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更好的深入地勘单位基层,了解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得到地勘单位及地勘从业人员的认可,学院在深化与地勘单位合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尝试与探索。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高职、大专类直属院校,依托地勘单位“建站”合作模式主要是采取依托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建立学习中心,形成以学院为主导,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为平台,地勘单位参与学生管理的合作形式,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优秀师资条件、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教学资源和实习条件、地勘单位的管理约束能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开展针对地勘行业从业人员的网络教育工作。
二、各展所长,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地勘行业的专业特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对于地质学等理论方面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野外实践、设备操作、数据分析等具体环节,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采取依托地勘单位“建站”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整合高校、地勘单位以及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各项资源,有效弥补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中在管理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学院根据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和师资条件,在对目前地质勘查及地质工程相关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需求情况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聘请了相关领域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野外实践经历的教授专家,组成资源建设团队,负责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和完善工作。第一,地勘单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需要、学历背景、进修和培训需求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学院在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资源策划阶段,与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入了解地勘人员的学习需求,使教学内容的编排更具有针对性。第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地质教育的教师,在地勘人才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学院与“建站”院校合作,聘请相关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答疑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快速掌握学习要点,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第三,实践教学环节是地勘人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地域、学生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很难面向网络教育学生开放,成为制约地勘行业网络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与地勘单位的“建站”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实习条件和实践教学资源,弥补大学网络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地勘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地勘单位拥有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与地勘单位的合作实践中,学院逐步完善了网络学生论文的“双师型”指导模式,即由一名学校指派的指导教师和一名地勘单位具有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这一论文指导模式的实施,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根据各自工作岗位情况等条件进行选题,可以有效利用与工作有关的课题与资源,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真正提高了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学院、单位、学生三赢的目的。
三、分工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第一,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需要充分发挥学院的主导和监督作用,在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组织、学习支持、课程考试、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的把控。通过与地勘单位和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可以从多个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收集的信息对课程资源进行不断改进,使教学内容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院针对网络教育各个学习过程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细则,形成了学习中心、学院、地勘单位三重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既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又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多角度进行质量保障。第二,工学矛盾始终是制约网络教育办学质量的瓶颈之一。为了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让学生能够认真参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学院与地勘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探讨,使地勘单位的相关部门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日常管理工作中,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有效避免工学矛盾的产生,同时单位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保证了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第三,学习中心是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的窗口和载体,站点的管理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了弥补地勘单位下属院校开展网络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提升站点的管理、教学、服务质量,提升网络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学院在与地勘单位下属院校的合作建站过程中,不仅在资源互补、改善办学条件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在提升站点管理水平,促进办学水平提升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学院在教育部及各省市教委对网络教育的评估考核体系基础上,结合地勘行业的办学特点,制定了包含5大类40余项指标的站点评估考核体系,建立了定期教学检查制度和巡防制度,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原则,采用日常考核与定期检查评估相结合的措施,对各个学习中心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和量化指标体系,帮助各个站点发现管理及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督促相关站点进行整改,完善办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了提升学习中心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四、结语
1.1云平台的构建
为了简单起见,假定使用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策略.后端功能包括作业队列,服务器及其虚拟机和存储年龄的服务器管理.只有一个存储(如数据库)服务器时数据库不一致可以不考虑.来自前端的所有请求被分配在一个队列里进行调度.该服务器系统包括由CloudSim[5]管理的多个虚拟机和连接到数据库的服务器.后端是由三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器组成.主服务器:虚拟机运行多线程应用程序.应用并行度将取决于的线程.这些服务器是负责执行大多数计算.专用服务器:虚拟机主要任务是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处理的前端接口.此外,他们设法与数据库或其他服务器进行通信.控制服务器:虚拟机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状态.该服务器负责动态创建和删除虚拟机.
