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目前医药市场状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目前医药市场状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医药市场状况

第1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一、中国医药终端形态

近年来中国医药市场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现象。无论是医药市场的经济理论家还是实践者,纷纷对中国医药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走势献言,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目前大多数行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为: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第三终端。第一终端主要是指二级以上的医院;第二终端泛指城市药店;第三终端泛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场所,其范围包括: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结合部的卫生所、私人诊所、厂矿企业门诊部等。

当然也有部分专家和学者认为第三终端的概念不清晰,提出所谓终端:是指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医院、药店、诊所等单位。国家将其分为医院和药店两大系统,医院系统归卫生部管理,药店系统归SFDA管理。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的国情,中国13亿人口有着9亿农民,在农村的城市化远没有达标的时代,将农村的医药市场单独出来组成一个终端范畴是完全有必要的,至于将一些厂矿企业医院、一级医院、卫生所、民营诊所也列入第三终端范畴是由于这些领域涉入者少、受关注少、营销资源配备少等因素导致其可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医药企业或者商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针对第三终端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战术,可以进入该领域也可以不进入该领域!但第三终端是客观存在的!

现在有不少制药企业、医药批发商业关注第三终端,同时真真切切的在第三终端中耕耘收获。2005年蜀中药业集团的销售额年增长率超过了30%,其整体销售额中有30%以上是在农村医药市场实现的,也就是第三终端的范畴。2005年蜀中阿莫西林胶囊的销售数量达40亿粒,占该品种全国市场的3成以上,氨咖黄敏胶囊、板蓝根颗粒、多酶片、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和氯芬黄敏片的销量也居全国第一,各品种在农村市场的销售额均占全国总市场的80%以上。蜀中药业现已成为中国知名的普药企业之一。

无论大家如何讨论第三终端,它确实存在,它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它是中国特色的医药细分市场,它确实可以给予辛辛苦苦的耕耘者真诚的回报。谁能为中国第三终端的主要部分农村医药市场提供价廉质优的药品、提供百姓放心、提供百姓用得起的药品,他就是民族的英雄!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接下来谁又能够解决农民的健康用药问题?谁是第二个蜀中药业呢?

笔者在研究中国医药市场各种终端形态时,发现诊所一直是被人忽视的部分,或者将其归纳在第三终端范畴中!然而,从各种数据、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的特点发现,诊所,作为未来重要医药市场组成部分,将成为医院、药店、农村市场之外的又一个规范的中国医药终端市场!它是中国医药市场的蓝海——第四终端在期待中觉醒、在艰难中前进!本文将就诊所这一终端形态予以刨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参考讨论。

二、目前国内诊所概况

提到诊所,不管是医药业内还是业外,人们始终对其存在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的!也许是中国目前的“黑诊所”也就是无证诊所太多的缘故,据权威机关报道,2004年中国清理整顿私人诊所的数量达到约2.5万个之多!

无证诊所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清查和打击无证诊所,但收效甚微。无证诊所为什么会产生?为什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医药市场近20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国医药产品的销售额年平均增长为13.5%,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约4700亿元人民币,我国的医药市场已经颇具规模。

虽然我国的医药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的过程当中,但当前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卫生事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我国亿万人口离“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还有差距,这些都导致我国正常渠道的医药供给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中用于投入医疗的比例高达15%左右,我国的GDP总值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比例也只有不到5%,而我国人口总数又是美国的4倍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消息,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倒数第四,居第188位;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2%,卫生投入却仅占世界卫生总投入的2%。诊所正是这种中国特色的国情下的产物,而无证诊所正是在正常诊所的数量、质量等还不具备完全弥补国家卫生机构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一种必然的过渡产物。

尽管由于诊所业的种种不规范性的存在,但诊所作为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种,是重要的一种,是关系国家卫生体系健全的关键部分。

1、规模

从中国权威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民营诊所保持着13万家的规模,约占中国卫生机构总数量的50%!这还不包括一些公立的诊所。从数量上看,诊所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卫生机构组成部分,弥补了国家由于财力问题对医疗投资的不足。而我们熟知的第二终端即各种药店的门店也就20多万家。因此,从规模上看,诊所,这一被人忽视的医疗业态足够形成一种终端形态。

2、赢利状况

以深圳市的医疗格局为例,深圳约七成民营医疗机构包括诊所,经营持平、亏损或者面临倒闭。据深圳市卫生局统计,2005年该市共有民营医疗机构956家(医院52家,诊所门诊部575家,医务室329家),占该市医疗机构总数的66.9%。而目前,深圳市尚有18家民营医院、572家诊所门诊部已获批准正在筹建中,新增诊所、门诊部及医院80%以上位于当前医疗资源较缺乏和劳务工集聚的宝安、龙岗两区。深圳市的民营医疗机构的数量和市场份额在全国是最大的,但该市已开业的社会医疗机构中,30%盈利,30%持平,30%亏损,10%面临倒闭。民营医院的病床平均使用率仅47.25%,甚至有些仅为5.2%。

诊所的赢利普遍不高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要创办民营医疗机构首先要取得卫生部门的执业许可证,然后按照设立公司的手续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所以税务部门也就按照服务业的标准对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征税。根据调查,公立医院的政府财政补贴大概要占到总收入的8%-10%,且没有税负。而民营医疗机构在承担8%左右的税收负担的情况下并不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因此,民营医疗机构的成本至少要比公立医院高15%。同时,民营医疗机构的收费一般要比公立医院少5-10%,总体来看,民营医疗机构要比公立医院的毛利低20%左右。此外大多数民营医疗机构不能入选国家医保合作单位,尤其是诊所。

另外,诊所赢利水平较低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与老百姓的态度有关。由于诊所没有大牌专家,同时黑诊所的事件层出不穷,导致诊所等民营医疗机构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较低。国家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民营医疗机构虽然数量较大,但其诊疗人次却仅有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3%。

3、诊所人员素质

调查报告显示诊所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诊所的聘用人员中,有50%的人员来自乡镇卫生院、企业医务室、一级医院等,相当部分的诊所医师或护士没有达到卫生部医师及护士资格考试的要求。同时国家的医务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现有的公立医疗机构,截止2005年底,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3.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55.6万人),注册护士135万人。由于现有的这些专业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较少到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诊所中工作,而培训资源又不能有效的落实到诊所的卫生从业人员,导致诊所的医疗服务水平远低于公立医院。这与国外的诊所有很大的区别。

美国的医院有公私立之分。公立医院包括各级政府和公立大学办的医院,由政府拨款,占美国医院总数的约30%;私立医院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之分,分别占医院总数的约55%和约15%。非营利性医院一般由私立大学、宗教团体及其他非营利组织经营;营利性医院主要服务对象是具有支付能力的患者。美国大多数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承担门诊治疗。他们一方面在医院从事工作,另外一方面则经营自己的诊所。因此,美国的诊所业极为发达,他们的从业人员素质极高,老百姓也赋予了较高的信赖度。

