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风险管理论文

第1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市场历来是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低风险低收益的谨慎和高风险高收益的诱惑,往往使企业在决策面前进退两难,因此,风险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衡量风险的程度,结合自身的承受能力,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权衡得失,选择最佳方案,以较小风险取得较大效益,是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出决定之前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一系列防范和补偿措施,使企业在风险出现时不致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企业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制度风险、管理风险及财务风险,上市公司还有股市风险。财务风险是以上风险住要是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指财务方面的风险,包括由财务活动引发的企业风险和由各方面活动引发的财务所面临的风险。狭义的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现金支付风险和筹资风险。本文分析的是广义的财务风险。

按照成因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资产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如不良资产(三年以上应收帐款、长期亏损的对外投资、长期闲置的存货和固定资产等)比例失调;资产结构风险,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失调、速动资产比率失调等。

2.资本风险,包括资本结构风险,如股本构成比例不当、所有者权益组成畸形、负债与权益比例失调等;分配风险,如是否分配的选择、派现与送股的选择、是否资本公积转赠股本的选择;筹资风险,如是否发行股票或债券及不同发行方式的选择、长期借款与短期借款的选择、股东的选择及信誉等级的评定。

3.支付风险,现金短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4.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如投资方向、投资品种、投资方式的选择,对投资项目的控制能力及效果。

5.机会风险,即机会收益或机会成本,指选择这一个放弃另一个从而失去一个机会。

6.纳税风险,如纳税品种的选择、纳税时机的选择、税收政策水平等,也称纳税筹划。

7.资产、债务重组风险,如重组类型、重组内容、重组方式、重组伙伴的选择。

8.财务政策、会计政策与财务预测、决策风险。指选择不同的财务会计政策的风险和进行近、中、远期财务情况预测(引导经营行为)偏差及财务决策失误的风险。

9.内部控制风险,指内部控制不到位,制衡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的风险。

10金融风险,主要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利率、汇率、股票和债券价格波动风险。

11.对外担保风险。

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经营的影响一般不是同时发生,而是各在公司所处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或相对重要的影响。如公司初建期的筹资风险、资本结构风险,成熟期的纳税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风险,衰退期的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资产结构风险、分配风险、投资控制风险、资产重组风险。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密切相关,财务活动本身就是经营与管理的结合。经营、管理决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伴随经营、管理风险,同时又对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起抑制或加速作用。

电力企业(省级电力公司)由于是国有独资垄断经营,长期作为政府机关发挥职能作用,造成财务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认真分析、及时防范、化解。目前阶段主要是加强筹资风险、资产结构风险、投资及投资控制风险、支付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担保风险的研究和管理。天津市电力公司今年提出了高度重视回避财务风险,加快建立预算、投资、担保、贷款和合同管理的内控机制,强化合同管理,严格控制对外担保。

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企业内外资料,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以财务指标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决策者、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以便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企业可以及时采取对策,制定正确的战略性的财务计划,编制合理的财务预算,对生产经营进行控制,进行风险防范(预警),化解风险;同时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可用来帮助决定是否投资或发放贷款,使企业进一步获得融资空间。

二、风险预测

财务风险预测主要方法是充分认识、分析企业内外部的经济信息,利用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模型,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及时向决策者提交风险分析报告,形成财务风险防范(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分析报告应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环境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价、当前财务风险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应对方案,附必要的发展计划、规划、财务、会计、审计资料。企业可根据财务风险情况制定报告间隔,如正常情况下可以年度报告,特殊时期可以月度报告或随时报告。

预测财务风险首先要设定财务安全系数(或财务风险系数),由于风险的未来不确定性,因此要测定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的安全系数。

财务安全系数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根据木桶理论和重要性原则确定的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二是根据权重确定组合因素(比率)安全系数。

单一因素(比率)安全系数的设定,是在某一风险因素(比率)比较突出、对公司影响较大,而其他风险因素较为正常的情况下,将这一因素的风险值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系数。这就要求预先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这个基础上,设定风险级次,由此测定安全系数。

假设:某省级电力公司生产经营连续数月平稳进行,预先设定支付风险的安全系数如下:货币资金余额为5亿元,安全系数为1;4亿元时安全系数为0.8;3亿元时06;2亿元时为0.4;1亿元时为0.3*亿元以下时为0.1。如果货币资金到2亿元以下,可以说,公司财务处于高风险状态,领导层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化解。

其他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借款比率、资产变现率、债务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负债比、资产收益率、应收帐款与经营活动现金比等比率的安全系数也是如此。

单一因素(比率)的风险分析,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无法全面揭示企业财务状况,所以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也需要对资产结构、负债结构、或有事项、盈利能力、筹资能力、投资控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综合分析,要求分析人员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判断能力。

组合因素(比率)系数,是根据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设置的数学模型,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需要预先设定一些重要因素及其标准值,并确定权重分布。假设:

z=0.sa+0.sb—1.co+4.cd+l.oe+5.of+5.og+5.oh-2.oi

a流动比率(标准值2)、b速动比率(标准值1)、C债务资本比率(标准值1.0)、d最近三年平均债务保障率(现金债务比(标准值0.25)、e利息保障倍数(标准值2)、正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比(标准值0.2)《资产收益率(标准值0.l)、h投资收益率(标准值0.2)一担保与权益比率(标准值0.5)。

财务安全系数Z一般应大于5(标准值)、低于5时,财务风险较大;达到3以下为高风险。

另外,从内部控制预测的财务安全系数模型可设置为Z=RkN

R金额,按影响资金额度预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资金量大到小;N内部控制评价,按评价结果分5档次,由大到小代表内部控制有效程度大到小;财务安全系数Z标准值为9、低于9为高风险。

