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学校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文化建设

第1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一、校长要扮演好学校文化建设的三重角色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军人物,不仅是学校关键的管理者,而且是学校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文化领导、文化伙伴和文化侍者三重角色。在文化领导角色方面,校长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远景的研究和展望,注重吸引和激励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和路径等方面的对策研究,等等。在文化伙伴角色方面,校长要力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三友”:工作和学习中的“战友”,业余时间中的“朋友”,帮困解难中的“亲友”。在文化侍者角色方面,校长要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做好服务,力求做到全员、全面和全流程的服务。

二、提炼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学校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反映了师生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理念、管理思想、职业道德,等等。而提炼形成主流价值观则要思考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当前我们的教师缺什么?教育又缺什么?缺的主要是责任。要让教师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爱,才会有对学习和事业的执着,才会遵守规则,才会克制自我并战胜和超越自我。因此,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让全体师生勇于面对现实,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事业、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一所学校要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内心,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加强培训,倡导树立全新的责任与目标理念,实现目标认同。将“团队发展我发展,团队发展我受益,我为团队作贡献”、“自动自发地工作”、“不为薪水工作”、“把敬业修炼成一种习惯”、“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等理念,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进行“文化富脑”,加强教学内功训练,内化教学文化,落实导师制,加强文化带动,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插上双翼。通过培训学习,把学校文化的改造、发展和全体参与者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具有不同性格、情感、价值追求的学校成员认同并接受学校文化理念。

四、不断践行主流价值观

第2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溪东中心小学三年特色文化建设规划

古往今来,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子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幽雅、脱俗、坚贞、正直、谦虚、刚强、坚韧、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突破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溪东乡地理位置优越,各种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漫山遍野的竹子、遍地开花的竹产品加工厂、随处可见的竹制生活用品,让我们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随处可见的竹资源为我们开发竹文化特色课程提供了资源保障。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溪东中心小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全校的老师和孩子经过热烈的探讨,发现我们爱吃的笋、装东西用的竹筐、睡觉的竹席……,身边吃、住、用的许多东西都来源于我们本土的材料——竹,因此我校尝试开展“竹文化”建设,本着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提出了“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制定了学校《“竹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和三年规划》。

一、挖掘“竹”之神、节、品、韵

我们将“竹之神、竹之节、竹之品、竹之韵”,与我校“团结、进取、求实、健美”的校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竹心相连,竹意绵延。团结悠长,友爱昂扬。清朗风神,百竿而修。”是团结的竹之神;“立根于深,直指碧空。千磨万击,经霜沐雪。坚韧不屈,竹叶长青。”是进取的竹之节;“丛丛叠叠,浩渺无边。漫山锦绣,尽入诗话。品竹之雅,求真务实。”是求实的竹之品;“亭亭玉立,傲骨铮铮。四季苍翠,生机盎然。竹韵轻扬,健康美好。”是健美的竹之韵。通过“竹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创设环境,凝聚师生,营造“竹文化”氛围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我校的“竹文化”建设,我们将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用人之长,以“竹文化”凝聚教师的人心、凝聚教师的智慧,共同营造“竹文化”的育人氛围,将校园环境特色化、艺术化。

“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融入‘竹’的元素。”经过反复推敲,我们设计了“景观体验式”校园文化墙,各楼层的墙面,分别以“形、声、影、意”,确立了“识竹翠、品竹韵、赏竹美、会竹意”的主题画面。将学校的校风与竹子的特性和内涵相结合,营造出“团结·竹之神”“进取·竹之节”“求实·竹之品”“健美·竹之韵”为内容的“竹文化”育人氛围。 “竹文化”校园环境的创设,将为我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而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在工作中鼓励团队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也激发了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竹文化”建设推动教师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竹文化”建设的推进,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为此,我们会将“竹文化”的建设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整合。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学校开展“竹文化”建设的设想、意义等进行诠释,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竹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要求,以增强教师对“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随后,我们将发动教师人人参与,集思广义,通过书籍、网络等有效途径搜集“竹”的相关资料,并对“竹”的种类、特性、诗词、美文、图片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使教师对“竹文化”的范畴、内容、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教师感受“竹”的世界,探究“竹”的精神,挖掘“竹”的育人价值,进而提升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四、“竹文化”内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新课题。以教师为主体,积极开发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的个性课程,是实现和形成校园课程文化的支柱。

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先在相关基础学科(音乐、科学、美术、语文、品社、体育)中,挖掘与“竹”文化建设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初步展开学科渗透,共同体验其文化内涵。然后,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以上内容分解成各年段要达成的指标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将“竹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语文学科及德育主体活动等有机整合,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融入“竹文化”的元素。

1、“竹文化”与学校德育主体活动相整合。

如每学年按年级开展的“笋牙尖尖,快成长——一年级入队仪式”、“翠竹青青,领巾飘——二年级入队仪式”、“竹色苍翠,伴成长——三年级十岁生日主题队会”、“竹海畅游,我争光”——四五年级主题班会”、“践行竹之品格,扬起理想风帆——六年级毕业典礼”系列主题活动,围绕“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将“竹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

2、“竹文化”与学校的语文阅读课相整合。

利用升旗仪式,介绍与竹子有关的诗词、美文,要求师生理解含义、挖掘品质,熟记于心。学校按年级制定了有关诗词、美文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在语文阅读课上加以落实。通过推普周、读书节、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竹文化”与学校的科技活动相整合。

