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道路桥梁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路桥梁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路桥梁实训总结

第1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69-03

如何服务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突出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职业性和应用性,开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大批设计、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和特色,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内涵进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重组、开发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为其他相近、相似、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提供参考。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具有与路桥企业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有满足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条件,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具地方特征、行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教学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修养。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减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习惯性和主观性,消除课程设置的学科化烙印,增强岗位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部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本着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推行工学结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在广西路桥总公司、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广西交通投资集团等的支持和帮助下,系统论证了专业定位和发展,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和出发点,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征、行业特点,满足不同岗位和岗位群需要的系统。课程体系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有效形式,构筑新的课程内涵。

一、以工学结合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改革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建设上,确定了本专业的建设起点,即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快速发展,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求。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对接的桥头堡,南宁市正在加快构建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信息中心、金融中心,需要大量的公路交通建设、管理和养护等高技能人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情况统计,在专业咨询与协调会议上,校企共同论证,明确了专业对口岗位和岗位群。将原有面向公路施工技术与桥梁施工技术两个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为面向公路桥梁施工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新的专业岗位面向包括施工一线的道路施工员、桥梁施工员、隧道施工员、测量员、试验检测员、资料整理员、安全员、材料员、计量员、目标岗位设置具体、典型,针对性较强。

(二)进行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确定课程要素,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课程体系建设。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工程部门人员和校内教育专家参加岗位工作分析会,详细讨论与分析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归纳和总结各企业具有共性的岗位任务,明确其工作职责、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使用仪器设备、工作方法、组织形式、与其他任务的关系等。由此分析得出工作过程特点,显示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职业和技能区别,为后续学习载体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确定提供指导。进行岗位和岗位群分析,明确工作岗位的工作特征。工作特征决定了教学要求,是确定教学内容、标准、形式、场所、方法、手段的唯一依据。例如:工作内容决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应工作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适应生产组织形式,教学实习实训设备适应工作中使用工具仪器设备,与其他任务的关系决定了各学习领域课程的相互支撑关系。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素质等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专家、行家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最终确认,有助于学校在注重知识传承性的条件下,基于工作过程重新构筑培养内容,使得知识组织形式、吸收方式更符合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重构培养内容,可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培养,其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增强。这正是职业教育特色体现、目的所在。

(三)根据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岗位工作能力是职业行动能力的直接体现,体现在一定工作情境条件完成连续行为或指令的系列集合体,这些连续行为或指令的系列集合体是职业教育过程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组合或连续实施和传授内容。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以岗位需要为依据,基于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的,再吸取传统学科教育中知识传承性的优点,突出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主线,构建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职业行动领域是指在与职业相关的行动情境中相互关联的任务的集合。从工作过程中确定和分解职业行动领域,首先必须明白工作任务的目的,然后为了达到工作任务的目的经过构思、设计、实施、检验(即CDIO理论)四个完整的工作阶段。以配制路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工作为例,其四个工作阶段分别为原材料的选择、各种原材料用量计算和设计、按设计配制沥青混合料试件、将沥青混合料试件进行相关性能检测确定最后路面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对组成岗位职业的每一项工作均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分解,同时考虑学生团队精神、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培养与训练,完成职业行动领域的构建。

专业学习领域是为实现专业岗位培养进行的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是指岗位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单元,由目标表述、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构成。根据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确定具体工作情境的专业学习领域。

二、以“校厂合一”推动专业发展,开展课程建设

以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形成为主线,完善“校厂合一,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小学校、大课堂”为抓手,推行融“学中做,做中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教学改革模式;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保障,控制教学质量;推行“双证书”制度,最终达到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道桥施工一线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构建道桥建设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原则设计学习情境,为道路桥梁施工行业企业培养吃苦耐劳、思想活跃、工作扎实、作风优良、扎根一线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优秀筑路人才。

(一)基于工作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条件。利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桂西公路管理局签订共建四塘至蒲庙三级公路纵穿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5公里路段和新区大门前的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2公里路段为检测、养护、维修等内容的教学路段,四塘跨径为80 m的旧桥为检测、养护、加固等教学项目的桥梁实训基地及入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广西正高检测咨询有限公司(交通部乙级检测资质),扩展“校厂合一,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西路桥总公司、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广西交通科研院、广西桂通公路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20多家广西区路桥施工、监理、养护、检测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和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互聘员工、共担课题、共建培训基地和机构等深度合作,为扩展“校厂合一,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先天性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导向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构建。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改革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在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职业时间环境引入到工程教育的环境中,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来学习,得到的结果是从具体工程对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如果有若干工程实践项目,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学生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最终是要得到一般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着眼于掌握该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知识,这是通过“做中学”达到通识教育的关键。要求课程设置要包括两个或更多实训―制作实践项目,这种实践项目来自企业第一线,是企业面临的问题和真刀真枪的项目,而不是“假题真做”,利用这种“小学校,大课堂”的抓手,通过“学中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将3年的培养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以“校企合一,行为导向”为主体,强调“教、学、做”一体,按“初级、中级、高级、强化四阶段技能递进”方式培养,具体过程如下:

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改革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将3年的培养过程分为四个学段,根据道桥专业的特点及行为导向教学特征,设置“学中做、做中学”为一体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工学交替,校企合一,“教、学、做”一体,按“初级、中级、、高级、强化四阶段技能递进”方式培养,具体过程如下:

1.初级阶段(一年级,2个学期):基础能力培养和基础技能轮训。依托校内实验实训室(场)为主,校外实验实训室(场)为辅。培养学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外语水平,主要包括工程识图能力、施工测量、建筑材料试验能力和外语日常交流能力,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达到初级工水平。

2.中级阶段(二年级,1.8个学期):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实训。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以真实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日常养护维修和试验检测任务为抓手,利用“厂在校中、校在厂中”的平台,创建道桥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现场、公路日常养护与维修及试验检测现场为教学情境,利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方式,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的系统和过程技能,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通用技能,达到中级工水平。

3.高级阶段(三年级,0.5个学期):主要以企业为主,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采用“工程在建项目为导向、岗位任务为驱动、工作与学习相互交替”,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专项岗位技能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该阶段的实施,学生完成专业高级技能的训练,具备较强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专项技能,达到高级工水平。

4.强化阶段(三年级,1.7个学期):到施工现场顶岗实习。企业提供岗位,并配备指导教师,以现场兼职教师指导为主,专任教师巡回辅导,将学生的实践与岗位责任挂钩,通过网络及教学管理平台远程服务。顶岗实习成绩以企业考核为主,实习完成后,20%左右学生具备专项预备工程师的技能水平。通过该阶段的实施,学生完成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相应的工作。

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训练,形成学和行的合一,实现“零距离”上岗就业的高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改革与开发能充分展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内在需求,是职业教育本质需要。只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设置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工作岗位“零距离”衔接的要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启动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开发与整合工作,经过6届学生的培养实践证明,毕业生整体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都有较大的提高,学生毕业后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得到业界相关用人单位的好评。同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开发与整合过程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技术服务水平、教学教改能力,表现在近5年来该专业老师承担各类科研和生产项目经费总额达到800多万,承担广西各级教研教改项目30多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整体开发与整合过程提升了校企的深度融合,表现在将工程检测公司引进校内、和广西路桥建设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八桂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签定订单班等。

【参考文献】

[1]覃峰.基于CDIO的“公路工程养护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

[2]覃峰.基于行动导向和CDIO教学模式的公路与桥梁检测实训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2(2C)

[3]孙慧平,余丽萍,等.基于工程过程的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36)

[4]姚虹华,廖正非,等.航空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5]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3)

[6]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7]吴鸣,熊光晶.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3)

第2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桥梁工程施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7-03

国家教育部以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形式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随着逐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我校在课程的教学改革上积极以工学结合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当中,教师们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内教学、书本教学、灌输式教学等方法进行了颠覆性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达到学生毕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桥梁工程施工》课程里结合武汉市内桥梁建设项目多的特点,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桥梁工程施工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桥梁工程施工》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以实际桥梁施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模拟真实的施工现场,并将项目里的施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习兴趣,经过小组讨论、老师讲解,从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此教学过程中,项目是导向、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交流协作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有效方法。

一、《桥梁工程施工》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桥梁工程施工》是我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实践性较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和下部结构施工两个部分,大都是典型桥梁工程的施工技术。教学工程中采用实际的桥梁工程施工项目作导向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在《桥梁工程施工》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1.“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实际的桥梁工程施工项目(感性认知)提出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解课程中相关的基本知识点(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习实训(在实践环节中发展理性知识)。