组合因素分析的优点是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程度,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可能挂一漏万,尤其有些风险因素不便于以比率的形式反映,也就不可能建立在模型中,因此可能掩盖最严重的因素;二是通过历史数据评价过去,不能推测将来;三是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初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修订因素组成及其权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借助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公司的行业分类、经营状况、分配政策、经营环境,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另外,各项指标应建立在合并报表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母子公司风险叠加的影响,如资产负债率因素,母公司60%,子公司60%,孙公司60%,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要超过60%,超过多少要看被投资企业的资本和负债规模。

三、化解风险

化解风险的途径:

第2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管理

1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1相关理论概述。1.1.1集团公司。《公司法》中对集团公司定义为: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目前,我国关于集团公司的普遍定义是:集团公司是指以母公司为主体,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与众多企业单位共同组成形式,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操纵者,一般采取控股型母公司组织体制来逐层控制集团内的其他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在我国多数为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多元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的兴衰存亡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随着集团公司日常经营行为而随时产生。同时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及联营企业属于垂直的管理模式,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加大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1.1.2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借款负债导致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存在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债务,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就不存在此类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生产运营过程中,由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无法预计或无法管控的因素影响,产生的实际运营收益与预期偏离,从而可能导致集团公司运营损失,或存在获利的机遇。本文所探讨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的管理学科,对现代集团公司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估计、财务风险评价和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由于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普遍性、可控性和双重性等属性,财务风险管理应该以最小的成本来确保集团公司经营活动目标实现的最大化。1.2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集团公司在外部市场经营环境中,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一般为集团公司的外部风险,如资本市场的发达与否、国家的货币和税收政策等引起的经营风险,是集团公司不可控的风险。非系统风险作用于个别企业,是由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的资金和经营风险,如运营资金不足、投资决策失误或对子公司管控不力导致的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可危及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非系统风险给集团公司带来的危险超过了系统风险,公司管理中更应该重视非系统风险。公司管理层应该把非系统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1.3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对整个集团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子公司财务风险、母公司财务风险以及由于子公司财务风险所引起的集团公司内部连锁反应产生的财务风险,这三大类风险都是集团公司无法规避的财务风险,主要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增强公司的决策能力,还能实现全球化经营趋势下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实现共赢。集团公司在风险的管理流程中不仅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更要将公司内部治理、激励与运营管理相结合,以寻求集团公司对财务风险的整体解决方案。

2集团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集团公司作为一种母子公司体制,是垂直型组织体制。集团公司除母公司外,其子公司也均是独立的法人主体,拥有独立的财务核算机制;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又要服从于母公司的管控,这就导致了集团公司财务决策多层次,如果集团公司对集权和分权的处理不当,就会对瞬息万变的财务风险感知缓慢;集团公司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要推动其子公司完成经营目标,使整个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运营目标收益。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总体水平一般由各子公司财务风险状况构成,财务风险无论从破坏性还是影响面都要比单一企业要大,若核心子公司出现财务风险时,集团公司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这样就可能导致整个集团公司的资本运营状况急剧恶化。集团公司现阶段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如下:2.1财务风险预判与防范措施较单一。目前,集团公司从财务管理角度和内控制度方面有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办法,但大都存在局限性,即只有单一财务风险的预判与防范措施,而没有综合考虑集团公司内外部风险因素,没有系统性地研究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相互独立,不能有机地融合来综合预判与防范财务风险,形成风险内控一体化管理。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判与防范管理系统多是简单套用西方国家的风险管理工具,缺少中国特色,集团公司内部决策过程中又多以经验性风险管理来补足西方国家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的缺失之处,财务风险管理中有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的成分。2.2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缺少整体性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单纯靠财务部门来管理,如果集团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不能与财务部门形成有效的业财融合,将导致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的决策方面缺乏敏感性和科学性。集团公司内部所谓风险管理和控制脱离日常经营活动,局限于管理流程。这是由于集团公司缺乏全员性的风险管理意识造成的。另外,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仍停留在单一风险的防范,而忽视多种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管理与预期的偏差。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财务管控系统,母公司不能有效地通过子公司的风险预判和管理对策来有效地预测与防范自身财务风险。同时,子公司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在风险的决策过程中也难免会以自我利益为前提,而忽略了母公司的全面性布局。2.3对财务风险不能有效利用。某一特定风险也许可以避免,但只要集团公司拥有财产,财务风险就不可避免。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决策时,往往习惯于规避风险,而不考虑风险中是否存在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无处不在,财务风险更是会因子公司的其他风险而实时产生。既然风险不可避免,就应该在风险中寻找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集团公司在财务风险的决策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财务风险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第3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1.项目成本及其控制的特点

(1)人力资源消耗。主要包括施工工人的工资、津贴,以及为工人提供的各种保障、保护费用。(2)购买建材支出。包括建设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材料、配件,以及辅助工程的费用开支或者租赁费用。(3)机械的使用。包括运输、起吊等大型的机械的租用费用,以及在使用中的安装、拆卸、进出场费用等。(4)因特殊的需要而增加的开支。如在恶劣的条件下仍要求工人施工时的增加费用以及夜班的施工增加费,或者因料件的二次搬运、清理场地等产生的预算外开支。此外还有管理费,即在管理和组织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开支。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以上提到的各种费用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使达到预期的目标。具体来说项目的成本控制具有三大特点:(1)对象。项目成本所针对的控制对象是工程中发生的直接以及间接的费用;(2)目标。项目的成本控制必须围绕着施工前的预定目标展开,保证项目的施工经营目标的达成;(3)限度。项目控制作为责任行为,必须坚持以可控成本为限度。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或者上级的管理费用不应该列入上述范围。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成本意识淡薄。尽管项目经理部有着明确的分工,各部门为了我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但是这并不能做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例如各尽职能背后隐藏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技术部只注重工程的质量,可以为了质量的达标而采取耗费更大的技术方案;施工部门为了抓工期,盲目的增加人手、机器,使得资源没有充分得到利用,增加了支出。于是这就明显的表示项目部并没有真正的做到降低成本的工作,貌似尽善尽美的项目成本计划,其实还有许多可以通过个单位协调降低成本的可能。(2)成本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只要与项目相关的“责任,权利,利益”不落到实处,那么与之相关的人员在进行成本的管理时就缺少约束与评价的机制。通过项目的成本与项目的管理人员的利益挂钩,可以有效的避免成本意识淡薄以及完善管理体制的目的。(3)建立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体系。一般谈成本控制只是停留于前期的预算,实际上如果在施工中不注重成本控制,那么初期的预算就会大打折扣。(4)完善质量成本管理。对于项目成本的控制并非要求成本可以任意的压低,因为要考虑到企业在分包的过程中的压价行为。如果分包单位由于价格过低而铤而走险的采用劣质建材,在施工中偷工减料,那么项目的质量就受到威胁,最终还会导致工程的成本增加。

