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安全教育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开展生存教育的做法
1、编印《生存教育三字经》
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我校针对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编印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学生人手一册。
《生存教育三字经》包含:防溺水与自救、饮用水安全、用电安全、防火与逃生、防煤气中毒、预防传染病、骑单车安全、行走及乘车安全、食品安全、饮食卫生安全、集体活动安全、课间活动安全、参加集会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受伤自救、实验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防黄赌毒、地震逃生、防台风、防房屋倒塌、防泥石流、防雷电、防冰雹、防洪水、使用灭火器等总共30则,基本包含了涉及学校安全的各个方面。生存教育三字经琅琅上口,通俗押韵,简短易记。
2、每天安全教育“5+1”
(1)、“5”即 每天课前5分钟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
在每天第一节课前5分钟进行诵读、诵唱《生存教育三字经》。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手抄报比赛,举行《生存教育三字经》全校诵读、诵唱比赛。通过学校校训通平台,把《生存教育三字经》每周一则发送给家长,并在家长会上开展生存教育三字经知识竞赛,提高家长的生存意识。
(2)、“1”即 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很枯燥,变变形式很重要”,我校长期坚持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并对最后一分钟安全教育的形式进行了创新,把每天放学前最后1分钟安全教育与放学铃声结合起来进行,把单一的放学铃声改成了《生存教育三字经》安全教育铃声,且结合各时期安全教育的重点,变换铃声内容,学校易于教育,学生易于接受。
3、开设生存教育课。
每班每周固定开设了一节生存教育课,分生命意识教育、自我保护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生存教育四个方面,每1-2节课上一个专题,分6个学期学完。从防火与逃生、防溺水与自救、防触电与自救、防煤气中毒与自救、预防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体育运动伤害、防蛇咬与自救、化解同学间矛盾、健康交往、挫折耐受力、家乡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自卑心理的克服等等方面,对民工子弟进行生存意识和自救技能教育,生存教育课注重实践性和普及性,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个都不能少”,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生存教育课成了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之一。
4、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存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黑板报和征文比赛。举行法制讲座、交通安全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食品卫生讲座。开展“学会生存、珍爱生命”主题班会公开课。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电影、录像等,学习生存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5、开展逃生演练。
每年开展两次固定逃生演练,分别是“5.12”防震逃生演练;“11.9”火灾逃生演练。平时,通过生存教育课,教学生掌握逃生的最佳时机和方法,提高学生逃生的意识和能力,做到迅速、冷静、有序、安全地逃生。现在,只要49秒,我校全校学生就可安全有序疏散到操场。
6、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
针对民工家长生存意识淡薄的情况,我校积极开展生存教育进家庭活动,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存教育,通过校训通平台,每周一则《生存教育三字经》短信告家长。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带动家长。举行家长生存教育知识竞赛,提高民工家长的生存意识。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成效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种汽车也不断的更新生产出来,对于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你们有什么想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及感想2021范文,欢迎参阅。
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及感想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也许会有同学说:“交通安全有什么,只要在过马路和骑车时注意车辆、行人和红绿灯不就行了吗?”这样的说法过于片面。也许就是因为疏忽了某一个细微的缝隙,就会带来终生的遗憾。我们常常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许多有关报道,正是因为忽视交通安全,才酿成了这一个个悲剧。前不久,在我县就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一人当场死亡。这一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据公安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38起,是199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造成558人死亡,比2005年下降30.9%。2006年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违规导致死亡人数明显下降。共造成76350人死亡,下降16.2%。其中,因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驶导致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3%、25.6%和21%。此外,小型客车、重型货车事故导致死亡人数也分别有所下降。
虽然情况已有所改善,但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每年的3月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月。也许有同学觉得烦,认为这是老生常谈,根本没什么用。那么,为什么每年的交通事故中,还有那么多的中小学生死伤呢?之所以一遍又一遍重申安全问题,就是为了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此必须加倍珍惜它、爱护他。
也许有人会说:“我也违反过交通规则,但没什么事啊!”那是侥幸心理,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开玩笑。人们一般会以上班时间紧或不了解交通规则为理由违反交通。这样虽然情有可原,但付出的.代价也大了些,简直是拿生命作赌x啊!看来,要从根本上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就要在群众中积极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要让每位公民知法、懂法、用法,成为交通法的受益者。
“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是每个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一个共同心愿。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在交通日益繁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遵守交通规则更是刻不容缓,这样才为我们前进的路上了护栏。遵守交通法规,人人有责。人人遵守交通规则,珍视生命,才能保证社会安定。
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灿烂的季节,在尽情享受青春的欢乐时,也不要忘了,再美好的时光是需要生命去享受的,拥有健康的生命是拥有一切的前提。
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及感想二当汽车不停地穿梭于拥挤的马路上时,当红绿灯闪闪烁烁的交替时,交通安全,这司空见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意识在人们心里渐渐淡化,还是逐步加深……
那红色的指示灯亮起的时候,仍有呼啸而过的车辆,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的一次放纵,也许会有鲜活的生命在刹那间消逝,也许是自己,也许是同车的伙伴,也许是无辜的路人,为了争抢这短短的几秒钟,在他们的脑海中想过吗?这几秒钟的代价将是什么,流泪的将不止他一个人,还有自己的父母,孩子,亲人,朋友,和他相守一生的人,他有想过吗?!当然,这样的悲剧有时不止涉及一个家庭,也许会连累几个甚至更多。
闯红灯的代价是巨大的,那么酒后驾车呢,当酒气熏天的时候,求求你,别拉开车门,别将汽车发动,当你晕晕乎乎在马路上驰骋时,被酒精刺激后的油门会失控,方向盘会飘移,你的座驾随时会变成可怕的死神,充塞于你驶过的道路,紧紧勒住你生命的咽喉,勒得你喘不过气来,勒的你疲劳至极,生命的绝唱,也终将会响起……同样,将危及的又将是你或是和你擦肩而过的人。
之所以有那么多条交通法规,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血与泪的代价编写而成的,它以文字、标志、图片、信号等众多的形式出现在你我的周围,让我们所到之处随处可见,而每个人也都能把遵守交通规则说到完美的地步,而实际呢?请大家抑制这种口头上的满足,多用一些在自己的行动上,当我们走上马路,发动汽车的同时,严肃对自己说:请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手拉手,将交通安全铭刻我们最深的心房并永远付之于自己的行动……
交通安全——你我的心,让我们使不再继续,使痛苦不再发生,打造一个美的星球,蕴含着交通安全的,最美的星球……
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及感想三我学区组织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月”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和落实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交通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预防和减少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领导高度重视,师生积极行动
二、开展特色活动,让交通安全深入人心
1、认真落实每个月的第一周、周五下午班级安全教育课。
加大交通安全宣传,主要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道路交通的警示标志,应该如何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及如何避险等交通安全常识。
2、在交通安全宣传月期间,在组织广大师生观看《关爱生命、安全出行》警示教育光盘的同时,邀请交警给全体师生做了一次交通安全知识的专题讲座,交警们引用了许多交通事故案例,采用提问、学警察手语等有趣的形式,向全校师生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将安全知识与事例的结合在一起,使广大师生和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交通安全法规教育;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师生进行一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出一版交通安全教育宣传专栏;出一版交通安全的宣传版报;开展一次交通安全的团队活动。落实“五个一”的实效,提高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平安。
3、对教职员工进行一次交通安全教育,严禁教师无证驾驶机动车,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做好教师自驾车进入校园的安全管理,避开学生上学放学时间段进出校门,确保校园交通安全。
4、举行了交通知识主题竞赛,由于学生对交通知识进行了深入学习,比赛中学生答题准确率极高,通过比赛,使交通安全教育深入学生心灵。
三、排查隐患,让交通安全落到实处
通过排查,一方面健全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标志,同时发现学生乘坐超员车、货车、拖拉机和非营运车辆,立即劝阻。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每周五下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乘坐拖拉机、三轮车、汽车,低速载货汽车等非客运车辆和非法营运车及超员车辆,及时与学生家长签订交通安全教育责任书,明确家长对学生的交通安全切实负起责任,保证学生不乘坐无牌无证超载的非营运车辆。同时,建立师生交通违法举报制度,发现非营运车辆,运载学生,要及时举报交通管理部门。
生活离不开交通,交通安全为幸福生活提供保障,我校师生将以本次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为新的起点,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交通安全教育,让师生自觉学习交通法规,规范交通行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师生安全。
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及感想四交通安全常常被人们忽略,其实交通安全就在我们的身边。尤其是针对那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那是一个阴晴天,我和妈妈在大街上走着。路上几个骑自行车的初中生进入了我和妈妈的视线。我看见他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看起来很开心似的。他们一边骑自行车,一边顾着聊天。他们骑到一个十字路口,不遵守交通规则,还当红绿灯是个杂物,不管你红灯还是绿灯也照样冲,这种冲红灯的行为为他们增添了几分安全隐患。
我和妈妈没走多远,我一回头,果然不出我所料,在那个路口,一辆小汽车行驶过来,向初中生冲过来。撞垮了一辆自行车。我听见几个初中生尖叫起来,其中一个初中生受了伤。这一个事例怎能不让他们受到了教训呢?