2.教学过程中“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以本课程中“桥梁桩基础施工”为例讲述其实施的4个步骤。①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现阶段学校周边正在施工的桥梁工程项目――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施工,通过使用多媒体播放二七长江大桥桩基施工视频录像、图片及讲述报章杂志的相关报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引入内容包括大部分教材上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例如桥梁下部结构的组成、基础的类型、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施工场地、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钻孔方法、清孔的方法、容易出现的事故及处理等桩基础的施工等内容。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②给学生展现大量工程图形信息,表达出工程实体,其具体、直观的信息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主动寻找答案。②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展现具体桩基础施工技术,提出施工中要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图形信息为主、文字为辅的多媒体方式,介绍实际桩基础施工工程,包括施工准备、钢围堰施工、灌注桩施工等内容,例如其中环节围堰如何定位,为什么采用双壁钢围堰、钢围堰如何制作,如何下水及浮云施工、再次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探及其资料研究,桩基施工时准备护筒及制备泥浆及钻孔方法的详细过程等基本信息,本教学过程中只提出问题,并不解答问题。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处于浓厚的工程氛围中,教师应使用规范的工程语言向学生传递实际工程信息和工程需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工程触觉,并带着强烈的求知进入下一步骤的理论知识学习。③结合第二步骤提出的问题,教授理论知识。在课堂上,结合第二步骤提到的工程问题,展开理论知识的教授。讲解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这个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形成有的放矢、目的性较强的课堂讲授,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例如围绕二七长江大桥下部结构的基础为什么选择桩基础,桩基础的优点有哪些,桩基础是如何施工的,双壁钢围堰施工的难点在哪里这些问题,学生学习到了桩基础的特点及其整个施工环节当中遇到的包括围堰、钻孔、灌注等理论知识点。通过以上三步骤,对于桥梁下部结构桩基础施工理论知识基本能形成完整的构架,学生此时可以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④发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新的工程问题。这个步骤是在前面三个步骤完成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理论知识构架学习完成的情况下,给学生提出新的工程问题,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注意过程当中将所学理论知识的发展运用。可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以讨论,模拟施工现场项目部的方式进行此过程。例如介绍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的工程概况,了解其主塔墩深基础的形式分析其是否采用桩基础,并与二七长江大桥的桩基础施工方法进行比较、总结。该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培养学习发展式的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将此用来解决没有遇到过新的工程问题,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再认识。

三、“项目导向教学”方法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学习兴趣;可使学生更了解实际的工程施工情况,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2.提高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桥梁工程施工》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资格”。授课教师应具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并积极投身道路桥梁工程施工实践中,提高其综合素质。

3.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完全符合本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小结及问题思考

《桥梁工程施工》课程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新的教改教材,应选择教学内容按模块划分或按学习情境划分,要注意各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连接性及提出问题的承接性,特别在教学步骤2的实施过程中提的问题必须符合理论知识教授的顺序,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可选择将整个桥梁工程施工过程分成先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再桥梁上部结构施工,做到按照施工顺序来教授。

2.作为导向的施工项目应既能反映该项目要表达的理论知识,又要尽量地反应出道路桥梁行业施工技术的前沿信息。同时尽可能地选择学校周边不远处的桥梁施工项目,在教学步骤1和步骤2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来到施工现场参观,更大程度地增加学生的感观认识。鉴于武汉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城市特点,教师有大量的桥梁施工项目可供选取与归纳。

3.运用“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考试时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例如加大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及动手能力的考查。

参考文献:

[1]姜秀英.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4).

[2]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6).

[3]叶作楷.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0,(4).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

[5]吴言.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注释:

①水利部示范院校建设项目,2009年度立项课题B类自筹经费重点课题《“三点一线两对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成果。

第3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表明了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的准确认识,也是高职教育观念的深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所在。另外,以能力为本位的“基本素质+岗位能力(技能)模块”课程体系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基本理论的课程体系。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都在朝着“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而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体系中才能得到体现。为此,该文的内容是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企业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课程,应用前景广泛,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1 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第四学期就签订了就业协议,鉴于提前明确就业岗位使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内容具体化,特别是提前上岗,已经使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进入“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的状态。基于现状,在充分听取行业协会和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大量删减了理论性过强且艰涩难懂的课程。同时,为强化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大了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比重,重构了“学作结合”课程体系。

2 课程开发与设计

2.1 设计依据

依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开展社会调研,总结归纳出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核心工作岗位(群),通过职业岗位分析,学生的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1)线路工,主要工作内容有:作业防护;线路基本作业;钢轨作业;轨枕作业;道床及路基作业;简易测量和识读工程图;检查作业及故障处理。

(2)桥隧工,主要工作内容有:桥面作业;桥跨作业;桥台作业;涵渠、隧道作业;施工作业;桥隧检测;桥隧巡守。

(3)施工员,主要工作内容有: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铁路桥梁工程施工、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施工现场管理。

(4)测量员,主要工作内容有:交接桩和施工复测;施工过程控制测量、构筑物施工放线、监控测量及数据分析;工程测量方案、监控量测方案编写;建立测量仪器台账,按时对测量仪器进行维修保养。

(5)试验员,主要工作内容有:各种原材料试验;施工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取样、送检、试验、化验、检验、复验工作及报告;路基、桥梁、隧道、轨道结构物自检、抽检等试验工作。

2.2 构建基于“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

面向铁路工程施工与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企业,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岗位技能要求,参照国内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规范、标准,与合作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分析铁路线桥隧工程施工、养护维修、施工组织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务,按照铁路工程施工与线路养护维修过程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依次设计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若干教学模块,将相关的知识、模块,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同步提高,具备铁路工程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的职业能力。构建“学作结合”的课程体系。其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如下。

