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就如同过去一些年,我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技术不是魔法师,善用技术的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法师”。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实践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单引进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只有当新的技术与新的做事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收益才会来临。而这新的做事方法,就是今天人们大讲特讲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然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何而来?师范院校虽然在不断地进行课程的改革,但是,课程改革的节奏似乎没有办法赶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于是,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一上岗就不得不接受培训。而在职教师的境遇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好不容易有了一个暑假,各色培训和林林总总的研修班却粉墨登场,教师疲于应付,不少人都觉得苦不堪言!培训似乎没有将人们期待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给予一线教师,更没有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引发教室中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又不得不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那个时髦词汇――信息素养。因为,能力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它显然不是单纯依靠简单培训就可以给予一线教师的,尤其是不能借助听听讲座就可以获得的。比能力更重要的,或者说更加底层的,是素养。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必须也必然建立在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基础之上。
信息素养的内涵,在我来看,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意识;第二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能力;第三个层次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
在过去二十年,我讲得最多的几句话,恐怕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毕竟,以搜索引擎使用为核心的信息检索,实际上就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因为,在今天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世界,随着全球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的迅猛发展,我们根本就不缺少资源,这就好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就不缺少美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而在信息时代,我们缺少的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一线教师。
提及信息检索和搜索引擎的使用,我相信读者诸君可能就笑了,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其实不然,搜索引擎固然不难,但是下意识地使用搜索引擎去获取信息、探求新知、问题解决可就没说起来那么简单了。事实上,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获取知识的习惯,但借助搜索引擎确实是最简单、最低成本和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因此,“知之为知之,不知谷歌之”,这看起来是在讲搜索引擎,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是教师的信息素养中的信息意识问题。
教师信息素养的第二层,是教师的信息能力,也就是教师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和信息打交道的能力,如信息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分享、信息表征等具体的处理信息和加工分享信息的能力。在最近几年,各地都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基于平板电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基于微课的颠倒教室/翻转课堂、智慧教育等。从实际情况或实际收效来看,目前对这些项目和计划做出评价,似乎还为时过早。但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里,最普遍和最常见的情况是,实际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借助各种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没有取得预期的产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也没有得到实现。
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第三层,是教师的信息伦理与文化,也就是教师和信息打交道的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在过去一些年,有关信息伦理和信息文化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单就网络资源来说,如图片、引文、视频、音频等数字化资源的引用过程中,对作者和出处的标注,到今天依旧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想想看,如果教师都没有办法遵从信息伦理,那么如何教导和要求学生遵从网络伦理呢?
和信息伦理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文化。其实,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化问题日趋突出,如网络表情包、自拍、红包等,这些新的网络文化现象,不仅和学校教育息息相关,而且也可以说是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君不见,今天有那么多的一线教师,以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人,通过QQ、微信、一直播、CCtalk等直播工具,在网络世界里传播各种形式的知识、技能、技巧,这些自发的个人的行为,构成了当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中的重要的网络文化图景。今天的学校教育如何整合这些非正式的学习资源,将社会性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应用于学校的各项事业之中,实在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n题啊!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素养。有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就不再缺乏教学资源,教师的工作效率可以借助技术得以提升,教师可以通过技术让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借助网络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关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成效,而且还关乎受教育者。为此,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便成为全球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重大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BIG6项目、美国的PT3项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项目等,就将信息素养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十年,全球蓬勃发展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风起云涌的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借助网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的通道和机会。其实,我一直觉得,教师的学习,除了向同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慕课学习之外,一个越发重要的途径便是在实践社群中学习。通过网络,在实践社群中,教师可以向全世界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的学科知识,学习他们的教育教学法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以此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1.必须是一位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如果选择了少儿美术教师作为职业,仅仅热爱艺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要有为社会造就人才的大志,培养好我们的下一代,让现在的少儿时代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样,我们仅仅把美术教师看成是谋生的职业,那么我们的付出是十分有限的,也体会不出教育的乐趣和意义,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明了自己的责任。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让每一个孩子都要感觉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还要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自主地发现而且感兴趣的可表达的事物,教师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同时,有协调的动作吸引孩子注意和兴趣。合格的少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时地给以肯定和鼓励,对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和启发。教师要给学生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形象,让孩子感觉是快乐、明朗的学习。
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宽广的知识。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应有“精通”和“泛通”之分,要广泛地涉猎各种艺术形式,懂得欣赏和评鉴。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地积累知识和技能。少儿美术教育课程,很强调人文性,与一定的文化情景相联系,因为每一件作品都是少儿对社会的理解,融入了小作者的感情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同时少儿美术也有很大的随心所欲性,也就是有很大的创新性,教师要能及时发现和提示,但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教师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在美术作品中培养人文精神,使孩子们从中学习不同的文化,获得人文精神的感染。
