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播报稿范文

新闻播报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播报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播报稿

第1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

时间距离。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直至为听众所接受,这当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要经历一段时间,这就是新闻事件与听众间的时间距离。时间距离越大,传播效应越小。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要力争缩短这段时间距离。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可以最有效地缩短这段时间距离。它不必在事后整理素材,撰写稿件,也不需做复杂的合成,只要把现场录音稍加剪辑就可以播出,从而增强新闻的时效。

空间距离。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可以发挥广播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特长,缩短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同听众之间的空间距离。广播记者所到之处,哪怕与听众远隔千山万水,只要一部手提电话,就可以将新闻现场的声音及时传送到听众的耳边。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场直播则将时间、空间距离缩短到了几乎等于零的程度。

心理距离。根据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广播新闻的现场报道在向听众提供信息时,不仅有记者在话筒前用自己的语言来对现场的情景进行描绘,还可以得到与此同时产生的新闻现场的音响和氛围的帮助,这就使得现场报道成为广播新闻所有报道形式中,最接近人们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信息传播的报道形式,最符合人类思维的生理机制,可以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在心理上缩短了距离,也让信息在听众的头脑中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并得到了强化。

什么样的题材适合做现场报道

首先,现场动感强烈、有吸引力。现场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当记者置身于新闻现场一开口,向听众说明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报道,立即能引起听众的关注和兴奋,那么现场报道就成功了一半。现场报道是要求记者对新闻现场情景做描绘的,如果所要报道的现场,难以找到生动的画面,记者的口述就难以真正吸引听众。

其次,事件内容要求单一,结局明朗。因为现场报道的时效性较强,要求在较短时间内采制完毕,并迅速及时地传播出去,因此不太适宜过于复杂的内容,这也正是消息型现场报道较多的缘故。结局明朗,有助于满足听众的探究心理。

第三,事件场面要求集中、时间较短。现场报道要求记者现场观察,现场解说。场面分散,记者无法分身,难以应付。现场报道一般比较适合过程较短的活动,对于时间跨度较大的事件则不太适应,但可以化整为零,对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标志性的、关键性的环节作现场报道。

第四,现场音响要丰富,特色要鲜明。音响的应用有助于烘托现场气氛,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个性化的典型音响有助于说明事实,表现主题,并可与加深听众的印象。一般来说,反映场面或事件内容的音响越丰富,现场报道的优势――现场感就会体现得越强烈。

现场报道中记者究竟应当说什么

介绍。记者在现场报道一开始最重要的是要在现场开门见山地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概貌确切地介绍给听众,同时也应当向听众介绍自己。还要做到先声夺人,尽早把听众“引入”新闻现场。必要时,还应当介绍背景材料,以体现这则现场报道的新闻价值,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

描绘。现场报道要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对现场情景进行准确、形象的描绘是十分重要的。一些重要场面、场景、典型细节、人物外貌、举止,单靠声音是反映不出来的,只有通过记者以第一人称用具体而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才能调动听众的视、听等感觉的交叉影射作用,在其大脑中“再现”现场画面,加强报道的现场感。

串联。现场报道不同于实况广播,多数情况下也不同于现场直播,它只是截取事件的某些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报道,这就需要记者用语言进行过渡,承上启下,把这些片断连成一体,使报道自然流畅。

第2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摘 要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联用胺碘酮对室性早搏的治疗作用和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12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1~75岁,平均(45.7±11.8)岁;病程9个月~22年,平均(4.1±0.9)年。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18~71岁,平均(43.6±10.9)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3.8±0.7)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室早分类、心功能分级、EF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入选者在治疗前均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基础治疗包括扩张冠脉、营养心肌细胞、降压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g,3次/日口服疗程4周。同时给予胺碘酮0.2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为0.2g,2次/日口服,1周后改为0.2g,1次/日口服而维持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心律平150m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为150mg,2次/日口服疗程4周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利多卡因400mg静滴,至室性心动过速消失。疗程结束后进行3~6个月的随访。治疗前合治疗后每周进行常规ECG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血清K+、Na+、Cl-及血、尿常规,每月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3个月复查X线胸片、Holter、心脏彩超、裂隙灯检查角膜情况,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ECG各间期的测量:PR间期、QRS波群,以标准Ⅱ导联为准;QT间期以胸前V3导联为准。结果:稳心颗粒和胺碘酮的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而对照组7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稳心颗粒 胺碘酮 室性早搏

室性过早搏动(室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室性心率失常,其临床重要性在于室早是心脏猝死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尤其是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其预测价值更高,提示室早治疗的重要性。本文应用稳心颗粒和胺碘酮治疗室性早搏患者6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和(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证实为室早的患者120例,其病因:冠心病58例、病毒性心肌炎35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高血压8例、左室假腱索5例、原因不明3例。室早情况:频发室早16例、成对室早19例、多源性室早41例、多形性室早33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1例。无室性并行心律。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EF)30%~40%。除外标准:有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心率0.48秒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急、慢性肝炎,甲状腺功能异常,哮喘,孕妇等等。将符合上述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5.7±11.8)岁;病程9个月~22年,平均(4.1±0.9)年。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18~71岁,平均(43.6±10.9)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3.8±0.7)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因、室早分类、心功能分级、EF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

方法:所有入选者在治疗前均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5个半衰期。基础治疗包括扩张冠脉、营养心肌细胞、降压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9g,3次/日口服疗程4周。同时给予胺碘酮0.2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为0.2g,2次/日口服,1周后改为0.2g,1次/日口服而维持治疗,疗程4周。对照组给予心律平150mg,3次/日口服,室早控制后改为150mg,2次/日口服疗程4周有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者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利多卡因400mg静滴,至室性心动过速消失。疗程结束后进行3~6个月的随访。

