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级跳远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关于三级跳远的普及问题
三级跳远是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之一,难以很快掌握,急待研究一种行之有效的速成教法。
2、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和实验结果来看,学生的三跳结构普遍存在着严重失调的现象,见表1。表1说明:学生未能控制好第一跳的高度和远度,从而使三跳的整体结构不相协调,即形成了“跳-跑-跳”的三跳结构。
二、教法设计及研究方法
1、速成法设计原则
(1)结合技术特点,明确教学关键,使学生在短期内形成完整技术定形。
(2)从学生实际出发,降低学习难度,减小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
(3)必须符合生物力学原则和现代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趋势。
2、速成法的特点
(1)体现复杂技术教法的简化方向,便于初学者短期内掌握技术。
(2)强调技术的完整结构,重视助跑及各跳之间衔接技术。
(3)强调水平速度的发挥和保持,三次起跳中的向前用力和快速节奏。
(4)在教学顺序上先从第二、三跳的教学入手,强调第三跳的跳跃距离,从心理上诱导学生自觉有效地控制好第一跳的高度和远度。
3、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的分组(略)
(1)文献资料的查阅;(2)理论分析;(3)调查研究;(4)实验法;(5)数理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组各跳水平速度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实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向前用力的良好的起跳技术。从两组三跳的水平速度损耗值和垂直速度的变化分析中可以证实,实验方法从总体上有利于建立制动作用较小的起跳技术,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从两组三跳总重心运动轨迹的描绘图上可以清楚的看出:实验组呈现出“两平一高”的技术特点;对照组则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状”特点。从各跳占总成绩的百分比来看,实验组克服了散条比例的不协调现象,即:33.8%+30.13%+36.07%=100%。
3、测量结果显示出实验组前两跳的着地角都大于对照组,说明制动作用小于对照组。
4、屈膝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跳之间的衔接效果,测量结果说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5、实验组三跳结束时平均偏差为21.65厘米;对照组为43.24厘米。实验组10次试跳成功率96%,对照组为84%。
四、结论与建议
1、速成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发挥身体素质,表现出一定的运动成绩,在短期内初步掌握较为合理的完整技术定形。
2、在“减速法”的指导下,具有速度高,制动作用小,水平速度损耗率低,三跳距离比例协调和整体节奏性强的特点。
3、“速成法”的原理符合三级跳远技术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有序联系的规律,能体现其教学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4、“速成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防止教学中有超量负荷所带来的损伤。
[关键词]高职院校 美育课教学改革 “三级跳”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昆仑(1965- ),男,江西婺源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管理系副院长,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校美育、艺术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64-03
当前,学校美育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学界的高度重视下,已从普及的广度向创新性探索深度推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高职院校开设的“美育”“美学”类课程(以下称美育课)是实施学校美育的主渠道,如何发挥主渠道作用,使学生在该课程中既能掌握美学理论知识,又能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摆在美育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高职院校美育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美育课教学改革符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党的十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课的教学改革在教学思想上确立了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教改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第二,美育课教学改革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具有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等特点。美育课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在内容上设置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目标,在形式上运用理论课、理论+实践课、纯实践课三种课程类型,构建了“谈美”“赏美”“创美”的“三级跳”教学模式,将教、学、做有机统一,探索了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路子。
第三,美育课教学改革契合了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一方面,由于目前招生体制的限制,高职生的录取是处于录取批次中的最低层次(专科),该批次的文化线划得低,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兴趣广泛,接受新生事物快,具有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美育课教学改革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勇于表现、大胆创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愉悦,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
