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7、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国家(共11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世界上的群岛国家)、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渧汶。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边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气候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全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马来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东南亚的粮食作物为什么以水稻为主:水稻是一种主产的粮食作物,但它的生产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并且要求有高温多雨的条件,东南亚人口稠密,耕进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因进制宜的必然条件。

东南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状况:泰国、越南、缅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的椰子生产国。

3、东南亚的河流大部分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如湄公河(澜沧江)、萨尔温江(努江)、河流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河流上洲流经山区,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洲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而土质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重要农业区,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我国的重庆,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西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源,南部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总数己经超过了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三倍,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印度由于人口过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季风使得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是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的时候,形成水灾,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的时候就形成了旱灾。

8、印度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绿色革命”。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9、印度的工业,英国统治时主要发展纺织工业和采矿业,这是由于英国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印度工业严格控制,印度当时科技水平相当落后,独立后,印度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努力发展本国工业,主要有: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罗斯自然概况:

①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为主,乌拉尔山以西为平原,以东依次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东西伯利亚同地。是世界上面积的国家,东西长1万平方千米,南北宽约4000千米,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②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各地差异较大,北部有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南部有地中海气候和温带草原性气候,东部是温带季风气候。俄罗期的气候牲: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③河流与湖泊: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河,水力丰富,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毕河、叶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冻期长。贝加尔湖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地区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矿、有色金属等,产地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库兹巴斯煤矿、秋明油田。

11、四大工业区: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这里是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有钢铁、汽车、飞机、火箭和电子等工业部门;

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分布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电子、造纸和航天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乌拉尔工业区,在乌拉尔山区,位于亚欧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生产石油、钢铁和机械等产品;

第2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①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②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变化大;③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 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控制地面沉降;③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线: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促进经济发展。

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2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和湿润;

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③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④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发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③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发展商品农业和制造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发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3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

(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阔,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发展 ③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⑥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发展畜牧业 ⑦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发展 ⑧林地面积广,既保护生态又可发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④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4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发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 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 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发展

2.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5第一节 认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我国的区域差异

①.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第3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第4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命题的基本思路

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既是一次学业水平测试,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内容与2012年相比,在试题的整体设计上,有创新,有突破,实现了地理中考(学业考试)与时俱进的特点,命题者更注重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试题结构上,变化不大,只是更注重于对世界地理知识的考察力度;在试题的难易程度上,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有变,难易适中;在具体试题内容上,无论哪种题型中的试题,均不同于上一年,达到考题连续两年内不重复,年年有变化的要求。由此可见,命题者是经过用心思考、细致准备和精心编制的。

本套试题立足新课程标准,遵循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化了对地理读图、填图能力和对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测试可以准确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地理、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理解和知识运用水平,可以反映学生真实学业水平,实现了中考的选拔功能,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试卷考查了初中学生七年级、八年级两年中所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和基本地理技能,突出基础,知识面广,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起到了实施新课程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二、试题的特点

(一)考查地理基础知识,难易适中。

本试卷为闭卷考试,时间为60分钟,卷面满分为100分。试卷中,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填图题等题型,基本上都是分别按照七年上册、七年下册、八年上册、八年下册的先后顺序设计和安排的。试题绝大部分是围绕每册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考查的是地理主干知识,涵盖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主要内容,试题内容科学、准确,表述清晰无误,没有特别难和特别繁琐的题,也没有偏题和怪题。大多数试题既是主要的知识点,也是比较容易作答的,符合《20t3年黑龙江东部地区中考地理考试说明》中关于易、中、难比例为80:15:5的说明。其中,比较难的试题有选择题第5题,“关于地球五带中,哪个温度带有极夜现象”,七年级上册教材P12图1.20中并没有对此做出说明,只有在教师特别加以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知道答案是北寒带和南寒带,即选项“D寒带”。选择题第15题,“关于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答案应该是“A湄公河”。不过,教材中对此也没有指出,没有在正文中明确写出来,学生只有在考前的学习中通过对七年级下册教材P27图7.18进行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答案。材料分析题第57题中的第(2)题,“关于雾霾天气的成因”,须要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和生活体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属于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灵活性和综合性。

