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贷论文范文

校园贷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贷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贷论文

第1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在信息时代,网络和通讯载体的使用,使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更活跃,交流融合更直接,互通更便捷,行为更具有变数。他们借助网络论坛(BBS)、网络新闻组(USERNET NEWS)、博客(BLOG)、维客(WIKI)、电子邮件( E—mail)、网络聊天(CHATTING) 、短信群发及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的链接、3 G时代通讯工具的提速等网络工具和手段,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

2014年6月间,我们分别对大学生本科在校生、普通专科在校生和高职高专在校生等三类学生群体中有代表性的500人进行问卷调查,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客观真实地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趋向,以及处理当前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掌握一手资料。我们认为:1、绝大多数在校学生能利用网络进行内容涉猎较广的信息交流、交互、感情联络。大部分学生能处理好对信息的甄别,控制自己言论。

2、关注的问题较全面,且很实际,相对集中

在涉及自身学习和前途等问题上,对社会敏感问题也比较关注。可见,现在高校的学生已不单单认为生活只有学习了,他们渴望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大多数在校学生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自立自强。同时,调查显示,对于本科生和专科学生的单项调查结果来看,受教育环境不同、区域不同、教育层次不同、教育内容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对单一问题的观念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其一、本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其二、本科学生对本校网络的建设要求相对默然,而专科学生对本校网站建设要求更迫切;其三、从信息交互内容看,专科学生的关注点起伏比较大,而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平衡;其四、对新的关注点的出现,本科学生相比专科学生处理态度更平缓些,而专科学生要求相对更迫切;其五、对于自己所关心问题的处理方式,本科学生相对专科学生更客观、更有余地,而专科学生更直接、更自信;其六、对不良网络信息的关注很广泛,但态度和处理方式有的差别很大,有的截然不同[3]。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还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对待。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新信息时代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应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高效自由地进行学生工作管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管理手段落后2、管理效率不高3、管理水平低下[7]。就我个人观察所看,大部分高校主要联络方式还是靠逐个打电话,或者网页公布、QQ群来信息,这些方式速度较慢、成本较高,且还不一定能通知到位。

而高校网站信息内容一般都比较滞后、信息更新较慢。有时有些消息学生已获得,而校内网站还没公布。这些严重导致校方和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我认为,现在高校管理工作应着手于如下几点:一、直接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利用快捷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建立信息互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直接面对校方领导层的平台,通过平台直接进行对话,进行意见与观点的交流。二、给学生自由空间,把管理工作放手一部分留给学生去做:比如清华,某些班级就自己有自己的网站,每月一位同学担任版主,负责大小版上事务,在班内网站上校内信息,进行发帖管理。现在大部分高校班级管理都放给学生,班干部通过利用一些软件,和其他同学之间进行手机信息交流,既快捷方便又能保证通知到位。三、及时掌握学生舆论动态,实时关注,适时引导。给学生自由但并不是足够的放任的自由,校方应建立信息监控平台,及时遏止外界不良信息流入校园,控制校内舆论,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目前全国高校正在统一建立的高校IPV6网络,正适合这一点,建立一个纯粹的高校间的互动平台。四、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8]: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与学生畅快沟通的同时,开展活动,使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到校方管理中。

3、新信息时代下对学生服务任务的分析

在目前各类高校中,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基于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各地高校信息技术信息设施参差不齐。

满足学生需求,创建良好的信息技术体系,是目前高校学生服务中的首要任务。我们的问卷调查如下:

由调查内容分析可看,大部分学生是长时间频繁利用电脑获取信息,快捷的网络设备是他们需要的。但信息时代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不仅要在硬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该在“软件”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高校管理层,如何在信息时代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好更快更到位的服务高校学生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1、服务学生,首先要转变理念,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教师是服务者。由于一些原因,比如师道尊严的残留、经济利益的驱使、政策导向的偏颇[9],更多的高校教师摆不正自己的位子,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于学生接不接受、学没学会跟自己没关系。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整体进步,也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2、最大范围的提供便捷网络设施。我们的高校应该从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出发,提供便捷的网络设施,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网络的需求。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高校学子是买不起个人电脑的。基于此,高校应除图书馆外,多设立电子资源室。每个宿舍楼也可以设立独立的电子信息资源室,提供学生利用网络的地点。新建宿舍楼应配备网络设施。很多地方高校宿舍没有网线,以致学生电脑无用武之地,成为摆设。3、信息时代,学校应积极教授学生如何快速高效获取信息。除图书馆定期举办一些培训活动外,各专业应根据自身专业情况,开设相关课程,教导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资源。4、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说的多做得少。虽然一些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碍于隐私,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资讯室大门。我们认为,作为学生服务工作的一部分,高校可建立网上心理健康资询室,利用网络平台,帮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第2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金融风暴致使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历经前所未有的困局,同时也表明这些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方方面面的痼癖。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尤其突出。