4、诊所经营特点

中国的诊所在经营上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中国还没有进行医药分家,一个诊所就相当于一个小型医院或者一个卫生院,但其又具备药店的属性,诊所的赢利主要通过药品的买卖,同时收取象征性的治疗费。因此,中国的民营诊所有13万家,就相当于有13万个药店门店,而这些门店是具备开处方的门店!但目前中国的诊所绝大多数还是孤军奋战,艰难经营,有些诊所通过与退休的名老医生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他们吸引患者,同时通过患者购买药品或者接受简单治疗获取利润。如果能够在这些诊所中进行规范管理,组成一定规模的连锁业态,将是未来中国医药市场的一匹黑马!当然前提是中国的医药分家还没有实施。

三、诊所业态发展的展望

1、诊所的定位

诊所应该视同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老百姓提供快速、安全、有效、便宜的初级健康医疗服务。

2、强化政府对诊所的管理

健全诊所的准入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任何机构或个人满足市场准入条件,就应该允许其进入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建立政府服务机制,将诊所视为关系民生的重要医疗机构,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诊所的正常发展,提供优良的政府服务系统;

健全诊所监督机制,严格监督管理诊所的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诊所的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健全诊所医疗人员的再教育机制,提高诊所医疗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鼓励离退休老医生发挥余热,参与到诊所的医疗工作,为诊所的医疗人员提供业务指导的同时为民众再服务,鼓励新毕业医疗人员参与到诊所的工作,在诊所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拓展投资渠道有序发展诊所业态

国家应加快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和服务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促进各种民营社会医疗机构的建立,这样既可以减少政府投入,又充分运用了民间资本。

诊所的投资小,需要的设备和人员少,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也不高,国家应该考虑建立国有诊所系统,提供健康咨询和治疗小病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新型形成和发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诊所行业。

4、加强民众教育

诊所本身加强品牌建设,锻炼内功,提供自身的素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与政府共同倡导“大病近医院、小病进社区进诊所”,为诊所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加强诊所在老百姓中的专业地位,为医疗资源合理的利用奠定扎实的基础。

5、制药企业参与诊所建设

公立医疗机构能够执掌中国医药市场的牛耳,与制药企业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如果制药企业能够将一部分财力物力人力用于诊所市场,一方面诊所能够得到更快发展的机会,同时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希望之火

2005年各个地方都在采取多种办医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事业,并逐步放开社会医疗机构数量。深圳市规划民营医疗机构要在短时间增至1600家,到2010年社会医疗机构门诊量的市场占有率达30%,住院量达15%。

第2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因此,在营销模式的变化及产品在市场的不同阶段,或在货币紧缩、通涨的现实状态下,产品价格体系须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才能确保其能够适合于当前的市场竞争。通过进行价格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稳定销售渠道,确保厂家、各经销商、分销商及终端客户在经营该产品时仍能继续获取合理的利润,又不失其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通过品牌建设,才能使产品发展成为长盛不衰的品牌产品。

一、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对药企的不利影响:

国内医药行业经历了多年混战期,地标转国标、GMP/GSP认证改造、医疗体制改革、基药申报等,现有的药品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而“一药百家产”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在流通及零售行业,也得于蓬勃发展,并快速趋向于区域整合和区域垄断。生产行业的整合却来得相对缓慢。在渠道和终端逐步单一的状态下,对利润的要求不降反升,对渠道而言,配送费、流向费、答谢费、司庆费、信息费等等的收费名头层出不穷,对终端而言,越来越模仿商超模式,上架费、陈列费、条码费、促销费、配送费、赞助费等等的收费名头举不胜举。

因产品同质化现象的严重,决胜终端成为现有医药营销模式的主流,对医生、店员这类直接面对患者、消费者的群体进行着竞争性的糖丸攻势,开方回扣、带金销售已形成行业营销定律,而这一切的费用来源药企的利润,这种决胜终端的营销模式无形中使不少药企处于医药行业中的劣势地位,而对于渠道和终端,从产品利润的高低对药企具有多种选择性。

零售价格是价格体系的最后一环,在终端恶性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也是最不稳定的一环,受供需关系的影响,表现得相对直接和透明。在国家对药品监管和价格限制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下,虽然社会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但药品价格仍呈现下跌的走势,广东省更是在2010年9月份开始实施 《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希望通过出厂、流通、零售三个环节将药价水分挤出。但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在无法改变医药市场营销模式的状态下,使本已利润薄弱、产品品牌力小的国内中小型药企将经受严重打击,而大品牌药企包括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则在这种政策下赢得先机。

这种医改中因药价问题使药企与政府之间形成一个博弈过程,而市场营销模式并未因此而改变,最终导致的是低价高效老药的退市的情况类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国内医药市场化模式的畸形所造成的,只有改变国内现有的医药市场化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药品终端价格的下降,而药企又能够获取足够的利润,进行药品生产、质量和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现有医药市场模式使药品必须具备“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

维护适合于现有医药营销模式且具有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成为药企确保产品在市场生存的关键。就药品而言,目前价格体系中的价格包括:出厂价、价、经销价、配送价和零售价等,每个价格的差额和返点决定了各级客户的利润。如设定价格体系不符合市场的实际状况,那么营销工作便很难开展,药品推广受阻;如设定的价格体系符合市场实际状况,但营销管理制度未有效对价格体系进行有效监管,价格体系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会被打破,最终造成药品在市场上的溃退。各渠道、终端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着价格体系,同质化产品竞争程度越强,价格体系就越难于维系。在国家政策、通货膨胀、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原本稳固的价格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何为符合现有医药市场模式“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即各级价格均符合客户利润要求的价格体系,有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价与最低出厂价的总差额,能够满足销售体系中的所有客户。但近年来,在渠道和终端垄断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合理空间非但没有被压缩,反倒出现膨胀的现象,而国家对药价的打压,最终压缩了的仅仅是最上游的空间,也即是药企自身的利润空间,最终导致药企放弃原有产品,不少药企有很多产品批文但实际未有生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价格管控下小品牌药企的生存困局

药企是设定药品价格体系的决定者,随着药品上市时间的推移,当药品在市场形成竞争后,销售体系中上一层的利润不断被下一层剥夺,如没有及时进行价格体系的巩固,当下跌后的价格已在客户链和消费者当中形成定势时,进行价格体系的恢复非常困难。药企通过对渠道管控、货量管理、终端竞争平衡以及零售价维护等达到稳固价格体系的目的。也有不少药企,通过重建价格体系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强势品牌药品,价格的调整具有类似行政命令的性质,一般而言,销售受影响的时间很短,消费者因对品牌的高认可度,亦会很快能够接受新的药品价格,在终端销售的拉动下,渠道链中的每一级客户在有微薄利润下,亦能接受新的价格体系。

而对于小品牌药品而言,在没有品牌投入支撑的情况下,以满足最大“合理空间”的价格体系而取胜是一贯的营销行为,但持续的非良性竞争和政策对价格的打压,“合理空间”迅速失去优势,致使很多小品牌药企面临难困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者方面:对于小品牌药品,品牌投入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弱,影响其主动购买,药店销售则可有可无。在药品零售价下降的情况下,终端铺货率持续下降。

(二)终端销售方面:零售价格的下跌,要使价格体系继续符合“合理空间”,药企必然降低自身利润,亦使得药企对终端销售的糖丸攻势减弱,导致最终销售决策者医生、店员均失去开方和主推的动力,出现严重的销售断层。

(三)渠道销售方面:目前医药渠道市场主动分销的能力处于薄弱状态,在消费者和终端主动销售拉动力减弱的状况下,渠道滞销现象成为必然。

四、小品牌药企如何进行变革和创新?

