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77-02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是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的一种闭环经济形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使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共赢”发展。循环经济能在不同层面上把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最佳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手段。它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进行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性保障。因此,对此问题必须进行研究,分析法制建设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
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制度建设状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近些年来取得许多成就,保障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和指标,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1)发展规划制度与总量调控法律制度的建设。我国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功能区划、资源赋存条件和环境状况对于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活动。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遏制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
(2)评价指标体系的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反映我国基本国情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产出、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规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体定量判断提供了依据,这些法律制度建设为各地、各行业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3)责任延伸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界定了各个经济主体的回收、利用责任。《清洁生产促进法》中规定了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企业监管制度。我国推进了重点行业、企业、工程的节能降耗。严格限制了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及工业园区的盲目发展。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产业市场准入制定了规范性的规定。如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并通过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引导了产业投资和发展方向,发挥了国家调控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提高了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产业发展环境。
2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循环经济模式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政策体系。由各地的行政手段来规范循环经济建设,辐射范围小,持续效果不稳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重。
(2)一些企业规模较小,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比较困难。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较少。企业参与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部分企业在生产中片面追求局部和近期经济利益,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能动性。
(3)发展循环经济的公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已出台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未对环境保护或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的行为明确化、制度化,造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不确定,参与程度较低。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立法不够完善,配套法规建设滞后;执法存在障碍,部门责任缺失;司法不到位,亟待公益诉讼;一些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不健全,一些领域存在空白;循环经济体系不尽完善。
3 我国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的对策措施
(1)国家要在《宪法》上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保证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国家根本大法作为依据。宪法要规定循环经济的法律目的、原则和调整对象等内容;同时,要加强循环经济专项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
(2)国家要从实际出发修改完善《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生产、流通、消费和处置等重要内容。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专项法律,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的专项法律法规保证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将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循环经济的立法的主要目的,指导整个循环经济发展。
(3)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加强环境监管行政执法。同时,要在制度上加强规范:统一管理、调配和考核,要求监管队伍要走向按规范执法、按程序执法,严格执法的轨道。
(4)在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要明确环境主体的范围,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加大处罚的方式和力度,改变过去重批评、不严惩的做法。在环境损害中要缩小免责事由的范围,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法律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5)循环经济立法内容要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如: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资源产出率、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率都比较低,而污染程度却不低,循环经济立法应从解决资源环境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地方立法,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法规。黑龙江省近年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都要分别立法或做出规定等,规范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要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要突出重点,在治理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等矿业城市的矿山污染、煤化工产业污染方面进行立法,还要从全省各大中城市废弃物的管理入手进行立法,同时要加强法律规范和执法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贺兰县;暖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1 贺兰县暖泉工业园区概况
1.1 园区基本情况
贺兰县暖泉德胜工业园区始建于2003年8月,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贺兰县洪广镇,是贺兰县现代工业的发祥地。暖泉工业园总规划用地面积12336亩,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实现了给水、供水、排水、道路、通信、电力设施和建设用地的“七通一平”。园区依托区位优势、煤炭和电力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精细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适度发展冶金等项目。目前入工业区各类工业企业及商贸流通企业39家,其中:化工企业14家,冶金企业9家,建材企业4家,金属加工企业5家,铸造企业2家,商贸流通等其他企业5家。现已投入生产运营企业29家。已形成精细化工、冶炼、煤化工、新型建材四大产业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立节能降耗的现代工业发展体系,努力打造环保、节能、生态、和谐的最佳经济发展区域。
1.2园区产业状况及结构特征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园内现有工业企业40余家,其中包括一大批大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表1)
表1:贺兰暖泉工业园区主要产业及2008年工业产值状况
单位:万元
产业类型
企 业 数
工业总资产
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
占园区工业总产值
冶
金
9
239571.1
130449.6
28458.7
26.7%
化
工
14
209950
130143.7
109825
26.6%
电
力
3
428271.4
199135.9
32553.8
40.8%
建
材
13
26382
14013.5
3325.4
2.9%
合 计
39
904174.5
473742.7
174162.9
97%
从以上可以看出,该园区形成了以电力工业为主要支柱、以冶金、化工工业并列为主导、以建材、加工工业为附属支柱的产业结构。这是一种以资源型、高载能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
