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国际贸易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1.运输业定义

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指凭借运输工具和交通线路、港口、场站专门从事人或货物位移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

2.运输业产业构成结构

运输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系统中的重要产业,运输业的发达与否成为现代经济系统的重要因素。按运输方式来划分,运输方式有公路、水路、航空、铁路、管道等单一运输方式;按产业要素的来分,包括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两大组成部分。以公路和水路为例的划分如图所示。

产业构成要素(公路、水运)

运输基础设施运输服务

国际航运国内航运内陆运输网络枢纽辅助系统

3.运输产业供应链体系

(1) 运输业供应链前端

运输产业往往伴随着经济贸易的高速增长而发展,通常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相关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产品制造业的繁荣伴随催生了繁荣的贸易市场,贸易量的大规模增长必然要求有高效快捷安全的运输业与之相适应。

因此,制造业、国际贸易产业可以视为运输产业的前向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前向产业和后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着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后向产业往往滞后于前向产业的发展,表现在产业周期上往往是物流周期的波动往往之后于经济周期的波动,上海海事大学刘红等学者在其关于“牛鞭效应”的博士论文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了供应链牛鞭效应的相关理论对经济、贸易、物流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2)运输业供应链后端

运输产业和后向产业也存在密切的关系,运输产业的后向产业主要是各类运输服务业、集装箱租赁业、航运金融业等以运输产业为市场需求的相关产业,这类产业往往是伴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而繁荣,对运输产业的成长起到支撑性作用。

二、促进运输产业供应链整合的对策

1.提升港口开放度,促进航运产业供应链整合

对上海而言,航运业占据运输产业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升上海港对外开放度,促进航运产业供应链整合,是促进贸易中心建设的首要策略。港口开放度是港口城市具备国际航运中心条件的核心指标,而这一指标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对上海而言,随着目前国务院对上海两个中心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提升港口开放度将势不容缓。

目前,上海发展国际航运中心战略中可以采用两种具体措施提升港口开放度。1)第二船籍登记制度;2)启运港制度。这一具体措施是提升港口开放度重要步骤。前面两项具体对策将使上海港比大陆其他港区具有更大的政策自由度,接近香港,必将能够促进航运产业供应链在上海港集聚,这种整合必将对未来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起到深远影响。

2.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运输产业供应链空间整合

运输业的集聚,主要是指运输服务业、第三方物流(如货运公司、班轮公司等)在内的空间集聚。这种集聚需要政府在战略上给予税收优惠和商务成本的优惠。集聚效应能够提升运输业供应链的整合水平,给运输业的供应链整合创造空间条件。

3.探索通关制度改革,提升供应链整合效率

从宏观层面上看,“通关”也属于“大物流概念”的范畴,科学高效的通关制度是供应链高效运转的先决条件,因此,良好的通关制度成为了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保障。如果进出口货物无法快速而安全地通关,那么海关将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和便利化中极大的阻碍,这也同样影响着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关于通关制度改革,可以进行以下两点尝试。1)无纸化通关改革。上海口岸目前对部分企业实施“无纸通关、企业单证暂存”便捷通关模式。率先在浦东地区开展纳税人管理制度试点。2)区域通关改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是区域通关制度的积极探索,促进货物在口岸之间的快速流动。

4.构建多式联运系统,加速运输业供应链整合

高效的多式联运系统可以加速运输业供应链整合。现代运输方式中,多式联运系统的构建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标志,多式联运系统中门到门运输成为现代国际航运企业延伸运输服务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航运业和陆路运输、铁路运输之间没有有效的衔接,导致运输的整体效率极为低下,造成的货物的大批量在港滞压,物流整体的服务效率下降。如果构建了高效的集疏运系统和多式联运系统,可以促进不同运输方式的之间的整合和衔接,从而极大程度提升客户的物流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苏筱玲.物流产业集群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论文.

[2]吴猛,李南.交通运输产业的经济特征与政府规制[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5,6.

[3]储永萍,蒙少东.交通运输业对上海国民经济影响的衡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12.

第2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 文献探讨

一、国内有关研究

1.财务管理的目标问题。已发表了很多论著,也提出了众多观点。代表性的有:(1)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相等。(李陆德,2001)分析了两者的涵,说明在质上并不相同,在相同条件下两者计算的结果存在差异,在数值上也不一定是相等的。

(2)相关者利润最大化。(张国庆,2005)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而且归属于相关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营者、员工、顾客等。

(3)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最大化。经济增加值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是衡量企业在某个特定年份中赢利抵偿资本机会成本的指标(曾惠香,2004)。

2.财务管理地位问题。(林建于,2004)认为,财务管理并不是以该部门或财务人员为中心,而是在探究管理从何着手的问题;不涉及管理与生产孰轻孰重,而就各种管理工作之间的配合作讨论。

3.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经理人财务问题。(许美惠,2005)提出所有者财务问题,法人财产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经理人职能于一身的财务管理机制,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合作的财务管理机制,所有者财务由出资人进行,以确保资本安全和资本增值为目标。

二、国外研究文献

笔者整理分类国外的财务管理研究,依各年代及应用方面将其分为融资财务、投资财务和资产财务3大方面为主,本文即将逐一提出比较。

1.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相关研究(1900年代~1950年代)。19世纪初,西方国家股份公司开始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着作《公司财务》,1938年DEWING和LYON分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

2.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相关研究(1950~1964)。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公司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JOEL 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跃进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3.投资财务管理时期相关研究(1964~1979)。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随着市场日益繁荣,投资风险显着增加。这对当时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如在1952年,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WILLIAMF.SHARPE和J.LINTNER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简称CAPM)。此两者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

4.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时期相关研究(1979~迄今)。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遭遇了通货膨胀。于是各国开始进行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行使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主要是因通货膨胀导致。

解除完通膨危机后,随着通讯和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开始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此时财务管理理论开始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后期,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焦点,此时,企业财管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网路化方向发展。

三、总结

今天,财务管理已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Herbert Simon.(1994),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SPECIAL ISSUE.

