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流域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长江上游水能资源的开发、下游深水航道与太平洋的沟通、三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工程是长期影响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长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必须打破行业的局限性,全面统筹,综合规划,统一安排战略性工程项目的实施骤,力争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最优效果。
三、与时俱进,持续深入研究长江流域水情、沙情、水质和河势的变化,正确确定不同时期的江道整治、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点,把握有利时机,及时采取措施。
四、建议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和规划:
1.水土保持和水利(水电)工程对长江流域和主要支流中下游水沙变化的影响,修正典型大洪水年洪水过程,制定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中心,联系上中游重要水利枢纽工程的调度运用,研究制定长江中下游防洪的联合调度运用方案。
2.继续研究三峡工程坝下游分期分段河势变化,分析江湖关系的新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长江中下游防洪方案。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荆江河段冲刷最为剧烈,对荆江大堤安全产生新的威胁,必须及早研究对策,及时采取措施。洞庭湖防洪形势,值得特别关注,须研究新的对策和措施;三峡工程投入运用后,对鄱阳湖的影响也不可掉以轻心。
3.分蓄洪区对长江防洪是不可缺少的长期非常规工程措施,其调度运用是防汛的焦点和难点。对分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须与大堤同等重视。分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必须按照既是防洪设施又是广大居民生存发展基地的双重作用,同时要对分蓄洪区内居民与防洪保护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发展前途一视同仁,给予生存发展的同等权利。按照这两个基本要求,打破传统观念,采取特殊措施,进行分蓄洪区建设规划和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尽快研究解决分蓄洪区存在的问题。
4.进一步制定河道整治和岸线利用规划,从防洪、取水、航运、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的全方位出发,联合有关部门,综合研究规划确定控导岸线和治导工程,并制定岸线利用和滩地利用的准则。力求具有法律功能,尽量避免岸线利用的失控和防洪的被动局面。
5.将长江河口段的整治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放在重要位置,并抓紧进行。
6.对南水北调进行远景全面规划,着重分析研究调水对本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合措施,关键在于将时间空间的不平衡调整为相对平衡。
4.局部工程与流域的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内,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宏观影响长期存在,一个工程在一个流域的作用往往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甚至整个流域,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特别注意这种宏观影响。
5.工程与管理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现阶段最重要还是通过工程措施,然而工程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工程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调度、发挥工程的综合作用,在这里要避免工程的重复或者工程运用功能的冲突,甚至对流域综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6.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以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为例,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形成了新的水资源分布特征,这时,人类调控的程度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流域内一部分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枯等生态恶性变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考虑自然基本规律,综合减灾、环境、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利发展进程图
7.河道与流域的关系
河道是流域内水体的传输通道,与流域是线与面的关系。大部分水利发展活动离不开河道,河道不畅则通道不畅,但河道不是孤立的,河道的治理作用相当一部分都反映在流域上来,我们在实施治理河道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全局性影响。
8.水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系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决定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度,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的水战略布局要了解国家在本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最大承载力考虑水资源配置。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的,要提出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必要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9.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发展全局性目标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水利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不同区域水利开发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区别的。
10.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1.1制度建设缺少针对性和合理性
中国人的老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是保障,没有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就无法可依。有了制度自然要遵照执行,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管理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有的时候更是生硬地套搬了对中国学生的管理制度,没有针对这些外国学生设定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更是缺少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2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单一
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一般民办高校留学生管理机构基本不是独立的,没有独立部门没有专人负责,原因在于规模不大,投入不足,经了解基本是由外事办或者国际合作交流处兼顾。加之留学生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在学校的影响力也比较小,受重视程度不高,各部门在配合留学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普遍认为留学生是某个部门内部的事情,没有与外事部门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没有抓住课外教育管理的机会。一般在民办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大多是语言生,多为合作院校选派或者自费生,这些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汉语,学习的时间相对又比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有的学校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却忽视了课后的辅导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不仅导致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效果不好,还给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