观察项目: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进行常规ECG检查、肝肾功能检查、血清K+、Na+、Cl-及血、尿常规,每个月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3个月复查X线胸片、Holter、心脏彩超、裂隙灯检查角膜情况,并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ECG各间期的测量:PR间期、QRS波群,以标准Ⅱ导联为准;QT间期以胸前V3导联为准。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Holter示室早平均每小时减少≥90%,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完全被控制;②有效:Holter示室早平均每小时减少≥75%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仍存在,但发作次数减少;③无效:Holter示基础室早≥100次/小时,用药后增加3倍;基础室早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在4周的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两组ECG各间期比较,见表2。

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T3、T4升高,其中1例需服用他巴唑治疗,1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减低,而服用甲状腺素治疗;1例出现QT间期恢复至正常,而继续完成治疗;未发现肝肾异常;未见神经及皮肤损伤;反复复查X线胸片未见肺纤维化;未见角膜色素沉积。

讨 论

室性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机制与自律性异常、触发机制和折返有关。根据Lown分级把频发的、多形性或多源性的、连发的合R-on-T现象的室早称为复杂性室早。老年人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室早的发生率高,且复杂性室早多见。有研究表明,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室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室早发生频率越高越复杂则猝死发生率就越高,绝大多数致死性室性心动过速是有室早触发的,因此在积极治疗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及不良嗜好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提高疗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降低病死率。

胺碘酮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药物兼有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其电生理机制和药理作用包括:阻断钠离子通道;非竞争性阻断α和β受体;阻断钾离子通道,明显延长心房、心房结及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防止微折返的建立;抑制开放的L-型钙离子通道,抑制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调节缺血心肌细胞内能量代谢,减少缺血心肌磷脂的破坏,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抗甲状腺素作用。基于这些方面可使胺碘酮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甘松、三七、琥珀等组成,党参、黄精性甘平,益气养阴,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甘温,理气化瘀,开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宁心护脉,活血利水。全方功用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甘松主要有膜的稳定作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打断折返激动;黄精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改善冠脉血供;三七有活血化瘀功能,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党参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和解聚作用;琥珀有镇静、安神、活血化瘀作用。临床观察表明步长稳心颗粒有抗心律失常、改善冠脉血供、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全血黏度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文中步长稳心颗粒和胺碘酮联合应用治疗室性早搏,充分发挥其在延长动作电位时程,打断折返激动,抗心肌缺血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更有效的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肌缺血,并且减少胺碘酮的用量,减少了胺碘酮的不良反应。由于临床病例有限,两药联用的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第3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 编辑工作 编辑技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长期以来,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采访,轻编辑的观念,认为负责新闻采访的记者要比负责后期新闻制作的编辑重要,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了在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中,忽视后期的新闻制作编辑工作,影响到了广播电视新闻播出的质量。近些年来,随着电视新闻杂志类节目的兴起,后期编辑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只有编辑把记者采访回来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加工处理,才能使新闻稿件的广播达到尽善尽美。那么,编辑到底该如何对原始采访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呢,这里就需要从具体实际出发,遵循一定的技巧来进行。

在编辑新闻处理工作和记者新闻写作中,很多时候需要进行新闻模糊处理。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什么新闻需要模糊处理、什么新闻不能模糊处理、新闻模糊处理技巧等常识性知识。对急发稿件的模糊处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时没条件弄清的事情或问题,而稿子又必须及时播发,这时就不能盲目确认,而应当采取模糊处理,这样做既保证了新闻时效性,又可以避免新闻失实。对需要防止泄密的稿件进行模糊处理。军事报道中有关驻某地、某部官兵及科技报道中的一些技术数据等,这些是需要保密的内容。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据权威人士透露”模糊语言,就比用精确的语言表述更合适。为遵守法律和道德对新闻进行模糊处理,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法律,尊崇社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涉及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肖像、姓名、家庭住址等、性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姓名及有可能引起名誉纠纷的事件和人物姓名,应该做模糊处理。另外,出现当事人清晰图像的,也往往需要打上马赛克或采取侧面拍摄的方式模糊处理。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报道,新闻工作者都应慎重处理,不能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模糊处理的技巧编辑应在事件中不断摸索。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同时,电视新闻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对民间DV拍摄素材的编辑技巧

不少行业和部门都很重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像公安、消防、工商、质监等部门,有的还在内部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比如宣传科(或资料科)、宣传员等等,负责拍摄、整理和保存本单位活动的资料,并部分提供给新闻媒体使用。这些机构及其中的人员,与电视台的联系密切,并逐渐形成一支通讯员队伍。他们提供给电视台的新闻素材,往往具有独特优势:代表单位提供新闻素材,真实性有保障,可信程度较高;在所报道领域较为专业、内行,在表达上不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拍摄及时、全面,特别是一些执法现场的镜头捕捉,常常能够提供记者赶到现场之前的精彩画面,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迅速进步,DV摄像设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国内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条件加入到电视新闻素材的拍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有不少电视台采用由这些民间DV拍摄者拍摄到的画面,编辑加工成完整的新闻加以播出。这部分的新闻素材,作为新出现的新闻资源,今后在数量上将会逐渐增大,它们具有其他新闻来源不容易具备的一些天然优势。但另一方面,这两者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需要通联编辑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如因专业能力欠缺而造成画面素材和文字稿质量良莠不齐。通讯员和DV拍摄者大多未受过新闻业务的专门训练,因此,不论在拍摄水平和新闻叙事组织能力上都与记者有较大差距。对于他们提供的素材,从画面组织到文字措辞、叙事逻辑,都需要编辑认真地加以重新改造。如因知识层次、生活经验不一造成对所拍摄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在为数不少的DV拍摄者提供的素材中,拍摄者往往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等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正确把握所拍摄事物的实质。

