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警示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警示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警示教育论文

第1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奇特现象。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对长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又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探究其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并发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内生要素——知识和科技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知识经济”所及的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部分。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这是按照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飞跃来界定的崭新经济形态。

同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体化是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第三,高速信息网络成为最重要的基础没施。第四,由教育业、科研业、信息业构成的知识业成为主要产业。第五,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知识企业成为重要企业。第六,生活和消费方式走向知识化和智能化。第七,企业、政府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全面互动——以创新为特征的国家科学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生产(发展和提供新知识)、传授(教育和开发人才资源)和转让(传播知识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力军。第八,以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全面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走向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也必然走向知识经济。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升华是把关注的重心从物、资本、信息、知识产业等“身外物”转到人本身,在知识经济的微观或宏观经济环境中,制胜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具有创新能力者的密集度决定企业和国家的命运,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的最根本的资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教育和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动机,教育的责任空前重大,教育必须改革。

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骤增长,使人的大脑来不及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宽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简驭繁,触类旁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局面。要认识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避免过早地把学生引入专门训练.然而,教育的职能,绝不可停留在单纯传播知识这个层面上,许多人把传播知识作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智能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非课堂教育。

可编篡的知识都可用编码技术作成软件,而难以表述的知识存在于称之为湿件的个人大脑中。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大部分的可编篡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主要生产难以表述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即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培养学生的智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识,而是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问”,而且要教“学习”,将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新世纪的主导教育思想。

2.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大学,尤其是那些教学科研型大学,利用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对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将向两个方向纵深发展,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这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即如何处理好培养“通才”与培养“专才”的关系,如何在培养“专才”同时,注重抓好“通才教育”。努力培养通才,培养除具有较深的专业外,还要有知识面广博并基础扎实的“图钉式”人才,这是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依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向,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结构,在深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学科调整。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医、农各科的真正综合性大学,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目前一些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第二,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如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专业,并在现有课程内容上向综合化方向进行改革。第三,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在试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增加选修科目,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必要时应同意中途转系、转校。第四,面对知识经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其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化综合素质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统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

3.推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今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快速膨胀,新知识大量涌现,知识老化周期加速。新的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新的职业,同时老的职业将被逐步淘汰。这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学习和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趋势。对此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大职教体系。在政府统筹下,发挥部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促进各类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深化教学改革。第二,我国业已实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十分有益。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实施“终身教育”的适当形式,给予“终身教育”以更为重要的地位。第三,在各类专业人员的“终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师的“终身教育”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师的进修提高有待解决。第四,支持和引导社会教育机构担当起从幼儿智力开发到成年人的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任务。第五,作为知识经济教育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恩寓,徐惠平.政治经济学[M].高等教育版社,2007.5.

第2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设施与条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资料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实训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准则,许多学生认为模拟实训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作业,没有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一人做好,他人照抄的情况比较严重。另外,由于财务工作保密性要求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接受大批学生同时进入其财务岗位实习,也不愿实习学生过多接触财务信息,学生在实习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工作,甚至被当成整理材料、打字复印、送文件的办公室文员,学生不能真正体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导致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毕业生到社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走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明确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注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任何一门实践课程、任何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任何一项实践教学活动,都不能孤立地考虑,而要从整体目标出发,从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的要求着眼和入手,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并把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与效果管理统一起来。

2扩充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真正要得到落实,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下来,形成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应该体现实践的特色,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都贯穿实践环节。在学分分配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应给予较大权重的学分,以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校的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按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参考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标准,设计出不同的模拟实践案例。会计电算化专业专设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入门认知、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财务软件应用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另还在其他专业课程中采取加大实训课时比例的方法完成不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同样,财务管理专业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其专设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入门认知、财务管理实训、纳税筹划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总学时为2740,而实践教学时间所用学时为1381,占教学总学时的50.4%。