3.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1)成本控制内容。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是在制定项目成本的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对于出现的偏差及时的采取纠正措施,力争不断的降低工程的成本。项目的施工成本控制要首先对于施工的费用开支进行控制,减少各项开支;对施工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进行控制,达到资源的合理使用。近年来的工程成本居高不下的现象表明项目控制的方法与力度不到位,因此要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是制定以施工组织计划为中心的管理,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其次要在施工中不断的改进工艺,改进施工方式,同时用新材料来降低各项消耗。最后要加强水电施工企业的内部建设,建立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责任经济制度,充分的调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将工程成本降至最低。(2)制度控制法。为了使得施工中的原则具有约束性,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于生产中的各方面进行事无巨细的规定。例如对于可以采取计件工资制的工作要依照计件发放工资,充分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原料药统一的管理,实行严格的限额领料、余料回收、损坏赔偿的责任制。财会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规定设定费用的开支范围及标准。(3)定额控制法。《建筑安装工程统一劳动定额》法规中规定,个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国家的定额指标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内部定额编制,包括劳动力数量、材料量、管理费用等。这不仅为签发施工任务单提供了依据,也同时有效的实现了成本控制。(4)考核成本降低指标与费用的节约指标。这两个指标作为衡量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反差情况指标,可以有效的反映工程的成本控制工作。成本降低额就是用预算成本减去实际成本所得;然后将得到的数值除以预算成本就是成本的降低率。通过对于各种料件使用中的这一指标的量化规定,可以有效的评测各部门的工作业绩。如对于水泥、钢材、油料等的成本降低额作出具体的规定。

4.责任成本控制在水利水电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责任成本控制是需要一定的满足条件的,首先要有预定的目标,其次要有考核预算与实际偏差的回馈信息,再次就是要有对偏差的纠正措施。此外责任成本控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遵循此程序进行成本控制才能更好的实现责任成本控制。(1)确定项目的目标成本,这是首要的前提条件。目标成本的控制要结合工程的难度与本行业近年来的施工水平,在节约以及留有余地的原则确定目标成本。(2)划分责任的成本中心。将有关的成本追溯到具体的决算单位,使得相关单位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在压力的驱动下做出科学的成本控制。在水利水电施工中,施工企业作为一个责任成本的中心存在,各项目作为各项目的成本责任中心。再细分就是生产线以及施工组,最后按照其承担能力而划分到最小的责任成本中心。(3)责任成本范围的设定。责任成本与可控成本是某一项责任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的两个组成成分。责任成本不同于传统的工程成本,而是以工程的具体施工位置与时间来归集可控成本。如常见的水利水电企业的施工中,责任成本的划分,见下表1:编制责任成本预算。责任成本预算的编制要根据各部门承担的具体工作,参照施工企业内部的劳动定额、材料消耗以及施工管理定额为依据。其常见的表格如下表2:(4)制定责任成本核算卡片。责任成本核算卡片用于记录实际的责任成本发生状况,财会部门在支出、消耗的情况下既要进行日常的登记,还要制定责任成本核算卡片,其格式如下表3:(5)工作绩效的考核。根据上面的核算记录进行定期的汇总,将其与当初制定的预算比对,进行差异的运算与分析,最终得到业绩报告,其格式如下下表4:(6)最后根据得到的各部门的业绩回报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分析,发现不足,提出改进的措施。特别是在水利水电企业这个易受天气、水文等因素的影响,而各部门的报表可以及时的反映出现的问题,便于问题的及时解决。

5.水电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经验谈

(1)项目核算的制定要以低耗能、节支增效为目的,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从物力、人力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核算。同时,配合实行多样化的分配方法,对工程中的主要工程的材料费、人工费及管理费等进行核算与分析。(2)具体的施工中实行承包责任制。这种方案可以在管理制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条件下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减少财务的支出。(3)对于施工的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务必使参与到施工中的机器、人力等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4)改革项目的分配制度,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将管理者的收入与经营的以及挂钩,根据具体的盈利情况来进行赏罚,即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也保证了7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财务方面的支出。(5)积极的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新科技产品的投入不仅可以减少项目的投入,而且还可以促使技术人员技术创新,激励他们在技术难题上知难而上,促进了新工艺的形成。(6)工程索赔。这项工作要选任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人才担任,使用原始记录与所有的相关资料进行索赔手续的办理。在索赔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加大索赔的力度,用策略与新思路得到有力的谈判结果。

二、水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基于上文关于成本控制的内容,我们来继续的探讨有关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上文的主要目的是节约资金,下文的论述目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使得水电企业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1.水电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种类和成因分析