任何新闻媒体工作都十分注重收视率的提高,收视率提高的关键是能播报出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因此,在新闻前期的采编和后期的制作中,要求记者和编辑都要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尤其是编辑人员,要从众多的新闻采访材料中找到能提高收视率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角度选择性的编排制作,因此提升编辑人员的新闻价值判断力尤为重要。但编辑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工作时,则必须要注重百姓对新闻栏目的态度和反应,也就是说要时刻注重节目反馈,要根据节目的反馈信息来处理新闻材料的后期制作,改进其编辑方法和改变其编辑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编辑不断提高其编辑技巧,才能使新闻栏目收视率得到稳步提升。

第4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1 精心备稿是前提。应该首先将新闻的基本内容归类,继而将每条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梳理清楚,找到表达的重点,善于从新闻中寻找“新”。稿件中的“新鲜之处”往往就是最直接、最集中、最生动、最典型地体现主题的地方,也就是重点要表达、渲染的部分。针对不同的稿件、不同的表达重点,在播音再创作之前做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要对新闻稿件的段落、层次、逻辑关系做精密、妥贴的设计;对语句的起伏、转折,音色的明暗,语气的强弱乃至节奏的急缓,基调的准确与否等做出相应的安排。

2 要找准播报的基调。如何使自身的播音再创作及播报风格与整档新闻节目协调、统一,真正走进观众的心田?首先要把大的播音基调确定下来。如果一档新闻是以社会新闻为主,那就要采取娓娓道来的“说新闻”的形式,这种形式易为广大听众认同并接受。假若是以时政新闻为主,宜采用播报和播讲的方式,这样既可以突出新闻的重要性,也可增加新闻的分量。但必须克服刻板、摆架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播音腔”。不同的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评论、人物、特写等要找准不同的基调来表述,消息要平实流畅,通讯要感人至深,评论要掷地有声、以理服人,人物要个性鲜明,特写要强力十足。

3 必须心有受众。“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等问题值得每一个播音创作人员细心揣摩,要努力做到“目中有文,心中有人”,使有声语言架起与观众真诚交流、倾心沟通的桥梁。同时,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观众的心理愿望、要求,以及情绪、反映等,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著名播音员齐越在谈及播音备稿时曾指出:“应当从稿件的内容出发,从假设我是一个听众出发,让听众听得懂稿件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并能受到稿件精神的鼓舞和教育。”

4 不能忽视细节处理。在播音创作中,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的处理至关重要,一点儿也马虎不得,对播时男女声的密切配合以及话筒状态的调整都会影响播出质量。这些细节需要播音员在平时的播音创作中不断训练、培养、揣摩,以达到精益求精、驾轻就熟的理想效果。播音再创作人员在平时工作中还要多与记者沟通、交流,倾听他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及采访心得。在工作、生活中多关注各种媒体,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特别是留意地方媒体报道的重点、难点、热点新闻,以便取长补短,集众家所长,不断进步。

5 善于表达。分寸得当。首先要积极地参与采访和编辑,使情感提前进入角色。制作新闻节目不是孤立的,它是群体协作的工作,一个好的新闻主播,同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因此,新闻播音员要尽可能参与采编过程,努力培养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这样可以使新闻前期工作、采编工作与自己的播讲相衔接,提前进入“角色”。其次,播音时既要“真实”,又要“真诚”。播音员播音时要有真情、有激情,要用真诚坦荡的心灵、质朴热忱的态度,使自己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并与新的事实融为一体,借助情感做催化剂,去赢得观众情感上的共鸣。第三,播音时要把握好情感流露的“分寸”。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条新闻所表述的内容和感彩是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播音员能否准确地表现出这些差别,就在于平时的积累,就在于对“分寸”的把握,这种把握可以体现播音员对每条新闻在社会生活中价值的正确认识和感受。聊城市荣获了“全国卫生城市”的殊荣后,每一个聊城人都为之感到无比地欣喜和自豪,社会各行各业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庆祝这件令全市人民欢欣鼓舞的喜事。在播报这类新闻时,笔者的情绪激昂、喜悦,充分表达了属于聊城人的那份自豪和激情。

6 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告知受众。新闻播音是播音员对文字稿件充分分析理解后,再以鲜活、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告知受众的过程。要想让受众不费劲就能听懂所播的内容,领会、理解所传播新闻的实质,播音员就不能用干瘪、呆板的语言机械地见字出声。而一定要把自己作为第一感受者,准确、细致地体会稿件内涵、作者意图。再赋之以合理的情感内核,才能明确而清晰地表现客观事物及实质,唤起受众的共鸣。没有情感的新闻播音,就像只有“色”而“香、味”不足的一道菜,不容易引发受众共鸣。

第5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早期的舞台剧演出时,舞台下面常有几个专司提词的人随着演员到处走,他们时刻盯着剧本和演员,用小声说话和举卡片的方式向演员作提示。这个提词者在国外被称作Prom ptero,也可以理解为是人工智能提词器。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家公司就制造了这样一台设备:主持人在看镜头的时候,可以同时看到口播稿,这就是电视播音提词器或提示器,也叫Prompter。时代更迭,随着技术的更新和方式的改进,现在,绝大多数演播室里这台搁置在镜头前的“字幕机器”,也让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有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大脑”,成就了一个有着超强记忆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角色。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相对完美的“大脑”,逻辑慎密,思维通达,条理清晰,近乎一张满分的考卷,让每一位观众无可挑剔。