3完善会计实践教材编写工作,与企业财务接轨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当前时代要求并保证及时更新,因此,编写实训教材之前,教师应当开展大量专业调研,还应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参与或指导。另外,各学校还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实验课程指导书,包括该项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各种重、难点以及成绩评定等等,让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有了粗略的了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从互联网等多方面来掌握更多更新的课本之外的知识,以解决教材更新速度问题。我校教师在财会类专业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的编写中成绩突出,已出版的教材有《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电算化实训》、《新编财务会计》、《新编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新编会计综合实训》、《新编会计信息化实训教程》等,其中教材《新编会计综合实训》还获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4开展岗位轮换教学,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指出,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另外,根据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要求,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日记账应分开,由不同人员来登记才能真正发挥核对控制的作用。而许多学校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安排中,将会计、出纳合二为一,一人全揽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登记。我校财会类专业在岗位轮换教学时,首先按会计实际工作环境设置相关单位和部门,使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各岗位的权限职责有详细了解,并能体会不同岗位之间的衔接和牵制关系。其次,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4~5人一组,设有会计主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按照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组织训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明确各自岗位的职责,了解会计核算的流程。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师资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学校应构建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财会类专业实践师资的培养主要从两个层次着手:校内师资培养和校外师资培养。校内师资的培养,即对本校的教师实践环节的强化训练,经常安排校内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弥补自身在实践环节的不足或薄弱之处,更好地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外师资的培养,主要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让学生更直接了解到实践工作中的操作规范,同时,又能促进校内教师的学习与提高,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场所,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会计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践教学的场所。财会专业应模拟企业的办公环境建设仿真实训场所,这一实训场所应具备以下特征:环境仿真、资料仿真、工具仿真、制度仿真。

(1)环境仿真。仿真实训室应仿照中小企业内部结构,设立财务部门,包括主管会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还要设银行、税务、工商等虚拟会计实体,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

(2)资料仿真。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均按实际工作中的样式和使用情况予以配备。原始凭证的开出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每一张凭证的来龙去脉都必须很清楚。

(3)工具仿真。财会工具包括教学工具、装订机、验钞机计算器,直观性、真实性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制度仿真。学生开始实训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每天“上班”必须准时,每个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必须挂在墙上,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并在模拟实训中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7按工学结合要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的仿真会计实践教学,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但一旦让其独立从事某项工作时,仍会感到底气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采取统、分结合方式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1)由学校统一选择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所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环境。

第3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在关于高校动画专业教育模式的探讨中,许多著名专业人士对目前我国的动画产业和高校动画教育现状,认真地做过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贾否曾在《动画创作基础》的前言中说过“强调理论指导和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避免了某些动画教材中的泛泛介绍常识、孤立讲述技术层面操作而缺乏理论深度的倾向”[1]1,强调了动画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知名的动画产业经营管理研究专家王冀中在《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曾说“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动画是一种纯粹的应用技术;从纯文化的角度来看,动画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从动画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看,动画则是大文化产业中的综合代表”[2]2,它从动画产业的角度来证明了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培养适应于市场的动画人才的重要性。在这些文章中我们看到,完善的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的专门性动画人才,正如孙立军在课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推动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中谈到:“动画和漫画高等教育都是应用型学科,但是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创意性思维,把专业理论教育和创作实践训练并重,开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办学发展方向,是我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3]201。

任何一门专业课都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的,高校动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为了使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应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它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过程的各个方面。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制作要求强化论论知识的应用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积极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量地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对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起到促进的效果。

无论是授课还是作业、考试,动画教育应注重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在上课时注重实例教学,在课外祖师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写生,或到公司等单位进行艺术实习。实践教学是动画专业的传统特色,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当前动画发展形式,以及技术、艺术、市场、理论等方面的新课题,强调以理论研究推动教学和学科建设,以创作促进教学和科研,实行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注重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程实践、动画创作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在课程实践中,应不断调整实践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师生互动,使实践教学取得显著成效。如教学中注重动画专业创作技巧的训练,通过写生实践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动漫大赛,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以产业化促进艺术创作的创新,将学生的创新优秀作品纳入生产中,通过媒体播放,进行市场推广。在动画创作中,鼓励高年级学生通过小组完成动画作品,通过互动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动画制作的团队精神。毕业设计是科研和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实践环节,只有坚持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创作出艺术、技术、影视完美结合的成功作品。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它把在校动画学生的教育与商业动画的创作紧密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创作了《小兵张嘎》、《欢笑满屋》、《兔侠传奇》等成功的动画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了解了新的技术,提高了创意能力的培养,让老师和学生通过实践,以项目推动创作,使产、学、研真正有机结合。开设了10年的“动画学院奖”也成为了中国最具权威的大学生原创动画评选活动,它是动画教学成果的年度检阅,为动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一个有学术深度和创作实践的交流平台。