2.针对民办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2.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留学生当然是和中国学生一样是学校的“学生”,那就应该遵守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允许他们特立独行,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完全的外国人而不与中国学生融合,在这方面要采取趋同化的管理。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留学生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和等成长背景,我们要在工作中尊重他们的特殊性,接纳并理解他们的不同,使留学生在学校得到认同,这样才能使留学生稳定并健康发展。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会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适应过程,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从而使留学生实现最大收货。
2.2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综合素质
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是直接与留学生接触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效果的好坏。热情周到并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管理人员可以让留学生很快放掉戒备心理,打开心扉来交流,更加容易适应学校的留学生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留学教育本身培养的是国际人才,那么作为这一行业的从业者首先应该是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本文认为学校要培养吸纳具有留学生工作热情,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有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思想观念进步的留学生管理者,打造素质过硬的留学生管理团队,从而推进留学生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具体做法可以是经常选派一线的留学生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也可以是到国内外高校参观学习,也可以是给予更多的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感到工作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2.3建立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理曾经说过:“政治上积极引导,不强加于人;学习上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生活上严格管理,适当照顾。”这是对留学生管理工作原则与标准的精辟概括。我们说留学生是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群体,留学生来到中国有个异国环境的适应问题也有留学生之间的异国文化的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握大原则的情况下,让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注意措辞即要意思明确又要避免生硬,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就更容易管理。
2.4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课上课下紧密联系
如果有条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当然是最好不过。若是资源有限,由外事部门兼管的话就要在留学生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部门中协调好。首先是态度正确,留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不能有任何偏见。其次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后勤管理上适当给予住宿和饮食方面的关心,让留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与关爱,而不是完全推到外事部门来生硬管理。充分利用课下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也是理论占主导,课外时间对他们来说作用更大。我们可以组织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的日常活动,给留学生创造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例如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演出,给活动本身增加亮点也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组织留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等等;组织校际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提高学校留学生工作的知名度,扩大留学生视野;在留学生入校之即安排留学生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或相应外语语种的中国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助留学生结交中国朋友实现中外学生互相学习的双赢目的。
3.结语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目前我国的员工跳槽问题相当严重。为什么员工跳槽如此频繁?原因究竟在哪里?其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如何有效地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成为每个企业所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本文从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危害入手,浅谈了员工跳槽的几个因素,如:员工的因素,企业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等,本文同时提出了企业解决人才流失的对策。
【关键词】人才跳槽成因对策
跳槽,又称人才流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把跳槽界定为某些人在同一行业或同一专业不同组织之间的一种主动的工作转换。人才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了许多消极因素,如何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已成为企业大伤脑筋的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考虑,对跳槽的管理是企业对人才“选用育留”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留才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前三个环节是否有效。
1员工跳槽对企业的影响
员工跳槽引致的影响,虽然对企业有时也有一些积极意义,如促使人才合理优化配置、提高警惕等,但是由于通常员工跳槽对企业都是弊远大于利的,因此本文只讨论员工跳槽对企业的损失。
某勘察设计公司现有员工12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10人),从2002年开始,每年均有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离开公司,另谋高就,截止2006年累计人才流失97人,人才流失相关数据如图1:
通过对大量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员工跳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主要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1.1直接损失
