.重专业素质轻综合素质。传统的模拟实验只是模拟了材料,而没有模拟环境,没有将会计本身放置在企业整体的环境中去运作,所以只教会学生如何做账,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团队合作以及相互沟通等综合素质方面十分欠缺。
(二)校外实习的效果不佳
尽管许多高校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真正能让学生深入顶岗实习的企业非常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带有保密性,企业财务人员比较忙,加之财务人员担心学生弄错账而不让学生上岗操作,导致学生只能在实习中“看看”;二是由于财务部门办公场地小,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其余学生只能等待;三是实习地点分散,致使实习费用过大,对有些学校而言,经费困难,所以,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关系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各种阻力,使得学校没有稳定的实习基地。
二、国外高职会计“嵌入式”教学模式借鉴
(一)职业素质教育应该嵌入到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美国学者认为,职业素质教育不能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而是应该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结构与顺序安排相互交织、彼此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在专业课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逐步嵌入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教育不是一门新的研习课程,而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重构”。
(二)国外高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主要是通过“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来完成
目前,国外高校培养职业素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课外培养;课中培养;课内培养;独立课培养。其中课外培养、课中培养、独立课培养与我国高校的职业素质通识课培养相类似,而课内培养的方式主要是职业素质与专业课的渗透式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运用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将职业素质教育嵌入到每门专业课的课堂授课、课后作业、顶岗实习、期末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三)“嵌入式”实践教学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
根据美国大学协会的界定,“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是教师一方面要传授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并且还要对这两方面的学习结果进行全面测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嵌入式教学模式要求实现的教学目标是双重的,既要实现专业课理论教学目标,还要培养学生能够成功完成与岗位任务相关的作业的职业能力。课程结束时对专业课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的成绩进行测评。美国马里兰大学Cossard副教授认为,通过精心设计综合性很强的大型作业可以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课程教学的评价结合在一起,以取得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的良好效果。
三、“嵌入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有效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会计职业特征、职业能力基础框架和会计教育现状,改革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改变单向的知识传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学模式,把学生专业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线,嵌入职业价值观、知识技能、人际技能和组织技能的培养,使会计教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精简会计核算实验,嵌入会计估计空间
由于在当今形势下,计算机账务处理迅速发展,会计人员素质也向管理型发展,所以要适当减少会计核算实验涉及的事项,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涉及会计判断的事项。比如购入一项固定资产,让学生去查找资料,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计提折旧方法,而不是事先假定好,只让学生机械的计算。同理,不要每个问题都给学生固定答案,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合理的会计估计和判断,从而使学生了解会计处理不仅有账务数据的精确性,还有会计选择上的主观判断性。
(二)嵌入ERP沙盘模拟推进实践教学——游戏化教学
实践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沙盘教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培养模式。独立开设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将ERP理论与沙盘教学相结合开设ERP沙盘模拟对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避免上述校外实习的弊端,同时又能使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ERP沙盘模拟这种“把市场建在教室,把企业交给学生”的实训模式不失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方法。
ERP沙盘对抗课程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而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授课方法。它是针对一个模拟企业,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定义为一系列的规则,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要亲自经营一家拥有一定资产、销售良好、资金充裕的企业,连续从事6年的经营活动。学生被赋予不同管理角色,包括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等,并可根据人数的多少设置财务助理、营销助理及商业间谍。面对来自其他企业(小组)的激烈竞争,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及预测竞争对手动向,来制定并执行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销售、融资、生产等方面的短、中、长期策略,然后一年一年“经营企业”,每一年末用财务报告计算经营结果,算出所有者权益,并分析制定改进方案,继续经营下一年。因而它是一种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为一体,充分体现“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教学方式,这种学习方法可称为做中学,也叫游戏化教学。通过ERP模拟沙盘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开放的心态、亲历亲为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三)课程中嵌入岗位、考证、比赛——“岗、课、证、赛”融合
“岗、课、证、赛”融合中,所谓的岗,是指在企业中的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岗位、会计监督岗位组成的岗位群;课,是指在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证是指省财政厅颁发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财政部颁发的助理会计师证书、信息产业部和用友公司联合颁发的用友ERP工程师认证证书等;赛是指由省教育厅主办的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会计技能”竞赛、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
所谓“岗、课、证、赛”融合,就是在会计专业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全国职业院校会计技能竞赛的竞赛内容嵌入到授课计划中,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嵌入到课程中,并不断完善授课内容、调整授课手段和考核制度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活动,使学生掌握课内知识和比赛技巧,构建一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学习考证知识、努力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课程。通过学习和竞赛,鼓励学生在大一时报名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大二时有30%-50%的学生报考初级会计师,为未来从事会计工作培养岗位意识和岗位能力。它看似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比赛,实际上是以比赛为手段、以证书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通过“岗、课、证、赛”融合,不仅可以让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加强学生课后学习会计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和运用制单知识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岗能力。
(四)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将企业与行业经验嵌入到实训教学中
实训教材的选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很好地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因此应设法让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结构、经营管理信息化手段等嵌入实训中,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吸收企业与行业经验。高职院校可组织本校教师编写实训教材,但应与校外专家紧密合作,借助于他们的企业背景,根据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等职业岗位(群)和企业工作流程,以ERP为平台与企业信息管理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会计综合实训系统,不断完善会计综合实训系列教材,更新实训系统数据,提升ERP系统实训效果。