第4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1)对启发式教学存在误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很多语文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但是对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误解,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启发式教学就是“我问你答”。很多教师上完一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问号满天飞,课堂内容讲的毫无章法,课堂效率极低,他们认为多提问,学生多参与就是启发式教学法,这明显是对启发式教学法的误解。“学则需疑”是著名的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的,而课堂提问应该是把课堂中最典型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得出结论。提问的时机也很重要,要在学生“口悱悱”时候及时有效的提出,这样才是最有效的启发式教学。第二,启而不发。经常听到教师说“启发启发,启而不发”“启发不发,还不如填鸭”,这些都是教师对启发式教学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启发包括教学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想弄清楚,但还弄不清楚的时候,教师就不要开导学生,所以,启发不是指学生的反应,而是在教师教学中的行为指导。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只是一种简单的“法”和“式”。很多教师都只是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启发式为一种法和式,这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方法。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过程中应该积极点拨,激发,引导。更有部分教师不清楚启发式教学精髓,他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理论水平足够,不用启发式教学也能上好每一堂课。如果语文教师不能仔细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即使学富五车,语文也很难真正教好。

(2)与谈话法相混淆

谈话法就是教师以对话的方式向学生叙述知识。谈话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意识中形成各种明确的结论,它鼓励学生自觉的回答,而不是从主观上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在教师传统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只能被动的回答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还是被动的。谈话法的重点是让学生得出课本上的现成的结论,不关注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锻炼。因此,谈话法只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方法,不能和启发式教学法的思想等同。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1)留白、情景式教学法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上的留白,不要害怕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不要一上课就不厌其烦的讲解课堂内容,以至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教师精心留下留白可以让学生放飞思绪,让学生冲破课堂约束。但是教师一定要有准备有筛选,不能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阻碍学生的对文章的情感体验。课堂留白能起到一种悬念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2)提问、点拨式教学法

在启发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答案不能很容易得到,一定要学生经过思考努力获得,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教师的问题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难度,角度和步骤,还要考虑实际情景中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在提问的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点拨,疏通思路,培养良好的习惯,纠正学生思想认识中的马虎。

(3)探讨、反诘式教学法

第5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书本理论层面的死记硬背,不能够有效地和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

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和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一起讲授,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法规的分析。很少针对职业道德的内涵教育进行专门的授课。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并没有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一说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会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内容,把职业道德和一般的个人道德品质混淆在一起,不能分别两者之间的差别。

二、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目前教育学课程体系的设置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本位主义,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如何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等已成为教育学课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的改革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学生终生发展。”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落实,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程的内容更好地把握,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践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二)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

文化课程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将来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发展理论创新的能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课程的改革目标定位为:“夯实基础,深化理解,服务应用,促进发展。”教育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学科,承载着提高学生教育素质、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生能力的任务。开设教育学课程的目标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

在传统学前教育教学中,文化课和专业课都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的概念就是只要期末考试通过就万事大吉了,这种学习概念造成了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日常教学中一些重点并没有长久记忆在学生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形成了消极应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从改变教学和考核模式入手,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式。而针对在实际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解决:

(一)入学教育

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中的课时,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培养方案的分解、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校四年中的主要课程的方向和内容,初步设定将来的就职方向,树立最初的就职理想。让学生在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热爱并向往自己的专业。并且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理解幼儿教师职业的伟大,增加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启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

(二)心境教育

通过分析不同文件中关于职业道德的要求不难看出,热爱的儿童、爱护儿童是我们职业道德的核心。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只有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在工作中调整心态,发现班内每个孩子的优点,才能发自内心的尊重儿童和热爱儿童。

(三)承诺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相较于其他的毕业生有很大优势,通过研究表明,幼儿教师对本职业作出承诺是很重要的。幼儿教师这个工作本身就是助人的工作,我们需要将我们工作的对象置于我们职业生活的首位。虽然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要坚持上班,但对我们选择的职业要有职业的坚守。

(四)理论结合实践教育

鼓励学生利用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参与到幼儿园一线,设身处地地像一线优秀教师学习职业道德,并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也可以到幼儿园参加园内组织的关于职业道德的相关活动,体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