第3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摘 要:国际化医药市场环境对我国的传统民族医药产业--中药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应该加强对中医药产业中不足及优势的分析。本文从中药的特色入手,对中药现代化的主旋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创新;中药;现代化

前言:在我国,中药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扁鹊、华佗等神医用中药救人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与中药在我国的流传和发展不同,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和影响:非华人社会的人们习惯利用西药治疗自身疾病,他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中药,并对中药的药效及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因此,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加强对各类阻碍问题的解决。

1特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与西药在理论体系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从本质角度来讲,中药的特色性特点是其能够在医疗领域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基本原因。随着人们健康理念、对疾病认知的不断变化,人们的诊疗需求逐渐从传统的疾病治疗模式转化成集机体保健、疾病预防、疾病治疗以及后期康复与一体的多维度模式。就西药而言,人们医疗保健需求的变化要求相关人员加强各种化学合成物的分析[1]。从西药研究成效来看,整个研究过程周期较长,所得合成西药毒副作用相对较大,且所需难度及成本相对较高。

相比之下,中药的优势较为明显。为满足人们的保健、养生需求,可以加强对中药的分析和研究。从目前我国的中药应用现状来看,中药已经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性疾病以及其他相关疑难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中药的药效是基于各类中药成分间的协同作用产生的,因此患者服用中药后基本不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或抗药性,其疗效较为显著。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应对西药冲击的主要发展战略为:充分发挥中药的特色,结合人们的实际需求开展中药的开发及实践,进而扩大中药在医疗健康市场中的占有率。

2规范

从中药的发展历史来看,中药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在这种背景中,国人对中药的接受及认可已经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而言,他们更加相信各种科学技术。在文化差异的鸿沟之下,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无法准确揭示中药药效的产生机理和药性。这种现象对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面对人们对中药现代化普及发展安全性的要求,现有的科学技术及中药研究工作难以得出各种复方天然药物的准确安全性数据及药性数据。作为我国传统产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药的普及应用过程中,相关人员过分重视其从中药推广中获得的经济利润,并未对中药研发及产品生产等方面制定完善、标准的制度规范。为了促进中药现代化发展目的的实现,应该加强对中药作用机理、成药研制药性分析说明等质量标准及理论体系的规范。在提升其规范水平的同时,促进西方国家对中药的接纳和应用。

3创新

医疗健康保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决定着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的严峻性: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中药的发展需要将创新作为基本原则,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对自身进行调节,进而提升中药产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之间的契合性水平。

从我国目前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已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就创新层面而言,该领域发展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在中药上的药材资源储备优势和丰富的应用经验为中药的创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该深入完善中药研发系统。除了已经取得良好应用成效的疾病类型之外,中药现代化创新发展应该将西药难以治愈的疑难病种作为主要目标[2]。结合人们在用药方法、剂型等方面的偏好,研发出药效极佳、方便安全的创新型中药产品,在扩大中药应用范畴的同时,促进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我国这一传统医药产业的惊人魅力。

4发展

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多以自给自足模式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独立发展模式转化为多元化发展模式。这种变化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目前我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除了少数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中药成品之外,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以受西药挤占、产品出口发展速度较慢为主。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第一,内部原因。中医药企业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为从开放性的医疗市场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为客户提供质量不合格的中成药产品。这种发展方式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种变化严重危害了我国中成药产品的药效以及中医药产业的对外声誉。此外,干扰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包含各类中成药产品的包装问题。以中药在保健市场中的竞争为例,相关企业并不重视中药产品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在产品外包装方面与西药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发展、良性发展目的,应该加强对中药产品质量及产品包装的监管和优化。这一发展目标要求中医药企业首先树立正确的发展认知: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持续为市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基础上。在这种发展观念的引导下,中医药企业需按照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严格控制中成药产品的质量,并参照其他优秀企业的西药产品包装,自主完成中成药产品的包装优化设计,促进中药产品优势的有立发挥。

第二,外部因素:出口秩序因素。在国际化医药市场中,中药出口制度规定尚不完善,在实际的出口过程中,西药以其丰富的出口经验对中药产品的出口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为优化我国中药的出口发展现状,应在完善中药药性、安全性分析体系的同时,结合当前国际医药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优化中药出口制度的优化策略,为中药现代化出口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我国近十余年的中药发展现状来看,2000年,我国中药年出口额占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的比例约为5%。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后,这一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以2016年的数据为例,中药年出口额占比约为20%左右。这一数据表明:中药在际医药主流市场中的认可程度发生了显著提升。但与西药的占比状况相比,中药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中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药应该在坚持自身治疗药物角色的同时,扩大自身在治疗及保健领域的占比。

结论: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传统民族产业之一。在竞争性的国际医药市场环境中,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利用不断完善的药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满足人们对中药药效信息的需求。同时,还应该提升中药产品生产、研发等环节的规范性水平,利用创新技术获得西药难治愈疾病的中药产品,以实现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的良性发展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世界医药市场和贸易继续呈现健康发展之势

全球药品销售增速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

虽然制药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是全球药品市场仍在继续大幅度增长,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药品市场约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的两倍稳步增长。200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增长9%,2004、2005年增长7%~8%,据IMS报道,2006年全球药品销售额将同比增长6%~7%,增长速度虽有所放缓,但市场规模将达到6500亿美元。

医药贸易增长强劲,成为全球贸易新亮点

全球制药行业分工日益细化、产业转移和外包快速发展、到期专利药市场庞大,由此推动了药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据,2000年以来全球年均贸易增长率在9.1%左右,而同期药品(Pharmaceuticals)的年均贸易增长速度是22.7%左右,高于前者约13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同期的纺织品(Textiles,5.9%)和服装(Clothing,6.9%)的全球年均贸易增速。从贸易量来看,2004年全球药品贸易达到2468.48亿美元,超过纺织品的贸易量(1947.32亿美元),接近服装(2580.97亿美元)和钢铁(2658.63亿美元)的贸易量。2005年全球药品贸易突破3000亿美元,2006年将有可能超过服装和钢铁贸易,达到3400亿美元左右,占据全球贸易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世界医药行业看点纷呈,商机无限

多年来,世界医药行业呈现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依然呈现如下主要特征:

(一)医药市场分布相对集中。首先是发达国家占全球药品销售的大头。目前北美、欧洲和日本基本占到全球药品消费的85%~88%,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规模依旧较小。据估计,目前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西班牙、英国、美国等世界领先的十大医药市场化学药的总销售额约为4340亿美元,占据世界医药市场7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医药产品销售集中度高。2004年全球10大次级治疗类别的药品销售就占当年全球药品销售的32%以上。再次是医药原料药供应市场相对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和印度等。

