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归田园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归园田居·其六》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我在那南山下种豆,野草生长的很多,而豆芽却很稀少。
我很早就去田地里除草,到了月亮出来时我才扛着锄头回家,回来的路上,道路很窄小,草木丛生,行走很不方便。
夜晚的露水很重,打湿了我的衣服,但是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关系,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回到家,米饭不重要,配上一碗米酒,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对着天空作诗,诗中有我,我中有诗。
关键词: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反用古典;激昂情感
中图分类号:A14文献标识码: A
钟嵘《诗品》评价陶渊明“协左思风力”[1]9,指出陶渊明作品有刚健、激昂的一面。这一面不仅体现在《过去来兮辞》等诗文的“高蹈独善”[2]2、《咏荆轲》等诗文的“金刚怒目”[3]286、《有会而作》等诗文的“固守甘馁”[4]216,以及《行影神・神释》等诗文的“纵浪大化”[5]37之中,而且在诸如《归园田居》这样的田园诗平和冲淡的文字背后,也有所体现。在“耕也,馁在其中矣”[6]167思想占据主流的时代,在“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多矣”[7]56极度注重容貌举止的魏晋时期,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等一大批诗歌里直录自己的躬耕劳作,并且直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42,这种立意和抒怀,本身就是一种不同于世风的傲骨,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用典,则更可见出陶渊明田园诗字里行间暗含的激昂情感。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诗云: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42
逯钦立按:“种豆南山,是即事,也是用典,表示唾弃富贵,种田自给。《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5]42笔者认为,陶渊明此诗援引杨恽故事,不但是诗人“表示唾弃富贵,种田自给”,而且更是诗人有意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种豆南山,截然不同于杨恽士大夫之流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种豆南山,以此宣誓自己义无反顾隐居躬耕的决志笃行。
关于杨恽的种豆南山,《汉书》本传这样记载:“恽,宰相子,少显朝廷(早年因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而被宣帝封为平通侯,迁中郎将。笔者注,下同),一朝[以]暗昧语言(政敌的诬告)见废(被罢官,贬为庶人),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恽……田家作苦……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卯,顿足起舞……’”[8]1246-1247这里的“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三句颇值玩味。“荒秽”为杂草;“萁”为方言词,指豆秸;秸是作物脱粒之后剩下的茎。可见,杨恽耕种的田地,是杂草丛生、残茎遍地,全不打理的极度破败景象。“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管子》),真正的农民又哪能容许自己的庄稼这样白白荒废呢?再结合“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起豪宅,以财自娱” [8]1246的表现来看,杨恽的“须富贵何时”,不是真愿固穷;杨恽的种豆南山,更非由衷――只是不能接受自己“见废”与“宰相子,少显朝廷”的落差而对自己的“内怀不服”的一种宣泄。