(五)专题报告会教育

请优秀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到校做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报告会。可以请专家用丰富的案例介绍在幼儿园中如何爱护孩子,如何尊重家长,如何支持幼儿的发展。真正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处教育契机中。

四、教育学课程改革实施计划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要求,结合本学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与服务方向以及本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实际情况,确定学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完美结合,打造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想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就必须要见改革坚持到底,改革非朝夕间即可完成,更不是游走在纸上的文字,想要颠覆从前的教育模式,就必须要打破曾经的以学科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和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逐步探索使用行业导向型的模块式教学计划,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增加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比例,全方位、立体地打造专业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大实践教学的比例。新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改革目标,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渐进性、梯度性、全方位性。

(三)考核形式和内容的改革

第6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考;中学语文教学;困境;突围

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高考就成了一件关乎中国民生的大事,我国的高考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高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时候,它也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难题,如果这些难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干涩的课堂和枯槁的生命:语文课成了“鸡肋”

在当今社会,高考成了教育的指向标,也成为了考量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影响下,语文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中学语文老师的高考情结挥之不去,他们在上课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高考,学生的作文失去了灵气,变得刻板公式化。其次,在高中课堂,语文本来应该是最富有活力,情感最丰富的学科,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再者,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但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读写,很难看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造成了能力上的欠缺。另外,教材陈旧,其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极少,加上教学局限于课堂,脱离生活,使丰富的语文内容变得单一、狭隘,学生的阅读面极为狭窄,致使学生知识上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学生患了严重的贫血症。

二、浪漫的语文与功利的高考:语文戴上“镣铐”

语文天生浪漫,富有情味和含蓄韵致之美。究竟是什么让一门如此有内涵的学科成为现在的这种乏味的科目呢?我认为最主要是由于高考制度造成的。在中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高考起着联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考可以有效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调控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高考的作用是伟大的。我们引用1997年在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的综述中所说的一句话,“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但是,任何考试制度都有其弊端。统一的高考模式让更多人的走上了独木桥,从而导致学校过多的看重高考给自己带来的声誉,以至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都围绕着高考而进行。例如:学校放弃了更多学生兴趣的培养,选择了更多的文化课教育;老师在给学生授业的时候,更多地参考了高考的要求,让课堂充满了高考压力;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也都选择更适合高考的教材,致使教材的刻板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也都以高考为最终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在某一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语文教育当今局面的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使语文成为了一门应试教育学科,并且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功利思想及对语文教育评价产生了影响。

三、真语文、新高考:高考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突围

既然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困境,那我们就必须尽早找方法解决,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自身的蜕变

1.教育思想的更新。任何变革都是从思想开始的,所以,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改革。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的传统语文教育认识观应该得到改变,不能追求以往的死板教学,而是应该换个角度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个接受、感受、享受的过程。接受教育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但是它已经光华淡尽,只留下暗淡乏味,这些都是我们深有体会的,从本质上来讲,它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存在性与感受,只是把语文的各种知识通过一道道工序强制的灌输给学生。通过接受式的语文教育,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缺少活力与创新。但是,这种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必须的,因为在应试制度下每个学科教育都必须得这样。感受教育,表示它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感受,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来说,为其增加了活力,但这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缺少美感与后劲。这是由于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享受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享受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是一份美妙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爱,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雨露,享受着生命……最终,语文会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老师应该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应是学生本位,自主探索,发展为本,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学生学会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展现与发展。合作指的是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提问解答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等。探究指的就是拓展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困难,发现自我价值,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自信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乐趣,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现真理和寻回真、善、美的过程。”

再者,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应该回归到语文的本质要求,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机能的人。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在这方面能够有所建树。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形成与道德提升,回归到”人“。《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次根据”,这里也强调了语文人文性的重要。

最后,教育与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教人思维、思想、性情。因为思维可以让人明白思考的路数;思想可以构建体系,培养学生的情趣;性情则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良好人生态度。任何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这些目标。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它更应该贯彻这种理念。只有当学生同时拥有了它们,才能够真正地明白知识与熟练的运用知识,明白自身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对于语文得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要明白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的方法,而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与目的。

2.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教材的全面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也就是新课改下对老师在运用教材方面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注意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一些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够明白作者的真实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丰富。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引向生活。