1.2CloudSimCloudSim
是由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网格实验室和Gridbus项目推出的云计算仿真软件.它是在SimJava上开发的函数库,可在Windows和Linux系统上跨平台运行,CloudSim继承了Grid-Sim的编程模型,支持云计算的研究和开发,并提供了以下新的特点:(1)支持大型云计算的基础设施的建模与仿真;(2)一个支持数据中心、服务人、调度和分配策略的平台.CloudSim独特功能:一是提供虚拟化引擎,旨在数据中心节点上帮助建立和管理多重的、独立的、协同的的虚拟化服务;二是在对虚拟化服务分配处理核心时能够在时间共享和空间共享之间灵活切换.CloudSim平台有助于加快云计算的算法、方法和规范的发展.CloudSim的组件工具均为开源的.CloudSim是在GridSim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提供了云计算的特性,支持云计算的资源管理和调度模拟.它提供构建私有云和公共云的大规模可扩展和可插拔框架.它允许虚拟机动态的设置和安装需要的计算资源.这保证了周期性的通信高峰中当请求到达率增加时的高QoS.可以设置在当前服务器不堪重负时创建新的实例和在流量减少时关闭它们.CloudSim扩展部分实现了一系列接口,提供基于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技术、虚拟化云的建模和仿真功能.CloudSim提供了资源的监测、主机到虚拟机的映射功能.CloudSim的CIS(CloudInformationService)和DataCenterBroker实现资源发现和信息交互,是模拟调度的核心.用户自行开发的调度算法可在DataCenterBroker的方法中实现,从而实现调度算法的模拟.
2系统分析及算法
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到需求分析,在我们的模型中,用户到达频率的特性与我们的云平台为他们提供服务的QoS特性是关注的重点.为了给无限数量的主要来自于各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和学生提供网络教育服务应用,可扩展性也是我们的目标.这主要需要考虑云架构的后端,后端主服务器是负责平台形式的用户服务请求.此外,一些专用服务器将负责与包含课程信息的数据库通信.最后,控制服务器将负责管理专用服务器和主服务器的创建和销毁.如图1所示,该系统将包含两个相同类型的(M/M/m)队列.这意味着,无论用户的到达系统的时间还是系统服务时间都遵循λ和μ的指数分布.有m个遵循FCFS调度策略的服务器.第一队列模型与主服务器相连,而第二个队列模型和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特定服务器相联系.提出了两个M/M/m队列串行连接,如图2所示,用户任务通过第一个队列进入系统,然后以概率d移动到第二个队列.反过来说,一个用户有(1-d)的概率不经过第二队列的情况下离开系统.在这种方式中,我们建模的系统中,每个用户都需要概率为d的计算操作和数据库访问.一个带有输入参数λ和m个服务器的每一个都带有的参数μ的稳定的M/M/m队列的输出遵循一个具有相同输入参数λ的泊松分布.这意味着,串行连接的两个M/M/m个系统是独立的,这些系统之间的到达和服务保持相同的密度分布.
2.1M/M/m队列
从图3中可以看出,有m个服务器和两个密度函数表示平均到达(λ)和每个服务器的服务率(μ).
2.2服务质量
决定服务质量(QoS)的标准是在队列中的等待时间.此等待时间依赖于利用系数ρ.系统的响应时间应当与正在执行的任务相适应.在一个基于Web的应用程序交互中系统的客户将执行简单或频繁的任务.假设Wmin的值为100ms,Wmax值为500ms.由于不同系统可接受的响应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数值可以修改.可以确定,如果我们的系统等待时间长于Wmin,该系统将必须创建新的虚拟机,即根据情况增加主(或特定)服务器的数量,直至W返回Wmax阈值下.相反,如果W下降到低于Wmin值时,该系统可以释放资源,这在我们的模型中,对应于删除主(或特定)服务器,直到W再次回到Wmin下限以上.在这种机制的实现算法中为保证服务质量要在每个时间周期T中检查W的数值来确定是否需要创建或删除主(或特定)服务器,直至W位于合理范围内(Wmin≤W≤Wmax),这里T的值由系统管理员预先设置.3.3算法实现算法控制机制,该算法用来决定哪种类型的虚拟机必要时应创建或删除.算法1基本思想如下:Ensure:Wmax=750Ensure:Wmin=150mswhileTRUEdoifW>WmaxthenwhileW>Wmaxdostart-virtual-serverendwhileelseifW<WminthenwhileW<Wmindostop-virtual-serverendwhileendifendifsleep(T)endwhile
3实验和性能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云计算模型的性能,本文采用CloudSim2.1[6]来模拟和实现上文讨论的云环境并进行仿真实验.实验中,改变服务器节点的数量同时观察记录响应时间.分析在一个M/M/m队列中服务器的数量增加对响应时间的影响.图4所示第一个队列中等待时间在一,二,十台,一百台服务器的情况下随着占比ρ的增加而增加.第二队列的平均访问率是基于λd.如图5中给出了与图4相同的结果.我们假设一个值d=0.9作为一个用户访问的数据库服务器的概率.对数据库的平均访问率d在不同的应用中可能变化比较大.由于实验应用程序满足对9%的对数据库的用户请求,我们假设d的值为0.9.略微修改d的值会得到成正比的结果.如我们预计的那样,队列2的等待时间小于队列1.队列2中的用户流量降低也降低了其平均等待时间.因此,等待时间随d减少.W是1和2队列中的等待时间的总和.Wmax,Wmin将决定同一时刻客户/连接数量.