这些都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文化修养,对艺术学、美学、哲学、宗教等有所研究,对文学、戏剧、音乐有所熏染,甚至对自然科学也要有所涉猎。
3.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还要通晓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特别是少儿心理学知识,因为少儿美术教育有自身的独特性。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经常上发展而来的交叉学科,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学。少儿美术教育也不同于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美术教育,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知识面狭窄,像一张白纸,需要老师和他们共同去正确填写,所以要了解少儿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题,这种交往是双向互动的。面对新时代的教学环境教师所起的是引导作用,对学生信息的获得要起指导作用,避免迷失方向、浪费精力,又要避免学生对老师的过分依赖,滋长惰性,抹杀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最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个懂得艺术心理学的老师,一定不会忽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教育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把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引导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通过感性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在兴趣,发展知、情、意。把握学生在此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让教学有有较强的针对性,既不能超越孩子的认识水平,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滞后,没有新鲜感,同样会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的内容较以往有较大的灵活性,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但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心理有更多的认识。
4.必须有学术修养和协作精神。学术精神促进美术教师的成长。学术精神包括学习精神、敏锐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学习精神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有限的师范教育学习跨入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众多的信息资源和视觉文化,一个教师必须学会终生学习,在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继续深入地研究,才能给自己补充新给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1、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冒号):“1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1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2、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冒号):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1)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冒号):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冒号):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冒号):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1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冒号):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冒号):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冒号):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1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1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1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4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冒号):艺术教育是1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4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冒号):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1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1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1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3方面内容(冒号):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1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冒号):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冒号):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冒号):教师1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1方面又要像海绵1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1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冒号):“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1”。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1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2)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冒号):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冒号):“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1。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冒号):“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冒号):“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冒号):“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冒号):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冒号):“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1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冒号):“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1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1点“捧着1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冒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冒号):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1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1朝1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1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冒号):“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冒号):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1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1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冒号):“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1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近半年来,教育界谈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词儿很热门,几乎所有基础教育方面的研讨会都提到这个概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可谓与时俱进,人人不甘落后啊!更有个别学校竟然已经组织展示活动,拿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实在让我们这些还停留于思考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层面的同行“刮目相看”。不管怎么说吧,这种教育的快文化现象至少再一次说明: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是未来教育研究的热点。这确实是一个我们今后教育研究与实践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会牵动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修改、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再建设、中高考与学生评价变革等一系列工作。可以说任重道远。
不过,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当许多学校已经抓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不要忽视,甚至应该高度重视,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因为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如果只急急忙忙从形式上、表面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弄清楚了,教师自然会实现教育教学的转型,自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原因在于,教师的素质很可能难以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师资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只会讲授课本知识,自己没有创新意识与精神,那么又怎么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有的教师自身就缺乏人文素养,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夯实人文底蕴呢?因此,培育与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