[2]JAMES, C.VAN HORNE; JOHN MWACHOWICZ,JR.(1998),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第3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摘要】在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中,提单作为一种可流转的有价证券在国际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海运实践中无单放货现象的日趋增多,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无单放货不仅动摇了单证交易的基础,破坏了提单的信用机制,也制约着贸易业和航运业的健康发展,严重影响航运秩序。

【关键词】承运人;无单放货;法律责任

1承运人无单放货的含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责任

无单放货是围绕``凭单交货”的提单制度派生出的一种交货方式,来源于英文 “Delivery of Cargo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无单放货这一说法是在国际航运实践以及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说法,并不是法律所赋予的概念。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无单放货规定》)中使用了 “无正本提单交付货物”的讲法,可见,“无单放货”正是它的简称。

在国际贸易实务中,提单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推动国际贸易从实物交易走向单证交易的天才工具”。虽然航运实践应当严格遵守“凭单放货”的基本原则,但事实上,“无单放货”现象却大量存在,长期以来,已经成为困扰大家的共同难题,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单放货法律责任体系不够完善;第二,审判实践中对承运人责任的认定比较混乱。

2国际公约以及我国关于承运人无单放货法律责任归责原则理论

《1924年关于统一提单若千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简称《海牙规则》,《海牙规则》采用的是不完全的过错责任原则,即承运人对于某些过失是能够免责的,这与当时的航运实际是相符合的,但是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已经需要更新及修改。目前,我国的立法以及实践领域,对于此类问题还不是非常明确,到底应用何种归责原则在我国实践的基础上,对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进行适度的借鉴,进而作出合法合理的判断。

第一,过错责任说。基于民法基础理论,过错责任作为民事责任中的通常原则,除了法律另行规定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均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第二,无过错责任说。依照该原则,承运人在接收货物之后,凭单放货即为他的主要义务,承运人无单放货行为可能有过错,也可能无过错,其有无过错对承运人的责任承担并不产生影响,承运人无单放货行为除非存在法定免责事由,否则就应承担责任。

第三,推定过错责任说。我国《海商法》第71条的规定,根据无单放货的事实推定承运人的过错。据此,承运人实施了无单放货行为之后,提单持有人只需证明确实存在无单放货的实际情况,以及由此给自己造成了损失。

第四、严格责任说。有学者就曾提出:“船东总逃脱不了要对无单放货负全责,没有例外,也没有同情,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准无单放货”。

目前,我国的《海商法》并没有对承运人无单放货的归责原则单独作出具体的规定,主要借鉴了《海牙规则》及《维斯比规则》的规定,将承运人的责任基础规定为不完全过错责任制。

3我对承运人无单放货的应对策略的建议

无单放货问题是伴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以提单制度的存在为基础,要在未改变提单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解决无单放货行为是不可能的。为了使航运业顺利的发展,只能采取一定的措施和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我建议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立法上完善无单放货的法律责任体系。实行无单放货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对于承运人无单放货的归责原则,如果没有法定或其他约定的免责事由情况,承运人应当承担严格责任。

第二,从司法上加强相关司法解释,规范无单放货案件的审理。立法机关应该先对《海商法》现有的相关条文给出合理的司法解释,对无单放货纠纷中的原则性问题统一行径。

第三,承运人自身加强无单放货风险的防范。承运人无单放货大多是根据提货人是否出具可靠的保函或是否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对无单放货危害性认识不足。要防范承运人的无单放货风险,要在主观上对无单放货做好预防工作。

综上所述,鉴于知识及经验的不足,更因承运人无单放货法律责任问题的复杂性,这一问题的论述不够深刻、构建完整法律体系的建议部分显得不够完善,恳请老师给予批评指导。

参考文献:

[1]司玉琢.新编海商法学[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

[2]司玉琢.海商法专题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2

[3]司玉琢.海商法学案例教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4]司玉琢.海商法专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司玉琢,蒋跃川.关于无单放货的立法尝试[J].中国海商法年刊,2003

[6]杨良宜.提单及其付运单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7]蔡海英.无单放货下各方的责任承担与防范无单放货的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7(3)

[8]郭瑜.海商法的精神―中的实践和理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角色扮演法 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职业技能

《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普遍开设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惯例、了解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中合同条款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掌握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技巧,以适应世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自贸区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应用型外贸人才的急剧需求。根据各种教学法的优缺点及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角色扮演法为主,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教授理论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知识、技能、能力、德育等多方面培养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一、角色扮演法的涵义及效果

角色扮演(Role Play)法是指在培训情景下给予受训者角色实践的机会,使受训者在真实的模拟情景中,体验某种行为的具体实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改进提高。针对国际商务专业的角色,要求学生对所扮演的外贸从业人员的角色进行人物分析,体会从业人员的职业需求和商务环境特征,并在和其他角色互动中做出专业的角色反应。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仅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在专业学习中,通过多样化组织活动,增强了自我认识和观察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当代职业教育,尤其是中高职教育商务类课程教学的运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比起传统教学,角色扮演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使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得到提升,从而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在《国际贸易业务流程》教学中的实施

角色扮演法从教学中的实施过程看,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小组讨论分析、角色模拟饰演、总结评价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烘托课堂氛围。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情景案例,创设进出口双方、银行、承运人、港口码头等场景,借助相关的辅助器材,比如多媒体教具、教学道具等,烘托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参与进来,从而让他们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比较艰深的教学内容,帮助他们借用生活场景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缩短教材带来的距离感,从而走进课堂,把握主旨。情境对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2.小组讨论,分析情景案例。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5-6人,各小组熟悉情景案例,分析情景资料,考虑在角色扮演中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注意哪些事项、如何进行模拟演练。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引导,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提示。学生通过讨论,充分了解情景资料,积极思考,并确定扮演任务。