还有一次,我正坐着爸爸的小轿车上学。我看见一位叔叔为了自己孩子的上学,就冲红灯,超车,横冲直撞。虽然这位叔叔没有遇上什么交通事故,但我也深深的领悟到“生命宝贵”的意思。
我突然记起一首交通绕口令:“红灯停,绿灯行,黄灯停一停。”
在平时的生活中,就算有什么急事或比赛,我都会不停地提醒爸爸不要冲红灯。有时候爸爸应酬很晚才回家,我常常也会叮嘱他,喝酒后不能开车,如果爸爸不听,我就会罗嗦地跟爸爸说起酒后开车的危害,使爸爸一次一次地清醒过来,然后他又会自觉坐出租车回家。
让我们一起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我们的家园没有任何交通隐患,没有一丝的交通烦恼!
第十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活动心得及感想五随着时代的跨越,科技的腾飞,现在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奔流不息的汽车,但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隐患——交通安全。
近几年来,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归根结底是人们交通安全意识差。我就亲眼目睹了一次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公交车事件,希望大家能遵守交通安全,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那是五年级的一个中午,太阳疯狂的烘烤着大地,在车站等车的我挤上了一辆人山人海的9路车,站在了门口。到了下一站,上、下车的人挤在一起,十分混乱。车里人多喧杂,司机看不见后视镜,车启动时,一名身穿白色上衣的青年突然发现自己到站了,于是三步并两步地走向车门,车已缓缓开动,他毫不犹豫的跳了下去,就在这一瞬间,门咣当一声关上了,那位年轻人的半个身子被卡住了,他使劲挣扎,头和身子出去了,一只脚却被夹在了门里,另一个脚被夹在了车轮里,就这样,他被拖了十来米。被眼前触目惊心的一幕吓蒙的我这才想起了喊停车。下车后,更是惨不忍睹——雪白的衣服上沾满了鲜血,手、脚、都破了,更可怕的是另一只脚被夹在车轮里,弄了半天才,司机立刻拨打了120……
作为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笔者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在开展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将其梳理成文供同行学习交流。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透析
虽然教育已经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不愿意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1.部分生物教师仍旧持应试教育思维,没有真正投身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把学生的升学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唯一标准。没有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观念极度功利化。这样的教师肯定不愿把宝贵的教学时间让给“综合实践活动课”,即便学校安排课时让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他也可能简单应付。
1.2.“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全新的课程形态,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者,而需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结合当地实际,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因时、因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活动课程内容。这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1.3.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仅仅是教师的自发行为。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凭个人兴趣爱好,随意性极大。极大削弱了综合实践活动应有的作用。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现有的知识体系来源于前人的实践总结。传统的生物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其科学课程的属性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生物学视野宽广,整个生命世界和生态环境都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素材内容,如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都可成为生物活动课关注的对象。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程序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来源于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在尝试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背景解释某种现象时遇到了困难或产生了矛盾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教师绝不能忙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帮助学生通过筛选形成真问题,再指导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背景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有效的行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开展活动前,必须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并论证其可行性。再按照活动计划扎实有序的开展研究活动,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从中获取有用信息,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终得出一个相对正确、科学的结论。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活动所应具有的基本程序。
本人结合所指导的初一学生开展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为例,谈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步骤。
3.1课题的提出
课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或学生单独提出,也可以教师与学生共同提出。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事物,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结合自己的专长和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和当地实际,提出一个活动课题,要注意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有所收获。
我校位于省会城市成都市郊区双流县,区域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发达,但环境矛盾突出。七年级上册学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家乡的环境好不好?有没有受到我们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呢?受到这一问题的启发,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关环境污染的研究问题。本着便于学生开展研究的原则,通过讨论筛选和可行性论证,同学们最终决定调查县城周边河水污染及治理情况,从而提出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双流县白河水体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课题确定后,立即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2确定研究方向
初中学生由于缺少生活经验,提出研究课题后,学生往往无法正确把握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但千万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上网查阅造成水体污染主要原因以及水体净化的主要方法,为开展研究活动做知识准备。再将学生带到双流白河河道上初步考察,丰富感性认识。学生走完整条白河后,发现不同河段水质状况相差很大;沿途水生动植物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异;看到了政府聘请的治理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河水治理作业,见到了河面上的生物浮床和治污船。同时也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河水较浅、污染较重的上游河道出现了成片的“铁锈”般的东西,走近后才发现是些会动的小生物;下游河道长满了水草,水质状况明显比上游、中游好。初步考察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回到学校后,立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各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从而将“白河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调查”这一大课题最终细化为六个小问题: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现状调查、白河的污染源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调查。
3.3研究准备
在确定课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而且要指导他们针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恰当研究的方法,制订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在全班开展讨论,论证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小组间可以互相评价,互相学习、互相指正,取长补短,教师也参与其中,恰当指导,适当点拨。各个小组最终就能形成相对完善的活动方案。
各小组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定如下:
全班共分6个小组,每组6~8人,根据男女比例、能力高低均衡搭配。
第一组,调查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主要通过走访双流县城市规划局,参观双流新城规划展览馆,以及实地深入考察等途径了解白河两岸的城市规划和布局情况,为破解白河污染的根源做准备。
第二组,调查白河的污染源。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居民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白河上游、中游、下游不同河段具体的排污情况,如排污量,污染物的具体来源等。
第三组,调查白河不同河段水质状况,寻找影响水质状况的主要原因。学生主要通过从当地环保局借用的PH检测仪和自制的黑白盘等简易检测工具实地检测,以及自己的视觉、嗅觉等感观,定性判断各河段水质差异。
第四组,调查白河水生动植物分布状况及成因。主要通过进一步实地观察、统计、记录白河不同河段水生动植物的数量、种类,尝试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如是否与水体污染有关?并用实验方法证明,如取不同水样做植物生长实验和金鱼毒性实验等。
第五组,调查白河上游底栖动物。主要采用取样显微镜观察法、对比研究法等实验研究方法,弄清上游这一特殊底栖动物的种类名称、来源及生态作用,弄清其分布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第六组,调查白河治理措施及有效性。主要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白河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了解生物浮床、污染治理船在水体污染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治理原理,评价其治理效果。
各小组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完善的研究方案后,就应着手具体的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是有效开展研究活动的前提。具体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及其艰辛的过程,学生需要准备用于开展研究活动的工具、器材;需要设计用于访问调查所需的问题清单和问卷调查表;需要设计数据记录表等等。