(1)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铁路线桥隧施工、施工组织管理、铁路线桥隧养护与维修三个方面。

(2)行动领域,主要包括:铁路工程图识图、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铁路工程测量、铁路路基施工、铁路轨道施工、铁路桥隧施工、铁路桥隧养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铁路工程概预算等。

(3)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工程CAD、工程绘图实训、工程测量、工程测量实训、铁路轨道、铁路工程施工、铁路桥隧施工与维护、铁路线路修理、铁路线路修理实训、养路机械实训、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与维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铁路工程预算实训等主要课程。

以上学习内容的基础部分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专业课集中在第三和第四学期,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应具备解决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行动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

2.3 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

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从新生入学开始,便将两年后自己能完成的工作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对每门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确具体的在实际中应用,同时将企业的考核标准及相关要求融入到具体的授课及考核中,激励并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过渡和协调,用到什么就学什么或补什么。这就要求在做教学准备时,把企业的东西或者相关专家确定下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应用;另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建立制定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大力推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为主,其他教学模式为辅的多元教学模式改革。

第4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路桥专业 施工课程 教学改革与实践

0.引言

职业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实践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种教学的特点在于“实用性”和“专业性”。施工课程在职业院校路桥专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该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且这类课程的专业度高、操作性复杂、内容涵盖量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为了改善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文章将结合其教学中的问题,对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1.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现状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仍存在着缺陷,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安排不合理

部分职业院校对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实践课的安排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性教学在课时安排方面欠理想,从而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无法实现有效的连接。除此之外,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其中,从而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

1.2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超过半数的职业院校尚未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在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传统的理论性教学仍在该专业施工课程中占有大部分比重[1]。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与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理念是相悖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深度及广度上均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限制,从而使得大部分职业院校路桥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实用型的要求和标准。

1.3 教学条件欠缺

教学条件不够理想是影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职业院校虽然设置了施工课程的模拟实习基地,但是实习基地中的软硬件设置均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此外,部分职业院校在校外开设了实习基地或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然而许多实习基地均未发挥其实质性作用,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或提升。

2.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建议

通过上文对我国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可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因此下文将提出相关教学改革建议。

2.1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对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课时安排以理论性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实践性教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就造成了施工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的现状。因此,职业院校应当加强对施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视,合理安排课时,并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职业院校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施工课程类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实践性教学的概念、重要性、开展方法等,宣教形式可以采用讲座形式、小型教学研讨会形式等,以促使教学课时的合理安排。

2.2 创新教学体系

职业院校路桥专业学生课程的设定包括了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技能培训课程两大板块[2]。其中,施工课程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需要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传统的纯理论性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在教学模式方面要不断创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应用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施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主互动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奖惩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2.3 完善教学设施

保证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实践性教学开展的先决条件是完善的实践场所的建设,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实践场所建设与完善的成本投入,包括模拟实践基地、实训及实习场所等,或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例如,部分经费有限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事业单位等的合作,一方面解决成本投资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类课程是职业院校路桥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如何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教学现状做出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措施,拟为提高我国职业院校路桥专业施工课程的教学效率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第5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转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0-02

我国民办高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是全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作为“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经过13年的稳步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逐年提升,2013年6月,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联盟成立,同年,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被列为广西四所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并通过联盟评估,获得应用技术型大学(学院)联盟入盟资格,土木工程系在《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的精神引领下,坚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文结合专业自身建设情况,对在转型发展下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及存在困难进行了探析[1]。

一、转型后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转型不是单单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分,更不是降低办学层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其培养的学生同样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2]。土木工程专业如何成功转型是全系上下的当务之急。其转型发展的目的,个人认为,教学活动要紧随经济发展,充分融入到相关的土木行业中,比如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等等,培养的学生思想觉悟高,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上手快,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用人单位十分欢迎,就业前景广阔,良好的就业反过来同样带来在校生学习积极性高,踊跃参与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同时较好的社会声誉也带来广阔的生源。转型后的人才培养只有紧随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相关行业发展,塑立自己的强大品牌,才是转型发展的成功之道。

二、专业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目的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型建设的发展观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专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最后,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的创新[3]。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要重点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建设。

(一)以重点建设专业为依托,壮大学科队伍

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在2013年前只有土木工程专业(分为建筑工程方向和交通土建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和建筑学3个专业,从2014年起,依托原有重点建设专业,不断引进一线教师,近两年,引进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专职教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7人,陆续开设工程造价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后续随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根据建筑行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调整优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楼宇供配电与智能化、环境设计等专业及方向,达到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相衔接,组建面向建筑业的土木工程专业集群。

(二)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为实现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课程体系改革是转型的关键因素,每学期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学期教学任务和计划开展专项讨论会议,对即将实施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优化,调整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同时合理有序安排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实现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统一。同时鼓励本系教师联合校外专家或其他高校的教师,对转型后的教材进行重新整理和编写,规范新型教材。