挖掘自然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竹子的种类、生长习性、用途,挖掘竹子的品性,并制定明确的分年段认知目标。通过兴趣组、科技节、校内外各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成为“竹文化”建设的主人。

4、“竹文化”与学校艺术工作相整合。

开设竹笛校本课程,学校成立校笛子队,使一批在笛子吹奏上有潜力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设关于竹子的刮画、版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美术课程,开展学校竹子美术画展。在书法课和书法社团中展示赞美竹子气节的书法作品,并每学年专题展示一次。

5、“竹文化”与学校体育活动相整合。

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一个亮点,精心打造以跳竹竿为主旨的大课间。让大课间活动突出了竹文化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

五、三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第一年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领导小组负责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加强培训学习,分析和研究,对规划作进一步的细化。

3、在校园中引进栽种5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

4、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艺比赛等,对学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

6、利用学校广播站,建立竹文化专题广播,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二)第二年

1、在上一年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争取全校部分年级进行常规教学。

2、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

3、尝试开展探究性活动,积累一定的资料。

4、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

5、开展竹文化美术展,竹文化书法展。

(三)第三年

1、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2、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3、形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审核并开始在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

4、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5、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全校师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感悟竹的品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像翠竹一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使自己拥有一颗奋进的心,像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永往直前;使自己永远保持谦虚的品格,像青竹那样虚怀若谷。同时,师生在学习、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将会体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第3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评价是有分歧的。21世纪以来,新的文化形态不断生成,文化态势比以往更加严峻和复杂,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共生共存、相互交织的局面,对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会代表主要就以下4个方面讨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问题。

1.传统文化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了辨析。他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在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传承、分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形成的文化系统,而文化传统是指在传统文化的系统里,那些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挑选出来并加以继承,阐释、创造性转换的要素。传统文化是文化形态学、文化分类学意义上的概念,与现代文化相区别;而文化传统重在讲文化发展观,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基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历史维度上的概念。

2.传统文化的价值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仍然有生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认为:传统文化在教育思想、管理及道德方面均有可借鉴的价值。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如若追求其原创性,则必须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

石中英提出:传统文化对校正今天学校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重要价值。今天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或错位。价值观的核心是怎么对待人我关系,怎么对待得失,怎么对待物质和精神等。现代社会把自我放在集体的前面,导致个人主义膨胀、自我中心日益泛滥。学生今天学习的价值、发展的价值在于获取未来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高的舒适度。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学生更需要的是怎样驾驭这些外在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讲怎样做人(人怎么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怎样做事。儒家如此,道家和禅宗也是如此。传统文化拒绝承认孤立的、抽象的和原子的自我概念,把自我放在伦理关系里面来考察和关怀。在传统文化中,自我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关系性的存在。我们的自我在经验和实践层面上是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伦理的坚守,我们才能获得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意义。因此,传统文化在纠正现代自我概念过于褊狭的毛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治疗、心理治疗的作用。人们阅读传统经典的最大收获是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传统经典著作中最能够打动我们的文字也是那些能够触发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字。

3.学校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石中英教授、广东大学的王卫东教授认为: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强大的。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博士认为:对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着重进行的是现代知识的教育,所以很多传统的东西并不是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传承的,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

(2)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认为: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传统文化中讲辈分、讲等级、讲官本位的思想对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有消极影响,学校应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在回答我们是否需要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指出,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板块”,应予以保留。王本陆认为,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涉及一个选择标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立场是兼顾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承功能、育人功能与社会利益。他同时提出,传统文化是作为知识体系(门类)进入学校还是作为生活方式进入学校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中山大学黄崴教授强调指出: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等方面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

有学者从适应性角度讨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他们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就是精华的,不适应的就是糟粕的。黄崴认为:讨论传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现代,不能与现代割裂。在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方面,石中英认为;二者都是资源,取舍的标准是怎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么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怎么有利于培养理想的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互补的,是建构自我的不同模式。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李政涛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话:对历史要怀有温情和敬意。为什么把“温情”而不是把“敬意”放在前面?李政涛认为,因为“敬意”可能会导向敬而远之、敬畏,所以我们更需要“温情”。为什么不用“激情”?因为“激情”容易丧失理智,且不能长久。“温情”即温和、温润、温暖:温和之心能贴近人心、贴近传统;温润、温暖之心能感动人心、润化人心。在探讨我们和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时李政涛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重建今天。我们创建怎样的今天,就是在重建未来的怎样的传统。广西师范大学高金岭教授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金子,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发光的金子。

(3)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广西师范学院李强老师引用了涂友光先生的话:国学经典的学习就是要灌输,灌输的对象应是低龄的孩子。涂友光借助牛胃的反刍理论说明,将经典灌输给低龄的孩子,被灌输经典的人会在具有反思能力的阶段体会经典,在更高的掌握阶段应用经典。

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身体力行、满腔热忱地传播传统文化。在她看来,对少年儿童来说,传统经典的学习是要靠灌输的。她倡导“素读”的方式: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这种做法的终极目标体现在积累上,在蒙童时期输入大量的文字,以期达到将来厚积薄发的效果。

大部分研究生代表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于文化的传承应采取浸润或濡染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灌输的方式。

宁波大学孙玉丽教授从微观课堂的视角出发,倡导通过建构课堂审美文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她认为,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北京师范大学王晨博士在介绍了美国两种名著阅读方式(大众化、精英化)后,提出了关于中国经典名著阅读的几个问题:对进入教育中的经典的解释方式是忠实于传统还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对于经典的教育传播方式,应该是大众化的普及性解说和商业化运作还是精英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的陶冶,抑或探寻两者结合的可能性?

