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傅雷家书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傅雷家书阅读答案

第1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

傅雷家书》看似平淡的家常话,如山间的一缕清风,令人回味。这是一对父子,更是一对知己和良师益友,那种心灵和精神上的共鸣、映照,让人艳羡。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傅雷家书初中生读书笔记启示五篇供大家参考,共同阅读吧!

2021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傅雷家书》是将傅雷写给他儿子的书信汇编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从9年至9年月的8封信件。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亲情溢于字里行间。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家里的联系就是书信。《傅雷家书》中写过邮局将傅聪比赛后的长信遗失,傅雷半个多月的心神不宁。因为儿子迟迟没有来信,傅雷甚至疑心:儿子又不信任爸爸了吗?由此可以看出来,傅雷将对儿子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家书中。我终于有点明白“家书抵万金”的意思了。傅雷曾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他要求儿子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些家书的目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播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2021傅雷家书读书笔记2《傅雷家书》是将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8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整整三天,我一直沉浸在这本书中。不是这本书的语言有多么精彩,也不是这本书的情节有多么动人,而是这本书的浓浓父爱深深地吸引了我。其实刚开始时,我并不觉得这本书多有意思,看着没趣。可当我将我的这番感想告诉给了正在打工的姐姐时,我姐很是恼火,她先狠狠地训我一顿,在语重心长地为我开导。当我的心灵雪峰被她的那轮暖暖太阳融化时,我再看这本书时,我骤然才发现我以前那缺少远离家乡的经历的精神麻木。一封封书信,最短的一两百字,最长的七千多字,但是无论长短,每封信中都能透露出作为父亲对孩子的期盼与热爱。

傅雷给大儿子傅聪的一封封信,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谚语的涵义。一封封书信传递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嘘寒问暖,还有作为父亲的职责。正如傅雷所说的那样,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并不把儿子看作“天真的孩子”,他把傅聪看作成自己讨论学术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位“知己”总是会与其讨论书籍、乐谱、学术、技巧、作家的品质等等问题及感想,所以常常会与傅聪产生看法的分歧。但傅雷也会把自己作为“长者”,以自己的经验,时时刻刻教导着傅聪种种事情。傅聪在他的引导下,也成为一位成功的着名钢琴大师。

2021傅雷家书读书笔记3《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其子傅聪和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妇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因此傅雷夫妇成为了中国的典范父母。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傅雷对儿子深深的爱。无论是在谈及艺术,对待情感还是待人处事,无不体现着傅雷对儿子的爱意。有人说“父爱如山”傅雷正是如此。他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傅聪:“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细心叮嘱傅聪:“谦虚是很重要的,要学习非谦虚不可,谦虚才是聪明人。”反复勉励傅聪:“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傅雷曾还对儿子深深的忏悔,说自己对待儿时的傅聪太过于严厉,为此傅雷主动提出要成为儿子知己,为的是与儿子的关系更加亲密。

傅雷也常常教导儿子要时刻努力,加强自我的管理,不可迷茫的度过一生。“人一辈子都在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傅雷时时刻刻都让我们体会到“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身为人父,为的就是能够让自己的子女龙飞凤舞。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面对已经接触社会生活的傅聪,傅雷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同样也是天下父母的想法。作为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叛逆的心情,用学习来回报父母的恩情,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这不仅是为了父母好,也是为了自己好,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更加快乐。

2021傅雷家书读书笔记4“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于是,在看完《傅雷家书》后,一种想要将傅雷先生笔下给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化出所得,了明心间。

先生万里传书的思绪,跨越十几年光阴,远隔万水千山,不仅仅是对爱子的叮嘱,字里行间的感情,还升华出了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情怀,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为人深深所动容。

于现在而言,先生所属的那个时代早已飘远出人们的思想范畴,时间拉开的距离已模糊了对那时代的客观判断。然而我们依稀可感受到,那年岁伤痛的火花仍旧星星点点地挑拨着我们的神经,即使久远,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刑罚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旧时隐时现地浮出时代的水面。于是,对于一位爱真理,爱生活,爱艺术,刚正不阿,真挚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终选择净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寻求思想解脱,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喟。