3.角色分工,进行模拟扮演。小组经过讨论,自行分配角色,根据情境案例的内容,可以由不同的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教学中,由各组分别扮演进出口商、进出口地银行、承运人、商检机构、海关、保险公司等;也可以各组内学生分角色扮演相同的情境案例,此时各组的任务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学习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流程时,由各组内学生分别饰演结算过程中的当事人,确保小组内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进行角色模拟扮演。

4.总结评价,激励学生进步。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三个内容,一是学生的自评,二是教师的点评,三是师生共同作总结。学生的自评可以来自本组,也可以由其他组同学进行不同意见的分析评价;教师的点评重在分析各组的角色扮演情况,并予以纠正问题和表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最后师生共同对课堂内容进行理论知识的总结,完善和丰富对职业角色的专业技能。

三、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因注意的问题

1.根据不同的情景案例,分组大小可适当调整。比如在《国贸业务流程》解读商品品质的案例中,卖方可否“以次顶好”向买方交付货物,主要涉及买卖双方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买方和卖方两大组,考虑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下跌时,买方是否还愿意接受卖方以次顶好的商品,两组学生通过进入角色饰演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到不同市场价格行情下交易的结果、可能给公司带来的影响,并适当对卖方提出一些建议。比如如何通过和买方协商达成交易完成交货任务,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注意在国际货物买卖中,交付货物必须符合合同中规定的品质要求,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殊情况如何及时与对方协商,确保交易顺利完成。

2.关注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学习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要注意在班级确定小组时,学习程度强的与学习程度弱的学生要适当组合,以强带弱,生生互助学习、团结协作。学生通过小组交往,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有些角色扮演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突出个人的情况,这也是角色扮演中很难避免的。因为,一旦某个人表现太富于个性化,就会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也会降低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创设情境,把国际贸易业务知识的内容生活化。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国际贸易知识融入其中,国际贸易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比如利用我校专业学生社团――国贸社与国际友好学校的真实贸易资料,结合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职业意识培养有用的国贸知识,扮演现实业务中不同的角色,探讨相关问题,完成各项任务,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业务,培养专业素养。

角色扮演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下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把它和模拟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毫无疑问,这些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知识,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培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敏.“角色扮演式教学”的原理与评价.教育科学,2004.12.

[2]王世平.角色扮演法在进出口业务实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高教论坛,2010.1.

[3]张燕.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硕士论文,2014.6.

第5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新趋势 对策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概述

国际投资争端是指在私人海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各类主体就与之相关的各种事项产生分歧而引起的各种争端(刘莉,2010)。就争端的主体而言,可分为三类:国家间的投资争端;不同国籍私人间的投资争端;外资投资者与东道国政府间的投资争端。其中,第三类投资争端较为特殊,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一类争端。其特点:首先,争端主体地位不平等,一方为国际法主体―国家;另一方为国内法主体――私人投资者,因为传统的国际法并不认可将个人或企业纳为国际法的主体范围内。这就使该类争端很难用传统的争端解决办法来解决,且容易因为相关国家行使外交保护而引起国家间的争端(黄进,2010)。其次,引起争端的原因较复杂,如政治原因、法律原因等。

当今主要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之分析

(一)NAFTA争端解决机制

NAFTA争端解决机制是一个区域性的争端解决规则,其设置有国家-国家程序和投资者-国家程序。其特点:一是其对投资者的保护“是目前为止对投资者权利提供最高保护标准的投资条约,号称外国投资者的‘权利法案’”(王鹏,2009)。无论在提起争端的适用条件还是对“投资”、“投资者”的定义解释来看,都最大力度地将外国投资者发生的争议可诉诸该机制;且对东道国政府规定了很高标准的义务,无疑易损害东道国的公共利益。二是突破了传统国际法主体范围的界定,即个人可作为独立的主体诉诸于该机制。

NAFTA争端解决机制虽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争议解决空间,但其因未平衡好投资者与东道国的利益而受到很多学者的质疑。此外,专家组做出的裁决只具有建议性质,其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性也令人担忧。

(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

ICSID成立于1965年,其宗旨主要是为公正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的投资争端提供便利。其特点:一是明确了管辖权行使的条件,较为公正地定义“投资”“法律争端”等关键词;二是“中心”的排他管辖,规定只要诉诸“中心”的案件一律不得提交其他争端解决机构或提起外交保护;三是确定了仲裁的法律适用。

总体而言,ICSID不仅能公正地解决纠纷又兼顾了投资者和东道国的利益,且有效避免东道国和投资者间的争端政治化。但其裁决缺乏一致性,效率低的缺陷也同时存在。

(三)《多边投资协定》(MAI)中的争端解决机制

MAI的制定,是全球投资领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构建统一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迫切性。但由于制定者利益的分歧,该协议最后无法实施。其特点:一是设置国家-国家程序和投资者-国家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投资者保护上存在的真空。二是确定了多种仲裁规则供投资者选择。如东道国为MAI成员国,其适用的法律首选ICSID仲裁规则;如东道国不为MAI成员国,可选择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或国际商会仲裁规则(夏兰,2005)。

MAI的制定由发达国家发起,因此在协议中体现投资者利益较多,且其规则主要借鉴一些双边投资协定和NAFTA争端解决规则,并无创新之处。从MAI的失败可看出,一个多边性的投资协定如果仅体现一方的利益是行不通的。

(四)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GATT争端解决机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机制因具有较强的司法性而备受关注。其特点是:一是争端的强制管辖权,如争端双方经协商如仍不能解决争端,只要争端一方提出请求,即可设专家组(专家组的成立有一个限制,即除非在该会上 DSB 以共识决定不设立专家组,当在实践中几乎不会存在)。二是常设上诉机关的设置,使该争端解决机制具有较强的司法色彩,为争端的公正、公平解决提供保障;三是有效的交叉报复程序,平衡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