石中英认为,教育的途径有多少,文化传承的途径就有多少。学校原来即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传承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做人诚实、勤奋等。我们今天倡导的是有计划地加大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建筑、制度到活动(如书法、绘画、武术、诗歌),多渠道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因素。

(4)中小学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王卫东教授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接受性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教育内容流于肤浅;没有充分运用根本的教育途径,方法流于形式。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对于文化传统传承的实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够;中小学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难以胜任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任务,缺乏外部应有的保障等。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中小学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实效性。比如;端正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修养,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社区及家庭的教育资源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谭细龙教授对当前传统礼仪教育的丢失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当前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缺失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原因,一是对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二是教材建设的藩盾《优秀的传统礼仪没有反映到教育内容中来,如《弟了规》、《三字经》等,三是教师的素质存在问题。他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应通过制度规范加强礼仪教育。

4.关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衰变甚至失传的危险。代表一致认为;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选择上,受现代化推动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常常采取被动接受改变的态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少数民族的成员不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大家一致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使民族价值观在年轻一代心中得以传承与树立。在主流文化的广泛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映民族特色的课程,营造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荣、互利互惠、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现代学校制度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已有百年的历史。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学校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演化相一致的文化气质。与会代表从更宏大的视角探讨了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1.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有两类见解:一类见解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这一说法需要进一步推敲。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生成”出来的。学校文化具有内生性,是生成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在追求中产生的。学校文化是通过设定一种追求的文化并最终转化为学校文化实践的过程。另一类见解认为,学校文化是建设出来的提法并没有问题,关键是这种建设必须借助适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来进行。

2.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1)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华东师范大学唐玉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认为:文化和制度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制度不能简单地覆盖文化,文化反过来也不能忽略制度。第二,对制度本身的探讨。制度有三个层面:制度的精神层面、制度的文本层面、制度的操作层面。有代表认为,很多制度在文本层面是完美的,但其操作层面却往往与其精神层面、文本层面相背离。第三,制度与执行的文化关联。有代表认为,制度的执行实际上也是文化。不同的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制度执行的文化。第四,制度对学校文化的制约。制度与文化本来不是对立的,制度是为文化服务的,但现在两者间却出现了一种紧张的局面,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瓶颈。北京教科院蔡歆通过学校评估、课程改革等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制度对文化的制约。对于导致这种紧张局面的原因代表们也进行了讨论。

(2)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唐玉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郑航教授等认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学校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调控太多,学校文化居于弱势地位,被社会文化所左右。

(3)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唐玉光、郑航、冯建军等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除了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问题外,还要思考微观层面的问题。在同样的宏观文化的背景下,为什么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实际上意味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虽然不能不顾及宏观环境,但在微观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4)移植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借鉴,但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必须在此过程中进行创造,以生成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

3.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石中英认为,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达到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识。张新平认为,学校应建立相对宽松、平等协作、关注个人权利实现,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文化。冯建军提出;学校应该建构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并在这一精神

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体现人文关怀;重建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式的校园。

4.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出现了“五重五轻”的倾向;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这些倾向已开始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建设者进行认真的反思。

李政涛认为: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学校面临的困难有,第一,学校对已往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第二,把旧的文化纳入到新的文化范圈内需要有一个转化,校长不知道怎样转化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又能体现当代人的追求。

5.学校文化建设的方略

(1)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程斯辉认为,由于文化、人、国家均有复杂性,所以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统筹兼顾。冯建军进一步指如,学校文化建设的统筹兼顾要有层次性,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统筹兼顾并不完全一样。唐玉光认为,还需要考虑统筹兼顾的可行性,他担心在统筹兼顾的过程中学校文化被异化。河南大学林德全博士表述了与统筹兼顾非常相近的观点,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共同与差异、主流与边缘、发展与稳定、外形与内力、提升与引入五个方面的统一。

(2)学校文化建设中最为迫切的工作

唐玉光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工作是要把学校长期生成的文化梳理出来,看看哪些文化是积极的,哪些文化是消极的。马健生教授提出了要思考学校规模扩张后新建的校区或学校与原有学校文化的关系。冯建军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所以在不同的阶段,统筹兼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李政涛提出: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方面要突出自主、自觉,特别要突出生命自觉。教育者当然要有价值自觉,同时要把这样的核心价值传递给学生。方式可以多样,可以灌输,也可以在讨论、对话中生成。

(3)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博士提出,鉴于学校制度化建设尚未完成的现状,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的制度建设。也有代表提出,要通过制度与文化协商的办法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程斯辉提出,应通过选择和改造的方法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第4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一、校长要扮演好学校文化建设的三重角色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军人物,不仅是学校关键的管理者,而且是学校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应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扮演文化领导、文化伙伴和文化侍者三重角色。在文化领导角色方面,校长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远景的研究和展望,注重吸引和激励全校师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策略和路径等方面的对策研究,等等。在文化伙伴角色方面,校长要力求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三友”:工作和学习中的“战友”,业余时间中的“朋友”,帮困解难中的“亲友”。在文化侍者角色方面,校长要在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做好服务,力求做到全员、全面和全流程的服务。