3.4活动实施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集中行动与分头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研究。实施过程中尤其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坚决杜绝学生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冒险主义。初一学生由于其年龄的特点,对研究活动往往容易产生兴趣和热情,但缺乏耐心。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学会调查、学会研究。每一次重要的学生研讨活动和调查,教师都一起参加,并给予指导。教师多鼓励学生对每一个活动环节和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讨论,同学与同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依靠集体的智慧去完成调查任务。
每一次集中外出调查回校后,都及时组织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各小组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所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写出调查报告。
3.5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同学将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制作成PPT,面向全班乃至全校同学展示交流。一方面是对学生辛勤付出的肯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汇报促总结,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在汇报课上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虽然他们的成果从客观上来说还比较幼稚和不完善,但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们的收获远远大于研究的成果,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
4.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4.1 教师要学会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其选题过程、研究过程、结题过程,都十分类似科学研究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在先,研究在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才能对学生的课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的指导工作。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做一个研究性的教师。
4.2教师要学会合作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新的课程,本身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涉及面广、学科之间相互知识渗透等特点,对此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只有教师亲自参与其中,才能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和学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才能得到学生的承认和尊敬;只有教师敢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地与学生合作,才能从中积累经验,获得方法,完善自己。
4.3教师要学会评价
【关键词】中学生 轻生问题 生命教育 学校
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市青少年心理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12.1%的受访学生表示曾考虑过自杀,2.2%的学生曾采取过措施试图自杀,2008-2010年间,仅深圳就有16名中小学生自杀,这令人震惊的数据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如何加强防范青少年轻生的心理问题。造成这青少年轻生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青少年的自身因素。近年来对这些因素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很多相关的有效措施。其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在防范和改善青少年轻生这一心理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命教育不管是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应该是一项基础的教育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同志在《引导人的生命发展方向》中指出:“人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因此,教育就应该承担起引导生命发展方向的责任。”以人为本的教育如果不重视生命教育这个“本”也自然也就没有了“根”。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
1、生命意识的淡化
学校在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的同时,教育中彰显的生命元素越来越少。中学生本是充满朝气的时期,天真、积极、乐观、进取是这一时期的精神面貌,可是在大多数的校园中,竞争、压力、苦闷却弥漫着所有的教室。学生成了考试的奴隶和机器,却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美好,去思考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此外,教育者自身对生命的态度、认识和理解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我们的一些教师因缺乏应有的生命教育,缺乏正确的生命观,以致在教学中根本没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没有把珍惜学生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的理念。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伤害学生的感情和尊严、体罚学生等现象仍然很严重,这些教育不仅使学生生命意识淡薄,而且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问题。
2、生命活动的缺乏
学校中缺乏生命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除了课间操之外,每天几乎是静止不动的。埋头题海,伏案苦读,经常是坐在座位上几个小时不动,极度缺乏身体上的运动。课间也很少走动,疲惫的大脑和身心得不到片刻的休息,学生的脸上很少能看到发自内心的笑容,每个人看起来都缺乏精气神,用身体素质的下降来换取分数的增长,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部分学校中,学生的体育课、音乐课等科目被主课所占据,这更使学生在学校里的课余活动几乎为零,生命活动严重缺乏。
3、生命交流的遏制
现代的教学方式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因此在课堂上。运用的仍是机械的授课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既成事实的、结果性的知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接受了这些没有活力的知识。这种灌输式教学压抑了学生充满灵动的幻想和内心时刻涌动着的激情。说教式的授课阻止了学生与教师之间情感与心灵的交流。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提亚,自主意识受到很大的遏制,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性没有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不仅使授受关系,更重要的是彼此情感、意志、精神、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是精神的相知、相遇。而这种交流只有靠真切的感悟才能实现,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疑问、兴趣,保护他们探索的心灵,在真实的沟通交流中达到学生生命的交融。
在学校生命教育重要性的今天,学校也应该把一味追求升学率的策略稍作调整,把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以各种有效的方式融入到中学的教育体系中去。
4、让生命教育走进我们的课堂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学校应将生命教育全方位地贯穿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充分发挥生命教育课程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活动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例如,可以在中学低年级开设《生理与卫生》课程,针对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与成长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和有效的心理疏导。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生命的质量、激发生命的活力、感悟生命的内涵,生命教育课应体现一种人文的关怀与人文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体验到生命的气息。
5、在各学科中渗透珍惜生命的理念
生命无处不在,在其他课程教授的同时,可进行学科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生物课上讲解人体构造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有所链接,懂得生命的珍贵与神圣,从而更加爱惜生命;在政治课的课程上,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用正确的生命观来指引学生认真生活、奉献社会;在审美课上,可以以美誉促进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用“生命美育”来凸显生命的美丽与珍贵。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个学科中都蕴含着生命的气息,都可以展现生命的活力。
6、在专题讲座和各类活动中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生命有更深的认识,学校应定期举行生命教育的抓提讲座,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进行生命的解读,为学生讲授生命的开始、过程、终结,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遇到困难时如何对待人生,生命中的坎坷与辉煌。让学生在讲座中感受生命的气息,感知生命的存在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去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此外,学生应该在活动中体会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真谛,除了在课堂上的知识外,学生还应通过活动去领会生命的滋味。学校可以利用节假日进行关爱生命的活动,安全教育的演习活动等,还可组织学生观看生命成长的纪录片,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组织献爱心活动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生命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留出成长空间所有孩子都会独一无二[J].观点观察.2013.(3)
[2] 杨威.青少年学生轻生问题诱因与预防对策探析[J].心理健康.2013.(8)
[3] 梅汝莉.生命教育应从小抓起[J].学校发展与管理.2007.(10)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具有远大志向、高尚情操、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围绕区教委和学校的工作要点,抓好落实,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扎扎实实抓好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开阔德育新思路,拓展德育新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强化德育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工作理念:
坚持“德育为首、全员德育”的德育工作理念。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爱国、责任、诚信、奉献、尊重、合作),全体教职工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己任,自觉主动担负起教书、管理、服务的工作责任。以自身的政治立场、治学态度、言谈举止、思想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三、德育工作目标:
初一:勤奋自信。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初二:求实向上。强化纪律意识,培养耐挫能力。
初三:拼搏冲刺。树立自信心,艰苦奋斗教育。
四、主要工作及措施: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保证政令畅通。
(2)加强德育处与教导处、团委、年组间的工作协调和配合,密切联系班主任,发挥一切德育职能人员的作用,把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注意发挥各学年教学的德育作用,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3)全面贯彻执行《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规程》,不断完善正副班主任“德育伙伴”试行制度,达到“同伴互育”的作用。通过举办讲座、培训、基本功展示等形式,全面提高青年班主任从事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
(4)根据区教委两项系列活动(班主任培训活动、市教师基本功考核活动)的具体要求,本学期要继续完善《太和中学班主任评价方案》,加大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法规意识、道德意识。
(5)继续加强年级领导,充分发挥年级组的教育功能,定期召开年级组长会,针对各年级的具体情况,集思广益,实施分层教育,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6)、辅导、帮助班主任加强班集体建设,要求每位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研究出适合本班特点的班级管理经验,学期末写出班级管理经验或论文。
(7)加强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迎接区级视导。
2、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以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组织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守则》、《规范》,强化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使其真正达到“入脑、入心、导行”的作用。特别是初一年级的学生,要尽快掌握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的有关要求,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心理、行为等方面适应初中生活,并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
3、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
本学期在上好爱国主义第一课的基础上,将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突破口,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大力宣传中国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成绩,做好奥运成绩转化月教育活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4、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及安全教育
(1)利用校会、班会、板报、橱窗、校园广播等各种形式宣传法律知识。
(2)做好学生的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完善学生档案。
(3)邀请法制辅导员到校为师生及家长进行法制讲座,让家长了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危害。
(4)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不跟校外青年交往,防止学生在校期间被诱骗出校园,避免出现被敲诈、被殴打、协同做违法犯罪之事等的发生,加大.fa制教育力度,做好防差转差工作。
(5)认真贯彻落实《太和中学安全制度汇编》,确保我校师生的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6)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要特别重视饮食、饮水安全、交通安全、活动安全,一方面全体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班主任要结合各班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预防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学校要及时进行安全检查,杜绝事故隐患。
5、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1)完善我校心理咨询工作制度及领导小组,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2)重点解决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青春期烦恼、升学中的困惑等问题。
(3)在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外,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与咨询,提高心理辅导室的利用率。
(4)做好团体心理辅导工作,进行个案辅导与跟踪辅导。
(5)广泛开展面向家庭、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教师每学期末上交一份典型辅导案例或成功经验总结。
6、完善家长学校的管理,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
(1)重视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家庭教育辅导,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并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教师的家访等形式,努力提高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活动能力。
(2)坚持家访、来访制度,联系教育实际,合理利用校讯通,增强家校协作机制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备课环节 德育渗透
俗话说:“文化成绩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许多老师误以为德育是班主任或者思品老师的任务,自己只要教好本学科即可。其实不然,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把德育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化有声为无声、有形于无形,自然而然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先生语),伟大的先知一语道破了德育与美育相辅相成的真谛。《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人格。”这与鲁迅先生的话不谋而合,可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确有其必要性和实效性。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上工作了多年的美术教师,对此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从三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把握备课环节,积极渗透德育
1.挖掘教材,提炼德育因素。
新课程中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究其实质,或浅或深地都蕴含着德育因素,教师只需对教材稍加分析和挖掘,德育因素就能无声无息地融入到美术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走进美术》(以下举例均为浙教版美术教材)一课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术的不同种类,在教材的安排上,很多例图都极具感染力。油画《父亲》和国画《粒粒皆辛苦》,旨在让学生感受油画和国画的差异,通过这两幅画,东西方绘画的差异跃然纸上,但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远不止区别两者的差异这么简单。所以,我在备课时有意识加入“辛苦、勤劳、亲情、节约”等素材,在授课过程中加以传递,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学生曾在课后跟我感慨:“一直觉得美术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今天这节课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无声的画面里包含着千言万语,今后,我会好好地爱我的爸爸,不再乱花钱了。”学生的质朴语言就是美育与德育结合得相得益彰的最好见证。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预见“意外”,巧生“德育”。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路有时会跟老师的预期设计“打岔”,所以,我在备课时会假设一些“意外”,再顺势加以引导。如备《青春风采》一课时,我发现介绍服装种类时提到了“校服”,作为职业装的一种,校服就是学生的职业装,授课时可以就此展开,讨论一下其他职业装,得出职业装应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和穿职业装的好处。这本应是合情合理的安排,但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校服”是一个敏感字眼,很多学生讨厌穿校服。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先出示其他职业装的图片,请学生加以辨认,说说一眼认出的理由,顺势引出“职业装”的概念,请学生说说职业装的好处和特点,然后把学生作为一种职业,引出“校服”这一职业装,让学生再具体地说说校服的好处和特点。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校服的“小情绪”、“小成见”就在原先的顺势引导下一一融化了:校服类似于运动服,青春有活力,方便运动;校服简洁大方,可防止同学间的攀比现象;校服便于学校和老师统一管理……一瞬间,校服变得极其可爱。教师最后及时对这一讨论加以小结,列举出穿校服的好处,在事实面前,即使有的同学口不服,但心肯定是服的。德育就在无声无息中渗透进了同学们的心灵。
3.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德育渗透。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极为重要。恰当的教学手段不仅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游戏、小组合作等环节,这样,不仅使教学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消化教学内容,还可以极其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如在《板报设计》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分组进行板报设计比赛的环节。同学们在组长的分配下收集资料、规划版面、准备工具等,板报设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学到更多本位知识,而且当大家齐心协力地集体创作、完成板报之后,他们会因创作的成功而增加集体荣誉感,这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集体观念的建立、合作态度的培养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二、利用各种课型,巧妙渗透德育
《美术课程标准》把美术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即所谓的“绘画课”、“工艺课”、“欣赏课”和“美术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课型的各自特点,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1.在绘画课中渗透德育。
绘画在美术教学中是最主要的课型。初中美术内容包含国画、水彩、素描等,课型有临摹课、写生课、创作课等。内容不同,课型不同,德育渗透方式也不同。如教授国画时,可以从国画的历史、材料等入手,让学生了解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表现独特,风格高雅,无论是工具、材料、技法、表现内容,还是审美意蕴,都与西方绘画有很大差别,在世界画林中独树一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国画所用的材料别具风格,其中所用的纸还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等等。这些,很容易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陶冶他们的爱国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再如上素描写生课时,素描的线条造型需要学生心平气和、一丝不苟才能完成,这就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态度。另外,写生可培养学生的写实功夫,训练造型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从而激发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和观察生活中美与丑的能力。