WTO争端解决机制被国际社会誉为“世贸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有着严格的程序规则、明确的法律责任及可实施的执行机制,因此,也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富有成效的争端解决机制。然而,该争端解决机制也未将个人纳为争端的主体。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面临的新挑战

(一)争端主体的范围扩大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和个人,特别是跨国企业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明显。以我国为例, 2013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在这新增对外投资中,仅对非金融企业的直接投资就高达901.9亿美元(刘德炳,2014)。而当今国际社会,只有少数几个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将企业和个人纳为争端诉讼的主体,如NAFTA争端解决机制及ICSID。许多传统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都没有将企业和个人纳入机制调整的范围。因此,一旦企业或个人与东道国发生争端,却不能得到有效救济,无疑对国际投资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二)忽视东道国利益的倾向显著化

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更多地引进外资,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东道国在签订投资条约时往往作出让步,当东道国为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违反投资条约时,常常要付出很大代价。然而目前的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较为忽视东道国的利益,却在较大程度上偏向投资者的利益,如NAFTA因为其对投资者的高标准保护被称为外国投资者的“权利法案”而饱受争议;MAI试图继续维持NAFTA的“高标准”也是其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三)缺乏全面、协调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截至2013年底,国际投资协定制度的总数达到了4196项条约,目前还有许多新的国际投资协议正在进行谈判。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与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表示,这数千项国际投资协议,再加上多种争端解决机制,使得当今的国际投资协议制度已逐渐接近这样的局面:其庞大和复杂程度令政府和投资者都难以应对;然而它仍不足以涵盖所有可能出现的双边投资关系。这使得由此而产生的投资争议更为复杂与多样化,而现今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不仅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且缺乏协调还可能产生管辖权重叠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影响国际投资争端的良好解决,也不利于国际投资的长远发展。

应然发展: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相应地,在国际投资领域建立统一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虽然无论从全球范围来说还是从区域范围来看,都存在着解决投资争端的机制,同时在纵横庞杂的投资协定中也规定有争端解决的条款,但是,面对着国际投资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挑战,这些解决机制明显地显现出不足。且当前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的法律体系是松散且缺乏协调的,管辖权冲突问题也时常出现。因此,建立全球性的、统一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是时展的必然。

(二)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基础上构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当今最为先进国际争端解决机制之一,在国际投资自由化要求下,国际社会应更充分地挖掘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潜力。将国际投资关系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调整轨道,依托司法性较强的中立机构,遵循完善的程序规则,以严格的纠错制度――上诉审作保障,在规定的期限内和强有力的执行制度下公正地解决争端,无疑会使其在众多的投资争端解决方法中脱颖而出(马凌,2005)。然而仅仅照搬WTO争端解决的方式是不足取的,若在其基础上,吸收其他争端解决机制优点,倒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具体应从三点着手:

1.设置投资者-国家的争端解决规则,扩大调整的主体范围。个人或企业已然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参与者,如果仍将其排除在争端解决机制之外,对作为投资者的个人或企业显然不公平。而目前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却恰恰缺少这一环节的规则,只设置了国家-国家的争端解决规则。且仅仅依靠国家-国家规则,不仅投资者利益保护无法保障,更有投资问题政治化、复杂化的危险。因此,设立投资者-国家规则是对投资者利益最基本的保障,是构建投资解决机制不可或缺的内容。

2.调整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强制管辖权原则。投资者-国家规则使投资者可直接诉诸于DSB,该争端解决机构有当然的管辖权,但如投资者滥用该权利,不仅会给东道国在国际上造成一系列不好的影响,而且大量的案件也会给该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带来沉重的负担。《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鉴于投资者诉国家的投资争端案件的庞大,对投资者诉诸投资者与国家间争端解决制度应实行限制。因此,在投资者-国家规则中,可设置一个诉诸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前置程序―“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使用。

3.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在当前的投资中,投资的东道国多为发展中国家。而无论是ICSID或MAI,还是WTO,发达国家在其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利益均衡是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能否成功构建或长期有效运行的关键。因此,在构建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时,应兼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如涉及到投资者利益与东道国公共利益有冲突,公共利益的优先考虑应是该争端解决机制所必须规定的条款之一。

我国应对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策略

(一)加强国内立法和完善法治,使之与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接轨

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的投资立法与司法更加协调,然而我国的投资立法与司法还有诸多需改进的地方。因此,我国应对现行不合理的法律进行清理和修改,在符合我国利益情况下,增强争端解决程序的透明度和参与度,提升法治水平,尽可能健全和完善能为外国投资者所信任的投资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海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由于国际投资环境的纷纭变幻,海外投资争端也层出不穷,这也决定了中国海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必须具有灵活性和多变性,在基本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能对一些具体操作事项作出较为灵活的适应性调整。

(三)注重培养国际投资争端解决领域的专门人才

目前我国的法学育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缺乏在国际投资争端实务中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争端的专门人才。因此,培养国际投资争端解决领域的实务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莉.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用尽当地救济原则的适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硕论文,2010

2.黄进.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鹏.NAFT投资者实体权利保护的新实践[J].当代经济,2009,3

4.夏兰.关于投资者与国家间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论与发展[D],深圳大学博硕论文,2005

5.刘德炳.中企海外投资将在2020年超万亿美元[J].中国经济周刊,2014(6)

第6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学科 创新团队 产学研 环糊精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71-02

Abstract: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with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career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problem that exist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nd career minds, the new science-process-trade combined cultivation model was exposed. Innovation team can be constructed by absorption of students majored in food scienc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re technology-industrial processing-market trade can be combined together to form a interdisciplinary-food related- innovation -career team. This conceive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innovation-carrer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or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on team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cyclodextrin