客观地讲,目前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多,谈教师核心素养的少。但是,冷静想一想,办学的主要力量依靠谁呢?一定是教师。办学质量的保障是什么呢?是教师质量。记得一位教育界的老领导曾说,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会高过它的教师质量。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还得回到提高教师水平上来。认识到了这点,搞教育管理的各位同仁才抓住了改革的关键,才找准了自己的发力点。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呢?借鉴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如果用关键词语的方式呈现我的认识,那么以下一些词语必不可少: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等等。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时髦名词满天飞的今天,我仍然把“热爱学生”作为如此重要的关键词语呢?因为在基础教育工作了近三十年,我坚信,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不论学校形态如何存在,教师的爱都是儿童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也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所以,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养 促进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保健者 示范者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其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对学生的成长作用极大。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人文素养格外重要,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格外严格。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爱岗乐业,热爱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的美德,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不计名利,乐于献身,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敬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真正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一心想着学生,一心想着教学。只有具有这种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才能为祖国建设培育一代代的人才。
一、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工作中,师爱是很重要的,它是教师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求回报”的境地,绝对不能有“门第之见”应做到“有教无类。”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有爱心、耐心、恒心、爱心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能化春风细雨吹拂滋润学生的心房,为师生的沟通架设一座心灵之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的自我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选择自我学习的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各有差异,有的孩子一点就破,有的则不然,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铁杵磨针般的耐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辅导学生,切忌易怒易燥,以持之以恒的,热忱的态度转变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学生自律守纪,团结合作精神。
二、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见,教师不仅在道德品质方面树立光辉典范,而且必须在知识,业务上力求长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盆水、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更广之。要教书育人,就得不断地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这就要求教师继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具有雄厚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精通本专业知识和关于文化经典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关注学生的心理卫生,创造谅解和宽容的气氛。
三、做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交往,既要合作,就有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交往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师生间人格的平等性。二是互动,师生互教互学,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自发挥作用,教师在教,是在通过对话施教,学生在学,也是在对话中学,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成长负责。三是互惠,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学习则是主体性的实现,学生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高度的人文素养。
四、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各种素质养成的基础,而且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 水平、才能发展的方向,起着助力作用和预示作用。现代家庭中,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老师就应该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培养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勇气,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情、谦虚公平、乐于助人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主动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
五、做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智者泉涌,行可以为表仪着,人师也”。也就是说,做老师应该智慧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和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化的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鉴定性,教师在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有耐心。“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教育不可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时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率先垂范,使得自身每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为学生的成长搭梯架桥,去体验教育硕果的喜悦。
【参考资料】
【关键词】信息素养 教育观念 信息环境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79-01
一、引言
信息时代,以信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基本素养,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引起广泛关注,本文结合自身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对现代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探析。
二、教育观念
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无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还是校长、教师、学生,都应在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教育观念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障碍,要做一个跟上时展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就必须重新思考,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换,用现代教育观念作为教学实践的指南,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1.教师观的转变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或“指导者”。
(1)引导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册刘和发展元认知能力;
(3)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辅导学生在网络上找到需要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利用新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5)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等品质。
可见,信息时代下教师拥有本专业知识体系和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2.学生观的转变
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识的建构。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新的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更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发展的统一,关注潜能的开发,新的学生观还包括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承认与尊重,把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看做是教育不可忽视的任务。
3.教学观的转变