3.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实行,语文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营造氛围—构建模式—改革评价—培养习惯”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首先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想象,表扬学生的大胆发言,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这种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提高。其次构建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长、认知风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学习理解而采取的“出示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形成性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目标。再者,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课堂表现学生相互评价等。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评价,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重视学法指导与习惯的培养,教师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对其习惯的培养和掌握知识的技能方法,如制订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常规。当学生形成这些习惯,才能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除了上面的那种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新的教学思想制订新的教学手法。也可以在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的优化。例如重塑串讲法、自由朗读培养语感、背诵的改变等。

(二)语文高考制度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代替高考,那么就只能对高考进行改革,使它能更好地适应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高考制度,可以从四方面进行改变。

1.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是国人生存的基本工具和精神的基底,对深陷困境中的语文教育来说,可以借用高考来唤起社会对语文价值的重新认识,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我认为可以适当的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2.改革高考语文内容。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要让语文教学不背离语文的本质,那么语文高考就必须考出语文的真精神。例如,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是否完全掌握;知识考查不应局限于死的字词句等,还应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阅读理解的考查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考查学生对篇章的独特感受与理解方面还比较欠缺,缺少能真正表现考生“真感情、真观念”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写作,目前的写作考查方式主要偏向于文学性作品考查而忽视了“生活中实用”的写作,例如影评、书评、颁奖词、主持词,等等,可以尝试增加这些生活中实用的写作,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现学生的真实情感。可以尝试在高考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应增加教材之外的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可以通过高考阅读、写作等考查学生宽视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独立见解,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引向课外、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3.推动高考语文题型创新。高考考试应该具有相对的弹性和模糊性,考试题型应保证常变常新。例如,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对口语交际的考试只是一种单一的平面化考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交际水平与情感态度。因此,可以借鉴当前英语考试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模拟的对话场景,以检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实应对生活的态度与能力。这样能使学生更灵活的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第7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背景 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出民族的传统习惯,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语言就是学文化。同时,文化无处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语言和词汇无时无刻不负载着文化。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掌握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语言”,即他们的社会文化。但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进行教学,比较重视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知识的传播而忽视文化知识(即语言所承载的某一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的行为规范、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的教育。结果造成一部分学生拥有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英语也讲得非常流利,但在实际交际中却常常容易冒犯对方,甚至引起文化冲突,造成对方的不愉快,即所谓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人们一般都能容忍语言或语法方面的错误,而违反讲话规则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行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各项技能训练,更应该熟悉异域文化,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消除误解,避免冲突,使学生能在学习异域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一、听力与文化背景

听力一直是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关,有的学生在听力上花了不少时间,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基础差,词汇量少,虽然听力材料并不难,然而许多学生还是听不懂;另一方面学生对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太少。大家知道,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再构建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听者的积极参与是主要的,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听者的语言方面的知识同样重要。学生上听力课时,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对容易混淆的发音的辨析能力,常用交际用语的掌握等,而且还要着重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把文化渗透进来。如《大学英语?听力》Ⅱ(虞苏美?李慧琴主编)第18课对话中讲叙Jackie与Mike到餐馆吃饭,饭后Mike本想一个人买单,但Jackie却掏出一些钱为自己付帐,她说:“Here is money, Mike .I want to pay for my dinner.”英语中叫a Dutch treat,国内称AA制,他们的行为代表了西方青年人的价值趋向,而中国人常是谁做东,谁付款。西方人认为AA制是个人自立(self-reliance)的一种表现,这样做并不觉得自己掉面子或小气,有时主人请客时钱带得不多,他可以坦诚地对客人说:“Let’s go Dutch.”A Dutch treat 和Let’s go Dutch 均表示“吃饭或看电影各人付各人的费用。”[1]又如《大学英语听力》Ⅱ第7课You Have a Bad Cough中有这么一段对话,一个男人因抽烟而咳嗽,他的朋友(医生)劝他戒烟:

Woman:Don’t smoke before breakfast.

Man:But I like a cigaretter before breakfast.

Woman:Eat an apple instead.

Man:It’s no good.(cough) I can’t give it up.

