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学生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们内心都有渴望,做事情都有动机,而怎样激发人们的内心是关键。激励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使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实现最终的目标。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大学生旷课打游戏,学分不够无法毕业和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成为啃老一族等等的新闻屡见不鲜。可见,一些大学生自制力差,把大学当做放纵的天堂,白白浪费了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大好青春,不但没成为国家的栋梁,反而成为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运用激励机制激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高校的激励机制可以帮助学生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完成学业,“活到老学到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懒惰不放纵,有较好的心态和素质修养;从学校的角度看,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励学敦行”的校训相符,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有助于形成浓郁的学习风气,师生融洽相处,为建设优秀的高校奠定良好基础;从家庭的角度看,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实现时,每位家长都是最高兴的;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曙光和希望,优秀的大学生能更稳健的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一)目标激励法
查士德斐尔爵士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正确可行的激励目标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使其为实现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并保持奋发向上的状态,享受成功的喜悦。例如,中文系的同学爱好文学,喜欢动笔写诗作赋,老师可以用成名作家的例子激励同学们,制定一学期写50篇美文的计划,不限形式和字数,并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同学们踊跃参加,这样不仅能增强同学们的知识和文学功底,还能形成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完成一定的任务也可以增强自信心。
(二)榜样激励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是名人明星,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校可以宣传榜样的事迹,依靠榜样的力量,激励同学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加强道德和德育的作用,规范日常行为。例如,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用爱心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让同学们学习其崇仁厚德的博大民族精神,同时也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若有反面的“榜样”也要及时指出,通告批评,让同学们引以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物质利益激励法
每个高校几乎都设有奖学金,且有不同的分类。但是有些学生可能不清楚奖学金评定的过程,学校应对奖学金评定细则和办法对同学们进行公示,可能不仅有学习成绩的要求,还有综合素质和体能测试等方面的要求,让同学们依据规范从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奖学金学校还可以利用其它的物质利益来激励学生们,例如,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物质支持,鼓励多种就业形式;或者为学生提供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习机会,快速充电,接触社会,增强自身工作能力。也可以利用反方面的物质利益激励,例如,逃课旷课,打架斗殴,成绩不达标等等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保证学校秩序。
(四)荣誉激励法
荣誉是每个学生头顶的光环,是评判一个人的参考,也是一些企业招聘的重要依据依据。对在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都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荣誉称号,如道德风尚,爱心大使,见义勇为,优秀班干部,优秀党员,学院三好学生,学校三好学生等称号,既可以宣扬鼓励良好的道德风气,使学生更有干劲,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带动其他同学效仿,形成良好的循环,也能带动有序的社会风气。
(五)信任关怀激励法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相互信任能够给与对方信心,也会让被信任的一方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完成任务。例如,辅导员老师信任学生,把班级工作和任务交给学生,并鼓励学生“好好干,我看好你,你一定能行的!”学生会信心倍增,鼓足干劲,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师生合作更高效,为良好的班级建设和校园建设提供平台。
四、结语
1.1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干部的另一方面作用表现于榜样示范作用.学生领导都是经过学生民主选举出来,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在一起的人员.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学生干部要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要给学生以正能量和积极方面的传达,不能以干部自居,在学习与生活上处处高于普通学生,容易让学生干部脱离现实的学生群体,不利于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干部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做上课迟到、睡觉等有损学生干部形象的事情;在生活方面能够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搞好个人和宿舍卫生;在面对个人荣誉的时候,如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需要积极照顾那些生活更为贫困,学习更加刻苦的同学;在参与一些学校和院系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时候,需要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迎着困难去完成那些普通学生不愿意从事的脏、乱、差的工作.学生干部长期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形象,注重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学生,以更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生管理工作.
1.2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现实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干部处于教师和学生的中间状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干部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教师所下发的重要信息传递给普通学生,并且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针对一些具体情况,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现实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如果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出众,对于教师的意图领会到位,且对下面具体的工作处置得当,则会省去教师的很多麻烦,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轻松惬意.因此学生干部对于信息的反馈,任务的执行均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干部对待付出与回报存在一定不良认识
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对于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付出与回报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如很多学校中的具体工作需要学生干部去认真劳作,无论是学校的工作还是院系的工作,甚至是部分教师的工作,都会交给一部分学生干部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很难处理好付出与回报,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很大,而没有获取必要的物质回报,从而在劳动过程中带有怨言.在现实中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有限,因此,类似的学生怨言很多,制约了现实高校的学生干部建设工作.为更好的培养出真心为学生付出,辛勤为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思想建设工作,让学生干部从源头上明确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进而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处理好这一问题,
2.2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高校学生干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问题便是很多学生干部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由于学生干部具有一定权力,能够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获取一定的优势,在很多时候明显有别于一般同学,因此,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很多学生便存在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楚的问题,认为自己是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特权和优势,有别于普通学生,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干部,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其心理便会发生一定变化,便会脱离学生群众,并且其服务于学生工作的意识也会逐渐淡化,服务的效果也会存在一定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在现实的学生干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避免脱离学生群众问题的发生.