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消极和被动接受知识的专制性的教学观,转变为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为学生提供平台,指引方向,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关键时刻给与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学会获取、筛选、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增强智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不仅仅传授了课本知识,还重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尤其要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4.学习观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必须适应终身教育的转换,有一次性学习者为职前职后纵身学习者。教师本身更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新科学知识,是自己始终保持知识的领先地位,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走在学生前面,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这样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教师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转变与现代教师教育新理念不相适应的观念和行为,找准并摆正自己所处的角色与位置。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莲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三、教师信息素养环境调查与分析
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由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浅见环境三大部分组成。进行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必须是各项内容同步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的形成受制于信息环境的差异,教师没有或很少有机会上网,信息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满足教师上网的需求就要有相当数量和相当水平的信息设备与教学资源,建构信息化的环境。而目前,影响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如下:
1.硬件资源建设不足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据日本1998年的《通信白皮书》统计,截止到1997年3月,日本的公立中小学里普遍配置了教育用电脑,小学电脑的配置率已经达到90.7%,初中99.8%,高中已达100%,聋哑学校等特种教育机构内的电脑配置率也超过了90%;公立中小学学会用电脑的教师达到了46.5%;到1997年5月,加入因特网的公立中小学占到总数的9.8%。从需求来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基础还比较薄弱。
2.软件资源建设滞后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组织和有效传播可谓是重点工程。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教育信息化较为成功的建设模式应该是70%应在软件资源上的建设,而30%在硬件。但是调查显示,在建设中70.4%的学校精简投入建设比例占60%70%。不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普遍存在着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
3.潜件环境建设
潜件环境包括:教学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思想意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学生信息化能力与意识的发展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影响潜件环境因素:国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教育行政机关、教师培训部门培训模式及培训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标准;教师本身利用信息资源营造环境的意识等等。调查中发现,教师上网查询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教学的交流,利用网络寻找信息资源,营造自己的信息环境比率较低,没有体验信息所带来的效益,阻碍浅件环境的建设。
若按此说法,今天的有些教师似很难尊称其为“文化人”。
――市里组织一批优秀教师暑期游黄山。黄山文殊院附近的一处山崖上刻有“观止”二字,从旁边的注解可以看出是乾隆下江南时的手书。刚经过一段艰苦的攀登,此时此地看着眼前的壮丽景色,再欣赏这刚劲浑然的石刻,感觉真是很妙,真是观景莫过于此,以为观止矣。驻足观赏之时,忽闻一声:“哦,止观!”循声看去,原来是团里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教师。他接着对众人说:“嘿,快上,在这儿停下来看。”接着又是几声“止观,止观……”。既是市级优秀教师,当为佼佼者,却连古人由右而左的书写习惯都不知;《古文观止》即使未读过,书名总该有所耳闻吧。
“观止”出典于《左传》,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看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赞美之至,别的乐舞再也不要看了,“观止矣”。原意是指事物好到了极点。
无独有偶。曾与几位特级教师应邀去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座谈会上,一位台湾同行发言中说了“君子不器”一语,会后便有两人问我此话何意。我告诉他们,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有学问的人不要把自己看作器皿,只有一种用处,要多才多艺才对。
在解放初期,能识文断字,就算是有文化,高中毕业就能算是一个文化人了。社会发展到今天,对于文化人大概不能再用这样的标准了吧。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须有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其实这种要求不算为过。上面提及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虽不乏专业知识,但人文知识却显贫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我们教师,因为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对传统文化是持否定和批评态度的。
一、人文素养缺失,难以担当育人之职
如果仅是不知“观止”和“君子不器”,或无关大局,而缺少人文素养的教师面对今天思想活跃、敏锐好学的学生,往往就难担育人之职。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位80后女作家说高中时的她曾在周记本上有感而发:“草原知道离群羔羊的孤独;沙漠知道迷途行者的孤独;大海知道漂泊水手的孤独;谁,谁知道我的孤独?”结果班主任看了,批道:“希望你热爱集体,融入集体,别让可怕的孤独感销蚀了你的青春。”女孩看后甚为不悦,于是就让语文老师看。语文老师批道:“这首伤悲忧郁的小诗,堪称‘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现代版。孤独感是你心理开始成熟的标志。可以说,古来圣贤皆孤独。――屈原由于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孤独,贾谊因‘谗谀得志’‘方正倒植’而孤独,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孤独,坡因流贬江湖而孤独……海明威甚至说,写作是孤独的生涯。而一般人的孤独有三种状态,一是惶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二是安下心来,有规律地生活,用读书写作来排解寂寞;三是让孤独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相信你能达到第三重境界!”女孩看了,心中感动,她写道:“谢谢老师。有了文字和思想的伴随,人生路上再多的孤独和寂寞,我都会甘之如饴……”
显然,那位班主任老师的说教如隔靴搔痒,可以说她既不懂学生,又不解“孤独”,而那位语文老师则凭借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学生进行了真诚的心灵交流,给了学生真正的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确实比知识、技能更为重要,更具层次。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要对人的精神、情感和气质进行影响和提升。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具有高瞻远瞩的历史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式、不同流俗的价值取向、独到精辟的人生见地、淡泊优雅的生活志趣,所有这些都与人文素养无法分开。人文素养直到近年才被提及,曾几何时,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糟粕”,还谈何人文素养?我读高中时,只因在作文中写了一句“我是多么的孤独啊”,就被批为“资产阶级思想”,学校领导找我谈话,正告我要“投身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好好改造世界观”。现在看来,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上接受过的文化财富,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痕迹。”许多学者、作家都没有接受过我们今天的知识,却成为大家,就是因为他们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我们如果只是追求应试成绩而忽视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和精神底子,会使许多优秀学生无法达到其人生和事业应有的高度,也会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二、人文素养的滋养,还是要靠多读书和会读书
季羡林先生说,人文素养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染而成。他还说,人的修养和气质,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且还融进了自己的悟性。
20世纪早期我国文化界的大师、学者如群星灿烂,令人仰慕。其实,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曾下的苦功――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本事从哪里来?从幼童时就开始的阅读和背诵中来。当年茅盾能背诵《红楼梦》,郑振铎能背诵《左传》,巴金能背诵《古文观止》,范文澜能背诵《文心雕龙》……这需花费多少心血!我们若能效法他们苦功的十分之一,情形大概就会大不相同。
现今,我国人均读书的数量很少。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北欧国家国民每年读书24本左右,美国人年均阅读17本书,韩国人11本,日本、法国国民每年读书数量在8.4本左右;而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人均仅读4.39本书。我对这个“人均4.39本”仍有怀疑,因为文教界不少人终年也不买一本书的。我曾问一位中学教师,这一年读了些什么书,他说:“学校没发。”这个回答令我难忘。如果应试教育深入人心,教师的确不需要读很多书。很多校长就不是读书人,管校长的教育局长也非“学而优”之人。学校首先要有浓郁的人文氛围,可惜现在已被急功近利的应试氛围所取代。平时基本不看书,不读报,还能称作是文化人吗?