目前,高职美育课教科书大多由两大类内容组成:一是美学原理,二是艺术欣赏的理论部分。这些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按传统的方法讲授,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美育课的教学,总结出了美育课“三级跳”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美育课“三级跳”教学模式探析
美育课“三级跳”教学模式是笔者借用体育项目“三级跳远”之腾空向前的寓意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理论指导下创立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
(一)“一级跳”――谈美
谈美――理论阐述阶段。笔者用“问题引入法”来活跃课堂,把课堂变成讨论会、辩论会,跳出了“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方式。该阶段主要从课程、章节、知识点三个层面设置问题。
1.在课程层面上。如第一节理论课引出“花的美是花本身美还是人认为花美花才美”的问题,该问题通过学生不断地辩论、反思,最后学生会得出三种观点:一种认为花本身美;第二种认为人认为花美;第三种认为既要花本身美又要人能够认识花的美。教师不给出答案,适时引导学生带着疑惑学习课程,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章节层面上。如上完“绪论”课后设置“把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图式的方式在黑板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学生在黑板上发挥各自的画技和想象力,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设置这个问题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明确课程章节编排的规律;二是使学生正确把握课程内容,从而使学生能从宏观层面把握微观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明确自己学习课程的进程,便于学生在学习内容和重点上能有选择性。
3.在知识点层面上。这个层面要设置的问题可以很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贴近生活的问题。如在讲授人体美的内容时设置“人体艺术与黄色人体的评判标准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辨析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二级跳”――赏美
赏美――艺术欣赏阶段。笔者用“形象感染法”陶冶学生的情操,把课堂变成音乐厅、剧院、美术展厅,跳出了理论课的范畴,进入到实践教学领域。该阶段主要是以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欣赏的方式,用具体可感的形象直接引起学生的美感,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教材内容、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目的。
1.通过艺术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给学生上第一节美育课时,打破了带着讲义从“绪论”开讲的一般教学模式,而是拿着VCD和音乐盒带走上讲台,上课第一件事就让同学们把桌上的书及学习用品放进抽屉,这时你会发现所有的学生都兴高采烈、聚精会神地等待你的讲课。这一新颖的出场和开场白引起了学生对美育课“积极的情绪反应”。
2.通过艺术欣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笔者在美育课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定量的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音乐、影视、美术欣赏课,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使审美实践和审美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体裁、时间、曲目上做了合理的安排:第一,在体裁安排上先易后难:以音乐欣赏为例,首先从声乐入手,排列顺序依次为通俗歌曲民歌艺术歌曲;再到器乐曲欣赏,排列顺序依次为情调钢琴曲民族器乐曲或中外独奏曲协奏曲交响曲。这种音乐欣赏过程,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心理距离”,使音乐欣赏成为“可接受性”教学。第二,在时间安排上交替进行:目前高、中等院校都把美育课列为选修课,一周只有两课时,一学期要完成课程,艺术欣赏课安排五六次(10~12课时)较合适,且和理论课穿行,一般上完一、二章理论课进行一次艺术欣赏课。第三,在曲目影片安排上紧扣教材:是否紧扣教材内容来安排曲目、影片是艺术欣赏能否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关键。如美的表现形态从横向来分有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在歌曲和器乐曲及影片中,教师可以安排能表现这些不同形态美的曲目和影片。例如,安排《船工号子》、京剧《智取威虎山》等,能表现“崇高”美所具有的那种豪放、粗犷、雄浑、伟大的特点;安排《茉莉花》《水边的阿蒂丽娜》等,能表现到“优美”所具有的抒情、柔和、婉转、清新的特点;安排表现《小白菜》《二泉映月》等,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忧伤、悲泣的“悲剧”美特点;安排《跳蚤之歌》《卓别林喜剧》等,能使学生感受到幽默、滑稽、讽刺、诙谐的“喜剧”美特点。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仅能对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美的风格特点有准确的把握,还对美、美感、艺术美等有了实在的感性体验。教师在讲解这些章节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能把这些感受到的印象融入抽象的理论思维中去。
3.通过艺术欣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欣赏钢琴曲《童年的回忆》,整首曲子就是引子和主题重复,曲式结构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引子部分Ⅰ、Ⅳ、Ⅴ三个分解和弦,用流畅的三连音演奏把同学们融入一个阳光明媚的自然景色中,接下来一个个有大量同音反复具有儿童语言特点的音乐主题一出现,有的同学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和摇动,渲染在乐曲当中,表现出一种和音乐融为一体的状态。听完音乐以后,笔者请同学们把感受到的音乐形象和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好像把我们带入到周末春游的情景;有的说是一幅表现恋人在林中散步的图画;也有的说是表现一群儿童在河边玩耍的景象等。尽管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各异,但都是从音乐表象出发,创造出了一个新形象。
(三)“三级跳”――创美
创美――美的创造阶段。笔者开展了“创造美、鉴赏美、展现美”(以下称“创美”)实践活动,用“创美”来发挥学生的个性,把课堂变为舞台、沙龙、美展厅,彻底跳出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该阶段学生与老师的角色互换,讲台变成了学生创造美、鉴赏美、展现美的舞台。