(二)兼并重组强劲,产业集中度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药界一直在兼并之中,20世纪90年代后,制药企业爆发的兼并浪潮,形成了诺华、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跨国医药企业,使世界前10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04年辉瑞等11大制药巨头销售业绩统计为276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药品市场5180亿美元的53.38%。兼并重组势头如此强劲,而且还将继续强劲,是由该行业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医药行业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利润的行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寻求更高利润,必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规模效应,增强企业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研发对制药企业至关重要。科技发展是医药行业快速成长的强大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疾病,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科研。而且,新药的开发对医药企业的影响非常大,一种轰动性的药物会立刻改变一家公司的命运。所以,跨国药企用于新药的研究开发费用相当大,一般在销售收入的10%~20%之间,有的更高。据有关统计,1980年全球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为2亿美元,但至2000年,全球研发费用已升至260亿美元。1980年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1.9%,2000年已升至20.3%,翻了近一倍。2004年辉瑞等10巨头研发投入达到425.7亿美元 。

(四)各国医药管理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较大。据统计1999年~2005年,欧洲药品年平均增长率(AAGR)为8.1%,美国为12.3%,日本还出现了负增长,其他国家和地区约为4.0%。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很大,美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率超过10%,而日本医药市场呈现负增长。出现这样的状况是与各国在医药行业、卫生保健业所采取的政策不一样有很大关系。

(五)行业周期长、利润率高。目前的医药行业资料显示,一些世界大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一般行业的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在医药行业营业利润率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最低的也达到15%以上,最高的将近40%。这样的营业利润率在制造业中是十分惊人的。

除了上述特点外,在全球药品市场和贸易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全球医药行业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趋势,为医药企业提供了众多发展机遇:

(一)人均用药水平的逐步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存质量和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世界人均用药水平将逐步提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着力解决缺医少药的问题,要向本国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普药。在众多经济的、社会的因素推动下,世界医药市场将逐步扩大。

(二)药品消费结构将不断变化。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许多疾病如高血脂、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老年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等日益突出,而细菌感染症已下降为次要疾病。这些疾病使得药品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减少住院的病人数,缓解住院病床的负担,同时节约病人和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支出,将住院治疗改为门诊治疗的新药有着潜在的市场前景;老年疾病用药以及妇女儿童用药的市场发展前景看好;预防性药物和保健、营养滋补药的发展将持续升温,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发展方兴未艾,国际市场你争我夺,竞争将异常激烈。

(三)通用名药和非处方药潜力巨大。目前国际药品市场的变化情况有利于非专利药发展,现在根据非专利药处方量上涨的形势来看,全世界趋势一致,包括美国都在急剧上升,非专利药在全部处方总量中比重上升,美国1984年占19%,2000年占48%;欧盟占到51%。而且,即将到期的专利药数量多,2001至2010年的近10年间,将迎来世界制药史上药品专利到期的高峰时期,全球一些大型跨国制药公司平均将有一半以上的专利药品到期,目前市场上57种“重磅炸弹”到2008年将有30种失去专利保护,总额在600亿美元以上。

(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前景看好。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约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生物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药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彻底变革,使人们能够从整体水平到分子水平,认识人类机体的生理、病理本质及调控机制。

第5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2006年OTC市场的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医药处方市场形式的变化对OTC市场的影响,二是OTC市场零售连锁市场竞争格局的加剧白热化和连锁经营管理对企业规模和盈利的要求所导致的经营模式的变革,三是国家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政策导向,第三终端市场潜力的快速释放。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二、三终端市场的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2006年医药OTC市场呈现明显的发展和营销变革趋势,当然还包括外资对华医药投资的增加所带来的医药市场的竞争加剧。

趋势一:处方药市场的寒流影响促使处方药企业纷纷转战医药OTC市场,加剧OTC市场的竞争状况:

今年医药形式中几件重大事件使处方药市场销售迎来前所未有的恶劣环境,主要体现在国家针对医药行业的专项整治医药购销贿赂;对药品注册申请进行全面清查,治理“一药多名”现象,规范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全面检查药品GMP实施情况,组织跟踪检查、飞行检查等等。同时国家发改委一轮接一轮的药品降价风潮,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招标采购形式和即将全面推行的两票制即一级经销商必须直接从生产商购货、结算,属转配送的二级经销商必须直接从一级经销商购货及结算,二级经销商的进项发票必须由一级经销商开具。都对现有的医院处方药品的营销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尤其是以医生回扣促销为主要推广手段的营销模式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部分企业产品面临招标的淘汰和中标后的超低价格,而无法进行正常的医院销售。在2006年医院药品前三个季度销售额仅比2005年同期增展了6.3%,为历史最低水平,并且外资和合资企业的药品销售增长远远高于国内的制药企业,市场份额增长显著。许多处方药企业在此医药大环境下不得不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纷纷将OTC市场的开发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企业提出:处方市场为企业生存奠定了基础,而OTC市场则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更多的企业进入OTC市场,使原本市场竞争就非常激烈的OTC市场,竞争就更加惨烈。

趋势二:第三终端医药市场潜力凸显促使医药企业纷纷进军农村和城市社区医药市场,第三终端市场容量的增加也分流了部分OTC市场销售份额,同时还加剧了OTC市场精耕细作和深度拓展的竞争格局。

今年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另一大举措医疗体制改革就是合理调整医疗资源,政府大力扶持基层医疗机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国家针对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宏观政策指导以及今年年底开始的北京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政府集中统一招标采购,政府补贴零差价销售的模式正在在向全国推广实施。国家政策引导下的第三终端市场潜力正在快速释放,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投入和建设,使更多的老百姓在基本医疗服务中得到真正的实惠,这必然会将OTC市场中的部分消费人群分流到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中去。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的招标模式和零差价销售模式,有将进一步带动OTC市场药品的价格降低,使药店销售药品的利润降低,而最终将转嫁到OTC制药企业,降低OTC制药企业的盈利水平。再有,第三终端市场潜力的凸显,加快了制药企业对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使原来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小的中低端市场竞争格局加剧,使许多已经进入和准备进入中低端市场开展OTC市场深度拓展和精耕细作的企业面临并不轻松的激烈市场竞争。

趋势三:商业流通企业的配送功能和模式的转变催生部分医药商业公司开始向以市场推广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医药销售公司出现,加剧OTC市场竞争格局。

医药体制的改革和挂网竞价招标的模式推行,第三终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模式与指定商业公司配送形式,使医药商业公司同样面临生死考验,能否拿到药品的配送权,关系到商业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严峻的形式下,许多医药商业公司纷纷开始转型,由原来以药品配送功能为主开始向市场推广功能转化,许多销售OTC产品为主的医药物流公司开始建立和扩大市场营销人员,拓展OTC市场的销售和推广职能,增加第三终端市场开发的人员和拓展力度,形成了多品种低分摊营销成本的销售模式。而在目前竞争激烈的OTC市场上,医药商业公司的营销团队无论是成本优势还是品种优势等方面都远远强过于生产企业的OTC营销团队。OTC市场竞争加剧和营销成本和费用的不断攀升也促使生产企业需要调整市场推广思路,加强与具有市场推广功能的医药商业的战略合作,相互利用彼此间的市场资源和优势,才能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与区域专业OTC医药推广公司的强强合作,利用专业医药OTC推广公司抢占产品市场推广优势。