直接损失主要包括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损失等损失。
1.1.1人才成本
人才成本是指人才在成长期内公司为其付出的人工成本、培训费用等各项成本之和。在人才成长期内,企业主要是成本投入,回报率几乎为零。如果跳槽员工工作年限小于人才成长期,企业基本上只是成本投入,而得不到回报。如上表所示,在该公司内,由于技术含量较高,人才成长期相对较长,平均为5年;同时跳槽员工工作年限均小于人才成长期,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该公司只有投入,他们的流失造成公司人才成本损失共1812.2万元。
1.1.2人才重置成本
人才流失后,为了企业的生产需要招聘新人,重新投入成本培养人才,该成本即为人才重置成本。人才重置成本一般高于原来损失的人才成本,该公司又将投入2049万元的人才重置成本。
1.1.3无形资产损失
2004年该公司某技术骨干跳槽时,带走的技术成果造成公司无形资产损失385万元。2006年某项目小组5人全部被竞争对手挖走,同时带走了一项专利,无形资产损失1721万元。
以上人才成本、人才重置成本、无形资产损失等三项直接损失共计5967.2万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利润总额(6003.4万元)。
1.2间接损失
1.2.1专利、技术流失造成的损失
企业的人才在跳槽的时候,往往将企业的专利、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带走,尤其是带到企业的竞争对手中去,不仅将企业的宝贵财富拱手相让,还可能改变市场竞争格局,间接损失巨大。
1.2.2使企业员工士气低落,效率下降
人才的流失对现有员工带来心理造成很大冲击,使得该公司现有员工人心浮动,工作热情相对下降,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引起更大规模的离职潮的连锁反应。
通过对该公司人才流失的影响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已经成为不可回避和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员工跳槽的成因分析
员工跳槽会给组织或企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跳槽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总的归纳起来,大致涉及以下三个层面:员工的因素,企业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
2.1员工的因素
一般来说,从企业中离开的,往往是核心员工,企业的核心员工一般都为知识型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他们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首先,他们对于所从事专业的忠诚往往超过对企业的忠诚;其次,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意愿,渴望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来更新知识;再次,他们的成就欲望较强,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同时要求工作中更大的自和决定权;最后,他们希望到更多优秀的企业中去学习新的知识,如果原有企业不能满足其需求,他们就会选择流动来获得自身价值的增值。这些个性特征使民营企业的核心员工本身就有较高的流动意愿,不希望终生为一个组织服务。
2.2企业的因素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力成本阶段。企业认为员工是成本,缺乏对员工的尊重和信任。第二阶段,人力资源阶段。企业逐渐认识到员工自觉工作和被动工作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开始重视培训,重视提高员工的能力。第三阶段,人力资本阶段。企业认识到要把人当作资产,实现资产增值。而国内相当多数的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多出效益,一味地把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而压低工资,把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基数压到最低限度。根据调查分析,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不到位造成员工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有:(1)工作职责设计不合理、负担过重,使人难以承受;(2)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3)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4)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5)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等。
2.3社会环境的因素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而目前知识型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仍然稀缺。这样,那些能在业内发展到领先位置的企业中,拥有较丰富从业经验的员工就变得炙手可热,而相应地在同一行业内,经营状况较好的民营企业如有专业性很强的职位空缺,会因整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限制,而缺少适合此职位的人才。一个出色的人才通常有几家公司在虚位以待,人才的稀缺程度越高,人员流出的拉力越大。
3企业解决人才流失的对策
随着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健全,现代企业在吸引和利用人才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员工跳槽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企业只能设法降低跳槽率,减少员工流动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努力做到“制度留人”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要重视运用干部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科学灵活的用人机制,为企业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锻炼机会,吸引和留住人才。
3.2建立公正有效的薪酬绩效评价体系,用优厚的待遇挽留人才
每个员工都渴望自己付出的努力和工作成果得到企业的肯定和承认。薪酬绩效评价体系对留住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直接和薪酬、福利、晋升及能否受到别人的尊重密切相关。如果人才认为对他们的评价结果不公正,就会陷入不安的情绪,深受挫折,进而抱怨,甚至与主管发生冲突。
3.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人才的主人翁意识
凡是优秀人才,大多富有进取精神,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文化和人文环境。企业要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来调动职工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要注重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着重于在职工中树立和企业“共存亡”的归属观念和团队意识,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要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来留住人才,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馨,这样人才就不会轻易离去。
4结束语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企业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人才流失不仅会给企业带来有形的或无形的损失,而且会使竞争对手更强大。企业高层者必须要认真分析自身人力资源管理落后的现状及其原因,充分认识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企业的管理方式、传统习惯及文化,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谢晋英.企业雇员流失原因、后果与控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孙健敏.关于跳槽的“社会协同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7).