1.1管理理念陈旧,功效低下

中小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短板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完全暴露,陈旧的管理理念导致企业效率低下,不能把劳动力资源最大化,危机来临,只能以裁员、倒闭应对,由此,人力资源无法全面化为企业力量,也就无法全力应对危机,外来人才更难被企业吸引而加入进来,助其度过劫难,一旦全球性经济调整时,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就不足为奇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企业规模、性质限制;地缘、血缘影响;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思维干扰。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有公司负责人、管理决策层的全面支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能在中小企业付诸实施。

1.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刚性有余,企业文化意识不足

日前,管理科学发展较快,企业员工文化意识提升明显,但因企业仍然仅关注自身效益,忽略文化建设,现代企业价值观、文化观难以形成,导致企业理念与个人价值观产生错位,企业认同感低,职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等,干扰了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降低了企业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同时,忽视人才培养、储备、挖掘,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升级改造能力,制约了企业发展活力,降低风险抵抗力,风险来临时,中小企业苦无应付之招,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

1.3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陈旧,激励、考核机制缺乏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是当代企业显著特征。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制度陈旧,致使它们面临着以下困境:其一,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这种陈旧、单一、刚性有余的激励特点决定着职工的收入水平一旦达到某种上限,不再有提升空间。而且,无论企业效益如何变化,经济大环境如何改变,受制于政策、法规,职工收入死板、固定。其二,提拔、选用人才制度落后。由于中小企业精神、物质福利制度缺乏,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职员,尤其是管理、技术人才特征难以发挥,个性需求难以满足。同时,这类企业考核标准变化频繁,人的因素干扰过多等,易形成奖惩失衡,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公平、效率。

1.4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管理粗放,缺少核心技术、劳动密集、高污染、高投入等依然是国内诸多中小企业基本特征,而跨国公司以金融及产业资本掌控了国内相关产业,又逼迫中小企业只能停留于产业链低端,激烈竞争环境中的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的危机应对信心、措施,其生产、管理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愿投入员工培训,担心没回报。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市场目前供大于求,花钱培训员工划不来。搞员工培训的企业也是盲人摸象,没有系列科学培训制度,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时,人才短缺现象凸显,最终体现为核心竞争力不强。

1.5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弱化

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7.02%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规范的用人机制,在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前提下,假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不引起相应重视的话,隐藏风险只能更大。

二、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依然在蔓延,给各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损失在持续,我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且影响巨大,同时,国内中小企业会面对竞争加剧、需求不足的两难困境。因此,国内这类企业既要争取更多的政府层面支持,也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变危机为机遇,这样才能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2.1以人为本,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发挥更大功能,全力争取负责人支持,与其它机构通力协作,积极赢取职员信任、理解。在加强此项工作时,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理念,尊重、依靠、信任员工,将员工置于企业管理首要地位,把员工当成企业内部最重要资源,做到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来进行,充分激活员工创新精神与活力,使员工素质可以自由、全面提升,把员工自身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统一。

2.2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增强企业人力资本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招揽人才要注重面向世界、市场、竞争这些规律,坚持“外招内挖”原则,通过聘用、竞争等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全让市场来配置自身的人力资源。尊重高级人才,在薪酬待遇上实现接轨市场价位,持续发掘人才资源配置效应。坚持人才聘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避免人才聘用时的主观性、随意性。要看到金融危机让海外高级管理、科技人才回流这个事实,及时把握人才抄底良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要利用时机,增强人事制度创新、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对高级科技人才,不但要给予他们优厚的福利、薪酬,更应在其吃、住、行以及家庭等问题上给予其充分便利,以此来发挥其潜能,带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进行人才选拔、聘用时,企业应当在引进、聘用高层次人才时申请政府机构介入、协调,以免形成一拥而上,出现恶性竞争,加大引进成本;同时,可以试行“捆绑引进”,发掘更全面的人才资讯,减少引进风险。

2.3构建合理的职员职业规划、培训体系

企业合理、有效的培训能拴心留人。所以,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拟定人才培养战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来帮助职员确立他们的职业规划,让企业、职工个人二者的发展目标吻合。