(三)以就业为导向,狠抓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包含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习又涵盖认识实习、测量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贯穿与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整顿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实践教学内容紧贴实际,结合工程实际应用重新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比如道桥方向的测量实习,增加道路放线,桥梁放线的实际内容等,脱离简单的仪器操作。以教学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二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严控实践教学过程,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的学时,使整个环节内容紧凑丰富,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过程中纪律的掌控,做到实践教学有序进行;三是分项考核实践成果,比如对生产那实习环节,除了对同学们的出勤、纪律、日记和实结的考核外,还应对每个同学的实习进行答辩。

(四)注重应用技术性本科教材的编写,加大重点课程建设力度

转型后,人才培养的定位发生变化,紧随而来就是教材内容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要结合自身教学情况,编写重点课程的应用技术型本科教材,该教材的内容要紧随经济建设步伐,和实践内容紧密相连,同时不断沉淀以往的经典理论。其次加大重点课程建设的力度,比如试题库建设规模、精品课程优质PPT的制作等。目前本专业近两年自编教材7部,精品课程5门,今后仍将加大教材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步伐。

(五)调整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修订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与时俱进,在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更新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以社会应用性为基础,增加实验内容的设计性、综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革考核模式,从实验操作更多向考察学生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转变,通过考核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有个提高,而不是学分的及格。并要特别注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及师资,弥补实验教学中学时及内容上的不足。土木工程专业目前建成10个专业实验室(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实验室、水泥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工程地质实验室、路基路面工程实验室、道路材料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养护室等),后期结合转型需要,将陆续建设施工工法展示中心、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等。

(六)加大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主动融入柳州和广西,提高学校开放办学程度[4]。本着“携手并进,互惠双赢”的原则,成立由系部和本地该行业的龙头企业组成的理事会,并规定理事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理事会章程,同时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决策土木工程系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等工作。2013年7月,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校企合作第一届理事会由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华都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十一冶建设集团、广西冶金建设公司、广西蓝天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西广安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同时由来自学校和企业的资深专家组成第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土木工程系来说,理事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专业和企业的良好互动。

三、转型发展的障碍

要真正实现成功转型,就必须处理好社会、学校自身及本专业教研团队等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一些保障条件协助完成。

1.部分教职员工的思想观念落后,认为转型就是简单的降低办学层次,对竞争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态势缺乏清醒认识,不能紧随时展要求,而且面临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创新精神不强,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甚至教学材料等墨守成规,不敢或不想改革。

2.教师的实践知识稍显不足,缺乏具有战略思维的带头人以及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团队。

3.自身专业水平不够,校区合作、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特别是缺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但各高校的就业有好有坏,各专业的就业率有高有低,从中可突显出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即高校毕业生是否为用人单位所需要,作为转型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提高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课程建设、课堂质量监控及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极为重要。同时,一定要紧跟地方发展,办出特色品牌,强化工程实践应用,是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发展定位规划(2013-2020年)[Z].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文件,2013.

[2]王冰,陈兆金.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基本问题探讨[J].天中学刊,2014,29(6):117-122.

第6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建设 管理水平 “十二五” 规划目标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发挥专业设置在社会需求与高职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中的纽带作用,促进我院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强我院专业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竞争能力,提出我院建设和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和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目标。

一、专业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期间,我院抢抓机遇、克服困难,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内涵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8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次, 2010年11月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成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进入全国高职院校的前列。

1.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与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等大型能源、冶金企业紧密合作,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行校企合作论坛,积极探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事实证明,“十一五”期间,我院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由“十五”末的7100人增加到10275人,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5%。“十一五”期间,我院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和报到率均居自治区高职高专前列。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6%以上,其中77%以上的毕业生在大中企业就业。

2.面向内蒙古支柱产业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我院紧紧围绕内蒙古能源、冶金产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调整和设置专业,由“十五”末期的28个,发展到38个,形成能源、材料、制造类、水利工程和管理类5个专业群。特别是“十一五”后期,为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我院特色、以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体系,新增了矿山机电、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工程造价和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依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拓宽了专业面。

3.精心培育特色专业,打造品牌专业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职业教育首批示范性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7个专业被评为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专业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等8个专业被评为自治区品牌专业;机械设计基础等9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我院通过自筹资金和争取中央财政实训基地建设专项经费,5年累计投入6700万元用于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改造,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8700万元。

5.引进与培养并举,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我院近年来共引进硕士研究生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41人,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实施“双送”、“双挂”工程,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有了明显提升。现有专任教师34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39人,博士、硕士112人,“双师”素质教师19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4人,自治区教坛新秀2人。

6.坚持“五个结合”,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我院在长期职业教育实践中始终坚持“五个结合”,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十一五”期间,我院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11000人。