生活变形的魔爪不断压榨他的才思,摧残他的身心,而先生却一直在妥协与坚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国度的崛起,他一生都在坚持,即使别人认为是偏执的狂热,他从未放弃。对人生哲思的深透,对音乐艺术的独到与进取,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化解渗透,思想的矍铄敦促着他永远秉承一颗澄澈的赤子之心,乐观向上地化解时代的伤痛,拓宽着生命的宽度。

虽然先生自命过于偏执的缺点为生活添堵不少困扰,但丁点尘垢却掩不住金子的涤亮。他拥有太多让人称颂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个雅致的生活感悟,以至于觉得那些形容词像枝柳般地脆弱贫乏。在道不尽的人格美丽中,于我最感动的便是先生对艺术独特高雅的见解以及谦卑乐观,孜孜不倦的生活态度,让一个美学初识者跟对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可以令她坚定的自信。

在对艺术的品味中,先生主张嵌入生活与自然,调衡感性的流动跟理性的坚持,在东方的超脱、恬静、中庸跟西方的热情、活泼、开明中取得恰当的平衡。然而最主要的是为生命的艺术注入纯真的心跟情,“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

在很多令现代人困惑的问题上,先生的见解都为我们解说了答案。对名利的取舍,艰苦的磨难,生活的哲理,艺术的本质,性情的锤炼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样,为我们驱赶黑暗,重现星月。

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浊流中越发澄亮透彻的精神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还有深深的敬佩。

2021傅雷家书读书笔记5看傅雷家书,觉得收获很多。我总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崇高而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丰富和更加充实的经历。我现在似乎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

其实爱人不在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的内心空虚。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说的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未来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是它起码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充实。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我觉得读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大脑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还有音乐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我现在深知这一点。

其实我一直觉得我对于文字的理解多于对于那些更加直观的东西的理解,当他越是需要人的体会的东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这可能也跟天性有关。在我看来,一切内心地感受都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而越是心灵相近的人越是能够深刻理解和体会。

如果心情郁闷了不妨就写出来,等年老了再回过头来读,发现年轻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时的感受了。真的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得到一个心灵相通的朋友成为心灵的读者是一件非常让人高兴的事情。其实傅雷在信中写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却能用宽厚和委婉之心体谅,虽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却可以成为思想上的伴侣,这也是傅雷的福气啊!

第2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

同志的谈话为我们新时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每一位老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初中阶段是人生的危险期,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利用典型事例,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做人方面的培养。以便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此,我在讲解《傅雷家书两则》这篇文章时,在“探究与合作”教学环节中设置两个中心话题:一是如何看待情绪的高低起伏?二是在鲜花与掌声面前,我们应如何面对?要求从课文的文句出发,谈谈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与认识,让大家在感受傅雷先生拳拳的爱子之心的基础上,以期达到育人的目的。

课堂片段:

一、导入文本,引出问题

两封洋溢着父子深情的家书,我们深深体会到傅雷先生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其中许多教诲,或许也能对你有所启迪,终生受益,请大家用心体会,想一想文中的哪些话对你有所启示?

生:面对人生的“”、“低潮”,傅雷教育儿子做到“只求心理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这句话的提出正合吾意,与第一个中心话题大同小异,只表述形式不同,能达到预期目的。)

生:“不为胜利冲昏头脑。”

(这在我的预料之内,与第二个中心话题呼应)

生: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

(出乎我的意料,在备课中没有想到能提到这句话,试看同学们的理解。)

师:大家找的句子都很有价值,值得我们去理解去感悟,这节课我们一起谈谈对这几句话的感受。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从这三句话中找出最感兴趣的话作为小组探讨的中心,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人在翻课本,有人在和同学讨论,有人凝神思索,还有人翻阅课外书。5分钟很快过去,很多同学在纷纷举手要回答问题,我约法三章:一要明确要谈的对象,二要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三要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

生:我们小组选择第三句话,我们认为那是父爱的流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含有欣慰、激动和骄傲之情。

(这种见解让我大吃一惊,他们的理解很全面。)

师:能不能详细说一下这种复杂的情感?