2.4构建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

首先,把红利、优先认股权、薪资、奖金等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所有员工自身利益需求,以此实现物质刺激的最佳效果。其次,打造积极的文化环境进行精神刺激。给职员营造较好的作业环境、氛围,力促职员间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他们热爱公司、甘于付出;对典型人物及时表彰,让职员学有目标、有榜样,建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最后,构建协调、严密的岗位检查、考评机制,实现奖罚有据、到位,以此促使职员全面发挥工作主动性。

2.5打造企业文化,营造友好氛围

企业文化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职员之间产生凝聚力,给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保障。所以,中小企业务必要高度重视这一点,把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当成企业自身素质增强等的主要途径,持续提升、整合、培育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和谐、有序、乐观的工作氛围、员工关系、生活环境,以此来激发职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6增强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基地力促产学结合,推动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人才基地效能,给中小企业以全面、有力的技术、人才保障。国内这类企业有必要依据“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规则,健全合作体系,主动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校企协作,以此培育适应自身需要的人才队伍。

三、结语

第3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培训对策有效培训

当前,金融海啸又一次波涛汹涌地席卷全球。作为我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能否经受这场考验、继续发挥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抵御金融海啸的能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能否继续平稳运行。作为国企的基石——员工,其自身状态和能力,又直接关系到国企的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因此,构建有效的国企员工培训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有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尽管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呼吁要加强培训,重视知识与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国有企业仍未脱胎于旧的组织模式,不但没有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及人员,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入到企业行政或后勤事务中,不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具体到管理者,有些人思想上还停留在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上而不向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往往注重设备、人力、工作时间而忽视员工素质及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方法。除此之外,一些企业领导还将培训看成就是组织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没有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来看。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大幅减少的不良趋势,根据部分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加强对员工人力资本投入的国有企业只占5%;20%左右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人均只有10元~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的花费一点培训费,年人均不足10元;其余的就是一些亏损的国有型企业,已停止了人力资本投入”。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归纳以下几点:(1)管理者的错误观念。一些管理者将聘用看作为培训,当本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时就直接去市场招聘来满足要求的员工,用解聘和招聘来代替培训。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培训不仅是提高员工技能,更在于让员工感受到本企业的文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这对国有企业适应未来国内外市场渐趋融合、企业间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极其必要的。(2)员工的流动性高。这也决定了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企业中技术、管理人员流失率高达60%,这的确是企业投资培训最苦恼的事。(3)传统培训体系的缺陷。国有企业的管理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培训计划的失败会挫伤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4)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些国有企业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效益下降从而阻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据国家经贸委1999年统计,全国6.78万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有3万家,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亏损面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资奖金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道难题,培训就更是日程之外的事情了。

3.培训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在培训评估机制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再作跟踪调查,使得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有的培训人员所教的知识并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教师多而操作技能课教师缺乏,有时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离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

二、对策与思考

1.培训观念的转变

企业要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提高培训的重视度,这是建立任何一种培训体系的思想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人才的管理、培养、使用和开发等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力争做到“人、事”相宜,用合适的人才做合适的事,各尽其能,把知识、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造就出色的人才,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2.增加培训资金和建设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需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素质不断地提高以适应企业变化。“据1999年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薪酬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培训费用的投入上,75%的外企每年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5%,其中企业内部培训预算每人每年1636元,外训3384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在人均培训费和培训时间上都排第一。有的管理者会担忧: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要是再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必定会有一定风险,但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部分成本已由员工承担,反映在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奖金、福利的减少,现行政策也鼓励企业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的做法,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员工流失而产生培训损失的风险。

培训的资金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职工培训学校也好,职工培训中心也好,都是培训实体,是员工培训的载体”。实体建设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员工培训的质量,所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精干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中心。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弊端,充分利用现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布局结构调整,按照专业性质分类,建立适应培训需要的专业化专业培训中心。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使大纲内容与员工岗位职能要求和考核标准相一致,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第三,加强员工培训两支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要聘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优秀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切忌将各单位的富余人员“优化”到学校。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学校领导班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第四,要注重实习培训,这是培训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根据培训需要,可开展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为培训高质量人才创造条件。第五,努力拓宽员工培训经费来源,鼓励开展有偿培训,既减轻公司资金投入的压力,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完善国有企业培训体制