1.“创美”目标。笔者试图通过开展“创美”教学实践,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或展示介绍自己(含他人)创作的作品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育他们的形象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陶冶他们“爱国”“爱家”“爱人”“爱己”的情操;拓展他们在演讲、创作、表演等动手、动脑、动口之能力素质,以求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之目标。
2.“创美”实施过程。第一,理论知识准备:在教师讲完美学基础理论以后开始布置“创美”活动。这就要求学生以美学观为指导,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来进行“创美”。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使“创美”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作品更完美。第二,创作排练准备:“创美”实践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范畴内进行,以创造艺术美为主,如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曲艺、工艺等。根据这个范围要求学生首先要设计“创美”方案:该方案包含作品名称、类别、创作方法、完成时间等内容,经教师审查通过后方进入创作阶段。学生在“创美”活动中以个体为主,群体组合为辅,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创作、制作、排练。第三,文字材料准备:每位同学在上讲台之前必须把“创美”活动的主题、创意、内容、感受等用文字书面总结。要求总结材料要紧扣教材内容,注重融入生活和人的情感要素,为鉴美之用。第四,课堂实施过程:首先每位同学(有组合的一起)按学号顺序依次到讲台(或空地)前进行表演节目或展示其创作的作品。然后讲解创造美的过程,介绍作品的背景内容、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创意及美的类别形态等。最后每个作品展示以后,全班同学和老师分别给每个作品打分,总分共计20分,学生分数占70%,老师分数占30%,最后算平均分,该成绩作为“美育”课程的成绩。
教师在每节课后对“创美”实践进行点评,指出本节课“创美”作品的不足,对下节实践课提出具体的要求,适时跟进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实践课的活力和“创美”实践教学的效果。每个班“创美”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进行综合讲评,并做现场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创美水平,为下一轮“创美”实践教学积累宝贵的经验。
3.“创美”实施效果。实践证明,“创美”教学一方面形式多样、作品丰富、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用独唱、独奏、小品、诗朗诵、魔术、武术表演、动感影集、绘画、诗歌、散文、刺绣、手工、摄影、演讲等方式来创造美、展现美、鉴赏美。在实践教学时把课桌移至教室两边,教室就变成了舞台,这时同学们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创美者”“展美者”又是“赏美者”,这种角色的瞬间转换及教室功能的改变,同学们在课堂上享受着一台晚会+沙龙+论坛的盛宴。
另外,“创美”教学练手练脑,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美”实践期间,有的同学主动到图书馆查找料,有的上网下载音乐、制作图片,有的到社会艺术团体学演节目等,无论创作何种类型的作品都发挥了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这也符合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创美”实践教学创新了美育类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学生由“被美教育”向“创美教育”的转变;找到了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的结合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由上可见,美育课“三级跳”教学模式首先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首先,它把生硬的理论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讨论课、欣赏课和创造课。使理论性的课程不再单一枯燥,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活泼性,不仅做到通俗易懂,而且能身体力行。其次,“三级跳”教学新模式还是将获取知识的教学目的变成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高尚人格这一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育知识,也要提高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最后,“三级跳”教学新模式找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的结合点。它不仅仅把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虽然离开教室,但是并没有终止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从而实现了课内外相统一,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被动接受“美育教育”与主动参与“美育教育”相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美育课“三级跳”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了高职教育应遵循的“两个转变”:一是教学思路从以学科为本位向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二是教学方法从老师填鸭式讲授向形象化讲解和师生互动互学转变,达到了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Z].2002-08-24.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0-01-17.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5]谭好哲.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进程与目标取向[J].美学,2009(4).
关键词:立定三级跳远;高考体育;技术
立定三级跳远是高考体育加试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文对立定三级跳远及其动作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在高考中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立定三级跳远技术结构