如今,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已经习惯于用电脑处理文档,曾有无数人望而生叹:如果一个人的大脑能够有如此强大的数据处理运算能力,该会是多么的完美!然而,它却只是一台机器,因为它的体内没有奔腾不息的血液,也没有悲欢愁喜的情绪。当然,如果将提词器所产生的作用形容成为给了主持人犹如计算机般的大脑,这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提词器上的语言都是由新闻工作者提炼的。是智慧的结晶。

所说并非所想,假借之名虽无太多瑕疵,就像是缺少灵魂的躯体。观众听到的只是主持人的声线,而并非心声。换一种状态,当直播前几个小时,阅读今晚即将直播的~篇篇新闻稿件,看到记者拍回的画面,主持人的大脑便会开始酝酿各种直观的情绪,充分思考,寻获需要的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思解决的渠道,寻得事件的感悟。

这是一位主持人的大脑,他的所想能否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真实并且如此贴近地与观众交流。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当与他人在交流的时候,是否一定要让主持人的语言权威?如何滴水不漏地自圆其说?无论怎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脑,决定了他可以是幽默的,也可以是睿智的;他可以是豪爽大气的,也可以是柔和婉约的。关键是,他也在思考,也在交流。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思考,没有提词器的直播需要主持人具备“第二个大脑”。

无提词器式直播卸下了“主持人”的面罩

多年前釜山国航空难,中央电视台某新闻节目主持人保持一贯的招牌式微笑连续播报空难新闻,让不少观众尤其是遇难者家属至今记忆犹新。再将视角转向另一处,汶川地震时,赵普在播报中数度哽咽,鲁豫在直播时泣不成声,宁远含泪播报四川各地遇难群众的最新数字,张羽在现场连线时潸然落泪……这些情感是提词器无法给予的。

因此,不要用“戏码”来形容这些可敬的主持人,这些都是情感的真实流露。坐在主播台上的他们虽然没有主持人招牌式的微笑,因为他们首先是人,主持是工作,而观众也是人,当主持人因为“职业”而出现与内容不相符的表情时,观众会莫名其妙,也会无法理解。每一天的直播对于主持人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今天会有怎样的新闻,新闻里面是笑声还是悲泣。主持人的情绪就像是和观众一起看午夜剧场,既期待又兴奋。

笔者曾经播过一条新闻,内容是一名八岁小男孩被息有精神病的母亲砍了几十刀,缝了八百多针。初看到这条稿件时,内心充满了对这位母亲的斥责和对孩子的同情。笔者不断构思着各种新闻点,从母亲的恶毒行径到孩子的命运不济,笔者怒怜杂揉。直播开始了,本已端好一张“愤青”脸准备播报的笔者,在新闻画面中却看到了孩子母亲意识清醒后的悔意。看到了孩子不停抽搐的小小身体……信号切进演播室时,无法再去用各种所谓理性思考去面对这一系列让人心疼的画面,泪水充盈着眼眶。笔者所想的是:这一家人是无辜的,是无奈的,是无助的,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需要大笔医疗费来医治受伤的孩子,需要善良的人们驱散幼小心灵上的阴霾,需要社会机制来解决精神病母亲的救治和孩子的安置问题。这就是无提示器的直播状态,它给了主持人一种可能,让主持人必须有真实的反馈。无论是表情还是话语,因为无从依赖,所以只能真实。

无提词器式直播赋予主持人以百姓的声音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曾经在获奖时说过一句话,她说:“庆幸这辈子从事新闻,让我的一辈子就像是活了别人的好几辈。”很多人欣赏张泉灵在外景的主持,透着股声情行思“泉灵”般的灵气。2009年,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病在北京逝世,在相关直播报道中,张泉灵来到罗京生前的办公室,用平实略带哽咽的声音述说着自己眼里这位曾经无比“正儿八经”的同事,说着没有了罗京的办公室,说着依然悬挂在办公室里人们送给罗京的各种小礼物……里面没有矫情的词藻,没有沉痛的歌颂,有的只是对老朋友的追忆,对老大哥的寄思。而这些,完全是张泉灵在现场一气呵成的直播连线内容。我想,这也代表了绝大多数怀念的声音。

提词器的语言由于大多是书面语,曾有人说,把“吧”“啊”等语气词加上,把长句变短句等,其实这些成分加上一些主观创作的元素,跟“播”没什么两样。事实真是这样吗?百姓想听的仅仅是一些拉家常语式吗?这种做法未免本末倒置。陈鲁豫曾说,“观众喜欢的是比较松弛自然的状态和交给观众的内容。”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处于松弛自然的状态?是当你拿着书本在朗诵的时候?还是当你面对着朋友天南地北聊天的时候?一般来说,越是限制少,人越会趋向松弛,越是畅所欲言,状态越是自然。没有提词器的直播也许会让主持人无所适从,但只要松弛下来,主持人的语言必然会是百姓乐意听到的声音。

无提词器式直播让主持人真正成为“主”“持”人

人们听广播、看电视时的需要逐渐多元化,对主持人的要求多种多样,受众更青睐个性鲜明的主持人。

现代新闻播报要求主持人具有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无提词器直播对主持人的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正因为如此,能够在一档节目中,拿捏话语的尺度,调整说话的方式,构思播报的内容是主持人能力的体现。这就要求主持人具备一定的业务技能、知识、阅历和社会经验。形成丰满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要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努力踏实地过好每一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自执方能自主,自主则是为了更好的自执。做一个真正的“主”“持”人,有稿播报,精益求精,无稿播报,锦上添花。最好的提词器发于心,止于脑。而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有一种提词器,叫做发现生活,感悟人生,理解社会。

第6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关键词:语调;英语新闻播报;特征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86