(1)我们要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与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企业培训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手段缩小差距。培训的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的基础和前提。通常需求分析包括三部分:组织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现在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需求,这种做法既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又不利于培训过程中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企业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措施:①企业培训计划必须依据于企业生产及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②企业提供的培训计划必须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③培训计划和其他管理、生产计划一样,必须注重时空上的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之间应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④企业应根据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有预见性的培训计划,以满足企业纵深发展的需要,使培训计划及时有效。⑤培训计划要建立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量化基础上,而不是主观意愿的制定,必须要做到客观、科学和合理。

(2)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培训方法和技术革新将成为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方法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方法是“请进来式”,即由企业出面请各大院校的教授或专门从事培训的专家到企业来,对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第二为“送出去式”,这类方法常用于跨国公司,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资金能力、企业规模等因素限制,无法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出国培训的机会,但与各大高校联合办班来培训员工或将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一些绩优企业接受管理培训和实习还是可行的。

(3)随着企业对培训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现代化的培训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员工培训中来。比如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创立了一个叫“培训空间”的专门培训场所,员工可以通过可视电话或电脑网络参与各种技能训练和管理技术培训。实践证明,这些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不但能使企业培训计划顺利执行,提高培训效率,而且大大拓宽了企业员工的视野和接触范围,为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机会。在国有企业的培训实施中,就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改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增加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在有先进的培训技术方法作支撑后,我们还应对员工培训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个标准:①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或看法;②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③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④成果即培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培训信息,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设立培训评估标准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具体的评估方法有:控制小组法;事前事后测试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等,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评估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评估手段,如直接向上汇报、调查问卷评估、检查培训记录、跟踪调查等,在这些评估手段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训记录系统的建立,它往往是培训评估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5)是要建立适当的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可以说培训最终的效果就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实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培训激励机制概括为三方面内容:(1)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人才在企业中有培训“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到企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视,自觉自愿为企业服务和贡献。(2)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进行物质、精神奖励或晋升激励。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3)企业可以要求受培训员工写培训总结。把培训中最好的、最有用的东西归纳出来最终会成为企业宝贵的资源。总之,任何培训激励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坚持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这一原则,让企业员工都能学以致用,创造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外企薪酬调查浮出水面[J].中国劳动,2000,(1)

[3]刘毅:新时期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培训工作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5,(4)

第4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关键词 职业院校;师生关系;伦理精神;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1-0077-04

当下职业院校师生间的伦理关系不佳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师尊生卑的伦理观受到挑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的师生伦理精神日益弱化。而师生的伦理精神是职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精神支撑,师生间的伦理不能没有常道常德,不能没有一种伦理秩序、伦理精神,否则师生将陷入伦理关系的不清、无序、无是无非之中。所以,当下职业院校师生应该追求一种精神,使两者关系存在合理性的范围内,并通过师生间的共同遵循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扭转师生关系的异化状态,规范伦理秩序,构建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序。

一、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内涵诠释

当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随着历史的嬗变以及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的时代要求和师生自身主体性的诉求。从自身的合理性出发,从师生间的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做起,做到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把握师生间的伦理规范;既接受师生主体间性的关系主张,又实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与对话的关系。因此,现代职业院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伦理精神呼之欲出。

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内含着个人主体性向共同体的回归,以教师或学生的主体性的存在为前提,但又内在地整合了自我与他我的共在,强调师生整体的、共同的存在。在这种精神追求过程中,单一的教师抑或学生主体不再提倡,双方相互承认和尊重的主体身份共在于教育活动中。这种当代师生伦理精神的确立,既考虑到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无个人之现实,又考虑到了西方强大的个人主体性思潮的冲击[1],使师生在平等交往中走向主体间性,走向师生主体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对话、民主、合作和交流的伦理精神的确立可以改善当下师生的功能性关系,使师生以完整人的存在方式出现,彼此真诚与信任,视对方为存在意义上的主体,强调师生主体间的共同性,同时还保留了个人主体本身的根本特征。

二、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时代内容

(一)师生主体间的尊重

这种尊重的理念包含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主性选择的尊重,对学生学习权利的尊重;包含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成果的尊重,对教师人格的尊重以及对教师需要的尊重;也包含师生对自我人格的尊重,对职业教育义务的尊重等内涵。通过师生间互相尊重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减少师生间的冲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师生关系的确立是对过去教师权威所体现的绝对性、不可替代性的祛除,是对真正的和谐、融洽的师生伦理关系的认同。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当尊重成为一种道德的真诚、伦理的热忱和性善的信念才能化为师生前进的动力,才能转化为师生勤学上进的伦理精神[2]。同时,尊师爱生的伦理精神,内在地包含了师生人格的平等、对话、民主、信任与合作关系,体现了师生交往关系中的主体间性。