4结束语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以迅猛之势攻占了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网络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网络教育以其资源的开放性、广泛性、可重复利用性,以及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教育资源的匮乏和分布的不平衡等问题。因而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决策,制定专门的计划并组织实施,网络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
(二)自考网络助学自身的优势
自考网络助学模型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等特征。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络教育主要是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开展的,考试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趋向公平化和大众化,同时使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自考网络助学使得教学成本更低、学习环境更优、学习效率更高等优势,这使得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自考网络助学势在必行。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以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许多高校以及助学机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自考网络助学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自考网络助学体系的基本结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全面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学习测评阶段作为教务教学管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测评阶段学员能充分利用在线助学学习平台进行学习。而这个平台包括三个子系统:实验操作系统、辅助交流系统以及最主要的教学系统。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三、自考网络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技术的重大进步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其它技术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其它任何一种技术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自考网络助学也应借助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断重构其基本结构。如:云计算的运用使得海量的存储变得轻而易举;MOOC的发展使得在线学习资源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移动客户端的运用及推送更使得网络助学变得简单易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使得学生的全方位追踪和个性化管理变为可能。
四、结语
1.1标准不统一
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时,由于其开发建设的途径多元化,国家并未制定网络教育资源的分类及技术指标统一标准,这样在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一个统一的开发标准,也没对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类型、数据格式进行统一的描述,其他系统根本无法读取某个特定数据库内的资源。同时,各应用系统之间缺乏关联,资源存储方式也存在差异,从而系统就相对孤立不成体系,数据不能自动传递,导致了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凌乱及重复开发建设。随着数据的不断增加,其标准性、一致性的问题也就突显,接口互不兼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率。
1.2重建设,轻使用
通过近几年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各高校体育网络教学资源种类都已日渐丰富、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网上体育教学体系。但面对不同开发单位、资源库管理软件互不兼容及教学资源存在形式的各异,在软件建设、教辅人员培训建设上投入资金相对不足,导致难以发挥网络优势,设备浪费和大量闲置,使得很多前期建设力度大、投入多,制作完成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带来一些批评和报怨。一方面广大高校师生为找不到理想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而烦恼;另一方面相关技术开发人员又对资源无人问津和使用感到不解。
1.3重数量轻质量,重复建设严重
纵观当今存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开设的课程已经非常齐全,各个运动项目都有涉及,一些新兴的正在发展的运动项目也有所涉猎。但由于相互利益分配和经费等原因,对于各方面共同所需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各高校体育院系一般都采取了独立购买或独立开发的方式,开发出的资源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建设。致使现存的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虽然数量较多,但在整体质量上并不高,都停留在内容呈现上缺乏拓展课外体育学习、锻炼资源。一些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反映其运动项目的发展前沿,也没有及时更新和充实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锻炼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大部分的高校体育网络资源的可用性、实用性也相当有限,使得各高校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建设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率、利用率低下。
2影响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因素
2.1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及共享中,必须要确立用户在共享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体育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体育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时空分离,缺乏学生与教师的实时的交互。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在开发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环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整个看来就缺乏了精髓;基于体育学科知识有限和开发企业本身的特性来说,很难在开发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时开发出自己特色的体育网络课程,最多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进程的发展。
2.2缺乏统一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我国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上,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的机构及相应的机制。各高校的体育院(系)为了维护本高校的特色运动项目而很少借鉴使用其他高校的体育院(系)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质、实用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个别高校的体育院(系)甚至再次花钱请专门的教育资源制作单位开发另一套相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从而导致相同运动项目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内容基本相似,在质量上也没超越先前的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3缺乏共享交流的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操作系统,能为用户在技术服务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给用户提供一个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站,但是要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则必须有一个适合的共享层次的平台和高效的共享运行机制。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共享理念和统一的建设标准,各高校体育部门都是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建立相关的网站,这些网站、教育资源数据库的接口标准不统一,系统也不能为其它系统提供一个开放的接口。
2.4经济条件的制约