外文媒体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发展对外传播事业的重要性愈加明显。自2000年CCTV-9频道开播以来,我国电视英语新闻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阶段,至今我国英语电视新闻的制作与播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面对激烈的国际电视新闻市场,我们仍须不断提高英语电视新闻播报水平,中国英语播音人员在播报英语电视新闻时常出现模仿本族人语音语调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英语电视新闻播报质量。

英语是语调的语言。每个语调都有其自身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英语新闻播报过程中,播音员对语调的使用绝不是杂乱无章的。根据Brazil的解释,英语中的降调和升降调是陈述性音调,用于表达新的和未知的信息,语气比较肯定。由此,英语新闻作为以事实为基础的报道,多用降调和升降调。研究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及其规律对于提升英语新闻播报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外关于英语新闻播报语调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而国内关于英语新闻播报语调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鉴于此,强化对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 有关英语新闻播报语调的研究

国外方面:Halliday最早将英语语调划分为调群划分系统、调核系统、调型系统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说话者通过对调群的划分、对调核的选择和对升、降调的运用来使听者更好地理解说话内容和集中注意力;Tench对Halliday的理论进行了发展,以一则BBC的新闻播报为研究对象,对英语语调的功能进行了论述,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将语调的功能上升到了语篇的高度。他分别从音律特征、调型系统以及调群的划分三个角度对该则英语新闻播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Tench经过改则播报的分析认为:在英语新闻播报过程中,若出现较长的停顿且停顿后的首个重度音节的音高较高,那么就意味着开始播报新的话题;Anne Wichmann教授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她选取了九则英语新闻简报为研究对象,对新闻简报的每个主要语调群进行了研究,过对每个语调群的首个重读音节的音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每则新闻的第一个语调群的首个重读音节的音高会随着语篇的展开而逐渐降低,而当出现新的话题时,较高的音高又会重新出现,也就是说较高的音高的出现标志着新信息的产生;Liberman对音高的衰减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生理基础与音高的衰减有着很大的关联;而Umeda则认为不论是新闻播报中还是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将一个句子的首个重读音节的音高提高是为了显示新话题的开始,从而吸引听者的注意。国外关于英语语调特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开始较早,且常常以英语新闻播报片段为研究对象,因而对英语新闻播报的语调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

国内方面:我国学者胡壮麟曾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最早提出了音高衰减这一问题,为后来各国学者关于音高衰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开端;另外,高霞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方面的常犯的错误进行了调查,发现了14种常见的错误,其中也包括语调方面的问题,这一研究对英语语调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田方曾就双语播音专业学生英语广播中的常见失误类型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句重音错误、不当停顿、缺乏停顿等问题在双语播音专业学生英语广播中最为常见。虽然上述研究对英语语调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目前我国关于英语新闻播报的语调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成为制约我国英语新闻播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制约双语播音专业学生学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电视新闻播音是双语播音专业学生今后的主要从业方向,他们将直接参与英语电视新闻的采集和,对于英语电视新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然而我国英语电视新闻对播音人员的从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英语电视新闻播音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新闻专业知识、过硬的英语表达能力,还要形成习惯性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对英语语调的运用也必须合乎国际电视新闻播报习惯与相关要求,因而强化对英语新闻播报语调特征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2 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分析

本文选取VOA、VOA special以及CCTV关于SARA的完整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围绕调组、调型、语速三个方面对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进行例证分析。

2.1 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调组特征的分析

(1)英语电视新闻播报从调组长度看相对接近,一般来说,调组里的音节数量平均为7,相对于日常会话而言是较长的,这与其作为电视新闻的文体特征有着很大关系。新闻播报的特殊性要求其内容适时、对事物和事件的描述准确而客观,这就要求新闻稿件用于准确简练,由于大部分新闻稿都是事先准备的,因而句子较长,很少出现像“you know,you see,yes”等这样较短的口语化句子,相对的更加完整。另外,在播报时,由于播音员很少出现受到干扰被迫停顿的现象,因而显得句子更加流畅,增长了调组。

此外,电视新闻调组的长短有可能与其收听对象有关,例如VOA special电视台的新闻播报调组的平均长度较短,通常为6个音节左右,这是因为VOA special的收听对象大部分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而是以英语学习者居多,缩短调组长度有助于这些收听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2)就像文章能够分成若干个段落一样,英语新闻的语调篇章也可以根据其语意的段落划分被划分为多个调段(paratone)。新闻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因此会出现一个句子就是一个调段的现象。调段在语调上有所表现,相同的语调模式在不同的语段中可能会循环往复。往往是,开头的音高较高的,结尾则就会较低;开头速度较快的,结尾处速度就会渐渐慢下来。

2.2 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调型特征分析

(1)英语新闻播音中,音调最常见的两种是降调和升调。在VOA新闻里,升、降调占了67%,其中降调占53%,升调占14%;在VOA special中,升、降调占了60%,降调占37%,升调占23%;而在CCTV的新闻中,升、降调比例高达93%,降调86%,升调7%。

(2)在新闻的句中或句首的调组中降调、升调、平调、升降调和降升调都可能出现。虽然升调是非末尾调组中最常用的音调,但是其它的音调依然可以使语调更加丰富。从音调分析来看,VOA、VOA special两则新闻的音调,CCTV这则新闻变化更多。

(3)就这个语调篇章而言,各语段之间的语调通常是在有规律地循环,语段开头的音高是比较高,在语段的中间开始出现变化,在末尾处音高最终变得很低。如,VOA新闻中,第一个调核在高音域的顶上,之后依次降调、平调和升调的过程,语调落在了中音域的底部;到了新闻的最后一个调段,音高从中音域的顶上最终落到低音域的最底部。这种音高的特征可能与新闻内容呈现倒三角的处理方式有联系,即最重要的信息用高音域的高音高,最不重要信息用低音域的低音高。