立定三级跳远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身体素质和技术高度统一的项目。它首先是从静止开始的,第一跳为双脚起跳单脚落地,在获得适当的远度的同时,为第二跳制造一个水平的初始速度;第二跳为跨步跳,利用第一跳获得的水平速度的基础上,以适当的起跳角度、充分的踏跳、合理的摆腿摆臂技术,获得一个充分的腾空步和满意的腾空距离;第三跳则是在第二跳的基础上做一个无助跑的跳远动作。这三跳动作连贯,但是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技术侧重点和要求,以保证不同阶段的任务的完成。
二、立定三级跳远技术动作分析
1.预备阶段
此阶段动作要协调、放松,预摆幅度要大于预先拉长肌肉初长度,使起跳前获得较大的肌张力。标准的姿势是:两脚平行站立,脚尖向前,自然分开,目看前方,双臂上举,重心上提。紧随而来的手臂放松下摆,顺势呼气,大小腿保持适宜角度,上身稍微前倾,全脚掌着地,双臂摆到身体后侧的最高度,身体的重心在重力方向上处在双脚支撑点之间前方一点点,预摆结束立即起跳,以免影响肌肉爆发力。
2.第一跳
第一跳重在“弹”,在预备动作做完之后,要做的任务就是弹跳,这时身体迅速弹出。这个过程中,身体要保持较大的前倾角度,单脚要屈膝高抬,积极快速摆动。第一跳的任务是为了接下来的二、三跳做准备的,使下面的两跳能够获得较高的水平初速度。这一跳要注意的是:落地时,身体总重心要快速前移过渡到支撑点前面去,以免产生制动。
3.第二跳
第二跳的技术要点重在“飞”,这个时候踏跳快而有力,起跳的人要有意识地增加踏跳的角度,身体在离开地面以后,要把上体主动抬起,把姿势保持在稍微前倾的状态,在摆动腿和屈膝向前上方摆动的同时,两臂摆至前上方立即制动,提高身体重心,使人的身体自然抛出,摆动腿同侧髋部前送,主动前伸小腿,做好第三跳的踏跳准备。它是整个项目中的关键一跳,要快速而有力。
4.第三跳
第三跳的技术要点在于“拼”,这个时候,踏跳腿向斜后方做 “趴地”动作; 身体离地后,两臂快速前摆,摆动腿应屈膝高抬,与踏跳腿形成跨步姿势;随着身体向前移动,踏跳腿要屈膝积极向前跟上摆动腿;收腹,两大腿高抬,小腿前伸,做好落坑准备。
三、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和方法
(1)滚动双脚的练习。这个训练的动作过程是:练习者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背在身后,吸气、提踵至最高点,憋气,身体充分伸展,然后缓缓放下脚踵,待脚踵落地后立即滚动垂直跳起,同时呼气,腾空后两腿伸直,绷脚尖,落地后重复上述动作。这个练习针对的是三级跳远中的起跳动作的滚动技巧练习,是更好地为学习和训练立定三级跳远奠定良好的基础。
(2)蹲跳起练习。这个练习针对的是第一跳的技术训练,动作过程是:全蹲状态双脚起跳(垂直向上跳起),腾空后,保持上体直立,一腿屈膝向上摆起,大腿面摆至贴到胸部为最佳,一腿下蹬伸直、绷脚尖,双脚落地后交换腿重复上述动作,完成规定量后加速跑30米~50米。这个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下肢爆发力和协调性,训练学生在学立定三级跳远的时候能够富有节奏感,增强学习效果。
(3)跳深练习。学生从半米高到一米高之间的高处跳下,在稍微缓冲成起跳姿势时,立即起跳完成一个三级跳远的动作,这个练习可以使学生的下肢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在高考中占得一线先机。不过在进行这个训练的时候要放置一块垫子,防止学生在训练的时候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提高立定三级跳远的方法不局限于此,这里只列举了一些效果比较好的方法,至于更加有效的方法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总结和发现了。
参考文献:
1.第一跳过高、过远
大家知道,在完成整个立定三级跳过程中所需的水平速度是建立在第一跳的基础上。这就要求第一跳的高度要合理,向前性要好。如果第一跳过高势必造成落地时支撑腿负担过重;如果第一跳过远会造成落地时支撑腿前迈;这些都会增加水平速度的损失,影响第二跳的水平速度。破坏整个三级跳的节奏,从而影响立定三级跳远的成绩。
2.节奏感不强
立定三级跳远时无论是弹跳型、平跳型和均衡型都应该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三跳的节奏用音节表示为xxx,这就要求身体重心起伏较小,尽量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而较多的体育考生在训练和加试时,却出现xxx的节奏,身体重心起伏较大,形成从高到低或高、低、中的曲线。这种错误的危害就在于考生不能建立正确的节奏感,不能把力量均匀地分配在三跳中,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影响较大。
3.上体姿势
起跳时上体保持直立或适度前倾,两腿做爆发式的蹬伸动作,其腾起角约为50°-60°,这与立定跳远的起跳技术有所区别,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速度。腾空后上体应保持直立,稍向摆动腿一侧转动,达到躯干与起跳腿、摆动腿的协调一致。切不可左右前后倾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给第二跳合理跨出创造条件。
4.上下肢配合
身体的平衡主要是通过两臂的动作来控制,同时起到帮助身体更好地向前跃起的作用。在摆臂时注意向前摆动要用力,摆到与肩平齐时要突然停止,不能无限制的摆动,然后,双臂应自然地放至体后做好后一跳的准备动作。而摆动腿前摆要和起跳一致,摆动腿前摆与地面成平行并尽量停留一段时间,小腿则与地面成垂直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起跳的效果,只有上下肢配合协调成为一体,才能使身体重心平稳,达到合理有效的起跳。
5.放脚动作不正确
立定三级跳远技术中的单足落地技术,一般讲求快速有力的积极扒地式落地动作,它的优点就在于:第一,落地点离身体重心投影点较近,这样就加速了身体重心向支撑点前移的速度;第二,减少了起跳产生的制动和水平速度的损失;第三,有利于完成快速有力的起跳动作。在单足落地技术中常出现的错误有两种:一是前脚掌落地,它主要是由于摆动腿没有充分前摆至水平位置和脚尖没有勾起所造成,并且伴有上体前倾过大。这种错误在放脚时产生制动较大,对水平速度的损失有很大影响。二是脚后跟先落地,这种落地因为是滚动式放脚,所以加长了起跳腿落地时的缓冲阶段与蹬伸阶段的时间,同时起跳腿负担过重,出现第二次发力现象,对获得的水平速度破坏较大,影响了第二跳的效果。
6.专项技术与专项素质所限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广泛兴办,高校三级跳远的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总的来 看,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何提高高校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是高校教练员、科研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高校三级跳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的比较研究,为高校三级跳远的训练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10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三级跳远成绩在17 m以上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 的主要技术参数。