2.在工艺课中渗透德育。
新教材的工艺课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剪纸、贺卡制作、包装、剪贴画等,在学生中相当受欢迎。教学中可利用制作内容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勇于实践、热爱祖国,巧妙灵活地渗透德育。如在《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废弃材料,进行创造性地艺术“大变身”,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同学们除了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各自的“惊世之作”外,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大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美的东西是可以以任何物体为载体的:一次性筷子、废报纸、旧挂历、旧衣服、塑料瓶……美与不美,关键在于你是否热爱生活、是否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拓展环节,我请同学们看一些大师的环保作品、资料。看着大师们“化腐朽为神奇”的杰作,有学生感慨:“环保不是喊‘口号’,勤俭也可以如此‘高调’。”看来,这节课同学们受益匪浅。另外,在教学中,我以身作则,将剪下来的碎片都放在小塑料袋中,同学们也模仿着做,桌上、地面都保持得相当干净。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我提醒他们正确使用剪刀、刻刀,不要弄伤手指,这是安全教育的渗透。
3.在欣赏课中渗透德育。
美术欣赏课中选择的作品蕴含着艺术家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审美思想,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展现祖国锦绣河山的山水画、风景画;回顾中外文明史的历史画;生机蓬勃的人体雕塑和城市雕塑;质朴无华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这些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对启迪学生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在《瓷器风韵》一课中,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到瓷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了解到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精湛工艺,了解到瓷器在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精美的瓷器,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以及同学们适当参与的分析、品评,整节课其乐融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
4.在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新教材中,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和认可。教师可多创造机会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的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在《板报设计》中,我结合“绿色校园、平安校园”等相关主题进行设计,举办一次相应的宣传活动(即板报展览),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学会本位知识,还充分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寓教育于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活动设计相应的场景,如布置艺术节、运动会会场、设计会标等,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发挥学生的美术特长,拓宽审美教育渠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策划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对学生而言,可谓一次极好的人生历练。
三、体现教师角色,充分渗透德育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对学生的表率作用不言而喻。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戏言:“班级的学生都很像班主任。”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极好的德育渗透形式。
1.工作态度。
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否严谨负责,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且不说教学效果如何,倘若老师不认真备课、不及时批改作业,受其影响,许多学生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学习。美术教师平时跟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少,所以更要珍惜交流机会。如批改作业时,碰到学生好的作品,可多用肯定性评语,碰到稍差的作品,可多用鼓励性或建议性评语,跟学生以心换心,相信即使对“无所谓”的美术课,学生也会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它。
2.言谈举止。
教师的言谈举止是直接展露在学生面前的。特别是初中生,他们似懂非懂,在他们面前,教师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有些教师可能有随地吐痰、不文明用语等陋习,当要求学生讲文明时,一些学生可能会或明或暗地反驳:“你自己做到了吗?”我们可能以为社会对艺术的宽容或多或少地造成学生对你的宽容,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首先是教师,不能因别人的宽容就自我放纵。譬如有一次我因一时疏忽,忘记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材料而影响教学,学生对我很理解:“下节课再带来就可以。”我却因自己浪费同学们的时间而向大家郑重道歉,大家很受感触,以后不仅自己及时准备材料,还提醒那些记性稍差的同学。偶尔没有要准备的材料,同学们也会很人性化地提醒我是否忘记讲,那一刻,我很受感动。
3.穿着打扮。
教师的穿着打扮能体现教师的个人形象、品位等。穿着是否得体、打扮是否相宜,直接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美术教师往往会体现出两种极端:过于打扮或过于随意。其实,凡事过了头都不好,简洁、大方、得体的穿着打扮才是我们最需要展现的,传输给学生这样的观念会让学生受用终生。
“教无定法,贵在实效”。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一切线索和资源,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神奇效果。携德之手,与美同行,我相信,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走向积极、健康、文明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
回顾总结往年教育工作,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年,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教育局班子的带领下,通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色亮点可圈可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1.争先创优取得新佳绩。紧紧围绕提升发展主题,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省教育强市顺利通过复查验收,职教中心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重点职校,等个乡镇被评为省教育强乡镇;全年争取市以上资金多万元,同比增加%,位列全市各系统第。
2.布局调整跨出新步伐。坚持以项目化的思路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切实做到各项工作早谋划、早启动、早落实。一是启动幼儿教育空间布局调整。制订地区第一个县域幼儿教育空间专项规划,着手对现有幼儿园进行重新审核,得到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年前省政府召开的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克服征地、拆迁等困难,如期完成城北中学、实验小学、二中、滨江高中等新扩建项目年度任务,全年完成基建投资亿元,施工面积万平方米,竣工项目个,竣工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贺村片、坛石片学校布局调整全面完成,文溪实验学校成功启用,八中顺利迁至中专校区,教育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
3.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坚持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一是课程改革成绩突出,荣获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等奖,个教研组被评为市先进教研组,被省教育厅列为“区域推进轻负担高质量”个试点单位之一。二是幼儿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初中毕业升学率全部位居全省前列,尤其去年中考成绩高分万人比名列市第一。三是高考成绩稳中有升,高考上线率%,上重点线人数人。
4.教育投入达到新水平。坚持机制体制完善,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协调性和持续性。政府对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年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亿元,同比增%;经费保障明显加强,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从元、元增至元和元,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提高到%,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任教津贴制度,化解义务教育债务万元;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万元,专项用于义务教育中小学校舍维修和改造,为中小学的校舍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5.师资建设实现新突破。教育局班子团结协作,工作务实,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校长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校长参与一线教学上课、听课面不断扩大,校长培训学习的形式和效果得到改善,学习意识和学习意愿明显增强;教师敬业爱业更加普遍,教师参加浙江省、市课堂教学比赛获近年来奖级、奖次的最好成绩。
6.校园安全有了新成果。学校食堂食品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从%提高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面和校园放心店均实现%全覆盖;中学、中专等所规模中学新招聘了名协警,初中以上学校综治进校园实现%。
二、正视不足,进一步增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年来,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社会形象需进一步提升。教育作为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受社会各个层面关注,期望值很高。去年由于个别干部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给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年度评议市机关部门活动中,教育局被评为基本满意部门。教育部门务必要好好吸取教训,切实加强从机关到学校的干部作风建设,着力提升社会形象,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教师素质、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少数教师参加素质提升培训不认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虽然成绩合格,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尤其从去年的教师素质培训考试中看,部分教师的实际解题能力与当前的应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教学质量方面,每年的高考、中考是最主要的指标,去年尽管高考成绩总体较平稳,但同周边衢二中等名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是各级各类教育需进一步均衡发展。从当前实际看,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初中阶段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相对较弱,随着教育布局调整的到位,幼儿教育提升工程的实施,必须把这两条“短腿”拉长,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发展。