(二)师生主体间的平等

理性地追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间的平等关系能更有效地消除“学生可能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相反通过行动和交互作用向教师‘随之产生的能力’开放。相应地,教师将‘乐于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探索师生所达成的共识。”[3]这N主体间关系的确立意味着权威主义的社会理念的消亡和民主平等的社会交往理念的生成,意味着主体交往矛盾的消解,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从师生的“对象化关系”向“交往关系”的转变。只有实现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才能使双方心扉真正地彼此敞开,进行真实平等的师生生命对话与心灵的交流,才能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地生成当代师生的伦理精神。

(三)师生主体间的对话

师生的对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精神的确立和追求过程中的。在职业教育内容上,交往双方的职业教育知识在交往中相互传递。师生以职业教育内容为交往的中介,教师引导职业教育内容内化于学生,学生通过和教师共同理解职业教育内容,实现主动吸收,把职业教育内容内化于自身,达到自我知识系统的建构。通过师生对话达到师生间的共在,彼此间的思想在融洽的环境中得以碰撞和提升,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消解师生间的矛盾,在“我―他”知识与“我―你”知识之间建构转化的桥梁,真正达成师生之间的“视阈交融”,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4]。

(四)师生主体间的民主

作为教师不强调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在做判断、决策之前,以平和的心态,多向学生征求意见,不以教师自我为中心,让学生服从教师的决断,而是应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学生也不一味地强调自身的中心主体地位,而是走向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学会师生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民主参与权利和自由。

(五)师生主体间的信任

师生只有在精神层面上相互信任,才能在职业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职业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师生在交往中自觉摒弃相互的功利性关系,教师主动亲近学生,不以学生为手段;学生也主动接触教师,不敬而远之,也不以教师为手段。只有相互走近,情感距离才能拉近,走向信任,实现师生对教育认知上的充分交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视域的融合。

(六)师生主体间的合作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的存在并非以一个独立的个体为基础,而是以双向理解的交往为起点。理解职业教育活动不是反省的过程,而是以生命为引导,进入他人内在心理活动的过程。职业教育教学是师生主体间的思想对话,而不是有知的教师带动无知的学生,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改造。在职业教育的对话过程中,师生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师生要把对方当作知己,在充分地理解对方的同时,也充分地反观自身,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主体间视阈的融合,以语言为中介,互相进入对方的视野,彼此体验对方的生命感悟,领会着他人的生存状态,不断影响对方精神世界的重构,建立起一种超越知识传递的主体合作关系,师生共同谋求自身发展,共同展示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是关系中的主体,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师生的伦理精神不仅消解了职业教育主体性的自我异化,强调了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而且保留了师生作为个体主体的根本特征。在此中渗透了师生与文化世界的融合与共存,积极倡导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构建师生以尊重平等的对话、理解、交往、合作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实践关系[5]。

三、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成的依据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既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将其内化为师生自身的信念,共同地弘扬、恪守、维护和遵循,又需要从师生主体外在文化因素进行生成。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生成的客观因素中,文化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6],现代职业院校师生在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世界中生活,被文化所熏陶、影响、规约,使文化拥有了一种客观力量,使师生主体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被长期的社会积淀下来并被改造了的文化所同化,并且师生主体也愿意接受自己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以此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对它产生认同感的同时,进而选择并支持它,从而也实现了文化的教育功能。这种文化的机理有利于对生活在同一文化世界的师生产生某种共同、稳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因此,作为生活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职业院校的师生来说,所追求尊重、平等和民主的师生伦理精神,亦需要这样的文化世界,发挥文化对主体心理上熏陶、影响、塑造、规约作用,使师生追求的伦理精神与职业院校主导校园文化相一致。

基于文化对师生伦理精神生成的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除了重视社会大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以外,更应该重视职业院校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直接的、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整体系统,从校园文化的构成和文化的形态上讲,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要素构成。物质文化是主体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和方法,制度文化是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在规范层次上的定在或体现,精神文化也叫观念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三种文化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构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重视校园文化发展的全面性与协调性,既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又要注意校园物质文化变动所引起的校园秩序、学校道德的变化以及师生价值观的变化,关心校园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涉师生的生命存在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相关问题,使各文化要素之间互相促进。在先进健康合理的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系统熏陶、影响、塑造和规范下,生成现代职业院校师生的伦理精神。

四、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校园文化生成路径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需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系统的整体影响下,进行文化上的熏陶、文化上的塑造、文化上的规约来逐步地生成。