党的十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1]。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科技创新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来实现和完成。拥有创新能力团队的培养以及拥有创业精神的创新团队的构建,不仅对于培养食品专业全面发展人才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促进学科交叉、搭建实践型学科平台、改进食品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针对食品专业学生因市场意识淡薄、对公司实际运营模式陌生等造成的“纸上谈兵”型创新团队,将创新与创业进行结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吸纳包括食品、国贸、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科的学生构成新的创新团队,并且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和学者担任专家顾问,充分与企业进行合作,达到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不断培养团队食品研发创新能力,确保技术竞争优势;以工业工程加工为途径,确保研发产品顺利生产;以市场营销贸易为驱动,了解行业背景,把握市场动向,以市场需求反馈技术研发,促进创新成果快速孵化,形成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

1 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解析

目前高校在培养食品专业人才过程中主要集中在通识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社会实践等方面[3]。整体而言,立足市场前沿,结合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结合的教育匮乏,使得当前没有产品导向的单纯创业思维训练陷入死循环,没有市场导向的创新技术很难实现转化,失去现实意义。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没有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参与科研计划也不知所指,不知所终,最后沦为研究生们的“免费劳动力”,这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新能力和健全的创业素质背道而驰,这也使得心怀热情的年轻大学生在参与了诸多的创新课题和创业培训之后完全丧失了对于科研的兴趣和对创业的期待。这与培养大学生捕捉机会的潜能培育、适应工作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培养大相径庭。学校提供所谓越多的机会,就将大学生退离创新创业越远。

2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构想及实现途径

以“工科”为基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离不开食品工业的强势发展,同时食品工业的发展也大力促进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整合及调整。在此基础之上,国内不少食品相关院校均拥有良好的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合作途径。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为例,学院现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无锡)”,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中心等平台,与65个校外实习基地以及与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与中粮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益海嘉里集团、鲁花集团、雨润集团、中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安井集团、萌力优营养食品有限公司、美国奥特奇等70余家食品加工领域领军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及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新型的科工贸创新团队,并提出团队构想如下。

2.1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必要基础

在跨学科团队构建初期,团队人员的筛选、协作与分工是决定团队命运的关键,对于队员的专业特长及分工描述如下:

技术人员,长期从事食品方面的研究工作的硕士或者博士,在食品开发及应用等方面均有丰富的学识及过硬的经验,他们在本创新团队中主要根据市场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研究,开发新产品;对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应研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对企业生产中所需改进设备等工程问题给予技术支持。

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食品专业基础及管理专业基础(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工商管理),有在食品企业实习或工作的经历;他们主要直接负责决策团队发展战略,协调团队的全面工作;监督公司战略执行和组织各项大型会议与活动。

市场及营销人员(涉及专业为食品科学、国际贸易),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饱满的激情,良好的沟通和书面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善于总结,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市场反馈能力,通过实践做到对市场先知先觉,他们负责市场联络、市场分析和市场拓展,分析市场形势,挖掘具备潜在价值的新产品;寻找行业潜在客户,发展新的终端,加强与潜在客户的沟通。

2.2 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的立体培养

对于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培养时,不仅要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运营决策能力,此外,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业创新团队的竞争意识和把握市场风向的敏锐力。具体如下。

2.2.1 依据团队整体发展战略设定培养目标

在食品专业常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培养目标,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交叉创新思维进行食品相关研究创新的能力,提升食品专业学生对于食品市场和食品贸易的认知能力。

2.2.2 依据培养目标设定培训项目

按照新成员岗前入职培训制度的模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包括军事训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三个部分的培训:

①军事训练:培养员工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吃苦精神。

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团队文化和制度培训,使团队成员了解团队理念、团队精神和研发范围;学习和掌握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了解学校之外的公司、部门所述地点、内外环境、单位性质等。

要对新队员拟任岗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熟悉岗位职责、业务知识、日常工作流程、工作要求及操作要领。

③实际操作训练:按照团队“传、帮、带”责任制度,以案例形式讲解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使团队成员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模拟实习。

培训后进行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结合平时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成绩综合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补考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通过以上对于创业创新团队的多方位、立体培养模式探索,构建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

3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成长

在现有的研发团队科研范围内,聚焦研发产品之一(环糊精)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构建了教授责任制下涵盖食品、国贸、工商管理、会计等专业学科队员的创新团队。团队分工合作,对环糊精的市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环糊精研况进行归纳总结,采用波特“五力模型”[4],分别从替代竞争分析,同行业竞争者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分析,潜在进入者竞争分析,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分析等方面分析了创新团队在环糊精研发等方面面对的竞争实情,采用SWOT分析[5],分析了创新团队的竞争优势、劣势,面对的机遇以及挑战,为提高整体竞争力并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针对环糊精研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实行差异化战略,并实现后续的技术支持与升级。致力于环糊精技术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宽环糊精技术应用领域,实施科技创新导向的领先战略,为国内环糊精生产、应用企业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支持,引导企业的技术革新,推动环糊精在应用领域的规模化发展。结合环糊精市场分析,了解并把握环糊精现状及未来走向,发现环糊精技术发展的新领域,建设起生产与研发的互动沟通平台,参加国际交流的一体化研发战略。实施人才战略,建设开放而严谨的立体式招聘方式和系统科学的面试工具,吸纳海内外精英,使团队成员参与到为团队的愿景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并为团队成员提供发展平台,使每个成员都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建立培训教育机制,拓宽技术交流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派遣核心技术人员到海外交流、学习,并将最新、最前沿的国际信息及时传送分享。分别对技术风险、行业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使该创新团队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科技为保障,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科技的无形价值相结合,最大程度上促进环糊精生产企业与环糊精应用企业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通过以上跨学科食品创业创新团队训练,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同时也为食品专业的学生积累了创业经验,有效地促进了食品专业学生快速全面成长。例如,以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孙同学为例,该同学从大学二年级加入到该创新团队中,经过创业实训和创新技能培训,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该同学随后在大三实现了创业;再如团队成员中食品学院的严同学,经过了系统的创业和创新培训后,对公司运营和市场拓展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已经收到了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邀请函,准备在食品专业背景的基础上辅修工商管理,为将来创业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跨学科食品科工贸创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和实践探索表明,立足学科交叉,促进食品与工商管理及国际贸易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创业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效果。此外,该培养模式可广泛适于同时拥有食品、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学科的相关食品院校,具有非常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亮.浅论十报告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内涵[J].改革与开放,2013,4:7-8.