同其他学科一样,体育网络教育也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体育网络教育资源来支撑其运行,所以,高校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必须有雄厚的资金来保障。如果没有长期的体育专项资金支持,在设备的购买、软件的升级、硬件的改造、体育专业人员的培训、数据库更新与购置及体育网络教育资源的开放上也就失去了保障。虽然教育部已经启动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但是,只若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得到重点支持,一些省属本科院校和地方性高校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支持与重视度,在体育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完成后,不能继续维护与更新,最后逐渐过时,失去利用价值。
3结语
有关的经济环境是指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经济走势等。国家的经济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投入和整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保证了对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国库殷实,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同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居民对教育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支出也持续增加,从而保证了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要求为网络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报告同时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部分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各级各类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网络教育为各类在职人员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甚至开展协同研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教育手段,他们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碎片时间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二、社会文化环境与网络教育有关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般包括社会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水平、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流动性等。影响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上学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且在教育的投入上不惜血本。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这种重视知识和教育的思想,构成了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基础。
(二)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年轻一代成长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娱乐和学习在这一代中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他们习惯了使用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相对于面对面交流,他们更愿意在线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学习方式必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会更加适应和喜欢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
(三)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科技和知识成为经济活动甚至生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和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迅速,这种迅猛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为了与这种变化和发展相适应,人们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必须持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很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总目标;我国也大力推广和积极实践终身教育理论,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先后写入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报告,并作为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40%左右”,并将“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包括决策层和普通民众普遍接受并积极实践。而“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就是网络教育。
三、技术环境与网络教育相关的技术环境
是指能为网络教育顺利实施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水平、条件和学习者及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等。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网络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影响网络教育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硬件技术能为网络教育服务的软硬件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服务器、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学习及管理平台等。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高性能的处理器、大容量硬盘和内存、基于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的近乎完美的系统总线架构等技术,保证了服务器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硬件技术基础;融合了卫星广播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综合网络系统的通信网络为网络教育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高清视频录制设备和技术、音视频转换、动画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和视频直录播和点播技术,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具备强大功能和良好易用性的网络学习和管理平台,在具有更强交互性的web2.0和web3.0出现后,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完美的远程管理和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实现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另外,各种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为网络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伴随着“云计算”出现的“教育云平台”是未来网络教育的基础架构。这种教育云平台包括了网络教育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教学资源和教育社交平台,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可以向网络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育云平台广泛应用会使得网络教育进入一个高质量、低成本、覆盖面广的崭新发展阶段。
(二)终端设备网络教育中的终端设备
是对学习资源进行处理、传递和接收的平台,也是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交流的平台。现阶段所倚赖的终端设备主要包括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性能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必备物。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和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高性能不仅为现有的网络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更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潜在学习者。
(三)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的核心