四是学校安全需进一步增强。包括学生接送车特别是幼儿接送车安全工作、食品卫生安全饮用水安全等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特别是要吸取峡口初中饮用水安全事件的教训,举一反三,切实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真正将校园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提升发展
做好年的教育工作,必须务实创新,真抓实干,以提升发展为主线,围绕“质量、师资、安全”三个核心,以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为主抓手,继续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着力保障校园安全,进一步打响教育品牌,全面提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一)致力加快资源整合,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是整合资源,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根本途径之一。一是要继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自年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实施了一大批教育项目,其中大部分已基本完工,今年重点是要在原有新扩建工程的基础上,确保城北中学投入使用,撤并丰足、赵家两所初中,完成双塔片区布局调整;同时,尽快上马城南中学新建工程,加快推进城南片区的学校布局调整。二是要做实做细有关调整的联动工作。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工作重心要逐步从重建设转到重资源整合上来,包括将部分城郊学校纳入城区学校以及有关闲置校产的合理处置等,切实做到稳妥有序推进。三是要加快实施幼儿教育空间布局调整。今年要重点抓好幼儿园空间布局规划的实施,集中精力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不断优化幼儿园的布局。四是要启动培智学校的迁建和提升工程,并适时升格为市属学校。
(二)致力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开展素质教育。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学质量提升,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一是要扎实抓好“高质轻负”工作。作为全省十个试点县市之一,年重点要着力健全素质教育的质量体系、机制,切实加快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监测监督,有效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加强道德、法律法规和身心健康等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要着力抓好少体校建设,加快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并以点带面,积极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推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全力以赴抓好高考。这是普通高中的一项硬任务,各普高尤其是重点普通高中,要排除杂念和杂音,一切工作和所有老师都要围绕高考,服从高考,研究高考,为高考出力。同时,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发达地区名校的学习交流,着力提高抓高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今年的高考成绩有较大提升,力争高考上重点线人数突破人大关。三是要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要降低“重心”,深入实际,研究部署有效举措,做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水平。四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龙头学校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重点龙头学校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各龙头学校要不断提升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多出经验,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全市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致力教育全面发展,扬长补短大力推进各类教育。重点要致力往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方向转移。一是要着力打响职业教育品牌。要对接省新六项行动计划,做好项目包装,争取有更多的实训基地、示范专业落户;要认真抓好专业课教师的技能培训,探索从企业招考一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技师来任教或兼职的新路子,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和增强毕业生竞争力。二是要着力规范提升幼儿教育。在落实好幼儿园空间布局专项规划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对接好全省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制订出台符合实际的学前教育发展实施意见,着力提升的幼儿教育水平,重点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努力促进幼儿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要着力做强特殊教育。要借实施培智学校迁建契机,立足打造地区的名校乃至全省县级特殊教育龙头的目标,总结原有经验,发挥先发优势,合理配置好人力、财力和物力,使之成为教育工作的又一亮点。
(四)致力打造一流师资,多措并举加强队伍建设。师资是推进教育发展的最直接也是最富潜力的资源,重点要在两个方面狠下工夫,不断提升,一是业务上要高标准;二是要求上要更严格。就校长队伍来说,一是自身素质要过硬,包括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思想上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并逐步形成一套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业务上要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致力于做专业型、专家型的职业校长;二是带好队伍要有办法,重点是要做到以规管人,以德服人,以勤范人,切实团结好、带领好、发挥好每位教师的作用,搞好管理、抓好质量;三是管理学校要有理念,即要有自身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办法,切实将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到最高,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到最佳。就教师队伍来说,今年要继续做好名师评选,认真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建立合理的名师梯队,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每位教师也要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积极争做拥有新的知识结构,懂得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方法,会用新的教育工具的“四新教师”。
【关键词】 流行病学研究;创伤和损伤;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69-04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Injuries Amo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ZHOU Yue-fang,LUO Chun-yan, LU Xi. 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 (2003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jury and disease burd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for providing evidence for further intervention. Methods A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study on the conditions of injuries during the last 12 months was conducted in October 2009.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96 schools totally 29 416 students in all 19 districts in Shanghai. The parents and other relatives who took care of the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students by his own in middle schools were ask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ResultsThe injury rate of students was 5.47%, the wounded average happened 1.09 times per year. Six grade and ten grade students were high risk populations. The three leading injury causes were falls(55.16%), collisions(12.61%), traffic accidents(11.12%). September to October was the high-incidence season. Injuries were mostly happened in school, street/road and at home when the children were playing or in recreation activities. 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of per injured student was 0.5 days, absence from school was 1.4 days. The leading cause to be hospitalized or absent from school was traffic accident. Conclusion Injur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commonly happened, and cause severely disease burden. It is necessary to reinforce intervention for frequently occurred and harmful injuries especially students in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Epidemiologic studies;Wounds and injuries;Students
伤害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死因,是危及其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1]。为了解上海市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状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9年在全市96所中小学校开展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市19区县(含原南汇区)每区各随机抽取2个社区,在所抽社区随机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学校(部),每区共抽取2个社区6所学校(部),在所选学校按年级(小学:二至五年级;初中:预初至初三年级;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各随机整群抽取2~3个班(每年级不少于63人)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同时根据各区所处地理位置差异分为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中心城区包括黄浦、卢湾、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闸北和杨浦等区;边缘城区包括闵行、嘉定、宝山、浦东新区、南汇区、金山、奉贤、青浦、松江和崇明等区县。共发放问卷30 020份,其中家长问卷11 198份,学生问卷18 822份,回收有效问卷29 416份,有效回收率为97.99%,其中家长有效回收率为95.72%,学生有效回收率为99.34%,各问题有效应答率均在97%以上。男女学生比例为1∶0.99。