1引言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类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城市废弃物污染问题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十大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废弃物管理水平较落后,既缺乏削减废弃物排放的激励措施,又缺乏对废弃物的收集/中转/运输/处理等全过程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导致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由于城市废弃物物流过程中具有的地理信息特点,本文将探讨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废弃物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并建立基于GIS的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提高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可靠性和方便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城市废弃物物流的特殊性分析
2.1废弃物物流的含义目前在物流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如何合理地流动,对于不具有使用价值的废物的流动问题却很少关注。实际上,城市的物流活动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我国国标中对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的定义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可见,废弃物物流也是一种物流过程,是消费领域的延伸。国外学者将资源、原材料经过生产转化成产品、并经流通而使用消费的过程,称为“动脉物流”;而将废弃物的产生、收集、搬运、处置及资源化的过程,称为“静脉物流”。因此,废弃物物流属于“静脉物流”。如图1就是这两种物流的循环示意图,图中实线部分连接起来的是动脉物流,虚线连接起来的部分是静脉物流。正像人体的动、静脉血管一样,“动脉物流”与“静脉物流”缺一不可,两者结合到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活动[1]。
2.2城市废弃物物流的特殊性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和其他物流系统一样具有运输、设施、库存、信息四大要素J但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和一般的物流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废弃物在质量和数量上的高度不确定性。城市废弃物的组成成分因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不同而变化。即使是同一个区域,在不同时期,其废弃物的数量和质量也有所不同。同时,经过收集并处理好的废弃物所面向的终端市场也不是非常明确的,这给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的规划带来了很大困难。
(2)城市废弃物的组成状态复杂。一般物流系统中,流体的物态或是固体、或是液体,物态相对稳定。但是城市废弃物一般是固、液、气的混合体。因此,在废弃物的搬运和运输途中通常会产生一些散状物、粉尘和渗沥液,这会对城市的街道、垃圾中转站等造成污染。同时,某些废弃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这对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收集、中转、运输的作业工艺及装备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网络规划的特殊性。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网络结构是一个收敛结构,也就是从许多源点到汇点的结构,即“多对一”、“多对少”的网络结构,而传统的物流系统模型通常考虑的是一个发散的网络结构,即从少数源点到达众多的汇点。这一差异导致废弃物物流网络规划的特殊性[2]。
(4)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具有社会价值,但经济价值较低。虽然城市废弃物中一些成分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是从经济角度看,其整体经济价值较低。同一般物流系统相比,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其首要目标是满足城市环境保护及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追求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才兼顾经济效益。随着公众对生存、生活环境的日益关注,对城市废弃物处理问题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装卸、运输等物流过程,任一环节如果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管理,都会给城市环境、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带来很大的影响。虽然废弃物物流与一般物流系统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相似点,但是,由于废弃物物流在物流对象、目标和处理过程方面的特殊性,在进行废弃物物流系统规划时,不能将一般的物流系统模型简单套用,而是要对传统的设计模型和方法进行修改和拓展。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对地理数据的采集、输入、存储、检索、操作和分析,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输出[3]。在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中,废弃物的产量和分布、收运设施、处理处置设施以及交通状况、区域功能等,都具有很强的空间分布特性。对城市废弃物物流进行设计、规划时,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能更方便地处理城市废弃物物流的收集、装卸、运送、储存等各环节的分析和规划,不仅可以实现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管理区域的地图矢量化,还可以对系统中的废弃物收运路线选择、废弃物收运设施的选址、运输车辆的调度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4]。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迅速发展,GIS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废弃物物流相关的问题,但一般只限于理论研究,真正得到实际应用的却很少。
4基于GIS的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及系统集成
4.1系统集成开发的基本思路系统选用ESRI推出的GIS组件MapObjects,同时应用VisualBasic6.0作为开发环境,实现基于GIS的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开发。其基本思路是先对采集的地理空间数据和物流信息数据集成;再在此基础上加入GIS组件对数据进行查询、分析和管理,然后应用VisualBasic6.0和MapObjects相结合,进行二次开发,将MapObjects引入到传统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中,进行无缝的系统集成,使得用户面对一个屏蔽了技术细节的操作方式简单、系统功能齐全的可视化界面。
4.2系统的体系结构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所要处理的信息包括废弃物从产生、收集、暂存、加工、运输、中间加工利用与处理、直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的所有相关信息。根据废弃物物流系统的特征,本管理信息系统将由五大子系统组成,分别为电子地图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分析预测子系统、网络规划决策子系统。
(1)电子地图子系统:系统的电子地图模块。其功能是对地图实现分层综合显示,以及无极缩放、任意漫游、直接选择定位等功能;还可以对地图进行地理编码,将数据库的数据与地图有机结合,实现对地图数据库的操作。
(2)数据采集子系统:系统的信息收集模块。通过采集某城市的基础地图(包括行政地图、等高线、交通地图等)、城市废弃物分布图(包括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垃圾处理场所等)、收运车辆的属性数据(包括车辆的种类、型号、燃料种类、基本技术资料、驾驶员信息等)以及各种图形数据(包括垃圾收集点照片、中转站照片、填埋场照片等),来建立GIS的空间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快速精确地查询、检索所需要的图层。
(3)数据管理子系统:系统的数据管理模块。具体包括数据输入输出、数据检索、数据更新和数据维护等功能,另外,还将为各级用户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实现包括地理信息在内的多种信息的管理、更新及维护。
(4)数据分析和预测子系统:系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块。该模块将通过数据分析,并运用相关预测模型对未来废弃物处理情况进行预测,包括数据加工分析、信息预测等功能。
(5)网络规划决策子系统:这是针对废弃物物流系统特点而设立的模块,其功能是进行废弃物物流系统网络节点规划和收运车辆行车路径决策。
4.3系统的集成本系统是利用ESRI提供的建立在OCX(OLECustomControlsHOLE自定义控件)技术基础上的GIS功能控件MapObjects,以VisualBasic6.0为开发平台,直接将GIS功能嵌入其中,进行二者的集成开发。在本系统的集成开发中,最关键的技术是数据的集成。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主要有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因为空间数据是非结构化的、不定长的,而且施加于空间数据的操作需要通过MapObjects来实现,我们采用文件结合关系数据库管理方式,利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而借助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管理属性数据。在进行存储、显示、查询和分析时,由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是分开存储管理的,所以需要通过地理编码来实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即为文件中的每个地理事物都分配一个唯一的地理编码,而在关系数据表结构中也对应有一个编码,这样数据表中的每条记录可以通过该编码确定与文件中对应地理事物的连接关系。本系统的集成开发结构按照数据流主要分为两大块。超级秘书网