二、提炼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学校多数成员共同拥有的,反映了师生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办学理念、管理思想、职业道德,等等。而提炼形成主流价值观则要思考学校教育要教给学生什么的问题。当前我们的教师缺什么?教育又缺什么?缺的主要是责任。要让教师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有了责任才会有爱,才会有对学习和事业的执着,才会遵守规则,才会克制自我并战胜和超越自我。因此,学校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体现出让全体师生勇于面对现实,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事业、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一所学校要让主流价值观真正根植于教师的内心,并体现在行为方式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加强培训,倡导树立全新的责任与目标理念,实现目标认同。将“团队发展我发展,团队发展我受益,我为团队作贡献”、“自动自发地工作”、“不为薪水工作”、“把敬业修炼成一种习惯”、“快乐地工作,幸福地生活”、“把工作和事业内化为生命和生活的必需”等理念,内化为全体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活动,进行“文化富脑”,加强教学内功训练,内化教学文化,落实导师制,加强文化带动,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插上双翼。通过培训学习,把学校文化的改造、发展和全体参与者的发展统一起来,使具有不同性格、情感、价值追求的学校成员认同并接受学校文化理念。

第5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围绕学校的文化内涵,我校着重从物质文化建设的实践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校园规划布局与地理环境

我校坚持“高品位、高质量、精品化”原则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设施建设合理科学,力求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凸显办校办学特色,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校园占地面积56亩,建筑面积1900多平方米。现在,学校已成为一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幽雅、功能齐全的园林式学校,是教师教书育人享受职业欢乐与成功的理想家园,是学生求知成才的学园花园乐园。

校门。大门构思大方得体:朴素的线条,体现简洁美;整个校门设计朴素,大方,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文化走廊。沿着水泥大道,设有校务公开、德育之窗、艺术画廊,法制与环保教育、科普专栏、学科园地等,学生在这里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文化墙。一进校门,两侧楼顶及墙壁上闪耀着金光的大字“尚德崇实勤奋进取”的校训,以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敬业尚真奉献”的教风,“博学慎思明理合作”的学风,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所在。教学楼每个楼梯拐弯处,都张贴着现代教育理念,让理念渗透在每一堵墙壁上,深入师生的内心。每个教室前面的走廊处都有名人名言,有艺术画幅张贴于此,还有学生的艺术作品,渲染出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南教学楼的三个层面都有学科组建设的有关壁报,为我校的学科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有的校园建筑,特别是外墙建筑能时时让人感受到校园“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学校环境建设与功能区设置

主建筑群。学校建筑包括行政区、教学区、实验区、运动区、生活区,整齐美观。设计大方的教学大楼、设施齐全的实验楼、宽敞干净的学生餐厅、安全卫生的学生宿舍楼、漂亮大方的图书楼,构成了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绿树成荫,草坪铺翠,优雅美丽的建筑群落。其中教学区主体建筑包括2栋教学楼、1栋实验楼、1栋艺体楼。走进学校,穿过两侧教学楼是一个小型广场,有国旗台、有花坛;中排是建筑群:旁边是300米塑胶跑道构成的操场。操场的周围是我校的食堂及学生宿舍。在建校过程中,我校坚持进行“无土不绿,无处不净,无处不美”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在大楼建设当中,充分考虑人文环境,办公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合理,动静分明。建筑楼群大都是三、四层高、主色调黄色,体现协调一致的建筑风格。

环境绿化。学校致力于创建绿色学校,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分步实施校园整体环境规划方案,目前校园绿化率达%。校园内保持一年四季常绿,给校园营造了一种温馨而美丽的育人环境。校园真正成了诗情画意的花园。每个花坛的标识牌上都有古代名人及现代教育家的名言,徜徉其中,师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教室。教室的布置也各具特色,在教学走廊墙壁上有古今中外名人警句,有各个班级的班主任简介,有教育格言,有班级目标,班级精神,班级基本情况等等,室内有图书角,优秀作业布置墙等。这样墙壁上一幅幅鲜活的书画,一句句精辟的话语,一个个深情的文字,都成为校园文化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情趣以及个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我校还开辟了宣传栏,黑板报,图书角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廉洁文化进课堂,廉洁文化墙等系列活动的展示,让校园环境的每一个细节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真正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餐厅。生活区包括可容纳300多名学生就餐的餐厅,学校餐厅干净的地面,整齐的餐桌,似乎时刻提醒学生要保持整洁,餐厅的墙上醒目的写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不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设施。我校体育运动区有300m标准跑道的田径场和足球场,水泥篮球场4片,室内乒乓球室1个。1栋学生宿舍楼,300张床位等,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另外学校还添置了各类健身设施。能满足师生课外活动的需要。体现我校“勤于求知、严于修心、乐于强身”的优良学风。

三、学校标志的文化性

校标:我校的校标镶嵌在行政楼最为醒目的地方。校标以徽章的形式设计,圆形代表学校。

无论是校标还是雕塑、图案等无不是我校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这些标志物的研究,形成“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校园文化气息。

第6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一、作品海选。比试非凡才艺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校文化建设,是一场触手可及的物态发展变革过程,是一项指向实践的特殊教育资源,是一个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最佳展示平台,蕴藏着许多教育契机。我们可以把他们娟秀的字迹镌刻在石碣上,把他们婉转的歌声记录在校园音乐里,把他们充满灵气的绘画印制在画册上,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潜能,让他们借此获得信心和力量。

1994年,我出任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校长。1998年春,学校重修大门,在讨论校名该请谁题写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请本校学生写。因为我太了解他们,他们遇到高师,又勤于练习,书法水平不容小觑,题写校名正是他们展示所学的最佳机会了。

我们从全校学生的书法作品中进行海选,出色的作品让大家惊讶不已:有的娟秀工整,有的大方飘逸,有的潇洒刚劲……看看这幅,很好:看看那幅,不错。最终,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定了其中的一幅。然后,全校隆重集会,将它庄重地定格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