2 贺兰暖泉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暖泉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同全国大多现有工业园区一样,属于在老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小循环)模式和区域层面循环经济(中循环)模式要结合工业园区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结构和企业状况来确定。
2.1 企业层面的内部循环经济模式
对于暖泉工业园区而言,工业产品附加值比较低,企业循环产业链不完整,企业污染治理不够,因此企业层面的内部循环经济模式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扩展延伸企业产业链。通过对本企业产品开发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单位资源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如电石企业开发对电石产品的深加工,可以形成如下产业链:石灰石 生石灰 电石 石灰氮 农药系列产品,或石灰石 电石 双氰氨 磷酸胍系列产品以及固色剂系列产品等,或石灰石 生石灰 电石 乙炔 聚氯乙烯(PVC)等电石下游产品。② 完善企业循环产业链。这里有两种情况的循环 —— 闭式循环和半循环。闭式循环产业链为:石灰石 生石灰 电石 电石渣 碳酸钙 生石灰 电石;半循环产业链为:洗精煤 焦碳 焦化煤气、煤焦油 煤焦油下游产品。③ 清洁生产,严格治理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前提是园区内的每一个企业达到清洁生产的要求。通过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改造,尽可能少地产生废物,对产生的废物加以回收利用,对产生的污水进行治理和再利用。
从以上分析可见,贺兰暖泉工业园区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的模式应该为:扩展延伸企业产业链,完善企业循环(闭式循环和半循环)产业链和清洁生产三者并举。
2.2 区域层面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模式
结合暖泉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和建设电力工业园、氯碱工业园、钢铁工业园、煤化工工业园、机械工业园等“一区多园”的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确定为以下两种:① 企业之间的互补循环。这种循环是单个企业自身没有能力处理废物、或副产品不能自身消化、或产品及中间产品有余量等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互补循环,其循环链为:高炉冶炼 煤气除尘 蒸汽锅炉 发电;二是一个企业的产品或中间产品作为另一个或多个企业的原料。②产业之间的互补循环。在单个企业产生的同一类副产品或废物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只能在整体产业范围内集中起来交给另一产业或企业作为生产原料。
3.暖泉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设计
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系统的第一内容是各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第一条件是园区内各个企业间建立生态联系,完成这一任务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资产整合、引进补链项目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再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物质集成、能源集成、水系统集成、技术集成以及信息共享、设施共享等一系列手段来实现循环经济的。
贺兰暖泉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设计方案具体有以下部分:①物质集成。②水系统集成。③能源集成。④技术集成。⑤信息共享。⑥设施共享。
暖泉工业园区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系统(生态工业园区),主要通过应用物质集成、水系统集成、能源集成、技术集成、信息共享、设施共享的手段,使企业内部达到有效地循环,实现清洁生产。使企业之间、产业之间达到有效地互补循环,实现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产生废物和污染最小化。根据暖泉工业园区现状和近期产业规划,贺兰暖泉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近期目标应该建立的循环链有:
i.以煤层气、高炉煤气、焦化煤气为重点,实现废气资源化的循环链:
煤炭 煤层气、煤气 电力
煤炭 煤层气、煤气 煤化工 精细化工石灰窑气 CO2产品
ⅱ.以废物、副产品为重点,实现废物资源化的循环链:
原煤 煤矸石、中煤 电力 粉煤灰 建筑材料
矿石 炉渣 建筑材料、水泥
石灰石 电石渣 建筑材料、水泥
石灰石 电石渣 CaCO3 电石
ⅲ.污水集中处理,分级使用。
ⅳ.以余热等能源为重点的循环链:
焦碳 高炉煤气顶压 电力
炉窑余热 蒸汽 热力
炉窑余热 蒸汽 电力
4. 暖泉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提高关联度
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系统的前提条件。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没有生态关联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就无从谈起。就暖泉工业园区而言,首先是全面建立产业企业之间的循环链,即建立生态关系,进一步是扩展、完善循环链,使循环链从短到长,使产业企业之间的生态关系由浅到深。加强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建立它们之间的循环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① 通过技术改造、工艺改进,进行结构调整和产品调整,建立产业企业之间的生态联系。② 通过产业企业整合,建立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使之建立生态联系。③ 通过筛选入园项目,引进“补链”项目入园。引进“补链”项目实际上也是为实现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共生的结构调整采取的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措施。
4.2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建设并完善园内基础设施和管理机构,并与园区外环境相协调;建立企业孵化器并完善其功能;建立支持体系,包括在金融、税收、人才、知识产权、土地使用等要素管理方面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高新技术研发、引进等技术创新机制的支持体系,保证园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园区内物资交换系统,企业间形成副产品和废物交换网络,实现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资源集成和信息共享;园区内所有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包括企业清洁生产和对排污超标企业强制性整顿。上述均属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4.3 科学规划,先行试点,稳步发展
园区实现循环经济是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规划目标和不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因此要做到科学规划,先行试点,稳步发展。
科学规划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该工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准确的数据等,按照生态工业学原理,兼顾经济、环境效益作出的发展、实施循环经济的计划。它是客观的、科学的、渐进的、有效的、可行的。先行试点的目的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可靠性,作到稳步发展。一个工业园区实现循环经济涉及的因素和变数很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选择典型的产业或企业进行试点,待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再横向扩展,横向扩展到一定量后,再向生态工业园区的高级形态进展,是实现循环经济、少走弯路、稳步发展的必要措施。
4.4 加强企业管理层培训,强化园区建设生态意识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意识
加强园内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园区内建立培训、宣传教育中心,制定各类人员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的培训制度,定期进行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理论知识、管理技术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讲座,一方面强化园区发展的生态意识和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意识,另一方面把生态园区、循环经济管理知识和技术熔融到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实践之中去。
4.5 制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激励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上的自主创新
“发展循环经济条例和实施细则”应包括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要求、指导原则和内容,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规章制度、奖惩制度以及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工业建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对从事和循环经济的生产技术、工艺研究、示范和培训给予一定数量的财政支持,对实施清洁生产和消减污染物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资源和环境的税收政策,引入各种生态税,重点扶持废件再利用等循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优惠的投资、土地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等。制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和相关实施细则”,旨在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率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向上、合理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兰暖泉工业园区管委会. 2008年工业企业经济情况报表.内部资料2008.12:2-3.
[2]谢家平,孔令丞./chinainfo.gov.cn2005.06.15/2006.05.02.
[3]王干,万志前,钟书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法律制度保障》[J].科技与法律.2003年,2).