前文所述的软硬件技术和终端设备都是为处理、呈现和传输学习资源服务的。它为网络远程学习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课堂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对学习活动进行管理,并对学习者给出学习结果评价。网络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此基础上,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学习资源,为网络教育的质量提高并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其特征主要包括非线性、超文本(超媒体)、动态性、交互性、海量性、易重组与易复制等,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媒体多样、导航清晰的网络课程,高清视频课程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课程。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能满足学习者对资源的知识组织、多样化、泛在性、可选择性、个性导航等需求,也能支持各种学习终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影响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主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即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大力支持,处于一个最佳的发展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如果以目前的节奏发展下去,网络教育虽然不至于会取代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但至少代替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形式,会成为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流教育形式。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但是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支持薄弱、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大量重复建设、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等。
(一)加强学生支持
如果说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等是网络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那么学生支持应该是网络教育质量的保障。学生支持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学习内容方面,后者包括技术、情感、经济等层面。有效的学生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能帮助他们克服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孤独感,增强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有老师现场教导、学习目标明确这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一旦他们的学习时间、方式、任务和进程等完全由自己控制,许多人往往会不知所措,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都存在强调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建设,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支持服务。
(二)强化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大数据的特征常用4V来表示,具体是指大数据的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是数据体量,主要指的是巨大的数据量与数据的完整性。第二是数据类型,指数据的种类非常的多而且复杂,大数据技术就是要在这些复杂的数据类型之间寻找其关联性。第三是处理速度,爆炸式增长的数据量要求快速化的处理速度,才能使得数据的有效利用。第四是价值,大数据的最终目标是将庞大数据中找到数据时间的价值关系,通过找到低密度的数据价值对决策做支持。当前大数据技术不仅产生于特定领域中,而且还产生于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的数据就是最好的例子。大数据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信息时代育人的新载体自然无法回避这个新的环境变化。分析大数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与严峻挑战,探讨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进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已然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一)树立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意识,这是发展大数据环境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针对大数据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全面了解和分析大数据本身,理解大数据是什么、大数据的变革力量何在、大数据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其次是在理解大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大数据时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是充分的确立数据意识,意识到数据是现代社会最具价值的资源,是发展与决策的源泉。用数据意识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例如在一定的数据分析基础上将灌输式集中教育变为交流式个别教育。
(二)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分析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使用数学模块对研究对象可量化数据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对目标给予评价并做出判断。定量分析方法始终受到教育工作研究人员的关注,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因素,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评价。但与此同时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受很多技术因素的限制,一直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成为科学研究新的范式。定量研究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理论假设、建立数据模型以及数据分析验证。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需要与数据资源丰富的机构单位合作,借助这些数据载体的平台、资源以及高精尖的技术,进行合理合法的挖掘教育对象的信息,从而精确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要建设一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但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创新的网络教育观念、精通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
(三)促进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建设
1.从宏观层面来看,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整个网络助学流程进行了信息化的管理,无论是入学、学籍管理、缴费、毕业论文设计与答辩等等。这使得整个网络助学的管理更加全面可控,同时能对学员进行全面的追踪、记录与测评。对学员而言便于随时随地的注册、学习,方便、快捷且易于操作。实验操作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系统可以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实验观看、实验操作以及远程操控与辅导。另一个辅助系统为在线交流系统。在这个平台中学员之间以及教师与学员之间,还有管理者之间可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在学员之间可进行学习心得、方法等的交流,也可进行学习社区的建立。让学员们能进行学习的共享与交流,克服网络助学中学习的疏离感,促进共同学习。该系统包括考生论坛、教师博客、QQ群、学习社区、虚拟班级、BBS答疑、视频会议、即时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等。
2.但是,该结构中最重要的则是教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包括课程导学、精讲课件、串讲课件、学习资源、真题解析、学程规划、学程跟踪、在线监测、自动答疑、反馈、实时测评、课程考核等等。这使得学员能根据自己的规划随时随地学,同时能得到老师的精讲与答疑以及小组学员的讨论与支持。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基于大数据的追踪,老师能很好的掌握学员的学习进度与成果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虽然,四川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整构建了其助学系统的基本结构,但该结构仍有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改进。如:专职教师的缺乏、课程资源的缺乏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用户的体验满意度低、反馈不及时等。这些势必会造成管理的散乱,影响学员的学习质量和信心。因而,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投入与管理不断进行改进。
二、自考网络助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网络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缓解了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与学校英语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跨越式发展的完成。[2]