(二)分值分配较为合理,突显基础。

在教材结构中,《地球和地图》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突显其重要地位,世界地理的知识编排在七年级的上、下册中,中国地理的知识则编排在八年级的上、下册中。关于试卷中分值比重,这里就不按“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这个标准来分析了,而是按照教材中知识点占试卷分值比重来分类,如下表:

材料分析题考查的是“中国地理”的内容,这从表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两部分内容,即七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57分;“中国地理”的内容,即八年级上下册所占的分值为38分;我省的乡土地理知识占5分。基本符合《考试说明》中“地球和地图约占10%;世界地理约占40%;中国地理约占45%;乡土地理约占5%”的试题知识内容分布结构。试题能够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注重检测《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各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考查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实践和热点问题,充分利用了地图语言来表现试题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增加了试题的人文性和开放性,突显地理学科的特色。

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相比,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试题在知识内容分布及结构上基本一致,只是更加侧重于对七年级上下册知识点的考查,比2012年多了5分。

(三)注重读图分析能力的考查。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以图表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要通过读图和填图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地理图表的运用更是涉及面广,适用性强。所以,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套试卷中,第四大题共有6道填图题(51~56),共37分,所占卷面总分的比重是较高的。其目的就是全面考查学生对地理图表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四)试题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本套试题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并能把试题的设计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既不显得枯燥无味,又能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例如,选择题第22题,“当校园中的五星红旗飘向北方的时候,说明此时校园所在地的风向是哪里”,考查的是学生能否理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再如,读图分析题第51题“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第(4)题“我们考试的时间是6月27日,此时地球运动到图中的______两点之间”,就属于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设计。第55题“台湾略图”中的第(2)题“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图中表示的字母是_____”;第56题“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中的第(2)题“冬季的哈尔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素有‘______’城之称”。这些都体现了本套地理试题与时俱进,注重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适当增加试题人文性,学以致用的特点。还有第57题,在这个材料分析题中,将2013年上半年以来对我国影响严重的雾霾天气的话题,通过详细真实的数据和背景资料表述出来,并通过“材料”的“提示”,让学生找出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停用30%的公车”,分析出“汽车尾气”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增加燃煤企业的检查、严格监管工业企业烟尘排放”,得出“工业生产排放烟尘”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要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得出“建筑施工”这一答案;根据材料中的“对主干道每天增加两次洒水降尘”,得出“道路扬尘”这一答案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答出题目中要求的3个答案。当然,这3个答案也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只要与材料相关,符合题意就可以。本题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紧密联系生活,与时俱进,学以致用。

(五)试题中的不足。

在试题内容比例的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比如,在《考试说明》中,要求地球和地图的相关试题约占10%,而本套试题中,这部分内容占了8分,分别是第3、4、5和第51题,关于经纬线和地图的试题则根本没有,而经纬线和地图的相关知识既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又是学习高中地理的重要基础。比如,关于某一点地理坐标的判定、某一点所在的半球位置、某两点的相对方向、比例尺的相关计算等等,这些重要基础知识点都应该在试题中有所体现。

在试题题目的表述上,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选择题第21题,原题的表述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应该表述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什么?”虽然只是一字之别,但是,加上“的”字之后,读起来上口,而且表意更加明确,况且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文题目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意思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但不能称为“南非”,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部分,则可称为“北非”。

另外,填空题第46题,题目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_____”,应该表述为“西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____”,虽然只是增加了“主要”两个字,却可以突出表现西北地区多样的自然特征中最主要的那个特征,即“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自然特征除了以干旱为主以外,还有冬冷夏热,气温年差大、气温日差大,风沙天气多等等。所以,只有加上“主要”两个字,试题的表意才更加明确,学生在解答时才更容易准确。

三、教学建议

针对2013年的中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试题特点,建议初中地理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

在初中地理学业考试中,非常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生活实际两方面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主要的、必备的地理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图表分析能力,并将地理知识紧密联系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中,为高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重点培养图表分析技能,加强填图训练。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特有的“语言”,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推理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在近年的地理中考中,考题对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读图分析题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对重要地图、图表的阅读和分析,通过地理图表记忆地理知识,初步学会图文互换,能够准确、全面地“看出”图表中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复习时要有针对性,不搞题海战术。