上文中的eat an apple 引用的是成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有时也说成:Eat an apple a day and you’ll keep the doctor away.)。这时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这句话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它是说话者对听话者委婉的规劝:假如你每天不抽烟而改吃一个苹果,你就不会生病去看医生了。如果听众不熟悉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这句成语就无法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讲话意图。

二、口语与文化背景

说也一直困扰着学生。说的能力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违反说话原则常被认为是不礼貌或没有教养。因此在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口语课中,教师要着重介绍与交际密切相关的英语文化。教师可结合教材中“寒暄、称呼、问候、致谢、赞扬、祝愿、禁忌”等语言功能项目,教会学生如何跟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流。如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不能:

1、见老师就说:“Good morning , teacher!”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一词仅表示某种职业,而不是称呼语。在英语国家,称呼教师一般在姓前加Mr/Mrs或Miss,所以上面应改为:“ Good morning ,Miss Huang!”。

2、见到男士都称Mr+last name。据说几前年一位来华讲学的美籍华裔教授对于中国人称他为“Mr”大为不满,且发稿于美国报纸说中国人不重视知识,不尊重知识分子。其实,此教授不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生”的称呼用于学术界人士时,实是对高级学者既亲密又严肃的尊称。如中国文坛巨将鲁迅先生,北大校长先生,这丝毫没贬低之意。但西方国家“Mr”是对一般男性的称呼。上述这位教授说他习惯于别人称他为Professor或Doctor。由于这种误解,令他在中国讲学的三个月时间陷入苦闷孤寂之中。因此,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按中国人称呼自己的习惯来称呼英美人。

3、见面就问:“Have you had your meal?”中国人见面时,习惯于问“您吃了饭吗?”这其实是打招呼的客套话,没有别的意思,而对英美人来说你是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这时我们用“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How are you? ”等更符合他们的习惯。

4、迎面见着便问:“Where are going?”对中国人而言,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而是一种寒喧,透出对朋友的关心和亲切。但英美人士对此问候非常反感。在他们看来,这是探问他们的隐私,他们听了可能会不高兴,他们的言语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或你管得着吗?)这时最好用:“Please to meet you!/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更恰当一些。

5、关心对方的身体健康问:“Are you ill?”关心别人,询问别人的健康情况,这是有教养、讲礼貌的表现,可以说这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点。然而,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自己的关心与同情时,不能用汉语的逻辑来表达,而应采用语气委婉,态度诚恳的问候方式,如“What’s wrong with you?/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Are you all right?”等。

6、受到赞扬时,中国人出于谦虚的美德,常说:“不,一点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回答,外国人会很不理解而产生这样的想法:“你认为我连这样的判断力都没有了吗?”或“你是一个不诚实的人。”其实,这时,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只需说声:“Thank you.”便可。

7、询问外国人的隐私。在中国我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以拉近谈话者之间的距离。但西方人不喜欢别人打听自己的私事,不论发音、语调、语法多么正确,如问及关于隐私的问题,会令外国人不高兴,因此,和外国人交往时,应避免提下列问题:

What’s your age?

What’s your income?

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e car?

How come you’re still single?

Do you go to church?

三、词汇与文化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各种文化特征无不表现在词汇的附加意义上,因此,词汇最能体现文化差异。River(里费)曾说:“不了解文化,不可能真正理解词义。”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完全对等的词,只有相对应的词,这些对应的词可能指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意义,表达不同的心理文化,引起不同的联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介绍词汇的文化意义,归纳、总结这些与汉文化有别的一些词汇的特殊文化含义。如汉语中有堂兄弟、表兄弟、堂姐妹、表姐妹等词,而英语中只用cousin来表示。在中国,peasant(农民)含有正面、积极的含义,但对西方人来说,却有着某种反面、消极的意味,指的是“乡下人、乡巴佬”。相反,landlord(地主)对中国人来说是贬义词,指靠占有土地剥削农民的人,是吸血鬼,在英语中却指土地主人或房东。还有一些动植物、颜色等词表达着不同的附加含义。如汉语中狗的比喻义常是贬义,甚至是骂人的,如“狗腿子”、“走狗”、“落水狗”、“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和伙伴,它的比喻义是褒义或中性的,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重要人物、权威人物)、“an old dog”(老人、老手)。汉文化中常用“黄色”指低级趣味、粗俗的影视书画作品,以至人们看到“黄”、“黄色报刊”就与“yellow book”、“yellow press”等词等同起来,实际上,“黄”、“黄色音乐”应译为“filthy novels”、“vulgar music”。而“yellow press”指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报道新闻、哗众取宠的报刊,“yellow pages”指“机关、商店、医院、厂矿、企事业单位的分类电话薄”,因全书用黄色印刷得名,与汉文化中的“黄色”的内涵意义有着天壤之别。此外,谚语、格音、谦辞、习语、成语典故、委婉语、禁忌语、专有名词等词汇里所包含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也十分明显,教学中适当加以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总之,文化因素决定词汇的社会涵义,也制约着词汇使用的得体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敏锐地发现一些英汉语言里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的词汇,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不失时机地传达给学生。