[2]张耀亮.我国创新团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3.

[3]史雅倩.有关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01:164.

第7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沪市 煤炭板块 上市公司 投资价值 主成分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煤炭资源关乎国民经济发展,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同时也是当今全球很多国家战略发展之重点。由于目前世界各国能源资源的紧张,对诸如煤炭等资源的需求量必将有巨大增加,这也将会促进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

二、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指标体系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在投资价值评价中的应用

考虑从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的财务报表来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由于不能做到全面分析,这里择选行业常用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成指标评价体系。

主要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净资产收益、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根据上述指标建立研究煤炭板块企业市场价值分析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上交所煤炭板块21家企业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得出指标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并且进一步提取了主成分,再根据主成份综合模型计算综合主成分的值,并对这21家企业按综合主成分值进行降序排序,就能对上市煤炭板块的21家公司进行综合评价比较。

三、沪市煤炭板块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来降维指标,这种方法实质上是将原来的所有指标结合为综合指标,使得这一个集成指标能充分反映原来的指标的信息,也能使得这几个指标之间相互独立。

本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搜集处理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经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及其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在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024%的情况下可以提取3个主成分。

表1

Component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2.520 35.996 35.996 2.520 35.996 35.996

2 1.560 22.282 58.277 1.560 22.282 58.277

3 1.172 16.746 75.024 1.172 16.746 75.024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依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就可以算出上交所煤炭板块21家上市企业的降维到3个综合指标的市场价值指数以及它们的综合指数,并且可以对它们进行综合指标的顺序排列,并对沪市煤炭板块各公司排名,即可对21家沪市煤炭板块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比较,结果见表2。

表22007年12月―2011年3月沪市煤炭板块21家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综合评价表

股票代码 公司名称 主营业务

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 每股收益 综合得分排名 综合

排名

601101 昊华能源 1.20 0.5 1.631 3.354 1

601666 平煤股份 1.29 0.0 1.309 2.589 2

600348 国阳新能 0.05 -0.2 1.865 1.682 3

601699 潞安环能 1.29 -0.1 0.337 1.570 4

600188 兖州煤业 -0.04 2.2 -0.768 1.393 5

600395 盘江股份 -1.18 1.4 0.964 1.168 6

601088 中国神华 0.61 1.3 -1.437 0.519 7

601898 中煤能源 0.16 1.3 -0.933 0.509 8

600997 开滦股份 0.95 -0.4 -0.012 0.500 9

600546 山煤国际 0.41 -0.7 0.379 0.060 10

600123 兰花科创 1.11 -0.5 -0.645 -0.012 11

600121 郑州煤电 -1.26 -0.2 1.386 -0.038 12

601001 大同煤业 0.18 0.8 -1.104 -0.085 13

600508 上海能源 0.17 -0.7 0.379 -0.137 14

600740 山西焦化 -1.08 0.3 0.046 -0.700 15

601011 宝泰隆 0.52 -0.7 -0.487 -0.718 16

600408 安泰集团 -1.13 0.4 -0.031 -0.778 17

600971 恒源煤电 0.69 -1.8 -0.997 -2.108 18

600179 黑化股份 -1.87 -0.5 0.188 -2.191 19

601918 国投新集 -0.48 -1.1 -1.435 -3.013 20

600197 安源股份 -1.60 -1.3 -0.637 -3.565 21

从表1明显显示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以及各主成份特征值载荷量来看,第一个主成分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是最大的,其单个贡献率达到35.996%。这第一、第二成分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说明此两个成份反映和集中体现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运用SPSS分析系统求出λ1、λ2、λ3的特征向量。该矩阵即是原始数据进行一定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进而可以列出三个主成分的线性表达式:

F1=λ1F1+λ1F2+λ1F3

F2=λ2F1+λ2F2+λ2F3

F3=λ3F1+λ3F2+λ3F3

以各个主成分中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F=[λ1/(λ1+λ2+λ3)]F1+[λ2/(λ1+λ2+λ3)]F2+[λ3/(λ1+λ2+λ3)]F3

表2中综合得分是通过以与每个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主要是将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从而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市场表现出的企业投资价值。分析结果如下:

a. 总体上 601101昊华能源、601666 平煤股份、600348 国阳新能排名在前三,很大程度上说明其财务能力较好;

b. 在实际价格与股票的内在价值有所差异,这影响因素比较多,主要是价值规律和政策的共同作用;

c. 上述公司中,601088 中国神华、600508上海能源等股票的价值有可能被低估,主要是这几只股票近段时间走势起伏跌宕,但是由于这几个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较好,所以总的来说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d. 排名靠前的几家企业主要是在不失去原有的优势上,加强内部技术改造与引进,拓宽融资渠道、销售渠道等措施,使得其经营能力较好,因而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四、结论

本文结合上交所煤炭板块实际,对该板块的21家企业进行基础分析后,在运用计量模型和方法对其进行市场价值分析,结合其市场表现对其进行投资价值分析,这对投资者来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威廉,夏普等.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9.

[2]汪康懋.基本面分析:汪氏模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

[3] 张晓峒.计量经济学.3版.南开大学出版社

[4]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理论与方法, 2005(12):31~34.

[5]李从珠,单秀珍,王灵华.上市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与选股(三).北京统计,2000(3):44~46.

[6]陈红.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硕士论文.北方工业大学图书馆,2003.