趋势四:OTC市场中药店终端的格局变化,连锁门店盈利模式从单一产品销售盈利向管理资源整合盈利方向发展,促使OTC企业市场推广营销模式的变革。

随着药品零售市场的发展,零售连锁药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连锁药店的规模和数量也越来越向集中度方向发展。而连锁药店的药品销售额占比也越来越大,在药品零售市场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举足轻重。连锁药店的发展也相应伴随者其管理的进一步规范,而各区域市场中大型的药店几乎都是连锁药店的门店,连锁药店公司对其下属的各门店资源和店员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目前零售药店发展的核心问题依然是产品的价格和利润,即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市场现实。而随着零售药店规模化和经营管理统一性进程的加快,连锁药店的盈利模式已经开始从单一产品销售利润最大化过渡到脱离价格竞争泥潭,演变门店资源优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通过门店的精心经营、创造和积累门店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转化门店资源优势,并通过上游供应厂商实现门店资源价值的利润转化,增加门店的盈利水平。其重点工作在于两个方面:一、建立和完善自身经营优势资源。二、通过有效途径换取药店经营利润和发展机会。

面对医药零售终端格局和经营思路的调整,对于OTC企业营销团队来说,OTC代表单兵作战遇到终端工作效果明显下降的挑战,OTC代表通过门店拜访而完成终端推广工作的内容和项目任务达成率降低。OTC代表工作内容发生变化由点对点的工作向点对面的整体合作方向发展,业务代表的综合素质和谈判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需要提高。加强与连锁公司的整体合作,利用连锁公司的整体管理和行政协调能力完成终端推广工作的内容和项目成为OTC营销模式主要方式。加强与连锁公司的整体合作,协助连锁公司软件管理建设,提升门店盈利水平,而换取自身产品的门店销售主动权力

趋势五:适应连锁药店的经营模式变化,不同产品进行市场模式细分,促进产品营销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连锁药店的盈利模式已经发展为多元化,如连锁公司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荐高毛利产品,强力终端拦截销售公司底价产品,发展自有品牌(PB)产品,直接与生产企业合作进行贴牌加工,门店产品多元化经营模式,药妆店赢利模式,个性化专业化药店模式,有组织地店员团队促销模式,驻店店员促销模式,平价大卖场模式,社区便利店模式等等。这就要求我们OTC营销团队应该针对自身不同产品的发展阶段和不同产品对企业发展重点的不同,进行以产品为核心的多元化营销策略。例如强势品牌产品的企业,连锁药店因为其利润太低都不愿意销售,终端拦截现象极其普遍,企业OTC团队想改变目前的现状非常困难,如产品门店陈列位置不好;产品零售价格过于偏低,维价工作难以开展;店员负面推荐工作普遍,终端拦截爱你没商量等等。而这些品牌企业往往还有很多非品牌的其他产品,为什么我们不用其他非品牌产品与连锁药店进行整体战略合作?而品牌企业的非品牌产品本身就有企业品牌的带动作用,连锁企业非常愿意与品牌企业进行非品牌产品的低价合作、贴牌产品合作等,利用非品牌产品与连锁公司的合作,建立彼此之间长期业务合作,也能促使合作的连锁药店放弃对其品牌产品的负面影响因素。

第6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胃药市场销售经营模式

1.市场概述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变迁、人口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因吸烟、饮酒、情绪紧张等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根据权威机构的最新调查表明,2006年我国消化系统疾病平均发病率已经上升为15.68%,在经济发达、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的一线城市,其发病率甚至高达31%。

目前,医药市场上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很多,例如:吗叮啉、三九胃泰、胃仙U、健胃消食片、丽珠得乐、达喜等等。但市场上主要以杨森的吗叮啉、修正的斯达舒、葵花的胃康灵、拜耳的达喜等品种占主导地位。

1.1常用药品种。

1.1.1吗叮啉片。西安杨森药业是我国最早引进的三资企业之一,也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出“胃动力”这一概念的企业。该公司凭借良好的市场推广及策略,使吗叮啉片这一胃肠用药在中国的知名度不断攀升,从而坚实地奠定了吗叮啉片在胃药市场的王者地位。

1.1.3江中健胃消食片(有儿童装和成人装)。该产品作为助消化类药品,在市场上比其他产品相对成熟,没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市场渗透率均位居前列,虽然市场占有份额较小,但患者的忠诚度却很高,说明其在市场上仍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1.1.4枫蓼肠胃康合剂,是我国第一个从天然植物药材中,采用辣蓼、牛耳枫这一民间传统经典处方,经科学加工提炼而成,主治清热除湿化滞,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结肠炎、腹泻等治疗的产品,据国家卫生部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胃肠发病率高达11.8%,每年适应该产品治疗的人次在4.6亿左右。虽然产品还没有上市,预计该产品的前景十分可观。

2.市场分析

在胃药的市场销售中,吗叮啉、达喜片、健胃消食片、斯达舒胶囊等是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用药,占据了胃肠道用药的半壁江山。原因有:其一、本身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比较多,这就给此类药提供了很大的销售机会,这也是此类药能畅销的前提条件。其二、现在,人们提起看病大部分会有点胆怯的意识,一方面是看病贵看病难,另一方面是对医院及医生的不信任,一些医院的乱收费、医生收红包现象而使得人们不愿意去医院,而更愿意自己直接去社会上的药房去拿药。其三、在现在的社会中,品牌效应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很大,成功的品牌往往都是某个品类的代表,比如红牛代表能量饮料,星巴克代表高档咖啡店等。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吗叮啉是“胃动力”不足的首选药,因为能治疗胃病,且作用强劲,受到患者的青睐。还有江中健胃消食片,其功效一目了然:健胃消食,抢占了“日常助消化药”的第一品牌。其四、广告宣传。一个好的创意广告,能使一个企业一夜成名,一个药品家喻户晓,销量倍增。我国从广告中受益最大的企业莫过于修正药业,斯达舒胶囊以独特的广告创意,让很多的消费者对其产品有了深刻的印象,销量久占鳌头。还有西安杨森的广告语为“恢复胃动力,找吗叮啉帮忙”,一句好的广告语令其销售量直线攀升。

3.市场营销

胃药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拥有无比广阔的市场,国家对于医药市场刚刚放开的时候,就有众多的厂家盯上了这块特大的蛋糕,那么如何才能在众多抢占者之中分一杯羹?3.1首先是确切的疗效。疗效是制约目前胃药品牌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市场需要的是能够根治胃病、毒副作用小的胃药,只有具备了压倒群雄的疗效,才能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3.2其次是产品定位。产品需要有明确的、与众不同的鲜明卖点,只有具备了鲜明的卖点,广告做出去才能有别于其他胃药,才有诱惑力,这是迅速开拓市场所必须的条件。如果产品功能诉求太多,也就是治疗范围太广,像一个药又治疗感冒又治疗腹泻,我想消费者更是很难去选择它,所以说必须针对产品的特点具体细分目标群体,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这方面做的最好的莫过于吗叮啉的“胃动力”、江中健胃消食片的“日常助消化”了。

3.3宣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时,好的药品没有广告宣传很难得到市场,广告宣传就是与消费者沟通。尽管胃药产品广告风格各异,但好的广告无一不是抓住了人心,斯达舒系列广告从“四大叔”、“转盘篇”到“小人打气篇”再到“胃痛、胃酸、胃胀”,不断创新,市场成效卓著。广告不是每个畅销胃药的决定性因素,但可以说它们的成功是得益于优秀的广告宣传。