四、阅读与文化背景

国外语言界曾提出了阅读教学中的两个重要观点:即文章是语言的实体和传递信息的载体。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起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推理不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目的和文化背景知识将对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包括对语篇和会话含义的理解等。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文化背景知识同样十分重要。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讲授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时,应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文化学习促进语言学习,语言学习可能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探索,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真正的交流。《大学英语》(Book 3,Unit 1)“A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One morning ,I was in Richmond , a suburb of London near where I lived .I was looking for a temporary job so that I could save some money to go travelling.”课文中的主人公“I”刚刚高中毕业,教师可以问学生:“刚刚高中毕业的我,为什么要找工作?”根据课文,答案显然是为了存钱旅游。然后,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主人公没钱旅游,他为什么不向父母要?”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一些学生认为主人公家里困难,无法资助他的旅游计划,而有些学生认为他父母吝啬,不愿出这笔钱;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主人公已长大成人,他不好意思向父母要钱。鉴于学生各种各样的答案,再向他们提出另一个问题,以激发他们对西方文化特点的注意,那就是在西方国家,若一个18岁的孩子还依靠父母的资助学习和生活,他会不会为此感到羞愧?为什么?就这个问题顺势向学生介绍西方的价值体系,与中国的群体价值取向相反,西方价值体系中强调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西方国家,孩子一出生就是被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孩子长大后,完全不依赖别人而存在,哪怕靠父母生活也是一种耻辱。又如《大学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The Present”一文中,母亲给女儿送的礼物是“a little clock with clear black numbers”(一个有黑色时间刻度的小闹钟),此时,教师可向学业生解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中国,送礼时,特别是给老人送礼时,最忌讳送钟,因为送钟使人联想到了“送终”。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无此禁忌。由此可见,以这种步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介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随着学习素材的增多,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掌握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除了进行语篇分析外,还要讲解课文的文化背景、课文体裁、创作手法、课文的思想意义、现实意义及引伸意义等,而不只是讲复杂难句的结构、语言点。否则,在这一堂课上,学生好象听懂了,但一离开课文时,就什么也不懂了。所以,语篇分析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写作方法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习惯是很有帮助的。教学中渗透西方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既学习了语言,又了解了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翻译与文化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翻译也是我们教学中应当重视的一个环节。赵元任曾说:“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即使一些十分简单的词语,也不可不顾及具体的语言环境与民族风俗,抛开原文上下文的联想意义随意处理。如我们中国人常说“望子成龙”,若译成“Everyone hopes that their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in the future.”则会令外国人大吃一惊,因为在英语文化中,龙是近乎战争的象征,含着“凶悍怪物”的文化内涵。这句话应译成:“Everyone hopes that their son will become successful in career in the future.”又如:“She’s only doing it out of kindness-she’s got no particular axe to grind. ”这个句子应译为:“她做这件事是出于好意,她不是别有用心。”这个句子出于美国政治家和科学家富兰克林幼年时的一段故事。有人曾称赞他家磨刀石很好,花言巧语地让他转动磨石直到磨好自己的斧子。“磨斧子”一说,寓有“别有用心”的意思。如果教师不对上述例句的文化背景知识加以解释,不仅句子本身很难理解,甚至可能会出现“她不磨斧子”的错误翻译。再如:He saw himself , in a smart suit , bowed into the opulent suites of Ritzes.(他发现自己身着漂亮的礼服,被恭恭敬敬的引进了像里兹饭店一般的豪华旅馆的客房里下塌。)“里兹饭店”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以豪华著称,故后来成为豪华宾馆饭店的代名词。由此可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内容不是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由于译语和原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作为教师,应设法帮助他的消除障碍,将文化交流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减少到最少。

由此看来,在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十分必要的。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文化交际,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运用和传达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文化的导入,提高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错误,最终达到能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汉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P.215.