(1)利用MapObjects控件显示电子地图数据,并对地图数据进行查询;
(2)利用ADO组件访问电子地图数据的原数据,通过对原数据的查询可以进一步查询地图数据的分类信息。
5结束语
本文将GIS应用系统开发的一般原理与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具体实际相结合,首先分析了城市废弃物物流系统和GIS的特点并归纳了GIS应用于废弃物物流的主要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GIS的城市废弃物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的初步方案。当然,进一步来说,GPS定位和WebGIS的集成开发也是集成的关键,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章竟.绿色物流与废弃物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在我国有着相当大的规模,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东西之间的发展差异及发展模式,物流业并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伴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及经济规模的增大,市场流通秩序出现的相对混乱,物流企业本身经营状况不佳,国有物流企业运行机制落后,组织和管理方法还在旧的思维方式下缓慢运行,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电子商务的市场份额不高,主要的商业渠道不明显。1.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我国的物流是随着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出现的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虽然专业化管理的物流企业已越来越多,但是企业间物流活动仍然是全社会物流运输的重点。主要因为过多的企业间物流造成了我国物流运输资源的分散。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基础建设、道路建设等环节给予了极大的投入,使得物流运输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各省、市地区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宏观上良好的运输网络还未形成,所以目前我国的综合物流运输能力还很落后,仓库及仓储设备陈旧,基本上尚未实现仓库内的温度、湿度自动化控制。3.管理分散、社会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且缺乏统一规则,重复建设加剧,全国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规模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加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出现货物遗失、破损等问题较多。由于现代化设备投入不足、野蛮粗暴装卸等原因,造成在库、在运途中货物遗失和破损较多。4.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由于我国物流运输业的管理方法、技术较为落后、自动化进程较慢,导致盈利的主要手段还停留在附加价值很少的运输、仓库管理等基础服务,使得物流运输成本在企业中的生产成本高居不下,平均在20%~40%,是欧美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5.较低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虽然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脚步较快,但是不得不承认,由于我国物流运输业的管理方法、技术较为落后、自动化进程较慢,与国际物流企业相比,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一方面,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法、技术应用较少,推广范围有限。根据相关调查,国外物流运输企业中条码管理技术、RFID、GPS和EDI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实用,而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都不够理想。同时,自动导向车系统、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等物流自动化应用系统的运用都不多。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的参与程度不高。有调查发现,在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较高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中,其企业网站的功能仍然以企业形象宣传等基础应用为主,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比例相对较少,大约占17%。同时,已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订单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和运输管理,而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客户关系管理中信息化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大约是23.4%。6.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信息工作亟待加强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条件,目前这方面管理工作较为薄弱,影响物流人才的培训和信息化的有效推进。
二、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作用与特点
(一)电子商务对物流管理的作用1.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虽然物流管理与其他企业管理理论有很多共性,但其自身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个性,物流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紧密的衔接和配合。因此,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者看来经常处于盲区和难点地位,如果运行不好,将导致整个企业内部的配套效率和整个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电子商务则恰好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节点都能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供应链中的联系,使企业可以提高生产力,为产品提供更大的附加值。2.为物流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信息化程度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包括条形码、POS系统、EDI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手工操作带来的失误,降低了运营管理费用。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系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和分析,将会得到很多富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情报,比如客户的购买习惯、定购数量、商品的需求变化特征,等等,这些资料对于企业制定发展运营政策、商品开发和销售管理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3.提高了物流的运行效率影响电子商务物流的最大因素是物流运输速度。缩短运输网络和客户需求之间的差距,不仅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也为企业节省贸易成本。与此同时,电子商务能够使商品实体在实际的流动过程中,实现物流运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和时间最省、距离最短的快速发展目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效率不仅决定了物流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了物流运作方式,这就是物流运作以效率为中心的关键。4.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良性的竞争电子商务具有高效性和全球性。这不仅要求物流运输企业加强投入,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增强企业硬件在市场的竞争力,还要求物流企业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软件方面在市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使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形成一种协同作战状态,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物流企业在一个协调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环境下,实现运行高效持续和竞争良性可控。