[4]王佩军.《当前园区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和发展趋势》[J].研究与发展管理.第15卷第2期.2003.(4).
关键词:循环经济;制约因素;对策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运行、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经济形态,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以致还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着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 、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体制尚不健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制定了综合性或单项的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利用的法规。我国2008年公布了《国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相应具体的法律法规还未建立,因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需进一步深化。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源一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可持发展理念在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应用。一些人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上,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和经济规模;没有真正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还待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才具生命力,但是循环经济不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也就是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当前而言,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共享机制还没有普遍形成。因而,政府对循环经济调控力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内在动力应进一步加强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论众的参与。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不对称,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信息,加之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缺失,单靠政府推动很难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与公众参与水平。大力宣传《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培养人们节约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物质的意识;对企业界要宣传和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对公共管理部门,要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提高政府和社会团体的绿色消费意识与表率作用;搞好循环经济专业人才培训,重视专业人才在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借鉴国外经验,着手制订绿色消费,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制订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决定;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激励措施。
(三)加强政府引导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对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倡导科技创新;设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创建生态市、生态示范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应承担社会和环境责任,要搞好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要建立生态工业园,或其他形式的企业共生模式,使各企业间形成梯次开发的良好格局,形成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群体,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3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4-188-02
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律规范的要求通过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等形式或途径在社会得到实现的活动。一部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人方面的因素、体制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等。而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因此也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当前我国积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同时由于农村人口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对问题认识不到位,这样就造成法律实施的环境恶劣,对于推进《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更好的实施存在很大的障碍。这些都是协调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直到2009年我国才正式颁布了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该法的颁布在中国的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循环经济的立法目的在于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资源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和高效利用。从法律的条文可以看出本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的,注重从源头上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大力实施和发展循环经济,这和我国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从法条本身来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多重闭环反馈式集约型经济模式,立法只是原则上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相关的辅法律法规。
从该法的内容来看,《循环经济促进法》好像更多的是对城市的企业生产的一些抽象性规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乡镇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和推广产生很大的阻碍。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我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问题由来已久。由于农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活条件,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使得大批的年轻劳动力涌向城市,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从多年来的发展情形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是从速度的角度来看,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这样就造成了城市和农村彼此独立起来,经济发展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巨大的悬殊。这样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看,都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在来看,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教育,生活水平等都明显的优越于农村,这样就导致城市居民严重反感污染项目的入驻,也正因为这样,导致国家在很多时间会选择在农村引进一些污染严重的项目,以达到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经济一直不能成为国家的主流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重工业的发展为核心,忽视农村的发展,导致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发达,劳动力充足却素质低下,农民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城市的生活水平。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有一些企业想要落户农村时,政府往往只是考量它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污染,政府对这些企业的引入,通常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被束之高阁。企业选择在农村扎根,当然也是可以带来利益的,比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了一定的解决,同时也能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在看到利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不不利的一面,农村是以种植为主要的生活方式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是不容小觑的,粮食的安全和增收也同时影响着国家的安定。所以,一旦扎根在农村的污染企业对土地和水体产生影响,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的生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是难以衡量的,因此,提倡在农村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势在必行的。
由此可见,城市和农村所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这种差异同时对于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 城乡差异对农村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影响
通过阅读《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内容,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该法重在对于城市的企业和重工业的规制,在当前中国的国情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城市和农村的任务显然是不同的。
(一) 城乡的基本情况不同,所以法律实施的重点也是不同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更古不变的事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已经是人们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线。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资源的消耗,环境的破坏,因此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高效利用资源,治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融入城市,导致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增多,这也是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反观农村,粮食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农村现在大量的往田地里撒化肥,打农药等等,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对水土的污染,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对于化肥合理消耗和节约的“减量化”。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减轻农业生产中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对土壤、水体造成的污染。《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有关于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规定的又比较抽象,实施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城乡工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循环经济法律实施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中国的工业水平现在已经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工业园区也相继建立起来,这些工业园区不仅集合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吸收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园区内,企业之间资源整合,为污染治理和废物的回收利用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也提到国家对于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这样企业也会很好的去遵守和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做大做强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所以相对来说在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阻力是比较小的。