第8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国际结算担保 备用信用证 国际保函

中图分类号:D922.282.4 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结算担保的含义

国际结算担保,是指为确保国际经济活动结算关系中债权人的利益,由第三人对债务人的履约进行的担保,即第三人与债权人约定,在债务人未能清偿债务时,代替债务人履行偿付义务。在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国际结算方式有三种,信用证、托收与汇付。与之相呼应的国际结算担保方式为: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和票据保证。以下就这三种国际结算担保方式及所涉及法律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备用信用证。

备用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对受益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项义务的凭证。根据备用信用证在实践中的不同作用,ISP98将备用信用证分为八类,包括:

1、履约保证备用信用证(PERFORMANCE STANDBY)――支持一项除支付金钱以外的义务的履行,包括对由于申请人在基础交易中违约所致损失的赔偿。

2、预付款保证备用信用证(ADVANCE PAYMENT STANDBY)――用于担保申请人对受益人的预付款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3、投标备用信用证( TENDER BOND STANDBY)――它用于担保申请人中标后执行合同义务和责任,若投标人未能履行合同,开证人必须按备用信用证的规定向收益人履行赔款义务。

4、反担保备用信用证(COUNTER STANDBY)――又称对开备用信用证,它支持反担保备用信用证受益人所开立的另外的备用信用证或其他承诺。

5、融资保证备用信用证(FINANCIAL STANDBY)――支持付款义务,包括对借款的偿还义务的任何证明性文件。

6、直接付款备用信用证(DIRECT PAYMENT STANDBY)――用于担保到期付款,尤指到期没有任何违约时支付本金和利息。

7、保险备用信用证(INSURANCE STANDBY)――支持申请人的保险或再保险义务。

8、商业备用信用证(COMMERCIAL STANDBY)――它是指如不能以其他方式付款,为申请人对货物或服务的付款义务进行保证。

(二)新兴的国际结算担保:国际保理。

目前较为权威的定义是国际统一私法学会所制订的《国际保理公约》中对保理所下的定义。保理指一方当事人(出口商)与另一方当时人(保理商)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该契约,出口商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债务人)订立的货物销售或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及债权转让给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其提供下列服务中至少两项:(1)为出口商融通资金,包括贷款和预付款。(2)销售分户账管理。(3)应收账款的催收。(4)信用风险控制与坏账担保。在此基础上,国际保理是指当买卖双方处于不同的国家,买卖双方之间产生的保理业务及为国际保理。

具体操作方式甚为丰富,有双保理机制、单保理机制、直接进口保理机制等,其中双保理机制最为重要,以下重点介绍双保理机制。

双保理机制(Two-factor system)是指由供应商所在国的保理商(出口保理商,Export Factor)与债务人所在国的保理商(进口保理商Import Factor)分工共同完成保理业务。供应商和出口商签订出口保理协议,由出口保理商向供应商负责提供保理的各项服务;同样,出口保理商与进口保理商签订相互保理协议,有后者直接向进口商追收账款。双保理机制的当事人包括以下四方:出口商、进口商、出口保理商、进口保理商,主要有两个协议:出口保理协议和相互保理协议。

二、适用最广泛的结算担保方式: 票据保证

在国际结算中,汇付主要以票据结算为多见,在较无保障的票据结算中,票据保证为票据结算增加了一道保险。票据保证是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以担保票据债务为内容的附属票据行为。票据保证的当事人是被保证人和保证人。由于票据保证的被保证人必须是票据的债务人之一,如承兑人、出票人、背书人、参加承兑的人等均可作为被保证人。但对于票据保证人的限定,各国规定不一。按照英美票据法、我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票据法规定,保证人只能是票据债务以外的第三人。

上述三种国际结算担保方式的相同之处在于,三者都属于金融信用的担保方式,并且有一定的流动性。但差异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三者的独立性不同。备用信用证不以交易合同是否有效为前提,完全独立于交易合同。而国际保理是否有效的前提之一是自身对应收账款债权的合法有效,也就是说国际保理完全依赖于交易合同的效力,没有独立性。对于票据保证而言,其独立性介于二者之间。二是三者适用的范围不同。适用范围最广的是票据担保,凡是票据流通的地方,都可以使用票据保证。其次是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的适用范围逐渐从单一违约担保,扩展到了买卖双方皆可受益的违约金支付、损害赔偿支付、预约保证、以及投标、履约担保及资金融通担保。它仅仅适用于出口方以自己因提供商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保理商的方式,因此,国际保理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三种担保方式各有利弊,重点在于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作出适当的选择。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柯丽.国际结算担保法律问题.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国际贸易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外向型中小企业 核心竞争力 和谐环境 比较优势

从国家统计数据看,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总额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高达40%以上。但是,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与尚待完善的国内经营环境给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众多挑战。比如,在资源稀缺的当今时代,外向型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国内新资源开拓国际新市场;怎样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内同行大企业角逐;如何改进技术工艺与国际标准接轨;怎样规避金融风险;产品出口取消出口退税后,如何重新定位国际市场……总之,一方面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由于特殊的成长历程,从管理观念、经营手段、资金基础等方面表现出营养失衡;另一方面,国家对外贸易政策做了大幅调整,使得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瓶颈”愈显突出。笔者结合外向型中小企业运营现状,产生如下几点思考:

一、挖掘比较优势,培养外向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核心竞争力”,太多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管理者们,已经从产品、技术、信息、管理手段、品牌等方面都已总结了精辟的理论及行动框架。为此,笔者将仅就外向型中小企业如何深入挖掘外向型中小企业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

1.量体裁衣,制定出口发展目标,谨防“张力”错位

按照科学发展观,外向型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所属产业特征和自身资源优势,确定适宜的出口发展目标。切不能以利润、资产规模的单纯扩大为目标,更不能盲目地追求自身内在能力(如生产、技术、产品、信息、管理、人力资源、品牌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导致为实现“优势”而“张力错位”。按目前状况,虽然外向型中小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发展战略及管理理念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无统一模式可言。而盲目的追求利润和资产规模,“追风上市”,不切实际地跟随“世界级经营理念”之风,盲目地追求缩短与国际大企业的距离、效仿其管理模式等错位的“张力”,容易因“四面出击”而造成外向型中小企业“元气不足”(资金、技术、设备、库存、人力资源等方面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标准)。这有悖于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常理,并会因畸形发展而导致夭折。