(一)建设丰富的校园物质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物质基础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直接物化,它是具有感性的校园文化主体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信念对象化的活动结果。校园的各种建筑物、教学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壁画等校园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是师生直接感受的客观物质存在,为师生伦理精神生成提供物质基础。这些沉淀了一定文化观念的物质存在物最直观地给师生古典或现代的感观,一些文人的雕像,如孔子等先贤塑像,直接让师生肃然起敬,尊师的观念油然而生。古典感十足的校园文化建筑,让师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和底蕴,而现代恢弘的建筑则可以给师生以自由、民主的新风尚之感。校园的物质文化形态使置身于人文景观中的师生被人化自然直接影响,促使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灌输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优化校园教书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打造优秀的物质文化载体,合理布局校园建筑,可以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更好的物质文化基础。

(二)建设公平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主体把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等价值固定化为师生行为、活动模式和准则,是一系列的规范化体系,它是校园精神文化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校园制度文化的制定应调动师生主体的主动性,让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共同参与,让师生在共同参与下感悟自身主体性的存在,体会对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从而使师生在共同参与中体悟师生间民主、合作、交流的伦理精神。师生对制度文化的参与过程直接孕育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增强,更能主动地自觉遵守,对师生共同生成具有现代民主的伦理精神至关重要。在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师生主体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校园制度文化构建过程中的自由、民主等文化内涵的生成。因此,建设公平的制度文化能为师生理精神的生成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设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为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

无形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灵魂、动力与核心。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人文情怀,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归属感,以促进师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校园精神为指导,把师生伦理精神注入其中,让其体现在学校各种行为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促使师生伦理精神的生成。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报纸、校园板报、校园标语、校园网络等媒介构建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利用师生网络文化平台的开展更好地将师生伦理精神注入学校教育中,使教育者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各种困惑、学习与生活的需求,使师生互动交流更便捷,实现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更好地让职业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让伦理精神在生活的土壤中健康地生成。同时,校园主体增强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建设,可以凝聚学校人本资源,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师生间相互尊重、民主的文化氛围。

现代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形成是一种文化的生成过程,需要师生共同经过一个相对漫长的文化外化过程,即让师生不断吸收、接纳伦理精神,进而实现自我内化的过程。既要注重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净化,以及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等校园文化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又要注重师生自身对伦理精神的内在自觉追求。只有职业院校师生伦理精神的遵循和恪守达成共识,师生间的伦理秩序才能良性发展,师生间的交往关系才能和谐共存,职业教育的文化知识才能完成有效的传递。

参 考 文 献

[1]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1-8.

[2]赵继伦.论学校师德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13.

[3][美]小威廉姆E・多・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4]李军,王阿芳.后现代语境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1):51-52.

[5]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6]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409.

Discussion on the Ethical Spiri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der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and the Campus Cultural Generation

Li Yinglin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thical spiri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weakened gradually, which to a certain extent, affecte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establish a kind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thics spirit with respect, trust, dialogue, democracy and cooperation will conducive to reverse this state of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o this end,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system to provide direct cultural soil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thic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第5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第6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关键词:资源浪费;制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的素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推动大学生就业、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起着决定性的直接作用。因此,要加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结合实践和实际,解决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地把各种各类教育发展得更好。

一、目前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仍然落后,长期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多年来,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务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同步变化,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比如人事激励上,没有亮点,往往停留在按资排辈、平均主义上,激励不够明显和有效,在招聘上,任人唯亲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招聘的科学化、公开化等要求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贯彻。尤其是在考核问题上,因为教育不是商品,教学和管理活动考核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校普遍存在教师不积极、行政化非常严重、考核指标单一等重大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中心性得不到充分体现,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的管理理念需要更新,并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认真的落实,这样才能让学校的人力资源更加丰富,使用更加有效率和效益。

二是师资流失严重造成人力资源巨大浪费。教育活动具有人力资源的两重性,一是工作本身是消耗人力的,具有消费性,二是教育的产品――各种人才本身是资源,又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和消费的性质交织,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人力资源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对社会影响非常大的。而现实中,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样不容忽视,其负面值得人们高度关注。比如教育的行政化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权力过大、人数过多,阻碍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发挥其生产性作用,教师的巨大人力资源潜力绩效发挥不出来。再比如每年几百万的待就业人口,失业或者就业效果不佳,对社会和人力都是一个浪费。

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大力推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更新相关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激励、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科学的全方位体系,学校在很多方面的建设都是有欠缺的,因此只有大力推动制度变革,改革包括聘用、工资在内的多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才能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和效益,才能生成更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