将一台Canon-16 mm高速摄影机放置于助跑道侧,主光轴正对跨步跳踏跳点,摄影距离为25 m,机高为1.2 m,采用定点拍摄法,拍摄速度68格/s。用NaCSPORTIA-GP-2000型影片自动解析仪解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跨步跳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表1为高校运动员三级跳远跨步跳的速度变化情况。成绩在17 m以上的运动员跨步跳着地前 水平速度的均值为9.6 m/s,高校运动员比他们差了1.2 m/s,仅达他们的87.50%;17 m以上运动员跨步跳离地瞬间水平速度的均值为8.6 m/s,高校选手差了1.4 m/s,为他们的83.25%;17 m以上运动员跨步跳水平速度的损失平均为1 m/s,损失率为10.42%,高校运动员速度的损失平均为1.28 m/s,损失率高达14.70%。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不论是在保持高速踏跳,还是在控制水平速度损失方面,高校运动员都差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三级跳远的关键是尽可能保持较高助跑速度,把第2跳和第3跳水平速度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高校运动员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另外,表1中高校运动员垂直速率的减少为0.92 m/s,减少率为33.27%,均高于优秀运动员,反映了他们的专项弹跳力较差。
表 1 高校运动员跨步跳的速度变化情况一览表
单位:m/s n=10
着地瞬间 离地瞬间 减少 减少率 水平速度 9.38 (0.17)
7.16 (0.27)
1.23 (0.18)
14.70% (2.25)
垂直速度 2.60 (0.43)
1.68 (0.36)
0.92 (0.25)
33.27% (8.67)
3.2 跨步跳过程中支撑腿的缓冲
高校运动员膝关节最大缓冲角度为122.16°±6.70°,世界优秀运动员跨步跳时膝最大缓冲角度为130°±3°,相比之下,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说明高校运动员跨步跳时膝关节缓冲过大,他们的着地缓冲能力差,下肢肌被过度拉长。从肌肉力学角度分析,着地缓冲能力差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下肢肌伸肌退让性工作能力差,在承受较大载荷着地时,肌肉收缩元部分肌动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微丝结合成横桥的数量少,蹬伸时参与工作的肌纤维数量也少;同时,膝关节过度弯曲,使得肌肉弹性元部分储存的弹性能减少,蹬伸时能量转化率下降。 因此,教学和训练中,应重视发展高校选手下肢肌退让性工作的能力及向克制性工作转换的能力。
膝关节过度弯曲,会造成运动员身体重心下降幅度过大,不利于跨跳的快速起跳和获得适应 的起跳高度。另外,由于膝关节最大弯曲出现在垂直支撑前,过度缓冲,则缓冲时间延长,产生的制动也就大,此是高校运动员跨步跳水平速度损失过大的重要因素。
表 2 支撑腿三关节的最大缓冲一览表
单位:n=10
3.3 跨步跳踏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
落地时两大腿夹角,高校运动员大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摆动环节的摆动在踏跳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着地前两腿的剪绞动作是否积极的重要指标是两大腿之间的夹角。世界优秀运动员注重后摆的重要作用,他们在支撑腿着地之前已开始积极摆动,因而着地瞬间两大腿间的夹角小。这样做不但可以快速移动重心、缩短缓冲时间,为蹬伸创造有利条件,还可以主动缓冲着地时的载荷。而高校运动员着地瞬间两大腿的夹角过大,后摆不积极,加大了缓冲时间,不利于身体重心快速前移,同时相对增加了着地缓冲时承受的载荷。从起跳时两大腿之间夹角来看,世界优秀运动员比高校运动员大得多,表明高校运动员前摆不充分,这样便不能有效地升高起跳时重心的高度及迅速前移重心,也不能有效地增加起跳腿的蹬伸力量。
表 3 跨步跳踏跳过程两大腿的夹角一览表
单位:度
落地时 两大腿夹角
起跳时 两大腿夹角
高校运动员 70.13 (9.10)
103.03 (6.337)
17 m以上运动员 50 (2)
115 (2)
3.4 落地角、起跳角与重心腾起角
高校运动员着地角为60.35°±2.41,世界优秀运动员着地角为68°±2,前者较小,说明高校运动员相对地加大了水平制动力,此是造成他们跨步跳水平速度损失过大的另一重要原因。不能用加大单足跳的起跳角度来增大跨步跳的着地角,这样会增加运动员跨步跳的承受载荷,不符合三级跳远的技术要求。高校运动员要想减少水平制动力,降低水平速度的损失,需强调控制着地点,保持高重心,并以积极的“扒地”式技术着地。
表 4 跨步跳踏跳的落地角、起跳角与重心腾起角一览表
单位:度
落地角 起跳角 重心腾起角 高校运动员 60.35 (2.41)
60.22 (3.48)
12.70 (2.75)
17 m以上运动员 68 (2)
61 (3)
14 (1)
从起跳角来看,高校运动员同成绩在17 m以上者之间差距较小,这方面高校运动员表现得较 好,然而,重心腾起角两者又加大了差距。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运动员下肢肌 蹬伸力量差,获得的垂直起跳速度较小;二是高校运动员起跳腿蹬伸方向偏离身体重心较远,摆动环节不充分。重心腾起角较小会使跨步跳距离减小,破坏三跳节奏,应适当增大此角度。
4 结论
1.高校运动员跨步跳踏跳过程水平速度损失过大,向上起跳的垂直速度小。
2.高校运动员跨步跳踏跳支撑腿膝关节缓冲大,摆动腿后摆不积极,前摆不充分。
3.高校运动员跨步跳的着地角较小,产生的制动力大。应强调控制着地点,保持高重心并 以积极的“扒地式”技术着地。
4.高校运动员跨步跳的重心腾起角较小。
作者简介:孔祥生,男,1963年1月出生,讲师;周全,男,1963年10出生,硕士,副教授。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教研部,曲阜 273165
参考文献
1 吴太平,等.三级跳远教学.田径运动运动技术教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2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3 石玉琴.跳深练习的运动学分析.运动生物力学论文集,1990
摘 要 助跑是跳远项目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之一,运动员必须通过助跑才能获得动力,我们应该对助跑的训练给予特别的重视。
关键词 三级跳远 助跑 训练方法 降低 助跑准确性
三级跳远是一项要求协调、平衡、速度和腿部爆发力的运动项目。跳远教学训练中,其助跑是最难控制的。如果过分强调准确性,就会降低速度,使水平速度利用率差;要么水平速度利用率高,但准确性差,很难统一。如何在保证最大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的前提下,提高其准确性,是跳远训练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助跑训练方法
(一)在跑道上进行助跑练习。
(二)在全程助跑的基础上增加2-4步,在跑道上进行助跑练习。
(三)在全程助跑的基础上增加2-4步,在跳远区助跑道上进行助跑练习。
(四)利用顺风进行助跑练习。
(五)从下坡跑开始,最后平地跑4-6步的助跑练习。
(六)以最少的步数做30-40米的行进间跑。
(七)以最短的时间做30-40米的行进间跑。
(八)以最大的步幅、最少的时间作30-40米的行进间跑。
(九)采用音响助跑节奏模式进行助跑训练。
(十)采用标记进行助跑练习。
二、三级跳远助跑训练的训练项目