2.3处理好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建设的一大问题便是,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学生干部长期与部分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接触,又负责管理学生工作,因此在现实的学生工作过程中易出现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易影响校园和院校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的改进学生干部工作,加强学生干部自身的素养,减少学生干部与学生矛盾出现的几率,在现实的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强调.让学生干部多接触学生,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来开展工作,尽量吃苦在前,面对助学金、奖学金等问题的时候多谦让于其他学生,处理好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干部成为学生自己的干部,能够代表学生的利益,能够为学生服务,从而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更好的成长.
3结束语
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的保障,而高校班级管理中,没有形成全面的班级管理制度,就会出现漏掉的现象。比如在高校的“三金”评定中,评定助学金、奖学金等评优评先工作更多的是由班集体内部自己进行评定,然后再交给辅导员进行审核,而在评定工作中,一般是班委主持评定,而班委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而所有的评优评先工作优先考虑的对象都是班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或者班委成员,使得其他不常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不能及时的了解参评情况。
二、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的培养与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认为辅导员应当多与其学生沟通交流,时常跟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由于多数的大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班主任“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脱离出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因此,辅导员应当对大一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建设一批优秀的班委的同时,应积极动员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
在初高中的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客体的地位,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体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样性的发展,就应该让让他们完成从“监管对象”到“管理主体”的转变,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着,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3]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开放的学习生活舞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建设班干部队伍的时候,可以实行“一期一换”制度,即每学期都更换班委成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从而全面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能力。第三,在班级中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大学生比之于中学生,则更具有独立性和散漫性,纵观当下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渐渐磨灭了自己的理想,丧失了自己的斗志,整个大学生活都是庸庸碌碌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班级同学间比学习,比创新,比思想,从而促使班级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建立健全班级制度
1.管理不够规范高校图书馆学生勤工俭学的提出时间,在时间上来说并不久远,因此在各个高校推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以参照的对象,经验也较为缺乏,因此在岗位的设置和勤工俭学学生的选拔方面存在着部分问题,并在人员的组织管理方面没有统一性,给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学生实践安排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勤工俭学的学生会受到课程时间的限制,因此在安排工作的时间上会出现冲突。学生工作效率不高在对学生进行工作安排后,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这样就出现了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这虽然不会给高校图书馆造成过大的影响,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安排工作时要尽量将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安排给勤工俭学的学生。
2.学生的工作能力状况不同勤工俭学学生的素质、道德、文化水平、责任心等因素会因人而异,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劣势,再加上没有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培训,勤工俭学的学生大部分都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处于陌生的状态,因此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即便对勤工俭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解,并不系统,使勤工俭学的学生感到不受重视,因而产生了懈怠的心理,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3.学生在图书馆的工作周期不持久目前我校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在每个学期的开始,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学生都需要进行更换。这一现象需要将一切的工作都重新安排,工作熟悉程度不高的情况又出现了,对勤工俭学学生进行培训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因此,也就不能保持高效率。基于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保证勤工俭学学生队伍的稳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保证高校图书馆工作正常开展。情况下,甚至出现了很随意的工作态度,因此,学生不能完成安排的任务,即便能够完成相关的任务但是在质量上并不能有效保证。这一情况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的正常运作,给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图书馆学生勤工俭学科学管理的对策
1.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学生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勤工俭学学生必须遵守的相关准则、勤工俭学学生各个岗位日常工作的事宜、推进勤工俭学方案的拟定等。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减轻自身家庭的负担,但这必须建立在不影响正常学业的基础之上。另外,需要充分尊重大学生自身的意愿,不能勉强。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需要提供相关的贫困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将勤工俭学工作做到实处,名副其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益良多,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实现科学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生勤工俭学的目标,发挥勤工俭学的作用。
2.根据勤工俭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岗位高校图书馆学生勤工俭学报酬发放的主体是学校,因此,勤工俭学学生岗位的设置也需要由校方决定。另外,在工作时间的安排上,需要根据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来制定,而且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学生每个月的工作量不能超过40个小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在工作岗位的安排上,需依据相关工作性质进行安排。在图书馆日常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任务有两类:一般性工作。这类工作主要包括整理归还图书、图书上架、书架整理、图书修补、回答学生相关问题等工作,此类工作对勤工俭学学生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第二类工作需具备极强的专业性。此类工作主要涵盖的范围有:给图书编目、业务辅导、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等。从上述特点来看,在给勤工俭学学生安排工作时应尽量安排一般性工作。