对杨恽这种功名思想、世族做派、玩世不恭的种豆南山,陶渊明虽然没有直白批判,但他却以更有分量的方式,直录自己一板一眼的躬耕,以此旗帜鲜明地充分亮出了自己的相反观点。于是,针对杨恽种豆南山的“荒秽不治”,陶渊明直书自己“晨兴理荒秽”;针对杨恽草草种豆南山之后的“拂衣而喜,奋袖低卯,顿足起舞”,陶渊明直书自己“带月荷锄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这样对比地反用古典,以士大夫耕作之伪,明己耕作之真,于平和冲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强烈的坚持自然真道、坚守真实自我、与士大夫追慕名利鄙视农耕的主流思想相违的叛逆的激昂情感。《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这样反用古典,带着个性锋芒,透出激昂之气,亦可谓豪放已觉之作。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一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颜延之.陶征士诔,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3]鲁迅.题未定草・六(节录),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研究室.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论语・卫灵公,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按遗赠协议获得责任田和责任山的二年经营收益权,期满后又以代位继承为由拒绝归还集体所有。9月26日,江西省遂川县人民法院依法对这起遗赠纠纷案进行宣判,一审判决被告文新于判决生效后10日内将邱周、唐莲的责任山、自留山、责任田的经营、管理、收益权归还给原告众田村民小组。
邱周、唐莲夫妇原系遂川县小夏村众田组村民。1994年8月14日,邀集当时的村支书、村主任、文书、众田组小组长和部分村民,以及已外嫁的养女邱娥,一起与唐莲前夫之孙文新协商达成一份协议,约定邱周、唐莲死后其家产归文新所有,安葬等后事由文新负责,邱周、唐莲的责任山、责任田和自留山自邱周、唐莲死亡之日起由文新经营收益二年后,归还众田村民小组。文新在协议书上签了名,养女邱娥对协议无异议,表示不继承养父母财产,也在协议书上签字认可,村干部、在场村民也均签署了姓名,同时,还加盖了小夏村民委员会公章,邱周、唐莲因不会写字而没有签名。2002年、2003年邱周、唐莲相继去世,文新均按约负责料理了后事,继承了其家产,对邱周、唐莲的责任山、责任田等也进行了经营管理和收益。2005年起,众田村民小组多次要求文新归还邱周、唐莲的责任山、责任田等,文新均以属代位继承为由拒绝。
另查明,文新之父已死亡,其生前及文新本人未与邱周、唐莲共同生活过,未形成继子女、继孙子女关系。
法院认为,被告文新之父生前及被告本人未与邱周、唐莲共同生活过,没有形成继子女或继孙子女关系,对他们的财产没有继承权,文新也没有代位继承的权利。邱娥系邱周、唐莲养女,是法定继承人,其表示放弃对养父母财产的继承权,符合法律规定。邱周、唐莲夫妇为安度晚年生活与被告文新签订的协议属遗赠扶养协议,虽没有邱周、唐莲本人签名,但有在场人和村组织签名盖章予以证实,内容真实合法,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属有效协议,双方应按协议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被告文新对邱周、唐莲的责任山、责任田、自留山经营管理已满二年,应按约归还原告众田村民小组。
综上,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这首《归田园居》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在几千年的耕读文化传承之中,田园情怀深植于国人基因。
今日中国,一场史无前例规模的城市化浪潮澎湃向前,城镇化率以最短的时间历史性地突破了50%,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在2013年底突破2亿。老龄化中国与城市病问题交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面临“老依何处”的问题。
此时此刻,我们注意到,一场复归田园传统的浪潮已经萌芽。
广西巴马,迎来了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候鸟人”。他们在这里的“百魔洞”排队打水、排队呼吸空气。百魔屯几乎家家户户都被外来投资者或国际财团注入资金,养生公寓到处耸立,电梯房的密度竟不亚于繁华的大城市。
宁静的巴马,被扑面而来的热情和资金卷入了纷繁芜杂世界。千百年来所崇尚的“消灭杂念、远离名利、规律生活”,前所未有地受到冲击,一波又一波。
江西西部山区小镇温汤,吸引来数千上海中老年人买房置业。上海人在这里的规模,转眼之间就已经大到足以组织“千人泡脚大会”的程度。
温汤人有一句谚语,“白米饭,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越来越多在温汤的上海人意识到:“神仙心态比神仙水更重要。 ”“温汤镇的一天,是从把脚放进温泉水的这一刻开始。”才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天的花甲夫妻张达财和万福妹,去年刚在温汤买房,今年8月初完成装修后在温汤生活了十几天就已经变为“汤痴”。
每天晚上,来自上海的阿姨大妈会准时跳排舞,这里的麻将馆里流行的是上海规则。每一两个月,数百名上海人会往返于上海南站到宜春近千公里的铁路线上。这个上海人发现并且“深耕”的“世外桃源”,正在吸引多家五星级酒店、大型游乐场进驻。
到2015年,上海老人将超过430万,显然,一个温汤镇远远不够。
受此感染,2013年,上海崇明县陈家镇规划了2000亩地,试图打造中国知名的“养老小镇”。政府方面已经和太保、泰康等保险企业进行了相当密切的接触,以求为上海发展养老产业提供经验。