二、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结合我院自身的条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努力建设一批与其专业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群。

基本原则:1.坚持立足内蒙古、辐射全国、服务能源与冶金行业、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原则。重点建设能源、冶金、制造、水利工程类专业,发展信息与管理类专业,服务自治区支柱、优势产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适应,要满足社会需求。认真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专业的发展建设,要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采取重点建设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相结合的方针,分期、分批、分级推进我院专业建设;注重开展专业建设评估,积极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力度,促进专业办出特色。

3.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强化传统优势专业,培育品牌特色专业,有计划地开拓新专业,促进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得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专业数量与学校规模相适应,从而形成各专业均衡发展,传统专业发展稳定,特色专业优势明显,重点专业水平较高,专业内涵建设逐步深化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新格局。

三、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

1.重点专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院已形成一批颇具特色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专业。启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汽车电子技术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

2.传统优势专业建设:在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加快这些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扩大专业的适应面;逐步形成特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之成为学院的优势专业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如:“十二五”期间将以7个重点专业为核心,辐射和带动20多个相关专业(方向)的建设,构建与内蒙古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专业体系。建成2个国家级品牌专业、新建1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通过对其专业内涵的拓宽与更新,使它们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有较高社会声誉,有鲜明特色,自治区一流的骨干特色专业。

3.新办专业建设:在发挥原有专业优势的同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我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开发尚属空缺的新专业,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新兴专业,积极发展以人文类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使我院的高职专业达到40个。

四、实现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是要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由“政、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二是要做好7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工作,并以重点专业建设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构建与内蒙古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优势、特色专业体系。建成2个国家级品牌专业、新建1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三是要通过“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深化“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是要继续加大投入,建设融“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五是要构建突出职业能力,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建成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0门院级精品课程。与企业合作开发30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15部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规划教材和44部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六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送”、“双挂”工程,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建成2个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再建设5个自治区级专业教学团队、8个院级专业教学团队。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时达到50%以上。教授、副教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其中正高职称达到7%以上;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5%以上,重点专业有博士学位研究生;每个专业均有1~2名专业带头人。

七是要实施“社会服务五项计划”,提高我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完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平台、学生素质教育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领导能力建设项目,提升我院的整体实力。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我院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实现我院“十二五”专业建设目标,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教职工的生活就会有更大的改善,我院的面貌就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NJ10271)。

参考文献:

第7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土木工程;实践教学

1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职的土木工程类学科而言,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到土木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建筑需求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目前高职阶段的土木工程类课程涵盖了包括房屋建筑、各类道路桥梁的建设、港口等近海结构设施、房屋内外给排水设施等不同的规划。而针对土木工程课程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具备如下的目的:首先,通过时间性课程能够考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已经充分夯实,并且加强其知识实践使用能力。其次,通过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能够发现学生在过往理论知识参与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教师更有目的性地展开后续教学内容。最后,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更生动形象且趣味化,所以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2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

2.1完善教学内容及形式

在进行实践性课程的具体内容前,最为主要的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性知识是否扎实,并且是否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时间的分配,保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穿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要主要以土木工程的施工方案与施工管理为主,让学生预先对工作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其后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教师在进行实践性课程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组,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时跟踪、监督,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到了实践性的课程之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分析并记录学生的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措施加以分析与完善,并且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采用更为趣味性的方法展开实践教学,以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课程质量。

2.2加强产学研活动,扩大对外交流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科带动实践性、实验性的项目内容,从已有的学习内容中找出全新的实验内容,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达到帮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夯实其知识运用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学中能够实践的内容相对较为有限,为了进一步提升实践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教师要利用好学校以外的场景,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与社会企业联动,安排后续的实践性课程内容的推进,保证质量。学校依托实践基地紧密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运作机制,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等多功能、多途径、多模式等教育培训基地,保证学生专业实习、综合实践、毕业实习,从而让学生直接参加工程施工、建筑设计、质量检测、工程监理等专业活动,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2.3建立高效灵活的实践教学管理网络

从过往的长期教学经验来看,如何优化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网络成为学校的关键性问题,安全性要求较高、实习地点集中度不足以及企业实习政策不完全都是造成管理难的原因。对此,学校可有针对性地建设“三站式”的管理网络,即驻地工作站、网络工作站、流动工作站,做好管理网络的铺设。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在实习密集型的区域设立驻地工作站,而对非密集型的区域则需要建设专门的流动性工作站,要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定期地展开巡回督查,确保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有序进行,并给予远程的理论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企业的工作人员,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工作。为了保证实践性课程的效果,学校需要预先与当地的企业展开联络与交流,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为完善、有序的实践情景。与此同时,学校内部也要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实践性课程的内容,设立专门的课程制度,包括实践性课程的考核方式,保证学生实践课程的安全性等,确保学生能够以完善、有序的姿态进行实践性课程。