地理中考复习涉及内容多,初中两个年级的4本教材都要兼顾,复习时不必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计划安排,力争将课本内容变薄变少。在设计复习题时,切忌搞题海战术,弄得师生都很疲惫。每个学校安排的地理课时都不多,每周一般都是两节课,为了有好的复习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把好关”,提高课堂效率,最终决胜地理中考。

(四)考前让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

近年的地理中考越来越关注时事热点,一般都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能够做好材料分析题答题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并预先对考前发生的与地理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可以将材料分析题这5分全部拿到。从2012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来看,试题设计的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话题,并结合中国“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这一主题,倡导节约和环保,让学生谈一谈对“绿色消费”的理解,设计公益广告等等。在2013年龙东地区地理中考题中,则设计了关注“雾霾天气”这一热点话题,紧密联系生活。所以,在中考前的复习中,教师也要指导学生留意与地理相关的新闻和时事热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产生“联系”,早作准备。

(五)教育学生规范书写答卷。

第5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兴趣教学 教学方法 情感教育

某教育家说过:“21世纪将是创新能力教育的春天。”其实,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地理创新能力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地理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法。

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此,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以“谜”引趣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如教学“地球仪”的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猜谜:“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通过这些谜语导入,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用故事,“横”生妙趣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化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可以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三)自编口诀,“教”之以趣

将教学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使知识点串在一起,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世界十大人口大国可用“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来记忆。识记“南亚”国家时,口诀是:“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二、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也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教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自信心和积极性的培养,以鼓励为主,使学生体会到他们在课堂中的角色作用。

此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会和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而老师则在一旁扮演导演的角色,施行适当的“教学民主”。又如在学习我国的黄河时,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应该如何治理?”此时,可以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让他们在讨论中检验自我知识掌握程度,取长补短的同时还能巩固已学知识。学生讨论完成后,选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老师再加以点评。如此,学生不仅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更好更快地掌握地理知识。

三、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喜欢地理

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课任教师则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导致的“代沟”,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容易产生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的想法。其实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

第6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考试题往往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区域和局部的经纬线、海陆轮廓、沿一段经线、纬线、假想海陆位置图,并以图、表、数据、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文字材料等形式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科内及跨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判断、分析归纳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学生往往因区域地理知识零乱、缺陷,而不能准确判断区域位置。即使能判断出区域位置,也不能从题干和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组织准确的地理语言答题,因而得分率低。

1.准确定位,把握区域空间位置。

准确进行区域空间位置的判定,是搞好区域地理复习的前提和基础。

掌握两幅图——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复习中,注重培养学生将考纲规定的世界地理中的13个区域、8个国家和中国地理各分区的经纬度位置和范围、海陆轮廓、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分布位置落实到地图上。

如在中国空白轮廓图上:首先,落实中国领土四至点、四大海域、各省区位置、轮廓;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包括一、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图、温度带、降水时空分布、四类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地形(三级阶梯及界线、主要山脉、地形区);板块位置及界线;河流、湖泊的分布、水系;植被、土壤、自然带;资源(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淡水);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工业(四大工业基地、主要的工业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交通(主要铁路线、河港、海港、航线);商业中心;旅游景观等的位置。其次,形成大脑中的两种地图: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图,世界、中国各地理要素的专项图。复习中引导学生识图、填图,使地图活化,做到心中有地图。这是落实地理基础知识,把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理原理分析的重要基础。

依据经纬线判定区域位置,在分析高考试题对区域地理的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以某一经纬线或沿一段经线、纬线为载体,同时结合海陆轮廓、位置、行政区轮廓、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形式考查学生对某一或几个区域或局部区域的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经常出现的。

2.注意运用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对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把握不同区域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地理复习效率;同时,还能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概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强化概念,区别易混知识点;(2)相同事物突出内在差异比较;(3)相似事物找出异同点比较;(4)比较不同事物,找出内在联系;(5)综合比较,形成网络。