(一)工作内容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一直是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指导思想,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内容可以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品德以及学生的学业的各个方面,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于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开始转变,一方面是将教育融入到服务之中,也就是把单纯的把对学生的教育和为学生服务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把学生学术活动和学生的事物管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和与人合作,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社会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相对而言,中国式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重视的,是对于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对于个人的评定上,往往考试成绩占了大部分的分值,导致学生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在健全人格的建立上有所忽视。
(二)重视给学生管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美国十分重视为大学生管理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各大高等学院每天都有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会,对于一些网上和广告栏里的信息学生也可以很轻松的得到,目的是要他们每天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参加不同的活动,而且,在美国的各大高等学校都建有学生学术活动中心,而在活动中心里,一般都有集休息、学习和娱乐为一体的设施,并且功能齐全,这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对于美国式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而言,中国式的大学生管理在那现阶段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网络信息化覆盖面越来越广,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心也在逐步建立,但是相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高等学校的物质条件还差的很远。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转变因素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的新变化
在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家长式的管理往往深入人心,管理者不论学生是否愿意,总是一意孤行的为学生安排好一切,在这样安排的过程中,管理者没有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不了解除了知识上的灌输,刚刚步入成年的大学生更加需要被关注的是生活和思想的上的事情,所以,国家在管理政策上要求与人为本,而教育上也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进行日常管理工作时,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真正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学生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以此为工作中心的大学生管理工作正是现在大学生管理工作者面临的第一个转变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明显
目前,90后学生开始步入高等校园,与之前80后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行为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为此他们努力地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素质,与之相对应的,在中国高等院校传统的家长式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完全是一种单向意愿式的管理,学生在管理制实施的政策前并没有真正的自,但是针对当代的90后大学生的管理就不能一概而论了,首要的他们对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已经不在安于仅仅是听从者而没有话语权这么简单了,他们有着明确的要求,就是管理者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这样的前提下,以前单向发言的管理者就不得不转变之前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平等的姿势与其相处并且正确的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以缩短管理对象和管理者目标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继续良性发展下去的目标。
三、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注重双向沟通而非单一式沟通
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首先师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大学生管理的管理者才能拥有一定的号召力并且与学生之间沟通的阻力和难度也会相对减少和降低,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下,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自身人格的尊严,还可以对管理者产生朋友家人般的信赖感,这样,学生就很有可能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动找管理者进行沟通,并且接受管理者为其排忧解难,最终建立稳定的心理系统和正确的思维模式。
(二)注重个性化管理
1.组织结构方面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四、结语
1.工作效率低
从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能看出工作管理的效率,还能看出学管工作者管理素质的高低。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最能体现工作效率的便是集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高职院校的集会了。因为高职院校集会次数多,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素质往往较本科高校的相关人员要差一些。他们常常让学生提前到,而自己却不能够做到以身作则,常常迟到,甚至爽约;通知时,不注意实际参会人数与会场容纳量是否适应;常常不能正确选择会场地点,致使会场安排的混乱;会议开始时,因参会人数过多,又缺少提前安排,会场吵嚷一片。这样大大降低了办事效率,浪费了自己和别人的时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这不仅说明了学管工作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尚未达成一种有效默契,还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信任不足。
2.主观干预强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存在“伯乐相马”的任命现象。这种管理方式可以解决新生入学初期“群龙无首”的混乱问题,但从长久看,并非一劳永逸。首先,这种任命具有强烈的主观干预色彩,要基于管理者慧眼识珠的本领,一旦管理者疏于察审,这种任命带来的后果是民主的丧失。此外,高职的学生更容易实现自我管理,一旦学生内部形成自主管理的组织,若学管工作者对基层管理队伍的过多干预,则不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说白了就是不利于学生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民主精神,也变成了一句口号。
3.封闭或放任
封闭与放任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两种管理模式。“封闭式”管理是纯军事化的管理,“放任式”管理与“封闭式”管理恰好相反,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前者有“放纵”之意,后者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不受严格限制,但受学校的监督和引导。事实证明,“封闭式”管理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压抑,是阻碍学生自主发展的绊脚石;而“放任式”管理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散漫和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缺乏对学生的监督,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管理状态。无论“封闭”还是“放任”的管理都不可能完全适用,因此,急需寻找平衡两者关系的管理模式,而这正是“开放管理”的优势所在。