在另一个老龄化城市—首都北京,平谷区开始建设“养老小镇”夏各庄,这个小镇规划了2至3个养老社区,占地3000多亩,平谷区区委书记张吉福宣称“生态有为”。
最为极端的例子发生在中部大城市武汉的周围。
2013年6月底,武钢退休老员工谌鄂湘等5人来到新洲道观河,找到了闲置的民宅,租了十年。发电机、电钻头、伐木机……谌鄂湘等人搬来工具,自己建起了“别墅”,归隐田园。
而且,真的养起了十几匹马。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群武汉人,自力更生,组团过上了海子诗歌般的生活。
顺势而为,方为大道。2亿老人的渴望,已经逐渐汇聚成为一道道洪流,其中的一道,就是回归田园、落叶归根,在与天地自然的交集中,把自己的生命安排妥帖。
添一片绿?是啊,泱泱历史长河,几番春秋,数不尽的英雄都在空白的门里留下了他们独有的绿。
杜甫的门里装的是普天下的黎明百姓,是大唐的国土,他的心浸没在忧国忧民和悲天“悯”人中。在那个狼烟不息的年代,在那个山河破碎风飘摇的乱世,他满腔才华又有谁赏识。茅屋为秋风所破,却依旧能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绿,是沉重的。
陶潜在他的门里栽了一个木,“闲”居田园,悠然自得。在山水间,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自我吟唱,这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放逸神思,守拙归田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辛勤劳作,享受着用汗水浇灌的果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抛却名利,静守高雅恬淡的圣境。陶潜的门,为花儿开,为绿草开,为自己的心而开。一朵小花,一叶新绿。清水池畔,浅浅的绿缓缓地流淌着。
项羽在他的门里配了一匹马,“闯”荡天下,开拓山河。旧日残阳下,有他驰骋的身影,横刀立马;威严整肃的军营里,有他矫健的步伐,雄姿英发。项羽心中那匹驰骋的马,让他不愿学敌一人的武功,而愿学敌万人的谋略。他是李清照笔下的“人杰”“鬼雄”。项羽的那扇门,建得气派,建得悲壮,千百年来令人唏嘘感慨。南风吹起,浓浓的绿,轻轻拂动着。
杜甫悲天“悯”人,陶潜“闲”居田园,项羽“闯”荡天下。这是他们一生的追求,是他们提笔时留下的一片绿。
每个人,都有一扇属于自己的门,门里有梦,有追求。需要我们精心构造,添上一笔人生的绿,至于绿之深浅沉重,则在于落笔之人。
拥有一片新绿,人生就犹如夏花之绚烂。提起手中的画笔,为心门落款吧。
学校:山东潍坊市寿光现代中学
写意田园画简介
正如我国东晋着名诗人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所写到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写意田园画所描绘的正是这样丰收繁荣的景象,它给人们一种对于生活和人生新的启迪。
写意田园画历史
两宋时期,以田园为表现内容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徐建融指出:“唐代以前的中国画基本上是道释人物的一统天下,而从五代以降,则成为人物、山水、花鸟三足鼎立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兴盛于宋代的这三类绘画作品都开始关注田园生活。
两宋时期
两宋以田园为题材的绘画大兴,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他们通过田园画体察民情,同时更有意识地将踏歌图田园画引导到讴歌太平的创作道路上来。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马远《踏歌图》,画面是农民在欢娱歌舞,宋宁宗的亲笔题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亦赫然在目,可见在统治者眼中,田园的欢乐是与太平盛世划上等号的。在统治者意图的指导下,画院画工纷纷创作田园画。据邓椿《画继》卷七记载:“杨威,绛州人,工画村田乐。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则告之曰:‘汝往画院前易也。’如其言,院中人争出取之,获价必倍。”此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画院对田园画的重视。而南宋画院画工朱光普“学左建画村田乐及田家迎妇、击壤等图” ,则是画院画家迎合统治者的直接明证。民间画家的创作或多或少也会受到统治者导向的影响,所以,宋代田园画整体上出现一些讴歌太平、宣扬教化的主题倾向,正如《宣和画谱》卷三所云:“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陆,丰年乐岁,与牛羊鸡犬熙熙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壤鼓腹,可写太平之象,古人谓礼失而求诸野,时有取焉。虽曰田舍,亦能补风化耳。” 统治者对田园画主题的有意引导也波及到诗歌创作领域。宋初王禹偁《次韵和丁学士途中偶作》:“淮海丰登接帝畿,家家耕破旧荒陂。乳牛引犊精神健,野叟携孙鬓发衰。河市妓翻红茜袖,社筵人插小红旗。凭谁画取村田乐,尽使忧民圣主知。”这首诗的末两句表明,诗人面对田园景象进行创作时,很自然地联想到村田乐之类的图画,进而联想到“忧民圣主”的殷切关注,在这种创作思路的指引下,田园诗的主题自然发生了新变。