本小组另一成员补充:欣慰的是父亲对儿子曾经的付出,终于有了结果,缴动的是在波兰的儿子在艺术上取得辉煌成就,骄傲的是儿子为国争光。(同学们的掌声)

(我对这个小组有独到的见解而深感意外)

生:我们小组对第一句话感兴趣,我们小组认为“心理平衡”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有时“脑子一热”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事后后悔莫及,害人不浅,要等到冷静的时候再做决定。

本组成员补充:不能在失意时,痛苦不已,怨天尤人,更不能在成功时,迷失自我。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种回答与我不谋而合,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感受如此深刻,特别是能想到范仲淹先生的名言,联想丰富。)

生:我们小组想对二句话谈谈自己的想法:当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时,要有自知之明,面对别人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师:这是文中的句子,但运用的恰到好处,你们真了不起,真棒!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本文所探讨的几个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没有想到同学们想得很深刻,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认识、他们的热情、探究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足以让我感到欣慰。

一、将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紧密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美的和谐发展”。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师的“导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师积极的探讨与思索,深入挖掘教材,制定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感染与熏陶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习本课时,大家在感受傅雷父子情深的同时,也学到不少做人方面的知识。比如: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要学会抱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傅雷的教诲对同学们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其人生道路犹如一盏明灯,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学习方式与培养合作联系起来

新世纪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教育战线上就应该培养学生个体的竞争意识,更应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与习惯,这是群体参与的重要举措,也是时代赋予人们的使命。对此,教师应给予极大的关注。正是基于这一点,本节课在探究活动中,让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参与人员多,谈话内容涉及范围广。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的个性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最后小组形成共识,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培养了合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学习热情与激发兴趣结合起来

第3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

关键词: 翻译 标准 理解 中文基础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也是变化莫测的,一种意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方法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翻译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

总的来说,翻译过程中有两个比较明确的步骤。一是透彻地了解原文的意义;二是将这意义形之于将要译成的文字上。因此,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将原著作的意义转化为恰当、顺畅的中文。

在这一方面,早有严复先生提出“信、达”的翻译尺度。所谓的“信”指的是“忠实”。翻译时要注意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严格来说,无论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或在同一语言中都很难找到两个功能含义完全一致的词。那么在某一语言中用什么方式或用什么词汇所表达的某种情感,换到另一种语言中,便要将它改变,或是增减,或是改变某些词或句子的结构;但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译者的语言感觉和语言运用能力。再说“达”不仅意味着译文的顺通,更意味着译文最恰当地表现原文的思想,即“达意”。怎样才能做到“达”,或者说接近“达”的标准,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对作品中人物的全面而透彻的理解是获得达意译文的重要基础。翻译虽然是件难事,但也有基本规律可循,英文译成中文,要求精通英文;而中文也需要有非常好的功底,否则虽然知道其原文的意义,但由于中文的基础不扎实而不知怎样去表达才能达到原作的意味。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具备一定的英文、中文及艺术修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我们以《荆棘鸟》中的一句译文为例:

Meggie is the mirror in which I’m forced to review my moratality.

其中该对照读物译为“梅吉是一面镜子中,从中我被迫看到了自己必然死亡的命运”。

这是书中Phalph教士的话。Phalph是一个内心情感复杂矛盾的人物,他为了不放弃他所热衷的宗教事业,理性地克制自己对梅吉的恋情,以至于在Meggie眼中,甚至他自己有时也恍惚觉得他具有更多的神性而不是人性。从这一理解出发,这名教士坦白自己心灵的话中,moratality一词的意思是:

“梅吉是一面镜子,她使我看到我是一个凡人”。

如从同一理解出发,再看另一句Phalph教士的描述的译文处理:

He had never seen eyes so human,or so sad.

其中human一词无疑是“富于人的气息的”而不是译文中的“富于男子气的”。

这种翻译上的偏差,就是由于对.人物及原意理解的不够透彻造成的。只有译者全面地把握好书中每一个人物的线索,才能对有关某一个人物的具体描述,包括对话,内心独白等,有完全合乎原著之意的译文,才能接近“达”的标准。读《傅雷家书》我们看到傅雷先生在翻译每一部巴尔扎克著作之前,都要把原著细读上好几遍,并查阅大量的有关史料,之后才动手去翻译。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对原著有宏观上的全面的把握,而使译文在意义上、风格上真正地体现原著的精神。可见对一部原著的方方面面的宏观把握是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一步工作。

如果不这样字斟句酌,就连最基本的“信”也没有了。再以《荆棘鸟》为例,其中不“信”之处随处可见。例如:

He wondered why he had dreaded this meeting.So,when he had surely known in his heart.He would be understood,forgiven.