2.3 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速特征分析

这三则新闻的语速都相对平稳,并没有出现突然的加快或减慢的现象。此外,新闻语速的影响因素还包括停顿或者音长。在VOA新闻中,在调核前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在VOA special中,出现了10个停顿,其中有两个是停顿在调段之间的一拍,其它的是短暂的停顿在调核之前;而在CCTV的新闻在调组之间有过2次停顿。单个音节的音长(包括短促、拖长和推迟)也会对语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VOA与VOA special中都有过拖长(draw)的现象,通常拖长会起到强调信息重要的作用。

语速的快慢对于信息的突出有着重要作用。从语音资料中发现,在VOA新闻中,“China’ Guangdong Province Thursday”,“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NOT”,“Complete Access”等重要字眼,都减慢了语速,起到强调作用。总的来说,新闻的语速也是较为平稳,像它的音高一样也是有规律地循环的。在同一个语段中,一般开头处的语速会较快,结尾处语速逐渐慢下来。在这几则新闻里,语段的结尾处都出现“渐慢”(roll)的过程,在最后一个语段,“渐慢”的音速就更加的明显。

3 总结

总之,英语新闻播报的调组通常比较长,语段之间的语调特征不断循环,通常是开头信息音高较高,语速较快;而结尾处信息,其音高较低,语速较慢,到了末尾,音高已经非常低了,语速非常慢了。新闻的调型中,降调和升调占较大比重,在语段开头、中间大部分是升调,也有部分是平调、升降调和降升调;而在语段末尾往往是降调,以表示语段结束;其次,音域通常是逐渐过渡,一般没有从最高音域一下子滑到最低音域的现象;另外,新闻强调重要内容除了采取用重读音节之外,还会采用停顿或者改变音长等。

和英语不同,汉语是音调的语言。由于深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语调运用不当是英语播音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常犯的错误之一。对于此,在培养英语播音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强化对英语新闻播报中的语调特征的研究,并引导准英语播音员理解英语语调的功能和意义,强化分析与实践,练习用准确的语调、语速进行日常会话和新闻播报,以养成正确的语调运用习惯,从而提升英语新闻播音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惠惠.浅谈英语语调的功能[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11.

[2]朱珊.英语语调的人际功能在新闻播报中的体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2):113.

[3]张素云.英语语调特点及多种功能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3):47.

[4]盘群.英语语调的功能与语言交际[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49.

第7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新闻节目的播音总基调应是热情,明朗,庄重,大方。新闻播音向广大听众或观众传达各种新闻信息,应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切不可无动于衷,冷眼旁观。我们播出的新闻都是客观真实的,但对客观真实的事实的报道却是有着鲜明的倾向性,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报道和评论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播音必须态度明朗,旗帜鲜明,是非爱憎不能混淆、含糊,新闻报道的事实必须真实可信,新闻播音具有严肃性和庄重感,但不同内容的报道和评论,其严肃和庄重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新闻播音员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新闻工作者,这些性质决定着其应当是大大方方、感情真挚、朴实自然,不可拘谨、小气、拿腔拿调、渲染夸张。

长时间以来,一些人将播报和严肃画上了等号,这就让我们很多的新闻节目听起来如同说教,缺乏生气,综观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新闻节目,绝大多数都是以相对严肃的新闻节目为主,但严肃并非板着脸孔、端着架子,而是指庄重性,这更有别于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轻浮和随意。在新闻播音中,我们还要注意杜绝以下几种现象,从而使播音风格更趋完美,令受众喜闻乐见。

一是追求平淡,毫无态度。任何一条信息,任何一则新闻,必定是有其“价值”才得以传播。“无态度”本身也就是一种态度。而对所有的信息都不赞成也不反对,这样的传播者就成了生活的旁观者,这样的播音就成了文字的传声筒。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创作的废弃、创作者的失职。其实在播报新闻稿件、叙述新闻事件时,仍然应该有声有色,其核心就在“新鲜感”中。首先是“先睹为快”,而后是“一吐为快”。新闻事实的“新兴”,化为稿件的“新意”,融为播报者的“新鲜”,最后成为受众的“新颖”。其中,“新”在哪里,“新”的分量,“新”的趋势,都需要播报者花心思、动脑筋,把是非褒贬“含蓄”地从报道中流露出来,使传受双方达到“认知共识”。“平淡”,很多播音员都可以做到,但融入态度就有一定的难度了,没有扎实的语言功力,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是追求速度,有眼无心。现在,很多新闻节目都强调信息量,这就造成了我们的一些新闻节目将播音“提速”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主要手段。新闻播音语流速度也从最早的平均每分钟160个字增加到了280个字。但一味加快速度,只会让新闻播报者走向“睁眼看稿不动脑,张嘴念稿不动心”的歧途。“机关枪”似的播报方式,让受众没有片刻思辨时间,其新闻的价值又何以体现,其深远意义又何以传达给大众?因此,播报新闻稿件,还是应该字斟句酌、清晰明快,既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囫囵吞枣。

三是追求亲切,热情过头。一些播音员往往希望以一种十分亲切的态度来表达新闻内容,以避免生硬和刻板。但是,这种迫切的愿望通常都会让播报者“满腔热情”,而最后往往是让受众“盛情难却”。应该说,播报新闻要满怀热情,但这种热情应有分寸、有限度。新闻作品的播报必须“可信”,既不能言过其实、故弄玄虚,也不能随心所欲,轻描淡写。每一则新闻有每一则新闻的政策分寸和艺术分寸,处理起来应该张弛有致、稳中寄情。