二、应对建议
1.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谋求最高的管理效率。它不仅节约了学管工作者的管理时间,而且避免了学管工作者怠于管理和被管理者不满的问题,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充电,提高学管工作者的科学管理水平,能够对复杂的管理情况作出积极回应。要达到较高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在科学管理的指导下,学管工作者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提供相对较高的服务质量;同时,被管理者也会受到这种高效管理的作用,作出积极回应。具体而言,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举行集会,因为管理面大,学生自身学习工作的时间安排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全勤集会的目的,导致集会组织显现出松散、低效率等问题。鉴于此,要合理利用好现代的通信媒介,或者是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学管信息系统,集会需提前通知、辐射式传达,更好地安排好集会工作。
2.民主管理
首先,要采用民主管理的模式就是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学生管理工作者。选举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到“民主、公平、公正、公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要利用学生的力量来组织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同时解放了学管老师的双手,让学管老师腾出更多时间去监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其次,体现民主管理的另一重要方式就是民主决策。通常情况下都是投票制,尽量避免一票否决制。只要票数超过与会人数二分之一即可,也不能因为票数胜出就直接通过。以贫困生补助与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的工作为例,如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不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发扬民主决策的精神,不按程序进行,不进行民主投票而随意加分,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最后,民主管理的另外一步就是民主监督。每个管理团队之外都应建立监督组织的团队,监督者直接为大众服务。定期对管理者提起评核,并提出建议。确保管理者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决策的失误。
3.开放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任何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开展。但开放管理并不代表放纵管理,也不单纯是“封闭式管理”的反义词。有些高职院校采取完全放任的封闭式管理并不可取。现在的高职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而且自尊心强烈。因此学管不仅要定期了解大学生生活状况、思想状况,而且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开放学生的思维,从入校就培养他们积极创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二是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三是在正常教学以外,学管工作者可以不占用学生正常休息时间,但要积极获取学生业余活动的情况,消除学生外出存在的安全隐患等;四是明晰管理责任,切实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责任到人,有必要大力推广“本科导师制”,从生活和学习各个方面提高学管工作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为开放的学生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社会上有人把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自我意识强;2.个性张扬、叛逆;3.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4.心理脆弱、耐挫力差;5.敢于承担责任但过于自信;6.人际交往靠电话、短信、QQ、微信和微博;7.痴迷武侠、青春偶像小说、网游不太看古典名著;8.有参与社会事物的期待和需要;9.憧憬校园生活,期待发展突破;10.目标远大缺乏坚强的意志;11.外卖进寝室、卫生打扫少。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给宿舍带来了安全隐患。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高校的教育应教会学生鉴别是非、正义与邪恶、高尚与卑鄙、真善美与假恶丑,分析外来文化的优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要求。
(一)人文素质的意义
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
(二)人文教育在寝室文化中的作用
人文素质是关于“人类认识自己”的学问。“做人的根本在于品质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了上述一些不良的行为。教师用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政工队伍学生干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把人文教育开展到学生宿舍里,重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同学互相信任、关爱、自立、自强、健康成长和成才。自然地,宿舍的投毒和打架这些行为就会消失在萌芽中。
(三)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其从虚拟中回归现实的校园生活中
大学生上网时间方面:44.6%的大学生每天上午时间为1-3小时,其中男生占20.7%,女生占23.9%。据调查,每天上网三小时以上的同学,有87.94%是玩网络游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这样新的网络环境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帮助重新审视自我,追求自我,实习自我,从虚拟中回归现实,舍友之间的友谊加深,还寝室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舍友之间的分歧减少,其他矛盾也减少,宿舍的安全隐患就可减低。
(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走出宿舍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及美好的人格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儒雅的风度气质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在自修室自习,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因此,学生从宿舍走出来。这比任何宿舍的安全隐患防范更有效。
(五)基于人文素质教育对新时代下学生宿舍安全隐患防范的效果进行理论验证
5.1、应用物理学的速度公式
S=V.T,其中S、V、T分别表示路程,速度和时间。把公式变为V=S/T,假设S是固定的,T减低,那么V增大。我把该公式引入对高校学生宿舍安全隐患防范中来验证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P代表学生在宿舍发生安全隐患,T代表学生在宿舍度过的时间,V代表没有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校学生在宿舍里的时间是个整体一,显然,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下,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到自习室学习,到图书馆查阅资料,T的值在减少,根据公式P=V.T,显然,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增加时,V在减少,T在减低,也就是说,学生都在其他地方活动或者学习时间增加了,发过来,学生在寝室用违章电器的时间在减少,发生矛盾的时间也在减少,沉迷游戏的时间也在减少等,即宿舍的安全隐患就减少了。
5.2、运用演绎推理验证。
人文素质教育好的高校,得到的都是第二课堂参加人数多,学校气氛好,因此,在宿舍的学生人数就会减少,在宿舍的学校减少,宿舍的安全隐患就会减少。用三段论来论证。大前提: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人数就增加,宿舍的安全隐患减少。小前提:人文素质教育好,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生人数就增加。结论:人文素质教育好,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就减少。
三、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创建文明宿舍环境
信息和管理分层将有效地保证信息的准确、做出有效措施,分析学生在各个场合的表现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文教育,创建良好的寝室文化,把各宿舍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一)信息四层次