3.4最后是市场终端。充分发挥药店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对促销员进行产品知识、促销技巧的培训,对目标人群开展讲座,同时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另外,目前零售药店因为最近两年的激烈竞争,利润越来越薄[4],在目前的相持阶段药店急需寻找新的利润源,所以在走终端时要做好客情关系的工作,使得两方利益达成一致。

4.结论

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的逐年递增,消化系统药物的销售也随之增加,但同时此类药物市场的竞争也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或零售药房要想不被市场淘汰,就应该谨慎审视自己的营销模式,创造独特的经营方式,店企合作培养一批务实敬业的终端维护高手,这样企业就能发展壮大。

第7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普药是相对于新特药而言的,没有新特药就没有普药的概念。所谓普药,从字面上简单的理解就是很普通的药品,普通就意味着在市场上使用非常普遍,一般而言有两个层次,一是使用非常广泛,消费者点名使用,医疗单位习惯使用,二是在市场上已经使用多年的非常常规的药品,作为品类已经存在很多年,可能被广泛使用,也可能并不广泛使用,但品类上已经存在多年。

从市场类型来看,各地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老普药(药材)市场,如安徽太和,四川五块石,河南商丘,河北安国,广东普宁,辽宁南六等,近年来由区域快批商业支撑的农村第三终端市场,则是典型的新型普药市场;而去年开始热起来的城市社区医药市场,其主要用药也是以普药为主,所以也可视为新型普药市场。

二、普药的基本分类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存在普药的概念的,真正拥有普药概念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一些外资企业为首开始采用临床推广的概念推广他们的产品,特别是把一些Rx转为OTC,如杨森吗叮啉等,市场上才开始有普药和新特药的大致分类。一般而言,普药具有如下分类:

1、老普药——根正苗红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一些中成药和常见的西药,一般特点是使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医疗单位还是消费者都是耳熟能详张嘴就来的,使用上普及率非常高,同时价格非常低廉,疗效上有具有相当大的保证,消费者非常认可和相信。

2、新普药——新生阶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外资企业开始大规模临床推广他们产品之后的95年以后,上市了一批新产品,一般而言是档次较高,疗效相对老普药而言较快,经过将近10年的推广,基本上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主要是老普药的更新换代临床技术的提高而产生的一些新产品。

3、伪新药——披着羊皮的狼

为什么说是披着羊皮的狼,这是因为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和国家对医药市场一波接一波的治理整顿,为了生存与发展,一大批生产企业生产了一大批伪新药,一般都是换个包装换个商品名,以全新的外观形式出现,堂而皇之的通过新药审批,成为几类新药,实际上还是普药。以中国目前医药企业的实际能力,能够具备研制和开发新药能力的企业几乎没有,研制和开发一种真正的新药要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投入资金要在数亿以上,而中国目前的医药企业大都还处于谋求生存的状态,甚至是挣扎在生死的边缘线,这种情况就不可能研制出新药来。据一些资料表明,我国药品有知识产权保护,属于真正新药范畴的不足3%

我国现有20000多个已被SFDA公布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特别是其中的近5000个非处方药,因使用广泛、方便且主要对症普通疾病,大多数都可被视为普药,而在其中销售集中、量大的,往往是一些“双跨”品牌药(既是处方药能在医疗机构招标销售,又是非处方药能在零售药店自由购销)。

同时如果按照市场流通的特点分析,普药还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大普药——我的眼里只有你

市场上流通非常广泛,一般都有很强的品牌概念,在流通渠道和消费者心目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渠道和消费者一般都点名使用。如山东新华、鲁抗和石药生产的普药产品。

2、小普药——一个都不能少

市场上流通不是很广泛,在使用率上和市场覆盖面上都很小,但生产厂家非常多,品种非常多,品类上多种多样,靠自然流通使用量一般很小。同时是医药流通渠道的利润品类,因为不知名,所以价格不透明,容易赚取利润。

三、普药推广的基本特点

1、认知成熟,不需要教育和推广

普药产品无论是消费者的认知程度还是渠道相关环节的认知程度,基本上都能非常成熟的把握,不同于新药产品,需要很长时间的教育和推广,普药具有经过多年市场使用所带来的大众情人的概念。

2、市场成熟,具备庞大的市场基础

由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局限,以及消费者用药习惯的决定,普药具备庞大的市场基础,消费者认普药,价格低廉疗效又有保证,所谓效果不错还实惠,是消费者的第一选择。作为医疗单位和经销渠道不但自己大力推广同时更是被渠道的终端使用者推着经销。

3、价格成熟,可操作空间相对较小

普药产品,价格上非常成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消费者可以接受,感觉到价格便宜,渠道的相关环节清楚价格的底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觉到不会吃亏。

4、渠道成熟,渠道愿意操作

由于是市场上成熟度非常高的产品,不经推广就可以带来一定的自然销量,而且可以现金销售,对于渠道的回款有保证加速资金周转,在操作上渠道非常简单,不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

5、品类过度,同质化竞争严重

中国目前经过GMP认证的企业多达6000多家,每一家的品种很多都在100个以上,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品种又大部分相同,导致品类竞争非常过度,同一个品种可能全国有几百个甚至几千个生产厂家在生产,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

6、价格过度,价格过于透明

一大批普药没有品牌,一大批伪新药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一大批企业要在耗费了几千万GMP认证之后生存下去,价格竞争成为最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导致价格的过于透明。

7、手段过度,推广手段单一雷同

普药的推广手段相对非常单一,价格和促销是最为常用的方式,在推广手段上过于单一。一方面生产厂家不重视认为普药不需要推广,另外一方面是相对较低的利润使生产厂家没有能力去做更为创新的推广方法。

8、渠道过度,渠道掌握主动权

普药的利润极低,导致了大部分的企业都选择大流通渠道运作,往往把法宝押在一个方向上,在营销推广上导致渠道掌握了大部分的主动权,厂家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发言权相对较少。

四、普药推广的机会策略

1、打造渠道品牌,利用渠道的力量积极推动

中国目前的医药市场状况决定了普药的大规模推动力量在于渠道环节,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渠道的推动力量,能够保证普药快速上量和快速起量。而目前真正的普药品牌相对不是很多,对于渠道建立品牌的概念还没有被众多的普药企业提到真正重视的日程上,知道渠道的重要性,但还不知道如何去打造渠道品牌。谁能快速的打造渠道品牌,谁能掌控普药市场。

2、设计渠道政策,利润推动渠道环节

对于不同的渠道环节而言,一般追求两个方面:销售上量和销售求利润,而利润是最终的落脚点,没有利润支撑渠道的推动力量永远是被动的和暂时的。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渠道特点,设计不同的渠道政策,考虑到不同渠道的相关环节,给予渠道的不同环节相应的利润空间保证,用利润刺激渠道的推动力。