然而,对于农村来说,农村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受到农村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的工业往往是技术含量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同时受到的利益确实甚微的。另外农村的养殖业在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地表水的污染,大气的恶臭污染。而这些问题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并没有给出明确有效地规制办法,法律在实践中的知道意义不是很大。
(二)城乡人口素质存在差异,这样导致循环经济法律实施的基础不同
农村的广大农民,其接受不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据统计,26.5%的农村人口都是没有文化,或者是有少许文化的人,从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源可以看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阻力之一就是农村的农民知识水平偏低,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认知。以目前的农产品为例,现在的食品安全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定位到农村,体现在过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很多农民为了增产而违法使用国家命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这样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的破坏。
循环经济的出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部法律的出台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但是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地域、经济的差异,导致遇到的问题也很多,尤其是在农村中的顺利实施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四、 对农村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为了使得城乡协调发展,使得循环经济促进法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以政府的引导为主,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要改变原来陈旧的发展观念,政府担负起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积极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符合的管理体制,引导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走循环经济之路,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制定各种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措施,减少成本,为循环经济的更好的发展铺路。
(二)统筹规划与综合利用
农业环境纷繁复杂,存在着很多的影响因素,因此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尽最大的能力减少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同时对资源要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村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要秉承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理念,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消费的绿色化,发挥农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推动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三)提升科学技术的支持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因
1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没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有很多血的教训,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要认真总结。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人口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口、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协调。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我国农村、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很多都是初级产品,这些初级产品经过粗加工后,作为商品开始在市场上交易,进入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在完成使用后,它们大部分变成了垃圾,到处污染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因此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把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按照一个循环的、封闭的生产生活系统,建成一个循环经济生活体系,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成闭路式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系统。如养猪业,通过饲料养猪,猪粪有机肥提高土地的肥力,通过生物措施控制农作物的病虫草害,通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可以减少化肥农药投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可以减少农业污染物,同时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目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些如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循环农业形式,并逐步按照“全面、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良性、可持续发展,它代表着我国农村、农业未来发展方向[3]。
2要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必须重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我国的农村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民数量多,收入少,农民的劳动边际生产效率较低,农民就业难。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劳动报酬很低,有力无处使,进而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这也是造成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能够重新建构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改进和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这样既可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许多无业农民和隐性失业的农民,又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效率,为农民的增收创造机会。例如有的地方用猪粪养鱼,用牛粪养蚯蚓、种食用菌,把农业废物加以利用变成财富,这就是变废为宝。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没放对地方或者没有深加利用的财富。
3发展循环经济是更好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减轻农业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是以“生产、消耗、废弃”为特征,导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资源浪费、破坏和供不应求,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对“消耗、排放、污染、低效”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发达国家积极广泛地运用到农村发展和农业发展上,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保证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按照“零破坏、低排放、高效益、环境关、可持续”的路径来规划统筹农村、农业的发展,来建设美好的新农村。如以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为例,通过建立农村沼气工程,按照“养殖—沼气—种植”模式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既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减轻农业环境污染,又加强了农村能源建设。实践证明,沼气工程建设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它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农民短期利益思想严重由于过去长期贫困和落后,农民非常关心如何能够在短期内解决温饱问题,再加上祖祖辈辈形成的习惯,因此,农民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支持和接受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农民往往是看农业生产活动是否能快速使他们增加收入和生活改善,如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多注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短期内经济效益比较低,农民就不会积极支持和参与。由于农民对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过程中去。那么,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就失去了有力而又广泛的社会基础。
2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循环经济的思想和行为在农村的普及和实施需要政府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由于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还处于起始阶段,存在着产生废弃物的单位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农民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以及农民与农村循环型企业之间利益不一致性,这些都间接甚至直接地影响着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有些政策法规即使制订了,也不能够保证其有效实施。目前,我国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除了国家为扶持试点地区和单位发展循环经济所投入的大量人、财、物外,其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投入人、财、物的政策法规也没有完善的制订和落实。