因此,电子商务发展对物流企业发展不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指明了未来方向。5.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中,人们可以通过电脑很方便快捷地选择所需的各种商品,极大方便了消费者;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活动广泛宣传自己的商品,轻而易举实现了广告效应;网上方便的交易活动,节约费用,降低成本;高效准确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使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降低交易周期成为可能。同时,电子商务替代人从事大量简单、烦冗的工作,使物流企业管理者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加强核心业务,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物流,电子商务无论具有多么方便的贸易形式,仍将是空谈。电子商务取决于现代物流,物流系统的效率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只有高效的物流系统支持高效的电子商务,才能实现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二)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特点1.立体化的组织结构是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特殊形式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三维结构,使现代贸易追求快速、高效和多样化的形式。它建立了一个特殊的企业内的物流系统,该系统不仅考虑完全满足企业高效的操作要求,而且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运输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服务。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展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外部顾客,与此相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核心已从生产制造转向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企业物流管理活动必须以客户服务为价值取向。因此,物流管理的方式也趋于人性化,而不是根据物资本身进行管理,使物流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3.信息化、网路化的物流管理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信息化已成为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物流企业需要沟通上下游,实现上游或下游之间的频繁的信息交换,确保供应链之间的顺利对接。在与供应商的交易方面,以订单交易为主要方式,通过数字电子手段进行数据交换和业务活动。在库存管理方面,实现零库存管理,缩短库存周期,必须依靠准确的信息传递和货物的快速运转。物流网络是物流信息化的另一个趋势,在当今世界,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现代物流网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离开了网络,物流信息只能在企业内部流动,信息传输和共享成为空谈,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通信也将十分困难,物流业的规模和效率将难以实现。
三、多措并举,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协调发展
1.政策引导,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面对我国当前物流产业管理分散的现状,政府机构对物流管控应全面覆盖物流行业,尽快建立完善的管理和国家物流协调组织的权威机构。同时,政府机构应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政策,借鉴国外先进的物流发展理念,建立物流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政策引导企业加强对物流行业投资,重点建设仓储和分销物流基础设施,统一物流发展规划,改善物流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物流实体网络,使更多的资金进入物流行业和信息网络,以确保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推进配送体系化和产业化,打造第三方物流流通制与配送制相结合是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关键,通过社会物流网络合理地将分散的物流进行统一布局构成产业,实现大物流的规模和零库存的目标,进而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利用现代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建立物流企业标准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改革和优化物流企业现有的组织结构,不断提高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实现物流企业配送体系化和产业化的基础。当然,依据社会分工和产业发展,实现物流配送系统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关键是要建立第三方物流。这样的生产企业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物流相关业务交于专业物流企业,所有的专业物流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低成本运作而努力。3.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物流管理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物流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专业人才支持。缺乏实用性、高水平的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和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加快物流保障体系建设,培养各类、各层级的物流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应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先行先试,快速推进,面向基层,培养和建立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人才队伍,为实现物流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4.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物流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信息技术对改变企业的粗放式管理、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同时对企业通过供应链关系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建立系统的上下游企业供应体系、在线销售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物流信息资源和物流配送网络的优化目标。针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特点,加强物流信息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和社会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构建一个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从顾客需求出发,对物流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重新组合物流流程的构成要素,以产生更有价值的结果为前提,实现物流流程彻底的重新设计、优化,从而达到企业绩效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的目的。
四、结语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立足江苏开设的优势专业,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朝阳专业。目前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专业。自2013年开始参加物流技能大赛,由于第一次参加,准备不够充分,学生成绩发挥的不理想,仅取得省赛三等奖,但校领导非常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近年,完成了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备案申报工作、物流管理专业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和设备采购工作、2014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和2014年交通运输部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设备购置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改善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为我校承接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赛项做准备。
(一)物流技能大赛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获得改善