(一)努力提高平跑速度
发展平跑速度是提高助跑速度的基础,在速度训练中应采用多种手段发展速度素质,不仅努力提高动作频率,而且重视不断加大步幅,为提高助跑速度创造条件。
(二)助跑合理性的培养与训练
在训练中必须进行有目的性的短跑练习,这样才能在速度、力量和快速跑技术上得到较大提高。训练中多采用60—120米的加速跑或是30—60米的行进间跑;跨栏练习对培养助跑的良好节奏有积极意义。在助跑合理性的培养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速度和力量是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重要素质,在发展这些素质的同时与技术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应注意加强膝、踝关节爆发力的训练,发展髋关节的灵活性及关节肌肉的力量练习,及其退让肌的力量练习;另一方面应在全程助跑时必须注意跑的技术和放松能力的培养,学会惯性跑,提高快速跑的速度和放松能力,掌握制动动作的能力,即所谓的在“可控速度”下进行起跳的能力。
(三)重视主跑道上的绝对速度训练
助跑速度的快慢决定空间移动速度的快慢,这是决定三级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但是助跑速度与掌握技术好坏有很大关系,助跑速度快,技术不好也取得不了好成绩,就是说用最大的助跑速度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能充分发挥和利用绝对速度是至关重要的。绝对速度是助跑速度的基础,在助跑的最后阶段达到最高速度,这速度与百米的速度越接近说明运动员助跑能力越强,助跑的速度利用率越高,就更有利于第一跳发挥。
(四)培养正确的助跑节奏是提高速度利用率的核心
为形成合理有效的助跑节奏要特别注意最后几步的助跑节奏,加快最后几步的助跑速度主要是通过加快动作的速率,即加快步频来实现,在助跑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应保持放松自然,节奏感强,步频快,有弹性和身体重心高而平稳。
三、如何降低视觉对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消极影响
(一)视觉会产生距离感偏差
对于视觉会产生距离感偏差的消极影响,可以人为通过经常变换的环境来发展视觉系统的适应和实践经验,形成良好的深度知觉,为跳远助跑的准确性提供必备的心理基础。如在晴天和阴天、室内和室外,进行光线差异的跳远专项练习;通过不同背景参照物的运动场地进行跳远专项练习;通过球类运动来锻炼运动员眼肌的灵活性和平衡性,来发展视力、身体的平衡性等。
(二)过分依赖视觉会影响动作控制的注意力分配和动作的反应速度
如果过分注重通过视觉来控制跳远助跑的最后几步加速上板的动作,不仅是舍快求慢,事与愿违,而且会导致本该利用其他感觉系统来控制的助跑技术动作、节奏的质量下降,影响助跑的准确性。对于这些消极影响,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过分依赖视觉对助跑准确性。在练习中,记住较成功的助跑练习后留下的本体感觉,通过念动训练,进行巩固加深印象;通过自我暗示,培养正确的心理定向,把注意力放在跑动中的本体感觉上;在练习中利用眼睛的余光来估计判断上板时机,进行细微的动作调节控制;在学习跳远助跑的最后几步上板练习中,就应该提倡避免利用视觉主导,不要把视线盯在起跳板上,而是视线自然平视,可以通过在沙坑前方设置标志物,进行诱导性练习。
(三)视觉会影响身体动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助跑过程中,难免有身体重心的起伏,头的姿势及视线不可能保持绝对的稳定,这些不可避免的多余动作会造成我们所不希望的额外的视觉流,助跑的准确性下降。对于这些消极影响,可以通过在助跑方向的前方设置标志物,诱导运动员头部姿势的稳定性,控制和转换好视线的方向;在平时的跳远专项练习中强调助跑的直线性,助跑加速和重心起伏的稳定性;在助跑道两边设置间隔密度不等的竹竿,来锻炼反视觉干扰能力等等。
四、结语
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应根据运动员自身的技术特点,充分挖掘其的潜力,发挥其特长,注意培养和训练运动员的助跑“风格”,真正做到快速、准确、轻松、有节奏的助跑。同时降低视觉对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消极因素对跳远运动员的准确起跳有一定的帮助,也有一定价值,应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使得运动员以合理的助跑在获得最高的速度同准确的第一跳远技术相结合基础上,获得“三跳”组合距离的最佳成绩作为助跑技术好坏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一、树立整体优化的意识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整体优化的意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材选择, 教法安排,教师水平,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教学的器材,天气现象,运动场地等。所以优化教学过程,应该从控制好整体方面入手,而不是只注重几个技术动作的教学,一堂课的质量高低,不单看学生在动作技术方面的掌握情况,还应该看学生在思想品质、作风、意志、体育能力方面有没有得到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讲解示范加练习的模式,强调课的运动量与练习密度,而体育理论方面很少讲,学生只管练习,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这对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极为不利 。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整体优化,从培育跨世纪人才入手,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与多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二、优化教学过程要抓好四点一线
所谓四点一线是指重点、难点、关键点、兴奋点和知识线索。在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后,要找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要知识线索,编织覆盖教材各知识点的知识网络。这个网络就像河流水系一样有干流支流和河水补给的源头,应主次分明,脉络清楚。
教学过程中应确定一个或几个兴奋点,或几个。兴奋点的正确运用是保证教学过程优化的关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兴奋主要有两种,即情绪上的兴奋和思维上的兴奋。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奋侧重点是在情绪方面。体育竞赛活动犹如在交替上演喜剧与悲剧。这必将引起学生情绪上的诸多变化,所以体育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常用手段。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法无定法”。从来没有一种方法可称为最好的。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大趋势,体育运动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更为突出,如讲一些统计学与运筹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讲三个投掷项目的最佳出手角度是多少;讲化学方面的高分子材料在体育运动器材中的应用;将某些体育项目中的要点与中学现在所学的文化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条线索,就会给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成为终身难忘的记忆,从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优化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教学过程好像一场演出。教师既是舞台监督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导演 。“演出”中,对教师的要求是:
1.讲解语言要“活”。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是教师应该练好的重要基本功。叫口令要响亮、动作讲解要生动、比喻要形象、指导用语要幽默。幽默则容易 使学生情绪上兴奋,使教学气氛达到。要尽量避免粗鲁的语言。练习的形式要活,练习时的队形要多富有变化。
2.动作示范要“准”。示范动作的速度要尽可能放“慢”,要注意示范的位置是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示范时也不要过份强调动作的细节。通常让学生来做一下示范动作,往往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3.学生的练习形式要“优化”。可以按学生的运动能力不同进行分组,练习时应该有不同的指标,如在三级跳远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会出现严重的错误动作,他不是第一跳“单足跳”,第二跳“跨步跳”,第三跳“跳跃”,而是连续跳了两次“跨步跳”。课后,再三想了想这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三级跳远的动作概念不清楚,所以教学方法上就要改进,先不追求三级跳远的成绩远度,重点讲清三跳的方法,做一些原地三级跳远动作,在明白三级跳远动作要领后, 再短距离助跑做完整的三级跳远技术动作。这样就可以明显减少错误动作,使每一个学生在练习时都充满信心。
四、优化教学要及时调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技术的同时,还应该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动态,这也就是师生之间要建立一个反馈回路。教师一发现学生在练习中有什么问题,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这实际上是在教学中进行调控的过程,往往这种调控能力越强,教学的艺术水平越高。课堂气氛也就越活。看一位学生练习动作后,教师就及时评价一下,所用的语言是以鼓励为主,对好的学生及时肯定,对学习掌握不够的学生也不是用批评的语言,而是讲你要在那个方面改进一下,就会将动作做好的,千万不能 挖苦,讲有伤自尊心的话。
五、注意积累教学经验
点滴教学的体会的积累,在于经常地、及时地进行教学回顾。一些真知灼见往往就产生于课后及时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回忆,再现课堂教学情景之中。教学回顾就是课后备课,它能对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作出客观分析。上完一节课后,教师要想一想:好在那里,差在何处?优化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只有不断更新的教学结构模式,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在三级跳远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各动作间的衔接与整体技术的完整性,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还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在体育技术教学中,必须要增强每个衔接部分的技术教学。在分解教学的时候,要尽量地贯彻一些完整的技术教学因素;在进行整体的技术教学时,也要注意提升部分动作的质量。笔者现就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谈谈立定三级跳远的教学。
一、三级跳需要注意的事项
1.要注意三跳的中心与比例的协调
立定三级跳的比例是由小变大的。尤其是前两跳时的比例最为关键,迈步太大或者太小都可能会影响三级跳的成绩。其次,三级跳的重心起伏必须要合理。立定三级跳重心的起伏要尽量控制在第一跳时,要跳平,第二跳时要跳得较高,第三跳时要比第二跳还要高,这样才可以跳得更远。
2.要重视专项训练
在掌握三级跳的动作要领后,要着重发展学生腿部的爆发力。首先就是要多做一些下肢的力量练习。比如:原地快速跳起。用前脚掌快速地离开地面,落地时用脚掌着地。每次做三到五组,每组做40 次左右就可以了。其他的方法还有连续单脚跳、连续跨步跳等。其次还要多进行关于弹跳力的专项练习。在进行弹跳力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同学们的弹跳速度。要以弹速的训练为主,比如:双腿连续跳跃,用双腿进行跳皮筋、跳绳的练习。然后要经常进行一些负荷练习。在同学们进行负荷练习的时候,可采用以下一些练习方式:肩负中等负荷重量来进行快速的深蹲练习、轻负荷重量让学生进行快速跳起。可以肩负轻量的哑铃做6 组,每组进行100 次左右、轻负荷重量进行连续地交换腿跳。肩负轻量的哑铃,由半蹲的状态快速向前运动,直到腿部的三关节完全伸直便可。进行负荷练习的时候,千万不可用大负荷重量,以免受到伤害。
3.避免在训练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老师在上课之前有许多内容需要认真的检查,如:跳远的跑道应该平坦而结实,起跳板是否与地面相平齐,是否牢固;沙坑是否平整,是否有碎石等坚硬的杂物;平沙耙在使用完毕后应该及时放到沙坑的外面。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该仔细观察各种因素:一是观察同学们的身体状况是否良好。指导老师可凭借自身经验,通过观察同学们的唇色、脸色和身体的流汗程度等,及时调节运动量。练习中要禁止学生相互追逐打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使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二、三级跳的实践教学方法
1.热身运动
在进行三级跳的练习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练习单脚落地的跳跑运动,累了可以换另一只脚,通过这种练习,一方面可以为之后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导入新课
在训练之前要先做热身运动,在热身运动结束之后,用瘦身圈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将以往的“跳房子”游戏变成“跳瘦身圈”。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第一组,用一只脚跳进圈内;第二组,两只换式的跳进圈内;第三组,先用一只脚跳进第一个圈内,然后换第二只脚跳进第二个圈内,接着将两只脚并拢跳进第三个圈内;第四组练习和第三组相似,但是要适当地拉长圆圈之间的距离。在所有小组结束练习以后,要鼓励同学们进行循环式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动同学们练习三级跳的积极性,但是要注意的是,在练习三级跳的过程中,所有同学要排成一条线进行,等前面的同学跳过三个圆圈以后,后面的同学才能开始继续跳,以免发生冲突。