3、实施品类管理,带动整体求量求利润

就任何一家有着上亿元年销售额的中型以上医药商业企业而言,拥有什么样的普药销售结构,将决定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大型普药制造企业亦如此)。这就需要进行品类管理。品类管理是近年来无论是厂家还是渠道的各个环节都在思考的话题,生存和追求利润的压力是品类管理出现的根本。对于普药企业而言,任何一个企业生产的普药产品都可能在几十种以上,如果不能实施有效的品类管理,销售额和利润都无法保证,做到最后有可能就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实施品类管理,应该把产品分为三类:

一类是炮灰产品,该类产品价格高度透明,商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产品,实行绝对低价策略,实行多个渠道流通。炮灰产品在价格的制定上要保证外部信息的及时畅通和敏感,领先别人半步降价,落后别人半步提价,保证价格的时刻变动状态,打造整体企业的普药品牌,用炮灰产品占领市场,获取商的认可和信任,使商认为企业的产品价格低,营造低价医药企业的良好形象,大大降低商的心理价格门槛。

二类是冰山产品,该类产品商不是太熟悉,渠道相对不是很多但销量还可以的产品,实行平价。

三类是熊猫产品,保持渠道的相对专控状态专控,实行区域制,在市场上保证一定的规模销量,此类产品实行相对的高价,是公司的利润产品。

针对以上原则产品的引进、价格的制定和促销宣传的推广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和辅助手段。炮灰产品、冰山产品和熊猫产品整体调控比例维持在1:5:4的原则线上,从而保证整体利润率的提高和实现。

4、渠道精耕细作,多种手段综合运用

目前多数普药厂家运作普药产品,一般都是粗放式经营,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体系和完善规范的经营策略,渠道作为普药运作的主要推动力量,要想保证效果就必须采取精耕细作的办法,从人员管理、销售策略、促销政策等方方面面精细化操作,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运用。

5、渠道细分操作,不同渠道不同策略

根据产品的属性和面对的目标人群的定位,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渠道细分政策,不是一锅端一条杠,实施准确的产品去渠道定位,相应的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渠道采取不同的渠道策略,保证不同的产品做到辨正施治,从策略源头上保证推广效果。

6、塑造大众品牌,正推倒退双向推动

如果厂家的实力相对较强,可以同时考虑采用大众媒介等现代传播手段,塑造整体的企业品牌形象,建立品牌知名度,塑造一定意义上的大众品牌。这样渠道环节的力量和消费者的推动力量相结合,正向推动和倒向推动相结合,共同推动市场前进。

7、包装求新求精,做足面子追求品相

货卖一张皮,作为药品的包装更是如此。以现今混乱的保健品市场而言,几乎卖的就是包装。普药产品的竞争同样要体现在外观包装上,没有一个良好的包装,销售力就会大打折扣。如近年来在普药市场兴起的河北华威和太阳石药业所生产的产品,几乎都是外包装非常精美,在终端陈列上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对于销售起到了很好的推动。

第8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关键词]医药营销;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7-0031-02

1医药企业和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现状

医药行业是世界贸易中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拥有着高投入与高回报、高风险、高科技、重管理的特点,在我国发展迅速。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7000多家,药品经营企业有14万多家。医药市场是决定医药营销人才的重要因素。庞大的基数,决定了其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医药市场的营销人员,主要分为三大类:经验型、医药型和营销型。

经验型医药营销人员的优点在于自身拥有多年的经验,可以凭借自身的经验开展营销,但由于营销知识、营销理论和方法的缺乏,使自身的发展受限,很难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诉求。

医药型营销人员主要集中在拥有一定医学或药学学科背景的人员身上,深厚的医学和药学专业知识使其能够较容易的从事专业角度的学术推广。但营销知识缺乏的弊端,使这些人员对于市场的操纵能力较为吃力。

营销型人员尽管具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能够在营销活动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医药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药健康领域,其行业营销专业知识缺乏的劣势也是不可忽视的。

同时,医药企业在招聘营销人才时,也面对着这样一个窘境:无论招聘医药行业的医药类人员从事营销工作,还是直接招聘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从事营销工作,都面临着招聘营销人才的成本较高,难以直接使用所雇人员。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这些人才不具备全面的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素质,还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培养,才能真正为企业服务。

2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原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用人单位的期望相契合。高校应当充分了解当前政策下,行业发展的现状,做好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积极调整教学结构,迎合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口味。其次是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用人单位加强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动态,挖掘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的发展是动态的,伴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着变化。对于这一特点,尽管高校也有所意识,但是高校的教育培养的变化与改革速度,始终不能完全追赶上企业的变化。不能按照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对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出来的人员就不能完全为企业所用。同时,对于培养人才的跟踪缺乏,也为高校对于企业的了解设置了障碍。再次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计划要求之间存在相应的差距。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界,对于通才教育的关注度远远高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成为了关注的热点。在通才教育的认识下,高校寄希望于向学生灌输各个方面的知识。不可否认,通才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知识面。但是,过于宽广的课程设计往往以牺牲课时数为代价,某些相对重要的课程往往被压缩了学时,导致课程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培养量与有效供给量的不均衡造成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的参差不齐。高校所做的不应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不折不扣的完成培养计划,从而来确保最终输出人才的质量。最后,医疗卫生改革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用人单位的更高标准的多元化需求,也为高校培养社会需求的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减小医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对策

3.1优化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近些年来,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备受医药企业的青睐。复合型的医药营销人才要求其既懂医药知识,又懂营销技巧。深厚的医药知识背景,有利于医药营销人员准确把握医学的基本常识和发展规律;扎实的营销技巧,可以帮助其在营销活动中游刃有余。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在医药营销的培养方案设计上,把握住医药和营销并重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设置。

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首先检查培养自身是否存在问题,确保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和定位设置清晰明确,同时应该将方案的设计与人才培养定位相关联。为了避免培养计划的适用性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缺陷,高校可以邀请在一线的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参与到培养计划的讨论、制定环节。在培养方案出台后,在一线任课教师的选取上,在保障教学质量、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上,最好聘用拥有相关方面工作经验的教师任教。这种从高校主导到社会主导的转型,一方面有利于医药市场营销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药营销人才的就业。

3.2全面贯彻和实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首先应从任课教师的队伍建设开始。培养方案就相当于建筑的图纸,没有一个优秀建造师的指导,图纸上的工程也是无法完工的。

在建立加强型的教师队伍中,可以适当的扩充教师的录用范围。聘用医药企业营销管理中相关的高级人才来做兼职教师,使日常授课中的知识更贴近于实际,从而避免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空谈。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与医药营销相关的论坛和讲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与企业间的互动,了解企业的需求现状,使学生了解自身欠缺需要发展的方向。

为了确保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进行,不折不扣的完成培养任务,避免压缩课时所造成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全面或是短时间内学量理论知识而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无法消化,造成“消化不良”的后果。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有时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产生无用论的假象。这也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改进教学手段、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医药营销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建立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合作与沟通

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发展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果只是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脱离实际的培养势必会毒害培养出来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一旦踏入社会,不会轻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做到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点,高校有必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与沟通,及时从用人单位了解最新的政策下企业发展的方向以及对人才何种能力的需求。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既然有时高校的培养设置或许不能及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而改变,倒不如直接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将学生推向企业,接受并适应当前的调整和改变,通过实习,来增加实际的工作经验。通过企业对学生的培训,不仅可以为企业定向的输送人才,也可以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运作流程。