意思是:他奇怪自己为什么既已肯定地知道自己会被理解,被宽恕,却还那样惧怕这次会面。

而该译文却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渴望这次会面。这时他心里有了底,他会被理解,被宽恕的。”

再如you have no more idea of what life is all about than the moth I called you! No wonder you became a priest.You could’t live with the ordinariness of life if you were an ordinary man more than ordinary man Luck does!(《荆棘鸟》Chap.12 )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你就像我把你称作飞蛾一样,根本不知道生活是什么,难怪你做了教士。卢克是一个普通人,可他过不了普通人的生活。你也一样过不了――假如你是个普通人的话。

而该译文是:“你对生活除了我称之为飞蛾的概念之外什么都没有。难怪你成了教士!你过不了普普通通的生活,假如你是个普通人的话,你还不如普通人卢克呢!”

像这样的问题,笔者想在此指出,译文的“信”有时要求不是别的,而是翻译过程中求信求实的认真态度。

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忠实并非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要确切理解原文的真正意义,掌握其精神与特色,那种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这是由于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一个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复杂,如果仅仅从字面出发,往往会歪曲原文,或者表达不出原文的微妙和深刻内涵。换句话说,翻译时译得太直而造成汉语不通,或是不容易读懂,不行;译得太灵活而使原意走了样,也是不行的。更何况翻译到了表达阶段就变成了一种创造,这时不但要求形似,还要神似。说到翻译是一种再创造,这主要是由于翻译者在翻译时有了一定的自由尺度可供掌握,这个尺度就是要尽量避免有损于原作。有时由于译者的疏忽大意或是对原文过分地随意改动,以致产生不好的效果,就不能说译者很好地完成了翻译任务。与此同时,翻译必须解决如何使用本国语言传达原文的风格问题。翻译家也是创造者,这就是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参与到原作的创造中。说得更确切些,是参与原作的再创造。举个例子来说,英国人心目中所熟悉了解的莎士比亚,和中国人通过翻译版本了解的莎士比亚能有多少相似之处?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取决于译者的工作。再看下面的例子:

One’s thoughts must be directed to the future.And to things about which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done. This is not always easy: one’s own pat is a gradually increasing weight.[from portraits From Memory and other Essays]

译文:一个人应该考虑未来,考虑一些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总是很容易的;自己过去的经历就是一个越来越沉重的包袱。(摘自《记忆中的肖像及其它》)

此处的weight一词,有些译者就牵强的译为“发福”或“增加财富”,而动手翻一下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要查到6(b)义项时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or worry 才是这里适合的义项。

再如: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in the old age of Newton and the decline of the Royal Society,England basked in a last India Summer of village industry and the over seas trade of merchant adverturers.[from Bronow ski,The Ascent of man]

十八世纪上半叶,也就是牛顿的晚年,皇家学会衰落的年代,英国沐浴在农村手工业和商人冒险家从事的海外交织的余辉中。

牛顿死于1727年,终年85岁。十八世纪上半叶正是他的晚年。另外,再参照下文的话the decline of the Royal Society,可以看出the old age of Newton理解为“牛顿的晚年”比较妥当。India Summer有其特殊的含义,而不是“印度的夏天”切不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究其来源,与印第安人有关,但人们使用这个词时,已想不到这一点了。