要读书,更要会读书。只有将读过的经典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气质,人文素养才能得到滋补。记得读大学时,有机会与郭绍虞先生同居一室达数月之久,两人常作“桃源夜谈”。他极喜欢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说此诗意境幽深。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心情复杂,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压垮其精神,他借助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专注地“独钓寒江雪”,写下大量优秀诗文。郭先生告诉我,他从年轻时代起就把柳宗元这首诗中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读书和治学中,在艰苦寂寞的条件下,力排各种干扰、诱惑,犹如置身于极为清静的环境之中,发扬“独钓寒江雪”的精神,不只是盯准鱼钩,而是把眼光放远,享受的不只是钓到的鱼,而是享受钓鱼的过程,结果收获甚丰。他对我说:“欣赏诗文,不仅要懂得作者抒发的情感,还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进去。”数十年来,我照着他说的去做,即使面对非议,也坚持边教书边读书边写作,无畏地“独钓寒江雪”。数十年来,也写下了千余篇文章和十多本著作。
三、提升人文素养是为了创新
说到底,提升人文素养,不是要倒退到传统文化中去,而是为了创新;不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正如周国平所说,人文素养越深厚,对现实和自我的认识越清醒,人生选择就越自觉。
一些年轻教师很想成为创新型人才,愿望虽好,但由于人文素养的不足,思想往往进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创新需天才,而吾乃等闲之辈。”
其实,创新依赖的因素很多,并不单纯依赖某种特殊之才或是方仲永式的早慧。数学家不一定有速算才能,有速算才能也未必能成为数学家。记忆力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力和判断力。反应敏捷诚然可贵,但即使反应迟钝些,如能抓住本质的东西,锲而不舍,善于联想和发挥,思想以深刻独到见长,同样也能创新。许多学生时代的尖子没有成为科学家,相反,许多普通学生后来却做出杰出贡献。高斯两次考大学都未考上,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在学生时代都不突出,后来他们都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师。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误区之二:“学问功底差,等知识变渊博了再谈创新。”
其实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巴金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雷雨》《日出》都是青年时的,尽管后来他们的知识比青年时代时更丰富,理论水平也更高,但却未能再写出超过它们的好作品。郭沫若写《屈原》时没读过《李尔王》,写《虎符》时没读过《东周列国志》,他甚至认为,如果读了这些书,就写不出来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是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既不懂黎曼几何,也不懂张量分析,这些知识都是后来学的。他说,最有效的学习是在需要用它的时候。
著名数学家雅可比打了个比方:“要是你的父亲坚持要先认识世界上所有的姑娘,然后再跟一个姑娘结婚,那他就永远不会结婚,也永远不会有你了。”他说此话,就是为了鼓励那些自惭形秽、缺乏创新勇气的学生。
误区之三:“简单问题早已解决,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近年来,科学的一些重大进展,其基本思想都是很简单的,往往可以追溯到大学和中学的课程,从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中找到线索。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森曾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人接受信息、传递信息靠的是什么。有人会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靠的是神经。但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它是神经中的什么物质传递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花了4年时间,最后问题得以解决。
误区之四:“创新都是重大的,小处谈不上创新。”
创新不在大小,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学生作文中就时有创新的微光。如有学生说周敦颐说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语文则是“可亵玩而不可远观”。再如有的学生提出“保护性破坏” “节约性浪费”这样的新概念,都属创新思维的微光。可以说,每个人头脑中都有这种微光的闪现,可惜大多自生自灭。
1.展示热情。如果你热心于教学,请把它展现出来,让学习充满乐趣。你在教学方面的热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重要。超越课堂有助于建立团队感,热情是会传染的。
2.熟知你的教学内容。紧跟本专业领域前沿。如果你教幼儿园,应该订阅一份早期教育杂志。如果你教化学,应当参加当地大学的学术研讨会。无论这是你工作的第1年还是第30年,都应该紧跟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3.组织化。高效率的组织可以使你和孩子们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保持一个执行常规的习惯: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材料,张贴课外作业,交流班级新闻,等等。建立类似的常规制度可以使班级运转有序,从而让你拥有更多的时间实施教学,使孩子们忙而不乱。
4.活跃教学。教学有成效的教师是很投入的。他们走来走去,他们不是四处站着而是非常忙碌,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5.态度友好。伏尔泰说:“一个人每天所做的最勇敢的抉择就是保持一个好心情。”孩子们不需要一个情绪恶劣的老师,他们需要态度积极的榜样。留心听你对他人所说的以及你说话时的语调,你应展示你的耐心、尊重。同样,管理者们也应对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区展示友好的态度。
6.建立成功的班级管理体系。从第一天起就建立并执行你的班级管理体系。纪律和合理的班级结构对孩子们做功课以及拥有一个有序的班级环境是必要的。保持一贯和公正,避免制定无法前后一致执行的规则,因为如果这样,学生们很快就会意识到你所说的并不重要。