在加强与企业沟通和合作时,对于教师的培训和教师资源的优化也应同时启动,做好教师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双向兼职和流动工作。在寒暑假相对空暇的时期,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相关的项目合作,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高级的管理人才作为客座教师,进行授课和举办相关讲座。

3.4及时与毕业生联系加强信息反馈

当毕业生走出校园,投身于社会工作以后,已经毕业的学生并不是说已经与母校没有任何联系了。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讲,就等于高校自身的形象。毕业生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企业对于高校的看法。通过收集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不仅有利于高校及时判断自身是否存在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自身形象的提高和学科的建设。

校友会作为毕业生交流的一个平台,在信息的沟通和互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生在新的陌生环境中,往往会在校友会中最早得到归属感,也愿意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信息。通过加强对各地校友会的联系,可以及时获得各地校友会反馈来的信息,有利于掌握毕业生的发展动态和就业动向。对于反馈的信息和内容加以整理和收集,对培养计划的修改,可以提供参考的意见。

4结论

提供企业满意的优质人才,是高校不变的首要目标。基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它不但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条件,还需要考虑高校自身的资源和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面对日后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在面对紧迫感的同时,只有把握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才能保证医药营销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从源头上提高和改善医药营销专业的人才就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洪玉花.医药营销人才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报告[J].技术与教育,2007(1).

[2]马红霞.基于能力导向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北方经贸,2008(8):153-154.

[3]司建平.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2):402-405.

第9篇:目前医药市场状况范文

由于基础不同,有的农村市场消费能力和中心城市接近,而有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依旧持低,看病吃药仍是一种经济负担。这决定了我们在开发农村市场时,不可能全国市场全面推进。同时,不同农村市场情况各异,同一模式不可能包打天下。

对策:制订逐步推进的营销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先东部后西部,先沿海,后内陆;在某一省市,先县、县级市,再乡镇,后村。没有不同寻常的实力和管理能力,建议不要一竿子到底!

难点二:水平低下,好药难用

乡村医疗机构及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低下,个人素质良莠不齐,误诊、错误用药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普遍,也造成许多消费者宁肯扛病也不去就医买药的心理,导致一些疗效好的药品不能充分被病人认知,从而增加了药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难度。

对策:联合医师协会、医院管理协会,或当地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是县人民医院,开展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活动,提升其专业知识,同时附带宣传自己的产品和企业。

难点三:定位不准,需求难足

目前有一些医药企业在制定品种研发策略时,多是从企业自身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出发,在产品营销定位上,由过去以治疗效果为主的宣传向治疗机理、新概念、剂型、包装等概念提取方面过渡。这些定位的选择往往忽视了农民最为关注的价格、显效时间、服用数量等问题,因此不能为农村市场提供价廉效好的适应药品,无法刺激消费者购买需求。

对策:农民的收入状况及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度决定了其在选择药物时的价值取向,企业在产品结构定位上,首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其次是疗效,最后才是药物的安全性。

难点四:市场混乱,渠道难选

由于市场经济的洗礼,在我国农村,作为原来医药商业批发网络中四级站的县级医药批发站大都分崩离析,部分改制或是重组,大部分不复存在,加上集贸药市残留,这就使得覆盖农村的药品网络复杂化、地下化。

农村医疗机构是自主进药,以价格和利润为导向,对药品质量管理并不能执行GSP或GMP的要求,造成了假冒伪劣药横行的局面。这同时也使企业在开拓农村市场时的渠道选择成为难题:似乎很多渠道都能覆盖农村,但什么渠道又都不能比较完整地覆盖。

对策:(1)营销重心下移,设立农村市场办事机构。仔细研究农村医药市场通路变迁,及时掌握覆盖农村的网络,跟上渠道的变化。

(2)利用一些医药公司送货下乡活动,比如湖南双鹤的大篷车活动,进行逐村扫街式拉订单和送货活动,产品进入乡村药店基本不成问题。

(3)利用农村两网建设走在前面的公司:比如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与太极集团所属上市公司桐君阁股份公司联手,开展了村级连锁药品专柜试点,目前已有40多个药品专柜在璧山、合川、南岸等区县先后开办,这些连锁药店在农村地区的药品配送网比较完善,我们也可以和这样的公司合作。

难点五:价格低廉,生意难做

药品价格低廉,操作空间小,质优高价药难以上量。农民兄弟很多时候用药是“不看疗效看价格”,对药品价格比较敏感。这就给一些品质不是太讲究的低价药横行创造了条件。

对策:(1)赠送对比,疗效取胜。通过高品质产品的赠送让农村消费者认识你的品质,通过计算治好病的成本分析,说明高价药实际省钱,且降低了痛苦。让他认识到1元/盒的感冒药吃5盒治不了感冒,而2元/盒的,吃1盒就能药到病除,实际还节省了3块钱。

(2)从包装规格上做文章,降低平均价格。农民到药店买药,一盒有两版的,只买一版;一版有12粒的,只买6粒甚至3粒,诊所给农民发药,通常是从一瓶里倒出几粒来再用纸袋重新包装。我们可以针对农村市场专门设计农村装或农村版。

难点六:地域广阔,成本难降

首先是配送成本高。农村市场的诊所和小药店等终端通常拿货都很零散,多为几十元,几百元的很少,几千元的几乎没有,有时候送药的利润还不够一次来回的油费。

其次是开发管理成本高。生产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在渠道建设和维护上需要大量投入,要让经销商有利可赚,还要防止渠道的货物反冲到城市,市场开发和渠道管理成本不低,自建队伍一步到终端式地开拓农村市,前3年的投入产出将不成正比。

难点七:山高路远,队伍难管

农村市场地域广阔,居民相对分散,完全凭自有人员开拓农村市场,将面临销售人员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以一个成熟产品深度开发市场为例,一位市场销售人员能够顾及数个乡镇就已经不错了,如果一个县级市场平均需要10人左右,一个省区市场动辄需要数百人,面对如此庞大的销售队伍,有效管理成为关键。

就算把业务开展到县医药公司为止,每一个县级市场配备一名销售人员,即使这样,平均一个省区市场也需要七八十人,规模还是不小,而人员的分散也给管理带来了难题。

对策:针对难点六和七,我们建议医药企业在开发农村市场时,前期尽量少建“嫡系部队”,多找对象合作,借力发力,采取“小部队低成本”方式开发农村市场。

(1)选择辐射能力强、有自然农村网络的大物流公司合作。利用如九州通、华源、海王银河、湖南双鹤、徐州医药等物流公司的农村配送体系将产品自然辐射到农村市场。

(2)与专门服务农村地区的县级小型医药公司合作。它们主要是一些县级或者地级市医药公司,以向农村市场配送为主要业务形式。例如,东阳市方圆医药有限公司30多个业务员,每人一部小面包车,为1000多家终端配送。抓住了它们,也能达到很高的市场覆盖率。

(3)与当地市场邮政开展战略合作。目前,定位于“精益物流”战略的中邮物流,已经开发了奇正、石药、成都地奥、博莱等一批医药物流客户,以邮政配送网络优势、品牌优势,协助这些药企的产品进入了农村医药市场。而支付给邮政局的配送佣金将会远远低于企业自建网络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