3农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循环经济在我国农村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由于政府和各部门对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没有做到位,农民对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政策法规了解很少,导致农民对在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无法调动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循环经济在农村发展就失去了农民支持和参与。根据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国家或政府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鼓励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4]。
4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缺乏技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支持、政府政策法规的有力保障,还要有适用的先进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刚起步,从事研发循环经济的技术工艺的单位对有关废弃物信息的认识掌握不全面,这势必影响到发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与攻关,所有这些必然影响到循环经济技术工艺的开发与创新,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循环经济在农村有效、健康、快速的发展。#p#分页标题#e#
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思考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认识,转变农民观念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过去那种粗放式农业增长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制约,没有竞争力,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目前和长远的关系。地方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利用好各种公告媒体和宣传手段,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农民树立起环保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自觉地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对企业领导的宣传、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政府必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发挥环保部门倡导、先行和推动作用的前提下,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各个部门都要积极参与。有了地方政府强而有力的领导,各部门协调一致的努力和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行动,循环经济在农村发展才能健康、快速、有效地发展[5]。
2完善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将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因此,我们在推进循环经济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按照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依法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乡镇企业和广大农民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地方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支持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法规、行政、经济等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发展循环经济的人、财、物。通过立法使地方政府和乡镇企业重视自身的资本和经验积累,每年留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发循环经济技术工艺。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促使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快速健康发展[6]。
【关键词】盐卤资源;优势;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从“资源—产品—废弃物”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新型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兼顾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一体化战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和《循环经济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后,湖南省衡阳市(下文简称“我市”)加快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本文就松木园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探讨,以之抛砖引玉。
一、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与优势
湖南省衡阳市松木工业园区(下文简称“松木园”),于2003年经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为省级开发区。松木园是湖南省“盐化工产业基地”、“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协助研发中心”。也是湖南省独家以资源为依托,以化学工业定位的工业园区。松木园依托衡阳丰富的盐卤资源、有色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以发展化学工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盐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非金属深加工产业,努力打造中部地区化工产业基地。松木园自建立以来,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模式,与100多家企业洽谈合作事宜,签订入园项目25个,合同引资额为86.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2007年实现产值111135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6178万元,实现利税22639万元,上交税金8980万元,安排劳动力4138人。
目前,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交通便利
衡阳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公路、铁路、水运发达,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和全国45个公路枢纽城市之一。松木园位于107国道东侧,东临湘江,隔江就是衡阳火车北站,衡大高速公路由西向东横穿其中,湘江河段已具备千吨级通航能力,南岳专用线紧靠园区北面,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均极为方便。
(二)资源丰富
衡阳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之乡,已探明的矿藏主要有金、银、铅、锌、铁、铀、硼、高岭土、重晶石、钠长石、岩盐、芒硝、汉白玉、煤等60多种。园区所在地探明岩盐资源储量达140亿吨,芒硝可利用资源储量达4.4亿吨。衡阳电力资源充足,水力、火力发电量大,三峡电网将在三年内并网衡阳供电,届时衡阳电力充足。西气东输工程将于年底到达衡阳。这些资源为园区发展盐卤化工、精细化工和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三)有化工龙头企业
目前,我市现有规模以上的化工企业99家,主要产品有:烧碱、液氯、盐酸、食盐、元明粉、钛白粉、季戊四醇、乙酰甲胺磷、尿素、醇酸树脂等。这些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盐卤化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园区有化工龙头企业衡阳建滔、建衡实业和瑞达电源等。衡阳建滔近期建成年产36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年产30万吨PVC项目、年产8万吨环氧氯丙烷项目和年产13万吨双氧水项目,远期离子膜烧碱、PVC、环氧氯丙烷年产量分别达到66万吨、50万吨和13万吨;建衡实业近期建成年产2万吨铵明矾、1万吨钾明矾、1万吨复合疏松剂、8万吨硫酸铝的生产规模;瑞达电源近期建成年产5万吨铅酸电池极板和年产150万KVAh铅酸电池项目。工业园一旦建成,将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届时松木园的年产值将突破350亿元。
(四)有专门管理机构
为了对工业园进行有效管理,衡阳市专门成立了松木园管理委员会。该管理委员会机构健全,人员齐备,为园区企业做了大量实际、有效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园区企业的办事效率。
二、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不完善
衡阳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岩盐资源储量达140亿吨,钙芒硝可利用资源储量4.4亿吨,位居全省第一,主要分布在松木和茶山坳一带。岩盐预计可开采近百年。应该说松木园发展盐卤化工是有资源优势的,但是目前园区内缺少龙头企业,已有龙头企业仅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和湖南省湘衡盐矿。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高,目前我市精细化工产品种类虽多,但规模小,利税少,效益不显著。同时,园区内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例如,衡阳建滔化工有限公司的下游产品仅氯气等被下游企业锦轩化工有限公司和俊杰化工有限公司作为原材料所利用。
(二)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
衡阳虽然是历来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但是衡阳工业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经济不发达,成为很多领导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绿色GDP早就提出,但目前传统GDP仍是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标准。循环经济往往被忽略。搞循环经济,短期来看,对企业是没利益的。这种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使得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认为清洁生产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是归社会所得。
(三)园区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从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过程看,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推动者,企业、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相对于循环经济的这种发展机制,松木园当前的经济发展机制已经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如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不足;政府各部门对松木园的管理职责还没有理顺;成立的园区管理委员会的地位、职责还不明确;松木园税收等利益分配机制未建立;对入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考评和奖惩措施缺少;政绩考核注重GDP指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不充分等。这些成为我市松木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障碍。
(四)园区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资金缺乏
园区以化工为主,原材料、燃料及产品运输量大,园区西高东低,铁路、公路、水路(港口)的建设、综合管线的铺设、市政设施的完善、土地平整和拆迁补偿、安置等前期工程投资大,任务艰巨。现在园区的相应配套设施和服务尚未完全建设起来,紧挨着的三个化工企业——建滔化工、骏杰化工和锦轩化工的周围现在还缺乏服务机构。园区水电还不充足,也是制约更多企业入园的一个瓶颈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资金,资金短缺不容忽视。