2.4构建多层次专业实践培养方案

根据目前已有的经验来看,在高职土木工程的课程推进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地落实三个教学模块的使用,确保学生能够逐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实践的使用,获得最佳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效果。首先,第一层次仍然是帮助学生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基础。其次,第二层次需要对专业技术使用的灵活运用。而最后一层的教学模块,则更为具体落地化进行。在土木工程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同的细分职责,例如工程质检员、工程施工员、工程设计员、工程资料员以及工程测量员等,因此在进行最后实践性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细分找寻自己的职场定位,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性学习,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结语

第8篇:道路桥梁实训总结范文

Liu Junxu;Zhao Juli

(①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 712000,China;②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 710089,China)

摘要: 本文从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出发,结合调查研究统计数据系统总结了陕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并就陕西省高职专业设置方面做了基本分析,分析了省内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措施。

Abstract: From th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statistics system, this article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 basic analysis on it had been done. The problems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Shaanxi provinci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roposed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ofessional setting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5-02

0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精神的影响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的数量、规模快速扩大,专业增加迅速,专业设置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专业设置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这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布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析。

1陕西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

目前陕西省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78所。根据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专业设置统计,我省共设置高职高专专业点1143个,对专业目录的19个大类覆盖率100%。近两年,陕西教育厅对我省的高职高专专业的设置进行了规范。经过整顿,我省高职高专专业设置逐步规范、科学。目录中78个二级类,设置68种,覆盖率87.2%。目录中531种专业,设置236种,覆盖率44.3%。覆盖率最高的二级类专业分别为:土建78%、财经75%、制造63%、旅游63%、电子信息63%、文化教育59%、生化与药品57%、材料与能源57%、医药卫生56%、法律46%。覆盖率最低分别为资源开发与测绘16%、公安17%、轻纺食品24%。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高专专业的覆盖率比较均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较为适应。

2陕西省高职专业设置的基本分析

2.1 我省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优势

2.1.1 以行业为背景的一批公办高职院校,均有较强的重点专业,专业优势突出陕西省国家级、省级九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中,机械、数控、物流、材料、建筑工程等工科专业办学实力雄厚,实训设施齐全,办学特色突出,在陕西装备制造业中有明显的专业优势。由于拥有实力较强的实训条件,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公办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与行业需求密切结合,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点。如这九个院校的特色专业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航空、电力、铁道工程等行业明显、特色突出的专业。随着专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九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门类齐全,专业覆盖率越来越高,共设置理、工、农、林、牧、艺、教等专业286个,占陕西省公办高职专业数721个的40%。这些专业的设置,培养了相关领域国民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效保证。

2.1.2 陕西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有较好的定位,特色逐步形成据统计,陕西省9所民办高职院校2008年专业总数为171个,平均专业数为19个,陕西省公办高职院校平均专业数为32个。民办高职院校在专业数量上也有了较好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院校一样,基本涵盖了工科、文科、经济、管理等专业大类,专业覆盖面比较广泛。其中建筑经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报关与国际货运、视觉传达艺术、城市轨道交通控制等50个专业为各院校独立无重复设置,体现了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比较灵活且特色明显,专业指向明确,在外语、经贸、服务、汽车、医药、美容、旅游、艺术、烹饪、土建,信息等专业方面特色逐步形成。

2.1.3 受国家、省教育厅支持力度较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成绩明显国家级教学团队陕西省高专高专院校获得5个,省级教学团队3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高专高专院校获得15门,省级105门,实施“岗位职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建设”等,建成了一批以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特色教材和优质课件。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示范性院校优化重组了原有校内实训资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实训基地,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内涵建设,开发制订实习标准、实训教材、实训指导手册、技能试题库和实训考核标准等,开展实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建成满足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系。

2.2 我省高职专业设置存在的不足

2.2.1 专业重复设置、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专业整体优化不足近年来由于扩招,学校规模扩大迅速,专业增长较快,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跟不上规模变化,因此很多学校不顾实际,普遍开设投入少、经济效益好的通用专业,导致学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特色淡化。一些学校不顾条件增设新专业,追求学科齐全,使原有行业背景、专业特色削弱。高职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管理、会计电算化、文秘、电子技术、物流管理等重复建设严重,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财经两个二级类,缺乏学校特色,造成就业压力。

2.2.2 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部分高职院校办成本科压缩或是技工学校翻版的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专业设置没有面对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与调整也没较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这些院校“以不变应万变”只是沿用本科体系或技工学校模式办学,没能做到以就业为导向,特色不明显,开设专业没有很好地进行市场调研,没有着力培养行业或地区经济所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有的院校对于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反应滞后,对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等弄不清楚,盲目开设专业和扩大招生,又不能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结果是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造成不少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