二、网络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教学走进了大学课堂,出现了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网络教育与大学英语学科的完美整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被应用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共同完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任务。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应用网络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集中体现在:
(一)应用网络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网络教学真实的语言环境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网络教学将传统的教学素材通过音效、动画技术配以生动直观的背景画面和有趣的是语言,鼓励学生参加实景对话,经交际和情景有机结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教材内容、背景、文化知识、欧美风土人情、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应用网络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效率
网络教学提供了大量语言、资源和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多以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出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又能听到。这种多方位的展示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三)应用网络教育,丰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快捷便利的技术手段向学生介绍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等,拓展学生认识世界、感知不同文明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应用丰富的网络教学手段将视频、图片、文字、故事情节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生动详细的讲解和图文并茂的故事情境中快速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四)网络教育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当代大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趋于成熟,自我意识较强,特别是求知欲非常强烈。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于2007年7月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教育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英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引导学生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3]因此,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只有应用网络技术优势,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4]
三、大学英语应用网络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教育部2007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出台,积极推进了应用网络技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教学模式、教材内容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某些问题仍亟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受地区经济影响,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存在较大差异,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济支持也存在明显差别。即便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也有所差别,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不平衡。
(二)教学模式单一,与学生需求脱节
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手段,但部分高校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素材依然依据课本,内容主要以大学英语语法和英语知识等为主。有些高校大学英语使用的还是十年前的版本,课文内容亟需更新。这对于身处信息快速发展和知识日新月异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失去了吸引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激情可言,只能被动接受。对这种早就失去吸引力的英语课堂教学,迟到、早退,甚至逃课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伤害了广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软硬件质量亟待提高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很多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成立了网络中心。但是在课件设计方面却存在缺陷。集中体现在交互简单,信息的呈现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甚至违背了英语语言学习规律,将课堂教材教案简单图文化,课程的主题内容欠明确。有的课件太注重形式,编排过于花哨,色彩过于华丽,图文音乐过于夸张,反而削弱了英语教学效果。
(四)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网络技术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达到普及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的,整体呈现应用水平偏低,很难全面灵活地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切实有效的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严重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
四、重视网络教育,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把“以人为本”作为网络教育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核心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速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5]在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教学环节设计以及成绩评价等方面牢牢紧扣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效。
(二)把利用网络教育提升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作为重点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在知识、信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也是高等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大学英语实施网络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综合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三)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突破口
大学英语应用网络技术教学改革,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各高校的英语教学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为养成终身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6]
(四)以加强网络环境下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
1.1调研设计
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前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网络教育教师与学习者面对面、电话或在线讨论方式确定研究主题与调查问卷框架,设计相关问题,再经反复推敲完成问卷的整体内容;然后在学习者中进行小范围的初步调查,根据反馈意见修改完善并正式使用。
1.2调研内容
该次调查内容除了解学习者基本信息之外,主要从当前拥有移动设备及对其使用情况、网络学习状况、移动学习现状与意向,以及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期望与顾虑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整个问卷由28个问题构成,题型包括多选与单选。基本信息:包括“您的性别、年龄、专业及职业”等问题。拥有移动设备及使用情况:笔者从“您拥有哪些移动设备;您所拥有的移动设备其操作系统类型;您的移动设备常用于哪些功能;是什么原因导致您未使用设备的学习娱乐等功能”等方面设置了四个问题,以便了解学习者拥有与使用移动设备的状况。网络学习状况:包括“您上班地点固定与否、使用台式电脑上网是否方便;通常在什么场所完成网上学习;平均每天的学习时长;喜欢哪些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通常在网络教室获取哪些资源;除了作业与考试,哪些资源浏览较多;现有资源是否满足您目前的学习需要;现有资源不满足您学习的原因”等方面的问题,试图反映学习者对现有网络学习的态度。移动学习现状与意向:包括“当前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的频率;通常在何时何地进行移动学习;如想访问移动学习资源,每月用于移动学习的花费;是否愿意通过移动学习辅助您完成课程学习;您将关注移动学习哪些方面”的设计,以期分析学习者当前使用移动学习的情况及意向。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期望与顾虑:问卷设计了“您期望学院提供哪些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期望获取课程中哪些学习资源;希望提供什么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您喜欢的移动学习方式有哪些;除了浏览静态资源之外,是否期望通过移动设备完成在线作业以及查询成绩等学习活动;影响移动学习的主要因素”等问题。