二是鼓励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是各种教育活动的中心,只有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学队伍,才能把教育办好。因此,在优化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中,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核心工作,是关系到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各种原因,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停留在论资排辈的水平上,学校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辅助教师进行更广阔的选择和发展,并通过多种措施来保障这种发展。当然,首先是要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学特点、自己能力和兴趣等条件,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又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而使得人才的配置更加合理,减少由于人员调动和流动带给组织的损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陈衍.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

第7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每年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支出不断增加,相应的招生录取政策不断出善,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赤字严重,少则千万,多则上亿,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其要求;其次部分高校管理松散,加之录取阶梯差异较大,致使学生综合素质低,产出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再次,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明显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阻碍大学教育的一大瓶颈。

二、大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取向

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育理念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也不例外。而作为指导教育的理念,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二是出自本国教育研究著作。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理论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其先进理论生长于他国,完全照搬理论未必能彻底解决各种教育弊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教育改革需要在借鉴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的成熟教育理念。

三、我国大学教育改革方向

综合国内外教育优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高校充分引入企业捐助,以知识创造价值。

资金是学校发展的一大动力,缺少资金将无法改善相关实验教学器材的更新,也不利于优化在校生学习居住的条件。即使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大幅度倾斜,但是拨款资金仍赶不上高校发展的速度。怎样使发展资金充裕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种现状下,各高校引进外界捐助势在必行。各高校应提高其品牌效应,加大对外界的宣传力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完整的捐助体系,使外界资金成为学校前进的又一助推器。另外,鼓励科研项目,将知识应用实际并形成价值对于高校吸纳发展资金也十分必要。

2.营造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产出质量,加强引导和管理。

我国高校大同小异,但是校园文化却是千差万别。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立足于严厉活泼的校园氛围。严厉是指对于影响校园风气的学生要有严格的惩罚措施,特别是那些作弊、抄袭论文、赌博等的学生要严惩不贷;活泼是指要形成学术活跃,活动积极,师生融洽的和谐关系。其次,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必备素养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品格和学习要两手抓不放松。要使学生既有优秀的人品,又不失扎实的专业知识,真正创造出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3.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掘学生潜能,鼓励创新。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一大口号。高校应秉持多方面发展的态度,不拘泥于学习成绩而定论。学校老师要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辅助,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发掘学生个人潜能,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空间。还要结合课堂这个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对不同观点给予肯定;高校管理层要从宏观上把握校园创新脉搏,资助支持学生创新项目,举办创新比赛,定期对优秀者予以表彰。

第8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贷款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提出了加强诚信教育是促进助学贷款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同时指出,大学生不按时还贷款已严重制约了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

国家助学贷款是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高校经济困难生的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措施,也是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1999年开始试行,2000年全国开始推行,但是在2003年由于贷款学生的违约率超过了20%,所以商业银行暂停了助学贷款项目。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国家教育部等部门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全面改进和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毕业大学生的还贷款率太低,出现了信用危机,已使得这项政策的执行面临困境。“诚信”已成为当前制约国家助学贷款健康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言而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诚信就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就是推崇以诚信作为人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已成为规范和约束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标准,诚信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目前大学生助学贷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生贷款还未进入偿还本金的阶段,只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学生违约。另外,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使用虚假的家庭贫困证明,以达到取得国家助学贷款或其他资助方式的目的。由于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各个区域对贫困认定标准不一致,给高校认定贫困学生造成困难。同时,许多贷款学生在毕业前与银行签订的还款确认书中,留存的电话不属实,毕业后去向填写不正确。这些都导致无法与贷款学生及时联系和催缴贷款,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乃至整个社会的信誉都带来不良影响。