3.知识的探索与研究
在跳呼啦圈的练习结束之后,再把同学们集中起来,详细地讲解三级跳中所包含的技术要领,三级跳的技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跳为单脚跳,用有力量的腿来完成单脚跳;第二跳为跨步跳跃,强调前跨步和前摆步;第三跳为双脚跳,学生把膝盖弯曲进行缓冲。分步讲解完成以后,向同学们示范一组完整的三级跳动作,之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
关键词:深化;理解教材;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1-0014-02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不但能使教学手段更丰富,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对学生掌握技术后的运用更有帮助。笔者在一次优质课的观摩活动中发现,对教材的分析和解剖随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定位的差异而产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导致教师对教材有不同的分解和重组,进而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正是这样的重组差异,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使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程度的差异性,一些优秀教师就是凭借对教材独到而深入的理解,使他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一、基于教学对象的差异理解教材
教学对象的差异使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的篮球运球对于小学生和高中生而言,采用的教学手段差异明显,小学生注重体验,高中生注重实用。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理解教材对于教学对象的作用和意义。如刘翔的训练计划必定是科学的,但未必适合所有的跨栏运动员,更不可能适合中学生的训练。教学中,教师教授一项技术首先要对教学对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要知道为什么教,能不能学,适不适合。例如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对于高中生的教学,男生采用的教学手段要更趋近于比赛,在动作上要有更高要求,有时需要结合传球、突破等相关技术进行。而对女生的教学则要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要以运球为主,不需要附加一些突破和传球的练习。这些区别主要源于教学对象的差异,这些差异还体现在年级的差异中。因此,同一个教材基于不同教学对象去理解、分析,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达成不同的预期。
二、基于实战运用的需要理解教材
作为运动技能的教学,笔者认为也可以站在实战需要的角度去考虑和理解。例如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单手肩上投篮。传授这些技能并非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锻炼身体,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篮球比赛中玩得更好,玩得更开心,投篮更精准,更乐于参加比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基于此,在篮球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考虑技能的实用性,结合实战挖掘技能及如何运用技能等。正如行进间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可以结合小碎步进行运球变向的练习,也可以结合原地侧身运球衔接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再如,篮球教学中常采用的结合防守的教学手段,篮球持球突破的练习设计在半场45度位置上篮等。这些手段的出现都是基于技术实战运用的需要设计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率,学生才更有兴趣。
三、基于教师自身运动体验理解教材
体育是基于身体活动的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该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身体体验。在体育技能的教学中,教师对技术有一定的体验,将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篮球专业教师与足球专业教师同上篮球课有区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再者,体育教师的特点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自身对技能的体验进行总结,提早规避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如篮球持球交叉步突破技术的教学,作为篮球专业的教师对教材体验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在突破技术前加入跳步急停,还会拓展为向不同方向的跳步急停,结合投篮假动作等等。而足球专业教师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假动作,而在假动作上,可能会以身体虚晃为主。如上案例,两者对于技术体验的不同,使得对教材处理也有差异,进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有差异。基于教师自身运动体验理解教材,可以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技术外延,因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体验,从而丰富课堂教学。
四、基于运动项目特点理解教材
运动技能不是独立的,而是整个运动项目的一部分。例如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是突破技术之一,更是篮球运动项目中的一项技能,教师就可以从篮球运动项目整体去理解该教材,而不仅仅从技能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如在什么位置突破,突破后要干什么,如果理解为突破后传球,在教学中就注重突破后传球的练习,而注重上篮的则会安排结合上篮的练习,突破后要急停跳投的,就需要结合跳步急停或跨步急停;再如,有教师基于运球的基本姿势衔接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有教师就运用运球小碎步衔接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这都体现了基于运动项目的特点来理解教材,安排教学手段的差异。
五、基于运动技术的关联性理解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