看到自己伙伴的作品获得如此殊荣,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给激发出来了,“提笔即是练字时”,这种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学生的心间。他们练字更加认真了,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刻苦练写。1998年夏,校园规划中的各景点落成,景点名称全部由学生题写。而且,学校还专门为学生建造了书法主题花园——稚墨苑,园中林立着学生的书法石刻。

二、智慧集结。尽显奇思妙想

既然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当然也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管理者要刻意“隐身”,让学生走到前台,主导学校文化建设,这也是生本思想之应然。

我从石港小学调任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校长时,适逢学校进行现代化建设。学校围绕“循道崇真”文化的构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规划校园的现存空间,设计交流,智慧交锋,描绘美好蓝图,构建自己的生活家园、学习乐园和精神憩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确定建设童真园、知真园、情真园等三个文化主题园。怎么来表现这三个主题呢?我还是想到了校园的主人——学生们,请孩子们设计校园景点。他们的积极性可高了!奇思妙想纷呈,仅童真园的方案就有20多个。有的孩子认为应该建成探险园,有的孩子大胆想象成恐龙园,有的建议用动感的动物音乐会来装扮,有的男孩直嚷挖些“战壕”可以玩“打仗”,爱读书的孩子坚持建个童话王国……我根据孩子们的要求以及学校场地等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童话森林”为主题的“童真园”:园中安放“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尽情嬉戏”的雕塑,形象栩栩如生:背景墙是孩子们喜欢的6本童话书巨型木刻造型,似乎展卷可读:整个园子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木屋玲珑。穿越其间,孩子们向善、向真、向美之情油然而生。园子建成开放后,成为人气最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自己所缔造的,也一定是为自己所理解和珍惜的。所以,在融入了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智慧的校园里,无需唠叨“爱护”“卫生”之类的常谈,响鼓不必重槌敲,自觉性都更高。

三、活动推进。解读文化内涵

理解,是对话的基础。学校文化内涵只有被学生所解读、所理解,才能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信念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干预和引领。否则,即使造型再优美,寓意再深刻,校园建筑、构筑物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材料聚合体,与学生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拔节毫不相干。以活动为载体,让学校文化的悠远意韵在学生心间如花儿一样自然绽放,让文化馨香的溪流漫过那些纯洁的心灵,潺潺不息,历久弥新,酿造出甘醇浓烈的文化琼浆,是学校管理者落实学校文化课程价值的应为之举,也是竭尽才智建设学校文化的根本宗旨。

无论是石港小学,还是南通大学附小校园,在每一届学生中,都建有学校文化解说小分队。组队自由,讲稿自撰,排练自主,年级辅导员只做必要的纠错和指导。小分队成员轮流承担着为每一届一年级新生和家长、来访嘉宾的校园导游、解说义务。我们还鼓励学生自办校园小报,每一期都刊登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照片、绘画、美文,并在班级博客群里,都开辟“我与校园”专栏,记录自己的校园生活剪影,展示微小的校园新变化。摄影、绘画兴趣组联手,设计印制了全套“新河校区”校园明信片,分送给同伴、亲友……在精彩的讲演中,在洒脱的文字间,在优美的图片里,洋溢着孩子们对菁菁校园的无限热爱和留恋。学校文化在他们多彩的表达中被理解和升华,得以移植和传播。学校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滋养品。

四、管用自主。享受建设成果

对人没有久远影响力、不能代代相传的物质或意识,是不能称之为文化的。校园物态,之所以能上升到“学校文化”的高度,正是她独有的感化教化功用。作为显性学校文化的校园,其建设过程只是一个短暂周期,但其后续的管用却是一个漫长时期,甚至是恒久的。管用的过程,就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润物无声、促进文化功能的历程。管用,既是显性学校文化建设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建成后隐性学校文化的再创造。自主管用就是学校文化的“文本个性化解读和演绎”,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释放学生的智慧能量,发展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基础。

在南通大学附小,我们将建成的童真园、知真园、情真园等学校文化景点划片分包给班级管理。孩子们真情呵护着园内的一切:花草生虫,他们及时报告学校总务处工作人员;溪床发绿,他们自带鞋刷仔细刷去青苔;“情思心”上的“许愿星”,他们记得定期征集更换;晴天的傍晚,他们一定记得每天在回家前拂去童真园里雕像上的浮尘……分包的是一片景点,投入的是一腔热情,收获的是一种担当,养成的是一种责任。

我们将阅览室、书法室、国画室、珠算室、练琴房、舞蹈房等众多功能室交由学生布置、管理。他们自拟室规房约,从卫生保洁到窗门关锁,从器物保护到使用登记,想的和做的都头头是道。自主管用,任学生的兴趣和才情在专为他们而构筑的校园物态中自由驰骋,自由挥洒,快乐成长,达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

五、留白更替。激发校园活力

学校文化建设要与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相对接,使之异彩纷呈,常看常新,不断散发出春风扑面般的生命活力。群楼、操场,花坛、园林,广场、雕塑……我们无法“朝建夕改”,但我们可以多一点空间的留白,为学生留一片嬉乐的场地,留一片涂鸦的墙裙,留一方挥洒才艺的舞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激情涌动的孩子们“轮流坐庄”,成为留白的主角,用活泼的身姿和灵气的作品,为学校文化再续华章。

第7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文化 学校文化 文化濡化 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11-01