信息反馈对消除宿舍安全隐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把信息分四层次模式,即:宿舍为一层、班级为二层、年级为三层、系为四层,工作内容分别为:一层收集本寝室信息,包括心理、学生矛盾、寝室文化、室友关系、生活情况、贫困学生上报、晚归和没有返校等信息;二层收集考勤、课堂纪律、班风学风、班情民情、第二课堂、突发事件速报、教师讲课效果、学院和系里文件传达情况及效果等信息;三层处理学生上报突发事件、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心理辅导、学期活动规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贫困生、奖惩等信息;四层根据前三级反馈信息调整工作思路和改进方法,信息反馈系部,再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和综合,落实学生工作、学风和系风建设、专业社团建设、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等信息。根据四层信息,研究针对性的开展人文教育。
(二)管理四大块
管理四大块是管理四层次的关键。为保障四层次的信息渠道有机连接起来,使反馈的信息真实。系里做到重大事情有预案,复杂事情有思路、突发事件能及时控制或者最大限度减低影响力。管理分块有利于更好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系里统筹下我系学生管理工作按职务分为四大块,即宿舍长宿舍管理、班干部班级管理、辅导员工作管理和学管主任工作管理。四大块形成管道畅通。宿舍长向班长汇报,班委开会研究解决(包括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接到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再调查,研究和综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能量传递,并把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信息反馈回给学生,下达新任务。重要事情,开会研究,深入宿舍、深入课堂和深入活动调研,做到信息及时收集、信息真实和工作措施合理,根据不同情况上报系学管主任,主任。系里开会研究,把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调整工作思路,做出有效的部署,把学生宿舍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为学生宿舍创建优美的环境。
四、结论
1.经济功能。人是各种活动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和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经济基础产生能动作用,能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可靠保证,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为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2.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传递思想道德信息,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思想文化传统,增强人们互相理解、情感交流和团结协作,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想形成、发展、变化产生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门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人的精神和文化机制发挥作用的“力”。
3.发展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个人的成才和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材,大学生要不断发展自我,培养成才意识,正确进行人生的自我设计,建立诚信与社会责任感。高校要用现代知识来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现实,更有时代感。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树立现实生活中的先进典范,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注意发现、培养、宣传自己身边的典范,这会使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方面的成熟,缩短其走入社会、实现角色转换的适应期。
二、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思想教育和教育管理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要抓住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我国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还存在环境干扰、缺少制度建设和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等一些问题。
1.环境干扰问题。当代的社会环境复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积极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消极的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降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在给学生的学习、交往和娱乐提供便利的同时,学生极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性、刺激性、隐蔽性、趣味性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良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推动造成一定的干扰。
2.缺少必要的制度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代表着高校的软实力,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目前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无序,缺少必要的管理规章制度和精神内涵,规章制度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实施和参与管理工作的法定依据和保障。一些高校没有制定出关于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办法,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余生活上,学生需求多以娱乐为主,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和逆反心理。
3.教育团队整体素质偏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就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团队要定期参加统一的培训,加强团队的稳定性,协调教育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合理调配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思想。
三、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上应采取的对策
1.要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作用及影响。高校要配合社会发展,在教导中要积极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改革,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导学生拥有社会存在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及社会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由表达情感,理解和接受对他人的情感,信任和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团队的建设。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组织建设,提高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定期组织思想培训,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3.要对高校学生加强实践教育。当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日新月异,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大量的社会服务与课外活动的机会,接触社会,增加实践性和服务性,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时修补学生漏洞思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责任感。
4.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合理的运用网络手段,拓宽教育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帮助学生从网络上吸收积极健康思想,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利用网络的强大作用,把握主动权,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5.要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解并尊重学生意愿,重视每位学生的价值。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