以拖欠学杂费为由等待助学贷款的发放。目前,高校存在着学生无故拖欠学杂费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在拖欠学费的学生中,有的并非真的家庭困难,他们一边打着手机、玩着电脑,穿着名牌,一边又称没钱交各种学费;有的学生看见别人不交,认为自己交了会“吃亏”,也加入了“跟风者”的行列。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确出现了许多不诚信的现象,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群体,会受到社会中各种现象的影响。社会上的生产经营者欺骗消费者,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使用过期作废或者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假材料,不惜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获取暴利;社会上诚信文化的缺失,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学术界的学术腐败,尤其是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不讲信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上诸多不诚信的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坏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影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投机取巧,失信于人,而且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目前校园里的大学生不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习惯了自己被宠爱的生活,忽视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知道自己作为学生的责任所在,缺乏对学习认真的态度,以至于出现荒废学业,上网、谈恋爱成风的情况。一些大学生当发现自己作出错误的行为后,不能勇敢地面对,积极地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是极力推卸和隐瞒。还有许多大学生认为各种证书、文凭等才是最主要的,因为考试分数直接与评优、评奖学金等直接挂钩,使大学生表现出来重物质利益、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诚信在内的许多道德原则。很多大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独立生活,生活经历也都是学校与家庭之间,他们对于现实社会很难全面的理解与认识,缺乏理性的思维与分析选择能力,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再加上学业与就业的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从而导致他们失去诚信观念,作出与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虽然有的同学也能认识到诚信道德的重要性,说起诚信也是头头是道,但到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关系到自己的利益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言行不一致,这主要是大学生自身的意志力差。

三、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程序。贷前,学生户口所在地的相关部门应仔细调查申请助学贷款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贷中,学校应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将学习不努力,有记过处分及退学等情况的学生及时通知经办银行;贷后,加强毕业生还款追踪工作,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

2.建立奖惩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诚信需要教育和培养,但也需要一套监督与制约的体系,从制度上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对诚实守信者进行鼓励与奖励,实现荣誉的驱动效应,促使诚实守信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不诚信大学生的惩罚力度,对周围的同学也产生威慑的作用,使大学生远离失信,固守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逐渐地由他律转变为自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违约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公共媒体对其进行曝光,并记录,在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中,各商业银行将不再为其办理其他种类的贷款。

3.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在学生入校后,可以鼓励学生签定诚信保证书,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主要记录学生的在校情况,如学生的图书借阅及归还、考试信用度、学费缴纳、助学贷款等信用情况,每学期由各个相关部门填写学生的信用记录卡,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并对每位学生的信用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可以将信用等级列入学生的综合测评当中,信用等级与学生的评奖评优、助学贷款、奖学金、保送、选拔学生干部、推荐入党等相挂钩,加强相互监督,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公布,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遵守诚信道德。

4.加强学习教育。学校应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中,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贯穿从学生进入学校到学生毕业离校。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到参加各项活动等,都要把诚信融入教育过程当中,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渗透到学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5.扩大助学贷款的种类。将生源地助学贷款与国家助学贷款结合起来共同为贫困学生提供资助,由于借款学生家庭住址较为稳定,属地金融机构比较了解承贷人的经济状况及还贷能力,贷前调查的资料真实,减少了贷款考察的失误,这样可以使更多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6.营造诚信校园。大部分大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们性格与道德品质的发展都会受到校园环境和周围老师同学的影响。所以每一个大学生在校园里都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受教育者,另外一个是教育者。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育的作用,在校园里营造一种“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受损”的校园氛围,使诚信深得每一位同学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使同学们受到教育。在校园里广泛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报告、讲座、征文比赛等,让同学们积极参加,营造出良好的校园诚信环境与氛围。引导得到奖学金、助学贷款的学生回报社会,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灌输更多的诚信观念。

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是一项关乎千百万莘莘学子命运前途的大事,也是国家一项崭新的事业,需要政府、学校和银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解决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广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诚信为本,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助学贷款,并按照合同的要求,积极还贷,使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能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星,誉方,赵大炜.基于“一中心四机制”的大学生助学体系[J].西北师大学报,2005(4):12~13

2.曹洪彬.我国助学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

3.陆晓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D].郑州大学,2004

4.陈志军.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功能缺失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4

5.汤佳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5

6.王路,李大健.国家助学贷款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22~23

第9篇:校园贷论文范文

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敢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的心灵,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以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对待这个问题,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要充分肯定学生“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也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的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既要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尽可能地化解、消除学生之间存在的对立、抵触、以及不信任等不良情绪,把注意力转移到共同学习上,促使学生积极质疑,大胆创新。

二、真指导,培养学生“会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一个过程,但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种传统模式,那就是上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而讲授知识为了参加考试,学生的学习是很被动的,这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不宜以讲课本为专务。教师必须注意之点,令自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谬误,然后为之讲说。如是则教师真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亦免处于被动地位矣” 。在政治课教学中,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采用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提纲法”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然后列出提纲。其次让一名学生把他所列的提纲认真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对此进行分析、补充完整,然后教师做出总结,最后重点讲解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使每位同学在课上都能动脑、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老师也不用那样滔滔不绝,口焦唇燥地去讲课,学生也不会昏昏欲睡。“提纲法”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逐步变的“会学”了,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