再谈谈怎样把优秀的英文作品翻译成为同样精彩的中文这一话题。

说到中文,它有自己表达问题的方式,如各种暗喻和独特的修辞方法。英汉两种语言,无论是句法、习语,以及文化传统背景等很多方面都大有不同之处:特别是中文的语法结构与英文的译法结构相差很远。所以说我们在翻译每一句话都会遇到困难,都要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斟酌才可下笔。如果是完全予以复制也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说,我们翻译时,要首先掌握原文大体的内容,即要把握主题。另外,对于原文的准确理解最能体现一个译者的语言水平和艺术修养,翻译英语就得理解英语。同时还要对汉语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比如我们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再看哪些句子能够拆开,应该拆开,而哪些句子不能拆开,就不要去机械地拆开;而哪些从句应该颠倒,哪些词语、成语或习语宜于变换或不宜于变换;有些人称代词可以省略、代替等,有时还需要变换原来的语法结构,甚至变到看不出原文语言痕迹的地步,但这对于从原文的束缚中跳出来,从而达到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运用另一种语言再创造出与原作相似的艺术品,至少应有相似的艺术感染力。因此,翻译的难度既包括形式的问题、理解的问题,也有表达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且这种手法又同其语言背后蕴涵的文化密不可分。比如说比喻吧,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不同,其比喻的方法也都带有各自民族文化的特色。如何进行比喻,拿什么来比喻等等就受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让我们分析几个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大出入的几个常见比喻。

例1英:He’s as strong as a horse.

汉:他体壮如牛。

例2英:That young man is a bear at mathematics.

汉:这个青年人数学很好。

由以上两例我们不难看出,中英文之间仅在比喻方面就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英语中、西方人的马是用来驮东西的,而牛是用来喝奶吃肉的。马比牛更有机会显示自己的强壮。所以英语中更常用的是“strong as a horse”。在中国,牛是农村主要的牲畜。于是汉语中有“力大如牛”、“壮得像头牛”这种说法。不过中国人不说“力大如马”、“壮得像头马”;再看例2,对于英语国家来说,熊一方面粗鲁暴躁,另一方面聪明有耐力,所以英语很自然用熊来比喻聪明的人或有非凡忍耐力的人。而中国人则认为熊又蠢又笨。由此可见,各民族由于地域及文化发展的差异,从而使得在同样情境的描述中,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大不相同;其结果就造成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说到底,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传达的等值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等值信息的手段。不同的语言,其表达方式,社会历史背景均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语言的信息转化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在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两种文字的转换中,在了解语义变化的同时,还要联系蕴含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情趣、风格等特点。即使具有同一斟酌意义的词,在不同的语言中由于受种种的修辞手法的影响也会被引申变化成不同的含意。而且,用不同语言写作和翻译的作者和译者,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活动过程也大不相同。这也恰恰说明为什么我们翻译时常说,在形似与神似两方面,神似更为重要。因此在,为了提高翻译的质量,作为译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翻译技巧;同时还要做好深刻了解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尽可能把原作者的思想方法,以及其所处之历史与生活搞清楚,并且认真钻研其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译出好作品。为此,我们要多读书、多钻研,不断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同时还要多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地更透彻,翻译的更通畅。

总的来说,翻译从其原则上而言还是有规律可遵循的,但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就会有千变万化的情况出现。同时,语言的实际运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其中还会夹杂着方方面面的技巧、规律等。因此,翻译时一定要再三斟酌,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庄译传.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傅敏.傅雷家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

[4]曾胡.荆棘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5]朱炳和.《英语学习》合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4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

一、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做为基础。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直接经验备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课本,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课本。这种以课本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

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一记忆一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二、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思想内涵

(一)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含义。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三环四步”教学模式的简称。其指导思想是改变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课堂结构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学生自学课本和导学案“发现问题”、课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学时发现的问题和导学案上的探究点“互动释疑、拓展提升”、课后以导学案“即时训练”为中心“练习反思、形成经验”。旨在将“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从而达到“以学定教”的有效教学目的。

(二)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注重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注重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优质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高效性就是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愿学到会学,最后达到乐学的学习最高境界。”

三、对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应用的探索

(一)关于教师在课堂上多样化的探索。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释疑,是否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每一节高效课都是由师生共同打造而成的,尽管在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但他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他需要加大班内学习小组的调控力度。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决定着一节课的好坏。甚至,“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与学生是伙伴及朋友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是问题的探究者,是解决问题的构建者和实施者。教师要注意关爱学生,增强民主、开放意识,“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鼓励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是错误能够耐心、细致地加以处理,能让学生想的、做的、说的,教师都不包办代替,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关于提升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探索。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使学生被赋予了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容许学生质问、怀疑、批评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这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导学案设计重点在互动、拓展、探究、展示上做文章。学生成长共同体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在同龄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在自主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论