三、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根据衡阳市政府对园区发展规划所定的目标:2010年,松木园总销售收入将达到150亿元,利税17亿元;到2020年,园区将实现总产值过350亿元,利税过40亿元,其中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实现总产值250亿元,利税25亿元;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产值100亿元,利税15亿元。为了更好地实现规划目标和解决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一)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1.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
国外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成功的模式较多,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可行实践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美国3M公司、杜邦公司、施乐公司为代表,以企业自发启动为主)、生态工业园模式(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为代表)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以德国的双元系统模式为代表)。
笔者认为对松木园目前发展阶段最有借鉴价值的是生态工业园模式。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是20世纪50年代自发形成的,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电厂是该园区产业链的核心,电厂给制药厂供应高温蒸汽,取代了其自备锅炉;给居民供热,减少了3500个家庭取暖炉;供应中低温的循环热水,使大棚生产绿色蔬菜;余热放到水池中用于养鱼,实现了热能的多级使用。同样,粉煤灰用于生产水泥和筑路,脱硫石膏用来造石膏板,使进口的石膏原矿减少一半。
2.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松木园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借鉴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实践模式,通过有意识的规划、合理的布局、选择性的招商以及有效的管理,组织或协助入选园区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因地制宜地探索出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整个区域的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根据松木园的资源及其地理特点,笔者认为在目前阶段,松木园应该重点发展园区内循环,建立共生企业群,形成完整的盐卤化工产业链,符合产业链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鼓励入园,以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为主要手段,开拓发展盐化工、天然气化工和动力有机结合的盐卤和天然气资源综合利用多功能系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二)大力宣传和发展园区循环经济
1.加强盐卤资源开发统筹规划
根据建设循环型经济工业园区的基本要求,结合松木园区的实际情况,衡阳市松木循环型经济工业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大主导产业、五条支撑保障体系”。即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有特色的新型化工工业园区为中心,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建设为主线,以政策、信息、技术、社会、环境安全为五大支撑体系。
松木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推进建滔化工和瑞达电源等龙头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带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工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资源交换、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工业网络,提高资源利用的产出值,促进盐卤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和有色金属深加工持续快速发展。松木工业园区作为湖南省盐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应根据盐卤资源分布情况合理配置产业区结构,同时又不对总体路网的布局产生影响,有利于规划管理和土地使用。
2.推进资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
以松木园盐卤化工、煤炭为重点,强化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定额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好建滔化工的污染物——氯,在建滔化工旁边建立以氯作为天然化工原料的化工企业。这些企业产生的未反应气也可为自己和建滔化工的动力系统提供燃料,动力系统的富CO2,又可为盐化工的硝酸化工提供原料。
3.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衡阳建滔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系列产品的配套发展,相继引来了骏杰化工、锦轩化工等企业邻依,逐步形成了一个盐化工关联企业群,以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衡阳建滔已明确表示,对于落户松木园区的关联企业,将积极配合园区在给排水及用电方面提供支持,并稳定、低价提供原材料,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园区企业一道发展衡阳经济,振兴衡阳工业。盐卤化工产业要围绕核心资源、核心企业,通过产品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逐步通过产业升级,形成整个盐卤化工产业及精细化工集群的自我技术和核心专长,逐步由生产基地向创造性基地转型——实现松木园区域内循环,最终建立共生企业群,形成完整的盐卤化工产业链。也提高了主要污染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企业治污成本。
(三)应建立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园区管理机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就需要转变思维模式,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这些变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既得利益的丧失及利益的重新分配。
1.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园区管理模式
松木园的管理模式是政府管理型,但是这个管理委员会与衡阳市政府和石鼓区政府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管理委员会的职责还没有明确,对工业园的管理、利益分成等都没有很好解决。管理委员会应充当好利益协调的角色,拿出可行的利益协调方案,及时有关技术、标准、管理和政策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和宣传培训。完善绿色经济目标体系和政府考核标准,建立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信息共享体系,大力培养发展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市和园区的情况,逐步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各类组织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具体而言,衡阳市和石鼓区两级政府主要进行政策支持和制度约束,在企业和社会无法有效运作的领域发挥作用;消耗资源能源、排放废物、销售产品的企业应按市场规律和规则运作,履行其排放者责任和扩大生产者责任;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应为政府制定管理目标和运作规则提供技术支撑;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中介的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随着松木园的发展,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管委会主要领导必须熟悉本地主导产业的技术领域和发展规律,从事科技、经济、招商、规划、人事和社会事务等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具有与从事的管理工作相对口的专业背景,同时拥有一批熟悉盐卤化工等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骨干人员。
3.实行目标管理考核
松木园管理委员会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考核办法,对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年度进行考核。对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决策失误、行政不作为和干扰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依纪依规追究责任。
(四)进一步加强政策导向作用
1.加大财税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并整合现有资金,突出重点,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加大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资源节约管理和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财政新增的技术改造支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投入等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收费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实施政府采购的范围。
2.加大融资力度
衡阳市政府和石鼓区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定的资金,整合现有资金(这也可作为税收等利益分成的依据)。政府可以考虑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的途径,发行循环经济政府债券、循环经济彩票、接受民间资金捐助和国际援助资金等方式,扩大循环经济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民间和金融机构等的资金进入循环经济发展系统。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重点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和信贷政策的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各级投资担保公司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点项目要优先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3.推动科技进步
衡阳市政府应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集中解决制约松木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通过联合攻关,研究开发一批有利于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培植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联合高校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和咨询,加强产学研联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开发清洁生产集成技术,提高重要环保技术装备和基础装备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且市场占有率高的环保企业。
总之,松木园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践证明,松木园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光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靠某个方面的努力就能达到理想效果的,它需要政府各个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只要这样,松木园的明天才会更加辉煌。
【主要参考文献】
[1]苏杨.关于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发展,2005(1).
[2]蓝庆新.来自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6(4).
[3]杨浩,朱冬元.我国循环经济综合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08(6).
[4]李佳.论循环经济与绿色税制[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5]张晓龙,宁云才.煤矿企业循环经济的定量研究[J].中国矿业,2008(7).
[6]张晓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3).
[7]易兰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措施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8(14).