四、高职会计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激励企业积极参与
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企业,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由于财务数据的保密性等原因,企业通常不愿提供岗位给学生实践,这使高校陷入“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致使目前的校企合作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实习,难让企业真心诚意地积极参与进来。因此,如何让校企合作落到实处需要多方面努力。“嵌入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推广,可建立“订单班”,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人才,让企业勇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保证会计人才的培养完全符合对接企业的要求。另外,政府应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专业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场地。只有全员参与,才能营造出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局面,更好地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完整的综合性作业让学生完成,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打造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每个专业教师都真正下企业,脱产顶岗,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带回企业的真实案例、企业的管理思想等用于教学、科研,以研促教,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注:本文系2013年台州市教育规划课题:高职会计“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项目编号:GG13070)
参考文献:
1.陈莉萍.ERP沙盘模拟实训——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有效模式[J].商业会计,2012,(19).
2.吴海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嵌入式”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4).
3.蒲萍,袁芬.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财会通讯,2012,(9).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林海鹏(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修;李胜波(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煤炭行业人才紧缺背景下机电专业3M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16-03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专业设置、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的知识面窄,教学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工程意识薄弱,工程实践能力差等。由此,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规格的多样化、多层次化,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树立重视教学质量的教育观念,树立个性化及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既要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又要具有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机电本科专业为例,浅谈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以CDIO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Moral)、大工程(Engineering)、大实践(Pratice)”的“三大”教育思想,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产学研相结合,育人为本,分类培养,服务社会”的专业办学新思路出发,形成“以人为本,按需设计,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3M)人才培养模式。
3M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差别,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等。例如,由于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在煤炭行业紧缺人才背景下,对于机电定向生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矿业类机电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此外,还搭建多种教育平台,构造相应的课程模块,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基于“平台+模块”体系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专业办学特色。
根据目前社会需求及学生现状,学校将机电专业分为A、B、C三种培养模式。A培养模式为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学术培养为取向,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B培养模式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C培养模式为煤炭行业人才紧缺背景下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注重煤矿机电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培养。[1]“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要改变那种为强调各门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忽视课程之间的衔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状况,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优化重组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加高新技术方面知识的传授,做好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新设计与调整。
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过程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形成柔性结构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根据A、B、C三种培养模式的人才规格要求制订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人文及社科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五个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框架及课程结构。注重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适中,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分别在公共基础课、素质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中设置选修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分段教学,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前移,将部分专业课前移到第六学期,压缩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在第七学期针对A、B两种培养模式增加与该阶段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C培养模式采取“3+1”等人才培养模式,[1]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多样化教学培养体系。
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接受国际化的竞争就必须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的,[2]因此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黑龙江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学校在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工程教育理念,[3]按照“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整合校内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将企业引入学校,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学校和企业及其之间的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论知识掌握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实验与实践教育理念,加大对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整合和优化,贯彻“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构建了由基础型、复合型、提高型和创新型4个各具特色、层层提升、层层深化的“基于平台的分层次渐进式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施开放性实验与实践教学模式,设立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基地,将工程实践和科技能力相互补充,培养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人才。基于平台的分层次渐进式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如图2所示。