1.学校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设备费的投入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技能训练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办学能力,从整体上改善了硬件设施,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力量,为创建名牌专业、精品专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物流管理专业按照“高标准配置、规模性建设、校企间共建、生产性突出”的思路,并遵循“三位一体”实训构建模式,具体是指以“服务学生,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服务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服务就业,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系统设计专业(群)实训体系”。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建设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使校内实训体系更完善、更高效、更开放。我校现代物流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建有物流技能大赛实训室、物流认知实训室、财务基础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物联网认知实训室、仓储作业模拟实训室、配送作业模拟实训室、物流仿真技术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单证实训室、校园物流速递工作室(顺丰工作室等)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等23个校内专业实训室,拥有含立体库及自动分拣设备、半自动作业设备、物流沙盘等设备总值530余万元。
2.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内涵建设得到提升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大赛要求实施现场5S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大赛训练的时候培养参赛选手这方面的意识,同时也对实训室内涵建设提出了要求,为了在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院实训室内涵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全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实训室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建设,根据实训室所面向的专业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物流认知实训室,物流文化通过挂图、沙盘和3D影像进行展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物流业态及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和操作体验。
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
与苏宁电器雨花物流基地、顺丰速运南京分公司、德邦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企业累计投入50万元,提供兼职教师20名,每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100人以上,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课程开发、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第二主体作用。与苏宁电器、顺丰速运、优配汽车零件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开办“苏宁物流工程师班”、“顺丰订单班”、“优配订单班”,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物流人才,每届订单培养人数在60人以上。每年在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大赛的基础上还与企业合作举办了仓储实操技能大赛、速递业务技能大赛和采购与运输技能大赛等校内技能大赛,取得了学生们的好评。
(二)物流技能大赛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
1.教赛结合、课程教学职业化
通过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师生同台竞技,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物流技能大赛促使我们通过对物流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设置课程。按照“模块化、分层次”的设计思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分析,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重要的环节就是考虑实际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2.教赛结合、考核办法科学化
物流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人才,竞赛内容分理论、实操两部分。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只考核应知、应会的,还就是知识点知道了,操作会了,就算通过了。而按大赛要求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将成为主体,多学科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模块化教学将成为方向,“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原则。大赛不仅考核选手知识和实操的正确性、规范性,还考核了选手物流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整个作业过程的连贯性及成本,这是我们传统的教学和实践考核中体现不出来的,使得考核更科学化。
(三)物流技能大赛提升了师生教、学能力
1.教赛结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物流技能大赛赛程由制定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方案赛段和实施储存与配送作业设计方案赛段两部分组成,分别考察学生物流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储配作业计划编制能力和储配作业操作过程规范程度、方案是否可行、方案实施效率、成本核算、服务质量、安全意识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间接地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操作技能,从而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推动我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赛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物流技能大赛既能巩固物流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都能唤起学生对比赛的热情,而具有很强实用技能的学生成为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既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又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经过技能大赛磨炼的学生专业认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品格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提升高职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运用能力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物流技能大赛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
物流技能大赛促使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三循环”工学交替进行教学,通过校内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校内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校内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实践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二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相互交替进行并且逐步深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获得师生好评。
(五)物流技能大赛使学校教学改革得到推进