[8]马翠玲.准确把握循环经济要义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7).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做出了概述,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煤炭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也会经历兴起、鼎盛到衰退的时期,因此,研究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煤炭企业的发展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随着大规模的开采,煤炭资源出现了危机,煤炭的储量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阐述,循环经济也构成了煤炭企业新的发展模式。
一、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煤炭的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煤炭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煤炭资源投入、煤炭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意义来讲,煤炭企业的发展依靠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在企业的输入端、中间端及输出端都存在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煤炭企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型,走循环经济道路,对于我国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输入端、出口端的成本浪费。发展循环经济能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带给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知名度。
其次,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我国资源的节约。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将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保持煤炭资源的合理、永续的利用,保持一定的国家煤炭资源储备。
再次,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煤炭的开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地资源都有一定的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不但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根源上保护环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国家政策的要求。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更好的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后,可见其重要性,但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007年能源蓝皮书》上显示,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综其原因如下。
首先,我国煤炭企业的综合利用技术落后,现有产业链短,转化率低。目前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以下几种技术类型,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矿区地表复垦及生态治理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及环保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煤炭企业的生产、加工处理、后期消费等各大环节。
目前,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基本上是煤炭-电-材料或煤-电-冶金等,产业链较短,中间附加值少,煤炭转化率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增加中间的精加工,增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在这个煤炭企业的转型阶段,我国缺少相应的产权技术和高新装备,缺乏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家支持力度不够,扶持发展资金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对煤炭企业征收资源税、环境税和资源补偿税,资金问题成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需要投资很大一笔资金,且投资周期长,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单靠企业的力量来发展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国家应该明文规定奖罚措施,对采取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奖励政策,对污染严重,不发展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做出严惩。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宣传与调控,循环经济才会初见成效。
另外,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依然缺乏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煤炭企业的循环发展的法规也很少。
再次,我国中小煤炭企业占比较大,缺乏综合管理。
我国小煤矿居多,在开采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管理,乱采滥挖、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的现象严重,造成了煤炭资源在根源上的浪费。近年来,我国对煤炭企业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整合与兼并,但整体看煤炭企业规模仍然小。
另外,现在很多企业还是单纯的追求高GDP,追求一时利益,思想认识不足。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做出转型,但部分企业更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够关心,没有意识到还肩负着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重任。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对煤炭资源掠夺性开发,对发展循环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不主动探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导致企业转型遇到很大的瓶颈。
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能源现状,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煤炭仍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当前煤炭企业高度排放、高度开采、低度利用的生产模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另外,我国煤炭生产方式较为粗放,浪费严重;废弃物排放率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我国煤炭行业执行速度与效益并重,走科学发展之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环保相关部门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煤炭企业是具体落实者,起着最关键与主导的作用,是工程活动的主体。政府是主导者,是建设新型战略能源国家,实现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首先,煤炭企业应应提高思想认识,延伸产业链,加大技术支撑,建立企业生态工业园。
产业链是循环经济的支撑,加大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从技术层面加大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利润。另外煤炭企业可以和电力、化工等行业联盟,实现企业间的双赢。
提高煤炭企业的技术支撑,在煤炭企业的生产、加工处理、后期消费阶段,加大各个技术的支撑体系。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与人员投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重点加强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矿区地表复垦及生态治理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及环保技术。
加大小煤炭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施行集约化经营,通过企业的转型,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绿色开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通过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煤炭企业需要加强思想意识的转变,创新企业文化,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全体员工的思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延长生存链,提高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可参考国外经验,建立生态工业园。
其次,加大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监管与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政府应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化为绿色核算体系,进行财税改革,积极扶持煤炭企业的转型。加大投资力度,帮助企业渡过转型难关,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与生产设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配备,帮助企业走向循环经济的道路。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确定奖罚措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健全法律法规,将煤炭节能的标准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与实施细则,使得煤炭企业有法可依。政府的监督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国家调控,加强监督检查,在生产、流通及消费阶段严格把关,运用提高准入门槛、财政补贴、行政处罚等手段加大煤炭的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另外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意识,使煤炭企业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树立循环经济的观念,让全民投入到循环经济发展中。
四、结语
本文对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做出研究,从提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发展煤炭企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研究。此项研究追寻科学发展观的纲领,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范云峰,叶二文.浅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山西焦煤科技.2009(2).
〔论文摘要〕 山西省是我国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由于长期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目前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耗竭、产业结构单一化等日益突出的问题。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无疑是山西省今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是指主要以特定或相关自然资源为开发对象,相应生产部门或产业成为该区域主导或支柱产业的经济区域。山西省是闻名全国的能源大省,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长期以来,山西省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与此同时,由于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对煤炭等资源的高强度开采,导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日益恶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如何摆脱困境,改变山西省相对落后的面貌,成为摆在山西省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山西省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
一、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追求低污染甚至零污染排放的一种经济运行模式。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的需要
有数据显示,2000年~2004年,仅山西省重点煤矿已经有“一局(原轩岗矿务局)十七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停产,减少生产能力1,600万吨/年。预计2005年~2020年,五大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将有39处矿井面临资源枯竭,衰减生产能力6,640万吨/年,需安置转产职工124,689人;地方国有煤矿将有近1/3的矿井因资源枯竭而闭坑,将会减少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年;乡镇煤矿近1/2的矿井将因资源枯竭而闭坑。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并且可以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缓解山西省能源匮乏压力。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压力的需要
据2005年7月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所研究报告显示:山西省16个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主要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山西省煤矿采空区面积已达5,000km2,由此引发的严重地质灾害已涉及1,900个自然村。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输入端、生产过程、输出端全方位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开采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才有可能缓解山西省生态环境压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突出表现为:一是高消耗、高排放特征明显;二是低产出、低效益;三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而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而言,循环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尽可能地少产生废弃物。可见,循环经济正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扬弃,是推动山西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