对学生而言,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适应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思维发展的要求,既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所极力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解放了学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辉.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科学咨询

第5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

其实,创立“大语文教育”思想体系的张孝纯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给我们做了明确的界定。他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学生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系统有效的语文训练。”张先生的总体模式由“一体两翼”组成:一体即是课堂教学主体,两翼是课外活动和语文学习环境。由此看来,“大语文教育”的精髓就是要打破长久以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语文的封闭现象,把语文教学引入一个高远博大的境地。

“大语文教育”的内涵如此明了,应该如何实施呢?实践证明:“扩展教学”就是大语文教学法的一种具体体现。“扩展教学”指的是扩充和强化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手段,它包括“密度教学”“活动教学”和“模块教学”三大系列。“扩展教学”克服的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局限性、板滞性,将教学内容由课本向广义教材方向扩展。教学媒体由原始的粉笔黑板向多媒体方向扩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向多元课堂方向扩展。

既然“扩展教学”如此重要,我们在认真领会“大语文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就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做起:

一、报刊文章、语文读本、网络等配合教学

报刊、书籍、网络中,“大语文”的内容数不胜数。《学语文》早在90年代初,就把“大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刊方针。《语文学习》从1993年7月开始在封面上引录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世界》每期的封面上,都有“青少年的,大语文的”几个字。主要的还在于,这些学校、班级或学生个人订的报刊,其内容往往和课堂教学同步,能及时给予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点化或帮助其深入理解,加强巩固;而语文读本的真正作用就是紧扣课本给学生提供扩展阅读的便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有目的地引进这些材料,或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积累,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死气沉沉或乱糟糟的状况,更主要的还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巩固。

网络更是一种不得不善加利用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多喜欢上网,且往往都是玩,许多家长和学校下了九牛二虎之力常常禁止不住。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只要我们善加指导和利用,学生喜欢上网也是好事。我们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给他们一些任务,让他们在学前或学后去查找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东西,既可以使他们未学先知或学后印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大大扩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从枯燥、单调、狭隘的课堂学习中走出来,奠定人生快乐学习的基础。特别是那些政论文、知识短文、散文、诗歌、文言文等,利用网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羚羊木雕》《天上的街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奇妙的克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等;苏教版初中语文的《赤壁》《宇宙里有些什么》《,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沁园春・雪》《观刈麦》《再别康桥》《苏州园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些课文单一的课堂学习,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扩展开来,给学生利用网络的机会,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太发达,学起来枯燥无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图片等素材合理布置,设置课文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融入课文所表达的意境中,既增强学生学习的情趣,又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特别是那些抽象性的课文、写景抒情类的散文等最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在山的那边》《散步》《皇帝的新装》《安塞腰鼓》《伟大的悲剧》《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傅雷家书两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春》《三峡》《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颗枸杞豆》《藤野先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背影》《海燕》《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这些课文,通过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声光把纯文字的东西变成直观性的影像,给学生思维迁移、旁敲侧击、触类旁通,不仅加快、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大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真正实现了“大语文教育”的观念。

三、走进社会感知教学

“大语文教育”的“大”绝不是简单的学习内容增大,从培养人的目标出发,还包括了学习空间的扩大。初中学生学习的语文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对社会现象的、生活的、人类活动的描写和反应。我们现在把学生囚禁于一室之中认识社会和生活,已经割裂了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闭门造车”的狭隘行为。要想改变这种现象,最好的药方就是举起“大语文教育”的旗帜,尽可能地融入社会,搞好“扩展教学”。初中语文课本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平台,如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春》《济南的冬天》《社戏》《亲爱的爸爸妈妈》《背影》《我的母亲》《端午的鸭蛋》《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苏教版初中语文的《幼时记趣》《童年的朋友》《我的老师》《苏州小巷》《父母的心》《甜甜的泥土》《紫藤萝瀑布》《画山绣水》《故乡》等。这些课文所描述的人和物或多或少都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影子,课前课后指导学生去社会上认识、查找,或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一定比在课堂学习收获得要多,更主要的是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扩展教学”恰恰是对“大语文教育”的最好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