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剔除自然灾害因素,水电施工项目从开始中标立项到工程完工做竣工决算整个过程面临以下主要风险:(1)水电施工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其中主要包括投标风险、合同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工程分包风险、竣工清算风险以及政策风险。(2)水电施工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其中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的运营风险、收益的分配风险、会计的核算风险、内控风险、应收帐款风险等。

2.水电施工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对于以上提到的各种风险,要求相关部门在进行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引入财务风险意识。通过各种的手段应对内、外部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1)在水电施工项目的管理中加强风险意识。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职能体系,集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与管理于一身。管理会计负责为风险识别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减少风险损失。企业经营者可以采取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如分散风险法、转移风险法、缓冲风险法等。(2)建立财务预警系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需要各种检测系统互相结合才能充分的发挥预警作用,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首先建立市场风险监测系统。主要对市场的价格波动、利率变化、汇率的变化,行业的财务状况分析等变化趋势分析,规避风险。其次建立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其主要的目的进行合同管理、经营管理、分包工程管理等实施监测,同时针对可能引起财务风险的状况进行跟踪监控。最后还要建立财务工作内部风险监测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可以对施工项目的筹资、投资、资本运营以及分配、会计核算等实施监测。并根据工程的现状及时的发出预警,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及恶化。(3)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流动资金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以保证现金的充裕。同时就长期来看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4)合理的设置科目,确保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科目应该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结构科学的进行分类确定,是财会分析的基础。财务的信息自动化管理,可以增强财会人员专业素质。(5)统筹调配资金,建立合同台帐。充分的利用合同台帐的续笔登记、信息分类的特点。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施工辅助工程和特殊施工机械的价值,严格控制投资,降低成本等措施。

三、结语

第4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一)信用缺乏,融资困难

企业如果缺少信誉,那么他一定会深陷困境。许多企业由于大量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导致企业的信用度不高,形象不佳,影响企业的融资,甚至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民营企业融资不仅关乎投资,同时也影响企业日常资金流动。而融资困难一直困扰许多民营企业,由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稳定性较差,生产经营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导致企业直接融资比较困难。并且因为民营企业经营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账目,透明度低,经不起检查,信息不对称使得跟踪和监督工作很难进行。此外,民营企业缺少足够的抵押物,一旦出现破产或倒闭的情况,没人承担坏账,而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额外风险,不愿贷款,使得间接融资十分不易。

(二)盲目投资,风险经营

许多企业在进入新行业、开发新领域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信息获取和市场调研,急于扩大规模,做出一些不适合自己公司的决策。此外,看到某些企业产品技术改进而获得很好效益时,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条件和实力,没有做好预算,盲目跟从,致使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而许多企业缺少风险意识,没有真正理解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许多企业把经营的重点落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忽略了财务风险,面对一些突然产生的风险,没有建立防范机制,往往不知所措,加剧了风险的破坏性。即使认识到了有风险的存在,低估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没有及时做出改变和采取措施,使企业财务状况陷入困境,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衰退。

(三)财务控制薄弱,监管不力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存在财务控制薄弱,对于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清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其主要体现:1、现金管理不严,没有合理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以及认真确定最佳现金余额,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余额过大,虽然使持有的现金机会成本变大,但是可转换成本降低,造成资金闲置,反之造成资金不足;2、应收账款过多不能及时收回,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造成资金成本、坏账损失等费用增加;3、不能合理控制存货水平。要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必定会伴随一定的成本支出,一些企业物资储存过多,造成成本支出过多影响企业发展。而另一些企业可能存在物资储存过少不能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求而造成企业损失;4、资金管理缺少事前分析和事中监控,往往都是事后解决,使得资金流失,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民营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面对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要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认识到财务管理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主导思想,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所以,企业需利用财务管理对一切物质条件、财务活动加以规划和控制。主要措施:首先,设立财务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资金融入,资金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编制以及决策实施;其次,建立规范的会计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准确、完整以及会计工作的效率提高。改变原有的记账方式,采用财务软件实现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然后,强化财务监督工作,设立专门的监督与纠偏机构,利用所掌能力相互制约,有利于重大差错和背离目标事项的发现;最后,改进家族制的治理结构,将企业的投资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职责分明。并且努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能力及工作水平,对已有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专项技能水平,通过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拔和录用企业所需人才,增加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信用管理,解决融资难问题

现代社会中,诚信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立足之本,没有诚信企业将寸步难行。所以,应加强信用建设,要做到合法经营,追求合法的企业利润,在日常的生产经营以及生意往来中积累信用,形成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扩大交往,促进合作。融资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瓶颈,是一直困扰企业的大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供给不足,企业难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日常运转困难重重,甚至可能倒闭。所以民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民营企业素质势在必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需要完整详尽的记录日常账目、纳税情况、合同履行率,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信誉;2、增强法律观念,依靠正当手段获取贷款,不能拉拢和贿赂相关人员。但是,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改变解决融资难问题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为此,国家应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对一切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尽快建立一些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把民间存在的大量资金融入民营企业,使得民间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通过正常渠道获得发展资金,缓解融资压力。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债券,通过证券市场融入更多资金。