2.2.3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实践不足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造成实训资源紧张,校内实训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同时校外实践也面临联系实习单位难、经费落实难、过程监管难、质量保证难等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仍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激发企事业单位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建立符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习制度,弥补当前高职学生实践机会不足的缺陷,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拓宽培养社会人才的有效途径。

2.2.4 不同类型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大,就业过剩,宏观控制和评估缺位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的进一步放宽,部分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注重办学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体现区域特点的专业仍显不足,缺乏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只分析需求,不分析供给,致使投资少的热门专业增长迅速,专业就业竞争加剧,同一专业的就业问题突出,部分领域人才培养相对过剩,就业竞争激烈。而一些需要投资相对较大的冷门专业,有特色的专业被放弃,造成了专业设置空白点,显示出相关部门对专业建设宏观控制和评估的缺位。

3加强我省高职专业设置的措施及建议

3.1 政府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预测人才需求状况,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重要依据。据此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及职业性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才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因此政府与高职院校应注重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做好专业设置的首要基础性工作。

3.2 “十二五”期间政府应加强对新增专业的控制,特别对一些热门专业的控制政府主管部门应结合经济发展特点,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引导,使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各类专业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既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又能很好发挥规模效益的专业布局结构,从而推进陕西高职院校的专业发展。由于人才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热门专业在当前人才市场需求量很大,但是经历一个培养周期,是否还很紧俏则需冷静思考。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对人才需求科学的整体分析和中长期预测,克服设置专业时短期的行为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停办一些与区域经济需求量不大的专业,如公共关系、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等,同时,对于需要投资相对较大而被放弃或改造,但社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如热处理专业、铸造专业、能源化工类专业等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加大投资,合理设置,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3.3 政府在高职高专评估中要加强对专业的评估评估是一种有效的高职教育管理机制。教育部《教高[2005年]4号》文件授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整体性、终结性评估。我们认为,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的“后置评估”制度,科学地制定不同的专业评价体系,对新布点的专业进行评估。要实行定期评估和抽查评估相结合,实施动态的评估。对、评估中不合格的专业点,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则建议学校取消该专业点。这样,经过几年左右积极稳妥的建设和科学有效的管理,高职高专的专业点一定会在量上趋于合理,在质上得到明显提高。

3.4 要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评选力促高职院校认识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建设特色专业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基础。要督促高职院立足学校、立足专业和行业优势,紧扣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紧扣区域相关产业创新需求,培养产业发展紧缺型人才,建设区域领先,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的特色专业。同时要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与评选力度,通过评建措施构建陕西省高职的特色专业结构,构建陕西省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高职院校。

3.5 要完善专业退出机制对专业招生不好,就业不好,达不到办学条件的,工学结合基础薄弱、技能不足的专业要撤消。根据我省发展需求,对高校的专业布点、专业面向、专业质量、专业建设与改革等重要问题做出全面规划。对新设专业应充分考虑投资效益、数量和质量、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设置,保证质量,减少重复,提高办学效益。加强对陕西发展的研究分析,定期出台“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业设置情况统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在校人数、年招生情况统计”、“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示范性专业统计”等人才培养的宏观数据,运用人才需求杠杆,加快我省专业结构调整,引导高职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开设专业。

3.6 在教育教学上应引导高职院校将专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注重“双证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之中是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在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时对职业资格证书可进行明确的要求,新人才培养方案可突出专业建设中“双证书”制度的建设与设计,将双证或多证书的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学生在课外取得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经确认学分后载入学生成绩档案,各专业可建立学生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学分档案,并在毕业时出具学分证明。对取得多个证书多记学分,可折换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学分或专业拓展选修领域课程学分。不同专业可制定本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折换成相应的毕业设计学分或专业拓展选修领域课程学分的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可规定学生必须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并同时也须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规定的学分才能取得学历证书达到毕业的要求。

3.7 政府和学校应开展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政府和学校应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内容建设、专业群建设、专业布局结构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政府帮助学校改革办学理念,使学校从宏观和长远两方面统筹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引导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办学层次、专业类型、服务方向等根本问题上进行长远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办出特色。帮助学校在专业设置时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有选择性的开设专业,构建专业群。通过深层次的专业研究工作,结合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实际,实行重点突破战略,积极建设一到两个有特色、有优势的主打专业,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在院校中先形成这一大类专业建设的“亮点”,再通过这几个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建设出高质量的专业群。

同志曾经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高职专业的设置和专业结构,都存在一定显见或潜在的特点,加强对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特点的研究将会有效的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有利于当前教育目标的实现,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2008陕西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业名录。

[2]王水泉.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分析研究报告[R].

[3]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方光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探析[J].中圆高教研究,2008(5).

[5]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陕西省大中专学校科研院所专业名录,陕西省教育厅,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