[2]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

[3]申雨平、戴宁:实习英汉翻译教程.[M].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8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第一,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经济成分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优势。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并或转轨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学校是培养技术性、技能性人才的学校,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最坚实的人才实力。他们分布在生产、服务、管理实践活动的第一线。高等职业教育有四点优势:第一,知识实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大都是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贴近经济、贴近岗位、贴近社区而开设的。第二,注重实践。高职教育在教学上注重职业技能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实训占的比例较大,如实验、模似训练、技能实训、操作检测、岗位实习等。第三,岗位实在。加入WTO催生出大量的新职业、新机遇,促进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第四,目标实际。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自入校起就加强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做到目光现实、脚步踏实、技术扎实、为人诚实,就业期望值切合实际,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比较容易适应生产岗位。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标的双重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而且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即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人才定位的动态性

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结构是一个大系统,而且是一个不断向高新技术趋近的动态系统,这是由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的。当前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表现在:首先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逐步下降以及第二产业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其次,产业部门中的行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行业日渐减少。第三,各行业或产业的技术结构一般都表现出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会随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原有的一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现代社会职业岗位体系的动态性使许多职业岗位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可能成为教育的恒定目标和稳固基础。

3.专业设置的科学性、效益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注重质量和效益,质量和效益是生存的根本。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要注重科学性、效益性,遵循教学质量竞争规律,办学效益遵循价格规律。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还要考虑教育效益问题和教学稳定性问题。

4.教育层次的高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论是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岗位,或是由于第三产业兴起而增加的岗位,它们的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都比较高,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分化,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幅度的加大,另一方面是岗位技术层次的高延,即相应教育层次的高延,即促使职业教育由中教层次高延到高等教育领域,要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5.宏观调控的间接性

第9篇:警示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养成;共育

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受新知识,可塑性最大。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其从幼年时代起就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

一、美化环境,建立一个绿色的儿童乐园

心理学、生态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我园致力于为幼儿创设与环境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良好氛围。由于我园面积较小,我们就因地制宜,在教室前的小园里种上花生、葱、蒜等,让幼儿观察其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走廊和墙面,布置优美的寓意深刻的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并在教学楼前种上花草树木,走廊两侧培养绿色植物,还特意为各班设置种植园地,让幼儿在种植园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现在,绿缎般的草坪伴着花红叶绿的果树,各色鲜花散发着阵阵幽香……环境的现代美感与园内绿化、美化都充分发挥着环境对幼儿的美的熏陶和潜在的环境教育的作用。

二、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多年以来我园根据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在一日生活中、在常规培养中、在游戏活动中都渗透环保教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一些浅显的环保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在各科教学中渗透

在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而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在原有的教材基础上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在艺术活动中,也能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教育思想。

(二)在一日生活中渗透

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无时无刻不与环境发生着关系。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要求幼儿轻轻地搬动桌椅,轻轻地走路;要节约用水,爱护图书,不涂画墙壁等。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游戏中渗透

环境保护教育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境保护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如通过表演游戏“大树爷爷笑了”,让幼儿在表演中领悟植物与人的关系。此外,还结合环境保护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编制各类游戏,如科学游戏“空气变脏”,体育游戏“植树造林”,表演游戏“可恶的黑烟怪怪”“动物医院”,音乐游戏“小青蛙”,等等。

三、培养幼儿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幼儿懂得了水是珍贵资源后,洗手时知道把水龙头开小,懂得随手关紧水龙头,还知道保护水源的清洁,不往水里扔垃圾杂物;懂得爱惜粮食,吃饭时不掉饭;懂得不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爱护幼儿园里的花草树木……外出游玩时,幼儿能把果皮、饮料瓶扔进果皮箱,不采摘路边和公园里的花朵,懂得爱护公共设施。在幼儿园里我们要求幼儿上下楼梯靠右边行走,并且养成说话轻、走路轻、做事轻的良好习惯。环保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知道每个人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四、家园共育,培养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