(三)科学理性投资,规避财务风险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关键的。因此,财务部门作为财务与资金运作的营运部门,应在决策和投资之前把握好市场,围绕企业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本着实现经济最优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企业未来的投资现金的流动情况系统的反映出来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全部活动,提出科学理性的投资方案,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做出调整。此外,还要考虑风险的存在,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预警系统和防范机制,在决策前企业可以召开风险管理规划会议,就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以及对企业成功有关键作用的因素进行分析,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设想,并且制定相关的备用方案,比如:采用分散资金的投向,转移风险到第三方,调整贴现率,开发新的内部技术等策略,集思广益科学决策,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强日常现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第5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至今为止的研究成果表明,源自国债和赤字的财政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债余额和赤字分别占当年GDP的比重;二是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状况。2002年3月,财政部在向人大做的2001年决算和2002年预算的报告中,明确公布了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两个指标。2001年中央财政赤字259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3%。从这两个指标来看,与国际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财政风险并不是很大。从政府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来看,现有国内的研究成果和国际组织、经济学专家对中国的研究成果表明,这部分债务占GDP的比重约为75~125%左右(世界银行:1998年,刘成:2000年)。将这部分债务进行国际比较,隐性及或有债务的指标也不是很高。以美国为例,大致与我国公布的国债负担率和赤字率同一口径的联邦债务率,目前在50%左右,1993年底的联邦债务大约为3.2万亿美元,但是如果考虑隐性债务,联邦债务几乎是官方数字的3倍(哈维·S·罗森:《财政学》)。国内的研究成果反映,许多国家政府隐性及或有债务规模都很大(刘成,2000年),与此相比,中国政府的财政风险并不是很大。

上述的判断已经基本形成共识,无论从官方公布的数据,还是经济学界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已经为人所认识的政府赤字和债务表明,尽管随着债务的扩大,财政风险在积累,但是短期来看风险不大。

二、没有认识和计算的政府财政赤字

首先,需要从基本概念说起。重温什么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现代经济学、财政学理论中的定义是,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的数量。当政府形成财政赤字时,它就必须向公众举债来支付其款项。为了借债,政府需要发行债券,即用以承诺将来偿还的一种借据。政府债务指政府借款总额或累计额。理解赤字和债务的关键点在于:政府债务是政府应付款的存量,而财政赤字是政府支出大于收入而形成的新债务流量(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第16版)。我国自1993年起,规范了财政赤字的弥补办法,即全部由发行国债来弥补赤字,而不准许向银行借款和透支,自此上述定义完全可以适用于我国。

按照上述的定义,我们从下面的表格数据中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矛盾和问题。

表1我国1998年以来的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与增长率一览表

对于上表中的数据要做如下说明:表1中的财政赤字和国债的绝对量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汇总后的数字,即不是中央财政赤字,国债中包括中央代地方发债的数量。另外,1998年和1999年的赤字数口径与2000年、2001年有不可比之处,原因是前两年的赤字中不含国债的利息支出,自2000年起,每年的国债利息支出改为列入财政支出,作为财政赤字。如果按照1998和1999年的赤字口径计算,将形成表2的情况。

表2按可比口径计算的财政赤字及增长率

从上述两个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矛盾,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呈现反向变化,即财政赤字的增长率自1999年起明显趋于降低,2001年甚至是负增长;而国债的增长率却呈现提高的态势。下面图形反映的更为直观。

图1赤字增长率与国债增长率

对于这个矛盾如何解释?从理论逻辑推理来看,国债发行的总规模包括弥补当年赤字和当年需要还本付息的数额,如果国债总规模扣除还本付息的数额后,弥补当年赤字的国债数应该与财政赤字数额大体一致。我们看一下表3。

表3扣除还本付息后的国债数额与财政赤字的比较

注:为了计算和比较的方便,小数点后四舍五入,不影响基本结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历年的扣除还本付息后的国债数额都明显大于当年的财政赤字数额。那么这些差额应如何解释呢?显然,国债只能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按照基本的理论概念,我们只能推断,在年度的国债发行总额中有一部分赤字没有反映在财政赤字总额中。那么哪些国债没有反映为赤字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反映在总债务规模中,但是这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背后的财政赤字却没有反映在赤字总规模中。详见表4中的数字对比。

表4地方政府债务与表3中差额的比较

从表4中看到,除了2000年的差额数小于中央代地方发债的数额外(对此目前笔者还没有很好的解释答案),其余3年的差额数均大于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的数额。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中央代地方政府发债,实质上就是中央代地方政府打了赤字。这些赤字肯定没有记入中央财政赤字,关键的问题是它们有没有作为赤字在地方预决算中进行计算和汇总。我国历年来的地方财政汇总都是收支平衡或略有结余的,从来没有赤字。这里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债的数量根本没有作为地方政府的赤字计算;二是已作为地方财政赤字计算后,地方财政汇总是平衡或结余的。从前面分析和表4的情况推断,笔者认为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大,根据对财政机关的官员调查,证实了笔者的推断。由于地方债务计算在债务总规模中,而地方债务弥补的赤字没有计算为地方财政赤字,因此年度的政府债务总规模就大于了财政赤字规模。

如果上面的推断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相互有联系的结论:一是目前我国公布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汇总后的财政赤字没有包括地方财政赤字,因此公布的赤字数和赤字占GDP的比重可能被低估了;二是地方财政的平衡或结余是虚,而存在赤字是实。

三、财政的风险将出在缺乏有效管理的地方政府赤字和债务

为什么不将地方发债计算为地方财政赤字?首先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预算法》的约束。我国《预算法》中规定,地方财政必须实行收支平衡,不能出现赤字。排除近年来基层财政的债务等情况不说,仅就中央代地方发债而论,由于这笔债务的偿还主体是地方政府,即债务人是地方政府,其实质应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如果因为《预算法》规定的原因,将地方政府债务不明确作为地方财政赤字,这势必会人为地缩小国家财政赤字的规模。其次,与目前政府预算会计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有关。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财政收支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赤字和债务。这样既不利于准确地反映地方政府财政的整体状况,更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深化改革”,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课题组,2002年第5期《财政研究》)。

从目前的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看,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的地方政府可能将长期存在赤字和借债情况,这就需要各个地方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对赤字及引发的债务实行严格和科学的管理,如同中央财政对中央债务的管理一样,要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一套专门的管理和运作办法。据

我们2001年对江苏、陕西、山东、浙江、辽宁等省的初步调研,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已经对其自身的政府债务管理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管理的办法。但是,由于预算法及现有预算会计管理制度跟不上新产生的政府借债融资的情况,多数地方政府的做法是将债务的借与归还在预算收支表的线下进行反映,财政厅(局)内也缺乏专门人才进行债务筹划和管理。