3.强化地理空间定位。

寻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及空间联系的规律,是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的首要问题。区域地图常成为高考试题的知识载体,选择某一区域地图,配上各种地理信息,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等,已经成为一种命题模式,并且区域图的比例尺越来越大,甚至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区域,纯粹的经纬网定位试题逐渐减少。这种命题模式表明区域地理空间定位不仅越来越重要,难度也越来越大,单纯“记忆性”方法已经不适用了。进行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前提是找好参照物,在此基础上依据空间联系与空间结构进行空间定位,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突破、构建心图。参照物可以是“点”,如具有突出特点的城市、矿产地等,也可以是“面”,如工业区、气候区、区域形状等;构建心图可从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和山川河湖三个角度构建空间结构,形成空间联系。

4.建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

所谓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即区域地理知识包含的内容是有规律的,可以归纳总结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模式。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很多同学感到知识杂乱无章,翻开书本什么都会,合上书本什么也回忆不出来。实际上这就是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也就是没有建立知识模型。区域地理知识模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人文地理包括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类型、商业贸易、城市与人口等方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即该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阻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每一个区域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可以把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归纳为这四个方面,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知识模型,可以使杂乱无章的知识变得有条有理,再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要把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知识纳入到这个知识模型中记忆才行,不能只是记住了这个模型本身,那样是没有用的。知识模型可以用下述表格方式建立。

第7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学习能力是每位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能增强学习效果,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该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1.更好地投入地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融入学习状态,达到有效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要想牢固掌握高中地理的知识点,学生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掌握所学内容。

3.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掌握所学内容,认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并且牢固掌握每个地理知识点,进而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策

虽然很多任课老师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意义,但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为转变这种情况,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进行完善。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体系能力。

任课老师应该综合采取有效方法,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有效理解并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学习中应该将不同知识点有效结合起来,区域地理通常包括纬度和海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要将这些内容联系起来,构成知识结构体系,加深印象,掌握这些内容。同在掌握这些内容的前提下,还能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掌握分析地理知识的基本原理,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和习惯,遇到类似问题时提高解题效率。通常河流下游为平原,土壤肥沃、降水丰富、河网密集、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而河流上游多为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丰富,适合修建水电站,满足中下游的用电需求。工业发展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合理布局厂址,自然条件需要考虑矿产资源和地理布局,社会条件包括工业基础、劳动力、交通运输、资金、技术等。通过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不仅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还能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2.培养学生设计地理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问题的能力,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答。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提问技巧,逐渐培养设计问题能力。例如,世界地理“美国”这节内容学习时,根据章节安排和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以下问题:美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有何特点?地形气候有何特点?与中国的地形气候有哪些异同?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发展工农业的区位优势在哪里?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习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以后在学习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理知识时,也可以根据类似结构设计问题,将类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较异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增强知识获取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

3.增强学生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之美,获取地理信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任课老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收集信息,提高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例如,在洪涝灾害这节内容学习时,让学生收集我国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总结成因,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对策。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总结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地图阅读和应用能力。

第8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打破教材内容顺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主要是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来编写的,同一部分的知识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内,复习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能够承上启下、前后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现以大气知识点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大气及气候内容,初中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则分别介绍中国和世界主要的典型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其余教材中则零星介绍有关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复习时要通过天气与气候这根主线将高中地理必修一,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气候变化及影响等方面全面复习,重点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和典型分布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指标和依据,比较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典型分布区的成因,与自然带的相互关系等,再辅之以适量的强化练习,通过知识的整理、归纳,使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帮助学生克服畏图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许多学生对地图比较陌生,无法正确读图,不能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给解题造成极大的障碍,甚至有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呢?首轮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白高考地理试题中几乎逢题必有图,而且各种图表五花八门,想要参加高考就必须迈过图表这道坎的道理。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畏图心理,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是首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复习中要让学生做到:读图时一看图名,这点常被许多学生忽略了;二看图形和图的内容,判断是示意图、景观图、地形图还是剖面图等;三看图例,这是把图表读懂的钥匙。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强化读图、看图和用图的训练,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找到读图的方法并不断完善,使之能最终用于高考实践并取得好成绩,还能使学生在读图中得到乐趣,乐此不疲,由畏图逐渐转变为爱图、懂图。