2004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山西省建设成为国家的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即立足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新兴产业的规模化,重点发展能源、不锈钢、新型材料、旅游等优势产业。较之于老的能源基地和工业基地,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型”的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山西省应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能源、原材料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一)山西省已初具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政策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方案》,对全省如何开展资源节约利用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措施和要求。为了使国家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免税政策落到实处,还制定了《山西省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和《建材产品中废渣掺加量的测定办法》作为地方性标准实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当前省委、省政府已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全局,嵌入各种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并作为制定本省“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
(二)山西省已具备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环节: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没有技术的可行性或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过高,循环经济就难以推行。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煤炭价格上涨,山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大幅提升,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技术创新方面,山西省加大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投资入股和贷款贴息的办法,运用1.2亿元的省筹调产资金,调动了84亿元的社会闲散资金和银行贷款,实施了一批国家、省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如2001年,山西煤化所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煤变油”重大科技项目,科技部投入资金6,000万元,省政府投入1,000万元,到2003年年底其核心技术费托合成的催化剂、反应器和工艺工程已取得重大突破。到2005年,四次运转共计3,500多个小时,积累的经验已为今后建立示范工厂奠定了基础。有合理的政策、法规的支撑,技术创新的倾斜政策,加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日臻成熟。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年来,山西省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成效突出的有交城县工业园区、孝义市工业园区、大同塔山工业园区等。从目前状况看,这些试点和先进单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全省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实践证明,循环经济为山西省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改变过分依赖资源的现状,使循环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处于良性互动之中
山西省经济被动适应煤炭市场行情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限,整体经济缺乏应对市场变化的弹性和空间,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全国经济运行步入周期性速度回落期,山西省的经济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冲击。为此,必须深入挖掘现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用完善的政策、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与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走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首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目前山西省经济总体上还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推动甚至直接的投入来实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府促进往往要比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运作效率更高,作用更明显。国内外循环经济的实践同样表明,政府在提供制度、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应有职能;其次,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各级市场主体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尚不够深入,这时候需要政府的倡导和积极扶持,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过程在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往往需要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为此付出一定成本,但若没有相应的收益,企业是不会有积极性的。只有让企业明显感觉到凡是采用循环经济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就能够减少成本、防治污染,从而带动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时,企业才会自觉地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使循环经济得到健康而持久的发展;最后,调整和完善煤炭及其他重要资源的税收、价格征收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税收、价格等机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尚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机制,逐步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山西省作为全国的能源大省,更应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尽快调整和完善煤炭及其他重要资源的税收、价格征收机制。
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研究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山西产业集群,从而使区域经济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和特色性。
关键词:
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发展;山西
众所周知,山西省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加大了对自然资源开发,以原材料输出为依托,形成了能源重化工产品为主线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有很多不利之处,它的投入高,而且产量低,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由于山西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山西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山西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中国国情的要求,更是山西省经济发展的需要。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和山西省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山西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山西省的经济规模不仅不断扩大,而且经济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它逐渐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模式,同时第三产业也不断地发展,使山西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山西省不完善的经济发展理念,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给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加深,速度逐渐加快。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1]。
1.1产业结构不协调山西省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重工业,造成山西省的第一、二、三产业在山西国民生产总值里的比重严重失调。山西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之间的发展协调性不够,总体来说,第一产业的基础非常薄弱,以粗放的方式来经营导致第一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在第二产业中,重工业的比重比轻工业的比重要大很多,以煤炭、冶金、化工、电力等原料工业和采掘业为主的重工业是山西省产业结构中的重头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很弱,不仅整个产业的基础设施很落后,而且社会服务的体系也不健全,俗话说想要富先修路,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交通设施的不完善给山西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是其发展的瓶颈。
1.2产业布局雷同山西省又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由于受到中国之前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使其产业布局很不合理,每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都很雷同,一个产业群中也存在很多雷同,雷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雷同的产业布局,会形成相同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流失,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污染。
1.3注重经济的量而导致经济无质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丝毫不考虑环境等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虽然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却给多方面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是以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这种只讲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不讲究质量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只注重速度还会导致整个生产的产品的加工程度低和产品结构的初级化等问题。
2山西省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及政策
2.1改善组织领导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加强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领导队伍的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从而协调各方利益。加强层层整合,加强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的统筹,尽力减少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并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意见以及实施方案,确保政策、措施和行动到位,通过切实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从而切实促进山西省的循环经济发展建设。
2.2健全政策机制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可以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加强对重点产业循环经济建设项目的扶持,从而缓解企业在进行循环经济发展时的融资难的问题,并且给予优惠的银行贷款政策,从而加大对循环经济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等的研发、使用的支持。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更无忧地建设循环经济。此外,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限制高污染企业的建设,淘汰比较落后的产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和环保监管力度,并且充分利用国有土地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在使用国家土地的时候不能无原则,一定要严格按《全国工业用地出让价标准》执行[2]。
2.3健全市场运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因此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此外,政府要切实加强综合协调能力。要加快政务环境的优化,行政审批的改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优惠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市场环境的优化,以及市场规范整顿,都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经济秩序,而且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加强执法队伍素质,严格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积极推进依法治省,从而搞好整个省的社会环境,为产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制环境。
2.4推进政策扶持1)产业政策。对循环经济中的重要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的规模。2)财政政策。加大国家和省的财政投入,为山西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3)税收政策。减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税收,给予山西省的重要的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一些税收的优惠,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4)金融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金融上的优惠,为其提供优惠的贷款业务,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群的财税扶持力度。5)土地政策。将循环经济产业群的有偿用地费用用在进一步的循环经济的建设之中,同时加大国有未使用的土地在循环经济中的使用。6)其他的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新的项目机制。
3结语
山西省现有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急需发展循环经济来促进本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相应的措施和政策的扶持,加快本省的循环经济的建设,从而促进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宁.山西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