另外,地方政府的债务归还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央债务多数是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归还的。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目前中央转贷给地方政府的世界银行部分贷款已到期,许多地方各级政府是通过当地的税收、收费、以及出售政府资产来归还贷款。对于中央代地方发行的国债,投资有效益的项目,其收益可以作为还债的资金来源,但是有相当多的投资项目只有社会效益,恐怕还债的资金主要还是来自当地的税收或收费,或者采取出售政府资产、借新还旧进行运作。总之,地方政府在债务的归还上,与中央政府相比,其可操作的空间相对有限。这就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地方财政的债务风险,既便目前仅就中央代地方发债这部分债务总量大约在1700~2000亿左右(不包括县、乡基层财政的债务),规模不是很大,但其积累的速度和由于体制、法律约束而造成的管理空隙,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在中央财政风险不大的“高枕”上“无忧”,地方财政的潜伏风险一旦突发,带来的将是整个国家财政的风险。

四、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和结论,为了防范财政风险,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修改《预算法》。由于近年来预算管理办法和体制的实际变动较大,现有《预算法》中的一些条款规定脱离了实际预算管理活动的需要,使得这些法律成为建立规范的新的管理制度的桎梏。规定地方政府要作到财政收支平衡、不准出现赤字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为了增强地方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建立规范、严格的债务管理制度,防范地方财政风险,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风险,应该对《预算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修改。最起码,中央代地方的发债应体现为地方财政赤字,并且在中央与地方预算汇总时,这部分地方财政赤字也应计算在内。

第6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相比,中国当前的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在理财理念上日益趋于理性化和科学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也在不断地的加强,在管理内容上也日趋丰富和完善,在管理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它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在投资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3]。在投资管理上缺少战略决策性,企业决策机构,往往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投资能力,制定战略投资目标,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忽视风险财务管理,不能有效地为战略决策提供风险依据,导致战略决策的失误;在融资方面,企业融资渠道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的,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水平低,融资手段单一。另外,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资本还不够充分,而且中国企业对资本运转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不甚了解,对资本市场更是缺乏考量和研究,在融资过程中很少考虑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在收益的分配上,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注重利润的积累,而不进行有效的股利分配,只关心利润指标,而不重视股价的多少,传统的收益分配仍然占主导地位。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力度疲软目前,在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尤其是企业领导对于风险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财务管理只是停留在资金的转入和转出范围内,而忽视财务活动的内部以及外部的风险,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出了问题也是从别处找原因,不会去考虑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在企业进行战略决策时,也往往忽视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规划,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甚至是欠缺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危害,使企业资金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甚至造成企业经济收益的巨大损失。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隐患重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科学性,企业内部出现财务关系十分混乱,权责不明,资金流通不顺、流失严重,资本缺少安全性和完整性等问题[4]。在采购、生产以及财务等环节上不能进行有效的统筹规划,协调运作,导致各个环节“各自为政”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造成财政、资金以及人员的重大损失。对于潜在的财务风险不能及时地发现,更不能有效采取措施,导致投资经营决策的重大失误,形成不良的资产和巨额的损失。财务管理模式陈旧,缺乏对资本结构的科学规划,投资和融资成本高,债台高筑,财政风险高危不下,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缺少直接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风险预警不足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的防控疲怠,不能很好地对财务进行监督。在加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致使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频发。在企业内部防控和预测风险的手段是多样的,比如内部控制和审计部门都有一定防控风险的能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财政风险起到了防治作用[5]。但是,这种防控监督机制相对还是有限的。因此,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当中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企业财政风险监控机制,有效地对财政运转进行监督,保证企业在强大的财务风险监控机制下健康高效运转。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不是没有财务风险监控机制就是将其与企业监督放在一起[5],缺少问责,对财经风险和纪律难以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加大了企业风险和财务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业人员缺失,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目前,在中国以至于相关院校和科研部门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领域没有专业的人才,往往都是由财务或是经济专业人员进行操控,缺少理论基础,专业性不高,管理素养普遍偏低,导致了财务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实施和推进。企业内部没有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对财务风险进行统筹分析,无法发挥其在企业中的“预警”、“防控”职能,使部门的效能大大地减弱,不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无法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严重危害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领导的风险财务管理意识,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培训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合理有效地顺利展开,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因此,应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干部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从企业的决策层开始抓起,认识到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重要性,将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推进风险管理制度改革纳入到企业战略决策中,宏观把握风险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经营生产的安全运作[6]。另外,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保证风险财政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转,提高管理效果,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二)健全风险财务管理体系的监督机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风险财务管理情况的有效监督,并及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措施尤为重要[7]。因此,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体系加入监督机制,对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规范性监督,及时发现不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此制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强化内部控制力度和内部审计监督,使两者与财务风险监督管理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风险管理的健康有序开展,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制定以内部控制为依托的风险管理方案,并加以有效实施。此方案从初始设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就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定期对风险方案进行监测,及时进行整改,最终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信息体系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财务管理的高效便捷,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畅通无阻。实现企业财务工作与风险财务管理的无缝对接,确保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真实、有效和精准的信息,并及时加以反馈。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体系,加大财务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管理,实现对企业财政风险的最大化“预警”,推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8]。

(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对企业人员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达到强化企业管理的控制力度,形成健康的风险财务管理环境的目的。提高企业人员对企业的认同,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五)积极构建企业风险财务审核体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建构合理的风险财务审核体系,确保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的安全,并能够及地的对相关信息数据作出精准的分析和处理,建立监管分开的责任制度,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