一、引言

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上位概念,是理解学校文化的前提。文化是历史沉积的生存方式,是特定民族(或人群)在现实生活环境中自觉形成和普遍认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教育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承担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任,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它既处于社会、政治、经济、传统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又选择性接受、传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批判和剔除有害于学生发展的社会非主流文化。

二、文化濡化与教育

文化濡化是指对采借过来的外来文化元素,放在本土文化中进行磨合、改造,使之与本土文化协调,融为一体的过程。文化濡化所强调的主体是人,即如何对人实施教育的问题,它使得某一文化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能够绵延不断地传给下一代,推进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教育是一种高级的濡化活动,教育依据其特有的目的性,利用种种手段和方式将社会群体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有意识的传递给下一代,使其掌握所属群体的信仰和价值,形成其最初的自身信仰。年轻一代在此基础上对外界事物做出取舍,沿着特定的方向对知识和经验进行“联合”与“抽象”,形成相应的社会心理结构,达成社会化。

三、学校文化中的濡化教育

(一)学校文化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以其顺畅的势头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中,学校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被影响,被改变。文化是种沉淀,特色文化是文化的提炼,然而有些学校一味盲目追求所谓的“特色”文化,异化文化内涵,崇尚物质高消费,斥资扩充、建造新的教学楼,盲目迎合西方教学模式,推崇西化风潮;社会中出现的“国学热”,从某些方面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中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文化教育浮于形式主义,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失去其本应有的实效性。总之,学校教育中本土文化价值观的缺失,对文化传统教育的漠视,使本土文化失去对学生的浸润作用和教育价值,形成对西方文化形式上的盲从性。

面对如此的现实,我们需重新定位学校文化中民族文化的地位。萨德勒认为国民教育制度是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民族性的标志,即民族性是教育制度的基础;康德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是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特征,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是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传统教育是产生传统价值取向和重视社会人伦的传统思维方式最直接的推动力,学校应该用民族文化的精神浸润学生的心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科学、适时、合理的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杜绝“全盘西化”,体现“西为中用”“因地制宜”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文化濡化的作用,使外来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磨合,使之与民族文化相协调,增加民族文化的发展力与凝聚力,彰显学校文化的真正特色。

(二)正确理解学校文化中濡化教育

在“濡化”的过程中,基本的信仰和价值是濡化的核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关注民族文化教育,正确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理性思维引导在“传统”与“现代”中合理取舍,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西化,以继承和创新为指导,正确对待教育文化的异质与冲突,科学建设学校文化。任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只能是民族的文化为主体,离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化的传播和吸收就失去了根基,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因此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濡化教育,坚持以民族教育文化传统为基点,在吸收外来成功教育理念和经验上,重视外来文化的实践环节,合理取舍,理性吸收适合本土文化的部分,并使之民族化。

四、彰显濡化教育在学校文化中的重要性

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增强民族主体意识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存在的思想文化前提,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保持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价值,弘扬自我精神。

(一)树立学校文化的价值主导观

学校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应该既能反映社会文化变迁乃至整个社会变迁,又能够很好地继承已有的学校价值传统。提倡教育观念的更新,强化教育文化选择能力,既使传统文化获得教育的现代意义,又使外来文化获得教育的民族意义,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将学校文化的深层价值一元化和表层价值的多元化统一起来,从根本上维护和促进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稳定和更新,而形式上则趋于多样化,全球化。

(二)秉承学校文化创新

庄子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文化不仅要具有民族性,维持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且因为民族文化处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所以必须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实现文化的创新。

(三)创设濡化载体,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要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内容与方式的机制,促成学校文化由外向内的转换,形成濡化教育载体,解决当前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所呈现出认知匮乏和践行危机的现状,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体会、领悟、接受和发扬文化传统,使濡化教育的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呈现自然、良性的发展。形成学校文化参与和推进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逆向的转换机制,使学校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沟通呈螺旋式上升,学校的文化建设呈现出另外一番新的景象。

五、小结

学校文化的濡化是现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在新文化的构建中,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时代所赋予的精神,体现理想和现实、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学校要以文化扬弃和创新为新型文化建设的目标,在吸纳世界多样文化的同时,强调文化的濡化教育,处理好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外来文化的适应感,协调好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世界文化与民族优秀文化相适应,相协调,共同促进学校文化的新发展,推动新型学校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第8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学校这一孕育文明、传承文明和创造文明的摇篮里所产生的文化,即学校文化,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是一所植根于百年老校——湖塘桥实验小学厚实土壤上的年轻民办学校,她既秉承了湖塘实小优良的文化传统,又坚持走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经过十年风雨的磨砺,已初现峥嵘,赫然成为一所享有良好口碑的地区名校。回顾这一成长过程中,可以毫无疑问地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全校上下狠抓文化建设,狠抓价值重建与品牌打造,就不会有星辰实验学校今天的辉煌业绩。

一、核心理念

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是办学理念。它是全体师生对本校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等重要问题所共有的理解与选择,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之道、管理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是一所学校个性特色的主要标志,是学校的“魂”与“神”。

为了顺应时代、社会的发展,更好地指导学校日常运作,为学校进行品牌打造和后续发展指明方向并提供保障,在立足本校实际的基础上,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校训:严格而自由。“严格”,即学校一切人和事必须严格顺应人性、遵循规律、执行规范;“自由”,即在保证严格顺应人性、遵循规律、执行规范的同时,崇尚思想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学术的自由、发展的自由等,让学校的每个人个性得以张扬,每个人都能得到和谐、主动、可持续发展。