4.大力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4]它不仅是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毕业设计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工程意识;不重视开题;题目太陈旧,致使学生缺乏创新性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教学水平。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
黑龙江科技学院机电本科专业对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评估效果逐年上升,受到学校的好评。
学校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包括:
(1)选题过程。设计题目应尽量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申报题目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三年之内的题目不能重复,接近的题目可在创新点处说明,题目确定后交学院汇总统一上报教务处备案。
(2)开题过程。首先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收集各类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毕业实习深入现场解决。实习后撰写开题报告,主要进行方案的确定、可行性的分析及创新点的确定。为避免出现偏离、方案设计不合理,学生要进行开题答辩,由指导教师和开题答辩教师共同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学生下一阶段的毕业设计顺利进行。
(3)指导过程。指导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定期开展学术汇报、检查设计进度;采取启发为主、集体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设计过程中还要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指导教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4)答辩过程。答辩过程中注重过程的监控,每个答辩小组要保证有5名教师,答辩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答辩小组教师在该学生答辩结束后给出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成绩在答辩前给出。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答辩资格具有一票否决权。
(5)成绩评定与评估。在成绩评定上,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总成绩由答辩成绩、指导成绩和审阅成绩三部分组成,保证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确保下一届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当年毕业设计进行单向评估,并给出评估反馈意见及成绩排名,以供整改。
由于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但提高了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
5.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
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教风状况严重影响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抓实抓好。而考试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5]近年来,在部分高校中,教风、学风和考风状况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到了令人忧虑的程度。例如,教师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授课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教学方法落后;考试形式单一、评分标准不灵活等等。这些都成为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障碍。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先从教师抓起。学校大力加强教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加强教风建设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尊师重教,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尊师重教,营造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贯穿于教学之中。
(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正确处理教师考核中量与质的关系,除了考核教学工作量,还要考核教师的科学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情况、素质教育与育人情况,建立了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质量三级监控体系。
要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要更新考试观念,深化考试改革。在考试改革方面学校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考试内容的改革。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注重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创新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等。
(2)考试方式的改革。针对课程的特点,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笔试(闭卷、开卷)、口试、文献调研报告、论文、作品、计算机网上考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际考试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3)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在成绩评定上,制订了完善的平时成绩考核制度。考试可分几个阶段进行,将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考核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因材施教的目标。
(4)体制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将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任课教师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建立了试题库质量评价制度、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试卷成绩分析评价、整改措施及各种激励机制。
总之,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与考风,真正促进了教、学、考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大大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6.依托重点学科,加强特色,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又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6]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
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平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带动专业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加强特色,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充实了专业教学内容,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依托学科平台,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以下主要工作:[7]
(1)搭建校内工程实训平台。在学校大工程背景下,搭建了机电专业工程训练平台、大工程实践训练与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搭建工程高端平台。利用学校引进的国际高端制造设备,搭建工程高端平台,建立国内一流先进水平的“现代加工制造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培养学生高端工程素质与能力。
(3)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构建了“校企合作”及“定单式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我院机电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色:以CDIO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三大”教育思想,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柔性结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平台的分层次渐进式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设立评估与整改环节;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做到教、学、考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加强特色,坚持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在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专业2006级、2007级进行了部分试点,在2008级、2009级定向生中进行了全面试点,已培养出了服务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学校广泛倡导的“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海鹏,周广林,王金波,等.关于机电本科生3M培养方式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9):91-93.
[2]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3]刘凤臣,周广林,张凤武.MPE理念下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69-71.
[4]周广林,赵汗青,王宏.定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7-59.
[5]周广林,刘凤臣,韩鹏,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