(六)加强各部门风险防范意识,通力协作,实现管理效果最大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应理顺各部门的财政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及义务,形成权责分明、权和利分开的健康管理体制,积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当中,加强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统筹合作,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的又快又好发展[9]。

四、结语

第7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1.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并完成企业经营目标。

内部控制系统利用明确职责分工,从严把控企业各项制度、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完善工艺审批流程等,进一步确保企业正常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规避相关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2.确保完整性与安全性的资产。

企业正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是具有充足的资产做后盾。企业通过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管理控制企业各项资产,避免企业资产出现毁坏、滥用、盗窃、贪污等问题,确保资产完整性与安全性。

3.确保深入贯彻落实企业政策方针。

企业要加强所制定的制度、政策、管理方针的执行力度。内部控制不但能将企业制定的制度、政策、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到全体员工并加以执行,而且能够促进企业相关人员与领导对国家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

4.确保良好的审计基础。

审计工作依据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审核,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审计工作需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其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总而言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避免产生舞弊情况,确保完整性与安全性的企业资产,进一步缩减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与生产经营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分析

财务风险指的是将来的企业财务状况有可能背离企业财务预期目标。我们采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所说的股东最大化的观点对财务目标进行阐述。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产生内部财务风险:第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与财务活动过程中舞弊与失误。第二是企业在日常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项目投资、资金筹集等方面可能偏离预期目标,一般表现在相关管理人员素质低、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情况。企业要想从制度上来完全抹除上述两大企业财务风险因素,必须通过利用完善的人员素质、业务管理、组织结构、财产保全制、会计系统等方面的控制制度来加以实现,而以上控制方面同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因此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当今不够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阻碍了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财务风险损失的产生。第二,当前所讲的内部控制囊括了企业风险、经营效率、经营效果管理等三大板块。第三,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规避主要依靠完善的内部控制。第四,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常常导致企业出现盈利能力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产负债率增高、经营资金不足、资金流动性较差甚至破产等问题。以上问题深深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财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同属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财务风险是目的,内部控制是手段,财务风险的规避离不开内部控制。

三、怎样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如何有效的加强内部管理对于降低财务风险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全面考虑内部管理提高的路径从而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

1.会计基础工作的加强,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会计对经济活动反映这一职能是其他反映方式所不具备的,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决策主要依据准确的会计信息。由于经济决策主要依据会计信息来制定,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深深地影响着制定的经济决策正确与否。错误的会计信息不但会导致企业管理者错误评价企业经营成果,而且也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盲目制定偏离经济规律的企业决策,使得企业未来经营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危机。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对于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首要任务主要是进一步加强以会计核算水平、会计人员素质为内容的会计基础工作,促使会计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经济经营状况。其次是立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需求,通过利用多种方式满足企业外部及内部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目前我国国内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者使用者,传统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暂时只服务于企业内部使用者,传统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目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当今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会计对企业管理的信息反映职能并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企业不但要增强会计信息反映质量,更要完善企业财务报告。假如企业对外界披露反映的会计信息出现错误,即便短期内企业的发展会得到外部力量的扶持,但是如果企业得到超过自身承受能力的扶持资金,将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导致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盲目投资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未来企业财务风险。相反,企业如果能将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反映给外界社会,将会进一步优化企业外部财务环境,有效提高企业财务活动的透明度,从而降低企业未来财务风险。而且我们也应该明白,企业会计部门所提供给企业管理者的会计信息虽然不能全面准确的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反映,但是这些会计信息是目前所能获取的最真实可靠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在企业管理者的实际经营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企业管理者依旧依靠自身感觉与关系来进行企业经营决策,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所以,必须进一步强化会计工作职能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帮助,不断提高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地位,才能有效规避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

2.加强会计法规贯彻执行,加强会计制度约束力。

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防范企业外部市场的风险。会计信息能够进一步优化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不正确的会计信息加大了市场风险,阻碍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快速提升,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企业而言,市场风险与企业财务风险息息相关,稳定的外部市场环境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与稳定运行。从以上内容来看,会计制度约束力的强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增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会计控制制度。

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方式之一是完善会计控制制度,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能够确保企业具备安全性的资金财产、合法性的财务活动、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安全性财产。会计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会计工作的组织结构进一步明确,将会计业务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为若干具有相应权限职责的工作岗位,形成个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降低舞弊行为的出现。第二,有机整合企业财产的实物与价值管理,会计部门不仅要将监督反映企业经营价值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而且也要通过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实物管理相结合,及时准确的对两者差异进行分析调查,将不利差异或错误扼杀在摇篮中。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共同组成了企业审计监督。外部审计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以下两大功能:第一,企业外部审计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具有公证的功能,这一公正作用能够让社会利益关系人认可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获得他们的资金扶持。第二,外部审计能够有效的缩减舞弊行为与会计差错,促使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准确,进一步规避企业财务风险。内部审计指的是企业内部对会计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利用会计控制评价来对会计部门进行监督并对其加以改进完善,进一步降低会计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差错。

4.稳健主义的运用。

第8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1.对银行存在的各项业务之间会计核算不统一的问题

而这种问题又往往造成银行在会计核算管理条块上分割和财务收支不准确以及会计秩序不协调的困局。针对这一点,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应从分级分散向集中统一状态转变,在全行推行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对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统一规定,建立起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框架。具体而言,可以由财务部门对银行新出现的业务进行会计核算规定,同时报上级进行审定。实行账务核算统一,将银行的本外币资金活动和财务核算统一交由同级会计部门办理,各个业务经营部门账务并入所管辖行的会计部门,对相关的会计报表、凭证等有关会计核算要素进行统一规范管理。