四是追求自然,丢了规矩。近几年,“说新闻”成为众多新闻节目的宣传口号,这种形式无疑对拉近受众距离有诸多好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有的播音员在说新闻的同时,一些原本属于新闻规范的东西被抛弃和颠覆。比如新闻节目用一种闲聊的语言形式作为对“播报”的改革,有的甚至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杂以插科打诨,让新闻节目变成了调侃、私语的“另类”。新闻的真实可信,新闻播音的认真负责,都在这种自我的调侃中不见了踪影。

其实,新闻播音不管如何改革,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其基本规律,一定要把握好“度”,任何浮躁心态、急功近利的操作都会让这门艺术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新闻播音的创新要体现在风格化上,这是新时代受众对有声语言创作的一种呼唤。新闻节目的播音员由于文化素质、声音条件、艺术修养、年龄结构、个人阅历和爱好不同,每个人所追求的风格也有所不同,但要在播音规范的基础上,在“刚柔并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有的人性格活泼、开朗、快人快语,有的人沉着稳重,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富于激情,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条理严谨,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第一时间》等节目的播音员,尽管他们的播音风格各异,但他们都是通过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独特的表达样式,努力把党性原则的“刚性”和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于一体,使我们的新闻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这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舆论导向正确的、雅俗共赏的播音风格,是我们积极提倡的,也是我们每个新闻播音员应该努力达到的。

第8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人都可以成为

名记者,人人都可以播报新闻。为了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也为了增加网站的原创内容,龙虎网于2011年1月17日创建“我新闻”频道,栏目定位是“人人皆记者,人人播新闻”。在这个平台上,市民、网友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热线、qq、微博等多种途径诉说自己身边的新闻。凡是给龙虎网“我新闻”播报新闻的网友被称为市民记者,对于其中的优秀成员,则会给他们颁发市民记者证书。播报内容如果被选入焦点区还可以得到10元-500元不等的奖励。“我新闻”致力于打造南京市民网友身边新闻的最大互动平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南京本地最草根、最真实和最原汁原味的新闻。

正视草根力量

市民记者的力量正在崛起,无比强大。他们是网站部分原创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和阅读者。很多情况下,记者不在新闻发生的现场,身临其境的往往是普通的市民。这些市民不是专业的记者,但是通过培训让其掌握基本新闻知识,那么当新闻来临时,他们就能够充当记者的角色,成功地将新闻报道出来。

所以,如果一个城市门户网站的市民记者遍布这个城市的角落时,那么这个网站在新闻的及时性、多样性和丰富性方面就已经打足了基础。所以频道初创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便是发展市民记者。除了南京的普通市民外,我们的市民记者还往校园、企业、医院等领域拓展。据“我新闻”平台的注册和信息显示,“我新闻”的市民记者已经有近10万人,其中骨干市民记者有千余名。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爆料途径,网络新闻的方式多样且便捷,并且市民记者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就已经是在传播新闻。对于新闻的选取,我们不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眼光,而是每个市民记者就他身边感兴趣的题材进行写作。这种个人化的写作被打上强烈的“媒体”色彩。

播报题材不分大小

纵观“我新闻”频道,市民记者播报的题材很多,小到家里的花儿开了,家里的宽带不够快,敬老院里碰见的恩爱老人;大到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的车祸等。事情不分大小,但都具备新闻基本要素,图文并茂。凡是报名成为龙虎网市民记者的网友,编辑都会做回访工作,告诉他们“我新闻”新闻的规则。

有了这些基本规则,市民就会很配合地身边的新闻。比如说,2012年8月11日,“我新闻”在组织市民记者前往江心洲敬老院时,市民记者们捕捉到敬老院里对金婚夫妻。男的92岁,女的89岁,两人恩爱又都有才华。于是市民记者以《江心洲碰见有才的老夫妇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为题,并配以生动的图片。市民记者的新闻发出后,“我新闻”在网站和微博都做推荐。同城媒体争相转发,(《现代快报》记者更是在“我新闻”稿件的基础上,继续追踪采访报道,第二天用差不多一个版面来报道这对老人。龙虎网总编辑戴亦钢评价说:“这才是真正的我新闻,真正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闻,很能温暖人心。”

2012年1月6日,南京发生了银行抢劫案,后经证实是周克华所为。最快这条新闻的不是传统媒体记者,而是“我新闻”的市民记者。当时,市民记者正好在附近,他先是快速拨打热线向“我新闻”编辑播报了这则新闻,编辑立即到“我新闻”后台,随后市民记者利用随身携带的上网本将新闻图片上传到“我新闻”后台。

经过初步的核实后,“我新闻”当即推荐了这则新闻。龙虎网成了南京市也是全国最早这条信息的网站。该新闻当日的点击率达到10万多。

并肩作战抢新闻

2012年8月8日,南京大雨,中山东路的梧桐树倒地致死两伤。该新闻也是市民记者第一时问播报的,“我新闻”编辑迅速在后台,同时立即派出文字记者、视频记者赶赴现场。记者赶到现场时,南京各个媒体的记者也到了现场,他们很多人表示:“是看了龙虎网‘我新闻’的报道才出来的。”紧接着,市民记者和记者共同作战,在很短时间内完成新闻采访、拍摄和写作,并迅

转贴于

速发稿。而第二天,南京所有传统媒体的稿子都未能出来,龙虎网因为市民记者的播报做到了第一时间和独家报道。

网络时代,人人皆记者,普通的市民皆可以成为市民记者。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专业记者和编辑的地位被大大削弱,甚至被取代?答案是否定的。在“我新闻”平台,我们拥有千余名市民记者,只有三名编辑,市民记者往往活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编辑保持长时间在线状态发挥指挥作用,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谁也少不了谁。网站记者和编辑就是超级市民记者,对于市民记者播报内容的再加工、再整合和再追踪至关重要。有时仅仅是标题的稍微改动,但是改了之后的点击率无疑要高很多。