办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文化。学校实施“为百年星辰奠基”的发展战略;构建“有精神、求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倡导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努力成就学生,成就教师,成就学校。

培养目标:着力培养新时期的绅士和淑女,即具有国际视野、文明习惯、审美素养、拼搏精神、合作品质、自信性格、独立人格、创新能力的未来社会优秀人才。

办学目标:致力打造特色鲜明、质量上乘、文化深厚、信誉卓著的现代化学校。

具体在“文化建设”这一层面上,学校以“大爱育人,止于至善”为核心价值观。“大爱”,是指超越了自身、超越了种族、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恩怨、超越了自我的爱。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精髓;它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是绅士淑女的必备条件,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之源。“大爱育人”,就是全体教师要有“爱生如子”的博大情怀,始终坚持以大爱理念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大爱育人”,就是每一名学生都要爱祖国——关心国事,遵法守纪;爱学校——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爱学习——志存高远,严谨笃学;爱他人——仁爱友善,懂得感恩;爱自己——珍爱生命,活出精神。“大爱育人”的终极目标是“止于至善”,以“尽善尽美”作为自我修养的最高标准,以“追求卓越”作为人生奋斗的宏伟目标。要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更高的境界上追求更大的超越。教师要“师德优良、学识渊博、业务精湛、团结创新”;学生要常怀善心——把孝心献给长辈,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世界,把信心留给自己;常言善语——公共场所低声细语,遇见师生礼貌用语,同学相处文明雅语;常行善事——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尊老爱幼,帮助同学,拾金不昧,见义智为……由此上升到“大爱、大真、大智、大美、大诚”的人性层面。

二、重要举措

(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实验室文化、图书馆文化、网络文化、运动场文化等建设。

校园内既不能出现没有灵魂的载体,又不能出现没有载体的灵魂。我校通过以下途径打造富有特色的物质载体。

1.从校园整体布局到具体的建筑样式,从雕塑制作到标语牌设计,都力求折射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2.实施办公室“六个一”工程,营造健康、和谐、合作、高效的办公室文化,增强了教师的情感归属感。

3.建设学子墙,展示我校德育工作风采和明星学子风采。

4.制作精美的“星光辰影台历”。

5.以班级为单位形成“绿化、净化、美化、教育化”的温馨家园的生态教育环境,开展“温馨家园”环境的创建和评优活动。

6.通过“叠被子比赛”等形式,规范宿舍管理,创造舒适、温馨的宿舍生活环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自理的乐趣。

(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以人为本”的、民主的、开放的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有学校组织架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制度、校本研修制度、考试与评价制度、学校服务社会制度、家长参与制度等,保证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这些制度符合我校校情,具有我校的鲜明特色。例如:

1.青年教师“五自”行动实施办法。

2.星辰实验学校校长奖励基金实施办法。

3.星辰实验学校教师师德评价办法。

4.星辰实验学校关于单元模式管理的实施办法。

5.星辰实验学校关于级部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6.星辰实验学校文明办公室要求。

7.“星级班集体”考核制度。

我们为每一位教师制定、论证富有个性化的《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按规划付诸实施,对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评,以此引领、帮助并促进每一位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个性发展。

(三)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着力打造“和谐星辰、实力星辰、智慧星辰、幸福星辰”。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努力,达到“四个感”——人格上有尊严感,事业上有成就感,感情上有归宿感,生活上有幸福感;争取“四个百分之百”——教师认同率百分之百,家长满意率百分之百,学生满意率百分之百,社会支持率百分之百;实现“四个同一个”——同一个目标,同一个声音,同一个形象,同一个境界;争做“四个主人公”——为学校增光添彩的主人公,维护学校声誉的主人公,化解矛盾的主人公,团队建设的主人公;倡导“四个争创”——争创和谐班子、和谐级部、和谐科室、和谐办公室;力争“四个学会”——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学会补台;实现“四个和谐”——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学校和谐,内外和谐。从而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为此,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举措。

1.以《学校精致化管理的个案研究》课题引领学校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工作,打造高水平的领导团队。管理者承担学校子课题研究项目,边管理,边研究。在管理和研究中大兴“三风”(调研之风、实干之风、协作之风),坚持“三宽”(眼界宽、胸襟宽、思路宽),落实“四讲”(讲政治,讲精神,讲风格,讲文化),增强“五种意识”(全局意识、角色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和争先意识),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

2.以师德建设引领教师发展。为了大力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促进教师成为有追求、有品位和有思想的人,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

①给全体行政人员和党员上党课,号召党员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做时代先锋。

②“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的评选、颁奖活动。

③“师德标兵”评选活动。

④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为主题举办“道德讲堂”系列活动,用身边可以触摸的感动告诉老师,师德就是教师工作的精髓。

⑤以品牌学科建设为契机,通过“名师大课堂”、“与大师有约”系列活动,打造五级阶梯人才,并构建“以思维为核心,以对话为平台,以内化为抓手,以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型课堂文化。

⑥通过学部例会、级部例会、教师例会等途径,表扬典型,关注细节。

⑦成立了篮球协会、乒乓协会、羽毛球协会、排球协会、摄影协会、游泳协会、太极拳等文体协会,开展了热闹隆重的教师节庆祝表彰大会、精彩纷呈的教工趣味运动会、热闹喜气的新春团拜会、青山秀水的教工短途旅游等,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3.以时代精神引领学生发展。为了落实“培养新时期的绅士和淑女”这一目标,我们强化养成教育,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宣传优秀学生典型,优化育人环境,做到活动文化精致化,重点活动经典化,常规活动系列化。例如:

①成立“北京校友会”、“南京校友会”和“上海校友会”、“欧美校友会”。

②实施“成长导师制”——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安排教师对口联络个别学生,每周开展交流活动。

③实施“学生心理观察员制”——每班一名,定期召开例会,发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④推选班级、校级“文明礼仪之星”,期末评选“十佳百优”学生。

⑤七年级新生才艺大赛、八年级集体舞比赛、班歌大赛、班级名片设计比赛。

⑥开展校园美术节、阳光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英语节等活动。

⑦入队仪式、“金色的十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在线”团体心理辅导、“我和秋天有个约会”外出实践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活动、“挑战自我,激扬青春”团队拓展活动。

⑧开发实施精品课程(“三百工程”)——阅读百部名著,欣赏百首名曲,鉴赏百幅名画,编制“十好习惯”(即上好课、吃好饭、睡好觉、写好字、读好书、行好礼、做好操、扫好地、走好路、上好网)童谣,开设“礼仪大课堂”,着力进行人文素养和习惯养成教育。

⑨完善、发展小学生“六个一”基本素养——书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拥有一次演讲经历,赏读一套文学作品,掌握一种以上健身本领,发展一项以上艺术特长,经历一次实践活动。

⑩成立星辰艺术团、小记者团、文学社、观鸟俱乐部、红领巾宣讲团等课外或校外兴趣小组、学生社团,让学生走向社会,促进个性发展。

三、几点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要推进这一基础工程,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理念与行动

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推动管理进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没有正确的理念,学校就只能在现代化门外徘徊,行动必然盲目;徒有理念,没有行动,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文化建设好不好,关键在于各部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高低。只有各部门对学校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认同了,在实践上身体力行了,才能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

为此,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首先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根据本校实际,带领全校教师在教育思想、教学思想、学科理念等方面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把学校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作为重要内容,以强有力的行政力量开辟一条顺利贯彻学校文化理念的通道。譬如,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宣讲文化理念,分解文化理念——将高度浓缩的精神内涵分专题融入到学校各项常规工作中,并加强检查和督促,这才能提高向心力,收到明显的成效。

(二)上传与下推

推进学校文化,其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和谐,因此,把师生员工,把所有校园内的人看做校园文化的建设者,看做学校生活的主人,这一点至关重要。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领导是校园文化的倡导者,教职员工是校园文化的主导,学生则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只有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如果只是上面给任务,拨一拨,动一动,则一切都是空话。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绝不能只是校级领导脑中的“蓝图”,它有可能不切实际。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立足教师,立足学生,来自草根,接上地气,即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见和建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行和落实才有可靠保证。

(三)内敛与外显

第9篇:学校文化建设范文

2014年,教育部委托兰州市、合肥市、赣州市教育局开展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试点工作,为此兰州市确立了120所试点学校,从学校治理建设、办学环境优化、师资素质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校文化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6个维度、28个观测点,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项目实施2年来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仅学校文化培育方面,就有颇多收获,值得思考总结。管中窥豹,梳理调研中的思索体会,希望能够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和道理。

文化一般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作为社会群体特殊存在的样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方式,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是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要精心设计。作为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学校文化培育建设要密切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本校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深入思考,仔分析,综合比较,确定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某校确立了以“行知”思想引领学校文化的思路,在学校显著位置安置了陶行知先生塑像,修建了文化长廊,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但若简单从事,就可能出现生硬和矫揉造作的感觉。为此,可以进一步思考:首先,学校与陶先生及其学说有无直接的历史渊源?其次,学校某一“元素”与陶先生及其学说有无间接的联系?即使这两者都做不到,仍然可以利用类似教育心理学所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去寻找和建立“表面的和非实质的联系”,使之合乎情理,能够“自圆其说”。又如,由于历史原因,某校的校园树木茂盛,郁郁葱葱。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归纳了柳树、松树、杨树三种不同树木的品格,加以发挥,形成了“以柳致性,以松品志,以杨树行”的校训,命名了“松树大道、杨树大道、柳树园”等景观。再如,某校根据位居黄河之岸的特殊地理环境,提出了“如河文化,若水教育”的“河惠文化”办学理念。这些很有创意的例子,若从理论上深入挖掘,在实际中细化操作,认真思考,勇于实践,一定会收获颇丰。

学校文化建设要整体协调。首先,在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中,学校文化建设与其他几个维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六个维度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是主要的方面;其他几个维度,包括学校文化培育,都是为其服务,围绕其展开的。其次,学校文化的建设最直接的目标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而长远和终极的目标,则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这种关系。第三,除了上述几个维度,学校文化建设还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必须认真梳理,妥善解决。

学校文化建设要从细节入手。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学校文化建设要特别注意“大处着眼,细处着手”,从细节做起。调研中看到的很多例子,都能体现学校管理者执着教育的赤诚之心。比如,一所农村学校利用平房教室的后墙制作黑板报,从板报的内容、形式到版面的大小、布局、制作材料,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使人耳目一新。另一所学校,门厅走廊陈设了学生因陋就简制作的装饰画,制作材料是学生身边的常用物品,内容则表现学生日常生活的鲜活素材,展示了高雅的艺术品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还有一所学校,精心规划校园所有标语牌的款式、质地、内容、主题和艺术风格,体现了学校文化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合起来看是一个整体,分开来又相对独立;书法绘画、名言警句,中西合璧,应有尽有,可谓匠心独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