2.强化会计核算制度谨慎性原则。

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核算,确认银行利息收入政策。由于某些利息收入确保政策与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存在冲突的可能性,银行对此应改进和完善其利息收入确认的方法,比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以将银行在贷款中所产生的利息计为收入,同时并入当期收益;而对贷款逾期产生的利息,则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将其作为收入确认的基础,从而为是否将逾期贷款利息计入收入提供依据。此外,实行全面保证金制度,有助于保证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因此对具有风险的贷款业务实行贷款利息保证金制度,能够减少银行坏账,有效防范银行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和规避业务风险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电子化发展程度和风险隐患,对有关会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将业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遏制住。现在大多数银行推行了会计委派制和会计人员定期轮换制,这可以通过对一线营业网点的负责人进行委派制,比如坐班主任和业务经理,对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按照上收一级的管理办法进行,不直接与该网点业务经营的好坏进行挂钩,从而使得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全心全意做好会计规范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同时,对一线业务营业网点的坐班主任、柜员和会计主管等工作人员采用轮流交换岗位的形式,甚至采取强制轮休假的制度,使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每一个角落得到展现,不留管理死角,不留控制隐患。随着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银行也应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内控制度,使银行会计核算管理能够有理有据,从而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管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内控制度执行监督工作,因而银行需要对这类管理监督人员实行奖惩适当的机制,确保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制度所具有的作用。当然,在这过程中,归根结底需要银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员工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员工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以实现减少违规操作和规避业务风险的目标。

三、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控制和防范业务风险

针对不同的会计业务风险,银行应当根据业务风险的情况差异,采用不同的控制和防范方法,并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信息技术手段控制机制,借助监控系统实时监控的作用,控制会计业务风险的发生。因此,银行应当不断完善监控系统的功能,对各营业网点分散的监控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集中监控,从而实现对会计业务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的全面监控。信息技术手段也是银行实现对会计业务风险控制和防范的有效手段。

四、强化业务制约,防范业务风险

一是权力制衡。按照分级经营、分级授权的要求,建立比较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如信用证的开立、大额汇票的签发、大额现金和费用的支付等,都要明确各级审批的权限,建立领导考核制度。每年由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对下级主管会计工作领导的本年度的经营管理情况、权力运用情况、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二是程序制约。程序制约强调的是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离,即程序的不同环节要交由不同的部门和员工去完成,每一环节都能相互制约,任何个人都不能独揽业务全过程。

五、加强银行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业务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是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上给予支持。尊重、信任会计人员,为员工提供展示自我、创造效益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人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其爱岗敬业,自觉、自愿地遵守操作规程。其次是加强制度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规章制度培训,使各项制度、措施深入到会计人员的思想中,从而增强其从严要求、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会计人员应及时更新会计理念,掌握专业知识,拓展业务视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六、结语

第9篇:财务风险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控制

 

审计风险是随着审计应运而生的,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为此,审计人员应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具体来说,审计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由于审计主体的因素所产生的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原因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

首先,审计人员个人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

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具体表现在: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差别会造成同类审计业务结论不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审计行为的偏差,导致审计结论的偏差;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不充分财务管理论文,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审计方法选择不当,也将影响审计结论是否正确等。

其次,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跟不上各单位业务活动发展的需求。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经营单位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各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经营结构组织的多元化,各种金融创新工具的被广泛运用,使得被审计对象经营活动和财务报表编报和披露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审计人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知识结构。这些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审计的难度,而对传统滞后的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包括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将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从而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审计风险随之产生。

(二)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因素所形成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审计风险。主要包

括两种情况:第一,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单位应建立而未建立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所形成的审计风险杂志网。如:钱账物应设置3个岗位,而单位只设置了2个岗位,但单位现金业务又相当频繁。因此,在货币资金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第二,因被审计单位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2、被审计单位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

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规违纪;因被审计单位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

3、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一些被审计单位对收入、成本支出的会计资料提供得较为完整,执行财经纪律的情况也比较好。而实际上,这些单位的一些其他的收入、下属单位上缴的管理费等并没有纳入财务账,而是入了私设的“小金库”,而这些会计资料通常是不会向审计人员提供的。会计资料的不全面,留下了审计风险的隐患。一些部门、单位为掩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会计资料上大做文章,记假账、报假账的事时有发生,其中个别支出原始凭证的填制存在明显的不真实性问题,例如使用普通收支凭证而无正式的发票、无填制单位或填制人签章,审查起来无从下手,严重影响到审计成果的真伪,这无形中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审计风险。 (三)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审计风险。 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财务管理论文,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

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会计职业界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木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及其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风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在从事审计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在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职业标准。审计人员一定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审计质量,一般不会发生过失,至少不会发生重大审计风险损失。 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我们处在经济变革时代,我们的业务知识,审计工作、审计范围都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审计人员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财务管理论文,还要更多地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首先要在审计程序上合法规避审计风险。其次要学习好专业知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我们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杂志网。

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系统会计处理的特点及审计目的等合理配置审计力量,选择适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在取证时,审计人员绝不能满足于被审计单位自行提供的资料,要获取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多角度地取证、印证。在选用适当的审计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敢于改进方法,创新手段。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审计单位应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建立科学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这包括采取措施督促全体专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审计人员达到并保持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为此,审计单位应严格人事管理,并不断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加审计人员执行各种类型审计业务的经验,提高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并要求各级督导人员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必要时应当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协助;对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相应程序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适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质量控制方针,建立、健全各项质量控制程序,保证审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把审计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三)做好内部控制调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审计组及其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当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进行符合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做出评估财务管理论文,看其内控是否严密,并找出弱项,以作为实质性测试时的重点。 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可以由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自我评价,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问卷调查,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初步评价,要真正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必须通过符合性测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问卷调查和符合性测试后,根据其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松弛部分和汇总的弱项,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应当实施详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便将检查风险以及总体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审计风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提高风险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这样审计工作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备注:增刊)

主要引用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5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海淀区阜成路甲28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115-137页

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四十条24号青蓝大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1年,121-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