第9篇:新闻播报稿范文

【关键词】手语新闻;地方电视台;机遇;问题;革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36-01

1 手语及电视手语新闻的发展

“手语(sign language)是聋哑人用来代替有声语言的交际工具,是他们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习得的‘第一语言’。”1987年全国第三次手语工作会议上正式定稿的《中国手语》是代表了其发展走向成熟定型的标志。

“手语新闻是通过手语翻译将新闻内容用手语同步翻译的电视节目。”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多万,位居各类残疾人数之首,如何让聋人融入现代信息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

随着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级电视台在手语新闻栏目上开创的先河,近年来地方电视台也陆续从本台的特色出发争相开办起手语新闻栏目。

2 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发展机遇

我国听力残疾人数众多且在持续增长,地方电视台发展手语新闻,对于服务当地的聋人和提高当地新闻发展水平来说可谓拥有良好发展机遇。

综合来看,地方电视台发展手语新闻确实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新闻接近性作为地方电视台的先天优势,运用在在手语新闻中不仅贴近聋人受众,也有助于创新特色节目。目前越来越多的市县级电视台开办手语新闻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环境,紧抓机遇而实现的。

3 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发展面临问题

作为一种视觉性语言,手语存在着许多不同于有声语言的特征,对于手语新闻来说则更加难以把握其语法规律。从《手语新闻收视的调查与思考》中得知,多数聋人反映存在着因为看不懂手语翻译的内容而放弃收看的时候。

从手语本身的特性出发,聋人看不懂手语新闻最本质的问题是手语多样性。《中国手语》一书作为手语规范化工作的成果,目前的推广情况也算比较乐观,甚至在民间和学校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

客观上说,这与地方电视台本身的实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手语新闻是在新闻的基础上将其手语操作化,这对人才的要求极高,即不仅要具备专业驾驭新闻的能力,还要有深入与该群体沟通的能力。

4 地方电视台改善手语新闻发展问题的方法探究

目前,手语普及的范围逐渐扩大,聋人群体对手语新闻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的发展是国家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地方电视台站在机遇与问题凸显的关键时刻,探索如何摆脱瓶颈是首当其冲的任务。

4.1 手语标准化诉求: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汉语规范化工作,手语规范化工作是其中的一部分。“要科学地规范,就应把它上升到语言建设的高度,包括对手语语言学的研究,对中国的聋人手语以及中国手语的各种变体进行调查,进行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标准手语的选定、标准手语的宣传推广、手语教学的研究、手语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手语语言及翻译专业的学科建设,等等。”

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专业科学的策略思想是保证。手语语言建设的任务远远超过编纂和推广《中国手语》书,但《中国手语》的完善和推广仍然是手语语言建设的基础。

手语规范化的工作直接影响着手语新闻发展的根基,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科学策略思想的指导以及聋校教育的配合完善是手语规范化工作的要素,是手语新闻在全国和地方得以更好的传播的前提。

4.2 手语新闻的运作有待完善:手语新闻整合了手语语言和新闻的综合要素,需要多方人员的公共参与,对团队的整体素质有严格的要求。聋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质都是聋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电视台尤其要关注当地的聋人文化,对于当地聋人的语言习惯和一些约定俗成的手语习语,手语新闻译员要了解并会运用。总之,提高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发展手语新闻的一项要务。

完善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运作体系,从根本上找准阻碍原因并加以革新,带动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的发展逐渐走向健全和完备。

4.3 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传播内容、途径和技术革新:在内容上,制作手语新闻时媒体工作者应该站在聋人的角度,去观看他们的接收效果。他们不能像健全人一样视听结合,因此理解时会更加困难,手语新闻的句子内容应该通俗易懂,不要出现复合句或者抽象的概念,以便于聋人理解。

播报手语新闻时,新闻主持人播报语速要适当放慢,以保证手语译员的手势清晰到位,减少聋人视觉疲劳。在手语新闻的播报中,新闻主持人平时应该与译员多配合,取得一致的步调,播报时采取适中的速度,让手语新闻的播报清晰明了。

处理手语新闻的技术上,聋人的交流不仅依靠手势,面部表情起到很大的沟通效果,放大译员画面有很大的必要。如何创新手语播报技术也是国内外一直在致力研究的领域,例如基于中国手语的虚拟主持人合成技术研究,这是一种让手语新闻播报中的卡通人按照自然手语的语法规则而非正常人的语法规则来播报的技术。

5 结语

由于手语本身标准化困难以及地方台综合实力有限,发展又隐藏着诸多的制约问题。如今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的发展是国家媒体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探索如何摆脱瓶颈势在必行。手语规范化诉求、手语新闻运作健全化和地方台根据自身特色在内容、途径、技术上的革新都是改善目前地方电视台手语新闻发展的途径。地方电视台应把解决手语新闻发展问题提上日程,发现阻碍点,在探索中找准适合自己平台发展的方向,让手语新闻真正发挥其服务的作用,成为地方电视台的一大优势特色。

参考文献

[1] 郑璇.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

[2] 郑璇.中国手语的语言地位(II),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0, 18(1)

[3] 沈玉林.手语多样性、标准化及手语语言建设的问题与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8(6)

[4] 白瑞霞.电视媒体与聋人手语之路.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1)

[5] 陈英.电视手语新闻的问题与建议.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09(2)

[6] 潘坤.爱心搭起“爱心桥”――《手语新闻》编辑札记,新闻爱好者,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