1.3调研实施
该研究兼顾了不同专业、年龄、性别、地区、职业等网络教育学习者,选择来自重庆、河北、湖南、贵州、江苏五个不同省份共200名学习者作为调查对象,他们分布在医院、教育、企业、铁路、建筑、政府等不同行业,就读于护理学、汉语言文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铁道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不同专业,年龄跨度大。该次调研一方面通过中南大学2014年6月份学习者集中笔试的机会,向学习者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为80%。所有有效问卷数据主要采用“二分法”录入,并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学习者拥有移动设备及其使用情况
对于移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移动设备种类也日趋多样化。在此,笔者在问卷中将移动设备归类为:普通手机、3G手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SP、Ipod/mp3/mp4、电子书阅读器、手提电脑,等,以便于问卷的填写与统计。
2.2对当前网络学习状况及对现有学习资源的满意情况
2.2.1当前使用电脑学习情况
通过电脑进行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来说,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对于网络教学而言,由于其学习对象都是在职人员,学习过程中工学矛盾不可避免,仍然身受时空的束缚。他们没有在校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与固定的学习地点,调查数据表明,每天能学习2h以上的学习者不到10%,75%以上的学习者上班时候不方便使用电脑,尤其对于一些上班地点不固定的学习者,如铁路维护、建筑施工等一线当班的学习者确实很难通过电脑体验网络学习过程,甚至难以一次性完成课程考试。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移动学习,可以为网络教育学习者所接受。
2.2.2对当前学习资源的满意程度
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提供给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主要有Web课件、流媒体课件(高清大视频与三分屏)。其中,Web课件包括课程导学,课程内容、案例、辅助资源、实验、在线练习/作业,等。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所有学习资源中浏览最多的是教师授课视频,其次是Web课件;同时,学习资源基本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但仍有超过20%的学习者认为当前学习资源形式单一,没有提供移动学习资源,不能满足他们学习的需要。
2.3进行移动学习的现状与意向
移动学习发展至今,多数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移动学习以其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延伸了网络学习的优势,同时也为实现人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此次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一半以上的学习者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时间尝试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经常进行移动学习的学习者占到24%以上。尽管当前他们的这种移动学习只局限于查阅辞典、浏览网页课件、查看通知公告,等,因缺乏适合手机的移动学习内容、交互的移动平台,等,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学习,但足够说明学习者逐渐喜爱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调查还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习者只考虑每月10元以下的资费用于移动学习,只有7.5%的学习者能接受每月25元以上的费用;但庆幸的是,绝大多数学习者有兴趣尝试手机移动学习,尤其是他们最关注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易操作性,而不是学习费用。因为,这些学习者拥有或将拥有智能手机,他们希望能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种形式的学习符合他们的工作特点与工作环境,辅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实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
2.4对移动学习的期望与顾虑
任何一种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搭建合适的学习环境总是整个学习中最基本的条件。移动学习中,移动设备、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及相关软件是移动学习中的组成部分,而移动学习资源与平台则是手机移动学习的核心,关系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通过对移动学习的期望调查,我们发现:期待开发专业性课程与英语类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者比例基本持平;期望提供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更新快。对于移动学习方式,他们不满足于通过即时上网浏览页面获取这些资源或直接下载资源;还希望通过平成平时的在线作业、能查询成绩等交互学习活动,混合网络学习,辅助学习以最终达到他们想要的学习效果。对于资源媒体呈现形式的期望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学习者选择集文字、图片、Flash、视音频于一体的电子书,方便下载观看。同时,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学习者延续网络学习的部分学习习惯,他们对课程教学视频仍然青睐有加;由于理性考虑了视频的流量及手机资费问题,对音频的选择相对较多。在对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顾虑调查中,学习者认为首要的是学习资源质量问题,其次才是移动设备费用、通信费用、资源格式,等。他们期望开发适合移动学习的资源,而不是PC学习资源简单的移植;他们期望开发者考虑移动学习资源文件格式、大小,等,在不影响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为文件“量身”、“瘦身”,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传输速度。毋庸置疑,这些期望与顾虑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媒体的设计以及平台的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开发适用的学习资源,突出移动学习的优势,吸引学习者注意;另一方面创造一个良好的移动学习平台,便于学习者学习,并能即时引导学习者真实学习。
3结论
3.1绝大多数网络教育学习者具备移动学习的基本条件
调查表明,拥有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学习者数量最大,且大多数学习者对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各种应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他们意识到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能快速获得所需学习资源的明显优势,因此,对移动学习方式持有较积极的态度。这预示着为学习者构建一个移动学习环境是可行的,有其价值所在。
3.2多数网络教育学习者对当前网络学习表示满意,但更愿意尝试移动学习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经过十几年的沉淀与发展,拥有比较成熟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体系完整的网络课程、较完善的教学活动组织与交流平台,等,能满足绝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但由于所有学习者是在职人员,他们受工学矛盾的影响,每天使用电脑上网学习的时间有限;有些学习者工作在一线,环境不便等造成网络学习盲区,难以发生真正的学习。因此,他们期望能够在工作闲暇之余、候车或等人的零碎时间,通过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利用手机进行碎片化学习,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同时,学习者期望获取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除了专业的课程内容,他们更趋向于课程辅导资源、跟作业考试相关的资源,以及生活类的资源;资源的媒体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可以有视频、音频、动画、文本图片,等。除此之外,他们对于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使用并不是掌握得非常熟练,期望移动学习平台、资源软件界面友好、易于操作,节省时间成本。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教育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兴趣与期盼。
3.3移动设备功能与学习资费受限、学习资源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