三、从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入手,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客观题通常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考查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而地理主观题(通常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层面的能力,更能评判出学生的能力水平。2001年以来,运用地理知识的专项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又出现了新变化,即在重视地理单科能力考查的同时,不断强化跨学科能力的考查。据笔者了解,学生主观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答案要点太多,或把一个要点拆成多点来讲;审题能力差,不会提取有效信息或用不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差;分析归纳能力不足,不善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等。因此,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特别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就成为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四、以生产生活实践为案例,传授实用的地理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研修》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师在首轮地理复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一些临危逃生自救的方法和知识,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野外迷路了,如何确定方向?方法有多种:一是利用北极星定向;二是利用手表通过真太阳时来确定南或北的方向;三是通过辨别树木年轮的疏密情况(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通常是朝南的一侧年轮较稀,朝北一侧的年轮较密)来确定方向;四是通过查看树木表皮的情况来定向(我国森林通常是北侧苔藓多,南侧苔藓少);五是设法找到小水沟,顺着水流的方向可找到大沟,进而找到较大河流及河边的人家,从而使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五、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建立规范的知识体系

新课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原理、规律等理解不深,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首轮复习时,要坚决纠正错误,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规范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比如锋的两侧为冷气团和暖气团,而部分学生总是把冷锋与冷气团、冷气流、冷空气等同,把暖锋与暖气团、暖气流、暖空气等同,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在首轮复习时花大力气重点讲清有关的原理、规律和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用正确的知识取代原有错误的结论。类似问题在首轮复习中经常遇到,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先“破”后“立”,逐个破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规范的知识体系。

六、关注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点

第9篇: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着缺乏地理学习兴趣和欠缺地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问题。这样,地理的教学就没有从根本上实现预期的目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按照学习主客体划分为两方面:(1)学生本身对地理这门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认为地理的用处不大,相对于语、数、外这些主课,并不需要将精力放在地理学习上;(2)教师缺乏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往往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学生在沉闷无趣的教室中昏昏欲睡或者做其他科目的作业。

深入分析,最根本的问题还应当源于教学方法的失当,这就对教师授课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地理是一门很注重应用的学科,若仅仅禁锢于理论知识的讲述,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对这样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的教学绝对不能生硬死板。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探求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法的途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方法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基于学习者的视角,由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预设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特定环境赋予的条件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情景教学非常适用于地理的教学,应用的方法也非常灵活。比如,在讲到旅游地理的时候就很适合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教师为学生指定一个城市作为旅游开发对象,让学生轮流扮演策划者和游客,由“策划者”安排旅游项目并陈述理由,“游客”体验旅游活动并提出意见。学生在互动中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各地景观形成的原因以及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了应用能力。

情景教学重要环节在于活动场景的创设和学习资源的整合。这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选定特设情景,既要根据某一课程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又要切合学生实际,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思考,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课制宜。

2.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鼓励学生主动求知、探究及思考,将教师的作用粗线条化,研究的内容跳出课本,内容更为开放,方法更为灵活。

例如在讲述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针对本地区某一自然风景区的污染情况,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探究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完成研究报告。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仅充当指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提供一些思路,帮助解决一些问题,其余的一切都交由学生去想象和发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春游的方式进行现场实地的考察调研,更直观地、立体地去了解所研究的问题。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1)让学生有机会自主地思考,自发地搜集资料,通过合作交流,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了学生考察、观察、资料收集归纳和论证等方面的研究能力,这对其以后的深造和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3)学生通过对课题资料深入广泛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珍爱地球,并且能够自发地向家人宣传环保理念和做法,这正是地理课应当传递给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学生展示更大的信息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多维和多层次的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晦涩的地理知识点。

下面就举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地理课堂上应用的例子。在讲到地球的运动时,可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地球的公转、自转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可以将水循环过程中降水、植物蒸腾、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用动画动态地展示出来,趣味性地展示给学生;涉及世界地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等视频,将各国的风土人情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各位老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当中多去尝试和总结,相信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地理课堂将会变得多姿多彩并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