1.2 方法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作为调查员,采用自行设计的“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家长问卷”和“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学生问卷”,在学校卫生人员的配合下于2009年10月分别对家长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伤害发生情况及疾病负担等。小学生由家长(父母、祖/外祖父母)在家填写“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家长问卷”回顾孩子在过去1 a中伤害发生情况并由学生带回学校统一回收,初中、高中学生由学生本人在学校现场填写“学生伤害回顾性调查学生问卷”回顾自己过去1 a中伤害发生情况。调查人员回收问卷后认真核对漏填或误填项目,确保问卷的质量,录入人员对每一份问卷进行严格核对与检错,并进行逻辑性检查,剔除不合格问卷。
1.3 伤害分类及界定标准 参考ICD-10将伤害分为交通事故,跌落、跌倒,碰撞、挤压伤,钝器伤,锐器伤,动物咬伤,溺水,窒息,触电、雷击伤,烧、烫伤,爆炸伤,中毒,暴力伤和其他[2]。伤害界定标准为符合以下任何1种或多种情况:(1)伤害发生后到医疗机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诊治;(2)因伤活动受限1 d或1 d以上。
1.4 数据录入分析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 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以率和构成比作为统计分析指标,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人口特征学生伤害发生率的差异、伤害发生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负担,伤害发生率以伤害人次数为统计单位,各原因别住院率或缺课率分别指因某原因受伤而需住院或缺课人次数占该原因受伤人次数百分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情况 29 416名学生中,调查前1 a中曾发生伤害的学生为1 478人,其中发生1次伤害的学生有1 352人,占91.47%,发生2次伤害的学生有121人,占8.19%,发生3次及3次以上伤害的学生有5人,占0.34%;共发生1 610人次伤害,伤害发生率为5.47%,伤害发生者年均发生数为1.09次。男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6.97%和3.96%。初中、高中男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初中=60.04,χ2高中=78.89,P
2.2 伤害原因 前8位伤害原因分别为跌落或跌倒,碰撞,交通事故,锐器伤,动物咬伤,烧烫伤、钝器伤和其他,其中跌落或跌倒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类伤害,占55.16%,其次为碰撞和交通事故,分别占12.61%,11.12%;中心城区和边缘城区学生各类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中学生跌落、碰撞、交通事故、锐器伤和钝器伤等伤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小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3 交通伤害发生时伤者交通方式和致伤交通工具 发生交通伤害时交通方式主要为骑/乘自行车、步行和骑/乘电动或助动车,分别占44.69%,29.61%和13.97%,另有部分为乘摩托车(7.82%)、乘小汽车(2.79%)、乘公共汽车(0.56%)和其他(0.56%)等;引起交通伤害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自行车(34.64%)、电/助动车(28.49%)、摩托车(15.64%)和小汽车(15.08%),另有部分为卡车(3.35%)、公共汽车(2.23%)和其他(0.56%)等。
2.4 伤害时间 学生伤害发生率1 a中有2个高峰时间段,分别是4-5月和9-10月,尤以9,10月为甚,2月和6,7月为相对低点。见图1。 38.14%的学生伤害发生在节假日(国家法定假日及寒暑假),日均伤害3.5人次;61.86%的学生伤害发生在非节假日,日均伤害5.3人次,其中主要伤害时段为放学后(25.53%)、上课(24.42%)、课(午间)休息(19.07%),其次为早锻炼、课外活动(14.83%),上、放学途中(13.22%)和其他(2.93%)等。
2.5 伤者活动及伤害场所 学生发生伤害时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和消遣活动,分别占37.73%和27.23%,其次是日常起居活动(13.18%)和学习(9.74%),体育活动是中学男生发生伤害的最主要活动,而小学生则以消遣活动为主。见表3。除学习和家务劳动外,跌落或跌倒是各类活动的首位伤害原因,尤以体育活动和消遣活动为甚,交通事故是学习活动的首位伤害原因,而锐器伤则为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前1,2位伤害原因;学生伤害发生主要场所为学校,街道、公路,家庭,分别占37.02%,23.66%,21.10%,其次分别为其他公共场所及校外体育场所,分别占8.86%和7.87%。其中小学生家庭为第2伤害场所,高于街道、公路;跌落、跌倒是各场所发生比例最高的伤害,此外学校还是发生碰撞、钝器伤、锐器伤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发生动物咬伤、烧烫伤、锐器伤的主要场所,街道和公路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场所。
2.6 伤害性质和部位 77.99%的伤害为单一损伤,22.01%为多种损伤。单一损伤中发生比例较高的为挫伤(41.76%),其次为脱位、扭伤,骨折和开放性伤,分别占19.18%,16.29%和9.24%,小学生骨折(17.49%)发生比例高于脱位/扭伤(9.93%),初中生2者比例持平;95.63%伤害为单部位损伤,4.37%为多部位损伤。单部位损伤主要伤害部位为足和手,分别占29.07%和25.95%,其次为下肢、头面部和上肢,分别占16.03%,12.04%和6.43%。
2.7 伤害的疾病负担及转归 伤害发生后需到医疗部门门诊治疗的学生占65.36%,其次为自己或他人处理占20.66%,没有处理占9.11%,而住院治疗占4.87%;学生因伤住院共805 d,人均住院0.5 d;其中因溺水(50.00%)、中毒(25.00%)和交通事故(11.30%)所致住院率较高;22.53%的学生因受伤而缺课,共缺课2 228 d,人均缺课1.4 d,缺课最短0.5 d,最长180 d,缺课1 d,0.5 d和2 d的学生比例最高,分别为28.16%,18.39%,16.09%,其中缺课1周以内学生占78.16%,2周以内占6.90%,3周以内占6.03%;中毒(50.00%)、暴力伤(30.77%)、交通事故(28.40%)所致缺课率较高;交通事故是前8位伤害原因中住院和缺课报告率最高的伤害,平均每例交通伤害导致住院1.6 d,缺课1.7 d。截止调查时,受伤学生中85.69%已痊愈,13.94%尚在康复中,0.06%因伤导致残疾,其他占0.31%。
3 讨论
3.1 加强伤害监测,落实学生伤害报告制度 结果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5.47%)与江西(5.66%)[3]较接近,略低于北京(7.61%)[4]。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落或跌倒、碰撞、交通事故、锐器伤、动物咬伤,与各地相比,跌落或跌倒发生率均较高,有所不同的是江西与北京的动物咬伤、广东[5]的割伤较突出,为前1,2位伤害原因,而上海市动物咬伤、锐器伤顺位相对较后;与北京和广东交通伤害顺位相对较后有所不同,上海市学生交通伤害较突出,与江西基本一致。结果显示,伤害导致一定比例的学生需住院治疗和缺课,按上海市2008学年在校中小学生数推算,1 a约有5万学生受伤,其中因伤导致约0.25万学生住院近25 000 d,1.1万学生缺课近70 000 d,按2008学年应上课188 d估算,相当于近370人休学1 a,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和家庭经济均造成一定负担。由于伤害界定标准的不同,本次调查学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往年伤害监测报告数据[6],但伤害顺位基本一致,因此在上海市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继续开展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制度尚具一定意义,通过监测可以分析学生伤害发生状况和趋势变化,为开展相关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3.2 确立干预模式,重点干预高发、危害严重的伤害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学生前3位伤害原因为跌落或跌倒、碰撞、交通事故,而后者发生率虽低于前2者,但其住院率和缺课率均高于前2者,说明交通事故对学生的伤害程度比跌落或跌倒、碰撞更为严重,而溺水、中毒等发生率虽低,一旦发生,后果极重,值得重点关注。学生伤害发生主要场所为学校、街道或公路、家庭,体育运动损伤、上下学的交通损伤、家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锐器伤较常见多发, 5-6月份和9-10月份是伤害高发时段。落实切实可行的伤害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发生[7],因此应综合考虑上海市学生伤害特点,将交通事故、跌落/倒、碰撞和运动损伤等高发性或危害严重的伤害作为干预重点,根据学生伤害流行病学特征,选择试点学校开展各类伤害干预模式探究,以获得有效可行的方法,并推广扩大到其他学校,全面开展学生伤害干预子项目,以降低学生伤害发生率,减轻伤害程度。
3.3 结合健康促进,重点干预初、高中学生 结果显示,学校是各学段学生伤害首发场所,由于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提供安全的校园环境、合格的教育设施、具有伤害防护意识和能力的教职员工,并开设校园安全教育课程对预防学生伤害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还显示,初、高中学生是伤害的高发人群,特别是新生伤害报告率明显高于相同学段其他年级学生。学生成长过程中,其活动能力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学习环境也有所改变,特别是预初、高一新生随着升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家庭照顾方式和学校管理模式均有所改变,如果没有得到合理指导和调整适应,学生对伤害的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没有同步得到提高,极易导致伤害的发生;结果还显示,中学及边缘城区男生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由于其生理、性格特点,暴露于某些伤害危险因子的概率也明显大于女生,往往比女生更易发生伤害[8],而中心城区小学男、女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段蕾蕾等[9]所报道一致,是否与城市家庭和学校对低学龄孩童的精心照顾程度及动态活动有所减少有一定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对学生开展伤害干预,应根据学生的学龄、性别等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伤害干预工作,并将其作为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的子项目或特色项目之一,融入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控制学生伤害的发生[10]。
4 参考文献
[1] 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等.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2] 王声.伤害流行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16.
[3] 江西省儿童伤害调查项目组.江西省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8(5):521-526.
[4] 曹若湘,耳玉亮,张建.北京市海淀区和平谷区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8,24(11):822-824.
[5] 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等.广东省中小学生伤害流行特征.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47-49.
[6] 周月芳,彭宁宁,罗春燕,等.2002~2003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监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34-735.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中小学生伤害干预措施的制定及其可行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276-277.
[8] 张佩斌,陈荣华.儿童伤害的研究内容.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4):330-332.