7.有步骤地教学。学习的总量是与学习的机会相关的。学生们通过“做”学得最多,而不是通过“观察”“站成一排”或“听”。为你的课程制定一个教育时间表。没有比到学期结束时才意识到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课程学习内容更糟糕的事了。
8.掌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教师必须与他人友好共事。如果人们不喜欢你作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他们就不会想围在你身边,更不用说完成你布置的任务了。对学生来说如此,对你的同僚和学生家长来说,也是如此。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是必不可少的。
9.清晰交流。教学有成效的教师能够清晰地传达信息。记住简洁。在讲解时给予演示。在展示新信息时,教师要给予正确的说明。这一过程包括讲解、概述、总结和复习。因为孩子们对其所学以及为什么要学通常是一无所知的。
10.有效提问。提问是一个有力的教学工具,它能促进思维的活跃。要对全班及个人进行提问。当对个别学生提问时,应在叫学生名字之前先提问,给出等待的时间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思考。不要太快地叫学生的名字。
一个无效的提问方式是:“南茜,你认为爱迪生最有用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当某人的名字被提及时,其他人就会放松,不再参与其中了。教师可以这样问:“爱迪生最有用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然后停3到5秒钟。这一等待过程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并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看起来等待的时间有点长,但这种方法是被很多成功的教师有效运用了的。
11.有区分的教学。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是教一群学习方式、个性和学习速率差异很大的学生。教师需要把听觉、视觉和动手操作技术混在一起。对有些特殊课程,可以按学生相近的特点或技能差距分组。
12.在班级追求成功率。学是吃力的学生会变得沮丧,导致行为问题,进而丧失努力。研究表明,成功率要至少达到80%才是乐观的。当学生们不能成功解答问题时,教师应提供进一步的指导或把任务简化至他们能掌握。
13.保持高期望。教师应该期望他们的学生学得好。高期望往往意味着好成绩。一个学生,即使不那么令人愉快或能力较差,教师都应该对他提出要求。学生们尊重那些期望他们做得最好的教师。
14.创建令人愉快的气氛。一个忧郁、单调、沉闷的课堂会降低成功学习的百分比。愉快、开心的课堂才能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并不需要创建魔幻王国来促进学习,只需要创建一个令人愉快的课堂,让学生们感觉舒适,这样的气氛是点燃学习热情所必需的。
15.弹性化。教学需要弹性。在教学计划实施中,如果意外的话题出现,你能否做出及时调整?当有必要帮助一个孩子时,你是否对学生们当中不同的惯例、规则足够敏感?当你所做的最好的计划在现实面前失控而不得不做出改变时,你能否还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在积极的状态?当然,讲求弹性化,也不能完全不顾教学初衷。
教育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教师所需要的素养根据不同的目标及学校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以上所列举的这些要点通常是尽责的管理者们在聘用新教师时所要求的,也是他们在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中努力培养并期望其改进的。
(本文作者罗伯特E・格雷系美国《杰出教学》杂志的创始人和发行人,美国南卡罗莱纳州Clifdale小学校长,有着30年教育管理经验。该杂志的宗旨是“缩小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成功”。本文所译原文出自美国《教育文摘》。)
任务驱动,激活动力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修炼”。这种修炼只有来自教师个人内在的学习欲望和发展动力,才能让自己成长为更为开放、更为敏锐、更为与时俱进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具备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是应对这个世界变化的唯一不变的方法。
2008年以来,我校以创“河南省教师发展学校”为契机,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突破口,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制定了《罗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目标》,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来增强教师们对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理性思考。在日常工作中,学校不断地给教师们分配任务,搭建平台,传导压力,激励教师依靠自身的自觉行为,把学习与提高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把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技能,善用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教学及班级管理深度融合成为自己有效工作的思维模式。大家在实践中深刻体悟到,提高信息素养是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基础,是享受教育之美的重要途径。
学校结合校情制定了《罗山一中教育信息化5年发展规划》和《罗山一中教师信息素养评估细则》,将教师的信息意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信息伦理素养等进行细化,逐条分解到《评估细则》中,每学期末全面考核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作为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种评价导向大大促进了教师们自觉提升信息素养的主动性。