2.遵循国际市场规则,恪守商业信誉,放眼未来

恪守基本的商业信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国际市场因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别于国内市场规则。外向型中小企业必须充分通晓国际市场规则、恪守商业信誉,才可能在开拓初期进展顺利。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严重的“内伤”。基于其自然成长过程,许多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目光被定格在眼前利益上,极力追求短期利润或市场份额方面的一时优势,忽略了国际市场规则,甚至放弃了企业伦理和商业信誉,放弃了企业的长远规划而仅图眼前“蝇头小利”,实为“舍大求小”,最终跌入“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怪圈”(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会新生15万家中小企业,死亡10万多家;60%的中小企业五年内破产,85%的中小企业十年内破产)。创造外向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奇迹,“遵循国际市场规则,恪守商业信誉,放眼未来” 是根本。

3.客观分析利用外向型中小企业情感纽带比较优势,营造良好的、颇具团队协作意识、适合外向型企业发展的文化氛围

外向型中小企业情感纽带是其较突出的比较优势。但是,“感情线条”过粗或过细,都不利于企业科学发展。面对国际市场,外向型中小企业应该身体力行,一方面要改变管理上过于粗放的线条,另一方面需及时吸纳、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保持、增强企业内部的活性因素。但是,这种活性因素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自然人,个别人才的去与留绝不能影响其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点往往是许多中小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大难题”。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要懂得设立严格的制度,留住互补性的技能和知识,个别核心人才只能是这种技能和知识的有效载体,而不是终极载体。也就是说,核心人才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绝不能让其与企业发展无限捆绑。当然,在管理理论风云迭起的今天,许多外向型中小企业也感悟到了团队协作、“企业文化”氛围的重要性。但外向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决定了往往管理者在要求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自己却置身其外,不能做到身体力行,成为 “外向型企业文化” 氛围的不和谐音符。

实践表明,就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和谐的内部因素犹如种子,而和谐的外部环境则是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影响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很多,如文化因素、经济因素、自然因素等。但从目前存在的问题看,与“和谐风景”不协调的因素还包括外向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出口金融、保险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仅就此谈“和谐环境”的建设。

二、加强金融信贷与保险的扶持作用,竭力优化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环境

目前,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出口运营环境与改革开放前期比已大相径庭。从来自国内的影响因素看,一方面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加强,比如新《交通法》的实施,超载问题得以较好地控制,但是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因此而上升。加上物价上涨、人员工资增加、资源短缺限制等原因,外向型中小企业产品总体成本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正悄然逝去;另一方面,本着风险小,收益稳的经营原则,银行普遍存在对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信用证抵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出口押汇等多种融资工具和手段的使用实行限制政策。这与“金融行业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服务宗旨相悖。此外,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许多商品出口退说率大幅调整甚至取消退税)、人民币升值等都对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贸易产生严重影响。那么,从金融、保险的角度,怎样利用现有资源为外向型中小企业营造和谐的经营环境呢?

1.提高金融服务创新意识,制定缜密方案,积极运用打包贷款、出口押汇、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多种金融服务工具和手段,为外向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尽力帮助其改善资金紧缺的困难局面,实现“和谐环境”的资金保障性

据统计,一半以上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的拓展,最终因资金短缺而流产,被迫采纳“防守”策略。而“防守”之路又几乎让其窒息。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自身的需要,都曾采取过有效的扶持措施,为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促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和优惠。比如法国,自1982年以后,先后采取了简化中小企业报关手续、提供出口信贷、建立“中小企业开发银行” 等有利于出口贸易发展的措施鼓励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美国,为了全面支持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增长,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国家出口战略”,建立了以“美国贸易促进与协调委员会(TPCC)”为核心、全面支持美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计划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功能的实施,为美国中小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

当然,目前我国也有几家金融机构(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经营出口信贷业务、出口信用保险与担保业务以及出口融资业务。但是,基于“大企业、大项目”为重点的经营策略,难免会使金融机构在业务具体掌握上出现“情感偏倚”,侧重于大企业、大项目,达不到真正起到全面促进外向型中小企业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

2.恢复“国际保理业务”的办理

减少外向型中小企业在跟单托收方式下的出口贸易风险。实现“和谐环境”的安全防护性。

跟单托收方式,是国际贸易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收付货款方式。与信用证方式相比,具有费用低、环节简的优点,但是风险系数相对大些。“国际保理业务”正是为降低出口企业在跟单托收方式下的出口贸易风险而进行的业务。

中国银行作为首准的“国际业务保理商”,应充分发挥其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中国银行在世界银行业排名十五位),向有此项业务需求的外向型中小企业,提供尽可能详细的国外客户的资信调查、百分之百风险担保、催收应收帐款、融通资金等的综合性财务服务,努力提高外向型中小企业的金融安全服务质量。

3.加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宣传和推广

依靠金融环节,尽可能避免因国外进口商的商业风险或政治风险,给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收不到货款的损失。实现“和谐环境”的风险保障性。

事实上,这一环节的工作比较薄弱。而西方发达国家如法国,早在1982年,基于政府的扶植便成立了“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COFACE)”和“法国中小企业资本风险保险公司”直接为企业提供出展保险、考察保险、贷款担保、货币兑换、货款返保以及政治风险等,极大改善了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风险防范效果,促进了出口贸易的飞速发展。

总之,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特殊成长历程以及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历史作用,决定了中国加入WTO后,外向型中小企业只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挖掘比较优势、潜心构建、培养其出口贸易的和谐环境与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生存,才能更好发挥其应有的潜质。

参考文献:

[1]李大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剖析及对策选择,《金融研究》,2001.7

[2]林汉川魏中奇:中小企业存在理论评述,《经济学动态》,2000.04

[3]高明华: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2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鲁志强,“2003年中国成长型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