[9] 段蕾蕾,杨焱,张睿,等.中国三城市儿童非故意伤害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4):248-250.
修订专家:经过调查,十年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这三门新课程得到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就拿品德与社会的调查结果来看,98.2%的人认为新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很好”和“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96.3%的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并且88.1%的人认为“完全能实现”和“经过努力能较好地实现”;至于新课程内容,93.5%的人认同并支持。关于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标的调查也呈现出相似的结果。总之,大家都认为,这样的课程注重与生活结合,注重道德实践,涵养德行,符合实际,学生们普遍喜欢。新课程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德育理论和经验精粹,又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一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毋庸置疑,新课程正在改变着我国的德育课程。
新课程已经融入了日常生活,其新理论和方式必然影响了日常的德育。我们高兴地看到,当下的学校德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呈现着十分喜人的景象,回归生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在道德情境中认知和辨别,德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德育方法的生动活泼,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共同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德育课程正在影响着、并将持续影响整个德育。
《江苏教育研究》:回归生活是三门德育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核心理念在这次修订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修订专家: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回归生活的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证明是既能解决“间接德育”课程困局,又能回避“直接德育”课程缺陷的全新道路,为德育课程的设置开创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必须坚持。
品德与生活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部分是这么表述的:“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价值”;“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表述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在基本理念方面做了这样的表述:“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步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显然,这些表述中有一个共同关键词——生活。“生活”在课程标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闪烁着异样的光彩,指引着德育课程的改革之旅,召唤着我们在生活中追寻真正的良好的德育课程和德育。
《江苏教育研究》: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专家们在“坚持中明确,完善中提高”,结合新的形势与要求,对德育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充实、完善与提高。这次品德与生活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了哪些主要内容,请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修订专家:好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修订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标准框架,对标准各部分的名称、顺序等稍作结构上的统一调整;二是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课程改革以来本课程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各部分具体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具体修订内容包括:结构方面,依据教育部统一规定,删去了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课程管理建议”一项。引言部分,对课程设置的背景内容进行了修改与新的扩展。在前言的“课程性质”部分,在课程的基本特征中增加了“综合性”,将课程四个特性的呈现顺序修改为: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稿是: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以更符合本课程的逻辑。在“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将原来几条“基本理念”的顺序做了调整,以更合理,逻辑上更顺。“设计思路”部分标题修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删去了“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的文字与图示。修改了部分文字表述,进一步点明了课程的本质内涵,突出了以儿童为本的理念。“课程目标”部分,在格式上去掉了原带番号的“总目标”、“分目标”标题。分目标的四个小标题无变化,仅在其具体条目上针对教育和儿童的实际作了修改。“内容标准”部分,对具体指标的表述做了小修改,让表述更符合逻辑、更有条理、更简洁明确;让标准的要求更符合儿童的实际。“教学建议”部分的修改主要是根据实验区的要求和目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增、减、扩。“评价建议”在原基础上,调整了结构;提升了评价理念;为了帮助教师理解与应用,加强了评价实施的操作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仅作了一些文字改动,基本保持不变。
《江苏教育研究》:和品德与生活紧密对接的是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前后衔接,互相照应,帮助学生在逐步扩大的生活空间中提升品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此次修订中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修订专家:品德与社会前言部分,按照教育部文本体例的统一要求,在导言中简述本学科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以及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并着重阐释了本学科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课程目标部分,在不改动原意的条件下,对文字做了简要处理,使课程目标更加简洁、清楚,有别于分类目标。内容标准部分总体上没有做大的修改,在每一条内容标准后都标注了年段建议。删减个别小学生难以理解的条目,适当调整和合并内容标准的条数,但总条目数量有所减少。实施建议部分是本次修订中改动最大的,我们着重细化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最主要的理由还是要解决如何使课程标准更好地面向教师,为教师服务的问题。
《江苏教育研究》: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老师反映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这次修订有没有对老师们的问题进行回应?
修订专家:为准确地表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为核心,我们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原文本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按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删除原文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文的重复。具体表述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首先,课程具有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其次,课程具有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另外,课程具有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江苏教育研究》:在这次修订中,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界定更加明确了,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实验稿与修改稿之间的区别吗?
修订专家:实验稿对课程性质是这样界定的:“本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须课程。”这一规定,反映了当时的谨慎态度——只说到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之所以如此谨慎,我想主要是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给定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课,到底是一门什么课程,还没有太大把握。对没有把握的方面留有余地,把有把握的方面说清楚,这既是谨慎,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也正是这种谨慎和留有余地,造成了一些困扰,比如,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只有这一门吗?本课程与其他也起到类似作用的课程的区别在哪里?这些都是未能回答、未能解决的事关课程定性的根本问题。除此以外,这种谨慎和“模糊策略”也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比如,有些人就以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是课程并列的四大内容,因为缺少统一的内在精神,所以可以各自为政,可以分开进行教学。
在修订中我们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课程性质:“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三个维度:一是课程基础为“初中学生生活”;二是课程目的为“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三是课程类型为“综合性课程”。课程基础既是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重申,也是建构课程目的的逻辑前提。课程类型只是标明了本课程所属种类,并未道明课程的性质究竟为何。核心是课程目的,正是课程目的界定了课程的性质,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当然就是德育课程。在修订过程中有人提出,这一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最后落在“综合性课程”上,会不会引导人们将本课程的性质理解为综合性课程。我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综合性课程”只是说明了本课程的类型,但类型与性质不同,本课程是综合性课程,但关键点在于是什么性质的综合性课程。修订稿说得很清楚,是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课程性质的明确,意义重大,它为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了方向,因为无论是课程设计的思路、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标准的选择、实施要求与建议的表达,都与课程性质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性质的明确,为教学实践明确了方向,那就是无论是哪种教学内容、哪个教学环节和方式,归根结底都要围绕着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组织和实施。
《江苏教育研究》:除了课程性质之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还作了哪些修订?
修订专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点,完善文字表达。从前言、目标、到内容标准、活动建议和实施建议,对文字都在认真推敲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完善。
第二点,完善体例、结构。一是将内容标准第三部分“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集体”,前移到第二部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修改为“我与他人和集体”,使结构更为均衡合理。二是在“内容标准”部分,“成长中的我”的内容标准所涉及的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四部分内容的修改均属于微调,将原来的“学法用法”改为“心中有法”。三是将内容标准里诸表格版块前的目标删除。四是各部分的“活动建议”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的活动建议主要涉及正视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灾害、学习自护和自救、感受班级温暖、体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志愿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第三点,吸收学术成果,提高学术品质。本次修订在吸收学术研究成果方面特别留心,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使课程标准的学术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第四点,体现时代精神,提升课程的时代高度。修订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特点的前提下,课标修订紧跟时展的步伐,体现以人为本,合理增加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观、公民教育三部分教育内容,注意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确立全球化视野,强调情感发展对品德培养的重要性。
第五点,直面现实遭遇,提升课程的现实针对性与引导性。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准确把握本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这是从课程性质出发,引导教学跨越因应试而导致的单纯知识记忆式模式,使知识教育为思想道德发展服务。在课程评价上,除了从评价目标的把握、评价方式的多种选择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外,还在评价实施要求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偏离”。
《江苏教育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修订中还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提升了学术品质,能给我们举例谈谈这方面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