为了给大家搭建平台,我校将校园网站的建设任务交给12位青年教师义务承担,每人承包一个模块,负责日常上传、更新和维护等工作;将每间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和备课组的每台电脑分别承包给一位教师管理;将每个月的信息技术培训任务分解给35岁以下的教师轮流承担;将每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主讲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来评估;将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承包给4位教师专项负责。另外,每个月都要通过问卷调查全面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况;每一个学期末,都要检查教师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历史记录;每学年末,学校都要开展微课评比活动;每年暑假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上,各个备课组都要选派代表上台展示个人信息素养发展的成果。2016年6月以来,我校又组织教师承担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十三五”教育信息化专项重点课题――《基于网络平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这样,在任务的驱动下,大家学有目标,行有方向,干有动力。不仅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善环境,“用”中提升
教师的信息素养只有在信息化环境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通过优良的信息化环境得到持续的提升。近年来,我们把硬件设备的投入、软件系统的建设、网络空间的拓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列为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建成了学生微机房、电子备课室;成立了校园网络中心,完善了校园网,实现了班班通;安装了OA办公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和校园安防系统等。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又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在全校各个班级安装了“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这些设施设备及软件平台已成为学校各项工作必需的基本工具。在它们面前,每一位教师既有一种在这所数字化校园里工作的优越感,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让大家主动适应这样的信息化环境,首先,我们选择了与教师日常工作相关的应用项目作为切入点,创设“不得不用、用之有益”的技术应用环境 。如电子白板的熟练操作、“优课教学软件系统”的常态化利用,还有每周的工作安排、信息动态、事务通知、检查考核、学生成绩、图书资料查询、学科资源库建设、校讯通等,形成了“人人参与、全员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其次,通过各种培训,让教师们更新观念,掌握技能,变“不会用” “不想用”为“我会用”“我要用”,从而让教师在“用”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再次,我们对各种设施设备及软件系统及时更新和升级,并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为教师们的正常使用扫除障碍,从而调动广大教师自觉使用网络设备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素养,一流的应用”。最后,组织教师广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大家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牢固树立资源意识,不断生成新的知识,为提高信息素养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实践证明,我校近几年一大批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借助信息化这个大平台发展起来的。
深度融合,助推成长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一方面,信息技术要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教育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提供支撑,而实现这种过程的主体是教师,这就给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在这里,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转变为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学科专题网站、资源库、微课视频等)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的工具与情感体验的工具。在上述四种“转变”中,教师会面临更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在我校,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授课教师,都必须自觉地将信息技术与日常工作过程融合起来,在融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找规律,改变观念,形成能力,提高效益。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仅仅学会了应用必备的信息技术,而且善于开发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2010~2013年,我校教师承担的省级课题《教师信息化素养与专业发展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成功结题,并荣获“河南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6年上半年以来,我们围绕“利用优课教学软件系统,全面提升课堂效益”这个实践课题,展开了各种培训,并通过课堂观摩、专题研讨和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分享成果,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中体验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在每一次培训、每一次研讨中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们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