职业技能大赛扮演着在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才培养的改革、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为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平台建设、高职教育理理念的深入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专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能力来形成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还应融进相关素质内容,让明德敬业、乐学善技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是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了“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专项职业能力训练→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四层次”能力递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结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研究”教学成果获2013年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二、结论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激化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将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由于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形成了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一,着眼于高科技,高附加价值产品的研制,热衷于时尚、独特、新奇、酷式、魅力产品的开发,追求短周期、高频度、见效快的产品价值,注重品牌效应和企业诚信度。比如第一批手机新产品的问世时的价格,与现在手机的价格要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这种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是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而通用产品,价值和利润却都有限。前几年曾在日本兴起的电子猫“热”,属奇特、新颖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德国的奔驰车,法国的“皮尔·卡丹”服装,美国的麦当劳,意大利的比萨饼,中国的茅台酒等都受益于品牌效应。西门子、摩托罗拉、菲利浦、索尼、海尔等均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和诚信度而使自己的产品畅销全世界。
第二,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加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如果具有—定规模,就可采取批量定货、批量生产、批量运输、批量销售的办法大幅度降低费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因此而加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便利店等之所以有竞争力,其中,规模经营是重要原因之一。跨国集团公司、大型生产企业是依靠规模经营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最近几年世界性的知名大企业的合并浪潮,也是出于这种考虑。重组巨型企业的目的是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这种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第三,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功能整合。现代企业早已抛弃过去那种自成体系、封闭经营、大而全小而全的落后做法,注重结盟、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每个企业只有在自身专长和“拿手”的方面狠下功夫,精益求精,使有限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拿手”永远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保持永恒的竞争力。这也是今后企业经营战略特点的重要方面。
第四,服务第一,用户至上。新时代的企业经营方针之一,是“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用户打一个电话,用计算机发一个指令或发一份传真,企业就立即上门,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中途用户可以查寻、追踪;在时间方面极力提高速度,为用户争取时间。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竞争异常激烈,企业都在打“时间差”,强调时间效益,要求快节奏,因此既保持质量,又保持速度的服务,也将是新世纪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五,信息代替实际操作,减少浪费,节约时间和费用,实现事物的无缝对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尝到了信息的甜头。如果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会使这个世界发生“质”的变化,在物流环节中,我们真的可以做到“零库存”,取消仓库,只用自动分类、分拣系统就能保证及时供货。那样会大大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仓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企业及时捕捉信息,可以最早选择商机,最先抢占市场,最快组织队伍,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无缝对接和整合。这些都将是新时代里企业经营的新特点。
第六,强化国民意识,注重环保责任。新时代的新型企业,不仅需要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准,加强人才培养,严格成本控制,保持企业盈利,而且需要不断增强国民意识,履行环保责任。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必须保持无噪音、无公害,不给周围居民造成妨碍和影响。企业不仅要考虑赚钱,也要从为国民创造福利和美化环境的目的出发,尽量为人类社会做贡献。国外许多知名企业都采取出资在本地区建公园绿地、街心广场、儿童乐园或向学校损款等方式,努力与周围居民融为一体,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取得当地居民的信任和好感。这也是一种企业经营之道和时代风尚。
第七,在现代物流上狠下功夫,挖掘“第三利润”。在新的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大都已接近极限、很难找到新的发展空间,于是纷纷把目光转向物流这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力争在这里寻求出路,创造剩余价值。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愈发明朗化。
二、准确把握企业的基本经营思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善于将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与国内实际结合,紧跟时代步伐,随时调整企业结构、产品方向。使小国人饮佩,令外国人惊叹。然而,有些企业仍然残存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意识,留恋政策倾斜、垄断地位、特殊照顾等,他们至今还远远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和做法,显露出与新经济时代的不协调。也有些企业,不把真功夫下在企业自身改造和管理上,总想找路子、钻空子,偷机取巧,一夜暴发、或搞虚假合资、“包装”上市,蒙蔽伙伴,哄骗股民。还有些企业造假、掺假、卖假,走私、贩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什么办法都想,什么手段都使,就是不上正路。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时代、新经济社会里,邪的、歪的终归走不通,更不会长远,企业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靠降低成本等办法维持生存,求得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三、物流是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1.当今时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进入21世纪后,企业的经营环境将显露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特点愈发突出。2001年发生“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衰退,不少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依赖性过强。我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关系、生产关系、金融关系、流通关系、资产关系逐步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彼此连动。贸易壁垒被打破,关税趋于一致,游戏规则相同,外资企业,跨国公司逐渐自由进出,各国企业共同利用同一个平台,谁都不特殊,谁也没有保护,就看各家的真本事。二是世界性的买方市场愈发突出。由于科技进步,生产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越来越丰富,销售越来越困难,市场饱和或超饱和现象越来越普遍,使世界性的买方市场矛盾愈发突出。三是世界经济在新形势下大调整、大改组。在国际政局长期基本稳定,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尖锐的今天,欧美和日本等工业强国的经济出现同时衰退现象,必将促使这些经济大国重新审视世界经济环境,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大型企业也会随之重新调整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重组,瞄准国际市场,发起新一轮的攻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也将会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四是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了“物流”发展阶段。纵观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说、已从重视生产转为重视销售,又由重视销售转向重视物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兴起后,商品的交易活动可以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完成。然而,科学再发达,电子商务再好,商品也不可能像电子信号那样,瞬间飞至身边。没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等物流过程,照样达不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