宋以前,田园诗一般说来有两种主题:一是以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为代表的隐逸主题,旨在抒发追求人格自由、精神自适的人生理念,传达返朴归真、超然旷达的人生意趣;二是以中晚唐李绅《悯农》、张籍《野老歌》、聂夷中《田家》为代表的讽谕主题,旨在抨击社会黑暗,同情农民苦难。宋代田园诗对这两种主题均有所继承,但除此之外,它们又增添了盛赞天下太平,为当朝歌功颂德的新内涵。例如北宋夏竦的《野步》、《秋日村路》,在描绘了田园风物之后,皆不忘点明“田歌知有意,丰美谢明君”、“田家逢乐岁,歌舞贺时君”的主题。再如南宋曾协的《老农十首》,着意表现农民丰衣足食的生活,如“荷笠腰镰醉里归,和衣卧处息如雷”,“田畴总是十分苗,处处逢人意气骄”,“饱食丰年酒不空,水村山崦老于农”,而诗人描写老农显然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用意在于称美时清政明,所谓“朝家宽诏年年下,天上秋阳日日明”,“儿孙力作莫辞勤,仁政如天四海春”;王炎《丰年谣五首》,既是对农业丰收的歌颂,又是对“二天恩德广”、“官府催科缓”的歌颂;周弼《丰年行》中,农民欢乐幸福的生活也是建立在“里胥关门罢输送”的基础上。宋代诗人还特别爱用“太平”一类的字眼,如“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周敦颐《牧童》) ,“太平无象从何见,一夜春风长碧蔬” (刘子翚《次韵叔村居即事十二绝》其十二) ,“升平不在箫韶里,只在诸村打稻声” (杨万里《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其二) ,“太平气象吾能说,尽在咚咚社鼓中” (陆游《春社》) ,“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阡捣?香” (陆游《春晚村居》)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陆游《初夏》) ,等等。在宋人看来,牧童的笛声、打稻声、社鼓声、春风中茁壮成长的蔬菜、捣?的香气、夹路的桑麻无不蕴涵着天下太平的意味。宋以前的田园诗很少称颂太平,即使生活在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也多是借田园诗抒发自身隐逸的高趣,而较少为时代讴歌。宋代诗人则善于从田园生活中感受到融融泄泄的太平气象,然后再用诗歌对这种气象进行一番刻意渲染,这样的创作精神与田园画基本上是一致的。
夜深沉,我凝望着天宇中灿烂的星河,历史的回响意蕴深沉地告诉了我答案:
舍弃世俗功利的混浊与纷争;
珍惜生命本真的无华与宁静。
懂珍惜的人,肯舍弃的人,才会超然物外,独上高楼,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惜”与“舍”的哲学,也是古人留在历史天空中永恒的星座。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巍巍的南山仍伫立在历史的路旁,渊明就躬耕于那里,抬头望见那暧暧荒村,心中自有一份恬适。享誉文坛百年的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宁愿做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做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做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秋风萧瑟,月落残云,陶潜莫不泰然处之。他舍弃了对地位的渴盼,舍弃了对功名的追逐,因为珍惜世人的愿望,珍惜心中的圣地――桃花源。旷达之士参悟出了“舍”与“惜”的真意。
花之朝,月之夕,剥一黄橙,暖半壶酒。东坡居士这个被宋神宗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漫漫求索后,终于找到了他所珍惜的,明白了他该舍弃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一清雅的美景若不是懂得生活的人,怎知欣赏?东坡舍弃了世俗的纷争,宁做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做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夜饮东坡醒复醉,又得浮生一日凉。他,参透了 “舍”与“惜”的蕴涵。
坐观窗外叶枯叶荣,静品天外云卷云舒。顺着历史的长河,面对乱世,智者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曳尾于途中,或幽居于竹林。古人心如澄澈之秋水,个中真意等待后人去参悟、去觉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前言】
《田家元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五言绝句。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